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感悟中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感悟中医”备忘录(二十二)
fqng1008 2018-11-21 08:42
聂广:链接“‘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优势 ”。 陈宁:论点出发点不对,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是为了和西方医学有区别,而是本身运用阴阳五行原理的需要。 林肇昆:链接“突破针灸发展的九......” 李明远教授:林兄,您上传的文章很有意思。看后,颇受启发。现上传两篇今年7月发在我们大学同学圈与针灸有点儿关系的短文。由于对针灸的认识、理解有限,一直没敢发给您,在您这大师面前献丑。考虑到我的同学都是“非医学”人士,文章尽可能用“科普”语言,而更显外行,请多包涵,更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链接“人体信号传递了什么?”“针刺之惑”。 赵宏杰:“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 林肇昆:原想把肖相如教授的讲座发给大家,无奈没这本事,未成功。讲的真好,尤其是有关中医疗效的见解,讲到我的心里。 丛远新:好像语音不能转发。 聂广:欢迎肖教授! 肖相如:大家好!肖相如!谢谢聂广教授的邀请! 聂广:肖教授也是我们的同学。他出生于中医世家,一直致力于《伤寒论》、外感病学研究多年,有很多切合实际的个人见解,欢迎老同学!!! \0 \0 肖相如:望各位多多指教! 聂广:肖兄,可能大家不在线上。 你最近关于辨证论治的论述,非常切合实际。辨证论治的过度强调,确实不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些陷入机械论泥坑。 陈宁:辨证论治是阴阳五行原理运用的前提,说不上过度运用。 赵宏杰:欢迎肖教授! 聂广:陈教授,有时候临床上不一定必须辨证论治,也不一定都要讲阴阳五行学说。 陈宁:有些临床不采用辨证论治只是因为经验的作用。对于疑难杂症则少不了。中成药的广泛使用,使得中药西服也少了辨证论治环节。中医治病本是讲究复诊和药方的更改,复诊和处方成分的更改这就是辨证论治。 聂广:西医也讲个体化诊疗,也不是辨证论治。主要是怎么理解“证”? 李明远:欢迎肖教授!经聂教授推荐,拜读了您的几篇大作。虽然对我这个外行只能看看热闹,也还是颇受启发。中医学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久远的历史和众多的粉丝。希望通过向各位医学和其它学科的专家学习,共同交流、探索、发掘中医学深邃、丰富的科学内涵。使更多的世人了解中医,确信中医,而复兴中医。 陈宁:@聂广(深圳三院) ,中医的辨证论治的背后与中医的量化有关,它与中医的量化、阴阳平衡、阴阳五行的原理及脉诊之间存在相互的关系,与现代医学的个性化不完全一样。 聂广:证是什么,目前还有探讨余地。 赵宏杰: 林肇昆:昨天在海外华人中医论坛聆听了肖教授的讲座,非常感动,今天聂广老弟把老校友请进感悟中医群,请多多指教。 肖相如:您客气了!多多指教! 谢谢大家!多多指教! 王维武: 西班牙有可能禁止针灸及顺势疗法。 李明远:仅供参考,欢迎质疑、讨论! 陈宁:还是西医性思维。西医理论对人体现象的一些解释不具有科学原理性,只是直观性。 李明远:陈教授,西医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陈宁:西医的发展和中医的发展都是从经验科学开始。但在方法上西医注重人体解剖结构和实验,而中医则注重唯象,利用阴阳五行原理和经络现象形成自身的理论。但西医理论过于人体局部结构,许多内在的关系的解释没有形成原理,只是用大量实验数据总结出一些科学结论,而对现象的解释许多是想象和直觉性的。对现象的内在机理解释有些是矛盾的。 丛远新:现代物理也有很多矛盾,一些解释也是基于想象和直觉。生物也是。 化学我不确定,应该也有吧。 现代医学有这些问题才正常,否则,跟古代迷信、炼金术就没啥差别了。 陈辉:若中药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则有“中医毁于中药”的说法。 赵宏杰:@丛 我之前说的学科合法性就是关系这个,没合法性的学科有这类问题就是取消的理由;有合法性的学科有这类问题不过是讨论的理由。 丛远新:对于不确定的,科学家不会不懂装懂,更不会下定论,而且科学界也不允许其下定论。 李明远:各个学科都存在“不科学”的问题,也正是如此,大家都在不断探索,使之更“科学”。西医学和中医学都是应用科学,都需要由“基础科学”予以更“科学”的支撑。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很厚,但现代基础科学的基础较薄,这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有关。但时至今日,则十分迫切需要加强现代基础科学的基础,“两条腿”协同发展。 涉及到“想象”的问题,这里顺便讨论一下关于“膀胱的压力传感器”“想象”背后的一些“科学”问题。在尿量较少的情况下,膀胱的压力接近零,膀胱和构成膀胱的细胞处于松弛状态。当尿量增加,膀胱内的压力升高,膀胱和构成“压力传感器”的细胞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细胞膜(柔性、弹性膜)变形,进一步使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的微观分布状态发生变化。由于蛋白质分子上一些化学基团带负电荷(如羟基、羰基等),蛋白质分子的微观分布状态变化,使细胞膜表面的电荷分布状态和密度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细胞膜表面电势的变化。在膀胱的压力升高过程中,构成神经的“细胞”也会发生类似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构成“压力传感器”的细胞与构成神经的“细胞”并不是“直接接触”,之间被组织液隔离。但组织液中含有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将受到构成“压力传感器”的细胞表面电势(由负电荷形成)的影响,使组织液中的钠离子的分布发生变化 并进一步使构成神经的细胞的表面电势(也是由负电荷形成)变化,而形成膀胱的“欲排尿信号”。简而言之,此过程将膀胱内的“压力”转换成“欲排尿”的电信号,上传大脑。 假如构成“压力传感器”的细胞和构成神经的细胞功能正常,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组织液不流动,或组织液中的钠离子运移失常,则不会形成膀胱的“欲排尿信号”,导致“尿失禁”。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生理学》教科书讲“组织液不能流动”。这是错误的,否则,细胞就不能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同时,胶体化学对组织液这类“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流动规律、特点有清楚论述。 上述讨论涉及《细胞学》、《生物化学》、《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等相关内容。如果还不“科学”,可进一步讨论。 丛远新:取消的关键应该是不讲逻辑、无法实证、无法重复等缘故吧。 赵宏杰:国家知道中医学科知识结构不足,当初试点了非医攻博,把重点中医药大学的校长换成了现代学科的人,上海药物所的陈凯先去了上中医,生物专业的徐安龙去了北中医,病原生物学的王省良去了广中医,不可谓不作为不可谓不用心,只是不采用我提的路线,综究是隔靴搔痒。 @ 李明远 陈凯先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2005.3-2014.2)。你们专业接近,交流起来会省力。 李明远:谢谢!药物分子设计主要涉及《有机化学》、《结构化学》、《药物化学》或许《量子化学》等,我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赵宏杰:@李明远 至少有化学基础、对中医的钻研,两方面可交流。 李明远:@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谢谢! 赵宏杰:他多方面地发展和改进了药物设计方法和技术;深入开展了药物设计和新药发现研究,并将这些研究运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的计算挖掘和中医药特色的循证研究中。近十余年来,他参加组织、实施和承担了一批中医973计划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促进了现代药学科学、中药学和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交叉,推动了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和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建设,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做出了贡献。 中医系统生物学也是当初要大搞,开了香山科学会议,973也提,国际和国内会议也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为什么? 不用数学表达中医的系统运行状况,生物学人不懂,咋结合? 证候研究当初叫证本质研究,这个就包含了哲学术语“本质”,有哲学方法论的痕迹。后来叫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去掉了哲学方法论,也没找科学方法论模型做支撑,就不稳了。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二十一)
fqng1008 2018-11-20 17:22
丛远新:链接“倪海清——百度百科” 这个真的假的?可有谁听说? 陈辉:链接“最近《科学》的一篇文章……” 文章主要内容是分析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对肝癌的影响,论证很多被广泛使用的中药含有马兜铃酸,具有不可逆的、永久的致癌性。法律意义上的假药能治病麽?@丛,我不是药神。 赵宏杰:这文章作者是炒作自己和炒作公众号相配合,用的数据7真3假或8真2假,结论5真5假,马兜铃酸肾毒性,医院内的中医极少有不知道的,极少有应用的。 陈宁:马兜铃酸的问题都与中成药的长期服用有关。 丛远新:@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好像酸也是中医里的一味? 陈辉:胃酸为什么不能溶解胃结石 丛远新:量不够大,ph值不够低 陈辉:中医理论是基于气,一种生命能量,沿着经络流通遍布全身维护健康。针灸是从经络上的数百个穴位中选取一些穴位,用针透过皮肤穿刺穴位以重新引导气的运行而恢复健康。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据说都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而起到治疗作用。 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经常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对方。西方的常规方法是寻求定义明确,经过充分试验的原因来解释疾病状态。它通常需要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提供药物有效的统计证据。 从中医(TCM)的角度来看,这太简单化了。决定健康的因素是个性化的,从大群体中得出结论即便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很困难的。并且治疗通常是十几种或更多种成分的合同作用,其机制不能简化为单一元素。 不过,两者的矛盾也在缓和。利用西医常规方法的组织,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已经建立了传统医药和应用的研究部门。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地寻求临床试验的有效性证据。他们经常谈到中医药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必要性。 现代化、标准化很重要 陈宁:针灸不是直接对神经作用,而是间接。 丛远新:链接“著名教授邓晓芒:为什么在……” 邓晓芒,中国黑格尔第一人,对天人合一的批判是不是太过了? 刘为立:链接“德国博士:中医是成熟的科学” 丛远新:@中医刘为立 这篇有趣 陈宁:中医并不成熟。否则为什么中医培养如此困难。 陈辉:中医不成熟与师徒言传身教及弟子悟性有关 赵宏杰:@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发达国家养不起他们了。 林肇昆:链接“现代人的39个治疗误区,你有……” 李明远:链接“9.关于肝与藏血的探讨” 欢迎质疑,讨论。周末愉快! 陈宁:关键这个“藏”字如何理解? 丛远新:@李明远,感觉在这个大家都急着表达自我却又表述不完的高度浮躁的年代,这种探讨往往只能给人做嫁衣。 李明远:@丛 。作为讨论总是要提出一点具体的东西,不然就无从下手。所上传的短文,只是我的一点思考,不成熟,仅供参考。若能对中医的感悟有所帮助,也算学以致用,尽了一份心意。由于大家学科差异较大和篇幅限制,每个短文仅相当于所思考有关内容的一个“大摘要”或“大提纲”,可能言不及义,但很希望对所讨论的东西能有所反馈,以便确定“所悟”是否妥当。探索总要付出,若能为他人所理解或有所用,也算没有做无用功。倘若有人”借用”有关内容,还是请注明出处为佳。尊重他人的劳动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 丛远新:@李明远  陈辉:链接“去按摩店做特色保健,技师拿……” 在台湾,刀疗不仅是猥琐在暗巷里的惊喜,很多正规诊所也将其纳入了营业的范围。 正如保健品宗师们所说,人的身体是有自愈功能的,只是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抵抗力普遍降低。 在体内病变所对应的表皮区域一般会有浊气汇聚,而刀疗所用的菜刀可以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将浊气里的负电子抽离,这样一来,就起到了活血化瘀,类似于刮痧的原理。 聂广:链接“湖北中医药大学北美校友会为……” 李明远:@聂广(深圳三院)  丛远新:链接“‘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被……” 聂广:寒热体质有望研究,王琦的9种体质有逻辑缺陷。 陈宁:寒热以阴阳平衡为界? 聂广:  陈宁:一切与脏腑的五行相关。 严兴华:帅松芳,方一汉等鄂中医北美校友校庆团在湖北中医大学六十年校庆座谈会上。 林肇昆:兴华,你是我们783班的骄傲。 严兴华:不敢当,班长过奖 班长,这书记校长与你手下的三个士兵合影。 李明远:链接“10.关于肺与主气的探讨” 赵宏杰:李教授的研究方法与之前别人的方法有区别有相同,多查资料文献(期刊书籍)有助于理清方法的异同及结论的异同,早前我就说希望李教授能少走弯路,陈宁之前也提到过,没有理清中医藏象脏腑的内在逻辑以及他们与西医脏器的关系的情况下,李教授的研究中医人不认为他有什么价值,尤其是类似的中西脏器对比研究之前已经非常多了,所谓中医西化多半指此,让人感觉不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而是五十步和四十九点九步的差别。 中医主流也没有理清中医藏象脏腑的内在逻辑以及他们与西医脏器的关系,所以一直头晕。 而我认为学科合法性、模型数学表达及实证、证候指数对学科的推动远大于理清上述情况,还请教授考虑。 李明远: 谢谢您的评论!作为一个对人体健康或医学(包括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初探者,深感其精深庞杂。经过几年的摸索,还是觉得以首先搞清楚人体的解剖、生理(包括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为要。我的体会是如果不搞清楚人体的解剖、生理,便不会知道人体内在和外在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为什么会得病,更无法得知病理。在此情况下,当然不知道如何防病,也就更不知道如何治病。而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的认识,总要有个基本思路。而最自然、最简便的思路自然是从吃、喝、呼吸空气开始,随之是所摄入的这些物质向构建人体的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换。这不仅是医学(包括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本思路,也是将人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复杂系统进行研究的基本科学思路。事实上,几千年以来,中医学就是这么发展、延续下来,并将继续发展下去。 聂广:链接“‘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优势-……” 刘兴东:辨证论治是近代按哲学和罗辑推演出的特点,张仲景的六经和杂病都是方证论治,即有是方对应相应的证。 林肇昆: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老师、执业医师。出生于中医家庭,自幼跟随父亲肖立渭老中医学医。84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跟随李培生、梅国强先生攻读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87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跟随时振声先生攻读肾病学博士研究生。曾在湖北省沔阳县毛嘴公社卫生院、沔阳县中医院、湖北中医附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长期从事伤寒的教学和临床运用,对相关概念进行过整理,出版《肖相如论伤寒》和《肖相如伤寒论讲义》;对外感病初期的辨治理论进行过系统学习和整理,出版《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主要从事肾病的治疗,出版《肖相如论治肾病》(再版);主要从事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出版《阳痿治法集锦》、《中西医结合性治疗学》;主要从事肾虚的治疗,出版专著《发现肾虚》,科普读物《养生肾为本》、《肾虚吗》等。培养研究生50余名,肾病专科医生50余名,弟子30余名。 詹伟强:@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肖教授在哪里开讲啊? 陈宁:没有辨证论治,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失去价值。 林肇昆:伟强,刚到家,迟复为歉,可能在海外中医群里,我正在加你进群,目前等群主答复。 李明远:链接“11.关于心主血脉的探讨” 三火:链接“深度好文:到底谁灭掉了中医” 詹伟强:链接“挣脱枷锁的囚徒:西班牙宣布……”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唯有兄弟齐心砥砺前行,方可抵达伟大彼岸! 陈宁:现代医学研究者的无知表现。 丛远新:啥乱七八糟的逻辑,拉低中医人的智商。没有现代医学研究者才是很可怕的。 陈宁: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自认为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完整系统先进。盲目将中医定为替代医学。 丛远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注重可重复性,那就现代医学,有人更注重个体经验、辩证治疗啥的,就中医,各行其道就行。 僭越了肯定会出问题,把个体经验、少数案例大范围推广,肯定会与广告不合的情况,人家找你事儿正常。 陈宁:这是对中西医的科学性认识不足。从系统论角度,中西医是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 丛远新:西药不也出现过很多事故,但管理机构照样直接干掉。 谁主张,谁举证,人家没必要认识。 你实际效果如何,就怎么宣传,这样就不会出事故,就没问题了,很简单的道理。 如果夸大了,说能治癌,耽误人命了,不找你找谁。 詹伟强:这与东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有关,例如对待携子女再婚态度一事,中国人大多认为不是亲生的养不家,可能是花钱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西方人则认为我没有花钱花精力,就得到了这些子女,这是赚钱的事情!人间有一铁律:想在世上活下去,当一时改变不了世界时,先改变一下自己,当人们接受之后,才有改变世界的机会和可能!咱们中医药的发展也需要面对现实,一方面怎么把宝库中的宝藏挖掘并发挥价值,另一方面要尽快找到让现代医学人士能够理解和包容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的方法或路径,让中医药学立足于世界医学之林! 丛远新:管理机构更注重可重复性,强调不出事故。 陈辉:采取人机耦合的方式,让人工智能介入中医? 陈宁:即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也存在需要准确的中医诊断样本数据、有关中医诊断的信息量选择和中医治病的科学原理等重要基础条件。 聂广:链接《科学网》博文“科学的诞生3——逻辑与科学” 李明远:@聂广(深圳三院) 以色列人(或犹太人)之所以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诸多诺贝尔奖),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丛远新:中国情况不一样,北方是大草原,横扫世界的蒙古、匈奴等等都源自这里,如果学习古希腊等,早被灭了。 不过,至今仍旧不重逻辑,确实有点不长进。 美国生态大环境好,集中了全世界的精英。 在哈佛,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出生于其他国家。2000年以来,三分之一的美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出生于其他国家。除此之外,在美国,超过40%的500强企业是由移民或其子女创立。 十几个华人得诺贝奖和菲尔兹奖呢,华人智商不比白人差。但黑人智商确实差一些。 詹伟强:@聂广(深圳三院) 我觉得形式逻辑是平面逻辑,它的三定律,在二元平面认知判断上,它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是立体认知呢?即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立体状态认知时,三定律的判断结论还会与前者一样吗?更何况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新陈代谢的相互关联与代偿的系统性、复杂性,可能不能用简单的形式逻辑来解决! 陈辉:11月16日,中宣部追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逸平“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中药现代化的奋进者,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向他学习。 詹伟强:@聂广(深圳三院) 例如西医临床治疗高血压,一般有五个靶点:1.利尿剂,2..B受体阻滞剂,3.钙通道阻断剂,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5.血管紧张素B受体阻滞剂,还可能有尚未上市的基因疗法,这里之所以有明显不同,是各自靶点分别在: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序的不同层面,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应该有新的逻辑理论与方法,如立体逻辑、系统逻辑、辩证逻辑等,就像物理学的经典力学,流体力学,天体力学、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发现有各自理论的特异性和科学性!不知妥否,抛砖引玉而已! 丛远新:经典力学、流体力学、天体力学是互恰的,量子力学有所不同,但全都是讲逻辑的,都是能观测实证的。 詹伟强:其实中医不是没有观测实证,只是千百年来其手段、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太慢太少,难以像西医的解释让人们那么直观而通俗理解与认知。 聂广:詹兄、李兄,刚刚看到你们的提问,迟复为歉。 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其明显的特征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交融并进。但是,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它不能促进中医药理论自身的发展。因此,老一辈中医学家把我们这些继承人看成是“掘墓人”。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在于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可通约性。比如詹兄说到高血压治疗的靶点问题,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B受体阻滞剂等,疗效都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得到验证。中医研究者也采用这些指标进行研究,得到的疗效机制与中医理论离心离德、背道而驰,老中医当然不高兴。 中医理论认为,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或者说中医理论没有高血压的说法,只有肝阳上亢、痰湿阻滞、瘀血阻络,或肝肾阴虚、肾精不足、脾气亏损、肾失温煦等。肝阳、痰湿、瘀血、肾阴、肾精、脾气这些,是中医治疗的靶点吗?这些靶点如何研究? 中医药理论本身无法进行基础研究,主要在于它的概念的虚构性,缺乏实证基础。所谓“不可通约性”,其本质是虚构的概念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因而不可能研究。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两难境地,就在于既要以虚构性概念为前提,又要采用实证的研究套路。 丛远新:@聂广(深圳三院) 受益了 武术里面的气也是,有很多是无法解读和实证的感觉,但也有部分跟能量流相合,我进行定义和采纳了 聂广:因此,形式逻辑是科学的基础,辩证逻辑是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没有形式逻辑基础的辩证逻辑,是强词夺理,或者说诡辩论。 丛远新:还有立体逻辑、系统逻辑呢,听说过没 我知道有立体几何的。 陈宁: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有不通约性,只是两者统一取决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 聂广:不错,李教授。自然哲学已经等在前面,但它只能“等”,却无法“做”。 早一段,有人惊呼:经络的实质被揭示了,三焦的实质被证实了。但那是“经络”吗?那是“三焦”吗?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中,我们还会有许多“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此“燕”已非彼“燕”。 詹伟强:中医是粗放的观测实证理论——有诸于内必形于外,通过望闻问切症状、体征含舌、脉来证实其病因病机与证型用药,如果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段、方法与技术升级了、现代了,而对应的肝阳上亢,痰湿臃阻等病理模型比较清晰,治疗后效果评判标准客观可期!还有谁“有眼不识泰山”,说中医不科学要限制发展!还是那句话,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兄弟同心,砥砺前行! 聂广:如同青蒿素,青蒿素是青蒿吗?它治疗的是“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吗? 陈宁:经络的实质基本揭开了。 詹伟强:但是经络的所生所病的关系还是有点匪夷所思,路漫漫其修远兮! 聂广:轴心时代几个文明中心拷问大自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思辨性,这种思辨性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哲学学说。而且,各自的学说自成一体,互不相融。现代科学在构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规则或者说“范式”,那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无止境地接近事实真相,并淘汰曾经的谬误。当然,现代科学在构建假说的时候,同样需要思辨性,但二者具有明显差异。前者是纯粹通过思辨,就构建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后者的思辨性仅仅体现在构建假说的过程中,随后还有严苛的检验过程,然后才能上升到理论体系。 “检验”这个环节可以保证:(1)科学概念必须具有可确定性(可操作性)、可检验性(可证伪性);(2)构建假说的时候必须考虑实验验证的可行性,不可检验的假说直接就要被枪毙。 科学(或者说可检验性)就是这么霸道,远远没有自然哲学的包容性。 詹兄,如果不能确立“肝阳“、”痰湿“的可操作性,对应的肝阳上亢,痰湿臃阻等病理模型就造不出来,疗效评判标准也不可能客观。肝阳上亢,痰湿臃阻等不能等同于一组症状、体征,也并非那一组症状、体征真实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詹伟强:@聂广(深圳三院) 1.某种病理模型现在造不出来,并不意味着永远造不出来!只要中医人类不懈努力,就有造出来的那一天,西医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吗?五十年前,基因梦测序、能改造吗?按西医的思维,中医的疗效评判标准不能客观普世,但不能否定中医疗效的存在吧!如果否定的话,在西医没有引入中国100年前,四万万同胞从何而来! 没有客观普世的标准就是不科学,这就是当今存在“无休止循环争论”的缘由! 聂广:詹兄,其实我们的心情一样,都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热衷者,都没有找到那个切实可行的通道而已。 西医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它是大刀阔斧地利用“奥卡姆剃刀”砍掉了许许多多的思辨性“概念”和学说,以客观事实(经验)为依据,以可检验性概念为出发点,以假说-检验为运行机制,重新构建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 我们也自己开诊所,吃老祖宗恩赐的饭碗,也看到了中医的某些疗效。但疗效并不能保证解释疗效的理论的正确性。如果疗效与理论高度一致,就会产生医学发展的加速度效应;否则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改善。 詹伟强:西医在放弃思辨性思维时是大刀阔斧的质变过程,但在试验实证性思维的过程中则是不断进步与完善的量变状态。中医现代化或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发展需要不去争辩科学与否,而专心致力于新的技术与方法的运用,以期达到新的目标的“质变”状态的坚持! 赵宏杰: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概述。本文归纳了近年来有关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文献,评价了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优势和不足。结构方程模型把证候看成隐变量,从定量的角度建立模型,验证每一种病的证候是否存在以及证候与四诊信息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还可以分析证候间可能存在的内在结构关系,为中医学者探讨不同的四诊信息在相应证型的重要性,进行病证结合研究,验证各种学说、观点或模型的合理性提供了有效工具。尽管医师在诊断过程中,可能出现四诊信息不规范,医师辨证缺乏共识的情况,但结构方程模型可能是当前证候研究取得实质突破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聂广(深圳三院) 您对这个研究啥看法? 你们的黄金时代是80-90年代,那时候多元统计方法刚刚兴起国内没几个人会。 詹伟强:@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热烈欢迎真诚祝贺,改革开放,有容乃大,中医药发展才有希望。 赵宏杰:@不到长城非好汉 您比聂老师乐观好多。 聂广:@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老师,你选择的证候模型如果存在自身严重的逻辑缺陷,那么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能否恰当运用吗? 赵宏杰:您说说是什么缺陷? 陈宁:@不到长城非好汉,经络实质揭示并不意味经络的问题就解决了,针灸与围刺在原理上就不同,里面的问题很复杂。 赵宏杰:证候演化的相关研究,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分期辩证。 中医药理论本身无法进行基础研究,主要在于它的概念的虚构性,缺乏实证基础。(虚构的,可以用隐变量) 所谓“不可通约性”,其本质是虚构的概念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因而不可能研究。(?)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两难境地,就在于既要以虚构性概念为前提,又要采用实证的研究套路。(隐变量针对这个情况) 聂广:我不懂结构方程模型,现在的综合征字典里面有几百上千个综合征。不知道这种方法应用于斯效果如何?那是纯粹的经验知识。 中医的证候已经加入了自然哲学的思辩。 赵宏杰:您当年没接触多元统计,现在和以后可以找熟悉这个的人给您讲讲,结合着几篇证候结构方程文章讲,您德高望众找人不难,您的知识结构哲学有余数学(多元统计)不足,不可通约那玩意儿也属哲学,别看了。 我赞成证候结构方程应用,并受启发提出证候指数。 李明远:@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您的症候指数应用效果如何? 对于复杂体系的探索、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合作,这是共识。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更是毋庸置疑。交流是合作的基础,也是平等精神的体现,学术交流更应如此,切记。 赵宏杰:@李明远 结构方程模型、还有其它多元统计方法在证候量化研究的应用中,已经计算出具体证候的数值了(无量纲数值),但是大家没有意识到应该给它取个名字,我意识到了,所以为之命名为证候指数或证候综合指数,之前没有使用多元统计而使用简单方法时,研究者管那个数值叫证候积分,另外有学者在研究疾病的证候演化时,对疾病的那个数值叫疾病指数,这些都是启发我提出证候指数概念的东西。 我阅读量大与之有关证候指数与我的其它学术创新一样很难找到合作者,我说物理学里有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帮助李政道杨振宁做实验验证理论,中医人没这概念。 还有在那之前,我就创了多个学术概念,对创词熟练。 李明远:您可将所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在群里交流,不交流如何能找到合作伙伴。既然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中医所用,何不让医学和其它学科专家先认识、了解。 丛远新:要是能定义明确,我都能建立数学模型分析。 如果各个名词定义不明的话,神仙也不成。 聂广:@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丛  李明远教授:各位专家,周末愉快!晚安!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二十)
fqng1008 2018-11-20 16:44
丛远新:链接“常用食疗表”。我刚刚做的,抛砖引玉 做个简单程序,输入常见食物,就能查形状和功效……要是有专业人士能做个常见食物或者病痛的,就有趣了 。 对食物进行定义 , 再对阴寒温补啥的进行定义…… 一层层嵌套 。 陈宁:@关河梦,医生和理工科学者的思考问题方式还是有很大距离。 王维武:拜托,术业有专攻,这个只是差别,谈不上距离吧?还很大距离?谁领先谁呢? 一个医生,几乎苛刻地要求他掌握现代科技的所有新知识,同时又要会看病、会做科研,要与时俱进,思考问题既要明察秋毫,又要深入骨髓,而且医生接触的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瞬息万变的人体,不知道还要对医生的思考方式有怎样的要求? 赵宏杰:有时候应用学科领先,有时候基础学科领先。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就是应用学科学者和基础学科学者合作的典范,只是中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的隔阂导致缺少上面类似的合作。 王维武:这个我完全认同。但是如果有人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还是有很大距离”,怕就不是这个意思了 赵宏杰:确实距离很大,所谓不同类型学科有不同类型的科学范式,此之科学在彼即不科学,很正常,很多物理学家也被称为应用数学家而非数学家即此。 而且范式因时衍化,据说评工程院院士时,同一个方向,中医人拿的是细胞学的证据,西医人拿的是分子生物学证据,结果中医人落选了,若是二十年前细胞学即足矣,只是那时中医人几无细胞学实验室。 用ANN,BP,SVM训练疾病诊断(比如冠心病),三甲医院的医生不如计算机程序,一般要差几个百分点,中医院医生的西医水平稍弱可以用之弥补,用熟了再推广脉诊仪。 王维武:你说来说去,就是承认与人家有距离,中医院不如西医院,中医不如西医。 你代表你,不代表我。咱俩也有距离。 赵宏杰:分工协作才强大,广东省中医院年门诊量700多万,领先全国全世界,江苏省中医院年门诊量400多万,全国第四,都是因为院里重视西医中西医协作良性循环,门诊量少的中医院中医水平不一定低西医水平一定低。 王维武:话题一偏再偏,怎么又说到了分工协作 ,没有谁说不重视中西医的合作。求同存异,优势互补才能做得更好。但是不等于说,你觉得医学就与理工有很大的距离,这是哪跟哪啊!医学用到理工,理工却甚少涉及医学,这是差异,而不是距离。 赵宏杰:《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道器论,中医现在是道有余而器不足,道器不相生而相害,才会说西化,以道化器,道器合一,何谈西化。 王维武:你说说,中医的器是什么,又如何不足法? 一个difference与distance,完全不同的概念,纠结了半天,最后搞到了“道”与“器”,道有余而器不足……感悟中医变成了批判中医 。 赵宏杰:注射器可以成为中医的器吗? 王维武:谁先提出问题谁回答啊!这是原则。 不晓得。这个要问你了。是你提出的问题。 赵宏杰:我是道器一起提的,你先拆开的。注射器可以成为中医的器。 王维武:哦?那么你说“道器合一,何谈西化”就是中医的道可以与注射器合一?然后就西化不了了? 赵宏杰:庖丁解牛的刀,西医的手术刀可以成为中医的器吗? 注射器肌注黄芪注射液是一种合,注射器穴注黄芪注射液是另一种合。西药中药化的文章你看过吧? 我认为自己做的西医中化的内容比较多,与西药中药化的一脉相承。 聂广:链接“《思考中医》第四版序”。 林肇昆:链接“现在是中医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链接“发展中医,原创思维究竟有多重要”。 聂广:链接《科学网》博客“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康复之道” 严兴华:“百度”对此病的解释是错误的,所以疗效不佳。林班长对此病有三板斧,行之有效。 聂广:请二位指导,我的同学非常痛苦! 严兴华:如果可能,@聂广(深圳三院) 我带特殊针具回国,希望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聂广: 他在老家,我联系联系! 盛朋杰:什么地方? 聂广:湖北广水。 盛朋杰:如果去武汉方便我可以给他介绍一个治疗该病的好医生。 聂广:好的,应该问题不大,谢谢师弟!! 陈宁:@关河梦,从研究对象来讲,医学的研究是最复杂的问题。从研究方法上讲,医学的研究方法却是贫瘠的。 聂广:谢谢两位师弟,刚才联系了,我的同学暂时来不了武汉,他在尝试一些民间疗法。 链接《科学网》博客“请教神经性耳鸣有效疗法“ 林肇昆:刚刚回家。带状疱疹是皮科常见病,它的成功治疗热点是,既要尽快把皮肤症状解决,又要尽量不产生后遗神经痛,这是中医皮科的优势,三十年前我们总结出,在中药的基础上配合拔罐放血,大大降低了后遗症。因为后遗神经痛目前仍是中西医的难题。我出国后用董针治疗神经痛后遗症,效果还可以:灵骨大白,驷马,手千金五金,手解,四花,分枝放血。供参考。 赵宏杰:@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您的方法国内有些人在用,效果应该还好,我听说过方法但没追问过谁是创始人。 聂广:谢谢林兄!我转告他。 林肇昆:耳鸣是耳科多发病,轻者易治,重者名副其实的疑难杂症。过去我多用金针王的迎香翳风听会加减,现在上三穴加上董针的腕顺,驷马,三重。疗效大增,不妨试试。 聂广:链接“永不止步的中医传承:肖相如老师第二批内部弟子招收工作开始啦” 李明远:依据人体能量系统的框架,从本短文开始将对食物向人体的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和营养物质及其运载的能量输送等问题逐一进行探讨。仅供参考,欢迎质疑和讨论。 链接“8关于脾胃与后天之本” 严兴华:@盛医生 可给老兄介绍一下这个高手吗? 盛朋杰:@严兴华 疱疹后神经痛其实不难治疗,我科收治比较多,一般综合考虑:急性期抗病毒,根据患者的辩证使用中药,疼痛严重可中西镇痛药一起使用。比较有特色,并且可以有效阻断病程的是针灸。前几年中国针灸学会组织做了一个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大样本研究 ,具体方法是患处刺络拔罐。我们因考虑到急性期疱疹破溃拔罐易继发感染,另辟蹊径采用围刺法,其和内经"毛刺法"类似。 聂广: 盛朋杰:“毛刺,刺浮痹皮肤也。”此病关键即在于此。 因其病位在皮下,围刺破坏其滋生的途径,一般很快生效。 围刺,在疱疹区域多刺顺皮下捣刺。一般可针四,五十针。视疱疹范围而定。 聂广:谢谢师弟传经送宝! 盛朋杰:师兄言过了。谢谢! 严兴华:@盛医生,谢谢同船的倾囊相授! 盛朋杰:前几天,水库学校某校长,带状疱疹发作6天,因参加竞岗考试,未诊治,来时很严重,半侧头面皆是疱疹破溃流水,耳肿的很吓人,担心他出现疱疹性脑炎和耳软骨膜炎,使用上述方法12天,基本好了。 @ 严兴华师兄俺是抛砖引玉。 这样的例子很多。其实争鸣这么多,俺觉着中西医论短长可以,但一切为了解决问题,这是根本,不必刻意。 严兴华:@盛医生 高度赞同!有的高手对此可一针毙病。 盛朋杰:中医的东西越是好,就越不可复制~扁鹊的境界能达到吗?孙思邈的境界能达到吗? 这样的苍生大医首先得有个人修为的高度,扁鹊学成之后就可以隔墙看到人和他的脏腑,孙也是道家高手。 如内经所说的圣人法天则地,顺四时阴阳而生,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他对于大自然的理解之深度与悟性不可复制。一般人多在名利圈和欲望中求得平衡。这是根本。 严兴华:@盛医生  。 盛朋杰:@严兴华 师兄多年未见,还望来深一聚。 严兴华:有机会定去拜访诸位。 盛朋杰:如今曹大农成为深圳中医妇科名家,周晓在福田中医院任副院长,都是你曾经的友人。那年送人,把我们也送到岳阳,你却和女友成功上岸跑了。那一幕记忆犹新啊 严兴华:那是你嫂子。 盛朋杰:@严兴华  时隔多年不敢贸然认嫂子。 严兴华:简道呢? 盛朋杰:在深圳经商,批发布匹。 严兴华:可惜了,中医骨科他应该学了不少。 盛朋杰:当年的经济大潮之下,你不是也跑了 不过没想到你到国外去传播中医国术去了。 严兴华:是公派出国。 盛朋杰:@严兴华  是的,公派出国。 严兴华:有公务护照在。 盛朋杰: 严兴华:我至今也是行医,不忘初心。 盛朋杰:是的,这个群也是这个意思:不忘初心。 严兴华:不用拆消息,我喜欢真性情。 盛朋杰:没有打上,后补上去。一辈子都在感悟中医,不是吗? 严兴华:因为我当时去的是24小时枪声不断的国度。 盛朋杰:难得的历练啊!在战火中淘金,战火中传道。 严兴华:是,越来越觉得中医是开啟中国文化的钥匙。 盛朋杰:本来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集当时的哲学(阴阳五行),医学(对人体的认知),天文地理与气候学,还有数理等等。 严兴华:我几十年跑了几十个国家,确实感觉到中医是中华民族拿得出手的名片之一。 盛朋杰:提高个人修为是提升中医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 严兴华:你嫂子要我做家务去了。 盛朋杰:气管炎是好同志! 陈宁:围针的机理是什么?它与针灸原理不同? 盛朋杰:围刺,就是沿疱疹所在部位皮下平刺捣刺,因病在皮部。带状疱疹一般损害的就是皮肤和神经,通过沿皮刺破坏其疱疹所需的营养途径。供参考。 不同的是,我们是沿皮平刺,内经是点刺法。 聂广: 盛朋杰:谢谢师兄! 聂广:临床上,太需要我们做些实际工作,以解决患者的病痛。 盛朋杰:是的,所以我们在临床是拿来主义,中医的好使就用中医,西医的好使也不排斥 如西医成熟可靠的医疗技术,中医也没办法与之一较长短的,为什么不用西医的呢? 聂广:以患者需要,做好服务。 盛朋杰:我的老岳夫七年前心梗,在当地中医院误为冠心病,我回去后立马送到武汉亚心,发现三处血管梗塞,支架术后很快好了。 他是哪种非典型型心梗,心电图正常。但我发现他突然肾功能有损害了,同时有眩晕,爬楼喘~~种种迹象说明泵的功能出问题了。 聂广:所以还是要强调专科。因为知识爆炸,每个人能够掌握的知识技能有限。 盛朋杰:一做造影还真是。@聂广(深圳三院)  是的,生命有限,知识无限。 聂广:作为基层,全科医生必不可少。 盛朋杰: 好的专科医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 聂广:基层。抱歉,打错字。 盛朋杰:为什么国外的医生拿执照漫长?也是专科必须先学好内外科的基础。我国的全科还需要时间,国外已经历了上百年的积累。 聂广:对 陈宁:@盛医生,有意思。针刺穴位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围针是反其行,说的通。 在临床进行电位测试有相关验证结果? 盛朋杰:在区医院忙到的程度您是知道的,最多做一下评分。至于专门的实验很少,您若有兴趣,不妨合作一下。 若有相关的设备暂时提供我们使用,合作做一个课题。 陈宁:我们正在做经络的实验,观察是否与理论预测相同。经络测试仪器这方面天津大学的李刚教授更是行内专家,看看以后有没有合作申报重大课题的机会。、 盛朋杰:好的,先谢谢了!机体组织代谢的实验,前深圳北大医院核医学科贾少微教授做过一些针灸的,主要是比较卒中患者针刺前后受损脑组织的代谢活跃程度比较。 通过同位素标记物看受损前后分布量的多少,以此判断血流是否增加。 陈宁:这里涉及到中医理论的“气”的科学本质问题。气不是单一成分,体液中离子运动的存在,可以测电位的变化。 聂广: 提前预祝合作成功! 盛朋杰:@聂广(深圳三院) 期望!谢谢!! 丛远新:喝口汤,就会产生离子运动,运动出汗,就会有钠离子和氯离子等运动到体表,离子运动貌似非常复杂 陈辉:唯一不变的是,今天的你已不再是昨天的你 中医中的气(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检测到?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九)
fqng1008 2018-10-25 17:43
赵宏杰:@李明远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两位老师的研究相当严谨,也非常有价值,以现在中医界的风格,你们这样现代科技界的专家的研究中医的成果,容易获得中医学术报告邀请,那样,会传播更广,交流更多,我之前的研究状态类似救亡图存,环境差压力大,功利性强,前些天有些喧宾夺主了,目标是找合作者,早知道国家和中医能好到现在这程度,当时的工作量减少2/3就好了。 李明远:@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聂广:链接“美国针灸治疗病种排行榜发布” 找准方向,砥砺前行,发挥功能性疾病的调节作用。 赵先明:@聂广(深圳三院)  盛朋杰: 聂广:“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模式的推陈出新” 陈宁:经络的疗法以促进新陈代谢为主要目的,同时可以调整生物电流的节律,对脑部正常活动也有利。 陈宁:链接“数据造假,哈佛大学撤销知名……” 为什么生物医学中有这么多不靠谱的东西?问题就是出在研究方法上。貌似科学的研究方法存在不完整性。 丛远新: 普林斯顿物理系曾经有个还算著名的物理学家在Physics Today上有篇文章说,生物学家一般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但碰到一元二次方程就常常解不出来。结果引发了众多生命科学家的抗议,尽管他们大多数人从来不解一元二次方程。 陈宁:链接“德国老人: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聂广:链接“国医大师李今庸:为什么……” 赵宏杰:针对政治决策的难度增大,产业司出身的刘鹤指出:“我到现在都认为中国的许多社会问题的难题,是有可能通过信息化方式解决。比如现在农民工的管理和教育、社会保障,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所以政府转型为重点,推动中国建设,带动中国信息化,这是一个至高点,这个至高点始终是正确的。” 李明远:链接“人体气血系统与能量” 赵宏杰:@李明远,气一元论那个气类似于物理学里的以太,及古典的原子、道,气血近似血液组织液。这篇探讨涉及的主题内容过于宏大,漏洞太多,需要补充的内容太多。 丛远新:@李明远,您写的? 李明远:@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谢谢点评、建议。 @丛 是,我写的。欢迎质疑、讨论。 丛远新:@李明远,我没那个水平。 除非有远超爱因斯坦、哥白尼的智商,否则,我个人觉得简单点儿可能会好一些。 陈宁:@李明远,你所提的就是藏象系统,脉诊现象主要反映其运行状况。 丛远新:@李明远,但一元论正好是我所推崇的,我把武术里的提炼出来了,以科学的模式定义好了,几个月就能出版了,到时请您帮提意见。 陈宁:阴阳五行原理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理解中医理论的钥匙。 丛远新:链接《科学网》博文“解密中医之阴阳平衡篇—……” 曾经的雄文,解密阴阳 李明远:@丛, 谢谢,恳求拜读大作。有同感,对于复杂体系,较好的方法是简单化、条理化。简单不意味肤浅,条理须抓住主要脉络。先掌握主干,再循序展开,必然事半功倍。否则只能在“迷魂阵”里“云里雾里”打转转。阴阳既微妙,亦简单。古人智慧,洋人莫及。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我对“藏象”、“脉诊”尚未涉足,只是对“气”与“能量”的关系做了一点儿探讨,仅供参考。 王维武:耶鲁公开课,讲希腊体液学说。 http://m.open.163.com/movie?plid=M7VLPTGMCrid=M7VNINQHT 聂广:打不开! 王维武:链接“流行病的传统观点”。 聂广:他们怎么评价“希腊体液学说”的? 王维武:从第十分钟开始,较长。希氏的体液学说统治西方医学长达十几个世纪,与中国传统医学颇有相似之处,然也有很大的不同。两者的遭际也迥然有异。希氏的学说在十九世纪后随着解剖学等学科的兴起而逐渐被推翻了。值得人深思的是,中国医学和希氏的医学在本质上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将这些优势挖掘出来? 聂广:轴心时代的三个主要中心是中国、希腊和印度。最为不幸的是希腊医学,它成为现代医学的发源地,被逻辑学和实证精神所改造,虽然浴火重生,但却搞得面目全非。 王维武:盖伦曾认为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不可更动一分一毫,然而希氏的学说最后被推翻了。主要原因,还是希氏学说没有经住实践的考验。一门学说,即便理论设置得再精巧,如果不能接受实践的验证,最后被摒弃是必然的。所以中国医学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优秀经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聂广:印度医学也一样,经受了“检验”,他们现在也在搞现代化。 赵宏杰:我提出过假说盖伦即张仲景,(托马斯阿奎那即朱熹),之前别人提过希波克拉底即岐伯。 聂广:许许多多的的民族医学,都接受了检验,至今仍然为人类的健康努力工作。 赵宏杰:四体液大体对应卫气营血。 聂广:@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问题是什么样的“检验”?四气五味、六淫七情都接受了检验,但是它们能够接受另一种检验吗? 赵宏杰:四行体液学说与五行藏象理论及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关系.pdf之前群发过,卫气营血+五藏,一纵一横,形成网格,宏观分类,象国家治理中的条块划分。 王维武:昨天接诊了一位瑞典患者,她本人是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妇产专家,七年前曾经为哮喘所苦,在我这针灸治疗十次而愈,愈后一直未犯。上个月复发,一直等我回来。西医专家对此病束手无策,说明中医的实践价值。可是一个这样的个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全球有100,000个这样的个案,虽然可能采取不同的针灸方案,综合起来,做数据挖掘,那就很可怕了。很有可能得到一个非常优秀的治疗方案。所以,我所说的“检验”不是个案的检验,而是大样本的分析、萃取,最后得到标准化的、可经反复检验的方案,这个才能真正体现中医的优势。 赵宏杰:@关河梦 经济条件好的患者检查资料全的,方便研究归纳,国内检查不全的多。 聂广:中医的宝贝都在经验里,包括青蒿素。关键是要进一步总结,更好地挖掘。 王维武:@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其实就中医本身而言,对检查的要求并不高。规范化、结构化的数据甚至更重要,这个可以由内容管理框架(CMF)来完成。这个实现容易,我可以随时做一个。后期数据的收集、质量控制是关键。 赵宏杰:发达国家患者心态平和,中国患者往往太急躁,所以儿科纠纷多。 王维武:患者急躁固然不是好事,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咱们的医疗服务不到位。这个不仅是医生的问题,更多地是医疗体制和实施策略的问题。将来能否有去医院化的泛自由执业者同盟,以提供更高质量、更可控的医疗服务,从而不断发掘更优医疗方案,值得深思。 赵宏杰:中国经济和社会再发展一些年,好多情况会象您指出的方向衍化。 未来五十年,群雄争霸中的胜者会期待统一的医学出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科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医学上如此,所以弄模型数学化及实证,即对古文明的复兴。 聂广:模型主要是个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生理、病理、药理上来,才能取得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互动效应。 丛远新:模型是百搭,遵循数学规律就能建模,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建模。 我大学选修过数学建模,老师就以高中力学碰撞建模分析的,高中物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建模,经济、保险等等也无不涉及建模,一些顶尖的经济专家也都擅长数学。 聂广:那种认为中药等干预措施只能按照中医理论指导,是个大大滴误会。原因在于,现代科学还远远不能完全阐明中医药经验疗法的内在机制。当然,当代中医逐渐被西化是必然趋势,因为西医的检测指标、临床诊断、疗效标准、研究方法不可能束之高阁。这本是一种进步,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丛远新:现在高考数学最后的大型应用题往往会有一道数学建模题,提供一些应用情景和数学,让学生建模,所以笼统地说数学模型化等于没说…… @聂广(深圳三院) 我觉得“西化”成“现代科学化”或许更容易被人接受 就像“西学”变成“科学”时,人们自然就接受了,毕竟是全人类的智慧吗? 聂广:对的,并不是“西化”,是科学化、现代化。 丛远新:如果说科学化、现代化,很多人就愿意接受,毕竟,现代的也是我们的,科学是全人类的,也自然是我们的,华人也贡献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将啥的,还有屠呦呦的青蒿素呢,但要西化的话,很多人恐怕要拼死反对的,太伤感情了 链接“笔记”。 聂广: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逻辑学的落伍以及求实精神的淡漠,导致的这个根本差异。对创造性主体而言,我们至今还沉醉在意象思维里而不肯接受逻辑思维的法则,并为那个特色自满自得。 赵宏杰:@丛,现代化细分为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中医在前两个时代极难现代化。 @聂广(深圳三院) 华夷斗了几千年各有胜负,东西方/南北方也会斗很久,上帝不会让华人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科技那个说法奢求了。 聂广:华夷斗了几千年,也交流了几千年。终于,变成了地球村,科学更是让东西方都受益的东西。 想想近30年的变化,我们还应该继续“斗”,继续“壁垒”吗? 丛远新:@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您总喜欢笼统的概念,很难接 聂广:中医走向全世界,西医也走向全世界,大家都是地球村的人。 比如国内,矛盾也很尖锐,难道必须你死我活? 赵宏杰:@丛 你对具体学科的内容了解的少,才会有这感觉,比如中医建模方法无极太极就是topdown建模法,全域建模法。 丛远新:跟匈奴、突厥、内蒙等等都有短期的争斗,都是先进文明战胜落后文明,至于争斗几千年,能讲讲是哪个国家吗? 如果不懂得数学建模的话,所以中医建模就是扯!我学过数学建模,掌握数学建模技术,我懂Top-down建模机制,另外,我还掌握三维绘图建模技术。 赵宏杰:@丛,你说复杂系统建模与非复杂系统建模应该有区别吧?生物学有整体层次的模型吗? 丛远新:关于建模的问题,还是私聊吧,或者您分享您的论文,否则会把群搞乱! 同样的概念,您说出来的跟官方的常常出现差异,群里没法讨论,但论文可以,因为论文有界定!因此,建议您分享论文,否则尽量避免群里讨论。 赵宏杰:波动或者涨落就是生物学整体层次的模型,只是生物学不认,中医人忽视。 原来也没打算多说,我以为你有兴趣多聊呢。 丛远新:出论著吧,群里讨论会把时间浪费掉 赵宏杰:过几年吧,理解的人太少。 王维武:建模并不是一个神秘的词,我用MATLAB也建过不少的模型。模型离不开数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是数学模型。我曾经建过ANN用于胃食管返流病诊治的模型,是一条可能行得通的途径,也得出一些很positive的结果,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信息化时代很难以单兵作战。模型可以涵盖单病种,也可以模拟阴阳五行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是需要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实际上只是在症状(体征、病理等)集(A集)与干预集(B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即B集能有效减少A集的元素,与此同时,B集元素最优化。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大数据。有了大数据,借助AI技术,建立模型是完全有可能的。 丛远新:matlab很彪悍,我也用过,能编一些简单的程序,网上也能下载到很多程度,譬如模范宇宙行星运行的,特别有趣,数学系很多学生都会。 王维武:古希腊的体液学说,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认为是一种模型。A集为abcd四个元素的任意组合,B集为xyz等N个元素的组合,但每个元素又包含abcd等属性的组合,最后确定B集能对抗A集,使A集达到harmony的自然状态,然而这种“自然状态”如何从数学上规范,却毫无线索……因此最后在实践中就漫无头绪、10几个世纪一直撞大运。 丛远新:建模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得定义清晰!注意,是定义清晰!这样的话,即使你自己水平不够,别人也能帮你完成。 王维武:现在更多是用Python ,MATLAB太昂贵,Python免费。 丛远新:我一次建模题搞不定,只完成了假定部分,剩下由数学系的师兄帮助搞定了。 陈宁:@关河梦,利用ANN的建模无法揭示内在的科学机理,它只是经验学习。从科学角度不算真正的数学模型。 丛远新:我师兄数学建模三等奖,数学建模没那么神秘,网上可以下载到历年的大赛题,有的还能找到前几名获奖的解法。 王维武: 陈宁:@关河梦,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王维武:数学不一定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方法非常多。能够用数学的方法原理解释,用数学的软件模拟,当然还是数学的方法。我们在做ANN的时候,先要做数值记忆权重的计算、归一化,要建数据集、算各种组合,要用到各种函数……怎么能够不是数学的方法呢? 王维武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这个来自国外的一篇文献,专门讲ANN的数学模型。 陈宁:从原理上讲,神经网络模型只是经验学习,类似归纳总结,只能部分反映机理。无法参数化,不利于内在机理解释,只能表象性反映出一定的相关性关系。 王维武:怎么叫无法参数化呢?ANN涉及的参数很多,都离不开数学。 例如:开始训练的初始权重,适当的学习率,何时应该停止训练,训练模式的数量,数据集分成两个或三个子集用于训练,测试和交叉 验证,隐藏(和输出)单位激活函数的类型,训练算法,每个隐藏层中神经元的数量,......所有这些,不是通过简单的归纳总结能得出的。 王维武: 第一列即ANN的参数。 陈宁:数学模型也是分等级,ANN模型的档次较低。那不是物理化学参数,是权参数。不能直接反映物理化学的机理。 丛远新:啥叫物理化学参数 物理,析万物之理,几乎囊括了各个行业,包括医学物理哦,我们班就有一个硕士选了医学物理。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八)
fqng1008 2018-10-17 21:52
李明远:链接 “一个外行看中西医结合” 赵宏杰:对中医的高级黑 (一)提高疗效 有一种黑叫高级黑,表面上是粉实际是黑,对中医的高级黑有典型的几种,提高疗效是其中一种,有人会说提高疗效有错吗?错不错,要看怎么说? 西医没有为提高疗效努力吗?为什么西医不大说提高疗效?中医说提高疗效,往往暗含着跟过去对比,但是过去的人和环境与现在的人和环境大不一样啊,我说个前提条件,就是你如果能象你祖 /父那样生、养三五个孩子,你就有条件要求中医达到历史上曾经的疗效。 我们看到史上中国经济远超日本国时心理淡然,近年尤其首次看到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国成为全球第二时,多多少少是有点小激动,小感慨的,可是中医比较当下治疗效果的时候,为什么要跟高大上的祖宗比,而不跟眼前的西医比。 中医 +西医的疗效比单纯西医的疗效好20%难吗?一个中医中专生+一个西医中专生的疗效比一个单纯西医本科生的疗效好20%难吗? 在医院疗区工作过的中医应该知道,疾病的表现包括症状体征 +指标,这几项并不都是同时改善的,往往是有先有后。多检查,就容易在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发现指标的变化,疗效对中医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不适合高强度宣传。 丛远新:链接 “救事论事”。 看看!现代医学又超越了,中医该如何反超? 顺带鞭笞一下中医,还有这个。这是在我媳妇公司宣讲的科普 ppt。 赵宏杰:中国该做未做的事太多了。 聂广:链接 “赵宏杰简介” 陈辉: @丛 你是专门来砸场子的吧 盛朋杰:科学的本原是批判,交流的方式是质疑。 陈宁: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要把握住中西医 “并重”的内涵。并重一般是指同等重视的意思。中西医并重,一般认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中西医如何同等重视? 首先,中西医并重的基础是中西医并生、并存。如果中西医合为一体了,中医就被改造得不成为中医了,如果中医衰亡了,那就失去了中西医并存的基础。 其次,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条件是中西医要并举、并茂,就是说要承认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疗资源,只有在尊重各自规律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才有条件实现中西医并重。 再次,中西医并重的保障是中西医的并兴、并用,只有在法律和政策上明确中西医都是可供群众选择的医疗资源,国家同等地支持他们,中西医在实践中又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才能更有效地实施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最后,只有在主流医学地位上实现中西医并列或并驾齐驱,才能最终实现中西医并重。 盛朋杰:基本不可能。 陈宁:感觉什么也没讲 ?中西医结合首先要分工明确。 盛朋杰:是的,各有所长。 陈辉:如何发扬中医傳统已是刻不容缓的事,过去靠中医治好了多少病,救了多少命,都不再提了,相反去看中医,很少把脉,问诊看像,而是来不来也像西医让你去检查,做 CT。而且现在药原材采摘与采集已经不严格。同样名称的药,物是非 赵宏杰:李敖说现在是个团伙对抗的时代,单打独斗已经过时,西医凭借与各现代学科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等的合作,深入人心,日新月异,孤芳自赏的中医人越来越没底气了,《内经》表明中医原本是博采众长的,现在更不应该丢,与物理化学的结合理论可以实际上所费时日较多,与西医结合,更方便快速,也为与物理化学结合打下良好基础, 链接《丁香园》 “证候指数、证候替代指标简介” 李明远:与其它各个行业一样,中医必须与所涉及的各个现代学科、技术等结合,方能尽快发展自己,改变落后于其它行业(包括西医)的局面。不管哪一个行业,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其结果只能被甩在时代的后面。 赵先明:中医本来就不是一个行业,只是医学的一部分,而且是传统的古代中国医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因为它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在现代医学还不完美的今天,中医还有用武之地。有用的东西自然会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去,不是你想不被甩在后面就能不被甩在后面的。能在整个现代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相当不错了。不要奢望领先或取代西医。 李明远: 40年前,我们的农业也可以种庄稼,但不够国人吃,相当一部分人在“挨饿”。我们是希望中医能更广泛的被大众所接受,更高效的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40年,在这块土地上最落后的行业之一是农业(或农学),但今天已逐渐步入“现代化”。农业可以,其它行业可以,其它科学的分支也可以,中医学为什么不可以? 赵先明:出发点很好。 陈宁:理论的突破取决于研究角度的突破。必须反思几十年来的研究工作和走过的路。 李明远:在探索的路上走点儿 “弯路”很正常。只要我们不停止,一步一步朝前走,总会找到一条适合中医学发展的道路。哀莫大于心死! 赵先明:倒是屠呦呦的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陈竺的砒霜治疗白血病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获得过很多奖项,极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这些成果都跟中医有关,但跟理论无关。 很赞赏你的精神 聂广:教训值得思考:为什么中医理论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现代科学研究中医理论的结果就不伦不类、非牛非马,或者是贴标签?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障碍? 赵先明:诸葛亮借东风的做法,能让科学家信服吗? 陈宁:中医理论即使解释清楚估计也难获诺奖,因为它只是系统性理论,并不是新原理或新药物。 聂广:系统性理论是什么,不是人体的生理病理? 赵先明: @陈宁,你能解释得清楚吗?既然是系统性理论,为何还要解释呢? 于建成:链接 “中西医的根本区别”。 陈宁:不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不涉及病理。 @赵先明,我可以解释清楚,但不想在群内解释。 于建成:链接 “五运六气的科学原理与中医理论的整体重构”。 李明远: @赵先明(广中医一院) 聂广:于建成老师,看了您的 “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实在不敢恭维,但反驳起来颇费气力。先说说另一篇文章吧。 链接《科学网》博文 “ 关于 ‘ 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二版教材) ’ 的辟谣 ”。 赵宏杰:阴阳五行做为分类法,是对时间空间的分类,可以以聚类分析类比,时间聚类分析空间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 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聚类源于很多领域,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很多聚类技术都得到了发展,这些技术方法被用作描述数据,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以及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 脏气法时是五行脏象波动规律的描述,余弦化曲线可反映。 太阳未解时等是三阴三阳脏象波动规律的描述,余弦化曲线可反映, 王维武:有几个问题请教: 1.聚类的量化指标从何而来?2.为什么聚类不多不少,刚好是2类(阴阳)或5类,依据何在?3.聚类的“类”间关系如何体现?我们都知道阴阳、五行间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 赵宏杰:更细的没想过,何况这方面理念技术进步很快,我提个方向,方法论。 链接: “聚类分析在中医藏像实质、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王维武: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早在 11年前,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做过。例如用于中医证候的分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最后根据症状得分可以聚出A B C几类,但每一类都不符合中医的辩证原理,例如聚出的A类既包含阳虚的症状,又包含湿热的症状……与临床辨证难以相符,导致聚类的实际指导意义大打折扣。也就是说,聚出的“类”不符合中医的原理,这是聚类与主成分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宁:只从现象和统计上而不从本质上去解释中医理论是难以有效的。另外,现代医学的方法是否适合中医理论?从我们对中医理论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不适合的,同样几十年的中医理论研究的结果也预示了这一点。 阴阳五行是数学原理,不是模型,更不是分类方法。它可解释周期现象,但在中医应用中又类似科学优化理论。 我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赵宏杰:过去近百年的西医发展过程你不大了解,随着仪器的进步,一开始是器官医学,然后是细胞医学,之后是分子医学, 你说的更高深的东西当然是以后发展的目标。但我说的路线图也是有学科发展史可鉴,切实可行的。 陈宁:首先要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赵宏杰: @关河梦 你进群有点晚,这个问题我之前说过,缘于前置假设的粗糙或错误。你看这个有帮助吗? 加我微信,转你些资料。 王维武: @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我过两天回瑞典,在准备东西打包,容详细拜读后回复 陈辉:中医察言观色,是分五言、五色麽?链接 “中医如何察言观色?” 李明远:链接 “关于肝主疏泄之探讨”。 聂广:链接《科学网》博文 “ 期盼 “双领学者”结出中西医融合之果 ”。 赵宏杰:双领这个仍然是以前的套路,从用词上看与模型数学实证隔了千万里。从工作目标看,在知识产权竞争上志存高远。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七)
fqng1008 2018-10-14 17:00
赵宏杰: 今天中午与一位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和一位毕业论文涉及蒙特卡洛分析经济风险概率的经济金融工作者聊天,二位都听懂了我关于中医建模模型原型数据实证的说法。 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还是经济学博士学历,运气好的话,我们俩配合做出成绩,他因为贡献巨大,弄个全国政协副主席也不难。 这十来年国家每年给中医的科研经费是过去的几倍几十倍,权威们从国内的统计学高手到国际的统计学高手聘了许多。 为什么课题做了,论文发了,仍然没让现代学术体系接纳中医?就是因为没有从模型论,数据实证角度考虑问题,告诉现代学术体系咱们是一家人。 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医院医生偏专科、门诊医生偏全科。体制内解决不了中西医结合的关键问题,放任诊所医生海阔天空。中国清楚制定全世界各行业标准的巨大好处,在移动通讯 4G5G标准,高铁标准上,发力且获益,在中医标准上也预防了韩日的危胁。 在西医标准上,樊代明说 96%的指南都是西方的......中国怎么有作为?中西医结合,制定中国版的西医指南,是高效的途径,我的证候综合指数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国家中医局,关于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也可为此提供支持。证候综合指数研究也将提高这项工作的内涵。 中国想要拿一些医药产业医药行业的话语权,所以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发言讲中西医的关系,其中提到被炒的很神的靶向治疗只延长寿命两个月,还费用很高。中华医学会的继续教育部主任游苏宁说:循证医学体系正在走向崩溃?这些都是西方掌握的医药技术相关的贸易壁垒,中国要对之发起攻击,其中中医药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不明白想说的是什么?制定中医标准,还是证候综合指数的价值? 临床医学指南制定主导权,不是想主导就能主导了。第一步是参与进去。目前指南制定过程中,是外国人排斥中国人参与呢?还是邀请中国人参与,但是中国派不出合格的人选?如果这些基本事实尚未搞清楚,单纯呼吁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我回复: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发展,会让中医和西医的矛盾大幅增加,毕竟是市场经济大家要在这个市场里面竞争嘛。如果弄一致对外这个目标,可以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一致对外上一大部分,内部的矛盾减少,以后团结起来更容易。打个比方,如果抗日战争是三年,解放战争是八年,国内内部矛盾的战后弥合就困难许多。 至于西方是否邀请不重要,他们不邀请,我们另起炉灶呗。 中国的中医对西医是弱了许多,但是比较其它国家的传统医学实力还是强大的太多,中医界的上层过的挺舒服的,加上缺乏高等数学教育的基础,所以中医界并不容易理解证候综合指数的价值。但是在中国争取临床医学指南制定主导权的事情中,没有中医支持,没有证候综合指数方法的支持,效率差太多,这个对于中医界来说,类似礼失求诸野,曲线救国。 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中医人啊! 03年,进入WTO第四年,国家领导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心里没底,大部分行业也这样,赶上非典,成功处理后,领导层问西医治疗一个非典花费多少,答二十万,领导层问中医治疗一个非典花费多少,答五千,西医的有识之士瞬间就明白了,中医不是在抢生意,是在砸场子,由此,最激烈的反中医-宣扬中医伪科学运动拉开帷幕。 林肇昆:链接《科学网》博文 “纪念毛泽东同志西医学习西医指示60周年会议”。 聂广:谢谢林兄! 李明远: @聂广 林肇昆: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他对中医的看法是从哲学角度出发做出的结论,但他也看到中医的不足和西医的科学性,所以一再提倡中西医结合,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结合?同志们仍需努力。 丛远新:毛的御医是西医呀,还把他给坑了一把! 聂广:刚才发现,严金海教授已经退群。他曾说过,寻求外界支持的往往是不能很好站立的学科(大致意思)。 这是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次举行这个纪念活动了( 1998年开始)。 林肇昆:毛是超常自信的人,他一生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不手术就不手术(包括中医和西医)。 严金海教授说的有一定道理,我认为中医必须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但发展必须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中西医结合,但怎样结合? 60年了没有真正成功,但愿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实现,还是那句话大势所趋。 丛远新:屠呦呦不是一例吗?还有张栋亭 ...... 聂广:老中医的话非常深刻: “中西医结合,结合一点,消灭一点;结合的越多,消灭的越多;全部结合,全部消灭。”尽管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使命是“创造新体系”,但能够走通的路只有一条。 林肇昆:屠老的确可称为这个大势中的一个亮点,但 “创造新体系”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赵先明: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仅此而已,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宝藏,以进一步充实现代医学,为人类健康造福,随着现代医学的逐步完善,中医学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个过程一定是相当漫长的。因此不用担心中医在短时间内灭亡,同时也不必奢望中医理论会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能在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临床疗效。别把屠呦呦获奖看成是中医的光荣,更别以为青蒿素的发明会对中医理论有什么促进作用。即使创造出所谓的 “医学新体系”也跟中医关系不大。 陈宁:屠呦呦和张栋亭走的不是中医之路。运用的也不是中医理论,只是中医的经验药方。 丛远新:啥叫中医?一定要五行、气呀什么的?传统西医可以采纳现代科学技术、数理统计脱胎换骨,传统中医就必须拒绝现代科技? 难道让屠呦呦和张栋亭通过古老的阴阳五行研发他们的成果? 丛远新:( 1)核心课程综合了传统各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旨在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知识背景。 ( 2)核心课程不仅强调知识的广度,更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强调课程的整合。 ( 3)核心课程具有普世意义,能代代相传,不因时过境迁而失去价值。 这是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而成,强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综合技能。 可没有人说他们搞得不像美国现代高校,也没人说他们搞得不伦不类啥的。 他们吸收我们的先进包容,我们吸收他们就成 ^#¥......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横向联系利于产生新的发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再结合西方重视的批判思维6逻辑实证等等,容易产生创新。屠呦呦、张栋亭能有成就就是得益于两者的结合。 现在清华、北大也在吸纳哈佛提出的通识教育思想进行改革。一方面,兼收并蓄,除少数几门必修课以外,其他的课程全部可由学生在征求老师意见的情况下,制定有学生个人特色的方案,以利发现特长、发挥特色、发展特质。 例如,爱好数学的学生可以和汤超老师等用方程式研究生物;爱好物理的可以和谢晓亮老师等一道用现代光学成像研究生物;爱好化学的更有化学学院很多老师,制造研究生物的化学探针、设计药物 ……在北大,心理学、医学、计算、工学等等与生物学交叉也很常见。 另一方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强化了核心课程训练,由饶毅老师亲自一年级大学生开设《生物学概念与途径》,和他们一道读 1866年孟德尔、1910年摩尔根、1944年艾弗里等的论文,欣赏创造性的思路、分析经典的研究、批判著名科学家的局限或错误。 这是北大。 赵宏杰: @聂广(深圳三院) 结合消灭论是一种现象描述,我们看历史,从夏商开始到中共建国,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是不断结盟的过程。中医结合中吃亏多,没能象中共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那样通过结盟快速增长,原因很多,即有学术的也有非学术的。 丛远新:顺便说一下,咱们中国到现在为止,就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注意是中国,非华人;且是自然科学。 赵宏杰: 为什么中医必须要结合?纯中医利润低,收入低,现在的中国任何一个学科收入低的多,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是扯淡,不可能的,不提供合适的收入纯靠情怀想发展一个学科、也是扯淡。 证,证候,辨证,大家说证候学类似于西医的什么学科?这个关系到对证本质的研究的讨论?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六)
fqng1008 2018-10-13 14:32
丛远新:你这样传好些。 赵宏杰:下次这样 未央:很对病中医治不好,西医也治不好。如 “病势已过,命将难全”,“此脉已为不药”,中医从没说把病都治好。西医面对重度复杂疾病,亦无可奈何。但对于很多病,中医依据它的道理法术药,治疗得非常彻底到位,解除病苦,恢复健康。那么,既然有效,将它的理论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一定是为了解决治不好的病,从而使它惊如神术,令天下疾苦再无猖獗? 科学技术再深入人心,其引领的社会意识形态再权威,其思维及其技术方法再使精英们自豪无比,怎么样呢,在自然和生命自然的行为中,科学及其技术,还有痕迹吗? 丛远新:科学本质上是求真,去伪存真,注重必然性客观规律。 赵宏杰:链接 “四行体液学说与五行藏象理论及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关系” 未央:真伪命题仅仅是对现象世界而已。否则,何以上帝仍然在西方挥舞他的手臂?佛陀在东方依然微笑?此时,科学家如何真伪? 赵宏杰:中医界主流人士王永炎院士多次强调象思维是中医特色的思维,张其维把象思维细化为象数思维象数模型,我做为非主流把象数模型与人体生理病理结合起来。 陈宁:阴阳五行原理能上升为是哲学思想,那它必然有它的普遍性,应不限于中医理论。 既然你谈到状态空间模型,可知,状态空间可以利用坐标变换转换至约当标准型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是中医研究的模型。而原来的模型就类似西医模型。同一系统两个模型,一个模型具体形象,易量化,但参量多且相互耦合,分析困难且成本高,另一个模型抽象,难量化,但参量少并分析简单。 中西医都是给人治病,就象一个系统两种模型。 赵宏杰:阴阳五行原理能上升为是哲学思想,那它必然有它的普遍性,应不限于中医理论。 古时这样,今时恐亦如此,他类似最基础的公理? 既然你谈到状态空间模型,可知,状态空间可以利用坐标变换转换至约当标准型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是中医研究的模型。而原来的模型就类似西医模型。同一系统两个模型,一个模型具体形象,易量化,但参量多且相互耦合,分析困难且成本高,另一个模型抽象,难量化,但参量少并分析简单。 我对好几种现代科技理论都是略有了解,但是也知道它们可以用于中医,因为找不到合作者,只是写了说明或方法论概要, 你之前关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关系不了解,看他们本专业人写的东西就理解多了。 http://xueshu.baidu.com/s?wd=%E5%AE%8F%E8%A7%82%E7%BB%8F%E6%B5%8E%E5%AD%A6%E5%92%8C%E5%BE%AE%E8%A7%82%E7%BB%8F%E6%B5%8E%E5%AD%A6tn=SE_baiduxueshuwise_y5e9t2rxie=utf-8sc_hit=1 生物学依层次有 (整体)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子生物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类似(整体)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气血 (血液组织液-体液)是脏器功能的投影,映射。 陈宁:中医讲究对症,科学方法也有对症问题。在科学研究中,从微观、细观到宏观的研究主要针对具有均匀分布形式的结构系统,例材料的金相组织与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如果对于各部分性质不一样的系统,则不适合。 丛远新:一道初中几何题常常可以有四五种证明方法。只要能治好病,传统中医、西医、藏医也或者其他啥医学都行。毛有个御医是西医,但是 ...... 我大学时口腔溃疡,去校医院看病时跟医生说上火了,被女医生一顿训斥,她让我解释什么叫上火,什么叫火 ...... 后来我特地查阅了口腔溃疡相关文献,发现其产生机理复杂,很多因素可能导致溃疡,而且没有根治方法,大部分情况不治也能愈合,一般地,睡眠休息好,多吃点儿蔬菜会好一些 聂广:他们的回答能够让毛泽东主席满意吗?他们阐述的 “瘀血”和“肾阳虚”,毛泽东主席会不会更“听不懂”? 丛远新:然后感叹,人类身体太复杂,现代医学还需要加油呀。 定义是确定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没有明确定义时就对 “概念”开展实证研究,往往是实证科学家出错的一个原因。比如“血瘀证”=“瘀血”,“肾阳虚证”=“肾阳虚”吗?研究“瘀血”和“肾虚”的本质,是否需要先确定它们的内涵以及外延?它的内涵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如果没有,你怎么进行实证研究———这种现象武术也有。 而且武术里更加严重。尤其是清朝以来,火器流行,格斗技能不再重要,反而一下子产生了了几百种拳术和器械套路 ..... 所以,我讨论时,一般都会对我所涉及的专门定义。我讨论气时,只取跟运动生物力学相合的能量流部分。 赵宏杰:讨论中医时这种不限定论域天马行空百科混杂的情况极常见,但最多的是物理、气功、文化混进医学生物学层面。 丛远新:对上火、血淤、气等等内涵丰富的词可否仅取多元中的一元讨论,取可以被实证的。 聂广:这可能是个突破口。但如果一个概念不停地变换内涵,形式逻辑那里怎么交代? 丛远新:简单,譬如文化,内涵也是变来变去,概念也是层出不穷,但无论谁写关于文化的博士论文,必定会定义明确,外延、内涵给定死,围绕这个圈定的概念展开。 我讨论气时,就围绕我界定的能量流的展开讨论,其他的我不管,而且也管不了。 数百年,那么多人,谁都可以来参和一下 “气”,鬼知道他们都指代的什么。 聂广 : 你的书什么时候出版?看看我能不能质疑一下? 丛远新 : 得几个月吧,出版了寄你一本 。 聂广 : 谢谢啦!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五)
fqng1008 2018-10-12 16:49
丛远新:@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您这文章发表了吗? 赵宏杰 : 发表了,会议或普通期刊。 丛远新:您可以像这样,直接上传。你省心,大家也便利。 @李明远  另外,据说跟中国人肠道有关 有统计表明,中国人肠道褶皱多,更长,更适合消化素食@李明远,这个是切身体会。 聂广:链接《科学网》博文“ 关于‘上火’的‘毛泽东之问’” 李明远:@丛 。对,千百年来,国人饱受饥馑之苦,只是近30年才实现温饱、小康。以五谷杂粮和蔬菜,甚至是野菜、树皮为食的国人胃肠,已适应了“食草”,而对“肉”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这是为什么近20年“三高”人群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1988年8月我到了挪威,为了适应当地的工作节奏和习惯,中午吃牛奶、面包。但半个月后,发现下肢开始刺痒。由于当地已进入雨季,天气阴湿,温度较低。自己以为是“受风”之故。但过了半年后,此现象逐渐消失。后来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自己胃肠刚开始缺少对牛奶消化的酶,导致牛奶“过敏”。而在后来的留学生中 还有人喝牛奶导致胃肠不适,而不能食用牛奶,也是胃肠中“微生物”不适所致。 另外,在饮用井水的年代,由于不同地方的食物和井水中的细菌群落不同,导致外来人“水土不服”。引起消化不良、拉肚子等问题,也是胃肠中微生物不适之原因。 赵宏杰 : @聂广(深圳三院) 参考宏观经济学的术语,讲上火,毛之类的领导人就明白了,现在不懂宏观经济当不了领导人。 经济有涨落周期的,人也有生物节律。 聂广:以毛泽东主席的修养和智慧,只要你能够明白的,他早就可以明白。问题是,如何让全世界人都明白并接受。不要以为你拿到了答案。 有人说过,你那个比如(类比思维),不能算严谨的逻辑论证。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与中西医是一码事吗? 陈宁:所有关于模型的理论都与数学理论相关。系统论原不是独立的理论,它是一个大杂烩。所以关于建模问题,更因从数学、物理、力学和控制等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关于中医理论科学化的研究将近六十年的历史,但从没有人去分析六十年的研究之路,而是前赴后继去重复。 \0 陈宁:不少关于阴阳五行原理许多研究基本是错误的。包括复旦大学丁光宏教授的研究工作。 它们研究的问题在于阴阳的性质问题上。 赵宏杰 : @聂广(深圳三院) 术业有专攻,毛对中医理解的确实不够深,拿宏观经济学对照中医分析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绝对是非常精彩的!类比是为了方便说明。 聂广:赵老师,但愿你的精彩让我们大家心服口服! 你的当务之急,是让自己的逻辑进一步严密。 陈宁:经济学里就有阴阳五行原理。 聂广:可能得坐若干年冷板凳,然后一鸣惊人! 丛远新:讲逻辑,好难好难好难 @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搞文化可以多类比,搞学术正好相反。没见哪篇物理论文用了经济、法律、生物、建筑等杂七杂八类比的 反正,您之前那个物理的类比是错误的 赵宏杰 : @聂广(深圳三院) 中医界人数学知识象数知识匮乏,博学严谨如您暂时都理解不了,我不准备熬心血往深做,碰到合适的人合作还行。 @丛 换成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 丛远新:也错。你选修过量子力学吗? 赵宏杰 :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我研究了,而且是世界上首先从医学上讲清楚为什么证本质研究失败了。 丛远新:你都不懂,还打比方。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赵宏杰 : @丛 没有,你认为错,这个例子以后不用了,谢谢指正! 中医西化,是文化上的讲法。 丛远新:论文避免比方和类比,逻辑第一。科普可以打比方。 未央:西医是学科体系,量子力学是一门学科。中医也是体系,牛顿力学也是一门学科。完全不同。 丛远新:以利民众接受。 赵宏杰 : 这个阶段偏于科普讨论。 丛远新:类比是对外行的,而且一定要简单易懂,你讲量子力学,存心不让人懂吧 赵宏杰 : 我的研究涉及交叉学科的内容多,这样方便,你说的我明白 @丛 没细查资料,经济学那个查的多些。 丛远新:我也做交叉学科研究。 涉及了哪几个学科,就讲哪几个学科? 赵宏杰 : 应用状态空间方法进行证候、证本质建模的几个问题——NSFC 、973证候证本质项目方法学探讨 证候、证本质研究是中医学科的关键性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也大力支持这方面的研究,而且支持的层次高、数目大。这些年来,积累了资料,锻炼了科研队伍,也大幅的提高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水平,成绩斐然。 已经有众多学者,把证候和证本质看作是对人体状态的概括和描述。郭蕾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证候动态演化规律的研究、运用系统科学状态空间方法研究证候动态时空特征(30572292);更是借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把证候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以此项研究已经公开的文章资料为基础,结合其他材料,本文将深入的探讨应用状态空间方法进行证候、证本质建模的几个难点。 1. 证侯研究的难点在于,数据维数过高非常容易发生维数祸根的现象,充分恰当的利用先验信息才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这就是继承传统理论的重要意义。 2. 证候数据资料往往有比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证候建模的主要目的是系统辨识,建立证候状态空间方程是必要的,但是次要的。 有学者指出,在根本没有搞清楚证的概念和性质特点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对证候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探讨这些的一个前提是,我们提出的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把内环境自稳态作为藏象的生物学基础。内环境自稳态的紊乱就是证,或者说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用状态空间方法讲,内环境生理状态空间就是藏象,内环境病理状态空间就是证,或者说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用数学的观点,我们把证候实质——内环境与解剖结构、症状体征定义为3个集合,症状体征这个集合内元素的个数远远少于前2者,加上他们的获取没有采用统一的方法,所以,症状体征组合内个元素之间,往往有比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而症状体征用数学语言说,就是证候实质与解剖结构的投影,在不同维度上的,和不同局部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投影,证候实质与解剖结构是互为投影的,是或快或慢的完全投影,而症状体征里面是他们的不完全投影或者他们局部的完全投影的时候比较多,其中动态的意义大的完全投影主要的脉象,所以中医重视脉象脉证合参,《伤寒论》就有“病脉证并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提法,而且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也解释清楚了,症状群跟证本质的关系。 证候是对证候实质的概括,基于动态模型的概括,在技术上不能客观记录证候实质的时候,就用症状体征的组合或者方证来表达,这有一些类似主成分分析和提取,(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将分散在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到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上的探索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利用主成分描述数据集内部结构,实际上也起着数据降维的作用。)(与我们所说的抓主症相比,pca实际上更抽象。) 而且,是非线性的主成分提取,用组合数学比较容易解释,用状态空间的术语就就是状态向量,或者用截面数据也容易理解,(根据数据与时间的关系,数据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是描述事物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即横向数据。) 或者说基于截面数据的离散事件建模.(血液指纹图谱就是一截面数据),解决的办法是增加证候实质数据的数量和权重,证候实质数据也不存在量化的困难,当然,还有其他解决量化困难的办法,非线性的问题大家已经注意到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以为症状体征更多的是第二手数据,而证候实质与解剖结构和基于四诊尤其脉诊客观化的数据才是第一手的数据,才是根本, 学术研究讲要读原典,科学研究强调要掌握第一手的数据,道理是相通的。 要重视脉,这个信息是全域的而且是动态敏感的,而其他许多是局域的,我理解脉象是身体各部分血流情况在寸关尺的全息投影,也就是各部分生命活动的投影,现在的传感器和信号分析水平可以从里面提炼出非常多的信息。有助于对其他四诊信息的约束。 证到底该怎样在这个多维空间中造模? 用状态空间的方法,把这些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变化排成一个矩阵,这已经是个模型了,我们当然要进一步处理数据,发现其演化规律,而且,藏象的五行划分方法,实际上是对状态空间子空间的一种划分,是一种分类方法,是基于这些数据的五行分类。 证候建模的主要目的是系统辨识(状态辨识),即中医所谓的 “辨证”“识证”,而施治则是对系统的调控。建立证候状态空间方程是必要的,但是次要的。因为,基于技术实现的考虑,我们完整的获取系统状态的状态向量,基本上只能采取离散化的方法,比如血液指纹图谱。这样,我们就是把系统变化的周期划分为若干个截面来了解它的状态,而这些状态之间由于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所以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外一个状态可以有许多种途径,与其陷入细节做那些经验的方程模型,不如把离散点多取一些,五行相杂,五行互藏就是对这个趋势的反映。 合方是刘度舟、陈瑞春、聂惠民等多位伤寒大家对今天方剂临床应用原则的总结,是他们一生心血的凝结,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社会发展了,中医的分类也应该细致,这些临床和理论俱佳的学者能够比较敏锐的发现趋势而且总结了这个趋势。 证候数据的降维是证候建模的一个难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证型的细化,即对证型的“升维”来解决。 办法有全五行证型法,复五行证型法和亚型证型法,具体的说,全五行证型法就是把各藏府的情况同时标明,复五行证型法就用阴阳二十五人一样的方法细分证型,亚型证型法就是在原有证型的基础上细分。(类似的方法在药物方面,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也有五五二十五的细分方法。) 我们知道,人工神经网络ANN有非常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基于ANN的非线性回归并不能给出具体的回归关系式即回归方程,可是,这丝毫也不影响ANN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的证候建模就应该以这样的人工智能方法为主,也应该加上非线性PCA,比如KPCA,KPLS……等。 现在各学科基于支持向量机svm,ANN……的分类研究也日趋深入,对证候和它的那些自变量的关系,可以用这些方法训练获得。(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可以通过预先提供的一批相互对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分析掌握两者之间潜在的规律,最终根据这些规律,用新的输入数据来推算输出结果,这种学习分析的过程被称为“训练”。)体征和症状的量化这个现在最令中医头疼的问题也好解决了,即使只有正负二个状态都可以,何况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个,症状和体征是现成的粗集。有这么多维的数据,该能够作出这个相关。 说句题外话,我们的研究方法不自觉的隐含着太多的西医方法和观念背景,是导致我们进步慢的主要原因,多借鉴工程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更多的用关系而不是实在解释中医概念的内海,用数据处理的话说就是通过提取信息特征为中医概念赋予客观内涵,这个内涵是客观的,而不是实在的。 状态空间方法的证候研究则是对中医系统生物学的一种细化,用状态空间方法讲,内环境生理状态空间就是藏象,内环境病理状态空间就是证,或者说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希望在同一时刻获取尽量完整的状态向量数据,截面数据,血液指纹图谱是一个好办法。 涂光礼http:// www.greygod.com/仅仅依靠西医和灰色理论就搞的这么好,我们有中医理论和更完善的现代科学方法,成功是必然的。 他把血气会诊过程看作一个灰色多目标决策问题,加上灰学与新三论的互补作用与结合应用,设计创建了约1000个数学模型,成功地实现了众多重要血气参数和临床参数的自动求解。 该怎样利用这些临床费尽了辛苦得来的数据?以他的工作为参照,我们的建模的确应该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原来期待少数几个方程解决问题,现在看似乎过于乐观了。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四)
fqng1008 2018-10-12 16:42
陈宁:李教授,离子运动的方式有两类数学模型:一种是扩散方程,另一是波动方程。都是数理方程。这就回到微分数学问题上。人体内离子运动的形式扩散运动和波动运动的合成,主要是波动运动,波动运动中能高效远距离传递能量和信号的是驻波,驻波在数学原理上是系统的特征函数。这是一个解剖上看不到但在功能上极其重要的概念。 特征函数的一大特征就是物质结构上找不到但在表象上能看到的。 李明远:在几十纳米至几个微米的组织(细胞)间隙中,以组织液为介质的“离子”如何“扩散”,又如何“波动”? 陈宁:这不难理解,杆都可以波动。这是力学学科的研究专长,您是搞化学的可能不好理解。 离子运动的速度不高,但波动速度要高许多。 丛远新:物理专业的表示,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连错误都算不上。 离子运动的速度不高,但波动速度要高许多———这话相当于说整数比分数大。无稽之谈! 聂广:@丛 尖锐于事,和气于人。 陈宁:第一次遇到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你去水边观察一下水的速度和波的速度。@丛 丛远新:啥叫水的速度和波的速度 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对比哦。 李明远:陈教授,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吧。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想想就好笑,两个“外行”,在一个医学专家、学者的群里,讨论所谓的“医学问题”。 严金海:这正是中医理论的问题,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和看法,甚至提出发展方向,这在科学领域是很罕见的现象。 李明远:这也许是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所致。各个行当一边摸“大象”,一边往一块儿凑吧。或许有一天会搞明白。 未央:事实上,如果中医生能够掌握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理病理学等知识,对于深入认识纯中医的学说,是必要的有益的。中医之所以不能真正发展起来,就是没有众多的人才。人才的高智商高灵性是术业的基石。欣赏赞叹两位教授的发言,启心识之思,开心地之受,勿歉纳也。 李明远:只是“班门弄斧”,沟通交流。 未央:反对的意见,恰恰是深入的阶梯。讨论上,不以己见为执,实践上,不到南墙不回头。呵呵。愿大家敢于说出不成熟的想法。否则,群失去了意义。 不置可否,一管之见。 赵宏杰:阴阳五行不仅是分类法,更是数学模型。 中医可以找到。自己模型的物质基础。比如我说的体温。还有人体的血液和组织液,可以近似地看做是人体的气血。 数学模型方法在中国传统科学和中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阴阳模型中医学最根本的数学模型,五行藏象模型和三阴三阳(伤寒论六经)模型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数学模型。传统对易学的重视与近年来的医易相关研究,都涉及了中医学里面的数学模型问题。 一、气血之“气” 中医学认为:营卫与气血的关系营即血,卫即气。言卫与气、营与血之彼此互文者,见于《素》《灵》诸篇。而营卫气血之奥秘.直言不讳、一语道破者.无过越人、仲景。 中医理论的气血和现代生理学的内环境(血液组织液)有着多得惊人的相似性,因此有多位学者把中医气血理论中气血的有形部分,从现代生理学意义上诠释为血液和组织液。 因此,气血之 “气”的有形部分,是现代生理学意义上的组织液。 明确界定和区分精气神之“气”与气血之“气”,将极大的有助于明确中医现代化的具体方向和目标。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道家、气功学、人体科学和气功科学的研究重点是精气神之“气”,中医学的研究重点是气血之“气”,尽管这些学科的基础都是气一元论,但是具体学科的研究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当代中医学完全可以把道家、气功学、人体科学和气功科学作为自己的基础学科,充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自身。在道家、气功学、人体科学和气功科学对精气神之“气”的实质研究取得突破之前视之为重要的理论假说,主要用以解释和解读中医学。而对于气血之“气”,由于已经明确诠释成了生理学的组织液,因此也就可以根据中医气血理论和现代生理学、医学关于血液组织液的认识,以血液作为获取人体整体生命信息的目标和窗口,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以指纹图谱为手段,实施现代化、信息化的中医学的取象比类,并建立中医学的人体整体生命信息的模型。当代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同样给中医发展以启示,以上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一条极其现实可行的中医现代化之路,因而取得相应成绩也是意料之中的。 3.3 信息中医学实现了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的完整继承 传统文化有脱胎换骨一词,中国传统文学禀承文以载道的精神,历经上古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建安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虽然不断的变换形质、体例,但是其载道的神髓一直未变。中医学的传统也是这样,信息中医学虽然对传统中医的信息提取工具和途径等等有所扬弃,但是依然实现了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的完整继承。 自稳态的调定点是有节律性波动的。自稳态节律就是对自稳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自稳态节律也就是对人体状态或者功能态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 中医藏象理论把机体自稳态依时间次序划分为五个单元,在这五个单元里面依次功能旺盛的部分也有五个,他们被分别命名为肝心脾肺肾五藏,共同组成了整体。这就是中医由功能确定结构属性的方法,由于这五藏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他们互相之间作用和影响的时候遵循生克制化乘侮等规律。应该说这是对阴阳的细化,也就更加实用。而且是在整体这个水平上的细化。 而西医目前对自稳态研究的细化,主要表现在向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细化。缺乏在整体水平上的横向细化。 陈宁:李教授,与你的讨论让我收获很大。 林肇昆:@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好样的,都是真正做学问。 李明远:早上好!陈教授,亦有同感。交流、讨论总会有所获。 林肇昆: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你这个“世界奇芭”的帖子,我非常赞赏,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也多次在各种群中,多次呼吁中医必须走自己的路,现行的中医教育和中医教材必须改革,否则误人子弟,自毁中医。当然中西医结合也要搞,中医的现代化也是大势所趋,还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中医的阳关大道。 中医主张大道至简,但历代医家经常故弄玄虚,也是阻碍中医发展的阻力,所以说中医走到今天的地步,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不知我们这一代是否能有所变化。 丛远新:我记得看过关于针灸的研究,有证实有效的,也有证实无效的,这是不是跟流派有关呀? 因为练错太极拳导致无效甚至受伤的事情没少发生,中医有类似现象吗? 林肇昆:中医只要走正道就不会出问题,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比如某些中药毒性问题还是要引起重视的。 李明远:林兄所言极是,推崇“大道至简”,摒弃“故弄玄虚”。对于复杂体系“至简”是必由之路。必须抓住主要的、关键的问题,理出一条主线,确定发展方向。否则,在迷魂阵里总是转不出来。“故弄玄虚”,各行均有之,人为复杂化。当然,也有方法不当的问题,用一个复杂体系或模型,去解决另一个复杂体系的问题。其结果只有一个,将体系(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无解。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只能义无反顾,成与败,对后人都是有意义的。 丛远新:大道至简跟现代科学推崇的奥卡姆剃刀是一致的。 李明远:为了沟通、交流和融合,如下短文从我所学专业角度对“痰”做了探讨。仅供参考,欢迎质疑、讨论。 链接“关于‘痰’的探讨” 丛远新:很多人吃素后痰好多了。我一个好友吃素后,睡觉不流口水了。 赵宏杰 : 上海交大赵立平是搞微生物的,与广安门仝小林合作弄糖尿病中药干预下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您近期的研究试手,可以请人联系中医界想解释某些问题申请课题的一些人,那样的交流会更精确。 李明远:@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丛 ,从对食物和水消化吸收的角度而言,人体胃、肠道中不同的微生物种群所产生的酶等物质,对消化食物,将食物的糖、蛋白质、脂肪等分子转化为人体的所需或可利用的糖、蛋白质、脂肪等分子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人吃饭,先是喂饱了胃、肠道中的微生物,然后人才能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喂饱人自己。因此,研究药物对胃、肠道中不同的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十分重要。这也是过量饮酒,影响人体健康的原因之一。 赵宏杰 :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 转帖按:从模型角度认识中医理论,找到它的原型以及今天科技条件下中医模型建立和使用的方法,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那些争论就会烟消云散?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 . 学习时报, 2007孙小礼.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一)——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二)——思维形式的科学模型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三)——建立模型的方法论原则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四)——科学模型的多重功能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五)——模型的多样性和局限性 赵宏杰:模型方法与证候模型方法简介(一) 摘 要: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以模型方法解读中医理论模型尤其是藏象证候模型意义巨大。文中简单摘录了人工模型、天然模型、理想模型、数学模型、理论模型等概念,以及相对应的中医模型研究情况。 主题词:模型 方法 证候模型 藏象 理论模型 1989 年顾方曙《从理论模型看藏象学说》说:“藏象学说的形成基于“黑箱”方法,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体功能结构的医学理论模型。作为理论模型,它具有抽象性,整体性、恒动性,系统性的特点,而迥然有别于西医解剖学中脏器的概念,从理论模型的角度考察藏象学说,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藏象学的本质。”此后,2000年前后张其成有多篇文章谈到中医理论模型问题,对笔者启发非常大,笔者写了《藏象信息模型与中医现代化》以及今年的《证候的模型观、原型与建模方法简介》。 在进一步搜集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找到《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2007年学习时报),作者孙小礼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及首任主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方法论、科学思想史等。方法论主要代表作有:《数学·科学·哲学》(1988)、《科学方法论史纲》(1988)、《方法的比较--研究自然与研究社会》(主编之一,1991)、《方法论》(主编,1993)、《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主编,1995)。主持编写的《自然辩证法讲义》(1979)创设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基本学科构架;主编的《自然辩证法通论》(1992-1999)对我国20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的成果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这样一位经过系统严谨的现代科学学术训练,有着高超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学术修养和造诣的学者,提出模型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提醒我们中医学术界可以加强从模型观的角度解读中医理论,促进中医理论内涵的阐释性研究和相对应的实验方法学研究。笔者结合多年来中医界理论研究的成果,初步学习了这篇文章,获益匪浅,简介如下。 1. 模型方法 “构建模型,把模型用作研究客体的一种手段,这是人类在认识 世界和塑造世界的实践中的一大创造。 现在的各种科学技术活动中,配合电子计算机,随处可见模型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模型工具,就没有现代科学。有的科学家指出:模型方法乃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 研究复杂客体,其关键就在于能否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构建出一个合适的科学模型。 科学模型是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诸如关于客体的某种结构(整体的或部分的)、功能、属性、关系、过程等等。通过对这种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质或规律。这种借助模型来获取关于客体的认识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张其成《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兼论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中提出,“‘藏象’即是一种典型的模型”。 近来日益得到广泛认可的从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角度解读中医理论,其实也是用复杂系统的模型方法来解读中医。 2. 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 “物质形式的科学模型,即实物模型,有天然的与人工的两种。” “天然模型,即以天然存在物作为科学模型。最为典型和运用得最多的是生物模型。……事实上,关于人体生理学的许多知识都是通过研究一些哺乳动物的器官和机能得到的,是其基本研究方法。”生物模型中医界开展研究最多的是证候的动物模型。 “人工模型,即以人工制作物作为科学模型。”针灸铜人的古代人工模型的代表,现代的人体针灸模型、脉诊模型也是代表。 3. 思维形式的科学模型 经过分析和抽象,构造的一种思维形式的模拟物,即思维模型。 3.1 理想模型 “这是对研究客体所作的一种科学抽象,也是一种简化或理想化。例如,物理学和化学中的点电荷、绝对黑体、理想流体、理想晶体、理想热机、理想溶液;生物学中的模式细胞等等。” 3.2 数学模型 “这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一种数学上的抽象,即把问题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表述为一种数学结构,亦称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一般是以理想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3.3 理论模型 “这是对所研究的某个对象领域中的某个基本问题及其相关问题,在积累了相当多的科学事实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提出基本概念,并据此进行推论,对这一领域中的有关诸问题给出理论上一以贯之的回答和说明,还要提出新的预见,以求实验证实。这样的理论模型通常表现为一种科学学说。一般是一种‘假说——演绎体系’。” 3.4 半经验半理论模型 “在建立理论性的模型时,如果其中含有明显的或相当数量的经验成分,实际上就是形成了一种理论加经验、或数学加经验的模型。运用这种半经验半理论的模型可以进行半定量半定性的研究。 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在科学中,特别是技术科学中大量地使用着,尤其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像复杂的生物体、人体以及社会系统等,实际上只能运用这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4. 中医的模型观 上面我们简要的摘录了文中的内容,感想如下,现代科学同中医一样也是使用模型方法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现代科学对于中医界来说是它山之石,是学科体系以外的东西,我们缺乏现代科学修养是学科体系使然,非个人是否勤奋使然。)许多以科学名义反对中医的人,其实现代科学的修养之差,令人极为震惊。 因为他们居然往往是在用西医的实物模型和中医的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另外由于对西医传统医学知识的缺乏,这些人基本上不知道他们心目中落后的希波克拉底医学观念,在1890年代的美国和1920年代的德国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临床价值和医药理论及方法学源泉的价值。具体内容参见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礼教授体液论相关著作。 以模型方法观中医理论,容易帮助我们把中医理论模型和它的原型—人体生命活动适当分离,对中医学核心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有个新的认识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证本质研究藏象实质研究,其实就是在为藏象证候理论模型寻找原型,以便充分整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为中医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孙小礼.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 . 学习时报, 2007 顾方曙.从理论模型看藏象学说山西中医.1989,5(3)7~10 林宇春,赵宏杰,张学斌. 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08) 林宇春, 赵宏杰, 张笑波. 对本体论证候和认识论证候的诊断内容及疾病分类学解读 . 当代医学(学术版), 2009, (01) :39-40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三)
fqng1008 2018-10-10 14:54
李明远:@于建成 您不是要讨论“气滞”吗? 于建成:气滞是一个症状,某个部位的胀痛和窜痛。 李明远:中医学源自中国古代哲学,中医之气源于“气一元论”。现将“气一元论”对气的基本表述摘述如下: (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看见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和本原。《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2)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变更和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内经》不仅在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且用阴阳学说阐明形气转化的根源。“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至大无外,至细无内。大者,有形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化为形的气化作用。 (3)气是万物之中介: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相互感应和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丛远新:@未央,科学探索时这种现象非常多,所以要实证。 未央:中药有很多这样的药效想象,有很多临床有效。 李明远:@于建成 胀痛和窜痛只是“气滞”的结果,为什么“气滞”? 于建成:链接“ 丛远新:我也觉得界定应该明确,走奥卡姆剃刀的路子。 于建成:@李明远 知道了什么造成了胀痛和窜痛,就知道气滞是什么了,也就知道了气滞的气是什么。 丛远新:否则,任何一个简单名词都能够让全国吵上100年。 @ 于建成,其实,您该换个思路。谁说气滞,您就让谁定义…… 陈宁:李教授,如果完全按照中医理论的解释去按图索骥,这种方法行不通。中医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它的理论描述只能按当时对事物的认识水准来解释。 未央:气一元论的本质并非是解释第一因。 丛远新:你界定的胀痛和窜痛别人服吗 未央:批判气一元论,这完全是不懂中医的行为。 丛远新:算了,干活儿去了。 李明远:有阻,才会有滞。胀痛和窜痛是体液“滞留”压迫神经的感觉。 于建成:事实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定义。 李明远:对,所以我们要探索、讨论,用现代科学予以理解。 @ 于建成,但事实只有一个。 丛远新:语言永远满足不了表达的需要,尤其是含义丰富的词语。如果讨论时不界定清楚,就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 陈宁:@李明远 ,好的,顺您的思路,人首先要认识人为什么有疼痛的感觉?它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李明远:抱歉,没研究过“疼痛”的科学原理。 陈宁:神经对物理的力作用不会传递。 李明远:神经传递的是信号,不是力。 陈宁:是电信号,也只有电流才能对神经产生作用。电流是气成份之一。 李明远:@Ning chen 神经是“肉”长的,这个电信号不是“电流”传递,应该是“离子”传递。 未央:气滞使神经末梢产生冲动,转化为信号传导至中枢。气滞之气是因,信号产生是果。此气非信号。气滞若不产生冲动,则不痛。 陈宁:离子本身是正电荷粒子。离子运动也可以理解为电流。 李明远:离子运动与电子运动存在较大差别。 陈宁:方向相反,但作用是相同,不过在固体中只有电子运动,离子在液体中运动。都是带电粒子的运动,我统一看场电流。 李明远:@未央 对,信号的产生要有一个“阈值”,轻微的气滞,不会产生疼痛。 陈宁:生物电流主要是离子运动。 李明远:对。 陈宁:电子和离子对神经产生作用。 未央:最后是化学信号产生,神经递质。 李明远:人体中没有金属和半导体“材料”,何来电子? 未央:没有金属,有金属离子 李明远:化学信号也是一种传递方式,但与离子传递原理不同。 @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未央 赵宏杰 :@丛 你的能量流怎么跨关节传递,要有生物力学做细致的分析,否则有瞎说的嫌疑。限定论域我也极赞成,只是你在我想说的方面积累的少,又多想按自己的方式表达,我跟不上。 未央:中医是在人体活体状态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内觉体系,和西医解剖总结的概念是不同的。西医概念乃至于科学概念是基于感官宏观认知及其延伸体系,是僵死的认知,所以产生物质利益。这无论如何都不能切入自然生机状态。 赵宏杰 :藏象信息模型与中医现代化http:// 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88846ef0100c0ne.html ?type=-1 旧作请多指教。 @ 未央 你喜欢的方式缺少仪器支持,易陷于解释和推理, 未央:仪器是感官的延伸。 在感官感知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发现肾象灵龟,这一认知。哪怕你解剖的大白。西医生理支持这一论断,但生理再清晰,却升华不到整体灵龟吸水这一形象功能。 陈宁:@李明远  有离子必有电子。 失去电子的原子成了离子。 丛远新:瞎说! 未央:象功能的发现,是中医卓越成就,无可替代。子孙的自卑及西方科学技术的物质利益使得先祖的伟大掩埋了。 丛远新:该去初中学习化学。 陈宁:只有初中化学水平的不懂,去了解电化学。 丛远新:学过,另外,我们公司做的阴极保护工程就是电化学。可惜,你不懂,扯得一塌糊涂 陈宁:电子运动只是存在于化学反应中间。 丛远新:又瞎扯。没有化学反应也能有电子运动,以及电子的流动。还是聊你擅长的事情吧 未央:赵老师,我认为您对中医藏像的理解,以及研究方向和参数,几乎是错了。 赵宏杰 :论究竟,佛法的实相层面才是,咱们这群不适合讨论这些。 于建成:中医把疼痛大体分为五类,分属肝心脾肺肾、血神营气精、风热湿燥寒,比如,刺痛就是血瘀。 未央:是。从科学层面,认同您的研究。 陈宁:@李明远,我把电子和离子都看作带电粒子。用离子运动理解更合理。离子(或者说体液)运动靠什么方式传递信号? 丛远新:离子运动往往伴随化学反应,导致物质变化。电子运动可以没有化学反应,两者差远了。 陈宁:@丛  无聊。解决离子运动靠什么方式来高效传递能量和信号是解开经络的关键。 李明远:@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在导体或半导体材料中,“电流”是由“自由电子”形成的。原子失去电子,是因为它的“电子”被其它原子或分子“夺走了”,并“束缚”于这个原子或分子。从微观上讲,离子在水中或在一个物体的表面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于这种不均匀分布,便会形成“电势差”,有电势差,就会形成“离子流(电流)”,自然就会形成“电势信号”或“电流信号”。 陈宁:这个问题不用讨论,失去电子的为正离子,得到电子的是负离子。离子在液体中运动,在导电固体边界则发生电子转移。 在导体中只有电子运动。我前面说过,生物电流是离子运动。带电离子对神经的电信号有作用。关键是能量和信号的传递离子靠什么方式来高效进行? 这才是我要问的问题。 赵先明:@李明远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欣赏你俩的心平气和、有理有据的科学讨论氛围,不必理会某些无聊的攻击性的发言者。 丛远新:哈哈,乐死,正常人皮肤表面就存在着电子传递,譬如静电。汗液也常伴随离子。 李明远:@陈宁(南京林业大学),我们讨论的对象是“离子”在人体中流动,人体中没有“导电固体”。在胶体与界面化学中,十分清楚,“离子流动(运动)”,会形成“电流”和“流动电势”。有“电流”和“流动电势”,自然就会形成“电势信号”或“电流信号”。 @ 赵先明(广中医一院) 赵先明:面对无聊要视而不见,千万不要动气,否则群里的精英们都要被动出群了。 李明远:在某一瞬间(时刻),细胞表面的离子(包括金属离子和有机离子)分布不均而形成“表面电势”。这个表面电势则随时间发生强弱变化,在这个表面电势作用下,液体中的离子流动实现“信号传递”。 @ 赵先明(广中医一院)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二)
fqng1008 2018-10-10 14:52
聂广:欢迎于建成老师! 赵宏杰 :之前跟丛说的就是于建成,本来不想请他,聂老师有话就请了,为什么不想请?因为于的老师就是一位物理学高手且对中医有高超的研究,于恐怕是青出于蓝了,我们相识近十年,清楚他久不被人知的感受,既然来了建议他都用公众号里的文章回答一些问题,我在现代科技体系方面的知识远不如于,对不懂的问题也不准备装懂,只限于我提的讨论范围,还能应付 与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先生讨论中医模型及建模(一) 林家翘先生是国际应用数学大师,1951年起成为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62年起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近年来,林先生在国内对应用数学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有所介绍。其中有些论述,与我们的观点非常接近,为了方便向科学界介绍中医理论模型以及基于数据的中医理论模型建模,我们打算适当的引用林先生的文字。 “应用数学的研究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是收集经验数据。第二是分析这些资料,寻找经验数据中的规律。第三是建立经验规律的数学模型,提炼出它们的本质。第四是利用数学的原理及工具求解数学模型的内涵,如果已有数学知识不够用,应用数学家们还需要拓展传统的数学知识,甚至创造出新的数学。第五是用经验资料验证数学模型。” “作出理想的数学模型确实是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方面”。“当今所有的科学研究,都集中在科学前沿。”林先生说道,“做研究,就不要做老题目——除非事先已经知道这项研究会有什么成果,会有什么影响。否则,即使将来做好了,对治学及个人将来的工作、事业并没有很大好处。” “生物学是现在最时髦的应用。” 林家翘:“事实上呢,很多人有这种误解,认为数学要好,就可以应用到任何地方去,其实呢,最难的一个部分呢,是你要对于那个科学的了解要清楚,科学原理要清楚,然后你才能够把它翻译成一个数学问题,然后你数学家才可以有法用他所会的数学。” 如何出研究成果,林先生认为:“把一个问题打开最为重要。”何解?就是要开发一个新领域。 这与吴文俊先生的看法接近。有报道中这样写到:早些年,与吴文俊同辈的老一代科学家都曾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现在我们做的工作很出色。但是,领域是人家开创的,问题也是人家提出的,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有些把人家未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在人家的领域做出了使人家佩服的工作,但我觉得这还不够。这就好像别人已经开辟出了一片天地,你在这片天地中,即便翻江倒海、苦心经营,也很难超过人家,这片天地终究是人家的。” 那么今后做什么?吴文俊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领域,创造自己的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讲求效率的他也在不断地思考以何种方法、方式来完成这个目标。数学家多是单兵作战,吴文俊笑指自己说,“我以前也是这样,但现在我看到有一个多学科组合模式,我很欣赏。” 我们认为中医现代化,或者说中医信息化,是我们中国科学界可以开拓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我们要创造自己的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极其需要现代科学家与中医学家合作。单纯靠现代科学家,或者单纯靠中医学家,这个研究进展的速度都要慢许多。 当初的科学网博客开博致词。 陈宁:记得物理学家何祚休说过“阴阳五行是伪科学”,吴文俊说“连伪科学都说不上”。名人之言不靠谱。 赵宏杰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市面上有金融物理学这学科,聪明头脑可以把自己的研究划为/称为中医物理学,区别于传统中医学,比证明传统中医正确科学更有用,包括您的研究。 赵先明:@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这种投机取巧的研究除了沽名钓誉,骗取研究经费,发表对中医发展毫无益处的所谓论文以外,恐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于建成:按着中医教材的定义,阴阳五行的确连伪科学都算不上。 李明远:脱了人体的生理结构、生理、病理,任何好听的模型只能是听听而已。 赵宏杰 :@赵先明(广中医一院) 1969-1970现代体质的人士借批判封建迷信操作,把中医开除国家体制,时钱学森发言中医学富含系统科学思想,挟其巨大影响力,才避免了被开除。 你说的情况有,甚至不少,但本群的李、陈、于应该是在自己主业损失巨大,而在中医这里只获得些科学创造的心理愉悦而已。 赵先明:我觉得只有这些不计名利的老科学工作者才是值得尊敬的。但凡为名利而有意为之者,研究结果的可信性都会大打折扣。 于建成:何谓气滞?两年来在我的视界里,问倒了所有中医人,不知这个群哪位老师能指教一下? 赵先明:比如什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修理汽车,量子纠缠与针灸......都属于沽名钓誉之作。 赵宏杰 :李明远老师说的就是现代学术体系的要求,想进入现代学术体系、想当选中医方面的科学院院士是必须的?之后我的文章会介绍。 李明远: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为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仍会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而目前一些所谓的“模型”、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结构、生理、病理完全脱节,只是遮人眼目而已。 @ 于建成,水可以快流、慢流或不流。气滞有什么不可理解? 丛远新:@于建成 从物理学角度解释行不 气的含义非常丰富,武学里面也很多,但不少时候气是指能量流。 发力时,各环节做功产生的能量流顺次而动,不断积累,于一点发出,可以产生强大的速度或者力量等效果。“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等等就是讲能量传递要连贯顺畅。“气之落也,归着一处,气之来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扯不前之患也” ——讲能量由全身往局部传递的技巧。 “圆转如神”、“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因为各环节圆形摆动时作用力不做功,有利于能量在极低损耗的情况下高效流转。理想情况下,只要一个初速度,单摆可以无休止摆动下去,就是因为圆形运动作用力不做功之故,所以武学家极重圆。 “气势散乱,身形自乱”——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凭空产生和消失,如果能量流控制不好,往不该传递的地方传递,则会导致相应不该动的地方乱动,而该动的地方因为缺乏应有能量的支撑而动不起来,从而导致“身形自乱”。 剩下的不多讲了。 武学里反对“气滞”,认为“不通则痛”。因为能量流在一点聚积不散容易导致关节磨损受伤。 正常的走姿:小腿应顺势而动,摆动充分至虚线部分,能量流直接贯穿到脚。 李明远:@丛 丛远新:女士穿上高跟鞋后的行走方式:往往小腿未充分摆动便已落地,多余的能量于膝盖淤积,造成膝盖乱动,久之易伤膝盖。 这是女士膝关节炎比男士多的一个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我这里的气的界定是能量流,这种放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能说得通,是普世的。 但是,武学中的气很丰富,还有很多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含义。所以,如果要讨论一件事情,最好先界定清楚,否则,必然会有没完没了的争论! @ 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你的思维很搞笑,你想让于老师说服我什么? 李明远:能量与气一样,至大无外,至细无内。大者,有形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化为形的气化(能量转换)作用。 丛远新:@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实际上,你就是请100个懂中医、精通物理的老师过来,他们也不会说服我,只会支持我,因为我说的是物理学常识,你不懂,但物理系大学生都懂。 现在于老师来了,我还是这句话 陈宁:@于建成,阴阳五行原理却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原理,它本质是微分方程原理,在应用上具有优化原理。很奇妙的原理。 丛远新:@陈宁(南京林业大学),科学讲究奥科普剃刀,你这是复杂叠加复杂,实际上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了。 另外,我也喜欢用阴阳。研究武学时,绕不开阴阳,但阴阳绝不是科学。 A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严格定义、严格推理、严格验证,而如果一般人随便说事物是相对的,就不是科学而是一般的说法。因此,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后,可以让全世界验证,而阴阳则各说各的,类似于哲学的相对的说法。当然,阴阳确实是普遍性的。 陈宁:@丛 ,中医理论具有复杂的对象和简单的象思维,搞清楚这些就不复杂。 丛远新:科学原理我懂,微分方程我也行。 陈宁:你关于中医的观点正确与否,有一简单判别标准:你的论点可以被现科学、哲学、中医和玄学均认可。 丛远新:同时让科学、玄学认可? 陈宁:我可以告诉关于阴阳五行的原理。加我微信。 丛远新:你这个思维不对。给你打个比方吧…… 陈宁:就是这个理。这不是我妄臆,当你真正认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后就会体会到这一点。 丛远新: 你看看这个。同样是武术,拳术高达几百种,不同的人创编思路各不相同…… 有的具有普世价值,有的是在刀光剑影中血拼出来的,也有的是学着猫、狗、鸡、鸭、牛、乌龟、大象等等创编的,有的是受了西游记、水浒启发创编的,有的是受佛法灵感创编的,还有受武侠小说启发创编的,譬如内功。首次出现在民国,源自一武侠小说…… 所以,我研究武学时,从来不会笼统言之,这会吵得一塌糊涂,你说啥都不会。总有不同门派的人出来指责,他师傅不是怎么说的,他爷爷是那么说的,他师祖如何如何…… 我的办法是界定清楚,承认武学的多元,我仅对其中的一元展开讨论。讨论其中科学的具有普世价值的,这样就不会有问题。就像我讨论“气”的时候,我就先界定清楚,是基于能量流的角度,至于气其他丰富的含义,我不参与讨论…… 陈宁:你的这种联想方式也可怕。 丛远新:我讨论的,别人也别想驳倒我。因为从物理学讲得通,可以实证,有各种各种的证据支撑。 陈宁:你和别人讨论,有好像不爱听,只爱讲的习惯。 丛远新:分人!看跟谁讨论 武术里的问题中医也有,譬如各种流派,譬如各种臆想,因为蝙蝠夜行能力强,就用蝙蝠屎治眼睛…… 所以,讨论中医一样的,得适当地定义和界定,屏蔽掉愚昧和谬误。否则,必然陷入无限纷争中。 李明远:@丛 陈宁:@丛,我不适合与你讨论。我喜欢就事论事深入讨论,而不是这种东西乱扯式讨论。 未央:凯库勒梦见蛇,想象苯分子是环,未证实之前,属于臆想吧。 于建成:赵宏杰老师没有说让我说服哪位老师,我也不知道要讨论什么。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一)
热度 1 fqng1008 2018-10-10 14:38
赵宏杰 :中医认为人春夏阳盛秋冬阴盛,可以用一正弦或余弦曲线表示,这是中医的传统模型用几何的表示,这个模型的原型可以有好多,在人整体这个层面,可检测的单一指标,选体温比较恰当,检索后发现体温的年曲线的确也是一正弦或余弦曲线。 中医传统的模型有许多可以找到原型(现在的技术可以检测的,有数据支撑的),模型找到原型,再复杂再玄妙,它也纳入科学范围了,因为年度气温曲线也是一正弦或余弦曲线,而且是两条高度相似,高度正相关的曲线,(有没有时延不记得了),所以会有人说天人相应。 李明远:如下短文是依据“胶体与界面化学”,从营养物质和能量在人体输送的角度,探讨“高血糖”对“高血压”的影响。仅供参考,欢迎质疑、讨论。 链接“‘高血压’与‘高血糖’的探索”。 赵宏杰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未央 中医整个学科的重大学术问题排序:(1)学科合法性,已解决待推广;(2)模型论原型论,已解决待推广;(3)中医利用西医检查指标~~涉及中医量化,已解决待推广;(4)中医体系数学表达,2丶3中已蕴含。 上面三项推广了,民科再多十倍也无妨。 也可以说五行是太极在不同维度的投影? 丛远新:民科哪里都有,物理学才是民科重灾区。 未央:将六经辩证解释为三部,而其三部的概念纯粹是组类划分的意义,那么,这个三部的概念,在科学精神的考较中便毫无意义。除非,赋予三部之六经未显发的重大理论内涵,譬如天地人的构架意义,否则,只能引发思维的混乱。因为,六经已经是内涵了精准的三阴三阳变化的意思。 这是举一个例子说明。 赵宏杰 :你说LSW。 未央:没有说您的那些研究。是一个中医教授创新伤寒论的文章。我拿出来点评。 赵宏杰 :我知道 未央:非常感动中医的这些热忱,让我也热血沸腾。但我私自认为,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返、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这些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及拓展到具体的藏象经络气血学说,若要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去揭示之,务必首先吃透它们的真正内涵。 赵宏杰 :哲学讲不断接近真理,数学讲无限逼近,只要新的研究能够不断取代旧的不完善的研究即可。 前面那些是象数方法论的核心概念,后面才是中医的。举个我的例子,提出证候综合指数概念和方法,对证候实现量化,是无量纲量化,您觉得是不是有“同身寸”的意味?古语一物自有一太极,同身寸包含这样的意味,证候指数也包含这样的意味?同样的检测数值在我这和别人那不一定一样。 聂广:赵老师,你对中医现代化可能有点急躁情绪,还要多听听相反意见。毕竟这条路走过很多先驱,碰壁碰到今天。 赵宏杰 :谢谢聂老师,不是急躁,包括先驱们的文章,我看过3-4万篇文献,重点的内容分析之后在我的文章中有表达,条件所限大都没发在核心期刊上,阅者有限,仔细看过者可以放心来讨论。我是特别重视逻辑严谨的,某篇文章的段落还被科技部副部长和陈竺的某讲稿借用。 合作的一篇文章被拿到中医科学院博士/博士后论坛讨论,场面是无人提问,因为找不到漏洞。 聂广:很好,请你拿出一篇文章,我们就事论事,学习兼探讨好吗? 比如说,“学科合法性,已解决待推广”? 陈宁:中医的模型根本没有解决,也解决不了。 学科合法性?这是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 中医的量化问题是什么,搞清楚了吗? 聂广:中医现代化更多的是失败教训,如果不总结教训,可能很难走出那滩泥泞。 陈宁:找不到问题就是没有漏洞?也许是大家不知所云。 @ 聂广(深圳三院)  聂广: 陈教授,从感情上讲,我们都满怀中医现代化的激情,但事实上却看不到曙光。 赵宏杰 :我先挑个适应面广的,然后再请聂老师或群友选,我不了解大家熟悉和感兴趣哪方面。 聂广:就说你推荐的4个重大学术问题,好吗? 赵宏杰 :近100多年来,我们的不少知识分子不知道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有所区别,以为西方科学的工具先进,其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也先进;东方科学的工 具落后,其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也落后。 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认识。西文可以用打字机输入输出、实现机械化以后,二十世纪的中国盛行'汉字落后论',1980年代,多种电子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发明,使汉字与西文比较有了速度上的优势,'汉字落后论'就寿终正寝了。这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东方传统科学文化复兴的例证之一。 吴文俊先生的数学机械化研究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古之筹算,复兴了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和方法,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就。这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东方传统科学文化复兴的例证之二。 陈宁:@聂广(深圳三院) ,曙光是有的,但难度很大,找出关键问题和突破点是关键。 聂广: 赵宏杰 :我怕大家对具体问题了解的不多。@聂广(深圳三院) 请几位老师从这4个里选一个,再自选4个之外的一个,统计统计,好不? 聂广:“汉字落后论”寿终正寝,与中医现代化是什么关系?就从最重要的问题开始吧。 赵宏杰 :@陈宁, 您如果下的功夫多,可以提出自己的4个问题排序,看大家反馈。 毛主席说,革命工作,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中医药工作这些年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笔杆子弱,导致了多种问题,包括17年两院院士选拔中医药界全部落选等。什么是笔杆子,一方面是针对专家学者的理论解释,另一方面是针对老百姓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 有工程院以后,中医人就没评过科学院院士,只被看做是手艺,所以说中医被拒于现代学科体系之外,现代学科体系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础,被现代学科体系拒之门外,所以在现代国家运行中处处碰壁,未能充分论证自己学科的合法性。中医学科都不合法,还想要什么话语权,看网上无数的争论就知道, 中医在花许许多多精力论证自己学科的合法性。 心理学人会花许许多多精力论证自己学科的合法性吗? 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尺度不同?牛顿和量子,是物理学科内的宏观和微观分支,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分支,医学内的宏观、微观中医,古典西医和现代西医。 解决中医是医学宏观学科分支的认识问题,很多很多的问题就解决了,合法性就完全解决了。 经济学中不会因为有微观经济学就要取消宏观经济学或者说它是伪科学吧,物理中不会因为有量子力学就要取消牛顿力学或者说它是伪科学吧。 把中医定位为医学的宏观医学分支,很多很多的问题就解决了,合法性就完全解决了。 在论说合法性方面,整体医学,系统医学这两个词远不如宏观医学恰当,医学里面宏观学科与微观学科融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中西医结合。经济学中有同样的宏观学科与微观学科融合的情况。 传统经济学被命名为“微观经济学”,凯恩斯的理论被命名为“宏观经济学”。而此前“新古典综合派”把微观与宏观割裂开来、当成是适用范围截然不同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的做法也备受抨击,一场“为宏观补加微观基础”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经济学家在微观的、也就是新古典主义的基础上,重新架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应该说,直到今天,这项庞大的工程还远远没到可以宣布结束的时候。 丛远新:应该用马克思过来论证。 严金海:@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近些年取得什么成果,举例。 丛远新:然后接上恩格斯、列宁,还有斯大林。 聂广:这是“学科合法性,已解决待推广”吗? 未央:我们可以讨论“证候综合指数”这个概念,给出定义,然后讨论这个定义的科学性。 聂广:我刚才网上搜索了一下,还没有找到这个“证候综合指数”? 未央:首先这个词就不具备一个创建学科的要求。 赵宏杰 :学科合法性?这是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 现代学科体系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础,这个体系没有中医的位置,让它困难重重,行政/政治的命令,市场的需求让困难略有缓解,但根本上它还是被视为土著巫术,否则中国科协年会不会安排王局长的特别演讲解释中医是咋回事。 聂广:您的意思是用行政命令来解决“学科合法性”? 赵宏杰 :证候是中医的,综合是逻辑概念,指数属于数学,那么,堆积在一起,是什么学科?中医逻辑数学? @ 聂广(深圳三院) 我的意思是用行政命令来只能缓解“学科合法性”的问题,只有学术才能解决。 @ 未央 您的学术简历? 陈宁:@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我问你一个问:为什么中西医理论不通约? 丛远新:讲逻辑和普世性的通约。 聂广:对,你的意思是学术上已经解决,只是其他科学家不懂? 丛远新:中医应该有通约的派系吧? 赵宏杰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换成为什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不通约?您怎么回答? 丛远新:武术有很多派系,有的具有普世价值,有的适合少数人之间传递?中医应该也是吧? 可以多讨论具有普世价值的,讲逻辑的。 赵宏杰 :@聂广(深圳三院) 对,没有宣传出去。 丛远新:我比较期待见到有普世价值的中医讨论,讲逻辑的。 聂广:我想,主要是学术上没有解决。 赵宏杰 :那你说我什么地方讲错了? 丛远新:就像传武里戚继光/俞大猷等可以惠及世界的。 未央:赵老师,我是临床医生,学术是短板,只是个人观点。 聂广:可以说,所有传统医学都只在现代科学体系的外围,因此被称之为“替代医学”。 丛远新:@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你那个比方比较扯。 物理学是讲逻辑的,可以实证的。物理跟中医不具可比性。 赵宏杰 :综合指数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你自出胸臆,对讨论的态度不够重视@未央。 丛远新:鸡屎,内服。晒干,文火焙炒,炒时加入白酒少许,研末为丸散,3—6克,或浸酒。 麻雀屎:其性温,味苦,有小毒;入肝、肾二经。能消滞治疝,退翳去胬肉。内服研末为丸、散,外用研细调敷或乳汁点眼。 蝙蝠屎:拾到后以水淘去灰土恶气,取细砂晒干后用大焙干,可以治疗内外障翳、瘰疬疳积等症,大多眼科疾病都少不了用夜明砂。 蝙蝠史之所以治眼疾是因为古人发现蝙蝠夜间视力好 物理学可没有这些。逻辑、实证等不允许这些谬误存在。 当然,这里绝没有嘲弄中医的意思! 实际上,西方的传统医学也有各种各种的问题,各种愚昧治死人的事情都是有的。 赵宏杰 :@丛 你别主攻,以后我可以请很懂物理的搞中医的人专门说服你。 陈宁:@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来解释中西医关系?宏观与微观它们之间是积分关系。但中西医之间不是,是不同的两部分。 聂广:丛说的不错,传统医学缺乏逻辑和实证。逻辑与实证是现代科学诞生的前提。 赵宏杰 :@聂广(深圳三院) 从功能上/地位上被视为替代,不是学术解释,宏观微观才是学术解释。 聂广: ,但与学术相关。 赵宏杰 :逻辑和实证是必须的,模型原型对应的就是,模型-逻辑、原型-实证。 聂广:好吧,赵老师,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请再拉几个相关学者进来,辩论不宜一边倒。 赵宏杰 :感谢! 我这联系的人极少,您拉吧!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7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十)
fqng1008 2018-10-8 20:30
赵宏杰:链接 “ 赵宏杰中医 ” 中医 取象比类方法现代化 —— 中医 现代化的解决之道 赵宏杰 - 《中华现代 中医 学杂 ... -2007- 维普 中医 证候量化与临床数据定性的方法学探讨 赵宏杰 - 《辽宁 中医药 大学学 ... -2009- 维普 中医 学为复杂性科学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 续 ) 赵宏杰 , - 《中华 中医 药学刊》 -2008- 知网 中医 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几个关键问题 赵宏杰 , - 《医学信息 ( 上旬刊 ) 》 -2005- 维普 中医 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几个关键问题 赵宏杰 , - 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 ... -2008- 万方 中医 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新方式 —— 信息 中医 学 赵宏杰 , - 《科学中国人》 -2005- 维普 中医 基础理论重大突破的两个步骤 赵宏杰 , - 《长春 中医药 大学学 ... -2010- 万方 中医 系统生物学研究几个关键问题 赵宏杰 , - 《 中医药 临床杂志》 -2008- 知网 基于理化指纹图谱信息提取及模式识别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 赵宏杰 - 《辽宁 中医 杂志》 -2010- 知网 参竹精片协同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睡眠及 5-HT 的影响 赵宏杰 , - 《天津 中医药 》 -2016- 维普 医改政策中 中医 相关问题讨论 赵宏杰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维普 辨证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 30 例 赵宏杰 , - 《吉林 中医药 》 -2007- 知网 保妇康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赵宏杰 , - 《天津 中医药 》 -- 知网 中医 系统生物学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赵宏杰 , - 《中国 中医 基础医学 ... -2008- 维普 软坚散结法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赵宏杰 , - 《中华 中医药 杂志》 -- 知网 聚类分析在 中医 藏象实质、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赵宏杰 ,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维普 参竹精片治疗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 赵宏杰 , - 《天津 中医药 》 -2017- 万方 信息科学技术促进 中医 科研从病证结合转向脉证病结合 赵宏杰 , - 《中华 中医 药学刊》 -2009- 维普 藏象信息模型与 中医 现代化 赵宏杰 , - 南京国际 中医药 论坛 -2006- 知网 浅谈信息 中医 学对传统 中医 学的继承与发展 赵宏杰 ,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维普 应用系统科学研究 中医 需要引入信息概念 赵宏杰 ,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知网 祛湿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 1 则 赵宏杰 , - 《湖南 中医 杂志》 -2016- 知网 伊本 · 西那医学著述对 中医 学科学性的强支撑作用 赵宏杰 , -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万方 中医 的学科合法性问题与中兽医学科价值重估 赵宏杰 - 《 中医 临床研究》 -2018- wanfangdata.co... 定性先于定量及 中医 量化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赵宏杰 , - 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 ... -2009- 知网 用指纹图谱 “ 以时测经 ” 研究六经实质 赵宏杰 - 《中华 中医 药学刊》 -2009- 知网 中医 推拿疗法配合微波治疗肩周炎 46 例的临床观察 赵宏杰 , - 《世界感染杂志》 -2005- 维普 从陶氏的兼味学说看 中医 的生化理论 -- 读《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赵宏杰 , - 《 中医 临床研究》 -2014- 万方 中医药 方法整合西医药指标相关问题讨论 赵宏杰 - 《 中医 临床研究》 -2014- 维普 中西 医 临床科室对插配合 - 中西 医 结合发展路线图 赵宏杰 - 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 ... -2014- 知网 从陶氏的兼味学说看 中医 的生化理论 -- 读《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心得 赵宏杰 - 著名 中医 药学家学术 ... -2013- 万方 中西 医 临床科室对插配合 —— 中西 医 结合发展路线图 赵宏杰 - 《 中医 临床研究》 -2014- 维普 证候指数证候替代指标方法对 中医 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突破性作用简介 赵宏杰 - 《 中医 临床研究》 -2014- 万方 明确区分精气与血气 , 推动 中医 学 气 实质研究的突破 赵宏杰 , - 《中国医药导刊》 -2009- 万方 TTM 中医药 应用的理论方法概要 赵宏杰 , - 《 中医 临床研究》 -2010- 维普 定性、定量及 中医 量化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赵宏杰 ,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2009- 知网 薛立功教授经筋理论及长圆针疗法概述 赵宏杰 - 《中国针灸》 -2006- 万方 薛立功教授经筋理论及长圆针疗法概述 赵宏杰 , - 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 ... -2007- 知网 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赵宏杰 , - 《中国 中医 基础医学 ... -2008- 万方 应用指纹图谱 以时测象 研究藏象实质的思路 赵宏杰 , - 《中国 中医 基础医学 ... -2007- 万方 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赵宏杰 , - 中华 中医药 学会 中医 ... -2008- 万方 桂枝茯苓胶囊 / 丸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赵宏杰 -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万方 藿香正气方治疗胃肠型感冒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赵宏杰 , -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万方 时间生物学 : 系统生物学思想方法的精髓与新发展的突破口 赵宏杰 - 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 ... -2006- 万方 中枢神经损伤的感觉统合爬行方案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 赵宏杰 - 《长春 中医药 大学学 ... -2007- 知网 六经五藏藏象模型初探 赵宏杰 , - 《长春 中医药 大学学 ... -2009- 万方 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疗效和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赵宏杰 ,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 维普 四行体液学说与五行藏象理论及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的关系 赵宏杰 , -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知网 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与同界面数据分类及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探讨 赵宏杰 , - 《中华 中医 药学刊》 -2011- 知网 证候的模型观、原型与建模方法 赵宏杰 , -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维普 生物节律的结构功能分类与生物节律的藏象分属定性 赵宏杰 , - 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 ... -2009- 知网 对本体论证候和认识论证候的诊断内容及疾病分类学解读 赵宏杰 , - 《当代医学》 -2009- 维普 基于证候病理生理学的病证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赵宏杰 , -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万方 对本体论证候认识论论证候的诊断内容及疾病分类学解读 —— 王永炎证候学研究解读 ( 一 ) 赵宏杰 , - 中华 中医药 学会 中医 ... -2008- 知网 证候的模型观、原型与建模方法简介 赵宏杰 , - 中华 中医药 学会 中医 ... -2009- 知网 蒙药参竹精片治疗 102 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赵宏杰 , -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 知网 核心指标集研制规范 (COS-STAD) 介绍及其在 中医药 领域应用的思考 赵宏杰 ,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 维普 中医 系统生物学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赵宏杰 , - 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 ... -2008- 知网 创立证候指数、证候替代指标的方法及方法学基础 赵宏杰 , - 全国 中医 诊断学术年会 -2010- 万方 五禽戏治疗康复中风偏瘫原理新解 —— 中枢神经损伤的感觉统合爬行方案 赵宏杰 - 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 ... -2008- 知网 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近况 赵宏杰 - 《浙江 中医 杂志》 -1997- 维普 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的定性的方法学理论基础 赵宏杰 , - 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 ... -2009- 知网 芪参益气滴丸预适应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的延迟保护作用及与 HSP70 的关系 赵宏杰 , - 《西部 中医药 》 -2018- 知网 脉象的解剖映射、血流映射与脉诊客观化研究的误区分析 赵宏杰 , - 《中国医药导刊》 -2009- 知网 创建信息中药学及其意义 赵宏杰 , - 《中华 中医 药学刊》 -2007- 万方 移毒法的原理与应用 赵宏杰 , - 《中国 中医 基础医学 ... -2012- 维普 借用现代科学的知识阐述方式介绍 中医 的科学内涵 赵宏杰 - 《 中医 临床研究》 -2014- 知网 基于经穴电信号时间序列的经络藏象信息模型动力学建模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赵宏杰 ,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维普 应用状态空间方法进行证候、证本质建模的几个问题 ——NSFC 、 973 证候证本质项目方法学探讨 赵宏杰 - 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 ... -2008- 知网 中药欧美注册药物试验的证候疗效评价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 证候理化指标映射法 赵宏杰 - 治末病 及亚健康防 ... -2014- 万方 藏象的数学模型与阴阳数学模型 赵宏杰 ,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2009- 知网 浅谈应用指纹图谱技术研究证本质 赵宏杰 - 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 ... -2008- 知网 证候指数与四种类似方法的粗略对比介绍证候关键科学问题的重大突破续 赵宏杰 - 《医药前沿》 -2015- 万方 天髎次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赵宏杰 - 中国针灸学会学术年会 -2009- 知网 中药的当量公式 赵宏杰 - 中华 中医药 学会方药 ... -2012- 万方 TTM 中医药 应用的理论方法概要 赵宏杰 , - 全国 中医 诊断学术年会 -2010- 万方 模型方法与证候模型方法简介 ( 一 ) 赵宏杰 , - 全国中西 医 结合中青 ... -2009- 万方 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与同界面数据分类及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探讨 赵宏杰 , - 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 ... -2009- 万方 我国高影响因子中文医学期刊发表随机对照试验注册、伦理、知情同意报告现状及质量评价分析 赵宏杰 ,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 知网 中药欧美注册药物试验的证候疗效评价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 证候理化指标映射法 赵宏杰 -2014- paper.edu.cn 生物节律的结构功能分类与生物节律的藏象分属定性 赵宏杰 -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维普 续命汤类方治疗中风偏瘫衰落与复兴及其背后的藏象理论因素 赵宏杰 -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万方 脉象的解剖映射、血流映射与脉诊客观化研究的误区分析 赵宏杰 ,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2009- 万方 证候理化指标映射法、证候指标组与证候研究突破 赵宏杰 - 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 ... -2014- 知网 浅谈急诊周身软组织外伤分层美容缝合 赵宏杰 -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2- 万方 五味对五脏效应不同论 —— 读《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心得 ( 一 ) 赵宏杰 - 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 ... -2012- 万方 五小补汤的组方思路探讨 —— 读《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心得 ( 二 ) 赵宏杰 - 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 ... -2012- 万方 中医 藏象理论对机体自稳态研究的重要贡献 赵宏杰 - 《中华现代 中医 学杂 ... -2007- journal.9med.net 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血液指纹图谱 中医药 信息学研究方法 赵宏杰 , - 《中华 中医 药学刊》 -2007- 万方 大样本随机双盲与 中医 个体化治疗评价方法的关系讨论 赵宏杰 , - 《中国民康医学》 -2014- 知网 中医 藏象理论对机体自稳态研究的重要贡献 吉林双辽 - 《中华现代 中医 学杂 ... - journal.9med.net 陈宁:这倒不是,估计在逻辑分析上有臆断。 赵宏杰:里面有我的文章,请参考指正! 很少中医和科学家强调中医的模型观,所以梁的书这方面价值大。 模型是什么?模型的原型是什么?这样就捋顺了。前些年系统生物学火的时候,中医界也想拉来贴金的,只是自己想又想不通,我写出来又看不懂,只好放弃了。 链接 “中医系统生物学研究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6210675/ ” 陈宁: @赵宏杰 ,你是中医,我是研究复杂系统动力学和控制理论的。 我们会有共同语言。 赵宏杰:一定,戴汝为是钱学森的学生,年龄大了精力有限,我文章寄过去他也没看懂或没看。希望您早出成果,别浪费时间精力建体系。 2010年王国强局长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做报告,就是想告诉科技界中医是科学的,用的是2006-2020年中医科技创新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戴是指导),结果,效果极其有限 。 陈宁: @赵宏杰 ,文章就不评了。别人看不懂,就一定有看不懂的原因。 赵宏杰:他也是钱复杂系统研究的合作者,才想到请教他的。 陈宁:复杂系统理论本身就是很深奥的理论,是建立于非线性系统发展起来的理论,在理工科方面也是猎涉人不多。在理论上有比较严格的数学逻辑分析。 赵宏杰:李明远教授也有您建理论物理层面学术体系的倾向,希望能拉回来。根据您技术的专长再商量从哪方面切入吧。 李明远:赵宏杰,欢迎入群! 18小时路程,今天中午回到老家看望老父亲。未能及时回复,请谅解。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胶体与界面化学”。在过去的时间里,将所学主要用于原油开采。目前,闲暇之余,将此用于人体健康问题的探索。在这个群里主要是向医学界的专家、学者学习,探索、讨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我没学过“理论物理”,在此方面,还得仰仗您的功底。 陈宁:今天看了梁福成先生的关于中医模型说的相关论文,他大概想从还原论角度和第一性原理来解释。此路理论上行,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有些论点无根无据,完全是主观臆断。 赵宏杰: @李明远,生物物理或理论生物物理吧 。 @陈宁(南京林业大学) 我缺乏相关知识,关于还原论,中医是整体还原论,太极还原为阴阳,太极还原为五行,土近似太极,西方是破碎还原论,所以想复原要找涌现? 李明远: “生物物理”和“理论生物物理”我都没学过。很遗憾,我学识有限。 赵宏杰: @李明远 我也只是翻过目录和简单浏览几篇论文,几十年来经络研究中生物物理贡献多多,我自知物理和数学能力都弱,放弃这一领域了,对其不出成果的理解是在设备仪器不具备的情况下构想缺少数据支持 。我认为几十年搞经络研究的那些聪明头脑如果搞证候,藏象早出成绩了。经络的组织液通道学说与针灸疏通经络的原理(张维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针灸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硕士,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力学专业博士 ) 陈宁:这一论点并没有被认可。与临床经验有些方面不吻合。 李明远:拜读过张维波教授的著作《经络是水通道》。但中医学认为 “经络是气血通道”。我的认识是“经络为营养物质、能量和信号的通道”,不然就不好与经络的“功能”相匹配,与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不符。 赵宏杰:从生物力能学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理论中的几个问题(郭留虎 2008-02-04 ) 目 录 序言 前言 一、当前中西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1. 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现状 2. 系统论在近代医学中的研究概况 3. 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各自特点 4. 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应同时存在两种基础理论 二、基础理论结合的关键 , 有待“认识论”的突破 1. 交叉科学新时代 2. 生物物理学研究现状 生物力学现状、生物力能学现状、生物控制论、耗散结构和生物有序 3. 中西医与其他学科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概念 4. 理论思维的方向 三、交叉学科的新尝试 ——“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设想” 1. 生物力能学基本概念 2. 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设想 3. 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对生命现象的初探 4. 生物力能学在系统科学中的位置 四、生物力能学与祖国医学 1. 生物力能学与中医辨证 2. 生物力能学与针炙学 五、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 概念的初成基础 2. 生物“功能”方面的探索目标 3. 小结 这位老师也象梁福成,我是学不来,我开始学做研究时是在小地方小医院 (后来有机会走出去但目前还在这),所以没能力也不敢做太玄的研究,尽量找当前时尚容易得到关注的内容做,提出观点方法可以较快的做实验申请课题,即使这样找合作者也很不容易 。考虑到即使中课题完成研究,推广也是个大问题,脉诊仪就是例子,所以聪明头脑可以先研究证候藏象这些比经络简单的内容,象屠呦呦那样得个大奖,再弄玄的,研究 DNA 双螺旋结构的克里克后来就弄意识了。 李明远: “力”和“能(能量)”在物理学中有明确的定义。不知道“力”与 “能”“杂交”的产物如何定义? 聂广:欢迎“三火”和“绯兜兜”两位老师! 陈宁:李教授,千万不要造什么科学新词或新概念来解释中医。这是科学界一忌,除非这一新词有严格的定义和认证。 有一个关于“民科”的定义,就是喜欢创造新概念并用哲学逻辑来解释科学问题。缺乏数学逻辑和分析是民科的特点。 未央:中医现代化催生一批民科,这很可怕,不仅糅合歪曲现代科学名词,甚至发明新名词代替经典中医的概念。这已不是百家争鸣了,有点投机取巧、胡乱放炮。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九)
fqng1008 2018-10-8 20:00
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我在科学网博客上用雷钧涛的名字开了 8年的博客,讲怎么用现代科技体系理解中医,在那里看到聂老师的博客,偶尔会去看看他的文章,聂老师人品相当不错,当年也是风云人物(与何裕民等)。 聂广:赵老师,自我介绍介绍 赵宏杰:我对近几十年中医学科的重大学术问题都有研究和答案,以后会逐渐介绍给大家。也希望与各位合作。 聂老师以来的许多中医人,虽然学业研究功夫下了巨多,为什么成就不够强大?受知识结构限制太多。 中医发展受困的极重要因素是大学不学高等数学,大学数学课内容以数学学科为中心而不是发展中医专业学生思维提升诊治水平为中心,也导致人工智能对中医的作用远小于预期,中医的数学 ——象数失传了,传统中医的数学训练是术数、象数(孙思邈),现人员零星,只能暂以现代数学代替。 链接: “中医的学科合法性问题” 陈宁:古代数学存在于现代数学原理中。不过变化太大,互相不认识。 赵宏杰:钱学森等学者们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往往是理论生物物理层面、生命科学层面、人体科学层面的;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也提出类似的层面。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可以分两步走,先实现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层面的重大突破,然后再实现理论生物物理层面、生命科学层面、人体科学层面的重大突破 ——即钱学森先生所说的引发科学革命。 明晰了这个层次划分以后,人们就容易理解和支持笔者和同道在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层面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的意义了。 傅景华等提倡中医医道观点的学者基本上是和钱学森先生的看法在同一个层面,所以有中医非科学,中医超科学的观点,而对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层面研究有所忽视。 链接 “ 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的两个步骤 ”。 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科学家一旦喜欢中医了,往往扼制不住创建体系的冲动,创建体系往往从理论物理理论生物物理入手。 陈宁:钱老在中医理论上并没有深入研究,他的说法只是他当时的推测。 赵宏杰:中医基础模型说就是这样。 《中医基础模型说》是 200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福成,梁恬。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点,深入地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从系统运动变化的能观、能控、能达的动态观点入手,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现代科学的分析研究。 内容简介: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究竟是什么?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和几十年的执着探索,终于弄清了中医基础理论所提出的气、气化、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干支甲子和五运六气等等都是古代提出的一种数学化和符号化的数学物理模型。而这些模似模型,正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如中医整体观念的实质是古代系统论,中医辩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能(辨别自然能量的性质、数值和信息),而这些概念又都属于中医院的数学表达方式,只不过它们的描述表达形式,采用了与现代科学通用符号完全不同的古代东方语系的语法习惯和特定符号模型而已。所以说,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本质是中医基础模型说。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医药学必须与时俱进 一、中医现代化要求与时俱进 二、中医药学必须与时俱进 第二节 探讨支撑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一、多学科前沿看中医 二、中医基础的突破与创新 三、中医气化的磁共振模型与中医药发展 四、多学科共建求发展 ——中医药发展的方向、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 太极模型与中医学的系统关系 一、人类科学活动的一体两翼 二、中华文明与现代科学殊途同归 三、 “六十四卦卦爻模型”与“基因表达密码”同型 第四节 中医药学是生命系统的模型科学 一、中医理论的自然能量基础 二、中医药学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模型科学 三、辨证论治突出了模型套用的系统工程特色 第五节 中医模型说导论 第六节 中医基础模型概要 一、系统的模拟模型 二、中医基础模型 三、中医模型的套用 四、中医阴阳的数学物理模型 五、中医五行的电子跃迁模型 第二章 中医模型的学术本质和科学内涵 第一节 中医模型的学术本质是系统论 第二节 辨证论治模型的科学内涵是辨能 第三节 混沌之死与中医药评价体系 第三章 中医的气与现代科学的场同型 第一节 “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一、气与自然能量以及生命活动的系统关系 二、声波与生命 三、热能与生命 四、光能与生命 五、辐射能与生物 六、电磁场与生命 第二节 “气”与“场”同型 一、古代的气 二、气的科学模型与现代科学本质 三、现代的场 四、气与场同型 五、阴阳五行模型与量子场论模型同构 第四章 气化的磁共振模型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太极模型 第二节 气化的太极模型与量子场模型同构 一、模拟气化的太极模型 二、电子、量子运动模型与太极模型同构 三、物质的磁性、极性与太极模型同构 四、外加电磁场中的物质运动模式与中医气化模型同构 第三节 共振、磁共振与生命活动的系统关系 一、共振和磁共振 二、地磁场、太阳整体磁场与恒星际磁场 三、太阳活动与地磁场变化以及地球生态变化的系统关系 第四节 地球空间客观存在的天然磁共振场 一、地球在恒星际磁场中的运动形式 二、 “天地气交”与天然磁共振场同构 三、 “天地合气”与地球空间客观存在的天然磁共振场同构 二、 “宇一地磁共振场”及“日一地磁共振场”的客观存在 第五节 阴阳模型与气化的模拟符号 一、气化的阴阳模型与物质的质能结构同型 二、阴阳模型与非线性开放复杂巨系统模型同构 三、阴阳振荡模型的天然磁共振场极性转换基础 四、中医阴阳的数学物理模型 第六节 中医气化的数学模型 一、中医气化的六爻、六位 二、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气化含义 三、气化的天干地支数字化符号模型 四、中医气化的数字化数学模拟表达 五、天干地支符号系统的数学表达 六、干支甲子符号的时、空、位、能统一系统观 第七节 气化的 “五行、五运”模型与量子跃迁模型同构 一、五行、五运的量子性质 二、五行、五运的量子跃迁基础 三、 “五行”、“五运”符号与“量子”符号同型 第八节 天然磁共振场与地球生态节律同步振荡 一、天然磁共振场与地球生态系统相关 二、天然磁共振场振荡周期与生物节律性 第九节 中医气化的磁共振数学模型 一、气化与能量共振的系统关系 二、气化与质能转化的系统关系 三、中医气化与天然磁共振场的数学模型同构 四、天然磁共振场客观存在的实验证据 五、小林正典教授 “用磁力促进生物生长”实验 第五章 五运六气数学模型 第一节 五运六气模型与事实的对照 一、 SARs中医辨证论治的启示 二、关于五运六气的记载和研究举例 三、五运六气模型、太阳活动周期与我国气候变化规律性的对照 四、五运六气模型、地球运动周期与地球温度、生态变化的系统关系 五、地极移动与中国气候变化振荡周期的系统相关 六、地核运动周期与运气大司天模型同构 七、六气大司天模型与我国气候变化以及中医流派形成的系统相关 八、司天在泉与厄尔尼诺 九、太乙天符年与禽流感 第二节 五运六气数学模型的东亚生态基础 一、太极模型的六爻、六位与天然磁共振场模型 二、六气、六爻、六位的弧度法数学模型 三、三阴三阳与六气的数学模型 四、六气模型的数字化符号表达 第三节 五运六气模型的客观标准 一、五运六气模型中 “主气、主运”的东亚生态系统周期振荡基础 二、五运六气模型中 “客气、客运”的空间天气基础 六、气化的干支甲子与五运六气数学模型 第四节 干支甲子符号与天然磁共振场模型同构 一、时空统一认知的数学表达法 二、周期振荡运动的不同数学表达方式 三、日地空间的能量场之间的系统相关 四、关于天然磁共振场系统模型 第五节 天然磁共振场与地球生态变化系统相关 一、天然磁共振场与生命活动的周期节律现象 二、太阳活动与地磁场变化以及地球生态变化的系统关系 三、天然磁共振场振荡周期与生物钟节律同型 四、生物钟的天然磁共振场振荡原理探讨 第六章 经络模型 第一节 经络是生命体气化运动的模拟模型 一、经络是生命系统质能统一的数学物理模型 二、生命系统复杂性与系统性相互统一的模拟模型 三、生命体内部物流、能流、信息流与时空统一运动的系统模型 四、生命系统质能统一结构的数字化模拟模型 第二节 经络与生命体磁共振场同型的实验研究举例 一、汉代《周易参同契》的 “内景返观”实践 二、韩济生院士的磁共振镇痛法 三、针刺手法与留针的磁共振原理探讨 四、与磁共振原理相关的一些实验研究 第三节 经络与生命体磁共振场同型的讨论 第七章 藏象模型 第一节 中医藏象的数字化模拟模型 第二节 三阴三阳数学解 一、阴阳模型的数学表达方式 二、三阴三阳、六爻、六位的弧度法数学模型 三、三阴三阳与六气的数字化数学模型 第三节 中医藏象与基因表达规律系统相关 第四节 生物大分子在外场中的系统运动 一、氨基酸的手性、极性及其在外场中的系统运动 二、核酸与生物大分子在外场中的的系统运动 三、核酸、氨基酸的极性、准铁磁性与天然磁共振场六爻、六位的系统关系 第五节 干支甲子符号与 DNA密码的破译 一、气化与能量共振的系统关系 二、气化与质能转换的系统关系 三、中医气化模型与天然磁共振场的数学模型同构 四、阴阳与三联体密码解读 五、 “六十四卦卦爻模型”与“基因表达密码”同型 第六节 藏象模型与生物钟现象的成因 第七节 中医藏象与基因表达规律同型的讨论 一、原子结构中的电子能级 二、光电效应、光合作用与磁合作用的量子基础 第八章 中医模型运用举例 第一节 古代医经规范与模型套用举例 一、《素问》 二、《灵枢》 三、《医宗金鉴》 四、《伤寒论》 五、《温病条辨》 第二节 中药模型套用举例 第三节 辨证论治模型套用举例 一、八纲模型 二、五行模型 三、子午流注 四、经络辨证 五、五运六气模型临床运用举例 第三节 中医基础模型说的创新与发展 刘为立: @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赵宏杰:梁福成,民营兰州市中医骨科杂病研究所主任。早年就读于兰州大学物理系。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即致力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量子场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磁共振理论的原理,对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内经》中的部分内容如气、气化、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辩证论治、五运六气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解读和破译。身残志坚,历时四十多年锲而不舍。基本认清了中医药学是已经脱胎于古代哲学的基本成熟的古代科学体系。终于找到了支撑中医药学发展的一些关键的理论和关键的技术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非共识观点,如“中医模型”既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医药理论系统创新的一些基本问题,也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找到了一个新的突口。近年来与甘肃中医学院梁恬等在《中国中医药报》及其他学术会刊上发表有关种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系统相关的论文数十篇,共同完成了运用现代科学多学科理论技术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五运六气等中医模型进行现代诠释与研究的论著“中医基础模型说”。以此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用来防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现代医学尚未有效解决的疑难杂症经及慢性骨科常见、多发的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疗效可靠,医患双方均感满意。 对中医感兴趣的科学家,几乎都是物理学的高手。 陈宁:是的。 聂广:赵老师,厉害!一出场就让我们目不暇接 陈宁:但是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并没有那么复杂。 赵宏杰:周培源、林家翘既是物理学家也是应用数学家, @陈宁,我大概看了你的发言,我认为对懂的人容易懂,对不懂的人,不喜欢的人,说服力太弱。 而我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对比中医西医,宏观学科微观学科这个,说服力极强,通俗。 陈宁:那个模型我看了一下目录,有许多说法基本正确,但又混杂了一些可能是错误的概念。 赵宏杰:书不是我写的,举例是希望后来者跨过这个坑。 陈宁:书中相当多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有点像民科的写作风格。 赵宏杰:我期待科学家更多从医学生物学层面入手,推动中西医结合,西医中化,中医整合西医。 猜想和纯推理太多? 陈宁:从生物学角度跨度到中医理论,此难度太多,短期内科技上无法完成。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八)
fqng1008 2018-10-7 16:30
李明远 : 聂教授 过去几十年,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发展的太快了,使人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多、更细微、更科学的认识、了解和理解。这很好,使更多的人享受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但由于仪器提供的 “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微观,对于医者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如何读懂“图片、曲线、图表、数据等”所隐含的关于生理、病理、病机及其随时间不短变化的信息,综合分析这些繁多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诊断)越来越难。这需要医者掌握更多的不同学科的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知识,否则,只能是看“天书”。无论对西医还是中医,这都是一件难事。如果读不懂这些“图片、曲线、图表、数据等”所隐含的生理、病理、病机及其随时间不短变化的信息,其结果自然可知。因此,物极必反(阴阳之理,极则生变)。 如果中医能够利用好中国哲学对中医学的指导优势,借助中医学的主要理论和主要的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化繁为简,就能形成 “现代中医学”,并可能优于西医学,至少可与西医学“平起平坐”。目前,中医对于中医学的主要理论、诊断方法等的掌握,应该没有大的问题。但中医学游离于现代科学太久了,这需要补课。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急不得,但必须去认真的做。好在我们这代人在继续对传统中医学质疑和思考的同时,众多的医者已开始“思变”或在“行变”,不断吸收和借鉴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所用。同时,又有一批搞现代科学的人士加盟,使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成为可操作的可能,不再仅仅是“探讨”。 @Ning Chen 教授,抱歉,“共振”是一种现象,不是“想象”。 陈宁 : 阴阳平衡就是共振,不是想像而是有依据的。也是心脏跳动的重要物理条件。 未央 : 无序至有序的物理原因是什么呢?请教陈教授 李明远 : Ning chen 教授,在前一个回信中,我已做了道歉,将“现象”误写成“想象”。这里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一个笔误(或键盘误),请原谅。 我相信一个严肃的研究者所取得的结果或提出的结论都是有依据的。依据生理学,心跳、呼吸和消化等活动是由内脏神经调节和控制的。很想了解 “共振是心脏跳动的重要物理条件”的依据。另外,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阴阳平衡”是一个哲学概念,如果您这里的“共振”为物理学所涉及的“共振”,我也有兴趣知道“阴阳平衡”就是“共振”的结果是如何得到的? 王维武 : 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有其历史背景在,亦必有其历史局限性。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本身说明了其内在价值。但是几千年来,名医少,庸医多,又说明这个体系本身还是有其限局性。至于西医,本身才短短几百年历史,目前在疾病的机理、诊治及药物开发等方面都遇到大量的瓶颈,证明这个体系也并不完备。中西医结合几十年,更是不伦不类,难以真切于临床应用。咱们有无可能另辟蹊径,在中西医现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论构架( open source),再在此基础上逐渐充实完善、不断改进?好处在于,做为开源系统,能不断吸收各家经验,不断得到临床印证,不断去粗存精,不断增加新鲜血液。而且这个是直接面向临床、由个体向群体,而非反之……将来也易于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对接,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得到大量有价值、经临床反复验证的知识节点。 丛远新 : 这个瞎掰 。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西方等也有传统医学 。 西医是现代医学,是全人类的智慧 。 如果几千年来名医少,那只能说中医更多地靠个体智慧 。 个体智慧是没法匹敌全人类智慧的,是萤火虫与月光的差别 。 牛顿现在也就高中水平 , 中医界的牛顿呢? 贡献是否被认可 , 智慧是否有延承? 如果不能被推广和延承的话,中国传统医学界 1000个牛顿跟现代医学1个牛顿的贡献没啥差别 。 王维武 : 你在辩论的时候能否对人有起码的尊重?什么叫瞎掰?好像你手里掌握了真理似的! 丛远新 : 抱歉,用词不当 。 王维武 : 辩论需有理有据,而非盖帽子、甩棒子。起码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恶言相对,那叫辩论吗? 你这么鄙薄中医,那你还来参加中医的什么讨论呢?中医好歹也为中国医学界争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怎么你就认为它的贡献是不被认可的呢? 丛远新 : 改天分享一点儿传统武学的研究 。 我做的,即将出版 。 其间跟一些中医朋友有过不少交流,收益不少 王维武 : 武学也要讲武德,讲尊重同道吧? 丛远新 : 武学是多元的 。 有具有普世价值的 , 有的只能在少数人之间传播 。 我比较关心普世的 。 对中医,我也是如此,关心普世的,能够发扬光大为全世界所用的 。 王维武 : 牛顿的经典力学至今仍是现代物理学不可动摇的基石,在你眼里也成了高中水平。你真牛!这就是你的普世价值? 丛远新 : 我是物理学出身! 王维武 : 你倒是说说,中医里面哪些是普世的,那些又不是普世的? 丛远新 : 牛顿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英国对牛顿的评论比爱因斯坦更高 。 牛顿现在确实就高中水平 。 王维武 : 一个物理学出身的人对物理学的泰斗都持这种态度?那这么说,牛顿是高中水平,你是大学水平? 丛远新 : 这就是科学作用,能不断累加发展 。 你没接受过现在高中教育吧? 王维武 : 你接受过?你几岁了? 严金海 : 获得诺贝尔奖的是青蒿素,屠呦呦是标准的现代药物学者 。 丛远新 : 牛顿的专业水平也就高中,但创新能力却是世界顶尖的,这个不能混 。 @严金海 中的! 中医是灵感,推进靠科学 。 王维武 : 咱们还提什么现代中医呢?凡是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得出的东西,最后就会否定中医本身的贡献,而认为是现代科学的贡献。 你对中医了解多少啊?就敢对中医下如此结论? 读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吗?为什么对一整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学科,你就用 ”灵感“二字一言以蔽之? 丛远新 : 屠呦呦的那个,我看过饶毅的介绍 。 在她获奖之前 。 王维武 : 你为什么不看青蒿素研发过程本身,就看饶毅的介绍就如此肯定中医本身没有贡献呢? 丛远新 : 有贡献呀 ! 王维武 : 你研究牛顿的经典力学不看牛顿的著作本身,却看一个小学的课本介绍,然后就下结论? 丛远新 : 我看过牛顿著作 , 而且牛顿的理论很熟 。 看小学介绍的是您吧 王维武 : 跟你辩论很累,清不清楚我只是打个比方啊? 丛远新 : 饶毅介绍的就是研发过程 。 王维武 : 你是听不懂话里话的。算了,不想与你再辩了。你太无知。我觉得有这时间我不如多看两本书。我退群。 陈辉 : 链接“医生一罢工,全国死亡率下降50%”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聂广 : 各位,中医问题确实很敏感,大家意见很不一致。我觉得,这个群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但能够在一个群里交流就是了不起的事情。没想到,维武教授一生气就走了,我再做做工作,希望不打不成交!从,知道你十分忍让,谢谢啦! 陈教授,上面的段子一方面反映了大家对医疗行业的不满,另一方面存在反智主义的泛滥。 链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暨现代医学200周年特辑,珍贵图文视频” 唐乾利 :棒! 聂广:各位,唐校长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我国杰出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谢谢他的参与!! 唐乾利 :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各抒己见好了,建议您别过认真。年轻时争执太多太过,现在多听听还是很受用,可以说受益匪浅!谢谢! 聂广 : 谢谢校长! 丛远新 : @聂广(深圳三院) ,  我过了,抱歉 唐乾利 : 我是一名中医出身的普外科医生,从医 35年有余,对聂教授非常崇敬!近十年主要精力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与科研,目前带的在读博士生8名、在读硕士生10名、在站博士后5名,就是2个研究方向:(1)创面修复研究;(2)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有这两个方向的专家老师,我及学生们恳请赐教,更期盼多形式的学术交流。谢谢各位老师! 聂广 : 丛,你是老江湖 李教授,您是从事化学研究的,建议考虑唐校长的意见,一起合作搞点中医的具体工作。 赵先明 : 唐校长好!我也是中医出身的普外科医生,现在主要从事胃肠甲状腺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虽然开了34年多的刀,但对中医的感情却越来越深,门诊以开中药为主。希望能跟您多点交流。 聂广 : 对,你们两个正好对接。 唐乾利 : 赵教授好!请多指教。 我们私聊 陈宁 : 中医理论的强项是内科和整体性。在外科手术上中医可借鉴的不多。 阴阳平衡对恢复有利。 聂广 : 链接 “ 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烧伤与创面再生治疗学术盛会召开( http://www.sohu.com/a/209486756_100018139) ” 中医在创面再生治疗方面颇有贡献。 陈宁 : 经络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但创伤后,经络的位置局部有变化。 聂广 : 欢迎陈教授参与!! 赵先明 : @Ning Chen ,外科是现代医学的强项,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短板,需要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加以指导,摆脱为手术而手术的观念,同时围手术期的中医介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唐乾利 : 早中期的实体瘤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风险、并发症、术后复发、患者生活生存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外科界。中西医结合在围手术期干预、防治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后遗症、提高手术患者生活、生存质量方面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赵先明 :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时间不早了,有空再聊!晚安 唐乾利 : 除了创面修复研究我主持了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在中医药围手术期干预胆石形成与复发的基础研究方向我就主持了4项国自然项目,并感觉自己的团队在这方面已有好苗头,也许会取得一点突破。各位老师晚安! 林肇昆 : 因缘巧合,我们走到了一起,无论是退休老中医、老科学家,还是中医少壮派和爱好者。 来到这里,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有不同的困惑。来到这里,因为我们情系中医,我们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我们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差异是必然的。但是,本着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前贤、尊重事实的风度,本着 “尖锐于事,和气于人”的理念,本着讨论无禁区、科学无国界的宗旨,我们能够克服价值观不同、思维范式不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每个人收获知识、收获友谊、收获理性。 结合《罗伯特议事规则》和哈维尔对话守则,拟出以下群规则供各位参考: ( 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知,不是为立场而斗争,反对党同伐异。 ( 2)群里所有人都享有平等权利,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和偏好。 ( 3)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并保持主题,不得“顾左右而言他”。 ( 4)辩论时用证据说话,不应意气用事,谨守“尖锐于事,和气于人”。 ( 5)尽量避免偏激、粗暴和以势压人,出现误解时理性分析,找出原因并发扬主动道歉的美德。 ( 6)北京时间23点后不讨论与中医有关的话题,居住海外的专家可自行安排。 未来的日子,让我们见证这一切! 陈宁 : @赵先明(广中医一院) 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都不是完整的医学理论。中医的整体性也不是包含系统的全部,它只是部分整体性的功能。 聂广 : @林肇昆兄,这个放到群公告那里,只可群主操作。 赵先明 : @Ning Chen , 就是因为中西医理论都不完善,各有优势,各有不足,才更应该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力争找到最大的公约数。但一定不是简单地将中医的某些概念跟现代科学所认识的概念一一对应,这种做法是徒劳的,过去很多西学中的前辈们耗尽心血研究脾虚、肾虚 ......等的实质,试图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中医理论,最终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对中医理论发展无益,而且忽略了传统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如果失去了临床有效性这个中医的最大优势,无论你把中医理论研究的如何透彻都是徒劳的。 唐乾利 : 非常赞同赵教授的观点。 “研究事物不能脱离它原产生时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致病现象是无法重复的,还有个体的差异问题。我曾与黄枢先生探讨过中医个体化治疗及特色优势问题,他用“无法复制的老窖酒香”说理,我觉得有一定道理。酒在化学分子式上都是一样的,称之为乙醇。但是,酒和酒差距巨大。其区别何在?经专家研究古酒池发酵的酒,其醇香品质是由于窑泥中栖息着多种功能微生物,参与了香味物质的合成和窖泥物化结构的改善,经长期缓慢的生化作用,赋于了独特浓郁的“窖香”,年代越久,则微生物繁殖越多,酒的品质越好。缺少它们的参与,酒的品质将受很大影响,而这些微生物,无法复制和搬运,故五粮液、茅台酒则无法取代。也许不十分贴切,只是打个比喻 陈宁 : 中西医学在理论上公约数很小,但在经验医学上有交合集。 唐乾利 : 中医药一些经验和说理是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而来的,有如老酒的窖泥是不可复制和唯一的,但作为说理工具可以举一反三。西医遵从实验科学,往往将事物分割独立去研究,这种方法逻辑性严密,研究细致。但实验的最大不足是时间有限,环境太理想,其结果难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有如在一滴水里看大海,精确、细微、具体。但却与研究大海实质相距甚远,并且是越深入越远离。而中医有如卫星上看云图,全面、立体、相关连。并从有诸内必行于诸外的思想,通过表面的反应去推断内部的变化。 陈宁 : 中医以气血运行为对象,但侧重于气,西医几乎只以血为研究对象。 关于中西医的关系可用数学原理解释。 赵先明 : 中医的血也并非西医的血,当中医诊断血虚的时候,往往西医会用血色素不低来反驳中医,这是对中医极大的误解 。 陈宁 : 血虚包含两成含义,一是血的本身,第二是中医的阴,而中医的血侧重于后者。 唐乾利 : 由于历史认知与条件所限,中医学自身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但中医药学当代的真正困难,不是中医药学自身的问题,而是从事中医工作的人的问题。几十年来 “西化中医”的种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当代中医队伍群体素质的下降。而“西化中药”的研究给中药研究和中药材保护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李明远 : 聂教授、唐教授,您好!感谢唐教授的提议和聂教授的建议。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胶体与界面科学”。如果唐教授“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课题需要研究“胆结石”的形成机制(机理),我有兴趣敲敲边鼓,一同参与讨论或研究。从1999年开始,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专题负责人,我连续10年参加了石油领域两个“973”基础研究项目。在2005-2014期间,作为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中国-欧盟,中国-英国、中国-意大利、中国-澳大利亚等政府间合作项目。主要进行二氧化碳采油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并从“胶体与界面化学”角度,侧重于研究“二氧化碳与原油的分散特性”及二氧化碳采油机理。 李明远 : @Ning Chen 教授,您好!这两天仔细的考虑了您对“心脏跳动”与“共振”的研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目前,虽然生理学提出“心脏跳动受内脏神经的调节和控制”,但其调节、控制机制似乎并不清楚。如果在数学上能确定“心脏跳动”与“共振”的关系,对进一步认识心脏的生理活动和机能,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您的研究,有两个“物理模型”也许可供参考。 ( 1)心脏起搏器发生的“频率”对心脏跳动“频率”的调控模型; ( 2)老式“调频式收音机”(不是调幅式或数字式收音机)通过对收音机接收部分的“频率”调节,使之与电台广播信号发射的“频率”“共振”(无线电学称为“谐振”),而获取广播信号,收听广播。 也许第二种物理模型更接近于您的 “数学模型”。仅供参考。 陈宁 : 人体的功能有许多是来自于本能,即基本科学机理,不是都受大脑和神经控制的。 脏腑系统的共振对心脏的工作极其重要。 心率与脉率的关系与此有关。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六)
热度 1 fqng1008 2018-10-3 11:52
聂广 : 刚才看了吴雄志的几个视频,这个年轻人很不错。以西医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来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非常实用。请各位看看他的 “中西汇通学·汇通治法化痰法“,特此推荐。 哪位对他比较了解? 吴雄志教授简介吴雄志,男, 43 岁,医学博士,教授,肿瘤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 131创新性人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山门院区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及中医药肿瘤生物调控实验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部副部长,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学术组织任职。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和天津市等科研项目和课题。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70多篇,SCI收录论文近40篇(30多篇为通讯作者)。出版中文专著2本, 参编英文著作1本。?组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实验室;成功申请了天津市卫生局中医药肿瘤生物调节重点研究室;首次分离得到守宫糖肽,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持研究的温化胶囊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其分化与凋亡,并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建立了基于细胞生物学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新分类系统。建立至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中医肿瘤临床数据库,收录2008年1月-2015年8月中医治疗患者10000多例,建立肿瘤舌诊图库3000余幅。 链接: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机理”、“与1234gaop就中医神秘主义的探讨”、“百年之争的理性宣言”。 严金海 : 链接《医学与哲学》 1999“中医现代化能够走多远” 严兴华 : 链接《笔记》 聂广 : @严兴华 弟,刚听完你转的《笔记》,是吴雄志讲的吗?有点像。 严兴华 : 他的中医功底不行,我们暂时没有接受他。 聂广 : 哦,可能 。 陈辉 : 每次看到现代医学又发现什么新大陆 , 我就感觉可笑。中国医学研究发现人无非就是风湿寒暑燥热 ...... 邪堵毒 , 意外。 李明远 : 严教授,刚刚听了 “学习”的讲座,颇受启发。自己也来与各位专家分享我们一群“理工男”如何“辨证论治”,解决油田“高含水”问题。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且听慢慢道来。 我们的研究对象 ——油藏(蕴藏石油的多孔岩石)的大致情况如下: ( 1)温度:30-180度 。 ( 2)原油粘度:1-20万厘泊 。 ( 3)地层水矿化度(各种离子在水中的浓度):1000-20万 毫克/每升 。 ( 4)原油的化学组成:只能分几大类,具体有多少种,没人说的清 , ( 5)岩石的矿物组成:也只能分几大类,具体有多少种,没人说的清 。 ( 6)油藏的体积:几米至几十米乘以几至几十平方公里 。 ( 7)油藏岩石的孔隙:只有几十纳米至几十微米,互相联通,为网状结构。 ( 8)原油与岩石之间的界面面积:可以用天文数字表示 。 ( 9)水与岩石之间的界面面积:可以用天文数字表示 。 ( 10)水与原油之间的界面面积:可以用天文数字表示 。 ( 11)油藏的埋藏深度:距地面几百至八千米。 很显然,这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由于目前所能测定的油藏参数有限,因此,石油人将之称为 “黑匣子”。目前,最常用的采油技术是通过注水井向油藏中注水,用水将原油从油藏的微孔隙中“挤”或“驱”出来,通过油井采到地面。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采,原油的采出程度还不到40%,但一些油井采出的液体中95%,甚至99%为水。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降低油井采出液体的含水,采出更多的原油。 为此,过去七十年,搞化学的人基于不同原理,研究了多种化学剂,但综合效果有限。其主要原因是搞化学的人对我们的 “病人”的病情了解有限,或不知道“病根”在何处。为此,我们团队集合了地质、油藏、采油、化学不同专业的人员,共同对油藏进行“诊断”,对诸多因素“辩证”,再对油藏逐一进行“论治”的基础上,做到“一藏一治”,即针对一个油藏的具体特点、问题,确定一种或几种化学剂。经过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应用,我们用的化学剂已经从“汤药”(几种化学剂在现场配制),到“乳剂”(一种油包水微乳液,在工厂生产),再发展成“水剂”(水溶液,在工厂生产)。这里最重要的是对于“水剂”,已能根据油藏的特性进行“分子设计”,确定不同“化学基团”的种类或比例,力求到达最佳效果。在上述研究中,体会如下: ( 1)多学科交叉、协同作战,发挥各自长处,共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 ( 2)“辨证论治”,确定主要问题,联合攻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 ( 3)由于我们的研究所基于的理论、思路与以往的技术完全不同,使所研究的化学剂与以往的化学剂性能亦不相同。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于这个剂的测定、评价方法。(由于各种原因,在开始的十年,我们的技术一直遭到某些人的围堵或封杀,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不符合标准”和违背“常理”)。 欢迎批评,仅供参考 。 陈辉 : 采油领域的 “老中医” , 棒!! 严兴华 : @李明远 出油出水的多少与斜井,竖井以及斜平竖井是否有关呢?老中医瞎说,李教授别笑话我 。 陈辉 : 地学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医相同,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地学人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 李明远 : @严兴华  主要与油藏的地质和原油的性质有关。井的类型影响很小。 陈辉 : 都是通过观察大量现象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用数学观点来解释,就是 “归纳法” 李明远 : 对,虽然大家研究的对象不同,但 “理”是相通的。 严兴华 : @李明远 谢谢您答疑 丛远新 : 归纳法是讲逻辑的,环环相扣 。 中国文化重视综合,重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理通百理融、万法归宗 。 西方重分析,重批判,注重逻辑 。 现在通识教育强调两者结合,缺一是瘸子,走不远 。 聂广 : 中肯 链接《科学网》博文 “ 吴雄志与他的中医传播 ”。 陈辉 : 过去有一个公认的说法,认为人老了之后,睡眠时间减少了,每天五六个小时就可以。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老年人必须保证每天七至八小时的睡眠。很多老年人晚上睡不到七个小时,这就更需要午睡来增加睡眠的总时长。 聂广 : 欢迎南京林业大学陈宁教授! 陈 宁 教授对中医非常关注,欢迎一起讨论中医热点问题。陈教授的专业是动力学与控制。 Ning Chen : 大家好!我是南京林业大学的陈宁,专业是一般力学、控制工程。 陈辉 : 欢迎陈教授 Ning Chen : 和群里的各专家一样,喜欢用自己专业的知识来理解中医理论。 李明远 : 欢迎陈教授!殊路同归。 Ning Chen : 李教授搞油田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复杂的系统,和人体一样,有许多感悟。 李明远 : 相同的兴趣,共同探索。 Ning Chen : 我的专业侧重数学,想从数学角度来审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李明远 : 大家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影响,也许会碰撞出一些灿烂的火花来。 聂广 : 非常期待! 李明远 : 感谢组织这个群,给大家建立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Ning Chen : 数学是介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学科,能否用数学思想替代哲学是我思考方向。 聂广 : 希望再多一些多学科专家介入,请各位进一步邀请!!! 陈辉 : 我从事的是地球化学研究,搞过油气综合评价,想从地学的视角研究中医理论 李明远 :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中医学一定会派上用场。虽然有点儿难,但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聂广 : 欢迎新视角看中医! Ning Chen : 都可以,我有一种预感,当你审视中医的科学性时,反过来再审视自己的学科专业,将有更深入的理解。 李明远 : 地球化学也是十分复杂,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对其它学科都会有启发。 聂广 : 中医学在当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参照物! Ning Chen : 关键是找到中医理论科学化的突破口。 李明远教授 : 中医学涉及了好多学科,若能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Ning Chen : 中医的无形对象(经络和三焦)可能是突破点。 人体现象存在,在解剖学上是无形,这是突破口。 陈辉 : 现在西医所说的内分泌系统就相当于三焦经。有人经常说自己内分泌失调,但到底哪里失调,去医院查不出来,自己更说不清楚,吃药也不管用。这个时候,如果能调节一下三焦经就会有效果。 像更年期综合征,就是由长期的气郁不疏造成的。心里有郁结之气,三焦经这个出气筒又堵住了,气发不出去,就会产生各种症状。 还有好多慢性病,也说不出到底哪里有问题。长期不愈的症状很多,这时好好调一下三焦经,气调顺了,身体就能正常地运行了。 链接《仰望岐黄》 “三焦经,这么重要的一条经络,90%的人竟然不知道” Ning Chen : 你们的观点从我的角度看,都没错,但如何将这些论点联系起来,系统化。 中医理论的另一关键,就是在医学中引入阴阳五行原理的成功。 陈辉 : 将大数据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 ...... Ning Chen : 阴阳五行是什么原理 ?它的解释为何与四季、昼夜变化联系起来? 用大数据研究阴阳五行恰恰是南辕北辙。 陈辉 : 看了南怀瑾的《易经杂说》这本书,里面有一段话: “说到算命卜卦,有些人就说是迷信,我就问他们懂不懂,而他们说不懂,对于自己所不懂的东西,随便加一个罪名,指其为迷信之说,这是多可怕的武断。试想这一套法则流传了几千年,肯定会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批评它,不妨先研究它,等研究过了,再说它是迷信,这时才可以作结论。自己并没有研究过,还不懂它,就说它是骗人的迷信,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 ” 我觉得南怀瑾的这句话说得很对 。 Ning Chen : 中医对《易经》的态度有两种:一是 “不懂易者不为大医”,另一是“易经是泼向中医的污水”。在宋以前的名医是不谈易的。 中医理论的重要特点是整体论,如何认识这一整体论 ? 丛远新 : 整体不唯中医 , 是普遍现象 。 链接《科学网》博文 “数学、物理大师论境界”。 数学物理都重整体的 。 Ning Chen : 完全正确。局部与整体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 丛远新 : 局部分析多了自然成整体 , 我个人喜欢曲线图模拟 。 陈辉 : 声、光、热、磁 … 看似完全不同,但统一在波动方程中 。 Ning Chen : 解释漂亮,你的答案中出现了一个现代名词 “波”。它在中医理论是哪个词? “气” ! 陈辉 : 用 “气场”可能更好些 “场” 也是现代名词。 “ 气 ” 与 “ 场 ” 的结合意味着中西结合 Ning Chen : 波动方程的求解除了参数条件外需要什么数学条件? 陈辉 : 中医的 “望”、 “闻”、 “问”、 “切” 可以量化吗 ? 链接上海大学卢东强 “数学物理方程”。 Ning Chen : 这是关于中医理论的量化问题。好问题,也是对中医理论科学性责疑的重要问题之一。 陈辉 : 是属于 “离散数学”的问题吗 Ning Chen : 我想与你讨论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方向问题,你总找些资料来答复我。 陈辉 : 我们是在讨论问题啊! Ning Chen : 不是,那是解法,不是数学条件。解波动方程除参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数学条件就是边界条件,即数理方程的边值问题。 当引入边界条件后如何求解波动方程? 陈辉 : 用离散数学解,可以转换为 “概率”问题 。 西医专门有 “ 治愈率 ” 之类的问题 Ning Chen : 将波动方程(此方程的建立属于还原论方法)的解(代表 现象)两者联系起来。 中医是唯象科学、经验科学。它研究的是人体现象,不是人体结构和机理。就像波动方程与解的关系一样。 王维武 : 中西医结合几十年,种种的尝试,根据现代医学或科学的标准,要求中医的诊断或治疗能够量化。然而实则是很难的。例如我们说一个人 “肾虚”,至于虚多少,是难以定量的。所以中医常被诟病为“不科学”。可是,作为医者来说,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那么精确的定量。肾虚了一个单位和肾虚了三个单位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我曾经尝试用粗糙集来进行中医的辩证。可以得出不少否定性规则,肯定性规则相对较少。说明中医的辩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更多的需要用模糊的、机器学习的方法,而非简单量化的方法去解释。 Ning Chen : 只有先解决中医理论核心的科学问题和中西医的科学关系,才能确定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方式。 陈辉 : 西医用同一个标准给所有人下药(量),中医则是根据各人的不同状况,单独开方下药,为什么 丛远新 : 波动方程跟中医、西医都关联不上吧 王维武 : 我不明白研究中医为什么非要 “唯科学论”?利用科学以外的知识架构行不行?这是第一;第二,如果的确要唯科学论,怎么样建立合适的模型来match中医这个复杂的系统,而不是简单地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Ning Chen : 对,这涉及至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和方法上的差别与不同性。中医上称不通约。 丛远新 : 西医就是机遇概率统计发展起来的 , 找一千个人进行试验统计 。 Ning Chen : 中医是研究人体的,当然离不开科学性。如果中医理论能用科学原理解释,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王维武 : 人体有多少奥秘没有解开,一定都是在科学的范畴吗? 未央 : 科学性是什么意思,西医就是科学性的,为什么还存在中医 ? 陈辉 : @丛 胡扯,中医的“望”、“闻”、“问”、“切” 都与“波”有关 Ning Chen : 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科学范围内 , 我可以肯定。 “切”与波有关,其它与脏腑系统的五行有关 。 Ning Chen : @未央 , 你有没有考虑西医理论是 片 面的? 未央 : 哪一个理论是圆满的呢 ? 聂广 : 请问各位,当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各有几种 ? Ning Chen : @未央 , 中西医学它们在科学上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需要弄清。 未央 : 基础科学都是有片面性的,用什么科学解释中医? 唯象 、 唯理是根本的区别 。 Ning Chen : 数学和其它多学科才能完成中医理论,单一学科真心做不到 。 未央 : 是个多学科的问题。谁能做到? Ning Chen : 还是回到波动方程与解的问题,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答案可能在那儿。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机理与现象的关系。 未央 : 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也是现实中,考虑人的精力和思维条件,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有范畴和局限性,所以才产生诸多科学,试图用如此的科学解释中医所囊括的人体宏观与微观现象,至少,目前人类无法做到。 Ning Chen : 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解开了经络为什么有现象无形态的问题。 陈辉 : 当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各有几种 ? 医学分得最细,单成一大类,在科技期刊分类中与“科学”、 “工程” 并列(SEM期刊) Ning Chen : 中医理论的对象主要是经络与象藏系统。这两个系统都有频率存在。 未央 : 严格来说,西医谈不上科学。 王维武 : 科学也是在进步的,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量子理论在很长时间因与相对论的理论相矛盾而不能为人所接受,现在不也接受了吗?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事物、现象的一种最逼近真理的解释,并可以获得相应的证据支撑,但科学永远不是完美的。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将医学作为科学的一个子集,真的合理吗?人类的心理现象,也许永远难以用科学的方法重复,但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心理现象的存在。医学可以借鉴科学的方法,但在研究医学问题时,如果唯科学论,本身就是将 “人”与“物”混成一体,是不合理的。 未央 : 只有数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Ning Chen : 去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了中国力学学术大会,在临床应用分会场我作了一个《科学解构中西医理论科学关系》的报告,用数学原理解释了中西医的科学关系。 在西安的中医现代化国际会议上作了《中医理论的科学原理》的报告。 陈辉 : 链接 “ 中医的科学原理 ”。 王维武 : @Ning Chen 能否原文分享? Ning Chen : 那是用西医方法解释中医理论。 未央 : 阴阳学说同时具备科学性和哲学性。试问哪一个民族能原创这样的概念?莱布尼茨和波尔对阴阳大为推崇,其科学发现都受阴阳灵感的启示,何以我们却要用科学解释阴阳。 陈辉 : 用西医方法解释中医理论,很好啊! Ning Chen : @关河梦 , 没有原文,只有报告PPT。我一直想通过报告来与大家和中医争论,证实的我想法。在群内我一定逐步告诉大家,我只有一篇关于中医经络的论文 ,发表在中国针灸2016年第6期上,那是我最初的想法,还不成熟。现在的理论成熟多了,正在做临床验证实验。 @未央 , 关于阴阳五行与莱布尼茨的关系可以讲一篇大文章。 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建立了现代动态系统研究理论。而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建立的关于周期现象的理论。 未央 : 系统论是证明五行学说的有力科学依据。 Ning Chen : 我认为阴阳五行才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发明。远超四大发明。不用系统论,用高等数学的微分方程即可。 陈辉 : 很好的切入点 王维武 : 为什么认为 “阴阳五行”是“科学”发明?能够完全用科学、用微分方程解释吗?例如我们说“金克木”,何以用微分方程表达呢? Ning Chen : 但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我思考了两年。 未央 : 还有全息论的观点 。 陈辉 : “全息论”与“分型” 是什么关系 Ning Chen : 都不是。阴阳五行不但科学,在中医理论中又巧妙地与辨证诊治、阴阳平衡三者联系起来。 未央 : 金克木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自然可以方程表达 。 全息论说明的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Ning Chen : 在理论中不用考虑 “克”,只要考虑“生”就行。“克”自然就存在了。 真 的 与全息论没有关系,或者全息论无法破解中医的阴阳五行。 未央 : 阴阳五行只是表达各局部及其之间的变化关系。 全息论可以解释时空五行的统一关系 。 陈辉 : 用阴阳八卦可以吗 Ning Chen : 链接 “ 动力学系统的能量变化与阴阳五行学说 ”。 未央 : 先后天八卦是体用图,是五行关系的具体描述。 Ning Chen : 八卦与五行有关吗? 未央 : 先天八卦是说明五行克之道,后天八卦说明五行生之理 。 Ning Chen : 我没有研究过八卦。 陈辉 : 涨见识了 Ning Chen : 链接 “阴阳五行与玄学(易经)”、“ 二阶微分 系统与阴阳五行原理 ”、“阴阳与气”。 陈辉 : 链接“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的区别”。 未央 : 二阶微分这个太好了 。 陈辉 : 先天八卦表现的是空间物象,天地定位。而后天八卦的循环过程体现了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生长的过程,也表明后天八卦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先天八卦图表现为阴阳消长合壁,自然天为,生生不息,为先天炁图。后天八卦图表现为五行相生,变易发展之道,为后天炁图。与河图之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五行顺生一致。 未央 : 直白一点,先天八卦表达万物之体,后天八卦表达万物之用。 Ning Chen : 波动方程的求解一般涉及需要用满足边界条件的特征函数去将波动方程转化为特征方程,每个特征方程代表原系统的特征系统,特征系统含特征值和特征函数,而系统的解就是由特征系统的解叠加而成。因此,现象反映的是对象的特征系统,而不是原来建立方程的物理系统。而特征系统在物理系统是无形的,但在现象中可以表现出来。 经络是人体的特征向量(在力学中称为模态,在流体力学中称为驻波),穴位就是特征向量上的节点,是敏感位置。每一特征系统具有不同的频率,中医的每条经络有不同的频率。 陈辉 : 这样 , “经络”就与“波”挂上钩了。 Ning Chen : 特征值是实数时,特征系统是一阶微分方程,它的解是单调的,适合可以用 “双盲实验”研究,但对于具有复数特征值的二阶特征系统,用阴阳五行原理正好。所以特征向量(函数)本身具有整体性,这就是中医理论的整体性之本。 陈辉 : 可以用 “复平面”表达 。 特征向量(函数)在 “复平面空间”里的投影 。 未央 : 我上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就有数学物理方程,二十年了都忘光了。 陈辉 : 这样就可以将经络与阴阳五行建立起数学函数关系 Ning Chen : 将阴阳五行与二阶系统联系起来,深入下去就可以解释阴阳平衡、中药的药性、辩证论治等一系列关于中医的问题。 Ning Chen : 还不是这么简单,里面还有这么多问题要深入讨论。在可以解释针、灸、与按摩穴位对经络的作用原理了。 还不是这么简单,里面还有这么多问题要深入讨论。比如解释针、灸、与按摩穴位对经络的作用原理了。 今天就讨论到这儿,有事离开。 陈辉 : 今日通过探讨收获颇多,谢谢陈宁老师以及参与讨论的各位老师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754 次阅读|5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五)
fqng1008 2018-9-30 16:25
林肇昆:哲学和科学的高度统一,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但是水涨船高,这就是发展。在内经伤寒论的时代中医是否科学?只要符合哲学规范的,就是科学,就会发展,就有无限的生命力,中医立意于易经等古老朴素的哲学思想,比如八卦在古代可以解释一切,即可算命又可用于治病,直到今日也在中医针灸领域广泛应用,我是个针灸匠,在肚脐或在手掌八卦定点,每次两三针,的确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能用现代科学判其生死吗?还是存疑吧,由将来来解决,是最现实的解决方式。有感而发,没有考虑太多,请老同学们笑纳。 李明远:林兄、聂教授、严教授,非常感谢诸公的评论和讨论,再一次感到能参加“感悟中医”这个群,甚幸!由于上午要与油田方面最后确定“矿场试验方案”,未能及时回复,望谅解。 自己不仅感受于各位专家的真诚讨论,更对各位半夜三更写帖子、上传文献而深感不安。我们毕竟不那么年轻了,需要充分休息。为此,鉴于群里大部分专家工作、生活在国内,建议聂教授在“群规”中增加一条“北京时间23点后不讨论与中医有关的话题,居住海外的专家可自行安排”。 第一次与中医专家讨论中医,也是第一次如此多的接触古典哲学,受益良多。看了严教授提供的“气道合一是中国象科学的哲学根基”和“中国气学视野下的宇宙图景”颇有感触,深感中国古典哲学的魅力,也更加确信中医的科学性。 与诸位专家不同,中医对我而言,我是在兴趣驱驶下的业余爱好,起初希望能对医学有点儿了解,免得稀里糊涂的过了“奈何桥”。随着对其认识、了解的逐步深入,感到用我所学,似乎还可以为中医做点儿什么。当然,除了将自己作为一个“小白鼠”,是不可能去实践中医。但若能将中医有关的知识,用较为简单的语言“翻译”为大众能接受或欢迎的语言,做做中医知识的科普,也许还可以。而欲做此事,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经历了系统的现代教育、而几乎不懂古汉语、古代哲学的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若不将中医“翻译”的“科学”一点儿,便没人会理解,更不会有兴趣。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科普”并非易事,不管哪一个专业,若对其没有“深入”的理解,则无法“浅出”。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从上大学开始,自己便没有离开校园。作为一个“教书匠”,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学生和不同人群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答问题则是我的“日常功课”。一旦“老师们”对我的“作业”不满意,其情景可以想象。因此,基于“理工男”的思维和“职业病”,对什么事情总希望尽可能的搞清楚。 对于“不可通约”,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各位比我的理解和体会更深。但既然“有了气,才有生化;有了生化,才有大化流行”,那么“有大化流行,不可通约,岂能不生化”。既然人们可以用哲学、科学去研究其它事物,为什么不能用哲学、科学研究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实际上,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结合,便没有古代中医学。那么,既然古人可以做到,现代人怎么就做不到了呢?因此,我相信,将中医学与现代科学进行融合是可行的。这在哲学层面和科学层面都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目前我们遇到的障碍,是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障碍。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看到,中医与西医一百多年的碰撞,不可谓不激烈,有得有失,但还是有所进展。因此,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还是可以做点儿什么,并希望有所获。 @ 林兄,哲学和科学的高度统一,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聂教授,不必介意,您的水还不够凉。 三十年前,我作为一个学“石油储运”(准机械类)的工科生,掉到了异国它乡的“化学”(理学)的“坑”里,吃尽了苦头。二十多年前,又选择了“采油”,与“石油工程”专业碰撞。也许是上了瘾,现在又要“班门弄斧”,与中医学“交叉”。但说实话,没有过去的“碰撞”,也就没有今天的感悟和收获。 吕莫玲:韩世辉大夫,现代物理学专业,迷上中医后从单位辞职改行中医,重新考上中医研究生,目前在北京三甲医院临床。希望和大家一起,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精彩的碰撞。 李明远:欢迎韩大夫!有“双学位”持有者加盟,感悟会更深刻!谢谢morning推荐! 韩世辉:很荣幸认识诸位中医爱好者。 吕莫玲:韩大夫在易经和佛学方面也很有造诣。 聂广:谢谢李教授,谢谢韩大夫!那天李教授布置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是因为有些茫然。今拟初稿如下,请各位斧正! 《感悟中医》群公告 因缘巧合,我们走到了一起,无论是退休老中医、老科学家,还是中医少壮派和爱好者。 来到这里,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有不同的困惑。来到这里,因为我们情系中医,我们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我们每个人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差异是必然的。但是,我们本着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前贤、尊重事实的风度,本着“尖锐于事,和气于人”的理念,本着讨论无禁区、科学无国界的宗旨,我们能够克服价值观不同、思维范式不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每个人收获知识、收获友谊、收获科学理性,是我们建群的初衷。 结合《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的“文明表达规则”和哈维尔对话守则,我们拟出以下群规则: (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反对党同伐异。 (2)群里所有人都享有平等权利,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和偏好。 (3)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并保持主题,不得“顾左右而言他”。 (4)辩论时用证据说话,不应意气用事,奉行“尖锐于事,和气于人”的宗旨。 (5)尽量避免偏激、粗暴和以势压人,出现误解时理性思考,发扬主动道歉的美德。 (6)北京时间23点后不讨论与中医有关的话题,居住海外的专家可自行安排。 未来的日子,让我们见证这一切! 李明远: 刘兴东: 聂广:二位,还要认真推敲,直言不讳地批评。 欢迎深圳校友会李一明会长。 李一明:拜会各位大家! 严金海:@李一明  会长好! 李一明:衷心感谢,有幸 @ 严金海 ,老同学好! 严金海:@李一明 你好! 林肇昆:欢迎韩大夫李大夫。前两天我说过一下,明远是我出国以后认识的最好朋友,近两年我们谈的比较多的是中医,慢慢地我感觉有点吃力,于是拉来我们班的学者型老同学聂广帮忙,没想到聂老弟如此重视,能量如此之大,短短几天就拉起来这么个群,全都是专家学者,我学到不少知识,只是自己一直忙于临床,对于哲学和许多现代科学触及较少,认识也很浅薄,又不能置身于外,想到一点说一点,请大家不要见怪。谢谢大家,谢谢聂老弟写的感悟中医群公告,我们遵照执行。 聂广:谢谢林兄,您是我们永远的班长 李明远:@李一明,欢迎!承蒙林兄、聂教授引荐,有机会与各位专家相识,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继续“抛转”、立“靶子”,欢迎讨论。 链接:关于能量输送载体、通道与经络的讨论(09-28) 王维武:【简言之,“经络”由两部分构成:血管、组织(细胞)间隙,细胞膜孔隙和淋巴管构成的网络输送气血;神经与组织(细胞)间隙构成的网络传递信息。】@李明远 只想问:血管、组织……构成的网络如果真是经络的物质基础,那么何以解释经络是一条条的?把经络直接当一个密密麻麻的渔网不就得了?照您的理解,什么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有区别吗? 李明远:按照我目前对经络的认识和理解,十二条径脉应是根据古代解剖学确定的,否则很难理解古人是如何确定经脉的走向。而经脉的路径大体上与现代解剖学确定的较大的动脉、静脉血管的位置相一致。而络脉、孙络及孙孙络等应该基于古代哲学提出来,再逐渐由后人补充的。由于中国古代解剖学没有现代解剖学对人体器官、组织等认识的这么精细,因此基于古代哲学指出,经络“网络周身”,否则就不能“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官窍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使之内外上下,统一步调,协调联动”。也不能“通达全身,营脏腑,濡筋骨,利关节,荣于身”。 由于我对经络的探索还没有到各个“经脉”的程度,更没有“临床”经验,只是“纸上谈兵”,对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等经脉的区别不清楚。但从理论上讲,人体的各个器官(脏腑)、不同部位、组织和细胞都各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不同的经脉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 王维武:( 1)“逐渐补充”?经脉系统自《黄帝内经》提出来以后,一直没有任何变化。逐渐补充说从何而来?(2)细胞、组织有其特异性,组织间隙何来特异性?(3)经络循行方向何以解释?组织间隙可没有方向。(4)照你的理论,经络可以无限深在,因为组织间隙可以深入内脏,可是中医的经络与脏腑是明确分开的。经络上的穴位也并没有深藏体内。 李明远:(1)“逐渐补充”?经脉系统自《黄帝内经》提出来以后,一直没有任何变化。逐渐补充说从何而来? 这好像与事实有差距吧。如果我没有搞错,仅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其经脉和穴位与《黄帝内经》都有不同吧。 (2)细胞、组织有其特异性,组织间隙何来特异性? 如果从微观角度讲,任何两个组织(细胞)间隙的宽度、长度、表面特性等均不一样。 (3)经络循行方向何以解释?组织间隙可没有方向。 对,组织间隙没有方向。因此,才有“营在脉(血管)中,卫在脉外。卫气运行,并非按固定的路线循环往复,而是散行于全身各部”。 (4)照你的理论,经络可以无限深在,因为组织间隙可以深入内脏,可是中医的经络与脏腑是明确分开的。经络上的穴位也并没有深藏体内。 对,理论上,脏腑应该有经络,也应该有穴位。否则脏腑内的细胞如何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气)。只不过,古代解剖学没有组织和细胞的概念,没有现代解剖学精细,自然就没有“组织(细胞)间隙”的概念。另外,但谁敢在脏腑上扎针?如果经络上的穴位没有深藏体内,为什么不同穴位扎针的深度是不一样? 王维武:(1)最初关于经脉,有《阴阳十一脉灸经》与《足臂十一脉灸经》,与嗣后的十二经略有出入。《黄帝内经》后,再无变化。(2)如果将长、宽等物理参数也纳入其特异性考察,那么,人体将有无穷无尽的不同间隙,何止十二经?十二万经也有。(3)如果您仔细研读《灵枢-营卫生会》篇,里面恰恰讲了卫气是按固定的路线循环往复的。如“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记载得非常详细,何以认为是“散行于全身各部”?4.只能说您真的对于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还完全不了解。“脏腑应该有经络,也应该有穴位”,您这让我还怎么与您辩呢? 如果您对中医的理论毫无了解,却要对它改良,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李明远:作为一个初学者和一个“外行”,我将所思考的问题写出来,是为了向各位专家请教;同时,与大家讨论。您所关心的问题讨论如下: (1)对于12经脉,我不认为是“组织间隙”。因为提出经脉之时,中医学没有组织间隙的概念。而12经脉是“气”的主要输送通道,应是直径较大的动脉、静脉血管,不然如何“通行气血”。 (2)对于卫气如何循行,各医家有不同表述,我们不必要在这里讨论哪家正确。 (3)既然经络是通行气血的通道,脏腑若没有经络,没有气,人体会是什么样? (4)我并不想改良中医,只是想如何认识、理解中医。此文只是想通过人体输送“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通道与经络的比较,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经络。 当然,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不同的理论,不同的体系,这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但两种医学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人体。如果“气具有“物质”与“能量”的二种属性”,那么两种医学输送“物质和能量”的系统应为同一个。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由血管、组织(细胞)间隙,细胞膜孔隙和淋巴管构成的网络就是“经络”,证明我们老祖宗二千年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对的,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对于大家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对这种跨专业的讨论,确实很困难,但只要我们逐渐学习,是会有一个共识的。一切刚开始,不要急于求成。 各位专家晚安,周末愉快! 王维武:(1)组织间隙之说是你刚才自己提出来的。即便如你说的,为“直径较大的动静脉血管”,那么人体直径较大的动静脉血管何止12条,又怎么能对应12经?另外,看不见的“气”为何要在血管中通行?刚才你自己也提出可能还包含信息,信息为什么要在血管中才能通行?(2)讨论中医不是讨论哪家正确的问题,你不能忽视中医经典所记载的,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说营卫气散行就散行了?那还是中医吗?(3)你前文说脏腑有经络与穴位,而非气。人体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能说我们理解不通人体就不存在。我们理解不通那是我们理解水平的问题,并不会将人体变成另外一个样子。(4)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经络是早已经做烂的东西。咱们国家90年代曾由国家科委组织,专门有“经络攀登计划”,研究经络的实质,北大、中科院等单位均参加,并没有发现经络与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血管、神经、淋巴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那么多家科研单位研究都没有得出结论,现在靠个人的假设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经络与大的动静脉血管相应,那不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吗? 李明远:我明天再与您讨论这些问题,好吗?晚安! 王维武:好的,晚安! 李明远:@关河梦,上午好!对您提出的问题回复如下: (1)组织间隙之说是你刚才自己提出来的。即便如你说的,为“直径较大的动静脉血管”,那么人体直径较大的动静脉血管何止12条,又怎么能对应12经?另外,看不见的“气”为何要在血管中通行?刚才你自己也提出可能还包含信息,信息为什么要在血管中才能通行? 对于二千多年前的一个农耕社会,其解剖学对人体组织、结构的认识一定不如今天现代解剖学精细。古人能够发现一些血液由躯干流向四肢末端,而另外一些血液则由四肢末端回流至躯干,而提出12经脉和气血循环的概念,已是十分科学和伟大的发现。在这方面,我们应从当时的社会、哲学、科学和医学的发展程度来考虑问题,并且,考虑如何与古人对话。 一般认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然而,若“气具有“物质”与“能量”的二种属性”是对的,红细胞、白细胞这些“物质”在显微镜下是可以清清楚楚看得到的。这样“气”在血管中流动不就很正常了吗。 在我的短文中,只提到“神经与组织(细胞)间隙构成的网络传递信息”,没有涉及血管。 (2)讨论中医不是讨论哪家正确的问题,你不能忽视中医经典所记载的,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说营卫气散行就散行了?那还是中医吗? 我所提及的“营在脉(血管)中,卫在脉外。卫气运行,并非按固定的路线循环往复,而是散行于全身各部”也是引自中医文献,不是我说。 (3)你前文说脏腑有经络与穴位,而非气。人体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能说我们理解不通人体就不存在。我们理解不通那是我们理解水平的问题,并不会将人体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脏腑没有经络,则气血不能在脏腑中运行,脏腑就不能正常工作。如果脏腑不能正常工作,人体就会有病或不能生存。 (4)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经络是早已经做烂的东西。咱们国家90年代曾由国家科委组织,专门有“经络攀登计划”,研究经络的实质,北大、中科院等单位均参加,并没有发现经络与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血管、神经、淋巴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那么多家科研单位研究都没有得出结论,现在靠个人的假设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经络与大的动静脉血管相应,那不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吗?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结合现代科学或现代医学对中医的研究一直在探索中,今天仍然是,这个状态基本没有改变。既然是探索,中医大家可以做,乡村郎中也可以做;国家团队能做,我们这样一个民间组织(感悟中医群)当然也可以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科学研究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科学探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好了,回答完您的问题,我建议我们共同探讨一个基本问题。既然对“气”、“经络”的探索比较复杂,我们先来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体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共同研究的唯一对象。那么对于“血”而言,暂时抛开中西医各自对“血”的定义、性质、功能、组成等的表述。一滴源自人体的血,是“西医的血”,还是“中医的血”,或是“中西医共同研究的血”。如果这个问题还比较复杂,再简单一点儿。人体的左眼睛是西医的,右眼睛是中医的;还是左眼睛是中医的,右眼睛是西医的;或是“眼睛是中西医共同研究的对象”? 仅供参考。 未央 : 两位教授的探讨发人深省。 聂广:二位教授,我觉得关于“气”的讨论可以告一段落。我赞成李教授的说法,“眼睛”既不是中医的,也不是西医的。有关它的结构、物质、生理、病理,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接近它的事实真相,获得那个唯一的认识。在那个认识里,没有中西医之分。 但是,“气”是中医的,它不能对应任何西医的东西。因为从“发生学”看,“气”是自然哲学中移植过来的医学概念,包含很多猜测的成分,与以物质结构决定功能表现的现代医学格格不入。或者说,如果研究的起点缺乏规范,那么实证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圆满地解释哲学思辨;而哲学思辨在实证研究那里会首先遭到排斥,因为他们只从事实与经验出发,而对现成的学说充满怀疑。如果不能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他们只好“拜拜”。 我想,完整的经络学说永远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如果有一天,人们从经络学说中提供的某种现象出发,发现了人体的某种崭新结构,也许会有诺贝尔奖来叩门。但那已经不是经络学说,或者说不是经络学说所表达的理念。 有关中医的热点问题还有很多,尤其是与经验、技艺以及疗效相关的东西,可能更受大家关注。我建议,有关“气”的研究,李教授先安静地坐坐“冷板凳”,等到有所突破的时候,再来接受大家的质疑,可否? 李明远:@聂教授,感谢您的点评和提议!大家先探讨一些关于“经验、技艺以及疗效相关的东西”,我也先休息一下,思考一些其它问题。建群仅仅10天,通过与各位专家的讨论,受益颇丰!特别是关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医学哲学的讨论,深受启发,加深了对“气”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愈加感到“中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气一元论”,从哲学的高度,将医学和所有的自然科学统帅之下。可以说,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切成果和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切成果,都没有超出“气一元论”最基本的内涵,“物质”与“能量”的的范围,或是对“气一元论”预测(不是猜测)的证实。 按照我目前的认识和理解,现代医学只是一门科学,而中医学是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晶,二者水乳交融般的融合,使之成为“中医艺术”,而不仅仅是“中医学”,古今中医大家,均是艺术大家!艺术是不能用科学标准评判的,科学也没有资格评判艺术。 我相信,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敞开中医的大门,积极推动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将一切现代科学和一切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所用,一定会“复兴中医学”,形成“现代中医艺术”,产生一大批“现代中医艺术家”! 非常感谢关河梦教授的讨论,促使大家思考更多问题。 谢谢! 未央:有相物质(结构)是能量的凝聚方式,无相能量是物质的功能动态,本质上是统一的。精化气,气归形,精与气是统一的。近代科学与古典中医的认识论思想没有差别。概念、表达方式、思维着重点不同而已。中医更是注重整体时空动态的掌控,科学以局部精细结构为基,所以概念不同。模糊性能通贯整体性质,具体性可以明达瞬时能态。 聂广:统一的精神,应该用统一的术语表达。科学概念,只有当它是唯一的时候,才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欢迎《科学网·知识分子》丛远新群主! 丛远新:谢谢,我是来学习感悟中医智慧的 聂广:群主大人,我不知道怎么介绍您?还请自我介绍! 只知道毕业于武大物理系。 丛远新:不敢 我就是建个平台让科学网老友交流的,毕业于武大物理,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工程师。 喜欢传统武学,深受益,小有研究,正待出版。 传统武学与中医有着一定共性,希望进来能进一步受益。 聂广:丛工是《科学网》名博主,见多识广,对中医很有见解。 欢迎《科学网》陈辉博主,对中医很有感情。我还不会介绍,请您自我介绍吧! 链接:《科学网》博文“《感悟中医》的群公告”。 各位,这篇博文先发到了《科学网·知识分子》群里,就迎来了二位大伽! 丛远新:@readnet 快点,自我介绍 陈辉:小时候,看一位老中医,他通过望闻问切就能知道我有什么病症,感觉很神奇。高考时曾报考过医学院,虽然后来没当成医生,但对医生一直充满着敬意。 聂广:我们还是不知道您的身份。 陈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退休职工。 聂广:您的情况特别符合我们的条件,大家以退休职工为多。 二位,我们这个群是为一位退休后爱上中医的化学家李教授建立的。他在挪威与我们的老班长是至交,他希望为中医能够讲”普通话“做些努力,我们就邀请大家建了这个群。 群主是我们林肇昆老班长,他今年72岁,在挪威退休4年,但仍有诊所,有时回来看看。 刘为立:各位学兄师长都是学富五车,本人受益良多。本人水平有限,写不了文章,发个指导学员病案上来,算是参与。为了保留真实原貌,素材和盘托出未做修改。有兴趣的学兄师长可以消闲看看,多多指教! 聂广:为立学弟从爱尔兰归国,以经方诊疗颇有感悟,自己的诊所门庭若市! 刘为立:广哥谬赞了! 诊所比较偏僻,人不太多。在自己家里,主要方便陪陪高龄老父亲。 聂广:比我们的诊所兴旺很多! 刘为立: 广哥的诊所才开不久,可能暂时知道的人不多,以后大家都知道了就会人满为患的。 严兴华:为立兄威武!百善孝为先 我看令尊气色尚可,茶寿可期 刘为立:谢谢兴华兄!上次去太仓促没有招待兴华兄。下次一定请华哥好好坐坐啊! 严兴华:见您心切呗! 赵先明:链接关敏“中医批判”。 李明远:@readnet @丛 欢迎!兴趣使大家相聚。 陈辉:看着心酸!转:“小泽征尔是我们尊敬的指挥家,不幸患了老年痴呆症,这次演出也许是他的一次“荣誉指挥”,虽然指挥已完全不在节拍上,但演奏者充满着对他尊敬和爱戴,完成了这难得“最后一次”! ” 请问,中医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什么好办法? 聂广:@readnet 教授,您的问题稍嫌笼统,不太好回答。(1)诊疗难治病,无论中西医都要根据疾病类型、临床分期、病情轻重,而采取相应的对策。(2)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是一种个体化诊疗模式,而且还有经验疗法,可以说没有中医不能干预的病情,因此当现代医学捉襟见肘的时候往往求助于传统医学。(3)中医药诊疗难治病,并不排斥现代康复医学的某些干预方式,因为它们多一些从基础到临床研究的数据。(4)东直门医院的田金洲教授是中医界治疗该病的权威人士,如果需要可以从他那里获得一些更为专业的信息。 陈辉:感谢! 长寿的基础和关键就是吃得好,有道理吗? 李剑松:长寿的因素其实也是很复杂的,有基因环境饮食运动心态等等,如果单项这么简单早就可以复制了。对于年长者各种代谢消化机能还是不比年轻时候,所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都出现了,建议还是什么都吃(只要不过敏没有特别禁忌时),食谱广食量适当,暴饮暴食偏食都不可取。 丛远新:@背影 您这是基于某个理论得出的结论还是基于对高寿者的调查? 央视夕阳红曾经调查过100位百岁老人,他们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吃自己喜欢的,很多人基本上只能保证一个菜甚至主食,远远达不到专家建议的营养丰富的标准,不论水果还是蔬菜都达不到。 陈辉:身体缺啥就想吃啥,自然界中的动物也同样如此。 李剑松:@readnet 据我了解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结论。央视的是新闻是热点,不是科学结论。 丛远新:传武需要权威、大师,但科学不需要权威,也不认权威,只有对错 刚刚有位顶尖数学天才,沃尔夫奖和菲尔兹奖的双料得主,号称证明了黎曼猜想,过程公布后,一片批评中淡化了。 长寿因人而异,得用中医的理论,辩证看待,对吧 陈辉:指挥家郑小瑛90岁了,问她怎么样能长寿,她说自己吃糖吃咸吃冷吃剩菜剩饭还不太喝水,每一条都犯忌!央视采访她了没有播出,说明复杂的养生理念其实很简单,适合自己的就是养生的。请看上面视频郑老是怎么讲的。 王维武:大家有木有药理专业的博士推荐?我一哥们刚给我打电话,想招这方面的博后……10.10截止。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四)
fqng1008 2018-9-28 15:12
詹伟强:链接《今日头条》“国学泰斗楼宇烈:中国文化复兴有赖于中医复兴”。 聂广:谢谢詹兄的及时转发!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穷人的上帝!! 链接:《科学网》博文“ 收到两份六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 ”。 严金海:链接《医学与哲学》2018(3A)文章“关于中医特点的再认识”。 聂广:斗转星移,40年前的大学生变成了如今的退休老人。当年,他们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而来,受社会各阶层恩宠而沾沾自喜,怀揣胡风“时间开始了”的豪情,做“天将降大任于己身”的梦想。 1985 年秋,湖北中医学院“85研”进校不久,满怀激情的年轻人豪情万丈,自命不凡地号称“第三代中医”,开始了“振兴中医”的呼号。1986年春,各地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了研究生会,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立马联合中国中医研究院、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等多家兄弟院校的研究生会,以及湖北科技出版社开始征集征集稿件,编辑了第一辑《第三代中医论丛》,名曰《前途与命运思考》(1987年9月问世)。本来,湖北科技出版社作为丛书立项,但年轻人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进入专业实习和论文准备阶段的伙伴们各忙各的,再也没有一年前的激情。 “第三代中医”是这样划分的:中医高等教育诞生以前者为第一代中医,诞生以后者为第二代中医,而恢复高考以后者为第三代中医。他们坚信,第三代中医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大使命,中医振兴必将在这一代完成。 年轻的激情碰撞出耀眼的光芒,但闪电般的转瞬即逝。“历史责任感”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最终一点点消逝在岁月的冲刷下。但时隔32年,这帮年轻人迎来了退休岁月的“第二春”,他们没有完成振兴中医的大业,却依然惦记着当年的使命;他们有了40年的沉淀,又遇上了其他专业退休的科学家自动走进这个队伍。于是,“热点中医”应运而生,我们要再一次讨论中医学的大是大非,研判中医来自哪里,走向何方? 回首往事,我们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40年创造的奇迹,包含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奉献;中医走向世界,包含我们这些中医人的酸甜苦辣。中国奇迹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舍我其谁?早些年,人们就已经在探讨“中国模式”。今天,我们要探讨“中医现象”,这个中国文化的代表能否作为东方巨龙的腾飞象征,以及如何紧扣这个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赵先明:回首过去,激情满怀;展望未来,充满希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老中青年,共创辉煌! 聂广:链接《科学网》博文“‘ 第三代中医 ;与《第三代中医论丛》的往事”。 对这个群而言,赵师弟的“中医热点问题关注“比较切题。再改一次群名吧?! 欢迎中山大学一附院张诗军学弟! 张诗军:谢谢聂老师邀请,各位多关照 聂广:今年7月下旬,我知道诗军教授作为终审专家参加“国自然”重点项目评审,是国家级专家啊。详情请诗军学弟自己介绍,并对群公告提批评意见! 李明远:聂教授、严教授 谢谢分享的文献,很受启发。谭亚娣女士关于中医之气的讨论,有其特色,但仅是从物理学角度研究,难免有其局限性。应聂教授的建议,对人体之气与人体生物能的关系做了初步的讨论,供大家参考,并恳请指正。 链接:“关于人体之‘气’与人体生物能的探讨”。 谭亚娣女士所说“心肺运动的复合振动就是中医之气”是有问题的。因为任何“振动”都是要消耗能量(气),或在能量(气)的作用下,物体才会振动。振动只是一种现象,不可能是“中医之气”。 聂广:李教授,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因此“气”概念的讨论首当其冲。所谓定义,是确定事物内涵的逻辑方法。据我所知,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规范,中医学的“气”概念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你说的,“依据中医学的定义,先天之气稟受于父母,即源于父亲精子和母亲卵子的生物能。后天之气为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化合而成。”这不是定义。而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均对应于生物能”,更不是定义,而是违反定义规则的循环论证。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问,也是科学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主要工具。 属加种差是一种常用的定义方法,它的公式是: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例如给人这个概念下定义,首先要找到与这一概念最近的属概念——动物,然后就是种差。因此,人的定义就可表述为: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从而保证“人”这个概念的唯一性,而不是“气”是生物能,生物能是“气”那样的说法。 李明远:聂教授,非常感谢您的评论和讨论!对您提出的有关“定义”问题讨论如下: (1)完全同意您所说,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对于中医学的“气”概念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这几乎是所有人学习或研究中医遇到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问题。中医学的“气”是什么?历史上有巨量文章的讨论,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定义”、“假设”或叙述,但时至今日,尚无定论。而要研究中医,这是一个不可避免和回避的问题,因为“气”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上的位置太重要了。这也是我数次欲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道理很简单,如果弄不明白“气”,便无法理解中医。若如此,何谈研究。 (2)按照我目前的认识和理解,“气”就是“能量”。但中医之气与自然科学定义的能量均种类繁多,为了避免对气与能量的定义及特性枯燥的文字比较,并且也很难被不同学科的人所较快的理解和接受。我觉得还是先通过“人体之气”与“人体生物能”内涵的比较,讨论中医之气与能量的关系较容易一点儿,并先对“人体之气”提出一个定义,抛砖引玉。 (3)“人体之气”是中医学的一个气,如果按“气”就是“能量”的说法,可以将“人体之气”称为“人体能量”。但依据物理学和热力学,人体能量(人体的总能量)包括人体的生物能、动能、势能和内能(包括分子的平动能、振动能、转动能、分子间的势能、原子核和电子运动的能,与温度、压力有关)。很显然,“人体之气”仅限于中医学的范畴,而中医学提出“人体之气”的说法时,并没有生物能、动能、势能和内能这些现代科学的概念。因此,将“人体之气”称为“人体能量”不妥,因为“人体之气”与“人体能量”的内涵,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温度、压力变化很小。如果人体处于静息状态,并与某一基点的高度保持不变,则人体的内能、动能和势能基本没有变化。在此情况下,人体能量的变化,主要为人体生物能的变化。并且,人体生物能的变化主要与环境、人体的生理、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有关。而“人体之气”与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有关,其变化也主要与环境、人体的生理、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有关。从这个角度讲,将“人体之气”称为“人体生物能”应比较合适。 (4)如何提出或确定“人体生物能”这一术语?为了充分体现中医学固有的科学性(不是牵强附会,套出来的科学性),便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现代科学的交流,首先想到现代医学是否有这方面的研究。很遗憾,除了营养学涉及一些食物的热量和运动学有关能量消耗的研究外,几乎没有“人体生物能”的概念,更没有“人体之气”的概念。为此,只好求助基础科学。 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正如聂教授所言,人为动物。但称为“人体动物能”,难免有将人沦为成“低级动物”之嫌,似乎不妥。同时,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我们这个“动物”体内还有“生物”(细菌,微生物),而微生物又比植物、动物高一个层次,属于“生物”。另外,借鉴于其它术语,如人体具有“生物电”、“人体生物学”等。因此,觉得用“人体生物能”更适合一些。这样,将食物的“生物质能”转换为“人体生物能”也更顺一些。 (5)用现代科学判别,“先天之气稟受于父母”不是一个定义,或者说,不是一个好的定义。但考虑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上,在“气”没有定义的状况下,于二千年前给出的“定义”,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至少,从哲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先天之气”来自何处。而“先天之气”是什么,这是我们今天要完成的作业。因此,将之称为“定义”或“准定义”,或许也说得过去。当然,这也是我们与古人交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上述讨论,仅供参考。 聂广:李教授,我上面的这篇文章请您读读,我们再讨论好吗? 李明远:聂教授,好的。 聂广:@严金海教授,刚才读到您的大作,毕竟是从事中医哲学专业的教授,对中医合法地位被否定和再确立的分析十分到位!民粹主义还在那里不依不饶,实在有点贻笑大方。 您的那两个特点的分析,也是所有传统医学的特点。或者说,自然哲学架构下的医学都是如此,五花八门而无法验证。 链接《科学网》博文:“ 介绍一部整体研究中医学体系的科学学专著 ”。 李明远:聂教授,仔细阅读了您的大作“中医学“气”概念的科学思考——兼与孙广仁教授商榷”。说实话,作为一个初学者,若能对文中所论及的诸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尚需时日。无奈,只能逐渐消化,慢慢学习。但对您的结论:综上所述,中医学“气”概念要想从其哲学属性科学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此,深信不疑。 既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还是从最基本的问题来探索“气”的问题。如果我的引述是对的话,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对气的基本表述如下: (1)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看见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和本原。 依据此表述,气是至精至微的物质和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即气是物质。对此,依据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这种肉眼难以看见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则应该是分子、原子、电子、量子等。物理学与化学对此已有充分证明,不必多言。当然,我相信已有很多人做了这种阐述。 (2)《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 如果将此表述与能量的定义“做功的能力”相比较可知,这个“元气”可对应于物理学定义的“能量”。 若上述的“气”与“元气”没有太大的差别,依据“气一元论”上述两点的基本表述,可基本判断,气具有“物质”与“能量”的二种属性。如果是这样,我对“气”就是“能量”的认识则过于片面。 而您在“中医学“气”概念的科学思考——兼与孙广仁教授商榷”所述,通过对《内经》进行逐章逐句的分析和统计,确定各种气名共2997个,气名有271种,将其分为5类。可见“气”在中医学中的“歧义性”之大。不过,只要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各种各样的“气”逐个仔细研究(如哪些为“物质类”,哪些为“能量类”,或哪些为“其它什么类”),是可以对这个“气群”进行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恢复其“真面目”。 仅供参考。 张诗军:链接《自然》新闻“世界卫生组织将首次在全球医学纲要中承认传统医学”。 聂广:谢谢李教授能够读完那篇枯燥乏味的文章。其实,类似的工作已经在“中西医结合学家“那里耗资巨款做了研究,人力物力消费巨大。比如阴阳、寒热、经络、藏像本质、证本质等等,一涌而上,结果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原因在于缺乏逻辑学梳理,按照思维规律办事。说实在话,那些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大家还是比较务实的,他们寻找的突破口还是比较容易的。但他们没敢动“气”一元论的念头,因为这个难度更大,耗资更巨,而成效更少。只有中医基础理论的专家进行逻辑学考察,已经够头疼了。我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不能给“气”一个确切的定义,其他工作千万别动。简单好多的都干不了,还要找难的干?让“气”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定义,再谈他的分类,即外延,因为内涵决定外延。 李教授,其实,我对中医哲学、逻辑学也是半瓢水,群里的专家看了也会笑话。@严金海 教授才是真正的专家,我在这里隆重推荐! 严金海:师兄客气了!我读本科时,读过聂老师编的书! 聂广:你也是师弟,我就不客气了。你的路,应该不太好走, 在一个缺乏逻辑学训练的群体之中! 刘为立:这是我很小的时候玩过的一个“逻辑推理题” 转发过来给各位师长玩玩。 他戴着什么颜色的帽子?逻辑推理: 三人成纵队排列——1、2、3。 共有5顶帽子。3顶红色的,2顶白色的。 裁判从这5顶帽子中随机拿出3顶,给这3人一人戴一顶帽子。 注:后面的人可以看见前面的人戴的帽子(即第2人可以看见第1人戴的帽子,第3人可以看见第1人和第2人戴的帽子),但各自都看不见自己戴的帽子。 裁判问:好了。现在你们谁能告诉我,自己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 等了一会儿,有个人回答出来了。 他答对了! 请问:是第几个人给出了正确的回答?他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为什么? 聂广:为立弟,我最怕这样的逻辑推理。我想想看,想不出来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是对思维规律的无知。 李明远:聂教授,如果“气具有“物质”与“能量”的二种属性”是对的,我们把脑洞再开的大一点儿。血液既然运载着数百种物质(如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钾、钠、钙、镁等各种分子、离子),那么血液运载的不是“气”(宗气、营气)吗?同理,组织间隙输送的组织液运载了血浆中的大部分物质,所运载的不是“气”(卫气)吗?各种蛋白质、离子等在细胞膜孔隙进出,细胞內液运载的不是“气”吗?既然如此,由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和细胞膜孔隙的构成的网络结构不是“经络”吗?通过针灸疏通了毛细血管、组织间隙的堵塞,而使血液、组织液、淋巴液恢复流动,“气”得以运行,这不是“得气”吗?神经系统通过离子传递信号,调控各个器官(脏腑)的功能,所传递的不是“气”吗,“气”不能调控脏腑平衡吗?如果这些是对的,我们不是打开了一个门吗! 严兴华:大家该放松一下,回答为立兄的问题调剂调剂。 @ 李明远 我昨天到雅忙完病人又去参国庆招待会刚出来,还没来得及看这两天您和聂兄的文章,一会儿就拜读。 刘为立:广哥,放松好玩的。 严兴华:@中医刘为立 看看我戴什么帽子参加宴会再睡。链接图片。 李明远:严教授 不急。我们只是想把讨论的范围扩大一下,再开放一点儿我们的思维。 聂广:第三人带的是红帽子。 刘为立:华哥威武! 广哥不急。慢慢玩。明天再见 聂广 为立弟,我只能想到这里。请明示! 严兴华:我想请为立兄猜猜我每年参加多少次国办宴会。 刘为立:让其他兄长也玩玩。明天再见广哥 @ 振兴中华 9次 严兴华:信口开河,九最大吧? 聂广:李教授,我觉得中医的精华不在其理论之中,为什么要拘泥于“气”这个无法用形式逻辑表述的自然哲学的“概念”呢?对号入座、贴标签的事情,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已经做了好多,也已经受到非议很多。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钾、钠、钙、镁等各种分子、离子,这些东西能够与中医学兼容吗?这就是不可通约性——科学哲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对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无法找到共同语言的事实进行的理论概括。不过,我说的这些可能不对,还请金海教授教正! 严兴华:链接刘长林“中医之‘气’六议之四、五” 相对于中医的“气”,西医的“血”更难理解(闫怀士 原创2017-08-13 齐相循和于术数针灸) 上一篇我们讲了,中医所说的“气”就是人体脏腑组织电活动的外在表现。对于当今的西医学来说,真正复杂的是人体的血,直至目前,就是穷尽所有的检测手段也说不清楚,一滴血中到底有多少作用于人体成份。 我们还是从人体的电传导说起。当代物理学所说电路中的电连接,可以用金属导线直接连接;而人体神经与神经之间的电传导,不是直接连接的,而是神经特有的突触连接。 如果把神经细胞比作人体,人伸出手叫做轴突,人与人握手,就是突触连接,但是这种连接,不是象握手一样简单的直接连接,而是通过“递质”间接的连接。对于不了解神经电传导过程的人,很难理解“递质”在神经电活动的作用,这种递质我们可以理解为“中介”,这种起到中介作用的递质与血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神经元细胞与神经突触 我们知道,在所有的毒物中,神经毒素的毒性最大,眼镜蛇的蛇毒、河豚鱼体内的河豚毒素,都含有大量的神经毒素,这类毒素一旦进入血液中,会立即破坏神经递质电传导的中介作用,阻断神经之间的间接连接过程,终止人的神经生理电活动,迅速致人死亡。我们熟知的有机磷类农药——敌敌畏,就是破坏了神经突触中,递质的“中介”传导过程,扰乱了神经生理电活动,造成人死亡的。 神经突触的间接传导电过程,是由两种不可分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电传导与神经递质。其一、电传导可以用电流与电压的形式测量、记录出来;其二、神经递质(或称介质)可以通过化验血液检测出来。 现代生理学明确的展示出,神经之间电信号传递过程。上一个电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电活动,传导到与下一个神经元接触的突触前膜,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化学反应,改变了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的电变化,使电在下一个神经元接递传出。 简单说:神经中的电传导过程,就是一个“电→递质(化学)→电”的过程。如果“翻译”成中医的话说,就是“气→血→气”的关系。 我们从这个角度,就很容易理解中医学关于对“气与血关系”的有关论述。 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我们可以理解为不管是动脉还是静脉,血液循环的运行动力,都离不开人体的“电活动”。 “血为气母,血能生气”,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在血液中,不管是我们熟知的营养物质,还是不太了解的神经递质,都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组织的电活动。人体血液中微量的神经递质,直接参与电的传导。可以说,神经之间电传导过程,形象地代表了经络传导。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经络在循行过程中,经脉的“气”和络脉的“血”二者具有一体化、不可分割的功能,共同完成经络的传导。精确地说,神经之间电传导中的最基本单位——神经突触,代表了经络最基本的本质。而人的脑组织就是由无数个神经细胞通过突触有序而复杂连接汇聚而成的。脑功能的实质就是通过“电和递质”表现出来的,就是中医学中人体“气和血”的具体体现。 林肇昆:我同意不可通约性的提法,现在人们往往认为西医是现代的科学的,于是也用现代科学来对中医进行评判,凡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中医思维,统统认定迷信不科学。我们怎么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让中医与西医兼容呢?因为层次不同,兼容谈何容易。我认为中医就是要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吸取现代科学可用营养为己用,不可用的不必理会,千万不要勉强,勉强会伤了自己。当然我们中医要自爱自强,前两天那个头上身上扎了无数针的大师,就是真的砸场子。疗效才是硬道理,大道至简,搞得越来越复杂的西医,将来没有出路的时候会主动来找中医兼容的,今天不是说“中医将于明年被纳入WTO的全球医学纲要”吗,这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所谓的中西医兼容会有那一天的。 严兴华:同意班长文中观点,那个腰臀部扎满针的中医主任培训的不是传统的中医针灸,他是从外科出生的宣哲人西医前辈那学来的,我把这个戏称为大中医。?因为我也采取过大中医的办法治愈过许多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病。比如廿五年前我在柬埔寨救活了时任卫生部长昏迷了半个月的亲哥以及苏醒时任国防长的马上风。十三年前救活印尼警察总监的女儿(高烧一个月不退,从医院拖回家三天三夜不给任何治疗,刻诊奄奄一息,)均是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当地人交口称赞时都说是中医救活了病人,人民日报新华社讯也是以中医救活病人类似题目报道的。当然临床和科研以及正本清源又是一回事,后者不是我这个走四方小医生的事了。 严金海:哲学至广大,科学至精微。 至广大,是人需要把自己安放在宇宙中的某个位置,让人觉得完全理解了这个世界,获得关于人生的意义或者是无意义! 至精微,是人需要发现所生活世界的真实现状,获得对世界的准确认识和控制,改善生活质量和长度! 如果不明晰这区别,所有的讨论…… @ 聂广(深圳三院) 谢谢关于路的指点。我一般只发文。是看到这个群名没忍住。 聂广:谢谢师弟的点评 我们这个群,每个人经历不同,大家处在不同的频道,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交流过程中可能也存在不可通约性的问题。但事情往往是两方面的,学术交流需要不同见解的碰撞,但一定要在一定规则的前提下。 严兴华:赞同聂兄观点,否则无至精微则何来至广大?兼听则明嘛!广开言路是群生命的根本。万马齐喑才可哀…… 聂广:李教授,昨天给您泼了一桶凉水,其实还要给您鼓鼓气——质疑是科学进步最直接的动力! 记得我们当年都是“中医现代化”的热血青年,那时候的共识:如果中医不实现现代化,就没有前途,我们坚信中医现代化就要在我们这一辈完成。 不光是我们,“纯中医”的擎旗人邓铁涛教授,也是基于那个共识而倡导中医现代化、多学科研究,并成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后来,为什么大家都掉过头来往后看,“坎子”就是这个“不可通约论”。 1989 年5月下旬,我们一帮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聚首大连云雾山庄统稿《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时候,主编何裕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重构中医学”,也是基于中西医结合遭遇“不可通约论”阻击的考量(当时没有今天这样明确)。当然,这个构想只是一时的“头脑风暴”,面对其巨大的难度谁也没有起步(只见于何裕民发表的论文中)。 从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从国医科学化到中医现代化,是一曲中医人奋发图强的悲壮战歌。今天,当我们惨遭“不可通约论”阻击,无以突破的时候,真有点前途渺茫的黯然神伤。如果您真的能够帮忙破解这个困局,我想,我们的感情就不仅仅是喜极而泣了! 顺便说点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的旧事。1983年春,由于发了几篇中医文章,当时的所长兼《医学与哲学》杂志社总编杜治政老师希望我大学毕业后去他们那里工作。这对于一个从县城镇子考上来的带薪学习的工人而言,应该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刚刚追上77级的师姐,这又成了我去大连工作的障碍。如果不是这个障碍,我的人生肯定就要改写。35年前的故事,让一个退休老中医唏嘘不已...... 各位,有点伤感,不好意思。 严金海:你和汪何是同学? 聂广:你们研究生同学?他是你嫂夫人一个班的。 严金海:是同门。哦 聂广:那时候,我与邱鸿钟的关系不错,但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了。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三)
热度 2 fqng1008 2018-9-28 12:58
王维武(2018-09-25,17:05): 个人认为“非科学”(nonscientific)和“不科学”(unscientific)是两个概念。一些非科学范畴的东西,却有可能包含着科学的内核,所以我们不能说他不科学。举例来说,古代的建筑是一门艺术,属“非科学”范畴的事情,但是呢,却有可能包含着很多科学的原理规则(数学、地理等)在内,所以我们不能说它“不科学”。非科学可能包含“潜科学”和“伪科学”,潜科学目前尚未被验证,但是呢,未必将来一定不能够被验证。而“伪科学”则一定是“不科学”的。 林肇昆:我请出李明远教授的初衷,就是看重他既是货真价实的现代科学家,又酷爱中医,是否可以和我们这些纯中医一起探讨一下出路,或是展望一下发展前景。我第一个找的是聂广老弟,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同学都忙于技艺之中,只有聂老弟四十年来,为中医的前途和方向呕心沥血,战斗在谩骂与嘲笑之中,现在看来有这么多的老同学站出来,厉害了我的老同学们!让我们各抒己见,心平气和地看待不同的观点,因为大家的心都是渴望中医的将来的。 聂广:维武,你认为中医学是科学、非科学,还是潜科学?或潜科学还是前科学? 林兄言重了!我也没有那样执着,还是在搞自己的专业。不过现在退休了,专业上再也上不去,又重新捡起这个过去有所思考的话题来 李明远:@关河梦,您说的对,依据不同的“三焦模型”,中焦、下焦还有其它诸多功能。昨天由于时间的限制(要外出,赶火车),只是仓促地将几个主要内容列入。请谅解。 感谢严教授推荐的关于三焦的文献!依据此文献的小结: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为“五脏六腑之总司”。根据此结论,我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是,将三焦提升为一个“统领系统”的位置,即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其它五脏和五腑的“十个子系统”。如果是这样,三焦的生理功能实际上应该主要是其它十个脏腑的功能。否则便出现了与其它脏腑“功能重复”的现象。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有“主次之分”。如果有主次之分,则需要厘清对于某一个功能是某一个脏腑为主,还是三焦为主。若如此,还要进一步搞清楚三焦的哪一部分的“解剖形态(部分)”与此功能有关。但就目前我所了解的“有形三焦”而言,似乎看不出来。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将三焦作为其它十个脏腑生理功能的一个“基础”,如“理论基础”、“生理基础”或“生理特性基础”等。若如此,无论是从“有形三焦”还是“无形三焦”,我还都没有想明白,是否有这种可能性。 粗浅认识,供参考。 感谢聂教授推荐的几篇关于“从中、西医划分看传统医学的“现代化”陷阱”的文章,极具警示作用!自己对林兄与几位专家的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讨论”充满兴趣。但林兄过讲了,我只是在探索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其科学基础十分有限,而对中医更是在打基础的阶段。 对于中医我认为很科学,这是我对中医之气与能量的关系有所悟之时认识到的。气就是能量(energy),而更确切的、应该说,能量是气。因为我们老祖宗提出“气”的概念的时间,至少比欧洲人提出“能量”的概念早了上千年。而近代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对能量的研究,只不过是在验证“气”的科学性。无论研究小如量子,大至天体的物体,其基础研究之一,或者说,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就是首先要搞清楚它的能量(气),或与能量有关的性质。换句话说,做科学研究,不能不研究“气”,而中医在二千年前就已开始研究“气”。在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指引下,有“气”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这是其它医学所不能与之相比,当然,也是“现代医学”无法与之匹敌的! 从接触中医,到对气与能量的关系有所感悟,用了约两年的时间。自此决定进行有关中医的探索。因为我认识到,这个探索不仅重要,而且在科学上是可以走得通的,只要选择出一条正确的路径。又经历了近三年的摸索,随着对一些问题的探索有所进展,我感到目前选择的路径应该是正确的。这也是从今年四月开始动笔写一点儿东西的起因之一,希望将有关的认识进行积累;另一方面,更希望读者能有所反馈,以便验证真伪。由于第一批读者是我大学同班同学,一伙“非医学专业”的“理工男(女)”,四十年的老朋友。因此,我尽可能用较通俗的医学语言和较“专业”的理工语言,形成了“微信科普版”的系列短文。几个月来,一些老朋友积极的参加了讨论,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尤其是林兄与聂教授在过去两个多月中的讨论、指点,使自己受益匪浅。 鉴于各位专家对中医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参与讨论的浓厚兴趣,自己深受感动。因此,我想在原短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较专业一点儿的短文,抛砖引玉。更希望各位专家斧正,共同探索现代中医发展的可行途径。 严兴华:李教授,我正办飞雅加达登机,一会儿聊。 李明远:旅途顺利! 聂广:李教授,如果“气就是能量(energy),......能量是气”这么简单,那就不需要再做什么研究了,因为能量研究的够充分了。所以,气不止是能量,而是很多很多,这才是中医、中国哲学或自然哲学。 我想,这个群里可能几乎没有人会同意你的看法。林兄开始很震惊,并寄予厚望,他现在也会犹豫的。 严兴华:@李明远 谢谢!安检人多,现登机了,看来到雅后才能聊了。 聂广:祝兴华弟平安抵雅! 李教授,如果您的同学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敬请邀请入群 我后面的一段话不妥,但收不回来,请各位拍砖! 李明远:好的,聂教授,不要担心,我不会介意。但我想对您的这句话说几句。 目前,在这个群里有专家不同意我的看法很正常,我一点儿也不惊讶。因为中医与其它学科关于能量的基础研究的了解太少了。恕我直言,大部分中医对现代科学研究的了解很有限。如同我和我的同学、同事一样,对中医的了解几乎为零。而最可怕的是这个“鸿沟”似乎越来越深,越来越宽。如果,现在还不动手来“填平”这个鸿沟,或使其变得浅一点儿、窄一点,其后果大家都会明白。大家都知道,要填,就要有做中医研究和做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合作来干,而不只是“喊”。而真的来做,一系列的“碰撞”是难免的,我们必须面对,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中国哲学或自然哲学是需要研究。根据我的认识,哲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或高度告诉我们“做什么”,但“如何做”或“怎么做”则需要靠基础科学的指引,而应用科学(如医学)则要解决具体“做”的问题,建立具体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技术(技艺)和机器(仪器)等。 而对于气(能量)的研究,古代中医做了很好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气的相关理论和治病的方法、技艺、药物等。但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能量(气)的研究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而近代中医对气的研究,似乎也没有超出古代中医的研究水平和范围。这与近代中医发展较缓慢是有一定关系的。按照我目前的认识,中医对气的理解、定义(或描述)在逻辑性、条理性、科学性等方面仍有发展余地。而对气的“气化”(能量的转换),气的运行(输送),气的功能、作用、规律等的研究也还有发展空间。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借鉴其它自然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医之气进行深化研究,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新的、更坚实的基础。 @ 聂广(深圳三院) 谢谢您的邀请,我会征求我同学的意见。如果他们愿意,希望能加盟,共同探索。 聂广:李教授,我后面的一段话不妥,不是仅仅介意问题,而是如何贯彻议事的规则。我希望,讨论问题的时候,问题提的越尖锐越有价值。但不应该拉帮结派,不应该以势压人,等等。我找找,过去写过一篇关于议事规则的博文,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俞剑虹:以我针灸临床三十五年观察到的各种人体奇异现象来说,“气”还真不能用“能量”来表达,否则太狭隘了。中医一直以“象”来揣摩、推测、归纳、总结人体的内在,这不是我们几句臆断或想象能解释的。各种复杂的、表现各异的“气”象,不是我们这辈人能说清楚的。 李明远:聂教授,感谢您的支持。需要有个“议事规则”,便于大家在规则内分析、讨论,甚至是争辩。我赞成! 王维武:@聂广,一门古代的医学体系,很难以三言两语定性为科学、非科学,或不科学,同样也很难定性其为潜科学、前科学或显科学。中医学不是毫无瑕疵的体系,但确实也藏有大量的珍宝。因此咱们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对于一些还不确定的,不妨暂为保留,不要急于下结论。我举一个例子,《伤寒论》六经辨证,秉承内难,但是如何判断病属何经,并没有特别具体的论述。而在《内经》则有明确记载,“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实则是讲得很清晰的。为利用现代科技探讨脉学的内涵提供了可能的指引。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们还不能说这个原文一钱不值,但是,究竟是否科学?这个有待将来的深入研究才能定性。 @ 李明远,在西方,确实很多文献中将“气”译为“能量(energy)”,但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举个例子说,能量是可以定量的,能量单位为焦耳,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测量。能量有电能、热能、化学能、光能等……咱们的气是属于哪一类、什么能呢?如果一个人气虚了就是能量的低下,那么,低到多少单位?为什么不能通过普通的能量制剂改变其气虚的状态?怒则气上,恐则气陷……”那么能量往上或陷下又怎么解释呢?还有,扎针时“得气”难道就是得到了能量吗?那么这个能量从哪里来?这个能量在体内又何以起到调节作用?如果没有精密的生物试验,证实扎针时导致体内能量的变化,咱们盲谈气是能量是没有丝毫说服力的。 李明远:@剑似长虹,同意您的观点。大家知道,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有很多问题或现象用“不可思议”来描述是最贴切的。这也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原因之一,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的经历和经验,集思广益。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这些人,到了经验最丰富,体力、精力还可以,心态较放松的年龄段。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是做研究的一段较好的时光。 @ 关河梦,您提到的这些问题,我有同感。关于这些问题我有如下认识和理解: 1. 这几年,我也注意到一些人将中医文献翻译成英文的文章,包括所谓将中医文献翻译成英文的所谓“方法”,及对一些中医专有名词的翻译。客观的讲,相当一部分的译文不敢苟同。而将中医之气直接翻译为energy,实为不妥。我的感觉是做这些翻译的人,大部分对自然科学中的“能量”的理解、研究十分有限。 2. 在现代自然科学中,“能量”也是五花八门,也许比中医之气还要复杂。一般常识所知道的能量有电能、热能、化学能、光能等,但还有其它能量。如微粒子之间的吸引能、排斥能,油水界面、液体与气体之间的界面能,化学势能、自由能等等。而这些“能”,很大一部分目前也不能定量或测量,只能定性表征。在这方面与中医中的一些“气”所面临的状况一样,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3. 按照我目前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中医之气(能),如人体之气,应为人体生物能;水谷之气,应为水与食物的生物质能,肝气,应为肝的生物能。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共同探讨,逐一确定。使之既保持中医的“本意”,又能系统化,分门别类,与现代科学交流。而不是简单的借用自然科学的能量之名。如我前面所言,到了一定程度(如中医学的影响足够大之时)。我们应该将能量称之为“气”,正本清源! 4. 关于扎针时“得气”的问题,我已写了一个短文,进一步修改后,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对于其它气的问题,我们可在未来的时间里,逐一探讨。 @ 关河梦 关于“气”的具体翻译问题,我倾向于在英文文章中用汉语拼音“Qi”,而用英文解释什么是“Qi”。另外,如“人体之气”,可翻译为“human bio-energy”,而不是“human energy”,再用英文做具体解释,而不是仅仅简单的翻译一个词。 @ 聂教授,您连接的文章我打不开,或许被过滤了。 林肇昆:明远,我打开了聂的文章,这次转发到你的私信上,你再试试,是否能打开。 李明远:林兄,収到了,很适用,多谢! 聂广:李教授,中医的气主要对接生物学的“能量”,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大。中医的补气药,主要包括免疫功能,但远远不止免疫功能。比如肺气,主要是呼吸功能;肾气,主要是泌尿生殖功能;脾气,主要是消化功能等等,其他还有很多很多,能量远远不能满足它的歧义性。记得我写过有关“中医学概念”、“气概念”的文章,我找找来。 链接:《科学网》博文“中医学‘气’概念的科学学思考”、“与赵老师讨论‘气’概念的几次通信”、“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 李教授,基于您对“气”的理解,请定义一下这个概念,以便我们进行逻辑学分析,以及医学考察。 严兴华:李教授的观点与此文所述有得一比。链接:“说人话,中医的‘气’是啥?” 我已平安到达,谢谢广兄! 聂广:得兴华弟,幸甚! 王维武:这是一个地区中医院的主任中医师,他最近要搞什么**针的讲座了……这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针灸吗?链接图片。 聂广:请林兄、俞大师点评! 拜读兴华弟转的文章,确实与李教授的思考近乎“同工同曲”。作为一种新观点,应该受到大家的重视,也应该接受无休止地质疑,直至取得共识。 中医的“气”,不是一个局部问题,涉及到中医学理论大厦的稳固性。如果能够获得实证性突破,绝对不是个小事情! 谢谢兴华弟,知道你见多识广! 为立弟,为什么不吭声,不屑一顾? 俞剑虹:链接图片。这个图说明什么? 赵先明:如果都这样只能说明中医处于最后的疯狂状态@剑似长虹 。好在这些只是局部疯狂。 聂广:赵师弟,这只是不规范市场经济下的局部行为。 赵先明:但是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的。 现在红火又赚钱的就是这些稀奇古怪的中医疗法。 聂广:链接图片。中医基础理论大家柯新桥教授正在西欧风情游,回来后会加入讨论的。他有很多感悟! 王维武:中医本身的规范与市场的规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自身体系不规范,就容易让人钻空子,市场就难以规范起来。各种诊疗项目的规范、流程如果太过随意,轻者只是谋财,重者则为害命。自身体系的规范不仅仅是科学化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与科学化关系不大。中医药每年有如此庞大的实践基础,为何不能做一个从个体到群体的逆向的疗效评价机制?一旦成形,那么形成SOP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不但便于技术的规范,更便于推广优良技术,更好地造福老百姓。为科研而科研,搞临床流行病学,假大空,最后是自毁长城。 为什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暂时不适合中医呢?因为临床流行病学建立的基础是“群体研究”,而中医是讲究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高度individualized的医学体系。所以只有先从individuals找到线索,再上升到group才有实用价值。而这个individuals不应由某一位医师提出,那样很容易出现各种的偏倚(bias),只有先经过这个客观化、普遍化的individualized的过程,再上升到group,才能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再作研究就容易得多,也很容易出成效。 聂广:维武的见解很有道理 王维武:聂老师多指教 聂广:很有价值,应该积极呼吁 赵先明:思路很好,但可行性不够,很难落到实处。 聂广:请维武做个自我介绍,本来想隆重推出,但知之不详! 王维武:我本科及硕士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七年制),博士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后来在中医科学院做肿瘤博士后研究,再后远渡重洋,到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读临床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的硕士,再后在卡罗琳斯卡附属南方医院工作,并从事西医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糖尿病)。去年回国内某高校任特聘教授。目前国内外两边跑,大概一边半年。请大家多多赐教 聂广:我知道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杂志负责人,顺便介绍一下。 赵先明:@聂广(深圳三院)建议群内实名制,以便于交流。 聂广:各位,赵教授建议实名制,非常必要,群内完全可以实行。 赵先明:@聂广(深圳三院) 你的群昵称可作为典范,实名(单位名)。 欢迎兴东入群参与中医热点问题讨论。 聂广:李教授,请您搞一个群公告,包括议事规则等等! 7902 是我校最杰出的班级,人才荟萃! 刘兴东: 谢谢赵教授! 聂广:群内实名制,不影响大家的对外名称。 赵先明:群里高手云集,是一个学术争鸣的好平台。 王维武:赵教授,从群体到个体与从个体到群体,只是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而已。既然咱们可以做从群体到个体的研究,为什么不能反之?我博士阶段曾经做了一些尝试,是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做的,目前与我的高中同学,厦大某教授在进一步尝试人工智能与这方面的结合,并非没有路径或可行性不强,而是完全有可能。一个个体也有可能是“群体”,正如现代医学研究细胞,看似很微观,却包含了很多宏观的信息。研究细胞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体。相似地,研究个体的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群体的规律。 刘兴东:聂教授好,幸会 聂广:请刘教授介绍介绍! 李明远:聂教授、严教授,谢谢推荐的文章,很有意思。这两天在胜利油田搞“矿场试验方案”,晚上回旅馆再拜读。 刘兴东:@聂广(深圳三院) 蔡铁如 湖南中医杂志社副主编。 赵先明:@关河梦 不是不可能,而是难度太大,而且一涉及中医中药就会难上加难。 刘兴东:微观研究正是中医的短板,聂教授逆向思维的研究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请多指教,很期待! 聂广:我有点糊涂,蔡教授还是刘教授?逆向思维是维武教授的立意。 李明远:聂教授,您对各位专家较熟悉,对组织协调具有丰富的经验,还是您来做这个群的主持较合适。拜托您搞一个群公告和议事规则。 聂广:好吧,我不推辞了。拟出后,请各位指教! 刘兴东:刘兴东,7902,恩施人,现在长沙湖湘中医肿瘤医院,有空请聂教授来长沙讲学 聂广:蔡铁如 湖南中医杂志社副主编? 刘兴东:是的!聂教授认识她? 聂广:不认识,你刚才提到的。 王维武:@赵先明,难是肯定的,而且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但基本思路并不复杂,咱们还是自然而然作原汁原味的中医药临床,然后将数据格式化、规范化,通过CMF平台采收到足够的样本,然后开展机器学习,作系统分析,找到线索,形成智能化的体系,最后再进行群体大样本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有很多的收益:独到的经验提取、理论更完美化(例如可以作grounded theory研究)、基础更坚实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这里我举一例,瑞典的患者数据是世界上最完备的之一,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医疗数据全部格式化、电子化、信息化。而且集中管理。这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个的数据,但是全国的个体数据可以随时联合起来,形成群体的数据,从而分析起来大为容易、从容不迫。我曾经做过瑞典国家长征计划的项目,做总抗氧化能力(TAC)摄入与肿瘤危险性的分析,一收集就是4万余例,在中国很难,但在瑞典却并没有那么难。为什么?咱们先着眼于群体,为了达到病例数,往往慌不择路,就不注重数据的规范化、严谨性,甚至都不客观化。最后做出的成果只有束之高阁。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如果还非要用西医研究的方式,最后只有将中医本身的精髓丢掉。 当然,瑞典的那个方式还不能真正符合中医药研究的需要,咱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改良,以更加符合中医药的规律,但是大体的思路,从个体到群体,比从群体到个体,我个人是觉得更为切实可行的。 赵先明:中医的精髓就在于宏观、模糊、抽象,很难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个性化的思路更加不利于现代统计学的处理。 刘兴东:@聂广(深圳三院) 群体和大数据研究,在保持中医本来的体系的前提下运用一些工具进行研究,应该是可行的,更应该是中医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王维武:是的,用普通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模糊的东西也有模糊的研究方法啊!例如模糊数学,粗糙集,就是模糊的研究方法。我曾做过粗糙集的分析,对于辨证规律的提取是有帮助的。 赵先明:@关河梦 @聂广(深圳三院) 是否有兴趣参加11月份的广东中医科学大会,做一个关于中医发展思路的报告? 王维武:很荣幸,非常感谢邀请 我于10月22日回瑞典,11月底的样子回来。就是不知道时间是否来得及。 赵先明:哦,可能有冲突。11月9号报到。 王维武:很遗憾,谢邀! 赵先明:下次再邀请你。 聂广:赵师弟,谢谢你发到邀请!我还是对传染病方面的思考多一些,发来两份资料,看看是否合适? 链接:“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模式的推陈出新”、“中西医结合感染病研究60年”。 赵先明:@聂广(深圳三院) 很专业 但跟这次会议主题不太吻合。 刘为立:广哥,我在默默地向大家学习! 聂广:赵师弟,好的,以后再说。为立弟,你的想法肯定别具一格,希望发布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857 次阅读|3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一)
fqng1008 2018-9-24 22:01
( 2018-09-19 建群) 聂广:请林兄拉李教授人群! 欢迎李教授,感谢李教授! 李明远:您好,聂教授! 您好,刘教授!您好,林老兄!很高兴参加 “ 感悟中医群 ”。 林肇昆:欢迎刘为立老弟。 刘为立:林大哥、聂兄好!大家好!我在火车站接黄煌老师。一会和大家聊。谢谢大家! 李明远:面对各位专家,我真的有 “班门弄斧”之感。好在学无止境,兴趣使然。 多谢林老兄的引荐和鼓励,有机会向各位专家请教中医之道,若有不当之处,望海涵。 聂广:为立弟,不知道黄煌老师愿不愿意加入此群?我们非常盼望! 李明远:之所以入了此行,实为无奈。几年前,颈椎、消化和呼吸系统先后亮起黄灯,寻医问药,折腾二年多,挥之不去,深感失望。第一次感到,盲目的有病乱投医,不靠谱。既然只有 “一条命”,还是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根子。痛定思痛,开始补课,看看相关的电视节目、书籍。刚开始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直到对能量与中医之 “气”的关系有所悟之后,似乎入了门,寻到了一点儿道。发现用自己所学,似乎也可对健康、中医和西医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随着对一些问题的初步解决,兴趣不断增加。今年四月,我们大学同学在南京“相识四十年”聚会。在兴奋、欣喜之余,也为一些老同学的健康状况所震惊!几位老大哥身体不适,未能参加;还有几位健康状况亦不乐观,更有几位已远离大家而去。回来之后,便决定着手将自己对健康的感悟写出来,与老同学分享,希望能有所帮助。由于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搞明白,因此,“深入”有限,“浅出”困难,深感愧疚。夏天,林兄回国,拜学求教,受益匪浅。今与各位专家相会,获赐教之机,不胜感谢! 聂广:李教授,不好意思!刚才一直在等候为立弟的回复。因为黄煌老师是当代经方第一人,誉名海内外。 李明远:聂教授,若能受黄煌老师恩泽,再做一会学生,倍感荣幸! 聂广:为立弟对经方理解很深,临床颇有收获。他们之间交谊深厚,一定不会辜负您的厚望! 刘为立:刚接到黄煌老师。 李明远教授:能有此机会,真是三生有幸!当奋发努力。 聂广:中国的医生,人文修养关怀差距很大,让很多老年人不放心。 林肇昆:先简单介绍一下李明远教授,我 90年到挪威时,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他当时正在卑尔根大学化学系读博,大约96年他回国在北京石油大学任教,退休前做过化工学院院长,退休后主要担任博导。国际上有个每年一次的科技盛会,邀请100位优秀科学家参加,在意大利那次是由李政道作轮值主席,李有幸作为四位中国科学家之一参会,可见他是很优秀的,最有意思的是他退休后竟热衷于中医,几年来他运用现代科技理论研究,颇有见解。因此介绍给诸位老同学,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聂广:谢谢林兄介绍,中医界有李教授加盟,幸甚 林肇昆:黄煌老师大名远扬,能够得到黄老师的指导,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谢谢黄老师,谢谢老同学们。 刘为立:很高兴认识李教授。才入住酒店 。 两位尊敬的学兄晚上好! 一会再给大家隆重推荐一位嘉宾。 等洗簌后哈 李明远:谢谢林兄!作为初来者,当自报家门(晚了一步,抱歉)。经过三年知青、二年矿工,七八年考入抚顺石油学院(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储运七七零一班(工科),八二年一月毕业留校任教。八八年通过国家教委考试,赴挪威卑尔根大学自然与数学学院化学系进修,八九年转读博士(物理化学,理学;研究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九三年毕业,并继续于化学系工作。九五年回国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工作,二零一五年退休。二零一四年至二零一六年在马来西亚戴乐公司( Dailog)工作(主要推广我们研发的采油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主要将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相关理论、原理、方法应用于原油开采,并获得突破。 @中医刘为立 辛苦了!很高兴与大家相识。 聂广:谢谢李教授的介绍。林兄是我们的班长,他和为立弟都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不像我务虚多一些,喜欢高谈阔论而不切实际。退休后开了个诊所,只能帮忙抓抓药,主要是内人看诊。我暂时还在医院返聘,打算再过两年离开体制。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让我们聚到一起。感恩! 林兄,把严兴华大师也请进来好吗?他见多识广,大家更近一点交流? 林肇昆:明远,聂教授我已跟你介绍过,他太客气了,他是对中医有特殊见解老同学,虽屡遭挫折,但对中医的前途,一片赤子之心百折不挠。 聂广:严大师 李明远:说起中医,真的是缘分。我外祖父和他的父亲是乡村郎中,二姨大学学的农业,毕业后却子承父业。我二哥有机会与外祖父生活一段时间(知青插队),向老人家学了中药炮制,此后与中药为伍至今。小时后受母亲影响较深,头疼脑热,一律用中药。没想到,今天也回归中医,希望不算太晚。 严兴华:  广兄为啥事 ? 聂广:林大哥的好朋友李教授,是著名化学家,希望和大家一起切磋中医,特请你出山! 林肇昆:欢迎兴华! 李明远: @聂广(深圳三院) 严兴华: @ZHAOKUN LIN 刚才告别病人 。 聂广:李教授 ,正好黄煌老师到武汉授课,为立弟等会邀他人群,大家亲近亲近! 严兴华:大哥好! 李明远: @聂广(深圳三院) 好,幸甚! 刘为立:兴华兄好! 严兴华: @聂广(深圳三院) 黄老师和我在美国针灸教育一群同过桌 ,后来他忙,退了。 @中医刘为立 没开昵称,原来是刘兄 刘为立:广哥一会介绍的神秘人物不是黄煌老师。另外一个。学兄们猜猜看 聂广:李教授,严兴华也是我们的同学,他早年出国经营,打开东南亚一片天地,经常跟政要看病。是骨伤高手! 林肇昆:兴华,我写了个李教授简介,还有他自己的介绍,就不重发了,我直接寄给你了。 严兴华: @ZHAOKUN LIN 好的,谢谢班长 ! 聂广:为立弟 严兴华:刚从柬埔寨回来,现在呼市,刚从内蒙古人民院出来,想睡觉哦! 李明远: @振兴中华 幸会!幸会! 刘为立:神秘人物驾到! 严兴华:李教授,有您这样专家力挺中医,是中医药之大幸 聂广:长虹弟,请进来吧! 严兴华: @中医刘为立 ,两个聪明透了哥们! 李明远: @振兴中华 ,不敢当!向各位专家学习,烦请指教。 严兴华: @李明远  ,我不敢,您中医是有家学渊源的。 刘为立:一会和学兄们聊哈 李明远:很遗憾,小时候不懂事,错过了一个机会。 严兴华:姜尚式人物再现更好啊! 林肇昆:明远,今天这三位老同学都是我非常尊重的班上的精英,在中医不同的领域中各有千秋。兴华是难得的全才,这与他被卫生部点名派往东南亚支援的经历有关。 聂广:时间不早了,大家早点休息。明天再聊如何? 李明远:谢谢老兄!有机会向各位请教,机会难得! 严兴华:时间不早了,我还得给她中药处方。 李明远:好,谢谢各位,晚安! 林肇昆:欢迎长虹群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陈长虹:收到班长的邀请,一定积极参与。谢谢! 林肇昆:太好了,一定注意身体,有了身体才有一切。你那里已过了半夜,好好休息! 聂广:为立弟,谢谢你!我相信,你已经尽力了。至于黄煌老师,也是情有可原,授课、看诊已经忙乱不堪,确实有点无暇顾及。一切都是缘分,走不到一起,是因为缘分未到,不必强求。诸位也不要遗憾,黄煌老师那样的高人并不少,我们静等缘分! 链接:《科学网》中医经典:医学进步的隐形杀手 李明远:聂教授,拜读了您的文章,亦有同感。 1. “跟师学徒”只是培养“工匠”,绝对不会产生研究、懂中医学的科学家,也自然不能促进中医学的长足发展,而使中医处于落后于时代的状态。 2. 中医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落后,只能做到有限的继承,很难创新。我对中医的“博士生”培养不太了解。但自然科学学科对博士生的教材要求除经典基础书籍外,主要是大量阅读最近十年的文献,必须是最新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3. 过分的“崇古尊经”与四十年前的“两个凡是”同出一辙,只是“故步自封”的代名词,其结果只能是“自杀”。 如我反复强调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均为应用科学,研究同一个对象 ——人,或人的健康、疾病。其研究方法、结果完全可以互相参考、借鉴、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设障、排斥,甚至对抗。当然,由于两种医学在发展历程、思维模式、研究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这种互相参考、借鉴只能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基础科学。否则便没有可交流的语言,导致相互误解和歧义。因此,中医必须接受和借助基础科学这个“桥梁”或“翻译”重新认识自己,并与现代医学进行交流,将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一切研究成果为中医所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至于被“淘汰”或“边缘化”。实际上,当今世界,因何一个学科(包括理科、工科等)若不进行学科间的交叉、借鉴、碰撞,便不能继续发展。我想中医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按照 “理工男”的思维,继续“抛转”,仅供参考。 聂广: 这两天筹备会议,没有及时交流。今天下午会议开始,听讲过程中看到李教授的发言。其实我们这个群,存在频道障碍,但愿能够碰撞出火花。 李教授,建议您的文章改成 WORD文档发到群里,以免占据空间太大,大家爬楼梯困难。 李明远:好的。链接:关于 “三焦”的进一步讨论 聂广:李教授思考的是学科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群里多数思考的是技术性问题,但也对战略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见仁见智,不必顾及面子,理性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批评意见,相信李教授不会介意。 李明远:不会的,学术讨论就该如此,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聂广:刚才换届大会,终于卸了主任委员的担子,专心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林肇昆:李教授作为理工男通过近几年的刻苦钻研,在中医领域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不错的感悟,尤其在一些见解上真有独到之处。在上半年我们谈了许多,深广的程度远远超出他目前发出的 21篇科普短文,也许是我连作了两次手术的原因,我一开始特兴奋,后来觉得自己有点力不从心,有许多牵扯到现代超前科技知识,但是又觉得浪费在我手里太可惜了,因此拉过老同学们帮帮忙,也许还真搞出点名堂来。希望大家多听听,多批评。 李明远: @ZHAOKUN LIN  今天要陪朋友出去。周末愉快! 刘为立:这几天开会,回来总结资料。问候学兄及李教授。 这次湖北基药组织的经方会,到会学员 300多人,比今年3月份的一次人数少了些。但大家都是克服困难从四面八方过来的 。 链接照片:上两张是三月份的。下面一张是这次的。 李明远: @中医刘为立 祝贺!辛苦了! 感谢林兄的鼓励!实际上刚刚涉足,一脚踏进来,不知深浅,还不知道能游多远,也许回不了岸。中医学不同于化学、采油实验,做不对,搞错了,可以重来。医学涉及大众健康,人命关天,须慎之又慎。目前只是探索,虽然兴趣愈浓,但一切都要经过检验,方知妥否。做什么事都一样,外行看热闹,对其深层内涵,尚需时日研判,才能见分晓。当然,若能获诸公相助,或许可事半功倍,趟出一条路来。 刘为立:谢谢李博士! 林肇昆:为力是老同学中最脚踏实地做好中医的一位,没有半点虚华,我一直十分钦佩。 刘为立:大哥一直在鼓励小弟。小弟只是在自家家里开了一个小诊所,靠看几个患者糊口 严兴华:诸位的贴子让我受益非浅 我刚从内蒙回汉 ,特为三焦讨论转上一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面的是我乐酒照。 链接张效霞:三焦真原 附 李明远: 关于“三焦”的进一步讨论 对于“三焦”的进一步探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究: 1. 解剖形态 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是依据人体解剖确定的。既然其它十个脏腑均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器官,三焦怎么会“无形”或成为“一个生理、病理学的概念”。这不符合逻辑!在中国古代哲学怀抱中诞生、发展的中医学不会如此“无章法”,古代医者也不会如此“糊涂”。 依据张介宾的定义或描述,三焦为“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类经·藏象类》)。这可以被现代医学(解剖学)所证实。即“三焦”由膈、胸腔和腹腔构成。 2. 生理功能 古今医家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主要为: (1)通行元气: 依据中医学,元气源于先天之气,稟受于父母,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的气。其主要功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始物质,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以激发、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 若依据现代医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目前的研究成果,元气则对应于基因的生物能,是人体生物能最原始、最基本的能量,是人体从受精开始自然地、自动地发育、生长的原始推动力。人体的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的生成和生理功能,均是由基因生物能,这一最原始、最基本的能量所赋予和推动。由于“基因”是DNA分子的一部分,因此,在宏观上,每个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物能就是各自的“元气”(即细胞元气、器官元气等),或中医学中的“脏腑之气”。 如果将“元气”理解为“基因生物能”,那么元气是不需要“输步”的。因为元气(基因生物能)是各个细胞、组织、器官所固有的,源自父母的精子和卵子两个细胞。而“三焦的”功能之一,“元气通过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实为将“宗气通过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 依据中医学,宗气又名大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化合而成。宗气形成于肺,聚于胸中。 而依据“能量与健康”的关系(本系列短文讨论之核心),宗气为心脏输出的动脉血中“高级营养物质”(由肝合成的“中级营养物质”(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来自于肺的空气(清气)中的“氧”反应形成(化合而成))所具有的能量。这里“中级营养物质”运载的能量源自水和食物的生物质能,“氧”含有化学能。而“高级营养物质”运载的能量(宗气),通过动脉血、组织液供应给每一个细胞、组织和器官,转换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物能(对应于中医学中各个脏腑“之气”)。 如果上述用现代科学对中医学的“元气”和“宗气”的理解和解释是对的,那么三焦输步的不是“元气”,而是“宗气”。实际上是用“宗气”补充“元气”,或者说,将“宗气”转换成“元气”。而用现代科学的叙述,则为将水、空气和食物的生物质能转换为各个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物能。 (2)疏通水道 疏通水道,四个字,精辟至极!既然“肾主水”,“膀胱贮尿”,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自然是“加压”排尿(疏通水道),各负其责。 (3)运行水谷 同理。既然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主“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化糟粕”,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自然是“加压”排便、排气。 三、三焦及其生理功能是否科学 依据现代科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及其生理功能是否科学呢?如果依照聂教授讨论过的标准——“可确定性”和“可检验性”,可做如下分析: (1)解剖形态已被现代解剖学所证实。三焦由膈、胸腔和腹腔构成,毋庸置疑。 (2)通行元气(宗气)。宗气为心脏输出的动脉血中“高级营养物质”运载的能量。这些能量源自水、空气和食物的生物质能。这些能量通过动脉血、组织液供应给每一个细胞、组织和器官,转换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物能,以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解剖学和生理学,如果没有胸腔(上焦)内压力的正负变化,肺就不能呼吸。因此也就没有“清气”,而没有“宗气”,当然就无法补充或转换为“元气”。 (3)疏通水道和运行水谷。如果没有腹腔(中焦、下焦)的“加压”,“水道”就无法“疏通”,糟粕也不能排泄,而胎儿亦不能自然分娩。 简言之,对一个正常人体,三焦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可确定性”和“可检验性”为100%! 综上所述,三焦是一个“有名有形”,由膈、胸腔和腹腔构成的“大府”,为“人体第二泵”。其生理功能主要为主“通行宗气”(辅助心脏输送血液和组织液所运载的能量),主排便、排尿、排气、分娩胎儿。而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只是在逐一证实老祖宗数百年、上千年前的发现而已! 附张效霞:三焦真原 1. “无形”当为“无常形”、“无别脏形” 三焦 “无形说”已被古今学者批得体无完肤,似无进一步探讨之必要。但《难经》明言三焦“有名无形”,四字凿凿,何以言其“有形”呢?及至现代,还有许多学者宗此而主张三焦无形,认为“所谓有名无形,是只有这一个名称而它的实质是看不见的”[1]。甚或以“《难经》论三焦,原与《内经》所论,非一家言”而搪塞之。足见《难经》此说影响之大,也说明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详《难经》论及三焦者,计有八处,分见于《八难》、《二十五难》、《三十一难》、《三十八难》、《三十九难》、《四十五难》、《六十二难》、《六十六难》。已有许多学者将《内经》与《难经》有关三焦的论述进行了比观,结论为: “考《灵枢》、《难经》所说部位分野,文字方面似略有出入和不同,但大体并无多大分歧。”[2]“《内》、《难》论上、中、下三焦,其内容惟上焦有别,《内经》论‘上焦如雾’、‘上焦出气’、‘上焦开发’、‘上焦泄气’等,《难经》所议则‘上焦主纳而不出’。此乃两者从水谷气化全过程的不同阶段言。《难经》言水谷气化的开始,饮食物从上而入,主纳、出则反常。《内经》言水谷气化的后期,体内吸取营养成分,以上焦敷布全身。至于《内经》论‘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形容其功能表现之情状,与《难经》论中焦‘主腐熟水谷’,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基本相同。”总之,“两者所论,仅是以不同的角度言,异曲同工,实质则一”,“无原则性区别”[3]。 《难经》言三焦 “无形”者,凡二见。《二十五难》云:“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三十八难》又云:“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可见,《难经》不仅说三焦“有名而无形”,而且也说“心主”有名无形。因此,只要搞清楚《难经》为什么说“心主”有名无形,则三焦“有名无形”之本义亦昭然若揭。 我们注意到:虽然《难经》说三焦 “有名而无形”,但后世注释《难经》者,却有持不同之见者。如日本名古屋玄医解《二十五难》时云:“凡物之貌,长短方圆椭角之类,谓之形也。然则心主形者,心形是也;三焦形者,身形是也,此有名无形之谓也。”[4]徐灵胎释《三十八难》时说:“《灵》、《素》之言三焦者不一,皆历历言其纹理厚薄,与其出入贯布;况既谓之腑,则明是藏畜泌泻之具,何得谓之无形?但其周布上下,包括脏腑,非若五腑之形,各自成体,故不得定其象,然谓之无形则不可也。”[5]上述诸家只是说三焦没有特定形态,并非没有形质可言,但却没能解决《难经》为何说三焦“无形”,此之“无形”是指何而言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在历代医籍中,真正解决“有名无形”这一“悬案”者,当推杨上善。他在论“心包”时说:“心外有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属于心包,名手厥阴。有脉别行,无别脏形,三焦有气有脉,亦无别形,故手厥阴与手少阳以为表里也。”[6]可见,《难经》说心主与三焦“俱有名而无形”仅是说它们“无别脏形”、“亦无别形”而已。换言之,“形”指形状而非指形质,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针之名,各不同形……员针者,针如卵形。”也就是说,心主、三焦之所以“无形”,是相对于其他脏腑都具有其各自特定的形态而言的,它们不像心、肝、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脏腑器官那样能不依附于其他组织而有自己独特的形态。 或曰:杨上善将 “无形”训为“无别脏形”,是“增字为训”的错误做法,因此并不能作为证据而否认《难经》三焦“有名而无形”说。试想:心主即心包络,其有形态可循是不言而喻的,焉得说它有名无形?只不过因其包裹于心脏之外,没有自己独立的形状而已。换言之,心脏是什么形态,心包就是什么形态,故《难经》才说其“有名而无形”。同样,三焦“无形”也只是说其“非若五腑之形,各自成体”。正是因为心包与三焦的形态都是由其所包裹的脏器来决定,它们本身并不具备脱离其他脏器而独立存在的形态,这可以说是《难经》说心包、三焦“有名而无形”之本义。后人总是说三焦“有名而无形”而回避心包,显然不是正确的治学态度。另外,我们发现,唐·刘禹锡《天论·中》有云:“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见耳。”其好友柳宗元对此非常赞同,在《答刘禹锡天论书》中说到:“独所谓‘无形为无常形’者,甚善。”[7]这与杨上善谓“无形”为“无别脏形”可谓异曲同工。《淮南子·原道训》亦云:“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8]此与上述“无形”为“无常形”及《灵枢·本输》谓三焦为“孤腑”亦正相合。 总之,《难经》说三焦 “有名而无形”是说其“无常形”、“无别脏形”,是相对于其他脏腑没有具体的形态而言的。那些认为三焦有其功能,而无形体可言或是由不可捉摸的“气”所构成的种种说法,都是有背常理,不合逻辑的。正如清代医家罗美在《内经博义》中所言:“以为三焦无状,空有名,是以其说纷纷,皆拘文牵义之徒也。”[9] 2. 三焦当位于腹腔之内 脏腑之本义是指人体胸腹腔内器官的总称[ 1]。因此,作为脏腑之一的三焦也必然位于胸腹腔内。至于其准确部位,通过《灵枢·经脉》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即可以明确解决这一问题。其文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下膈,历络三焦”、“下膈,循属三焦”已经再明白不过地指出三焦所在的部位是膈下之腹腔,与膈上之胸腔了不相干。其实,从《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的论述中也能证实三焦一腑的确位居腹腔之内。《难经·三十一难》关于三焦部位分野的论述,虽然与《内经》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和不同,但总体并无多大分歧,其文曰:“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关于三焦的部位,清儒黄以周在《儆季文钞 ·内经素问·释三焦》中有一段精辟的分析和考证:“旧说上膈即上焦,膈中为中焦,下脘为下焦,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斯说也,考之《内经》,有不合,未可信也。《灵枢》‘经脉篇’曰: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下膈,历络三焦。又曰:三焦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据此,则三焦并在膈下明矣。如旧说心包络之脉起胸中,即上焦,则《内经》曷不云心包络之脉起于上焦,与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同例言之乎?且上焦已在膈上,何寻言下膈历络三焦,下膈循属三焦乎?历络、循属云者,谓三焦俱在膈下,历历相循也。然则三焦何以分也?曰:上焦之旁,在胃口上;中焦之旁为胃中,其气皆上行于膈;下焦则别回肠而下注。《灵枢经》‘营卫生会篇’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而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是也。其云贯膈而布胸中走腋者,诸营卫气从上焦而出布胸腋,非言上焦也。医家误解,乃谓上焦在胸中矣,然则谓上焦亦走腋可乎?”[2]张志聪《侣山堂类辨》亦云:“包络……其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是包络在膈上,三焦在膈下,皆属有形之脏腑也。”[3] 三焦位于腹腔,我们还可从另一角度证实之。《灵枢 ·本输》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杨上善注云:“中,谓脏腑中也。下焦如渎,从上焦下气,津液入于下焦,下焦津液流入膀胱之中,无脏为合,故曰孤腑也。”[4]马莳注曰:“手少阳三焦者,属于右肾,而肾又上连于肺,本经《经脉篇》谓: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正肾之上连于肺也。故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而将此两脏,必皆以肾为主耳。然此三焦者,为中渎之腑,乃水道之所由出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正以下焦如渎,而此有以聚之决之,故曰决渎之官,又曰中渎之腑也。彼膀胱合于左肾,即此三焦合于右肾,然三焦虽与膀胱为类,其实膀胱与肾为表里,而三焦不与肾为表里,乃与手厥阴心包络经为表里,非腑之孤者而何?由前观之,凡六腑之所与合者,盖如此。”[5]张介宾注云:“膀胱受三焦之水,而当其疏泄之道,气本相依,体同一类,故三焦下输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也。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之腑也。”[6]张志聪注曰:“夫三焦者,少阳之气,水中之生阳也。手厥阴包络之相火,出于右肾,归于心下之包络而为一脏,三焦为之腑,是两肾以膀胱为腑,三焦归于中胃,为包络之腑,故为孤之腑也。夫两肾者,主天一之水,地二之火,分而论之,犹两仪也,故少阳属肾,肾上连肺而为两脏。合而论之,阴阳相贯,水火互交,并主藏精而为生气之原,故皆以膀胱为腑。三焦上合包络,故乃为孤之腑也。”[7]综观诸家之注,都只着眼于“孤之腑”,而忽略了“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惟高士宗独具慧眼,认为是独指三焦而言,他在《医学真传》中说:“五脏合五腑,三焦一腑无脏与合,故曰是孤之腑也……六腑之气,俱合三焦,故又曰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孤者,独也,谓独任其上、中、下之化机也。既曰将乎两脏,又曰六腑与合,是三焦一腑,则较之诸腑而独尊,岂如一腑合一脏而已耶!”[8]意谓六腑统与三焦相合。详《灵枢·本输》本为十一脉系统,尚未涉及心包络,故其所言脏腑相合之论当属五脏配五腑,三焦无脏与合,故曰“孤腑”。既然已称三焦为“孤之腑”了,那么,紧接其后的“是六腑之所与合者”一句显然也就不是统论六腑与其所合的总结语,而是专指三焦而言。三焦与其他五腑相合,而五腑又都位居于腹腔之内,三焦不位于腹腔又居于何处呢? 另外,《难经 •三十八难》称三焦为“外腑”,“外腑”即“腑外”也。意谓三焦位于其他诸腑的外面,这与《灵枢•本输》“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可谓异曲同工。三焦只有位于诸腑的外面,并紧紧地附着、包裹于其上面,才能与诸腑“相合”也。 总之,三焦一腑,位于腹腔,并且在其他五腑的外面,这才是三焦的准确部位。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谈得上进一步探讨三焦的具体形态。历代医家(特别是现代)由于大多没能搞清楚这一点,将三焦的部位扩大到胸腹腔,甚或胸腹腔之外,故均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在所难免了。 [1]张效霞,杨庆臣.奇恒之腑考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22. [2]黄以周.儆季文钞·内经素问.//王洪图总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北京出版社,1997.2452. [3]张志聪.侣山堂类辨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7. [4]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74. [5]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7. [6]张介宾.类经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35. [7]张隐菴.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8. [8]高世栻.医学真传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