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牦牛博物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雪地里的护眼神器
热度 4 Einstein 2018-2-7 13:48
按:此文是笔者妻子(张钫)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刊发在了2018年01B号(1月下)的《百科知识》杂志。此文源于2017年初,我们在首都博物馆参观临展“高原牦牛文化展”时看到有几件雪地眼罩文物。回家后,她写了这篇科普小文。投《百科知识》后,已经是夏季了,一直未刊发。如今正值深冬,得以刊发,也许算正逢其时吧。照片由我拍摄。 你童年时可能也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用祖辈的老花镜把太阳光聚焦在一点,然后去点燃干枯的树叶或杂草。笔者近日发现民国时《科学画报》上有个 “ 科学把戏 ” 栏目,给出了这种游戏的 另一个玩法—— 如果在放大镜的上方置一块粗眼纱布,那就再也烧不着下方的东西了。这是因为粗眼纱布会分散和减少太阳光,导致树叶或杂草达不到燃点。 这种科学游戏,让笔者想起了另外一个场景:寒冬腊月,银装素裹,在一个雪后初霁、阳光明媚的午后,你站在皑皑的雪原上,欣赏着 “ 惟余莽莽 ” 的北国风光,感慨着大自然的无尽造化,然而却不知危险正在悄然而至,因为你的眼睛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 冬日的雪地对日光的反射率非常高,加上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层对紫外线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减少。在冰川、雪地、沙漠等炫目耀眼的地区,反射光的紫外线含量可达到 5% 左右 。这种环境下,人的双眼在没有防护措施直接暴露于外界时,会遭受较强的紫外线辐射损伤,俗称雪盲,医学上常称之为太阳光眼炎。这主要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会出现怕光、流泪、异物感、结膜充血等症状。 因此,当你出行在广袤的雪地里时,一定要记得保护好眼睛!如今我们的滑雪、登山爱好者、科考队员等,通常都会有滑雪镜、护目镜等专业防护工具。然而在专业防护工具出现之前,常年生活在雪地里的人们是如何保护眼睛,免受 “ 雪光之灾 ” 呢? 在藏民集中的青藏高原,牦牛是他们最重要的畜力。为了应对雪原上耀眼的阳光,藏民们就地取材,常用牦牛下腹部的细绒毛作为经纬线编织成菱形或方形的网格,网格左右两端再延伸编成镜腿状,制成类似于眼镜的形状,可以挂在左右两耳上,这样便形成一种独特的牦牛绒眼罩。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向来有冬猎的传统,他们为了防止雪光刺眼,也用黑色马尾自制了一种眼罩,与藏民的牦牛绒眼罩类似,但工艺略复杂。他们先用树条弯成所需的扁圆框架,然后用针引上马尾或马鬃做线,在木框内编织成网。织完后再放入水中煮,取出晒干,抽出木框,这样会增加弹性和硬度,不易弯曲。最后在两端缝制黑布,钉上黑色线绳即可。 这种牦牛绒眼罩和马尾眼罩 不就类似于 “ 科学把戏 ” 游戏中的粗眼纱布吗?后者游戏中的粗眼纱布主要是分散光线;而这里的眼罩主要是减少进入佩戴者眼中的光线,将大部分阻挡于外且不影响视线,从而有效的减少了进入眼睛的光通量以保护眼睛免受刺激和伤害。别小觑这看似简单的办法,它可拯救了很多人的眼睛。 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军区组建了“先遣连”率先进入藏区。在到达藏北时,很多人就在茫茫的雪原中遭遇了雪盲症,战士的眼睛被强光刺得红肿,流泪不止、疼痛难忍。在束手无策之时,蒙古族的战士阿廷芳,想起小时候用马尾编眼罩可以遮住雪光,于是教大家自制马尾眼罩,有效地防止了雪盲,扫除了部队前进的障碍。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在其著作《藏北十二年》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他一次大雪后出行,太阳出来后,雪光映得眼睛睁不开。 带路的牧民就从牦牛腹下扯了一把毛绒,罩在眼睛上,这样就保护了自己的眼睛。而那些没有用牦牛绒眼罩的人,得了雪盲症,眼睛疼得厉害。于是后来办牦牛博物馆时,就专门征集了牦牛绒眼罩用作展品。 2017 年 2 月,笔者在首都博物馆与西藏牦牛博物馆联合主办的 “ 牦牛走进北京 —— 高原牦牛文化展 ”中,就看到了牦牛绒眼罩展品(图 1 )。同时在该展一幅绘画展品上,看到了藏民佩戴牦牛绒眼罩的情景(图 2 )。 图 1 “牦牛文化展”上的牦牛绒眼罩 图 2 佩戴眼罩的藏族牧民(右上方) 那么这种眼罩是何时出现的呢?其实我国古时候就早有类似的眼罩。 1999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隆化县鸽子洞元代窖藏中,就发现有两件马尾编的织物,一件是用棕色马尾编织成斜网纹,另一件是则用白色马尾编织成莲花纹样。隆化县博物馆为之撰写的考古发掘简报定名为 “ 面罩 ” ,后来一些地方也称其为“护眼罩”。这种护眼罩便类似于雪原中生活的人们所编织的眼罩。 1973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 227 号墓出土有一副铜眼罩,该眼罩长 18 厘米,宽 5.3 厘米,用铜薄片冲压而成,中央靠近眼球的部位钻刺小孔,透过这些小孔,能够清楚辨识外界环境和事物。过去的研究认为眼罩是为了防风沙,但它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有效的减少光通量,从而保护眼睛免遭紫外线损伤。 这种雪地中的眼罩也绝非在我国仅有。在靠北极的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等地,常年冰雪覆盖,当地居民使用的眼罩是在中间刻有一条大约 0.5 厘米宽的横槽,佩戴这种的眼罩时,太阳光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尽管形制与我国的眼罩不尽相同,但其原理均是减少光线的进入。 在现代医学领域,做完眼科手术后,眼睛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为了保护眼睛,也需要佩戴一段时间眼罩。有 一种类型的眼罩就是用塑料、细草或金属丝编结而成,附有宽紧绳带,约有30°左右的凸度,上有小孔,主要用于眼科手术后保护眼睛。这与各地人民发明的用于雪地的眼罩近乎一样。 面对大自然形成的强光困扰,不同地区的人们都会开动自己的大脑,就地取材发明一些简便可行的相似措施。眼罩这个简便的发明,解决了在雪地生活或旅行必须面临 的问题。如果你下次去雪域高原上旅行,千万别忘了佩戴牦牛绒眼罩呀!
个人分类: 科普|8716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