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动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物理学笔记(5):信动量,得中子
热度 11 lev 2014-10-11 22:57
物理学笔记(5):信动量,得中子 一、从“牛二”到动量守恒 上回说到:玻尔的定态跃迁理论通过初末定态的差量与辐射建立联系,从而规避了过于复杂的内部细节。这种“技巧”(还有类似的诸多数学手段)并不独属于量子力学,在经典力学中也常“出没”——其中有一些在经典力学中业已成熟(比如微分方程的本征值问题),另一些则是现代物理方法确立后引入的修正(比如狄拉克函数)。 早期量子论的定态跃迁和经典力学中的功能关系针对的都是能量或具有能量量纲的物理量。在力学中,除能量外,动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状态量(本文只讨论线动量 Linear Momentum )。我们对动量的处理仍然可以用初末态差量反映过程量,就规避复杂的动力学细节(比如某个作用过程的平均作用力)这一点而言,好处是明显的。 在牛顿理论体系中,“动量”或者说“运动的量”( quantity of motion )是一个基本物理量,甚至可以说牛顿理论是围绕动量展开的。“力”的基本物理量“地位”是在分析力学的静力学体系中得到强化的。在成熟的分析力学体系(拉格朗日力学与哈密顿力学)中,能量以及具有能量量纲的拉格朗日函数和哈密度函数(作为动力学方程的首次积分)成为了基本物理量。 今天绝大部分力学(高中物理、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教材在引入“动量”的时候,一般都是直接用标量m(质量或惯性质量)和矢量v(速度)做内积: p=m·v —— 牛顿本人在《原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也是这么干的 。 按今天的视角: 这种表述形式基于对惯性质量的处理,即确定物体的惯性质量与运动无关,其值不随时间变化。当然这种表述也不适用于非相对论性变质量(其实是“物质的量”发生改变)物体的动力学问题,比如齐奥科夫斯基讨论的火箭方程。 在更普遍意义上理解动量,需要回溯到原始版的“牛二”—— 在他本人的“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中(见《原理》的英译版: Newton, Isaac, Newton's Principia :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 New York: Daniel Adee. 1846 ): The alteration of motion is ever proportional to the motive force impressed; and is mad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right line in which that force is impressed.( 运动的变化正比于外部所施加的力,变化方向沿外力作用线方向。 ) 用数学公式可以表达为 : dp=F·dt , 整理得: 即:外 力是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牛二”形式( F=m·a 或 , 可以称为“欧拉形式 ” )是欧拉于1750年给出的——在惯性质量不随运动时间变化的前提下,将 p=m·v 代入“牛顿形式”。 “牛二”的“欧拉形式”是经典动力学的基本方程,而“牛顿形式”则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 后者的“奇妙”在于:它完全符合后来狭义相对论的要求,也就是说“欧拉形式”只适用于经典力学,而原始的“牛顿形式”既满足经典力学,又满足狭义相对论 ——费曼在他的《讲义》中把 、洛伦兹力公式、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与麦克斯韦方程组并列为“经典(非统计性)物理学基本规律”。 以动量为态函数处理具体问题时,规避复杂动力学细节的办法主要是使用“动量守恒定律”:根据“牛二”的原始形式,当外力F=0时,物体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为0,即物体动量在个过程中为常量——在仅有两个质点相互作用的简单模型中,费曼用“牛二”和“牛三”给出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构造方法(见《讲义》): 推广到质点组模型中,即普遍的动量守恒定律。 在分析力学中,根据诺特定理( Noether’s theorem ):每一种对称操作对应于一个物理量的守恒,动量守恒实质是“机械能对空间平移具有对称性”——在稳恒场中的简单机械运动情况下,机械能 E=E(x,v x ), 重力势能 V=V(x) , 则 正如机械能守恒有其适用条件,动量守恒亦然。许多教材把动量守恒的条件记为:质点或质点组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应当说,这个条件在理论上是准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达不到: 我们知道加速度作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速度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即速度变化快慢),在某个时刻(不是一段“时间间隔”)并不能反映速度的变化。类似地, 合外力作为动量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不能直接导致动量的改变 。合外力必须在一段时间上做积分(即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才能改变态函数动量,这个积分被定义为一个过程量——冲量 ,对同一个物体或研究对象有: 即所谓的“动量定理”。 在实际问题中使用动量守恒时,合外力为零的情况极其罕见。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应“弱化”为:合外力产生的冲量为零——它的“操作性”定义为:质点间相互作用的时间间隔足够小,以至于合外力产生的冲量近似为零(这种境况下一般意味着内部相互作用力远远大于合外力) 。例如碰撞、爆炸、反冲等物理过程中,在整个时间间隔内,合外力一般不为零(特别是重力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时间间隔足够小(口语表达的“瞬间”,意味着物理变化过程十分剧烈),我们可以认为合外力的冲量近似为零,故在这个“瞬间”使用动量守恒。 使用动量守恒或冲量定理都可以从初末态函数入手,尽量避免讨论质点间复杂的动力学过程。这个优势在两个质点相互作用情况下倒还不十分明显,但如果你面对的是质点组,即多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可以帮你尽量避免陷入“万劫不复”的“N体运动 ”——如果简单的方法能达到效果,千万不要“舍近求远”。比如一道很经典的运动学问题:两个人分别匀速相向而行,一只苍蝇以匀速率在他们中间做往复运动,要求苍蝇运动的总路程。“传说”(只是传说!),冯·诺依曼被问到的时候是用“级数求和”的办法快速“心算”出结果的 (这也不是常人能达到功力,甚至极有可能是诺依曼本人的“调侃” ) ,而实际上,只要抓住三者整个运动时间相同,用最基本的运动学公式就能快速求解——现在,这个题估计小学生就会遇到。 二、查德威克:信动量,得中子! 上帝总是不断地抛出“苹果”,但不是所有人都接得到 ! 1920年,玻尔的“大师兄”卢瑟福在确定质子存在后,预言了一种来自原子核的电中性“辐射”。 1931年到1932年,普朗克的高足瓦尔特·博特(W.Bothe)与其弟子赫伯特·贝克(H.Becker),出身显赫的“小居里夫妇”(约里奥—居里夫妇,the Joliot-Curies )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了氦核轰击铍原子的反应: 他们分析的结果表明:观测到的中性辐射n是一种 辐射—— 他们已经“看见”了中子,但并没有“抓住”它 !——最终便宜了“英国佬”! 阅读了小居里夫妇发表的论文后,卢瑟福的高足查德威克( Ja mes Chad wick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实验( 不能忽视卢瑟福打下的基础 !),并于《自然》上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文章《中子可能存在》(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Nature, p.312 ,Feb. 27, 1932 )。更系统的工作发表在当年的《皇家学会通报》(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 Mathematical, Physical Engineering Sciences ),题目去掉了possible(底气十足!),改为《中子的存在》(the Existence of a Neutron,Proc. R. Soc. Lond. A,vol. 136, p.692~708, 1932 )——这两篇文章今天被视为“中子”的“准生证”! 其实“英国人”并不比“德国人”或“法国人”高明多少。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同志们见识了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推导——连玻尔都一度认为,被大家奉为“铁律”的能量或动量守恒只有在统计平均的意义上才是守恒的 —— 宗师也有“跑偏”的时候啊 ! 查德威克同志(算是玻尔的师弟)的工作表明: 眼花缭乱的时候,不要急于构造“新理论” 。他在两篇文章中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基本思路: Up to the present, all the evidence is in favour of the neutron, while the quantum hypothesis can only be upheld i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momentum be relinquished at some point.(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 ) 直到目前, 所有的现象都有利于中子假设, 而量子 假设(即 辐射的 光量子)只有在废除能量与动量守恒才成立。 It is evident that we must either relinquis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and momentum in these collisions or adopt another hypothesi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radiation. If we suppose that the radiation is not a quantum radiation, but consists of particles of mass very nearly equal to that of the proton, all the difficulties connected with the collisions disappear,.......( the Existence of a Neutron ) 实验表明:在这些碰撞过程中,我们要么放弃应用能量与动量守恒,要么采用另一个关于辐射本质的假设。如果我们假定这一辐射并非量子辐射,而是质量与质子几乎相等的粒子组成的,那么所有关于碰撞的困难都会消失...... 所谓查德威克的“基本思路”,其实就是继续相信动量守恒(包括能量守恒)——而博特和约里奥—居里夫妇很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导致他们缺乏查德威克那样更精细地分析,对送到眼前的中子“视而不见” 。在实验的意义上,他们的工作都相当精彩,倒是查德威克对动量守恒的坚持显得技高一筹——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验证了列昂·库珀 (Leon Cooper) 的说法(也是物理学的共识之一): 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极为深刻的规律,甚至当牛顿力学已经不再适用时,它仍然成立。......假定动量守恒定律是原始公设之一,就可以把整个物理学建立起来 。(见《物理学的意义与结构导论》 An Introduction of the Meaning and Structure of Physics ) 其实对理论家而言,现成的实验或观测事实总是不够的。当上帝把“苹果”送到你面前时,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信什么或者不信什么。 问:你怎么知道你选择的相信的不会将你引入歧途? 答:赌一把呗......
个人分类: 格物笔记|9473 次阅读|21 个评论
解释不清楚“动量”并不是因为语言文字的问题
热度 3 liwei999 2014-9-6 04:28
解释不清楚“动量”并不是因为语言文字的问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05/2014 11:48:12 有个博主很喜欢把诸多难题归结到汉语不如洋文“合理”的结论上去,为此做了许多“功课”,这个帖子也算是一个了( 《科学网师生看过来:请用汉语解释清楚“动量”》 )。 国人有个 盲人摸象 的成语,镜某对各类字典中给出的说明不很满意。因为一般的解释多是站在健全人的认识角度上去看这个事情。其实有很多时候,人们遭遇的情况并不是都能有个很明确的“视觉”的图像。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多数人都是“睁眼瞎”,与文盲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 如何能回避开 质量 来说 动量 ?这是个很具有技术含量的话题。但这个问题与中文或洋文的表述几乎没有关系。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狭义相对论中可存在动量-能量守恒定律,并不存在质量守恒定律
chenfap 2013-10-20 07:11
狭义相对论中可存在动量-能量守恒定律,不存在质量守恒定律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康普顿效应(答郭斌老师)
热度 5 boxcar 2011-6-4 11:15
刚才看到郭斌老师的博文“关于康普顿效应的几个问题”【 1 】,这些问题本来是深入思考康普顿效应时必然涉及的。遗憾的是,通常情况下老师和学生未必有兴趣去抠这些细节,通常是直接接受“康普顿效应是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又一实例”这个结论了。事实上,如果在基础课上讲康普顿这类实验,并给出理论解释,构架出的物理模型必须很简单,突出关键要点就够了。如果深入细节,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的,对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大有好处,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更多的歧义甚至误导(“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恶果)。既然郭斌老师提出了这些问题,我就试着逐一分析解释一下: (1) 问:康普顿效应中,反冲电子跑到哪里去了?在原子内部?从原子中逸出? 答:康普顿效应通常被解释为是动能很小的外层价电子和 X- 射线光子之间的碰撞,它造成的电子能量状态的改变应该是比较大的,应该是可以发生电离的。不过,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光电效应,因为光子的能量并未被电子完全吸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传递给了电子。说到反冲电子的去处,应该比较有意思。据我估算,是完全可以从原子中逸出的,因为如果 X- 射线光子能量很大,则传递给电子的能量可以远大于外层价电子的电离能,电子在获得如此多的能量后,可以被电离。如果在很薄的样品上用能量很高的 X- 射线垂直入射进行康普顿散射实验,有可能使电离出来的电子穿越样品飞出的;如果 X 射线以掠入射的方式进行实验,应该更容易观测到逸出的电子,因此,云室实验的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如果是垂直入射非常厚的样品,反冲电子会扎向深处,引起与辐照有关的一些次级效应。 ( 2 )若逸出,岂不形成光电流,出现光电效应? 答:按照上面的分析,可以有光电流,但未必是通常定义的“光电效应”。按照爱因斯坦的解释,光电效应是被束缚(强束缚状态)电子完全吸收一个光子能量时从样品表面逸出的效应,而康普顿效应中是近自由电子(弱束缚状态,能量在百分之几 eV 量级)只吸收一部分光子能量。 (3) 若不逸出,电子增大的能量岂不又使得原子处于某种激发态? 答: X- 射线之类的电离辐射照射样品时,无论是发生光电效应还是康普顿效应,都很容易使样品中的原子(甚至不只一个)处于激发态,这不奇怪 ! (4) 还有,在一本书(顾建忠编《原子物理学》)里讲述康普顿效应时,有这样一句话:反冲电子并不出现在康普顿效应中,这话是什么意思?不从原子中逸出吗?若是这样,那么在赵凯华编写的量子物理中,有这样一句话:反冲电子按一定的角度 φ 运动, “tanφ=(*), 此式已在云室实验中得到证实 ” 是什么意思? 答:没空去查书,但如果引用最好把一段话完整地提供给读者,如果不清楚具体语境,容易引起误解。关于云室实验,我觉得用掠入射的方法可以做。 ( 5 ) 光子与自由电子碰撞后,能量减小。这句话的理解方法: 1 ,光子的能量被电子完全吸收,然后,电子发射大波长的光子,同时自身运动; 2 ,光子的能量仅有部分传递给电子,然后因自身能量小,变为大波长光子。 如果是第二种理解方式,那么对于特定频率的 X 射线, 光子本身不就是一个最小能量子 吗?若是则能量不可再分,也就不能被电子吸收部分能量。因而 “ 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 ” 的说法应是不对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如果用第二种解释,您的理解似乎有点儿问题。“光子本身不就是一个最小能量子”的说法恐怕不对。要叫我说,恐怕是“没有最小,只有更小”的。光子的发射和吸收过程中的确是能量不连续的,只能一个光子一个光子的进行,但是如果不是寻常的发射和吸收,而是在和电子碰撞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其能量值是可以连续变化的。 在量子力学中,束缚态的能量的确是不连续,而散射态的能量却是连续的。 如果用第一种理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自由电子吸收光子过程中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根本无法同时满足。 ( 6 )根据下面的图,当光子能量高到一定程度后,光电效应好像又消失了? 答:光电效应在高光子能量时必然趋于消失,因为在现有的原子体系中已经没有适合能量的束缚态电子去吸收光子能量了,只好“飞鸟尽,良弓藏”了。就像上面分析的,如果电子不是出于束缚态,它是不能吸收一个完整的光子发生光电效应,形象点儿说,就是如果光子的动量太大,“冲劲”太猛,电子会在来不及接受全部能量的时候就已经飞走了。 参考: 【1】 郭斌:关于康普顿效应的几个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3656do=blogid=451404
个人分类: 科研|844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在质量可变的牛顿力学中,推导动量、能量、质量守恒定律
热度 2 chenfap 2011-5-2 07:34
在质量可变的牛顿力学中,推导动量、能量、质量守恒定律
在质量可变的牛顿 力学中,推导 动量、能量、质量守恒定律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14 )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 牛顿力学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2.1 物理学中的物质 § 2.2 牛顿力学 中的物质 § 2.3 牛顿运动三定律 --- 牛顿力学的基本规律 § 2.4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修改 § 2.5 在牛顿力学中一切非质点物体都可看成是质点系 § 2.6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 2.7 牛顿力学中的(动量、能量、质量)守恒定律 2.7.1 质量可变的 牛顿 第二运动定律 2.7.2 质点系动量守恒定律 2.7.3 质点系的质量守恒定律 在质量可变的牛顿 力学中,推导 动量、能量、质量守恒定律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14 ) 2.7.1 质量可变的 牛顿 第二运动定律 学过大一物理的人都知道,在牛顿力学中,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与质量守恒定律分别成立,它们都是一个质点系必须遵从的规律。通常,牛顿力学总是假定一个质点的惯性质量是不改变的,即假定 d(m)/dt=0 ; 在一般物理教科书中,都按照这个假定来推导动量、能量、质量守恒定律。可是在微观现象中,分子、原子等微粒常可吸收或放射光子、电子而使质量改变,甚至粒子的总数改变。就是在宏观现象中, 例如,在完全非弹性碰撞时, 一个物体(以下所指物体均可视为质点)也可能破裂为二至数个物体,或者两个物体(如泥团)可合并为一个物体。 在这种情况下,在一质点系中不仅某些质点的质量可能改变, 质点的数目也可能改变; 一质点系在初始状态时有 N 个质点,到终末状态时可能变为 R 个质点。 。因此,在牛顿力学中,研究质点的质量和质点的数目可变的情况也是很有意义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88 次阅读|3 个评论
狭义相对论中能量-动量-质量基本关系不能用于非质点
chenfap 2011-1-18 09:06
狭义相对论中能量-动量-质量基本关系不能用于非质点
狭义相对论中能量 - 动量 - 质量基本 关系不能用于非质点 (这是重新发表的博文,昨天发表的内容与此相同的三篇博文,在排 版和上传过程都存在问题,已经全部删去,故重新发表) 博文《所受外力对一个质点 是否 稳定之影响》( id=403617 )曾指出,狭义相对论中能量、动量、 质量的基本 关系 不能用于非质点 ,它只适用于质点。这个关系,亦即
5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答那一个质能关系的表式是恰当的
chenfap 2011-1-8 10:16
解答那一个质能关系的表式是恰当的 在本博的上次博文《再谈质能关系,推荐一本好书,建议自我检试》中,写出了Okun 教授所提出的, 4个可能的质量能量关系。Okun 教授还提到其中只有一个关系的表式是恰当的。现在我们来解答是那一个关系的表式是恰当的,并且说明为什么这个关系的表式是恰当的而其它三个关系的表式是不恰当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作为物质特性的惯性质量、动量和能量(一)
chenfap 2010-11-29 16:11
谈谈作为物质特性的惯性质量、动量和能量(一) (物理学上的物质1) 在博文id=384164之中,对物质是什么?的问题,我们曾这样回答,在目前,物理学大致可以这样粗略地回答:物质是位于时-空中的客观实在,它具有惯性质量、动量、能量、自旋等特性。应当指出,这只是一种粗略的回答,它没有说明物质是什么样的客观实在,也没有说明物质的惯性质量、动量、能量、自旋等特性是什么样的物理特性,如何用数学表式来定义。 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步步深入的过程,由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由质点系力学到经典场论再到量子场论,由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再到有挠引力理论,对物质及其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了,已很难用简单几句话来说明物质是什么样的客观实在和说明物质的惯性质量、动量、能量、自旋等特性是什么样的物理特性。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最好分成几部分,由浅入深,由简至繁来进行。考虑到有些网友,物理理论的知识学得不多,本文将写成科普性的博文,深入浅出来介绍物质的惯性质量、动量和能量,从牛顿力学谈起,一直谈到经典场论和狭义相对性场论,以后还可以推广到量子力学、量子场论以及广义相对论、有挠引力理论。 在牛顿力学中,物质是以质点或质点系的形式存在。当一个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讨论的问题中可忽略不计时,这个物体就可看作质点。质点系就是一群可看作质点的物体,气体、液体、固体各在某些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系。故在牛顿力学中,可以认为物质就是质点或质点系。 本博以前已讲过,在牛顿力学中,每个质点都具有一不变的惯性质量m。质点在时-空中运动,若相对某一惯性参照系的速率为v,则这个质点的动量为mv,动能为1/2mv2。在牛顿力学中,对于质点系,其总质量为m1+m2+m3+, 其总动量为m1v1+m2v2+m3v3+, 其总动能为1/2(m1v21+m2v22+m3v23+)。如果质点系有势能的话,还要考虑势能。 以上就是在牛顿力学中,对物质是什么?的描述。在下篇博文中,我们将把这一描述推广到非狭义相对论性的经典场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量为何等于动量的平方除以两倍的质量?
热度 2 gaoshan1900 2010-10-18 18:37
最近我一直在研究量子力学中薛定谔方程的推导。物理学家一般不太关心这件事,只管应用方程做计算就行了。但对于做物理学基础研究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重要问题。其中涉及到了能量(E)与动量(p)之间关系的来源问题。尽管能量-动量关系被广泛用于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中,但似乎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基本推导。十多年前我就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曾做过尝试。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利用时空平移不变性和相对论不变性进一步完善了以前的推导。文章的另一个推论是,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 2 实际上只是一个定义,而质量原则上可以从物理学中消失。 Momentum and energy ar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of modern physics. Their rel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Newtonian mechanics and quantum mechanics in an approximate form, as well as in relativistic mechanics and quantum field theory in an exact form. Yet, as far as we know, a fundamental derivation of this pivotal relation seems still missing in the literature. Most ``derivations" are based on the somewhat complex analysis of an elastic collision process. Moreover, they resort to either some Newtonian limit (e.g. $p=mv$) or some less fundamental relation (e.g. $p=Eu/c^2$) or even some mathematical intuition (e.g. four-vectors) . As we think, the logic of these ``derivations" seems a little upside-down, and they are only heuristic demonstrations of the energy-momentum relation. So simple and fundamental relation the energy-momentum relation is, and thus its derivation should be simpler, based on more fundamental postulates. In this short note, we will present such a derivation, based only on spacetime translation invariance and relativistic invariance. Derivation of the energy-momentum relation
个人分类: 论相对论|4542 次阅读|15 个评论
求教高手:我们究竟是怎么荡起秋千来的?
luocun 2010-9-3 09:40
会荡秋千吧?俺从小就不会,后来陪俺家小孩玩才学会的,呵呵。 会荡秋千的朋友都知道,要让秋千荡起来是不需要外力、不需要人推的。只要坐上去,坐稳了,有节奏地摆动小腿,大体上秋千从后面最高点往前回来时伸小腿,从前面最高点往后回去时收小腿,这样就可以越荡越高了。学会了这些之后,一切似乎都很自如而简单。 直到后来有次喝酒时一位朋友提到,按照物理学,我们不应该能够荡起秋千来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想想:坐上秋千的时候,人在最低点,动量为零。荡起来之后,人过最低点的时候,动量不为零,而且越荡动量越大。这个动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这里能量当然是来自坐在秋千上的人,来自小腿的摆动。可是人也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所以不能按照有外力驱动的摆(driven pendulum)来分析。此外,荡秋千的人也不是喷气发动机,没有物质离开他,也没听说过谁是靠吹气来荡秋千的。 那么,这个秋千系统究竟应该如何来分析呢?哪些部分可以视为刚体?哪些部分的弹性必须考虑进去?悬挂秋千的接环处是不是一定要有摩擦力?整个秋千系统的支架,包括其与地面的接触,是不是也需要考虑进去?这个系统究竟应该包括些什么部分呢?俺真是想不清楚。 科学网上哪位大侠帮个忙,指点迷津一下?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11959 次阅读|4 个评论
mirror - 回答[游客]stone1.1的问题
liwei999 2010-7-29 01:48
回答 stone1.1的问题: (757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28, 2010 07:00AM 引用: 问题: 当路面对轮胎的摩擦力变化时,轮胎的迟滞阻力会变化么?大致怎么变呢? 我查资料看到:如果车辆自由滑行,则轮胎滚动阻力主要是由轮胎的迟滞阻力引起的。但是车辆制动时这个阻力是否会变化以及具体怎么变化我不清楚。 人们通常所说的 阻力 一般是个很模糊的说法。因此不清楚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如果不是吃这碗饭,搞清楚也很可能是个徒劳的努力。但是大致的情况还是可以把握的:当路面对轮胎的摩擦力变大时,轮胎的形变大,迟滞曲线围出的面积就大,能量损耗也大。 车辆制动时这个阻力的方向与驱动时的相反。从动能来解释制动是个最简单的方法。但这只是刹车机制的一部分。动量的变化也是一部分。前者是力作的功,后者则是力本身。因为不好说,就被抹杀了。 在镜某看来,一个人能把刹车的机制说明白都很不容易,去解释、理解人的社会现象就更困难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876,64876#msg-6487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量之天问
cyaninelotus 2010-5-25 17:39
这个问题放在脑海里很久了,不敢轻易著之笔墨,就是怕贻笑大方。今天终于忍不住,就算我是外行人来提问了,是摸不着头脑且没有方向的问,因之称其为天问。不过偶先要申明一下,偶一个学物理的,天天在讲台上给学生讲物质与能量的问题,今天来问能量,实在是有些犯糊涂,用人家的台词就是内行人不懂,外行懂。求大家拍砖轻一点啊。 问题是从动能和动量的概念出来的。我说啊,动能是mvv/2,动量是mv,这从物理实质上怎么分开呢,不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所具有的吗,一个事物的不同角度?错了吗-------搞不清楚,为啥呢?碰撞过程中可就后动量守恒而动能不守恒的问题,把谁碰少了?v还是m?搞不赢吧! 再进一步。俺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和一个表叔一起读初中,另一个表叔是高中的好学生,初中表叔用土块扔下高坡打羊,高中表叔说,你用劲小一些,那么高,下去劲很大,小心打出毛病。俺就觉得神秘又奇怪。现在学了物理知道了,那是势能转化成了动能,动能大了,动量就大了,动量变化得到的等量冲量就大,于是,羊羊受到的平均冲力就大了........一条龙分析下来,那什么动能不是就转化成平均冲力了嘛,它又和动量什么关系? 对了,可以说是碰撞中损伤的动能转化成热能了,不过是少了v还是少了m也都没解决,可能这个问题很白痴。那就接着看看热能,这个能又是什么呢?组成宏观物体的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能与粒子间势能的综合,呵呵,是力学中两种能量的微观综合。那再看看势能是什么东东(我自信这很叫人晕晕)。不用说,势能就是由于两个个体都有m,在相互位置上又有些变化,表现得或者排斥或者吸引的力,由此导致的那个能,它的大小就由mm和距离决定,这距离嘛,说专业一点就是位置嘛,而动能表达式里的v不就是位置对时间的一阶导数吗。于是,势能和动能都是来自m和位置,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表达式不同? 那碰撞中的形变都低怎么拿走动能的?分子势能增加了,抑或是改变了微观局域的温度,使其微观上的动能有所改变?好像还挺有道理,可为什么没有在参数m或v的动量计算中体香出来?更何况,到目前为止,我们讲解热能从来都不考虑机械能的问题,这好像是两个世界的问题,怎么扯到一起呢?凭什么内能的大小就和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v和r是描述运动状态的量)?我们要解决的是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但是咱们只分析了压强和温度,能量呢?哪里去了呢? 这还简单。电磁能又是什么东东?俺们以静电场和稳恒磁场有能量为理由说它们是物质实在,那它们的能量是什么呢?不知道,认为它们有能量是因为咱们可以用它做功,可以让它转化成我们需要的所谓机械功或者热能,于是,从转化与守恒出发咱说电磁场具有能量、动量云云。如此,电磁波自然而然产生了。可是,究竟是因为是物质才具有能量,还是因为具有能量才是物质?也许这个问题更白痴。 那就更高等次的白痴一下。能量量子化了,来到光子的问题,声子的问题。光子还好一些,毕竟它有基础光学在那里撑腰,最不行就认为它是电磁波列,那声子呢?这个概念就是来自光子的概念,说是格波的能量子,可到底是什么?现代科学发展到物质波的概念,那么说它是能量,物质在哪里?非物质会有能量吗?有一次听学术报告,上面老师讲解溶液中大分子的断裂过程,说是当能量传递到化学键的位置,会导致什么什么。可我更关心的是,溶液中能量是以什么形式传递的呢?热流、光子或者声子?那么,激发这些能量的条件又该怎样设定?我相信,这个能量传递的问题悬而未决。 有一年我们去祁连山野游,坐在高高的山岗上,面前是层层叠叠的松树,每颗松树的树枝都是一层一层铺展开的。同行的老大哥给我们扫盲,说松树每年只长一层,有多少层就说明它长了多少岁了。这个先生是共产党员,唯物主义者,学物理的,他在哪里思考了一会突然说;意识不是物质,可有很多奇怪的事,你说人给这世界整出来那么多东西,它都哪里来的?俺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把它归结到物质和能量问题上来。当人类带着乳香味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咱们的地球是没有高楼大厦、钢筋铁骨的,它们哪里来的?就是原子分子的重新组合?那思维的方式哪里来的?来自人们吃进去的粮食?-------那好,一切来自物质,物质转化成了能量。如此,物质就是能量的基础和本质,物质即能量,物质的一切都是能量包括它的存在形式和结构,那么,能量反过来也是物质吗?好像是的,可是,好像还有很大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镜像|5779 次阅读|12 个评论
通过什么改变使得狭义相对论趋近于牛顿力学理论?
chenfap 2010-3-20 07:57
通过什么改变使得狭义相对论趋近于牛顿力学理论? 首先要指出,本文所说的牛顿力学理论是指牛顿动力学理论,不包括牛顿引力理论,这是 因为狭义相对论不能讨论引力现象。广义相对论在极限情况下如何趋近于牛顿动力学理论和 牛顿引力理论的问题留待以后讨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7 次阅读|6 个评论
补遗: 《狭义相对论中的能量-动量守恒定律》一文的补遗
chenfap 2010-3-12 10:54
补遗: 《狭义相对论中的能量-动量守恒定律》一文的补遗 今早发表的《狭义相对论中的能量-动量守恒定律》一文之最后遗漏了一大段,现补遗 于下: 4)、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关于能量、动量守恒定律的差异。 从上述推导和讨论中,不难看出,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关于能量、动量守恒定律存在下 述重大差异: 一、在牛顿力学理论中,质点的动量和能量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物理量,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 恒定律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定律;可是在狭义相对论中,质点的动量和能量紧密结合成4维动量, 因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合并成能量-动量守恒定律,亦即4维动量守恒定律。 二、在牛顿力学理论中存在质量(实为静止质量)守恒定律,但在狭义相对论中不存在静止质量 守恒定律。有人把式(5)解释为运动质量守恒,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可,但前面已经指出, 运动质量中的分母是来源于 4维速度,不是来源于质量运动,因此式(5)只是个数学关系, 不是反映规律性的物理实质,故不宜称为定律。 三、牛顿力学理论中容许超距力,须引入势能,可是在狭义相对论中,不存在超距力,只有接 触作用,不需引入势能。 四、狭义相对论的能量-动量守恒定律特别适用于研究基本粒子之间,包括湮灭、创生等现象在 内的反应,而牛顿力学理论的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与质量守恒定律无法研究这些反应。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动量和能量
liuxiaod 2009-11-22 04:34
读研究生的时候,教高等量子力学的老师是张竞上教授,张教授板书很工整,很方便我们记笔记。有一天,他给出了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数学证明。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格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但是一直都没有看到过证明,现在能得到证明,令我大喜若狂。无奈课堂上没有完全听懂,只好抄下笔记,回宿舍研究。 晚上,我特地跑到澡堂洗了澡,沐浴更衣啊,然后正襟危坐,打开笔记,仔细研究。很快弄明白了,原来张教授给出了动量和能量的变分函数,这两个函数中,只要能量守恒,动量就一定守恒,反过来,如果动量守恒,能量也一定守恒。看是看明白了,可是觉得味道有点不对,一时还想不出哪不对。于是躺在床上慢慢琢磨。因为洗了澡,很舒服,很快进入半梦半醒中,这时候突然领悟到,动量和能量或者同时守恒,或者同时不守恒。在大学的时候,曾想过先研究动量守恒的问题,然后再研究能量守恒的问题,没想到,单挑还不行,要两个一齐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2 次阅读|4 个评论
牛顿力学中的质点动量和能量概念如何推广到狭义相对论及出现的差异
chenfap 2009-11-16 08:46
牛顿力学中的质点动量和能量概念如何推广到狭义相对论及出现的差异 在上面的论述中,已清楚地说明了如何把牛顿力学中的质点动量和能量概念推广到狭义相对论。但必须强调,在两种理论中,质点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虽然相类似,与动量、能量有关的公式在形式上也相类似,可是,这两种理论在物理实质上是存在差异的,这表现在: 1),在牛顿力学中质点速度、质量、动量、能量和力等概念是在3维空间中定义的,所得到的一些公式也是在3维空间中导出的;在牛顿力学中3维空间与时间是彼此独立的。而在狭义相对论中质点速度、质量、动量、能量和力等概念是在4维时空中定义的,所得到的一些公式也是在4维时空中导出的;在狭义相对论中空间与时间是紧密接合的。虽然在低速情况下,有些狭义相对论中的公式可简化成牛顿力学中的公式,但这只是数学表式的简化,时空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2),在牛顿力学中,动量、动能是独立引入的,两者的性质不同(一为矢量,一为标量), 彼此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从式(4,5)可以看出,在狭义相对论中4维动量矢量的空间分量 相当于牛顿力学中的动量,这个4维动量矢量的时间分量相当于牛顿力学中的能量。故这个 4维动量矢量也被称为动量-能量矢量。在狭义相对论中正如空间与时间是紧密接合的,动 量与能量也是紧密接合的。 3),在牛顿力学公式中,不出现静止能量,可以不考虑静止能量;但在狭义相对论公式中 必定要出现也必须考虑静止能量。
个人分类: 未分类|9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力学发展的两条路径
热度 1 武际可 2009-2-17 11:50
经典力学发展的两条路径 武际可 1 引言 在经典力学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动量和动能。而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是运动方程,如果令质点的质量为 m ,速度为 v ,所受的外力为 f ,他可以表述为以下两种等价的方式: 其中 t 是时间 s 是路程。 (1)和(2)的等价性是显然的,因为 。 由于动量和动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概念。后者需要建立功、能等一系列新的概念。所以更不能说第二种表述是第一种表述的推论。 事情还得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alilei Galileo,1564-1642)说起,1638年,伽利略发表了他的巨著《关于两门新学科的对话》。在这本书中,虽然还不严格,他第一次提出了对运动的两种度量。伽利略借对话的人物萨耳维阿蒂说:对于迄今为止所提到的抛体的动量、冲击或打击,我们必须添加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去确定打击的力和活力,只考虑抛体的速度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考虑目标的性质与条件,它在不小的程度上确定了冲击的效果。首先,如所周知,从抛体的速度当目标部分或完全阻止运动时,它遭受强烈的损害;因为如果冲击落在一个对象上,它就产生冲力,没有阻力这一冲击将是没有效果的;同样,当一个人用枪杆攻击他的敌人,并且在一个瞬时赶上敌人,而敌人以相等的速度逃跑,这将会是一种没有伤害的接触。但是如果打击部分地落在一个对象上,则冲击将不会有它的全部的效果,破坏将与抛体的速度超过目标后退的速度成比例的;这样,例如,如果射击以速度10达到目标,而或者以速度4后退,动量与冲击将以6来表示。最后,就抛体来说,当目标完全不后退而且如果完全抵抗和阻止了抛体的运动,冲击将是最大的。当涉及抛体时我曾经说过,因为如果目标会逼近抛体,碰撞的冲击会更大,它是与两个速度之和成比例的,它比单独是抛体要大。 这里伽利略提出只考虑抛体的速度是不够的,还要添加非常重要的考虑去确定打击的活力。伽利略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书中他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这恐怕也就是经典力学后来发展的两条路径的起点。 2 第一条路线的完成 1644年法国科学家笛卡尔(B.Descartes,1596-1650)在他的著作《哲学原理》中讨论了碰撞问题,他提出了8条定律,虽然这些定律都不正确,不过他引进了严格的动量的概念。 1668年英国皇家学会提出碰撞问题的悬赏征文。应皇家学会的邀请,瓦里斯(J.Wallis,1616-1703)、雷恩(C.Wren,1632-1723)、和惠更斯参加了这项研究。不久,三个人都交出了各人按不同方式研究写成的论文,他们都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贡献。 瓦里斯讨论了非弹性体沿它们重心联线运动时的碰撞,同时也讨论了斜碰撞的情形,随后于1671年还发表了弹性碰撞的结果。他在讨论中利用了动量的概念。他的结果是:若令 与 的速度分别为 与 ,碰撞后的公共速度为 则有在同向运动时 , 在反向运动时 。现在看来,这就是碰撞后两个物体粘在一起时的动量守恒定律。 雷恩与鲁克合作做了碰撞的实验,于1668年提交了论文。马略特在论文《论物体的撞击与碰撞》中描述了这些实验。 马略特(E. Mariotte,1620-1684)是法国教士,又是惠更斯的朋友。他写过《水和其他流体的运动》,讨论了流体的浮力、射流等流动。在1677年还写了论文《论物体的撞击与碰撞》描述了雷恩等球的碰撞实验。利用这实验马略特证明了动量守恒定律。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中明确提出了后人称之为的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的表述是:定律II 运动的变化永远跟所加的外力成正比,而且是沿着外力作用的直线方向发生的。这也就是式(1)的另一种表述。 至此,经典力学沿着第一条路径的发展就基本完成了。如果第一条路线的研究开始于1644年笛卡尔提出准确的动量概念,那么,到1687一共只有四十多年。而沿着第二条路径的发展却刚刚开始。却花费了将近两个世纪之多的漫长岁月。 3 第二条路线的进程 1669年,惠更斯在论文《论物体的碰撞运动》中对碰撞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他讨论的前提是:惯性定律,碰撞是完全弹性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提出13个命题,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定律。如:两个物体相互碰撞时,它们的质量乘其速度平方之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这个定律正好是莱布尼兹关于活力定律的表述。莱布尼兹的叙述是:宇宙是一个不与其他物体进行交换的物体系统,所以,宇宙始终保持同样的力。 通过碰撞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早期的动量守恒与动能守恒定律的表述。这样,瓦里斯、雷恩和马略特在碰撞问题上沿着动量的路线讨论,而惠更斯则是沿着动能或者说是沿着活力的路线来讨论的。 莱布尼兹对活力的研究是从反对笛卡尔的动量开始的。1686年,他投给《学术学报》(Acta Eruditorum)一篇论文,反对以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作为力的度量。之后笛卡尔派与莱布尼兹派就这个问题争论了多年,这场争论几乎席卷了欧洲所有各国,延续了数十年之久。最后法国学者达朗贝尔(Jeanle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于1743年在他的书《论动力学》中指出,整个争端只不过是一场关于用语的无谓争论。他指出,对于量度一个力来说,用它给予一个受它作用而通过一定距离的物体的活力,或者用它给予受它作用一定时间的物体的动量同样都是合理的。在这里,达朗贝尔揭示了活力是按作用距离力的量度,而动量是按作用时间力的量度,这个结论是非常确切的。 莱布尼兹认为,以落体运动来说,物体升起的高度是与初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效应必定是与其重量所给予的速度平方而不是速度成正比的。当时莱布尼兹取 为活力,而不是用 。 以现在的语言来说,令 w 为加速度, f 为力, m 为质量, v 为速度, s 为距离,则 mw=f 牛顿第二定律 是与 等价的,在这里, f 被称为死力, 被称为活力。 到了19世纪20年代,当法国学者科里奥利(Gustave Gaspard Coriolis,1792-1843)引进了功的概念后,即功等于力乘物体在力作用线上的位移,才在前面加上了 ,成为 。 4 拉格朗日与勒让德的工作 在第二条路线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提到的是两件重要的事。即18世纪的拉格朗日和勒让德的工作。 在牛顿的《原理》出版后的101年,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前一年,即1788年,却在法国出版了一本不含几何推理也没有任何几何插图的力学书。这就是J.L.拉格朗日(Lagrange)著的《分析力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力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他首先引进可以完全描述力学系统状态的有限个参数 称为广义坐标,后人也称为拉格朗日坐标。其次,他在系统运动时计算系统的动能 ,用 的函数来表示,并且以 表示作用量,使 最小的 便是真实运动。拉格朗日称之为最小作用量原理。并且论证真实运动必须满足方程 这里 是作用力在广义坐标中的表达式。如果将他表为 的函数,且是有势力的情形,即 这时若令 则有 这个方程称为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函数 是S.D.泊松引进的称为拉格朗日函数。 如果说拉格朗日所引进的拉格朗日函数是一种作用量,随后,拉格朗日的学生勒让德引进的勒让德变换就允许把这个函数以的别的自变量来表述。1787年,勒让德在蒙日关于最小曲面研究的启发下,给出了勒让德变换。勒让德变换在力学和物理上的应用,可以把作用量的自变量换成与原来变量对偶的变量。由此就可以发展出一系列的另外的作用量和运动方程的新的表述形式。后来的哈密尔顿力学与雅科比力学,都可以由此推出。 勒让德变换是从以下偏微分方程出发的 (3) 其中令 ,再令 R 、S 、T 仅是 p 、q 函数,令曲面 的切平面为 , (4) 则应当有 (5) (4)式就在函数变量 x,y 与 p,q 之给出了一个变换。 即 。 由(4)微分得 考虑到上面两个式子的右端一个和另一个的转置互逆。就有 把以上结果代入(3)就得到(5),这一变换可以把一个拟线性方程化归为一个线性方程求解。 把以上思想推广。设有 n 个自变量 的函数 它具有直到二阶的连续微商,取新的一组变量 (6) 它们组成对 的一组变量替换,设其Jacobi行列式 从(6)就可以把原变量反解出来。得 (7) 考虑新函数 (8) 可以证明 (9) 在勒让德变数替换下,两个函数 U ,和 的关系由(8)给出,对应的变量与函数的关系由(6)和(9)给出。它概括了力学与物理上各种作用量之间的关系。 5 静力学的两种路线 上面所说的关于动力学研究的两条路线,可以追溯到静力学的研究中。一条路线是直接研究力的性质与平衡,我们现今采用的工程力学教材中,大多是沿着这条路径展开讨论的;另一条路线是研究位移并且把位移和外力在位移上做功联系起来,这就是从虚位移原理来讨论平衡。实际上,位移和力所表述的空间是相互对偶的,把一个的性质搞清楚了,另一个也就清楚了。以下我们采用第二条路径的方法,就刚体的平衡与位移来讨论。 设在空间中有m个质点,每个质点引进一个位移 ,则这些位移构成一个n=3m维的向量空间 ,而它的对偶空间相当于在每一点上给定一个力 ,由这些力所构成的3m维空间 。 显然这个力系在任意位移上做功为零的条件为: (12) 如果我们给定的位移并不是任意的,比如说m个质点是约束在同一个刚体上,则 可以表示为: (13) 这里 与 为两个任意的常向量, 为空间质点的坐标向量。在这一段的讨论中,我们采用通常三维空间中向量的运算。将(13)式代入(12)式,得: 由于 与 的任意性,有: (14) 这就是刚体的平衡条件。 同样,考虑作用在各点的力系任意变化下都做零功的位移所满足的条件,即考虑(12)式在 满足刚体平衡条件(14)时位移场应当满足的约束条件。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把(12)与(14)两式联立,寻求 任意变化下 的解空间。为此,将(14)式的两个等式分别乘以待定乘子 与 两个向量后与(12)式相减,得: (15) 显然(15)式可以化为: (16) 由于上式中 是任意变化的,于是我们得到: (17) 这也就是刚体位移的约束条件。 上面所讨论的刚体在两个相互对偶的空间内满足做零功的相互对偶的两个条件,就是刚体力学中的静力平衡条件((14)式)和运动学几何条件((17)式)。 6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 把经典力学不加区分地称为牛顿力学,是不十分合适的。牛顿是完成第一条路线的大师,但对第二条路线来说,很难说有多少贡献。 第二, 经典力学的这两条路线,可以追溯到力学的静力学中。在静力学的研究中,也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直接从力的平衡着手讨论。另一种是从力系被扰动后系统的行为来讨论的。前者是从力、而后者是从几何来讨论的。或者从力学上来说,前者是平衡,后者是虚功原理。从几何上来说前者与后者是在互相对偶的空间中来讨论的。 第三, 恩格斯说: mv 是以机械运动来量度的机械运动; 是以机械运动所具有的变为一定量的其他形态的运动的能力来度量的机械运动。这两种量度因为性质互不相同,所以并不互相矛盾。可见,沿着第一条路线的研究,只是解决了前一类问题,而后一类问题是属于第二条路线的事。 第四, 现今在大学力学教学体系上,主要是按照第一条研究路线来整理材料的。而把动能定理纳入它的框架内。可能是由于第一条路线完成得早而先入为主吧。从虚功原理开始的分析力学,要么不讲,要么分量很小。这和经典力学在现今整个科学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近代科学的发展,恰恰需要加强分析力学部分。而这只有少数教材才反映这种要求的,如朗道栗复希兹的《力学》和阿诺尔德的《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 致谢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72002项目的资助,特致谢意。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72页。 〔2〕 武际可,《力学史》,重庆出版社,2000年。 在第九届 现代数学和 力学学术会议(MMM-IX)2004年10月4-7日,( 上海)宣读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No Comments 经典力学发展的两条路径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9849 次阅读|5 个评论
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在机制
zhulin 2009-1-15 10:36
根据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物质粒子的动量变化同时伴随相应的波动性变化,相应的波动性变化抵抗物质粒子的动量变化,从而阻碍着引起物质粒子动量变化的源外力,使物质粒子呈现出惯性,这可能就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在机制。 对物质粒子动量 P 与相应物质波 波长 l 关系 式 P= mV =h/ l 取时间导数,得 dP/dt + (h/ l 2 )d l /dt=0 其中, dP/dt 是物质粒子的动量时变率, (h/ l 2 )d l /dt 为相应物质波的动量时变率,它源于且同时又阻抗物质粒子的动量发生改变。 上述情形与 当位移电流变成电荷电流时(实则是电荷被连续加速、或加速与减速交替,是变化的电流),这种变化电流产生的场在阻碍引起位移电流的源的变化( 能量仍然守恒 ) 相类似。相似地还有,磁棒插入或拔出线圈时出现的阻力,以及其它电磁感应等。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