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施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面壁廿年得破壁
热度 4 suqing1961 2019-2-15 13:51
2019 年1月8日午夜,从朋友圈里惊喜地看到施斌教授发出的微信:“今天我们的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授奖。这是对一个团队20年创新奋斗的授勋。受授奖名额限制,团队中只有少数几个人榜上有名,更多的贡献者成了无名英雄,但他们在我的心里永远不可磨灭。感谢这支光荣的团队,你们就是我的生命之泉。” 配合文字,施教授还发布了科研团队不同时期9张工作现场照,其中4位技术人员亮出被烈日晒得红白分明的胳膊,2位老师躺在施工现场草地上小憩的照片,令我印象深刻。 施斌是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我和他相识,缘于国家科技奖励评审。2018年7月15日,受国家科技奖励办委托,我跟随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研究员,专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现场考察施斌教授团队“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科技成果项目。 我国是一个地质工程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因各类自然和地质工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由于地质工程灾害具有规模大、范围广、多场作用复杂等特点,传统的点式监测技术已难以满足监测与预警要求,研发分布式、长距离、多场作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需求重大,意义深远。 早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爆发,现场考察长江堤防管涌时,施斌教授就萌发了研制地质工程灾害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的念头。那时他刚从国外访学归来,得知国际上正在研发的这种技术,可以长距离、分布式地监测被测物的形变、温度变化等物理参数。他灵光一现:为什么不能把这种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上来? 之后,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艰难、漫长的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产业化探索。历经20年攻关,终于创制了地质体多场传感光缆系列,攻克了地质工程多场灾变信息分布式监测技术瓶颈;研制出地质工程长距离分布式光纤解调设备,破解了地质体内部灾变远程高精度监测困局;创建了边坡、地面沉降、桩基、隧道等多场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提升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揭示了多种地质灾害新机理,提出了理论新判据,确立了土质滑坡预警应变阈值;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了从核心技术、硬件设备到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再到工程应用、理论突破的全过程创新。 这是中国科研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领域取得的一项引领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 我们3位专家一天的考察议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听取研究团队汇报,查阅原始资料,参观实验室,与三峡马家沟滑坡监测现场实时视频交流、咨询,答辩质疑。中午吃过盒饭,马上乘车前往苏州盛泽中学地面沉降光纤现场监测点考察,并与传统多点式监测方法进行现场比对。最后是专家组讨论、评议,形成考察意见。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苏州市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施斌担任院长的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就建在这里。清晨,我走出饭店,沿独墅湖大学园散步,遥望金鸡湖经济区,蓝天白云,绿树清风,神清气爽,心潮澎湃,不禁诗情涌动,口占一首,畅表情怀: “日暖风轻绿姑苏,寒山钟弥旺香炉。一江带水富北越,百强领首壮东吴。金鸡园区兴经济,独墅湖畔尚读书。科技创新树典范,教育改革辟新途。” 我和施斌为同龄人,同属改革开放后高考入学的“新三届”。施斌从本科到博士学的都是地质学,我的父母也都是学地质勘探出身。我从小就在地质队生活,对搞地质的人自然倍感亲近,与施斌相识,相谈甚欢。 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和多场监测要求,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穿上各种“定制”外衣,就能变成敏感强健的“大地感知神经”;大地一旦有灾情异动,远在千里的监测系统就能立刻感知、精确捕捉、分析预测、提前报警。 这就是施斌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研成果研究内容和实际用途的科普表述。 由于常年劳累、睡眠不足,不到花甲年龄的施斌已形体松弛、眼袋耷拉。为此,他用两对偶句自嘲:“腆腆凸肚藏智慧,松松眼袋盛喜哀”。看到他获奖的微信后,我接着他这两个对偶句草就一诗,以表敬佩之情、祝贺之意: “腆腆凸肚藏智慧,松松眼袋盛喜哀。发细光纤感大地,毫瞬预警报害灾。分布监测成体系,长距解调建平台。面壁廿年得破壁,捷音天降慰情怀。” 注:欲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6454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