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药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该不该按照医嘱按时吃药?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1-27 20:26
该不该按照医嘱按时吃药? 蒋继平 2018年1月27日 我想很多人在生病看医生后拿到医生的处方后, 第一反应应该是去药店取药,然后回家按照医嘱按时吃药。要不然,为什么要花钱花时间去看医生呢? 这里又多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花钱花时间去看医生? 我个人对花钱去看医生的回答是:想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通过现代的诊断手段, 比如说, 常规血液检查,具体地了解身体的新陈代谢是否正常。 在获得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实体检查后,医生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开了一个处方, 并且告许病人如何服用这个药品。 通常情况下, 病人应该按照医生的处方按时吃药, 这对身体的康复会有所帮助。 可是, 万事都有例外,在下列的情况下,要不要按时吃药要根据自己的感觉来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 要看你的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修养。 要是在给你诊断时出现明显的判断错误, 而且有不太负责任的行为举止, 那么, 你在吃药前要认真地想一想。 这个药是否可靠和有必要。我用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一点。几个月前我预约了一个心血管医学专家, 他叫我在门诊之前先去血液诊断化验所做一个血液检测,抽血前不用空腹。 我照着他的吩咐提前一个月就去验血。 吃了早饭去的。在我去门诊前几天, 血液检测所已经将我的血液化验报告送到了这个医生的诊所。 在我门诊的那天,他一开始没有提及我的血液报告是否正常,当我问及这事, 他说化验报告不正常, 然后他起身到隔壁房间拿来他的手提电脑, 让我看报告上出现的红色数字, 是葡萄糖的指标,我的指数是113. 看到这个数字, 我立即指出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我是吃了饭去抽血的。医学标准对于非空腹的葡萄糖指标应该是在114以上才算不正常。 他听了后立即将红体字改成黑色, 属于正常的标号。因而, 我对这个医生产生了很不信任的感觉。 他开的药我是不会吃的。 第二, 要根据你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在这一点上, 千万要破除对医生的迷信。 医生不是神, 他们有许多时候连自己的病和他们家人的病都看不好。更为严重的事,医生门诊的一些设备存在着严重问题, 尤其是电子高血压检测器, 几乎所有门诊所的电子血压计都比手控血压计高出一个等级的误差, 这个等级至少在10个血压左右的偏差。他们是故意调高了血压计的标准参数。 我在生物学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已经30多年, 对此有非常深刻的个人经验。 任何科学设备都有一个标准参数系统。 这个参数系统决定这个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由于这样的安排, 所以几乎所有的病人在诊断时都会有血压偏高的记录。因而, 高血压病人是越看越多, 越看越严重。医生除了开药方, 别无选择。 所以, 这样的药是否该吃, 要看自己的感觉。我在那天诊断时,门诊所的电子血压计显示180/110. 回到家用自己的电子血压计测量的结果是135/85. 而且自我感觉没有高血压的症状。因而, 虽然医生给我开了治疗高血压的药,也去药房取了药,但是我还是决定不吃药。 第三, 要看是什么毛病。人类的毛病多种多样,有生理性的和感染性的。生理性的疾病包含遗传, 神经和新陈代谢系统紊乱,营养失调和中毒等生理活动失常的现象。 感染性的疾病属于外界病原体的侵染而引发的身体不适的反应。对于生理性疾病,几乎无药可救, 可能有三分之一可以自动痊愈。高血压属于生理疾病之一, 所以, 药物治疗是没有多少作用的。 这就是一旦吃药, 就要终生吃下去的真正原因。因而, 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 要不要吃药一直是一个非常纠缠的顾虑。感染性疾病绝大多数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而康复。所以, 假如你的疾病属于感染性的,应该按照医生的处方按时吃药, 这对你绝对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要不要按照医嘱按时吃药要根据医生的水平和素养,个人的实际身体状态和疾病的性质来综合考量。假如你对医生不信任, 身体感觉与体检结果不一致,加上不是感染性疾病, 那么不按照医嘱按时吃药可能不会有很大的风险。 要是属于感染性疾病, 那应该坚决按照医嘱按时吃药。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4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是否存在“过度消防”?
dfedhw 2017-9-2 00:26
卫生部副部长: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暂不论文中观点是否片面或偏激,救火与治病自古以来就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似性,当医学治疗中的所谓“权威方案”受到一定质疑之时,是否也该对现行消防套路予以一定程度的反思? 往往一提到所谓“高精尖”的消防设施,总会吸引不少艳羡的目光,似乎这些才是火灾的“终极克星”,然而结果一定就会如人所愿?花费了高昂代价之后,到底给“病人”带来的是希望,还是结果变成了彻底的失望,这得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在火灾发生的第一秒,这些高大上的灭火设施就能立刻“从天而降”,并立即实施灭火,效果自然没的说,可问题是:受制于时间和空间,上述设想几近于天方夜谭,为此实际效果总是不理想,于是,人们会理解为技术的先进程度还不够,又继续陷入到寻求和打造“高精尖”技术的“死循环”当中去,无暇旁顾。 至少目前的状况是:灭火“药方”越开越多,“病情”也未见得好转,或者换句话说,到底是靠吃药好的,还是吃不吃都差不多,这还真不好下结论。 还是那句话:救火如治病,只要思路正确,没准儿几十块钱的“药”就能把“疑难杂症”治好,而用不着去花更多的冤枉钱,遭更多的罪,这到底是“药方”出了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过程很复杂,不得而知。 灭火如果一昧地寄希望于“猛药”,等待时间会越长,等到时间都过去了,再服什么样的“猛药”也无济于事,倒不如及早“对症下药”,有啥“吃”啥,早“吃”早好。 但求世间常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PS:对“过度消防”最通俗的理解是:平时准备一大堆“没用”的固定消防设施及产品,关键时候要么“来”得慢,要么不可靠,要么不会使,总有环节“掉链子”,坐看火起却束手无策,耽误大事,犹如“鸡肋”。
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就是个破血压高嘛,俺还治不了你了?
热度 28 wangxh 2015-3-20 17:36
十几年前体检检出血压高,俺并不以为然。后来又体检,大夫你可不能掉以轻心,一定想办法把血压降下来。所以就吃药了,但一开始还可以,后来一直效果不理想。俺的感觉似乎血压高主要与精神因素有关,与睡眠密切相关,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其它都白扯! 体检大夫说,降体重,1公斤1mmHg,好啊,体重从87公斤降至72公斤,似乎没怎么管用。嫂子(护士)说,戒烟,好吧,戒了,就前2周还管用,后来又上去了。科学网的将科学曾经告诉说,吃素,改善睡眠、有助于降血压——哈哈,这点俺没做到。后来又有大夫说,锻炼,好吧,每天步行,身体素质倒是恢复了,但血压仍然难以恢复正常。 今年春节回家,哥哥(医生)给大家量血压,俺的成绩是105/155mmHg,收缩压还可以,有时可以降至150mmHg以下,但舒张压低于100mmHg的时候很少。老兄说,不行啊,你得想办法把血压降下来啊。俺给他来了一个“反唇相讥”:你是大夫,你倒是给俺想个办法呀!老父也无比担忧地说,一定想办法把血压降下来,慢慢年龄也大了,不能不当回事儿啊!为了不让年逾古稀的父母担忧,俺这回真要与“血压高”斗一斗了。 靠谁不如靠自己,有些病不能等着靠大夫的——大夫只能给你药,给俺的药方是吲达帕胺2.5mg和美托洛尔25mg,50mg阿司匹林肠溶片。食补还得靠自己啊!经过一番查阅,给出了“试验方案”: 1)早餐以一饭勺 黑豆 、 半饭勺 黑芝麻 为主要成分的粥(两人份)——俺还加了其它的作料,莲子七八颗、红枣七八颗、芡实十几颗、红小豆一小把,有时候也放些黑木耳、燕麦、小米、绿豆、大米等。 2) 晚饭,该原来怎么吃仍然怎么吃,就是多了一项—— 吃生茄子 ,紫色的,线条长状的(不过俺认为应该与形状没有任何关系)。稍大些就吃一个,稍小些的来两个——很多人认为生茄子不能吃,其实是可以吃的。俺小时候啥玩意没生吃过,在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哈哈。 3)晚上,晚饭后1小时后,过去一直喝普洱茶或安化黑茶。现在还喝,不过小品茗杯换成了大的茶杯,里面放五六颗野 菊花 、四五片 山楂片 、一小捏 决明子 。茶水直接倒入其中,相当于茶水泡菊花、山楂片和决明子喝呗。由于菊花一般漂浮在上面上,有些进嘴懒得吐出来,就一起咽肚里了。 经过两个礼拜的试验,结果非常理想:舒张压最低78mmHg,有时也突破95mmHg,一般能够保持在90mmHg以下;收缩压比较理想,一般在130~140mmHg之间,当然也出现过低于130mmHg和高于150mmHg之时,不过很少。 特别提醒跃跃欲试者,药方一定听大夫的切记切记,否则出了问题俺赔不起啊!至于食疗——如果对其中某种组成不过敏的话,可以大胆尝试,但是后果自负哟!
7479 次阅读|59 个评论
王鸿飞兄给中科院开了一剂“鹤顶红”的方子,“鸩”汁送服!
热度 29 陈安博士 2012-12-9 21:58
  1,鸿飞兄从美国博士后的位置上一跃而成为中科院的研究员(只在最开始领了3个月的副研究员工资),虽然他老人家谦虚说把自己当助理教授使,估计在同事面前也装了一阵子那啥,可是团队有成员一大把、经费一堆,绝对是小富的景象。然后,聪明的鸿飞兄在这段时间可着劲地积累,在2年前离开中科院的时候也就顺理成章地成功申请成为美国某研究机构的研究员,鸿飞兄好像自己如此评价这个位置——介于国内的2级和3级教授之间吧。   鸿飞兄应该感谢中科院的地方多矣。   我很奇怪地是,他老人家再出江湖,怎么一下子给中科院开了一个“饮后就会自尽”的药方呢?   2,哦,明白了,鸿飞兄现在已不再是最初意气风发的屌丝了,而是一变而为“精英”了,进步为和他一直敬仰的饶院长同一档次的精英了。   当年只有一腔热情、身无长物的时候,鸿飞兄就应该告诉中科院,博士后这般的状态,只须给个助理研究员,然后把省下来的钱全给引进来的北美正教授即可。   3,就现状而言,中科院不是缺人,也不是没有比鸿飞兄聪明得多的人(两大把呢),为何还要把眼光盯着那些在美欧日已经“精英过”的人群呢?俺不明白。   4,鸿飞兄也知道,将中国的人力物力用尽用完之后,还得到美帝国主义那里做更好的科研,否则也许fellow的时间就会推迟些。是不是鸿飞兄同样知道,同一个人到了美帝那里发挥出的能量更大些呢?都是同一个人嘛,咋就橘生南方则为枳了呢,你就能保证那些精英回来后还是橘子的模样?   如果同一个人在俩地方确实会不同,美帝国主义并不占优势,我猜想大概鸿飞兄自己一定是去美国养老的,到了那里尽力耗尽美帝国主义的银子,暗自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特殊”的务。如果国内真好,且记者老婆更擅写中文采访稿子,又何必再次开路呢。   5,按照鸿飞兄引用过的一句话:点燃一支蜡烛胜过诅咒黑暗。接下来我将提出一种面向中科院各研究所的新管理机制设计,看能否让当前的人发挥最好的作用?   6,不过,鸿飞兄对现状的看法倒还有些道理,只是照他开的中国早就使用了多次多轮的“引进更牛海龟”的老方子抓药,病体会进入沉疴的。
个人分类: 事论|7658 次阅读|57 个评论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胡适
yyhsci 2012-4-22 20:59
(快要毕业了,看到胡适的散文集《不朽》中这篇文章,转过来给送给所有要毕业的同学。) ########################################################### 毕业班的诸位同学,现在都得离开学校去开始你们自己的事业了,今天的典礼,我们叫做“毕业” (Commencement) 。你们的学校生活现在有一个结束,现在你们开始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开始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自己的担子,所以叫做“始业”。 我今天承毕业班同学的好意,承阎校长的好意,要我来说几句话。我进大学是在五十年前 (1910 年 ) ,我毕业是在四十六年前 (1914 年 ) ,够得上做你们的老大哥了。今天我用老大哥的资格,应该送你们一点小礼物。我要送你们的小礼物只是一个防身的药方,给你们离开校门、进入大世界作随时防身救急之用的一个药方。 这个防身药方只有三味药 : 第一味药叫做“问题丹”。 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 第三味药叫做“信心汤”。 第一味药“问题丹”。就是说,每个人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做伴,这是你们入世的第一要紧的救命宝丹。 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年轻入世的时候,总得有一个两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脑子里,时时向你挑战,时时笑你不能对付它,不能奈何它,时时引诱你去想它。 只要你有问题跟着你,你就不会懒惰了,你就会继续有知识上的长进了。 学堂里的书,你带不走;仪器,你带不走;先生,他们不能跟你去,但是问题可以跟你走到天边!有了问题,没有书,你自会省吃省穿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卖田卖地去买仪器!没有好先生,你自会去找好师友;没有资料,你自会上天下地去找资料。 各位青年朋友,你今天离开学校,夹袋里准备了几个问题跟着你走? 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这就是说,每个人进入社会,总得多发展一点专门职业以外的兴趣——“业余”的兴趣。 你们多数是学工程的,当然不愁找不到吃饭的职业,但四年前你们选择的专门职业,真是你们自己的自由志愿吗?你们现在还感觉你们手里的文凭真可以代表你们每个人终身的志愿、终身的兴趣吗?——换句话说,你们今天不懊悔吗?明年今天还不会懊悔吗? 你们在这四年里,没有发现什么新的、业余的兴趣吗?在这四年里,没有发现自己的本行以外的才能吗? 总而言之,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不是为吃饭而是心里喜欢做的,用闲暇时间做的——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 英国 19 世纪的两个哲学家,一个是弥尔 (J.S.Mill) ,他的职业是东印度公司的秘书,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一个是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他是一个测量工程师,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一个很有势力的思想家。 英国的大政治家丘吉尔,政治是他的终身职业,但他的业余兴趣很多,他在文学、历史两方面都有大成就;他用余力作油画,成绩也很好。 美国总统艾森豪先生,他的终身职业是军事,人都知道他最爱打高尔夫球,但我们知道他的油画也很有功夫。 各位青年朋友,你们的专门职业是不用愁的了,你们的业余兴趣是什么?你们能做的,爱做的业余活动是什么? 第三味药,我叫他做“信心汤”。这就是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生存的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以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我们的信心只有一句话“努力不会白费”,没有一点儿努力是没有结果的。 对你们学工程的青年人,我还用多举例来说明这种信心吗?工程师的人生哲学当然建筑在“努力不白费”的定律的基石之上。 我只举这短短几十年里大家都知道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亨利.福特 (Henry Ford) ,这个人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他小时半工半读,只读了几年书, 16 岁就在一小机器店里做工,每周工钱两块半美金,晚上还得去帮别家做夜工。 五十七年前 (1903 年 ) 他 39 岁,他创立福特汽车公司 (Ford Motor Co.) ,原定资本十万美元,只招得 2.8 万美元。 五年之后 (1908 年 ) ,他造成了他的最出名的 Model T 汽车,用全力制造这一种车子。 1913 年——我已在大学三年级了,福特先生创立他的第一副“装配线” (Assembly line) 。 1914 年——四十六年前——他就能够完全用“装配线”的原理来制造他的汽车了。同时他宣布他的汽车工人每天只工作八点钟,比别处工人少一点钟——而每天最低工钱 5 元美金,比别人多一倍。 他的汽车开始是 950 美元一部,他逐年减低卖价,从 950 美元直减到 360 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减到 290 美元一部。 他的公司,在创办时 (1903 年 ) 只有 2.8 万元的资本——到 23 年之后 (1926 年 ) 已值得十亿美金了!已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了。 1915 年,他造了 100 万部汽车, 1928 年,他造了 1500 万部车。 他的“装配线”的原则在二十年里造成了全世界的“工业新革命”。 福特的汽车在五十年中征服全世界的历史还不能叫我们发生“努力不白费”的信心吗? 第二个例子是航空工程与航空工业的历史。 也是五十七年前—— 1903 年 12 月 17 日,正是我 12 整岁的生日——那一天,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海边基帝霍克 (Kitty Hawk) 沙滩上,两个修理脚踏车的匠人,兄弟两人,用他们自己制造的一架飞机,在沙滩上试起飞。弟弟叫 Owille Wright ,他飞起了 12 秒钟;哥哥叫 Wilbur Wright ,他飞起了 59 秒钟。 那是人类制造飞机飞在空中的第一次成功——现在那一天 (12 月 17 日 ) 是全美国庆祝的“航空日”——但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那两个弟兄的试验,但这两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脚踏车修理匠人,他们并不失望,他们继续试飞,继续改良他们的飞机,一直到四年半之后 (1908 年 5 月 ) ,才有重要的报纸来报道那两个人的试飞,那时候,他们已能在空中飞 38 分钟了! 这四十年中,航空工程的大发展,航空工业的大发展,这是你们学工程的人都知道的,航空工业在最近三十年里已成了世界最大工业的一种。 我第一次看见飞机是在 1912 年;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在 1930 年;我第一次飞过太平洋是在二十三年前 (1937 年 ) ;第一次飞过大西洋是在十五年前 (1945 年 ) 。当我第一次飞渡太平洋的时候,从香港到旧金山总共费了七天!去年我第一次坐 Jet 机,从旧金山到纽约,五个半钟点飞了 3000 英里!下月初,我又得飞过太平洋,当天中午起飞,当天晚上就到美国西岸了! 五十七年前, Kitty Hawk 沙滩上两个脚踏车修理匠人自造的一个飞机居然在空中飞起了 12 秒,那 12 秒钟的飞行就给人类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打开了人类的航空时代。 这不够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吗?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 (Faith moves mountains) ,又说“功不唐捐” ( 唐是空的意思 ) ,还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年轻的朋友,你们有这种信心没有?
6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的药方是如何来的?
热度 11 chrujun 2011-10-3 16:03
中医究竟有多少药方? 恐怕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这些药方是如何产生的?效果如何? 是值得关心的问题。 首先,中医要搞清楚每种中药的性质或功能。这是在长期实践中得出成果。 其次,中医要判断病人的病情。 最后,中医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病情和各种中药的功效开出药方。 有的药方的现成的,更多的药方则取决于医生的决策。对于有效的药方,则记录在文献中。没有效果的药方,则被自然淘汰了。 然而,由于存在的药材种类很多,每种药材的用量又可以不同,因此,中医药方在理论上是无穷的。 每个医生都会根据自身的判断开出药方。 记得我母亲生病的时候,医生开出了一个药方,吃后没有效果。又开出一个药方,吃后还是没有效果。医生进一步开出新药方,吃了还是无济于事。 这位医生就说,我没有办法了,你另请高明吧。 于是,再找一位医生,有的开出一个药方后放弃。有的开出几个药方后才放弃。 如果一个病人生病几年不见好转,尝试的药方恐怕超过百个。因此,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因为病人像试验的小白鼠一样,不断吃下医生开出的各种药方。 当然,很多病是在中医的不断尝试中得到有效治疗的。中医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因为它一直在中华民族身上试验,不断将有效的药方充实到文献中。 几年前,我是不相信中医的,到医院从来不开中药。但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对中医的看法。我有一位亲戚得了急性糖尿病,脚和腿肿得很大,并且颜色发黑。 在长沙最好的医院医了一个多月,花费数万,没有什么效果。 我到医院看他的时候,发现有的糖尿病人被截肢、有的被锯掉脚,真是令我对糖尿病感到很害怕。他没有钱在医院治疗了,只好出院。 我感到我的这位亲戚可能凶多吉少。然而过了半年左右,我听说我的亲戚病好了。一打听,原来是找了一位老中医,吃了一个月中药就好了。只花了不到100元。 显然,这位老中医弄出一个新药方,对某种糖尿病有良好疗效。饶毅教授力挺的张亭栋先生,也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得到用砒霜治疗癌症的方子。 当时,这位老中医弄了一个治疗癌症的方子,缓解了很多病人的症状。张亭栋确认老中医的疗效后,回医院开展砒霜治疗白血病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新华社对张亭栋先生从老中医处获得灵感的报道内容如下: “ “将中药剧毒药物砒霜直接注射到人体静脉,这种尝试在当时无法想象。”张亭栋说,正因如此,业内医生给他这针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古今中外第一针”。 这第一针的启蒙始于1972年。 那年,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一个公社卫生院传出能治疗癌症的消息。省卫生厅为核实情况派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外科、中医、药剂科和胸科5人专家组前往调查,同时具有中西医研究背景的张亭栋被任命为组长。 张亭栋和同事们前脚刚跨进公社卫生院,就被住院的癌症患者围个水泄不通。大家争相诉说自己的病情:大肠癌患者说不便秘了,肝癌患者说不疼了,宫颈癌患者说不出血了。正说得热闹,一位老人好不容易挤进人群,对着胸科的赵教授问了一句:“赵教授,你咋来啦?”“怎么?您是?”“俺在你那儿看过食道癌啊!那时候连饭都吃不下,以为没戏了,手术也没做就回来了。现在俺好多了,一顿饭能吃俩馒头!” 专家组立即将这位患者送往县医院透视检查,结果发现他的食道内肿瘤萎缩,堵塞得到有效缓解。 眼前的事实让省城的专家难以置信。仔细追问下才知道,原来,林甸县一位老中医用砒霜、轻粉和蟾酥等中药组方治淋巴结核,开始是用药捻子,后来一位下放到当地的药剂师改为针剂。药剂师罹患皮肤癌的母亲正是使用了这个药方,涂拭患处1个多月后奇迹般痊愈。1971年3月,卫生院开始使用肌肉针剂注射治疗癌症,命名为“713”。 “既然能治癌症,那能不能用这个方子治白血病?”高度的职业敏感让张亭栋很快联想到自己研究的白血病领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尽管有些不可思议,但他决定顶住压力,冒险一试。 ”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的药方在理论上有无穷多个,目前还有新的有效药方出现。中医药方是中国人在数千年历史中通过以身试药得来的,是值得深挖的宝贵财富。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222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中国科研之药方篇(二)
zhumengjin 2009-12-12 20:59
目前,在985、211高校、以及一些知名研究所,不见得正教授/研究员一定强过副教授/副研究员。在初期,可能会有很多不尽如意的效果,但任何改革都需要勇气,也需要付出代价,这些就算将青年推向科研前沿的改革代价吧。从中国科研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代价完全值得我们去付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没有公开但实际执行的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模板。 (二)重新评估研究生招生资质,动态分配研究生招收指标。 (二)不追究历史责任、不算历史旧账。有些学术不端的标准在更早的时候不算学术不端,甚至还是提倡的美德,比如老一辈将科技奖励、重要论文的第一完成人、第一作者让给晚辈,在过去是提携后辈的美德,但现在已经变成学术不端。让目前的既得利益者让位是不可能的,还得指望这些在位的既得利益者成为学术腐败治理的主要执行者。如果按照现在日趋严格的学术评判标准,100%没有任何大小问题的学者恐怕不多。所以,不追究历史责任、不算历史旧账,当然,这需要规定一个具体的年限。 (二)单位产出效率。课题就是拿给个人做的,必须讲求产出效率。绩效评价。二次评估制度。 (三)网络公开 (四)经费管理部门的监管 (五)鼓励人才流动,严格限制兼职。这对单位之间的评比也不公平。对现有兼职的院士、教授,必须让其选择供职单位,在任何申报材料、个人材料均不允许用兼职教授撑门面的不公正事情。 (六)院士退休制度。 (七)严格限制研究生数量,避免放羊、没有经费也招研究生,祸害别人前途的情况。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这还得看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对于那些做纯理论又不好拿课题的研究领域、比如生物信息、统计遗传的导师,经过资质评估确实具备指导研究生能力的,没有经费也能培养优秀的研究生。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3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