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就业歧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校出身论是智商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热度 2 fanhypsy 2015-4-15 11:31
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屡屡出现了对毕业生出身的非法规定(比如高校招生要求本科毕业于211,985,或者国外名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讨论。对此,科学网上赞同和反对的声音皆有。 赞同者认为高考为学生的智商进行了判断,能进入211、985的智商高,不能进入的则智商低;况且211、985大学给予毕业生更好的熏陶和训练,它们的毕业生自然更是优秀。所以用人单位招聘好学校的毕业生是理所当然。更有甚者,赞同论者认为只有录用211、985的毕业生社会才能进步,否则是阻碍社会进步。 反对者又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高智商并不带来高绩效,并不能促进社会进步(称为智力反对派),一派认为学校出身论对身份的歧视,涉嫌违法,从根本上阻止了社会的进步(称之为法律反对派)。 其实, 赞同者的唯智商论本身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所谓高智商促进社会进步并未得到研究证据的支持。心理学的证据显示,智商与创造性的相关大约为0.23(即创造性差异的5.29%是由智力差异导致的) ,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据说只是编写如何在智商测验上得高分的秘籍 。进一步,高考其实反映的主要是学生的应试技能和压抑自己的能力(也有人称之为自我控制) 。根据技能的相关知识 ,应试技能除了在考试中发挥作用外,很难预测其它领域的技能表现。事实上,分数与智力的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相关程度越来越低 ,智力对高考分数的贡献可能很难超过20%,相关约为0.39。 唯智商论者忽视了一点,很多智商一般的学生在受到良好训练后,一样可以做出很好成绩。科学网有博主报告,三本的学生在985的实验室也可以做出成绩。 更重要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智商概念本身是有很多缺陷的。最致命的缺陷是考察不全面 ,对很多重要的方面如产生新想法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反映。这一点与智力反对派的直觉是一直的。 总之,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高智商与高绩效有可靠的关系,特别是在创造性等社会进步密切有关的领域。 其次,学校出身论违反了我国的宪法和《就业促进法》 ,从根本上伤害了部分同胞对于社会公平的信心,对于社会法治的信心。在学校出身论的大旗下,用人单位,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选人标准。比如,大连市沙河口区在招聘教师时就可以加上非211的辽宁师范大学 。依此,可以任意附加条件,从而沦为少数人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这样的新闻可以从百度上找到)。记得曾经有某个单位招聘时限定了若干条件,甚至包括海外经历,结果只有某领导的亲戚一个人符合条件。这从根本上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那么,学校出身论是智商问题,还是法律问题?您有答案吗? 参考文献: Runco, M. A. Creativity. Burlington, MA: 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07. 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如下图,非线性的。事实上,若能中学毕业,智商就基本是中等偏上的。 斯滕伯格.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Sternberg认为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只是分析智力,而没有测量到经验智力和创造性智力。因此才会出现文献 中所示的情形。而截止目前,没有测验来测量Sternberg的智力理论。得分最高人写智力测验秘籍的例子也在此书中。 Duckworth, A. L., Tsukayama, E., Kirby, T. (2013). Is it really self-control? Examining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delay of gratification tes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9(7), 843-855. 第一作者是个华裔,她发现中国人通过自我压抑式的努力来获取高分的做法在美国也是行得通的。 陈琦,刘儒德. (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应试技能具有很强的领域性,可迁移性比较差。 张大均. (2004).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传统智商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随年级变化如下: 小学阶段:0.6 - 0.7 中学阶段:0.5 - 0.6 大学阶段:0.4 - 0.5 霍华德·加德纳 著,沈致隆 译. 多元智能.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在结构上存在差异,他认为至少有八种智力,如下: 智力类型 反映这种智力的任务 语言智力 读书,写文章、小说或诗歌,理解口头言语 数理—逻辑智力 解决数学问题,结算支票本,解决数学证明,逻辑思维 空间智力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看地图,在卡车中装箱子以使它们位置摆得恰当 音乐智力 唱歌,谱写奏鸣曲,吹奏小号,或欣赏音乐片段的结构 身体—运动智力 跳舞,打篮球,跑步,投掷标枪 社交智力 与他人的联系,比如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或情感时 自我认知智力 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是谁,什么使得我们行动,在能力和兴趣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改变自我 自然观察者智力 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模式 王逸吟,靳昊,沈晨叶. 《选拔人才,只唯“985”“211”?》后续报道:就业歧视,可别“不是个事儿”.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4日,见http://www.cssn.cn/shx/shx_tpxw/201504/t20150414_1585873.shtml。 或 http://edu.china.com/new/edunews/jy/11076178/20150414/19523576.html。 大连市沙河口区自主招聘2015届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公告, 见 http://jszp.2019.com.cn/liaoning/20141103/21206.html,或http://www.gaoxiaojob.com/zhaopin/jiaoyuju/20141103/133752.html。 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一、招聘岗位: 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局所属学校(均为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教师共计58人。其中,中学教师17人、小学教师30人、幼儿园教师5人、启智学校教师6人。(详见招聘计划) 二、招聘对象和条件:(一)招聘对象 招聘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应届毕业生。 大连市沙河口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4年10月30日 附1:大连市沙河口区2015年自主招聘计划 /UpFile/20141103154554.xls 附2大连市沙河口区自主招聘报名登记表: /UpFile/20141103154711.doc 本文网址:http://jszp.2019.com.cn/liaoning/20141103/21206.html,欢迎转载!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4866 次阅读|9 个评论
沈斌倜律师应邀出席华南公益女律师交流研讨会
shenbinti 2013-12-17 10:15
沈斌倜律师应邀出席华南公益女律师交流研讨会 2013年12月7日-8日,华南公益女律师交流研讨会在广州市白云区举办,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30余名女律师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主要就女性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遭遇的法律问题进行讨论,达成了消除歧视、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的共识。沈斌倜律师因在怀孕女职工保护领域的特别关注而应邀参加会议,并代表参会华北地区女律师就怀孕女职工保护专题进行发言。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北京益仁平中心是国内知名的非盈利性的公益机构之一,成立于2006年12月19日,主要开展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病患者救助及消除歧视等公益工作。 北京益仁平中心协助了乙肝携带者、艾滋病感染者、残疾人、糖尿病患者进行反歧视维权,其中大部分案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影响性诉讼;益仁平中心还参与到国家的立法、修法工作中,对于《就业促进法》、《食品安全法》、《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做出了贡献,同时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修订做出了贡献。 沈斌倜律师就怀孕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题发言 与会的部分女律师合影(沈斌倜前排右二) ---------------------------------------------- 沈斌倜律师简介:女,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点睛律师学院劳动法高级培训师,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会员,中国影响性诉讼特约观察员,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沈斌倜律师长期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专注于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及劳动法培训、担任劳动法专项顾问。执业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 3 号居然大厦 18 楼;电子邮件 : shenbinti@aliyun.com 业务电话 : (+ 86 ) 15301115671 ( +86 ) 13661313967 ;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 shenbinti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沈斌倜律师动态|2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业歧视及其他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5-24 10:28
就业歧视问题,大概无论中外,都会或多或少存在。比如在日本,所谓名校毕业生,在知名公司找到职位的就比较容易,如果不是名校毕业,那大公司也不会拿眼皮夹你一眼。欧美国家,虽然在招聘时没有明确的歧视表现,如不能有年龄、性别、种族等的格外要求,但是在实际录用上,这里还是有微妙关系的。但是至少在外表上,这种歧视是不允许的。特别在种族方面,绝对不允许在字面上有一丝一毫的歧视,否则就会惹上官司,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当然实际操作上是什么样的,那就不太好说了。 国内由于没有明确的针对招聘歧视的法规,所以有些单位就敢于明目张胆地提出不要女生,或者不要 35 岁以上的这些歧视性条件。虽然这些单位自己可能没把这些条件当作一种就业歧视,他们没准还觉得这都是为单位好,为工作好。显然,现在公众对这样的歧视已经越来越不能接受了。 如果只是从法规上禁止这些歧视性条款的存在,还不能制止隐性的歧视性行为。因为人们会玩的猫儿匿多得数不胜数,我们的法规不可能规定得那么具体详细,那么面面俱到。也许将来人们会意识到,这种歧视性条款不仅损害求职者的利益,也会损害招聘单位的利益,他们才有可能改弦更张。但是在目前,我们不能指望这些招聘单位在短期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或许,有一个思路会有助于这个问题的缓解。这就是从招聘方式上来思考。国家可以出台一个关于招聘方式的法规。你这个单位要用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必须出台一套招聘这类人才的考核办法。或者有理论的,或者有实践的,其中理论部分占多大的比例,实践部分又占多大比例。两者相权衡,定出一个你单位所需人才的标准。这种考核也必须公平公正公开,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也许这样做,很多单位会叫喊吃不消,这得需要多高的成本?的确,这样做的成本确实要高一些。但在目前歧视性行为如此普遍的情况下,不提高成本也无法从根本来解决问题。等到将来大家都自觉地不再用歧视性条款了,也许这种招聘成本也不需要那么高了。 对于那些非 211 、非 985 高校的毕业生来说,一方面的确需要批评和抵制这些歧视性条款,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身的技能。如果你没有特殊的一技之长,与其他人都差不多,你的特色在哪里?你的优势又在哪里?没有特色,没有优势,人家凭什么录用你。那些已经在非 211 、非 985 高校学习的同学,一方面,考研是一条出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现在很多硕士阶段只有两年,这两年到底能不能对自身有所提高,有多大的提高,都很难确定。所以用人单位不太信任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也不能完全没有道理。博士生阶段哄事的也不少。我就听到过一个 985 高校的博导,对他现在的博士生极为不满意的抱怨。成天不是睡觉就是玩游戏,反正都是不务正业。也许这种情况不会是博士生的全部,但肯定有那么相当一部分人确实是这个样子。另一方面,如果不考研,也有提高自身的需求。在校学习期间,无论是对自身的专业,对专业所需要的技能,每个学生都对这方面的提高大有可为。如果都是混日子,将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如芸芸众生一样,你拿不出自己的特色,拿不出自己的优势,人家凭什么会看得上你? 所以,就业歧视现象的改变,肯定不是单独招聘单位一家的事,学校、学生自身都有努力的空间。招聘单位只是整个需要改变和调整的链条中的末端环节。这个末端环节当然很重要,它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整个就业歧视的问题也解决不好。但是单靠解决末端环节的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体性的问题,所以从初始端到中间段到末端都需要一套系统性的解决办法,才有可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近七百万毕业生,对中国现实的发展需求来说,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来看,这个数字并不大,甚至可以说还有不足。很多地区、很多行业和部门,其大学毕业生的比例都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只是有些地区、行业和部门不是有些毕业生所青睐的。这些地区、行业和部门工作条件比较差,收入待遇也不太让人满意,这也都是现实。但是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现在工作条件差,不等于永远工作条件差,现在收入不够高,不等于永远不会上调。问题在于,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你自己要做出选择,哪些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你不得不放弃的。什么都把在手里,什么都占住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拿不到。 有些工作尽管条件差,尽管待遇不够高,但能保证你能够自食其力。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将来怎么买房子,怎么结婚成家,这点钱怎么够?纠结于这种情况的人也不在少数,不只是这一届大学毕业生。可是如果您连自食其力都不能做到,想那些买房成家之类的事又有什么用?
2514 次阅读|3 个评论
非985、211校生的福音
热度 6 Bobby 2013-4-18 17:58
教育部反就业歧视 : 招聘不得限定名校 教育部 : 招聘活动严禁就业歧视 985 、 211 成关键字 . 教育部终于出手了。教育部严禁就业歧视,尤其是意见较大的学历“查三代”、“第一学历(本科)歧视”。非名校生终于可以与名校生同台竞技了。 图片自网络 . 看重 第一学历 是就业歧视 调查 : 一半青年认为看重 第一学历 是就业歧视 ( 组图 )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421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学历血统论”是教育不公平的帮凶
热度 3 liwei014 2013-3-19 01:43
又是一年求职季,今天看到一篇关于博士毕业因为本科出身而遭歧视的报道, 本科不是211 武大女博士遭遇第一学历歧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683.shtm 虽然这样的报道不是第一次见到,但是还是有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今年的两会中,关于教育改革最热的词莫过于异地高考了,可以联想到,国家也在为教育不公做一些工作。但在我看来,这与我国在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改革和进步相比,进程显得十分的缓慢,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大进步反而有所退步,上面的报道就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不是滋味的报道是两会前俞敏洪对教育不公的评论, 俞敏洪委员:在北大找50个偏远地区贫困生都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272.shtm?id=275272 多年来,对于很多省份,考出一个清华北大会轰动一个县城这样的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我们却发现这种轰动还在逐渐减少。这两个报道让我这个农村走出来学子心中一寒。很明显,教育的不公平已经由“上学”阶段延伸到了“就业”阶段,颇有一种“升级版”的味道。 以我个人所经历和看到的情况,在现行的制度下,高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并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而更多的取决于你出生在哪,家庭状况如何。出身地的影响不言自明,如果你是出生在北京上海等地,那恭喜你,你的起跑线已经比别人远了50米,如果不幸出生在山东,四川,湖南,湖北等高考大省,那你得练就关二哥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这种照顾本地人的政策一直以来为很多人诟病,但是这么多年了有丝毫改变吗?我看到的只有前些年高考移民的风行,以及随后的封杀,并没有人愿意为这种无奈之举做些什么,地方的利益依然牢不可破。如今的异地高考或许给了一些人一线希望,有多大效果只能拭目以待。 而家庭状况也是一大因素,我不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而在我的家乡,已经由以前的考重点高中的竞争,变成现在考重点初中的竞争。而是否上重点高中或者初中,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而是像异地高考一样,对某些小学给一定的指标,然后剩下的指标则让其他农村学校去竞争,某种意义上说好小学意味着好初中,好初中意味着好高中,而好高中决定着好大学,这种公平倒退的情况让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当时我的初中就是在农村度过的,虽然非常努力,虽然班上名列前茅,还是没能考上重点高中,甚至班上一个也没有。而到了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同样班上名列前茅,付出的努力也不会比任何人的少,但结果还是一般。当然,那时候我从来不会将这些与教育的不公联系起来,怪只怪自己的努力不够,和别人相比还是有差距。直到上了大学,与有些高考“占便宜”省份考过来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以后,我才发现了其中的“不对劲”。考进同样的大学,为什么高考大省的人大学时成绩明显的要好?各种优势为什么就瞬间体现出来了?当然,通过这种个人感受推断有些武断,但是大城市学生享有更多教育资源却是显而易见的,各种“先天”的优势让个人的努力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 考研的过程则相对来说更为公平,很多高考没有考上985,211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考研这个平台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个跨越,不夸张的说,考研是很多寒门学子第二次洗牌的机会。虽然在某些学校,考研考本校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但至少个人的努力能够更好的体现在最后的结果中,对于没有本科的中科院更是如此。我自己也是通过考研才有机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越是这种来自不易的机会越让人倍加珍惜,加倍的努力,我想这其中的激励效果远远超过了考研本身。 而如今就业中诸如“查三代”这样的各种歧视政策的出现,表面上是企业为了应对求职者过多,水涨船高的无奈之举,实则是赤裸裸的为教育不公做帮凶,让这种不公平从单纯的教育领域延伸到下游的就业领域,这无疑加剧了一些寒门学子的不安,让他们通过考研和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希望更加渺茫。 两会中,新一届政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中国前景,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中国梦”。然而,如果从教育到就业都让一部分本来就已经“落后”的阶层不仅更加落后,还没有希望的继续落后下去,又如何能有属于他们的梦呢?不患寡而患不均,希望在这个倡导公平正义的时代更少这样的新闻,让寒门子弟不要身寒心更寒!
4984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一群维族学生的抱怨说起
热度 7 geoallan 2012-10-27 01:12
昨天是维族的古尔邦节。我班上的学生为表达对我的热爱,特打电话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聚会。尽管学校条件不好,他们还是找到了周边一个比较大的房子,布置起来,庆祝了一番他们的新年节日。地板上铺了桌布,大家随地而坐,上面摆满了各色水果、食品。 我参加这样的活动,倒不是为了吃,而是多和学生接触,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教学很有帮助。 我于是主动和这帮维族的学生互相介绍,聊了起来。、 中间让我感动最难过的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给我讲,他们找工作遭遇到了民族歧视。他们想回新疆找工作,投了简历之后,学习成绩非常好的没有被聘用,反而成绩不怎么好的被聘用了。这个学生给我说,是因为他是民族学生,如果是汉族学生就没有问题。 我听了之后,很有些为难。因为他们一开始见到我在我问起工作情况的时候,就开始义愤填膺地表示,找工作的民族歧视,很是气愤。 我只好安慰他们,这是个案,不要上升到民族歧视的高度。要自己多包装一下简历,多投一些单位。 其中两个维族学生告诉我,找到了东部一家单位,我祝贺了他们。并对这家单位致以我的敬意。在新疆本地单位都以各种理由拒绝维族学生的时候,这家单位接纳了他们。 而反观新疆的的一些单位,的确工作不够细致。也不怪这些学生一下就联想到就业的民族歧视问题。如果这些单位的工作细致一些,即使不想要民族学生,但是在措辞上要尽力地考虑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制造新的民族隔阂。 对于这些事情,还请高校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引起足够的重视。青年学生是新疆发展的未来,不要因为一些单位的做法而让民族之间的误会更多,成为未来新疆安定团结的隐患! 民族无小事,建议新疆自治区政府严格查处接口民族问题拒绝招聘维族学生的行为,并处以法律和经济的惩罚!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133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授和院长是本土博士受歧视的罪魁祸首
热度 11 chrujun 2011-1-23 14:10
前一段时间,大家对高校对本土博士的就业歧视政策口诛笔伐。大家可能没有深挖高校出此下策的深刻背景。实际上,高校的院长和教授们,才是本土博士受到就业歧视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某著名高校的某系,全部教职工的90%以上是某牛人的徒子徒孙! 这就是高校人事部门出此下策的直接原因! 院士、院长和教授们都想把自己的学生留下来,形成自己的嫡系部队。 在某些系和研究所,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率长期保持在100%! 每年,学院的进人指标下来后,报到学校的基本上是院长和教授的博士。人事部门实在是没有办法,要是不同意,更牛的院士会直接出马,直到把自己人留下为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如此现象泛滥成灾的后果是学校直接出台政策,将本校和同等级别高校的博士排除在就业门槛外。985、211高校只要海外博士,一般高校只要985、211高校博士。 如果院长和教授们不搞用人唯亲,做得用人唯才,高校也不会出此下策。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4994 次阅读|20 个评论
对国产博士就业歧视最终会害了中国科研
热度 2 chrujun 2011-1-5 14:56
近年来,国产博士碰到越来越严重的就业歧视。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用人上明确排除国产博士的就业机会,只要洋人为我们培养的博士。最终导致国产博士还不如研究生好就业,薪水比研究生还低。 这就导致国产博士文凭的吸引力迅速下降,真正优秀的好学生极少愿意为读国产博士浪费青春。我的一个学生在中科院一个研究所读研究生,导师和单位领导多次动员他读博士。我也劝他继续深造。他还是不为所动,研究生毕业后找了一家单位就业。最近,听说他在准备考托福和GRE,计划出国读博士。对他来说,国产博士文凭已经没有多大价值。 高校也在为优秀博士生源大伤脑筋。我工作的高校曾经出了一个政策,可以把准备出国留学,还没有被海外学校录取的学生直接弄成硕博连读。 但响应者寥寥无几,我的两个学生都不为所动。 我们知道,博士生是科研的主力军。 如果优秀研究生不是直接工作,就是出国留学,中国的博士生生源肯定会快速下降,甚至出现等米下锅的局面。据我所知,已经有不少单位招不满博士生了,在生源上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余地。 博士生生源质量下降,国内单位更不愿意接纳博士就业。这又导致更多的人不愿意读国内博士。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国内博士生培养大滑坡,给中国科研造成致命打击。 为了让中国的博士生教育走向良性轨道,我们不仅要增加博士生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给博士生就业创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就业环境,人为歧视国产博士就业,最终受害的还是中国科研。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2755 次阅读|34 个评论
我看招聘的门槛
jing 2009-5-29 17:30
快要毕业了,看到不少招聘单位需求的是985,211工程的毕业生。心头寒意涌涌。我本科毕业的学校是不入流的。招聘时人为的设置门槛不知道是不是歧视,如果是,是不是应该由政府出面制止一下了。当然,歧视恐怕会是无处不在的。但是骡子是马,总应该让人都有机会溜溜吧,连溜的机会都不给,是不是太不人道了。毕业的博士生应该对自己的水平还是有个基本的认识的。就说我,我觉得我如果进比较好的高校,恐怕压力会很大。自己肚子里东西还是不多的,不过还是学到了一下方法,有一些做科研的体会,我觉得这是我继续努力的基石。如果能进比较好的地方,我进去后的压力会接踵而至,但我努力面对。如果进相对差一些的单位,我会努力提升自己,做出成绩。不过,我想说的是,用人单位呀,给大家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吧,不要用一些很简单很伤害人的规则来限制我们。你们当然可以免去不少选人的成本,也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失误的可能,但,社会的秩序,游戏的规则,恐怕是个长远的东西,坚持下来还是有用的。请三思而后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4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