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质灾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藏族村庄:一天里三个专家走过六个滑坡区》有感
qlms 2010-8-13 23:29
也许自古以来有太多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的故事,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多难兴邦,按照我个人粗浅的理解,也是强调反思的,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大家要从灾难中吸取经验教训,使后人少受伤害,生活的更加美好! 我不知道《 国土资源 》是个什么类别的杂志,算不算学术期刊,也不知道是不是核心期刊。最近我通过万方数据库下载了一篇刊登于从这份杂志 2008 年第 7 期 21-22 页上的文章《藏族村庄:三个专家一天走过六个滑坡区》。读后让我重新认识到舟曲泥石流灾害不是我过去想象的那么简单。下面摘要转载文章并对其进行简评。( 红色字体 ) 位于白龙江上游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紧邻陇南,地震后的舟曲县境内发生多处滑坡,请求地质专家调查评估。甘肃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王世宇二话没说,就带着吴玮江和胡向德急驰六百公里外的舟曲。 当地政府在地震发生之后迅速请求专家来现场做调查评估,说明对泥石流灾害是非常重视的。另外,多处滑坡现象与马东涛研究员所说的汶川地震对舟曲地质灾害方面的影响很小的观点相左。 第二天清晨,王世宇一行先从若尔盖进入白龙江流域,然后顺白龙江而下,到达江北的泻流坡和南 峪滑 坡区。根据他们掌握的资料分析,这两个滑坡区距上游的舟曲县城六七公里,如果发生大滑坡,沙石截断白龙江,那舟曲县城就会受到白龙江水形成的堰寨湖威胁。如果发生堰寨坝溃决,位于白龙江下游江边上河比城高的陇南市武都区将会是一片汪洋,这对位于地震重灾区的武都区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尽快查清这两处滑坡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就显得很是重要。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到达泻流坡滑 坡现场。发现泻流坡在此次地震巾基本没有造成滑坡体的新变化,便直奔南峪滑坡体。地震后, 南峪滑坡体的中部产生了新的裂缝,而且处在缓慢的滑动中 。虽说两处滑坡周边没有人群居住,但一旦发生滑坡,便会是巨大的滑坡体涌入白龙江截断江水,阻断江边舟曲通往外部的道路。 王世宇在现场叮嘱当地政府负责人:对滑坡体进行监测预防 。 专家确定的这两个滑坡隐患处,在刚刚过去的两天,又重新得到了普查。与2008年5月18日匆忙检查不同的是,这次普查的更仔细且更全面。 当驱车到达位于舟曲县城南的南山牡丹坡滑坡区时,三人又都沉默起来。滑坡体下便是舟曲县江盘乡南河村( google 地图标注为河南村),这是舟曲县人口最多的藏族村序,有村民 1200 多人,村中还有一座小学,有师生 400 多人。站在滑坡体上方,远望白龙江右岸南山,发现南山老滑坡区和位于其东侧的牡丹坡滑坡区已经连在一起,主滑方向正朝着坡脚下东北方向的南河村涌来。 南山滑坡区本来是山高坡陡, 地震后通向滑坡体现场的道路已经塌陷,汽车只能靠坡体行驶,还得提防车陷裂缝,提防坡体上方的石块滚落。随行的乡镇干部劝王世宁他们不要要到上方中心现场去,建议在滑坡体四周查看一下就行了 。 到达滑坡上方,王世宁一行下车步行到达滑坡中心现场。情况比想象得还要糟糕。 滑坡前后缘高差超过 200 米,滑坡体下部已失稳滑落,后部坡体失去支撑,临空面加大 。顶部裂缝纵横交错,土体松散稳定性差。王世宇对当地乡镇干部说: 如果再次发生较大余震,或者出现降雨,上部滑体极有可能从坡体中部剪出,产生远程高速滑动 。 非常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地方还没有发生大的泥石流。 看到当地乡镇干部似懂非懂的样子,王世宇和胡向德想不出再用什么样通俗的语占告诉他们滑坡结构。二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儿,告诉他们: 一旦再发生滑坡,坡体下方的南河村和学校就会有危险。现在应该对滑坡体进行监测预警,发现险情及时组织疏散坡脚处村民和学生 。另外,对该滑坡实施应急处理措施,采取搬迁坡脚处部分村民或削坡等办法。 此时,乡村干部方才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事情。 也许大家都没有见过特大泥石流是什么样样子,不知道是否采取了搬迁或削坡等措施。 王世宁他们在道边的小店里吃一碗面条,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距离县城五六十里路的立节乡北山滑坡区。王世宁后来回忆说: 此处滑坡由两个相连的滑坡组成,滑坡体悬挂于北山斜坡中上部,随时都有飘下来的可能 。立节乡政府和乡镇居民就堵住在滑坡脚下,在滑坡顶部,还住着几户村民。王世宇、胡向德领着当地乡镇干部,进入滑坡体,在现场给当地乡镇干部讲此处滑坡的危害性,并告诉他们应急处理办法。 看来普查方面的工作,虽然做的匆忙,但还细致。 天色将晚时分,他们又折回舟曲县城两侧,查看锁儿头滑坡和江盘南桥滑坡。江盘南桥滑坡地处舟曲县城白龙江南,坡脚下是江盘乡南桥村 20 多户居民 160 多人,县城滨河大道也从滑坡体下方经过。王世宇胡向德进入现场台看后发现 地震在老滑坡体上形成长约 200 多米长的新滑坡体,且新滑坡体中部出现多道长约五六十米的纵向裂缝,坡体出现松动垮落,滑坡体地表大块危岩体分布广泛,同时在新滑坡体两段松散岩体因地震开裂而成危岩,随时有崩落的危险 。 按照昨天焦点访谈上面的介绍,人们已经对此滑坡体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泥石流的治理工作。 当王世字一行从滑坡调查现场返回经过南桥村时,几位藏族村民挡住了他们的道。村民们想知道他们头顶上的滑坡有多大的危险,当听了几位专家的解释和预防方法后,心里方有了底。然后,就又硬拉着专家们到家中吃饭。 看来村民也是想知道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发生。 王世宇谢绝了藏族同胞的盛情返回住地,匆匆吃几口饭,开始整理野外调查资料,写应急调查和处理建议报告。熬夜剑凌晨二时,三易其稿。第二天早晨,将报告送当地政府和省里。后来得知甘肃省副省长冯健身在报告上批示: 按专家意见进行应急处理。 看来汶川地震造成舟曲泥石流隐患的报告已经送达了省级政府层面,且获得了领导的肯定。 在 5 月 18 日一天的时间里,王世宁三人奔波在舟曲藏区,爬高山过草地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滑坡体,连续调查了六个滑坡点。 第二天,他们沿着白龙江下行,在迭部县境内继续对腊子口黑多村滑坡和桑坝乡垒布村地面塌陷灾害进行调查。 这是在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星期之后所做的比较匆忙的地质灾害隐患方面的调研。虽然匆忙,但是专家已经判断出很多泥石流易发区的风险因为地震而大大增加。 非常遗憾的是,不知道何种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没有读到专家去这次发生泥石流的三眼 峪和罗家峪沟进行调研。 希望这次中央政府能以此契机,加大地质灾害的普查和治理工作,让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非常巧合的是,这篇文章开头之上部分,是另外一篇文章的结尾,通过下面的截图,我们可以看到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隐患,很早就报道给了中央领导层。 1藏族村庄一天里三个专家走过六个滑坡区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322 次阅读|7 个评论
预防胜于救灾兼谈天灾与人祸
qlms 2010-8-11 20:10
2010 年 8 月 10 号的 新闻 1+1 节目中,主持人董倩就地质灾害的 预防 问题对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进行了采访。汪部长介绍说,从 1999-2008 年,国土资源部曾对全国的 1600 多个县进行了地质灾害普查。相关信息如下: 1 )普查主要采用了群策群力方式; 2 )共排查到 24 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对人类生活产生较大威胁的 10 万处左右; 3 )排查的经费比较有限,一般每个县投入在 20 万人民币左右; 4 )排查的结果比较粗略,一般只排查了地表裂缝,对深层次的地质灾害隐患,因为经费问题无法做更详细的排查。 根据汪副部长的谈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地质灾害普查这块,过去国家还是做过系统工作的。至于今年各地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是否有相关部门做了统计,我们就不知道了。前些日子湖南农民陈凯旋给总理反映家乡附近的天坑问题,差点给自己惹来大麻烦。 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是否根据普查结果拿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节目中没有谈到。在我看来,把各种地质灾害消灭于萌芽和发育状态中,实现防患于未然,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正如节目的最后白岩松点评去年 8 月 8 号发生的台湾小林村泥石流事件时强调的: 预防胜于救灾 ! 接下来,谈一下我对天灾和人祸的认识。 天灾,一般是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天灾主要分为两种: 1 )人类目前无法准确预测的天灾,比如地震、暴雨以及因此产生的泥石流等。 2 )人类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报,但是无法阻止其发展的天灾,比如地震引起的海啸,夏季的台风等等。对于这些可以预报的天灾,人们一般可以设法减轻受灾的程度,或者说至少可以实现人员无伤亡。 人祸,简单说就是人的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破坏的现象。具体来说,人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所造成的人祸。 2 )认识到问题了,但是没有重视,而是在发生了之后追悔莫及。应该对谁问责? 3 )认识到问题了,也重视了,但是中间过程腐败了,偷工减料了,造成最后防范措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对谁问责? 舟曲的泥石流问题: 有人认识到吗?答案是肯定的! 受到重视了吗,答案也是肯定的! 采取措施了吗?按照李虎军最新的博文,是做了,但是标准不高。 最终的结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特大泥石流发生之后,党中央号召大家积极支援灾区,夺取救灾与重建的全面胜利。胜利是什么?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在这次事故之后,能够痛定思痛,积极做好地质灾害的普查和预防工作。 再重复一遍, 预防胜于救灾 ! 附件为几篇最近的有关舟曲地区地质灾害的相关学术文章。 藏族村庄一天里三个专家走过六个滑坡区 舟曲县滑坡泥石流遥感影像判读与灾害防治 降水原因造成的舟曲县地质灾害分析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455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视角解读近年地质灾害为何频发
杨学祥 2010-8-10 08:05
科学视角解读近年地质灾害为何频发 http://www.e23.cn 2010-8-10 科技日报 摘要: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这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舜网讯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上半年地质灾害通告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3起,其中滑坡146114起、崩塌4013起、泥石流608起、地面塌陷23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7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47起,355人死亡、109人失踪、24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增加。   据统计,在19553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18781起,占总数的96%;人为因素引发的有772起,占总数的4%。自然因素主要为强降雨、持续降雨、融雪和冻融等;人为因素主要为切坡建房、修路、采矿、开采地下水和水渠渗漏等。   (据新华网)    将新闻进行到底   近期,我国各地洪涝、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灾害预警更加重要,防灾减灾工作也具有关键作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上半年地质灾害通告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3起,为去年同期10倍多;死亡和失踪464人,是去年同期的2.7倍。据统计,在19553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18781起,占总数的96%;人为因素引发的有772起,占总数的4%。   近年地质灾害为何多发?灾害如何预防?灾害预警的软肋与盲区在哪儿?科技日报记者对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释 疑   拉马德雷在捣乱   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这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分为暖位相年和冷位相年,不同位相的持续时间在25年以上。这种不同的位相有可能导致天气的变化。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1999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杨学祥说,根据世界各地专家预测,2030年代前都是冷位相时期,因此灾害比较频繁。    特大暴雨成重要诱因   入夏以来,南方多省普降暴雨,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解释说,这是由于雨带的长期滞留造成的。今年入夏以来,西南季风一直较弱,减慢了雨带向北推进的脚步。雨带长期摇摆于华南和江南地区,造成广东、广西、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地区普降豪雨。   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是诱发包括滑坡在内的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吴树仁研究员表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   在我国,每年的59月为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以68月最为集中,而这也适逢南方的主汛期。一般来说,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风化比较严重的斜坡岩土体上,这些地段斜坡表层是风化堆积的松散物质,只要下大暴雨,表层松散堆积物易于沿斜坡基岩面下滑,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此外,山高坡陡、断裂构造发育、岩土体结构脆弱等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也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和根本原因。    灾害预警布局能力的欠缺曾加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认为,地质灾害频发,与我国灾害预警布局能力还存在一定欠缺有一定关系。   他介绍,灾害预警系统包括三个部分,预测、预报和预防,预测是科学基础,预报是业务系统,预防是行动的能力,三者层层递进。   在我国,预测主要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之后交给业务部门来利用;业务部门利用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他们提供预报服务的准确度。而预防,则是防灾减灾能力的综合体现。   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的预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而预防的体制、机制并没有特别清楚的界定,即中央和地方之间、城乡之间、流域和中小河流的上中下游之间的责任还不清楚,特别是在灾害预警布局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具体来说,就是监测密度不够、覆盖面不全、预警服务难跟上。   在我国,以县为基本单位的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县城以下基本没有监测站网,除了大江大河的沿江地点外,小江小河基本没有水文、气象的监测站网。广大城乡也没有实现一体化水平的测报网络。   史培军分析认为,监测到的信息存在着无法及时通知受灾人的问题,导致预警服务跟不上。   此外,我国灾害预警机制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信息共享的制度还没有形成,信息不畅通,或者说信息保障能力非常低。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有序交流跟不上,部门间存在共享障碍,甚至还封闭信息。部门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国家能力,不能形成1+1大于2的合力。    观点   别怕灾害 多学防灾知识   杨学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    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增加地质灾害隐患点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往往共同作用引发地质灾害。吴树仁告诉记者,我国西部地质灾害多,尤以西南地区最多。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得西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相应增加,这给地质灾害预防增加了难度。目前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工开挖削坡、采矿、水库蓄水、大量抽取地下水等。    支 招   设防是硬道理   在史培军看来,目前防灾减灾的最大的盲区在于那些既地处高风险带又相对贫困的地区。对于基本没有设防的农村,以及设防水平较低的城镇,设防能力、监测测报能力和应急储备能力的缺乏,是三个突出问题。   我们习惯于把经费投到灾中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很少投入到灾前的防范,这在广大基层尤为突出。史培军认为,从灾后恢复重建向灾前的防范能力提高上倾斜,即用现在的钱来买未来的安全,形成一个小灾没害、大灾小害的良性防灾减灾模式和机制。   他曾做过估算,如果防灾减灾投入能提高到当年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1个百分点,再过5到10年,中国的安全设防水平将提高一个量级。    社区减灾应成减灾的根本力量   史培军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形成了巨灾时举国应对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但自下而上的以社区、地方为主体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和法制还不健全。从整体上看,就是要建立以地方为主体的防灾减灾体系,夯实地方的防灾能力。社区减灾是减灾的根本力量,也是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此外,目前还是缺乏各种等级灾害分级管理的意识,统筹到中央管理是不够的,需要有效分解到各级。   吴树仁也表示,目前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建立了比较详细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很详细。在一项工程动工前,就会告诉决策者该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的高低,并据此提出应对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一旦该地段是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则必须选择要么不修,要么避开高风险点,要么采取防治措施降低风险再修。相比起来,目前我国大部分减灾工作尚处于被动状态。    延伸阅读   预测灾害应发挥卫星作用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是有规律的,通过卫星云图、温度等相关数据分析,是可以进行预警、预防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表示,我国发射了很多卫星,这些卫星监测的数据,对于防灾、减灾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预测到一些灾害信息,包括地震、矿难、泥石流等现象。   陈一文认为,地震、矿难等灾害,可能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频发,其实是存在自然因素的,是可以通过高技术进行预测的。如重大灾害发生前,从卫星的技术上讲,可能提前几周预测出来,从电磁波的技术上讲,可能提前一周预测出来,地应力监测可能在几天前预测出来。这些技术能够预警,某一个地区在某一个时段里,地壳活动可能加剧导致地震、矿难(瓦斯爆炸、透水、冒顶等)、山体坍塌等地质灾害发生。   拿矿难来说,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地壳运动加剧,这个地区出现矿难的危险性就比较高,如果处于勘探已知多瓦斯的地区,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就较高,因为地壳运动会加剧把瓦斯从地层外挤到矿井中的风险。有了这样的预警,加强矿井瓦斯浓度数据的监测与分析,就可以在部分矿难发生前发出预警,避免发生矿难。   陈一文表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很多主流专家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测的,矿难就更不可能预测,因此就忽略了一些原始创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在卫星技术的利用方面,还没有发挥防震减灾的效果,更没有发挥矿难预警减少伤亡的作用。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怎么把现有卫星收集到的信息,包括云图、遥感、温度变化、地底冒出的气体分布等,通过群测群防、专群结合,更好地运用起来,减少或预警灾害的发生。 作者:陈瑜 网络编辑:孔明晶 http://news.e23.cn/Content/2010-08-10/201081000097.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王婆也不能如此卖瓜
liwei999 2010-8-10 02:21
王婆也不能如此卖瓜。 (877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9, 2010 07:24AM 引用: 水博先生就泥石流问题发表高见说: 像舟曲这样的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而且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减轻地质灾害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加速水电开发,尽量把切割河谷的能量用来发电,并善局部小气候,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但是的但是,水博先生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如何从根本上减少舟曲发生 地质灾害 的风险?》( )。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 地质灾害 要通过加速水电开发来抑制。这话听上去就觉得是哪里搭错了线。 水电开发无疑是要有落差、有丰富的水源。如果老天对那里开恩,那个地区就会雨水丰富、植被繁荣,危险的地段早就被排除了。因此,也就不会有泥石流了。之所以叫做 地质灾害 ,是因为地质上的原因再加上局域的暴雨造成的,起因并不是来自人类活动。 此外,有泥石流和滑坡的地域不适合水电开发也是个常识了吧?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为什么会犯如此初等的错误呢?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5038,65038#msg-65038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9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从根本上减少舟曲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
zbt92 2010-8-9 15:59
水博 舟曲的特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甘肃国土资源部门等专家现场查看和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四因素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这四条主要原因:一是舟曲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二是汶川地震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 3 到 5 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 2 年多时间。三是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乾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 四是遭遇强降雨。 7 日晚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 40 多分钟,降雨量达到 90 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另外,也还有报道说,舟曲发生的地质灾害,与当地的水电开发建设和水土流失严重有关。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国内外的普遍经验已经证明,水电建设是从根本上减轻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很有可能舟曲地区地质灾害的出现与目前的水电资源丰富,但却严重的开发建设不足有一定的关系。首先,舟曲的水能资源丰富,就说明舟曲的地形是山高水急,河水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在江水的奔腾中这些能量必然不断的切割着边坡,随着河谷被深切周围的岸坡变得越来越陡峭。一旦遭遇暴雨或地震就会出现大量的滑坡、崩岸、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只有在修建了水电站之后,河水的能量被用来发电,才能减少河水对河谷边坡的不断切割,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造成地质灾害的成因。另外,在修建水电站的过程中为了水电站的施工安全,电站建设者也必须要对周围的危险地质情况进行处理。所以,即使在建设水电的过程中,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特别是在水电站建成之后,由于水库的形成,能够增加周围的水汽,有效地改善周围的局部小气候,有利于植被的快速生长,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出现。我们知道很多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与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直接相关。所以,一般来说水电站建成之后到发挥出最佳的地质减灾效果,还要有一段时间。只有当水电站建成几年之后,促进了周围的植被的生长,防止了水土流失,水电的地质减灾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可以说水电站建设的时间越长,它的地质减灾效果就越明显。 因此,像舟曲这样的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而且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减轻地质灾害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加速水电开发,尽量把切割河谷的能量用来发电,并善局部小气候,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个人分类: 三峡|5278 次阅读|5 个评论
何种原因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qlms 2010-8-9 15:27
2010 年 8 月 9 日早晨,新华社发布新闻《 专家分析称四大原因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下面对文章进行全文转载并进行简单的点评( 红色字体 )。 新华网甘肃舟曲 8 月 9 日电(记者宋常青)记者 9 日凌晨 2 时许从舟曲县指挥部召开的会议上了解到,经国土资源部、甘肃国土资源部门等专家现场查看和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四因素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一是舟曲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既然如此,在建设工业与民用工程之前,应该认真做好安全评估方面的工作,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合理规划,把风险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另外,应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工作! 二是汶川地震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 3 到 5 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 2 年多时间。 强震过后就应该对受地震影响比较大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排查,然后确定重点监测地区,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模式,定期对岩层和土层的发育情况进行统计,以确定风险水平的高低。看来去年台湾小林村的惨案,并没有引起我们各级政府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人民之群众的警惕。 三是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干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导致滑坡。 四是遭遇强降雨。 7 日晚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 40 多分钟,降雨量达到 90 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我对此持有异议,干旱怎么会造成岩石解体? 依我看,干旱容易造成植被遭受破坏,引起表面土层的松动,在春天易引起沙尘暴,夏天如果植被没有完全得到恢复,则容易引起泥石流。之前曾写过短文《 沙尘暴溯源 去年夏天的北方应该是主因 》简单讨论过这方面的事情。 目前,现场专家和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对县城周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另外补充一些我的看法: 从视频上可以看到,舟曲县城沿江的建筑非常多,建设的也非常好。这些建筑物是否占用了原来的河道,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这些沿江的建筑受到了严重破坏,肯定是无疑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大约 10 多年前吧,国内开始流行一股亲水风。于是有江的城市,就开始沿江大搞建设,比如长春沿着伊通河两岸搞了很多小区,过去是河道的地方,现在都修了小区的居民楼或者小区的附属设施。吉林市沿松花江两岸投入巨资,搞了不错的景观。靠海的城市,就搞滨海大道,比如烟台的滨海路。没有江和海的城市,就想方设法的引水入城,比如山东聊城,号称要打造江北水城。 我不知道这些城市在表现亲水的同时,是否对过于亲水的风险做过评估。也许最近 20 年,北方,特别是中原地区,普遍干旱,让大家把洪灾给差不多遗忘了。 但如果洪水来临,哪怕是 20 年一遇或者 50 年一遇的洪水的真的来临的时候,也许就会摧毁这亲水的一切!一些看起来美轮美奂的濒水建筑,可能就会在一夜之前变成一片废墟! 如果真的发生了,谁会为这个结果买单?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497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今年上半年中国地质灾害数量为去年同期十多倍
陈龙珠 2010-7-21 21:46
新华网 北京7月21日电 今年上半年中国发生地质灾害19553起,为去年同期10倍多;死亡和失踪464人,是去年同期的2.7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上半年地质灾害通告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3起,其中滑坡146114起、崩塌4013起、泥石流608起、地面塌陷23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7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47起,355人死亡、109人失踪、24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增加。 通报分析认为,与2001年以来多年同期相比,今年1至6月中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最多,因灾造成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最多。除天津、黑龙江、上海、海南和宁夏外,其余26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其中滑坡14614起,占总数的75%;崩塌4013起,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1% 中国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国家,强降雨及地震致使山体地质破碎,以及人为的工程扰动等,都能诱发地质灾害。2010年气候异常,南方地区前期干旱,后期多强降雨,导致地灾频发。 据统计,在19553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18781起,占总数的96%;人为因素引发的有772起,占总数的4%。 自然因素 主要为强降雨、持续降雨、融雪和冻融等; 人为因素 主要为切坡建房、修路、采矿、开采地下水和水渠渗漏等。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25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专家:城镇化进程系地质灾害频发内因之一
杨学祥 2010-7-15 13:23
专家:城镇化进程系地质灾害频发内因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5日01:01 央视《新闻1+1》   主持人:   刚才您也提到,比如说刚才这个巧家县小河镇,它没办法,它就要容纳越来越多的从山村里面转移过来的居民,它又没地方,那它从哪儿要地方呢?   殷跃平:   现在我们要总结最近20年来我们国家地质灾害治理的成功经验跟教训。实际上像三峡库区我们有很成功的经验,它的人口密度是很大的。但是从2003年加大对这个地方的地址灾害的调查、勘察,还有防止以后,它的灾害死亡基本上是零。   主持人:   您的意思就是可以预测天灾。   殷跃平:   可以预测。但是要有相应的工作根基。   主持人:   但是往往我们说天灾人祸,说人祸有的时候是更好避免一些,但天灾是老天爷的意旨,您现在又说它是可以预测的,这是为什么?   殷跃平:   地质灾害相对来讲,它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一个就是沿途地结构控制。我们到现场调查以后,很多地方是稳的,可以看出来,然后很多地方可能是隐患区,隐患区要做相应的工作,光靠地面的肉眼的观察是不行的,可能要动一些砖塔或者是一些开挖的工程,通过这样的工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实际上现在我们国家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基本上把这些特大型的灾害都控制住了,但是恰恰对于乡村,现在乡村的发展很迅速。   主持人:   镇呢?   殷跃平:   镇,包括镇,集镇,现在的集镇相当于我们90年代,或者是70、80年代的很多县城,在西部地区,我们来看这一个防护标准,这个是一个国家标准。像一些重要的城市,从行洪来考虑它是200年,对于一般的城镇,我们所说的乡镇,它的防洪标准是20年到50年。实际上现在我们的降雨远远超过这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遇,甚至百年罕遇,百年以上的重现期。所以现在光用这个防护标准的话,因为城镇的规模扩大了,肯定要出问题,甚至是群死群伤。   主持人:   殷先生您看,现在我们一方面要面对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城镇化的进程,我们要不断地给进城的人提供地方。   殷跃平:   对。   主持人:   但是另外一方面,地质灾害又开始频发,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殷跃平:   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从90年代末期以后,叫地质灾害的调查,把全国山区丘陵县都跑遍了,查出了24万处隐患点,但是调查以后,实际上它的精度是非常差的,就是基本上是摸底性质的,实际上对这些重要的集镇要进行勘察。像去年重庆武隆发生的重大的滑坡事件也是这样的,原来我们的预测,通过排查以后,预测是100米左右的成灾范围,实际上它成灾以后滑动了1.5公里,所以光靠肉眼的调查、排查是不够的,必须对这些集镇进行排查。   主持人:   刚才通过专家的介绍我们知道,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致地质灾害的高发期,频发期。按理说,我们应当加倍小心,更加防患于未然才是,但是我们接下来会了解到,在有些地方,他们的胆子真的很大,就是敢冒险,在本来应当灾难发生时候的一些救生通道里面就盖上了豪华别墅,那么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我们的节目稍候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   长江芜湖站水位超过了警戒水位1.24米。   暴雨、溃堤、泥石流,面对今年越发严峻的汛情,一条来自安徽芜湖的新闻,看起来真是刺眼。   声音来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   连日来暴雨侵袭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省的防汛形势格外严峻。然而在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民却发现,开发区内一个排涝通道银湖却正在大规模施工,10亩湖面被填埋,一个花费千万元的高尔夫练习场已初具规模。   解说:   一个总面积达1000多亩的自然湖泊,一个上接凤鸣湖下通长江的芜湖市重要的城市排涝通道,今天被大把大把的钱填埋成了一个高尔夫球场。正在施工的工地,24根40多米高的钢柱搭建的绿色护网中心,是成堆的高尔夫球场专用沸石,面对今年的暴雨,很多市民忧心忡忡,填湖建高尔夫,会不会影响到银湖的自然形态和储水能力,会不会威胁到整个城市的排涝安全,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符合中国的法律吗?   声音来源:   王科长(芜湖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排涝科):   肯定会影响防洪排涝工作,影响城市的安全。   解说:   面对这个影响排涝的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能干着急,因为高尔夫场这个项目已经通过了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部门的审批,即使市政管理处认为项目有问题,也无权插手。那么,开发商为什么能在排涝通道上建设高尔夫球场呢?   声音来源:   何昊(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局长):   (高尔夫球场)能够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品位。   赵俊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银湖周边建设的任何项目,都需要得到市规划部门的审批,这是一个硬性的规定,芜湖市规划局的一位副局长就告诉我,他们没有接到开发区管委会上报的审批手续,但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局何昊局长说,他们已经将这个规划意向上报了市规划局,现在双方是有矛盾的。   解说:   高尔夫球场是否通过了审批,没有任何公开信息。倒是芜湖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表态说,在规划建设高尔夫练习场时,他们并没有组织水利专家进行论证,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个项目部影响排涝。   何昊:   它不是一个防洪问题,我们不会请防洪的专家,也不会请什么环保的专家。   解说:   排涝通道遭到破坏,有人对此发出了芜湖、芜湖、呜呼的感慨。   而就在半个月前,在山西运城我们也看到了一样的情况。   字幕提示:   7月8日新闻限   新闻主持人:   水库本来是为了防洪修建的,但是在山西运城的苦池水库当中,却建设了一排别墅和数百米长的商业街,在水库中为什么要修建这样的非防汛、永久性建筑呢?   解说:   山西运城苦池水库曾经被称为保障运城几十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及盐池安全的最重要的防汛骨干工程。然而在今年7月,一个由煤老板投资一亿元建成的游乐园,赫然出现在苦池水库库池中心最低洼的人造湖东侧。此外,水库库区还建起了别墅群。赶到现场的记者发现,库区内已经建成的别墅共有11栋,还有15栋别墅已经打好了地基。   王天才(运城市空港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这个(别墅)是2009年年初,2008年年底,2009年开始建设的。   解说:   水库库区为什么会建起游乐场和别墅群,王天才解释说,是因为苦池水库当年干枯,已经被降等为蓄滞洪区。但是记者在山西省水利厅2009第346号文件看到,苦池水库的确是被山西省水利厅批准降等为蓄滞洪区,但是时间是2009年5月。也就是说,这些别墅群的建设在水库降等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李乾太(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降等之前(建设非防汛永久性建筑),法律是不允许的,即使是降等之后,蓄滞洪区里面的永久性建筑,国家是允许的,但是必须有审批程序。   岳梦斌(运城市盐湖区水务局副局长):   空港新区在这苦池水库的库区内蓄滞洪区搞的开发性建设,没有经过水务部门的批准,包括他们的明清一条街、小别墅、鱼池、假山,什么都没有经过审批,是违法的。   解说:   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为什么没有在山西运城得到实施,而面对今年各地不断告急的汛情以及巨大的人员伤亡,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地方无视这部法律的存在。   字幕提示:   江苏镇江   为了两幢豪华别墅,堤坝竟被人推低1.5米。   江苏常州   同样因为豪华别墅,河道被迫让路,驳岸被改成了地下室。   辽宁辽阳   为了一个高尔夫球场,防洪河道、河堤被违规占用、损毁,防洪林木被毁。   河南郑州   尖岗水库的防洪大堤上,成排的小产权房在大肆建设,公然销售。   广西桂林   防洪堤成了大菜园,一公里的河堤被划分成上百块菜地。   湖北恩施   狭窄的河道中非法建造7层高楼,严重威胁行洪泄洪安全。   主持人:   殷先生,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就是在我们国家县级以上的城市里面,基本上当天灾来临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救生通道的。但是通过刚才的短片我们看到,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像刚才那位负责人说的,是为了提高开发区的档次和品位,往往是要把救生通道给它堵上,然后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东西。您怎么看这种矛盾?   殷跃平:   这个理由很多,但是我觉得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从科学上来看,在行洪、防洪保护区,或者在蓄滞洪区里面搞建设的,特别是永久性建设的话,对行洪防洪是很不力的,应该很慎重,甚至加以禁止。从法律来看的话,我们国家《防洪法》很明确地规定,在防洪保护区或者是蓄滞洪区里面,必须有审批程序。   我曾经参加过类似的这样的一些事件的处理,首先,我们先看当地的规划,以土地的用途,如果这个地方是禁建区,建设以后那肯定要负法律责任。   主持人:   但是刚才您也给我们看了一个PPT里面说到,比如说中等城市,它这个防洪标准都是50年到100年一遇的,那么当地在建设的时候,很可能利用这样的一种侥幸心理,反正50到100年,也许它赶不上我,怎么看待这种侥幸心理?   殷跃平:   它可能这样理解,是一个概率的重现期,因为我们是指工程的概念,也可能50年,或者是100年,明天就遇上了,并不是要等100年,所以它的理由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从科学来解释,它是违反科学的,第二从法律来看,也是违反法律的,因为我们有很严格的法律规定。   主持人:   您看,我们不是像您一样在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们能够理解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比如说在一些公共场合,它是有一些安全门,安全通道,它不见就马上发生这样的安全事件,但是它确保我们知道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从那儿走。如果说为了经济的发展把这条路给它堵上了的话,那安全是没有任何保障的。   殷跃平:   安全通道的功能已经规定就是安全通道,所以你不能有任何理由来挤占它。但是刚才我们看片子以后理由很多,实际上我们在看《防洪法》的话,它是违法的,很清楚。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5/010120679597_2.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2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崩塌灾害警钟长鸣
pony1984621 2010-6-4 21:43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马志飞 寒冬刚刚离去,美丽的大自然便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不过,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如果登山、郊游,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也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因为,有些灾难常常就发生在不知不觉的一刹那。 灾难频发,警钟长鸣 2010 年 3 月 6 日 9 时,路政人员在巡查中发现,陕西省商漫高速上行线 ( 武汉西安方向 ) 两岔河 9 号大桥右侧,山体上方约 600 余方的巨石滚落,致使高速公路暂时中断,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山体上仍有 7600 余吨危石摇摇欲坠,时刻威胁着商漫高速交通的安全。 3 月 10 日 凌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发生一起崩塌灾害,崩塌体长 103 米 、宽 108 米 、厚 8 米 ,体积约 8.9 万方,导致 15 户共 44 人被埋,经过紧急救援最终 17 人获救, 27 人死亡。后经专家现场调查后认定,这是一起自然成因的黄土崩塌地质灾害。 3 月 19 日 11 时,山西省阳曲县黄寨镇水泉崖三巷地段发生大型黄土坍塌,坍塌体宽约 300 米 ,长约 28 米 ,厚约 25 米 ,体积约 21 万方,结果造成 13 户 60 余间房屋倒塌、掩埋,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3 月 30 日 20 时许,陕西省吴起县吴起镇走马台村一处山体发生崩塌,崩塌土方达 3000 余方,造成一户村民窑洞被埋, 3 人不幸遇难。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发生数起崩塌灾害,死伤数十人,而且集中分布在中西部黄土地区。随着气温回暖,雨水增多,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作用逐渐增强,易于导致岩土体松动而致灾。频频发生的灾难,警示人们群策群力,防灾减灾。 崩塌灾害统计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崩塌灾害数千起甚至上万起,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 2005 年,除北京、天津和上海外,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7751 起,崩塌占总数的 43% ,共 7654 起,主要分布在安徽、福建、浙江、海南等省。最严重的是 5 月 9 日 发生在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 209 国道右侧的崩塌,造成 24 人死亡, 11 人受伤, 209 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 直接经济损失 2000 万元。 2006 年,除北京、上海和宁夏外,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02804 起,崩塌占总数的 12.8% ,共 13160 起,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安徽、湖南等省(区)。最严重的是 6 月 18 日 发生在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时济乡时桥头东岸的崩塌,造成 11 人死亡, 6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2000 万元。 2007 年,除北京、天津、内蒙、上海外,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25364 起。崩塌占总数的 30.4% ,共 7722 起,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重庆、福建等省(区、市)。其中湖南省发生灾害次数最多。最严重的是 5 月 25 日 发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丰乐乡国道 108 线 2545 千米 +700 米 处的 崩塌,造成 10 人死亡, 16 人受伤。 2008 年,除上海外,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26580 起,崩塌占总数的 30.4% ,共 8080 起,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广西 等省(区)。 最严重的是 6 月 13 日 发生在 山西 省 吕梁市离石区西属巴街道办上安村久兴砖厂 的崩塌,造成 19 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300 万元。 2009 年, 除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海南和宁夏外, 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0840 起,崩塌占总数的 21.3% ,共 2309 起,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广西、安徽等省(区)。最严重的是 6 月 5 日 发生在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的崩塌,死亡 10 人,失踪 64 ,受伤 8 人,直接经济损失 8000 万元。 从这几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崩塌的发生次数在全国各种地质灾害中所占比例一直较大,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而且崩塌一旦发生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房屋倒塌、建筑被毁、人员伤亡等严重损失,不利于救援。从空间分布角度来看,崩塌灾害一般发育在山区、丘陵区或黄土分布区,易于成群成片发生,特别是在广东、广西、四川、安徽、福建等多山省份以及依然习惯于居住在黄土窑洞的陕西、山西等西部省份的居民最易于受灾。 崩塌成因及特点 崩塌是岩、土体受到风化、剥蚀、地震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从较陡的斜坡上突然脱离山体,整块地向下移动并堆积在坡脚的一种地质现象,属于重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型式,通常有坠落和滚落两种运动方式。当这种现象发生在居民区和其他建筑物的附近时,落石和滚石强大的冲击力便有可能对其造成伤害。根据坡地物质的组成不同,可以将崩塌划分为四种类型:崩积物崩塌、表层风化物崩塌、沉积物崩塌和基岩崩塌。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崩塌,其形成原因都有一定的共性,一般而言,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地形条件、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和其它自然因素等几个方面。首先,高角度的陡坡是崩塌形成的必要条件,坡度越陡发生崩塌的几率就越大,同时孤立山嘴、凹形陡坡也是形成崩塌的有利地形条件。其次,岩性坚硬的岩石易于形成崩塌,如厚层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石英岩、砂砾岩、结构密实的黄土等,这是由于越坚硬的岩石就越具有强大的抗风化能力,在风吹日晒雨淋之下能够形成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再次,岩、土体的剥落通常都是沿着一定的构造面而产生,在成岩时期形成的岩层面以及后期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断层面、节理面、裂隙带等都是岩、土体稳定性最薄弱的地方,最易被分离。最后,地震、降雨、融雪、冻胀、强风等多种自然力量以及坡脚开挖、人工爆破等人为扰动,都会改变岩、土体的原有稳定状态,从而诱发灾害发生。 因此,崩塌灾害除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典型的突发性和随机性,但也并不是无规律可循,按照多年来的预防经验,在强降雨和持续暴雨中或之后短时间内、强地震发生时、积雪融化时、强风天气时、坡脚开挖过程中或之后短时间内、人工爆破后短时间内都是需要加强警戒预防灾害的关键时刻。 灾害防御及治理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各类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与 2001 年以来的多年同期相比, 2009 年已成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为次少年份,因灾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是最少的年份。今年应在此基础上,继续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率。崩塌灾害的防御和治理是我国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汛期来临之前,需要格外注意防范。 第一,应采取各种工程措施,治理已发灾害和潜在灾害。崩塌灾害发生之后,崩落的大量岩、土体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一次崩塌往往给下次的崩创造了条件,这种群发性的特点警示我们需要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清理崩落的岩、土体,并及时避让或者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如人工爆破削坡减载、拦石墙支挡、钢绳网加固等。 第二,发动群众,群测群防。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有时也不能面面俱到,当地的居民通常最了解他们附近的山体特征,向群众宣传灾害预防的科学知识,号召大家处处留心,发现 险情及时上报,同时制止非法采矿、非法爆破等各种人工诱发因素的产生,这样就能对大范围内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和预警,辅助于专业监测,提高专业监测的能力和成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第三,在建设场地规划和施工之前必须详细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通过地质灾害调查,查清崩塌灾害发生的历史、潜在崩塌的分布区域,并结合崩塌灾害的发育程度和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划分危险性大区、危险性中等区和危险性小区,为后期的建设场地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相关依据。 第四,灾害发生后及时上报,争取最佳救援时间。如山西省太原市近日发布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规定,地质灾害发生后,事发地县 ( 市、区 ) 政府向市政府报告的时间,不得超过事发后两小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灾情和险情,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和失踪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已采取的对策措施等。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学习,一方面,是督促地方官员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到工作的第一位;另一方面,是要争取最佳救援时间,挽救更多无辜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009 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选择了一批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县(市、区),部署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前不久,国土资源部刚刚下发《关于做好 2010 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始终坚持不懈地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各项防灾工作,在 2009 年十有县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县级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力争覆盖全国 1640 个山区丘陵区县(市、区)。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和人民防范意识的不断增强,灾害将会越来越少。 原文载于《生命与灾害》 2010 年第 5 期。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5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图像:巴基斯坦西北的堰塞湖
pony1984621 2010-6-2 22:55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自2010年5月以来, 巴基斯坦西北部因滑坡而形成的堰塞湖一直在持续增大。该湖泊向北延伸至罕萨河,并穿过 Gulmit 和Shishkot两个居民点。与此同时,英国国际滑坡中心的 David Petley 教授说,堰塞湖决口的危险仍在不断加大,并在6月1日警告说,堰塞湖正在侵蚀着滑坡体,下游的居民需要时刻准备着应对湖水决口。 美国航天 局 Terra 卫星上的高级 星载热辐射和反射辐射仪( ASTER)在6月1日捕捉到了这幅滑坡堰塞湖的假彩色图像。图像中,湖水是色调渐变的蓝色,植被是红色,裸露岩石是褐色和灰色色调。 此图被旋转过,右边是北方,罕萨河是朝向南流的,湖水中的线条标记的是前些天湖水的位置:灰色线条表示的是 3月16日,橙色线条表示的是5月2日,黄色线条表示的是5月25日。 这幅图像显示, 6月1日,堰塞湖自 5 月25日又向北部 延长了2至3公里。 高清图像 巴基斯坦西北的堰塞湖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4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获得玉树7.1级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和地质灾害成果
cgh 2010-4-24 18:46
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通过现场考察完整获得玉树7.1级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资料( http://www.cea.gov.cn/manage/html/8a8587881632fa5c0116674a018300cf/_content/10_04/24/1272090821669.html )。 与遥感影像解译推断的差异主要在破裂的两端。看来南东端已经向前有进一步扩展,跨出盆地到达禅古寺。而北西端我更倾向于达到结隆乡(隆宝镇),包括考察看到的一系列张裂缝在内,因为断裂在隆宝镇一带位于一个左阶左旋的拉分区,地貌上是沉陷的湖沼,断裂的张性表现正好说明这一点。因此,破裂总长度可能与经验公式推断的一致( http://www.ies.ac.cn/html/8a834a81158a15aa01158a1bbbd40003/_content/10_04/15/1271292652139.html ),达到46公里。
个人分类: 地震|3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雨季之前
kfysdszy 2010-4-10 14:15
清明过了,雨季也就不远了。今年的降雨量大吗?能不能少一点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区的孩子和百姓今年能否平安度过雨季?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祈祷上苍,佑护这片曾经灾难深重的土地,佑护这些经历了炼狱的人民。面对一所所拔地而起的钢筋铁骨的学校,似乎我们也有了一些安全感。两年前的此时,正是草长莺飞的美丽春天,我们培训组在映秀告别汶川的干部、学生和乡亲,并与映秀的一个村长相约五.一大假再去他新建的农家乐。因为修建紫坪铺水库,映秀的老百姓是汶川最富裕的,我们培训时别的乡镇的老乡都是步行来的,惟有映秀的许多百姓是开着小车来的。 按照我们工作的规律,一般项目开题都会选在每年三月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完成和学生预答辩结束,五月雨季到来前出队。今年开题的两个项目都是公路地质灾害,生命线工程,一发动全局,要求更高的精度和更细致的工作,因此野外的工作时间会长一些。诸多的原因使考察时间不得不选在现在,其实应该赶在第一场雨之前的。 西南的大旱已经害苦了百姓。但愿接下来的雨季,降雨不要来的太多,太急。 天佑汶川,天佑灾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87 次阅读|4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26:岩体崩塌危机四伏
pony1984621 2010-3-27 22:46
摄影时间:2010年03月27日 摄影地点:北京昌平北禾路 摄影:马志飞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4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测城市隐伏断层 保障城市建设安全
pony1984621 2010-2-5 14:52
马志飞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120) 2006 年4月25日 《地质勘查导报》对南京市在地表揭露出隐伏断层一事进行了报道。报道中说,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4 月14 日 在部署物探剖面的野外踏勘过程中,在江宁区某房地产施工现场发现因开挖形成的高达15 米 、坡度达70 度的陡峭高切坡, 该高切坡揭露出湖熟-浦口断裂, 这是首次在地表发现该断裂带的明显地质证据。湖熟-浦口断裂从江宁区湖熟镇经市中心鼓楼斜穿整个主城区,过长江至浦口区,该断裂带主体隐伏,主城区内该断裂通过的部位地质灾害常有发生,修建不久的鼓楼隧道、定淮门大桥等已发生过多次坍塌、沉降事故。该隐伏断层的发现,终于让人明白为什么通过该断裂的鼓楼隧道、定淮门大桥多次发生坍塌、沉降事故了。由此,我们不禁会想到:时有发生的城市地质灾害,是否与那些已知或未知的隐伏断层有关?日益扩张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该如何规避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隐伏断层是在地表无显示或出露不明显,而潜伏在地表以下的断层。这种断层可以是在其形成以后又为新沉机物所覆盖;或者是断层被后来的侵位岩体占据,也可以是形成于地下深处没有切穿地表的断层。在地震安全评价、抗震防灾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首先是确定隐伏断层的位置、走向以及破碎带的宽度、断层的倾角等问题。隐伏断层所在的位置往往是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区域、隧道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工程地质的危害区域。 以北京为例,自2004年7月开始, 北京市地勘局数百名地质调查工作者历时 4 年实地勘测,绘制完成了北京智能化三维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明确了6300 多平方公里的北京平原上的断裂带分布情况。据北京市地勘局对外公布的研究报告,北京平原上较大的断裂带主要有:黄庄-高丽营断裂、南口-孙河断裂、夏垫-马坊断裂、顺义断裂等,其中黄庄-高丽营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属于高活动性活动断裂,夏垫-马坊断裂属中等活动性活动断裂,而顺义断裂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况尚不清楚。 值得称道的是,在北京奥运公园和五棵松体育馆的场址选择过程中,隐伏断层的精确探测结果对规划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奥运场馆位于黄庄高丽营断裂带附近,而且断裂属于活动断裂,在规划时不宜将一些重要和大型建筑物横跨断裂带,否则断裂带稍微错动就将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最终,奥组委和规划委等有关部门根据北京市地勘局提供的详细勘查资料,在确定的规划方案中,奥运场馆的建筑物成功避让了断裂带。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前期探明隐伏断层的分布位置及产状,并对断层所在区域进行场地工程评价和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由于断层的出现切断了地层的连续性,造成地下岩层的重磁场、放射性特征、弹性特征、电性特征等物理场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采用高精度重磁探测、放射性气体探测、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等多种方法查明隐伏断层所在的位置及特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隐伏断层的探测领域通过多种物探方法开展了很多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重磁勘探 对于只需要了解断层的地表位置而言,重磁方法是快速而廉价的方法,重磁方法,其探测结果是浅部到深部的综合响应。在前期的探测中,重磁方法在确定断层的地表位置、缩小勘测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征西等(2005)在长春市南部的伊通河断裂上开展重磁测量,在断层探测的前期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射气测量 地壳中断裂破碎带是地壳逸出气的通道之一,在隐伏断层上部的土壤中气体组分及其含量常常显示异常。断层破碎带有利于放射性核素的聚集,土壤氡(Rn) 射气测量是探测区域隐伏断裂的存在、断裂位置、走向和倾向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它为进一步进行钻探和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创造了条件。我国学者刘鸿福(1993)、刘西林(1995)、刘江平(2004)、周晓成(2007)等将测氡技术应用于隐伏断层的探测,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3)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方法具有分辨率高、探测结果可靠等特点,不但可探测较大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分布,还可准确地确定地下隐伏断裂的位置、产状及其上断点的埋深。马文涛等(2004)利用高精度的浅层地震勘探手段,成功探测出北京市立水桥附近的黄庄-高丽营隐伏断裂;赵成斌等(2007)采用地震反射勘探方法及通过深浅结合的方式, 在郑州市探测了几十米至2km范围内的隐伏断裂构造,确定了断裂的性质及深浅构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两条断层探测的实例,分析了覆盖层内隐伏断层的某些特征,提出了浅、中、深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地震勘探技术一般适用于在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探测物性良好的大构造,但在第四系覆盖层中,浅部介质的横向变化较大、隐伏断层的错距又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难以准确地确定隐伏断层的错距、产状等基本参数。 (4)电法和电磁法 因隐伏断层潜伏地表以下,因此单凭通过野外的地质调查难以发现线索。但是,由于断层切断了岩层的水平连续性,上下盘的错动和断层滑动面的破碎导致岩层的电性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当这种电性异常突出到一定程度就能够通过地面的地球物理探测而反映出来。一般而言,相对于围岩介质的电阻率,断层可表现为低阻断层或高阻断层,决定于断层的性质、破碎带宽度、胶结程度、含水特征、岩脉侵入等特性及围岩电阻率特性。 对于隐伏断层的探测,电法和电磁法是种类最多、应用最为灵活的方法,包括高密度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电磁波层析成像、地质雷达、大地电磁测深等。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通过接地电极向地下注入直流电,根据地表不同位置记录的电位来分析地下的电阻率分布,探测深度与发射电极距有关,一般在几十米范围内探测效果较好,适合于浅层、超浅层探测。高密度电阻率法能较准确地揭示出断层面的位置、倾向和破碎带的范围,对断层两盘的地层岩性变化反映也很明显。高密度电法在隐伏断层探测方面有很多应用实例和探讨,主要是活断层探测、隧道建设、场地建设等工程地质领域。董浩斌(2003)利用高密度电法在河南省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地探测隐伏断裂,成功解释了第四系覆盖区下的断裂破碎带产状特征;李志祥(2003)对昆明新国际机场选址工程进行高密度探测,确定了隐伏断层的位置及产状,并对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隐伏断层的野外工作提出设想,希望作出定量解释;王爱国(2008)采用高密度电法对安远盆地边缘的毛毛山南麓活动断层和金强河毛毛山北麓活动断裂进行了探测,并结合钻孔资料,确定了断层的性质为张性正断裂。但这种方法探测隐伏断层尚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例如对倾滑、走滑隐伏断层的探测;对地形高差变化大的工作区内隐伏断层的探测;对不同上覆体隐伏断层的探测等。 瞬变电磁法,又称为时间域电磁法,通过人工发射的磁源或电源在地下产生的二次场来获得地下电导率的分布。由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均不接地,不受接地影响。它的优势探测深度为地下10多米到数百米范围,一般在数百米范围内,适合于浅层探测。白登海等(2002)在福州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中对场区的八一水库-尚干断裂用高密度法和瞬变电磁法进行了实验探测。结果证明,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和验证,提高整体探测效果。吉林大学嵇艳鞠等(2005)以及易兵等(2005)在长春市蔡家等地进行瞬变电磁勘探,用以确定隐伏断层的位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瞬变电磁在勘探中容易受到地面环境的限制,影响铺设发射线圈的大小,对于采用较小的发射框探测较深的目标体时需要压制较强的电磁噪声。 探地雷达方法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广谱电磁技术,可以直接探测到一定浓度范围内断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通过对标志层位置的直接确定,可以间接得到断层落差。易兵等(2008)曾用探地雷达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高频电磁波在土壤和岩石中衰减较快,探测深度一般较小,同时,由于电磁波、金属电缆、金属管线等强干扰不可回避,因此探地雷达在城市内实施面临着很大困难。 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研究隐伏断层是近几年来才逐渐开始的。日本学者Koichi Suzuki等(2000)综合运用CSAMT、直流电法和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在日本的四条活断层带上探测第四系覆盖层之下的地质结构,结果显示,CSAMT对几百米深度范围内的地质结构具有很强的探测能力,能够根据电阻率确定不同岩层的边界和断层的大致位置。李金都、王学潮(2004)结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桑日麻断裂的探测,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探测断层深部的发育情况,为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提供基础性资料。底青云等(2005)利用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为主,甚低频法、部分地段激发极化法和瞬变电磁为辅助手段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中20km深埋长隧洞段进行了探测研究,评价可能影响工程的断层、破碎带及异常区,对工程施工提供非常了有用的帮助信息。徐光辉等(2005)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用于北京水文地质勘查,通过查明断裂构造而成功寻找地热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谭儒蛟等(2007)运用V6系统对龙蟠变形隐伏构造展开CSAMT探测工作,研究了高山峡谷区复杂地形条件下对隐伏构造的探测,通过处理可以改善复杂地形条件对反馈电磁信号的干扰,成功发现由第四系深厚崩坡积层所掩盖的中深部隐伏断裂地质构造。安志国等(2008)在西南一改建铁路项目中,对隧道洞线中使用CSAMT探测断层和破碎带的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正常地层和存在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的典型视阻率-频率曲线,证实CSAMT法对于勘查断层和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许广春等(2008)将CSAMT应用到朔准铁路鹰鹞山隧道和京沪铁路张夏隧道两个工程中,根据电阻率等值线梯度变化推断岩性分界线及断裂构造的位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得出结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对低阻非常敏感,可有效地划分断层破碎带,可有效避免高阻屏蔽,解决常规电法以及地震折射法不能解决的地质问题。 一般而言,在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时都应收集一些探测区的相关地质资料,以对本区断层可能的表现形式及物性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及仪器工作参数,最大程度的反映出隐伏断层的异常。在有些有干扰的物探断面,在一种探测方式中断层显示不清,但在另一探测方式中干扰能被压制使断层能有明显表现,还有些情况则是干扰造成的断层假象,这些都需要用多种方式综合判定,辅助以其他物探手段,提高物探解释结果的准确性。( 原文载于《城市与减灾》201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邢光福.南京隧道桥梁为何坍塌 原来是隐伏断裂带作怪 .地质勘查导报,2006-4-25(001). 李鹏,江欣.北京七大断裂带公布:建房小心 .北京科技报,2009-5-4(031).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城市地质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9:24~33. 段金平.北京奥运主场馆躲开了断裂带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8-9. [5]李征 西,曾昭发,李恩泽等.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活动断层效果和方法最佳组合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 ,2005,35:109-114 . 刘鸿福,白春明,刘志刚.用测氡技术在地表探测隐伏断层位置的研究 [A]. 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 刘西林.Rn射气测量在隐伏断层研究 中的应用[A]. 王华林 :山 东青州地震研究与地震区划 .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5 . [8] 刘江平,周斌,李庆红.氡(Rn)射气测量在胜利油田隐伏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2004,22(1):42-45 . [9]周晓成,郭文生,杜建国.呼和浩特地区隐伏断层土壤气氡、汞地球化学特征 . 地震,2007,27(1):70-76 . [10]马文涛,徐锡伟,郝书俭等. 北京市立水桥附近黄庄 - 高丽营隐伏断裂的浅层地震勘探 . 地震地质,2004,26(4):698-705 . 赵成斌,袁洪克,李德庆 等. 松散覆盖层内隐伏断层探测研究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27(2):107-113 . [12] 郭秀军 , 王兴泰 . 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断层破碎带探查的数值模拟方法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1,31(5):755 - 761 . [13] 董浩斌 , 王传雷 , 曾佐勋等 . 高密度电法在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地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 . 地质科技情报 ,2003,22(1):102 ~ 104 [14]李志祥,毛先进,韩明等.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地震研究,2003,26(3):275~278 [15] 王爱国 , 杨斌 , 周俊喜 . 安远盆地边缘断层高密度电法探测及活动特征 .地震研究,2008,31(3):262-267 . [16] 白登海,王立凤,孙洁等.福州八一水库-尚干断裂的高密度电法和瞬变电磁法实验探测 .地震地质,2002,24(4):557-564. [17]嵇艳鞠 , 林 君 , 于生宝 等.ATEM 瞬变电磁系统在长春市活断层勘探中的应用 .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2005 ,35:99-103 . [18]易兵,曾昭发,李恩泽等. 电法探测城市活断层的应用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 ,2005,35:115-118 . [19]易兵 , 曾昭发 , 薛建 等. 地球物理方法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与研究 .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2):559-604 . Koichi Suzuki , Shinji Toda , Kenichiro Kusunoki , et al. Case studie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applied to mapping active faults beneath the thick quaternary .Engineering Geology,2000,56:29 - 45 . [21]李金都,王学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活动断层CSAMT技术探测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7):2932-2936 . [22]底青云,伍法权,王光杰等.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深埋长隧洞勘察中的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0):3631-3638 . [23]徐光辉,黄力军,刘瑞德.应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于北京水文地质勘查 .物探与化探,2005,29(6):523-525 . [24]谭儒蛟,胡瑞林,徐文杰等.金沙江龙蟠变形体隐伏构造CSAMT探测与解译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1):283-288 . [25]邓洪亮,谢向文,陈玲.CSAMT法探测深长埋隧洞中隐伏断层的技术应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2):12-15 . [26]安志国,底青云,王光杰.深埋长隧道洞线岩性CSAMT法分析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3286-3291 . [27]许广春,习铁宏,段洪芳.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工程勘察,2008,6:68-71 . 图1:城市隐伏断层破坏公路,沿公路破裂的方向即为断层的走向(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图2:暴露于地表的断层可以通过地质调查而发现。图为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桑峪村北海拔591米处的山顶上出露的断层面(摄影:马志飞) 图3:埋藏较浅的隐伏断层可以通过槽探予以揭示(图片来源:美国拉雷多所社区学院) 图4:当隐伏断层埋藏较深时,可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图为美国GDP-32Ⅱ型电法仪的CSAMT法探测隐伏断层。左上为供电电极,右上为接收电极,下方为主机。(摄影:马志飞)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61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三峡蓄水致尴尬局面:上游现地质灾情,下游出旱情
热度 1 蒋高明 2009-11-12 23:14
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拟10月末或11月三峡蓄水至175米最终水位的目标,今年可能已无法实现。 《瞭望》新闻周刊 10-11-2009 记者江时强 吴植 汤耀国 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拟10月末或11月三峡蓄水至175米最终水位的目标,今年可能已无法实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不无遗憾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17年来,三峡工程始终在等待175的到来,渴望进入正常运行期。但如今已是第二次受阻。去年,因上游地质灾(险)情频发,中下游取水困难,第一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止步于172.8米。   这一次,上游地质灾(险)情仍不容乐观,但更直接的原因是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中下游嗷嗷待哺,只得超计划加大下泄流量,同时上游来水又持续减少,近一周多来,三峡上游水位始终徘徊在170~171米,175米目标一时可望而不可及。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等受访专家表示,来年可考虑提前蓄水,否则恐怕三峡水库在大多数年份都蓄不满。   然而,一旦提前蓄水,或将面临上游防洪风险以及上游水库抢水局面。用老一套的水利调度理念,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聂芳容等专家认为,三峡工程调度方式有待改善,长江干支流水资源还需统筹规划、科学调度。    旱情阻碍蓄水   据三峡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17年的建设,三峡水库最终蓄水位为175米,此后将由初期运行期转入正常运行阶段,全面发挥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效益。   2008年9月28日,首次试验性蓄水启动。尽管有地灾、取水困难等插曲,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的评估认为,枢纽运行、安全监测、地质地震、生态水质、泥沙、移民安置等各方面情况正常,三峡水库具备于2009年试验蓄水至175米的条件。   于是,新一轮试验性蓄水于今年9月15日零时启动,起始蓄水位为145米,当时入库流量23500立方米/秒。此次蓄水方案较去年详细,规定9 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原则上不高于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水库水位未蓄至175米,则11月份继续蓄水至175米。   9月底,三峡水库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蓄水任务,水位升至约158米,蓄水量70多亿立方米。眼见成功在望,孰料中途杀出个旱情程咬金。   9月中旬以来,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湘江、赣江发生历史罕见旱情,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出现困难,渔民歇业,航运受阻。   针对这一情况,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自10月19日以来,已3次要求处于试验性蓄水的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至10月下旬,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仍不小于9500立方米/秒,比原计划方案多下泄3000立方米/秒,蓄水进程由此受到影响。   随着长江枯水期的临近,三峡入库流量还在持续减少,11月4日14时跌破9000立方米/秒,至8800立方米/秒。三峡水库水位虽在11月1日9时艰难涨至171米,但此后又稍有回落,目前仍在171米附近徘徊。   按照长江防总调令,10月31日14时起,若三峡入库流量大于9500立方米/秒,水库下泄流量按不小9500立方米/秒控制;若入库流量小于9500立方米/秒,水库按出入库流量平衡控制,即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若11月长江上游无大的来水,下游用水需求保持不变,三峡水库今年就不可能蓄至175米;若来水大幅减少,三峡水库还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水与旱的纠葛   10月22日上午8时,洞庭湖城陵矶水位由维持了两天的21.62米回升至21.67米。湖南省岳阳市防汛办副主任陈伟力说,这是自8月10日城陵矶水位从30.93米持续下跌以来,首次出现回升,说明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有了明显效果。   既然放水能缓解旱情,那旱情的出现与蓄水又有何关系?陈伟力告诉本刊记者一组数据,此前,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后,其下泄流量也随之逐渐减少,如在 9月15日至17日,下泄流量均在16000~17000立方米/秒之间,至月末减至11000立方米/秒,10月19日则降至6770立方米/秒,往年正常的下泄流量在13000~20000立方米/秒之间,10月份平均流量也在18500立方米/秒。   人们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峡大坝拦水联系起来。郑守仁院士却认为,蓄水并非干旱主因,主因是这些地区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来当地持续晴热高温,降雨量很小,无法形成径流。   本刊记者另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此次南方地区出现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持续高温少雨。   陈伟力也承认,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降雨量偏少。三峡蓄水只是起了加剧的作用。   按蓄水并非干旱主因的同一逻辑,郑守仁指出,补水对缓解旱情的作用亦有限。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有助于缓解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及其周边的旱情,但对维持湘江、赣江的水位可能帮不上什么大忙。   陈伟力亦认为,虽然增加了下泄流量,但对于八百里洞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另据了解,目前长江干流洞庭湖湖口和鄱阳湖湖口水位虽已止跌回稳,但湘江长沙段水位仍在下跌。   据受访专家介绍,长江水资源供需矛盾由来已久。自1877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长江上游来水量在10月的多年平均值为19700立方米/秒,但受上游降水减少及大量建水库等影响,最近20年的同期平均来水量减少了约3000立方米/秒。而今年10月上游来水量仅有6天超过14000立方米 /秒,远低于正常年份的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长江中下游工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大量取水口由受污染的湖泊向长江迁移等原因,长江干流的供水负担大增。郑守仁说,1993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认为秋冬季节大坝下泄流量为5000立方米/秒就可满足中下游用水需求,但现在看来,10月中旬下泄7000立方米/秒都可能不够。 提前蓄水?   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入库流量不断减少,水库达到175米的成功几率已很小。而对于三峡工程来说,175米试验性蓄水是一个必要的全面考验,只有水位达到175米时,很多问题才能得到验证,工程的综合效益才能全部发挥。   更为重要的是,三峡水库若不蓄至高水位,来年1至2月上游来水量最小时,就无法给下游补水,届时下游的旱情会更严重。历史数据显示,在正常年份,长江上游于1至2月的来水量为3000~4000立方米/秒之间,最小值仅为2700立方米/秒。只有在三峡蓄水后,每年1至2月才可保证5000至 6000立方米/秒的下泄流量。   受访专家认为,解决蓄水和用水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将蓄水时间提前,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郑守仁说,与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的情况相比,长江上游在10月的来水量已减少很多。因此可考虑提前至9月10日启动蓄水,并将9月底的水位抬高至160米甚至162米。   据了解,三峡水库去年9月28日开始首次试验性蓄水,虽未像今年一样再三加大下泄流量,但若不是去年11月初遇到588年一遇、峰值为 33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水库水位根本达不到172.8米。而今年提前至9月15日开始蓄水,目的正是利用秋汛在9月尽量抬高水位,以便在10月上游来水较少时,仍能保持一定的下泄流量,但这种提前量可能仍然不够。   过去三峡工程调度规程为反季节调节,汛期泄水,枯水期蓄水。聂芳容认为,将来可提倡蓄洪补枯,即在防洪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洪水资源化,否则三峡蓄水就可能占用中下游10至11月的生态水资源,导致中下游缺水现象。   但提前蓄水又可能导致上游防洪风险,三峡集团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认为,拦蓄洪水尾巴可做到风险可控。我国气象水文预报水平已提高,即便蓄水启动后,上游可能酝酿大洪水,三峡水库也来得及进行调度。   他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长江主汛期,9月的洪水几率和量级都要小很多。进入9月后,中下游的水位已比汛期低很多,行洪能力较大,大洪水完全可以泄走。另外,近年汛期上游来水的泥沙含量已较工程初步设计时减少了约50%。因此,三峡水库具备进一步提前蓄水的条件。    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提前蓄水另有一个未知风险。   目前长江上游干支流已建水库的总容积达280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可能超过600亿立方米。受访专家表示,在当前长江上游来水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如果大量水库在汛末或汛后同时蓄水,势必出现互相抢水的局面,进而影响各自效益的发挥,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今年8月,在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会上,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曾指出,三峡工程和长江上游已建、在建、待建的水电站今后将组成全球最大水库群,要实施联合调度。这意味着还有大量复杂的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同时三峡工程也可能发挥出比初步设计规定更大的效益和影响。   长江下游的水库、湖泊也应纳入这个统一调度中。聂芳容说,以今年为例,光靠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是很难抬高湘江长沙段水位的。湘江上游最大的水库东江水库由于未承担补水任务,9月前就将积蓄的25亿立方米水下泄用于发电,结果该水库现在无法有效对处于低水位的湘江进行补水。   郑守仁还称,三峡工程目前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在千年一遇的洪水面前,还需配合荆江分蓄洪工程。而水库群实施联合调度则有望在将来把位于中下游的很多分洪区取消,用来放心发展经济。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运行管理好三峡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决策机制的问题。目前能够影响三峡工程调度的部门较多,协调难度很大。三峡工程即便有了新的调度规程,其运行管理也不可照本宣科,而是有可能需要根据不同年份的特殊情况,适时进行优化调整。因此,对长江流域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度,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51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专家解释地震后四川地质灾害频发原因(转载)
杨学祥 2009-8-20 09:55
专家解释地震后四川地质灾害频发原因 -------------------------------------------------------------------------------- 【 http://www.newssc.org 】 【 2009-08-20 07:17 】 【来源: 四川日报 】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超特快   今年以来,四川省呈现出地质灾害频发的态势。据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已发生各类地质灾害568起   -本报记者 胡彦殊   省地质环境检测总站总工程师郑勇近日透露,汶川大地震后,省内排查出800多项地质灾害,8月底,相关部门将启动第三批500多个项目的治理。而此前启动的两批项目总数不过300多个。据悉,地震地质灾害排查之后,更为缜密的地质灾害详查,已拉开序幕。   地震后地质灾害为何频发?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有没有办法防治?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频发地质灾害568起   小金泥石流、汉源山体崩滑、彻底关大桥被巨石砸断据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统计,截至目前,全省今年已发生各类地质灾害568起,数量较往年增加了两三倍。   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中,滑坡288起,崩塌170起,泥石流84起,另外还包括了小部分地裂缝等灾害。从地域来看,传统的地质灾害多发区达州、遂宁等地灾害发生数量仍偏高,分别达到64起和39起,而原本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少,但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猛增,其中仅绵阳一市就发生76起,数量居全省之首,就连原本很难见地质灾害踪影的成都市也发生25起。   对于今年以来地质灾害密集发生的原因,专家意见十分一致。简单讲,就是我省部分地质环境条件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地区被地震重创。一方面,地震后原有的山体裂隙加速发育,甚至贯通,新裂隙大量产生,山体稳定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地震产生的大量松散堆积物,成为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重要条件。   气象部门的信息也显示,今年降水较往年集中,局部地区暴雨的强度和频率较往年增加,成为众多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对地质灾害频发加强防与治   面对如此众多的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四川摸索出了什么经验?   郑勇认为,主要手段是防和治。防,主要包括修筑挡墙、防护网等。治,主要包括针对危岩的爆破,对泥石流进行流向疏导,针对滑坡采取的抗滑桩、铆索等固定山体的方式。   北京科技大学宋波教授补充,对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不应只包括对其本身的防治,还应将周边的建筑物进行统筹考虑,将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形成稳定的区域结构。   在近期发生的地质灾害中,爆破处理方法引发普遍关注。对此,不少专家表示担心。中机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苏培东博士表示,爆破虽然是较快解除危岩威胁的有效方式,但也应该注意到对其它山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西南交通大学爆破专家张继春参与了近期的几次危岩爆破,他坦言,爆炸不可避免会对邻近山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技术控制完全能够将影响降低到最小,弱化对其它岩体的影响。   采用先进治理理念 避险27起   目前,我省针对地质灾害采用的工程技术手段,已属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全省地质灾害分布面积大,数量多。苏培东所在单位负责了江油等地的地灾评估和治理方案制定工作,他坦言,现在对更多的隐患点,只能一步一步来。   灾害治理,香港有可借鉴经验。香港60%的土地为天然山坡,是滑坡的多发地区。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处长陈健硕工程师介绍,1994年以前,香港也曾主要用工程去缓解滑坡风险,难以解决所有问题。之后全面启动的滑坡风险管理将单纯的工程治理向预防、预警、宣传教育、提供公众资讯服务和紧急应变措施等相结合,及时搬迁避让,会减少灾害影响。   这样的先进治理理念,在今年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中已有所体现。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成功避险的大地质灾害27起,涵盖了崩塌、泥石流、滑坡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其中滑坡11起,泥石流9起,崩塌7起。   -相关链接   泥石流成主要灾种   省地环总站专家提醒,虽然随着雨季的逐渐结束,地质灾害发生量也将逐渐减少,但目前仍是高危阶段。从长期来看,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所产生的影响将持续10年左右,特别是近35年,泥石流将成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灾种,崩塌也较往年明显加剧。 编辑: 陈浩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09/08/20/012276557.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州地调院收钱出具假报告案,说明了什么?
yuelugj 2009-7-25 22:13
近日曝光的广州市地质调查院收钱开具虚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案件,发人深醒! 我们科技人员的道德底线和诚信及政府的公信力在哪? 目前假报告泛滥,已不止于地质灾害评估方面,还有矿产储量、地质勘查、地质环境评价等等,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时候了! ----------刘继顺 2009-07-25 《鉴定的公信力》   CCTV《新闻1+1》2009年7月23日播出 现金交易之下,虚假报告出炉,青山遍生地质灾害,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专业研究机构究竟出了哪些问题?曾经深得信赖的专业评定,今天为何屡屡遭遇公众质疑?信任危机下的权威报告又暴露出哪些监管缺位?《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柴静):各位好,欢迎收看直播中的《新闻1+1》。 一份权威的专业机构的鉴定结果往往影响着决策,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重要的影响,所以它必须公正、科学,经得起检验。但是最近,有一份鉴定结果却非常荒诞。广州地质调查院出具了一份虚假的地质灾害的调查报告,并以250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以便有人能借治理灾害的理由,拿到山上去挖土卖钱。 我们先要问一下王教授,最近,国土部门的调查结果是说,这两个工作人员的行为纯粹是个人行为,您怎么看这样的说法?    王锡锌(特邀观察员): 也许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两个人的个人行为,但是要知道,先有国土部门对这些空白的报告单的盖章行为的批发,才有可能有这些个人的零售。而且拿到零售报告,最终到能够挖土本身要有一个很长的监管链条,那么这种行为能够发生,表明了我们内部管理的混乱,也表明了外部各种各样制约的形同虚设。    主持人:当然,媒体的分析我们要基于更多的事实,所以先一起来看一下片子。 短片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副部长:如果你不要专家评审,三四万元都可以。 解说:三万元可以购买到这样一份地质灾害报告单,这样的事情真是前所未闻,一份地质灾害报告单到底有什么样的吸引力,诱惑一些人去高价购买呢?在广州市番禺区,当地记者试着去寻找一些答案。 陈某(番禺大石街道办城关科):去年作为广州市地质灾害调查院,就已经有工程师来看过,它比较贴近厂房,去年已经塌了一大堆泥下来,后来就定为地质灾害隐患。    番禺居民: 我们到这里出生到现在几十年了,哪有什么地质灾害,它现在挖了才有地质灾害,是不是?    解说:当地居民否认发生过地质灾害,而诜村的这份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上却可以看到这样的字样,该地段2008年6月25日发生了五次山坡坍塌,调查单位是广州市地质调查院,上面还盖着广州市国土局的公章。而这样的一份地质灾害报告单作用确实不可小觑,有了它就可以向有关部门申报,对审批的地段随意进行开山挖泥,那么这份莫名其妙的地质灾害报告单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副部长:每个报告要评审,我们这里至少要六万元。 记者:这么贵吗?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副部长:如果你不要专家评审,至少要三四万元。    解说: 这位是广州市地质调查院质量审核部的工作人员,在当地电视台记者进行暗访的时候,他居然毫不避讳地为地质调查报告开出了这样的明码实价。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副部长:随便收你三万元算了。 记者: 不评审,两万元行吗?都是些兄弟叫过来的。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副部长:唉,两万五,不必多说了。现在给就行了,随时出报告给你,你放心啦。    记者:两万元这里,你点一下。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副部长:我数一下,一二三四五。    解说:收下钱后,地质调查院的工作人员就从包里拿出几张地质灾害点应急调查报告单,坐在地上开始现场填写。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副部长:崩塌造成仓库围墙损毁倒塌,威胁仓库人员生命安全。 记者:当时人家说他那份便宜很多,刘永全那份。    罗锦华(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调查院副局长):他知什么,他帮人搞收了人家四万元。    解说:工作人员口中的那份报告就是诜村的那份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这两份报告内容、格式看起来有几分相似,但是当我们登录到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网站上,查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一览表》的时候,却发现这两份报告一份也找不到。   7月21日下午,广州市国土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此事进行公开回应,表示广州市地质调查院的这两名工作人员,完全属于违规行为,将深查深挖涉案人员,一经发现严肃处理。虽然,目前两名涉案人员已经停职接受调查,但人们对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和诚信力的思考却远远没有停止。   主持人:从片子来看,我们刚才可以看到,的确是个人行为,好像开单收钱都是个别人做的,所以您片子一开始的时候评论说,这可能是政府的一种批发,这个词会不会太武断了?   王锡锌:我们从片中实施直接的买卖行为来看,调查院内部的确看到的是个人行为,我把这种叫零售,但是零售的这些报告单从何而来,单根据记者调查,实际上事先加盖过国土部门公章的空白的报告单,所以才有可能让这些零售人员拿到现场,随时填写。   主持人:这个章意味着什么?   王锡锌:章当然代表着政府部门,国土与房产局的这样一个行为。   主持人:如果说一个章已经盖在了空白的调查单上,这意味着什么?   王锡锌:那实际上政府已经事先对所填的各种各样的事实予以了认可,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预先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   主持人:但是我们也看到,广州的国土部门有一个解释,2006年因为广州地质灾害频发,为了加快工作的效率,所以就印了一批这样的空白的单子,给底下的工作人员,您怎么看这种情况?   王锡锌:这种解释也许有一定道理,也许是一种借口,如果从工作效率来看,如果事故频发,频发到何种程度,以至于我们需要大规模的先批发一部分空白的报告单出来。即便是已经批发出来了,完全可以在调查人员使用这些报告单的时候加以必要的审核和监控,比如说按照程序,如果要有一个地质调查,需要有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就是区的国土部门,要提出申请,指明在什么地方可能有这种危害,没有这种申请何来调查人员进行调查。   主持人:您是说一个普通人没有权利直接到调查院说,您给我去监察一下地质灾害吧,这是不符合程序的对吗?   王锡锌:这当然是不符合程序的。因为我们现在地质调查院从性质上来说是一个事业单位,比如广州市的地质调查院,它是经过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的,是直属于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事业单位。这个事业单位主要的职能是指针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调查申请,来提出地质灾害或者危险的调查,并不对个人提供调查业务。   主持人: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这样的工作人员避开了这个程序,甚至偷取了一部分的单子来做这样的事,而他的机构无从知道。   王锡锌:如果我们将它定性为一种个人行为,在逻辑上当然是他们这些个别人在盗取一些法律公文,而且是透支了政府的公信。但是假如这种盗取可以很轻易地发生、经常的发生,带来的问题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个人行为的背后,其实是这个机构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   主持人:所以我想知道,如果有这么一批空白的单子,每一张单子上面应该有编号吗?   王锡锌:这也是管理方面的贻误,我们必须去关注的,假如我们开出一大批空白的调查信,加盖了公章,毫无疑问,如果流漏出去可能会带来某种利益的交换,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这样的情况下,管理必须对已经加盖了公章的空白文书进行必要的监控。   主持人:您是说要必须吗?   王锡锌:必须要进行监控,如果没有这样的监控,人员截留一些,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截留、盗卖不会,或者很难被发现。因此监管措施,包括文书的编码、编号,第二,这种文书发出以后,要有存根,要能够在机构内备案。   主持人:但是我们看到,记者在网上查询的时候,在所有的备案合同当中是没有这些文件在内的,也许它完全就没有编号,所以就可以逃开了。   王锡锌:这两者正好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如果有编号、有存根,它必须要拿到网络上进行公开的备案,否则有存根,没有备案,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因此为了逃过这种备案的监管,没有编号其实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主持人:但是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一共五百张空白的单子,现在我把它交给了地质调查院,你去做一个地质调查报告,你每一份都要拿回来是吗?这一百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到年底一清算,多多少少不就清楚了吗?   王锡锌:如果没有编号,我们仅仅只有一个总数,这也就是我们强调,为什么这些加盖的公章代表了政府部门的文书要有编号,要有存根,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   主持人:那么好,如果说在地质调查院,这些空白的单子流失出去了,但是我想问,就算我用两万五从你手里面买到了,难道我就能拿去挖土吗?   王锡锌:事实上,如果仅仅拿到这样一个调查报告,我们看到地质调查院所出具的调查报告,只是证明了我对某一个地方进行了调查,可能确定这个地方有某种地质的灾害、地质隐患、地质风险,这种地质风险并不能够直接导致挖土施工或者治理的行为,从拿到这样一个报告单到真正能够挖土卖钱,其实还有一个很长的程序要走。   主持人:是吗?   王锡锌:比如我们拿到这样一个调查报告单,接下来一步是这个调查报告单按照正常的程序,其实是区一级的国土部门接到什么地方举报说可能有地质灾害,它来申请广州市的地质调查院,派专家进行现场的勘测。   主持人:单子应该回到这个地方。   王锡锌:对,单子应该回到申请的区国土部门。区国土部门拿到调查院的专家鉴定结论以后,它要去对镇或者村这一级下发一个治理通知书。   主持人:也就是说只有行政权力才行。   王锡锌:必须要有区国土部门的治理通知书这个行政决定,才能够带来施工挖土的行为。   主持人:我们就很费解了,假如我是一个想挖土挣钱的人,我花了两万五从你手里面把这个买过来了,岂不是我还是再去找国土部门,这可能吗?   王锡锌:所以公众会产生这样一种质疑,我如果没有这个权利、分工合作的利益链条,其实拿到这张调查单可能也是一张废纸,并不能直接可以去开山挖土。要想开山挖土必须要过很多关,首先区国土部门这一关要拿到通知书,拿到通知书才有可能做。即使拿到通知书也不是谁都可以去开山挖土的,建设部门还需要对有施工资质的企业进行审核,现在我们看到,拿到个人可以花钱买到的通知书,可能是调查院内部管理混乱了,拿出来以后,他可以有这张调查通知书一路绿灯,直接实施挖土的行为,它恰好表明两种情况,一种是最坏的,就是整个构成了利益链条,另外一种情形,有可能是各个部门本来应当进行的监管,在这里完全失效了。   主持人:这两种可能究竟哪种是现实,我们需要有更深的调查,有政府部门更多的公布信息,才能够知道最终的情况。但是要知道,从前面的片子当中我们可以判断,并非这些专家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也并非没有严密的监管制度,监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在鉴定领域出现问题,并不在少数。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广州地质调查院出卖假的地质勘察报告的事情,但是专业的鉴定结果受到质疑,并非仅在这一领域才能发生,我们一起来看看最近的新闻。   短片解说:   7月15日的《南方周末》报道,2007年,黑龙江省嫩江县妇女代义死亡,警方根据血液中药物含量鉴定认为,是其自己服用了40片氨基比林咖啡因自杀身亡。而代家认为,代义死亡的时候,身上有多处伤痕,嘴角在流血,应该死于他杀。随后,在死者姐姐代丽的要求下,后来由黑龙江省公安厅两名法医进行复检,鉴定书结论仍然是药物致中毒死亡,面对这一结果,姐姐代丽不惜以身试药,服用了一百片所谓导致妹妹死亡的药品,在拒绝一切有效的治疗手段后,住院第三天后出院,至此,这起在中国司法界都引起广泛关注的命案,用事实彻底推翻了先前的鉴定结果。   姐姐为妹妹奋不顾身,然而同样是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冒险,28岁的张海超却没有那么幸运,虽然手握省城以及北京多家医院的尘肺诊断证明,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于职业病的认定只能由指定的职防所出具诊断证明,而当地职防所给出的诊断结果是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建议进行肺结核诊治,这个在医学上暧昧不明的表述,意味着张海超将因此索赔无门。   另一方面,针对医疗鉴定,以广东为例,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全省各地市医学会的医疗事故认定率基本只有一成,如果患方不服,再到省医学会申请鉴定,最后的认定率也不过三成左右。而相同的调查在南京自2002年9月到2006年底,南京市医学会共实际鉴定医疗事故498例,其中鉴定为医疗事故的 63例,占12.7%。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患者家属多了许多对医医相护的猜疑。这种猜疑即使有权威部门的鉴定结果,也无法化解,除了医疗鉴定,在其他领域也经常会遇到类似对鉴定结果的质疑。7月15日凌晨,津晋高速公路天津-塘沽收费站东侧800米处,一匝道桥坍塌,五辆货车坠落,造成六死四伤,事故发生之后,专家组经过调查认为,没有发现工程质量问题,路桥倒塌的直接原因是,五辆载重货车超载而且逆行,导致匝道桥重心偏移,瞬间倒塌。   然而同样的事故,在民众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报道,引用多位事故伤者和目击者的描述指出,事发前,14辆大货车在桥上正常行驶,突然一辆货车逆行上桥,桥体随即坍塌。也许,在相关专业鉴定部门的技术数据还没有公布出来的时候,依照目前的相关鉴定似乎还不足以平息公众的猜疑。   如今,面对一系列包括毒奶粉在内的事件,有媒体分析,国家在面对公众反映强烈的事件时,报道的透明度比从前有明显的提升,但是,为什么公众在面对很多权威部门的鉴定时,还存在很多的质疑?要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值得深思。当公众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具有鉴定资质的部门如何才算尽职尽责,面对公众的质疑,权威部门的公信力又来自于哪里?   主持人:回到片子当中提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连线一位专家,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一位副研究员林跃勤先生,他曾经写过一份报告,叫《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的腐败状况与治理对策研究》,林先生,您好。   林跃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您好。   主持人:刚才这些事例,您也听过之后,也请您帮我们分析一下,您认为现在的鉴定机构失去一定的公信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林跃勤:社会组织有一些鉴定类的组织,它之所以缺乏这种公信力,我觉得原因很多,下面几点可能是值得注意的。一些具有鉴证功能职能的社会组织,它的从业人员可能滥用被赋于公共服务职能,利用背靠权力部门地位,大搞钱产交易,出现公共服务行政化,利益部门化、利益私人化。   主持人:您说的第一个因素是钱权交易,第二个呢?   林跃勤:第二个就是一些主管部门对挂靠组织或者说负有监管义务的组织,监管不力,甚至默许、包庇、纵容其违规、牟利的行为。   主持人:好,监管不力和纵容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林跃勤:第三,行业协会以及社会的监管、监督这方面,我觉得也是偏弱的。   主持人:好的,谢谢林先生,总结大概谈了三点,但是这三点指的是鉴定机构,更多是事业单位的鉴定机构,所以它才针对权力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得比较细,您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王锡锌:其实我觉得刚才林研究员讲到,从这个原因来讲,有一点我是印象特别深刻的,他讲到从业人员能够背靠权力,背靠什么权力,这种权力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政府赋予它的某些行政权力,垄断性的权力,另外一种是可以直接代表政府,比如地质调查院,它出具的调查报告是加盖政府部门公章的,这样一来,钱权交易的发生在这里,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这些鉴定性的事业单位,它真正成为了中介,在政府的权和市场的利益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主持人:但是有人可能会觉得,为什么要强调权力的因素?假如它是一个独立性的中介机构,它也有可能会违规,会做出错误的结果,不是吗?   王锡锌:独立性的机构是完全市场化的,或者说社会化的,我们并不能够完全地杜绝机构或者人员,滥用它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等这些一些现象发生,也可能有所谓的腐败,但是这种腐败以权力为依托的事业单位的腐败,应该说有一种本质的不同,它并没有把政府的权力当做可以兑现利益的资源,这里我们可以会涉及到他可能会滥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当然这里,行业协会、职业伦理等等都会对它构成谴责,这个问题我觉得它可能与我们所讨论的权力与知识垄断结合的结构稍微有些差别。   主持人:您所说的背靠权力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在什么地方?   王锡锌:背靠权力影响比较大的一个领域,就是我们通过法律或者职业部门自己来规定,某些事项的专业鉴定只能由它所属的机构或者是由政府部门所认证的、许可的机构来执行,比如说职防所,它并不是一个行政机关内设的机构,但是它受到卫生部门的直接监管,包括能不能取得资格,以及年检都要受到管理,像地质调查院是国土资源部门直接管得,事实上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一个小政府。   主持人:也许政府部门在做这个机构设置的时候,它有一个考虑,它认为我来管理,我可以保证有一定的公信力,我可以可靠,可以在监管上更有力一些。   王锡锌:从制度的设计初衷来讲,可以把政府设计的机构本意也许是好的,那就是依托政府,主要是借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另外一方面让民众能够认同这种机构,但是事业单位的这种设计恰好在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市场的引领职能之间游走,可以自由的穿行,比如我是一个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有些全额拨款,全额拨款还好说,有些是差额拨款,就是我有一部分钱是要靠自己挣钱来做的,他在市场上进行一些盈利的活动,进行合法的或者被鼓励的行动,这时候它可以自由地游走在市场和政府之间。   主持人:也许会有这里有一个顾虑,说如果完全放开消费市场来做,出于趋利的冲动会不会变得更混乱。   王锡锌:某些领域我觉得不必担心,因为如果有一些领域是可以,比如有比较多的市场需求,这时候这样的一些所谓的鉴定或者检测的业务可以通过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政府放开所谓自己指定,以及由自己的部门来承担,由社会有资质的群体都可以来做,那么这么一做的话,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制约机制,不同的机构之间构成一种相互的制约,这种制约可以是专家通过专业知识的制约,比我们公众、普通老百姓的制约要有力的多。   主持人:但是你要看到,的确现在存在这样一些现实,就是一些社会化的中介机构出于盈利的想法,可能完全失去自己的专业水平,而行业内的监督还不够,所以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大家也会有这样的担心。   王锡锌:这种担心已经是一个现实,因为在公信力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之间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知道,当人们越来越重视公信力的时候,每个人可能有一种自尊心,但是当公信力本身受到质疑的时候,或者是公信力本身已经被社会彻底质疑的时候,其实从业人员说得难听一点,可能会有职业道德的坠落或者堕落。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还要回到社会化机制,社会化机制最重要的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就是通过竞争,如果有的机构完全不在乎,我想市场会淘汰它,也许还有人去购买这样的文凭,但最终行业内的人,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文凭水分是很大的,是不值钱的,拿到了也办不成事,这样的话市场机制可以淘汰掉。   主持人:好,另外一种情况,比如像地调院,它涉及的是一个大的自然灾害,是一个公共安全,可能不适于过于市场化,它的竞争性也很少,这样怎么办?   王锡锌:我们前面讲到市场化,对于有些事项,属于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职能,政府必须要履行的服务职能,而市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这时候政府不能借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式,把这个包袱卸载掉。   主持人:具体来说怎么做?   王锡锌:我觉得这些部门,与其让这些事业单位自由的穿行在权力和市场之间、权力和利益之间进行钱权交易,不如完全将它政府化,你就是政府,其实现在它本身跟政府没有什么区别,它是全额的拨款,它是有人与人事业单位的编制,它其实是在拿国家的钱,用政府的钱。   主持人:大家会说,你还说完全政府化,这有什么区别呢?   王锡锌:因为现在事实上有政府化,但是在名称上,它又是可以游走的,如果完全政府化的,可以有更多的法律程序,可以有更多的责任。
个人分类: 学场评论|44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要点
pony1984621 2009-6-17 10:38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要点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1 、危险性评估的对象( 1 ) 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 、危险性评估的对象( 2 ) l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不要受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的影响,再给评估区划分易发与不易发区。 l 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作为是否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依据。 l 目前只要是各级政府同意开展评估的地区,均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 3 、目前易发区划分尚不明确,若线性工程通过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如何评估? l 建设单位委托你评估,目前暂不考虑易发区与非易发区,同时评估即可。 l 以后随着政策的细划,再按规定进行。 4 、评估灾害种类的界定( 1 )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5 、评估灾害种类的界定( 2 ) l 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 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给评估人员出了一个难题。 l 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区别 l 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 l 风蚀砂埋、冻涨融陷、洪水冲蚀 6 、我部地质灾害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分类》中,地质灾害多达几十种,应如何理解? l 以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的六大灾种为主,其他任何标准或学术讨论都不作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的依据。 l 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7 、矿井突水、瓦斯、煤尘是地质灾害吗? 不在地质灾害评估灾种之列,属于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 8 、请明确水土流失是地质灾害 吗? 作为全国范围来讲,不属于地质灾害评估的范畴;但广东省目前要求评估。 9 、潜在不稳定斜坡与滑坡、崩塌隐患点的区别? l 没有什么区别。 l 似乎崩塌、滑坡隐患点可以预测未来的灾种; l 潜在不稳定斜坡,不知道未来可能是滑坡,还是崩塌; l 目前两种叫法在评估报告中并存。 1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11 、前言或序言 l 列表详细说明评估具体工作量: l 1 、收集的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环境资料,包括报告、图件、钻孔资料; l 2 、收集有关建设工程的文件: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初步设计报告等。 l 3 、本次完成的工作量,调查、分析和勘探。 12 、 以往的工作程度 具体指什么? l 一般常说的 研究程度 ,主要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l 地质、地貌 l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 l 新构造与地震地质 l 工程选址、可研、初设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岩土工程勘察等 13 、评估范围的确定 技术要求比较清楚。 14 、地质环境条件论述 从区域出发,重点阐明评估区的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总体评价: 复杂、中等、一般。 1 、跨度大的复杂地区或环境地质条件分区、分段明显的,可以分段分片评价。 2 、地貌特征、新构造与地震、岩土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 l 地貌特征 ---- 决定灾害类型和规模。 l 水文地质条件,尤其可能发生岩溶塌陷地区,一定论述区域性岩溶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l 地震 ---- 沙土地震液化评价与否; l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5 、工程重要性有量化指标吗? 有,见评估技术要求中的表 5-3 16 、现状评估 l 现状评估是指在评估区范围内,对灾害点的危险性现状评估: l 1 、灾害点分布,规模,危害,危险性大、中、小;不要用 较 。 l 2 、重大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评估。 17 、现状评估编写 l 1 、分灾种进行论述; l 2 、每一灾种,论述成因,分布,规模,危害,危险性大、中、小; l 3 、同时以图、表方式加以总结; l 4 、对有重大灾害点,详细调查,配有平面图和剖面图,并进行危险性评价。 18 、现状评估中如果没有地质灾害应如何评估? 没有地质灾害,就不评估。绝不要画蛇添足。 19 、预测评估 针对具体的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对象,对可能诱发的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20 、预测评估的编写 l 按灾种分别论述 l 按工程单元,分别论述。如:水利工程可分为: l 1 、大坝枢纽区、导流洞、厂房区; l 2 、库区。 21 、现状评估的时限, 69 号文 8.3.1 现状评估 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作出评估 , 与预测评估是何关系 ? 我认为 , 此内容应作为预测评估的内容。建议以后进一步明确条款的内容。 22 、综合评估 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 分区综合评估。 1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中等的,要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2 、对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尤其是提出避让或改变建设工程选择的,要提出论证; 3 、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第五章第一节 2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综合评估的原则 量化指标的确定 24 、对某一灾种危害性、危险性是否一定要定量分析评价? 地质灾害定量评价需要大量的资料,根据评估阶段的精度,评估阶段不要求一定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主要依靠地质定性评价,有条件的可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25 、各章小结 l 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具体详实。 l 类似于文章摘要一样,做了那几方面的事,同时要说做的结果是什么。 l 比如,现状评估一章小结,总结性地说明评估区的灾种的成因与分布,具体地总结说明每一灾种的数量、规模大小、危险性大小。 26 、结论与建议 l 结论: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一定要写入结论;不是评估得出的一定不要写入结论。 l 1 、地质环境条件论述(地震级别不是结论); l 2 、现状评估结论 l 3 、预测评估结论 l 4 、综合评估结论 l 建议:一定与结论分开来写,不要混为一谈。 27 、避免 l 文字报告、小结以及结论严禁: l 不会发生 XXXX 地质灾害 ; l 我们只对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灾种进行客观评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彻底判定不会发生什么灾害,还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评估中对可能的灾种一定不能漏掉。 28 、附图 l 1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与现状地质灾害分布图 ---- 突出岩土特征; l 2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 ---- 突出危险性分区。 l 线性工程 --- 沿线地质剖面图; l 片状工程 --- 必要的地质横剖面图。 29 、评估报告跨省份如何备案? l 由于建设用地的审批是分省份进行的,对于跨省份的线性工程或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目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一般分省评估,分省备案。 l 为了方便建设单位的使用,分省报告备案后,可合成统一报告。满足甲方要求即可。 l 也可以写一个总报告,分别到沿线省份备案,主要针对该工程在各省的分布地段。 30 、是否出台地灾评估收费标准? l 目前全国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不一;各省在地灾评估时,对实物工作量要求也不一样。一时还难以出台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 l 随着地质灾害调查和易发区划分,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以及评估级别,建议政府制定地质灾害的收费标准 。 特此说明 对有关问题的解答,仅属于目前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评估技术要求的初浅理解,随着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与新规定有出入的地方,以新规定为准。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5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09年1-3月)
pony1984621 2009-5-22 18:41
一、地质灾害灾情 2009 年 1 - 3 月,全国有 19 个省(区、市)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 176 起,其中滑坡 76 起、崩塌 56 起、泥石流 1 起、地面塌陷 33 起、地裂缝 9 起、地面沉降 1 起(图 1 )。地质灾害造成 7 人死亡、 12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2291.83 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了 94.34% 、 78.79% 和 95.41% (表 1 ),其主要原因是, 2008 年 2 月我国南方出现严重雨雪天气引发了较多的地质灾害。 表 1 2009 年 1 - 3 月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 发生数量 (起) 死亡失踪 (人)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本期 176 7 2291.83 去年同期 3108 33 49923.93 较去年同期增减数量 -2932 -26 -47632.10 较去年同期增减比例 (%) -94.34 -78.79 -95.41 二、重大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对地质灾害灾情分级的规定, 2009 年 1 - 3 月,没有发生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的中型地质灾害发生 1 起(表 2 )。 表 2 2009 年 1 - 3 月全国重大地质灾害 省份 发生时间 地 点 灾害类型 伤亡情况(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引发因素 死亡 失踪 受伤 广西 3 月 4 日 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大村白面山 崩塌 4 2 12 重力作用 三、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2009 年 1 - 3 月,地质灾害分布在我国的 19 个省(区、市),以中南地区的湖南、广西、湖北,西南地区的贵州、重庆以及东南地区的安徽、浙江等省(区、市)最为集中(图 2 )。 1 - 3 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湖南、广西和贵州等省(区),分别为 32 起、 27 起和 22 起;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前三位的是广西、浙江和贵州三省(区),分别为 5 人、 1 人和 1 人(图 3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重庆、湖北和四川等省(市),分别为 617 万元、 352 万元和 300 万元。 引发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 等,共有 72 %的地质灾害是 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引发地质灾害的 人为因素主要有削坡修路、采矿、削坡建房、水库蓄水等,共有 28 %的地质灾害是 由人为因素直接引发的。 四、成功避让地质灾害情况 2009 年 1 - 3 月全国共成功避让各类地质灾害 9 起,避免人员伤亡 40 人,避免经济损失 157.33 万元。 注:数据依据 2009 年 1 - 3 月各省(区、市)地质灾害月报,所涉及数据均未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图 1 2009 年 1 - 3 月地质灾害类型构成 图 2 2009 年 1 - 3 月全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图 3 2009 年 1 - 3 月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布图 转载自: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4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