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消防产品技术的应用场景2
dfedhw 2019-7-1 09:32
火起之前,消防技术措施已采取了不少,看起来并无大碍,可往往一旦真起火时又会发现:好像这儿也不对,那儿也有问题,火灾实际很难应对。说起来现场的消防技术产品种类及数量并不少,可为什么实际贡献率并不突出,根源则在于大部分类型的产品未能深度结合消防问题的真实应用场景。 火灾与别的事件不同,它所存在的时空大背景以及实际发生的极端小概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极不对等的博弈。就拿火灾报警器来说,一起火灾过后,总有观点强调应该提前安装,由此变被动为主动。然而这只是一种主观上的想当然:首先,无人能预见哪里会起火,“用得上”与“用不上”这之间至少是千分之一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 每成功实现一次报警,其背后是上千只持续正常运行的报警器 ,才有机会“捕捉”到一次偶发的火情。那么当初整体需要多大的一笔投入?报警器能否做到遍布建筑每一个角落?假设数量能得以保证, 相应的维护工作量反过来又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 这就好比一个大池塘:一年当中会突然“冒”出来的“鱼”总共就那么几条,如果都要靠静态固定的“网”去捞的话,得准备多少张“网”?并且每张“网”还不能有“漏眼”,更何况,这个“池塘”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近乎于无限。 如果再进一步放到时间背景中去看,情况还会更糟:火灾并不常见,针对某一区域的起火周期一般以10年为计量单位,甚至可以说,二三十年也难得遇见一回,如此一来,这么多的“渔网”还能否正常使用就要打一个大问号。 报警器应用尚且如此,其它众多的消防产品也会面临同样问题,倘若无法第一时间快速响应,那么尽管看似产品再多,分散开来摆在随机的火灾面前,依然如同“杯水车薪”, 消防 产品真正所要面对的并不是特定的已实际发生的这些火灾,而是无限的时空背景 ,这与集体买彩票甚至有某种程度的类似, 相对有限的数量与近乎无限的时空相比,必然有大量的防护“盲区”客观存在,只不过日常难以觉察或避重就轻 。 消防产品的场景化矛盾不妨这样理解:既有报警器,灭火剂又能可靠投送的算作一块,暂且不论,可是还有许多部位虽有报警器,却无法第一时间投送灭火剂,该怎么办?甚至于两者都没有,又该怎么办?要知道:火灾并不会乖乖地到已有的“碗”里来,即便准备不足的地方,火灾也照样会随机“光顾”。 从实验室到真正的火场有一段难以想象的“距离”,脱离场景化的设计自然接不了“地气”,实际应用过程还会暴露出大量问题。倘若不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之间的具体矛盾,那么消防技术产品即使大面积安装实施,其能效发挥与现实明显“脱节”的现象仍会普遍存在,火势蔓延开来以致失控,也就不足为奇。 由五花八门、推陈出新的技术所构成的消防产品市场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结合不时涌现的难以有效控制的火灾事件,百家争鸣的事后文章以及铺天盖地的科普宣传,综合印证了上述观点。 高层火灾灭火极其困难 特殊火灾给消防员带来极大挑战 把需求理清楚 消防产品的场景化探讨
2085 次阅读|5 个评论
理科要‘嫦娥奔月’,工科要‘生根开花’
热度 5 lin602 2016-6-30 23:00
这几天参加一个培训会议,科技创新是大家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希望所在。这几年中国经济会因为种种原因,有一个艰苦的过程,而科技创新是走出低迷的良药。 理科研究的目的是科学发现,一般不考虑实际应用,以发现自然现象与规律为任,可以象‘嫦娥奔月’一样任性与美丽。飞得越远越高越好。 而中国除了理科外,象工科这样以工业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必须要‘生要开花’并结果,用会议上多人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接地气’! 面对中国经济,面对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中国的许多学者写出来的文章洋洋洒洒,但是没有可操作性与应用性。其中有位在中国有影响的演讲人说,中国许多经济学教授写的论文,在中国经济实践中基本用不上。他们都是纸上谈兵,不切合中国的实际。 而许多工科教师,为了应付考核与职称,都在写sci论文,这些论文写完发表出来,他们自己后面也不大看,基本上石沉大海,如果能够偶尔被捞出来一下,也很光彩了,有了收录次数了。 科研立题不是为了科技创新,不是为了工业生产质量提高与新产品开发,不是为了对中国经济有任何作用。目的是写出来论文,而且基本上都是不接地气不能生根开花的‘文章’。 近期,听许多高校的朋友说,他们整个学校的横向经费与前几年比起来,减少了很多(昨晚还与一985高校的教授散步时聊到这个问题)。因为横向经费考核‘不算’,应用科研在写文章上一是有保密限制,二是研究的结果不容易出高sci影响因子的论文。 唉,老百姓如果都清楚他们纳的税做的科研,不是为了提高中国生产力,不是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他们该如何想。 理科播下的种,果应该是发现自然,工科播下去的种,收获应该是生产力的提高。 假设高校都停止做企业项目,那么高校对中国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提供多少贡献呢?
517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逊春晚美猴王(诗配画)
xucq45 2016-2-12 15:03
2016.2.1晚,南美假日小区举行了春节联欢会。小区业主和工作人员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有歌舞、武术、魔术、杂技等,令人目不暇接,中间还穿插抽奖项目(小区春节联欢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955581)。 这些节目中,最令我赞叹不已的是美猴王的表演。尽管我已步入古稀之年,喷火和变脸的特技还只是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次观众大饱眼福了,演员不仅活灵活现地展现这些特技,还不时跳下舞台,和观众紧密互动,在大厅观众的眼皮底下频频换脸。 还是请大家随我的镜头,领略一下草根美猴王的 风采吧。 不逊春晚美猴王 不逊春晚美猴王,火眼金睛气宇昂, 喷火腾云变脸快,草根接地神采扬。
个人分类: 诗歌抒情|3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接地气的果实
热度 4 huailu49 2015-11-21 11:01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2287 次阅读|8 个评论
饶毅毅然回国难道为的就是接地气?
热度 15 yzhang111 2011-8-19 11:59
本人身在海外,虽然没多少本事,但总想着怎么能够报效祖国。拖家带口作为滞留理由只是一个借口,其实主要是担心国内科研环境不好,怕只会科研不会搞关系,最后连饭碗都保不住(在美国会搞关系可能会有好处,但不会搞关系不会影响生存)。此次饶毅落选院士更增强了这方面的担心,虽然本人离院士的距离有十万八千里还多。个人认为如果数数现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前10名的领军人物,饶毅必在其中。如果选院士只看贡献,饶毅当选应在情理之中。建议院士们看看科学网老百姓的反应和呼声。 饶毅做错什么了嘛?错在不该指出科研经费分配中的弊端?错在对中国科学发展建言献策?错在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错在支持一个中国?一个领军人物不发声的话,那谁替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说话?到目前为止,我看饶毅做的每一件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这有错吗? 科学网有些博主说饶毅不接地气。简单说来,按这些人的看法就是饶毅没有遮遮掩掩、随大流、或者同流合污。如果大家都接上这样的地气,中国科学还有希望吗? 看来现在国内的情况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不会接地气的同学最后被淹死也不是没可能。领军人物的遭遇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小兵走卒被淹死的可能性肯定会更大些。
5235 次阅读|53 个评论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
sheep021 2011-2-27 20:03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
天气,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的,“一气周流,化生天下”。现代科学也有“大气环流”只说。如果某个地方“大气环流”受到干扰,气候就要受到影响,“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 地气者冒明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天气,是如何运动变化的呢? ,很简单“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一般解释就说“清净,光明”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本人有个不一样的想法:清净光明就是天气一个循环运动过程(见附图)。“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则是这一运动的结 果。 清: 通“精”。清凉。清平。清冷,凄清。应秋气,属西方。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静:从青,争声。青,木也。争“力求实现,互不相让”之意,静生动也。“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应春气,属东方。 “清”与“静”,“青”字的位置不同,一左一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青为木,左表示肝木,主升,右表示胆木,主降。一左一右,一东一西,一水一木,一升一降。 光:火在人上也。上为南方,主火。天气之性为“光” 明:日月合明,潜藏于下也。下为北方。主水。日月明于下则天黑,故北方色黑。地气之性为“明”。所以,天气下降时有“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天气运行失常时有“ 地气者冒明”只说。 中国古代的四圣兽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四神兽各有名号:“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 藏:《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有“降”之意 德,惪 (形声。从彳( chì),惪( 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说文》:德,升也。《廣韻》德,行也。《黄帝内经》“天之在我者,德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气在上,"清净光明"升降不息,循环不已。所以不会停止下来。亦有“天行健,自强不息”之意。对应的是“地气在下,地势坤,厚德载物” 清净光明: 下面一句“天明则日月不明”争议更大。一般认为是“天萌则日月不明”。但本博认为,不修改原文也能讲得通:天气之性为“光”。地气之性为“明”。所以,天气下降时有“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天气运行失常时有“ 地气者冒明” 之 说。 明:日月合明,潜藏于下也。故天明之时,日月不能合明于下。故曰“天明则日月不明”。 “光”与“明”的区别在于字形上,光散,而明合。换言之,散则为光,合则为明。 一九七五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经把《行气玉佩铭》作为重要的伴葬品。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 行氣:深則蓄,蓄則神,神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明,明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機當在上,地機當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行气”的要领与《黄帝内经》中“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有相同的含义。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一理,“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道理。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气”究竟为何物
pony1984621 2009-5-22 01:35
作者:马志飞 谁要是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之翼将会降临在他的头上。 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国王 ( 又简称为图坦国王 ) 的陵墓上镌刻的墓志铭。 20 世纪 20 年代, 1922 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及其同伴进入图坦国王的墓穴,此后一直到 1935 年,与图坦卡蒙陵墓发掘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 21 名人员先后死于非命,这些人中包括主要发掘人卡特的助手、秘书及其家属等,这个咒语的传说令人不寒而栗。 科学家一直认为是坟墓中隐藏的病菌导致了卡特的死亡。后来,埃及科学家哈瓦斯经过检测发现,尼罗河谷诸法老陵墓的石灰墙内普遍充满了一种叫做 氡 的有害气体,而氡气是一种可以致癌的气体,这也许正是导致部分考古人员患病甚至死亡的诱因。 奇怪的是,这些氡气从何而来? 氡与其他可挥发的气体不同,它具有放射性,在地层深处含有铀、镭、钍的土壤、岩石中可以检测出高浓度的氡。这些氡通过地层断裂带,进入土壤,并沿着地的裂缝扩散到室内。此外,不合格的水泥、墙砖、石材等建筑材料也是氡气的主要来源。氡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呼吸时氡气及其子体随气流进入肺脏,氡子体衰变时放出射线,这种射线像小炸弹一样轰击肺细胞,使肺细胞受损,从而引发患肺癌的可能性。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氡气还可能 导致白血病、使人丧失生育能力 等后果。 其实,氡气的不断富集只是地球排气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苏联学者发现地球向外排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杜乐天等中国学者观察了多年的近万张卫星热红外图像,发现了地球大规模不均匀强烈排气的证据。他形象地把地球称我们的地球为一个充气的球,每时每刻都在向外界排放着各种气体,主要成份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这是地球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地壳内蕴含的各种气体在区域应力作用下溢出地表,既可以来自于地球的深部,也可以来自于浅部;既可以通过大的断裂,也可以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温泉、热泉排出;既可以是大范围的突发性放气,也可以是沿着疏松介质持续或断断续续的放气。这就是科学上所指的地气。 在地壳受热受力形变破裂的过程中各种气体也会相应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能产生各种声音,并使各种地球物理化学场发生变异。有些气体携带着地壳形变过程中热、电等能量以不同形式喷溢出地表,很容易影响低层大气物理化学场,造成发光、燃烧、风、雨、雷、电、旱、涝等难以预测的气象变化。有些气体还有不同的毒性,也可使人和动、植物产生行为发生异常甚至死亡。 在我国古代,人们称地表蒸发的水汽为地气。《说文解字》中说地气发,天不应曰霚,从雨。段玉裁注:亦雨之类也,故从雨。地气发而天应之,则雨矣。由于民间很讲究住宅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因此在后来的演化中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地气这个词,比如说大家常常会讨论:我家住的楼房,高层会不会失去地气啊?这里所说的地气民间将其理解成是一种风水概念。之所以地气这个词语常常与人们的健康相联系,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水土环境、景观建筑和环境规划等相关生活居住条件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造成的。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地气的奥秘,并开始利用地气造福人类。 2006 年 11 月 4 日,广东省茂名市高州金山开发区出现了地气弥漫的奇异景象!袅袅地气笼罩数百亩面积的大地,蔚为壮观。据当地地质矿产局有关人士介绍,地气所发之地以前属于盆地,有资料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专家在此勘探,勘出地下藏有少量石油。由此可见,该现象与地质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油气资源的储藏有关联。 事实上,利用地气勘探矿产资源早在 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开始理论 研究和实践工作,美国、俄罗斯和中国都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即地气法 , 它是通过探测运移到地表的各种含量极低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来寻找隐伏矿床或地下隐伏断裂带。作为主要的研究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目前对地气中异常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迁移机理,认识上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些异常物质的比重远远大于空气,却为何能够自地下深部迁移到地表并作为指示标志,为找矿提供线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理论,包括扩散理论、气态迁移理论、类气相迁移理论、纳米效应理论等。尽管如此,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地气法一定会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和完善,并在矿产资源勘探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全文载于《科学24小时》2009年7-8期)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637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