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士点水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四轮学科评估——B+的危机 C-的希望 探花的方向
热度 2 fengroad 2018-5-6 15:30
第四轮学科评估历经一年半才公布结果,结果也公布快半年了,偶尔还是听到有人谈论评估,包括自己有一次发言,感觉有误,经过最近的阅读和思考,总结几条如下,供参考: 1) 首次采用 “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 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写的非常清楚: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因而,明面上看,每一档学科代码小的高校总排在前面,因而不清楚的人以为其真实水平总是排在某一档的前列,距离上一档更近,其实没有一点关系,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的代码分别是 10001 、 10002 、 10003 ,无论北大的某一学科分在哪一档,都是该档第一个出现的学科,如果该档有清华和北大两个,清华永远在北大的后面出现。再如,第三轮学科评估的时候,应用经济学人大 92 ,北大和中财 85 ,然后其他 83 , 82 ,因而第三轮人大在应用经济学优势明显,当然也许这几年北大进步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北大、人大、中财都是 A+ ,但是北大排前面,人大中间,中财居后,这是因为北大的学科代码小,中财的学科代码大的缘故,没有其他,也就是说,当事人在不知道具体得分的情况下,是不知道应用经济学到底是全国第一还是第三,只能认为是并列第一或 A+ 。由此,不能得出:例如 X 学科全国有 99 个单位参评, A 类( A+ 、 A 、 A- )有 10 个单位, Y 学校处在 B+ ,共 10 个高校,即 10-20% 之间,然后刚好学科代码比较小,在 B+ 的第一个位置排着,就认为自己是全国第 11 名,然后就 11/99=11.1% ,认为自己处在全国前 11.1% 的位置,再争取 1.1 个百分点就进入 A 类了。其实不然, Y 学校既有可能是 10% 的位置,也有可能是 20% 的位置,梦想是要有的,但是从前 20% 进入前 18% 是可能的,进入前 10% 真的很难,就如同考试,从 80 分到 85 分还是比较容易,但是到 90 分还是需要下大功夫的。 2) B+ 背后的危机,最近有很多学校新闻宣称,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有多少个学科处在 A+ ,多少个 A 类,多少个 B+ ,多少个 B 类,多少个上榜( C- 以上), A+ 绝对响当当,全国并列第一, B+ 也厉害,全国 10-20% 之间,努力一步就 A 类了。但是,学科评估是优秀评估,看谁优秀,除了优秀评估之外,还有合格评估,是否合格, B+ 也不见得合格?例如设计学、美术学、音乐与艺术学,全国分别有 16 、 15 、 11 个博士点,参评学科分别是 94 、 93 、 69 个, B+ 排名分别到第 18 、 18 、 13 名,也就是说如果 Z 高校在这三个学科的某一个学科拥有博士点,学科评估排名 B+ ,说明其博士点水平处在全国最下游,如果进行合格评估,或者淘汰评估,能否保住很难说,同时还受到同类硕士点高校的威胁,因为在 B+ 档既有博士点、又有硕士点高校,水平相当,如何吸引优秀博士生生源呢?此外,如果处在 B 类,则说明其博士点不如某些硕士点水平。还有,参评学科多说明该学科领域确实比较热,全国办学单位比较多,但是高层次办学单位不足。 3) B 和 C 的危机,以此类推,对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公共管理、图书馆与情报学学科,工商管理、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如果处在 B 类,就是全国博士点的基础水平;甚至对于新闻传播学来说,如果处在 B- ,就是全国博士点水平的最后一名,当然对于机械、材料类学科来说,因为博士点多,参评学科多,博士点的基础排名在 C 类,本身就不值当宣传,只能夹起尾巴埋头苦干,争先进位。这里的意思是,有些学科大张旗鼓的宣扬其结果是 B+ 、 B 类,全国前 20% 、 30% ,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博士点末尾水平的现实,或者意识到了,不愿意说。尤其是有些双一流学科(自选)也处在博士点末尾水平,双一流中期评估如果不照顾,真的很难再被建设。 4)评估结果合理吗?材料学科,当时记得专家拿到的是全国 174 所单位的评估材料(最终公布 172 所),刚开始好像包括中科院大学,每个专家除了自己的单位不打分之外,对其他 173 个单位进行打分排序,如果一个单位的材料看 1 分钟,除去自己单位剩下 173 个单位看一遍,不吃不喝不动需要 173 分钟,就是 3 个小时,就是 9 点到办公室一直不停看到 11 点 53 分,这可能么?因为评估专家都不是普通人员,要么有帽子要么有位子,都是忙人,几乎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大块时间看材料,除了看材料之外,还要分析材料, 173 个单位如何分析?因而估计很多专家只能先入为主的观念大概分分了,所以到底如何评更合理,估计相关部门还需要再探索,让其结果更公平,更公正,例如分类评审,推荐评审等等。 5) 探花的方向,本次学科评估的排名是:前 2% (或前 2 名)为 A+ , 2% ~ 5% 为 A (不含 2% ,下同), 5% ~ 10% 为 A- , 10% ~ 20% 为 B+ ,对于很多小学科来说,确保了 A+ 两个,例如天文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地质、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冶金、建筑学、水利工程等等, A+ 一定有 2 个,但是第三名却处于不同的地位,按顺序分别是 B- 、 B 、 B+ 、 B 、 B+ 、 B 、 B+ 、 B+ 、 A- 、 A- 等,竟然没有一个第三名是 A 的学科,一方面为得分 B 类的第三名们指明了方向,就是还有机会到 A- ,但是对于 A- 的第三名,要么冲进前 2 ,冲进前 2 就是 A+ 了,要么最多待在 A- ,如果前两名得分分别是 100 和 91 ,就算第三名的得分是 90.9 ,仍然只能是 A- ,而到不了 A+ ,显然有失公允。建议按照数量名次或得分的名次排序,例如 10 个学科参评,如果 10 个学科都得分是 99 分,那么 10 个学科都应该是 A+ ,或者如何更公平,有待研究。 6) C- 的希望,对于部分学科,只要你上榜了,就说明具有博士点的实力,例如矿业学科,上榜学科 19 个, C- 共 3 个,博士点单位 18 个,意味着只要上榜( C- )就是博士点的水平。当然还有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等,只要上榜( C- ),就是博士点的基础水平,未来可以朝着博士点努力了。
3231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