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集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4年集约用地观点一览
热度 3 vcitym 2015-1-9 22:03
2014年有幸得到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约稿,阐述一下自己关于集约用地的一些看法。正好,这也是自己10多年来需要总结的机会。于是,按照期刊的要求,将多年来自己的思考分解成5篇系列小文章,算是了却一件自己多年的夙愿。 这5篇小文构成了集约用地基本理论问题的一个体系,也是本人2004年出版《 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 集约利用 评价 》以后的升级版。因为期间参与了全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重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20个小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行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等工作。同时,也参与了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无论是工作任务的前期研究,还是科学问题的探索探究、工程问题的实施设计,一些问题在开始时搁置,但走过10多年的工作,原来搁置的问题还是需要回头看看。这一回头看看,原来不清楚的逐渐明晰了,原来有争议的开始不争议或者少争议了。于是,将他们汇总成文,也可能对同类研究或管理工作有些许的借鉴意义。 这5篇系列小文的摘要如下: 1、 明晰概念 引领实践——节约集约用地基本理论系列之一 摘要:从说文解字开始,从中国的文化历史总结土地节约与集约内涵,并与从国外引进的所谓传统概念进行比对。节约用地是不同用途间的一种比较概念,是一种用途土地相对其他用途土地的节省或少用;集约用地则是同一用途内的土地利用强度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各种投入(资本、技术、管理等)的增加提高承载、强度或产出的一种土地合理利用方式。最后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土地整理、“三旧改造”、建设用地上山等实践判断上,指导人们更好地从事节约集约用地活动。 见 http://www.calre.org.cn/Sankanguanli/sk_showjp2010.asp?id=KAFfI0DXKdmfk0k 2、节约集约用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节约集约用地基本理论系列之二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是波动中持续增长的。在持续增长过程中,随着人口增加必然导致资源短缺,资源短缺导致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导致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这些变化是经济发展使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生,并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国外经验,认为启动节约集约行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均GNP的临界值是5000美元左右(约人民币三万多元),并进一步针对中国的情况,提出应该采用由东部到西部梯度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实行差别化节约集约用地策略。 见 http://www.calre.org.cn/Sankanguanli/sk_showjp2010.asp?id=KAFfI07%2FS2heMAo 3、集约用地的两个水平和五个阶段——节约集约用地基本理论系列之三 摘要:文章从报酬递减规律和报酬递增规律的研究认识出发,立足集约用地的基本内涵,将集约用地划分为物理累积的初级集约和提升强度的次级集约,同时按照集约化评价的基本构成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的组合关系,将集约用地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阶段:实物型、机械型、技术型、智慧型和艺术型,且阶段之间的转换具有部分交叉和过渡性。 见 http://www.calre.org.cn/Sankanguanli/sk_show2010.asp?id=KAFfI07%2FRjmeFpa 4、集约用地模式顶层设计——节约集约用地基本理论系列之四 摘要:文章探讨了基于国民经济行业类型划分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模式。主要是从国民经济各行业土地利用过程中抽象出具有正向效果的特征规律,推演出空间、时间、功能三个理论维度下的集约用地模式,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多种子模式进行匹配与组合,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编码表,最后形成了集约用地模式顶层设计总体思路和初步方案。 见 http://www.calre.org.cn/Sankanguanli/sk_show2010.asp?id=KAFfI0FUKbigWhk 5、集约化变量与集约用地量度——节约集约用地基本理论系列之五 摘要:通过剖析200多年来报酬递减规律的发展过程,发现集约化现象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现象,并通过构建集约化变量、集约化模型、集约化曲线、集约化参数以及集约化变量应用等提出了集约化变量理论。集约化变量是人类活动使自然资源价值、效益或承载增加的变量,用单位自然资源量的价值、效益或承载表示。集约化是连续增函数,报酬递减是这个增函数中的状态函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集约化发展。 见http://www.calre.org.cn/Sankanguanli/sk_show2010.asp?id=KAFfI0FVS2heFpa
个人分类: 土地相关|553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初步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八项制度体系
vcitym 2012-4-8 07:44
节约用地十几年的发展,学术媒体的关注见图1. 图1 学术媒体关注节约用地的情况 节约用地在我国一直受到关注,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学者研究、报纸报道。其中由于2006年开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使节约用地的关注度形成一个高潮。 关于集约用地十几年的发展,学术媒体关注情况见图2。 图2 学术媒体关注集约用地的情况 集约用地的情况是逐步被人们关注的,而且越来越高。 鉴于我国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保发展保红线成立土地管理部门面临的问题,必须破解。于是,我们国家开始研究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包括政策体系、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等。其中制度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这就是国土资发〔2012〕47号文件《 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 》。其中八项制度是: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制度。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科学确定各类建设用地总量,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实行以人均建设用地为基本标准的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从严控制规划期内城镇工矿用地;实行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农村现有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实行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控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各区域、各业发展用地,强化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及空间(布局)控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并实行永久保护;实行建设用地功能区控制和空间管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边界,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落实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上向下逐级控制,下一级规划不得突破上一级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公告和调整评估制度,规划编制要扩大公众参与,规划一经批准应依法予以公告;调整规划的,必须就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等进行评估,依法组织听证和专家论证,并向社会公示。 (二)土地利用计划调节制度。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数量,降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实行差别化的计划区域调节政策,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严控制东部发达地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合理安排中部和东北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适当增加西部欠发达地区未利用地计划指标;实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和农民住房、环保、医疗卫生和现代服务业用地,合理安排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产业、新工艺、新产品项目用地;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围填海用地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 (三)建设用地使用标准控制制度。实行建设项目用地准入标准,修订和实施限制禁止用地目录,控制资源消耗高、环境危害大、产能过剩、土地利用强度低、投入产出效益差的项目用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完善科学可行的建设用地标准体系,修订和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合理确定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农村宅基地和宅基地建筑占地最高控制面积,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逐步形成覆盖城乡、覆盖各类产(行)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标准体系;实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控制,适时修订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明确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要求,实现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和优化配置;探索建立经营性建设项目投资和产出标准体系,综合评定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制度。实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完善国有土地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配置方式;实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缩小划拨供地范围;坚持和完善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依据规划确定用途,通过市场竞争确定土地价格和用地者;加快推进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依法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按有关规定采取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鼓励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联营、入股等形式兴办企业,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 (五)节约集约用地鼓励政策制度。实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鼓励政策,完善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与升级扩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实行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鼓励政策,深化完善工业用地提高利用率和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的规定;实行优先发展产业的地价政策,各省(区、市)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确定。鼓励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地上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配置方式、地价确定、权利设定和登记制度。实行城市改造中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的鼓励政策,在符合法律和市场配置原则下,制定规划、计划、用地取得、地价等支持政策,鼓励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土地利用监测监管制度。实行土地供应全程监管,以供地前发布实施供地计划、供后规范履行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为重点,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为基础的综合监管平台为支撑,对土地供应总量、布局、结构、价格和开发利用情况实行全面监管,形成“全国覆盖、全程监管、科技支撑、执法督查、社会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实行土地利用巡查,以乡镇国土所为平台和依托,以建设项目开工、竣工、土地用途改变、土地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为重点,开展动态巡查;实行土地开发利用信息公开,定期公布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合同履行等情况,扩大公众参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七)土地利用评价考核制度。实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以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下降为考核重点,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作为控制区域建设用地规模、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依据;定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升级、扩区的依据;开展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全面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状况、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评价结果作为科学用地管地、制定相关用地政策的重要依据。 (八)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制度。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领导,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制度。
个人分类: 土地相关|3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约与集约辨析,兼论集约用地的五个层次
热度 2 vcitym 2011-10-25 20:12
一直在做集约研究,可今天突然想到,集约原本不是一家,后来成了一家。那么,不是一家之前是什么样子呀?百度一下,发现,原来如此。 集: 详细字义   集 jí 会意。字从隹,从木。“木”指树木。“隹”为“锥”省,意为“锥形”、“金字塔形”。“锥”省与“木”联合起来表示“金字塔形的树木上面里外都有许多鸟儿停歇”。 本义 :群鸟借助树木枝条组成金字塔形社会。金字塔形的鸟群体。 引申义 :(鸟群)会合。 说明 :“集”不是指乌合之众,而是指有最高领导、中层领导和基层民众三个层次的有序群体。 维基百科: 集合 (或简称 集 )是基本的数学概念,它是 集合论 的研究对象。最简单的说法,即是在最原始的集合论─ 朴素集合论 ─中的定义,集合就是“一堆东西”。集合里的“东西”,叫作 元素 。有条件具有交换律、结合律等。 约:详细字义 约yuē ,字从糸,从勺,勺亦声。“糸”表示“缠束”、“绑定”。“勺”意为“专取一物”、“专注于一点”。“糸”与“勺”联合起来表示“专门对一件物品进行绑定”。 本义 :专物专绑。 维基百科:无解释 集约:详细字义 1、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 2、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 核心力量 ,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3、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 博主:我们理解的集约,其实就是不断形成金字塔,先是磊塔底(级差地租1,或者就是初级集约),然后是砌塔身(级差地租2,或者是次级集约),最后是搭塔尖(级差地租3,或者是高级集约,如CBD区)。 当前人们讨论节约集约用地,其实包括了几方面的含义。节约主要指增量而言的。集约则侧重于存量而言。节约抓得紧促进集约度提高;集约抓得紧促进节约度提高。 集约用地分为不同层次,初级集约就是简单的增加劳动和物质要素提高效益,如初级农业生产、初级居民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指主要指标),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看得见是标志。次级集约则是在初级集约基础上,增加管理和技术导致的效益提高,体现在辅助工作和生活科技产品替代人工,技术密集型替代劳动密集型。高级集约则是在次级集约基础上通过营造舒适宜居的环境,增加艺术投入,提高效率和幸福程度。体现在智力密集型替代技术密集型。 延伸阅读1: http://wenwen.soso.com/z/q199583963.htm 反映集约经营程度或水平的指标有:①单项指标。包括单位面积 耕地 或 农业用地 摊得的 农具 和机器的台数(或机械马力数)、电费(或耗电量)、肥料费(或施用量)、种子费(或种子量)、 农药 费(或农药量)、 牲畜 头数和 人工费 (或 劳动量 )等。②综合指标。包括单位面积耕地或 农用地 摊得的占用资金额、 固定资产 额、生产 成本费 、 生产资料 费等。反映集约经营经济效果的指标有: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上所获得的产量、 产值 、 增加值 和纯收入,以及单位投资所获得的产量、产值、增加值或纯收入等 土地经营集约度可以分解成两个相关联的概念,即初级集约度和次级集约度。初级集约度指在土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土地的资本或劳动的数量,土地产品包括作物、矿物、办公楼、住宅空间和高速路等。次级集约度指特定地点加工土地产品过程中使用资本或劳动的数量,例如畜牧产品加工、矿石的冶炼、 制造业 、商业的经营乃至住宅的使用等。 延伸阅读2: 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1/04/11/301243.html “与农用地不同,建设用地的利用有初级利用和次级利用,初级利用如房地产开发,次级利用如工业生产。在初级利用阶段,如果市场规划、技术条件都许可,开发商实际上有追求开发高强度的动力,毕竟开发强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大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初级利用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而次级利用强调的是能够产生最大的产出,效益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在对生产的总投入一定时,建设用地初级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有可能影响生产的总产出和土地的总体集约利用程度。如何来权衡、选择?讨论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设定目标,即建设用地利用初级集约程度和总体集约程度都要高。前者反映了土地资源短缺的客观要求,后者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具体到评价指标的表征,建设用地节约利用评价重在考察增量土地利用状况,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侧重考察存量土地利用状况,评价指标应把握初级集约、总体集约的双重要求,着重考察土地对建设、社会(如人口)、经济(经济投入、产出或产生效果)的容受力状况。此外,土地利用管理(尤其是市场化管理)状况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显著影响,土地管理绩效问题不能忽视。”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4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经济新趋势
剑走偏锋 2010-5-17 20:07
进入本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呈现 出 平衡发展与集约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平衡发展包括增长 的 动力结构平衡、增长 的 地区结构平衡、进出口 贸易 的平衡,而集约型发展主要表现新兴产业崛起、产业技术进步显著、资源节约与低碳经济成为新时尚。在这一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六大趋势: 1 .两种增长模式 的再平衡 2008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暴发,也使全球大多数国家对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认识出现了新的变化。以美国、法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消费主导型经济,其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个人消费。在美国,个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净出口的贡献为负值。这类经济体个人消费超前,透支消费成为主流,居民的储蓄率在10%以下,甚至为0。这种模式虽然能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进出口逆差、储蓄与投资不足的弊端,从而影响了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积极倡导节俭风尚,号召居民量入为出,提高储蓄水平。 而 德国、日本与中国这类长期享有大量贸易顺差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美法等逆差国的抨击,扩大进口、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福利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更是促进本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因而,这种经济模式也转向鼓励居民扩大消费、适当减少储蓄比率、适当压缩外贸顺差,成为未来的政策取向。 两类经济的相互借鉴与平衡性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趋势。德国、日本、韩国等地未来消费比值很可能会有所上升,净出口需求对经济拉动作用会有所下降。而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的作用会有所提高。 2. 发达国家 的 再工业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依靠制造业的兴起,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二战后 美国制造业比值不断下降。但到 六十年代 中期 ,美国制造业 比值仍在 27% 以上。 其后 制造业比值出现较快的下降, 到 2007 年, 制造业 比例已降 至 11 7 % 。由于美国经济 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国在 金融 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作用 重新 受到了美国各界关注。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和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不仅能推动产业 发展与 结构升级,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2009 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为了保障 再工业化 战略的顺利实施,美国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同样,英国、法国等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发达国家制造业比值会有所上升。但要看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完全不同,它是在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后,对制造业进行的一次新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其亮点。 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的制造业中,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海洋 生物 、 新型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美国的 《 2009 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中 , 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美国尤其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其 能源部选择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业予以资助 , 还加快发展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 。 美国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 。 随着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迅速跟进,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出现井喷势头。部分产品很可能在三五年内就会趋于饱和,市场竞争趋于剧烈。但大多数新兴产业由于产业链仍偏短,要成为主导产业仍为时尚早。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全球新兴产业的勃兴,将使全球经济的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将对浙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进出口贸易发展,直接产生较大的影响。 3 . 服务业的 信息化与知识化 90 年代初以来,服务业的信息化与知识化趋势明显。以文化知识与主要要素,以电子信息为主要手段,服务业出现了快速的结构转型与升级。 IT 产业 与创意产业 的兴起即是这种趋势的结果。 《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报告 2004 》数据显示,版权产业(对应我国的文化产业)成为最大和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 2002 年美国版权产业增加值为 12540 亿美元,占到 GDP 总额的 12% ,总从业人数为 1150 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8.4% ,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到 GDP 总额的 5.98% ,版权产业外贸出口达到 893 亿美元,成为美国出口创汇产业中的第一贡献者。 在英国, 2002 年英国创意产业占总增加值的 8% ,成为全英第二大产业。创意产业出口额达 115 亿英镑,占全部商品和服务出口的 4.2% ; 1997 年至 2002 年英国创意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 6% ,为同期英国整体经济年均增长速度( 3% )的两倍,出口额年均增长 11% ,远超同期服务出口增速( 7% )与总出口增速( 3% ),就业人数以年均 3% 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就业人数增长速度( 1% )。 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4 . 行业的 跨产业发展与融合 最典型的是 90 年代初 在美国以至全球 兴起的 IT 产业。 IT 产业既包括通讯、软件设计、网络交易、网络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也包括电脑硬件生产、通讯设备制造等微电子机械设备制造业。 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整形美容产业、房地产产业等也都出现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第一产业等相互融合成大产业链的趋势。 另一方面,在服务业中,随着新兴制造业勃兴与跨产业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也迅速勃兴,改变了一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传统观念。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业为主体,密切为工业生产或工业生产者服务的物流、工程、研发、广告、咨询、设计等特色服务业的得以迅速发展,因其与第二产业的密切联系性,被称为 2.5 次产业。 2.5 次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服务业的兴盛,改变了服务业的内涵与结构,也推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5.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成为亮点 自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于各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低碳经济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金融危机更促进了这一趋势。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催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理念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涉及的产业主要有两大板块:一是新能源板块,包括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二是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照明节能、清洁煤利用等。 与低碳经济相伴随 ,绿色经济也呈加快推进之势。 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起了在全球开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 , 呼吁各国将国内生产总值的1%投入到五个关键领域: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发展高速列车、公共汽车等便捷公交系统;对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发展包括有机产品在内的可持续农业。 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同时,通过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无疑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与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6.全球化进程以区域一体化方式推进 尽管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化的进程仍将得以稳步推进。全球化的趋势将表现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推进。欧盟的不断东扩、南下,北美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拉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无不显示了这一趋势。而以中、日、韩与东盟为主体的的东亚贸易、投资合作与区域货币合作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未来15 年 内,建立在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基础上的东亚联结成一个巨大的 自由贸易区 与金融市场完全可以预期,同时,区域共同货币---亚元也会若隐若现。全球经济一体,尤其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将对浙江的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产业竞争与合作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约化的农业比粗放的农业更可持续
FSD 2009-5-26 09:43
  世界著名农学家 R.S.Loomis 和 D.J.Connor 教授在其《 Crop Ecology 》(英文 --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6 年修订版;中文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 ) 一书中,就集约与粗放生产哪个更可持续论述如下:   标准营养单位 (84 GJ y-1 人 -1) 相当于年人均 500 kg 的粮食 (23 MJ d-1 人 -1) 或与其能量和蛋白质数量相当的其它食物。扣除种籽、浪费、仓储损失、储备和替代食品(动物产品、水果和蔬菜)之后,实际的口粮数量与目前发达国家的 (14 MJ d-1 人 -1) 相近 。现在世界粮食产量达到了 340 kg y-1 人 -1 ,如果将其它食物(糖、马铃薯、木薯、动物产品、鱼、水果和蔬菜)折算成粮食当量,人均占有量就达到了 500kg 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把人均 500kg 粮食当量作为以下分析的依据。 因为目前的许多人口营养不良,人口数量的下一次翻番对食物生产的需要将不仅仅是翻番。农业迎接这一挑战基本的手段很简单:提高单产或增加生产面积,或二者兼而有之。增加膳食中植物性食品的比重虽然会有所帮助,但作用不会很大。由于某一限制因素(如缺氮)的消除使产量提高到较高的水平,供给食物所需要的相对土地面积和资源数量会大幅度减少。 若不施氮肥时粮食的产量为 1 t ha-1 , 1 公顷的土地仅能为两个人提供足够的食物。在此产量水平下,一个 1 亿人口的国家就需要 5 千万公顷土地来养活其人口( 15 亿亩耕地只能养活两亿人)。如将肥力提高使粮食单产达到 5 t ha-1 的中产水平,则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活 10 个人,只需要 1 千万公顷耕地就能够供给那个国家的食物。收获的粮食吸收的养分总量相同,而且根据定义,耕地上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提高 4 倍,田间作业用工和所需要的能量也减少近 4 倍。   另一方面,在制造氮肥时需要消耗能量。设若粮食籽粒含 N2 %,加上损失的部分,每公顷增产的 4t 粮食将需要 60 亿焦耳能量去合成每公顷约 100kg 的化肥 N 。所增加的能量投入对 8 个增加养活的人口来说仅折合每人每天只有 2 百万焦耳,而免除对其余土地的耕种所节省的能量是这一数值的 20 倍以上。尽管相对面积减小了,对其它营养元素(特别是磷和钾)的消耗却增加了,因而需要额外的能量投入,但在其它方面的益处非常明显。例如,只需要使用原来数量 20 %的农药;由于农业生产这时可选择在最安全的土地上进行,所以减少土壤侵蚀的幅度会更大。同等重要的是, 4 千万公顷的土地可以作为自然保护区或派作其它用场。 必然的结论是,集约的农作制度确实比粗放的农作制度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1940 年以前,世界人口接近 22 亿,全世界都使用有机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仅比中世纪时期的略高一点(从西汉到 1949 年,我国的粮食单产一直徘徊在每亩 75kg 到 85kg 之间)。食物的供给勉强够用,即便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在其它地方则普遍存在灾害和营养不良。自那时起,发达国家的作物产量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随后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发生了绿色革命。 如果没有用于灌溉和排水的能量,能够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最多为 24.6 亿 ha ,是目前面积的 1.7 倍。即使是把好的有机农业措施(将所有废弃物和畜粪还田,并进行豆科轮作)应用于全部可能利用的土地上,也只能生产出 32 亿吨粮食(够 64 亿人食用)。如应用于现有的耕地面积上,传统农业将养活不了现有的人口。这一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化肥和其它外部投入在现在和未来都是必需的。   与作物的资源生产潜力相比,我国目前相当大一部分农田还属于中、低产田,全国粮食单产水平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那么,在开发这一潜力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需要针对各地的具体条件做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各地都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寻找适宜的集约化方式和集约度。   作物的产量潜力是有限度的,因此集约度的提高也是有限度的,不是越高越好。在合理集约、充分发挥资源生产潜力的基础上,保证十八亿亩耕地面积,是在人口、经济压力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保障国家未来粮食安全(食物保障, food security )的必由之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约持续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旋律
FSD 2009-5-26 09:41
  中国农业目前处在一个异常关键的转折关头,这一转折的成功与否无疑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 4 个方面的矛盾:对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矛盾;资源相对不足与增加粮食单产的矛盾;增加单产与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小规模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矛盾。为了克服上述矛盾,必须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做到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的同步提高。而做到这一点,必须走集约持续农业发展之路。因此,以有限的耕地生产足够多的农产品的大前提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发展必须是高产、集约化的,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保护生产和生活资源及环境质量的需要又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只能走集约持续农业之路。   早在 4600 年前,黄帝即已实行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黄帝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注二三》)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还没有出现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食物保障( food security )等概念的情况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立国思想也促使人们不得不重视赖以生存的生活和生产的资源、环境,只不过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很有限。   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不是单纯的吃饭问题,而是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吃饭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很长时期的努力方向,中国的政府和广大农业工作者一直在为解决中国的农业特别是食物保障问题而努力奋斗着。经过若干次挫折和失败,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人终于可以在这个问题上稍稍地松一口气了。然而,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博士几年前一篇谁能养得起中国( Who will feed China )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食物保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注目,促使人们以更加审慎的态度、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这一问题。通过几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能否,而是如何。中国人热切地希望找到跨越这一横亘在通往现代化道路上的鸿沟的桥梁。这个桥梁必须是坚固的,还必须是通向正确的方向的。我们不能不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不能不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入微、切合实际的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作为引路的火炬,去寻找通往彼岸既定目标的正确道路。   中国集约持续农业面临着五大任务:( 1 )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年产量;( 2 )提高对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保护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如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等;( 4 )解决因使用农药等化学品带来的环境问题;( 5 )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文的主要意思和内容曾于多年前发表于全国青年农业年会论文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