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然灾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火山和强震频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杨学祥 2009-10-29 10:42
厄瓜多尔雷文塔多尔火山保持活跃期13次喷发 2009年10月26日21:19 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10月26日讯 据来自基多的消息,距首都基多仅100公里的雷文塔多尔火山保持活跃期,已经愤发13次。这是国立工学院地质研究所日前宣布的。   研究所的报告说,由于火山内部液体的流动,最近24小时已经发生了50多次轻微地震。已听到从山体内发出很强的呼啸声,虽然现在还不能观察到火山口,因为当地的云雾层很厚。该火山本轮喷发的进程始于2002年,从那时以来曾多次大量喷发。火山海拔3485米,是厄瓜多尔的活火山之一。(管彦忠) (责任编辑:徐焱)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0262256.html 火山大喷发 防灰面罩等五金品遭抢购   2009-10-28 15:29:05  来源: 一大把网站    2009年10月23日,位于西印度群岛蒙特塞拉特的苏佛里耶火山大规模喷发。火山巨大的灰尘高达数公里。火山学家警告,该地区居民进入紧急状态,筹备应急物资应对火山爆发。一时间,防灰面罩和护目镜等应急物资遭抢购。 火山专家说,火山最危险的武器是火山灰。火山灰是有锯齿型边缘的细小碎石,靠空气 传播 ,能划破 皮肤 ,弄伤眼睛,还可能进入 呼吸 道,引发呼吸道疾病。同时,火山灰也威胁到航空安全。 当地一家五金商店经理说,每到这个时候,我们会抢购防灰面罩和护目镜,以应对暴雨般的火山灰。 人们带着防护面罩上街 查看更多此信息相关图片新闻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会对肺部产生伤害。逃生时应用湿布护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当火山灰中的硫磺随雨而落时,会灼伤皮肤、眼睛和黏膜。应戴上护目镜、通气管面罩或滑雪镜但不是太阳镜。到避难所后,要脱去衣服,彻底洗净暴露在外的皮肤,用干净水冲洗眼睛。 B){ mypic.width=xw; mypic.height=xw/bili; } if(A 5) ? argv : false; document.cookie = name + "=" + escape (value) +((path == null) ? "" : ("; path=" + path)) +((domain == null) ? "" : ("; domain=" + domain)) +((secure == true) ? "; secure" : ""); } function DelCookie(name){//删除Cookie var exp = new Date(); exp.setTime (exp.getTime() - 1); var cval = GetCookie (name); document.cookie = name + "=" + cval + "; expires="+ exp.toGMTString(); } function GetCookie(name){//获得Cookie的原始值 var arg = name + "="; var alen = arg.length; var clen = document.cookie.length; var i = 0; while (i document.body.clientWidth && event.clientY<0)||event.altKey||(event.clientY<0)) try{ //DelCookie("cSpeed"); DelCookie("canbe"); }catch(e){} } //自动播放结束 function PgaePerv2(obj){ if(pervNews != "#pervNewsUrl"){ document.getElementById("PgaePerv").style.cursor="pointer"; document.getElementById("PgaePerv").alt="浏览上一篇新闻"; }else{ document.getElementById("PgaePerv").className = "ss"; } } function PgaeNext2(obj){ if(nextNews != "#nextNewsUrl"){ document.getElementById("PgaeNext").style.cursor="pointer"; document.getElementById("PgaeNext").alt="浏览下一篇新闻"; }else{ document.getElementById("PgaeNext").className = "ss"; DelCookie("canbe"); } } function goPgaePerv(obj){ if(pervNews != "#pervNewsUrl"){ window.location.href = pervNews; } } function goPgaeNext(obj){ if(nextNews != "#nextNewsUrl"){ window.location.href = nextNews; } } function SplitPages(name,pageID,listID) { this.name = name; this.pageID = pageID; this.page = 1; this.pageCount = 1; this.argName = 'p'; } SplitPages.prototype.checkPages = function(){ if (isNaN(parseInt(this.page))) this.page = 1; if (isNaN(parseInt(this.pageCount))) this.pageCount = 1; if (this.page < 1) this.page = 1; if (this.pageCount this.pageCount) this.page = this.pageCount; this.page = parseInt(this.page); this.pageCount = parseInt(this.pageCount); } SplitPages.prototype.createHtml = function(mode){ var strHtml = '', prevPage = this.page - 1, nextPage = this.page + 1; if (mode == '' || typeof(mode) == 'undefined') mode = 0; if (this.page != 1) strHtml += ' 1 = 5) strHtml += ' ... this.page + 2) { var endPage = this.page + 2; } else { var endPage = this.pageCount; } for (var i = this.page - 2; i 0) { if (i == this.page) { strHtml += ' ' + i + ' '; } else { if (i != 1 && i != this.pageCount) { strHtml += ' ' + i + ' '; } } } } if (this.page + 3 < this.pageCount) strHtml += ' ... '; if (this.page != this.pageCount) strHtml += ' ' + this.pageCount + ' '; return strHtml; } SplitPages.prototype.Output = function(mode){ changeUrl(mode-1); } SplitPages.prototype.setPage = function(mode){ this.page=mode; this.checkPages(); document.getElementById(this.pageID).innerHTML = this.createHtml(mode); } function changeurl(/obj){ var zhuan = obj+1; if(obj==0){ var newUrl = Urls_qian+name+".shtml"; }else{ var newUrl = Urls_qian+name+"_"+zhuan+".shtml"; } document.location.href = newUrl; } http://industry.yidaba.com/tool/200910/281529062111100100000000252.shtml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2009-10-24 22:40:45 7.1 -6.1 130.4 140 班达海 2009-10-08 16:28:45 7.0 -13.2 166.1 33 瓦努阿图 2009-10-08 06:18:42 7.2 -13.6 164.5 33 瓦努阿图 2009-10-08 06:03:13 7.7 -13.0 166.3 33 瓦努阿图 2009-09-30 18:16:07 7.7 -0.8 99.8 60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 2009-09-30 01:48:15 8.0 -15.5 -172.2 33 萨摩亚群岛地区 http://www.ceic.ac.cn/ 点评:厄尔尼诺正快速发展。火山和强震频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我国政府统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口出生率
liuxiaod 2009-10-11 07:48
从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就是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了三千万人口,最近这个数字被提高到三千八百万,这种定论对中国政府很不利,而我国政府也不予以澄清,结果成为各种反华势力的口实,特别是现在日本和德国的右翼势力很疯狂,在西方学术界有很大的蛊惑性,我建议政府或者民间学术团体认真地研究一下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口出生率,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这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讲一下这个三千万数据是怎么来的,我国在1958年和1964年进行过两次人口普查,都在六亿五千万左右,有一个美国教授估算了一下,比正常情况下少了三千万,于是认为这三千万人饿死了。显然,这个数据很粗糙,现在西方国家用这个数据给中国抹黑,我们就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是什么原因少了三千万。 中国在1958年和1964年的国情不同,在1958年,正是大跃进,很多项目上马,很多农民进城工作,流动人口多,造成在工作地和祖籍地重复计算,到1964年,户口制度严格,大部分农民回乡务农,流动人口极少,于是后者的统计数据显然要少于前者。 另一个原因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饿肚子确实不假,这个时候出生率自然下降,大部分人不是饿死了,而是根本没出生,这就需要查一下各个县,乡,地区的医院的婴儿出生率,跟往年比较,就知道少了多少。我们知道当时中国的平均寿命也就是在55岁到60岁之间,大约每年的死亡率在1.8%左右,也就是说出生率高于1.8%才能保持人口增长,低于这个数,人口就下降,人们在困难时期不愿意生孩子,造成人口总数下降,我们可以拿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在大萧条时期的出生率数据做比较,比如俄罗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出生率就很低,人口总数就下降,现在经济好了,人口就上来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从1958年到1964年的育龄青年恰好出生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战争时期孩子的出生率低,死亡率高,造成中国在60年代初育龄人口少,这个本来应该算在日本人头上的账,却被算到了我国政府的头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俄罗斯在60年代的出生率估算出相应减少了多少。 总之,这个问题很重要,现在不研究清楚,将来要背很大的黑锅,10年以后,这个数据会被提高到5000万甚至更多,那时候想翻身就不可能了。鉴于西方媒体普遍对中国政府抱有偏见,这个研究也可以由民间学术机构或者大学独立完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房地产支撑不起大国崛起
maokebiao 2009-7-19 11:05
近来朋友和我说北京房价以及其他城市房价又开始猛涨,让我想起两年前 一个 空军资深战略研究员写的房地产支撑不起大国的崛起 这个在网络上都可以搜索到,提供一个网址: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mil.eastday.com/m/20070821/u1a3056268.html   有感而发,全球经济在下滑,而我们的房价在逆着涨,为什么?我们做科研的人要不要关心?朋友问我关心有用吗? 朋友们,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升官发财,无论那一个人,只要他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他都要关心这个社会。我从来不反对别人捞钱,升官发财,但在升官发财的同时,也要想想别人,关心一下社会。房价猛涨,凭什么涨,为什么涨?真值那么多钱,涨了对社会有用?还是只达到了一个GDP的目标。就像我们做科研一样,整天在想办法创新,还是没解决问题,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不会有创新的。 有人说,只有房地产可以拉动内需(比如钢铁,水泥,就业等等),拉动经济增长。我承认这是大部分理由是对的,但反对涨价。很多人和媒体跟着起哄,这是很......当然还是有些说良心话的。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可以通过建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桥梁和房子)来拉动内需和就业,来改善经济结构和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像我们开发商趁火打劫,这样的后果非常严重,短时期和直接效果看不出来,但危害非常大: 第一:让大家投机的心理增强,靠钻营,影响其它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影响人的社会心态; 第二:拉大贫富差距,长此以往,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引起社会不安定,不要去骂那些飞车抢劫,小偷。最近出现了大学生夹持人质抢劫银行,抢劫成功但最后被制服。我个人认为社会是应该负一些责任的,他们很多是被生活所迫。社会这个东西太粗相,社会其实就是我们大家自己。从新闻大家的回帖来看,大家(特别是年轻人)指责他做得没有技术含量。为什么会这样,别人为什么会去偷,去抢,为什么走上这条路,根源在哪里?我们的社会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师应该研究一下。把研究结果在社会广大媒体中宣传。我记得李开复先生对马加爵的事情做了一个剖析,但像李开复先生这样的人太少; 第三:企业家攒钱,但攒了钱之后要回馈社会,比如说资助某个大学的研究,公益事业。我们的企业家达到这种胸襟的不多,俞敏洪这样人在中国不多,特别是房地产商。有些时候我在想,捞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你能用多少呢?最后还不是别人在花,结果还害了子孙后代。我听说过不少在海外花天酒地,被人嫉妒,遭抢劫或者绑架,结果.....,国内富二代开着车到处撞人。钱太多不见得是好,多干点实业; 第四:让国外有机可乘,其实很大一部分钱都流到了国外。因为房地产钱来得容易,各企业为追求利润,都踊向房地产。现在我们高技术产业甚至生活用品,以及小孩喝的奶,农业市场等慢慢被国外占领,非常危险。现在的侵略战争不再是以前的直接占领,而是经济战争,大家随便算一笔帐,数码相机,日本人攒了中国多少钱,冰箱,笔记本,汽车,最近的铁矿石间谍案..........小到化妆品和酱油,啤酒。外国,特别是日本以华制华的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五:技术含量低下,最近半年塌了多少桥,跨了多少房子,房子越盖越差,奇怪的是倒了之后,结果技术鉴定全部合格,这要是打仗或者发生地震怎么办,地震应该会越来越多,为什么这么说?最近为什么极端气候越来越多,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为什么,是人为吗?这个应该不算,我个人认为很可能是天体运动造成的结果,比如说某些行星正在逼近或者远离我们而去,引起引力场变化,导致局部变化不一致,从而引起极端事件发生,甚至地震。将来的气候变化,我个人认为气候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以及地学的其它工作者进行大力合作,才能弄明白这些问题。但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建筑倒塌,房地产商是要负一些责任的,良知呢,企业的信誉呢?地基都是什么,大量的偷工减料; 第六:经济危机是我们进行产业转型的绝好机会,可惜我们错过了,被房地产搅合了,中国的经济学家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大部分在为虚高的房地产鼓掌捞好处。   有些人说,关心这些有什么用呢?扭转社会的风气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至少不要像有些高级研究人员为推高房价推波助澜。不要为自己有了几套房子就不想那些没有房子住的人。我们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有一个老师叫 戴小枫,是一个非常有正业感的人,每次开会都是慷慨激昂,中国这种人不是很多,我们需要这种人.......媒体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宣扬大家说真话和保护说真话人........如果科研人员特别是老师不关心这些事情,问题就大了,为什么?因为你们教书育人,如果你们都做不到,不关心,那就没什么希望了,那学生将是一个什么样子.....那这样的科研人员也最好别做出什么研究成果来,因为你做出来的东西很可能被坏人利用,那后果更严重。但我想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很可能也做不出来,看看现在的状况,我们要好好反思一下。 我不是做社会研究的,乱写一通。把资深空军研究员写的贴在下面,供大家... 2007年8月21日 08:21 來源: 環球時報 作者: 戴旭 作者係資深戰略評論員、空軍上校 選稿: 思偉    上半年中國的GDP增長11.5%。海外評論,中國即將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與此同時各地房價突破九部委的聯合圍堵,繼續瘋狂飆升。人們又紛紛評說二者之間的關係,有關房地產業發展的爭論再次趨於白熱化,縱觀各方論點,大多都停留在經濟層面。筆者認為,房地產業的畸形發展實際上 有靠新興產業拉動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更有意義。   那些真正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是依靠工業化奠定的國力基礎,爭衡世界才贏得了今天在歷史和當代世界的地位,如英、法、德、美。而那些只靠倒賣別國原料或產品,以投機致富的國家,很快便退出了歷史舞臺,如葡萄牙。西班牙原有著歐洲最廣袤的國土,又最早從美洲奪得大批金銀,國庫充盈。但由於沒有建立起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制度,錯失工業革命良機,結果也步葡萄牙的後塵曇花一現。近代史上的現代化國家,靠著傳統產業革命,從而 有哪個國家憑藉蓋房子把國家帶進現代化的神話。這是因為前者不僅帶來產品,同時還刺激科技進步,提高效率,形成獲取巨大利潤和擴大再生產的良性迴圈。這種迴圈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而房地產業的發展,能帶動的相關產業只是煤炭、鋼鐵、土地的巨大損耗,進一步造成資源、環境問題。   目前我國的支柱產業存在不掌握核心技術,即空心化問題,這不僅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還將嚴重危及國家經濟、軍事和資訊的安全。把凡是能直接帶來短期利益的產業冠以支柱之名,真正的支柱產業反而被忽視。由於支柱產業空心化,中國已經為汽車、電器製造業送去了數不清的專利費。中國已經給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送去了上千億美元。至於中國為軍事現代化而購買的外國軍備,耗費外匯也很驚人。一邊對內竭澤而漁,一邊又慷慨地給外國輸血。這樣的經濟運行模式怎麼能可持續發展?   從戰略高度認識房地產業畸形發展的危害   眾所週知,出口、投資和消費被認為是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三駕馬車,但調查顯示,我國的最終消費率近年持續走低,比世界平均水準低近20個百分點,消費仍未成為經濟迴圈的起點。人們收入中越來越大的部分用於住房消費,這將對一般消費品有很大的擠出效應。一個人為了一套房子,要把積蓄和未來幾十年的收入耗盡,他以後還怎麼購買汽車、家電,還怎麼用來再教育、投資創業呢?   整體是個體的放大,整個階層都無力消費工業品和進行投資創業,怎樣拉動國家其他製造業的發展?畸形發展的房地產業為中國現代化埋下不少 了錢,那我們現代化持續發展的動力又在哪?   房地產業畸形發展危害巨大,還在於腐敗的滋生以及社會兩極分化的加劇,使和諧社會建設面對巨大的政治難題。中國房地產業已經出現十分明顯的寡頭現象,囤積居奇、圈地待漲、捂盤惜售比比皆是。一些地產商、地方官員、專家學者和個別媒體專刊構成了一個特殊利益集團。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尖銳的社會對立,埋下不安定的種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的教訓證明,巨大的資金掌握在少數寡頭手裏,一遇危機或其他風吹草動,資本將立即外逃,導致金融危機,貽害整個社會。   正是由於房地產業畸形發展的種種弊端,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不促使中國打壓房地產業,還鼓勵鉅額 有對其他製造業的資金造成釜底抽薪,還引領了美國的經濟繁榮。日本上世紀90年代,也大力發展房地產業,但之前日本已經在汽車、電子、造船等現代產業方面成為世界的佼佼者。   美、日的發展經驗表明,房地產業的發展,應該在一個國家的製造業發展之後,即在國家工業化完成之後。國家有充裕的財力,民間有足夠的財富,發展房地產業讓人民安居樂業,方可實現社會繁榮和穩定。中國現在還遠沒有完成從農業化向工業化和資訊化轉型,人民也沒有實現普遍富裕,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房地產業無疑顯得太早,屬於搶道。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民眾靠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和加工工業,積累的一點辛苦錢,正常情形下,本應該以此微薄的基礎,將此集中用於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現代產業的建立發展,既可以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同時也為下一步現代化躍進打下基礎。新加坡、香港以政府提供廉租房為主的房地產業發展政策,解除了居民的後顧之憂;不久前英國宣佈,將建300萬套平價房,從而既能滿足民眾對擁有住房的渴望,也能保障英國有更好的未來。這些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國家和地區,其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與實施以人為本房產政策之間的關係,很值得認真研究。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3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菲律宾马荣火山敲响自然灾害警钟
杨学祥 2009-7-16 10:34
警钟 警钟长鸣无回声, 蝇头小利起纷争。 江心漏船遇风雨, 火山报警灾害生。 菲律宾提高马荣火山警戒级别 2009年07月10日 23:56:4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马尼拉7月10日电(记者 谭卫兵 刘华)菲律宾火山及地震研究院10日发布通告,把针对马荣火山的警戒级别从一级提高到二级,这预示马荣火山有可能喷发火山灰或开始喷发岩浆。该机构因此强烈建议人们不要进入火山附近的危险区内。 菲律宾火山及地震研究院说,从今年6月开始,马荣火山活动加 剧,低频火山地震次数逐渐增多,火山口内的光明显增亮。该机构火山专家指出,火山口内的光亮度增大表明火山内的岩浆活动加剧。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制订撤离计划,禁止当地的登山活动。 菲律宾火山警戒共分5个级别,一级为低级警戒,严禁居民和游客进入火山周围半径6公里范围内,并建议居民和游客不要进入火山周围半径13公里范围内;二级为中级警戒,表示火山有可能喷发火山灰或开始喷发岩浆;三级警戒表示火山开始喷发;四级警戒表示火山随时可能大规模剧烈喷发;五级警戒表示火山大规模剧烈喷发。 马荣火山是菲律宾境内最活跃的火山之一,有记录的喷发活动就有48次,造成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814年,导致1200人丧生。马荣火山上一次爆发是在2006年7月,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更多内容请关注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 赵世俊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7/10/content_11689175.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社会,更要关注自然
杨学祥 2009-6-4 10:17
江西73个县市出现暴雨部分地区受灾(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4日00:06 新华网 6月2日,一名儿童从南昌市何兴村积水处走过。 6月2日,南昌市何兴村一居民排家里的积水。   新华网南昌6月3日电(记者郭远明 王春雨) 6月2日凌晨开始的强降雨过程在3日20时基本结束。强降雨过程共导致江西73个县(市)出现暴雨,部分地区遭灾。   据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介绍,强降雨造成江西部分地区受灾。据初步统计,6月3日,江西全南县倒塌房屋6间,冲毁省级公路桥1座,损坏水利设施26处,受灾人口2.89万人,转移人口970人。江西会昌县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紧急转移群众80人。此外,江西铜鼓县2日转移的群众已返回家中。由于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江西全省未出现重大灾情和人员伤亡。   根据统计,至3日20时,本次强降雨过程中,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达57毫米,降雨主要分布在宜春、南昌、上饶、赣州等地;江西全省共有7个县(市)、21个雨量站降雨超过100毫米,73个县(市)、362个雨量站降雨超过50毫米。   由于前期河道水位较低,到记者发稿时为止,江西全省主要江河水情总体平缓,未出现超警戒洪水,各大型水库水位均在汛限水位以下。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6-04/000617944902.shtml 湖北暴雨洪灾造成5人死亡170万人受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4日03:32 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6月3日电 据湖北省防旱抗汛指挥部办公室最新通报,湖北近期发生的3次较强降雨引发了局部较重暴雨洪涝灾害。暴雨覆盖全省86个县市区,截至目前共造成5人死亡、6人失踪,170.7万人受灾。   5月入汛以来,湖北共发生3次降雨过程,最大日降雨达到142毫米。中小河流普遍涨水,其中汉江一级支流蛮河水位超警戒0.18米、汉北河天门水位超设防0.78米,近千条山丘河溪普遍突发山洪,30座水库水位超汛限。频繁较强降雨,引发部分山丘岗地山洪、平原湖区渍涝,致使十堰、襄樊、荆州等9个市州的39个县市区局部成灾。共转移安置受洪水威胁及危房避险群众近5000人。   针对江河4处险情,水利专家也赶赴现场优化抢险方案,目前抢险工作正在进行,可保证在10日至20日全部完成。 http://news.sina.com.cn/c/2009-06-04/033215730409s.shtml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发生印尼特大地震,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严重低温冻害,2009年甲型流感全球蔓延.事实证明,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连正在发生和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年,关键在于坐而论道关注社会者众,认识自然发展科技关注自然规律者寡.百家之争,如农民起义一样,不过是改朝换代的工具,社会因为自然科学落后而停滞不前. 在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规律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东北易发生严重低温冻害,如1957年,1969年,1972年和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冰雪灾害,如1955年,1957年,1964年,1969年,1972年,1977年,2008年. 2009年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发生,所以,要关注低温冻害的发生.比如,注意夏季低温冷害,注意促进作物早熟,注意流感爆发.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
haicius 2009-5-21 10:10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09-05-11   中国的减灾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00九年五月北京    目 录   前 言   一、自然灾害状况   二、减灾战略目标和任务   三、减灾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   四、减灾能力建设   五、减灾的社会参与   六、减灾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前 言   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减灾事业发展。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中国政府决定,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值此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防灾减灾日之际,对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状况做一介绍,使世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减灾所做的巨大努力。   一、自然灾害状况   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二)分布地域广。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三)发生频率高。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中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   (四)造成损失重。1990-2008年19年间,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特别是1998年发生在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涝,2006年发生在四川、重庆的特大干旱,2007年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涝,2008年发生在中国南方地区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均造成重大损失。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森林草原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灾害可能增多,出现超强台风、强台风以及风暴潮等灾害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任务更加繁重。随着地壳运动的变化,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   二、减灾战略目标和任务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及中长期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即:建立比较完善的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大幅提升,公民减灾意识和技能显著增强,人员伤亡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   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是:   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查明重点区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摸清减灾能力底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全国灾害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建立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体系,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和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建设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加强对灾害信息的分析、评估和应用。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减灾专项规划,建设好各类减灾骨干工程,提高大中型工业基地、交通干线、通信枢纽和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统筹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业和城市减灾以及重点地区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编制与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中央和地方抗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提升救灾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加强各类骨干抢险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改善减灾救灾装备。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在综合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枢纽、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合,结合干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防洪调度管理、洪水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保障流域防洪安全。   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加强对巨灾发生机理、活动规律及次生灾害相互关系研究,开展重大自然变异模拟和巨灾应急仿真实验。建立健全应对巨灾风险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应对方案,开展应对巨灾的演练。推进农业、林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加强巨灾防御工程建设。建立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   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演练。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在多灾易灾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减灾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加大综合减灾科技资金投入。加强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综合减灾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综合减灾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减灾责任意识。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国家减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三、减灾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   中国注重减灾的法制建设,颁布实施一系列减灾法律、法规,逐步把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人工影响天气条例》等30多部防灾减灾或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将根据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减灾的法制建设。   多年来,中国政府坚持把减灾纳入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从国家层面明确减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水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及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和加重自然灾害作为议程的重要内容。1998年4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第一次以专项规划的形式提出了国家减灾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2006年10月,中国政府颁布《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建立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体系、提升国家应对公共安全灾害事故与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2007年8月,中国政府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将减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中国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减灾救灾领导体制。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中央层面设立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等机构,负责减灾救灾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成立职能相近的减灾救灾协调机构。在减灾救灾过程中,注重发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组织和公安民警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注重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的作用。   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中国建立了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中央政府构建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减灾工作机制。   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中央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预案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政府各部门根据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制定更具操作性的预案实施办法和应急工作规程。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做好各项抗灾救灾工作。灾区各级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由当地政府负责人担任指挥、有关部门作为成员的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统一制定灾害应对策略和措施,组织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灾害信息发布机制。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做好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信息发布工作,采取授权发布、发布新闻稿、组织记者采访、举办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应对处置工作进展和防灾避险知识等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已经建立以物资储备仓库为依托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国设立了10个中央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并不断建设完善中央级救灾物资、防汛物资、森林防火物资等物资储备库。部分省、市、县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初步形成。通过与生产厂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应急救灾物资保障机制。   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由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统计、地震、海洋、气象等主要涉灾部门参加的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灾害信息数据库建设,启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灾情信息共享与发布系统,建设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及时为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灾害应急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重大灾害发生后,各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及时向灾区派出由相关部委组成的工作组,了解灾情和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并根据国务院要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提出救灾意见,帮助灾区开展救助工作,防范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国家已初步建立以抢险动员、搜救动员、救护动员、救助动员、救灾捐赠动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应急动员机制。注重发挥人民团体、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志愿者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四、减灾能力建设   中国政府重视减灾的能力建设,在减灾工程、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区减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实施减灾工程,提高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   近年来,国家实施防汛抗旱、防震抗灾、防风防潮、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减灾工程。   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等,大幅增加江河治理投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目前,长江中下游干堤全部修完修好,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淮河临淮岗等枢纽工程全面发挥效益。中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部分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100年一遇洪水能力。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断提高,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能力。   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国家注重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抗灾能力建设。在灾后倒房重建工作中加强房屋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减灾安居工程建设。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共投入资金175.35亿元人民币,完成改造、新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580.16万间,使180.51万户、649.65万人受益。   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从2001年开始,国家实施对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截至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90亿元人民币,全国纳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的项目学校共4万多所。从2006年起,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从2009年起,国家将用三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热带气旋、火灾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8年3月,国家颁布《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提出在三年内完成现有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08年,全国即安排专项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4035个,占规划内全部6240座病险水库的65%。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十五期间(2000-2005年),国家共投入资金223亿元人民币,解决了6700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结束了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从2006年开始,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阶段。从2006年到2008年,安排中央投资238亿元人民币,地方自筹配套资金226亿元人民币,累计解决1.09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在黄河、长江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进入九五(1996-2000年)末期,开始加大投入力度并扩大治理规模,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覆盖了全国七大江河(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辽、珠江、太湖)的上中游地区。截至2008年,重点防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已实施重点区域治理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减沙率达40%以上。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土壤侵蚀量减少三分之一,黄河流域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3亿吨左右。   农田灌排工程。自九五以来,国家加大投入,开展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田灌排工程设施建设,农田灌排能力明显提高,抗御干旱、洪涝灾害能力得到加强。   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21世纪初,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建设、长江中下游重点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抑制荒漠化扩张速度,缓解极端气候的危害程度。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确定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等6个生态环境补偿试点。组织开展生态省、市、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推进建设103个重点生态环境工程示范县。   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防工程。国家出台《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发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发布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完善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制度,推进全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完成约245万户抗震安居房的建设和改造加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修订《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公路灾害防治工程。从2006年起,结合公路水毁震毁等灾害发生情况,国家开始实施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截至2008年,全国各地共投入资金15.4亿元人民币,以增设和完善山岭重丘区公路的灾害防护设施为重点,对公路边坡、路基、桥梁构造物和排(防)水设施进行综合处治,普通公路防灾能力全面提高。   (二)构建立体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建立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灾害遥感监测业务体系。成功发射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A、B星,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具规模,为灾害遥感监测、评估和决策提供先进技术支持。   气象预警预报体系。成功发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建成14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91个高空气象探测站L波段探空系统,建设2542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初步建立全国大气成分、酸雨、沙尘暴、雷电、农业气象、交通气象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数值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开展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建成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网络等覆盖城乡社区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水文和洪水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成由3171个水文站、1244个水位站、14602个雨量站、61个水文实验站和12683眼地下水测井组成的水文监测网。构建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地下水监测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和水文水资源数据系统。   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成固定测震台站937个,流动台1000多个,实现了中国三级以上地震的准实时监测。建立地震前兆观测固定台点1300个,各类前兆流动观测网4000余测点。初步建成国家和省级地震预测预报分析会商平台,建成由700个信息节点构成的高速地震数据信息网,开通地震速报信息手机短信服务平台。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从2003年起,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已建立群测群防制度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2万多处。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和上海、北京、天津等市地面沉降专业监测网络基本建成。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监测、环境预警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空气、噪声、固体废物、辐射等环境质量状况。新建成环境一号A、B星,大范围、快速和动态地开展生态环境宏观监测及评价,初步形成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格局。目前,全国共有2399个环境监测站、49335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已在候鸟等野生动物重要聚集分布区设立350处国家级监测站、768处省级监测站、1400多处地县级监测站,初步形成国家、省、地县三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网络。   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建立由3000多个站组成的农作物和病虫害测报网,240多个台(点)组成的草原虫鼠害监测预报网。全国性系统监测预报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15种增加到目前的26种,重大病虫害由旬报制缩短为周报制。建立国家、县、乡(镇)三级2500多个站点组成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网络,主测对象35个种(类),涵盖最具危险性的和常发的森林病虫害种(类)。   海洋灾害预报系统。对原有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和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大力发展离岸观测能力,海上浮标观测能力和断面调查能力进入整体提升阶段。新建改造一批海洋观测站点,对一些中心站进行实时通讯系统改造。建设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气候变化观测及评价业务化体系,积极开展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咸潮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海洋灾害的业务化监测。   森林和草原火灾预警监测系统。完善卫星遥感、飞机巡护、视频监控、瞭望观察和地面巡视的立体式监测森林和草原火灾体系,初步建立森林火险分级预警响应和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沙尘暴灾害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和手机短信平台,在北方重点区域布设沙尘暴灾害地面监测站,组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队伍,初步形成覆盖中国北方区域的沙尘暴灾害监测网络。   (三)建立抢险救灾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以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资金拨付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   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矿山救护、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初步建立。国家陆地、空中搜寻与救护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应急救援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   应急救助响应机制。根据灾情大小,将中央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划分为四个响应等级,明确各级响应的具体工作措施,将救灾工作纳入规范的管理工作流程。灾害应急救助响应机制的建立,基本保障了受灾群众在灾后24小时内能够得到救助,基本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医、学生有学上的六有目标。   救灾应急资金拨付机制。包括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水毁公路补助资金、内河航道应急抢通资金、卫生救灾补助资金、文教行政救灾补助资金、农业救灾资金、林业救灾资金在内的中央抗灾救灾补助资金拨付机制已经建立。积极推进救灾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管理体制,保障地方救灾投入,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建立减灾科技支撑体系,提高减灾科技水平   注重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专门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科技应急机制、实施科技项目等措施,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   组织制定《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针对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减灾救灾、信息平台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强化薄弱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国家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科技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科技应急机制,明确科技应急体系的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应急技术应用与示范等环节的工作机制和部署安排。   启动一批防灾减灾科技项目。在国家科技项目、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安排实施一批气象、地震、地质、海洋、水利、农林、雷电等方面的科技项目。资助一批关于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项目,深入揭示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以及综合风险防范的模式等。开展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国巨灾应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统与示范、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综合评估技术研究,以及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等项目。   加强科研技术机构建设。分别于2003年、2007年、2009年成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国际减轻旱灾风险中心和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2006年成立民政部和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五)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减灾工作人员素质   将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减灾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减灾的培训平台逐步建立。   把减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教育,充分利用高校的减灾研究与学科优势培养多层次防灾减灾人才。加强防灾减灾学科体系建设,按照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支持防灾减灾技术类本专科院校,以及开设防灾减灾管理和技术专业的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把防灾减灾纳入干部培训规划。全国各级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根据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开设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专门培训课程。筹建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对政府中高级公务员、各类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高层次理论研究人员开展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培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已经建立并投入使用。   开展领导干部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举办省级干部灾害应急管理专题研究班和省部级干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讨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分管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了专题研讨。2005年以来,积极开展公务员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活动,有效提高各级灾害应急管理人员防范处置自然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005-2006年,连续举办四期地市级干部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自2006年起连续举办四期地市级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培训班。   对各类企业和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能力培训。各级政府会同有关部门采取集中培训和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开展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在灾害突发情况下实施救援、自身防护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六)开展社区减灾工作,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   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基层社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推动社区建立减灾工作机制。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国社区逐步建立健全负责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制定规范的减灾工作制度,组织减灾志愿者队伍,制定突发灾害发生时保护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对策,建立起有效的减灾工作机制。   指导社区制定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定期演练。基层政府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结合社区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社区居民特点,指导社区制定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社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预案演练活动。   加强社区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装备建设。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或其他空地建立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应急标识或指示牌,建立减灾宣传教育场所(社区减灾教室、社区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及设施(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配备必需的消防、安全和应对灾害的器材或救生设施工具,使减灾公共设施和装备得到健全和完善。   组织社区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社区结合人文、地域等特点,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减灾教育活动,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经常张贴减灾宣传材料,制订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减灾教育计划,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得到提高。   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国家开展了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截至2008年,国家共授予284个社区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五、减灾的社会参与   中国重视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减灾事业,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中国政府及时发布灾情和灾区需求信息,加强引导,规范管理,提供保障服务,不断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格局。每遇大灾,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抗灾救灾,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国接收境内外各类救灾捐赠款物近760亿元人民币。社会力量还开展有效的心理抚慰等个性化服务,帮助灾区群众树立战胜灾害的信心。   慈善事业在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采取措施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在鼓励捐赠的税收优惠制度上,2008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由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统一规定为企业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规定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2008年12月,政府有关部门发布通知,明确公益捐赠事业范围、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以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认定权限和程序等问题。国家鼓励基金会的正常发展,截至2008年,中国共有各类基金会1531家,比上年增加162家。近年来,国家推进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推广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和评级制度。   国家积极推动捐助活动日常化和社会化,鼓励并引导志愿者参与减灾行动。近年来,以捐助活动经常化、募集主体民间化、参与捐助自愿化为特点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在中国全面展开。截至2008年,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设立接收社会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3.4万个,初步形成全国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减灾志愿者队伍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数达到43万个,志愿者队伍规模近亿人,其中仅共青团、民政、红十字会三大系统就比上年增加志愿者1472万人,年增长率达31.8%。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紧急救援,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   中国政府重视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在每年10月的国际减灾日,国家举办内容丰富的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场所设置减灾宣传专栏,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互联网门户网站等开设减灾知识宣传栏目,制作公益广告,向公众宣传灾害预防避险的实用技能。在中小学开设防灾减灾课程,开展多种演练活动。开发一系列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减灾科普读物、挂图、音像制品和宣传案例教材。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急救培训,普及急救知识和技术,在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重视对灾害保险业防灾减灾作用的政策研究和试点工作。不断总结并完善农业、林业自然灾害保险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农业、林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统筹考虑农业、林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逐步加大保险对灾害损失的经济补偿和转移分担功能。   六、减灾的国际合作   中国本着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减灾能力建设,在重大灾害中相互援助。   中国在减灾领域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事务协调办公室、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外空委等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减灾合作。2006年3月,向联合国成立的中央紧急应对基金认捐100万美元。2006年11月,与联合国驻华机构共同举办印度洋海啸紧急援助回顾研讨会,回顾中国多边援助使用情况。与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共建国际减轻旱灾风险中心,参与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UN-SPIDER),积极筹建北京办公室。派遣专家参与联合国灾害评估队,多次执行灾害评估任务,积极参与联合国搜索与救援咨询国活动,积极推进全球灾害应急救援领域的合作,举办2006年联合国亚太地区地震应急演练。   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亚洲国家间的减灾对话与交流平台。2005年9月,中国政府在北京主办第一届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会议通过了《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北京行动计划》,为亚洲各国进一步加强减灾合作奠定基础。中国政府积极参与第二届、第三届亚洲部长级会议,共同推动《2007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德里宣言》、《2008亚洲减少灾害风险吉隆坡宣言》的形成。2008年12月举办了加强亚洲国家应对巨灾能力建设研讨会。   中国重视与东盟和南亚国家讨论签署双边或多边减灾救灾协定,注重开展减灾人力资源开发合作。2005年5月,中国为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国举办了防灾减灾人力资源培训班,2006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东盟框架下的防灾减灾研讨会。2007年先后举办了东盟和亚洲国家应急和救助研讨会、灾害风险管理研修班和灾后恢复重建管理研修班。中国积极参与东盟灾害管理各项活动,出席东盟举办的各类研讨会,观摩灾害应急演练,积极探讨中国-东盟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   中国努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救灾协作。2002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首次会晤。2003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在北京举行救灾部门专家级会议,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救灾互助协定》进行磋商。2005年10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救灾互助协定》在莫斯科签署。2006年11月,第二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2007-2008年救灾合作行动方案》,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救灾联络、信息交流、边境区域救灾、人员研修和技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活动奠定行动框架。2007年9月,成员国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第三次会议在比什凯克举行,研究落实救灾合作协定,深化救灾领域合作等问题。成员国商定将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救灾中心。2008年9月下旬,中方在乌鲁木齐主办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领导人首次会议。会议就开展成员国边境地区救灾合作,推动建立边境地区联合救灾行动机制,以及开展有关信息交流、人员培训等问题达成共识。   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中国和国际社会相互支持,相互援助。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向各有关受灾国政府及联合国有关机构提供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紧急救援,救灾援助总额达68763万元人民币,并在第一时间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和医疗救援队赴印尼开展紧急救援。2005年8月29日,美国南部地区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中国政府向美国提供500万美元救灾援款,并另提供一批救灾急需物资。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先后四次向巴提供总价值2673万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自10月9日至11月29日,共向巴空运26批次救灾物资,并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救援队,深入灾区一线,帮助巴方开展救灾行动。2008年,缅甸发生纳吉斯热带风暴,中国政府先后提供价值1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物资、3000万元人民币援助款和1000万美元援助,并派出医疗救援队救治伤员。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得到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先后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了资金或物资援助。国际社会向中国地震灾区提供了现金援助44亿多元人民币以及大批救灾物资。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还派出专业救援队伍,参与地震灾区的紧急救援工作。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古巴、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政府和德国红十字会的九支医疗队共223名医疗技术人员参与四川和甘肃两省地震灾区的伤员救治工作。在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北川县,美国、英国和墨西哥等国家的16名志愿者立即投入救援行动。10名英国搜救小组的志愿者到震区开展救灾活动。来自日本ALOS、意大利COSMO-SkyMed、美国LandSat等多颗卫星向中国提供了灾区遥感影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此深怀感激,深表感谢。   结 束 语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中国的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政府为减灾事业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灾害监测体系还有待健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需提高。中国政府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减灾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全社会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水平为基础,全面提高综合防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减灾是全球的共同行动。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减轻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不懈努力。
个人分类: 事故信息|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拉帕戈斯群岛火山喷发敲响厄尔尼诺的警钟
杨学祥 2009-4-13 12:06
加拉帕戈斯群岛火山喷发敲响厄尔尼诺的警钟 杨学祥,杨冬红   东方网 2009 年 4 月 13 日消息: 4 月 11 日,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费尔南迪纳岛上的昆布雷火山流出熔岩。火山流出的熔岩可能危害岛上稀有动物的生存。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有巨龟、大蜥蜴、企鹅、海狮等稀有动物,被称为活的自然博物馆,并于 1979 年 7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区 。 目前人们大多以地球自转减慢为指标预测厄尔尼诺,但自转减慢仅仅是现象,地壳扁率变大、容积变小导致的排热排气才是本质。地幔排液排气与地表构造相关,最大形变发生在构造带才能有地幔排气。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因素和地质因素的综合研究才能找到准确的预报方法。地壳扁率变大、容积变小导致的排热排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地震火山活动 。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相关。这个地区包含了地球上最广阔的山脉体系之一,巨大的能源通过海底火山和热液活动释放出来。不顾它们无规律的循环速率和周期,厄尔尼诺和地震群几乎同时发生。在过去最持久的 6 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相一致,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我国气象工作者对 1763 年以来的 19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了统计,发现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 1900 年以来的 7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统计还表明,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的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 ENSO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最重要的外强迫因子 。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 、引潮力说 和地球扁率变化说得到有力的支持。 东太平洋海隆有加拉帕戈斯三合点,中太平洋莱恩群岛一带有活火山分布。太平洋暖池与地幔热气排放相关 ,海底火山在秘鲁和厄瓜多尔西边海域的加拉帕戈斯三合点和热点喷出会加速厄尔尼诺现象形成。 Herbert Shaw 等估计,海底火山比大陆火山要强烈得多,平均每年至少有 100km 3 的岩浆溢出海底,释放的热能为 4.510 21 J 。模拟试验表明,冷水下沉和热水上升,都是沿类似热幔柱状的连续通道上下运动,与周围热交换极少,符合刘厚赞等模拟计算结果,即地幔排出的热液会很快覆盖海洋表面。海底探测资料表明,东北太平洋样脊有两个地热排泄区,位于 12~24 o N , 110 o W 和 40~50 o N , 135 o W 。大量岩浆由洋脊轴部溢出形成海底火山活动带。 1982-1983 , 1986-1987 , 1991-1992 年 3 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前这两个地热排泄区( 1982-1983 年只有其中一个)表层海水均有持续发展的海面水温( SST )正距平区 。 加拉帕戈斯群岛火山喷发敲响厄尔尼诺的警钟! 参考文献 1. 法新。厄瓜多尔火山熔岩将或危害稀有动物 。 2009-04-13 08:14 来源:新华社。新民网 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4/13/1809026.html 2. 刘厚赞 , 刘辉 , 俞永强 . 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 . 气象学报 . 1998,56(5): 602~610. 3. 杜乐天 . 自然灾害可能的深部流体肇因 . 地学前缘 , 1996, 3 (4): 298~305. 4. Shaw H and Moore J. Magma flows blamed for El Nino events . New Scientist, 1988, 12 (10): 17. 5.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 6. Walker D A. More evidence indicates link between El Ninos and seismicity . EOS , 1995, 76(4): 33, 34, 36 7. 张丽欣 . 厄尔尼诺 来自天道的警告 . 北京 : 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42~43, 293, 294, 315~316. 8. 高庆华 , 胡景江 , 徐炳川 等 . 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6. 131, 135, 148. 9. 侯章栓 , 李晓东 .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 .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0, 36 (5): 641 - 650. 10.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6. 116 - 117, 135 - 138, 165-188, 194-198. 11.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1 , 7 ( 4 ): 509~510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2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里道特火山喷发再次敲响自然灾害的警钟:25-27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09-3-24 14:33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3 月 24 日 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斯加州里道特 (Mount Redoubt) 火山当地时间 22 日忽然爆发,一晚喷发了五次,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将火山灰烟柱喷射到距海面 9 英里 ( 约合 1.4480 万米 ) 的高空。这是里道特火山近 20 年来首次喷发。里道特火山高 1. 02 万英尺 ( 约合 3109 米 ) ,位于安克雷奇西南大约 100 英里 处,上一次喷发在 1989 年至 1990 年,持续了整整四个月。 据阿拉斯加火山观测站的地质学家介绍,里道特火山首次喷发是在基耐半岛库克湾一个人烟罕至的区域,时间是 22 日深夜 10 时 38 分,最后一次喷发则是在 23 日凌晨 4 时 30 分左右。大风使得火山灰远离安克雷奇,向威洛和麦金利山附近城镇塔基那飘去。麦金利山是北美最大山脉,位于德纳里峰国家公园。 实际上,从今年初开始,里道特火山便显露即将喷发的迹象。阿拉斯加火山观测站 1 月末警告称,里道特火山随时可能喷发。过去 48 小时地震活动加剧促使科学家在 3 月 22 日 提高了里道特火山喷发的警戒级别。当天早晨,里道特火山周围区域地震频率达到每小时 40 至 50 次。观测站地质学家曾在 21 日看到烟柱冲天而起,喷射到里道特山顶 1000 英尺 高处 。 3 月 22 日 美国阿拉斯加州里道特火山喷发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3 月 18 日 位于汤加国汤加岛海岸六英里之外的南太平洋水下火山爆发, 2 月 2 日 日本浅间火山喷发。环太平洋火山带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值得关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3 月 21 日上午 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18 日位于汤加国汤加岛海岸 六英里 之外的南太平洋水下火山爆发,烟雾、灰尘和水汽向天空喷出几千英尺,展示了大自然的威力。 汤加政府地质部门负责人凯乐蒂迈菲表示,这次喷发规模很大。不过政府方面又表示,此次喷发目前尚不会对岛上居民构成任何危险,也没有报道显示鱼类及其它生物受到影响。汤加政府还没有向靠近火山一侧的海岸沿线居民发出安全警报,该地区共集中了 36 座海底火山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2 月 4 日 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日本浅间火山 2 日凌晨喷发。由于大风,火山灰甚至飘落至这座火山东南方向 145 公里 外的首都东京。 根据媒体公布的照片,位于东京西北部的浅间火山 2 日凌晨忽然喷发,浓烟、颗粒物和粉状灰烬如巨浪般从火山口翻腾而出,还飘到 90 英里 ( 145 公里 ) 以外的日本首都东京。据日本气象厅介绍,浅间火山喷出的烟柱有大约 1 英里 ( 1.6 公里 ) 那么高。烟柱依旧笼罩在火山口上空。 浅间火山于 2 日凌晨 1 时 51 分 ( 格林尼治时间 4 时 51 分 ) 喷发。人们甚至在距离浅间火山 3300 英尺 ( 1000 米 ) 的地方发现火山喷出的大块岩石。火山灰笼罩在周围地区的上空,甚至飘落至东京中心地区。目前尚无人员伤亡的报道。 日本全境有 108 座活火山,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 ('Ring of Fire) ,这个地带拥有大量火山和地震断裂带。日本气象厅已于 2 日发出 3 级火山警报,要求周围 2.5 英里 的人们不要靠近浅间火山,敦促附近居民采取防范措施。据日本气象厅介绍, 4 级火山警报是建议附近居民做好撤离准备,而 5 级火山警报则是最高级别的警报,要求人们迅速撤离 。 伴随火山活动,全球地震活动和气象灾害也十分强烈。 3 月 18 日 汤加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 3 月 22 日 美国阿拉斯加州里道特火山喷发再次敲响自然灾害的警钟! 我在 2009 年 3 月潮汐预警中指出: 潮汐组合 D : 3 月 1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6.89856 度, 19 日为下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 E : 3 月 2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95 度, 27 日为日月大潮, 3 月 20 日 为春分,太阳在赤道面上。三者叠加,赤道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可激发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虽然为弱潮汐时期,但天文奇点相对集中,两次日月大潮都发生在赤道,与太阳在赤道面附近相互配合,赤道潮汐变化最大,易发生突发事件 。 关注 3 月 25-27 日潮汐组合! 时间 震级 经度 纬度 深度 参考位置 2009-3-24 11:39:16 4.3 87.30 42.40 8.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 2009-3-24 04:10:06 3.6 88.40 41.00 4.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 2009-3-23 10:08:34 3.8 119.90 25.40 15.0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海域 2009-3-22 21:10:22 3.2 77.00 36.10 6.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2009-3-22 20:48:51 4.7 104.20 26.80 10.0 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2009-3-21 08:56:50 3.0 103.40 31.20 11.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2009-3-20 14:48:52 4.3 124.90 43.40 19.0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交界 2009-3-20 11:42:32 3.1 104.50 32.00 14.0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交界 2009-3-20 04:03:59 3.2 77.60 37.60 4.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2009-3-20 02:17:37 7.9 -174.70 -23.00 10.0 汤加地区 2009-3-19 15:08:31 2.4 105.30 36.60 9.0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有感) 2009-3-19 13:43:30 4.2 105.00 32.30 20.0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平武县、绵阳市江油市交界 2009-3-19 10:25:02 3.2 81.50 35.40 5.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 2009-3-19 08:46:06 3.0 104.40 31.80 10.0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2009-3-18 08:29:26 4.2 83.20 30.40 4.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2009-3-18 07:01:44 3.7 84.10 30.60 17.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2009-3-18 06:49:10 3.8 83.90 30.90 8.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 2009-3-17 02:40:52 4.1 77.00 36.10 6.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2009-3-16 17:09:28 3.6 105.40 32.60 14.0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2009-3-16 15:40:30 3.2 104.10 31.70 17.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绵阳市安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 http://www.ceic.ac.cn/ 参考文献 1. 孝文。美国火山一晚喷发五次 烟雾冲入万米高 ( 组图 ) 。 2009 年 03 月 24 日 09:18 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d/2009-03-24/09182936319.shtml 2. 孝文。南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喷射高达数千英尺 ( 图 ) 。 2009 年 03 月 21 日 10:08 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d/2009-03-21/10082930475.shtml 3. 孝文。日本火山喷发火山灰飘落百公里外东京 ( 组图 ) 。 2009 年 02 月 04 日 11:17 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d/2009-02-04/11172792134.shtml 4. 孝文。日本火山喷发火山灰飘落百公里外东京 ( 图 )(2) 。 2009 年 02 月 04 日 11:17 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d/2009-02-04/11172792135.shtml 5. 杨学祥 . 汤加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 发表于 2009-3-21 6:31:3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1568 6. 杨学祥 . 2009 年 3 月潮汐组合 . 发表于 2009-2-27 14:16: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7495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1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19日智利柴滕火山喷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
杨学祥 2009-2-20 13:12
  新华网圣地亚哥 2 月 19 日 电 ( 记者赵凯 ) 智利南部柴滕火山 19 日出现喷发迹象,智利政府要求当地居民紧急撤离。   智利内政部下属的国家紧急情况办公室发表的一份公报说, 19 日上午 11 点多,柴滕火山的活动突然加剧,智利军警立即启动紧急行动预案,处于危险区域的 160 多名当地居民紧急撤离。据智利国家电视台报道,从柴滕火山升起的灰云迅速顺风势向南移动,大量火山灰坠落到周边城镇。   智利国家地质矿产局的专家在乘直升机就近观察柴滕火山后说,火山喷发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石,有迹象显示柴滕火山的穹丘已经坍塌,这可能会给周边城市造成极大危险。 柴滕火山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南约 1300 公里 处,曾于 2008 年 5 月 2 日 开始喷发,迫使当地 2000 多名居民被紧急疏散。智利邻国阿根廷的一些城市也受到火山灰的影响 。 2 月 19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当月最大值,潮汐南北摆动最为强烈。 19 日当天,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较大,多地遭遇暴雪袭击,其中沈阳七天内连续降下两场暴雪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2月19日5时53分,在克马德克群岛地区(南纬27.3度,西经176.3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3公里 。 19 日智利柴滕火山喷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 ! 参考文献 1. 赵凯。智利柴滕火山出现喷发迹象。 2009 年 02 月 20 日 11:39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9-02-20/113917255133.shtml 2. 沈阳七天内连续降下两场暴雪 ( 组图 ) 。 2009 年 02 月 20 日 05:55 沈阳网 - 沈阳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20/055517251750.shtml 3. 杨学祥 . 克马德克群岛地区 7.3 级地震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 . 发表于 2009-2-19 11:34:5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5987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令人揪心的大旱景象!
scaukzcai 2009-2-6 17:13
发表于 2009-2-6 09:07 (转自凤凰网) 网友实拍:令人揪心的河南大旱景象! 河南省气象局1月29日15时发布干旱红色预警,据悉这是最高级别的干旱预警。 据河南省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介绍,去年10月以来,河南降水明显偏少,特别是11月1日至今,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0.5毫米,较多年均值偏少近八成。由于降水少,加之气温持续偏高,大风天气多,土壤失墒加快,河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多个地区出现了极度干旱。 河南省气象部门1月7日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这是实行气象预警发布制度以来,河南省第一次发布干旱预警信号。 1月11日,鉴于目前河南旱情继续加重,黄河防总进一步提升预警级别,发布黄河流域区域干旱黄色预警,启动三级响应;河南省气象局1月29日15时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预计未来一周内河南大部分地区干旱仍将持续,河南省气象部门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工作。 河南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省份。 虽然天气预报说,明后两天有雨雪,但已经遭受严重旱灾摧残的豫西地区小麦和油菜,再下雨已经晚了,减产是无疑的。旱象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下面组图将使您有初步了解。 令人揪心的豫西春旱图 【摄影及贴文:飞龙在宇】
个人分类: 图片集锦|4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杨学祥 2009-2-2 14:39
火山喷发的场面   人民网 2 月 2 日讯 日本首都东京附近的一座火山 2 日开始喷发,滚滚浓烟足有 1600 米高,大量火山灰被抛撒在附近的东京市区内。目前还没有关于当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消息。   从地图上看,这座位于东京西北部 145 公里的活火山于当地时间 2 日凌晨开始喷发,在距离火山口 1000 多米远的地方都能发现到处乱跑的石头。目前,火山周围 4 公里范围内的居民都做好了疏散准备。这座火山上次喷发是在 2004 年 9 月。 日本国内共有 108 座活火山,属于世界上火山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此前,美国阿拉斯加的一座火山也进入了临近喷发状态,上述现象表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进入了活跃期【 1 】。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赤道和两级潮汐变化最大【 2 】,导致 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的里道特火山附近地震频繁【 3 】。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2 月 5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375 度, 3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2 月 8 日为月亮近地潮, 9 日为日月大潮和月食,两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4 】。 2009 年 2 月 3-9 日潮汐活动较强,变化幅度较大。环太平洋火山带的活动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参考文献 1. 高轶军。组图:日东京附近火山爆发 附近居民做好疏散准备。 2009 年 02 月 02 日 11:04 来源:人民网 - 国际频道。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8734181.html 2. 杨学祥 .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3. 杨学祥 . 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里道特火山附近地震频繁或将喷发 . 发表于 2009-1-31 15:26:0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325 4. 杨学祥,屈信军。 2009 年 2 月潮汐图解。发表于 2009-1-28 15:16: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192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24 次阅读|4 个评论
2008年是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大灾年
杨学祥 2009-1-23 02:21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和一家名为灾难流行病研究中心的机构 22 日在日内瓦联合发表了一份 2008 年全球自然灾害统计报告。报告表明,去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分别为 2000 年至 2007 年期间平均值的三倍和二倍。 报告说,去年全球共发生了 321 次较大自然灾害,造成近 23.6 万人死亡,受灾人数达 2.11 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 1810 亿美元。纳吉斯热带风暴在缅甸所导致的死亡和失踪人数高达 13 万 8366 人,是去年造成生命损失最惨重的灾难,其次是中国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夺去了 8 万多人的生命。同时,汶川地震还带来了约 85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是去年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美国的艾克飓风导致的经济损失也高达 300 亿美元,这些因素都使得去年成为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年。 统计还显示,从全球范围看,中等收入国家成为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重灾区。而亚洲则是自然灾害导致生命损失最集中的地区,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十个自然灾害中,九个发生在亚洲 。 我们在 2008 年 1 月 7 日 指出, 2007 年是气候变化异常年。根据天文条件和灾害记录, 2008 年可能是气候变化持续异常年,拉尼娜、厄尔尼诺、旱涝、强震、流感等灾害交替发生,人们必须做好防灾准备 。 世界气象组织的年度报告称, 2008 年可能是自 1850 年有气候仪器记录以来第十个最暖的年份。目前估计, 2008 年全球海面和陆面综合气温比 1961 ~ 1990 年的年平均气温高 0.31 ℃ 。 2008 年的全球平均温度略低于 21 世纪已过去的各年份,这主要缘于 2007 年后半年发展起来的中等至强的拉尼娜现象。此外,自从 1979 年开始卫星测量以来,北极的海冰覆盖范围在融化期降至仅次于最低的水平。此外,世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包括破坏性洪涝、持续性严重干旱、雪暴、热浪和寒潮。世界气象组织对 2008 年的重要天气和气候事件进行了综合盘点 。 中国的传统是报喜不报忧,忽视灾害预警不仅减弱了民众的抗灾能力和意识,也削弱了相关部门的科学预见和指导作用。千年古国落伍世界,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发展观: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增强战胜灾害的信心;只有认清规律,才能把握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段秀杰。统计表明 2008 年是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大灾年。西部网。时间 : 2009-01-23 00:15:44 来源 : 国际在线。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9-01/23/content_1760310.htm 2. 杨学祥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3. 杨学祥 . 盘点 2008 年全球气候异常 . 发表于 2008-12-21 9:24: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206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伦比亚胡伊拉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杨学祥 2008-11-22 14:05
国际在线 11 月 22 日 报道 ( 记者孙宇 ) :哥伦比亚安第斯山区的胡伊拉火山日前喷出大量浓烟和火山灰,引发雪崩和山体滑坡。哥政府发布灾害红色警报,并开始大规模疏散附近居民。据哥伦比亚国家地质及矿业协会发布的报告,位于安第斯山脉中部的胡伊拉火山顶附近一处山峰 18 日开始喷出大量浓烟和火山灰,烟雾高度达 2000 米 ,并形成一个直径达 400 余米的地陷。目前,火山灰和硫磺的气味已经飘散到胡伊拉火山周边的许多城镇。此外,火山运动还引发了这一地区发生多次地震,雪崩和山体滑坡。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宣布将于近日率领相关救灾专职官员和专家赶赴灾区视察。哥国家地质及矿业协会专家表示,胡伊拉火山活动可能将很快减弱。但哥政府发布警报则称,火山已处于即将喷发的紧急状态。胡伊拉火山 2007 年 2 月 19 日 在沉寂了近 500 年后首次喷发。同年 4 月 18 日 再次大规模喷发。今年 4 月,该火山再次活跃,哥政府曾发出红色预警,并紧急疏散近 1.5 万名居民。哥伦比亚最为惨重的火山喷发发生在 1985 年,当时内华达德鲁兹火山爆发,掩埋了一座城镇,导致 25000 人死亡 。 中新网 11 月 4 日 电 据中央社消息,台湾屏东县万丹乡泥火山今天凌晨二时许喷发,每年平均都会喷发一到三次的泥火山,今年是首度喷发,这次有三个喷浆口,喷出的泥浆淹没附近红豆田约五百坪,直到下午四时,仍在喷发中,吸引许多民众围观。消息称,万丹泥火山每次都会在皇源圣殿四周喷发,这次喷发一共有三个喷浆口,分别在皇源圣殿后侧北方、后墙下及南方约 四十公尺 处,喷出的泥浆高度约二层楼。往年,每次喷发,庙方都会点火消耗天然气,让喷发时间缩短,喷出的泥浆柱变成火柱,相当壮观,但今年由于三个喷发口都不适合点火,一直到下午四时,泥浆仍在喷发中。消息说,三个喷发口中,有一个喷发口在红豆田中,喷出的泥浆将红豆田淹没约五百坪,形成奇妙的景观 。 新华网 11 月 12 日 报道 11 月 11 日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东北方约 90 公里 处的雷文塔多火山爆发。雷文塔多火山从 11 月 8 日 开始喷出浓烟和火山灰 。 人民网 11 月 11 日 讯 据哥伦比亚国家电台今天报道,位于托利马省的马钦火山可能喷发,已经将居住在火山附近的 500 个农民疏散到卡哈马卡市。这是当局宣布的。地质和矿业协会会长梅伦德斯指出,救援当局已经在市中心准备了收容所, 500 个农民就安置在那里。星期日凌晨在当地发生了 3.9 级地震,地震的深度少于 30 公里 ,引发泥石流,余震 200 多次,当局没有提供有关人员和财产损失的情况。虽然地震活动有所减少,但是不排除火山喷发的可能。当局已经宣布那里处于最高警戒状态 。 9 月 11 日 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 7.1 级地震 (09-11) 9 月 10 日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2 级地震 (09-10) 9 月 10 日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1 级地震 (09-10) 9 月 9 日 台湾宜兰以东海中发生 5.2 级地震 (09-09) 8 月 31 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攀枝花市仁和区交界发生 5.6 级地震 (09-01) 8 月 30 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发生 5.3 级地震 (08-31) 8 月 30 日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发生 6.1 级地震 (08-30) http://www.eq-xj.gov.cn/ 发震时间 震级 震中位置 20080911 7.1 日本北海道地区 20080911 6.3 马鲁古海峡 20080910 最大震级 3.7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10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10 6.5 中大西洋海岭 20080910 6.2 伊朗南部 20080910 5.2 西藏仲巴县 20080910 5.1 西藏仲巴县 20080909 最大震级 2.1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9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9 5.2 台湾宜兰以东海中 20080909 6.9 瓦努阿图 20080908 最大震级 3.6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8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8 6.2 瓦努阿图 20080907 3.2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7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6 最大震级 3.8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6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5 最大震级 3.8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5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5 4.2 西藏自治区仲巴县 20080904 最大震级 3.1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4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3 最大震级 3.2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2 日 00 时 -3 日 24 时 ) 20080901 最大震级 3.9 四川汶川地震序列 ( 9 月 1 日 00 时 -24 时 ) 20080901 4.2 西藏自治区仲巴县 http://www.eqsn.gov.cn/dizhen/quakemorenews.aspx 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目前十分活跃,与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转换有关。拉尼娜年西太平洋暖水积聚,海平面高出东太平洋 20 -40 厘米 ;厄尔尼诺年发生反向变化,西太平洋暖水东流,海平面由高变低。海平面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 :增高海面的洋壳沉降,降低海面的洋壳隆升。就像加载的轮船吃水线上升,卸载的轮船吃水线下降一样。由此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频发火山和地震活动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8 年 11 月为其中第二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8 年 11 月 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 27.15410 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大。 潮汐组合 B : 2008 年 11 月 6 日 为上弦,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9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赤道地区为潮汐高低潮汐变化最大地区。 潮汐组合 C : 2008 年 11 月 13 日 为日月大潮, 14 日为月亮近地潮, 15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638 度,三者叠加,形成潮汐南北震荡最强时期,强烈激发地震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潮汐组合 D : 2008 年 11 月 20 日 为下弦,太阳潮抵消部分月亮潮, 22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赤道地区为潮汐高低潮汐变化最大地区。 潮汐组合 E : 2008 年 11 月 28 日 为日月大潮, 2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2366 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比较大,激发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次强) 。 22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赤道地区为潮汐高低潮汐变化最大地区。哥伦比亚安第斯山区的胡伊拉火山 18 日喷出大量浓烟和火山灰,引发雪崩和山体滑坡。哥政府发布灾害红色警报。 哥伦比亚胡伊拉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关注 11 月强潮汐预警! 参考文献 1. 孙宇。哥伦比亚火山浓烟滚滚政府发出红色警报。 2008-11-22 12:30:17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http://gb.cri.cn/19224/2008/11/22/3525s2334429.htm 2. 朱鹏英。屏东县泥火山今年首度喷发 泥浆淹没五百坪田地。 2008 年 11 月 04 日 17: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tw/kong/news/2008/11-04/1437134.shtml 3. 厄瓜多尔火山喷发 ( 组图 ) 。 2008-11-12 11:37:05  网易。来源 : 新华网。 http://news.163.com/08/1112/11/4QI0OH0J0001125G.html 4. 管彦忠。哥伦比亚马钦火山可能喷发已疏散 500 农民。 2008 年 11 月 11 日 20:12 来源: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8/8323420.html 5. 杨学祥 . 火山频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关注 11 月强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1-13 8:54:4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6539 6. 杨学祥 . 2008 年 11 月强潮汐预警 . 发表于 2008-10-20 7:18:3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334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66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些自然特大灾害的数字特征
libaosheng 2008-11-20 09:23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每次间隔约 4 年)。 1952-1964 年特大地震滞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5 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 9 级特大地震滞后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 4 年,按此数字特征, 2009 、 2013 、 2017 年及其前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也有准四年周期。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时期滞后拉马德雷冷位相 8 年左右。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 1955-1983 年为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周期,滞后 8 年左右。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按此数字特征, 2008 年中国南方发生冰雪冻害就不是巧合了。由暖转冷总需要一个转换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年发生低温冻害的必要条件。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时期滞后特大地震爆发时期约 3-4 年,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 2005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的平均温度 14 ℃高出 0.48 ℃。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这 30 年的平均值高 0.54 ℃,名列第二位 。 2006 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记录的年平均值高出 0.42 ℃,名列第六位。全球最热年的排序: 1998 、 2005 、 2002 、 2003 、 2004 , 2006 年。由此可见,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难以恢复到 1998 年的水平,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功不可没。 自然规律是有章可循的,数字特征并非完全巧合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冰雪低温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数字特征
杨学祥 2008-11-20 07:57
2008 年初中国南方 50 年一遇的冰雪冻灾把拉马德雷现象推向前台,它能加强拉尼娜现象,是中国南方严重冻灾周期性发生的原因 。统计表明,强拉尼娜现象周期性发生、 8.5 级以上强震的周期性发生、中国南方和北方严重低温冻害的周期性发生、南极海冰增长的周期性发生、飓风和台风增强的周期性发生、世界粮食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以及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周期性发生,都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 拉马德雷 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 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 太平洋十年涛动 ( PDO )。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 PDO 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 厄尔尼诺 和 拉尼娜 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 厄尔尼诺 和 拉尼娜 的 母亲 。 拉马德雷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 暖位相 和 冷位相 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 拉马德雷 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 冷位相 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 暖位相 ;第二周期的 冷位相 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 暖位相 。 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厄尔尼诺现象变得强烈。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拉尼娜现象变得强烈 。 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 1889-1978 年,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 拉马德雷 暖位相 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 ,在 1978-1999 年 拉马德雷 暖位相 发生 0 次 。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 2004-2007 年已发生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 2004-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都是厄尔尼诺年 。 依照 1952-2008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图 , 1954-1955 、 1964 、 1977 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得到验证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超过 4 天的年份有 1955 (拉尼娜年)、 1957 (厄尔尼诺年)、 1964 (拉尼娜年)、 1969 (厄尔尼诺年)、 1972 (厄尔尼诺年)、 1977 (厄尔尼诺年)、 1984 年(拉尼娜年)。其中, 6 次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 次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年的集中时期, 1954-1955 、 1964 、 1977 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在 2000-2030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8 年初中国南发发生了 50 年一遇的严重冰雪冻灾,低温冻灾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 图 1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据丁一汇, 2008 ) 统计表明,强拉尼娜现象周期性发生、 8.5 级以上强震的周期性发生、中国南方和北方严重低温冻害的周期性发生、南极海冰增长的周期性发生、飓风和台风增强的周期性发生、世界粮食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以及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周期性发生,都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发生了长达两年以上的强拉尼娜事件;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发生拉印尼 8.7 级强震并伴随强烈海啸,导致 27 万人死亡; 2005 年 8 月 29 日 飓风卡特琳娜从墨西哥湾登陆美国南部沿海地区,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7 年爆发世界粮食危机; 2007 年 8 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初中国南方 50 年一遇冰雪冻灾。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死亡近 7 万人。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拷问整个世界:拉马德雷冷位相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 自然规律是有章可循的,数字特征并非完全巧合: 第一,由图 1 可以看到,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时期滞后拉马德雷冷位相 8 年左右。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 1955-1983 年为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周期,滞后 8 年左右。 2000-2035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按此数字特征, 2008 年中国南方发生冰雪冻害就不是巧合了。由暖转冷总需要一个转换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年发生低温冻害的必要条件。 第二,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每次间隔约 4 年) 。 1952-1964 年特大地震滞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5 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特大地震滞后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 4 年,按此数字特征, 2009 、 2013 、 2017 年及其前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也有准四年周期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 第三,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时期滞后特大地震爆发时期约 3-4 年,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根据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 2005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的平均温度 14 ℃ 高出 0.48 ℃ 。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这 30 年的平均值高 0.54 ℃ ,名列第二位 。 2006 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比 1961 年至 1990 年记录的年平均值高出 0.42 ℃ ,名列第六位。全球最热年的排序: 1998 、 2005 、 2002 、 2003 、 2004 , 2006 年。由此可见,自 1998 年以后, 全球 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难以恢复到 1998 年的水平,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功不可没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强拉尼娜事件导致冰雪灾害 .  刊发时间: 2008-02-04 10:48:39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04/content_732105.htm 2.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3. 张家诚 , 李文范 . 地学基本数据手册 . 北京 : 海洋出版社 , 1986. 186-188 4.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5.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 2005 ,( 12 ): 37-43 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7. 杨学祥 , 杨冬红 , 安刚 , 沈柏竹 . 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05, 35 ( sup1 ) : 137-140 8. 丁一汇 . 透视大雪灾 . 日期: 2008-02-24 来源:文汇报,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0802/t20080224_1768467.htm 9. 杨学祥 .  未来 30 年内低温冻害有可能频发 . 刊发时间: 2008-02-2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27/content_740049.htm 10.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1. 杨冬红,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12. 郭增建,郭安宁,周可兴。地球物理灾害链。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 111-114,146-158 。 13.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14.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 , 乔琪源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 ( 4 ) : 616-621. 15. 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6.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8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专家认为近期连续地震可能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杨学祥 2008-10-15 03:01
专家认为近期连续地震可能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6月12日22:12 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二日电:近一时期全球连续发生多起地震,频繁的地震因何而起人们众说纷纭。中国有关地震专家认为,今年是太阳黑子活跃年,太阳黑子影响地震是有可能的。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十一日凌晨台湾南投地区发生里氏六点八级地震。六月十日,日本东海道地区发生里氏六点七级地震;六月六日,中国甘肃景泰地区发生里氏五点九级地震。而在此之前,土耳其昌克勒省发生里氏五点九级地震;印尼苏门答腊岛明古鲁地区发生里氏七点九级地震。   连续发生的地震是否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是否意味着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中科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运泰说,太阳风最近干扰了电离层。太阳黑子每十一年是一个活跃周期,今年是活跃年。虽然各国正在探讨天体现象同地球构造活动的关系,但还没有令人信服的事实。他认为,太阳黑子影响地震是有可能的。研究地震与太阳黑子的关系,要靠长期数据的积累,甚至要上百年的数据及可靠的观测事实。   陈运泰表示,目前不好说是进入地震活跃期,是否活跃要看本质,不能只看现象。他说,经过仔细统计,最近一年地震并不像百姓印象中的那样增加了。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平均发生十八个里氏七至八级的地震,一个八级以上的地震。去年地震活动线持平,只有十八个七至八级的地震,八级以上的没有。   《中国青年报》在报道中说,这位地震专家分析道,老百姓之所以觉得好像地震多了,原因一是现在媒体信息发达,地震的消息比过去知道得多;二是科学进步,地震台网分布多了,记下了过去没有记下的地震;三是全球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过去六级地震几乎不死人,现在伤亡比较多,人们容易记住。 http://news.sina.com.cn/china/2000-06-12/96913.html 图 书 简 介 书名:太阳风暴 ISBN:7502935428 作者:张元东 1935~ 出版社:北京 : 气象出版社 年份:2003 页数和开本:190页 ; 21cm 丛编项: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 题名: 主题:太阳活动(0) 研究(0) 中图分类号:天文学 如需代寻本书,从页面右侧预定 一般附注: 内容简介:该书论述了太阳与太阳观测、太阳黑子、太阳风暴、太阳活动预报、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变化、太阳活动与气象灾害、太阳活动与地震灾害等内容。 http://copies.sinoshu.com/copy238353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的警告:灾害的中长期预测值得关注
杨学祥 2008-10-11 16:45
我在 2008 年 3 月 2 日 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 2006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0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2013-2014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5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 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 3 个月后,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验证了这一预测。事实上, 2006 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时,我们已经在多个网站发出了地震警报,有多少管理者听到了我们的呼声? 我们在 2006 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文中指出, 2006 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 9 月 22 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 。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 156 米 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 2006 年 9 月 16 日 的石棉地震和 9 月 22 日 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 9 月 22 日 日与大潮和 9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 9 月 18 日 到 23 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 自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印尼泥火山喷发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 。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 - 日本 - 菲律宾 -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 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 。井喷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 2003 年 12 月 23 日 的重庆井喷和 26 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 30 年的 8.5 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 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8 级地震前,我们又接连发布 4 次预警 ,可惜这些有记录可查的预警没有引起管理者的关注。 谁来应用我们的科研成果,事前还是事后?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 . 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 2006-9-2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3. 关注 9 月 22 日 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 2006 年 9 月 24 日 ( 气象港 *20060924*wz185*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1nid=7986fc=nd 4. 杨学祥 .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5.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于 2006-10-04 19:18:01 上贴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65882typeid=17 6.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 2006 年 10 月 04 日 ( 气象港 *20061004*wz192*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1nid=8080fc=nd 7. 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 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8.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 . 2006 年 9 月 15 日 ( 气象港 *20060915*wz179*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1nid=7888fc=nd 9.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 2006-9-11 源自:光明网。 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0.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 1988 , 7 ( 1 ): 43-48 11. 杨学祥 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1-3 页。 12. 杨学祥 , 陈殿友 , 李守春 .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 西北地震学报 , 1999, 21 ( 1 ): 44-47 13. 杨学祥,杨冬红。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 ( 修改稿)。 2005-6-1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5896.htm 1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15. 杨学祥 ,杨冬红 。 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2006-2-8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334.htm 16. 杨学祥。 关注灾害预警: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 2005-9-6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31.htm 17. 杨学祥,杨冬红。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 2005-9-24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619.htm 1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9.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 2007-7-21 8:02: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20.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 发表于 2008-6-2 20:52: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21. 杨学祥 .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 5-6 月达到高峰 . 2008-2-2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22. 杨学祥 .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 2008-5-9 7:25 :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23.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812 次阅读|7 个评论
天文奇观-日全食
mqjiang 2008-8-2 08:28
2008.08.01我国境内出现21世纪首次日全食 大家在关注日全食与地震、厄尔尼诺等联系的同时, 似乎忽略了日全食本身的美丽和壮观. 日全食的原理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但因太阳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发生。   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新月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这个界限就叫做食限。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2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0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月食发生。   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有两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和月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每天在黄道上向东移动约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度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度运行到黄道和自道交点以东的18度,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对于月食而言,它的食限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个食季就只有24天。 ============================================= 下面本次日全食的一些照片(来源于互联网)
个人分类: 天马行空|4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冷暖气候对人类的不同影响:相信历史还是相信科学假说?
热度 1 杨学祥 2008-7-22 07:18
据国外媒体报道,加拿大阿尔伯他大学的科学家们日前宣称,发生在大约 9300 万年前的一次猛烈海底火山活动曾导致大量的海洋动植物遭受灭顶之灾。不过,专家们强调说,并非火山喷发本身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大灭绝,随着火山活动进入海水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才是酿成那场史前惨剧的主要原因。 加拿大科学家指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剧增加和氧含量的严重不足,导致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海洋中的数十万种海洋生物大规模灭绝。现在,科学家们已找到大量能证明那场史前超大规模海底火山活动的证据,其中包括凝固了的岩浆、岩石碎片和形成于那一时期的沉积层。而在 9000 万年前,地球表面的气候则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据科学家们猜测,当时陆地上的平均气温是现在的大约两倍。之所以能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他们曾在加拿大海岸线附近发现过一些喜欢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爬行动物的骨骼化石,而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则挖掘出了棕榈树的化石。据悉,现在的北冰洋地区在当时也是非常温暖,根本没有任何冰雪的痕迹。在此期间,海洋中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已变得毫无生机,其中的酸含量已超出了绝大多数生物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海洋生物几乎灭绝。在温暖持续一段时期后,全球气候开始发生变化后,洋流的流向也发生了改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开始下降,地球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降温期。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发生在海底的剧烈化学反应,而引发这些反应的则是一次极其猛烈的火山活动其喷发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数量如此巨大,以至于它们不但充满了整个海洋,而且还进入了大气层中。 在 9300 万年前,海底很可能曾发生过一次猛烈的火山活动。事实上,加勒比海的形成就要得益于那次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熔岩流。据专家们计算,在海底火山喷发后的 23000 年内,海洋中的绝大部分古生物都灭绝了。在这场惨剧发生后 2800 万年,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也经历了一场罕见的灾难其结果之一,便是曾统治陆地达数亿年之久的恐龙完全灭绝 。 与 9300 万年前的一次猛烈海底火山活动相比,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数量十分有限,即不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部分灭绝,也不可能造成陆地生物的大部分灭绝。即使将目前地下蕴藏的所有石油、煤和甲烷都变成二氧化碳,也达不到 9200 万年前火山喷发出的二氧化碳的数量规模。科学家并未给出此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开始下降和地球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降温期的原因,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为什么减少了?气候又为什么变冷了?这对我们非常重要。第四纪冰期对全球生物而言也不是福音,而是灾难:热带动植物显然会遭遇灭顶之灾。 马德指出,气候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认为,是气候的突变造成生产条件的恶化,引发社会冲突和瘟疫,最终导致人口锐减。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社会是自然条件所能承载的社会,自然条件发生突变的时候,一切都乱了。为什么历史上的王朝兴衰总是以几百年为周期?因为这正好是气候波动的周期。为什么有汉唐盛世?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气候。其实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了气候转暖的时期。据有学者统计,历史上的战乱绝大部分是发生在气候转冷的时期。而气候的转冷,往往不是渐变,而是剧烈波动,最常见的是无霜期突然缩短,这对于农牧业,就是毁灭性的灾难。而在我们这样季风性大陆气候区,气候转冷往往与干旱同行,瘟疫也随之而来,所以,气候突变带来的灾难是多重性的,它足以自下而上地摧毁社会的稳定结构。明朝末年(明崇祯十三、十四年大旱) ?,清朝末期 (光绪三年大旱)的灾荒,都达到人吃人的境地,从根本上摧毁了这些王朝的元气。   全球变暖,对中国不见得是坏事,对欧洲却可能是灾难。欧洲(特别是西欧和北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主导,所以在那样高的纬度上能够一年四季享受着宜人的气候。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到一定程度,这股暖流有可能中断,造成欧洲的气候严重恶化。北大西洋暖流( North-Atlantic Current )又名北大西洋西风漂流,是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有自东向西的洋流。势力强大,流向稳定,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大,在北半球称北赤道洋流,在南半球称南赤道洋流。北赤道洋流在墨西哥湾受阻(具体位置在纽芬兰浅滩外缘),在北纬 40 附近折向东北流(所以称墨西哥湾暖流)。暖流在北纬 50 附近,主干流向东北,经挪威海进入北冰洋。主干段流速每秒 0.25 ~ 0 .50 米 ,向北递减。表层水温 7 ~ 15 ℃ ,流量每秒 2000 ~ 4000 万立方米。正是这股洋流在源源不断地为欧洲带来温暖和湿润。 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的冰层不断溶解,北冰洋的海水将渐渐淡化,比重会不断下降,淡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当海水淡化到一定程度,比重很大的北大西洋暖流会在某个位置下沉,转入海底,停止向东北方向的前进。如果失去了北大西洋暖流,像巴黎那样的高纬度(北纬 48.52 )地区将会比我国佳木斯(北纬 46 49 )还要寒冷。   所以,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世界各国的态度并不一致。以旨在减少热排放的联合国《京都议定书》为例,最着急的是欧洲,最牛的是美国。 2001 年,布什上任伊始,便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表面的理由是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事实上也有点事不关己的心态在作怪。当然,全球变暖之于美国是不是事不关己则另当别论 。 我们刚刚经历了 15-17 世纪的小冰期时期,严寒、瘟疫、强震、战争给人类世界带来无尽的灾难。海外华裔学者许靖华对历史上的气候冷暖作了全面的评述:温暖期社会发展,寒冷期社会动乱 。这一论点得到香港学者的进一步证实 。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 历史和现代气候模型给出冷暖气候对人类的不同影响,相信历史还是相信科学假说? 参考文献 1. 伊万。 9300 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致大批生物灭绝。 2008 年 7 月 22 日 ( 气象港 *20080722*xw242* 朝霞 * 自科学网 - 国际快讯 2008-7-21 来源:网易探索 ) 。 http://qxg.com.cn/n/?fc=ndcid=66nid=19481 2. 马德。阅读札记:气候颠覆历史。刊发时间: 2008-07-21 11:00: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7/21/content_807904.htm 3.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 D 辑), 1998 , 28 ( 4 ): 366-384 4. 雅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文)。发布时间 :20070710 来源 :http://www.springer-sbm.com/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10_157896.html 5. 杨学祥: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 凤凰资讯 . 2007 年 07 月 12 日 18:07 光明网。 http://news.phoenixtv.com/opinion/200707/0712_23_154576.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60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划一自然灾害的相对等级
zhangxw 2007-5-31 10:55
划一自然灾害的相对等级 张学文 (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2) 2007 5.31从个人主页2000年版转来 问题 现在的地震、暴雨、大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有很多各自为政的等级标准。这对于行政管理人员与群众理解各种预报、警报和组织防治救灾多有不便。要大家记住各种灾害标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过分专业的术语降低了我们组织群众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效率,应当跳出专业圈子寻找通俗、通用又科学的新语言。 出路 建议设计一种用于很多自然灾害的统一的相对等级,它好记又通用。这对政府管理人员、群众和专业人员都有很多方便。划一自然灾害的相对等级是提高防灾抗灾效率的一个环节,是提高组织水平和科学水平的一个表现。 只要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充分协商是可以找到自然灾害的相对标准的。只要学术权威机关认定,政府会同意在社会上使用的。中国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我们就可以带头做这个事。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比陈景润要证明1+1容易很多。 方案 下面是笔者提出的灾害等级的初步设计方案,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作用。 灾害等级表 等级 等级相对含义 地震 大风 暴雨(雪减半) 洪水 1-4 各个专业自定     2.5,5,10,20,   5 会有所影响 与现在同 原6级风 20-40 5-10年一遇 6 有一定危害 原6.0-6.4级 原7级风 40-80暴雨 10-20年一遇(洪水) 7 有严重的危害 6.4-6.8 原8级风 80-160大暴雨 20-40年一遇(大洪水) 8 非常严重 6.8-7.2 原9-10级风 160-320特大暴雨 40-80年一遇(特大) 9 罕见灾难 7.2-7.6 原11-12级风 320-640 80-160年一遇 10   7.6-8.0 原12-13级 640-1280 160-320年一遇 11   8.0-8.4 原14以上 1280-2560 320-640年一遇 说明 1.地震现在的等比级数分级是其优点。它的缺点是一个等级内的强度相差30倍,这过大了。所以我们做了拆分。风的等级又过细,做了合并,要延伸到龙卷风。 2.雨量用我们研究多年(也用了多年)的一个 等比级数表 。对于雪,可以减半使用。对于干旱地区雨量等级可以加大一级使用。如80-160是8级暴雨。 3.洪水是用出现概率(**年一遇)体现的,这在水文部门已经基本习惯了。问题仅是什么概率对于什么相对等级。 4.关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旱灾、海浪、等灾害也可以类似地定。 建议 建议有关学术团体组织讨论,形成一个大家认可的方案。交各个专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认可推广使用。此后涉及自然灾害程度一般用这种相对等级表示。
个人分类: 灾害问题|811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