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感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吃饭的感觉不只在舌尖上
热度 1 smallland 2012-7-10 10:53
舌 尖上中国,只听说这个说法,一篇文章一个视频也没看。毫无疑问,体验美食的直接感官是味觉和嗅觉,至于其营养和热量,那已经是“进化意义”了,人感觉不 到。当然,吃多了不饿还是容易体会到的。食物的意义在于提供热量和营养,生物体就是一台时刻燃烧着的机器,这台机器不能靠煤或石油驱动,只能靠食物--把 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释放出来,驱动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服务。 食物的原始意义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演化出更高层次的含义,譬如,我在《丑陋的孔雀》中讲过,动物和人类求偶过程中常常有仪式化的食物赠予,可能是一条虫子(鸟类),可能是一杯咖啡(人类)。虽然一条虫子或一杯咖啡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却是很有意义的。 除 此之外,一起吃饭还有更多涵义。俗话说的一个锅里吃饭,就是共同生活,不是一家人,一般不会在一个锅里吃饭。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这也是很有意义的--除 了拉动经济之外的意义。在动物界,特别是高等哺乳动物,能共享食物的,多是关系亲近的集体,譬如一个狮群,譬如我们的祖先的小集体。如果吃饭时能喝酒,效 果自然更好,因为酒精能麻痹神经,降低战斗力,一起喝酒就表示互补防范,表示友好。如果能喝得酩酊大醉,当然更好--老张请他吃顿饭,喝的少了他不干,很 熟悉的声音吧。许多人把请客吃饭的应酬当成沉重的负担,但吃喝本身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有人认为,人类自远古以来的食物共享加速了人类的语言和社会关系进化,因为一起吃饭总是很愉快的,说说笑笑是自然的。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敏锐的舌尖其实激发着原始的情感,维持着中国的关系网。
3514 次阅读|4 个评论
眼见不为实——也谈导热性、热容和”蓝田日暖玉生烟“
热度 2 llei66 2012-6-28 21:12
看到 廖俊林博士 的科普文章“物体的导热性与热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586342.html ,其中讲到了“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解释问题,觉着其解释比文中所说的那位留洋学者入理。在看了文后的评论之后,觉得也需要说几句。 感觉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人常说,眼见为实,但实际上,心理学实验证明了眼见的未必是真实的。因为人只以常理论之,在经过多重折射之后,人们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可能和实际的东西完全不同。 关于“蓝田日暖玉生烟”,本人没有见过。但是,如下事实可能很多人见过,就是早晨的时候,水塘或湖泊水面上会有濛濛的雾气飘动。这是不是“水塘日暖水生烟?”因此,我的解释是,“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那个玉上因为吸附了一层水,在日光的照射下,玉石吸热而致使水汽蒸发,恍若烟雾袅袅升起。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可符合大家的理解吗? 说起导热性和热容的问题,实际上物理学有严格的定义。导热性讲的是物体传导热的能力。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其大小可用热导系数来衡量,其定义是当物体上下表面温度相差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热量。热容是物体蓄热能力的量度,定义是对于给定质量或体积的物体,每升高1摄氏度需要的热量。因此,导热性和热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对于放在太阳底下的金属和木头的问题,需要存在第三个概念,就是物体吸收太阳能的能力。以同样强的太阳光照射物体,有些物质吸收能力强,有些物质则较弱。因此,太阳能热水器通常都涂覆一层特别的吸光物质。吸收的太阳能会使物质的温度升高,但蓄热能力取决于物体的导热性和热容。在一定时间内,导热性好,意味着更多的物质可以通过温升蓄热;热容高则意味着同样的热量造成的温升较低。需要注意的是,当物体的温度较高时,物体向周围环境的热辐射也会增强。因此,物体在太阳能的辐照下,温升有最大值;该值决定于物体吸收太阳能的能力、导热性和热辐射能力。因此,太阳底下曝晒的金属的温度和木头的温度有可能不同。 人对物体凉热的感觉通常决定于物体向人的感觉器官(通常是手)传热的速度。当物体温度低于人体温度时,同样温度的金属物件(导热性较好)和木头,人们会觉着金属物件较凉,即感觉温度较低。这是因为金属物件导热性好,人体在持续不断地迅速丧失热量。因此,感觉凉的未必温度低,感觉暖和的也未必温度高。所以我们说,感觉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61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那些被遗忘的感觉
热度 1 szc0204 2012-5-24 14:52
那些被遗忘的感觉 近来忙于工作,无暇写东西。科学网上各节热火朝天的讨论,我也是偶尔的看客而已。 今天稍闲,一些细细琐琐被遗忘的感觉慢慢地冒了出来。今儿提笔写下一二: 随波 刚刚开始上班的那会儿,到了莘庄我总是对那些站在地铁门口等座的人嗤之以鼻。他们抢座的气势如同洪水猛兽,甚是吓人。上班久了,我也疲了,累了,困了,惯了;不觉中也就随了。前天早上我和往常一样加入等座的洪波,随着巨浪浑浑噩噩向前冲,一下重重的踩到前面一位美女的小脚上。接下来就是哪位美女的白眼 - 呵斥 - 小声的脏话,浑浑噩噩的我竟然恬不知耻的弱弱的说:“那不时我踩的”。又是白眼 - 呵斥 - 小声的脏话。我再也没有弱弱的说什么。坐在座位抑郁了一分钟。地铁里开了空调,风口对着我,冷冷的风惊醒了我。抬头看看,一位有些上了年纪的女士站在我傍边,也许是良心发现吧!我站起来,可是我还不敢说给她让位,免得旁边的那位美女说我假假惺惺的。我只好会意的看了那位上年纪的女士一眼。遗憾的是当我起身时,一位年轻的美女(姑且都叫美女吧)迅速的串了过来霸占了我的位置。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年长的女士,她会心的对我笑了笑。 贱卖的精神食粮 刚下地铁,不经意间我瞥了一眼报亭,一摞厚厚的《读者》杂志吸引了我。中学时《读者》杂志那可是我的心灵鸡汤啊!我好多年没有买过了。买一本看看吧,是否还有当年的感觉 ? 我随手拿起了一本,卷首语:《 写给幸福》席慕容,心里感觉酸酸的,暖暖的。我决定买一本。 “老板,多少钱?”“ 10 块?”我心想不贵吗?现在的一份时尚画报都要一二十了。我拿出 10 块钱给了老板,转身就走了。“您的钱不要啦?”我一脸茫然的看着老板。“是 4 块钱一本,还要找您六块呢。”“我记得十年前就是 3 块了,到现在就涨 1 块钱吗?您看现在的房价,物价!”我向老板质疑道。老板笑笑 : “现在的人那有时间和心情看这个。”老板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转身就走,“对了,我快迟到了。” 节约 读硕士时实验室很穷,老板的理念就是节约。那时我们抽质粒的柱总是反复用,甚至用过的蓝枪头还要泡一泡在用。这个习惯逐渐就养成了。后来进了牛实验室。我就 out 了。该扔的我没扔。后来实验进度有点慢,被老板一顿好训。后来有人悄悄的告诉我老板的理念是:“成果”。为他省钱也不承您的情。没成果遭殃的是您啊!听了此番言论,我也只能从了。呆久了我终于悟出道道了,无论您花了多少钱,只要您能出“显而易见”的成果,那您就是被顶礼膜拜上帝啊!渐渐的这种习惯被植入到了我的每一根神经。昨晚吃完饭看着母亲忙活了半天,我就冲过去帮母亲洗碗。母亲听到哗哗不断的水声,兴匆匆的跑过来训斥道:“那水不是你用钱买的吗?” 邵志成 2012-5-24
个人分类: 人生感触|3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休博休着休着就不想写了
热度 6 outcrop 2012-4-18 17:46
写博客的时候打个喷嚏的时间都忍不住上线写篇博文; 休博了几天,忽然发现其实没啥好写的,阳光底下也没啥新鲜事,就那样了; 估计是没了某种感觉~不过还是可以培养的,随便写两句,继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9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声音大小的度量——分贝
热度 15 武际可 2012-3-12 14:11
个人分类: 科普|16840 次阅读|18 个评论
我要寻找的人
热度 4 carolineyonbby 2012-3-10 14:47
我要寻找的人 你到现在没有出现在我面前 我也没有出现在你面前 但是我知道 无论多久 我们最终将会相遇 也许老天这辈子不让我们相遇 那么就承诺下辈子 我要寻找的人 他不在乎我的外貌 他不在乎我的背景 他不在乎我的才学 他在乎的就是一种感觉 在他的眼里 我就是最好的 无论我的言语 无论我的行动 我做的 也许在外人看来 错误又错误 可是 在他看来 我就是对的 我说的有道理 我做的有理由 如果哪天 你真的出现在我面前 那么我会告诉你 你选中的 肯定是最好的 因为 因为你在我心中也是最好的 为了你 我不会让自己差劲 我不会轻易的放错 我不会轻易的耍脾气 我不会轻易的做别人都认为错的事情让你难辨是非 我不会在乎很多东西 但是我在乎的就是 你只在乎我 现在的我 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我 我们会懂得彼此的珍惜 我们会懂得彼此的爱护 所以 我等着你的到来 这段时间里 我就一直静静的等着你 等着你的出现 与此同时 我会努力的学习 学出自己的内心 学出自己的智慧 学出自己的味道 让我的出现 令你不舍 不为其他 只为心中的你 也只为心中的我 寻找的人 别在乎我的附加东西 只在乎我 就是那一瞬间的感觉
个人分类: 无诗之言|3042 次阅读|9 个评论
回家了
热度 5 Majorite 2011-11-13 20:38
回家了
我从野外考察回家了,出差一个多月 。 在归家的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上几乎是一路睡回来的,太累了。没有看电影,仅读了一会书,就困得睁不开眼睛。 回家趟到自己的床上,那种感觉非常好。 自由是幸福,安全亦是幸福。 回家后看到冰心女儿——北外吴青教授的照片(下图),用自己的手强捂着嘴、蒙着眼睛,仅透着指缝向外围观,等待“墙倒众人推”那一天。大家都这么装聋作哑,你要不这么做反而不正常了。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399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好感觉若干种
热度 22 stone1971111 2011-10-25 08:09
科学研究是个特殊的职业,是以创造发明为目的。对于科研成败的论述很多了,但是我认为那些 只通过科研成果的多少好坏或者名气大小来评价成败,似乎有点过于功利,也有不公平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科研是很累的(有好多年,我也这么想),也有人认为科研就是个不错的职业。这些似乎都没有认真想明白科研的真正内涵,我认为,科研成果的好坏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科研名气的大小也有技巧的问题,而 科研的过程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只要经历了一个好的科研过程,也一样是幸福人生 。而科研过程是否好,这是个主观的问题,我以为,只要找到了如下几种感觉,那么科研就是个好过程,也就是个好日子。 一、方向感。 做科研刚入门就像进了诸葛亮用石头摆的八卦阵,不知道往哪里去。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是很差的,甚至在很多时候怀疑自己是否是做科研的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看清楚了里面的门道,也看到了隐藏在一个一个大石头后面的漏洞,对要走的路就不再感觉迷茫。这就是方向感。 这种感觉并不是一种非常确定的论证结果,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信念。 比如,有人提出需求要做一个技术产品研发,一般是需要详细论证才能知道其可行性,但是找到了方向感之后,就立刻能感觉到这个需求能够做成。论证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了方向感,就不会盲目的论证,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找到感觉好的方向,再进行详细的论证才是最好的方式。还有人对于某些课题的方向没有感觉,不知道该不该进入,也不知道该不该花多少力气投入,这是没有方向感的表现。 有了方向感,既增加了走路的信心,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二、正确感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堆公式,一堆实验数据,需要判断其正确性。当然,公式需要推导就可以验证,实验数据经过分析也可以得到检验,但是这不是感觉,正确感就是在第一时间告诉你,他们是否正确。真正的大牛在判断一个想法或者命题是否正确的时候,并不需要先进行论证,而是直接能够感觉到其正确与否。我们很多同学在这点上是非常不够的。面对一堆数据,茫然不知所以,需要跑很多程序,最后发现有问题。实际上,问题可能早就在某些表象上,只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那些看似微弱的表象。正确感就是能够从形式上,从表现上,给出一个基本的判断。还有个例子,一个外地大学教师发来一篇他写的文章,我一看,结论就不可能是对的。我没看他的论证,直接告诉他,这个肯定不对。他说他的证明很确定。我花了一天时间,结果中间有个矩阵交换是不正确的。当然, 这种判断并不是总是正确的,但是随着这种感觉越来越好,判断准确的概率就越来越大。 当然,谁都做不到永远感觉都正确,但是大多数时候正确感能够避免陷入错误的论证过程。有些去国外留学的同学,见到很牛的导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他自己可能认为这些想法很有深度,但是到了导师手里,可能就一句话,对或者不对。这让很多同学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实际上,这种能力与智商无关,是一种长期训练得到的正确感。 三、节奏感。 科学研究无止境,不存在可以彻底完成的一天,而人的精力和生命都是有限的,那就需要找到一个符合每个人自己的节奏。太快了,人总有倒下的一天,太慢了,浪费了大好时光。这种节奏的度的把握是非常不容易的。节奏感好比一首好听的乐曲,节奏的掌握有节律,有韵律。也好比走路,快慢恰当,并且能够体验到走路的过程,这就是节奏感。有了节奏感,就保证了可持续,没有节奏感,只会后悔。当然,培养节奏感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它需要我们有很好的自我感受能力,有很好的体验能力,能够时刻体察到自我是否快慢得当,而不至于陷入焦虑 。 四、美感。 科学研究的很重要的魅力在于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无一例外都是美的。美有很多特征,包括,对称性,简洁性,结构性,巧合性等方面。有时候学生辛辛苦苦推导出来一堆公式,过程似乎也正确,但是看起来就是别扭,只要看起来有点别扭,大概就不是最终结果。只有基本上具备了上述所说的几种美感,那才可能是真正最后的形式。 好的结果往往是赏心悦目的,往往是巧合的,往往是用一句话就能得到描述的。 花半天才能说清楚的,往往就不是好东西。培养真正的美感不容易,要多看,多思考,甚至要从生活的其他地方锻炼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推崇搞科研,要培养审美情趣的原因。 五、郑重感。 现代的科研由于有了很多科研活动形式,很多人把这些科研形式当成了科研的主体,甚至刻意的钻研形式的技巧,利用这些技巧当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成效,包括可以提高知名度,但是这不是科研的本质。儒家强调对待一切事物都要有真诚和认真的态度,梁漱溟定义为郑重。不因为一件事物微小而忽视,不因为一件事重大而慌乱,这种郑重感正是一种踏踏实实的感受。 这里包含了尊敬的意思,就是不要把科研当成一般的游戏,而是真诚的科研,尊重科研对象的存在价值。 六、自由感 。做科研大多数时候感觉是非常凝重的,似乎像是在河里游泳,腿上老是缠着水草,跑不动,还有往下沉的感觉。这是没有找到自由感的表现。类似庞加莱,冯诺依曼等人,他们的感受一定很不相同。他们可以随意的进入一个领域,只要需要,他们就可以从零开始,并且很快做出惊人的成绩。这种感觉就是自由感。好像科研已经是掌中玩物,可以随意的支配。当然,一般人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但是一旦找到这样的感觉,那么科研就是件愉快的事情。自由是每个人渴望的,但是这种自由需要实力,不是别人能给的,只能自己不断地提高,最终达到自由的境界。孔子所谓70不逾矩,也是在70岁的时候才找到自由感。当然, 做人能找到自由感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做科研同样不容易。 七、快感。( 应吕老师提醒,补充这一条)当一个长期思考的科研问题最终得到破解的时候,这时候人有一种特别的体验--快感。马斯洛心理学说这是一种高峰体验,比毒品更令人着迷。罗洛.梅也在他的书《创造的勇气》中描述,一个面临创造的人的焦躁不安以及创造之后的虚脱感受。这实际上是一种快感。经历了这样的感受,科研就变得不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灵魂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真正的愉悦,不可言表。 科学研究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他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魅力。上述所说的几种感觉,我个人以为是很重要的几个方面,虽然我可以能够想象这些感觉,但是很多时候,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是只要找到了方向感,正确感和美感,剩下的也就好办了。 silong.peng@ia.ac.cn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450 次阅读|48 个评论
人在商量着杀鸡,鸡有知道否?
热度 22 famingkuang 2011-5-28 22:36
昨天下午一老朋友打来电话,说今天下午要来我家吃土鸡,今天中午真的来了,可是所有的鸡都找不到了,奇怪呀,往天这时候它们都会在棚子下面躲避太阳的呀,今天哪去了呢?怎么找也找不到,甚至发妻敲打食盒唤鸡的绝活也失灵了,最后还是发妻在田边的草丛里找到了,原来它们都躲在那里,这太反常了。是不是鸡也听得懂人话呢?知道今天要杀它们,所以早早就躲起来了呢?我妈妈说吃过早饭后就一直没看见它们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40 次阅读|54 个评论
过年的感觉
热度 6 boxcar 2011-2-10 10:30
昨天科学网的著名摄影师李学宽老师晒出了几张过年期间在街头拍的“资深美女”们在街上扭秧歌的照片。我在下面留下了一条评论 ( 2011-2-922:28 ) ——“ 这才有过年的感觉! ” 刚才李老师回复 回复 (2011-2-1009:52) : “ 如果每年都一样就没有感觉了! ” 这句话引出了我这篇短文。 不知道李老师的这句“没有感觉”是对“人”的还是“年”的。如果是对“人”的,那可真没办法呀!年复一年的老面孔反复出现,肯定会导致审美疲劳。更何况, 30 多年过去,当年再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也都慢慢变成了大妈大婶级的老 人,秧歌舞蹈动作可能会更熟练,但身体状况可能却可能很不给力了,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大家伙儿也只能凑合着看了。其实最最不给力的绝对不是走在大路中央,在这些大冷天打扮得很艳丽的秧歌队,而是路两旁观赏演出的群众队伍。当年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要靠民警带着电棍维持秩序呢;现如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偶尔驻足看几眼,根本就不可能“围”起来了,这样就只需要站几个交警指挥交通了,大概要防止汽车冲撞了秧歌队 。 如果李老师的这个“没有感觉”是对“年”的,那我就又得啰嗦几句了(这才是我要再次回复的)。在我看来,如果“每年都一样”未必就没有过年的感觉, 每天都一样才会 真的 没有过年的感觉。如果一年到头 就 这几天和其他的日子不同,而每年的这几天都差不多,还算是 “ 过年 ” 的。 因为过年是一种“传统”,而 传说中的 “ 传统 ” ,就是 生活中和文化上“即使 经历很多年却很少改变 ” 的那一部分。 所以,虽然过了上千个年,“过年”的很多仪式性的习俗甚至饮食习惯是保留下来的,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增减,总也要保留下很多。对于成年人来说,过年和家人相聚的时候或许更喜欢追忆过去(特别是童年),而像扭秧歌这类小时“过年”时才能看到的热闹场面恰恰可以再帮他们多找到些过年的感觉。 现如今,在老百姓们吃的、用的东西和看电视节目方面,过年(春节)和寻常过日子的差异已经不那么大了,倒是放个鞭炮、扭个秧歌(这个好像也每天都有人扭)这类的活动,更能和家人团聚一起营造些“过年”的氛围。 参考: 【 1 】 过年的照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411147cid=704458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688 次阅读|9 个评论
女性看人看问题经常会靠感觉
cutefay 2010-12-22 23:19
女性看人看问题经常会靠感觉 有的时候跟某个男性朋友谈论其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的时候。当我表达一个想法的时候,例如我说我讨厌某某或者某个行为,这位朋友可能会反驳我说,这个人或者这个行为如何如何好,并且还有理有据,让我一时还找不到反驳他的理由。但是我会跟他说:我觉得你说的是有道理,但是,无论你给我讲多少理由,无论你的话多么正确,但我就是讨厌某某(某种行为)。 女性一般来说要比男性感性一些。虽然有些女性在逻辑性和分析问题能力也很强,但是多数女性在对待非工作的问题上,一般不愿意费脑筋把生活中的问题分析透彻,而是凭感觉去做事。因为感觉是不需要费脑筋的行为。 尽管这种感性的行为不那么科学,但是,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大是大非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晰的事情啊?生活中人们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个人喜好相关的事情。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到底是好是坏往往是无关紧要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并且,虽然女性判断事物比较感性,但是总体来说,女性的直觉比男性强,对人或者事物直观的判断往往会更准确一些。 有时候看到科学网上有些人在为一些事情争吵,虽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看热闹的人在自己心里总会有一个感性的判断。如果某个读者讨厌某个人,往往这个人无论这个人说什么,都会觉得这个人讨厌的。讨厌或者喜欢一个人往往没有理由的。涂改某个读者对某件事情有自己的喜好,那么无论别人再怎么说这件事情不好,也丝毫动摇不了这个读者的观念。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个信佛的人劝信基督的人改信佛,即使他说得再怎么好,我想,信基督的人也不会改变自己观点的。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485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体是自然界和谐的产物
fanxiaoyingz 2010-12-16 15:37
人体是自然界和谐的产物 当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人体的时候,发现人体就是一个标准的自然体的缩小体,他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就是自然界的微缩,他和地球以及地球生态有着高度兼容和协调的结构。 1 人体是地球重力的和谐体 我们看到海洋和水生动物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水动力形态,就是 鱼形 ,有流线型身体,身体和头脑紧密相连,有掌握平衡的鳍,和产生前进动力的尾鳍。一种是水静力形态,就象海葵,有多条触手,方便各个方向运动,有吸盘,方便吸附。海洋生物的特点和大陆动物动物完全不同,根本原因很清楚,就是水的密度远远大于空气,所以它产生的压力、浮力、阻力等都远远大于陆地上的空气,动物们必须把自己变为鱼形才能在前进中减少阻力,获得更大的速度,而且它们永远不用陆地的支撑就能稳定,它们自身的重力总是和水的浮力相互平衡的。但是陆生动物处在陆地上面,空气下层,所以它受到两种力的作用,一种是强大的自身重力,这种力来自于自身重力和空气浮力的差值,这个差值远远大于水里面,所以动物自己必须找到一个第三种力来平衡这种差异,这就是地球大地的支撑力。所以,陆生动物必然是自身重力、空气浮力和地面支撑力的结合体,动物必须时时刻刻地平衡这三种力,因此大陆动物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身体形体,由头,身子和四肢组成。头的特点是自身重量比重小,转向远远比身体和四肢容易,在保证身体没有克服重力做功的前提下就能够转向产生应激反应(而四肢则是下面的反应迟钝但是支撑力强大,上肢反应灵敏但是支撑力弱小),自身质量小惯性小方便运动,头部占人体的重量是 15 %左右。而且,大陆动物为了传导重力和支撑力,必然产生脊柱系统和骨骼系统,动物骨骼几乎是重力的完美衍生物。为了对重力和支撑力和空气浮力产生的非平衡状态有灵敏的感觉,动物都有非常强大的重力感知和自己适应系统,例如人体内的小脑是大脑中控制人体平衡的器官,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而人体内的重力感受器是前庭,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长在头颅的颞骨岩部内,前庭就在人的内耳中,是内耳器官之一,由三个半规管和球囊、椭圆囊组成,它和耳蜗紧密相连,总称位听器官。前庭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前庭的三个半规管感知身体旋转的角加速度,球囊、椭圆囊感知直线加速度。前庭感受器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生理效应:一方面对人体变化了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平衡;另一方面参与调节眼球运动,使人体在体位改变和运动中保持清晰的视觉,故它对保持我们的姿势平衡和清晰的视觉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前庭是感受重力、浮力、支撑力和自身动力的器官,而小脑是这些力的应激器官。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重要区别就是因为重力和浮力不平衡造成的。 然而,陆生动物,尤其是人类还形成了一种重要的适应重力的结构,就是人垂直行走以及相适应的形态,这种形态概而言之就是 上轻下重 。人脑袋重量只有全身重量的七分之一左右,腿的重量占全身重量的一半左右,人体的重力重心在小腹中间,而且人体的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加,尤其是腿骨骼的密度很大。不仅如此,人体内部的脏器的功能对象也是符合自然界 上轻下重 , 上浮下沉 规律的。人的肺脏是人体内的空气交换器官,空气最轻,所以肺脏最大,它处在人体最上端 胸腔的上端,水的密度很大,所以人体处理水的脏器 肾脏和膀胱处在人体下端的腹腔的下端。人体的动力系统 心脏,为了减少重力做功的负担也是处在人体人体上端 胸腔的中间,这样能够更加容易地把能量和物质运输到全身。而人的其它系统,例如消化系统处在人体的腹腔的中间,而自然界中的对应物 粮食,植物动物也是处在大地和空气中间。人体内这种脏器分布特点保证了上面的东西对下面的东西形成很轻的压力,也形成了人体 上轻下重 ,重心下移的稳定结构。 人的身体是典型的 三节棍 形式,这本身就是适应重力的结果,而且头、身体 : 腿的比例关系大体 0.7 : 1 : 1.3 比例,接近 0.618 的黄金分割比例,只是在个人身上有差异。人的整体重心在膀胱附近,这个位置前面,肚脐下面中医上叫丹田,是人体阴气之总源,丹田部位和人体重心重合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自然的和谐,是有内在规律的。除过人整体重心外,还有部分中心,例如头部的正面中心在鼻子,后面中心是小脑,人腔体的中心前面是 心窝 ,实际是胸腔膈膜和腹腔的交汇处,是胃所在部位,后面中心也是交汇处,胸腔的中心前面是 中气 所在地,后面是阳气释放地,腹腔前面中心是丹田,后面是 命门 ,这些部位都是人体的部位中心,同时是极其重要的功能区,也是重力的着力中心。中医上治病的重要部位(针灸推拿用药)就是这些。这些部位的损伤会引起严重后果。例如,大多数知识分子 中气不足 ,就是胸腔中心受损的原因。 现代文明产生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有着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和体会,同时也就产生了朴素而且正确的中医理论。 2 ,人体是物质循环的和谐体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人是用泥造的,这是神话但是也是真理,从物质上来说,人体中含有土壤中所有的元素,只是含量有区别,功能有区别。而且和自然界一样,人体用量最大的物质是空气,其次是水,再次是食物,然后是矿物质。人体是一个奇妙的物质获取、利用和排泄体,人把水和食物从人体上端(口)输入,然后利用重力(和自身蠕动),把食物逐渐向下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几个物质输送系统,第一个就是消化系统的腔道,消化过程中食物密度逐渐加大,而能够利用的部分提前吸收,依靠人体动力系统把能量和氧气输送到各个部位,这就是血液循环系统,同时在蛋白质的吸收利用上,在其它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上形成了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本质上也是人体物质输送系统,而且是一些精华的输送系统,由于有机大分子无法通过血液传输,淋巴就担负输送有机大分子的功能,淋巴也是调节人体物质 歉收 和 丰收 ,盈余和不足的器官之一,在人体中功能神秘而且强大。血液传输的主要物质是水,氧气和能量物质(例如血糖),而其它一些重要物质确实依靠 渗透 和 主动运输 来完成,并不是依靠血液来输送,所以有些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因为药物不能直接到达病灶部位。凡是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输送形式,人体中也都有。有人可能认为肾脏是人体最大的水排泄器官,那你就错了,其实人体排泄水最多的器官是肺脏,其次是肾脏,然后是皮肤。人总是把外界气体吸收进体内以后让这些气体和身体体内环境相协调,为了防止体内脏器过分干燥,它就不住地通过肺泡排放水汽,这样既调节体内温度又调节体内湿度,使得肺泡内部既能适应外界又能适应体内,所以肺泡每时每刻都在蒸发水分。夏天几乎看不到人呼出水汽,但是在严寒的冬季在户外人呼出的水汽立即凝固,非常清楚。所以,肺和肾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了,中医说 肺克肾 ,既然它们都与水分排泄有关,那么互生互克就是必然的了。当肺运化水的能力降低的时候容易引起 肺积水 ,当血液运化水的能力降低的时候容易引起 肝腹水 ,当肾脏运化水的能力不足的时候,则容易引起尿储留。实际上。肾不仅是运化水的脏器,也是吸收利用矿物质的重要器官,它有选择地排泄矿物质( K , Na , Ca , Fe 等),有选择地再吸收再利用矿物质,然后把这些物质供给骨骼和骨髓,所以肾就与骨骼紧密相连了。 当我们考察五脏的功能的时候,我们发现,五脏实际上就是五类物质的最重要消化吸收器官。肺脏的功能是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泄出 CO2 和水汽,同时肺脏与人体维生素的消化利用有密切关系;心脏表面上看是人体的动力系统和运输系统,与消化没有关系,但是正因为是动力系统,所以它实际上与人体能量物质的代谢 即糖类和淀粉的吸收代谢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人的糖尿病的产生表面上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是胰脏问题,实际上是心脏问题,是心脏动力不足的明确表现,而且胰脏不分泌胰岛素的原因就是心脏心力下降,所以我以为治疗糖尿病的根本在于 补心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储血库,但是消化脂肪的消化液的分泌是和肝脏有密切关系的,胆汁的分泌应该受到肝脏分泌的激素的控制;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但是免疫系统是由无数复杂的蛋白质组成的,所以实际上脾脏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至于肾脏,则与矿物质的利用有密切关系。所以,脏器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是消化器官,而是因为他是利用器官,在人体中重要的是 需求 决定了 供给 ,是物质利用能力决定了消化吸收能力,而不是消化吸收能力确定了五脏。所以我们必须对五脏有更多的重新认识。 而且五脏的功能是多样化的,例如五脏本身都是人体激素的分泌体,它的周围也有激素分泌腺。又例如五脏本身组成了功能协调体,肺脏提供氧化用的氧气,心脏提供动力,肝脏储藏氧化用的能量,脾脏用以免疫;肾脏调节人体温度;又例如五脏都能排泄一定的废物(心脏除外),又比如五脏与血液都有密切的关系,都是血液过滤器等等,所以,实际上五脏的功能很复杂,很多样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代人把人体器官按照重要程度分为 五脏六腑 是有很深奥的道理的,但是是否完全正确我个人认为还需要研究。 3 ,人体是能量变化的和谐体 首先,人体几乎能够感知所有的能量形式,例如声波能量用耳朵感知,机械能量用触觉感知,重力势能用耳庭感知,光电能量用眼睛感知,热能用皮肤感知,味觉和嗅觉能够感知化学能等等。不仅能够感知,人体还能对感知结果做出反应。例如,在极度寒冷情况下,人的细胞会收缩,静脉血管会收缩,动脉血管会扩张,人会通过打颤增加热能供应;在极度炎热的情况下,人会通过出汗排出热量;人在势能不平衡的时候会自发调节,背负东西太多会加速呼吸,减少速度掌握平衡;人体电能不平衡,人会出现烦躁,脾气坏,敏感发怒等反应。而人的肠胃不仅能够感知化学能,还能够吸收利用化学能。有人还认为人有 第六感觉 ,第六感觉感知的是哪一种能量形式呢?是磁力?电微波?超声波?次声波?无从知晓,即使有,这种感觉能力也很微弱。 其次,人体内部有完善的能量平衡均分机制。首先,热量在人体内的分布由水分的吸取和运化来完成,人常说 饥屁冷尿热瞌睡 ,就是说,人如果喝了冷水引起体内热量不平衡,人会立即通过排尿把冷水排出,然后温度增加容易(水的比热太大),人体内热量过多则通过较少运动,增加睡眠来平衡热量,所以夏天人的瞌睡多。热量的产生自然是由食物提供的,但是实际上在寒冷的时候人的肠胃蠕动反而会加快,心跳也会加快,人会打冷战刺激供热。在热量过多的情况下,呼吸会加快,通过增加呼吸增加水汽排放,同时汗腺会自动张开,排出水分。但是在人体内水分和热量不仅在血液循环系统内运输,不断重新分布,而且淋巴系统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坐骨周围和肾周围的淋巴系统的水、热量、蛋白质通过淋巴管在肾和肺之间不断运输,这些快捷的淋巴管生长在脊柱周围,同时起到了保温和保护作用。所以,中医说 督脉是阳气所在地 是完全没有错的。 适宜的温度是酶活动限制性条件,许多激素也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下才能合成并且发挥效用,所以,人体内热量的运化是人健康的主要指标。人在痹态下运化热量的能力会丧失,所以就会得风湿疾病。人体内是热能和化学能和电能的主要活动场所,而且三个形式都是相互联系的。老年人自身发热能力下降,其它利用能量的能力也同时下降。 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如果我们脱离开生物原理,仅仅用普通化学,普通物理的理论也能够解释许许多多的人体现象,而这些现象无疑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东西和驱动力的反应,所以,人体实际上就是最为美妙的自然界的复合体。 中国人的祖先首先从自然界的存在和运化中体会到了许多人符合自然的东西,创造了伟大的中医理论,这个十分值得称道。但是,从基本原理上,中医却遵从 以现象解释现象 的简单类比方法,缺乏更加深入的理论原理,这个却不值得称道,现代科学,加上系统论、层次论、集合论,我想一定能够使得中医理论现代化。 同时,我所列举的例子也很有限。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714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鱼缸
aduofa 2010-8-26 13:18
走近观赏心爱的鱼缸,里面有山,有平原,有草地,有沙漠和戈壁,甚至有人造小桥和钓鱼翁,当然少不了水。 还要当然的是鱼缸的主角各色的鱼儿们。 那群红鱼艳丽的很,在水草间轻松的游动; 长的花里胡哨的那群则在岩礁间转来钻去的。 【想哪儿写哪儿】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个体的感觉vs群体的感觉
liwei999 2010-7-25 16:42
立委按:我曾笑言,这个世界有两个半人看得懂镜子,其中一个是镜子本尊,那半个就是在下(另一个读懂镜子的是谁,在boxcar芒果gyro田牛等候选人中尚无定论)。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读镜文的时候,不由自主拍案叫绝了。本篇便是一例。可圈可点的绝妙好辞有:百里挑一就是精神病。精神病里的万一,就是哲学家了,科学研究,某种意义上也是从上帝那里买彩票。其实,真正的妙处还不在这些箴言禅辞般的只字片语,而是镜兄连篇累牍不厌其烦所要宣示的主旨,这些主旨与主流往往格格不入,但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疑是二阶思维的结果。在封建迷信的蒙昧年代,提倡科学无疑有移风易俗开启民智的功效。到了现代,但科学被精英和草民一起供奉到神坛上去的时候,镜文的不合主流就有了特殊的二阶启蒙的功效。我的不少老友称我为伪镜迷,一半是好意,不愿意眼见立某的堕落,一半是疑惑:文傻根本就看不懂镜子,大约是伪装。我要说明的是,镜文谈技术细节的时候,我大多不懂,也谈不上迷。事实上,镜子在各领域的横扫在内行看来未免有雾里看花哭笑不得的感受:知道这一点,不仅是看到不少内行对镜文的专业性反馈,更主要是因为镜子在我所了解的领域也发过技术性高论,有些我确实是不大恭维的。如果说人无完人,镜子的技术性横扫确实不无简陋失手之处。可是,镜子哲学高度的宏论,科学哲学的观察和阐释,我大多是理解的,赞同的,发我所不能发,于我心有戚戚焉。不是说镜子的科学哲学是正确的真理的,但镜子的异调是有益的,对主流有平衡的作用,提供了兼听的素材。这个世界多数时候不是简单的正确错误之别,黑白之外更多的是不同程度的灰色,认识到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投影可以迥然不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非黑即白,爱憎分明的年轻人尤其如此。兼听不一定就明白,明白人是要有历练,而且需要造化的,但是不兼听,则终归是不明白的。也因此我坚持编辑《镜子大全》。 个体的感觉vs群体的感觉 (27902)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9, 2006 12:01AM 医学这个科有意思,因为与(活)人打交道。客观主观有分不清的时候。证实、证伪的说法,也就是对付一下初学的。对在现场的人,几乎没有意义。精神病有趣。因为各种说法都有。哲学家和精神病的差,很可能也是数量上的差。百里挑一就是精神病。精神病里的万一,就是哲学家了。 一个没有右腿的人申告右腿疼的现象,按常识就是岂有此理了。按医学就要打止疼针了。因此,这时还是免谈科学的好。也不必拎出证实证伪来。有个处置方法就可以了。 有两种误会:从群体结果推到个体上时和从个体的现象推到群体上时。对一个人,因为是清华的所以就优秀,与因为是三流大学的所以就不成具有同样的不确定。所以要有面试,不然只要看档案好了。 这个道理,换成科学也通用。科学在字典里可以是确定的。但是在现场上就是不确定的了。不要迷信科学。相信科学,也就没有人买彩票了。科学研究,某种意义上也是从上帝那里买彩票。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你想要的工作环境吗?--不一样的感觉
H2 2010-7-4 14:18
是你想要的工作环境吗?--不一样的感觉 1、老板交代任务,是把一堆任务摊开摆在桌面上让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大家认领,没人认领的再指派。 2、工作的完成期限除了多人合作的项目要协同一致,其他的完成期限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定。不过基本没人定个无限期,差不多就是比累死累活干多排几天吧! 3.、一般尽量不安排加班,有特殊情况加班一定2倍以上工资(至少不低于100块1天吧),而且月月结,就这样大家还都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工作一周了,再多钱也无法和家人团聚2天等价(不要等退休了再花巨额金钱和家人团聚,比如得绝症快挂了,就不要花金子去苟延残喘了,因为这辈子没啥遗憾,也没对不起谁,到点了就该下班了~) ~~~ 4、无论师生领导职工,除了工资级别不一样,其他都是一样的。(比如:开会下班迟了赶不上班车,无论要回家的是职工领导还是老师学生,一律用小车送到家门口;一个车上送到的次序,不是按身份级别,而是按照路程远近的合理安排,近的先送到,远的后下,那怕你是一把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感觉”的话题
liwei999 2010-3-24 05:57
感觉的话题 (194727) Posted by: mirror Date: December 05, 2008 11:25PM 虹桥有个有趣的帖子( 地震直线 ),应该说是个很漂亮假说。 不过根据地震专家指出,中国大陆境内确实有地震带的分布,也是依据地壳变动所产生,但网民所指出的这条线,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左证,只能说是巧合中的巧合。 显然这个说法就不是很好,属于听不出来乐队中杂音的指挥。 科学的感觉就是那张平面地图上的直线与地球上的大圆的对应关系有没有?也就是说,要还原到地图是如何做出来的疑问上去。如果网民这一点都不曾考虑过的话,这个假说就要被否定了。因为大圆一般要成为一条弯线出现在地图上。 感觉的话题之二。说话是否要过一下脑子。 (194734) Posted by: mirror Date: December 05, 2008 11:56PM 物理本科的、博士的出来都要改行作别的,为什么还会有从研究生起改读物理的人?有病啊?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感觉之三。 (194740) Posted by: mirror Date: December 06, 2008 01:18AM 原理与事实。事实有很多,有个例的说法。原理的数量不多,没有例外的说法。例外的都是事实。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用语言学的说法,原理是语法,事实是辞典。 (空) - liwei999 08-12-06, 05:08AM (194749)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还是伪科学:跨感官知觉之谜
罗非 2009-12-4 10:01
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则新闻:研究显示皮肤可助听声音 http://www.sciencenet.cn/htmlpaper/2009122111121217935.shtm 该新闻援引最近Nature的报道,皮肤可以感受那些耳朵感受不到的振动,并据此来影响人对所听到的声音内容的知觉。研究人员说,这一结果表示人在处理听觉信息时,会综合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得到的信息。 他们还进一步引申说,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出新型助听器械,帮助那些听力不好的人。 所以,如果一个人耳朵坏掉了,但这种皮肤振动觉功能却因为某种原因而特别发达,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没有听觉功能的情况下获取环境中的声音信息。 近年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曾经显示,盲人的视觉皮层其实并没有沉寂;相反,其中的神经细胞非常活跃,广泛参与听觉、触觉,甚至语言、记忆、认知等高级功能。而且盲人的周边听觉能力的确比视觉正常的人更加敏锐。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并不需要天生失明才能产生;把正常人进行24小时连续的完全蒙眼,连续一周后,他们的视觉皮层就会出现类似的功能活动。 新的神经投射是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些结果说明,人的大脑皮层各部对各种感觉传入和高级功能都具有预设好的处理通路。或者说,大脑本来是通用的。目前我们看到的功能划分,只是一种优先使用的结果。 到此,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们的科学智慧。千年前的唐代,曾经有一部中国著作,里边提到适当的训练可以使人达到一种状态:见闻通临,六根互用。换句话说,所有的感官都可以整合起来使用。为了形成听知觉,所有的其它感官也都可以加入,协助听知觉的形成。这刚好就是这篇Nature论文所描述的实验现象。 记得多年以前,中国曾经有一股特异功能热。当时,很多人自称能够用耳朵认字,或者用手认字。后来,这些现象一律被打入伪科学之列。 一个现象热了,肯定有很多人造假。但第一个提出这个现象的人,多半可能是真的。就好像只有有了真钞,才会出现伪钞一样。 那么,这第一个能用耳朵帮助认字据说如果完全无光,这些耳朵认字的人就都不灵了,所以,很可能是像这篇Nature论文所描述的一样,是其它感官辅助视知觉形成,而不是完全不用眼睛的人,或许就是其它感官通往视知觉的途径特别发达的个体。 我们喜欢头脑一热,就蜂拥附和某一权威或者流行观点;同样,我们也喜欢头脑一热,就否定新出现的观点和现象。其实,如果当年大家冷静下来,科学地研究这些现象,而不是当作特异功能来追捧,或者当作伪科学来封杀,或许就能更早地提出见闻通临的观点,发到Nature、Science上,也不用现在再来报道人家的成果了。 如果能够让每个人都在学生阶段获得正确的感知觉功能训练和发展,让大家在成年后都能使用所有感官辅助形成每一种知觉,那么,就不会有当代这么多的近视、老花等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其它各种感官障碍类的疾病困扰了。 这不是科学研究应该给支持科研的人类的回报么?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518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何“下雪不冷化雪冷”
boxcar 2009-11-30 15:14
这篇博文其实是我去年对侯吉旋的博文 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1288 )的评论,后来经过稍事修改后发在我的新浪网博客上,现转回我自己的科学网博客。 仅就这个问题而言,其实标准答案没有错误,但仅用凝华放热和升华吸热来解释却远远达不到标准水平。下雪不冷化雪冷是经历过这种天气过程的人的整体感受,是直观感性的结论,这种结论本身通常不会错,因为我们所说的冷热就是人体的感觉,无论有无温度测量数据,依据人体感觉本身作出一个判断都没有问题。这样一个实际的自然现象其实是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之中发生的,牵涉的物理过程很多,最重要的是它涉及的系统的状态是根本不是平衡态,在存在着相变和质量能量输运的大系统中,单纯用温度这个平衡态的概念去分析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在东北生长生活了 30 多年的人,我个人的感觉确实是化雪比下雪天要冷,但这种对比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这种对比是在相邻的 2 天进行的,即头天下雪不冷(如果不是大烟泡暴风雪的话),次日天晴化雪时天反而变冷。原因已有很多的分析了,我需要补充几点:首先是化雪时虽然晴天,但阳光被雪地反射严重,不易被地表吸收,所以从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土壤(冬季地下温度高于地表)中的热量无法通过疏松的雪层向大气散放,不利于大气温度的回升;其次,从气象规律看,一般下雪是来冷空气(或寒潮)的结果,但冷空气到达前会由于气流输运的压缩作用有一天气温升高,然后在冷空气前锋到达时发生降雪,降雪结束意味着冷空气正式完成控制,它本身就造成(天气预报给出)气温明显降低,这个其实与下雪无关,但却是发生在降雪完成的化雪日;第三,雪层的颜色是白的,也是最不利于向外辐射热量的,最后,由于空气湿度随着雪融化和升华造成的增加而更容易带走人体表的热量而使体感温度更低,而体感温度才是我们真正的冷热感觉。在东北,无风天的 -15 C 和有风天的 -10 C 感觉差不多,阴冷天(湿度大)比干冷天(低湿度)感觉更冷! 类似的现象在中小学甚至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非常常见。学生通常对于什么是对的更关心,因为这是真正关心自己(分数和前途),教师认为把正确的知识教给学生才是重要的,否则他(或她)离下岗就不远了。在这个问题里面,对的和错的只是最后判断的结论,完全忽略掉了严格的中间论证过程。实际上中间论证过程意义非凡,但论证其实很难(这可是个经常引起误会和科学网网友的热议的问题呀!),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知识面,而这两点是目前陷身于题海之中的中学生和教师很难做到的。相比之下,背会答案却非常容易,而这对于他们已经足够了,反正不会有出题专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道问答题来考。让我们感到悲观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科学问题本身其实并不会吸引太多的学生,在老师和标准答案的威权之下,在日益功利化的学生和家长中质疑精神更变得不可取,因为闹不好孩子会象爱迪生一样在学校混不下去,而目前的家长有几个有信心和能力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847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标准的感觉
云飞扬 2009-11-5 00:11
本人一名年轻教师,也就是大家所谓的青椒,参加工作不超过五年。在一所很不出名的一所师范院校数学系工作。教过高数,概率,运筹等课程。下面就我本人这几年的教学感觉(不敢说感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高校数学课程的教学,最讲究逻辑性,严谨性和准确性,当然也有其它讲究。但对于每个教师来讲除了这些很可能还有其他自己心目中令人满意的一些标准,比如说我自己吧,首先要保证上述三个性质能够达到,其实能做到上面的三条是很难的,尽量做到更好。然后就是把所讲的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针对不同程度的班级(专科或本科,数学专业非数学专业)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适当的多提及一些;现在的学生比我们那会独立性更强,更有个性和自己的注意,所以上课时有时还得维持一下课堂纪律,当然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否则,有好果子吃,呵呵,这一点我深有感受。之所以深有感受是因为同事的遭遇,最后学生炒掉老师,实在很没有面子。 另外一点感觉是,数学课堂教学除了讲清楚理论,再主要就是算例的分析和演算,实际上还可以讲讲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况,就像曹广福老师的说课系列里面讲的那样,上数学课也要讲究策略,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去讲,不然学生听得很没意思还且容易睡觉,呵呵,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教的这门课程就兴趣大失,这是本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其实,把数学的一些书本上的东西和实际联系起来并不难,比如,前两天上高数课,大一的学生,很听话,但时正好讲到微分在函数近似计算中应用,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我就举了一个例子,最近国家刚刚研发了银河巨型计算机,为什么制造它呢?当然是为了使用它去解决很难计算的大型的困难问题。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计算(当然在大家会计算的前提下)可能算十年也不见得出来结果,如果用这个巨型计算机,很可能短短几分钟,几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如果这个问题实时性很强的话,计算机就发挥了很大的威力,节省了时间和人的精力。但是大家要注意,使用计算机也是要付出成本或代价的,巨型计算机是很费电的,听新闻说这个计算机每小时耗电1280千瓦,哇哇,大家响作一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金钱换取时间和人的精力,那么我们今天讲的利用微分进行函数近似计算时。也有类似现象,也就是在满足一定精度的要求下用简单代替复杂,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在工程上,绝对的精确解很难做到,只要满足使用就可以,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做。当我的学生听了我讲的这一大段以后,学生听课的精力显得更充沛了,呵呵! 都说现如今的学生不好教,不好管理,底子差,有个性,我觉得主要还是教师如何去看待他们,去和他们相处,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对立面,要主动和他们交流沟通,另外制造幽默的气氛也是不错的一种调节课程气氛的手段。 说了这么多,也没有什么层次性,就是随手写写,不过还想对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说一句:我都能够做的,你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吗?呵呵。 最后贴一张我家的小宠物。以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