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杨武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巴蜀译翁亭”在重庆武隆落成揭牌
gaoguanzhong 2019-10-24 06:45
0886 武隆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石强桢致词 0891 “巴蜀译翁亭”在重庆武隆落成揭牌 0897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陈瑞琳致词 0903 杨武能教授讲话 0908 部分来宾合影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2019/10/19 巴蜀译翁就是著名的德语文学翻译家杨武能教授,他在德国侨界也是大名鼎鼎,很多人都是通过他的译作了解德语文学,进而了解德国的社会和文化。杨老还是《华商报》专栏作家杨悦的父亲。 10 月 16 日, “巴蜀译翁亭” 揭牌仪式在重庆武隆仙女山景区天衢公园隆重举行。 武隆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石强桢,区委常委周光,武隆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参加 “2019 世界华裔文艺家重庆 · 武隆 · 仙女山采风活动 ” 的各国华裔文艺家 25 人,还有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部分著名文艺家出席了揭牌仪式。 八旬译翁杨武能和武隆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石强桢,共同拉下 “ 译翁亭 ” 红绸缎,全场欢呼祝贺! “巴蜀译翁亭”是一座中国传统样式的亭阁。匾额和楹联均由湖南书法家涂光明所题写。其中匾额为篆字 “巴蜀译翁亭”。 楹联为“浮士德格林童话魔山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和“翻译家歌德学者作家 一世书不尽的传奇”。这幅楹联精炼地概括了杨武能教授的主要成就。 此外,武隆著名作家吴沛创作了《巴蜀译翁亭记》,由四川书法家徐炜撰写,然后刻石。 祖籍武隆的杨武能教授,长期在位于重庆的川外和位于成都的川大工作,故号巴蜀译翁。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以非凡的毅力和精力, 译 介德语 文学,迄今出版各种版本的译著 100 余种。而且译的都是名著、经典,译品字数达六七百万字,迄今出版各种版本的译著 100 余种,其中包括 11 卷本《杨武能译文集》,集其大成,使他成为第一位健在时即出版十卷以上大型个人译文集的文学翻译家。他主编和担任主要译者的 14 卷精装本《歌德文集》是中国第一套大型歌德文集。目前正在陆续出版多达 20 卷的《德语文学精品·杨武能译文集》,以及 6 卷论著创作,杨武能全集总共 超过 26 卷,逾千万字。杨教授翻译成就最为辉煌, 其中以翻译《浮士德》和《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代表的歌德作品、翻译《格林童话 》和翻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名著《魔山》,成就最为突出。 杨武能教授在答谢讲话中强调感恩,他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 祖父是农民,父亲是工人。在旧社会,他自己上了几年小学,就因家贫而失学,是新中国为他带来了人生的转折,靠助学金上完中学大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歌德研究学者和作家。 去年,杨教授荣获中国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杨武能教授在促进中德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架起了一座横跨中德的文化交流桥梁。他的成就在德国同样得到高度的赞赏。 2000 年他荣获德国总统颁授的德国 “国家功勋奖章”, 2001 年获得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 2013 年又在德国获得世界歌德研究领域的最高奖——歌德金质奖章。这样杨教授就成为迄今为止获得这三大奖项的唯一中国学者。杨老的经历和成就,不愧是一部“一世书不尽的传奇”。 武隆地灵人杰,当地有感于由武隆山区穷苦山民人家走出的武能先生为家乡带来的荣耀,于武隆仙女山为武能先生建亭勒碑,亭名 “ 巴蜀译翁亭 ” 。据悉,由政府部门为健在的文化人打造纪念亭阁在国内尚属首次。杨武能教授在答谢发言中透露,操办方主张亭名为 “ 译翁亭 ” ,但是被武能先生坚决否定,盖因 “ 译翁亭 ” 与安徽滁县 “ 醉翁亭 ” 发音相近,而武能先生谦卑地认为自己的成就并不足与文豪欧阳修相提并论。 参加仙女山采风的德华作家兼记者孙小平博士认为:“其实,大凡尝试或从事过翻译的学子无不有体会,翻译就是一种文学创作,唯与单语文学创作相较,翻译更见语言的功底,更要求心智的定力和性格的毅力。古时科举有十年寒窗苦之说,武能先生苦熬过的岂止是十年,而是坚守了逾半个世纪。先生用笔聚拢了两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若论成就决不逊色于欧阳修。” 重庆市武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活动,承蒙武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邀请。得到了重庆市阳光童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揭牌仪式之前,重庆市杂技团的青年演员为参加仪式的来宾们表演了精彩的杂技和魔术节目。
个人分类: 中国名人|3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外关中关风月 译翁译事译春秋
gaoguanzhong 2019-1-22 08:43
2019/1/21 按语:这里转载一篇书评。 作者沈彬彬是西南交大德语文学专业研究生,现正在德国访学。他是杨武能教授的弟子之一。我们并不熟悉,仅有微信联系。我的新书《德语文学翻译大家 巴蜀译翁杨武能》刚刚出版,昨天他得到消息询问此书。其实此书在国内印刷,已经印出,但我还没见到纸本,于是就把电子版发给了他。没想到他接到后就开始阅读,当晚就发过来所发现的几处勘误。今晚我打开微信,他回复已经读完了。300页的书,他不但速度快,还细心,又发现了几处错误,都是我校对时漏掉的。 他读完后留言说,“我全文已经拜读完毕,被高老师构思的远见和行文的流畅深深打动”。这是不错的评价啊,特别是来自杨老的弟子,让我倍感欣慰。 最令人惊奇的是,就在这短短的两天里,他不但读完了全文,而且还写出了书评。真是后生可畏,令我感激复感动。这里就把他的书评转载如下: 关外关中关风月 译翁译事译春秋 —— 旅德华人作家高关中《德语文学翻译大家 巴蜀译翁杨武能》述评 作者 沈彬彬 2019/1/21 若提起“杨武能”这个名字,但凡读过些《格林童话》或者《少年维特之烦恼》,想必都不会陌生。而因为本人曾受业于杨老,并对其做过数次人物专访,更是被身边朋友谬赞为“知杨莫如沈”。然而,直到拜读了最近由捷克布拉格文艺书局推出、由著名旅德华文作家高关中撰写的题为《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巴蜀译翁杨武能》(Yang Wuneng——Der groe Vermittler der deutschen Kultur)的传记之后,更是发现,杨老这本“大书”可谓是让人百读不厌,甚至可以说是让人高山仰止。诚如高关中在序言中所言,“像这样的翻译大家,一本传记太少,希望本书的出版,抛砖引玉,能够引起各方面更大的兴趣和重视,从而出现更多有关杨老的传记和研究作品。” 那么,作为记述德语文学翻译大家杨武能的传记,高关中在洋洋洒洒24万字中,究竟向读者塑造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以及记述了哪些颇具研究价值或者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呢? 纵观全书,笔者以为用“关外关中关风月,译翁译事译春秋”来概括是较为凝练和贴切的。 首先,在这里,“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关”,当然有一语双关之意,“关中”既是指此书作者高关中,他在书中讲述了其与杨武能两人间的个人交集和故事;同时,也指的是杨武能在国内经历和发生的种种故事。“关外”,则虚指杨武能在国外,尤其是在德国的各色履历和体验;同时,也指的是该书部分内容并非与杨武能有直接或说紧密的联系,而是作为一种知识的拓展或说内容完整呈现的需要而相对独立的存在,例如书中关于众多人物和作家作品的简介等。“关风月”,意在表明该书除了在学术领域有详细记述,在诸如杨武能与爱妻王荫祺伉俪情深、同外交家和翻译家戈宝权“搓脚心养生”等生动趣事上亦多有披露。而译翁译事译春秋,毫无疑问,则说明该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向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在译坛辛勤耕耘长达六十年之久的译翁形象和译者成长之路。 说起来,早在2015年金秋时节,去重庆参加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的活动,笔者也在现场。然后当时只是作为杨老的学生亲临现场道贺并只写了一篇采访报道。未及高关中“把写传记的任务放在心上,除了写报道外,还两次仔细参观了文献馆,把大量第一手资料用照相机拍摄下来”这般有心。 若说轻易想将一位非亲非故的学者名流形象写得丰满动人,谈何容易。所幸高关中曾经采访过杨老,对其人生轨迹和成就有一定的了解。此外,高关中在德国生活30多年,懂德语,写过《今日汉堡》、《德国风土大观》和《德国精神》,对德国各方面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又写过传记类作品,并经常为华文报章采访报道,这些都成为他撰写此书的有利条件。 翻阅目录可知,此书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谈人生,一部分讲劳绩,也就是成就。具体而言,该传记共细分为十九个章节。人生部分,以杨老所说人生六个阶段为基础,即南大本科、川外任教、社科院研究生、德国访学、川外副院长、川大博导。再加上家世童年和师友、家庭及人生回眸,共有十个章节。而劳绩部分从第十一章讲起,把杨老对歌德的译介研究放在头一章,诚如高关中在序言中所言,“这是他一生最突出的成果”。其次是杨老对Novelle的推介、对海涅等人的诗作、对《格林童话》、对以《魔山》为代表的德国现代文学的译介。“这样总共五章来介绍他的翻译成就,这是杨老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业重点。”然后,再将杨老的文学创作成就、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方面的建树分别列为三章,最后再用一章总括杨老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历史地位。 全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求学、工作和交友等相关方面的详细记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位血肉丰富的学者大家形象;传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通过作家、作品和作为等若干维度的全面阐释,大有一种写出“杨氏百科词典”的气度和抱负。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末尾还有附录,包括杨老在德国获奖时德华媒体的报道。按高关中的说法,“上述报道在国内难以见到,因此收录在内”。此外,末尾还有杨老的著译目录、在国内外核心或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目录、简历和年表等。应该说,这部分内容的增加,不仅仅让普通大众读者能够有机会瞻仰杨老具体而又翔实的学术成就,拓展其阅读想象,引导其在学有余力时能够按图索骥,阅读到更多有益的文章。更能够平添此书的学术性和研究价值,让翻译界、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界等专家学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遍览全书,笔者有一个感慨:时常听闻“时势造英雄”,然而纵观杨老的传奇经历,何尝不是“英雄造时势”?从茅庐初出登国际学术讲坛,到极力促成并圆满举办“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研讨会,再到集德国总统勋章、歌德金质奖章和洪堡奖学金三大奖于一身……从偏居一隅的巴蜀小男生,到成为后起之秀的冯至高足,再到今日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高关中此书,无疑梳理出了一道清晰的杨氏成长成才“学术脉络”,向世人叩开巴蜀译翁这扇高不可及的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更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广大后生晚辈指明了一条大道。(文/沈彬彬)
个人分类: 人生旅途|2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巴蜀译翁杨武能》序言和目录
gaoguanzhong 2019-1-19 17:56
照片:新书立体封面 照片:新书封面设计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1/19 序言 2015 年秋,有一天文友杨悦发来电子邮件,说她父亲邀请我到重庆参加“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仪式”。这让我想起与杨武能教授的首次接触,那是在 2013 年,我亲眼目睹了在德国魏玛举行的 隆重授奖仪式,歌德学会把歌德金质奖章授予杨武能教授。这在中国德语界是第一次,是对杨教授几十年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把全副精力献给翻译事业的最高奖励。当时我采访了 杨教授,写出报道“ 译坛巨匠荣获歌德金质奖章——杨武能教授传奇 ”,引起了国内外不小的反响。通过采访,我对杨老的事迹有了一定了解,非常敬佩这位 “德语界的傅雷”。于是我立即回复 杨悦文友 ,一定参加 杨武能著译文献馆的开馆盛会。 我自己主要是搞史地写作的,重点放在各地风土和人物传记, 2014 年底刚刚出版了《写在旅居欧洲时——三十位欧华作家的生命历程》,后来又出版了《大风之歌—— 38 位牵动台湾历史的时代巨擘》。我想,根据杨老的成就造诣和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完全够格给他单独写一本传记。我采访过杨老,对他的人生轨迹和成就有一定的了解;自己在德国生活 30 多年,懂德语,写过《今日汉堡》、《德国风土大观》和《德国精神》,对德国各方面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又写过传记类作品,并经常为华文报章采访报道,这些都是做传的有利条件。于是毛遂自荐,最后得到了杨老的首肯。他说,原来国内有作家,有意写他的传记,但因为不懂德语,对德国了解有限,没有答应,这次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 这样,金秋时节来到重庆参加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活动的时候,我就把写传记的任务放在心上,除了写报道外,还两次仔细参观了文献馆,把大量第一手资料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开馆仪式后,蒙杨老祖籍武隆县邀请,考察游览,寻找杨老的“根”,又搜集到大量材料。杨老的弟弟杨武华赠送我一本家史《杨氏家风》,又蒙杨老赠送《薪火·桃李集》和《感受德意志》、《译翁诗草》,后来还收到了杨悦寄来的《圆梦初记》。加上我手头已有的杨译作品集《德语文学精品》,以及杨武能主编的《德语国家中篇小说选》(上下集)和他选编的《海涅抒情诗选》等书籍资料,就开始了工作。其间又参考了杨悦姐妹收藏的《杨武能译文集》 11 卷及其它译著,以及《三叶集》、新版《走近歌德》和《德语文学大花园》等杨老著作,使写作得以顺利进行。 2015 年 10 月份开始我就开始阅读相关材料,仔细进行梳理,经过反复思考,并不时与杨老、杨悦通话,微信联系,进行沟通,多次讨论, 12 月份基本敲定传记的框架。最后确定把传记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谈人生,一部分讲劳绩,也就是成就。全书细分为 19 章。 人生部分以杨老所说他的人生 6 阶段为基础,即南大本科、川外任教、社科院研究生、德国访学、川外副院长、川大博导;前加上家世童年,后补师友、家庭和人生回眸,分为 10 章。 劳绩部分从第 11 章起,把杨老对歌德的译介研究放在头一章,这是他一生最突出的成果。其次是扬老对 Novelle 的推介,他在中国有率先推介之劳绩。接着介绍杨老对海涅等人的诗作、对《格林童话》,对以《魔山》为代表的德国现代文学的译介。这样总共分五章来介绍他的翻译成就,这是杨老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业重点。然后把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成就、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方面的建树分别列为三章,最后再用一章总括杨老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历史地位。书末还有附录,包括杨老在德国获奖时德华媒体的报道,全文在国内难以见到,因此收录在内,末尾是杨老的 著译目录、 在国内外核心或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目录、简历和年表等。 具体化为目录的框架得到杨老的首肯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写作。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书得以杀青。有了初稿后,杨老又安排我到重庆、成都进行采访,并建立了微信 “采访”群,以便我与相关人员联系,并发来了他多年来与学者名流的通信扫描照片。感谢杨老各位亲朋好友、弟子们的热情帮助,得以进一步充实传记的内容。 笔者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大历史的一部分。对杨老所经历的事件,当时的环境、背景,也略加叙述,这样便于年轻一代阅读与理解。 书名《德语文学翻译大家 巴蜀译翁杨武能》 有德语文学四字,因此对杨老所翻译过的作品, 对原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在德语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有意着墨,较细地加以介绍。 杨老是翻译大家,就要重点叙述其翻译成就,对杨老翻译事业的经验,如有系统,抓重点,非经典不译,如抓住恰当时机发表论文和作品,紧抓翻译不放松,靠成果说话,等等,都予以详细的叙述。希望给后来者以启迪。 笔者力求使本书具有可读性,生动性和知识性。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对杨老的人生及其翻译事业的成就得到较全面、较深入的了解;也可增加一些对国内德语界、翻译界、学术界、出版界、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德国的情况,特别是对德语文学和名家情况的了解,以开阔眼界。 特别要感谢杨老,在关键问题上的点拨,在内容上的回忆增补,对文字的亲自审核;感谢杨悦、杨熹姐妹和杨武华先生,提供了大量书籍资料和鲜活的材料。还要感谢顾正祥教授、熊辉教授等学者,以及杨老的师友们、同学们、学生们,在各方面所给与的热情帮助。 最后要说明一下,尽管笔者各地采访、梳理材料,认真写作,书中难免还有不足乃至谬误之处,这些完全由笔者本人负责。本书首先在欧洲“布拉格文艺书局”出版,印数只有几百册。作者有意把此书作为“征求意见稿”,先在小范围发行,给大家,特别是杨老的亲友、同好、弟子们,拿出一个供讨论的底本。希望经过充实内容,精心打磨后能在国内出版。事实上,杨老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是标杆式的人物,新近又 荣获中国翻译界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像这样的翻译大家,一本传记太少,希望本书的出版,抛砖引玉,能够引起各方面更大的兴趣和重视,从而出现更多有关杨老的传记和研究作品。 高关中, 2018 年 11 月 21 日于德国汉堡 目 录 序言 引子,从杨武能著译文献馆隆重开馆说起 第一章 家乡和青少年时代 1.1 、祖籍武隆:今旅游胜地,昔穷乡僻壤 1.2 、祖辈筚路蓝缕,从武隆到重庆 1.3 、平凡而出色的父母 1.4 、自幼聪颖上学早 1.5 、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成长 1.6 、高中立志向,要做翻译家 第二章 就读南京大学 2.1 、从西南俄专转南大 2.2 、著名学府南京大学 2.3 、德语教育重镇 2.4 、那些年,想好好学习也不容易 2.5 、图书管理员竟是 “中国研究日耳曼学的元老” 陈铨 2.6 、师从叶逢植,课余搞翻译 2.7 、提高文学修养,走上译研结合路 2.8 、小三姐舒雨 2.9 、南大以杨武能为杰出校友 第三章 任教四川外院 3.1 、俄专升格川外 3.2 、走上川外讲坛 3.3 、《世界文学》与李文俊 张佩芬夫妇 3.4 、文革袭来 3.5 、重逢叶逢植,又做翻译梦 第四章 社科院研究生院 4.1 、负笈北上,大龄考生跃龙门 4.2 、社科院办研究生院 4.3 、“黄埔一期” 4.4 、 绿原力挺,主编主译《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 4.5 、研究生就译书多本 4.6 、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条目 4.7 、活跃在北京文化圈 4.8 、供职“翰林院” 4.9 、抓住时机写歌德 第五章 感受德国 5.1 、初登国际学术讲坛 5.2 、初到德国的震撼 5.3 、海大的访问学者, 热心的德博 教授 5.4 、洪堡基金会伴终身 5.5 、多次在德研修,主攻歌德研究 5.6 、在欧亚美多国参加国际日耳曼学会世界大会 第六章 担任川外副院长 6.1 、“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研讨会 6.2 、发掘卫礼贤,在川外创立国外中国学研究所 6.3 、改版川外学报 6.4 、学院升格四川外国语大学 6.5 、藏书赠母校,创办歌德研究所 第七章 在四川大学当博导 7.1 、调入百年学府川大 7.2 、创办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7.3 、埋头译歌德,硕果何其多 7.4 、译 协作协挑重担,马识途成忘年交 7.5 、老树发新枝,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 7.6 、弟子们谈恩师 7.7 、受聘 西南交大, 领衔 国家社科基金大项目 第八章 师友情浓 8.1 、学贯中西的导师 冯至 8.2 、南方的德语界宗师——张威廉教授 8.3 、文化昆仑钱钟书 8.4 、博学大师季羡林 8.5 、与作家王蒙的来往 8.6 、外交家翻译家戈宝权 8.7 、北大德语系教授严宝瑜 8.8 、民间翻译家钱春绮传奇 8.9 、译坛双璧,傅惟慈和董乐山 8.10 、自学成才的翻译家——刘荣跃 8.11 、民间藏书家,友情故事多——王新川 8.12 、惺惺相惜——德华学者顾正祥 第九章 杨家亲情 9.1 、贤妻良母——夫人王荫祺副教授 9.2 、事业有成写作忙——大女儿杨悦 9.3 、经济工程师——小女儿杨熹 9.4 、《杨氏家风》——兴旺的家族 第十章 回眸人生 10.1 、弟子贺恩师与《薪火·桃李集》 10.2 、六阶段三飞跃,圆了自己的中国梦 10.3 、译翁的人生感悟 第十一章 歌德译介研究为重点 11.1 、歌德:世界级大文豪和思想家 11.2 、歌德在中国的传播:第一代郭沫若,第二代冯至 11.3 、歌德研究的第三代:杨武能阶段 11.4 、《少年维特的烦恼》,新译印数过百万 11.5 、新译博大精深的巨著 《浮士德》 11.6 、 独立译成4卷《歌德精品集》,抒情诗及其他 11.7 、主编《歌德文集》 14 卷 11.8 、歌德研究成果丰硕 11.9 、剧作家席勒与杨译《阴谋与爱情》 11.10 、德语文学的奠基者莱辛和《莱辛寓言》 第十二章 率先引进 Novellistik 理论,系统译介德语 Novelle 12.1 、 NoveIIe ——德语文学多姿多彩的奇葩 12.2 、编选《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和《德语国家中篇小说选》 12.3 、志异小说作家霍夫曼与《赌运》 12.4 、 Novelle 的真正奠基者克莱斯特及其小说 12.5 、《施笃姆诗意小说选》和《茵梦湖》 12.6 、“写中短篇小说的莎士比亚”——凯勒 12.7 、迈耶尔历史小说选《护身符》 12.8 、 海泽对 NoveIIe 的贡献 第十三章 译介海涅抒情诗 13.1 、德国抒情诗与汉译 13.2 、大诗人海涅和诗作 13.3 、翻译海涅抒情诗,主编海涅精选集 13.4 、《里尔克抒情诗选》 第十四章 杨译《格林童话全集》 14.1 、 格林兄弟与童话之路 14.2 、“译林” 李景端, 诚邀译童话 14.3 、 最全的 格林童话译本有特色 14.4 、艺术童话《豪夫童话全集》 14.5 、翻译更多的童话 第十五章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翻译 15.1 、盘点德语诺文奖 15.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托马斯·曼 15.3 、刘硕良约稿译《魔山》: 20 年翻译记 15.4 、诺奖得主 海泽与《特雷庇姑娘》 15.5 、诺奖得主 黑塞与《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第十六章 不忘作家梦 16.1 、文学翻译之路: 《圆梦初记》和《译海逐梦录》 16.2 、用东方的眼和心《感受德意志》 16.3 、向文学爱好者展示《德语文学大花园》 16.4 、歌德诗传:《野玫瑰—— 歌德抒情诗咀华 》 16.5 、开比较文学先河之作: 《歌德与中国》 16.6 、研究歌德的学术名著 《走近歌德》 16.7 、德语文学、文学翻译、比较文学的研究结晶:《三叶集》 第十七章 翻译实践出理论 17.1 、 “译者主体说” ,翻译家是文学翻译的中心和主体 17.2 、翻译家、作家、学者“三位一体说” 17.3 、文学翻译必须是文学 17.4 、文学翻译评价标准:“美玉与蜡泥” 17.5 、关于复译的看法 第十八章 开比较文学之先河 18.1 、比较文学: “影响研究 ” 与 “ 平行研究” 18.2 、 “影响研究 ”的范例:《歌德与中国》和《 Goethe in China 》 18.3 、“ 平行研究” :首提“德语文学是思想者的文学” 第十九章 翻译成就和历史地位 19.1 、德译界的傅雷:从 11 卷《杨武能译文集》迈向 20 卷精品集 19.2 、杨武能的翻译和学术成就 19.3 、在中国翻译史上有显著地位 19.4 、唯一荣获德国三大奖项的中国学者 19.5 、华夏译界第一馆: 杨武能著译文献馆 附录 1 、译坛巨匠荣获歌德金质奖章——杨武能教授传奇 2 、杨武能著译目录 3 、在国内外核心或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目录 4 、杨武能简历 5 、杨武能生平及著译年表
个人分类: 人生旅途|3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关中推出新作《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巴蜀译翁杨武能》
gaoguanzhong 2019-1-17 18:18
照片:新书立体封面 照片: 德国《华商报》文章 作者:李晶 原载 德国《华商报》2019年1月15日 由德国著名华文作家高关中所写的又一本新书《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巴蜀译翁杨武能》(Yang Wuneng——Der groszlig;e Vermittler der deutschen Kultur)由捷克布拉格文艺书局于日前出版。 从高关中先生在此书中所写的自序,我们了解到,以写各地风土和人物传记为专长的他于2014年出版了《写在旅居欧洲时——三十位欧华作家的生命历程》,后来又出版了《大风之歌——38位牵动台湾历史的时代巨擘》。那么他是怎样想到要给德国文学的翻译巨匠杨武能先生写一本传记的呢? 对此,他是这样说的: “我采访过杨老,对他的人生轨迹和成就有一定的了解;自己在德国生活30多年,懂德语,写过《今日汉堡》、《德国风土大观》和《德国精神》,对德国各方面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又写过传记类作品,并经常为华文报章采访报道,这些都是做传的有利条件。于是毛遂自荐,最后得到了杨老的首肯。他说,原来国内有作家,有意写他的传记,但因为不懂德语,对德国了解有限,没有答应,这次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 这样,金秋时节来到重庆参加杨武能著译文献馆开馆活动的时候,我就把写传记的任务放在心上,除了写报道外,还两次仔细参观了文献馆,把大量第一手资料用照相机拍摄下来。 开馆仪式后,蒙杨老祖籍武隆县邀请,考察游览,寻找杨老的“根”,又搜集到大量材料。杨老的弟弟杨武华赠送我一本家史《杨氏家风》,又蒙杨老赠送《薪火·桃李集》和《感受德意志》、《译翁诗草》,后来还收到了杨悦寄来的《圆梦初记》。加上我手头已有的杨译作品集《德语文学精品》,以及杨武能主编的《德语国家中篇小说选》(上下集)和他选编的《海涅抒情诗选》等书籍资料,就开始了工作。其间又参考了杨悦姐妹收藏的《杨武能译文集》11卷及其它译著,以及《三叶集》、新版《走近歌德》和《德语文学大花园》等杨老著作,使写作得以顺利进行。”(引自序)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高关中先生所写的这本《德语文学翻译大家——巴蜀译翁杨武能》 书是以很翔实的历史和现当代资料 为基础的。这也就更增加了读者对通过他写的传记来一窥杨武能先生这位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大家的风采有了很高的期待。 此书共23万多字,全书分二十个板块。从第一章家乡和青少年时代开始,到第五章走进德国,第十一章歌德介译为重点、第十二章率先引进Novellistik理论,系统译介德语Novelle、再到第十八章开比较文学之先河,一章章一节节,环环紧扣,将杨武能先生在德国文学翻译上的功名和业绩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同时还不失真地还原出他生动的人生故事。比如第九章杨家亲情、第十章回眸人生和第十六章不忘作家梦,读来都令人十分感动。 高关中先生在写作时给自己定下个目标,要:“力求使本书具有可读性,生动性和知识性。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对杨老的人生及其翻译事业的成就得到较全面、较深入的了解;也可增加一些对国内德语界、翻译界、学术界、出版界、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德国的情况,特别是对德语文学和名家情况的了解,以开阔眼界。”这本书不仅拿起来就让人难以放下,而且,读过之后,真的让人不仅对杨武能老先生一生在翻译德国文学上的贡献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一本可以给后人有很多启迪的书。 比如书中记载:“杨武能很早就提出“翻译家的主体性”,认为“译著也是原著”,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他看见作家、学者——有时也包括二流作家——出文集已司空见惯,觉得翻译家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主体,同样可以向社会交出体现自己个性的成果。”(引自第19章1节)这对多少在默默从事着翻译工作的人,是多大的勉励和安慰啊。 又比如记载了:杨武能认为,“要创造传之久远的,能纳入本民族文学宝库的翻译文学,要创造美的翻译和美玉、美文,必须充分发挥翻译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精神。因此我赞成说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因此我认为,翻译家理所当然应视为文学翻译的主体,也事实上是主体。”(引自17章1节) 对生活在欧洲的华人来说,掌握翻译技能是生活中的必备。对于欧洲的华文作家们来说,更是无可避免地要和翻译这两个字打交道。(比如翻译自己的作品给所在国的人看。)也因此,对翻译这个领域,如果能有人指点那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高关中老师写的这本书就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全书记载了很多杨武能老先生在翻译领域里的切身体会。类似上面所举的金玉良言,更是在全书中比比皆是,贯穿前后。读来每每忍不住会让人拍案叫好。无论是自己从事翻译的还是只喜欢阅读翻译作品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收获。 杨武能先生著作等身,得大奖无数,最近于2018年11月所得的最新巨奖是荣获中国翻译界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也为此,布拉格文艺书局对能够成为这本书的诞生地而深感荣幸。出书难,和难出书,历来是一件另海外华文作家们深感头痛的事。布拉格文艺书局近年来在这方面为大家做了不少的努力。 最后,籍此机会,向此书的作者高关中先生和此书的主角杨武能先生表示由衷的祝贺!感谢你们用自己的心血,为欧洲所有的华文读者们有提供了一次高质量的精神享受。杨武能先生的女儿杨悦也是德国为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华文作家,她为此书也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在此也向她表示祝贺和感谢。 注: Novelle 意思是“德语特色的中短篇小说”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2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