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健康评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山东大学科技成果直通车驶入济宁创新谷
jyx123321 2020-10-30 10:52
今天山东济宁新闻网报道了一则新闻《山东大学科技成果直通车驶入济宁创新谷》: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闫格 通讯员 寻广通) 10 月 29 日,山东大学科技成果直通车(济宁创新谷站)活动在济宁创新谷运营中心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山东大学今年以来在省内举办的首场线下对接活动,由山东大学、山东省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济宁市科技局、济宁高新区管委会主办,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济宁创新谷集团承办,旨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资源向济宁创新谷汇聚,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资源对接平台,切实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网页链接如下: http://www.jnnews.tv/p/782645.html 本人参加了这个活动,以 “ 1 、我是谁? 2 、我有什么产业技术成果? 3 、我为什么能有这些成果? 4 、我有哪些实践案例? 5 、如何联系我? ” 等五个问题的自问自答形式做了报告《低成本多物理量集成的智能检测和健康评估技术》,然后和感兴趣的多个企业届朋友面对面地交流了技术问题,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受益良多。 我把这个会议报告以 PDF 格式文件放在这里,请多提宝贵意见,共同促进低成本多物理量集成的智能检测和健康评估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 山东大学科技成果直通车-贾玉玺技术报告-20201029.pdf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成本多物理量集成的智能检测和健康评估
jyx123321 2020-9-4 10:07
按照学院要求,填写了《科技成果信息征集表 --- 基于光纤传感的低成本多物理量集成的智能检测和健康评估》,也借此机会进一步梳理了我们团队的这一研究方向。我把相关内容也放在自己的科学网博客里,希望能和各位科学网博友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共同促进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产品制造过程通常涉及多个环节,且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当前企业数据仅有不到 2% 被保存,而保存下来的数据仅有 10% 的数据能得到分析。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产业主要 “ 痛点” 是如何做到 “ 低成本、方便、高效地采集高质量的适中规模数据即能完成适中的人工智能( AI )任务 ” ,使得 AI 落实到各种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牵着牛鼻子走,本团队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是:表贴 / 内植的、固体应力应变温度 / 流体种类及其浓度等多种物理量同源同构集成的、准确可靠、极低成本、基于阵列式光纤光栅的智能检测技术和装备;进而挖掘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算力,开展数值仿真,获得更多种类物理量的全空间分布、全时间演变的量化信息;利用这种高质量的适中规模的数据,通过训练使得 AI 满足所需的预测能力。 具体而言,把多物理量同源同构集成的、准确可靠、实时在线、极低成本的光纤传感传输技术用于工业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的输入条件量化确定、中间及最终结果量化评估,大幅度地提高模拟仿真技术的精确度和可信性,进而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大数据的采集手段,低成本、高质量、格式化、高效率地按需生成 AI 赖以发挥作用的训练数据,建立 AI 的低成本预测能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九谈智能+X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低成本阵列式多物理量集成的智能检测和健康评估
jyx123321 2020-3-29 11:27
写在前面的话:前天傍晚收到我们学院分管科研的张院长微信: “ 结合我校区域位置及人工智能学科优势, ** 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编制示范区建设规划,打造以国家超算中心为核心的人工智能谷、以山大路片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会客厅、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和科创走廊,全力做好示范区品牌,为此现向全校但不限于以下(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网络安全、虚拟现实)领域的专家,征集 1-2 页最新的成果汇总 PPT ,最好含 3 张以上清晰图片,经区政府审批论证通过,会以先展览 - 再推广 - 后转化的流程实施最终落地(学科交叉共建研究院等形式),请各位老师积极宣传参与报名,将优秀成果 PPT ,于下周一前发送至 ****@sdu.edu.cn 邮箱,感激不尽 ” 。尊敬不如从命,因此尽快梳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了题目《低成本阵列式多物理量集成的智能检测和健康评估》,按照产业技术痛点、自己团队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简介、基本技术方案、团队研究基础和成果的顺序组织了四段内容,在 PPT 里插入了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片。为了便于博友们审阅其文字内容,我把文字单独提取出来,直接放在这个博文里;至于图片,可以查阅 PDF 附件(上述成果汇总 PPT 的 PDF 版本)。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集思广益,促进学科交叉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 目前的 AI 技术通过大量人工标注和统计数据归纳模型,具有 “ 大数据、小任务 ” 的缺点,得出的结果缺乏可解析性。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每种产品的制造过程通常涉及多个环节,且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当前企业数据仅有不到 2% 被保存,且保存下来的数据因技术与流动性等问题而仅有 10% 的数据能得到分析。在积极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主要 “ 痛点 ” 是如何做到 “ 低成本、方便、高效地采集高质量的适中规模数据即能完成适中的 AI 任务 ” ,从而使得 AI 落实到各种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 “ 牵着牛鼻子走 ” ,山东大学团队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是:表贴 / 内植的、固体应力应变温度 / 流体种类及浓度等多种物理量集成的、准确可靠、低成本、基于阵列式光纤光栅的智能检测技术和装备;进而充分挖掘和利用理论知识,精确合理地建立显式数学模型、确定初 / 边值条件;利用计算机的强大算力,开展数值仿真,获得更多种类物理量的全空间分布、全时间演变的量化信息;利用这种高质量的适中规模的数据,通过训练使得 AI 满足所需的预测能力。 具体而言,把多物理量集成的、准确可靠、实时在线、低成本的分布式光纤传感传输技术用于工业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的输入条件量化确定、中间及最终结果量化评估,大幅度地提高模拟仿真技术的精确度和可信性,进而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业过程数据采集的重要手段,低成本、高质量、格式化、高效率地按需生成 AI 赖以发挥作用的训练数据,进而获得 AI 的低成本预测能力。 团队负责人:贾玉玺博士,山东大学三级教授 / 博导 / 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 973 计划项目专家组成员、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受聘为多家公司技术顾问。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 973 计划课题 1 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 973 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科研等国家重点或重大项目近 10 项;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多项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授权美国发明专利 2 件、我国发明专利 64 件,登记软件著作权 7 件;发表 SCI/EI 论文 180 余篇;培养博士后 2 名、博士生 21 名、硕士生 33 名;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 山东大学贾玉玺教授的智能检测科研成果简介-20200329.pdf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工智能提高数值模拟速度的读后感
热度 2 jyx123321 2020-2-16 12:10
辛雨于 2020 年 2 月 13 日在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人工智能 “ 捷径” 将模拟速度提高数十亿倍》,网页链接如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5723.shtm 读后深感振奋,在本课题组微信群里推荐了这篇文章,也谈了自己的感想和评论: 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曾在去年春季和暑期的两三次课题组组会上费尽口舌向大家阐释的这个研发思路和具体实施技术方案。假如大家还是秉持极其保守、成熟的本专业知识和方法做研究,充其量也就是多一个本专业的传统技术人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会太大,当然其个人价值也不会太突出,毕竟很难跨行业大发展。今后,既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又有新思想和新方法且结合紧密、善于推演的人,也许会获得更长足的发展!进一步的解释则是: “ 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可以使得我们的专业技术研究可行、落地;“有新思想和新方法” 则可以使得我们的专业技术研究不同于常人。我们课题组这几年有目的地努力引导大家掌握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同时引导大家结合我们课题组特别精通的数学建模和有限元模拟仿真技术,就是想着实现上述那篇文章中的研究目的。当然,我们特别重视复杂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和健康状态即时评估技术,也是想着通过系统集成方法进一步放大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有实用性,更有特色和创新!有为才有位,这是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大家共勉! 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75 次阅读|9 个评论
由人民日报文章-光纤变神经 大地能感知-引申出来的技术评论
jyx123321 2019-4-1 09:38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科学网首页置顶的《人民日报》文章 “ 光纤变 “ 神经 ” 大地能感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3/424715.shtm 。立即有我们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的 L 老师留言 “ 贾老师,他这技术和您的很相似吧!” 我再次学习了这篇人民日报文章,反思自己的工作,回复如下 “ L 主任,感谢指导!我们课题组的技术和这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技术的确相似!只是大家的应用对象和关注的问题不同 : 他们做岩石地质的监测和评估,而我们做纤维复合材料工程结构件的智能检测和健康状态评估,是立足于复合材料工程结构件设计 – 制造 – 使役变形 – 损伤破坏的多物理场有限元模拟的,再辅以内植 / 表贴的分布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技术。对于各向异性纤维复合材料工程结构而言,我们认为如果不以其制造 – 使役 – 损伤破坏的精确多场有限元模拟为模式识别手段而仅靠标样的实验数据去做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这恰好发挥了我们课题组 16 年的持续积累技术优势(当然要感谢国家的强力持续资助)! ” 不同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常规的各向同性均质材料,连续纤维复合材料是典型的材料 - 结构一体化的,即 “ 材料即结构、结构即材料” 。因此,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的设计 – 制造 – 使役变形 – 损伤破坏是不能通过小尺寸标样的类似设计 – 制造 – 使役变形 – 损伤破坏来做代换的,毕竟,做的小尺寸标样在本质上就已经不再是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材料了;既然材料不同了、力学约束和承载状态也不同了,用小尺寸标样获得的实验数据(包含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的传感器直接检测数据和损伤类型 / 程度 / 健康状态的模糊数学模型)是不能用于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损伤类型 / 程度 / 健康状态评估的。 昨天下午我们课题组的智能检测和健康评估头脑风暴会上, ZJY 准博士(已经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说,连续纤维复合材料有一系列的标准,也规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试样,如何看待这件事,能对我们解决实际工程结构问题有什么启发?我的观点是:标准化是为了建立在严格规定条件下的材料数据的重复性和可比性,假如我们在分析实际工程结构件的问题时,某一个局部细节的条件严格符合相关标准或者准则所规定的条件,这时就可以用这个标准或者准则下的结果或者结论。但是,对于一个在线服役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如何能实时地获知某一个局部细节的条件、如何判断这一局部细节的条件是否严格符合相关标准或者准则所规定的条件,通常条件下是做不到的,因此就无法利用小尺寸标样的实验数据去评估这个实际工程结构件的损伤类型及程度和健康状态,即缺乏类似于软件自动运行中的调用判据以致于根本就不能调用精心准备的各个子程序。 因此,在昨天下午的组会后,我给课题组同学在微信群留言:感谢王老师和同学们的头脑风暴活动!我们要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急迫需求,发挥好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的放矢,在很好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中成就我们自己!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得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更好地造福社会!我们将加强和我校人工智能研究所团队的合作,强化我们的学科交叉和系统集成能力。现在,人工智能的博士被疯抢,起薪 80 万元,其根本原因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急迫需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否则,不能发挥真正专业价值和特长且很好创造经济效益的博士,求职坎坷,待遇低下,与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专业形成天壤之别!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56 次阅读|2 个评论
课题组成果简介---基片式光纤光栅传感器及智能检测系统
jyx123321 2018-10-17 11:46
按照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刘主任的建议,写了本课题组的一个成果简介,用于校地合作中的技术转移活动。也把其内容放在这里,抛砖引玉,集思广益,推动相关技术进步和产业应用 。 光纤传感技术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高科技。光纤光栅以其质量轻、体积小、灵敏度高、耐腐蚀、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检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普通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约为10微米,抗剪切能力差,在实际的恶劣环境中容易折断。山东大学新材料和智能检测团队设计的传感器采用玻璃纤维 /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作为基板,干态玻璃纤维布作为覆盖层,采用真空辅助灌注液态环氧树脂的方法将光纤光栅封装于底部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基板与上层的玻璃纤维布之间。同时,通过优化制造工艺使得传感器的层间界面强度以及粘接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对被测结构件温度与应变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温度响应的相对重复性误差仅为 1.87% ,线性拟合度为 0.99998 ,应变灵敏度系数为 0.05514 nm/kg ,温度灵敏度系数为 0.02357nm / ℃ ,是裸光纤光栅传感器温度灵敏度系数的 2.4 倍。该团队集成了分布式传感、结构力学有限元模拟、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智能检测系统,已经或正在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环保装备、共享电动汽车、智慧城市管廊等产业。 该新产品不但有效解决了金属和聚合物基片式光纤光栅传感器存在的缺陷,而且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复合材料基片式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封装材料过厚、界面强度低、性能不稳定等带来的传感器应变传递损耗大、测试精度及测试重复性差等问题,将推动大规模、分布式、低成本传感器的应用以及高可靠、低成本、智能检测系统的普及。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