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纠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纠结

相关日志

这是一个纠缠的世界
热度 7 xqhuang 2018-11-15 11:38
这是一个纠缠的世界 这是一个纠缠的世界,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看电视新闻报道,量子纠缠已实现“人手”的量子转移,真厉害! 想写一篇文章告诉大众真相,有一个声音在说:你不想活了? 还有很多人在喊:活下去! 在纠缠的世界,也许可以不再纠结?可以活下去?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78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在纠结什么?
redtree 2016-12-19 21:42
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在纠结什么? 作者:张盖伦 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6/12/19 10:23:29 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施行至今,几乎每个月,都有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文件出台。 政策“红包”发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上了道。12月17日,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处处长郭俊峰在首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论坛上透露,今年技术交易总额估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但是,作为科技成果产出重镇的高校,对于成果转化,依然有些“纠结”。 导向没有变,动力从哪来? “从法律条文来讲,问题不是很大。但是,做转化的动力从哪里来?”上海海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莫剑英干脆在纸上写下“论文”“职称”“双一流”几个词,“现在重视的依然是这些”。 论坛上,大家尝试讨论一个宏大的主题——高校专家如何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之间进行平衡?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高校里,确实存在这样的“地位不等式”——“搞科研>搞教学>做社会服务”。 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跃钊坦言,校方要争“名分”,教师要争“头衔”,国内高校和人才评价体系都向科研倾斜,如果专注做“社会服务”,那就成了末流。 “国家提了这么多政策,怎么落实呢?各个高校的看法其实是不一样的。政策在空中飘着。”朱跃钊认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应该是相互促进,荣辱与共的关系。对于目前大学排名,也理应综合考虑大学各项职能的权重。 转化收益税收,能否适用“偶然所得” 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陈柏强的发言,其实就围绕一个词——“个人所得税”。 不少高校成果转化负责人认为,出台了这么多法律法规,却还少了一项——国家税务总局的政策。 原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后,对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往往能拿到高额现金奖励。 但是,国家对转化收益现金奖励没有明确的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这部分奖励会按照“工资、薪金”所得进行纳税。根据规定,最高纳税税率可达45%。 也就是说,如果某项发明专利转让费净收入为100万元,即使高校将净收入的70%奖励给主要发明人,该发明人拿到手的,最终也只有40余万元。 怎么办?陈柏强调研了一圈,发现兄弟院校各有不同的应对办法。有的“细水长流”,将大笔钱拆成小数目慢慢发;有的“按兵不动”,钱先趴在学校账户上,等政策。 陈柏强专门去研究了税法。他认为,科技成果从诞生到实现转化充满了“偶然”。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一生也仅有一项或很少几项科技成果能实现转化。“教师能获得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是偶然事件,属于非经常性的机遇性所得,完全符合‘偶然所得’的性质和特征。”陈柏强呼吁,应将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视作“偶然所得”,这样一来,根据法律,税率可以降至20%。 你给的我要不起,怎么破? 高校、企业和政府,在合作中总有些磕磕绊绊。 广西防城港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韩凯,曾经在清华大学技术开发部工作。换位思考,他能更清晰地发现问题。 韩凯说,防城港的本地企业多处在产业链的上游,高校的科研项目到了这里,很难落地。企业的技术和人才都不足,对高校出来的科研成果“接不住”。而希望能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政府,又觉得引来的科技成果对本地产业结构的完善、产业体系的建设促进不大,经济效益不明显。 清华大学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友生指出,国外企业以应用研究为主,研发实力强,高校则以基础研究为主,高校和企业的衔接比较顺畅,形成了可持续的创新机制。但在我国,还正在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转移体系,企业研发能力有待加强。而高校科研产出又多为实验室阶段成果,中试和金融环境均有待改善。 “从我们在中国做了5年的国际技术转移经验来看,中国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弱。他们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都不足。”德国史太白大学中国首席代表覃焱发现,很多中国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还是技术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她感慨,中国的技术成果转化市场广阔,但若要推动企业真正参与到科研创新,还需“产学研用”链条上的同行共同努力。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赞并纠结着
热度 7 lyxiang 2015-5-22 08:23
曾近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痛苦并快乐着! 近日, 福州财政金融职业中专某老师, 手扎针头、带病上课 的 新闻; 浙江 宁波外国语学校某位老师骨折,两天后拖着受伤的腿、或坐或跪地为学生上课,坚守在教育第一线的 报道,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眼球,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 教师,传播着科学文化的真谛,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培育着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生存于世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建构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同时,实现着一个教师的社会存在价值。带病上课,是教师用生命之光在点亮那三尺讲台,照亮着学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体现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着教师们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与 敬业、拼搏的 职业道德与人生 价值观,体现着正能量,着实令人动容,令人欣佩!点赞,那是必须的! 但是,坦率地讲,每当听到“ 与身体较劲儿”, 带病上课、工作的信息,特别是拼命工作、英年早逝方面的信息,总会在敬佩之余产生另外一种让人心酸与惋惜、心痛与纠结的感觉。有个歌儿唱得好:你不当兵,我不当兵,谁来保护祖国、谁来保护家?教师队伍若病病怏怏,谁来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幸福健康地成长?是从某种角度讲,教师队伍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制约着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间接影响、制约着小康社会的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教师(亦或这么多案例)会带病上课、工作呢?(可能是曾经教过书的原因,更为关注教师这一行业,其他行业肯定亦有类似的案例与报道)是 什么原因影响、制约着教师本属正常的看病休息呢?其中是不是存在着一些不得已的原因呢? 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交给了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负责到底的 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生病请假,将增加其他教师的工作量,导致其他教师超量教学,影响其他教师健康、打乱其生活秩序的愧疚感。升学率等指挥棒、教育评估考核体系等,导致了学校间学生成绩残酷的比较竞争,学校内年级、班级间残酷的比较与竞争,生病请假,将影响年级、学校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从而给教师们带来了无形胜有形的职业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社会公众对学校、对教育满满的期待,形成了教师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的社会环境,等等。 带病上课,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可以讲是自我保护意识的缺憾,透支了身心健康,垮掉了继续教学的本钱,毁掉了家庭的幸福与和谐,何以继续从事这一体现存在价值、桃李满天下的事业? 带病上课,从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来讲,是“以人为本” 意识的淡漠、法律法规意识的缺憾。虽然说,“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教师编制,是导致教师带病上课的关键因素之一,能不能从落实《教师法》、《教师保护法》的角度,出台《实施细则》等保护教师身心健康的有关政策,为教师减负、降压,不在鞭打快牛,不在过度宣传,不再那么浮躁,科学地设立教育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形成后备、课件、校内外候补与巡回等方法措施,来保护可爱的、敬业的“拼命三郎”,以保证教师队伍健康和谐、潮气蓬勃地发展,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人力基础,以保障教师们满面春风地站在讲台上,履行其教书育人之职责,确实是个考验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社会公众聪明与智慧的大课题。 我们亦期望媒体、社会对于支撑教育事业发展的教师们给予更多地关注,对于涉及教师切身利益、身心健康事件 进行深入地跟踪报导,以切实地减少欣佩、感动之后的纠结、心痛。 让点赞后不再有纠结!
567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特立独行还是入乡随俗?
clj1028 2015-2-19 19:11
到一个新单位工作了快四年,尽管工作上勤奋敬业,也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在别人眼中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应该是称心如意,但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并不开心。物质上并无担忧,精神上却很痛苦。俗话说要入乡随俗,但如果这个“俗”与自己的生活理念相差甚远,那我是跟还是不跟?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与周遭和谐相处? 人到中年,老小都要考虑到,牵一发动全身,凡事不能随心而动。就这样委屈自我抑或随波逐流?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6 次阅读|0 个评论
坏行为与癌症之间——双面人格的悲剧
热度 28 何裕民 2013-11-8 09:20
最近,一位我熟悉的外地女学者被确诊为肠癌晚期,听说情况已经比较糟糕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二三十年前就有所接触。表面她上是一个典型的“好女人”,实际上却是一个双面人。她以非常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公众——完全以他人的标准来约束自我生活,在公开场合从来没见她发过火,事业上很勤勉,日常行为很讲究,说话也很有分寸,每天早起锻炼身体。然而,内心却并非如此,脾气暴躁,私下常埋汰他人,哪怕是表面上的好朋友,经常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给他人使坏,能力一般,却目标很高,一心想在职务上不断攀升。她基本如愿了,三十多岁当处长,四十多岁当副局长,等到她五十多岁,当上了一厅局级干部。 几年前,因为她比较光鲜,引人注目,一些朋友们在一起私下聊天时就说起她,多数认为她势头正旺,并一帆风顺,生活方式讲究,又注意锻炼身体,肯定很有前景。我当时就不以为然。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说她这种性格,以双面人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对健康的祸害。最后,一语成谶,反倒让我挺内疚,而且我们一直认为肠癌患者的个性很不明显,她却是个例外,而且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 其实,现实生活中,双面人还真的不少。历史上,拿破仑就是典型的双面人格,拿破仑有胃癌可疑史(至少,他兄弟姐妹中死于胃癌的好几位),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被认为具有典型的双面人格。他们的死,都是说不清楚的事件。 今天,少数女性患者中也有类似个性者(男性中也不少),何以她们更容易被癌症盯上?实际上,双面人是很累的,内心一直很纠结,她需要长期巧妙地掩饰自己,戴着面具生活着,多数时间扭曲着自我的“真情性”,内心时时处于严重的应激状态,身体机能不断地“抗议”,只不过为了虚假的面子,她们大多不予理会罢了。因此,弦长期绷得紧紧的,就易崩断了! 文章选自新书《好女人,别让癌症盯上你》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164 次阅读|27 个评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鸡蛋!
热度 8 boxcar 2013-8-13 05:50
争论了N久的、很能让人忌惮的问题,其实可以有一个比较简单而且靠谱的答案—— 先有鸡蛋!!! 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把能孵出鸡的蛋定义为鸡蛋,而不是把只有鸡才能生出来的蛋定义为鸡蛋。 ======================================================= 事实上,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在进行了必要的条件界定的情况下迅速脱离纠结状态,给出一个即使谈不上100%的精准,至少能够合乎逻辑的答案。 很多时候,坚持要追求一个普世的、没有限定条件的“标准答案”,甚至希望有了它就可以“一锤定音”,让所有人都能坚信不疑,恐怕注定会让人失望。
个人分类: 科普|496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经验与勇气
热度 7 boxcar 2013-6-9 07:41
不好意思,这又是一篇“高考博文”。 在全国新课标 I 的语文考卷中给出作文背景材料中,讲述的就是一个“艺高人胆大”的故事,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很高技艺的老师傅敢于出手,“一刀”切向钻石中的瑕疵,把让一块有瑕的钻石变成了两块无暇但略小的钻石,此举让钻石的价值得以大幅度的提升,由此,也引出了一个“经验与勇气”的话题。 是否经验越多,勇气越大?这倒也未必!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的确是一个“经验”带给人“勇气”的例子,此时我们会觉得这种高手的勇气相当的惊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都看到过许多“经验”让人失去“勇气”的例子。故事当中其他珠宝匠师傅们没有勇气、不敢出手去切割钻石,其实靠的也是一种经验。他们一定听说过那种在切割时失手弄坏了璞玉或有瑕疵的钻石而赔钱、坏名头甚至打官司的事例,这样的“社会经验”(别人的教训)多了,使他们失去了动手尝试,争取成功的勇气。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经验越多越胆怯”和“知识越多越胆小”,反而是些显得很无知的“傻大胆”敢于无所顾忌地大胆做事,才会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只不过,这些人事后也可能会后怕,正所谓“无知加胆大,越干越害怕”! 何时“经验”能成为输送给“勇气”的正能量?“经验”带给人“勇气”,能成为输送给“勇气”的正能量,其实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人先前已有“成功过”的“经验”,则其会勇于出手去在做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因为这种经验意味着当事者可以让潜在的风险时刻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而无须将其交给他人或者很玄奥的运气。即使事前没有成功过的先例和经验,有些人也勇于去尝试。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有足够的自信心,看事乐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善于心无旁骛地专心做事,而没有在利益上患得患失。 在现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纠结”之后而选择的没有勇气的“保守”,没有成功经验固然是一个原因,把眼前的和长远的利益都看得很重,总希望一下子就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 【用时约 40 分钟,约 800 字】
个人分类: 社会|1058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又到硕士招生时,一路阳光or一地鸡毛
热度 15 rwjun 2013-3-30 21:20
(一)引子 今年国家线出来好几天了,有些学校已完成研究生入学面试,有些正在进行。我们学校博士招生面试已经完成,硕士看似还要等上几天。这段时间来,不断有学生发邮件,有的想调剂,有的第一志愿还没有选好导师,每封邮件都是很急切的语气,都有“盼复”。我对每封邮件均进行了回复,而且以鼓励为主,特别是在分数线出来那天,大致知道了我们学科没有调剂名额,又翻出邮件读了下,给他们说了下情况,并出了些主意。其实,我知道,这段时间,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均十分纠结。 (二)面试,是否带给了伤害 去年我带了一个毕业班,也是在这段时间,经常逛他们的空间,了解他们复试的动态,下面是一个同学在空间的日志: 复试结束了,到底多久没给过爸妈好消息呢 …… 五年,真的是漫长的时间,真的非常对不起,这次也是个坏消息,我被中国某农业大学淘汰了,对,淘汰了 …… 复试确实很差,也不知怎么了,学过的全忘记了,最后那老师告诉我结果的时候说, “ 你基础太差,没有培养的潜力,你不适合科研,去找个工作,找个男朋友,以后好好生活,多好,你是川农的一本吧,基础怎么这么差 ” 。尽管之前做好被淘汰的准备,但没想到被批得这么彻底,这么淋漓尽致,结束后大哭了两场,的确自己不够优秀,也不知就上升到川农了,真的对不起给我上课的老师们,真的对不起 …… 对不起关心我的任老师,对不起总是安慰我的朋友们,对不起帮助我的卢师姐,周师姐,大概总是抱着小小的希望,抱着侥幸,大概总不能自己决定任何一件事,大概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以致于总是不能全力以赴。临近毕业,而我的未来、我的前途在哪里?要用怎样的方法去找到?我可能是中国应试教育失败的一个例子,考试能行,考完就忘,除了能得到分数还能得到什么?以前的朋友总是鼓励我说我能行,可能你们也只停留在我成绩很好的印象里,自己好像也一直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可以了,而事实上从小形成了这个观念,以致于当自己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依然自我感觉良好,上了大学除了上课,似乎什么都没干,四年前不曾想到自己四年后会为了未来而担忧。现在到底怎样选择?哪个才是我想要的? 看了日志,知道这个面试对她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的确 很担心,立即打了电话去安慰。好在这个同学后来调剂回来了,而且用的是公费名额,现在她很得导师重视,科研也做得风生水起。 经历了这样一个或者更多的例子,去年在本科生考研座谈会我曾说到,“你不一定要去选择很牛的学校,也不一定要选择很牛的导师,而是要选择那种真正把你当宝的老师,那种愿意花心血跟你一起成长的导师”。 其实,每年我自己也在当面试官,看来面试真不能一棒子把学生打死。我招的第一个研究生,当时面试的时候,紧张极了,半天不能说出一句话,搞得我跟他一样紧张。好在他本来就是我自己带的本科生,我知道他,即使面试很差,我仍然很喜欢他。后来的事实证明,通过培养,他不但在业务上很不错,在为人处事上也无可挑剔,毕业后去单位仍发展得蛮好,虽然不能说是那一届毕业生的标杆,但的确为后来的研究生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 纠结,不知该否有恨 也是在去年,两个第一志愿报考我所在学科的考生跟我联系,说想读我的研究生,而且有一个还问了我承担科研项目的情况。我如实地告诉他,承担的项目不多。后来,加了他们的 QQ ,跟他们进行了多次交流。由于他们不是我们学校毕业的考生,我还专门对他们进行了复试专业课的一些辅导。同时,我拒绝了其他再联系我的考生,十分认真地为他们准备了培养计划。 在复试前两天,我到院上管研究生的老师那儿打名单,才发现他们两个根本报的不是我,而是本学科的其他老师。当时,真心很气愤。我在乎的是无所谓报与不报我,而是前后近 1 个月的时间,没有告诉我实情。于是,我给他们发了短短十几个字,但措辞严厉的邮件。即使在今天,看到他们,心里虽然没有恨,但仍然很不舒服。 前几天,又有一个考生跟我联系,我回了邮件后再无音信,我知道这可能又是一个海发邮件的,这种考生我不会计较,因为不再联系就表明了态度。其实,我们该做的事就是,“好好珍惜已经跟随你的学生,何必为不值得珍惜的人操心!”
6379 次阅读|33 个评论
纠结的情感
热度 3 bricklayer 2013-3-16 18:24
想见,却总缺少单独碰面的机会; 机会到来时,却总是开不了口,所以一再错过; 总觉得两个人不合适,却又想再试一试; 越想放下,却越加放不下; 到底怎样才是顺其自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