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司机不能疲劳驾驶,医生疲劳工作是否可取?
kksonne 2009-9-9 17:26
刚刚看到一则新闻,医护人员将通过增加工作量提高收入。原本提高医护人员收入是对其工作艰辛的肯定,出发点不错。但是,我个人认为通过绩效工资的方式,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以提高收入的方式值得商榷。 我的大学同学同一年级的大约300多人,大多在县市级,省级医院和大学的附属医院工作,目前其中许多人是单位的中坚骨干力量,不仅面临专业提升还要进行工作之余的科研活动。他们一天的平均工作量至少在10小时以上,其中不包括学习时间(医生的行业不同于其他,若涉及研究还要查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医生往往需要值夜班,第二天白天不休息继续工作也是经常的事),本来这些大医院的工作量已经非常大,每天工作下来亦是相当疲惫。 陈部长的算盘确实不错,医生增加1.5--2倍的工作量,得到的回报却不是相应增加1.5--2倍,而仅仅是1.2--1.5倍!我所认为公办学校的教师禁止开展校外辅导班,目的是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正常上课质量。难以想象医生要是过度透支体力和精力,患者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据了解,国外一些医院严格限定医生的工作时间,以保证手术的质量。当然我非常赞成门口罗雀的医院,一些乡镇卫生院应该增加工作量,提高业务能力。 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可以综合其他措施,比如压缩医院行政人员的编制,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以提高一线医务人员的福利。医生尤其高技能的专业医师(注意:高龄高技能,院长实际水平高)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允许他们适当兼职,指导更多的年轻医生成长并获得更多财富机会;削减对临床医务人员的科研业绩考核,毕竟医生不是科学家,让其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或者专研业务;强制限定医生的工作时间以及开展带薪休假也是对医生的尊重并提高其福利的一种表现。当然,医生有了额外的合法收入依法纳税也是必要的。 附: 十一起 医护人员将通过增加工作量提高收入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9-09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据新华社电 卫生部部长陈竺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还就公立医院改革后医护人员的待遇问题做了进一步解释。 他表示,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实行绩效工资,一个医务人员将来能够干现在一个半人甚至于两个人的工作,他的收入能够达到现在收入的1.2-1.5倍,这样既能够控制费用,又能提高收入。
个人分类: 健康话题|3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脸红,你脸发烧吗 ???
ljxm 2009-7-13 14:42
昨 晚看到中央十台重播的一个节目,觉得我还是学“自然科学”的我的脸很红,不知河南安阳一家医院为安阳崔家桥乡冀庄村15岁女孩治病的主治医生你脸发烧吗??作为医院你的良心何在? 1.作为医生,并不是疑难杂症的病,你的确诊依据? 2、作为医院,一天的治疗费就高达5000元,短短一个多月就花了9万元,治疗费用惊人迫使病人回家等死? 气 愤!!!真想将此医院砸了!!!!! 为 说明问题,特在网上搜下文:( http://news.sina.com.cn/o/2009-02-26/085815223495s.shtml ) 农民自制“山寨呼吸机”救少女 无钱医治回到家中——为救少女,   村民自制呼吸机权威专家以正视听——小燕的病   并不是疑难杂症心酸发明的背后,   谁脸红?   最近一段时间,“山寨呼吸机”的新闻正被众多媒体热炒,该报道是:安阳崔家桥乡冀庄村15岁女孩得上怪病,无钱医治生命垂危,为挽救女孩,几名热心村民自制了一个“山寨呼吸机”。女孩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数万元医疗费花得冤不冤?“山寨呼吸机”的背后到底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药费昂贵,   最高一天花5000   无钱医治回到家中——为救少女,   村民自制呼吸机权威专家以正视听——小燕的病   并不是疑难杂症心酸发明的背后,   谁脸红?   2月19日,郑州市金水区人民医院2楼,窗明几净的病房中,一台呼吸机正在有节律地工作,15岁的冀小燕静静地躺在床上睡着了。   谈起冀小燕在安阳某医院40多天的住院治疗,她51岁的父亲冀兰俊泣不成声。冀兰俊说,2008年11月17日早晨,他刚起床就接到了女儿同学的电话,称女儿突然晕倒在地。他迅速赶去将女儿送往安阳某医院抢救。“医生说我女儿患的是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因病毒感染而造成的疑难杂症。”冀兰俊说,在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小燕的喉管被切开,插上了呼吸机。虽然基本脱离了危险,但必须24小时借助呼吸机呼吸。   “在这家医院,医疗费高的时候一天有5000多元。”冀兰俊说,到12月26日,包括在外面买药的钱,短短一个多月就花了9万元,此时,冀兰俊夫妻再也借不来钱了。   安阳某医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冀小燕住院期间,医院已破例予以照顾,但由于病人家属坚决要求出院,看到病人病情相对比较稳定,医院只好同意。   冀兰俊说,小燕回家后,医院给了他们一个橡皮呼吸球,“一分钟按压18次到20次,不能多也不能少!”医生叮嘱说。   听说小燕没法治从医院拉回来   了,亲戚邻居们都赶来看望。在小燕家人的请求下,村医安旺福成了小燕的主治大夫,精心为她治疗。   无钱医治回到家中——   为救少女,   村民自制呼吸机   “孩子从医院拉回来时,眼睛还睁着骨碌碌直转,她啥都清楚呀!”村民冀俊海说,“看小燕可怜,为了救她,大家商量了一下,50多名村民自发来到冀家。5人一组,24小时轮流不间断地为小燕按压呼吸球。”   “刚开始的时候,橡皮球直接插在小燕的喉管上,总磨着她,我们按压也不方便,于是我们就找了一个洗衣机的排水管子蒸煮后接了上去,管子长了,橡皮球终于可以放在床上按了,按的人方便,小燕也舒服多了。”村民马保顺说,“可呼吸球需要人工不间断按压,一会儿也不能停,一般人按10分钟左右,就累得支撑不住了,十几天下来,很多人都累病了。”   “你们年轻人能不能想想办法做一个简单的电动呼吸机?至少能省省劲呀!”年长的村民冀兰付说。这番话让马保顺他们有了想法,孟文海、冀俊海3个人说干就干,经过苦思冥想,他们从缝纫机的脚踏板、炼油机上得到启发,就将一个废旧的自行车架、电机、呼吸球等组装起来。经过5天研制,多次调试,小燕终于用上了“山寨呼吸机”。   权威专家以正视听——   小燕的病   并不是疑难杂症   昨天上午,记者在金水区人民医院看到,病房中的冀小燕已经去掉了呼吸机,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康复训练了。该院院长周国平告诉记者,经过治疗,冀小燕现在已经可以每天脱机自主呼吸3个小时,目前,病人恢复顺利,各种体征稳定,双侧上下肢肌力明显改善,如果不出意外,一个月左右就可完全康复出院。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冀小燕所患的病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也不是什么‘富贵病’。”河南省人民医院著名神经内科专家冯周琴主任说,此前媒体都把冀小燕的病报道成了格林巴利综合征,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目前基本可以判定冀小燕患的是高颈段脊髓炎,并非格林巴利综合征。   “高颈段脊髓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都是一种神经系统急性常见病,但绝非不治之症,更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冯周琴说,高颈段脊髓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发作时抢救非常重要,但只要度过危险期,几乎都能痊愈。   “为小燕诊断时,我偶然发现她在安阳一家医院一天的治疗费就高达5000元,如果这样的缴费通知单天天给患者发,请问谁能看得起这种病?!”冯周琴说,“据我的经验,即使没有每天5000元的治疗费用,冀小燕的病照样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他们自动出院后在自己家里治疗,仅让一位乡村医生治疗,也没有花多少钱,病情逐渐好转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周国平说,冀小燕进入金水区人民医院后,一天药费只有100多元。   各界呼吁抵制歪风——   心酸发明的背后,   谁脸红?   就在一些媒体赞叹自制“山寨呼吸机”农民的智慧和善良时,众多网友却呼吁将村民制造“山寨呼吸机”一事看做“看病难、看病贵”的典型,纷纷呼吁抵制这个事件背后的歪风邪气。   冯周琴认为,这样一台“呼吸机”的出现让人感到温暖的同时又令人悲哀。“它是我国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一个缩影。也是他们求生中的无奈、挣扎和智慧的体现。”“医院是社会公益性质的机构,它应该保证全社会的人们都能得到医疗救助。”冯周琴在自己的博客中如此写道。   “‘山寨呼吸机’的发明是最心酸最无奈的发明,一些卫生工作者应该为此感到耻辱!”一名医疗界的人大代表说。   针对总额高达9万元的治疗费,省卫生厅一位领导感到十分不解,以前的救治医院为什么不能根据冀小燕家中的经济情况为其制订一个系统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呢?到底是有的人的“医术”出了问题还是“心术”出了问题?“但愿不再有下一个冀小燕和‘山寨呼吸机’!”一位网友说。大河报供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论:敢问医生诊疗中不接电话有多难
jiangbaoguo 2009-5-4 15:00
产妇小美(化名)近日在云南曲靖市妇幼医院做剖腹产手术。但婴儿分娩后出现问题,抢救无效死亡。而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接了近一分钟的电话。产妇及其家属认为,医生手术中接电话贻误了手术良机,导致婴儿死亡。( 转《法制日报》4月29日)   一个幼小生命的不幸逝去,究竟跟主刀医生手术中接听电话有无关系,有多大关系?在卫生主管部门调查得出结论前,我们只能陪逝者家属在心痛中等待。但无论是出于治病救人过程本身严谨细致的技术要求,还是出于医生对病人生命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操守,医生手术中接电话都无法被容忍。   没有哪种手术不存在风险,风险小会损害患者健康,大则可能危及生命。要降低手术风险,主刀医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无疑至关重要。对于这一点,医生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然而,现实中,并非所有医生都能把患者健康看得重如泰山,从而在手术中一丝不苟。其中,一些医院并不鲜见的医生中断诊疗甚至手术,接听电话的现象就广为社会诟病。   还记得去年年底,我的拇指被划破,伤口长需缝合。在门诊缝针过程中,医生却突然接听电话,不紧不慢聊起房子装修,一聊就近5分钟。直到麻醉药药效将过,缝合处疼痛加剧,在我几番催促下,那名医生才不情愿地挂掉电话。   回想起来真替患者捏一把汗,如果一名重急症患者正在手术,而主刀医生却打电话聊天,患者会何等恐惧?难道仅仅寄希望于自己躺在手术台上的生命再多延续一会儿?   事实上,命悬一线也好,尚无大碍也罢,患者把自己交给医生,本身就是一种托付。严格来讲,莫说常常紧张到争分夺秒的手术中,医生不该接电话,就连平时诊疗工作,不是非接不可,中途接电话也应尽量避免。这首先是不尊重患者,同时中断分神也可能影响对患者病情的正确判断。   现实语境下,医疗事故不断发生,医患纠纷也愈演愈烈。其中,由医生诊疗漫不经心、麻痹大意所致,即便不是绝大多数至少也占据了相当比重。所以,鉴于治病救人的特殊性紧急性,医生应避免侥幸,时刻绷紧安全弦,工作中慎接电话,手术中不接电话。 XWJ 、 XJ 、 XM 、 BCY 、 DCY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 次阅读|3 个评论
无可替代的听诊器
DrSun 2009-4-30 12:46
我刚到科博网发表博文时,曾谈到听诊器的故事。当时清水洋老师便从工科专家的视角提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听诊器和水银血压计是医生的象征,为什么在这么高科技的时代这两样古老的设备还没有好的代用品? 我回复过段时间再谈谈这个问题,自此心里也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儿。其实答案是现成的,大夫离不开听诊器!但从哪里谈起呢?是在技术上真的不可替代吗?还是在经验上离不了它,抑或是在感情上舍不得?我想还是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吧。 记得有一次出专家门诊,该看一位外地来的 50 多岁的女性患者了。这时我的一位学生走了进来说:老师,这是我的亲戚介绍来,专门找您看的。患者主诉呼吸困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做了不少检查,尚未确诊。我询问了病情,然后照例进行查体。先是用听诊器仔细听了胸部,没有发现异常。然后按顺序听诊心脏,结果听到了一种很特别的杂音。我再仔细地听,没错,确实有杂音。我怕拿不准,就带患者到了一位心脏科专家的诊室,请他核实。那位心脏大夫听了一阵子,说好像是有一种杂音,但说不上是那种疾病的特征性杂音。我回到自己的诊室,开了一张心脏超声检查的单子,对患者说先查一下心脏,看有什么问题。心脏超声检查是需要预约的,当天看不到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学生见到我说:老师,您真行,一下子就查清楚了。您猜是什么,是心房粘液瘤,患者做了手术,病就治好了。实际上,我事先不可能知道是这个病,我只是发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一种心脏杂音。这样的异常杂音,必须得到解释! 有人也许会反驳,即使没有听到杂音,是不是也可以明确诊断呢?我想会的。如果你把所有的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的肺脏和心脏疾病都考虑到,然后把各项检查单都开出来,其中当然要包括心脏超声了。这不是照样能查出来么?但问题是,患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包括更多的检查费。下面我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 一位 70 多岁的教授说是得了肺动脉高压,一直没有查到原因。看了不少专家,能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一些常见病都查了。胸片和 CT 没有发现肺部疾病,肺功能是正常的,也没有发现肺栓塞的证据。心脏超声检查也做了,除了肺动脉高压的表现,没有发现其他问题。哪是什么原因呢?教授本是医学院的老师,对于自己的病情和诊断过程叙述的非常清楚,需要我解决的问题也很明确。我还是照例进行了查体:没有呼吸困难的表现,胸部看上去很正常,用听诊器听诊肺部,没有听到异常。接着便仔细地听诊心脏 ,我感到自己的心脏为之一阵悸动,我听到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一种收缩期杂音!声音虽然很低,但确实是存在的。我觉得这应该是病因了,但我不敢肯定。因为,既然我能听到杂音,为什么心脏超声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我还是慎重一点的好,对老教授说:您以前拍过胸片吧,能找到吗,您都拿来我看看。过了几天,教授拿了厚厚的一摞片子来。我按照年份整理了一下,结果发现最早的胸片是 20 多年 前拍摄的。拿起来一看,果然发现了问题。您看, 20 年前就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了。我想,我的初步诊断仍需要心脏超声检查的证实。教授以前做过,而且是请超声专家做的。但我知道,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有关系,有些问题按常规操作是有可能发现不了的。如果提醒检查人员,你在查体时发现了某个问题,然后他带着问题去查,就有可能发现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会明白。另外,超声检查与检查人员的技术和经验也有很大关系,有时问题就在那里,但你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但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鉴于以上考虑,我建议教授再做一次心脏超声检查。后来过了好几个星期,教授又来到我的门诊,是来表示感谢的。她把检查单拿给我看,说是重新做了心脏超声,证实存在房间隔缺损。 看病就是这样。我相信其他大夫都用听诊器听过这位教授的心脏,但心脏杂音被忽视了,或者没有听到。听诊器是个好工具,但要用心去用。 每个医生都拥有一个终生不忘的关于听诊器的美好记忆。当我们第一次学习使用听诊器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在教听诊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时,总会强调这样一句话:到了冬天,听诊器的胸件会很凉,你听诊病人之前,要先把胸件放到自己的手心热一会儿,然后再听。 不久前我给首医的实习学生示范教学查房,医院的教学专家组前在评估指导。我习惯把听诊器挂在脖子上,而不是放在白大衣口袋里。查房完毕回到示教室,教学专家开始提出评估意见。记得一位儿科专家说道,你们内科大夫喜欢把听诊器挂在脖子上,我们儿科大夫就不这样。我们担心,如果不小心听诊器的一头溜下来,就有可能打到小孩儿的头上,婴幼儿皮肤嫩,一碰就发紫。我们的医学专家对病人的关心,就是这样的细致和周到。这样的考虑,非医学人士是无从得知的。 国外的研究人员也在一直探讨现代声像技术( acoustic imaging )能否通过分析呼吸音帮助诊断疾病。近来还有报道应用一种振动反应成像技术( vibration response imaging )对不同的呼吸疾病进行鉴别。关于心脏杂音的各种技术研究则更多了。但最后的结果是,这些技术都能提供一定的信息,但却没有临床实用价值。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结果分析费时,尚且不论;关键问题是这些技术并不比听诊器提供的信息更有用,更谈不上替代听诊器了。我上面提到了两个心脏病的例子,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听诊器的功劳就更不用多说了。有些病在询问了病情之后,只要你把听诊器放到胸部一听,心里就有数了。一副听诊器,再加上医生历练多年的听诊技能,目前还没有哪种技术能达到这样的诊断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行医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变化,有些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处方笺是不用手写了,大家不是抱怨医生的处方和病历是天书吗?把药名的拼音首字母输入电脑一敲,处方就出来了。医生工作站就更厉害了,坐在病房的工作间里,一点患者的床号和名字,所有的检查都可显示出来:胸片、 CT 、核磁,各种化验结果一应俱全。如果你给病人上了监护,他的心率、血压、呼吸都可实时显示。除了病房里真正的病人之外,你的电脑里还有同一个病人(美国人称之为 iPatient )。技术是进步了,我担心的是医生与病人交流的时间会减少。病人的表情、情绪、气味,电脑能反映出来吗?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强调望触扣听。其他的知识可以通过网上学到;当医生,还得要师父手把手地教! 蛇仗、白大衣、小药箱都是医的象征,但都不像听诊器那样更能体现行医的本质:把科学技术与听诊技能结合起来,以发现患者病痛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分类: 行医杂记|8426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看“医疗事故举证倒置”
chqxiao 2009-4-6 12:08
著名的医疗事故举证倒置实施五年了。 之所以著名,一是因为其颠倒了正常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被认为是创新;二是各界对其一直争论不休,有人称之好得很,是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高招,有人指其糟得很,实为损害医、患双方利益的恶政。犹如盲人摸象,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不久前上面通知说目前正在就是否要修改这项新政进行讨论,希望大家提出意见。我愿用一个医生的眼光,从对医、患双方以及全社会的影响来权衡其得失。 中国传统观念上把患方看医生称为求医,医方看病人是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处于主导地位,用生意人的话来说,医生是甲方,患者是乙方。举证倒置极大地动摇了甲方的优越地位,原本处于弱势的乙方随时都可以指其为戴罪之身,无须列举证据。医务人员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救世主,而且正在逐渐走向弱势,医疗服务工作本质就是一份普通职业,不仅有权力,也要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务人员的传统服务理念,强有力地调整了医患关系,使之更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与此同时,医院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加强了自身建设和管理,杜绝漏洞,提高服务水平,尽量使患方满意,从而促进了医院建设的现代化和管理的规范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作用是积极的,尽管很有限。 然而,举证倒置严重打击医疗卫生全行业医务人员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心理失衡。每日辛劳为患者防病治病,理应受到尊敬。但事实是,只要患方稍有不爽,想发飚就发飚,随时可以指责医方有过错,立即使之成为有罪之人,不管是多高级别的医生、多有影响的医疗机构,都要站在被告席上,自己提供证据为自己洗脱罪名,这实在是不能接受的。知识分子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不被人信任,没有谁愿意送人鸡汤疗伤养病反被看作是投毒者,更何况这救命的鸡汤还是自己用心血,甚至是用生命熬出来的。忍辱负重之下很少有人能尽心尽力地工作,如果有,那也已经快成圣人,或者到了佛家的涅磐境地了。有些患方一到医院就开始拍照、录像、抄病历,记录医务人员的言行,从中找到把柄,准备出院时打官司。在这种极端不受信任的情况下,医生们不可能制定出精品诊疗方案,最多只能机械地按常规办事。这些年来,高质量的医案越发罕见了!高明的医生其优秀之处就在于能精心观察病情,制定符合患者特有情况的诊疗方案,既能达到最佳疗效,又最大限度地省钱。仅仅按常规办事,小心翼翼、不越雷池半步,自然失于平庸,最后吃亏的是患方。有人说医、患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在这里患方是弱势群体,举证倒置可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果真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吗?医务人员在为自己辩护时提出的观点和举出的证据同样包含着大量的专业信息,不具备医学知识的患方、辩护律师,甚至判案法官有几何时能驳倒他们?再者,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又如何保障?正因为举证倒置也不靠谱,发生纠纷后患方多半是要求私了,不愿意走司法途径解决,最后不行就胡搅蛮缠,把事情闹大。政府主管部门有恐闹症,多半息事宁人,叫医院退让,蒙受不白之冤。 举证倒置直接导致医疗费用上升,成为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这种影响波及到全社会。由于自我保护的意识,避免医疗事故处理中输掉官司,医方普遍在医疗活动中预先准备支持自己无过错的证据(包括大型设备检查和特殊检验),使用那些被大家认为很现代化的新技术、新材料和贵重药品,以求患方认可其已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一个感冒头痛的患者,医生心里明白其头痛为感冒所致,并无大碍,过几天感冒好了头痛自然就消失。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头痛并非此情此景引起,而是脑部另有疾病(比如脑瘤)所至,赶巧感冒时出现了症状,尽管可能性极小。为了避免被患者指控为误诊、漏诊,打官司自己处于不利,医生从慎重起见,会让患者做头颅 CT 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这在诊疗常规中也是无可非议的,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我想多数医生会有这种考虑。而那些在医疗过程中被证明既有效又廉价,但确实也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诊疗方法和药物就不敢轻易使用了,医疗费用上升是不言而喻的。按照国家全民医保的构思,医疗费用的相当部分将在医保基金中开支,政府是医保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实际上这就是全体纳税人的钱。因此,医疗费用的上升不仅仅影响涉及纠纷的患者,也影响到所有的病人和全社会。 举证倒置还严重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技术的创新。医学研究最终都要在医疗实践中验证,才能得到最可靠的结果,其艰难性可想而知。至今医学还很不发达、不完善,有许多问题还不明不白,发展有如蜗牛爬行。即使是按照目前已经普遍公认的常规方法诊疗,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其效果也是因人而异,不能完全一致。所以每次诊疗活动都是在一定的风险下进行,带有一定尝试性的,如同人在股市,风险和收益并存。对于那些疑难杂症和危重症,有时真是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诊疗,如此也只有部分的病人能被抢救回来,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假若不冒这种风险,就连这一线生机都会完全消失,而如果冒险治疗,一旦达不到患方的期望,打起官司来判你败诉没商量,法官至少也会认为他是在同情弱势群体。在举证倒置的重压下,医生们宁愿承认自己无能,也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最后受损害的还是患方的利益。由于不愿意承担风险进行探索,医学科学的发展必然受阻,其结果是对全人类的不利。 凡上种种值得认真权衡。我更愿意把举证倒置看作是某个特定时期的过渡性政策安排,是个权宜之计。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那场后来被认定为基本不成功的医改中,医院被政府甩包袱推向市场,其结果是公益性下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滑坡,患者自己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迅速增加,需要进行整顿。治乱世,用重典,经过五年的举证倒置,对促进医方提高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预期的效果已经达到,并且已经基本固定下来。随着国家全民医保战略的实施,百姓医疗费用负担开始减轻,医患关系趋于缓和,医疗纠纷逐渐减少。情况已经大大改观,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地改变。涉及医疗纠纷的人毕竟是很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信任医生、信任医院、信任医学科学的。举证倒置即使有利于涉及纠纷者,那也是极少数人的事,而由此导致的医务人员长期心理压抑、全社会医疗费用上涨、医学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受阻,这些弊端远大于少数人所得到的利好,我们大家都要为其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得不偿失的。是到了重新评估它的时候了。报载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进行了审议,有专家、学者和人大常委提出在医疗事故举证中要恢复《民事通则》明确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的正常制度,对此本人喜闻乐见,这样做才符合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基本原则。且看决策者如何定夺了!
个人分类: 医生-医院-医改|5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生是在“看病”还是在做“身体试验”?
niuyy 2008-12-21 11:58
岁数大了些,每年冬天去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多,今年又一 次挣扎在去医院的路上,心里已经给自己开好了处方,没数(霉素)+赌命(毒宁),上次就是这样治好的。到白大褂面前先声明我吃口服药从不管用的,必须输液,医生很听话,麻利的为我代笔写好了处方,抓药,输液,但这次我失算了,三天后病情依旧,对药物的心里安慰依赖过去后病情反而显得更加严重,再去找医生,这次不敢自己做主了,让医生开方:煞星(杀星)+金刚还是先三天吧,很快三天过去,没有减轻,失望地又去找医生,答复,治病都需要一定过程,这种药见效慢,追加两天看看,违心接受,又是两天,外甥打灯笼-照旧,心一横换家医院换个医生,喘息着先声明某某药某某药都已经用过了,请您换换看吧,投保(头孢)+豺虎(柴胡),还是先三天,第一天似乎减轻了一点点,但是又怀疑是心理作用,第二天,还是那样,心里突然多了一种感觉,我是人还是实验鼠,尤其当那冰凉的液体换血一般慢慢流遍全身时,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第三天,惜命大逃亡,不去挨针了,彻底绝望了,在家托着吧,幸好天转暖了些,病情慢慢感觉不到了,也许是意志作用吧。 呜呼,我们到底是在看病还是试药?感冒只是一个小病,有必要把这些药都尝试一遍吗?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做?垂死的人,抱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很显然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哪为什么还要在我们身上进行药物的轮流和轮回呢?医生是在治病还是在探病?是在开药还是在试药?,一句话,平常所说的对症下药其实并不真的对症,不对症这不还是身体试验吗?你医生就是为了身体试验而工作的吗?如果久病成良医那岂不谁都可以凭点儿小经验开展这种试验了吗?严格地说不能药到病除和立竿见影就不能算治好病,只能算药物试验,也就不能收费,所以看病时前面无效的药物(过程)应该免费,直到一种有效的药物治好病为止。为此还和一位老大夫爆发了一场口水之争, 你怎么知道前面的药不管用呢?你怎么知道治好时不是药物的综合疗效呢? 药打在我身上又不在你身上我怎么知道药不管用呢?你非要说管用你在自己身上打打看。 吃六个烧饼饱了你能说前五个不顶饥? 试六把钥匙开了门你能说前五把都有效?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做身体实验的治病呢?怎么做才能药到病除呢?真正的对症下药在哪里?存在吗?恐怕没有人考虑过。有哪位医生是在确定患者感染何种病菌病毒种类之后再开具相应抗生素处方的?还不是什么药新什么药喜欢开什么,其结果就是直接导致抗生素滥用。但说实话,确实存在对症下药的,我有次发生了闹肚子的突发事件,高贵的头都要抬不起来了。医生望闻问后开了一神方,一瓶水滴下去就不再一泄千沥了。莫非对这种急病医生心里有数知道耽搁不得?所以,复诊最好别换医生,免得造成重复试验。 为什么会成这种现状?相传神农氏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换个角度想,神农不也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吗?他的遭遇可以原谅毕竟他不是药王是外行,但现在医生可是货真价实主宰生杀的的内行, 今天的你我不还在 重复上古的故事吗?尤其因为西医发展的基础是动物实验,而现在的医院大都西医化了,病人也就被当成了动物,与此相配套的是开出的众多完全没必要的检查和卖药般的大处方。没有人来追求当手到病除的神医,没有人来研究属于中国特色的低成本处方,树立惠及百姓的人性化医疗医药体系,众多医生迷信于西医,丢掉了望闻问切的传统。 习惯了,大家都这样,古来就这样,从市井百姓到中央大员,花钱买到的其实不是服务,不是医疗,不是科学,而是身体试验,如此真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喂,你敢保证自己不生病吗?下次,你愿做什么,人还是实验鼠? 我是一只穿着白大褂的狼 : http://blog.39.net/hailian/archive/2008/10/25/632891.html
个人分类: 杂论|56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让更多的人看病(二)
eloa 2008-12-8 08:55
ppyang 发表于2008-12-5 星期五 17:40 前段时间忙得昏天黑地的时候,13说要写篇疾病贩卖有关的文章,于是整理了点资料准备给他做参考。结果等到今天想起来的时候,发现勤劳的桔子小蜜蜂已经发了一篇水准颇高的了。那我就接着她的话题再聊聊,权当一点补充。如果说 桔子的文章 让大家对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有了一个全面的话,那我们再来看看它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掏钱买药来看病的。 1 勤筛查,早确诊 在美国,基本上各大制药公司的网站或者是药物广告上,尤其是治疗像癌症这样慢性以及有比较长的病变期的,都会提醒人们尽早去做疾病筛查来排除自己患病的可能性。那么这种筛查的结果呢?真的像看起来那么有效吗?来看一个很极端但是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在50岁的时候,被筛查出有癌症,于是开始服用某种药物,10年以后,他死于这种癌症。假设科技进步了,他在40岁的时候就被筛出有癌症,还是服用相同的药物,结果20年后,他死了。表面看起来,早筛查好像让他多活了10年,但实际上,他还是死于60岁。而且,多服的10年药可能让他承受更多心理,生理以及经济上的压力。生活质量可能远远不如50岁才筛查处有癌症来的好一些。同样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这种药就让他多活了10年,即便他服用的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安慰剂,结果也是一样。所以,药品广告里那些所谓的相比较前n年,我们的产品又让广大患者多活了**年的言论里究竟有多少水分,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这种癌症筛查本身对人体的伤害究竟多大,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统一的结论。虽然在美国,很大一部分的中老年男士开始进行频繁的前列腺癌筛查,但是近几年,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很多人认为,这种筛查本身可能会比癌症带给人的痛苦更大一些。毕竟,对于老年人来说,前列腺癌并不是让他们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在去世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有这种疾病的。现在过度泛滥的针对前列腺癌症的PSA 测试,只是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已。 2 疾病贩卖 说白了,就是把本来算不上疾病的一些机体失调或者紊乱,硬往疾病上掰扯,从而劝导人们购买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美国,消费者接受这种类似于洗脑一样的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处方药广告(direct-to-consumer advertising).这种广告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描述你身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症状,告诉你这并不是因为你今儿早上没有喝咖啡或者是昨晚没睡好导致的,而是你的神经系统出现问题了,这是一种疾病,您得赶紧治,要不然后果越来越严重。不过好在现在还不算太晚,因为我们的药面世啦。我一个曾经当医生的同学就曾经亲身经历过一位患者,那位患者每天早上都会头痛,作了所有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监测,前前后后连药带检查花了1万多刀,都没啥结果。结果轮到我同学他爸一个资深老医生的时候,一杯咖啡,搞定。原来她只是咖啡上瘾,根本就没有任何疾病。当初她就是看了电视上的广告,深信自己有病,才来来回回四处折腾。再加上她每次都在早上约医生体检面谈,被要求最好别吃刺激性的早点以免影响检测结果,才导致头痛越来越厉害。 所幸的是,中国并没有这样的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处方药广告。但是,类似的情形却也在悄悄上演。那些针对所谓亚健康的形形色色的医药保健品广告和治疗中心,其实也都起着相同的作用。实际上,不管在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在其他的官方组织,都没有对于亚健康的确切定义,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亚健康是一种疾病。我不知道现在这些保健品还有没有。反正在我小时候,我爸妈都喝过一种据说能够改善亚健康的**口服液,到现在我老妈似乎还在喝据说能使人保持年轻态的某黄金。 3 拉拢医生 桔子说的没错,在美国,医生开出电饭锅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给你开点没啥显著改良,但是价格贵得离谱的新药,那就太正常不过了。小到医药代表定期拜访,各种免费的礼物,大到免费的迪拜全家7日游,甚至绝大多数医生都有自己的私人直升机,恐怕也是和医药公司分不开的。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这些午餐的性价比绝对让人很难不心动。做个讲座,文章署个名,电视台上露个脸帮忙吹嘘一下或者是帮忙在某科学杂志上发表一些相关文章,对于这些见多识广的医生来说,实在是太小菜一碟了。 而且,关键一点是,跟中国不同,因为FDA的存在,这些药品其实是不会对人体有太大的伤害的。充其量就是贵一些,对于有医疗保险的人来说,这些又基本上是被COVER掉的,所以,既然患者不在乎,医生就更没啥可担心的了。甚至,由于天天被铺垫该地的广告影响,有些患者会点名要求使用某种药物。 但是毫无疑问,这样一来,整体的医疗花费就会大大上涨。这也是美国很多纳税人对现有医疗体制不满的原因之一。而且由于药物的特殊性,他的价格注定不能被市场调控。而且通常一种新的药物问世,一旦通过FDA的认证,就会有专利。这种专利保证几年之内都不会有其他的医药公司与之竞争。药品的价格就一直处在一个垄断的地位。而一旦这种专利面临过期,价格面临崩盘的时候,很多厂商会想尽各种方法去延长这个专利保护期。其中一个很经济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改变药品的成分。比如说,将其中某个成分的分子从左旋改成右旋,或者一半左旋一半右旋。这样一来,很有可能药品的效果不会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却可以申请到另外一个专利,垄断的地位就牢不可破了。价格不但不会下调,可能更高。 而且这些被叫做我也一样的药物因为已经有之前药物的广告效应,再加上人们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新上市的药物总是会有很大的改进的,往往会占据更多的市场。实际上,FDA批准新药物的标准并不是新的药物要比之前的药物有更显著的疗效,而仅仅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药物会比之前的药物有更多的副作用或者是差于之前的药物。 4 利益冲突 其实,上述的种种,归根到底都是利益冲突惹的祸。劝人们做癌症筛查也好,疾病贩卖也好,拉拢医生也好,唯一的原因就是医药公司能够从中得到利益。还是那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要医药公司愿意掏钱,肯定意味着它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不光是在医药行业,媒体也涵盖其中。不管是大学的program还是cnn的医药报道,仔细寻找,都不难看到医药公司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美国医生,开始对自己的医疗体制不满,很多人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医生身份,转而投向公共健康领域,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这个小小的16个人的研究生项目里,就有3个人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医生职业。 医疗体制现在是美国人民讨论的热点。虽然要求改变的呼声越来越大,但是美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也像中国的医改一样,任重而道远。奥巴马给了美国人民一个美好的梦,很多人都沉浸在其中,不愿意醒来。但是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很清楚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梦。 上周在明大的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峰会上,著名的mayo医疗中心的ceo说每个人都能够享受能够负担的起的医疗保险?那太简单了,咱们开始吧! 就是现在! 台下一片哄笑。要知道,这里可是奥巴马的铁杆支持阵营。 但是至少还有人允诺美国人民一个这样美好的期许。中国呢?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看个感冒不用花上百甚至上千元?什么时候可以不动不动就用抗生素?什么时候发烧去医院的时候,不需要再先照胸片? 说得再远点,什么时候那个给我们客座作讲座的美国教授跟我说至少我们还有FDA把关,我们没有三聚氰胺奶粉和空壳奶粉,我不是无言以对,而是能够理直气壮地说点啥? 希望这天早点到来。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475.html
个人分类: 健康|12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医生的宝宝遭遇感冒
eloa 2008-11-18 10:31
李清晨 发表于2008-11-16 星期日 8:01 ㈠ 燕子犯傻 2008 年 11 月 5 日宝宝刚满一周岁,当天的 13 点 30 分,我接到燕子的电话。 清晨,咱家宝宝发烧了,咋办呀? 多少度? 38 4 ,用不用抱到医院去看看? 除了发热而外,有别的情况么?精神头怎么样?正常吃喝么?有没有哭闹或者打蔫什么的? 这些倒是没有,跟平时一样玩耍,吃奶也没见少。用不用上医院啊? 燕子明显已经比第一次问的时候着急了。 不 用 到医院来,先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回头再测体温。 那用吃药么?我出去买啊? 药,不用你管,暂时也不用吃,我下班的时候带些回去 撂下电话,继续工作。 16 点 30 下班,我到药店买了一种退热药(为了避免给读者留下我强调某种退热药的错觉,药名姑且略去)和一种几乎是万能的神药板蓝根冲剂(为了叫读者明白我对以中药抗病毒的厌恶,必须点名)。退热药是可能给宝宝吃的,板蓝根则是为了糊弄宝宝的妈妈和奶奶,一旦拧不过她们,非要去医院的话,也好拿板蓝根抵挡一阵(不是抵挡感冒,是抵挡燕子和俺娘)。唉,与自己的老婆和亲娘还得运筹帷幄呢,这年头做个坚持原则的大夫太不易了。光患者的愚蠢这一关就够你吃一壶的,可怜呀,愚蠢;可恨呀,这制造愚蠢的大环境! 到家后,俺娘说,孩子洗澡以后就睡了,体温已经降到 37 了。燕子问: 晚上再烧怎么办呀,要不要去医院? 我狠狠瞪了她一眼说: 不用,再烧再洗澡! 要是听你的话,孩子被耽误了,我跟你没完! 你要再敢跟我胡搅蛮缠,我就给宝宝换个妈! 可能是我回来的时候关门动静太大了,也可能是刚才嗓门不够小,总之宝宝这个时候醒来了,咿咿呀呀地要妈妈。燕子刚刚被我抢白了一顿,扁着个嘴就去抱孩子了。 呀!怎么又烧起来了,孩子身上好热。 燕子赶忙把体温计给小家伙夹在腋下,这个凉凉的东西,宝宝显然不喜欢,挣扎着想把手臂抬起来。燕子按着她的胳膊,哄着她吃奶。体温计显示: 38 5 了。 我用小勺当成压舌板,看了一下孩子的嗓子,未见红肿,又趴在她胸口听了听心肺,心音呼吸音都没问题,再搬了搬脖子,也没发现异常(没脑膜炎的表现)。当然这一切显然把宝宝惹闹了,大哭着抗议,哭声嘹亮,中气十足,毫无沙哑衰弱的表现。 我去烧水,再给孩子泡个澡。 能行么清晨?这招是你自己想的还是书上写的呀? 连我娘也要坚持不住了。 哈,回头我给你们找证据。 把宝宝从澡盆子里捞出来后,很快体温又降下来了。燕子和娘还是一脸狐疑。我的计划是,在宝宝清醒的时候,就一直用物理降温,临睡前给一次退热药。 19 点 30 分,宝宝睡前体温又到了 38 6 了,我把退热药按其体重需要量的最低值给孩子吃了,大约十分钟后,孩子开始出汗,体温降下来了,一夜安睡。 一直到我早起来去上班,孩子体温都在正常范围内,而且一般状态良好。 11 月 6 号的下午 15 点多,还未到我下班时间,燕子再次打来电话,这次她有点急了。 都超过 39 了,还在家挺着呀?我要抱孩子去医院! 不去医院就是挺着么?按我昨天的剂量再给孩子吃一次,然后把孩子泡水盆子里! 你上班走之后,孩子就又烧了,早上吃一次药了,退热后又烧起来了,有你这样当爹的么? 现在就听我的对症处理,别的暂时没必要,听见没有? 我几乎是咬着后牙槽子再说话了, 你这个白痴! 说完这些,我把手头的工作跟同事交代了一些,换衣服赶忙往家赶。我真担心这个笨蛋会把孩子抱来医院,就算做个采血化验,也是平白无故地叫我的宝宝挨了一针不是。宝宝别急,爹回来修理你娘,敢无故给我宝宝采血,揍死她!我心里念叨着发足狂奔,大约是 20 分钟后,等我到家的时候,孩子正坐在床上跟一堆玩具玩的热乎,看她爹回来,连理都不理,更别说感激我救驾之功了。原来,关键时刻,是俺娘压住了阵脚,没同意燕子把孩子抱到医院去,按我说的处理之后,孩子的体温已经正常了。 7 号的时候,又用了一次退热药,之后孩子的体温就一直保持正常到现在。板蓝根,本来是预备实在无法说服燕子只用对症的退热药时使用的,最终也没用上。 这一次愚昧的孩她娘 燕子,败的灰头土脸,李医生大获全胜。 ㈡ 正视感冒 可愚昧在整体上是如此强大,经常搞得我十分苦闷。我曾经费了很大的劲也没能说服一个护士不要在孩子仅仅是普通感冒的时候加什么抗病毒药。所谓循证医学这个概念人家根本没听过,也没打算理解。总之,孩子感冒就不能不给抗病毒的,理由还很充分,感冒不是病毒引起的么?在公众眼里护士这个群体应该算专业人士,可实际上穿上白服的人,却未必都有科学的医疗常识,如果说护士的循证医学思维之缺失尚可容忍的话,一部分糊涂蛋大夫干脆不理会循证医学这码子事就叫人忍无可忍了。 一说到医生,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我忽然觉得脑袋比平时大了三倍)。因为你实在搞不清楚他们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这里面因素庞杂,层层叠叠地交织在一起,厘清不易。 那么,我们先拣能说清楚的简单地说一下,希望能对极个别的人有所帮助。如果有的人居然能经由此小文幸而改变旧有的观念,那简直能把我乐趴下。 普通感冒是一种上呼吸道感染,俗称 伤风 (我老想在后面加上 败俗 ),它由数百种不同病毒中的某一种引起。多数时候,我们无需知道是哪种病毒,临床上也不推荐对临床怀疑感冒的病人进行病原学检测。纵使知道了也意义不大 人类尚无成熟的针对上感的抗病毒药物,我们甚至可以将感冒称为 不治之症 。 因为面对感冒,任你是医学泰斗武林至尊,除了静待其病程结束,几乎是没有可能将其一击而溃的。这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可由抗生素来对付完全不同,比如由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病人的肺将会经历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溶解消散期(自然病程大约是 1~2 周)而后痊愈,不过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话,病人就有性命之忧了。但如果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其症状和体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且罕有并发症。但对付感冒,就没如此有效的办法,没有葵花宝典也没有九阴真经,可靠的只有我们自身的防御反应。 那么,面对普通感冒,我们就只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么?非也。 和我们应该做什么比起来,对付普通感冒,知道哪些是不必做的也许对朋友们更有价值。 第一, 没有证据表明应用抗生素可以缩短感冒的病程甚至减少并发症(大叶性肺炎则否)。那么,我们在遭遇感冒而又未出现并发症的时候,吃抗生素又有什么用呢?当一个药物无法发挥出其正面意义的时候,其出现副作用的可能却不会因此而减低。故此,普通感冒而未出现并发症的时候用抗生素,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傻帽行为。抗生素是干嘛的?是对付细菌感染的,但敌机尚未袭来,凭空地打高射炮,你得打多少发炮弹才能把恰好敌机揍下来?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昔日抗击非典时国人满世界喷洒消毒水的事来了。如果整个一个大区域根本没有 SARS 来袭,消毒水是奔谁去的啊? 第二, 既然现代医学没有针对能引起普通感冒的 200 多种病毒发明有效药物。那么在对付感冒的时候,应用抗病毒药就纯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扯犊子行为了。有学者指出,目前国内应用病毒唑(不要望文生义)有 95% 属于误用,我相信这其中用于普通感冒的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坚持给自己孩子用抗病毒药的护士,是谁使其坚定这个荒谬的观点呢?教材肯定是没这么写,那就只能是医生的治疗误导了她了。但 其不良反应比如骨髓抑制与溶血作用,这个护士肯定是不知道。还是那句话,如果一种药物发挥不出其正面的治疗作用,其副作用就不容小视了。 第三,至于许多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由于其机制不清,疗效甚微,逐渐被医生和患者所淘汰。一些药商为了不失传统,不想改变原有的旧市场格局,就在原有的中药成分中添加上姑息疗法的现代药品成分。但加也就加了,别再嚷嚷什么无毒无副作用。且莫说其添加的现代药品不可避免的将会有副作用,就其中药框架的安全性近年来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以方舟子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剔骨穿心地将中医药批得体无完肤,并指出其归宿 废医验药,只可惜 废医验药 提出虽然为多数受过正规科学教育的人所接受,但在中国,要真正迈出这样的步子却也没那么容易。 废医验药 的口号,方舟子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所以,将这三点放在一起说,是因为有一部分中国医生几乎将这三件事全干了,一个普通感冒上来就是一通组合拳,管它打着没打着目标呢,反正舞的呼呼生风咔咔作响,家属自然是看得俩眼发懵。没准还得暗暗佩服,这大夫水平真高呀,你看,既抗病毒又预防感染还有清热解毒的中药,想的多全面呀,只用 7 天就把感冒治好了。下次生病还得找他看。 好吧,前三样我都拒绝了,那么吃点对症的感冒药总没问题了吧?每天的电视节广告上,我们都能见到许许多多的感冒药的广告,既然人类无法缩短感冒的病程,我们就用感冒药来改善症状是不是上上之选呢? 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也没有莫名其妙的症状。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早已经进化出应对感冒的办法。也就是说感冒所引起的所有症状都是机体抵抗入侵病毒的部分自然反应。应用抗感冒药来阻断或抑制这些反应实际上反而会使感冒持续更长的时间。 举例来说,轻微发烧会增强机体抵抗感冒病毒的能力,因此使用退热药其实是在敌我交战的时候一种扰乱我方军心的行为。但如果确实无法耐受发热带来的痛苦,退热药物还是要应用的,而且如果是小儿的话,还应该避免出现高热惊厥。也就是说退热药的应用应该是相机而动。成人如果体温未超过 385 ,切对发热引起的不适可以耐受的话,那不妨干脆不用退热药,忍无可忍的话,也建议先以物理降温,无效的话再应用抗生素。对于小儿温水浴是对付发热的好办法,退热药反而是次选择了。在复方抗感冒药物中,有种成分可以鼻子停止流鼻涕,但它们可能使已受刺激的粘膜变得干燥,因而弊大于利。所以,鼻涕,不如任其尽情地淌。伤风加流鼻涕,也算一桩风流事。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也即我们常用的感冒药,其实总体上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单效的药物,比较常见的是退热药,比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等;另一种是复方药物,打广告的基本是这类。他们宣称几乎可以瞬时缓解所有因感冒而引起的症状。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药物成分都不可能只产生治疗作用而无副作用,因此当我们选择感冒药的时候,应该如何权衡这些呢? 比如您只有发热和鼻塞,那么我的建议便是,退热药加滴鼻剂,而不是一个对付感冒的万能药,因为那种药物除了对付了您的发热和鼻塞而外,其他的成分便处于无的放矢的尴尬场面了,他们自然不会闲着,比如给你制造点副作用啥的。只有傻瓜才会为自己还没有出现的症状服药并为此而忍受这些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呢!(没看我的文章之前那么做了不算傻瓜,不知者无罪) 最后,说说药物之外,也许甚至是最为主要的措施。 第一, 多喝水,不爱喝水的人可以大量喝汤。这不但有助于加快人体的代谢还可以防止脱水。有些体弱的病人,在应用退热药之后大量出汗,如果水分补充不足,会有脱水的可能。 第二, 多吃新鲜水果。有些证据表明,每天至少服用 2000 毫克的维生素 C ,可减轻感冒症状。但我总觉得大把大把地吃维生素 C 是一件挺傻的事,还不如吃下一堆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呢,当然,你不必吃大象那么多(想起那个用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做的那个恶心的广告来了)。尚有许多医生不推荐将维生素 C 用作感冒药。 第三, 适当休息。但很多人似乎无法只因感冒就彻底请假休息,在因感冒而休病假还是个有点奢侈行为的大前提下,我们治好适当地偷懒,比如除了非完成不可的工作而外,其余的可以往后拖一拖。能请几天假当然更好。 第四, 暂时远离烟酒。感冒时吸烟不但会提高感染肺炎和其他并发症的危险性还会抑制免疫系统;酒精会增加粘膜充血不说,喝多了还会加重头疼。 PS:此文为有码版,共删除1656字,回头再看还是不太像松鼠文,唉,这不就是常识而已么。非官方无码版在: http://www.bullog.cn/blogs/guzhu/archives/207129.aspx 延伸阅读: 感冒不用抗生素 , 婴幼儿咳嗽药
个人分类: 健康|1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的手上起过水泡吗?
eloa 2008-11-6 08:33
赵勃楠 发表于2008-11-5 星期三 10:00 很少干活的人,手上一般都很嫩,很容易出水泡。比如一次扫雪之后,可能不少人手上都会起水泡。大概所有人都有过对付水泡的经历。我是弹古筝的,与水泡打交道的经验比较多。初学古筝者手上出水泡是很常见的现象, 100 个弹筝的怕 100 个都与水泡做过斗争。水泡确实很讨厌,不但比较疼,影响练琴,还有可能感染造成更大的痛苦,带来更加严重 的后果。 【皮肤结构图,其中很明确地标出了皮肤的各部分结构。出水泡的地方一般就是表皮。】 水泡的形成原因很简单。人的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最外一层是表皮。表皮还分好几个部分,最外面一层是角质层。角质层结构致密没有神经,是皮肤的最外层防线。练习古筝时,手指与弦之间的摩擦非常频繁,而这种摩擦对皮肤是有害的。初学者的皮肤没有经过锻炼,角 质层不厚,与下面的组织结合也不够紧密。这在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起到对皮肤的保护作用,但是在古筝练习时,手指皮肤与弦的摩擦较大, 并且强度也很大。 在这样反复摩擦的作用下,角质层就会与表皮其他组织分离。这个现象与反复搓捻较厚纸张后,纸张产生分层的道理是差不多的。这时,为了加强对内部组织的保护,就会有大量体液渗入角质层和下面组织的空隙,水泡就出来了。水泡内部的液体就是为了保护皮肤,避免皮肤进一步受损而形成的缓冲部分。这也可以看作是皮肤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同时,伴随水泡出现的是神经系统的敏感反应,所以出了水泡会感到疼痛。这是一个预警信号,提醒你要留意皮肤的状况。不只是弹筝会出水泡,有时扫地手上也会出水泡,走路走多了脚也会出水泡。只要是摩擦超过了皮肤的耐受范围,水泡肯定会出现。 出了水泡不必着急。水泡内的液体会被身体慢慢吸收,一般手上出了水泡,睡一觉后它就回去了。不过这时皮肤已经被破坏,所以几天后出现水泡的地方就会掉一层皮,其实这只是坏死的角质层而已,不必紧张。新长出来的角质层会比原来致密,也比原来厚,这是人体的应激反应,再厚一些的角质层就是老茧了。一旦到了这个层次,你怎么弹筝也不会出水泡了,因为皮肤已经适应了这种刺激。 有些人水泡好了,再练琴就又出来。这种情况是因为皮肤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所致。前面已经说过,出水泡后适当休息,水泡内液体就会自然被吸收,这时表面看来水泡好像已经没有了。可虽然液体被吸收了,表面看不出有水泡了,但皮肤的受损部位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恢复,所以再遇到摩擦,液体又会渗出来以自我保护,水泡就又出现了。所以,出水泡后适当处理是很必要的。 【 以下所介绍的处理方法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指导下阅读。如要进行实际操作,请寻求具有医师资格的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因无视本段说明导致严重后果的,作者不负责任。 】 出了水泡后,首先要看水泡大小情况再考虑应对办法。要是水泡比绿豆还小,那么就休息一晚,第二天水泡肯定会被吸收。这时再用胶布或创可贴粘上厚度适中的无菌棉球垫在起泡部位做缓冲,就可以照旧练琴干活了。 如果水泡和黄豆差不多,那就要进行一定的处置。一般是用消毒后的针刺破水泡,将里面液体排出来,然后再用无菌棉花做成缓冲垫包扎。包扎好后仍然可以练习,不过要控制练习强度,以使受损的皮肤得到足够的休息。这里要提醒几点,一是注意消毒。消毒过程比较关键,根据李清晨医生的建议,一般情况下可以把针浸泡在医用酒精内30分钟,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不过我经常都是用打火机烧,直到针尖变红显得很是暴力,不是吗?)。水泡以及周围的皮肤也要用酒精消毒。二是选择合适位置刺破水泡。刺水泡时不能在水泡顶端,而要在水泡根部。有经验的一般都会在水泡根部稍远一点的健康皮肤入针,从角质层穿过去直达水泡。角质层很厚,手法准确的话根本不会疼痛,也不会受伤。这样,在把水泡内部液体排出去后,健康皮肤和残存的液体会把针刺的小口封住,免得空气进去。千万别用剪子刀片之类的东西去处理水泡,这样开口太大,空气进去的会很多,不但非常疼,还容易感染。 一般因为弹筝而出的水泡最大也就是黄豆粒这个量级,不会太大。一旦真出现了很大的水泡,还是赶快去找医生处理比较稳妥。 出水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处置得法,一般不会再出血泡。出了血泡就说明处于皮肤更深部位的毛细血管受损,有血液渗出来了。这个情况就相对比较严重,不过按照上面的做法也不是不行,胆子小的还是去医院比较合适。 最后再强调一句,手上出了水泡,不做任何处置还继续练琴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有些记者为了增强文章可读性,往往对水泡问题进行文学性的阐述,比如说某人练习刻苦,肯定是手上出了小水泡还继续练,小水泡变大水泡,大水泡上面又出小水泡,水泡又变成血泡,血泡又破了,琴弦上都是血,如此这般其实这都是文学的夸张手法(有过几篇写我和写我们同事的文学作品就经常使用这样的桥段,可事实上,我除了扫地时偶尔会出个小水泡之外,当年练琴似乎根本就没怎么重视水泡问题。对水泡的研究是在做老师以后),并不能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的指南。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786.html
个人分类: 医学|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豪斯第五季盛大回归 女强人下属身染麻风
eloa 2008-9-19 09:53
BOBO 发表于2008-09-19 星期五 8:59 等待良久,house医生第五季,千呼万唤始出来啊。但据前期剧透报告,这一集将是相当的纠结,要承接第四季结尾时Wilson的所爱Amber,因House而亡这一变故的解决。 而首集名为《 濒死改变一切 》(dying changes everything)也意有所指,house与wilson的关系如何解决?13(请注意,这可不是我们所热爱的姬十三。这是House的下属女医生的数字代号,患有亨廷顿舞蹈病;)又是如何看待死亡这件事的?那位身染麻风的女强人下属又是如何看待职业的呢? 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一集剧情。 电梯,女强人和其下属(即将成为House的病人)。女强人是所谓的女权主义者,喋喋不休的说叨着,下属则亦步亦趋的跟着,看得出她很压抑,很不爽。 她们到达会议室,此时这位女下属感到脖颈发痒,用手拍到了一只蚂蚁,随后她看见手中的文件、手掌甚至乳沟都爬满了蚂蚁。她开始喊救命,开始毫无顾忌的撕扯衣物。在这间几乎清一色男性的会议内,这一幕的确不雅。实际上,根本没有蚂蚁,她拍到的那只也不是真的。缘何如此?她出现了精神症状,幻视自己被蚂蚁所包围。 一 由13接诊的这个病人,在House看来十分可笑。没错,我们的House每次出场就会对病人骂骂咧咧一番,似乎病人都该死一般。House说:(当众宽衣解带),不是脑子坏了,就是为了证明女人存在进化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撩拨男人的欲望。应该马上把她送精神科去。 但且慢。她还有其他症状:贫血、心动过缓、腹痛。此外,她幻想、部分性失忆,甚至还不肯剔腋毛呢。 头脑风暴开始: 1、她虽陪着女强人全世界四处飞,但没发热,可以排除 热带病 。 2、 安非他命滥用 呢?虽然症状很像,但毒理学测试她没有任何药物使用史。 3、 维生素B12缺乏 呢?做空中飞人,成天饮食保障不好,很有可能缺乏。而且,维生素B12缺乏会出现贫血、记忆力下降、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而且还能引起心血管病风险加大。 而13则提出了自己看法:别小看女人!高强度的工作一定会把女人的身体压垮?13的诊断很简单:胰岛素问题!出现血糖降低。 House对13的诊断很不屑,并在大家面前讥讽之:我有 亨廷顿舞蹈病 ,生命可比别人短一半啊! 这句话貌似突然,实则很打击人。因为亨廷顿舞蹈症的症状之一便是认知功能的下降,在处理复杂或需要思考的事件时,会出现思路塞车现象。由此可见,House对13的诊断是持否定态度的。 经过讨论,大家暂同意维生素B12缺乏的诊断。治疗便是补充维生素B12。 就在13为病人做了治疗过后,病人说自己刚才便溺了。13查看,病人屁股底下一摊暗红色的血。 我们的病人病情出现了新变化。 二 这些血被断定来源于肠道。但是在肠镜检查时,却没有看到任何的出血点。就在大家准备行CT检查时,Kutner 向大家报告了一化验检查结果:孕检阳性。 她怀孕了!没错,她的确怀孕了。刚入院时候的症状腹痛、贫血,加之患者是女性并提示医生,应该进行妇科检查,以排除是否是 异位妊娠 (俗称宫外孕)。但很可惜,我们的编剧显然没有这样安排剧情。 行子宫B超。令人震惊的是,竟然没发现胎儿。胎儿到底哪里去了?大家陷入一片猜测。 Forman告诉House:这个病人够奇怪,而这就是你喜欢的病人类型(我们的House还是很变态吧,剑走偏锋,就喜欢来点非常规的),当疾病的诊断左右为难,陷入矛盾难以解释时,你最喜欢这样的病例了。 头脑风暴继续开始: 1、 绒毛膜癌 。患者的孕检结果是假阳性,她因为绒毛膜癌而引起性荷尔蒙分泌异常。 2、 免疫球蛋白缺乏 。 3、要么她接受了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注射 ,所以才引起检查结果呈阳性。 我们的House显然对这群鸭子们的诊断毫不满意。他要亲自给病人做B超。 第一眼看到病人,他惊诧了一下,觉得她太年轻,看来只有27岁。但其实病人已37岁啦。(这是一个重要伏笔哦~) House出手就是不凡。在腹部而非子宫,我们看到了胚胎。的确是宫外孕。它挂在肠子上,依靠肠壁的血管来供血。House断定:是它引起了肠道出血,同时压迫了迷走神经,从而引起心动过缓。 如何解决?House毫无异议,切掉。但13却劝慰:如此大龄的女人,怀孕了。我们可以把这个胚胎移植入她的子宫,云云。 House不耐烦,说了句经典的,人终有一死,你,Amber,人人都会死。没错,13可能死于亨廷顿舞蹈病,而Amber则因车祸而亡,人人都会因某个原因而死亡。这个胚胎现在就该死。 手术在进行。病人情况并不稳定,术中大出血,经过Chase处理后好歹好转。 但术后,病人状况不断:不停眨眼、心跳缓慢依然没有好转。最低心跳只有39次/分,这太危险了。正常人的心跳一般都在70多跳/分,至少也有60次。而尽管已经注射了阿托品这种升心率药物,依然没用。 医生决定放置心脏起搏器。在放置心脏起搏导线时,病人心跳骤停了。 三 危急时刻,大救星House并未出场。他正与Wilson这个昔日好友处于矛盾的焦灼中。 离Amber去世已2月,但Wilson依然没走出女友死亡带来的阴影,而这一切全因House而起。 House说:我们的友谊比病床上的生命更重要。没错,House怪异,很看重Wilson这个能一起喝酒、抱怨、聊女人、午夜电话骚扰的好友。 病人终于稳定,13认为是手术并发症。并用 多发性硬化症 (MS)来解释频繁眨眼、心动过缓。 在没有House的情况下,他们必须独立自主,拿出方案来:他们认定就是MS。治疗自然用干扰素。 可注射了干扰素,病人出现了发热寒战,毫无疑问,干扰素没用,反而引起发热。说明他们的贸然诊断是错误的。 继续找原因:难道是手术时 细菌入血 ,引起了 脑部感染 ,出现了神经症状?翻看手术录像,Kutner注意到切口的某位置有一个突起,他们认为那可能是神经节细胞瘤。 他们寻求Chase帮助,再次开刀活检这个东东。Chase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拒绝手术,一来他认为这TMD的绝不是手术并发症引起的,二来病人情况差,不能耐受再次手术麻醉。他说的有道理。 这帮鸭子好有冒险精神,他们决定自己干,并想了一妙招。他们的确成功取到了这块组织。 可检查结果大师所谓:不是所期望的神经细胞瘤,而是 淀粉样变 。淀粉样变也能引起眨眼增多,心肌淀粉样变能引起心动过缓。 头脑风暴继续: 1、 风湿性关节炎 引起的淀粉样变。 2、 家族性地中海热 。 3、 淋巴瘤 。 若考虑肿瘤,那可得咨询肿瘤学家、目前心情很差的Wilson了。他亦倾向于诊断淋巴瘤,即便目前患者淋巴结未肿大。 化疗开始,病人症状好转了一些。13无疑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独立了一把,诊断清了疾病。 别高兴太早。我们的House可不是吃干饭的。在每一集的最后10分钟,House总会神勇有加。在他准备拿遥控器去看电视消遣时,他注意到女病人。他发现,一周时间,她看上去向一个37岁的过气中年妇女了。而前面,我们说到,她原本看上去只有27岁。 一周时间,竟能让一个女人的面容具有10年的差异?OMG!!! House心中有了诊断。断言:13所诊断的淋巴瘤完全错误。她患的是 瘤型麻风(扩散型), 他的四肢上肯定会有瘀块。不,那不是瘀块,而只是引起麻风的罪魁祸首麻风分支杆菌的聚集所导致。 House继续说到:化疗为何有用?因为化疗也能杀死部分麻风分支杆菌,所以症状好转。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抗生素+强的松。为何患者会突然发生麻风呢?这是因为,患者几个月前的怀孕,机体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引起分支杆菌的活动,出现了麻风行结节红斑,进而出现心肌炎等症状。 原来是这样! 四 找到了病根,病人便能康复。可我们那患有亨廷顿舞蹈病的13呢,那受到丧失女友痛苦的wilson呢? 我们的题目dying changes everything,如何得以体现呢? 这一集看的很焦灼,很不安。在前四季都相处甚为安好的House与Wilson此时分道扬镳,Wilson说:我们不再是朋友,我现在甚至不知道我们以前算不算是朋友。 这句话真的好狠! House虽然在片尾也向Wilson道歉,但Wilson说:你是否道歉并不是关键,我也原谅你了。关键在于我们俩的关系。House太狂躁,想控制操作其他人,这恰恰是其弱点。House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而作为其朋友,Wilson只能作为陪客,一起喝酒、接受其午夜电话骚扰。 而在片中,13也多次和女病人聊天,甚至谈论人生。 13:生命苦短,甚至一次手术便会醒不过来,所以要为自己而活。把狗屁男女平等扔到一边,我们能拥有一切的。 病人:我们渴望一切,但不表示我们想要,就能获得。我宁愿自己是折翼的天使,我不愿意单飞,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双翅膀,自由的翱翔。 我们能理解,13因为患有亨廷顿舞蹈病,生命减半。已经12年病程的她,在以后可能将丧失认知能力、大脑功能下降、丧失呼吸能力死亡。所以,她要抓住生命的自主权,做自己的努力。 而在片尾,House的话似乎更有味道,濒死并不能改变什么,唯有死才能让一切天翻地覆。这话无疑很要人思考。 请注意:1、此处13绝非天天为我们操心过度、拉皮条的13。我们的13可是具有高度认知力、高强度负荷都难以压垮的超级小强型人才。 2、感谢破烂熊提供本片资源下载。若对本片有兴趣,或想熟悉人物关系,可移步到 http://www.ragbear.com/read.php?tid=31448 观瞻。
个人分类: 医学|1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怪医豪斯大战猪肉绦虫
eloa 2008-9-11 10:54
BOBO 发表于2008-09-10 星期三 16:33 初见猪肉绦虫这个词,感觉熟悉却又陌生,但提到米猪肉后,你一定想起什么了。没错,初中生物课本的扁形动物一节,就有它的身影。当时愚钝,对米猪肉理解偏颇亦无感性认识,每每大快朵颐时,担心自己是否吃了米猪肉,猪肉绦虫是否已侵占了全身。 我的担忧的确发生了,不过却在美国热播医务剧《豪斯医生》中。年轻美丽的幼教Rebecca在某个清丽的周一早晨晕倒在讲台上,遂后成为豪斯的病人。她不让人省心,病情险象环生:癫痫、暂时性失明、心跳骤停等。不走平常路的豪斯,通过破门而入式现场调查结果猪肉火腿,加之破案式的推理,终于找到猪肉绦虫这一元凶。 图示:猪肉绦虫的幼虫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存于猪肉的虫子。绦虫英文呼作tapeworm,意指像磁带(tape)一样的虫子。的确,绦虫前腹贴后背,长如带状,真像一段被扯出来的磁带。绦意指用丝线编织成的扁平带子,可以想象绦虫的形态该当如何。绦虫有长有短,长者如猪肉绦虫,成虫能达到24米;寄生在鼠类的微小膜壳绦虫则仅有580毫米长。 虫子也有门派宗系。猪肉绦虫便隶属动物界扁形动物门的绦虫纲,其学名为链状带绦虫,亦被称为有钩绦虫。在古代的医籍中,它被称作寸白虫,公元217年的《金匮要略》中对其便已有描述。古人形容其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形状确如米粒一般,可通过炙食肉类而传染。 名医华佗也曾与这寸白虫遭遇过。据《三国志魏书》载,广陵太守陈登嗜生鱼,久之则头痛不已。华佗开一药方,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白身皆动。想来还挺可怕。 好在,猪肉绦虫要想上身也是有条件的。人罹患猪肉绦虫病,概因其幼虫囊尾蚴所引起。而囊尾蚴则来源于米猪肉。别担心,一头身体健康的猪是没囊尾蚴的。那些饲养方法不善、不慎吞食绦虫虫卵的猪,才会生产出这种肉。 另一个条件是,米猪肉里的囊尾蚴,若想继续活命侵占人体,还有一道关口烹饪。要知道,大多数人是不喜食生肉或未煮熟猪肉的,而绦虫在高温爆炒煮过后,便没了性命,人也无感染之虞。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皮、剁生等美食,均用生猪肉制作。此外,西南地区的生片火锅、云南过桥米线及福建沙茶面等,都是用生肉在热汤中稍烫后,蘸佐料或拌米粉/面条食用。虽都美味,但却隐忧重重,其后果很可能是被猪头绦虫感染。 图示:看!这条猪肉绦虫好恐怖啊。 解放初期,西双版纳曾流传琵琶鬼的故事。而据医学调查,傣族中被诬为琵琶鬼者多为癫痫病患者。抽风发作,口吐白沫,即被视为鬼魂附体,全寨咒而驱之,任其在山林自生自灭。而病症其实由一种寄生在大脑里的寄生虫引发,这便是猪囊虫。据传,它还会钻进人的肚子,咬人心肝,吃人灵魂。原来,由于傣家有喜食猪肉剁生习俗,吃下了米猪肉,导致囊尾蚴感染,从而出现上述现象。 这种虫子看来够厉害。 猪肉绦虫的成虫很懒惰,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体表来吸收营养。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甘油、维生素、核苷等一干营养物,它都不落下。吃的目的很单纯养育后代,并以数量取胜。虽然也有简单的神经系统,但身体结构的大部分都奉献给了生殖系统。猪肉绦虫由1000多个节片组成,而每一节片里便具有雌雄生殖系统各一套,其中含睾丸约200个,虫卵3-5万个。因此,豪斯在剧中说:它一天排卵2-3万个毫不夸张。 虫卵发育形成的幼虫囊尾蚴,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虫。豪斯也提到过,它能穿越肠壁,进入血液,搭上前往身体这座迷宫的免费班车,最好在皮下组织和肌肉中驻留,因此剧中HOUSE用古老的X线放射设备便在大腿中看到了它。还会到大脑和眼球,这听上去真可怕。此外,心、舌、口腔、肺部甚至骨头,它也能到达。 作为一种外物,肆意在体内乱窜,身体岂能吃的消。若在皮下组织或肌肉,1个或数千个囊尾蚴聚集,你会摸到椭圆形的无痛硬结,有时它还会自行消失。轻者毫无症状,重者会肌肉酸痛及麻木。 最麻烦的要数寄生在脑内。作为人体中枢,大脑这个司令部若被囊尾蚴骚扰,人体这台大机器难免短路出毛病。脑囊尾蚴病有时全无症状,有时直接引发猝死,而最常见的当属片中女教师的表现:出现胡言乱语的精神表现,随后癫痫发作,晕倒在地。此外,头痛不止、恶心呕吐、抽搐痴呆、失去视听觉都可能会发生。 若囊尾蚴寄生在眼球深部的玻璃体,则可能导致失明。不过,剧中的女教师暂时性失明,与此可能并无关系。由于脑囊尾蚴病能引起颅内压力的升高,可引起视神乳头水肿,从而导致一过性的视物不清等症状。对于发生的心跳骤停,豪斯的搭档、神经科医生弗曼医生认为囊尾蚴可能已占据脑干的生命中枢。 找到病根了,治疗便不抓瞎。豪斯的下级医生、聪明帅气的Chase带给女教师的药物简单至极丙硫咪唑,一天两片,至少吃一个月,这的确是治疗此寄生虫的特效药。但《豪斯医生》剧情,注重疾病本身的整个诊断推理,对治疗的用心仔细度并不高,光靠这简单的一味药并不一定能让女教师健康返回讲台。 由于虫体在脑内的存在,即便被药物杀死,但其尸体会依然停留,剧烈的炎症反应或可发生,癫痫可能仍不能避免。医学上,其实治疗囊尾蚴病的常用方法是手术摘除虫体,对眼囊尾蚴病来说这是唯一方法。 若想获知第一季第一集剧情梗概的医学解读,请点击: 美丽幼教绦虫入脑 怪医豪斯亮相献艺 http://shonline.blogbus.com/logs/28562878.html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520.html
个人分类: 医学|3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暂时“自我休克”一把
可真 2008-9-3 22:28
最近又说了些真话,有人劝我不要说了,没有意思,谁来听?弄得不好自己倒霉,这是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这样的事,你也做? 我先是不服气,辩解道:象我们从事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学者,不就是要审视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真相吗?如果不揭示真相,还搞什么学问呢?这样的学者岂不如医生一般?医生是给人看病的,怎么看呢?当然先得为病人做出病理方面的诊断,然后根据病人的病理真相,开出相应的治疗方子。如果医生不敢揭示病人的病理真相,明知其有某种病,却偏对病人说:你身体好得很哩,照你现在这样的身体,包管你活千年,你就放宽心去吧!这也叫医生?同样道理,象我们这样的学者,明知当今中国社会有病,却偏向人们说:这个社会实在健康得很哩,照此现状发展下去,包管它长治久安,直达共产主义,大家就放宽心去吧!这也叫学者? 但事后思量再三,还是得觉得自己的生命重要,好死不如懒活,宁可吃饱了撑着做俯卧撑,也不要去看什么病,否则,别人的病不让看,自己倒先病倒了,这才真是活该呢! 象我们这样的学者想当医生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决定暂时自我休克一把,如果休克了再也醒不过来,则就此封笔矣。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36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胆的美国医生
songshuhui 2008-9-3 11:53
DNA 发表于2008-05-24 星期六 14:04 分类: 医学 | | 虽然我知道美国是个自由开放的国家,美国人的创造力有极大的发挥空间,但是看到这个被著名学术杂志《自然》(nature) 评为2007年25大科学事件之一的案例,我确实大为震惊。 华盛顿医学院的两名医生应一个脑残女孩父母的要求,对这个智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婴儿水平的六岁女孩做了高剂量雌激素治疗,以阻止该女孩身体的成长因为随着女孩身体的长大,其父母照顾的难度加大,女孩的生存质量将随之降低。与此同时,医生切除了女孩的子宫和乳腺为了消除该女孩性成熟之后月经带来的痛苦和不便;乳腺对于她来说也失去了作为今后哺乳器官的意义,在雌激素的刺激之下乳房的增长只会给她带来不便。 当然这两位医生不是随心所欲的做这样一个治疗,该治疗方案通过了西雅图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委员会经过利弊分析认为该治疗方案给病人带来的益处大于所冒的风险服用高剂量雌激素可能导致血栓,但是病人父母没有血栓历史,因而病人形成血栓的可能性比较小。 这个案例在学术界引起巨大争议,在这两位医生首次发表该案例的医学杂志Archives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Medicine上展开了激烈讨论,作者针对质疑又发表了后续的回复和说明。对于其伦理的争议更引人关注大多指责认为此治疗侵犯了病人的权利和尊严,但医生反驳说:虽然女孩身体成长,但她的心智水平永远只能停留在婴儿阶段,身体的成长意味着活动的不方便,对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肌肉都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增加感染的几率生存质量的下降不能带来更多的尊严,而女孩就该停留在属于她的婴儿阶段,享受父母和家庭的细心照顾和关爱。 我着实佩服这两位美国医生的勇气,虽然这个现在看来是骇世惊俗的案例充满医学的、伦理的和法律的争议,但是却展现了一种可能性,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于已经处于非正常状态的病人,是否可以通过非自然甚至反自然的治疗手段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这是不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相关链接: http://www.sciam.com/article.cfm?id=top-25-science-stories-of http://www.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1574851,00.html http://archpedi.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160/10/1013?maxtoshow=HITS=10hits=10RESULTFORMAT=fulltext=Daniel+Gunther+searchid=1FIRSTINDEX=0resourcetype=HWCIT 标签: 伦理 , 医生 , 尊严 , 生存质量 , 病人
个人分类: 医学|1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测量疼痛?
songshuhui 2008-9-2 15:29
BOBO 发表于2008-06-10 星期二 17:55 分类: 医学 | | 相信很多人对这样一句话体悟甚深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牙痛的滋味,确实使人难以忍受。而人之一生,换句话说也是疼痛的一生。痛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有时我们被削笔刀割伤,伤口强烈的锐痛让人难忍,有时恋人和你说 bye 时,内心则是另一番酸楚的痛苦。 疼痛如此普遍,人们不得不惊呼:疼痛万不可小觑。那什么是疼痛呢? 1979 年,国际疼痛学会把疼痛的概念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验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它是一种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也将疼痛列为了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外的第五大体征。相较于前四项体征,疼痛又是一种奇怪的体征。其特别之处在于,现今依然没有客观的生物学仪器检测疼痛,描述疼痛的程度。而对于体温,温度计可以告诉我们是否发热,热度多少。对于血压,血压计便能告诉你血压的数值,是否血压升高? 疼痛测量的窘境,并不说明科学还不够发达。而是因为,疼痛是一种太过个人化和主观化的体验,因此很难有客观的工具衡量疼痛。比如,劳作的老农被草叶划破手指,可能并不在意,也不觉疼痛。但若换作是一个初次户外的 MM ,则可能大呼痛的要命。再比如,美国及西欧是世界上人均消耗镇痛药最多的,可东方人对镇痛药的使用则不足他们的 1/6 。刨除经济及医疗因素外,东方人的任怨和忍耐精神大有干系,而西方人则一般 喜欢夸大自己的疼痛感觉,甚至毫无顾忌地呻吟哭叫。 喜欢测量是人的天性。可远古人类对疼痛知之甚少,教宗和巫师们甚至将其妖魔化,故也没有关于疼痛测量的可靠史料记载。随着 19 世纪科学家对疼痛机理的认识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疼痛是复杂的,想要测量疼痛,不仅要靠疼痛时身体的生理反应,还得依赖痛者的心理感受,记录其对疼痛的语言描述。 一般说来,疼痛会让人们表现出一些行为和举止的改变,因此记录这些变化能反应一定程度的疼痛。在疼痛时,人的表情可能极其惊恐或不断的呻吟,为了减轻疼痛,人可能产生自发的保护性反应,如踮脚走路、抚摸疼痛部位,或者将疼痛部位固定保持一种姿势。就像肚子疼时,我们通常都会弯着腰,抱着肚子做痛苦状。 但诸如上述的记录并不够客观,人们希望能够量化疼痛。换句话说,用数字来描述疼痛的剧烈程度。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罗纳德 麦尔扎克( Ronald Melzack )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位父母是工人阶级的犹太人,一生致力于痛觉的研究。 1971 年他和另外一名研究者首先建立了一种说明疼痛性质强度的评价方法,被称为即麦 - 吉痛觉调查表(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PQ )。 MPQ 能记录疼痛的性质、特点、强度和伴随状态,还能记录疼痛治疗后病人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调查表内项目繁多,单单描绘疼痛的形容词就有 78 个。自 MPQ 问世以来,它在众多的急、慢性疼痛实验研究中大放光彩。实验结果证实其方法实用可靠且有效。 但这种方法也有诸多不便。由于调查项目繁多,表中词类比较抽象甚至灰色,所以有时病人难以理解准确意涵,何况为了弄清楚疼痛的方方面面,没有病人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 另外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应运而生,叫做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 )。之所以简便易行,是因为无须填写繁杂的调查表,只需看着一把痛尺,然后说出 0-10 之间的一个数字就可以了。 貌似也很复杂?其实不然。这种方法的主要道具痛尺其实是一把长约 10 厘米 的游动标尺。尺的一面标有 10 个刻度,两端分别为 0 分端和 10 分端。而 0 分表示没有疼痛, 10 分代则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从 0 到 10 依次表示疼痛的程度在不断增加,愈来愈难以忍受。在测量疼痛时,向病人说明这把尺的含义,然后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生再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如果分数在 3 分以下,那么恭喜你,你虽然感觉到疼痛但并太严重,不太会影响你的睡眠;但如果你的分数在 7 分以上, oh~my god !你很不幸,你现在肯定疼痛难忍,极需要医生给你用一些镇痛药物来帮助你度过痛关了。 VAS 法现今已成为疼痛测量的最常用方法。 当然, VAS 方法现多用于外科手术的患者,评价他们手术后切口的疼痛程度。如果你曾做过手术,相信你对此并不陌生。 不过,它让疼痛者说出自己所认为的疼痛程度,并非完全的客观指标评价。 此外,对于小朋友,为了让他们说出痛的程度,图画式的方法则更简单直接,一个笑脸意味着不是很痛,一个哭脸则代表着痛的厉害。 (简略版内容见 《新京报》2008-6-8 B10版新知周刊 ) 标签: 分享 , 医学 , 医生 , 生活 , 病人 , 科学研究 , 科普
个人分类: 医学|1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足球比赛隐藏心脏杀手
songshuhui 2008-9-2 15:09
BOBO 发表于2008-06-28 星期六 17:37 分类: 健康 , 医学 | | 折磨了你快一月的欧洲杯,终于要结束了。再坚持一天,就能见证历史:是逆转祖宗德国战车更加强悍,还是西班牙斗牛更加凶狠呢。即便冠军奖杯与你毫无干系,但这丝毫不会让你觉得无趣。作为球迷,享受的是看球那份欢畅愉悦的爽劲。不过,这份欢愉绝非免费午餐,足球可能是你的心脏大敌。说的严重点,它甚至可能夺走你的生命。 有新闻为证。细心的球迷可能发现在克罗地亚与波兰的比赛中,克罗地亚球员臂上都缠着黑纱。原来是在此前该队与德国比赛时,一位 22 岁的克罗地亚球迷过度兴奋突发心脏病死亡。不久,悲剧再次传来。奥地利一位 20 岁女球迷在看德奥之战时昏迷,并终于不治。两起事件皆与德国队比赛有关,德国队还真是球迷杀手。 球迷因看球而突发心脏病死亡的案例并不罕见。足球赛事真是毒药?在 2006 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德国慕尼黑格罗斯哈登大学的 Ute Wilbert-Lampen 与 David Leistner 医生怀着同样的疑问,就世界杯足球赛与心脏病事件的关系问题,开展过一番研究。 研究小组仔细分析了世界杯期间慕尼黑地区 24 所急救站里救护车的出勤记录。为了说明问题,还把世界杯前后个一个月的、之前某两年相同月份的记录做了一个对比,发现了有趣的结论。 比赛期间,男性心脏病发病率竟比平时高出 3.3 倍,女性的发病率也增加了 1.8 倍,而在球赛开始后两小时内是心脏病的高发时段。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来说,心脏病突发的风险尤其大。细心的医生还把比赛期间,德国队参与的七场比赛进行了更仔细的分析。 回顾当年,揭幕战当日慕尼黑的救护车开始忙碌起来,运送了大约 43 名因看球而引发心脏病的球迷。次战对阵波兰,这场戏剧性的比赛一直让人心焦,直到最后一分钟悬念揭晓,诺伊维尔以飞铲破门让德国继续迈进。同样,心脏病事件也在增长,达到了 49 例。然而,小组赛第三战时,心脏病事件却戏剧性地降低了。两战皆胜的德国队一只脚已踏进了淘汰赛,面对后者无需太多忧虑。自然的,球迷的狂热劲也没那么高,突发心脏病的球迷也少了。 在淘汰赛期间,慕尼黑突发心脏病的球迷又开始增加。毕竟,淘汰赛是一锤子买卖,且都不是弱旅鱼腩,要想进入决赛必须得拼命三郎一下。 1/8 决赛,德国轻取瑞典,赢得有点太轻松,突发心脏病的球迷似乎不是那么多,不到 40 例,但也是平常的 3 倍了。在随后的 1/4 决赛,德国点球击败阿根廷。半决赛中,意大利在加时赛 2 比 0 绝杀德国,断绝了德国队夺冠梦想。这两场生死攸关的关键赛事,也让突发心脏病的球迷分别飙升到 63 例、 62 例,发病人数是平常的 5-6 倍。夺冠无望,心冷的德国球迷无心于是否第三或第四,因此在同葡萄牙比赛中,心脏病事件发生人数戏剧性的大幅降低,与往年持平。 高强度的紧张情绪是导致心脏出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足球场上瞬息万变,火药味浓厚。看得见的,是猛男们的横冲直撞甚至放倒对手。看不见的,则是球迷身体里的各种生理反应。紧张兴奋的观战情绪促进大脑内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 CRH )的分泌,引发体内几种兴奋性激素大量分泌,如肾上腺素;同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呼吸次数增多。同时,看球时嘴巴闲不住,吃着垃圾食品,喝着小酒抽着烟,加之缺乏睡眠。这一切无疑让心脏负担加重,心脏耗费的氧气量也会增多,若先前就有高血压或冠心病,加之熬夜看球,心脏必然苦不堪言,心脏衰竭或猝死可能将突然降临。 为了即将到来的决赛,今晚好好休息一下。如果您本来就高血压或冠心病,可在比赛前在医生指导下加大阿司匹林或受体阻滞剂的用量,看球时千万别喝啤酒或抽烟。如果比赛的确够精彩,情绪也别太激动。毕竟,太阳照常升起,第二天还得上班。 标签: 健康 , 医学 , 医生 , 科学 , 艾滋病疫苗,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
个人分类: 健康|1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总裁:科学家、企业家和一代完人P. Roy Vagelos博士
热度 6 hongfei 2007-5-30 02:00
院士总裁:科学家、企业家和一代完人P. Roy Vagelos博士
院士总裁:科学家、企业家和一代完人P. Roy Vagelos博士 2007.05.29 世界上没有完人。但是我的确有幸认识了一位完人。他就是:医生、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和科学学院、国家医学院的三院院士、全球500强之一的Merck制药公司前总裁,慈善家,医学和医药工业界领袖P. Roy Vagelos博士(1929- )。 维基百科上P. Roy Vagelos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P._Roy_Vagelos 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12月21日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Vagelos博士对中国的伟大贡献,是远远超过白求恩大夫的。Vagelos在1990年代初任Merck公司CEO期间,将Merck公司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两个生产乙肝疫苗的工厂,以7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中国。而这个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术,是Vagelos亲自领导Merck公司的研究人员研发出来的第一个经过美国FDA认证批准的乙肝疫苗。2005年10月28日我太太在北京王府井Grand Hyatt Hotel采访Vagelos博士,在谈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问:在您做默克公司总裁时,为什么决定要将重组乙肝疫苗生产技术免费转让给中国呢? Vagelos :不是免费的,只是我们没有赢利,我们以700万美元的价格将乙肝疫苗的生产技术转让给了中国,此后,默克为中国培训工程师并将默克的人员派往中国的费用超过了这个数目。中国的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到默克来培训一年多的时间,在这里购得设备、掌握生产程序、并生产出疫苗,然后将设备装带回北京、深圳,我们再将负责培训中国专家的默克化学工程师派到中国帮助建立工厂,直到生产开始,一旦工厂建好之后,默克就完全退出了,它们完全是中国的工厂。现在,中国拥有两家现代化的重组乙肝疫苗生产厂,每年产量为2000万剂量,足够为中国所有新生的孩子接种疫苗。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中国需要它。这件事的意义是,现在这两家工厂的疫苗生产能力足够为中国所有新生的孩子接种,限制了这种疾病的流行。 (见“基础研究是发现新药的基础和方向-访美国科学院院士、默克制药公司前总裁Vagelos博士”,作者 王丹红,《科学新闻》双周刊,2006年第11期,16-19页。) 该访问的全文(共四页): VagelosInterview1 .pdf VagelosInterview2 .pdf VagelosInterview3 .pdf VagelosInterview4 .pdf 访问的时候我在场作听用翻译,就是访问出现语言卡壳时我才帮助翻译。如果我的记忆没错,Vagelos博士还解释说,西方国家的乙肝携带者多是成人以后才传染上乙肝病毒的,而且人口比例很小。而在中国差不多每10个人多一点就有一个乙肝携带者,而且很多是在新生儿哺乳时从母亲那里感染上的。由于从开始携带乙肝病毒到出现严重病变和癌变需要30-4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在中国不少人在40-50岁左右会出现严重肝病。Merck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在新生儿出生三天之内进行注射,这可以将其免疫。 Vagelos从Merck公司的中国研发人员和其它渠道那里了解到了中国的这个严峻情况和迫切需要后,主动说服Merck公司的董事们做这笔赔钱生意。现在北京和深圳的这两家Merck帮助建立的工厂,乙肝疫苗年生产能力超过6000万只,现在中国的新生儿几乎都接受乙肝疫苗免疫。最为重要的是,再过40-50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口就会完全消失,使得这一已经长期困扰恶病绝迹。 中国人民还没有来得及感谢 对于如此重要的贡献,中国人民还没有来得及感谢。如果我们到网上去搜索,几乎看不到关于此事的正面报道。相反,正如“乙肝疫苗、MERCK、中国及为什么一定要四十年”一文指出,我们在国内看到的介绍中,很少提到Vagelos博士领导的Merck公司的这一伟大壮举。 “乙肝疫苗、MERCK、中国及为什么一定要四十年”一文的链接: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75301boardid=1read=1 Vagelos博士上一次来北京,就是在1993年参加北京和深圳的工厂的落成仪式。他因为公务繁忙,连到万里长城和故宫去看一看都没有来得及。所以我和太太才有幸在2005年11月30日陪他和夫人到八达岭去。 人道主义壮举 Vagelos博士领导下的Merck公司的另一壮举,就是免费将抗寄生虫药Ivermectin发送给非洲亚撒哈拉地区的人民,让所谓的寄生虫病河盲症从该地区绝迹。河盲症是一种由蚊虫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寄生虫最后会富集到人畜的眼睛而使患者致盲。在非洲亚撒哈拉地区有数千万人受到其影响,而致盲的人数高达数百万。 Merck公司在Vagelos博士领导下研发的这种Ivermectin神奇药物,一年只需要服用一片,就可以保证人畜体内的河盲症寄生虫全部被杀死,而且没有副作用。这是因为哺乳动物的脑血屏障会阻止Ivermectin进入人的神经系统,因而Ivermectin对人畜无害,而寄生虫的神经系统没有脑血屏障的保护,会被全部杀死。每年Merck免费发放6000万片以上的Ivermectin,已经使得亚撒哈拉地区再也没有新的河盲症患者。当然,光是有了药还不行,抗击河盲症的努力,还离不开那些负责分发药物的国际机构,民间组织和当地政府。 不管怎么说,Vagelos博士都是真正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世界人民和世界和平的贡献,远远超出了白求恩大夫,因此,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更应该认真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Vagelos博士简历 Vagelos博士曾经是是美国默克制药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1950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4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66 年,他成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1973 年创建了该大学的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系。1975 年,加入默克研究实验室,并成为Merck公司主管研发的副总裁,1985 年成默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直到1994 年退休。 Vagelos 博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协会院士。他曾获得14 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曾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董事会主席。他目前是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和Theravance 两家生物技术公司的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董事会主席、公共政策、顾问委员会和基金会成员。Vagelos 先生同时是一位慈善家,他曾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捐资2000 万美元建造化学系的一栋实验大楼,该大楼以他和他夫人的名字(Roy Diana Vagelos)命名。| Vagelos博士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自传,叫做Medicine, Science and Merck。2006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的《医药、科学与默克公司》,翻译和印刷不太好,但故事本身引人入胜。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重新出版了这本自传,书名改为The Moral Corporation: Merck Experiences。 Medicine, Science and Merck英文版介绍: http://www.amazon.com/Medicine-Science-Merck-Roy-Vagelos/dp/0521662958 The Moral Corporation: Merck Experiences英文版: http://www.amazon.com/Moral-Corporation-Merck-Experiences/dp/0521864550/ref=pd_sxp_f_pt/102-2883871-1275363 《医药、科学与默克公司》一书的中文版: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80110 伟大的科学家和公认的医药界领袖 Vagelos博士能够做到上面提到的那些伟大的壮举,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个成功的医药界领袖。他应该说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空前绝后的真正的科学院院士加全球500强企业的总裁的第一人。在Vagelos博士领导下的Merck公司,曾经被连续7年评为全美国最受人称颂的公司(Most Admired Company。)所以,他才足够得由领导能力和权威,去劝说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同意和支持他去做那些造福亿万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壮举。 你到美国著名的商学院的网站和教材中,都会找到专门论述Vagelos博士的案例。他也在各个主要商学院作过商业和工业的演讲,告诉他们Merck当年成功的商业成就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和社会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唯利是图的基础上。Vagelos在Merck的案例,讲的就是为什么一个科学家可以成为Merck这样的高科技公司的成功领导人,而为什么MBA出身的人会把Merck搞得一塌糊涂。 如果要了解这些传奇故事,可以去读Vagelos博士的自传。或者到网上去google一下他的名字,就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他的报道和资料。最重要的是,关于他的报道几乎没有哪一个是负面的,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完人。 Vagelos博士最早研究脂肪酸代谢的生物化学过程,他的研究很快就被写进了生物化学的教科书,也被选为科学院的院士。在1970年代初,Merck公司邀请他去作研发部主管,他开始是婉言谢绝,说他只对基础研究感兴趣,对制药这些应用研究不感兴趣。在Merck的再三邀请下,他参观了Merck公司的研发部门,发现当时研发药物还没有使用到分子生物学方法,于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在制药界引入以分子为靶标的科学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于是他决定加入Merck,并为整个制药行业带来了根本性的革命。在他的领导下,Merck公司很快就研发出了多个非常重要的新药。其中还包括以他的脂肪酸代谢研究为基础而研制出的降胆固醇药,这在目前仍然是最有效的降胆固醇药。 因为Vagelos博士在Merck的这些成就,他也进入了富翁的俱乐部,所以他才能捐助很多教育、艺术和慈善事业。他们夫妇就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的重要赞助人。但他们夫妇二人,一直都非常的朴素,毫无富翁的架子。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绝对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简而言之,一个完人。 Vagelos博士和我的缘分 我和Vagelos博士算是很有缘。他和我都是Columbia大学和Pennsylvania大学的校友。他当年在Pennsylvania大学年本科时学习化学,而当我在Pennsylvania大学作博士后时,他正好是该校的校董会主席。1998年我在Pennsylvania大学时就听过他作的关于他在Merck公司进行药物研发的经历的报告,印象非常深刻。1998年我还参加了Vagelos博士捐赠的Pennsylvania大学化学系新楼的落成仪式。 2005年10月,Vagelos博士夫妇访问北京,我的博士后导师Pennsylvania大学化学系的戴海龙教授(现在是美国Temple大学的科学技术与学院院长)推荐我太太采访他,所以才有了那篇《科学新闻》上的长篇采访以及美国竞争里的报道。这篇采访文章很快就被《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2005年10月28日,Vagelos博士在北京玉泉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学院作了题为《如何将基础知识转为研发能力》的报告,整个阶梯教室座无虚席。Vagelos博士的报告也精彩万分。在坐的那些研究生们能够见证。 由于这一次Vagelos博士夫妇没有繁忙的日程,所以他们有时间参观故宫和八达岭长城。我也有幸能够与他在长城上交谈。Vagelos博士非常平易近人,而且很容易交谈,很难让人相信他曾经是非常精明和能干的Merck公司最为成功的CEO和总裁。 在长城上Vagelos博士告诉我他正在代表美国工业界和国家科学院负责组织撰写的《《站在风暴之上》(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的报告,这个报告强调基础研究和教育在未来的重要性,并且作了很多具体的政策分析和建议。它借用了丘吉尔在二战前夕的“站在风暴之上”(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一语作为其题目,可见其用心良苦。这个报告正式美国布什总统在2006年1月31日《国情咨文》中宣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的主要基础。 详情请见“美国竞争力计划出台始末——访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Roy Vagelos博士”: http://news.ebioe.com/show/40094.htm “为什么一定要四十年” 为了发表有用没用的JACS文章,我们可以很快地就把刚当上JACS主编的Stang教授推选为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而从来没有人考虑过把Vagelos博士这种对国中人民作出了远比白求恩还大的巨大贡献的,而且在世界上很多方面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工业界领袖推选为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或者为他的卓越贡献在中国立一个纪念碑之类。不能不说这是某种缺憾。 戴海龙教授给我讲过好几次,说真正的美中友谊,是建立在Vagelos博士这种巨人的卓越贡献之上的。所以我相信,中国人民总是会有机会真正感谢象Vagelos博士这样的对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当然,我也以能够近距离闻到他的伟大气味而觉得三生有幸,它超过了我闻到过的所有的Nobel奖味道的总和。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10.28) Roy Diana Vagelos夫妇,戴海龙教授,我与夫人,研究生院的几位老师 Roy Diana Vagelos,故宫 Roy Diana Vagelos,八达岭 两位科学绅士 Vagelos和我,八达岭 Vagelos和我,八达岭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25837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