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仰望天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卡普里到苏莲托
热度 14 dongping2009 2014-3-26 19:14
从卡普里到苏莲托 魏东平 今日读到孟津老师的“ 重归苏莲托? ”,文字很美,所附的图片更美。也让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回到二十多年前,我读过的一篇文章,是我们的大学副校长方励之先生所写。当时因为某种机缘,好像是看到了方励之先生这篇文章的手稿原件,读过之后觉得很美,联系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有一点激动,再加上一丝压抑。于是还将该手稿复印了一份,加以保存。 我的记忆显示,孟津老师的这篇 “ 重归苏莲托? ”, 好像是与方先生的“作文”同名的,但放狗搜索,发现其实是我的记忆出现了问题,方先生的那篇“作文”,其名称应该是“重访卡普里”,但卡普里与苏莲托隔水相望,则又表明,我的记忆还具有对“历史事件”进行再加工的能力。 岁月流逝,前校长已经作古,我自己的记忆也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二十余年的时光穿梭,那篇我记得是精心保存的复印件,现在到底是在家中,或者是我实验室中的哪个角落,我是一点印象也都没有了。 其实,2005年我于法国巴黎那次“ 跨越百年的美丽 ”之后,是有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去访问卡普里的那个天文台站的,事实上,我甚至已经完全计划好了那次访问卡普里等地的具体日程安排,以还心中在读过方先生“重访卡普里”之后许下的一个愿望,但在最后一刻,我因某种原因而取消了已经安排好的访问。所留下的遗憾,我估计是很难有机会去弥补了。 就如同另一次的遗憾一样,1996年夏天,因为深受博士论文的艰难煎熬,而安排了一次攀登富士山之行,但在距离峰顶仅剩大约不到100米的时候,我与我太太两人放弃登顶,以致最终没有机会观看到富士山上的日出。 我们的人生,便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遗憾之中,不疾不徐地前行的。但我真的希望,我的此生此世,能够有机会,访问卡普里,以及一海之隔的苏莲托! 重访卡普里 方励之   卡普里是那不勒斯海湾中的一个小岛。在意大利人心目中的卡普里,也许就像中国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自然、幽静、没有尘世的污染。   我两次访问过卡普里,一次是1983年,一次是1987年。1983年的初访,目的纯粹是旅游。那次观光,原本只限于那不勒斯。两天里我们几乎走遍了整个那不勒斯的名胜。从那不勒斯王国时代的宫廷、歌剧院,到托马斯·阿奎那撰著的《神学大全》的修道院,到威苏维火山脚下的废城庞培……许多人就此尽了兴,决定结束旅游,返回罗马。但一些人执意再去卡普里。我就属于后者。当时我之所以这样选择,可能是下意识地感到精神需要平衡。因为看了许多的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东西之后,不免令人紧张,哪怕那些东西都只是古代纷争的遗迹。为了寻求紧张之后的松弛,我们来到了卡普里。   卡普里的气氛,的确完全不同了,虽然它距那不勒斯港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船程。这里没有黑黑如血迹的古堡,没有太大太沉重的十字架,没有庞培的疯狂的淫逸,没有总是俯视你的刀剑出鞘的英雄雕像。这里只有风、水和阳光。只有阳光之下的彩色的帆,静静的,似动不动。一切声响都隐退了,甚至游客也不再多说,似乎不忍用任何声音去打扰这透明的空气。只有浪的节拍和着远处的歌。隔海隐约可见的一片红房绿树,就是苏莲托,就是《我的太阳》、《桑塔露齐亚》的故乡。   1987年再访卡普里,并不是为了寻求平衡。虽然,按时间说,这也恰是在太多的意识形态“观光”之后,而且是当代的意识形态“观光”。我们来到卡普里,是为了天文学。原来,卡普里岛上有一个很小的天文台,是研究太阳的,因为这里的太阳更明亮,也更容易看清它的明亮中的黑斑。天文台属于德国天文学家。由于管理上的不便,德国人准备关掉这个天文台,卖掉它所属的地产。意大利教育部有意买下它,为此,先请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评价一下这个天文台。作为该中心的成员之一,我参加了这一评价。   卡普里天文台,像卡普里的整个环境一样,小巧、精致、引人玩赏,它没有高大的望远镜圆顶,也并不设在山颠。它就在一座临海的别墅中。同周围的别墅一样,有很大的树林、草地、和散在其中的白色小楼。天文台有一个太阳塔,也在树丛中,也是白色的。肃静极了,似有一种墓地的崇高。我想,在这里工作的德国天文学家一定时常想起康德的墓志铭: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大地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因为是假日,我们没有遇到德国天文学家。只有一位看门人在。他不懂天文学,但很殷勤地领着我们参观,尽他所知地向我们介绍,包括这里的设施、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包括他告诉我们距天文台很近的一家乡村式餐馆,是整个卡普里岛上第一流的。   当我们在那个餐馆就餐时,餐桌就放在树阴下,周围是草丛,还有草丛中的飞虫。一位意大利朋友不经心地说:“卡普里的一切都很友善,你看,这里有许多小动物、小飞虫,但其中没有一种是为害于人的,这里有各种草木,也没有一种是有毒的。”我不由得作出了我的评价:卡普里天文台也许不具有太特别的学术价值,但它可能是最能体现天文学精神的一个天文台了。天文学中有许多研究领域,但没有一种是为害于人的。天文学不追求市俗的虚荣,不追求咄咄的声势。它只追求对苍穹的理解,接受来自苍穹的直接启示。在整个科学中,天文学就是卡普里岛,洁净、高尚、令人神往。   当然,天文学并不是出世的超脱,相反,越多的理解,越多的启示,就会有越多的坚定,一种用其他途径都不能获得的信念的坚定。就如同经过卡普里的风和水的洗涤之后,心中的道德律会有一种升腾。当你站在卡普里的最高峰沙来罗峰向下看时,你会发现,原来的波浪变小了。海面成了越来越理想的平面,坦荡、无边。是啊,整个世界都应当是这样的理想、坦荡、无边。这时,在你的心里,对于那些图腾的赌咒、未开化的野蛮、对谎言的嗜好、对不存在的崇拜,不再仅仅是厌恶、鄙弃,而且有一种可怜,对愚昧的可怜。我懂了,伽利略在喃喃地说出“地球还在转动啊”时的心境,那是一种对世间还充满如此多的愚昧的可怜。一个清清楚楚地知道地球如何运行、宇宙如何演化的人,对那些坚持原始教义的愚昧,除了可怜他们之外,还能有什么呢?伽利略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但还没有完全过去。   入夜,我的这些想法更强烈了。一则因为,夜的卡普里更静,更自然,你除了感到你的思想外,其他都消失了。也因为,我们下榻在一个位置很特别的旅馆里。旅馆在半山的一个小巷中,巷名是Via Mulo,直译是山驴胡同。旅馆隔壁有一个相当考究的别墅,门前有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刻着:     马克西姆·高尔基于1911年2月至1913年11月居住于此。   高尔基曾在我们隔壁住过三年之久!似乎太不协调了。在我的印象中,高尔基的形象应当总是在喀山的流浪儿中,在伏尔加河的纤夫中,在《母亲》的红旗中。他怎么竟也会在这没有红旗、没有呐喊的卡普里山水中流连?  其实,二者是可以协调的。使人摆脱流浪、摆脱拉纤的苦难的,主要是什么?当然有那些昨天的呐喊,但并不是无知和愚昧的呐喊,更不是以“不怕流血”对自由的恫吓。给人类带来美好和自由的,首先是智慧,冷静里透出理性的智慧。有什么比卡普里更能使人感受到这种智慧的冷静的美!有什么比卡普里更能引起人们对自由天地的响往!高尔基是对的。   夜更深了,卡普里已经睡去。我盼着有机会再来卡普里。     看这海洋多么美丽,     多么激动人的心情。     看这大自然的光辉,     多么使人陶醉!   下一次一定要唱着这首《重归苏莲托》,再来享受对自由的追求!                  1987年6月21日写于翡冷,康塔梯诺山庄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4276 次阅读|32 个评论
《行乞于天》------我祈祷 I pray
热度 8 freefloating 2012-4-12 21:43
GOD please be with us all the time all the way i pray with my tears GOD please keep us please help us please bless us don't leave us we are YOUR little children fogive us please we don't know what we are doing forgive us forgive us we beg YOUR mercies to us GOD don't leave us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please fogive us amen
个人分类: 生命驱动|323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我国启动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dongzg101 2011-9-25 23:35
我国启动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记者从9月23日召开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启动了物理学、医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科学家的学术谱系是学术‘家谱’,反映一个学科或学术群体中主要成员的学缘关系和传承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化凯教授介绍说。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袁江洋研究员提供的一张谱系图表上,显示了6位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者之间的师承关系。该学术谱系表明:在日本科学发展史方面,仁科研究室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曾有人评价:仁科博士将玻尔研究所那种创造探求的研究精神带回了日本,这种氛围和传统是旧的帝国大学所没有的。这种精神被接受过仁科博士教诲的人们传遍了日本。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像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谱系那样的科学家学术谱系。 为什么研究科学家学术谱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博士介绍说,通过梳理科学家学术谱系,能够明晰学术传承的脉络,探索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讲,研究能够系统地建立学科传承的基本脉络和相关学科间的相互关系;还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找出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演进方法;结合科技发展现实,科学预测学科发展的未来重点和突破方向。同时,找出中国的科学传统,或推动形成中国的科学传统,培育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研究探索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 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的主要方向则包括,在世界科技史的大格局中评价中国科学家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中国国情研究中国科学家的学术谱系传承和特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谱系与国外科学家学术谱系间有区别,同源多点与多源同点;新中国成立前后科学家学术传承的区别和特点;文革前后科学家学术传承的区别和特点:苏联传统的加入与本土研究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发展:对欧美传统的回归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后记
热度 8 zhaodl 2011-5-25 09:43
书稿《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总算交给出版社了,将后记发出来,感谢网友给我的很好的建议。 以主编和审稿人视角谈论文写作的后记 在自问自答的语境下,将我所想到的影响作者论文发表的问题叙述完成了。我望着窗户外浓密的林荫,心里有一种述说后的轻松,但这种轻松很快又被川流不息的汽车和匆匆赶路的行人打消了。我仰望天空、冥思自问:我能否解决读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我不禁感觉心中还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在我看来,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就如同人生的修行,不外乎模仿和感悟两种方式,最终能否达到自由的境界,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悟性。如果没有悟性,仅凭模仿式的知识积累,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但很难达到自在;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仅凭个人的悟性,也许少部分人可以做到顿悟,但大多数人很难走出困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勤能补拙,我也是其中之一。如何学会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勤快,养成记录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将自己听到、看到或悟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记住:好脑袋不如烂笔头!不要总认为不重要而不记录,学问就是积累!积累尽管是有点慢,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你记录的素材和思想越多,你的学问也就会越多。有意识地积累比无意识的积累,效率自然会更高。你不进行有意识的记录,也会靠时间和记忆积累一定的基础,只是会很慢很慢,赶不上需要。比如说:会议上听到别人的一个做法,记下来。同时针对这样的做法进行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理论依据,有什么好处,还有什么不足,根据他所依据的理论还能不能得到新的启示?或者说质疑一下:不会吧,有什么毛病没有。这样的质疑和积累一旦成为习惯,成效会让你感到惊讶。 积累是基本功,也有捷径,问题研究法就是其一,也就是发现现实中的问题,探寻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办法。这些大家都会做,但往往是做不下去!题目太大,可以说的话很多但没有深度。我认为:这不是论文,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研究提纲。后边的任务是,将问题分解——尽量将问题细化。根据细化以后的问题,挑选自己感兴趣、有知识积累的,开展进一步的剖析和研究。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适当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逐步将一个个小问题解决掉,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可能是一篇论文。如果还是浮在表面,那就说明这个题目对你来讲还是有些大,你的知识和能力还是掌控不了。这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 如果这样学习和研究你还嫌太慢,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找别人探讨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提问和反问,这样不仅可以找到需要研究的题目,也会从交流中快速地了解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来寻找论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这一点很有效:在别人论述问题时可以明显看出自己的不足。越是与水平高的人交流,进步就会越快,同时也会有“听不明白”的感觉。这种交流,包括口头交流、会议交流和阅读文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单纯地“学习”,而要敢于质疑和反驳,哪怕从一点点开始质疑都是进步。如果你的质疑被别人驳倒,自己就回去用功,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不要轻易认输,认输就是放弃进步的机会。 在我面对勤奋耕耘而仍旧困惑于现实的作者时,我萌发了写作的念头,将我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奉献出来——《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希望你能够与我一起体会和感悟,而不是死记其中的要点。既然是感悟,所以也就难免讹误,因此也就希望你能够通过你的体验和感悟来批判地汲取。如果有误,我承担全部责任并在此表示抱歉。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对叶涛编辑给予我的宽松写作环境表示感谢,感谢我的同事以及网上朋友给予我的帮助和建议。 赵大良 2011年5月23日于西安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78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大树说:不是谁都可以仰望天空
大毛忽洞 2010-4-27 09:00
大树说:不是谁都可以仰望天空 一棵大树, 树干可以仰望天空, 树枝可以仰望天空, 树叶也可以仰望天空, 唯独树根不能仰望天空。 当树根出来仰望天空的时候, 这颗大树必然要倒下!
个人分类: 科学魂:独望天涯路|5197 次阅读|4 个评论
站在星空中俯瞰大地 【漫谈地球物理】之一点二
dongping2009 2009-5-18 22:39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7747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