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超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周四讨论班:超弦导引(张驰)
热度 2 GrandFT 2014-1-1 20:43
题目:超弦导引 主讲:张驰 时间:2014年1月2日星期四下午16:30-18:10 地点:16教学楼308室 提纲: 1.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冲突:场论与弦论 2.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对偶模型 3. 弦论初探 参考书目:《Superstring theory》 M.B.Green, J.H.Schwarz, E.Witten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a nutshell》 A.Zee 《quantum field theory》 Mark Srednicki 《Introduction to Superstring amd M-theory》 Michio Kaku 《超弦史话》 李淼
个人分类: 周四讨论班|2197 次阅读|3 个评论
浪漫游天歌:心中天(Heaven in my heart)
warlong 2012-12-25 02:11
浪漫游天歌:心中天(Heaven in my heart)
心中天双语版(Heaven in my heart) 据《月中天》歌曲改写 请下载,用酷歌播放,打开歌词聆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14d2y.html 金煌冠 凤羽扇 玲珑匣开珍珠灿 螭龙送我上九天 无穷虚廓 似雾非雾 似烟非烟 明月诗 律如幻 清风细细逐莺鸾 深空粼粼鱼儿玩 蹇舟相会 星光溅落瑶池恋 欲绵绵 玉指抚超弦 心涟涟 曲波浮千莲 时空两忘断 化作光飞翔 光飞翔 无牵绊 梦看镜中天 英文版 Heaven in my heart Thecrownis on my head Aphoenix-fan is inhand The jewelbox open the pearls brilliantly A golden dragon carry me to empyrean Oh! Infinite empty sky Look like the fog also likethe cloud Bright moon shining the poem which tune is so occult Goddess ride phoenix flying in the soft wind Stars like as fish playing in the clear space Ah! I take a boat to meet each other Stars splash intoyour blue eyes I fall in the lake of love by gravitation Entangle ourself continually Yousfingers play super-strings My heart ripple smiles Curvature-waves float many lotuses All space-time be forgot I am winding on the light Ah! On the light What freely it is My dream hasthawed inthecosmos 注:郑中据《月中天》歌词改写。原歌为电视剧《香粉传奇》的片尾曲,表达的是爱情的朦胧之美和缠绵之美。殷馨梓演唱,陈涛作词,王备作曲。博主曾多次聆听此曲,在未知其词之前,屡次听成佛教音乐,旋律间有种十分纯净、空灵、飘逸的意境,故改写成一首“浪漫游天歌”,第一阕写天象奇观和游入九天,第二阕写星空景色和神仙情缘,第三阕将物理(超弦论、相对论)艺术化,进入一种超脱感、自由感、沉醉感,表达出“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化光涅槃,天人合一”的澄明圆融之境。 《月中天》原歌词 绿纱裙 白羽扇 珍珠帘开明月满 长驱赤火入珠帘 无穷大漠 似雾非雾 似烟非烟 静夜思 驱不散 风声细碎烛影乱 相思浓时心转淡 一天青辉 浮光照入水晶链 意绵绵 心有相思弦 指纤纤 衷曲复牵连 从来良宵短 只恨青丝长 青丝长 多牵伴 坐看月中天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3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四讨论班:弦论初步 (一)(李文都)
GrandFT 2011-9-12 20:36
题目:弦论初步 A First Course in String Theory (一) 说明:这是专题讨论班《 弦论初步 》的第一讲,后面的各讲的时间见以后的通知。 主讲:李文都 时间:2011.9.15. 下午 4:30—6:10 地点:16教学楼308室 part 1. Basics 1.简单的介绍 2.狭义相对论和多余的维度 3.多维度下的电磁学和引力 参考文献:Zwiebach,A First Course in String Theory,Barton
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超弦理论中的 多个维度 的一个物理解释
wanglaow 2010-1-7 11:51
在超弦理论中,先后出现了11维和10维的多个维度的理论,据说,这是超弦理论内部自洽性的一个要求。 那么这些多出来的维度为何观测不到呢? 弦论家们解释说,那是因为这些维度蜷缩起来了,非常小,以致于在通常的空间尺度和能量标度下无法觉察得到。 一开始,俺也被迷惑了,就乌鸦学舌的跟着说,其实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至少,科普书籍上的那些图谱--在一个个时空交叉点出画着一根根蜷缩的弹簧样的东西,作为内禀维度的一个图示。 俺越是不明白就越是想弄明白。 俺就从超弦理论的一个源头上个世纪30年代的那个5维理论开始看起-Kaluza-Klein理论。 这个理论在降低到四维的时候自动分别给出了广义相对论和麦克斯韦方程组。 因此这个五维理论的物理关键就是,它是分别描述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换言之,它是描写物质粒子的质量(荷载)和电量(荷载),这两个内禀自由度的。 类比一下,所谓的10维或11维的超弦,其实那些多余的维度就是用来描写物质粒子其它的内禀自由度的,例如自旋,同位选,色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等。 因为,要描述现在已知的所有基本粒子的基态,所需的不同的参数,大概要十几个到20几个,这些参数其实就是不同粒子之间得以区分的内禀自由度的不同。 再从物理学规律的对应原理来看,一个正确的万有理论(TOE)应该在取其近似的情况下给出现在被公认为正确的物理学定律,例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在低速低引力宏观的范围内还原为牛顿力学定律。 如果超弦理论就是那个TOE的话,它自然就应该还原为现在的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广义相对论,而这些理论是干什么的? 不就是描写质量电荷色荷等这些自由度的理论吗? 难道理论描述的对象会因为作了一个近似就改变了? 不会的,即便是在量子力学里,也能找到物理学量的经典描述和量子描述的桥梁。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圈与弦的战斗(2)
yonglie 2009-7-30 09:11
数学游戏还是信仰危机? 李老师说我们正处在科学的革命时期,而弦理论已经成为常规了。从来没有一个理论,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花费了那么多的力量,结果却一无所有。这是李老师对弦理论状况的总评价。当然,仅凭这几点空洞的声讨还不够,因为他钟爱的圈引力也没有令人满意的成绩。他自己都承认,圈量子引力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得到解决,就和弦理论中的猜想一样。 所以,李老师对弦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技术性批判,主要在三个方面:背景独立、对偶猜想和宇宙学常数。 在圈派看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精神是背景独立,即理论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时空背景。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是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质引起时空弯曲,而时空弯曲表现为物质间的引力。量子论宣扬我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但还有一个舞台,背景独立则要让舞台消失在演员的活动中。其实,弦理论家也在闹背景独立,但没有拿它作大旗,他们已经意识到,为了实现真正的背景独立的形式,似乎还需要更加远离传统的时空观念。 来自阿根廷的Maldacena同学的AdS/CFT对偶猜想是弦理论近10年来最令人激动的思想,它将规范场论作为弦理论的一张全息图,是全息理论的一个数学实现。李老师说它只有弱形式(即没有量子效应)才成立,而且怀疑对偶的两个对象是否真的存在。 1998年,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表明存在正的暗能量,但李老师指出弦理论预言暗能量密度(或宇宙学常数)不可能是正的。 2006年12月,圣巴巴拉加州大学的弦理论家Joseph Polchinski(昵称Joe,他10年前写的两卷本《弦理论》是流行的弦理论教科书)针对这些问题(连同Woit的那本书),发表了公开答辩。 乔老师认为,背景独立只是形式问题,不是本质问题。他说李老师将描述物理的数学预言与被描述的物理混为一谈了。人们常常发现,新物理用的数学语言并不是最恰当的。这一点并不奇怪在弦理论中,即使语言不是背景独立的,物理也肯定是背景独立的,我们还在继续寻求更恰当的语言。他认为AdS/CFT对偶可能是问题的一个解决(当然还不彻底)。在那个猜想下,物理学成了皮影戏空间的表演都在屏幕上实现。 乔老师从李老师自己写的两篇关于AdS/CFT对偶的论文中发现了概念性的问题,证明李老师的批判完全是误会。他还反过来说李老师所宣扬的圈量子引力其实比眼下的弦理论更加背景相关。 关于宇宙学常数,乔老师认为抓住了李老师的把柄。因为非正的暗能量密度是超对称的预言,而超对称是一定会破缺的。 李老师还一般地批评了弦理论的数学不严密。他寻根溯源,终于考证出文献中从来就没有严格证明过弦理论的有限性,而几乎所有弦理论家却都拿它作为既定的事实。虽然乔老师做过一些计算,但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不过乔老师说了,物理不是数学。物理学家靠计算、物理推理和相互检验,而不靠证明,他们能理解的东西一般说来比能严格证明的东西大得多。如果要严格以数学的严密来要求,很多物理学恐怕刚一萌芽就凋落了。实际上,不严格的弦理论真的给数学带来了很多东西,也吸引了很多数学家当然,尽管这是弦理论的功绩,却不能作为它是正确理论的根据。 李老师承认乔老师的评论是礼貌的,用事实来说话,没有人身攻击,没有误解我们的书(包括Woit的那本)。不过,2007年4月,他还是应读者要求进行了反答辩,澄清乔老师误会的地方。 关于宇宙学常数问题,李老师同意那是超对称的要求。但他认为,在微扰弦理论中,超对称是清除不掉的。即使在KKTL(以这几个字母打头的四个人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以非常的工艺,在半经典的情形下构造了具有正宇宙学常数的模型)发表3年以后,我们仍然不知道在正宇宙学常数背景下是否存在和谐一致的弦理论。 关于AdS/CFT对偶,李老师又拿数学严格来说话了:我在书中怀疑现在仍然怀疑的是,是否证明了猜想的强形式,在AdS5?S5 的弦理论和N = 4的规范理论之间建立的等价性。他说,证据不代表证明,而这里必须证明两个有明确定义的数学对象之间的等价性我们没有严格的非微扰的在渐近AdS5?S5背景下的弦理论的定义,也没有严格的非微扰的4维N = 4超对称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的定义。没有定义,我们甚至不能肯定是否能很好定义与那些名词相应的数学结构。(从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弦理论的确在研究数学结构。) 关于背景独立问题,李老师承认强形式的Maldecena猜想(如果正确的话)可能提供非常有限的弱形式的背景独立。他还纠正了乔老师在弦理论中那句话,认为应该更准确地这样说: 有些弦理论家相信,他们具体研究的不同形式的微扰弦理论及其对偶接近某个更深刻的背景独立的形式。这缺失的背景独立形式并不仅仅是不同的语言,而有可能表达了确定理论的原理和定律,迄今所研究的一切都将作为近似从它们推导出来。尽管弦理论家们相信这一点,但对这个猜想的背景独立形式的弦理论,他们只提出过寥寥几个具体的设想,而且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 两位老师的话正好体现了他们对弦理论的不同态度。在李老师看来,乔老师们显然过高估计了弦理论的成绩。 2007年5月20日,乔老师发表了给李老师的信,更明确地反对了他的反对。他继续批评李老师对弦理论的认识太落伍了。李老师在书中的一句话也可能伤了弦理论家们的心:一大群专家在尽力挽救一个他们珍爱的然而却面对着矛盾数据的理论。(第10章)乔老师好像有点儿生气了:这样的例子在你的书中俯拾皆是:你写的是你自己相信的事情,你却忽略了事实明明是成功的地方,你却说危机;本来没有的问题,你却讲伦理。 我们津津有味转述两位老师的争论,一方面是为了补充作者在书中没有说完的话;另一方面是为了兼听不同的声音。对台戏总比独角戏有意思。虽然乔老师们没有写一本书,但带着他们的问题去跟李老师走,看周围的风景就不会是一个色调了。 弦理论的争论还在以多种形式继续着。Paul C. W. Davis(《上帝与新物理学》等畅销书的作者,如今把兴趣转向了天体生物学)在《纽约时报》(2007年11月24日)发表文章说,物理学家们的时尚变了,变得像宗教一样,拿信仰做基础,相信存在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宇宙的集合(即所谓的多重宇宙)。Woit借题发挥说,物理学家真正的改变在于失去了弦理论的兴趣,因为它的支持者们只有借多重宇宙的假说来解释他们为什么不能做出任何预言。数学的物理学定律以可检验的方式描写世界,这不是信仰,而是事实。 著名的第三文化的论坛边缘( www.edge.org )提出了2008年度问题: 当思想改变你的思想,那是哲学; 当上帝改变你的思想,那是信仰; 当事实改变你的思想,那是科学。 那什么改变了你的思想呢? 落实到弦理论,它改变我们什么了呢?它似乎没谈多少事实,那么它是科学,是哲学,还是信仰?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在一定的框架下追问,就复杂而且严肃起来了。不同领域的众多学者参加了问答,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其中一个物理学家(达特茅斯学院的Marcelo Gleiser)的话,说得很实在: 我从小就被灌输统一的思想。它首先是来自宗教十几岁时,我开始对科学感兴趣,开始怀疑无处不在的上帝,怀疑大洪水、戒律和瘟疫的故事,转向了物理学,把爱因斯坦和他的科学当偶像 做研究时,我毅然决定做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做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原因很简单:它是极大和极小的两个世界的结合,最有可能发现自然的统一理论 我写过几十篇与统一有关的文章,连博士论文也是那个题目。我曾为那些思想的现代方法着迷了:超对称、超弦、隐藏的额外维的空间可是,几年前,也许因为我更深刻认识了形成科学思想的历史和文化过程,事情突然变了。我开始怀疑统一,觉得它不过是实在的一神论在科学的翻版,是在方程里寻找神的存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粒子加速器没有,冷暗物质探测器也没有,没找到磁单极,没看到质子衰变,过去几十年预言的所有统一的迹象,都没有 他还说了句爱因斯坦式的格言:自然不欣赏我们的神话。我们真是在写新的神话吗?如果我们在用数学写神话,那么似乎应该听听一个老数学家的最新感悟:归根结底,数学只是我们的,而不是宇宙的。 同样背离初衷的还有Jone Baez,他曾做过多年的圈引力,但现在对弦和圈都失去了信心,最后决定不做量子引力了。这是非常痛苦的决定,因为量子引力曾是我追寻了几十年的圣杯。不过,现在他感觉彻底解放了。 李老师也参加了问答,但没有说圈和弦,而是谈自己对时间的认识的改变。他的结论是,时间也许不是幻觉,而是实在。他认为,时间的本质关联着数学真理的本质,也关联着是否存在没有时间的自然定律。当然,这些问题在深层意义上也是未来的理论必须回答的。 不久之前,弦理论的元老施瓦兹在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百年诞辰的纪念会上,总结了弦理论的形势和任务。虽然弦理论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但即使继续以当前的步伐快速向前,我想这门学科到了纪念两先生二百周年的时候也不会完成。这样说来,威藤的话大概还要改两个数字:弦理论是22世纪的理论落到21世纪的部分。 听着这些热烈的争论和深沉的反思,我们不禁想起狄更斯的名句(《双城记》):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丑恶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月,那是愚昧的年月;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这就是我们的后现代物理学的时代吗?
个人分类: 物理|6231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世纪的物理学论战:圈与弦的战斗(1)
yonglie 2009-7-29 08:24
异域风光 自从爱因斯坦与玻尔大战以后,物理学似乎和平了,至少不那么激动人心了。大的战役很少,大问题之间的战斗也不多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挑起争斗,大概最能刺激一门学科的进步特别当它沉寂的时候。 两年前,李(Lee Smolin)老师挑起了一场论战,可惜圈外看客似乎不多。我为《物理学的困惑》(第一推动丛书之一)写了篇很长的后记,概括介绍了这场论战的情况,现在贴出来(因为长,而浆糊少,所以分成几段),让大家看看今天的物理学竟是谁家之天下。 套一个经典的句式说,本书是在物理学30年来没有实质性进步的前所未有的大不好形势下产生的。当然也可以说,在物理学新纪元即将来临的大好形势下,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跳了出来,攻击多数科学家热情拥护的理论。说实在的,物理学家这些年做了很多事情,发表了很多文章,开拓了很多方向但在一个无限广袤的弦景观面前,他们困惑了。本来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李清照句),但物理学家不喜欢无穷,只追求惟一。当人们怀着Theory of Everything(TOE)的愿望,迎来的却是Theory of Nothing(TON),该是什么感觉啊?TOE和TON这两个缩写词倒是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弦论的历程:从脚下走出时尚。在李老师看来,弦论就是一个物理学时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当然也有一个时代的科学。正如Witten说的,弦论是偶然落在20世纪的21世纪物理学。总之,弦理论大概就代表了我们时代的科学,有人说它是后现代物理学,它也的确顺应着后现代的时尚同一个潮流,多样的选择。它和那些竞争的理论,在我们面前展现了新时代的科学世界的部落文化。本书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它体现了这种新的科学文化和精神。 关于超弦理论的异域风光,Penrose在大书《通向实在之路》(有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中译本)里有一段有趣的比喻: 一个游客来到一座陌生的大城市,要找一幢大楼。那儿没有街名(至少他一个也看不懂),没有地图,在阴沉沉的天空下,他也分不清东西南北。岔路很多,他该左转还是右转?还是走进那条迷人幽深的小路?街道拐弯很少是直角,路也几乎不是直线;有时走进死胡同,只好退回来,转向别的路。有时会突然发现一条刚才竟然没注意的新路。周围没有人可以打听,他们的话一句也听不懂。不过,游客至少知道他要找的那幢大楼造型精美绝伦,还有漂亮的花园。那也是他去找它的主要原因。他走在看起来很漂亮的路上,有迷人的建筑和美丽的花园,灌木丛生,百花怒放走近一看,却是塑料的。他面前有很多路,他选择的惟一标准就是那块地方的美感和整体的和谐风格的和谐或隐藏在城市背后的某种基本的模式。 我们当然是游客,而弦理论家也和游客差不多老彭的意思是,让他们做导游,还不如我们自己走着瞧呢。现在,李老师充当了导游的角色,不过他是别有怀抱的,他要带我们走一条人迹罕至的迷人幽深的小路。 李老师以五大问题引领我们的旅行,这些问题是当前隐约看见的物理学的地平线: 问题1: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结合为一个真正完备的自然理论。 问题2:解决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要么弄清理论所代表的意义,要么创立一个新的有意义的理论。 问题3:确定不同的粒子和力能否统在一个理论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单独的基本作用。 问题4:自然是如何选择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自由常数值的? 问题5: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或者,假如它们不存在,那么该如何在大尺度上修正引力理论,为什么修 正?更一般地说,为什么宇宙学标准模型的常数(包括暗能量)具有那样的数值? 拿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给弦理论打分,结果,弦理论似乎只能得1分,就是潜在地解决了第三个问题,而对其他问题就不怎么高明了。 当然,我们不能凭问题的回答来决定理论的成败,就像不能凭考卷决定人生。何况问题有不同的提法,不同的导游可以站在不同的石头上讲不同的故事,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风景像《蒙娜丽莎》背后的荒野,左边和右边有着不同的地平线。新世纪到来时,好多科学家提过好多问题只能问很多,因为谁也不敢把赌注下在具体的某一个。真正基本的问题,往往要等回答以后才知道。一个成功的理论可以顺便解决很多基本问题;而好的理论从来不是为了同时解决那么多基本问题才发展的。《纽约时报》曾假想让科学家沉睡100年,到2100年醒来时向同行打听21世纪的科学。他们竟然一口气问了10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睡过百年的人睁开眼睛时大概只会问一个问题,可惜我们今天还不知道问哪一个。难怪费曼要说,我无法确定真正的问题,所以我怀疑没有真正的问题,可我又不敢肯定没有真正的问题。 接着,李老师回顾物理学的历史这是一篇浓缩的历史,比很多展开的编年史散发着更为浓烈的物理学的芬芳。以今天的眼光看,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理论统一的历史。不过,从前的统一是自然形成的,而今天的统一是物理学家为自己选择的使命也是爱因斯坦未竟的事业。回顾历史,是拿历史作镜子。李老师让弦理论暴露在历史的荣光下,是要让它显得黯然失色。 弦理论在短暂的20多年里,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发现弦理论能生出标准模型,第二次革命生出一个M理论的影子。尽管革命了,但不彻底,更远未成功。实际上,反弦派从弦理论萌芽的时候就出现了。1985年9月,《科学》杂志的一个编辑请费曼对新的弦理论发表意见,费曼写了封有趣的回信:我不相信它们,但我没有认真研究过它们,也就说不清我为什么不相信它们。格拉肖认为弦理论是中世纪神学的新的翻版,他还想把弦理论家挡在哈佛的门外(当然失败了)。Robert Laughlin(1998年因为凝聚态物理的贡献获诺贝尔奖获)说,弦理论远非我们更伟大的明天的奇妙的技术希望,而是一个陈旧的信仰系统的悲剧性结果。这些头顶诺贝尔桂冠的人,为什么不喜欢弦理论呢?大概因为它距离物理现象和实验太远了。20世纪后期的物理学将物理事实变成了数学概念(如规范场等于联络,基本粒子归结为对称),而弦理论就把这些数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得到数学结构的结果。在传统的物理学家看来,这个时尚太形式化;借闻一多先生说初唐诗歌的话,这也算物理学的一种皮肤病。如果说从前物理学是物理学灵魂套上数学外衣,那么弦理论大概就是一个数学灵魂在物理学上空飘浮,总也落不下来。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段颇有感情色彩的评论(Carlo Rovelli, Int. J. Mod. Phys ., D12 (2003): 1509-1528): 我认为弦理论是一个精彩的理论。我对能构筑起这样一个理论的人深感敬佩。然而,一个理论尽管可能令人敬畏,但它在物理上仍然可能是错的。科学史上有许多美妙的思想最终还是错了。我们不能让炫目的数学模糊了双眼。不论弦理论家们无比的才情,激进的革命,还是动人的宣传,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给我们带来什么物理。所有关键的问题依然存在,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也越来越遥远。从那个理论导出的所有物理学预言都跟实验相矛盾。将超弦理论看作成功的量子引力理论的老观念我想不再站得住脚了。今天,太多的理论家去拨弄那弦,实在是很大的冒险,无数的心力、一代人的智慧,也许都将浪费在一个美丽虚幻的梦想。 李老师的立场和那些前辈有些不同。他不是外科医生,而是内科的,甚至精神科的。他是从弦理论阵营里走出来的,他的反对有着更具体的内容。他看到弦理论腐败了,今天科学的衰落就是因为弦理论的崛起所以他的书特别加了一个附标题:弦理论的崛起与科学的衰落。当然,李老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家Peter Woit(也做量子场论)也写了一本书骂弦理论,说好多人在兜售投机的思想,弦理论什么结果也没有,简直连错都算不上(not even wrong,这是他的书名,借用了泡利的名言)。他的副标题正好与李老师的呼应:弦理论的失败与物理学定律统一的追求等于说,弦理论失败了,物理学的统一才可能重新开始。两个不同背景的批判家走到一起了:打倒了弦理论,科学才有希望。仿佛那根弦成了《共产党宣言》里说的套在无产者身上的锁链,而李老师们就是无产者和革命者。【待续】
个人分类: 物理|4517 次阅读|4 个评论
超弦!为什么需要超弦?
冯向军 2007-5-21 19:09
超弦!为什么需要超弦? 约翰皮尔著 冯向军译 5/29/2005 http://lixkyxapry.blog.163.com/blog/static/294683702007111503715692/ 本文是笔者2005年所发表的一篇深受广大科学爱好者喜爱的译作。请大家阅读、讨论!
个人分类: 科普译作|572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