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然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克拉2气田:奉献清洁能源,打造绿色气田
热度 1 毛宁波 2011-6-3 15:14
[转载]克拉2气田:奉献清洁能源,打造绿色气田
作业区垒砖筑巢,为飞鸟盖起“集体公寓”。 克拉人工湿地芦苇葱郁,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园”。 风蚀残丘的雅丹地貌除了给人带来神奇、震撼的感觉外,更多的是荒凉。 塔里木油田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克拉2气田就位于这片荒山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克拉2气田气候干燥、降雨少、日照强,地面更是寸草不生。在注重自身发展、奉献绿色清洁的天然气的同时,克拉作业区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努力打造低碳环保气田。 由于气田区域地表无法积水,一旦气田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顺着山谷流出,就会影响沿途环境。为此,作业区一方面坚持将工业污水蓄存处理后回注地层深处,另一方面投资300万元建成具有特色的人工湿地,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实现节能、环保、绿化的多重效应。 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业区从外面拉运泥土,在气田区域种植各种草木,并在人工湿地种植芦苇,投放鱼苗,放养雏鸭,垒砖盖起鸭棚、筑起鸟巢,引来野鸭和燕子等动物栖身,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链。(吕殿杰 郭晓维 摄影报道)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106/32764.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盆气
Amsel 2011-5-12 11:33
前天刚说完地学创新和还原的问题,今天就有了个例子,虽然不是国内的创新,但当初也很热闹了一阵子,就是深盆气。这是美国石油地质学界大概二三十年前提出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藏的模型,天然气的储层比通常的储层致密,这种致密的砂岩储层像平板一样夹在上下两层更致密的泥岩层中间。储层不是水平的,而是略有倾斜,更关键的地方是,储层“地势”较高的地方是水,较低的地方是天然气,当时的解释是,由于“毛细管力”,天然气不能向上浮动占据上面水的位置。 这个模型虽然很创新,但是显然没有足够的物理证据。那就是,砂岩的渗透率低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地质时间尺度维持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毫无疑问,这种概念提出之后,肯定会有大量实验来演示这种现象,但这只是演示而已。这种上水下气的不稳状态,即使在实验室可以维持几天、几年,也不能定量说明地质时间的变化。所以如果从还原角度出发,必须要解连续性方程。推测不会有人这样做,所以这也就一直是缺乏物理基础的概念模型而已。 为什么说到这是今天的例子?上午听到Doug Cant的报告,他说前些年加拿大在某个著名的深盆气地区密集打了很多井,最后搞清楚了这个地区天然气和水之间的界面的关系。最后发现的是,首先,砂岩储层并不是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是大面积连续分布的,中间有很多被泥岩切割的不连续的地方;其次,砂岩的含气地带也有低渗透夹层,这些夹层中也是水。 最后的结论是,这个地区的“深盆气”“上水下气”模型是一种假象,细节说明这个地区的气藏仍然是常规的岩性圈闭。砂岩中的流体分布并没有违背它们的密度差别。
个人分类: 油气地质|4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拿大石油与天然气概述
热度 1 毛宁波 2011-4-23 16:06
加拿大石油与天然气概述
图1 加拿大地图 图2 加拿大的能源结构(油气占55.1%) 图3 2009全球天然气7大生产国(加拿大排第三) 图4 加拿大石油消费与产量对比图(石油出口) 图5 2011全球石油6大生产国(加拿大排名第三) 图6 2010年美国石油进口5大国(加拿大是美国石油主要进口国) source: http://www.eia.doe.gov/countries/cab.cfm?fips=CA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7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中国之---梦幻之城
热度 1 caihuayuan 2011-4-16 01:14
如今是21世纪,人类文明算是高度发展吗? 不是,而是人类文明还没真正开始,人类的近代发展那不叫文明,而是一个悲剧。是人类自私的极化。自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活动,包括那些冠以伟大和卓越名号的活动,都只是追求自身私欲的实现而对自然界无限制的破坏,在地球的表面他们伐木种地,造成大量土地沙化,并把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划分为自己的领土,于是除了人类在增长,其他的生物都在减少,甚至灭绝;他们发展工业,污染河流,天空,造成淡水紧缺,臭氧空洞,地球的上空被污染和破坏;他们开采矿产,开采石油,煤矿,天然气,把欲望伸到地球的深部;他们建立起城市,于是那个城市覆盖的地域一幢幢的高楼,一条条的马路,一个个的广场,一片片的小区,寸草不生禽兽不居,而在之前那里本应该是草长莺飞,禽飞兽走,那本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土地被人类的欲望变成人类的乐园,其他生物的地狱。一个城市,方圆百里,一条马路,绵延千里;目前地球上,从南极到北极,已经没有缺乏人类足迹的地方。要说,有人类的足迹并不是坏事,可是人类所至,其他生物总是遭殃。 而人类,为了独占那些资源,更是不惜伤天害理,发动战争.于是,芸芸众生丧生于人类的欲望之下 而人类,从来不觉得自己有罪,而是以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自居,仿佛自己是掌管世间万物生死的神,其他生物只补过是任其驱使的奴隶,没有自尊,没有地位,没有与人类平等的生存权利。 这就是人类文明吗? ? 走过一家狗肉店,那里栓着一条条待宰的狗,看着店主正满脸红光的拿着刀把一只刚杀死的狗的皮扒下来,呜呜的叫着。店主稍后将把它的尸体切成块,放进锅里用蒸。煮。烤。腌。。。。。等多种所谓厨艺去烹尸,而在店里,是一些顾客围在桌旁乐呵呵的吃着端上桌来的美味,评价着厨师的技术。如果那些栓在那里的是人而不是狗,另一些人拿着刀在被捆绑毫无反抗能力的你的面前把你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杀死,然后剥皮,肢解,再放到锅里烹煮----那会是怎样的罪恶!就算是人们心中最残忍的魔头也不过如此,可是,那不是人,所以杀了无罪,烹煮它是一种艺术,拥有这种艺术的叫厨师。这就是人,在骨子里根本不把其他的生命当回事,人可以伤它们,杀它们,吃它们,但是如果如果它们伤了人,就罪大恶极。 同是地球上的生命。同是蛋白质和核酸的聚合体 人类从来不想, 任何事物其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功能,地球上,和地球内部的各种事物在维持的存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无休止从地球深处抽取石油天然气,煤矿会对地球的存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也许一天,不会有什么影响,两天不会有什么影响,一年两年不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可是人类的索取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会让地球不支的?那么这一天那会是世界末日吧。太阳系如果有一点点失衡,那地球就甚至整个太阳系就可能会不复存在。宇宙学家都知道这个事实。可如果真有这一天,那也必定是人类自食其果。 为什么不能维持一个和谐的地球呢?还是自以为聪明的人类根本不知道如何如何让地球更和谐? 人类,如果退一步,就能换来地球的和谐,会愿意退吗?正如史蒂芬孙的发明的火车一声长鸣,改变了之前人们沿袭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把世界带入了工业时代,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也是这其中一个暂时的存在。 如果人类真的渴望长久的发展,真的希望争个地球的和谐,就请放弃对地表的霸占吧,把地表10米得空间让给无法与我们争锋的自然界其他的生灵们。 在梦幻之中,我看见从地下冒出一根根的柱子,绵延的马路,一幢幢高楼,一个个广场被柱子支撑着缓缓上升,一直上升到数十米高,而那柱子底下露出大片的肥沃的土壤,土壤之上花草茂盛,丛林之中,鸟飞兽走;我坐在半空之中我的玻璃房的窗口边,上看到纯净的蓝天,下看到碧绿的草地,耳听着虫鸣莺啼,鼻闻着花儿飘香。工作累的时候,坐着缆车漂浮在空中观天地之奇伟。 人类正用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挽救了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并创造出新的物种 。。。。。。。。。 整个世界和谐无比! 惬意无比!
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地震和天然气成因
热度 6 QuentinYue 2011-4-9 16:38
日本地震和天然气成因 岳中琦 今年 3 月 11 日下午 1 点 46 分(北京时间),日本东北地区宮城省发生日本史上最強烈的 9.0 级大地震,全球震驚。地震更引发十多米高的海啸。确认死亡人数已超过一万人,还有一万七千多人失踪,受伤人数為二千七百多人, 30 多萬人無家可歸。近 9 成可能死于海啸溺毙。大地震和海啸激发福岛第一核电厂爆炸核輻射泄漏,可能出现更深远的災难。事件令世人重新关注核电安全和全球能源问题。 特别地,世人一直认为,日本缺乏煤油气等天然资源,因而大力发展核电。日本有十七座核电厂的五十个反应堆,供应日本全国三分一的电力。 3 月 16 日,我国总理温家宝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下令对全国核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並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日本 311 大地震后不久的当天下午,美国地质勘探局 (USGS) 地质学家就此次大地震回答了媒体提问。美国地质勘探局认为, “ 此次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东北-关东大地震由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运动所致。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俯冲入日本下方,并向西侵入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每年相对于北美板块向西运动数厘米,正是运动过程中的能量释放导致此次大地震。 ” 那么, USGS 所指的这个能量到底具体是什么呢?难道是 USGS 一贯所认为的,板块俯冲造成的岩石应力变形能?! 但是,在研究了地震前、地震瞬时、地震后的各种自然现象后,我发现,发生日本地震的能源不是板块俯冲造成的岩石应力变形能,而是地壳深部极高压天然气的体积膨胀能。 首先,日本已经习惯于地震,也准备好迎接一场大地震。日本有密集的地震仪器、透彻的地震研究以及优良的防震措施。然而, 311 大地震仍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重创了日本。这次地震和所引发的海啸的强度之大,完全超过人们的想象。专家们也猝不及防。在这个残酷、悲伤的事实面前,人们不禁要问:地震为什么防不胜防?笔者认为,若地震由板块运动固体主动变形引起,事前应有好多徵象。但地震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地表上并无徵兆。这种突发现象,只有气体在地底深部慢慢、静悄悄积聚,才能产生这个效果。断层带聚集了大量天然气体,每天不断在增加,因地底压力较大,气体膨胀受压,到一定时间就压不住而爆发出来。这些气体沿断层薄弱的裂缝爆破性地释放出来,就引发地震。断层带是地震产生的场所,断层带提供了空间,大量储藏天然气,气体质量增多,而空间有限,气体受压,围岩受挤胀,故此,地震的突发能量来自异常高压气体强大膨胀上升动力而非板块推挤产生的岩石应力变形能。 第二, USGS 地质学家在 11 日回答媒体提问时,认为, “ 此次地震前两天曾发生一系列前兆地震。 3 月 9 日,在距离此次地震震中不远处发生了一次 7.2 级地震。目前来看,那次地震是这次大地震的前兆地震。此外,当天早些时候还连续发生了 3 次震级在里氏 6 级以上的地震,它们均应为前兆地震。 ” 日本气象厅地震海啸监视科科長认为,断层有可能从东北地区沿海延伸到关东地区沿海,长达数百公里;在刚发生 7 級以上地震后又发生巨大地震的案例前所未有,这次 311 大地震属 ‘ 特异事例 ’ 。人们不禁要问,那为什么在 311 大地震发生前,没有任何地质学家或地震专家说它们是前震呢? 3 月 18 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题目为 “Devastating Earthquake Defied Expectations ” (毁灭性大地震否决了专家们的各种期望)。在这篇报道中,有专家认为 “What we cannot predict is the individual sequence. It maybe released in a single earthquake or may be released in smaller events” 。 “ 我们所不能预测的是单个序列。地震应力可能以单个地震的方式释放,也可以从更小的事件释放。 ” 然而,笔者认为,受重力、构造应力、岩体强度、断裂控制的高压天然气体的单个突然释放机理恰好能解释前震现象。 第三, USGS 地质学家在 11 日回答媒体提问时,认为, “ 这次大地震可能会引发数十次大余震和数百次小余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已经监测到 13 次震级高于里氏 6 级的余震, 35 次震级高于里氏 5 级的余震,以及数百次震级在里氏三四级的余震。发生更大余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发生里氏六七级余震的可能性还是不小。 ” 日本气象厅的资料表明,在日本时间 11 号下午 3 : 08 、 3 : 15 和 3 : 25 分别发生了 M7.4 级、 M7.4 级和 M7.5 级余震。截止到 3 月 18 日 12 : 00 (日本时间),这个地震区分别发生了 49 次 M6 到 M7 级和 262 次 M5 到 M6 级的余震。这些大量余震与主震和前震有共同的地震波等特点,区别仅在能量大小和能量释放时间长短。那为什么这些前震、主震、和大量余震每次都是突然地在地壳内释放了大量的能量?释放的是什么能量呢?笔者认为,这种非常少前震、巨大主震、大量大范围余震恰好反映了日本东北部断裂带地下深部的大量高压天然气体。这些地下深处高压海量气体的突然气冲气爆形成强前震和巨大主震和强余震,以及后来不断的中小量气冲气爆形成了大量不同震级的余震。 第四,日本气象厅报告, “ 此次地震属逆断层型地震,在从岩手县到茨城县南北约 400 公里、東西约 200 公里的范围內出现了断层错动。南北水准方向相互挤压力导致断层的上盤沿著断层面向上翘曲。逆断层型地震是在太平洋发生的板塊交界处地震的典型模式。 ”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资料,可以认为,本次地震是一次低倾角逆冲型事件;根据当地的地质构造,可以判定走向 219° ,倾角 28° 的节面为发震断层面。 Kenneth Hudnut (USGS) 12 日向美国 CNN 表示,从日本一个 GPS 全球定位系统的移动,以及日本国土地理院的地图所显示,相信日本主岛因地震而移动了约 2.4 米。英国研究人員推测,这一位移可能最多达 4 米。美國加州理工学院 13 日发表报告指出,日本 11 日发生的 9 级大地震威力強大,致使日本东部向北美洲方向移动了约 3.6 米。韩国天文研究院对卫星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地震发生后,朝鮮半岛地壳向东移动了 0.89 厘米到 5.16 厘米。特別是与震源接近的独岛(或竹岛)和鬱陵岛移动的距离相对较大,分別为 5.16 厘米和 4.07 厘米,首尔移动了 2.11 厘米,日本本土向东移动了约 2 米。 天文研究院表示,朝鮮半岛的地壳移动到底是临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还需进一步观察。在地震发生后 48 小时,日本全国大约 1200 个 GPS 站点的测量数据显示,本州中部的地壳随着断裂的发生向东移动了 4 米。按照板块理论的逆断层上盤东移的可能运动模式,位于断裂上盘的日本岛东部陆地应向东逆冲而海岸陆地向上抬升。 但是,观测到的事实却恰恰相反,日本东海岸陆地在地震后下沉了。大地震后 , 日本东海岸震前陆地城镇内的海水不退,与大海连通持平,这证明海边陆地沉降。世界气象组织在 3 月 20 日指出,大地震增加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发生水灾的风险。该组织在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地震导致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及关东地区北部下沉,容易受春季潮水灾害影响。该组织建议日本政府提高警惕,采取应对措施防止水灾发生。日本气象厅在 3 月 20 日表示,东北大地震严重地沉降了日本太平洋岸区。福岛县小名滨港水位比平时高 40 厘米,警告未來会出现两次春季天文大潮,导致沿海灾区水浸,加深灾情。这种地震波反映的断层逆冲、 GPS 陆地东移和日本东海岸区沉降可用造成地震的天然气逸出地下深部的解释。海量高压气体从断裂带深部快速逃出、上升膨胀、顶起抬起上覆地层同时,深部地层气体减少、对上覆地层的直撑力降低。从而,它造成了以下二种自然现象,地震波中的断裂两侧大地瞬态弹性抬升逆冲,和在重力作用下,位于断裂带上盘的日本岛东海岸沉降和陆地东移! 我还收集、整理和分析了其它近十种 311 地震现象,以及日本历史地震、地质、火山、温泉、海啸、石油、天然气和煤矿资源情况。这些众多、一致性的地震地质现象和事实导致笔者认为,处于球块断裂带的日本岛弧的地下深处是太平洋海盆内部地幔生产天然气的一个储存带,地幔内大量无机生成的极高压甲烷天然气体不断运移到日本岛弧地下地层中。在气体体积和压强达到一定高度后,它们又再通过地震等方式不断地运移到近地表浅层地层中储存或排放到空气中。因此,每时每刻在巨大地幔生成的纯净甲烷天然气,不断在日本岛弧下聚积、灌满和变化,再不断造成地震和火山喷发。因此,我认为日本岛弧深处存在大量甲烷天然气资源。这个观点同日本和美国专家们的目前的认识和理论完全不同。如果这个发现被证明是正确的话,日本将不会因能源问题而衰退,日本将大力钻井开采陆地和海域地下甲烷天然气,减低地震和火山灾害,再用甲烷天然气发电,造福子孙后代。 总之,发生地震的主要能源是地壳深部极高压甲烷天然气的体积膨胀能。每次地震是在重力、构造应力场与岩土体强度的配合和制约下,从地下深部沿断裂带逃脱出的、飞速上升侧升与膨胀的异常高压气体和断裂带岩土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绝热变化的瞬态完成过程。更简单通俗地说,每次瞬间地震过程是在地壳内部断裂岩体中高速运移的高压甲烷气体膨冲波的瞬态形成、成长、壮大和消亡过程。这次 311 大地震也毫不例外。参考文献(略) 注:本篇短文在 2011 年 4 月 1 日写成于港大黄克 競 楼 602 室,和电邮提交给 2011 年 4 月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举办)。 相关联接 http://sousuo.gov.cn/gw_js/cn/detail/detail.jsp?recordno=220searchword=url_id%3D130749336sortfield=-fetch_datechannelid=3002licensecode=2164260866.1276350090.1outlinepage=%2Fgw_js%2Fcn%2Fjs%2Fwz_outline.jspdetailpage=%2Fgw_js%2Fcn%2Fdetail%2Fdetail.jspsep=%3Bfenlei=0page=1prepage=10searchtype=1
36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东和北非国家天然气日产量占全球1/5
热度 1 毛宁波 2011-4-8 23:15
中东和北非国家天然气日产量占全球1/5
根据最新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中东和北非国家天然气日产量占全球1/5。 In 2009 (the latest year data are available), Middle Eastern and North African (MENA) countries produced about 55 billion cubic feet per day (Bcf/d) of dry natural gas, which is about one-fifth of the estimated total worldwide daily supply and just under the average daily U.S. dry natural gas production of about 56 Bcf/d for the corresponding year. No single MENA country represented more than 5% of 2009 global dry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ran was the leading dry natural gas producer (12.7 Bcf/d) in MENA in 2009, a level about 20% of total 2009 U.S.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MENA countries hold a much larger share of global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exports. In 2009, MENA accounted over 40% of worldwide LNG exports. Qatar's LNG exports alone reached nearly 1,800 billion cubic feet, about 20% of the global tota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年美国天然气年净进口连续第三年下降1/3
毛宁波 2011-4-4 12:43
2010年美国天然气年净进口连续第三年下降1/3
据美国能源署报道( http://www.eia.doe.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770 ):美国 的天然气 净 进口 连续三年 下降 , 主要原因是 美国国内 页岩气地层 生产的天然气增长幅度很大。 2007年至 2010年,美国天然气 年净 进口下降了 约1.2 万亿立方英尺, 下降了 近三分之一。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松辽盆地天然气成藏年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热度 2 huaning 2011-4-1 23:24
松辽盆地天然气成藏年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网址: http://geology.geoscienceworld.org/cgi/content/abstract/39/5/451 High-precision 40 Ar/ 39 Ar age of the gas emplacement into the Songliao Basin Hua-Ning Qiu , He-Yong Wu , Jian-Bing Yun , Zi-Hui Feng , Yi-Gang Xu , Lian-Fu Mei and J.R. Wijbrans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an exact isotopic age of hydrocarbon emplacement is complex because minerals suitable for dating with common isotopic methods are often lacking in the sedimentary domain. However, the igneous quartz from the Cretaceous volcanic rocks that host the gas reservoir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ern China), contains abundant secondary fluid inclusion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K and high partial pressures of methane trapped during gas emplacement. Quartz with abundant K-rich fluid inclusions provides an excellent closed system well suited for 40 Ar/ 39 Ar dating. Three igneous quartz samples were measured by stepwise crushing to release the inclusion-based argon gas. All three samples yielded well-defined isochrons with ages in close agreement, precisely constraining the gas emplacement at 42.4 ± 0.5 Ma (2σ) below the Daqing oil field in the Songliao Basin, extending possible gas reservoi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to the middle Eocene. Received 5 November 2010. Accepted 13 December 2010. Geological So ciety of America 免费下载 HTML PDF (有效期至2013年4月): http://geology.geoscienceworld.org/cgi/content/full/39/5/451?ijkey=m3jLYm6qEV8Qskeytype=refsiteid=gsgeology ============================== 其他下载链接 http://geology.geoscienceworld.org/cgi/content/abstract/39/5/451 Full text PDF First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9, 2011, doi: 10.1130/G31885.1
3972 次阅读|3 个评论
燃气发动机、天然气压缩机-工作原理、组成、能耗、力学、振动
热度 5 tianjialin 2011-3-16 01:00
(1)Picture1研究内容-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机研究成果交流2010-田家林-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缩机工作原理、组成、能耗分析、力学性能分析、振动测试).jpg (2)Picture2报告内容-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机研究成果交流2010-田家林-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缩机工作原理、组成、能耗分析、力学性能分析、振动测试).jpg (3)Picture3工艺组成-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机研究成果交流2010-田家林-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缩机工作原理、组成、能耗分析、力学性能分析、振动测试) copy.jpg (4)Picture4计算软件-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机研究成果交流2010-田家林-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缩机工作原理、组成、能耗分析、力学性能分析、振动测试) copy.jpg (5)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机研究成果交流2010-田家林-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缩机工作原理、组成、能耗分析、力学性能分析、振动测试).pdf 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机研究成果交流2010-田家林-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pdf
166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德国应用化学VIP论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qiangzhang 2011-2-27 21:45
南京工业大学青年教师邵宗平教授,博士生张春明及合作者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No.51025209) ,国家科技部 973 项目 (No.2007CB209704) 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支持下在以甲烷为燃料采用进行气电共生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甲烷是天然气、煤层气和生物沼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和化工原料, 作者创新性地采用单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结合高性能甲烷转化催化剂于同一气室中,成功实现了电能和合成气的高效共生,并实现零尾气排放。该 研究成果日前刊登于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 Angew. Chem. Int.Ed. 2011, 50, 1792-1797) , 并被以内插图形式报道。其研究成果受到评审人的高度评价: “This is an excellent and truly exciting paper. The results are extremely interesting and would enhance the position of SOFCs as the preferred co-generation technology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This is an outstanding manuscript on the conversion of methane with oxygen to syngas and electricity…” , 两位评审人都将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选为 “Very Important” , 该论文被 德国《应用化学》选为 VIP 论文。 邵宗平 教授( 2010 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5 年加入我校以来一直从事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的研究,这是继其发表在国际膜科学杂志上的两篇论文相继被评为 2007 年和 2008 年度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以来,研究成果再次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承认。 VIP paper.pdf
4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炉匠修炉
热度 2 lujiangxiao 2011-1-23 23:11
身为炉匠,常答不上网友问的炉子问题,遇到问题常常脸一红,打个马虎眼就过去 了。今天炉子问题碰到自己头上了。昨晚零下十度。家里暖气锅炉偏偏坏了。夜里冷得怕冻爆了水管。冻了一夜,早上修炉子的热情很高。先来炉匠三板斧,按症状上网 查了一圈,发现好像是一个叫pressure switch 的东东有毛病。把管子断开,用嘴吹吹,压力改变后炉子就能工作一会。但这问题是一定要搞清才能判断到底是传感器坏了还是系统里有其他什么毛病。这锅炉是烧煤气的,搞不好煤气爆炸可不好玩。可是搞了半天仍然不得要领,搞不清到底是压力高了还是低了。拿铅笔在狭小的锅炉间里画了半天逻辑图,还是不行,百般无用 是读书啊。后来有点急了,用嘴使劲吹吹,居然听到有吹泡泡的声音。哈,地雷的秘密终于被发现了。拔开管子,果然出水。原以为燃烧室里不会有多少水,就往地 下放,可是水越出越多,只好拿个锅来,居然接了大半锅。天然气燃烧后本来是产生很多水的,但一般的炉子燃烧后温度较高,水气会随废气排出,不会存留。可是 这种锅炉是高效率的,让废气经过一个热交换器把热量流下来。这样水就凝结出来,存在系统里了。如果排水管堵了,水就稽留在交换器下,干扰了压力传感器。疏通了冷凝水排出器,我终于把锅炉修好了。 科普:高效率家用取暖锅炉 家用的煤气取暖锅炉用煤气燃烧的热能加热空气,再用风扇和管道把热空气送到每个房间。老式的锅炉效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而目前家用的新式锅炉却可达90% 以上。提高效率主要有两个措施,一是电点火,这样省去了点火用的煤气长明灯,节省了15%的煤气。其二是让煤气燃烧后的废气通过第二个热交换器,这样不但提高了近 15% 的效率,而且连烟囱都省了,废气温度很低,用个硬塑料管就可通出室外。用这两个措施的锅炉要有个一个燃气风扇,吸入新鲜空气,排出燃烧后的废气。还要有个 小电脑,一总控制几个风扇工作的时程和系统不同部分的压力,电点火和开煤气等等。在控制板上有几个发光二级管,有问题时靠闪烁来指示那个地方出问题了。一 般在旁边贴着一个说明。我那个系统比较土,没有说明,只有一个灯,闪出 code 13.也不知啥意思。我主要是靠吹泡泡找到问题的。
2962 次阅读|4 个评论
页岩气:未来的能源新宠
热度 3 pony1984621 2010-12-18 23:01
资料来源 : 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 2010 年 12 月《能源简讯》 编译:马志飞 什么是页岩气,为什么那么重要? 页岩气是储藏在页岩地层内的天然气体。页岩是细粒沉积岩,通常是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源。 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 水力压裂 是指向地下岩层泵入高压液体致使岩层产生裂缝达到油气增产目的的一种技术。 在过去的十年中,水平井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相结合,已经能够开采过去不能规模开采的页岩气。在美国,大规模开采页岩气使得该国的天然气行业重新焕发青春。 美国丰富的页岩气资源 2009 年,美国消耗的天然气有 87% 是源自国内,因此,天然气的供应不像原油那样依赖于国外的生产商,而且其输送系统也较少受到干扰。页岩气的大量开采和供应将会进一步促进美国增大其天然气消耗量的国内供应比率。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年度能源展望 (2011 年 ) 》,美国拥有 2552 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资源潜力。页岩天然气资源,这种曾被认为是开采不划算的能源,几年前估计的储量只有 827 万亿立方英尺,而在去年这一储量就扩大了两倍多。 够用 110 多年 按照美国 2009 年的消费速率(每年约 22.8 万亿立方英尺),这 2552 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资源够整个美国使用 110 多年。除此之外,对比 2010 年和 2011 年的《年度能源展望年》可以发现,页岩气的资源量显著增加,在未来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水平钻井 水平钻井是页岩气生产中的两个主要的钻井技术之一,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深入地进入到储藏于地下深处的页岩气。首先,垂直钻井钻穿目标岩层,然后在所需的深度内将钻头转向,通过水平方向的钻探穿透更多的页岩。 水力压裂 水力压裂技术就是将水、沙子和其他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注入井下,目的是使地下深部的页岩沿着岩石裂缝破裂,并引导页岩气向钻井流动。配合水平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技术使得页岩气生产商能够以合理的成本提取页岩气。如果没有这些技术,页岩气就不能流动到开采井中,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就无法实现。 你可知道,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年度能源展望 (2011 年 ) 》公布的数据,在 2009 年时,页岩气就已经占据了美国天然气供应量的 14% ,而且,页岩气的产量还在继续增加,预计到 2035 年,这一比率将达到 45% ! 页岩气 VS 常规天然气 常规气藏天然气是由于气体从 有机质富集层 ( 优质烃源岩 ) 逐渐向 高渗透储 层运移从而被困在地球浅层的不渗透岩石之下聚集而成。 与此相反,页岩气资源恰恰就形成在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烃源岩中,页岩的低渗透性大大抑制了这些气体向其他渗透性较强的岩层中运移。没有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页岩气的开采将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为页岩气的抽取速率尚不足以弥补钻井的成本,更谈不上盈利了。 天然气:相对较为清洁的燃料 与 煤炭和石油相比,天然气是较为清洁的能源,因为天然气的燃烧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比煤炭和石油明显较低。当天然气被用于高效率的联合循环发电厂发电时,每释放 1 个单位的能量,它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燃烧煤炭排放量的一半还少。 环境问题 然而,还是有一些与页岩气生产有关的潜在环境问题,页岩气的钻井过程存在着显着的供水问题,因为钻井和水力压裂都需要大量的水,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水的大量使用有可能会影响到水的其他用途,甚至还会影响到某些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同时,钻井和水力压裂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可能含有一些在被重新利用之前需要处理的溶解化学物。因此,废水的处理和化学物质的处置就成了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如果管理不善,水力压裂液还有可能会泄漏或通过其他方式流动。具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品作为水力压裂液使用本身就意味着它们对周边地区存在潜在威胁,包括饮用水的污染、生物自然栖息地的破坏等。 美国的页岩气田 页岩气和常规天然气的区别 常规天然气藏 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 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年度能源展望 (2011 年 ) 》的预测数据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9973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能源展望——先说说旧能源
Synthon 2010-5-29 10:41
今天咱们开扯,啊不,开讲新能源。 所谓新能源,就是针对旧能源,或者说传统能源而言的。所以咱先看看旧能源。 首先自然是石油,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目前都是石油产品(汽油、柴油、航空油料等)驱动的。此外,石油炼制剩下的边角料,在很多地方被用来取暖、照明和发电。除了用于能源之外,我们知道石油产品的另一巨大用途就是化工,特别是橡塑产品,目前的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基本上都是石油产品。所以说,石油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这话一点不假。 然后还有煤。从历史上说,是煤,带来了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化学工程的大发展,也将人类对能源的认识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现在煤已经不是主要的能源来源,目前主要应用于发电、取暖等少数领域。 接下来,天然气,化石能源三兄弟中的老小,目前主要用于发电和城市燃气(当然还有化工,但是这个跟能源无关了),目前也有一定量的天然气动力的汽车上市,但这种用途,我们通常归类为新能源,呵呵,新能源的问题,我们下回书,啊不,下篇博文再说。 作为化工人,咱继续扯扯化学相关的东东。石油,主要是碳氢化合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烃类,更准确的说,以脂肪烃(就是不带苯环的烃)为主。另外,我们知道,石油是液体,这就意味着它的分子量不能太大(否则就变成固体了),也不能太小(否则就变成气体了),也就是说,石油,就是中不溜儿分子量的脂肪烃类,呵呵。。。比如下面图中的辛烷分子,就经常用来作为石油中的代表性分子,我们常说的汽油辛烷值,就是汽油燃烧热跟辛烷燃烧热之比。 天然气,很简单,也是碳氢化合物,但是跟石油不同,它是气体(废话),也就是说,它就是轻一点儿的石油,呵呵。。。就是这么简单。天然气的成分以最轻的脂肪烃:甲烷为主,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等,以及各种杂质。 再来说煤,煤是固体(又是废话。。。),那么你要说了,煤是不是就是重一点儿的石油呢?这回你错啦,没有那么简单,呵呵。。。煤的主要成分也是烃类,但这里头芳香烃的含量就多多了。。。什么?啥叫芳香烃?简单的说,就是碳氢化合物里头,碳的含量增多,氢的含量减少。不多说了,看这张图吧: 嗯,旧能源差不多说到这里,下回书我们说新能源。
个人分类: 专业介绍|8234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8年北大版石油天然气行业中文核心期刊
jjsun123 2009-10-14 18:30
1.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石油学报 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 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8. 石油钻采工艺 9. 油田化学 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 石油机械 13. 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 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 油气储运 2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1. 中国海上油气 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4. 石油物探 25. 油气田地面工程 26. 天然气地球科学 27. 石油学报 ( 石油加工 ) 28. 测井技术 29. 断块油气田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深部的碳氢化合物
热度 1 pony1984621 2009-7-28 10:08
ScienceDaily (July 26, 2009) 译文 / 马志飞 (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我们日常生活和汽车使用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起源于生物有机体,这些生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地壳中被厚厚的沉积岩压缩并增温。科学家们已经争论多年,是否有一些碳氢化合物可以在地球的更深部、而且是没有有机质参与的条件下形成。现在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乙烷和更高分子的重质碳氢化合物能够在上地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合成,即在地壳的下部和地核的顶部。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卡内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以及来自俄罗斯和瑞典的同事共同进行的,其研究结果发表在 7 月 26 日的《自然地球科学》( 《 Nature Geoscience 》 )杂志上。 甲烷( CH 4 )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而乙烷( C 2 H 6 )主要被用作石化原料。这两种碳氢化合物,以及其他相关的燃料,被称为饱和烃,因为他们拥有简单的单键,而且达到了氢饱和。利用金刚石砧压槽和激光热源,科学家首先将甲烷所受压力超过海平面大气压的两万倍,使温度达到 1300 F 至 2240 F 。这些条件是在模仿 40 至 95 英里的地球深处。甲烷在此反应,形成乙烷,丙烷,丁烷,分子氢和石墨。然后科学家们将乙烷放到同样的条件下,结果它产生出甲烷。这种转变表明较重的重质碳氢化合物可能存在于更深处。可逆性意味着合成饱和烃是受热力学控制的,而且此过程不需要有机物。 科学家们排除了是实验中的催化剂在起作用的可能性,但他们承认,在地球深部的混合化合物中有催化剂的存在。 我们对以往的实验和理论预测结果感到十分好奇,合作者之一 、 卡内基的 Alexander Goncharo v 评论说,几年前的实验报告指出,将甲烷放置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现有重质碳氢化合物在此形成。然而,分子是如何分配的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改进了激光加热技术,从而克服了这一问题,从而就可以让气体处于更加均匀的实验条件下。我们发现,可以从乙烷生成甲烷。 合作者之一的 Kutcherov 教授说:地幔中产生的碳氢化合物迁移到地壳,并对石油和天然气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贡献。这里所研究的合成物以及地幔完整条件下的重质碳氢化合物都需要继续加以探讨。此外,这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碳迁移到地壳需要进一步研究。此类问题的证明需要一个新的实验和理论来研究地球深部的碳的运移。 改编自卡内基研究所 EurekAlert 提供的材料。 链接文章: http://oil.nengyuan.net/2009/0622/26294.html 无机说的石油生成机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克罗波特金(П.Н.Кропоткин)按天体物理学家施米特(.Ю.Шмидт)的理论,地球是由冷的宇宙尘埃和气体所组成。这种原始气体中包含有He、H2,也包含有烃。因此认为烃类早在地球发育早期就已存在了。波尔菲里耶夫(В.Б.Порфирьеа)在六十年代根据赫埃里的宇宙起源说,也认为烃象铁、硅酸盐、水、二氧化碳、氢等一样,都是元古宇宙中的实体。这些原始星云物质在凝聚过程中烃好象胶似地起粘结作用;后来在重力影响下轻的烃和水被挤向地表,只是命运不同;烃由于氧化及紫外线照射而散失,只有其残余保留在储集岩中。到了七十年代有了人造卫星探测的新资料,波尔菲里耶夫改变了宇宙成因的主张,转而倾向于地球深部成因。克罗波特金也修正了自己的看法,明确宣称地球深部是最大的烃源。认为在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存在着自由氢与主呈固相的碳,同时还有一氧化碳和水等,在温度压力适合的深度上就可以有烃的形成和保存。地下深处形成的原始天然气混合物(其中包含有烃、CO、CO2、NH3、H2S等),在以脉冲式向地表喷射过程中可能发生重烃的凝聚,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流体混合物分离成各自独立的相,从而形成带有大气顶的油藏。后来在长期的保存中气体缓慢逸散,而剩下的油藏氧化变质,吸收了N、S、O成分。只有凝析气藏最接近于深部原始天然气混合物的成分。   库德里亚夫采夫认为,烃是由碳和氢构成的,氢不仅存在于太阳和星球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地球的岩浆之中。在高温下碳和氢有可能形成CH、CH2、CH3等,尔后温度降低,这些化合物又在高压下发生聚合作用和加氢作用,从而形成各种烃类。由于各种烃的数量比例不同,以及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于是造成不同性质的石油。他并不否认沉积岩中的油藏比结晶岩中要多,原因是沉积岩的渗透条件较好,有利于深处石油在其中运移和聚集。结晶岩只能使油气呈很少的包裹体存在。   赤崛四郎(1969)认为,石油可由水作用于金属碳化物而形成,但更可能是在星云凝聚成原始地球时由-CH2叠合而成。当时的地球是富含氢的,它使得大部分的碳变成烃,大部分的氮变成氨。木星的大气正是由甲烷和氨所组成。   以上是无机生油理论成烃机理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无机说往往把石油的生成同天体或地下深处相联系,而这些正是人们认识比较薄弱的环节;地质上难于进行实际验证,因而也难于更深入地探讨。无机学说把简单的碳氢化合物与复杂的石油等同起来,往往单纯从化学反应式出发考虑石油生成,难免脱离地质条件的允许。   无机学派同有机学派一样重视储层和圈闭条件,但前者不承认有什么生油岩,认为石油发源于地球深部,因而比较注重深大断裂的作用,确信其为沟通深处与表层的通道。无机学派普遍认为烃类至今还在不断积蓄之中,它的蕴藏量几乎是取之不尽的。无机成因油气不仅存在,而且远景巨大,将有可能比有机成因的油气潜力大得多(陈沪生,1998)。较典型的有如对中东油气富集的认识:波斯湾地区几十个油气田分布在一条500英里长的地带,占地球表面积不到2%,却拥有世界可采储量的50%以上。这些油气藏显示了很宽的地质年龄谱;而且烃类产在构造和地层变化都很大的环境中,各种圈闭都是严重泄漏的,油气渗流随处可见,且由来已久;显然是一种过度供给的情形。这里的石油组成极为相同,因而推测它们是同一来源。但这个来源是什么呢?不少地质学家认为可能是地幔来的无机成因烃源(P.A切诺韦斯,1993;转引自陈沪生,1998)。从这一点上说,也许有机学说认为石油枯竭之时,正是无机学说可以定论之时。   应该承认,并不排除在自然界也有非生物起源的烃类,特别是气烃。但就目前所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藏)来说,其主体应是有机成因的;而且基本上是在有机生油理论指导下找到的。 链接文章: http://www.sinopecnews.com.cn/shnews/content/2008-05/06/content_495982.htm 非有机的幔源油气 丰富的深部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说,要以创新精神探讨非生物油气的地质基础理论问题和资源前景,拓展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领域   □陈伟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在接受采访时说,几十年来,中国深层古生代海相油气成藏,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专家、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古生代海相沉积分布十分广泛,以华北、华南、塔里木、准噶尔等地块发育最佳。深部油气勘探接连获重大突破的实践表明,蕴藏于地球深部的非有机幔源油气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我国深部油气的重大突破 1969年2月11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指出:我们现在找出来的油田都是中、新生代的,难道我们的古生代就没有油吗?美国有一半大油田在古生代,苏联的第二巴库也是泥盆系的,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利比里亚的大油田也是古生代的。我们要在古生代盖层平缓、褶皱缓和的地区集中力量试验一下从战略上讲,我们要选一个地方,早一点打开一个缺口。 康玉柱说,按照李四光的预见,1970年初,我国科学家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在塔里木盆地开展了油气地质调研和油气远景的评价工作。此间,康玉柱等人首次提出上古生代的石炭系、下二叠统海相泥质岩、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生油岩,并指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此后,发现了著名的新疆塔里木大油田。1978年,在进行塔里木盆地评价和选区的研究中,他们进一步提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是该盆地的重要生油、储油岩系,还指出要注意在盆内古隆起上寻找古生界古潜山型油气藏(田)。1980年底,康玉柱等人根据地质力学理论、低级次扭动构造控油的理论和地震勘探的新成果,在塔北沙雅隆起雅克拉构造上部署了沙参2井,并于1984年9月,钻至井深5391.8米的奥陶系白云岩时喜获高产油气流,日初产原油1000立方米,天然气200万立方米,从而实现了中国深层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首次重大突破。从此,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工作便有了历史性的转折,进而拉开了在塔里木找大油气田的序幕。 很多专家认为,沙参2井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当时的国务委员康世恩说:沙参2井高产油气流的发现,是一个大大的突破,也是我国最深的一口高产油气井。之后,在塔里木盆地连续找到了多个古生界油气田,1990~1997年,又发现了我国第一个深层古生代大油田塔河大油田。 深层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深部油气勘探连获重大突破,表明我国深层油气的资源十分丰富。康玉柱说,若依照干酪根热解成油三个阶段的模型而言,石油生成最大深度应该是4000米,而4000米以下只有天然气,可是实际并非如此,6000多米处仍有石油存在。自沙参2井在奥陶系白云岩获突破后,几年来国内外油气勘探多次获得新发现,在6000米以下发现了多个大油气田。 为了说明我国丰富的深层油气资源情况,康玉柱举例说,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塔河油田沙112井、中奥陶统灰岩的深度达6480米,日产油239立方米,气3.5万立方米;塔深1井8408米有液态烃;TP2井6835~6925米中奥陶统灰岩中试获高产油气流;塔中地区塔中45井6297.5米的中奥陶统灰岩处产油361立方米,气28万立方米;在库车坳陷北部的乌什凹陷的乌参1井6038~6052米白垩系砂岩试获高产油气流;西南坳陷区内的桑珠1井于6820米石炭系白云岩中见良好油气显示;叶城坳陷柯克亚油气田的柯深1井6389米古近系试获高产油气流,日产油104立方米,天然气13.68万立方米,满加尔坳陷部羊屋2井于上奥陶统6450~6468米处试获高产油气流。准噶尔盆地昌吉坳陷北坡永1井5900~6100米侏罗系试获工业油气流;松辽盆地大庆油田徐家围子徐深21井4273米下白垩统获高产天然气流,日产气41.43万立方米;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普光大气田埋深6000米处有大量天然气工业气流。 上述诸多事实均表明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康玉柱说,我国东部的古生界、海域的中古生界、南方的下古生界、西北地区的古生界,特别是塔里木盆地的下古生界、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地区及东北地区的上古生界等深部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都将是今后寻找大油气田重要的领域之一。 丰富的幔源气二氧化碳 康玉柱介绍说,幔源油气就是在地幔流体上涌到地壳过程中经合成反应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地球从内到外是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地幔犹如裹在地核外的鸡蛋清。他说,二氧化碳是幔源天然气的一种,在我国东部从南到北一带非常丰富。如1983年10月,江苏苏北地区发现了黄桥二氧化碳气田,其二氧化碳纯度高达98%,探明加控制储量为260亿立方米,成为亚洲最大的二氧化碳气田。此外,松辽盆地的万金塔二氧化碳气田,徐家围子二氧化碳气田,广东三水盆地、南海盆地等的二氧化碳气田,形成了我国东部二氧化碳的南北聚集带,在环太平洋成矿带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证实,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气是典型的无机成因天然气,它是通过深部断裂作为运移通道,从地球深部或上地幔涌入地壳浅部而聚集成藏的。深部所有无机成因的天然气必须经历此过程,而达到有效聚集,因此,无机成因天然气的运移、成藏过程与深部断裂通道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密切关联。 丰富的幔源气碳氢化合物 近十年来,专家学者还发现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无机成因天然气,如太阳、外行星及其他卫星等许多天体中有大量碳氢化合物。康玉柱举例说,慧星尾端有固体甲烷,土卫6号上的甲烷很普遍,坠落在地球上的球粒陨石中富含挥发成分的碳氢化合物,其成分类似于地幔和星云凝聚物。因而有学者认为,地球演化和气圈形成初期,甲烷可作为一种化石气,并保留于地幔和上地壳中,作为以后沿超壳深大断裂向盆地运移的无机甲烷。 世界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火山喷发,经测定,其气体中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很重的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属甲烷分解而成。一般认为来自于地壳和地幔沿断裂上来的金刚石包裹体中,封存有类似油的化合物。裂谷带之上的湖水或海水中甲烷含量很高。东非大裂谷中的基伍湖底层水中就含有大量的甲烷,其单位体积水中的甲烷含量比水体其他部分大1000~10000倍。而且湖底几乎没有沉积物,整个湖区由新的火山岩组成,湖岸还有活火山存在。该湖位于目前仍有活动的大裂谷带,此裂谷带延伸到了红海,1984年有学者发现从红海底喷出的热卤水中也含有大量的甲烷。 康玉柱说,丰富的幔源稀有矿物质也不断被人们发现。在伏尔加乌拉尔含油区的鞑靼隆起处钻的两口井,穿过基底以下2000~3000米,在前寒武纪花岗岩和变质岩中,发现轻质油、沥青和烃气;在科拉半岛上钻的11.6千米超深井,于结晶岩中发现沥青包裹体和含有高浓度的烃、氮气和氦气的盐水流;在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奥陶系白云岩的高产油气流中氦气含量很高;麦盖提斜坡的麦3井石炭系高产油气流中含丰富的氦气。这些均证明深部上地幔含有丰富的非化石天然气。 采访结束前,康玉柱院士指出,探讨非生物油气的地质基础理论问题和资源前景,是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该领域已取得的进展令人鼓舞。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创新知识和理论,拓展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领域,改善能源结构,从而推动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740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东营盆地中深层天然气勘探(天然气工业)
陈中红 2009-2-10 16:24
东营凹陷古近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 陈中红等 天然气工业 ,2008 ,28 (9) :9 - 12.  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裂解气勘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 但目前对其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认识不清 , 因而制约了该区深层天然气的进一步勘探。对研究区大量的地球化学生烃指标、天然气组成指标及地层压力指标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 结果认为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拥有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沙四段以及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二段共计 3 套烃源岩层系 , 形成复合天然气生烃系统 , 深层裂解气形成于新近系上新统明化镇组中晚期 , 属于晚期成藏。由于沙四段中部大套膏盐岩的分割 , 古近系深层超压体系具有盐上、盐下两个次一级超压封存箱系统 , 相应形成盐上、盐下两套天然气成藏系统。各类扇体及次生孔隙是该区深层气主要的储集体及储集空间。该区沙三段中、下部沉积的深湖相灰色泥岩、油页岩 , 沙三段中上部的中厚层暗色泥岩夹钙质泥岩 , 以及沙四段中部的大套膏盐层构成了多套优质区域盖层 , 与弱的后期构造运动相互配置 , 形成良好的裂解气保存条件。古近系深层发育断层气藏、构造岩性气藏、各类沉积扇体形成的岩性气藏 , 其中后者应为该区近期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主题词 东营凹陷 古近纪 深层 气藏形成 勘探区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NATURAL GAS POOLING IN THE PALEOGENE IN DONGYINGSAG CHEN Zhonghong et al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8 ,28 (9) :9 - 12. Cracke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Paleogene in deep of Dongying sag is highly prospective , but current limited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cont rolling factors and conditions of gas pooling const rained further exploration of gas in deep of the sag.Analyses of the geochemical indexes of hydrocarbon - generation , gas compositions and formational pressure reveal a composit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system that is composed of three set s of source rocks in the Paleogene in deep of Dongying sag , including the lower third member ,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and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Kongdian Formation.The deep cracked gas was generat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deposition of the Minghuazhen Formatio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late accumulation. The thick evaporates in the middle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compartmentalizes the overpressure system in the Paleogene into a pre- and a post - salt compartment, resulting in a pre - and a post - salt gas system correspondingly. The reservoir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various fans, while the pore space is dominated by secondary pores. The grey mudstone and oil shal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intervals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medium to thick dark mudstone with calcareous mudstone interbeds in the upper to middle Shahejie Formation , and the thick evaporates in the middle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are regional seals of high quality. These seal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weak late tectonic movement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cracked gas. Fault block gas reservoirs, st ructural 2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s and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s are recognized in the Paleogene and the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s are the major targets of deep gas explor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Chen Zhonghong et al.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natural gas pooling in the paleogene in dongying sag. Natural Gas Industry , 2008,29(9):10-14. (in Chinese)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3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