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侯卫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旅途随想:物价、侯卫东与池大为
chenhuansheng 2018-11-4 10:28
国庆期间,我回家一趟。大概是12号,从梁平去南充看看宿舍,再从南充上车到兰州。途径达州火车站。 以下内容,是这一天火车上沿途的所想所记。 物价 火车站的乡村基快餐,普通的小炒肉已经卖23了。记得上一次在车站吃还是17块。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已经不记得了,但不会早于两年前。物价是不是长得太快了点? 有些事情和道理,是需要时间去理解。一些特定的机缘下,你突然就想通了。 比如货币和财富。一个理想的封闭的社会,如果社会有100份财富产品,比如100份粮食。为了物有所值,国家中央银行发行100元货币。这样既没有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随着时间流逝,人口会增加,社会生产会增加。假设增加到200份粮食。如果不增发货币,平均一份粮食值0.5元,比以前贬值了。就生产者个体而言就不划算了。所以政府总是要增发货币的。比如增发到200份,刚好维持物价不变。发多了就会导致涨价,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但是换一个角度,适度增发(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促成一定程度物质涨价,其实有利于促进生产积极性。比如原来每份粮食售价1元,适当增发后涨到1.2元,生产者因为价格的原因,会设法增加产量以图赚取更多的货币。 所以,正常情况下,资金用于再生产,会获利;而存起来不会创造价值,即便银行有利息也不会顶的上再生产的获利;对于普通人(不直接进行投资的人),购买会增值的产品比如房产,似乎比存银行要划算。因为基于上说分析,房产的价格不会下叠只会上涨,至多只是涨幅问题。 但是上面的分析只是基于平均状态。总会有一些产品品质好于其他的,那么他们会贵一些,生产者可以赚更多的货币。比平均状态多出来的货币来自哪里?不是银行,而是那些低于平均状态的落后分子。 因此,财富的流失、货币的转移,不仅仅来自于剥削,还有这种优秀、平庸和落后之间差距带来的财富势能:财富总是从低端人口向高端人口转移,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对于低端,虽然我们可能还握有同原来一样多的货币,但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无形中已经减少了。 所以,要保持或者增加财富,守纪守法的情况下,唯一途径就是,让自己变得很优秀!别无他法! 工资与沁水 以前老家的民办教师,实际上只是不用纳粮再加微弱工资的特殊农民。他们的收入也并不高,还被教学任务拴在农村不能像其他人那么自由可以出去打工。但多数普通农民还是很羡慕他们。为什么呢?按照农村的说法,教师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就像井里的沁水,虽不能汩汩而出,但时刻都在向外沁出,不会枯竭。只要量入为出,心态平和,小日子还是可持续的。打工者就像挑水,挑回来会水满盈缸,但赶上没体力挑水或者天干,那只能望着,即饱一顿饥一顿了。 我之前常这样想,这样安慰自己。但是现在想来,有点自欺欺人。沁水的那种情况,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是适用旳。但现在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世界。那一套就不适用了。如同小说里说的,靠工资发家致富,基本没有可能。维持现状,只能让自己成为落后分子。人家都优秀了,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能不落后吗? 侯卫东与池大为的性格 前一段时间我看完了《侯卫东官场笔记》,这两天重新看促进我考博的《沧浪之水》,现在看到池大为去北京。从刚参加工作的朝气勃发到现在冷板凳坐穿,他为了坚持自己所谓的知识分子风骨而一纸走下坡路了。 侯卫东呢?侯卫东似乎无所谓书生意气,他不过是想证明自己而已,他没有道德的约束,也没有做违背良心的事。一直只想着奋进,希望通过行动证明自己能行并让领导看到自己赏识自己。他没有那么多忧郁,也不犹豫,说干就干了。他总是积极、乐观、向上的。而结果呢,他在30出头就成了副厅级领导了。虽然说这其中有他历届领导的赏识和提拔有关,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相比于其他干部,侯卫东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相比而言,池大为的遭遇,是不是多少、甚至很大程度上与性格有关系呢?池大为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看不惯,而且会反复去想这些看不惯。这么一想会不会把这些负面的东西放大?而且除了抱怨,池大为切实做了什么没有?发了几篇文章(学术上算是优秀),但是没有《中医学报》这样的特别响亮的成果。如此,再优秀也不能算什么了。 池大为的教训和经历,是惨痛的榜样。说错话当然是很大的错误,但是被放到冷部门后,池大为没有设法去补救,没有设法逆转,而是消极对待,自怨自艾觉得社会不公小人当道。但是抱怨能解决什么问题?写文章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是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也不能创收。按照现在的想法,中医协会完全可以发起组织学术会议,创办学术刊物,组织学术交流等,这些行动都可以搞出政绩也可以拉来钱啊。也有机会在领导面前表现啊。用侯卫东笔记中的话说,要多向领导汇报(说到这里,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跟学院领导联系了)。 所以池大为的落魄,不仅仅是这个社会势利的问题。更多的是自身的问题。 总体而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性格要积极向上,多想要怎么努力;行动上要有行动的勇气,不要等。好运气不是等来的,别人的赏识也不是等来的;只要不违法,法所不禁的事,没有什么道德问题好说。 积极的心态:胃胀,腿软 8号去重庆,到了酒店就感觉感冒得不得了,头痛,没精神干任何事。 然后肠胃就坏了。昨前天还想着是因为吃了红薯的原因。进一步想,之前吃红薯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吃了就胀气,是不是自己身体垮了?再想到7月份后在兰州跑步,常常觉得腿软。这么一想,感觉自己这一两年是不是身体垮了?难道30的多岁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悲观。 刚才对比了侯卫东和池大为,感觉自己怎么能如此悲观?年纪轻轻的,就暮气沉沉,不能如此自暴自弃啊。肠胃不好可以吃药调理;腿脚酸软可能至多是缺钙,补一下也就好了。 应该积极向上,多想好事! 石油大学的招聘与体制内的依存感,肖申克的救赎 虽然说理论上我知道自己应该积极乐观。但是遇到具体事情,我却常常从消极的方面想问题。比如今天在路上看到西南石油大学的博士招聘,其中有GIS专业的。招聘给出的条件不太严苛,我应该能去得了。但是我居然想到,到了石油学院,可能研究对象偏离地理,觉得不会对我的味口,没有地理学术氛围。这些想法也不全错。但是我居然首先就那么想,这就是习惯思维问题。不愿意去尝试新环境,接受新挑战。 我对现在的学校不满意,有种逃避逃离的想法。可真到了要出去换个地方的时候,又担心新的地方自己不适应。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图书管理员,适应了他讨厌的监狱,出去了却无能为力了。或许,我已经对这个讨厌的环境变得慢慢适应了。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或许如同池大为的经历,卫生厅里尔虞我诈受不了,可医学系统(朋友程铁军那里)同样尔虞我诈,你去还是不去?结果池大为没有去。他的朋友也劝他就在原来的单位好好待着兴许上升空间还大一些。而他以为的医学系统可以做业务工作,不过是自己凭空的想象。就如同我觉得科学院系统很光鲜,但同学在科学院工作却倍感压力。 到哪里都需要面对相似的问题,处理不好都受憋屈;而且去到新的地方还需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 创新创造增加财富,道德和法律不过是避免财富的损失。一个是积极的,一个是消极的。 如同前面所分析的,财富的世界也像水和电一样,存在一个势力场。不同之处在于,水和电都由高势能的地方像低势能的地方流动。而财富呢?都是从地势能向高势能流动。要想有钱,必须使自己尽早到达高位。所以,除了让自己很优秀,别无他法;除非你是富二代。 怎么使自己尽早到达高位?创新和创造。也就是说,你需要创造比别人更多更优质的财富,这样才有条件吸引财富向自己流动。 南充火车北站外,原来的小广场被圈起来搞修建。原来的公交站基本废弃,外移到差不多50米以外的地方。而出租车却可以如原来一样可以直达出站口外。为什么这样?公共交通服务大众服务更多的人群,却外移了;出租车因为价格因素,服务于比较宽裕的阶层,却直达出站门口。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有钱人优先?我没有过度解读,这其实完全可能是政府的有意为之。放在公平的角度考虑,这就是明显的不公平。政府可以从出租车行业中获利更大,所以做了这样的安排;他并不考虑服务对象的对于公平的感受。再一次印证了黄仁宇的总结:政府制定的规则,不是出于对人民利益的保障,而是管理的方便。这里今天还包含了利益。 我现在觉得中小学教育中所宣扬的平等、自由、奉献等观念,真的很不应该。现在看到的满世界都是官员和政府带头违反这些信念。与其这么虚假宣传,还不如欧美国家直接讲法制。
0 个评论
2018年书单(15)
热度 4 zywsict 2018-7-10 08:12
1 《史记四》 司马迁(中华书局 2011 ) 2 《汉书 05 册》 中华书局( 2000 ) 3 《汉书 06 册》 中华书局( 2000 ) 4 《后汉书 07 册》 中华书局( 2000 ) 5 《后汉书 08 册》 中华书局( 2000 ) 6 《 峪中对 —— 管理机制对话录 》 陈安,白瑞珍 7. 《省委班子》 许开祯 8. 《新省委书记》 闻雨 9. 《驻京办主任》 王晓方 10 . 《驻京办主任二》 王晓方 11 《驻京办主任三》 王晓方 12 《侯卫东官场笔记》 小桥老树 13. 《 明朝那些事儿 》 当年明月 14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15 《后汉书 09 册》 中华书局( 2000 ) 相关博文 2017 年书单( 24 本) 2016 年书单( 20 本) 2015 年书单( 100 本) 2014 年书单( 110 本) 2013 年书单( 130 本) 2012 年书单( 106 本)
个人分类: 书单|269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