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个高校的教授‘考核要求’
热度 15 lin602 2013-5-22 18:41
前段时间听一高校的教授讲他们的考核指标: 教授每年要完成30分。科研经费每一万元1分(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都一样),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每篇半分,SCI收录论文每篇6分,EI收录好象是2分,专利授权为6分(好象)。 如果课题组中几个人,将几个人的考核要求总分加一起,将大家得到的分数全部加一起进行考核。 一年一考核,今年的论文明年就不算了,以发表文章中的年份为准。有的教师一不小心,文章提前登出来了,结果第二年不算。
5954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长沙南雅中学一新生发言稿】值得家长看看
mathmhb 2013-5-16 22:15
我的阅读提示: 1、放而不纵,教也,育也。 2、阅读人生,乐业,趣也。 3、言传身教,信也,诚也。 4、顺其自然,爱也,道也。 5、赏之导之,睿也,智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40f9960102e81o.html 【 长沙南雅中学一新生发言稿】值得家长看看 (2012-12-05 10:54:29) 转载 ▼ 标签: 教育 【长沙南雅中学一新生发言稿】 大家好,我是王#宁。 今天能站在这里,纯属偶然。 什么说偶然呢,因为,南雅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164班是一个优秀的集体。个人认为,班级前二十几名的同学,时机适宜,谁考班上第一名都有可能。妈妈对我说:考了第一名,不要有压力,这一次已证明了你有考第一名的实力。以后,出现名次上下浮动都很正常,以平常心对待。 先说明一下,因为时间紧,这份发言稿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写的,下面就孩子的学习和家庭教育的几个观点和大家探讨一下: 1、关于分数。 从小学开始,爸爸妈妈对我就是这样要求的,只要学习态度好,考试考多少分都不会怪我,所以,我考试对分数没什么压力,所以很少有发挥失常的时候,成绩也差不到哪去。我的经验就是:像考试一样做认真做作业,像做作业一样地轻松考试。初中了,妈妈重新告诉我:考试,只要考出你的真实水平,就可以。比如,某次考试,你的真实水平是90分,你考了90分,就很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只考了70分,那爸爸妈妈就会为你遗憾,因为你的努力付出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 在我们家,分数引起的反应基本上是波澜不惊的,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没什么太大的反响。人生处处是考场,从容面对,考出自己真实水平就好。在我们家,物质也不与分数,成绩挂钩。 物质上的东西,能给生活带来便利,而爸爸妈妈的经济能承受的,就会给我买,与成绩没关系。爸爸妈妈认为,那种挂钩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离了学习和生活的本质。 我身上不缺零用钱,钱包里有一张银行卡备用,家里的小盒子里,爸爸妈妈也常放了几百元零钱备用。 爸爸妈妈的理念是,在当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孩子不缺钱、不缺爱,到外面走弯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2、享受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我们觉得,享受生活,不要说等你长大以后,而是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有一次,一位奶奶对我说,你父母对你这么好,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报答你的父母。妈妈更正了这种说法,对我说:对父母的报答不是很高的分数,而是从现在开始,好好活着,每一天。 所以,学习只是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交朋友、看电影、打扮漂亮、和小狗狗玩、适当上网玩游戏放松、去乡下陪伴疼爱我的奶奶、外婆外公、聊有好感的男生等等这些让我的生活很丰富,也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爱,生命之火激情燃烧。 妈妈说,她从我的每一篇作文中,都感觉到了我对爱的理解。 3、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它的卓越之处。从去年开始,我开始阅读外国经典名著。我强烈地感觉到,我的作文、考试做阅读题目都上了一个台阶。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一定感觉到明显效果,但写起作文来,笔下的文采仿佛不是自己的,涓涓流出。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阅读者的生命。 建议大家不要让孩子读那种快餐书籍,比如各种杂志、童话故事、如何成功速成等等,要读经典的的世界名著。可能刚开始读,会找不着感觉,但读上两三本,就会找到节奏。 有一次,妈妈问我:你阅读名著时,感受到愉悦了吗?我说,感受到了!那一刻,妈妈很欣慰。因为,愉悦,是最高层次的享受。 从阶段性的作用上讲,阅读经典可以使语文成绩提高十分左右,这十分左右对于中考来说,是多么重要。 4、音乐的熏陶 阅读、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其终极意义都是让人在某一阶段感到愉悦,让灵魂舒展,轻盈。 孩子们时间很紧张,妈妈平时在接送我,或开车一起外出的时候,会根据情况适时的挑选一些高雅的音乐在车里放。我在放松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接触到了一些世界名曲,和一些歌词写得很好的歌曲,这一次我的作文拿了高分,就是以平时在车上听到的那些音乐为题材写的。 5、润物细无声。 现在的孩子叛逆心极重,我也不例外。 比如阅读,听音乐这些事情,我妈妈做得很随意,不露痕迹,根据我的情绪来,在我想休息或者做其他事的时候,她会尊重我的意见,不强行摊派。 6、训练孩子的独立性,有主见。 从小,爸爸妈妈就有意识地培养我的独立性。因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只有一个选择,可以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要用家长心中的选择去评价孩子。 比如:我五岁的时候,天气很热,从幼儿园出来,很渴,想要喝饮料。妈妈给钱给我,让我自己去买。我害羞,因为从未尝试过,害怕,就不肯自己去。妈妈告诉我,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去买,然后喝。一是自己不去买,那就忍着,回家再喝水。我犹豫了一下,选择了不去买,忍着。妈妈觉得这也是一种选择,就尊重我,也不评价我。 小学时,放学下雨了,妈妈也不会主动送伞。她知道,我总会想办法的,比如,和同学共,比如在教室里先做作业,比如去超市里避雨,顺便逛一逛超市。因为,我曾对妈妈说过,你女儿没你想象的那么蠢,总会想到办法。 再比如:现在我买衣服,妈妈只负责出钱。上次,和同学一起去买地摊货,25元买了一件衬衣,穿到学校来了,妈妈说也还漂亮,但建议我把那些线头剪一下,别让人一眼就看出地摊货。第二次,我又去买了一件,拿回来就觉得小了。妈妈也没评价我,建议我送给一个比我矮一点的朋友了。 这都是我的选择,爸爸妈妈都尊重我。不作负面评价。就是这样,我一路思考,爸爸妈妈一路尊重,我渐渐长大了,遇事不逃避,学会思考,有自己的主见。 7、关于粗心 经常听见有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这次错的题目好多都知道做,就是粗心啊。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我们家的观点。从五年级起,妈妈就告诉我:粗心,就是能力差,学得不扎实的表现! 任何时候,都不要说是因为粗心没考好。也请家长不要再为孩子找这个推脱责任的借口。 细心、沉稳、脚踏实地是必备的能力,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偶尔丢一两分,可以理解,超过两分,就是能力还欠缺,学得不扎实。 这个观点,妈妈五年级开始和我交流,我也渐渐认同。所以,我正常情况下能考高分,成绩稳定,这个观点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 8、培养孩子的能力 家长要放手,在可控的范围下尽量放手。 比如,做一件事,孩子去做,可能只能打30分,你不满意,骂他,甚至代替他做了,当时事情的效果可以打90分。但请家长注意,这90分,永远是你的90分,孩子仍然是0分。如果,你让他做,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点一下,这一次可能只是30分,下一次就有可能是60分,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5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家长要学习聪明地示弱,把机会让给孩子,并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爸爸妈妈终将老去,要学会把舞台适时地让给孩子,让他们发挥。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不断长大,独立,然后超越父母。长江后浪拍前浪,我爸爸妈妈常常很幸福地被我拍死在沙滩上。 9、赏识孩子,扶持孩子的自信,呵护孩子的自尊 中华民族是个谦逊的民族。 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不注意赏识孩子的优点,而过份强调孩子的错误。 当我做得对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及时肯定我,表扬我。 妈妈平时在同朋友谈话时,谈到孩子的时候,她会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我们偶尔听到,表面会装得不在意,实际上,我们很在意,得到肯定的这些优点,我们会继续坚持,越来越好。会按照父母描述的那样优秀的样子去校准自己的言行。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就事论事地分析。不哆嗦,不翻旧账。正确面对事情,改正就好。事情过了,继续过美好的生活,不要把负面情绪过分强调和延伸。 最错误的方式是,在公众面前训斥孩子,丢孩子的脸。家长们,请呵护孩子脆弱的自尊! 当然,是人就会有缺点,我也有一些缺点,就不在这里说了,呵呵。 10、必然性与偶然性。 开始,我说我考第一名是偶然,现在我想告诉大家,当爸爸妈妈用心地把孩子呵护好了,这种偶然,就是必然!孩子具备了努力、坚强、细心、有爱心等等这些品质,偶然地考上一次或几次第一名就成了必然。 最后,我向关心、教育我的老师们、我的爸爸妈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研‘专业课’成为送分‘机器’
热度 23 lin602 2013-4-6 08:28
想想我们那时候考研究生真不容易,不但英语、政治全国统考,专业课也非常难。专业课能够及格,基本上就不错了。 现在呢? 拿工科专业来说,全国统考三门:政治、数学、英语。学校自己出考卷一门:专业课。 看看网上各高校公布的研究生成绩,专业课大多分数很高,140分上下比比皆是。而政治、英语、数学分数呢,分数很低。 有时候想想,这个世界怎么了?高校怎么了?研究生招生又怎么了? 干脆专业课不考算了嘛,都是140分左右,如何区分人才? 我是比较落后的,许多学生们在我面前说的这情况让我刚开始都不相信。 同时让大学生与研究生们怎么想:搞科学与教育的大学都不上道子,大学教授们在利益面前也坚持不住自己的信念与社会的道义。
6543 次阅读|55 个评论
拒绝放水:不能纵容零分学生!
热度 16 张海霞 2013-3-11 18:28
今天很累了,开学以来,上课、基金申请和科研等种种事情缠身,为了更专心地做事,特别是上课,只好牺牲睡眠,很多时候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课,都是凌晨才睡,顾不上吃饭,到课上又是精神百倍地投入...... 可是,刚刚上来看到,刘全慧老师的“文艺零分”的博文,实在是有话要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我觉得不能纵容零分学生,无论是文艺的还是非文艺的,这是职业道德!作为一个学生,既然选了课,就是一份承诺,作为老师,既然开了课,更是一份千金的承诺,双方都不可以随意,一个老师上课不认真,迟到、早退是教学事故,而一个学生不上课却是可以到处争取同情,这是什么世道?!更可怕的是如果这样都可以纵容,我们还能坚持什么?学校里还有人会正常上课吗?知识从哪里学?能力从哪里提高?仅仅靠同龄人之间互相逗乐、打游戏是不能有实质性提高的,也是不能支撑下去的,“有规矩,才有方圆”,对于正在成长之中的年轻人,必须要有些规矩和约束,要有些常识和规范,也要有好的老师去传递知识和能力、以及精神,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而那些自以为是的“文艺零分”青年不值得提倡也不值得赞扬,仅仅个案更不能成为教育中向不正之风“妥协”的托词,严格要求和公平对待是对每个人的尊重:不仅是选课的学生也包括老师自己!几年前,在我的课上出现过不怎么来上课却想要学分的学生,我严词拒绝了:“一个学期的课是我和同学们一起上的,我们教学相长,在课堂上我叫得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说得出每一个同学的特点,他们也成了我的好朋友,而你没有出现几次,说是看了我的课件,这能代表什么?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传递和沟通!你来要学分对我们大家的不尊重,不管你是哪个年级的、也不管你是谁,这事不可以,你找到谁来说情,我告谁!”后来这个班的同学和我的关系特别的密切,他们说:您说了我们很多人不敢说的话!您做了很多老师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不喜欢,不选课,学不好,不拿学位就是了(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是前辈),因为真的有能力的人也不需要一个学位来证明自己,但是你“不劳而获”地拿了学位就是对大家的不尊重,这样“轻易送学位”的老师和学校也不会赢得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包括“文艺零分”青年自己! 人心是杆秤,老师更是社会的良心,不要轻易把自己的“良心”送出去,也不要“贱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尊重自己、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公平,每一个老师都应该从不给学生“放水”开始!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864 次阅读|21 个评论
检举翘课同学的神题面前,要分还是要人?
热度 25 SoSoliton 2013-1-19 15:33
看了科学网转发的报道《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现神题:让考生检举翘课同学 》,触发了感想,说几句。报道说,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网络上疯传这样一条微博: “ 据说山大某院期末考试最后一道题, 18 分: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 3 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 3 名同学。视与主流答案相符程度给分,完全不相符得 0 分。好吧,老师你赢了! ” 从老师角度看,这道考题出得好,既考业务又考人品。当然,如果用在公务员考试中,那就更绝了,因为它最能彻底考察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者。满分 18 分,假设正确回答上课最积极的 3 名同学和正确回答翘课最多的 3 名同学各得 9 分,每回答对一名同学得 3 分,那么似乎可以根据得分情况如下判断一个学生的 业务和人品。 得满分 18 分者,业务能力最强,但人品有点问题,这种问题也许自己并没意识到,属认识水平问题。这样的人有判断力,有公正心,但没有是非观,对社会既有贡献,但也可能有祸害。 得 0 分者,中庸之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坏跟自己无关,不想卷入是非。这种人要么是看破了红尘,要么是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毫无激情之辈,要么是神人,对这种问题极端鄙视,不屑一顾。 介于 0 分和 满分之间的,情况有很多,须仔细分析。有两种均得 9 分的极端情况值得注意:一是这 9 分源自 正确回答了上课最积极的 3 名同学,而对翘课最多的 3 名同学根本不作答(答了,但答错了,不在此列),这样的学生既有判断力,又有公正心,还有是非观,是真正的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者, 将是社会的真正栋梁; 二是这 9 分源自 正确回答了翘课最多的 3 名同学,而对真正上课最积极的同学视而不见,根本不作答或者故意颠倒黑白,这样的学生是典型的要分不要人,进入社会定是害群之马。 有人可能会说我这宣扬的是明哲保身思想,或者把明哲保身等同于道德高尚,人应该敢于对不良现象或行为说“不”。但在我看来,学生 翘课不是 不良现象或行为 ,除非这种翘课损害了他人或公共利益,作为大 学生,他们 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更何况,即使是 不良现象或行为 ,管理的主体在老师, 作为学生,虽然从公德和正义的角度,可以向老师报告,但通过这种报告为自己获益(得分),就是人品大大的坏了。 不远的过去,我们在电影、电视或现实中,目睹了太多的为了好处或保命正确回答拷问者问题的人,包括供出同志、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丈夫或妻子,这样的人虽得到了好处或保住了性命,但也收获了唾弃,包括来自拷问者的唾弃。 “好吧,老师你赢了! ”学生能说出这种话,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说明我们的未来靠得住!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8159 次阅读|27 个评论
考试最后一名的诺奖得主
pinjianlu 2012-10-9 21:52
中学时,老师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就是考试前几名的将来才会有成就。可后来遇到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曾几何时,我产生了一个观点:考试、读书、科研这三样事情虽然有关系,但是他们的关系并没有老师灌输给我们的那么紧密。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博文:从差生到诺奖:态度决定一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5974do=blogid=535387 今年的诺奖得主再次证明了我的这个观点: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由英国剑桥大学杰出学者约翰•格登(John Gurdon)与日本学者山中伸弥共同获得,格登回忆求学时科学成绩为全班最后一名,曾被同学讥讽是蠢蛋,还被老师认为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格登15岁在伊顿学院读书的时候,与科学相关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的考试成绩都是排在靠后的,尤其是生物学考试成绩,全年级250位学生,他排在了最后,被同学讥笑是蠢蛋。 报考大学时,格登跟老师说今后要学科学,当一名科学家。可是,他在伊顿学院的科学老师对他却不屑一顾,甚至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说他当科学家是异想天开,不要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当他今天得到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的时候,格登把当年他的科学老师的评语公开如下: “I believe Gurdon has ideas about becoming a scientist; on his present showing this is quite ridiculous; if he can’t learn simple biological facts he would have no chance of doing the work of a specialist, and it would be a sheer waste of time, both on his part and of those who would have to teach him.”(我相信格登有当科学家的想法。但是,根据他目前的表现,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他连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都没搞明白,是不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的。这不仅对他,还对那些将来要教他的老师们,都是纯粹的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可是实践证明了格登的老师是错误的,格登取得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格登通过克隆青蛙,首次提出动物细胞,不管长在什么地方,所含的基因结构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细胞,都可以用来变成干细胞,还可以用来克隆同一个生命体。在这之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动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是不一样的。爱丁堡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两位教授,正是利用了这样的科学理论,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格登的人生是一种传奇。他当年考取了牛津大学,开始因为老师的打击,加上科学成绩太差,所以只能报考古典文学。可是,他并不死心,进入学校以后,就转到动物学系学习。后来他在牛津大学工作到了1971年,然后转入剑桥大学。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5年英女皇授予他的骑士头衔。2004年,剑桥大学把他领导的生物医学实验室改用他的名字命名。 格登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想到19世纪末的另一位美籍德国科学巨匠,爱恩斯坦。他也是被认为没有任何希望当科学家的人,却最终成为一位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科学大师。他的相对论,成了物理学的中心理论。 我们很多人读完书就去考试,考试结束就忘记了一大半,尤其是那些马列类的科目。其实能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某一个领域类锲而不舍的钻研,态度决定了一切! 我这里要说的并不是鼓励大家去考一个较差的成绩出来,而是要给出一个这样的论点:刻意追求一个分数是毫无意义的,而老师只用分数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一个学生的潜能、资质也是极端错误的。希望以此勉励那些仍在看重分数的博导老板们,博士入学考试的分数就更不值得你参考了。
个人分类: 人物与哲理|4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莫言诺奖!
热度 74 xqhuang 2012-10-8 10:14
中国,莫言诺奖! 2012年诺奖进入最后的倒计时,中国是继续周期性地“痛经”,还是因为奇迹的出现而治好这难言之隐?媒体已经疯狂: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已经具备!中国缺文学奖吗?中国缺的是物理、化学、生物奖,在科学领域,中国莫言诺奖! 阵痛了六十三年,本应该痛得麻木、痛得没有痛感,如果不是邻居的小日本,我们甚至可以阿Q式地说:痛着并快乐着。这些年,日本科学家几乎年年拿诺奖,他们总是在中国大姨妈的日子喊高潮,故意在咱的伤口上撒盐?这是不是我们还如此纠结诺奖的一个原因? 在政治上,我们可以不喜欢日本,但在科学上,日本绝对是我们仰望的偶像。有多少日本人的首次发现和发明,它们已经或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和文明进程?我们呢?难道还是四大发明? 在中日问题上,国人动不动就抵制日货、烧砸日货,那是爱国吗?那是强者吗?不要以为车、相机才是日货,日本人发表的科学文章也是日货,知识分子是不是也要发起抵制日货的行动?对日造论文坚决不看、不引、不用!真的这样,中国科学至少倒退二十年。 为什么中国莫言诺奖? 如果问:中国本土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将出自哪所院校?清华!这一定是最多的回答。由杨振宁先生坐镇,汇聚中华民族理科精英的清华大学,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摘取诺奖奖牌的重任。可是几十年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投入,国人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诺奖特区不能生产诺奖,为什么? 清华大学程曜教授给出了答案。 最近,程曜教授因 绝食 而被大家关注,我认为,大家更应该关注的是程教授在2005年就发出的呐喊:《 救救这些孩子吧 》。救孩子一文,深刻揭示了为什么当我们的“邻国”成为诺奖大国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至今仍然是诺贝尔科学奖“零国”,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患创新缺失症? 程教授文章中的许多描述发人深思,比如,【总以为考上了清华,就能当总书记了】,【学生之间,以分数作为一切评价标准,有了高分就高人一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动手。不但千方百计逃避动手,还会去耻笑动手的同学】,...。显然,这些问题不是清华大学独有,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它们折射的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严重的恐怕是体制问题。 清华学生为什么会“为分痴狂”?这与他们的成长过程密切相关,择校、荣誉、入学、奖学金,...,他们从小到大一直享受着分数的魔力,分数万能、有分数就有一切!一分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等式关系,让他们成为分数的狂热追求者,进了大学仍“分分计较”,因为只有高分才能证明他们与众不同。 分数第一的高考指挥棒让中国的教育万劫不复,中国高校培养的不过是“有知无识”、动嘴不动手的高级文盲。一所小学是否名校?看它有多少毕业生进著名中学;一所中学是否名校?看它有多少毕业生进名牌大学;一所大学是否名校?看它有多少毕业生进美国著名大学;而打通名校道路的唯一武器就是分数,为了追求高考分数的最高化,需要学生动手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都成为老师演示或看视频的动眼实验。为什么几乎所有学生都千方百计地逃避动手?他们不是不喜欢,而是害怕,害怕因动手出错而失去由分数装饰的天才光环。 作为工科院校的清华,是科学家、工程师的摇篮,而不是培养优秀党员的党校。大家是否还记得?清华在百年校庆时出过一本特刊,它清楚地告诉国人清华是所名副其实的党校。清华学生有【考上了清华,就能当总书记了】的想法,难道与学校的宣传没有关系?在当总书记远比拿诺奖容易的事实面前,谁会选择为科学献身?动手、动脑不如动嘴,劳嘴者治人、劳手者治於人,这样的教育理念如何培养出诺奖获得者? 我们应该感谢程曜教授,他退下了中国教育、清华大学、清华学生的华丽外衣,就像中国经济的GDP,中国教育除了分数,还剩下什么?诺奖,渐行渐远!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11100 次阅读|170 个评论
分分分,也成了美国教师的命根!
热度 2 pukin 2012-8-20 08:04
中国有句俗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家长看分,老师看分,考试全靠分。 没想到米国的中小学也重视分数了,而且是针对米国的中小学教师。 刚才看到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一篇文章,说是纽约市今年将近一半的(45%)完成试用期的中小学老师没有得到tenure,取舍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分数决定(In New York City and many other districts, tenure decisions are increasingly based on how the teachers’ students score on standardized tests)。 原来美国中小学教师也施行tenure-track制啊,而且条件是看学生的考生分数。据《纽约时报》报道,过去基本上是全给,比如2007年就有97%的中小学老师拿到了tenure。 从2012年只有55%的中小学教师拿到tenure资格分析:一是米国教育经费真的紧张了;二是分分分,是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命根啊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的链接地址: http://www.nytimes.com/2012/08/18/nyregion/nearly-half-of-new-york-city-teachers-are-denied-tenure-in-2012.html?_r=1pagewanted=all
37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本科生选课的主要依据:有用?考试容易?
热度 34 baoyongli800 2011-9-8 14:26
大学生选课的主要依据是有用?还是考试容易?我想大学生以外的人都会说:当然是选有用的,但是我相信大多数大学生都是选考试容易的。因为分数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不像中学生那样重要,但依然和很多事情密切相关,比如保研、奖学金、出国、毕业、找工作等等,尤其是保研,很多学校的要求是每科成绩都是优秀( 90分以上),为了顺利保研,很多学生不得不将是否容易考试作为自己选课的唯一标准。常听很多老师反映,自己所教的课本来对这个专业来说很重要,但因为难度相对较大,选课者寥寥无几,而一些看似对本专业不太重要的课则因为考试容易通过,选课者众多。有一年上生物技术专业实践课的时候,看到大家的表情有些茫然,仔细一问,才知道很多同学根本没有选修生物技术的四个骨干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当时令我欲哭无泪,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竟然没学生物技术,这也未免太悲催了些。本人主讲的免疫学课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上周刚上了一次课,这周就收到一位同学的来信。 鲍老师: 您好!我是生科院大三生物技术班的学生: XX ,上周听了您的一节免疫学课之后感觉特别好,很想选您的课,但是还有一些犹豫,希望和您交流一下。 说心里话,我非常喜欢您的讲课风格,思路非常清晰,语言也很生动,就特别想选您这门课。但是我跟选过您这门课的学长学姐们打听了一下,他们都说特别难,考试前需要记忆的还特别多,所以我也就开始犹豫了。相信您应该知道,我们学生选修一门课程,不仅仅是想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希望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免疫学似乎太难了,我都不太敢选了呢。 其实还有一点让我更加犹豫的就是,我现在正在准备出国留学,这学期要考托福和 GRE ,可能时间精力不太够用的,而且要想申请好的学校大学的平均分就必须足够高,我现在的成绩还不够好,需要选修一些能够给我提高成绩的课程,可是另一方面,我还要加强自己的专业背景,而我感觉免疫学还算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很值得一学,所以现在就很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决策了。 所以,鲍老师,我很想听听您的看法,希望您能给我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谢谢您了! 以下是我的回信。 XX 同学,您好! 很高兴您喜欢我的课,同时也非常感谢您对我的信任。 首先,免疫学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它不仅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十分重要,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也同样重要,即便将来不做科研,做中学老师,中学的课本里也有免疫学,每年的高考题中都有免疫学的内容 。其次,至于免疫学难学这一说法,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确切地说,我不认为免疫学是一门很难学的课,但它和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其一,正如我上课时向大家所强调的那样,免疫学是一门建立在抽象理论思维基础上的学科,而且基础理论的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是处于一个整体体系中,是整体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免疫学知识的掌握需要系统性、整体性,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对那些习惯于靠背诵应试 以及期末集中突击 的同学的确不太适合,所以有些其它学科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这一科的成绩未必好,这可能是大家说它难学的原因之一。其二,我比较注重考试的公平,希望考试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任何的努力都应该在成绩上有所体现,所以考试题比较多样化。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要是希望那些把书和课件看得仔仔细细的同学,其劳动能有所体现;名词和简答题是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论述题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理解及分析能力,适合于那些能把知识融会贯通的同学。其三,由于了解了同学对分数的重视程度,近几年我也在不断调整考试题的难度, 80%左右的题都是平时反复讲解、不断强调的 ;另外还设置了平时成绩,主要是为了缓解最终考试的压力,同时也是对平时认真听课的同学的一个鼓励。现在我可以告诉您去年学生的考试成绩情况:参加考试的总人数为 62人,其中优秀(90-100)21人、良好(80-89)22人、中等(70-79)11人、差(60-69)8人,不及格0人,优秀率为33.8%。 说了这么多,我依然无法给您一个确切的建议,因为我不了解您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同学,而且因为您正忙于出国外语考试,也不知道您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听课和复习。我想当您了解了以上情况之后,应该会做一个正确的选择。 祝一切顺利! 鲍永利 我想,这位同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同学所考虑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这种“唯分数是举”的选课方式或许是现行教育制度下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却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行的制度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吗?
个人分类: 师道杂陈|7990 次阅读|70 个评论
整顿学风,老师和学生都要努力!
热度 5 张海霞 2011-8-2 13:47
关于学生要分的话题最近纷纷攘攘,我想所有人都支持那位老师的做法:坚持原则,整顿学风,作为一个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我也深有感触:目前的学习风气真的到了需要整顿的地步! 今年本科生的课堂十分活跃,学生参与很积极,期末考试是大作业,每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PROJECT,我在倒数第二节课上请每个同学上来讲他们的最后作业选题和设想(5月31日),没想到有两个我不熟悉的学生上来讲:第一个上来的时候我很诧异问她:你是选课的学生还是旁听生?北大的课旁听生很多,所以我也没有特别在意每节课的点名(基本上提问回答问题就是点名了,因为我的课互动性很强,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这个学生我不记得她上过几节课、回答过几次问题,她说是选修了本课的学生,我无语!只好对她说:下课再说她的事情。可是,后来又上来一个,同样的情况!我愤怒!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讲了,平时不上课是肯定不会及格的,因为从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务必上课:平时成绩占40%!记得那个同学说:“老师,我们没来上课的时间,也学习了您的课件(我的课件是上网),所以还是对课程内容有较好的学习。”我记得我的回答:“你现在网上可以学习到MIT的所有课件,但是MIT会给你学分和学位吗?”学生上课,老师上课,是一个全面交流和互相激发的过程,这个学期我们15周的课上,不但是15次头脑风暴时的学习和互动,我们还邀请了企业家来讲,还到企业实习,到外地去做考察,课程内容丰富、师生关系密切,不但是学习课堂的知识和内容,还交流做人、做事和人生经验的课堂,不上课,怎么能够有这些收获?! 当然,她们还是很希望我能够给及格的分数,给出了各种原因,可是,我坚持不让步:即使找到校长我也是不会给及格的!我记得我当时就给主管院长打了电话,他大力支持我的做法,最后,这两位同学虽然还是按时提交了期末的大作业,我也给了他们一个客观的分数(当然是不及格了)。 那天晚上,我正好是和来访的葛文勋先生夫妇(Wen Ko Chrisitina),Norman Tien, Gary Fedder一起吃晚餐,谈起此事,大家都深有同感,在现在的课堂上,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风都在下滑,高科技时代所带来的知识爆炸和获取知识手段的变化,都对老师如何上好课、学生如何听好课提出了挑战,可是,不管怎样,老师与时俱进认真备课是必须的,学生上课是天职,有意见可以提、有好的建议可以沟通,不上课而要高分数是无论如何都不对的。 今年的暑期课上,我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很好,我们的大多数同学都坚持做到了,而且提问非常踊跃,收获很大,那些没有好好上课的,不但没有拿到结业证书,更重要的是错过了这些精彩纷呈的讲座:陈宝钦老师以他50年的专业经验的人生经验为同学们上了感人至深的一课,还有曾繁根、王志华、赵奕平、崔铮、孙洪波等等20位老师,每个人的讲座都有它不可错过的精彩,至今想起都心情难以平静!我会再找时间记下他们的精彩和感动,也是对我做老师的极大地鼓励和促进! 老师认认真真备好课、上好课,学生积极主动听好课、提好问,这样分数自然不是问题!上课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一个高分,更多是要在上课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认识、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顿学风,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老师、学生、家长和相关管理部门都有一份责任,我们都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从每节课开始、上下齐心,一起努力!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26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把“除不尽的除法的答案”也当作一种数 —— “分数”的发明
热度 2 readnet 2011-4-28 23:03
碰到“没有答案的问题”,人类就创造出新数 人类创造新数并不是从虚数开始,人类历来都是在碰到“没有答案的问题”时便将数的概念扩展,想出新种类的数来。 事实上,“ 2 分之 1 ”和“ 2 的平方根”( \squr{2} )这一类数,也都是求解“没有答案的问题”的产物。 在所有的数中,起源最早的是“自然数”。 所谓自然数( natural number ),是指诸如 1 个苹果、 2 只羊、 3 棵树……,在清点事物个数时所使用的那种数。 世界四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各自很早就有了自己的代表自然数的文字。 “ 2 ”是自然数,这并不意味着“ 2 ”本身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 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是“ 2 个苹果”、“ 2 只羊”……等等。 古人看见诸如“ 2 个苹果”和“ 2 只羊”一类事物,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 2 ”这个数的概念。 两个自然数相加,必然是自然数,两个自然数相乘,也必然是自然数。 但是,对两个自然数进行除法运算,有时候就会在自然数中找不到答案。 例如,“ 6 ÷ 3 ”,答案“ 2 ”,这是个自然数, 但是,同样是除法问题,“ 1 ÷ 3 ”,就没有自然数的答案。 于是,古人针对“ 1 ÷ 3 ”这样的问题,给它的答案取名“ 3 分之 1 ”, 把这种答案也当作数来处理。这就是“分数”( fraction )的发明。 自然数、连同自然数派生出来的分数,合起来叫做(正)“有理数”( rational number ) . 使用有理数,人类不仅可以几点物品的“个数”,也可以对长度、重量、体积等“量”用数来表示了。 小结 分数和有理数世界 1. 古埃及的分数 古埃及已经有了代表“ 2 分之 1 ”、“ 3 分之 1 ”一类分子为 1 的分数(单位分数)的象形文字(圣书体)。 例如,一个类似橄榄核的图形,下面放 2 个点代表“ 1/2 ”、放 3 个点代表“ 1/3 ”、放 4 个点代表“ 1/4 ”。分子不为 1 的分数(如 4 分之 3 )则书写成单位分数之和的形式。而且,除了这类代表单位分数的圣书体字符,还有其他的圣书体字符也可以用来表示分数,如“霍鲁斯的眼睛”的字符组中的字符(“霍鲁斯”是古埃及的太阳神)。 2. 毕达哥拉斯和有理数 公元前 6 世纪,在意大利南部城市克罗托内有一个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既是学派又是教派的群体,有数百人之多。毕达哥拉斯及其弟子们相信,自然数和自然数之比(分数)囊括了数的全部。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种徽标“四元体”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10 是一个完美数,可以表示为 1 — 4 这四个连续自然数之和,而且,代表着四个自然数的那些点正好排列成一个正三角形: 1  ● 2  ● ● 3  ● ● ● 4  ● ● ● ●   1+2+3+4=10 毕达哥拉斯音阶 毕达哥拉斯认为,多根琴弦奏出和弦,各琴弦长度之间的关系必定恰好是自然数之比(毕达哥拉斯音阶)。这是他和他的学派特别重视自然数之比(有理数)的原因之一。 琴弦长度比:  4/3 ∶ 1 ∶ 3/4 ∶ 2/3 ∶ 1/2 ∶ 1/3 3. 循环小数轮盘 把有理数 1/7 、 1/17 、 1/61 分别写为小数,得到的都是“循环小数”。 1/7 的循环部分有 6 位; 1/17 的循环部分有 16 位; 1/61 的循环部分有 60 位。分别把各自的循环部分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起来,形成一个轮盘的样子,作为例子给出的这 3 个循环小数轮盘两侧任何正对的两个数字相加,正好都等于 9 。 有理数的条件 能够被表示为“分母和分子都是自然数的分数”的数,叫做正有理数。如果分子不能被分母除尽,则分两种情况:“能够在小数点后某处终止的小数”(如, 1/4=0.25 )和“在小数点后有一组数字无限循环的小数”(如 1/3=0.333333 …)。前者叫做有限小数,后者叫做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全都能够改写为分数的形式。例如 0.123123123 …,就是以循环部分“ 123 ”为分子,以相同位数并列的“ 9 ”( 999 )为分母的分数,即可以改写为 123/999 。 扩展阅读 虚数 —— 一种“并不存在的数”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7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教育问题的随想(微博或留言)
热度 6 hj58 2011-4-22 07:47
关于教育问题的随想(微博或留言)    黄佶      根据我的经验,给大学新生讲“如何读好大学”等是没有用的。他们听前人悲惨故事时是当做笑话听的。而不会接受教训。他们非要自己以后吃亏了,才会明白老师说的道理。此时他们会积极地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教训,叮嘱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但后者仍然是哈哈大笑,然后再重蹈覆辙,年复一年,代复一代,……      大学应该宽进严出!宽进严出不仅能够减缓高考压力、促进学生学习,还可以消除高考舞弊的负面影响。他即使靠舞弊(高考加分、耳机提示等)混进了大学(昨天《南方周末》报道贵阳靠培训“二级射击运动员”骗取高考加分),如果不勤奋学习,成绩不好,也会很快被淘汰出去。        “严出”不是不让毕业,而是看他不用功学习、或者学不进去,就让他提前离开学校,给个学时证明。以后想读,可以再回来或去其它学校接着读。       很多高中男生高考不行,但实际上很聪明。严格的高考就使他们无法进大学。现在大学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很危险。      可以把实行“宽进严出”时多出的指标用于男生。      或者进行增量改革:只对男生实行“宽进严出”,试行几年,看看有什么问题,以便进行完善。      中国教育的出路是“宽进严出”。“宽进”可以减轻高考压力,“严出”可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质量。(黄佶:中国教育的出路:宽进严出,网上评职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75do=blogid=434747 )      以后国家应该规定:高中应届毕业生不能直接考大学,必须到社会底层工作一年。让年轻人尝过只能靠出卖体力才能生存的苦头,他们才会知道知识的价值,才会主动认真的学习。没有自觉性,即使不迟到旷课,学生也只是上好指定的课程,而不去读课外书。这样的大学仍然是白上的。文革后第一二届学生为什么用功?因为他们有知识饥渴症。      现在的大学生,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被父母强制去学习:数字、四则运算、汉字、英语、古诗、钢琴、……,一口气连续学习近二十年,早就都患上“学习疲劳症”了。中间应该打断一下,例如规定高考后不能立即上大学,而是必须在社会底层工作一年:种地、做工、做营业员、当兵,等等,使他们离开书本一年。在只能靠体力生存的情况下,他们会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此时再去读书,他们有知识饥渴,也有新鲜感,配合好的教学方式,他们才会自觉认真地学习。      现在的大学生不认真听课,不博览群书,不肯做作业,老师点评作业后不肯修改。老师则忙着评职称、拿课题,只有高学历,却无实践经验,……。呜呼!      大学教师的收入太低,只有五流研究生才考虑进大学做教师(民谣)。大学教师的工资应该高到有足够数量的优秀人才来竞争做教师,竞争上讲台。只有这样,大学才有希望。现在大学的钱很多,但都花在名人和大师身上,轻视忽视承担主要教学工作的教师,让其勉强维持,甚至要自己出去创收。      中国高等教育还是崩盘了的好。然后全民办学,优胜劣汰,涅槃重生。      要让文科的研究生也来啃外国学者的学术论文,既学英语,又练中文(先要翻译过来),还能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评论上课录像、下面没有学生)上课还是要互动。我用 QQ 给研究生上课,大家都不必奔忙,坐在家里或寝室里就能够上课。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发言不但没有了心理障碍,反而因为他们非常习惯使用 QQ 聊天,因此发言非常主动,听课时有了想法不再只和同桌小声嘀咕,而是发在 QQ 上,大家都能看到,其中很多观点还真不错。一些同学在世博会新闻中心做志愿者,也能利用那里的电脑忙里抽闲地瞄上几眼、发几句言。      实际上大学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那种方法,那种思维方式。具体的专业课只是训练这种思维方式的工具。凭空是无法训练这种思维方式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无法独自存在,只能依附在具体的知识身上。大学生应该能够从事任何工作。大学里没有“总统学专业”,但有些大学生就能做总统。      我读大学时,从图书馆借到外国的物理学教材,耳目一新,比国内教材好太多了。解释由浅入深,示意图形象生动,没老师教,也能够看懂。后来自学微机,中文的书一上来就讲“分区”、“磁道”,怎么也看不懂。但书名为“introduction to ...”之类的外文书,由浅入深,图文并茂,虽是外文,但比看中文的还轻松。      中国不应该简单地做一个消费大国。应该走一条和美国不同的道路,应该把钱花在教育上。更好的学校和设备,高薪吸引全世界最优秀最伟大的教师,高投入编撰出版最好的图书(包括电子书和网站),高投入搞科学普及和基础科技和技术研究。让搞学问搞科学的人成为收入最高的人,成为社会羡慕的对象,……      由知识分子(教授)来管大学也未必能够管好。现在的官(校长、党委书记)哪个不是研究生毕业的?哪个不是教授或研究员?弄虚作假、剽窃、学术腐败、做学术包工头,不都是教授副教授干的吗?      北大完蛋了。连批评涨价两毛钱的自由都不给学生了。两毛钱虽然绝对数值不大,但相对几元钱一份的饭菜,这个比例还是很大的,为什么不允许批评?学校为什么不反思自己的工作?学校食堂的伙食差、价格高,是老问题了。一面在培养将去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问题的学生,一面却解决不了自己食堂的问题。      继续教育现在实际上就是卖文凭。继教已经成为大学和院系的创收工具。为了争夺生源,不断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虽然还假装着在抓教学质量,但考试之前把题目和答案给学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哪个学校要是真地抓教学质量,对学生严格要求,生源立即流失,于是只能竞相降低标准。中国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好事情变成坏事情。继教是一例。      国家应该支持这样一个产业:有选择的或者全部的保存网上的内容。我们现在可以找到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东西(竹简,甲骨文),但以后可能连两年前的人写的东西都找不到了。这将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2011-4-21 整理
个人分类: 教育|2268 次阅读|6 个评论
“阿Sir,您这里是不是判错了?”
apywang 2010-11-13 13:00
本科生的材料学课程期中考试成绩揭晓,昨天把卷子发还给了学生。今天下午有人敲办公室的门,打开门之后见一个学生手里拿着试卷。他小心翼翼地问:阿 Sir ,您这里是不是判错了? 第一反应是又有学生来求改判加分,因为卷子太多,难免有给分不严谨的地方;而学生求着加分各有理由,所以能够合理修正的就尽量给他们改了。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学生给我看的是一道 3 分的题,他答错了,但是卷面上没有扣他的分,所以他的要求是改判后减掉这 3 分。 不知道当时我自己有没有被看出什么过度的反应,但是内心里还是觉得意外并且有些感动,原因我想不需要多说了。说起来这个同学成绩并不突出,减掉 3 分后本次成绩实际上会降半档的(从 B+ 到 B )。所以这件事的意义即使不拔高了说,至少说明他在好处和本分之间,选择了后者。 在香港很多年了,见证了香港的很多改变。不管怎么说,很多香港人是非常本分的,虽然这个比例可能在变化。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33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周其凤校长的一封信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0-11-9 11:46
原文在: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0-11/09/content_187415.htm 就招生改革方案征求意见 各位北大同仁、校友: 近日,其凤收到高松、文东茅等11位老师的来信,建议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号召,进一步加大我校本科招生改革力度,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来信非常认真,对现行招生方式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改革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做了很好的阐述。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但是,招生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怕考虑不周,因此决定将该建议周知各位,听取意见,以求完善。请将您的意见发送招生办公室或我本人。 多谢您的支持! 周其凤 2010年11月8日 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周其凤校长的一封信 周校长: 我们是一群长期关注并不同程度参与招生工作的北京大学教师,怀着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焦虑和期盼,向您和北大招生委员会写这封信。 我们都十分清楚,生源质量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 ,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对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北京大学曾经在招生工作中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包括率先进行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选拔优秀学生、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局部改革措施所产生的作用有限,就整体上而言,目前我校实行的始终还是一种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即只能依据高考分数做出录取与否的判断,并且被动地接受数量有限的高分考生的挑选,导致以高校主体质量需求为前提的主动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被动的根据分数划线后的拉生、求生活动,并由此埋下种种影响未来中学甚至大学素质教育的隐患。即使是在可以一定程度降分录取的自主招生和校长实名推荐制录取体制中,目前分数线也还是压倒性地超过面试成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与途径。多年来,学校的招生工作队伍为选拔合适生源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面对目前的高考模式和招生局面,他们的工作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且越来越受到唯一的分数线标准牵制而难以有所作为。 我们认为,高考作为一种长期实施、较成功和成熟的大规模考试,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对学生的智力、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区分上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不同区段的高考成绩确实可以作为不同高校招生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学校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而不问学生的素质如何,专业理想如何,对于本校的热爱与否,这样的录取必然给以后的培养带来太多困难。显然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是不符合我校人才选拔和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也难以全面体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我们认为,至少在北大,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予以改革的时候了。 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包括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素质都是高考难以有效考查的,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必然会引发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考试科目和内容,而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倾向。长此以往,民族素质将不堪设想。凡高水平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目标,也都会在招生方面突出其办学特色要求,而在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下,高校无法根据自身需求选拔学生,面对少数虽然分数高但不一定适合本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淘汰,面对略低几分的优秀农村考生也爱莫能助,自然难以突显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更有甚者,在这种体制下,各高校为了所谓社会声誉和生源分数线排名,招生工作不是各取所需,量才录用,而是演变为一场拉高分考生和抢状元,比分数线高低,甚至比奖学金数额的混战;某些学生和家长凭借一纸高考分数条待价而沽,盲目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结果不仅会在招生工作中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良竞争,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社会风气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对此十分忧虑。 北京大学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各行各业引领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学术科研、社会治理、实业经贸等不同行业对引领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同;作为一所拥有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要求也不尽相同。近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个性化、多样性人才培养体制和课程体系方面已经做出巨大努力并取得很大成效,这就使得实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学生选拔体制显得更加紧迫。 我们在教师岗位的长期实践也已经证明,尽管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在达到一定分数线区段水平之后,高考分数在进一步的人才筛选和区分方面就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在高考分数接近的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尤其是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将是个人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北京大学应当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即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从而维系招生工作中高校的自主性,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了实现这一改革,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其实,这种在笔试基础上进行面试招生的制度,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也有着长期的、成功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北大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将这一成功体制引入到本科招生工作中来,并在一定范围内试点之后,逐渐推广。 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在全国高校招生方面也应该努力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北大的招生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也适逢其时。 尊敬的周校长,我们深知您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校长,盼望您能认真考虑我们的建议,推动这一或许具有突破性意义招生改革。 此致 敬礼! 致信人: 高 松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士) 陈十一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饶 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叶沿林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跃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国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潘剑锋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康 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2010年11月5日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2566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意分数的留学生
罗帆 2010-10-22 09:19
上学期,分别给三个留学生班讲组织行为学,两个英文班,一个中文班。 开学之后,留学生们陆续交了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报告。费了不少时间批改,并计算平时成绩,最后得出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 30% ,案例分析报告占 10% ,演讲占 20% ,课程论文占 40% 。前几天,将成绩单、论文和报告交给了留学生办公室。 昨天中午,一位留学生到办公室来找我,问我为什么给他的平时成绩分数偏低。他来自非洲某国,身材高大,性格外向,在课堂上发言比较积极。我请他坐下,他不坐,样子很生气。我赶快找钥匙打开文件柜,找出他们班的平时成绩记录。他们班一共有五次案例讨论等课堂团队活动记录,每次都有现场评分和学生亲笔签名,但他只有三次成绩和签名。他说自己每次都来上课,比部分同学发言积极,但分数却不如他们。我耐心地让他查看记录,让他用红笔画出自己签到的名字,他翻来翻去,只找到三个签名。我解释说,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课堂表现,虽然他只有三次签到和小组成绩,因为他上课发言积极加了分,平时成绩是良好。他的语气缓和了,但脸上还是不情愿的表情。这时,后来的两位留学生,在一旁帮他说话,证明他学习努力,表现积极。 其实,他的总评成绩超过了 85 分,如果是中国学生,应该觉得很不错。那么,留学生为什么在意分数?首先,每个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国家,都是选拔出来的代表,有一种不甘落后的劲头;其次,多数同学学习努力,对高分的期望值较高;第三,学习成绩与申请奖学金有关联性(学位课平均成绩一般要高于 85 分);第四,成绩对他们找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留学生们比较在意得高分,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有一次,我在提交成绩后收到一位女生的邮件,说自己的分数太高了。我回信说明了计分方法及给她 87 分的理由,但她坚持要我把她的分数降低,否则会影响她毕业后求职。她来自一个阿拉伯国家,可能社会不希望女性太强?成绩好的女生,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反而不好找工作。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搞清楚其中的奥秘,尚需深入体验和研究。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4355 次阅读|6 个评论
选区电子衍射(SAED)标出晶面的指数为分数,可能吗
EyeLover 2010-5-18 09:40
最近做了一个XRD分析表明是纯相物质的SAED,结果分析出晶面指标是分数(见附图),使用晶面夹角公式和晶面间距公式验证,也没有问题。不知有没有可能性,希望有经验的老师指点迷津。 注:我个人发现如果把SAED的标尺增大三倍,再计算即可得互质的晶面指数(002)和(031)(与把得到的分数指标互质化结果相同)。 HRTEM和该物质的PDF卡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165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数学”的对话(10)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29 21:10
, 关于数学的对话( 10 ) (接( 9 )) 甲:其实,所谓小数,就是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 乙:确实,小数的每位数字都是它的前一位单位的十进分数。 甲:所有的分数都可以表达为有限位 小数与 无限循环小数两类。 乙:而且,有限位 小数是 严格意义的 等于 相应的 分数 ; 无限循环小数只能是趋近于 相应的 分数 。 甲:还要注意,:前面所说的无理数,还可以表达为无限位的,不循环的小数。 但是,这种小数是不能用通常的分数表达的。 乙:这就是称它们为无理数的原因吧?! 甲:也就是它们不能用有理数及其简单分数表达。但还可用相应的连分数表达。 乙:看来,这个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还真有不少名堂值得注意哩!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数理|4074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数学”的对话(7)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25 18:46
关于数学的对话( 7 ) (接( 6 )) 乙: A/B 还形成各种不同的分数,由 A 大于或小于 B ,以及数值的不同,而分别有假分数、带分数和真分数。 还形成各种不同的小数、循环小数等等。 甲:还会产生又一种无理数,例如:对于特定的 A 的开 (j/k) 方, A^( k / j) ,例如: 2 的开平方, 2^(1/2) ,以及求圆周率得到的另一种无理数。 乙:这样,整数、分数、小数、循环小数,等等就是有理数。 甲: 由 减法, A-B ,当 A 小于 B 时,就得到相应的负数。 乙:包括全部正、负有理数,和正、负无理数就通称为实数。 甲:所有的正、负实数,都可相互穿插,按数值大小顺序地排列表达在一个实数轴上。
个人分类: 数理|29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 “数学”的对话(6)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24 20:41
关于 数学的对话( 6 ) (接( 5 )) 乙:最基本的数,就是整数。 1 、 2 、 3 、 ,等等吧?! 甲:是的! 乙:各整数之间,有:加、减、乘、除的 4 则运算 吧?! 整数 A 和 B 有: A+B , A-B , AxB , A/B , 甲:是的!而且, 由此又产生:乘方、开方,指数、对数等运算。 A^j 是 指数;即: A 的 j 次 方, j 个 A 的联乘积。 j 是 A^j 以 A 为底的对数 , A 是 A^j 的开 j 次 方。 乙:这就又产生出许多不同的数:分数、小数、无理数、虚数、等等。 甲:而且,还有 0 和无穷大还都是特殊的数 !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数理|283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