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弹性力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具体计算一下就更清楚啦(附: 整数相乘及数据拟合)
热度 2 youmingqing 2019-3-19 12:31
给研究生讲《岩石力学》,当然要先复习弹性力学。说到胡克定律,即力与变形成正比,比例系数是刚度; 又说, 不同的构件刚度不同;设想以不同长度、不同截面的杆件进行试验,容易知道“单位长度的变形与单位面积的受力成正比,比例系数是杨氏模量” 继而逐段显示 • Thomas Young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asticity that came to be known as Young's modulus, denoted as E , in 1807 , and further described it in his Course of Lectures o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e Mechanical Arts . • However, the first use of the concept of Young's modulus in experiments was by Giordano Riccati in 1782 – predating Young by 25 years. • Furthermore, the idea can be traced back to a paper by Leonhard Euler published in 1727 , some 80 years before Thomas Young. 略作解说后覆盖 Thomas Young ( 1773.06.13 ~ 1829.05.10 )的画像,在其下方切入文本框“ Hooke’s Law: 1676~1678 ”。我说, 从胡克的刚度到杨的模量花去了 120 年;利用杆件的假想试验,不是很容易知道吗?没有难度啊。假想试验,伽利略 (1564-1642) 就知道,说轻重物体下降速度相同。伽利略比我大 400 岁,他过世时胡克也就 7 、 8 岁。 伽利略没有在比萨斜塔做试验,做了也不会有可信的结果。如果你一手抓一个木球,一手抓一个铅球,从这窗口同时丢下去,或许木球先着地呢。真有人用许多大学生做试验摄像。铅球有木球的十倍重,抓着总是费劲,松开也就会有些迟钝。倘若慢了 0.05 秒,会有什么结果,算一下就知道了。 最后介绍有限元方法。 从最小作用原理说起,说明了光线折射定律等价于 Fermat 的光行最速原理。 又说, 最初认为光线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比值为常数 ,而不是正弦比为常数。 试验数据确实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 具体计算一下就知道了。 因为时间有些紧张没有在课堂上计算,当然也是希望听者能够自己计算。现在把计算结果贴在下面,并在图中略作说明。 附1: 张老师 博文“ 野蛮计算 ” 介绍了 116 年前 F. N. Cole 用三年的星期天完成的整数分解;并给出了一个多小时完成的 2^67 的计算。上课前向研究生介绍了这篇博文,说“做事就得像 Cole 这样,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活儿”,也说了自己如何做这样的乘法。 张老师用时主要在“ 十位数的 2^32 自乘以得到 2^64 ”。我觉得如此相乘需要进行繁琐的加法,耗费时间且容易出错。 进行多次乘8 的运算似乎反而容易。 大数乘以71,只能进行如下的竖式计算;不过,若乘以72,则可分解为乘以8、再乘以9。 因 2^10=1,024 =10^3+A,而 (2^10)^2= 10^6+2A(10^3)+A^2= 1,048,576 =10^6+B ,那是一眼可以看出;于是 2^60= (10^6+B)^3=10^18+3B(10^12)+3B^2(10^6)+B^3 ; 注意到 B= 48*(10^3+12) 计算不难; 最后乘以 8 、乘以 8 、乘以 2 ,可得 2^67 。 附录2: 若试验条件与结果是离散的数据,通常需要寻找合适的公式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圆柱型岩石试样的轴向压缩强度 σ S 随侧向的围压 σ 2 = σ 3 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称为强度准则。 笔者 2008 年提出含有 3 个待定参数的指数型公式 y = a – b exp(– cx ) 拟合试验数据;去年又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拟合公式,得到了有趣的结果。对于岩石力学性质的准确理解源于拟合方式的准确选用。下面以两组岩石的强度数据略作说明。 You M . True-triaxial strength criteria for rock. Inter J Rock Mech Min Sci,2009,46(1):115–127. 尤明庆 . 基于指数准则在莫尔空间对岩石剪切强度的研究 . 力学学报 , 2019, 51(2): 607-619 上图给出了以“ 偏差绝对值之和 ”及“ 偏差平方值之和 ”最小的两种拟合结果。通常都是用后者( 图中红线 ),有时也称为 最小二乘法 ;若用直线拟合则称为线性回归。 不过,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众多,有时可能出现奇异数据。如以“ 偏差平方值之和 ”最小拟合,拟合曲线( 图中红线 )就要迁就奇异数据,不使其产生过大偏差;而以 “偏差绝对值之和”最小拟合(图中黑线) ,那么拟合曲线会尽可能靠近多数数据,而使个别异常数据有较大偏差。 另一方面,若删除个别异常数据重新拟合,两种拟合所得结果几乎与图中黑线相同。这也表明以“ 偏差绝对值之和 ” 最小的拟合结果正确地展示了岩石的强度特性。 You M . Inter J Rock Mech Min Sci , 2012, 54: 114–124, and 2011, 48: 852–863 笔者觉得,不宜将公式变形之后进行线性回归,尽管某些书中称之为计算技巧。岩石强度的相关问题烦请参阅上列拙稿,下面仅以示例略作说明。 两次试验各得到8组数据,在图中标出。预测公式 y = sqrt( Q + mx ) 可以表示试验条件 x 与结果 y 之间的关系;因为数学上的困难,将公式转换为 y 2 = mx + Q 而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参数 m 和 Q 后,绘出图中红色和蓝色曲线。 不过,如直接以拟合偏差绝对值之和 最小为目标搜索参数,得到 m = 10和 Q = 1,拟合曲线通过7个点,仅 x = 1 处有约6% 偏差。 上面的数据固然是认为设定的,但将公式变形之后最小二乘法,所得拟合结果可能掩盖某些试验现象:单个数据的误差会对整体结论产生影响。 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个人分类: 教学|5586 次阅读|7 个评论
谈谈胡海昌的治学风格——纪念弹性力学广义变分原理发表60周年
热度 4 武际可 2014-12-27 10:27
谈谈胡海昌先生的治学风格 纪念弹性力学广义变分原理发表 60 周年 1954 年发表在《物理学报》上胡海昌先生的论文《弹性体力学与受范性体力学中的一般变分原理》,到今年已经六十年了。这篇论文提出的广义变分原理结果被世界上许多教科书、词典和百科全书,称为胡海昌 -- 鹫津久一郎原理。鹫津久一郎是日本学者,早年访问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卞学鐄教授指导下进行过研究。鹫津久一郎的广义变分原理是在 1955 年发表的。那些年代我国和西方国家交流很少。他们也没有看到胡海昌的文章,所以西方世界一直以鹫津久一郎原理称呼。一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在美籍华人学者的推动下,西方才了解到中国胡海昌在这方面发表的最早的工作,包括鹫津久一郎本人后来也在自己的著作中以胡海昌 — 鹫津久一郎原理称呼。 1982 年, 胡 海昌、钱伟长、罗恩、匡震邦、薛大为,五人 分享了广义变分原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为了纪念这篇文章发表。回忆起胡海昌先生做学问的点滴往事,写在下面,也许有一点参考意义。 首先,在研究问题的选题上,胡海昌先生更着重于基本理论问题。在他发表的论文中,虽然有一些直接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文章,但更具有长远影响力的,是一些探求一般规律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论题。 除了广义变分原理之外, 胡海昌先生影响比较大的另外几项工作是关于各向异性弹性介质通解的工作、关于弹性力学边界积分方程的对偶提法和与王大钧合作关于弹性结构算子正定性的一般证明。此外他在振动理论和板壳问题方面也作出了很好的工作。 在科学研究的选题上,我们一直是比较实用领先的,对于能够做出会会叫会跳、能够直接应用的成果,评价很高。而对于比较抽象、距离实际相对远的成果,不仅不会给以肯定,有时还会招来批判,说是脱离实际、故弄玄虚。这也可能就是我们的基础研究一直落后的原因。近年来,我们比较好的基础研究成果,大都是最先受到国外的肯定,后来才被国内推存的。陈景润在数论上证明的 1+2 成果、周培源的湍流理论以及胡海昌先生的广义变分原理,都是这样的。 在国内并不重视基础研究的氛围下,胡海昌先生能够坚持重视基础研究的选题原则,是一种科学上的反潮流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其实只有坚持这种精神,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我们的科学赶超世界水平才有希望。 其次,胡海昌先生一直是立足于国内搞研究。在近代我国的科学发展史上,没有出过国而做出国外瞩目成果的学者,大概就数胡海昌先生了。在他跟年轻学生谈话中,经常说,出国本身不是目的,出国是为了要学习什么东西才是出国的目的。不仅如此,在他出名后,也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 1984 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年会,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推举他去做大会报告,他也婉言拒绝了。后来得知,当时他年迈的父亲身体欠佳,胡海昌先生遵从中国传统的道德:“父母在不远游。”一直守护在父亲身边,失去了一次做世界学术大会报告的机会。 第三、胡海昌先生为了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学问,尽量排除不必要的事情。一是尽量少开会或躲开不必要的凑热闹的会。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北大兼职并且被推举为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叮嘱我,一般事情就不要通知我了,如果没有我,出席人过不了半数,表决会无效,这种情况下才通知我。二是他从不申请基金资助,这样既避免了写申请花费的时间,又避免了交账和评议花的时间。他是履行“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原则的典范。他常对研究生说,要提高效率,不要拼时间、开夜车。脑力劳动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开夜车、拼时间,把头弄得昏昏沉沉,效果会很差。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9740 次阅读|5 个评论
《弹性力学》朱滨
ustcpress 2012-4-25 09:58
《弹性力学》朱滨
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247-0 页码:358页(16开) 字数:433千 定价:37.00元 当当网购买地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95922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本为力学及其相关专业,如机械、土木、航空等专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编写的弹性力学教材,内容包括应力、应变、应力应变关系等基本概念;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程和基本解法。书中还分别讨论了弹性柱体的扭转、弯曲、平而、空间、弹性波、结构稳定性及热应力等问题。为了叙述简洁,便于课堂推演,书中采用 Descartes 张量讲述理论的基础部分;在讲述具体例题时则使用通常的分量表示方法。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融入编者的一些体会,力求符合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以利于读者理解。本书也可作为力学工作者和结构工程师的参考读物。 【 作者简介 】 朱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
个人分类: 工程图书|5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弹性静力学中外力功表达式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热度 1 baibing 2011-11-15 14:02
外力功、势能等概念是弹性力学能量原理的重要内容. 但笔者发现, 经典弹性理论著作中给出的外力功、势能的表达式并非真实的功、真实势能值. 本文根据弹性静力学的基本假定和应变能定理对此进行了论证, 并以一维弹簧受压问题进行了说明. 对总势能、外力势能、外力功及保守力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建议在介绍系统总势能定义的同时, 应一方面说明它不是系统的真实总势能, 另一方面要补充介绍这样定义总势能的原因是保证最小势能原理与平衡方程等价. 通过厘清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 以期给弹性力学的初学者以明晰的概念. 论文全文: lxysj2010-263.PDF
50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噗噗噔儿谈到非线性
热度 4 武际可 2009-5-28 09:12
从噗噗噔儿谈到非线性 武际可 噗噗噔儿,是一种甩玻璃吹制而成的玩具。吹制的办法是,先将玻璃拉成一根管子,然后将它的端部吹成一个球,最后趁玻璃还软,在一个微凸的平面上一摁,使底平面略向内凹,待冷却后即成。通常多为暗红色或红褐色。图1(b)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民间艺人画的彩色画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的卖琉璃喇叭图,图中左筐上边即有几只噗噗噔,它的形状如图1(a)。图1(c)则是40年代的一张民俗剪纸,右筐上也插着几只噗噗噔。据日本学者林谦三的考证,噗噗噔大约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传入日本,称之为鼓珰(poppen)并附有一张插图(图1(d))。 由于它的底薄如蝉翅,且略凹,玩的时候对着管端轻轻吹气,当内部气压略大时,底儿便变形而突然外凸,随之噗地一响;然后再吸气,随着内部压力减小,底儿又噗地一响变为向内凹,这样一吹一吸,便响个不停,很好玩。 但是,由于这种玩具很易破碎,不小心能够划破皮肤,再加上新的电子玩具的出现,所以近几十年来生产很少了。早年它却很流行。它的名称很多,北京一带也称不不登、倒掖气、倒掖器、响葫芦;山西一带则称咯嘣儿、琉璃咯嘣儿;广东一带称料泡等。 噗噗噔儿在中国发明得相当早,在明末刘侗、于奕正合写的《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哄哄(hǒng),小声唪唪(běng),曰倒掖气。可见它的发明当不晚于明末。书中还记有一首儿歌,现录在下面: 倒掖器,如瓶落阶瓶倒水。 匀匀呼吸吹薄纸,吸少呼多瓶脱底。 藏爹钱瞒爹眼里,迷糊琉璃厂甸子。 儿迷糊,倒掖器,爹着汗,嬷着泪。 这首儿歌的大意是:倒掖器玩起来,它发出的声音有如瓦盆掉在台阶上或小口瓶往出倒水,由于它很不结实,所以必须均匀地吹吸,就像吹一张薄纸一样,一不小心就会将底吹脱落,很容易吹坏。歌的后半阕是说一个淘气的小孩背着爹妈拿了钱去逛琉璃厂、厂甸,买倒掖器玩,结果害得爹为了寻他而汗流夹背,老妈妈急得哭泣。这里迷糊有迷恋与糊涂双关的意思。 时间上大约是噗噗噔儿发明稍后,英国人胡克(R.Hooke,1635~1703年)在1660年发现了一条定律,并且于1676年发表了。这就是现在中学教科书上说的胡克定律,即:在材料的弹性极限内,弹性物体所受的力与变形成正比。如果用p代表外力,d代表变形量,则胡克定律可以表示成p=kd,这里k是与p和d都没有关系的常数。比虎克略早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年),在他41岁时,即1637年,发表了他的名著《几何学》,也就是后来解析几何的最早起源。书中认为在平面上建立了坐标系,任何一个两个变数的方程可以对应于平面上的一个图形。有了这个方法,胡克就可以将他的外力与变形的关系画在图上,结果是一条直线,所以后来也将胡克所描述的这种外力与变形的关系称作线性关系。 胡克搜罗了他当时所能收集的许多例子加以研讨,结果都符合线性关系。其中有:螺旋弹簧,外力是拉力,变形是伸长;钟表发条,外力是中心轴的力矩,变形是中心轴旋转过的角度;一根悬吊的长长的线,外力是拉力(下端的重物),变形是伸长;木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梁(悬臂梁),外力是自由端所悬重量,变形是自由端铅直位移(挠度)。在所有这些例子中,线性规律都是成立的。据国防科技大学老亮教授考证,在我国东汉经学家郑玄(公元127~200年)在《考工记》注中,通过对弓的试验的注中,就已经有外力与变形成正比的记载。比胡克早了1400多年。 噗噗噔儿虽然发明得比胡克出生还要早,可惜由于当时中西交通的阻隔,胡克小时候肯定没玩过这玩艺儿,否则他在总结他的定律时,恐怕要困惑不解了。如果将噗噗噔儿也看作一个在外部力作用下的变形物体,这里外力是内部空气的压强减去大气压,变形可以用圆形底部中心的位移来量,不妨设底部为平的时,变形为零。这时,外力与变形的关系不再是一根直线,而要复杂得多。 对于噗噗噔儿的外力变形曲线来说,也可以将它画在平面上,令水平坐标表示变形d,铅直坐标表示压力p,图2曲线ABODC即是。设未吹气时,噗噗噔的状态处于A点,这时d是负的,表示底向内凹。随着吹气使内部压力增高,底也逐渐向外移动,当内部力P增加时,于是便使噗噗噔的状态到达B点。我们看到从B点,变形曲线是伸向BO段,但这一段上,压力必须下降,实际上我们还在继续吹它,不可能下降,于是噗噗噔的底部中心便直接跳向C点,然后若增加压力再沿DC段往上去。从B跳到C,噗噗噔的底儿瞬时便从凹形跳到凸形,发出一个清脆的响声。在B点,噗噗噔的状态发生突然变化,所以我们称B点为临界点。 现在当噗噗噔状态处于C点,即底向外凸压力为正,如果减少压力,或轻轻吸气,则噗噗噔的状态又会沿CD段到达D点。这时再减小压力,噗噗噔的底儿便突然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由凸变为凹,即从D返回到A点。 我们看到在曲线ABODC上,BOD这一段也是外力变形曲线上的一小段,但却永远达不到。因为在这一段上,噗噗噔的平衡是不稳定的。 噗噗噔儿发明得很早,可是关于它的变形的理论研究得却很晚。最早研究它的是1939年美国力学家冯卡门(von Karman,1881-1963)和他的中国学生钱学森。他们将这类问题简化为一个球壳在外压作用下的失稳问题。他们的兴趣当然不是为了噗噗噔玩儿,而是对某些飞机结构元件变形规律认识的要求。 然而,噗噗噔儿的底儿在它向内凹或向外凸时,都可以看为一个球壳的一部分。所以卡门-钱的研究工作也可以用来解释噗噗噔儿的变形,它是一类弹性物体变形的代表。后来人们把这类有上下临界(如图2上B,D点)的变形曲线、变形的来回突然跳动称为 弹性突跳 。 弹性突跳现象在工程与生活中有不少应用,现在电子计算机或计算器的按键就是利用弹性突跳元件,使得指头按上去压力达到一定,健接触时不拖泥带水。高压配电的电闸也是如此。有些工作部门还用它作为控制器,使压力高时达到临界值,通过弹性突跳打开阀门泄气,低时达到某临界值通过弹性突跳关闭阀门。 噗噗噔儿也是弹性材料,但是它的外力变形曲线却为什么不是线性的,不服从胡克定律?原因很简单,胡克研究的对象都是相对小的变形。其实即使是噗噗噔儿,如在图上A点附近,它的变形曲线也可以近似看为线性的,用曲线过A点的切线代替即可;变形大了,曲线便拐弯了。所以虎克之后,为了保持胡克定律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人们修改了他的提法,加进两条限制:其一是严格限定在变形很小的情形;其二是将外力与变形改为应力与应变。应力与应变是指在变形体上割出一个无限小的单元上来讨论外力与变形关系的。在这两个条件下,大部分弹性体是满足线性关系的,即使我们的噗噗噔儿上的一个无限小元素也是服从线性关系的。 人们将像噗噗噔儿的变形外力曲线称为 非线性 关系。 非线性 关系类型很多,也很复杂。整个自然科学的历史表明,任何学科发展的早期,最先总是将所得到的关系看作线性的,例如在电学中,电场强度与电感强度的线性关系;渗流中渗透压力与渗透流速度的线性关系;在热学中热流量与温度差的关系;在电工中电压与电流强度的关系,等等。早期都是线性的,随着研究的深入,都发现了 非线性 的修正。 不仅如此,早期的社会生产,也近似用线性关系的经济学来讨论。手工生产,如打草鞋,生产量与人数是线性关系。后来进入大生产,一座现代化钢厂,钢产量与工人数便不是线性关系,人数少到一定数量便产不出钢来。 大约在本世纪60年代,整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大量提出并讨论 非线性 现象与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有一些共同点,在数学描述上其 非线性 关系相同,且发生的现象也有某些可类比性。它比线性情形更复杂、更媚人,描述的现象更丰富,也更具有挑战性。这就是所谓当前我们称之为 非线性 科学。而且人们预期,20世纪人类仅仅是大量提出 非线性 问题。真正要解决,恐怕是下世纪的事。 然而, 非线性 现象不管怎样复杂,也总得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研究。噗噗噔儿当是一种最简单的 非线性 现象。如果你想进入 非线性 的研究领域一显身手,不妨请你先对噗噗噔儿思考一下,它会告诉你许多许多。 参考文献 1 老亮,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关于力和变形成正比关系的记载。力学与实践,1987,9(1) 2 T.von Karman H.S.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 by External Pressure, J. Aeron.Sci.,Vol.7,43,1939 3 武际可,苏先樾,弹性系统的稳定性,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最早刊登于《力学与实践》, 1997年06期,后收入笔者的科普文集《拉家常说力学》中。
个人分类: 科普|12167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