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富兰克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富兰克林

相关日志

[资料搜集] 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What is the use of a newborn baby
热度 1 zlyang 2020-2-16 16:19
新 生婴儿 有什么 用 What is the use of a newborn baby 出处一: 法拉第 1821 年说:“What good is a newborn baby? 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1) 《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二卷)》第16章 感应电流 16 Induced Currents https://www.feynmanlectures.caltech.edu/II_16.html 16–4 Electrical technology When Faraday first made public his remarkable discovery that a changing magnetic flux produces an emf, he was asked (as anyone is asked when he discovers a new fact of nature), “What is the use of it?” All he had found was the oddity that a tiny current was produced when he moved a wire near a magnet. Of what possible “use” could that be? His answer was: “What is the use of a newborn baby?” 16–4 电子技术 当法拉第首次公开其惊人的发现,即不断变化的磁通会产生电动势时,他被问到(就像任何发现自然新事实的人一样被问到),“它的用途是什么?”法拉第所发现的只是一件怪事:当他在磁铁附近移动电线时会产生微小的电流。那有什么可能的“用途”? 法拉第 的回答是:“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Modern electrical technology began with Faraday’s discoveries. The useless baby developed into a prodigy and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earth in ways its proud father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现代电气技术始于法拉第的发现。 这个无用的婴儿变成了一个神童,并以其骄傲的父亲无法想象的方式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2) Of what use? By Isaac Asimov https://speakingofresearch.com/2012/03/23/of-what-use/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lecture, one member of the audience approached Faraday and said, “Mr. Faraday, the behavior of the magnet and the coil of wire was interesting, but of what possible use can it be?” Faraday answered politely, “Sir, of what use is a newborn baby?” In 1880s and 1890s, however, scientists who pursued “useless” knowledge for its own sake, discovered that subatomic particles (eventually called “electrons”) existed, and that electric current was accompanied by a flow of electrons. The Edison effect was the result of the ability of electron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o travel unimpeded through as vacuum. (3) 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美国国家工程院,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n behalf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第一个是“ 1. Electrification 电气化”。 出处二: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83年放气球时说:“What good is a newborn baby? 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1) “What Good Is a New-born Baby?” https://www.americanheritage.com/what-good-new-born-baby The next part of the story, of course, is famous: Doctor Franklin is among the excited crowd watching the first balloon ascension from the Champ de Mars, August 27, 1783, and someone poses the inevitable conservative question—what good is it? Watching the balloon rise magically into the sky, the man who has busied himself with every novelty—with meteorology, inoculation, bifocals, lightning rods, postal service, hydrodynamics, even a sensible new stove—turns and replies: “What good is a newborn baby?” The epigram ricochets throughout Paris and the world.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19-11-01,计算机“接纳”汉字,永远要感谢一个光辉的名字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1/c_1125180159.htm 新华网,2019-11-01,今天,为什么重提王选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1/c_1125180274.htm 新京报,2018-12-21 第A06:特别报道,王选 曾被质疑异想天开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8-12/21/content_742113.htm?div=-1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美国国家工程院,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n behalf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1. Electrification “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揭晓---中国科学院,2001-12-21 http://www.cas.cn/ky/kyjz/200112/t20011221_1025631.shtml 相关链接: 2020-01-23, 原始创新一般没有充分的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5357.html 2020-01-16, “原创探索”到底评不评?怎么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49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3344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往事:独立宣言的诞生
热度 5 LaoQian09 2017-7-2 19:53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托马斯 ·杰弗逊,《独立宣言》,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来美国二十多年了,我们家搬到这个社区己经八年了。八年来每到七月四日美国独立日的前夕,总有人把美国国旗插在每家的家门口。到今年我家已有九面小小的美国国旗了。这就是美国人的爱国精神,平凡、朴素、但体现在一些小事上。刚到美国时觉得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他们的报纸、电视、电台从不宣传爱国主义,从来听不到有人说美国政府做了那些好事,倒是听到每晚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对政府的批评,及对总统的冷嘲热讽。美国人对政府和总统可以肆无忌惮地批评,这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力和自由。但是,每年的七月四日独立日,美国人民都会自发地庆祝这一节日,他们放鞭炮、游行、穿上红蓝白三色的衣服以庆祝他们的独立日。 美国的独立日,是因为一七七六年的七月四日,一群农民和商人的代表,聚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 Pennsylvania)的费城(Philadelphia),签署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份政治宣言《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其中的一段话是为“英语文字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北美人民为了独立而奋斗的理想。独立革命不是阶级斗争,不是民族解放运动。《独立宣言》是在向世界、历史、和未来宣告,北美人民追求的是一种普世价值——天赋人权,它远远地超过了国家、民族、和历史的界限。 二百多年前的北美人民要迈出独立这一步非常艰难。北美人民反抗英国统治,始于一七六零年代。尽管,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获胜了,但它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为此英国政府增加了对北美人民的税收。一七七四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讨论对付英国的对策。事情越闹越大。一七七五年四月,在马塞诸塞( Massachusetts)的列克星敦(Lexington),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和英国正式开战。一个月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此时大多数北美人民只想尽快解决与英国的冲突,然后返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但是,随着战争的升级,到了一七七六年春天,大部分北美人民认为只有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时,大多数北美人民懂得了,税收不是独立的唯一原因,独立是因为远在三千英里之外的英国没有权力统治北美人民。 在一七七六年六月七日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弗吉尼亚( Virginia)代表团长理查德·亨利·李(Richard Henry Lee)征得了马塞诸塞的亚当斯兄弟的同意后,提出了《李决议》。《李决议》有三点:宣告北美独立,拟一份《独立宣言》,宣告独立的理由;成立联合政府,邦联;联合法国和西班牙共同抗英。决议明确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按其权利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了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为此,李还作了一次立场鲜明的发言:“为什么我们还要拖延?为什么还要犹豫不决?让美利坚共和国的生日早些到来吧!让她早日成长起来。我们不是为了征服,我们是为了重建和平和法治。欧洲在注视着我们,她要我们树立一个自由的典范,她要我们为欧洲渴望自由的人们准备一个避难所,不幸的人们可以在那里找到慰籍,被迫害的人们可以在那里疗伤,一切不幸的人们都可以在那里得到保护。今天,只要我们不辜负我们的天职,百年之后,在座诸位就会被列于罗慕鲁斯之侧,成为永世被善良的人们怀念的伟人。”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支持独立的新英格兰代表大声叫好,反对独立的南方和其他殖民地代表们强烈抗议,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 John Hncock)只得宣布,把表决推迟到七月一日,让代表们有时间去征求各自殖民地议会的意见。北美独立是极为重大的事件,在文件上签字的人将被英国视为叛徒,一旦被俘,就是死罪。会议代表们希望全世界都知道,独立的原因,为此指定了一个起草委员会撰写一份《独立宣言》,说明独立的原因。 弗吉尼亚代表团团长李是《独立宣言》的当然起草者,但李太太在家乡里士满患重病,李回家了。因李的离去,汉考克要约翰·亚当斯( John Adams)组织一个起草委员会,起草《独立宣言》。 起草委员的五位成员是宾夕法尼亚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纽约(New York)的罗伯特·里文斯顿(Robert Livingston),康涅狄克(Connecticut)的罗杰·谢尔曼(Roger Sherman),弗吉尼亚的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除杰弗逊外,其余四位都是资深政治家和政论家。 亚当斯是当时北美最有名的律师,也是鼓吹北美独立最卖力的人。亚当斯在大陆会议中是绝对的灵魂人物,大陆会议一半以上的会议时间是代表们在听他一个人的讲话。亚当斯不但能说会道,还有识人之能。亚当斯为美国举荐过三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少了这三人中的任意一个,今天的美国都会和现在不一样。后人评说道,亚当斯仅凭他举荐过这三个人,他对美国的贡献就已无人能比了。三人中的最重要的一位是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亚当斯在大陆会议上力排众议,举荐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选中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提名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华盛顿和杰弗逊的重要性无人不晓,而马歇尔至今仍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首席大法官,是他,使得美国的司法真正从行政和立法的阴影下独立了出来,使美国政府真正做到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 当时,七十岁的富兰克林是大陆会议中年纪最大最德高望重的成员。作为一个政治家、商人、哲学家、科学家、作家,富兰克林当时已誉满全球。而且,他的文笔也是大陆会议代表中最好的。他作为《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成员是众望所归。 来自康涅狄克的罗杰·谢尔曼,是美国最早的职业政治家。他出身贫苦,从一个鞋匠开始自学法律成才。谢尔曼曾任耶鲁大学财务长,任内使耶鲁成为一流大学,他的女婿长期担任耶鲁校长。谢尔曼参与过美国所有的建国活动,是签署过所有四份最重要的建国文件的唯一国父。内战名将威廉·谢尔曼( William Sherman)是其后代。 来自纽约的罗伯特·列文斯顿则是当时纽约最有名的律师。 按资历,《独立宣言》最有资格的起草者是亚当斯,他曾给了殖民地独立的法律基础,但他拒绝了。接下来的人选是富兰克林,他自认太老无法作笔。谢尔曼和利文斯顿文笔差些。于是,亚当斯指名要杰弗逊起草。杰弗逊反对说:“你自己怎么不写?”亚当斯说:“我没时间,我还有二十多个委员会的事要管。”杰弗逊还是不服。亚当斯说:“要你写的原因有三个:一.你是弗吉尼亚人,这事应由弗吉尼亚人牵头;二.我不讨人喜欢,大家知道是我写的,会群起攻之。你正相反。三.你的文字水平强我十倍。”富兰克林也鼓励杰弗逊,说对他有信心。于是,《独立宣言》就由杰弗逊担纲主笔了。 杰弗逊把自己关在旅馆里,趴在书桌上,写了三天。六月的费城又热又闷,蚊子很多。连服伺杰弗逊的奴隶都受不了了,但杰弗逊好像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知觉,完全沉醉在超凡的境界中。 《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在讨论修改宣言 最初,大陆会议只是想发表一份声明,告诉英国,北美人民要独立了,说明北美人民为什么独立。没人想到声明会有什么重大意义,更没想到它会流芳百世。但是,在杰弗逊,北美的独立不再是仅仅为了英国人的税收政策。杰弗逊眼中的北美独立是人类追求自身自由的首次尝试。杰弗逊要得到全世界的赞同。 为了说明为什么要发表《独立宣言》,杰弗逊写道: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北美人民独立的原因是什么呢?北美独立不是阶级斗争,也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杰弗逊面对世界、历史、和未来郑重宣布:北美人民独立,是为了一种普世价值,它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它就是这句被誉为“英语文字中最著名的一段话”: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是天赋人权最早的定义。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杰弗逊的时代,人权的含义和现在不同。宣言中的人人不含黑奴、妇女、印第安人、和没有财产的白人。 《独立宣言》中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来自英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约翰·洛克( John Locke)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但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境界远高于财产权,它包含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为了这一追求幸福的权利,一代又一代的移民远渡重洋,来到北美新大陆寻找他们的梦想。 接下来,杰弗逊回答了“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们的这些权利呢?”: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从五月花号公约( Mayflower Compact)开始,统治者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原则就是北美自治的根基。如今,英王的做为破坏了该原则。于是,北美人民“有权利,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 接下来,杰弗逊列举了英王的二十七条“罪状”,直陈北美人民不得不反。那些理由早已过时了,但其中很多“罪状”涉及到司法程序和司法公正。看得出,在美国国父的心中,法治最为重要。 杰弗逊原稿中的声讨奴隶制的文字,在大陆会议后来的讨论中,被全部删除了。 杰弗逊写完后,初稿让富兰克林过目,富兰克林起笔就改了四十八处。其中,最有名的是将杰弗逊原文中“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神圣和不可否认的”中“神圣和不可否认的”改为“不言而喻的”。富兰克林改完后,杰弗逊重新誊写了一遍,再由起草委员会共同修改,又改了二十多处《宣言》乃成。 亚当斯对杰弗逊的文稿很满意,他说:“我将捍卫宣言的每一个字。”富兰克林听后很宽慰,他很清楚,只有亚当斯的保驾,《独立宣言》才能通过。 一七七六年七月一日,大陆会议就弗吉尼亚代表理查德·亨利·李在六月七日会议上提出的独立议案投票表决。李的议案是这样的: “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是,并且按其权利也应该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他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他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 对大多数代表来说,这个选择非常痛苦。从一六零七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到一七七六年的一百七十年中,北美人享受着英国宽松统治带来的自由、和平、繁荣、和秩序。他们是英王最忠诚的臣民,为三千多英里外的“祖国”感到非常骄傲。那些坐着“五月花”号飘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做梦都想不到,他们的子孙会彻底背叛他们的“祖国”,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国家。 北美人民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王乔治三世( George III)的强硬态度。一七七五年七月,大陆会议向乔治三世递交了一份措辞卑微的请愿书。由宾西法尼亚领主理查德·宾(Richard Penn)递交给英王。但乔治三世拒绝接见宾,那份情愿书他连看都没看就扔进了垃圾桶。一个月后,英王正式宣布北美殖民地为叛乱,并雇佣了普鲁士的黑森军帮助平叛。乔治三世的声明堵死了一切和解之道,如亚当斯所说:“大陆会议还没宣布独立之前,英王就已经宣布北美独立了。” 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代表们坚决支持独立。反对独立最激烈的是以开明著称的纽约、新泽西( New Jersey) 、宾夕法尼亚、特拉华(Delaware)、和马里兰(Maryland)。在六月的争论中,这五个殖民地一至反对独立,南方的南卡罗来纳(South Carolina)和佐治亚(Georgia)也反对独立。但这些殖民地的议会没有授权他们投票表决独立议案,他们不能投票。几周后,在独立派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殖民地议会授权他们的代表投票赞成独立。但是,还要看代表的个人意愿。独立议案能通过吗? 支持独立的一方以马萨诸塞的亚当斯为首,反对的一方以宾夕法尼亚的约翰·狄根森( John Dickinson)为首。亚当斯和狄根森唇枪舌剑,火药味十足。两人都是名律师,亚当斯矮胖,充满活力和热情;狄根森高瘦,面无表情。亚当斯敏锐直率、得理不让人;狄根森优雅、谦和,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独立派的理由是:北美殖民地实际上已经独立了,投票独立只是宣布一下事实;殖民地对英王的效忠以自愿为基础,北美人民以忠诚换取英王的保护。现在,英王在向自己的臣民开战,殖民地不可能再忠于英王了;北美人民支持独立,他们期待着大陆会议的指引;国际社会,主要是法国和西班牙,将会援助北美,但前题是,北美必须是独立国家,否则是干涉英国内政。亚当斯说:“我们要成为完全拥有独立和自由的主权国家,外国才会承认我们。” 反对派的观点是:独立的时机尚未成熟;人民尚未下定决心,他们并不完全支持独立;如果宣布独立,一些殖民地将脱离联盟;要探明法国和西班牙的态度,确保外援,然后再决定是否独立;应该等目前的纽约战事见分晓后再做决定;宣布独立之前,应把殖民地联盟条例制定好,以便向独立国家过渡。宾夕法尼亚的詹姆斯·威尔逊( James Wilson)说:“在新房子还没有盖起来之前,为什么要匆忙地把旧房子拆掉挨饿受冻呢?” 亚当斯在为《独立宣言》辩论 七月一日,最后的时刻到了。早晨,阴云密布,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代表们静静地进入会议厅。他们的心情很沉重,大厅鸦雀无声。亚当斯和狄根森正准备做最后的陈述。 上午十点,汉考克宣布开会。狄根森随即起身,他脸色苍白,重伸了反对独立的观点,要大家慎重行事。他说,你们今天的决定可能将把我们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北美大地将经受血腥和暴力,我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同胞惨遭屠戮。但狄根森知道,独立是大势所趋。他悲伤地说:“可以预见,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将使我名誉扫地。但我必须抗争。此时保持沉默,就是犯罪。”狄根森说完,慢慢坐下,接着是死一般的寂静。他的话和他对北美前途的真切关怀打动了所有代表,连亚当斯也投以崇敬的目光:“他的论证不但优雅高贵,而且礼貌真诚。” 此时,窗外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亚当斯站了起来。他的声音清晰洪亮,目光坚定沉稳,他看到了一个新生儿正呱呱落地,那是他自己的国家,自由的国家。他说: “一个最宏伟的事业,一个决定着千千万万已出生和没出生的人的生命和自由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处在一场革命的中心,这是人类史上最完全、最神奇、最精彩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荣耀,可以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子孙创造一个国家,一个共和国!” 亚当斯沉浸在对新国家的憧憬中,他的语言不那么优雅,但强大的感染力让所有代表为之动容。他讲完后,所有代表都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上前与他握手。新泽西的一位会议代表后来说 “就伟大的独立事业而言,来自波士顿的约翰·亚当斯先生功劳最大,他象支撑天空的亚特拉斯一样是《宣言》的支柱。他承担了辩论的重任,他有力的论证指出了独立是公正的,也是必须马上实行的。”亚当斯对独立革命的贡献,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狄根森和亚当斯的演讲再次引起代表们的争论,争论持续了一天。窗外大雨倾盆,屋内热气腾腾。散会前,汉考克要求全体代表表决。每个殖民地各持一票。每个代表团先在内部投票,然后再派一人代表殖民地投票。结果是九比四。宾夕法尼亚和南卡罗来纳反对,特拉华和纽约弃权。特拉华的三个代表中一个因病没来,剩下的两个意见相左。纽约殖民地议会正休会,要到七月中复会,代表团没有得到授权,不能投票。 按照多数原则,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议案。但它还要被正式地无异议地通过才行,这时,南卡罗来纳代表爱德华·拉特利吉( Edward Rutledge)建议,第二天进行最后投票。汉考克同意了。二十六岁的爱德华·拉特利吉是大陆会议最年轻的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之一。他反对独立,但他很有全局观念。 散会后,代表们都没去睡。七月一日这个雨夜,会议代表之间进行着紧张的秘密磋商和妥协。没人知道当天夜里达成了多少秘密协议,但从第二天的结果来看,代表们都是谈判高手。亚当斯曾直言道:“独立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 大陆会议代表们在《独立宣言》上签名 第二天早上九点,在会议正要开始讨论时,特拉华的凯撒·罗德尼( Caesar Rodney)出现在会场,他一身泥水。他因病在家休息,缺席了七月一日的会议。有人告诉他,特拉华因他的缺席而要弃权。于是,他连夜骑马狂奔八十英里赶到费城,中间换了几次马,才在早上九点赶到会场。他患有皮肤癌,常年用头巾遮着半边脸。但他有火一般的精神。他的到来使特拉华投向独立。 最有戏剧色彩的是宾夕法尼亚的两位代表缺席。七月一日,宾夕法尼亚的七位代表中,四位反对独立,三位赞成。但是,今天的会议上,两位反对者,狄根森和罗伯特·莫里斯( Robert Morris)缺席,剩下五人以三比二赞成独立。原来,前一天夜里,亚当斯和富兰克林一直劝说狄根森改变立场,但他拒绝了。为大局考虑,他和莫里斯以缺席来成全北美独立。爱德华·拉特利吉使南卡罗来纳倒向独立。在七月二日的最后表决中,十二个殖民地赞成独立,只有纽约弃权,会议批准了独立。七月九日,得到了授权的纽约代表团正式投票同意独立。 对亚当斯来说,七月二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他在第二天给夫人阿比盖尔( Abigail Smith Adams)的信中写到: 昨天,那个最伟大的问题已有了决定,这是美利坚曾作过的最大决定。不论过去或未来,恐怕都没有让它更伟大的事件了。所有殖民地全体一致地通过了决议: “我们,这些联合殖民地有权利而且应当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给夫人阿比盖尔的信中,亚当斯写到: 一七七六年七月二日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相信今后世世代代将会永远纪念这个日子。从大陆的这一端到另一端,年复一年地用游行、示威、演出、体育表演、鸣炮、鸣枪、烟火等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七月四日,大陆会议正式发表了《独立宣言》。于是,七月四日成为美国独立日。 批准独立后的第二天。会议代表开始讨论《独立宣言》。代表逐条审议宣言,有人要修改,有人要删减,代表们有的剑拔弩张,有的诅咒,有的威胁,有的抗议,吵得不亦乐乎。杰弗逊坐在一句话不说,但内心极为紧张。 亚当斯全力以赴地捍卫着《独立宣言》中的每一个字。他雄辩的口才和严密清晰的逻辑使《独立宣言》原稿中的大部分内容得以保留。杰弗逊为此深受感动,他说: “亚当斯是《独立宣言》的支柱,是它最能干最热心的倡导者,是对《独立宣言》遇到的攻击的最有力的辩护人。” 尽管有亚当斯的全力捍卫,但是,原稿还是被砍掉了四分之一,大部分是谴责奴隶制的文字。亚当斯和富兰克林是代表中最反对奴隶制的人。但当时最重要的是各殖民地的团结。如果废除奴隶制,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将立刻退出联盟,其他南方各州也会退出联盟,北美的独立将成为泡影。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亚当斯无可奈何地说,“奴隶制不是我们这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 七月四日,大陆会议批准了修改后的《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随之诞生。这时的美国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她是十三个独立国家的联盟。这个刚出生的共和国对当时的世界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在未来的二百多年里,这个年轻的国家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汉考克是七月四日唯一在《宣言》上签字的代表,汉考克成为独立后美国的第一任国家元首。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独立宣言》原件上有个签名比其他人的都大一号,那就是汉考克的签名。汉考克是为了让近视的英王乔治三世不戴眼镜也能看清楚。让英王一目了然,是我汉考克带头造的反,现在以一国元首的身份对英国宣战: “我们这些在大陆会议上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经他们授权,将我们的意向提交世界仲裁,同时郑重宣布:我们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对英国王室效忠的全部义务,我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一切政治联系全部断绝。作为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那个历史关头,汉考克握笔如刀,毅然地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敌,依仗的不是一万多名称作大陆军的民兵,而是北美人民的民心和勇气。 正式签字是在几天后。议会大厅里气氛非常压抑,来自十三个殖民地的五十六位代表没有一个感到喜悦。《独立宣言》是一个国家的出生证,也是所有签字人的死刑判决书。代表们在《独立宣言》上签上自己名字的时候,他们白纸黑字地承认了自己的“叛国罪”。如果落入英国人手中,他们就会被绞死。 代表们地默默地上前签字。弗吉尼亚代表,身高一米九三米,体重三百五十磅的本杰明·哈里森( Benjamin Harrison)对瘦小的马萨诸塞代表艾尔布里奇·杰瑞(Elbridge Gerry)开玩笑地说:“我们被吊上绞刑架的时候,凭我的份量,立马就会玩儿完。你呢,还得手舞足蹈一个多小时小时才会咽气。”他的话引来了几声干笑,很快又被低沉的情绪淹没了。富兰克林说:“我们这下要被一起吊死了。不过最可能的是,我们会被一个一个地吊死。” 这五十六个把生命、财产、和名誉都赌上的人,被后人称为美国国父。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罗德岛的史蒂文·霍普金斯( Stephen Hopkins)身有残疾,但仍用颤抖的手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纽约的菲利普·里文斯顿(Philip Livingstong)极为富有,过着王子般的生活,为了自由成了叛国者。新泽西的约翰·维瑟朋(Jphn Whitherspoon)是新泽西学院(后来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马里兰的查尔斯·卡罗(Charles Carroll)是天主教神父;宾夕法尼亚的本杰明·罗什(Benjamin Rush)是名医;新泽西的弗朗西斯·霍普金森(Francis Hopkinson)是科学家、诗人、音乐家、画家;南卡罗来纳的亚瑟·米德尔顿(Arthur Middleton)是种植园主,拥有五万英亩土地和八百名黑奴。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中间,十二个人的家被英军烧毁;二十个人家破人亡;九个人在独立战争中死去。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改变他们支持独立的立场。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为了这个新生的国家,牺牲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和名誉。 《独立宣言》在费城批准后,汉考克命人将其中一份用快马送至在纽约的华盛顿军中,并请华盛顿“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大陆军。华盛顿读到《独立宣言》后热泪盈眶,他和他的将军们等这一天等了整整一年。一七七五年,他们拿起武器的那一刻,就从未想过回头。他们无数次议论过独立,但华盛顿很自律,认为军队无权干涉民选政府的决策。他从未发表任何关于独立的言论,每天晚餐时,他都带头祷告:“上帝保佑吾王!”“祝英王陛下健康长寿!”现在,他终于可以说:“上帝保佑美利坚!”了。 七月九日,华盛顿命人在军中传达《独立宣言》,战士们热血沸腾。当晚,一群大陆军战士和纽约市民将一尊乔治三世的雕像拉倒。四千磅的雕像被运到冶炼厂,做成了四万二千发子弹。 北美的英国官员也把北美独立的消息送到了伦敦。八月中,《独立宣言》全文出现在英国的各大报纸上。几天内,它被翻译成了欧洲各国文字,传遍了整个欧洲。英国王室和议会没有公开评论《独立宣言》,但民间人士议论纷纷,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反对意见中最多的是对北美保留奴隶制的谴责。他们评论到:“世界上最荒唐的事,莫过于一个北美革命者右手签署着《独立宣言》,左手拿着鞭子抽向满眼恐惧的奴隶。”一份报纸则说:“当他们还没有释放自己的奴隶时,有什么资格宣称‘人人生而平等’?” 宣告独立后的几年里,北美人民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些在《独立宣言》上签过名的人好像真的要在英国的断头台上被吊死了。华盛顿的大陆军,人员最多时也只有两万人,而他的对手则有五万多人。大陆军还严重缺乏武器弹药、衣物给养、和军饷。战士们只得自己摘取各种野果子、抓松鼠充饥。一七七七年圣诞节的前几天,华盛顿和他的一万一千人的部队来到了宾州的福奇谷( Valley Forge)过冬。部队中一半以上的人没有鞋子。三千多人在福奇谷死于饥饿、寒冷、和疾病。这是他们最艰难的日子。 在富兰克林的不懈努力下,法国站到了北美人民一边。从一七七八年春天开始,法国的金钱、士兵、船只、和武器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北美。北美人民有两大优势:一是他们是在自己的国土上战斗;二是他们有一个由坚强的爱国者组成的领导核心,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放弃。一七八一年十月,在法国的帮助下,大陆军在弗杰尼亚的约克镇( Yorktown)击败了英国军队。一七八三年九月,以亚当斯为首的美国谈判代表团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ParisTreaty),独立战争以北美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为捍卫《独立宣言》中的理想献出了生命。在《独立宣言》签署后的第三十六年,北美人民再次面临英国军队的入侵。在这场被称为一八一二年战争中,美国人民奋起反击英军的入侵,再次捍卫了《独立宣言》中的理想。《独立宣言》签署后的第八十五年,美国为捍卫《独立宣言》中的理想,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在一个标榜以“人人生而平等”为其建国理想的国家竟然把大部分黑人当成奴隶。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美国人牺牲了近七十万人的生命,结束了这个国家的耻辱——奴隶制,解放了四百万黑人奴隶。这个以标榜人人具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国家里,有一半公民没有选举权,理由是她们是女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几十年间,无数的美国人为此进行了无休止的斗争。直到一九二零年,宪法才规定所有美国人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肤色都有了选举权。 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的前几天,马塞诸塞州的昆西市的几位头面人物来到九十岁的约翰 ·亚当斯家中,请亚当斯为即将来临的七月四日庆祝晚会提一句祝酒词。亚当斯说出了他们那一代人和所有生活在今天、明天、和昨天的美国人的心声:“我的祝酒词是:永远独立!”几天后,在亚当斯弥留之际。家人问他:“今天是什么日子?”亚当斯答道:“今天是光荣的七月四日。"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晚上,亚当斯安静地去世了。就在亚当斯去世前几个小时,远在弗吉尼亚的杰弗逊也去世了。这两位主导美国独立的精神领袖竟然在同一天去世,实在是 令人感叹的历史巧合。 就在 亚当斯去世的一刻 ,昆西市庆祝独立日的人们正在高声祝酒:“永远独立!”
个人分类: 旧文选登|4053 次阅读|17 个评论
西方历史造假:电不是欧洲人发现的?(1)
coltec11 2017-2-1 06:24
电是东方人最早发现,学会控制及利用的。 风筝雷雨中探电的人物原型,不是西方的富兰克林,而是中国古代人物。 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确定着社会智商水平;中国科技界,应该承担起还原人类信息传递链网真实的历史责任。 全世界只要有一个古代文明,西方人马上就会伪造一个古希腊或者古罗马故事,证明这个古代人类智慧是属于西方的。 古希腊的神话人物比圣经故事还多;希腊从海边到山顶,都是尖锐的岩石,连块放羊的地方都很难找到,没有建立大规模文明的自然条件。圣经故事起源于中东,而古希腊、古罗马故事,才是西方人自创的经书。至今,中国科技界的硬盘型智商,那只有拷贝复制的劣等神经系统,都没感觉到自己成天传播的古希腊、古罗马故事,只是西方人编撰的另一本经书而已。问题是,中国科技界至今都没人能够发起一个反省运动,认识到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另一个类似于把“神论”引入的“取经”。 电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发明,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全民皆兵地对人类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操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人,劣等旧皮质情感中枢主导的情感八婆性“信息筛选”,跟“硬盘型智商”,即只能背书、拷贝复制,而无信息验证能力。 过去数百年间,西方人全民皆兵到全世界打劫;所有人类璀璨文明,都被它们用古希腊、古罗马来包装;西方近代侵略者,只是把别国使用的概念,用一个虚构的古希腊人物的名字来定义,就觉得这些别国智慧,可以成为装点自己劣等文明的 “智商胭脂 ”了,比如中国古代使用的勾股定理。 一代代的西方人就这样,用自己的部落式人群、全民皆兵、社会化大规模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把全世界人类的古代文明,转变成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 不知疲倦地装点着自己劣等文明、劣等智商。 然而,历史是不容西方十字军的猥亵的,只要建立起“信息传递链网”的概念,就能够把人类信息传递的来龙去脉、历史变迁重建。 看到这样几个信息传递链网的节点,就很容易找到关于“电的发现”的传递轨迹。 先看那位被西方高调宣传的富兰克林。他出名是因为“风筝探电”;只要注意他所在的行业,他干的事情,发表文章的内容,就很容易确定:他的很多发现都是在中国古籍里有的内容(如: 游泳眼镜和蛙蹼,天工开物;避雷针,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龙骨 )。 《中国新事》: 法国 旅行家 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 龙口 吐出曲折的金属 舌头 ,伸向 天空 ,舌根连结一根细的 铁丝 ,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 电流 就会从龙舌沿线睛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这说明,中国古代 建筑 上的避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本杰明、富兰克林本身处于西方信息传递链网的核心位置,掌握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意大利、英国、法国;这三个国家,处于当时中西方信息传递链网的核心位置。 《中国新事》 这本书也是富兰克林的学习内容(信息传递链网节点)。 再仔细研究这个人的生平,可以找到他跟中国古代文明,在信息传递链上的更多节点: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 科学家 、社会活动家、思想家、 文学家 和外交家。他是 美国历史 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 发明家 。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作过著名的“ 风筝实验 ”,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他是一位优秀的 政治家 ,是 美国独立战争 的老战士。他参加起草了《 独立宣言 》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1753年,富兰克林获得了哈佛和 耶鲁大学 的名誉学位,175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获得威廉玛丽学院的荣誉学位。 他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研究范围极广。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热学方面,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能够节省四分之三的燃料。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既能看清楚近处又能看清楚远处的事物。他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 拉丁文 。他是美国第一位学者,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位驻外大使。他发明了摇椅,避雷针,改进了路灯。发现了墨西哥湾的海流。四次当选 宾夕法尼亚州 州长。制定了新闻传播法。最先绘制暴风雨推移图。发现人们呼出气体的有害性。最先解释清楚北极光。被称为近代牙科医术之父。最先组织了消防厅。创立了近代的邮信制度。创立了议员的近代选举法。发现了感冒的原因。发明了颗粒肥料。设计出夏天穿的白色亚麻服装,设计了最早的游泳眼镜和蛙蹼。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他的墓碑上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社会信息传递链网,如同人体内的神经,控制者社会机体的信息感知、采集、编码、验证、传递、利用;不仅确定着我们社会机器的精确运转,更确定着中国社会智商。若我们不花大力气,将中国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结构功能纠正过来,中国数千年的智商逆向发展状态,还会不停继续下去。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人及文人气质的人,控制着的社会信息传递链网,喜欢传递的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挥衣袖就可以带走好多云彩”那样的“自我图腾”;文人喜欢这样的图腾型信息,是因为这些图腾能够让它们感觉自己呼吸、心跳、内分泌(即旧皮质控制的内容)平衡、激动、舒服;在中国文人眼里,只有那些能煽情的情感词汇,及“会做人”的“人性”才是真正的“知识”“才华”,而《天工开物》这些书籍,描述的内容,在它们眼里,甚至连一种“有效认知”都不是。这些技术类书籍, 早就超出了它们那情感中枢旧皮质的信息处理能力了,是不属于它们注意的内容的。 在还原古代科技发展史时,要从国外、国内信息传递链网两方面找原因,才能看清楚真相。 纠正社会信息传递链网,操作对象包括:1. 信息传递空间,2. 信息传递空间的控制者,3. 传递的概念
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一桩假新闻谈起:记成功学大师、资本主义教父、段子手富兰克林
热度 1 helloworld3 2016-3-8 14:27
按:科学网博主陈安老师最近发布的 《 假消息,假新闻,以及伪造的情感呼唤 》 一文,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发现过的(其实是发现别人发现的……)、传播范围最广、时间最长、今天还被当作信史记录在历史书中的一桩 假新闻 ,假新闻的捏造者也是个大人物……是谁先不 剧透 。 从“波利·贝克小姐的演讲”说起 (一)波利·贝克小姐的演讲 1747年,美洲的一家刊物连续登载了一位名叫波利·贝克的小姐接受法庭审判时的谈话记录,当时她正由于私生子问题而遭到第五次起诉——波利·贝克小姐一共生育了5次,全都是未婚而孕。 在殖民时期的美洲,女性的社会地位还很低。在当时,如果一个妇女没有结婚就有了小孩,就构成犯罪、要被起诉。根据霍华德·津恩的《美国人民的历史》,在殖民地法庭的记录中,到处可见因私生子问题传讯这类妇女留下的口供。 波利·贝克的小姐的庭审记录虽是匿名发表,但地点、人物俱全,波利·贝克的长篇演讲通篇登载在了一本名叫《绅士》的杂志上。内容十分精彩,这里摘两小段: “坦率地说,我认为施加于我的这项法律本身很不合理,对我来说,它又尤其严厉。……我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这个世界增添了5个鲜活的生命,我用自己的劳动精心地抚养他们,而没有给镇上增加任何负担,要不是繁重的苛捐杂税,我是可以做得更好。任何人都没有一丝理由来指责我,除非是那些法官大人们,他们因为我没有结婚就生了孩子,损失了一笔结婚费。这难道是我的过错吗?” “这个国家大批且数量还在增长的单身汉,其中的许多人……在他们的一生里从来没有真诚和体面地向一个女人求爱;他们的生活方式令他们成百上千代的子子孙孙不得见世(我想这比谋杀稍好一些)。难道他们所做的,比起我做的,不是对公共利益更大的冒犯?” 波利·贝克小姐为自己所作的这通毫不含糊、理直气壮、文学上也堪称上乘的辩护,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后续报道中,法庭也被波利·贝克的讲话感动,加上迫于舆论压力,不忍对她进行惩罚;最后,一名法官爱上了勇敢的波利·贝克,并且娶了她。 这一事件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从美洲到英国,被大量出版物登载和讨论,波利·贝克小姐的身份也广为猜测、议论,不少好事人爆料波利·贝克小姐的真实身份,不过他们的说法日后又被其他人反驳或证伪;也有好奇者想去一探究竟,但也没有得出盖棺定论的调查结果。甚至几十年后,此事还在被人提起。当然,这期间,波利·贝克的真实性也遭到质疑。 直到1818年,托马斯·杰斐逊(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曾任第三任总统)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件里透露,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当面向他承认,波利·贝克和她的演讲是自己杜撰出来的。也是这封信件,向后来的研究者揭开了这一跨世纪的公案的真相。现在,严肃的历史学者都认同这一事实。不过仍有许多通俗读物将波利·贝克小姐当作美国妇女权益斗争史上的英雄,比如上面提到的《美国人民的历史》。 以聪明的读者来看,波利·贝克小姐的故事里,与其身份不匹配的才华,以及皆大欢喜的结局,很容易引起怀疑,不过这不妨碍它被大多数读者采信。我想那时候的殖民地人民,估计还比较纯朴?不像颇具怀疑精神的现代人,对狗血新闻已经有了警惕性。 即便波利·贝克小姐是个虚构的人物——用比较俗套的话说,她的社会意义是积极的,她唤起了人们对不合理的法律制度的反抗。后来有研究人士指出,波利·贝克可视作富兰克林的一个化身:因为富兰克林也有过一个私生子,生母不详,富兰克林杜撰这一人物,很可能是良心不安,欲为受来自法律和男性的不公对待的女性说话。 波利·贝克小姐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后来被誉为美国国父的富兰克林,到底是出于正义感、还是恶作剧,编这个假新闻? (二)伟大的《穷理查德年鉴》 未婚母亲波利·贝克的故事激起喧哗,真相在半个世纪后浮出水面:一切都是编出来的。从某方面上讲,富兰克林和我们现在的网络推手相似,杜撰、传播这一类谣言:迎合群众的猎奇心理、并且能够激起普遍的义愤或讨论——成功的传播或许还有其它窍门,但这两样无疑可以列入其中。当然,从格调来讲,能否把网络推手和富兰克林混为一谈有待商榷。 据了解,在当时,匿名/化名投稿很常见,富兰克林便是个老手。他不仅编撰了波利·贝克这样的故事,还常常以两个笔名对一个主题发表完全相反的意见,他没有人格分裂,而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的观点去虚拟一个辩论对象。 这一招大概不少评论家用过。 事实上身为作家和出版人的富兰克林(此前他是一名费城的印刷工人,也是由此发迹),最成功的作品,当属《穷理查德年鉴》。 《穷理查德年鉴》也被翻译为《穷理查德历书》,它以年历的形式出版,包括各种实用性、趣味性的内容,比如日历、天气预报、诗歌、天文占星、以及流传至今的箴言。在这里,富兰克林化身一个叫做“理查德·桑德斯”的星相家,为了贴补家用,从1732年开始写年鉴,一直写到1758年。在当时的殖民地美洲,《穷理查德年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的流行程度,大概可以和《读者》、《知音》这样的杂志比肩。 《穷理查德年鉴》中的内容,后来一再被出版、引用的是它的箴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最早的成功学著作,它告诫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如何才能获得物质财富和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所有的箴言中,出现最多的主题是节制、节俭、勤奋。比如“饿着肚子上床好过为一顿早餐欠账”,“勤劳,坚毅和节俭能生财”,“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乃生命之本”等等。 此外,有关行为规范和自我修养的也不少。比如“有钱又有礼,才是真绅士”,“对别人说话,看他的眼睛,听别人说话,看他的嘴巴”,“冷静之人善驾人心,狂热之徒受制于人”。 不过要是把《穷理查德年鉴》看做一本道貌岸然的劝世箴言,那就错了,因为它同样充斥着大量玩世不恭的俏皮话。如“绫罗绸缎可扑灭厨房的火(好衣服能讨老婆欢心)”,“读书破万卷,五禽仍难辨”,“落魄时,没人认识你,得意时,你不认识自己”,“高谈阔论的人不需要耳朵”……即便在劝人勤俭时,富兰克林也忍不住抖个包袱:“谁若是尽其所能诚实赚取每一分钱、并节省赚来的每一分钱……必会变得富有,只要那统治世界的上帝、人人向他为自己的诚实劳动祈求祝福的上帝,不是另有主意。” 美国经济史学家麦克洛斯基在《企业家的尊严》(我正是因为这本书了解到富兰克林这桩轶事)中指出,富兰克林的写作,只要不在必须严肃的时候,充满了插科打诨,但是大部分读者和研究者并未领会他的幽默感。《经典美国文学研究》(1923)的作者D·H·劳伦斯,把富兰克林叫做“精明的小男人……无趣的、实用主义的民主党人”,麦克洛斯基认为,这种看法代表了许多研究者对富兰克林认识上的浅薄。 富兰克林也被历史学家认为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完美代表,《穷理查德年鉴》中提倡的节制、节俭,符合许多学者(如马克斯·韦伯)总结的早期资本主义精神之要义。不过马克斯·韦伯的侄子在1936年写了一本书,谈到伯父对富兰克林的误解:“国家之间理解彼此幽默感的能力极其缺乏”。 换句话说,《穷理查德年鉴》本身,对富兰克林来说,只是当年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印刷工人的快速致富办法,而非要去担起什么宣扬时代精神的重任。在一个经济上步入资本主义、价值观动荡、风俗文化快速变易的时代,富兰克林堪称成功的出版人。据说当时这本册子每年的发行量达到10000份——但话说回来,这个阅读量,远远比不上微博微信营销大号们╮(╯▽╰)╭
个人分类: 职业吐槽|2292 次阅读|2 个评论
雷电中的意外与谜团
热度 8 wozaikx 2015-8-30 08:52
“和谐号”在滂沱的雷雨中如常飞驰 , 像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 高速列车窗外黑压压的一团,水滴在玻璃上横向游走,如同谱写着一曲激荡的乐章,多少消除了我不自觉的紧张。偶尔几束刺眼无声的闪电照亮了前路,远处地平线透出藏不住的光亮,并不遥远。妻不知何时已枕着我的肩头沉沉小憩,在这据说是世界最平稳高铁上居然真的可以保持肩膀不动,手指轻轻敲击着键盘,若有所思。插一句,最近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放了长假,八月有几篇计划好的博文都毫无意外的陷入考据索引中,或流连忘返或欲辩忘言,总之没有了灵感的闪电,而借着车窗外雷鸣电闪的洗礼总算补上了这篇。 各地夏季多雷雨,几乎年年在 6-8 月份这个时候新闻中多有因为雷电所造成的灾害或伤害。而雷电灾害是上世纪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据数据显示,雷电造成的损失已经上升到自然灾害的第三位。而我国每年因雷击以及相关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达至少在 3000-4000 人,财产损失约 50-100 亿元人民币。对全球来说,这个数字恐怕更是惊人。人类早已踏入电器化时代,可以坐着高速电气化列车日行几千公里,发达电网已经使我们多数人成为城市中离不开电的动物,尽管如此,我们对雷电似乎依然没有完全降服,一些现象甚至还没有理解 …… 让我们回到 1753 年 8 月 6 日,这个人类历史中夏日里寻常的一日。 我们也许早已熟知电学的开创者之一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知道他和他的儿子曾在费城暴风雨中放飞举世闻名的风筝,并成功将闪电收集到莱顿瓶中,证明了天电与地电本无区别。据说他的妻子一次不慎被家中的莱顿瓶电击倒地,好一段时间才恢复过来。是否靠着他的肩头不得而知,但这件事促使了富兰克林对所研究的电现象深入的思考与实 验: 雷电也许并不是“气体的爆炸”,也不应是所谓“上帝的怒火”,而只是一种与实验室放电类似的现象。起初,他写了篇论文寄给英国皇家学会阐明他的猜测,但得到的多是嘲笑。终于,他在 1752 年 6 月份完成著名的风筝实验,当电流通过风筝线上下端的铁丝使他全身麻木时,这种熟悉而强烈的感觉使他忘掉了极度的危险,对着儿子大声欢呼着。他的论断也随着实验的成功被科学界逐渐接受并传播开来。 话说当时在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从事电学研究的德裔物理学家里奇曼( Georg Wilhelm Richmann 1711-1753 )得知富兰克林的实验后,并且获悉一些英法科学家开始设计新的装置继续研究,也开始着手用实验来研究雷电与大气放电。在第二年的夏天,也就是 1753 年 8 月 6 日 (旧历7月22日), 作为院士的里奇曼正在科学院开学术会议,他看到天空忽然暗下来,听到远处隐隐的雷声,便连忙与助手往家中跑去。原来,他家中早已竖起了一根高高的金属棒,约十几米高,从房顶一直贯穿到书房地面附近,有一个绝缘底端,并连接一个自制的验电装置,用来进行附近暴风雨雷电的定量研究。 他在雷声大作中赶回家,三步并作两步跑入实验房间,连忙观察验电计量器上的变化。正当他看到电量越来越多时,突然一声巨响,离奇而又难以挽回的惨剧发生了:一个球状的发光物击中了里奇曼的头顶,好像从他身体中穿过,衣服被撕碎,鞋子被炸飞,实验装置一片狼藉,里奇曼当场殒命。 他的助手也被炸晕,但保住了性命。闻讯赶来的人们发现实验室的门已经掉了下来,如同一个炮弹袭击后的场景,在里奇曼遗体的脚底有一个明显的焦痕,而罪魁祸首被认定为传说中的球形闪电 …… 里奇曼为电学的研究牺牲了,富兰克林等人的幸运没有在他身上继续,他成为第一个为研究电学而牺牲的科学家,这样惨烈的一幕也永载科学史册。这次事故在当时被广为传播,包括富兰克林在内的许多电学探索者意识到了接地保护装置的重要性,也促进了对避雷装置不断的改进。 里奇曼 的意外又一次证明了科学发现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崎岖与危险,而我们应该向这些科学先驱者致敬。尽管里奇曼英年早逝,早年的物理研究还涉及量热学等诸多方面,后来他与俄国的同事兼好友罗蒙诺索夫( Mikhail Lomonosov 1711 - 1765 )对大气电现象研究的合作也有许多进展。据说罗蒙诺索夫当天也在家用类似的装置在研究雷电。好友的不幸令他悲痛不已,但他也没有退缩,不久又开始了相关研究。 罗蒙诺索夫提出了对暴风雨发生的理论和对于极光的电本质的见解,对大气电学的研究更为深入具体。比如他在给欧拉的信中谈到,经过他的计算和证明,雷暴的发生不仅有空气流上升,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下降气流, 较之富兰克林更进一步。 罗蒙诺索夫后来被誉为俄国的科学奠基人,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因为他是俄国文艺复兴式的百科全书人物,不仅是圣彼得堡科学院第一位俄籍院士,也是俄罗斯第一所俄语授课大学——莫斯科大学的创立者,对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文学、本民族语言领域有诸多贡献。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也有很多,这里不多谈了,有兴趣可看看他的传记。还记得以前曾间断的看过央视译制的一部他的传记电视连续剧,很不错,但后来不知为何找不到了。 至于球形闪电,这是个神秘的话题,我们现在依然对它所知甚少,尽管全球已经至少有数千次疑似球形闪电的记录。它们大多出现在雷雨交加或暴风雨前后,约 10 ~ 40 厘米,呈发光的火球形状,中心极亮,颜色多变。 据许多目击者描述,球形闪电的持续时间在 10 秒左右。它以缓慢的速度作水平移动,可进可退,可升可降。有时也被称作“滚地雷”,它可以从玻璃、门缝或烟囱直接进入房屋,温度看上去也不高,但如果碰到物品或人体就可能发生爆炸,或是使液体沸腾,消失后还会留下一股刺鼻的气味。比如, 我国曾有位气象学家这样记载:“ 1962 年 7 月 22 日傍晚,在泰山玉皇顶,天气骤变,在一阵电闪雷鸣过后,一个直径约 15 厘米的殷红色火球,从窗缝潜入室内时将窗户的木条撕裂,然后火球以每秒 2 ~ 3 米的速度在室内游荡,大约经过 3 秒钟后,又从烟囱逸出。在即将离开烟囱的一瞬间,突然爆炸消失,气浪把烟囱削去一角,并将室内的暖水瓶胆震为碎片。” 类似的描述遍及世界各地,有时酿成悲剧,也引发不少恐慌与一些荒谬的超自然的解释。这并不奇怪,在科学没有答案的地方总有“魔鬼出没”。原因在于,球形闪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发生等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自然电现象。 目前可提供的科学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认为球形闪电是一种带强电的氢氧气体混和物;有学者则认为是 雷暴中所产生的电磁干扰效应所引起 ;更有研究者说它是一团高能等离子体,如 1991 年,日本科学家在实验中观察到微波干扰所产生的类似球形闪电现象,并显示一些相似特性:可沿着与主气流相反方向运动、可穿越固体物质等。前几年 《自然》杂志又曾报道,新西兰科学家认为球形闪电是硅纳米燃烧发光所致。他们认为,当土壤被雷电袭击后,会向大气释放含硅的纳米微粒,来自雷电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藏在这些纳米微粒中,当达到一定高温时,这些微粒就会氧化并释放能量。主要证据是其氧化的速率与球形闪电约 10 秒钟的存在周期颇为一致。 相信球形闪电的谜团有一天终将被解开。 高铁的广播里传来因雷雨要晚点的通知, 周围略有些骚动。我合上了笔记本,关掉手机。妻正随意翻看一本旅行杂志,瞥眼一看,醒目的标题:《防雷小常识》,哈!真是应景。
6666 次阅读|15 个评论
汉字“電”中隐科学
dsm9393 2015-6-13 16:55
汉字“電”中隐科学 都世民 電是我们祖先先发明的 2015 年 6 月 6 日 ,一位网友 张利恒 liheng806802 (科学网注册用户名)对我的博文写了以下评议: 关于 “ 電 ” 这个词并不产生在科学界。佛经《金刚经》言: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 。应做如是观。 ” 可见 “ 電 ” 之一词最早可能产生于佛学。其根据来源于佛修者之证量。生物场实质就是一个电磁场。经言之 “ 電 ” 正因此而来吧。而人类对 電 实质性理解仅有二百多年之历史。 是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首先发现吗? 由胡学 海编著的“ 科学家成功之路 ”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6 月第 1 版 。 在雷电 之谜叙述中,认为第一个揭穿 雷电 奥秘的人是谁呢?他是徒工出身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富兰克林, 1706 年生于北美的波士顿。在当时,当地的人认为雷闪是上帝要惩罚谁。 在这本书叙述中有两个问题: 一是认为雷电是富兰克林首先发现的。在科学网上也看见有的博客也这样认为。其实雷電是我们祖先发现的。 二是文字叙述有问题,雷電未发现前,应用雷闪或闪雷,不能用雷电二字。这是创作科普作品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国内出版的科学家故事大都如此叙述。 为什么说雷電是我们祖先发现的呢? 网友张利恒的评语让我忽然醒悟,我读 佛经《金刚经》 几百遍,从未将汉字的内含与现代科技知识联系起来,笔者过去的讨论大都思考 《金刚经》 论句的含义。比如,三千大千世界等。 下面从汉字本身讨论: 1. 金花编著,佛教图解: 999 个你应该了解的佛教问题,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1.8 。书中有一问答: 什么是《金刚经》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 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佛教 起源于印度,距今已有 2500 年的历史。 2.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8 月 15 日,出版 《 金刚经说什么 》一书的 出版说明指出: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中的“蜜”,一作“密”,,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 (404) 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纂要、注解、夹颂、宣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各种注疏达一百多种。 最早出版 《 金刚经说什么 》一书是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该公司写的出版前言指出:由于 《金刚经》 超越哲学及宗教的特性。怀师定了一个平凡的书名 《 金刚经说什么 》。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整部经书就在这四句偈里出现这个“電”字。这个字上面是雨,雨和田合一变为雷。这就是说下雨会有雷声。而打雷前,天上有闪光,这闪光自上而下,所以田字下面有一直勾。就构成電字。 《金刚经》问世已两千多年,这个電字的出现应早于这个时间。 我们祖先发现天上闪光即是電,如何考证呢?在海拔很高的山上,下暴雨前,有雷闪,人们可以看见地面上的红红大火球,瞬间即逝。人们在高山上,有时会有人畜被击倒,烧焦的情况。故祖先将闪光称作闪電,也就不足为怪了。 3. 应当指出:《金刚经》 超越哲学及宗教。这是先辈们研读 《金刚经》的共识,用现代人的思维来研讨自然界现象,这是换一个视角研读《金刚经》。虽然先辈们没有用科学二字,但是否定了迷信、伪科学等不适之词。 4. 富兰克林发现雷电是在田野里放风筝时,遇到暴雨,风筝线淋雨后导电而发现雷電的。 5. 笔者从这个電字想到一个问题:简化字把電字简化为电,恰好去掉了这个汉字本意的精华。简化的好处却看不出。 6. 汉字“聲”和“聽”聲音是用人耳感受,有耳聋的人听不见,不专心的人也会听不见,这说明要用心去听,但耳不能聋。现在简化后将汉字精华也去掉了。笔划多少不是汉字关键,关键是汉字的含义。这两个字说明了小宇宙内的现象。汉字改革应该改什么?不应该改掉精华!这种例子不再列举,将另文讨论。
个人分类: 博客|2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富兰克林看“通才”
热度 1 tianyizhang6 2015-1-10 23:04
富兰克林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被印在一百美元上的那位。富兰克林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作家、经济家。与其说他是什么“家”,还不如说他不是什么“家”来得简单。 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并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初中还没毕业就出来混。当然了,不是他不想读书,而是家里太穷。他是自学成才的。 在当今的美国,科学家与政治家都必须是大学生以上,常常是名校出身的。倒是还有不少企业家是白丁,或者是不愿意上完大学的读书郎。 现在的人面临的危机并不比富兰克林那时少。教育的改革也许可以化解一些危机或者降低一些风险。但如果这场改革来自现有的政府和学校,那却似乎颇有讽刺意味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479 次阅读|3 个评论
庶民的胜利——富兰克林、戴维、法拉第与麦克斯韦
热度 45 lev 2014-8-18 13:16
庶民的胜利 P lebs win! 按:这个故事献给在实验室里辛勤耕耘的庶民们......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 ——欧仁·鲍狄埃 Eugène Edine Pottier 《国际歌》 Internationale ,瞿秋白译 以神话肇始 愚蠢的凡夫, 妄图效仿 不自量力的普罗米修斯, 盗取宙斯的天火, 竟不惜生命的代价。 1752 年 6 月 15 日,新大陆宾夕法尼亚( Pennsylvania )的费城( Philadelphia )。 清教徒( Puritan )、出版商、作家、外交家、政治家、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的缔造者、因 100 美元纸币上的“人头”而被当今世界范围内三教九流所熟悉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在雷电交加的暴风雨里,像一个失去理智的疯子,牵着一条被雨水淋湿的风筝线,跌跌撞撞地在狂野中奔跑呼喊。 鄙夷、嘲讽、同情、怜悯……怀着不同的心境,围观者不约而同地在胸前划着十字,理解上的困难并不妨碍他们泛滥“天赋”的仁慈。 风筝在浓密的乌云间穿行,每一秒都浸透了死亡的威胁。 风雷激荡的瞬间,连接风筝的麻绳上松散的线彼此分开,直立起来…… 这是带电的征兆! 兴奋的富兰克林声嘶力竭地欢呼。他分不清此刻心脏的剧烈震颤是激动还是触电所致,顾不得身体不由自主的痉挛带来的麻痹,疾速摩擦自己的指关节,然后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伸向了挂在绳子上的铜制钥匙…… 电火花! 是电火花! 昙花一现的闪耀结束了窒息的瞬间。 所有的争论都可以平息了。浑身湿透的富兰克林在雨中张开双臂,在电闪雷鸣中享受胜利的快乐,然后在围观者茫然的注目礼中,心满意足地收工回家。 这位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著称的学者还不知道,他寄往英国皇家学会的信已经被汇编为《来自美利坚费城的电学实验与观测》(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n Electricity, made at Philadelphia in America );就在一个月前,法国人已经在这本小册子的指导下在一次御前表演中用 12 米高的铁棒完成了他的实验。 凭借降服闪电的功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盛名远播欧陆,高傲的欧洲学界不得不接受眼前的现实:正如牛顿找到了苹果坠落与周天运转的共同原因,这“第一个美利坚人”( the first American )以美德与睿智揭示了天空中的雷电与实验室里的静电无可争议的统一性,以革命者的姿态毫不留情地夺下了上帝那隐藏于蒙昧无知背后的最后威权。 正电、负电、导体、电荷守恒定律( Conservation law of charge )……新的概念源源不断地充实物理学大厦的基座,盗取天火的富兰克林以希腊神话般的开局,书写了物理学又一个新的篇章…… 英雄的墓志铭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 回首 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 Н . А . Островски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 )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富兰克林并非仅以“电学先驱”的荣耀列位古今圣贤。正如我们熟知的那样,富兰克林的科学生涯不过区区 10 年,但英雄的传奇没有止步于物理学。这也许是物理学的遗憾,不过毫无疑问是全人类的幸福(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事情比物理学或者自然科学更能造福我们的世界)。启蒙的旗帜下,多了位来自新大陆的战士,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融入了那个时代“最壮丽的事业”——为神圣的民权而斗争。在他以及与志同道合的战友们手中,一个在启蒙光辉照耀下的新世界诞生于大西洋的彼端…… 1790 年 4 月 17 日, 84 岁的富兰克林在费城家中安然辞世。这位与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 )将军共享“美国国父”殊荣的老人,为后人留下一段感人至深的墓志铭: The Body of 这躯体 B. Franklin Printer , 本杰明·富兰克林 印刷工, Like the Cover of an old Book, 像一本旧书的封面, Its Contents torn out, 内容尽失, And stript of its Lettering Gilding, 字迹模糊,镀金斑驳, Lies here, Food for Worms. 安眠于此,为虫豸餐饭。 But the Work shall not be lost , 但他的辛劳不会消失, For it will, as he believ'd, 一如所愿, appear once more, 再次出现, In a new and more perfect Edition, 以更完美的新版本, Corrected and Amended 修订且补偿 By the Author. 于作者手中。 “印刷工”——逝者留给自己的最后头衔 …… 印刷工 1812 年岁末,大雪初霁后的伦敦异常寒冷。 温暖的炉火旁,大病初愈的皇家学会秘书 汉弗莱·戴维爵士 Sir Humphr e y Davy (1778~1829) 正悠闲地品着下午茶。就在这一年的 4 月,这个木器雕刻匠的儿子成为了继牛顿之后第二位凭借卓越贡献晋阶爵士的自然科学家。今天,任何一张排列得密密麻麻的元素周期表上,钠( Na )、钾( K )、钙( Ca )、镁( Mg )、钡( Ba )、锶( Sr )、硼( B )都在默默地述说绝世奇才的赫赫声名:不到一年时间内连续发现 7 种元素(还包括由其确立元素地位的氯 Cl 与碘 I ),这是至今无人敢望其项背的传奇纪录。 少年得志的学者获得了上天太多的眷顾,现在上帝再次把一个伟大的发现悄悄送到他的门前…… 百无聊赖的戴维注意到桌上放着的一本“书”——精巧的装帧、工整的字迹、精美的插图……他不曾想象:这冰冷的世界还存在这样的有心人,把自己关于自然哲学(化学)的公开演讲笔记悉心整理,装订成册。学者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满足的一群人,对他们最大的褒奖不过就是对其所治之学的推崇。自成名以来,戴维已经收到过无数狂热追随者(“粉丝” Fans ?)各式各样的礼物。在空洞的吹捧与肉麻的奉承包围中,他已经变得有些麻木了。但当他用手摩挲着“书”的封面时,仍分明感到心底的一丝暖流。 作为新晋爵爷,戴维还需要时间克服自己身上的“乡下”习气。爵士老爷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急忙唤来管家打听这 300 多页的“艺术品”的来源…… 出现在戴维面前的是一位学徒期满的书店印刷工, 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这个出身寒门的小伙子身着一套不大合身的旧外套,贫苦的生活没有磨蚀掉源自心灵的淳朴本色,初见偶像的兴奋倒是令他略带腼腆。 是一个青年印刷工的精湛业务技能打动了实验派的科学家,还是木匠的儿子与铁匠的儿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近感?无论基于何种原因,法拉第最终如愿以偿,作为戴维爵士的秘书进入了皇家研究院( 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 )担任化学实验助手。 1813 年 10 月,戴维结束了自己在皇家研究院的任期,携新婚妻子出访欧洲大陆,年轻的法拉第亦获准随行。对法拉第而言,戴维漫长的巡回考察是一次“痛并快乐”的难忘经历:在戴维那里,他是秘书与科学助手,全程参加戴维与欧洲大陆最优秀学者的交流切磋,有幸近距离感受 19 世纪初自然哲学的“巅峰对决”;但在以尖酸刻薄闻名的戴维夫人那里,他不过是个拎包的男仆,既没有与主人同乘马车的权利,也没有与主人共进餐点的资格…… 恩怨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 《师说》 汉弗莱·戴维年轻时曾与名动一时的“湖畔派”( Lake Poets )过从甚密,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柯勒律治( S. T. Coleridge )与骚塞( Robert Southey )皆是其座上宾朋。这样的特殊经历赋予了戴维自称诗人的资本。但时间最终揭去了虚伪的面纱,从来没有什么天真浪漫,汉弗莱·戴维的骨子里不过是个庸俗的“现实主义者”,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可以为“自己的科学”不择手段的人…… 电与磁的相互作用,这个时代最时髦的课题。从丹麦到法兰西,从俄罗斯到英格兰,无数优秀学者投身其间,展开了一场追逐真理的竞赛。历史好像又一次回到了 100 多年前,惠更斯、胡克、哈雷、牛顿在宇宙庙堂前的“厮杀”历历在目。今天“牛顿第二”的桂冠刺激着每一位雄心勃勃的物理学家,以至于大家都没注意到“诅咒”的再次降临—— 皇家学会主席,爵士,小人! 悲剧的开端是戴维爵士的愤怒,他的愤怒源自他的无能为力。没有任何理由能让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智慧会随着爵位与权势的增长而提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在统计的意义上,二者往往呈现反相关关系。所以,在炙手可热的“电与磁”面前,如日中天的戴维爵士失去了上帝的眷顾。但毕竟自己还可以到上流社交圈子里去寻求安慰,自命不凡的戴维最终接受了失败的现实,直到一个足以让他丧失理智的消息不期而至。 1821 年,而立之年的法拉第犯了一个如今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唯恐避之不及的“低级错误”:擅自闯入导师的学术“自留地”!皇家研究院的 8 年岁月匆匆逝去,在实验室助手岗位上原地踏步的法拉第依旧不改自己的淳朴本色,但他没有意识到,如今贵为皇家学会主席的老师戴维爵士已经从积极进取的开拓者蜕变为顽固狡猾的“老地主”。 法拉第的“轻率”直接促成了“诅咒”的应验:“老地主”躲在暗处为将法拉第引入“自留地”的“愚蠢行径”懊悔不已,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皇家学会主席汉弗莱·戴维爵士不惜“铤而走险”作小人! 对此还一无所知的法拉第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电与磁相互作用的研究,他只知道一个简单的逻辑:戴维与另一位知名学者威廉·海德·沃拉斯顿( William Hyde Wollaston )都在此折戟沉沙,所以我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却不知道这个“前提条件”隐含的重重杀机…… 几个月后,天真的法拉第骄傲地带着自己革命性的阶段成果——世界上第一台直流电电动机( DC Electromotor )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他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卷入了一场可怕的名誉漩涡——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只有直指人格与尊严的质疑! 剽窃,无耻的剽窃! 法拉第在痛苦中领教了“高贵者”的逻辑:卑贱等于愚蠢,所以区区一个实验室助手怎么可能做出如此重要的成果?当所有“可能的”情况被排除后,结论只有一个——这是对沃拉斯顿教授研究的剽窃! 在一片咒骂声中,法拉第找到了沃拉斯顿,邀请他到实验室检验自己的成果。幸运的是,这位由救死扶伤的医生转行的化学家与物理学家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承认了法拉第工作的独创性,并以前辈学者身份对这个无助的年轻人给予了祝贺与鼓励。对法拉第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更坚定了自己终结流言的信心。 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法拉第,来到了自己的老师门前——事实“雄辩地”证明,这一愚蠢的举动可以与当年伽利略写信给教廷与莱布尼兹向皇家学会申辩并驾齐驱。法拉第相信,现在只要身为皇家学会主席的戴维爵士仗义执言,自可弭谤于士林。然而,后面的情节完全超出了法拉第的理解能力,他等来的只是沉默,可怕的沉默…… 嫉妒的种子已经发芽,诅咒! 1823 年,法拉第在皇家研究院的第 10 个年头。出于种种原因,他依旧在坚守在实验室助手的岗位上,领着微薄的薪水继续他的科学生涯,但同时他已获得法兰西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头衔。祖国的实验室助手与外国的科学院院士,这科学史上最不搭调的组合最终激怒了一些人。沃拉斯顿,这位曾经拒绝与戴维争夺皇家学会主席宝座的古怪学者终于按捺不住了,在他的领衔签名的鼓动下, 29 名皇家学会会员联名提议法拉第作为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 出于一种值得玩味的动机,沃拉斯顿等人的行动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一直躲在暗处的小人终于公开亮相,一再忍让的法拉第不可避免地要和自己的老师公开交锋。 这一年 3 月,戴维爵士公开发表言论,以他早年在自然科学讲座中展现过的高明口才(这也是法拉第崇拜戴维的原因之一,并终生仿效)含沙射影,极尽指桑骂槐之能事,致使“剽窃”的流言再度甚嚣尘上。 紧接着,戴维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无礼举动:他怒气冲冲地直奔多年未踏足的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以皇家学会主席的身份厉声斥责法拉第,要求他放弃参加竞选。 小人彻底的疯狂最终激起了君子有节制的愤怒。一贯顺从的法拉第第一次向自己的老师说“不”。这一天,路过实验室的学者都看到了不可理喻的一幕:卑微的实验室助手面无表情地进行自己的实验,位高权重的皇家学会主席正在一旁声嘶力竭地咆哮……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孟子·公孙丑下》 1824 年 1 月 8 日,眼看大势已去的孤家寡人做出了最后一个耐人寻味举动——以 24 票的绝对优势当选皇家学会会员法拉第收获了唯一一张反对票。支持者们的欢呼声萦绕整个会场,他们把这次选举视为正义的胜利,一个又一个名满学界的前辈争相前来与法拉第握手致贺,纷纷留下“后生可畏”的感慨……而此时的法拉第,心中五味杂陈,他下意识地抬眼望向高高在上的主席台——那个引领自己进入科学殿堂的恩人,痴呆般坐在华贵的主席宝座上,孤独,茫然,面无血色…… 突然,失魂落魄的戴维扭头转向了人群簇拥中的法拉第。那一刻,师徒目光交汇,从此恩断义绝……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 《论语·泰伯》 每一段恩怨是非都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只有死亡来平抚爱恨情仇…… 1829 年 5 月 29 日,瑞士日内瓦。 病床上,汉弗莱·戴维爵士静静等待死神的降临。日薄西山的学者发声困难,只有靠守在床前的友人一边提问一边记录遗言: 汉弗莱·戴维,你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 提问:是 钠、钾、钙、镁、钡、锶、硼?——戴维摇了摇头。 提问:是首创电化学( Electrochemisty )?——戴维还是摇头。 提问:是发明拯救千万生命的安全矿灯?——戴维痛苦地闭上眼睛,死神已经逼近…… 提问:是…… 是一个人! 戴维猛然睁开双眼,在胸前乱舞的手紧紧抓住友人的胳膊,用尽最后一口气: 是……一个人……一个人,法拉第! 锐利的德行 1935 年 11 月 23 日,居里夫人( Madam Curie )悼念会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 Roerich museum )举行,爱因斯坦受邀发表演讲,他指出(参见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一流任务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迈克尔·法拉第,纽因顿村( Newington )走出来的淳朴孩子,科学界的谦谦君子——这是我们熟悉的“法拉第”,就像大西洋彼端的富兰克林,作为历史上道德楷模的存在。除却了光鲜亮丽的科学活动,他们的一生极其平淡,但他们的德行,在今天却像晶莹剔透的钻石那样稀有罕见——在一群自命以揭示宇宙真理的人中间,终于有那么一两个,似乎达到了古往今来无数沉思者梦寐以求的宇宙德行,高尚而朴实,深邃而亲切。 积极介入社会事务的富兰克林更多地继承了“理想国”的政治传统,而实验室里的法拉第更像是古希腊科学价值观的化身。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单纯的才智成就”会同那些上古希腊贤哲的智慧遗存一样,从围观者的好奇目光走进后代的教科书,从经典时代的里程碑走向没有尽头的遗忘。而我们常挂在口头的“道德品质”,也就是法拉第作为一个“庶民”的德行:在事业追求上的狂热与纯真;浮华时代里格格不入的清流节操;在群星闪耀的同行业界中鹤立鸡群的低调质朴,才是这个有血有肉的璞玉永远无法被漫长岁月磨蚀掉的棱角。 当然,对同一块璞玉而言,东西方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受儒家精神洗礼的东方人更讲求温润藏锋,而棱角突兀的锐利则是西方的品味。法拉第的德行恰好兼具了双重属性,在恩师面前的谦卑、与同辈交游的敦厚,善待后学的宽和就像儒生们念念不忘的古君子之风,而翻开他一生履历表,却又是一段当仁不让,不近人情的历史——在纯粹的科学研究以外,法拉第所说的最多一个字是“不”! 1853 年,克里米亚战争( the Crimean War )中政府意欲请法拉第出山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毒气。法拉第说不——技术允许,但道德不允许! 1857 年,心血来潮的维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 )意图效仿 1706 年牛顿封爵的盛举。法拉第说不——除了“以科学侍奉上帝”的理念以外,不需要再和伊萨克·牛顿有什么别的共同点。 功成名就的法拉第两次( 1857 、 1860 )被推选为皇家学会主席。法拉第说不——他知道牛顿,更记得戴维那张面无血色的脸! 一次精彩的科学演讲之后,女王为首的皇室以经久不息热烈掌声等待法拉第先生返场致谢。法拉第说不——他溜了,作为桑德曼教会( Sandemanians )长老,他有义务赶去为临终的老太太做最后的弥撒。 作为最后的荣耀,皇室为法拉第预留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法拉第说不——平民的儿子不必与“教皇”为邻,自己保留上天堂的路! 对实验室里的法拉第而言,说“不”是一种本能,但在更多的人看来却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他们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来自外界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乃至生存的压力,还有他们那一颗颗不纯洁的心灵。 只会说不的法拉第刺痛了政府、皇室、皇家学会,乃至所有不得不在道德天平上与之较量的同行。被拒绝的庸俗好意很难不酝酿成愤怒,但是他们无可奈何,因为这块顽石真正锐利的释放才刚刚开始,更出格的举动在后面——有一件牛顿、戴维本来可以却不愿完成的事——砍掉高贵者的科学特权。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论语·雍也》 很多年前,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印刷工学徒在机缘巧合下走进了汉弗莱·戴维爵士的自然科学讲座,这个时代最了不起化学家的精彩演讲点燃了一个淳朴青年自我觉醒的火种。对听众席上那些雍容华贵的绝大多数而言,戴维先生高妙的口才表演只不过为百无聊赖的上流社交圈提供了新鲜话题。良好的贵族教养使得他们可以熟练并且应景地点头、拍手、欢呼,有条不紊地配合戴维的表演,即使他们完全不知所云。 角落里,一台满负荷的“印刷机”正在飞速运转,那正是年轻的法拉第,奋笔疾书,唯恐遗漏了一个标点…… 1825 年 12 月 25 日,皇家研究院第启动圣诞节科学讲座( Royal Institution Christmas Lectures )。没有身份门槛与高昂票价的限制,纯粹的科学吸引了伦敦各个阶层的听众,几个寒门子弟怀揣借来的铅笔头与笔记本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富丽堂皇的报告厅。免费科学讲座的消息来得太突然,即便陷在报告厅的人头攒动之中,他们也不敢相信眼前的场景,直到那个衣着朴素的讲座报告人,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法拉第从容走上讲台…… 180 多年过去了,讲台上早已没有法拉第的身影,但他并没有离开,也许就在听众席上来而复去的年轻人中间…… 笔记本 思想的外化实际上就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并且我们应当注意到: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只是一厢情愿,学者的沉思如欲刊行于世,就必须通过文字转化为实在的文本,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在现代的学术表达规范建立以前,西方学者阐述思想的文本体例主要有:柏拉图的对话体、亚里士多德的散文体、欧几里德的原本体、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 )的演讲体以及奥勒留的语录体。除了政论倾向明显的“西塞罗体”与自由宽泛的“奥勒留体”以外,对话、散文、原本都是自然哲学家或科学家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伽利略、玻义耳等人的著作均以设计巧妙的对话见长,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包括后世的庞加莱)倾向散文体,而牛顿则明显对原本体例情有独钟。 对话体的特点在于巧妙的语言修辞,散文体的优越在于深邃思想的独白,而原本体例的美则源自数学或逻辑不可抗拒的力量。遗憾的是,这三点,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中度过一生的法拉第都不曾具备。这个纯朴得如同一张白纸的人能够跻身于古往今来思想之灵的行列,只是因为他留下汗牛充栋的实验笔记本——“法拉第的笔记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表达体例,承载了丰富多彩的物理学扎根于实验室第一线的最鲜活的侧面。 这些法拉第留下的一笔一划,历经岁月淘洗,反而愈见亲切。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甚至没有物理世界无所不在的幽灵——数学,在几乎不加雕饰的字里行间,我们体察到一个孜孜不倦的科学心灵:他的苦闷、欣喜、焦虑与哀伤,飘然而至的灵光一闪、辗转反侧的苦索愁肠,电磁学的一丝一缕、实验室的点点滴滴…… 最后一个“苹果” 19 世纪的物理学,牛顿纪元第二个 100 年。 在先知曾经流连的沙滩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他们俯身拾取珍贝,期待那个象征荣耀的苹果……最终,这些“数理骑士”纷纷堕入教皇的宿命——永世循环的因果轮回。对宇宙起源的无限追溯使他们陷入了绝望,绝望的数学家渴望上帝的慰藉。 就在“数理精神”在自身不可动摇的逻辑链中走向枯竭的时候,来自剑桥大学的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乘坐的“小猎犬号”( Beagle )皇家海军军舰驶向了浩瀚的真理海洋……在理性、情感、信仰的风浪颠簸中,筋疲力尽的博物学家捅了上帝最后一刀。 当然,并非所有博物学家都是以革命者的形象投入这个时代。包括“上帝之死”的第一责任人——达尔文,他的平和远胜于他的激进,终生都在僻静的庄园里寻求宁静,就像实验室里的法拉第,一个“数理军团”的弃徒,在远离尘嚣的角落,在他堆叠如山的笔记本里,构筑独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哲学”…… 1831 年,临死前的上帝把最后一个“苹果”抛给了冥思苦想中的迈克尔·法拉第。 距“小猎犬号”起航还有一个月。 11 月 24 日,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法拉第在皇家学会正式宣读了四篇跨时代的“论文”,这四篇文章来自实验笔记汇编而成的《电学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in Electricity )第一辑。 站在象征最高学术的皇家学会讲坛上,法拉第用精心锤炼的演讲术向听众们热情地介绍一个载入史册的伟大发现。牛顿力学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问世近 150 年之后,又一个经典物理定律“英国造”( Made in Britain )震撼出炉—— 变化的“磁”激发出线圈中的电流,这种感应电流( induced current )的大小与“磁”随时间的变化率存在着正比关系…… 以法拉第命名的“电磁感应定律”( Law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为在法国人、德国人面前抬不起头近两个世纪的英国绅士们找回了全部的自信,在“牛顿的光环”与“莱布尼兹的诅咒”中裹足不前的不列颠科学最终回到了时代风潮的最前沿。 法拉第极力克制自己的措辞,他希望听众们在通俗易懂且不失亲切的语言中感受到这个伟大发现的壮美,以及自己难以言表的喜悦。但是“神迹”初降的时刻,依然会有人无动于衷。 亲爱的法拉第先生,您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一位贵妇的提问终止了法拉第的兴奋。我们不知道她的动机,但她的问题最终凝聚成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久久地徘徊在物理学的上空。 沉思片刻后,法拉第平静地回复: 尊贵的夫人,您能告诉我一个初生的“婴儿”将来会有什么用吗? 这个“婴儿”——“磁生电”的到来,比它的孪生兄长——“电生磁”整整晚了 10 年。所幸,它的降世没有像它的“哥哥”一样给“父亲”带来无休止的诽谤与流言,却预示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又一次跨越—— 蒸汽机可以安然退入历史,“电气时代”( the age of electricity )即将来临! 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 《剑客》 从 1821 到 1831 ,法拉第走过了 10 年。在 10 年中,他的兴趣遍及化学、冶金、光学诸多方面,但始终没有停止电与磁的哲学思考。 几乎同一时期,接下伊曼努尔·康德接力棒的德意志古典哲学巨匠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1775~1854) 正忙着向世人传播自己关于自然界统一性的信念。 谢林的思想对法拉第“实验室哲学”的形成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电流磁效应的发现者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 Hans Christian Oersted )一样,法拉第坚信:自然界缤纷多彩的声、光、热、电、磁现象是统一的,都是一个本体存在所显现的不同侧面。富兰克林已经以他的勇气向世人揭示天上的闪电与实验室里的静电本无分别,而当法拉第知道奥斯特偶然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的那一刻,“反其道而行之”的念头已在心里酝酿——这无疑是走向“电磁一统”的唯一途径。 这一强大的信念驱动法拉第在电池、磁铁、线圈中寻求自然的真相……甚至在大功告成之后,意犹未尽的他还不满足: 有一个古老而不可改变的的信念,即自然界的一切力都彼此有关,有共同的起源,或者是同一基本力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种信念常常使我想到在实验上证明重力和电力之间的**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思想之剑的锋刃已游走得太远太远,以至于我们在今天重读仍然感到“不寒而栗”。法拉第拒绝成为不列颠的第二任“教皇”,却不可避免地成为超越时代的“先知”。 “先知”必须付出他的代价,法拉第在自己许下的“重诺”前无能为力。他甚至不能逃离首任“教皇”的阴影,那个最伟大的、最惊世骇俗的“奇思妙想”成为了科学界的笑柄——无可奈何的法拉第只能等待,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福音 在物理学史上,法拉第被视为最伟大(没有之一)的实验物理学家,和他前辈罗伯特·胡克一样,都是不列颠科学经验主义传统的经典化身。这两位没有时间交集的学者,一生有许多奇妙的共同点:同样出身寒门、同样数学基础薄弱、同样是各自时代最伟大化学家(玻义耳与戴维)的“得意门生”……不同之处似乎只在一点,但仅此一点就足以造成两人天上地下的历史地位——两个具有几乎相同才华却性格迥异的学界晚辈: 一位是“高处不胜寒”(苏轼 《水调歌头》)的伊萨克·牛顿,而另一位是他剑桥的校友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不用怀疑,在任何涉及这个人的描述中都有一个如影随形的由衷称谓——天才! 天才在公元 1831 年 11 月 13 日降世苏格兰爱丁堡( Edinburgh in Scotland ), 11 天后法拉第先生在伦敦发表了他的电磁感应定律。既然与电磁感应同庚,那么上帝(还没死吧?)交给他的任务自然就是明白无误的了。 与牛顿作为同行的“噩梦”不同,天才麦克斯韦的到来几乎是前辈科学家的福音。 1871 年,被聘任为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授的麦克斯韦着手进行人生中最后一项伟大的工作。通过他的辛勤工作,一位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伟大实验物理学家走入人们的视线,不列颠科学在牛顿纪元后缺失的那一页终于被补上了。 最博学的富豪、最富有的科学家 亨利·卡文迪许 Henry Cavendish (1731~1810) 的雕像回到了物理学圣殿。这位沉默寡言的学者留下的 20 卷科学手稿,在尘封多年后,经麦克斯韦的整理而重现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英伦三岛惊呼不止,而英吉利海峡彼岸的法兰西更是恍然梦醒:原来,当以 安德烈·玛丽·安培 Andre Marie Ampere (1775~1836) 为代表的法兰西精英在构筑电磁学大厦的时候,一位海那边的孤僻绅士已经预言了这个新兴领域几乎所有重要事实…… 1874 年,倾尽麦克斯韦最后心血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Cavendish Laboratory )正式落成,麦克斯韦出任首任实验室主任。今天,这里是世界物理学的中心之一。 天才造访 1855 年, 64 岁的法拉第为自己的实验笔记写下最后一个编号。关于电与磁,他还有太多的工作没有完成,但时间已经不允许了。在常年辛劳累积而成的神经衰弱( neurasthenic ),加速了法拉第的衰老,他不得不离开实验室,离开那些陪伴他大半辈子的电池、磁铁、线圈还有无数瓶瓶罐罐。但他舍不得这么早离去,他准备把余生献给圣诞科学讲座里的孩子…… 1860 年秋天,电磁感应定律已经诞生了 29 年。垂垂老矣的法拉第在家中接见了专程前来拜访的麦克斯韦。之前他已经和这位年轻的学者通过信,这个年轻人的到来唤起了年届七旬的老人尘封多年的夙愿——“奇思妙想”…… 各自的角色 法拉第与麦克斯韦的会面好像是历史刻意安排一幕戏剧。这是一幕“历史剧”,出场与没有出场的演员分别扮演了三个重要角色: 伊萨克·牛顿爵士——饰“亚里士多德”,备注:演员级别高,俗称“大腕”,不出场; 迈克尔·法拉第——饰“伽利略”,备注:数学功底不够,勉强胜任; 詹姆斯·麦克斯韦——饰“牛顿”,备注:主角,没错,就是“牛顿”。 故事背景: 1855 年, 24 岁的麦克斯韦发表他在电磁理论领域的第一篇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 On Faraday ’ s lines of force )。 舞台布景:“伽利略”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亚里士多德”的画像。 “牛顿”(崇拜地、谦恭地——我必须承认把这两个字眼和“牛顿”搭配起来,有些不伦不类):您对我的论文有什么看法? “伽利略”(和蔼地、中肯地):谢谢你,年轻人。如果没有你,也许我的“力线”( lines of force )将沉寂在黑暗之中,永远无人问津。我欣赏你的数学,那是我不具备的一门语言。但我必须坦率地表明自己的隐忧,过多的数学是否会破坏一个美妙概念背后的物理本质? “牛顿”(自言自语):可是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呀…… “伽利略”(微笑地):我的意思,“翻译”不应该成为你工作的重心。虽然,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但这远远不够。自然界是统一的,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力线”是为了解释电磁相互作用而诞生的,但也许它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自然的统一才刚刚开始,你应当看得更远。比如光,有些人说是粒子,有些人说是波,也许…… “牛顿”(急切地):也许什么? “伽利略”(不愠不火地):也许需要一个公正的判决……也许它就是空间的某种性质,或者说“力线”的某种性质…… “牛顿”与“伽利略”陷入了沉思,客厅归于安静。 砰!——“亚里士多德”的画像突然落下。 (大幕下) 尾声: 1861 年,麦克斯韦发表了第二篇电磁学论文《论物理学的力线》( On physical lines of force )。 1864 年,他发表了第三篇电磁学论文《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 A dynamical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 1873 年,《电磁通论》( A 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问世,这是经典物理时代第二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至此,麦克斯韦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电磁学理论体系,不仅完成了对法拉第思想最准确的数学表达,而且创造一个全新的物理学模式。 预言 在牛顿的物理学宇宙中,物体之间最广泛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粒子与粒子之间的碰撞实现的,粒子在碰撞中完成“动量”( momentum ,牛顿力学的核心概念,就像伽利略的加速度)的变化与转移,而动量在时间中的变化(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就体现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这个清晰的微观图像在牛顿最引以为傲的引力问题前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吸引并没有可观测的碰撞行为。陷入矛盾的牛顿,最终不得不采取调和的手段:为引力相互作用赋予特殊的性质——瞬时超距作用( action at a distance ),即物体之间相互吸引不依赖于空间与时间,换而言之,这种作用的传递速率是无穷大!这种“鬼话”,牛顿自己都不相信,法拉第与麦克斯韦更不会相信。 在电磁学理论体系中,麦克斯韦在法拉第“力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数学或物理学概念——“场”( field ),一种看不见的存在,但却可以对身处其中的物质产生各种可见的物理效应。在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看来,场由有形的物质激发而形成空间中的分布,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场为媒介实现的,而承认场的存在实际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弃掉如同幽灵的瞬时超距。每一种物质及其运动都激发相应的场,静止的电荷激发静电场,而运动的电荷激发变化的电场。如果用场的语言,电流磁效应就是变化的电场激发出了磁场,而法拉第电磁感应就是变化的磁场激发出了电场。 麦克斯韦以他高超的数学技巧,用一组简洁而优美的偏微分偏微分方程刻画了电场与磁场的全部物理性质,电磁学先驱者的工作被他“轻描淡写”地囊括进了数学公式——现在我们称之为麦克斯韦方程组( Maxwell ’ s equations )。 麦克斯韦牢记法拉第的忠告,不能沉湎于数学形式的优美而忘掉了物理事实。他完成了真空条件下方程组的解算,一系列更惊人的发现出现在他面前:方程组的解显示了一种从来不曾被人意识到的奇妙存在——变化的电场激发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激发变化的电场……如此往复循环如同时空里的交响曲,麦克斯韦给这一曲曼妙的交响取名为“电磁场”( electromagnetic field ),他很快注意到这个目前还是“数学构造物”的电磁场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 3 × 10 8 m/s …… 光! 那是真空中的光速。此刻,逻辑论证纯属多余,光就是空间中传播的电磁场——又一个先知降临了,麦克斯韦留下了他最伟大的预言。就像开普勒的三定律终结了纠缠千年的“日”与“地”之争,这个预言将为牛顿与胡克、菲涅耳( A. J. Fresnel )与泊松之间喋喋不休的争论划上了一个“阶段性”(只是“阶段性”!)的句号,电学、磁学与光学“三国归晋”。 但是,麦克斯韦等不到那一天了…… 陨落 法拉第是幸运的,他最终等到理解自己思想的那个人。于是,他可以放心离去,不带任何遗憾。 1867 年 8 月 25 日,平凡的人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在书房的椅子上, 76 岁的迈克尔·法拉第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他的神态是那么安详,有老人的淡然,也有孩童的喜悦。 生前拒绝了皇室的恩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永久席位”,也就拒绝了陪伴牛顿的荣耀。按照法拉第的意愿,亲人们将他安葬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 Highgate Cemetery ),没有盛大葬礼,没有华丽的墓志铭。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论语·里仁》 法拉第并不孤独,在这里一样有伟大的灵魂与之为伴。 1883 年 3 月 17 日,一位德国流亡者被安葬于此,他的名字叫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Karl Heinrich Marx )。我们都知道,他不是物理学家,但与法拉第一样,他们都用思想改变了这个世界。 麦克斯韦就没有那么走运了。无情的历史不打算重演那个感人的温馨场景——在客厅的沙发上坐着功成名就、垂垂老矣的麦克斯韦,他在等待,等待一个青年学者造访,等待物理学一个新的希望…… 他等不了了! 1879 年 11 月 5 日,近代物理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年、最阴郁的一天,詹姆斯·麦克斯韦在病痛中告别了这个世界,还有 8 天就是他 48 岁的生日。他完成了法拉第的嘱托,却与自己的知音失之交臂…… 等待 The tendrils of my soul are twined 我灵魂的触须 With thine, though many a mile apart, 交织于你的思绪,即使远隔万里, And thine in close-coiled circuits wind Around the needle of my heart. 如盘旋的回路萦绕于指针,我的心。 Constant as Daniell, strong as Grove, 如丹尼尔永恒,如格罗夫固执, Ebullient through its depths like Smee, 像斯米那样在灵魂深处的热情, My heart pours forth its tide of love, 涌出潮水的爱意,我的心, And all its circuits close in thee. 一切汇流向你。 O tell me, when along the line From my full heart the message flows, 请告诉我,这诗句,这胸中飞出的消息, What currents are induced in thine? 可有电流在你心间感应? One click from thee will end my woes. 你快滴答一声,终止我的焦虑。 Through many an Ohm the Weber flew, 穿过一个又一个欧姆的韦伯, And clicked this answer back to me, 是回音, I am thy Farad, staunch and true, 我,你的真诚而忠实的法拉, Charged to a Volt with love for thee. 满满一伏特,是爱,献给你。 ——麦克斯韦 《电报里的情诗》 Valentine by a Telegraph Clerk to a Telegraph Clerk 据说,这是麦克斯韦通过电报传递致妻子的情诗 (诗中的“丹尼尔”、“格罗夫”与“斯米”分别指三种电池) ,因为是有线电报,所以只有让“韦伯”( Weber ,磁通量单位)穿过一个又一个“欧姆”( Ohm ,电阻单位)。正是麦克斯韦的先驱性工作,使“韦伯”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成为可能,人类迎来了无线电( wireless )时代。 在这个时代降临的前夜,在电磁学最后一幕“历史剧”中,麦克斯韦将扮演不出场的“卡文迪许”,而“麦克斯韦”这个角色将由一位德国人来塑造,他的名字叫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Heinrich Rudolf Hertz ( 1857~1894 ) 这是一个更为短暂的生命,却不影响他放射耀眼的光芒。为了校验电磁理论的“英国版”与 “德国版”(即坚持“超距”观点的韦伯 Wilhelm Eduard Weber 版),赫兹在 1886 到 1888 年间,完成了系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最终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并在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现代(微分)形式: 你不一定能看懂这些符号,但你必须知道这是物理学有史以来最优美的语言。 人们终于相信了法拉第与麦克斯韦的预言,光就是电与磁的交响,是电磁波( electromagnetic wave )穿梭在广袤的宇宙空间…… 然而知音还是没有出现,麦克斯韦依旧在等待,等待一个 1879 年 3 月 14 日降世的婴儿走上历史的舞台……
个人分类: 旧时文章|22654 次阅读|117 个评论
“同行评议”: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到萨克斯与罗斯福
热度 5 zlyang 2014-8-15 11:51
“同行评议”: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到萨克斯与罗斯福 在2014-08-14《 “同行评议”: 伤心,从科学到政治》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19568.html 一位好心的老师评论: “同行评议是用来提醒的,而不是拿来反对的。” 真傻 回复: “可是‘编辑部’、‘基金委’是【拿同行评议来反对的。】” 好像中小学生课文里有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和《爱因斯坦与原子弹》,或类似的内容。 感谢您提供原文! (1)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第一克镭:居里夫妇发现放弃专利为人类贡献 第二克镭:美国公众捐赠科学研究醉心于事业 第三克镭:美国公众捐赠治疗癌症为大众造福 伟大人格:大公无私 http://web.5ykj.com/wu/35132.htm 居里夫人 的三克镭,第一克是自己提炼出来的;第二克是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美国公众捐献给她的;第三克镭也是美国公众捐献的。作为镭的发现者的居里夫人,不仅没像美国记者推断的那样富甲一方,还 如此困顿 ,正是因为居里夫人没有把镭的专利权据为己有,而是把它献给了全人类。 http://www.kj-cy.cn/htm/2014616/54751.htm (2)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说服罗斯福总统研制原子弹 费米教授劝说失败 西拉德通过萨克斯劝说成功 原子弹研制成功 爱因斯坦内心痛苦 http://www.789zx.com/jazx/ywja/bsd/qixia/201009/59285.html http://gsyx.cersp.com/article/browse/3935675.jspx (3)罗斯福 总统:“亲爱的亚力克,这件事情由政府出面组织,是不是不太合适呢?” 罗斯福说:“你说得很有趣,但要政府现在干这件事,还为时尚早”。 萨克斯***:“我只想讲段历史。”**“ 19世纪初,英法战争期间,拿破仑在欧洲所向无敌,不可 一世,但在海上,**,却屡战屡败,**不等福尔顿把话说完,拿破仑就毫不客气的把这位发明家赶了出去。 ” 萨克斯:“后人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正是 由于敌人 的 无知 ,才使英国幸免于难;假若当时拿破仑能够耐心的听完福尔顿的话,采纳他的意见,那么英法战争的历史就得改写。” http://www.oklink.net/online/tougao/61989/63265.htm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12/19/2799607_241097784.shtml 需要权威的对应英文资料或网页。感谢您的帮助! ———————————————————————————— 2014-06-11,《炒冷饭:普朗克定理 Planck Theore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02432.html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 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 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 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http://de.wikiquote.org/wiki/Max_Planck http://en.wikiquote.org/wiki/Max_Planck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217727.html 真理(客观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100个雷锋,任你再独裁,还是雷锋精神; 100个强盗,凭你再民主,还是强盗逻辑! 第一位的是个人观点的正确性。
3134 次阅读|8 个评论
沉鱼与落雁
热度 3 vatang 2014-6-18 08:43
富兰克林写过一篇《美腿与丑腿》。大概意思就是说有的人消极悲观,天天盯着生活中不好的事看,弄得自己不开心,别人也难受。富兰克林的主张是离这种人远点,他给出的辨别这种人的方法就是同时伸出两条腿,一条正常,一条残疾,要是哪个傻逼盯着那条残疾的腿没完没了,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这种人是不可交的,要避而远之。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总统,在美国想必也是属于境界比较高大上的人物。不过这篇文章确实暴露出他的境界和我们的先哲古人相比,差了不止一个档次。我借用某位道长举的一个简单例子:地上有个钱包,有的人拣起来揣兜了;有的人拣起来看看,交公了;有的人拣都没拣,看了看,犹豫片刻,走了;还有的人,根本就不给自己看见那个钱包的机会。富兰克林属于那个拣钱包交公的,境界不错,但距离我们古人视而不见或者不视不见的境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其实我这么说,也暴露了我的境界低下。在中国的道家思想里,根本没有优劣之分,是非之别。所以入世的人,尤其是儒家或者墨家乃至我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看到这个就很害怕。因为入世要讲 大是大非,儒家思想一直提倡忠君爱国,看到道家的人物不辯是非,就直接斥为禽兽。不过某种程度上,说道家人物是禽兽也没什么错,因为只有有是非心的人才在意尊卑褒贬,没是非心的人,早就万物齐一,你说他们是禽兽,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说到这儿,有些人可能就有些糊涂,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境界。在他们的教育体系里,境界是个褒义词,他们有善恶是非对错的分别,因此就像看一部电视剧,要是不明确告诉他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就能崩溃。由于他们被教导境界是个“褒义词”,也就认为有境界是好事,但又发现有境界的人总是做和他们对着干的事,这又让他们非常苦恼。其实他们往往忽略了有境界是“好”事的“好”也是一个相对概念,这个好不是相对于他们的好。 比如你在心里给自己划个界:我是青岛人。那么青岛人就是你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下,你对济南人就容易看出分别来;你要是划界为:我是山东人,那么你就不会对济南人做区分,而是对河南人有意见了;你要是划界为:我是中国人,那么河南人也 OK ,但是日本人肯定是有问题的;你要是划界为:我是地球人,那么不但日本人没问题,黄白黑棕各色人等也都没问题了。古人讲画地为牢,就是这么个意思,把圈子固定了,才容易做出是非对错的区别,圈子越小,是非越大,要是不划个圈,就不好惹是非了,这是政治的奥妙。所以对政客而言,一定要把被牧者的境界限定在他们划好的圈子内,达不到容易内斗,超过了无法控制。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帝制下,法家不受欢迎,因为圈子划得小,君权受了限制;墨家圈子稍微有点大,都兼爱了,帝王将相也不好对老百姓下手。好在兼爱之名可以聚拢很多屌丝,墨子本人对攻守又有一套,所以各诸侯打仗的时候就用墨子,打完了就避而远之;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义和墨家实际是同一套东西,不赘述;至于道家,根本就没有圈子,这境界高的底线都看不到,所以无论啥社会,只要还是人间世,道家永远是自己玩自己的;只有儒家把圈子划的和帝王一样,所以万世师表也就正常了。 看到这,有人会说,你这叨叨半天跟题目有半毛钱关系?是不是跑题了。没有,到这儿正好扣题。我们看到沉鱼落雁,普遍想到的是绝色美女,鱼儿看到不好意思浮上来,大雁看到不忍高飞。其实这是一个误读,说好听是误读,说不好听其实是故意曲解。沉鱼落雁的原文是:“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意思是范冰冰李冰冰这样的美女都是人类认为她们美,再具体一点就是中国人认为她们美。把她们放到水里,鱼看见都吓得不敢浮上来;放到天空,把鸟吓得飞得远远的;放到草原上,麋鹿吓得四处乱跑。所以人类,鱼类,鸟类,兽类,他们有共同的审美观吗?没有。所以脱离了某个圈子,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善恶,无所谓是非。 所以你看富兰克林,写《美腿与丑腿》的时候完全站在乐观主义的一边,对悲观主义表示了极大的憎恶。那时的他无法理解,悲观和乐观,相伴相成,其实都是一回事。现在的美国看中国,西方看东方,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294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14 Action Inducing Lessons from Benjamin Franklin
carldy 2013-12-24 12:54
14 Action Inducing Lessons from Benjamin Franklin Benjamin Franklin was a man of action. Over his lifetime, his curiosity and passionfueled a diverse range of interests. He was a writer (often using a pseudonym), publisher, diplomat, inventor and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States. His inventions included the lightning rod, bifocals and the Franklin stove. Franklin was responsible for establishing the first public library, organizing fire fighters in Philadelphia, was one of the early supporters of mutual insurance and crossed the Atlantic eight times. Self-development was a constant endeavor throughout his incredible life. Benjamin Franklin was clearly a man who knew how to get things done. 14 Action Inducing Lessons LessTalk, More Action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Talk is cheap. Talking about a project won't get it completed. We all know people who constantly talk about the things they are going to do but rarely ever take that first step. Eventually people begin to question their credibility. Taking action and seeing the task through to completion is the only way to get the jobdone. Don’t Procrastinate “Never leave that till tomorrow which you can do today.” This is probably one of the first quotes I remember hearing as a teenager. With animpressive list of achievements to his credit, Benjamin Franklin was not a manhung up on procrastination. He was a man with clear measurable goals who worked hard to turn his vision into reality. What are you putting off till tomorrow that could make a difference in your life today? Be Prepared “By failing to prepare, you are preparing to fail.” You need a plan to accomplish your goals. Charging in without giving any thought to the end result and how to achieve it, is a sure way to fall flat on your face.Think like a boy scout. Have a realistic plan of attack and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getting where you need to be. Don’t Fight Change “When you're finished changing, you're finished.” Whilst many of us don’t like change, others thrive on it. Either way change is inevitable. The stronger we fight against it, the more time and energy itconsumes. Give up the fight. Focus on proactively making positive changes,instead of having change merely thrust upon you. Wherever possible, try to viewchange as a positive instead of a negative. Get Moving “All mankind is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those that are immovable, those that aremovable, and those that move.” There’sa reason we use the expression, movers and shakers. Movers are the ones whotake action, the people who get things done, while the immovable are sittingaround scratching their heads wondering how others could possibly be sosuccessful. Which group do you want to belong to? Avoid Busy work “Never confuse motion with action.” Weare always running around doing things. We rush from one meeting or event tothe next, sometimes without achieving a great deal. At the end of the day, howmuch of our busywork are we proud of? How much of that running around improvesanyone’s life (including ours) for the better? Make your motion mean something. Give Yourself Permission to Make Mistakes “Donot fear mistakes. You will know failure. Continue to reach out.” If we fear making mistakes, we become scared to try new things. Fear leaves usnestled in our comfort zone. Staying in your comfort zone rarely leads togreatness. Taking risks and giving yourself permission to make mistakes, willultimately lead you to whatever your version of success may be. Act Quickly on Opportunities “To succeed, jump as quickly at opportunities as you do at conclusions.” Opportunities are everywhere. The trick is being quick enough and smart enough to seize them when they arise. Instead of jump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omething won’t work or can’t be done, allow yourself the freedom to ask what if? Continue to Grow “Beat war with your vices, at peace with your neighbors, and let every new year find you a better man.” We all have vices of some description. The key is to keep them under control or preferably eradicate them entirely. Be kind to those around you, whether they are neighbors, family, co-workers or friends. Never accept that you have finished growing as a person. Keep Going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good luck.” Have you ever looked at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or business person and thought how lucky they are? Most of the time, luck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 Hard work and sacrifice on the other hand have everything to do with it. Successful people deal with failure. They tackle their demons head on. They pick themselves up and keep going. Know Yourself “There are three things extremely hard: steel, a diamond, and to know one's self.”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is not easy. Sometimes we just don’t want to see ourselves for who we really are. It’s much easier to hold onto a romanticized version of ourselves or to simply view ourselves through other people’s eyes. Start by being brutally honest with yourself. Follow through with understanding, compassion and acceptance. Don’t Self-Sabotage “Who had deceived thee so often as thyself?” We spend so much time worrying about other people hurting us, yet fail to comprehend the damage we inflict on ourselves. If you are using negative self-talk, lying to yourself or indulging in addictive behavior you are self-sabotaging. Life can dish up enough challenges without us adding to the mix. Be kind to yourself. Treat yourself like you would a best friend. Don’t Give Up “Energy and persistence conquer all things.” Achieving our goals can be downright exhausting. There will be days when you want to give up. There will be times when your energy levels flatline and you wonder why you bother getting out of bed. Yet you push forward, day after day because you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you have the determination and strength to back up that belief. Wise Up “Life's tragedy is that we get old too soon and wise too late.” Benjamin was definitely onto something with this one. Who hasn’t had the thought - I wish I could know then, what I know now?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 time machine; there is no going back. The key is to wise up as early as you can to start forging a life of purpose, achievement and happiness. Written on 4/29/2012 by Thea Easterby. Thea Easterby is a freelance writer, blogger and keen traveller. Her blog www.writechangegrow.com offers inspiring tips on writing, career chang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http://www.dumblittleman.com/2012/04/14-action-inducing-lessons-from.html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与DNA双螺旋结构
pcao79 2012-11-14 10:17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更进一步,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有多少人记得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以及她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论文。这一发现成为了生物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是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然而他们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拍摄的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当时,富兰克林与她的合作伙伴威尔金斯也在进行DNA结构的研究。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因为这项发现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富兰克林1921年生于伦敦,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得这么好的外国人”。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 在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 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然而当时的环境相当不友善。她开始负责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同事威尔金斯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他把她看做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在那时的剑桥,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 富兰克林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人体,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衍射图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图形。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富兰克林精于此道,她成功地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 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研究,威尔金斯在富兰克林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根据照片,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他们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 富兰克林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地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并不在意,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当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 声誉逐渐得到公认 去年2月,英国为了纪念她对发现DNA结构的贡献而设立了一个奖章。据报道,英国贸易与工业大臣帕特里厦·休伊特在一次关于女性与科研工作的讲话中说,她将通过英国皇家学会设立“富兰克林奖章”,奖励像罗莎琳德·富兰克林那样在科研领域做出重大创新的科学家。这一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可以得到3万英镑的奖金。休伊特说,男性和女性科学家都可以角逐富兰克林奖章,但她希望该奖项能够重点起到提升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形象的作用。 历史上对于女科学家的歧视并不仅有这一个例子。1967年,苏珊·贝尔和她在剑桥大学的导师休伊什共同发现了脉冲星,但是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发给了休伊什。迄今只有10位女性获得了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科学界对女科学家的歧视依然存在,种种社会原因使许多有科学才能的女性缺少发挥其专长的机会。 设立富兰克林奖章,是休伊特为使更多英国女性进入科研岗位而进行努力的一部分。据调查,英国约有5万名毕业于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女性在当全职家庭妇女,其中大部分是在生育孩子之后放弃了工作。暂时中断事业后重新开始工作的女性,有三分之二的人大材小用。休伊特对这种惊人的人才浪费感到不安,于去年初发起一项“让母亲回到工作岗位”的活动,加紧制定促进女性参与科研事业的战略,鼓励有理工学历背景的女性从事合适的工作。
5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科学家加法号,天雷滚滚,转载自某贴吧
taozhou 2012-8-29 00:55
天雷真君富兰克林,电炽恶魂爱迪生,磁暴魔王特斯拉,屏蔽尊者法拉第。 万法归一麦克斯韦,不准道人海森堡,虐猫狂人薛定谔,波粒双形爱因斯坦。 定量贤者普朗克,核链法师费米,五师寂灭钱学森,梨花老君杨振宁。 不动明王霍金,搅基大手谢尔顿,果蝇之王摩尔根,分裂之魏斯曼。 上帝之手达尔文,测日魔王伽利略, 面瘫战神马库斯,天相真君竺可桢 。 炼金术士诺贝尔,苹果天尊牛顿,杂交帝仙袁隆平,两弹天尊钱三强。 数论魔导华罗庚,金轮法王祖冲之,浑天大圣张衡,豌豆射手孟德尔。 青霉神医弗莱明,坐标道人笛卡尔,逢考必挂拉格朗日,放射女尊玛丽居里。 万物皆波德布罗伊,机佬祖师图灵,积分尊者莱布尼茨,一柱擎天阿基米德。 包治未病巴斯德,色影无忌达盖尔,胶体圣光丁达尔,十万个为什么盖提亚。 螺旋双杰沃森、克里克,神算子欧拉,采花大盗洛夫洛克,虚空教皇格罗滕迪克 全能使者外尔,真理操盘手希尔伯特,风流顽童费曼,元始天尊毕达哥拉斯。 量子尊师波尔,星轨法师开普勒,质量始尊希格斯,电动怪杰费恩曼。 超弦癫神爱威滕,熵统孤魂波兹曼,弱电破魔温伯格,铀散原力奥海默。 逆克乾坤沃泡利,未元武者威伦琴,万道归宗庞加莱,虚旋天罡狄拉克。 如来神展傅立叶,万能法师伯努利,肉山魔王小奥托,日心杀手哥白尼。 狗之梦魇巴甫洛夫,核弹天尊奥本海默,万磁王奥斯特,冲天道人万户。 萌菌战士巴斯德,万王之王伯纳斯李,测地真君李四光,几何魔君阿基米德。 重力常量卡文迪许,两弹元勋邓稼先,炼金近祖波义耳,元素召唤拉瓦锡。 三系魔导能斯特,玩蛋高手冯布劳恩,数理推手高斯,方块达人门捷列夫。 威泽使者帕斯卡,痘战胜佛琴纳,变换双煞傅里叶拉普拉斯,转座子大轮王麦克林托克。 勾股圣手毕达哥拉斯,百算神童高斯,独眼大侠欧拉,微积刺客莱布尼茨。 曲面魔王黎曼,问题大叔希尔伯特,万理天尊牛顿,点兔成金斐波那契。 心灵捕手约翰纳什,大一梦魇吉米多维奇,比特居士香农,无限递归麦卡锡。 算法魔神高纳德,01精灵莱布尼兹,齿轮巨匠巴贝奇,纸带天尊图灵。 嗜蛙狂魔童第周,力场结界法拉第,骑塔天王伽里略,幻想花痴达芬奇。 无限罗汉布鲁诺,共振尊者赫姆赫兹,取肾狂魔乔布斯,乾坤挪移洛伦兹。 电穴妖瞳肖克利,复合帝君萨支唐,晶格仲裁者黄昆,农神复仇布劳恩。
3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富兰克林修身时间表
Amywee 2012-7-5 17:32
在文学课上,讲到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到他的成就,学生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羡慕之情油然而生。确实,在世界历史上,像 本杰明· 富兰克林取得如此成就的人非常罕见,上帝似乎对他超乎寻常的慷慨,让他集道德与才能、优雅与力量、思想与艺术于一身。他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既是商人又是政治家;他是外交家,出版家、当过邮政总长、大使等。他是许多杰出人物的生命的总和,凡他涉及的领域,无一不取得成功:他的《穷理查历书》,在当时几乎人手一册,印发持续达 25 年之久,其中的名言警句到现在还为人们所摘引;他 65 岁时动笔写的《自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年轻人;他发明的避雷针让世人受益无穷;他出使法国,使法国出兵帮助美国赢得了独立;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签署过四个重要文件的人(《独立宣言》、《联盟条约》、《和平条约》、《美国宪法》)。 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白手起家的伟人出身于贫穷的蜡烛制造匠之家,只上过两年正规学校教育, 12 岁时就去给同父异母的哥哥当徒弟, 17 岁时,只身前往费城谋生,开始了创业历程。他回忆当时的自己“一个年仅 17 岁的男孩子,既不认识当地的任何人,也没有一封介绍信,口袋里仅有少量的金钱,到了一个离家几乎三百英里之遥的地方”。这样一个贫穷的孩子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学生们仰着头,迫切地希望得到答案。这些莘莘学子们正处在意气奋发时期,他们用功,渴望成功。我不急不忙在屏幕上打出了富兰克林的作息时间表。 上午 问题:今天我将有何收获? {5} {6} {7} {8} 起床 , 洗漱 , 向万能的上帝祈祷,安排一天事宜 , 继续当前的研究 , 早饭 . {9} {10} {11} 工作 中午 . {12} {1} {2} 读书 , 或浏览帐单午饭 . {3} {4} {5} 工作 晚上 . 问题:今天我有何收获 ? {6} {7} {8} {9} {10} {11} {12} 把东西归位 . 晚饭 . 音乐 或娱乐,或聊天 . 自省 . 晚 . {1} {2} {3} {4} 睡觉 . 学生们多少有些失望,又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用功吗?比起富兰克林他们未必不用功。为了考研,他们常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钟。可是,有谁会在考完之后还坚持这样用功呢?用功一时并不难做到,难的是坚持下来,富兰克林可是坚持了一生啊。养成一个勤奋的好习惯,等于推开了一扇成功的大门。 除了在工作中勤奋之外,富兰克林为了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趋完美,少犯错误和过失,为自己规定了十三条要培养的美德:节制、缄默、生活秩序、决心、简朴、勤勉、诚恳、公正、适度、清洁、冷静、节欲、谦虚等。 他做了一个小本子,每页上面用红墨水划成 7 行,每一行为一星期的一天,然后再用红线划成 13 个横格,每一格标上代表 13 个美德的字母。每天检查,如有过失就在空格里标个黑点, 每周着重于一条,当空格里不再有黑点时,就可以确信已掌握了这个美德。然后再攻下另一个, 13 个星期内完成循环,每年循环四次,在经过无数次的循环之后,他高兴地看到小本子上的黑点越来越少。他说:“ 我执行此计划用来自我检查,只是偶尔中断。我吃惊发现我犯的错误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得多;但我很高兴看到它们逐渐消失。” 不管事务多么繁忙,他总是随身携带着这个小本子。回首往事时,他内心满怀喜悦地说:“整个说来,虽然我从来没有达到我原先雄心勃勃地想要达到的完善境界,而且差得很远,但我靠着这方面的努力却使我比作这种尝试前要好得多快乐得多了。”这样有意识地下工夫培养美德,最终使富兰克林成为一个行为道德方面的典范。修身为富兰克林赢得了很多朋友,为他人际关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法国最后同意出兵援助美国,同富兰克林的个人魅力不无关系。 富兰克林带给我们另一个重要启示是:要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生活中我们想追求的东西太多,但能力、时间有限,因此,要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准确定位,通过对自身的深入分析,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弱项,明确什么是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一旦目标确立,就要集中精力,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付诸行动。富兰克林 42 岁时,在积累起一笔自以为可观的财富之后,便停止聚积财富,认为可以为人类专心造福了。于是他开始随心所欲地读书、做科学实验,帮助建立了宾夕法尼亚医院、(现在宾州大学的前身)、青年教育学院、北美哲学学会等;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改善了街灯照明,发明了富兰克林炉、避雷针等。富兰克林事业的转向告诉我们,有时要聆听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诱惑所误导。如果心中有远大的目标,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是必须的。现在学生们整天忙于各类证书的考试,很少静下心来读一本名著,这对于学文科的学生来说很可怕。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会应付考试,而对于传承下来的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无所知,那将不只是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对于个人来说,当一切都向急功近利靠拢,在浮躁的社会随波逐流,终将也会一事无成。 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d6b7d0100kyv0.html
3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滴一海洋,富兰克林的时间表
Amywee 2012-7-5 17:31
为了加强对自己时间的管理,富兰克林总是把每天作息时间的安排列成一个表,规定自己在何时工作,在何时休息,在何时又该做点儿文艺活动,或者在何时该做些什么其他事情。下面就是他运筹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br br 清晨: br br 5时至7时。 br br 起床、漱洗、祷告。 br br 规划白天的事务并下决心。 br br 读书和进修。 br br 早餐。 br br 在这段时间里,他向自己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我这一天将做些什么有益的事?” br br 8时至11时。 br br 工作,切实执行订好的一天工作计划。 br br 中午: br br 12时至1时。 br br 读书,或查视账目。 br br 吃午饭。 br br 下午: br br 2时至5时。 br br 工作,把未做好的工作迅速完成,把已做好的工作进行仔细检查,有错误的地方立即改正。 br br 晚上: br br 6时至9时。 br br 整理杂物,把用过的东西放置原处。 br br 晚餐、音乐、娱乐或聊天。 br br 做每天的反省。 br br 在这段时间里,他向自己提出一个能帮助自己反省的问题:“我今天做了些什么有益的事?” br br 夜间: br br 10时至4时。 br br 睡眠,好好地睡眠。 br br …… br br 一生中有一天,一天中有一生。 br br 时间老人最不偏私,给任何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但是在每个人手里的价值却大不相同。 br br 凡是较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格外珍惜和充分利用时间,也总是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勤奋工作。 br br 明朝的文嘉写了《今日歌》,从“今日”的角度来审视和启迪人生:“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br br 时间能帮助人创造奇迹。昨天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确有把握的只有今天。谁向往成功的桂冠,谁就别空耗今天,谁就应经营运筹好生命的每一天。 br br 裁开连页的杂志 br br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一位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的智者。 br br 有一天,林肯独自一人来到华盛顿的大街上,身后只有几个便装的卫兵在不远的地方保护着他。那时还没有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他只要稍加改装,就不会被人认出来。忽然,他发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了一大群人,于是也好奇地凑了上去。结果发现,在华丽的墙壁上竟钻了一个小洞,洞旁写着醒目的几个大字:“不许向里看!”但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一本《智慧》杂志的广告。 br br 林肯总统觉得这家杂志的广告很有创意,就吩咐秘书为自己订了一份。果然,《智慧》杂志不论内容、编排、版式装帧、封面设计,还是印刷质量,都称得上一流,颇受林肯的青睐。 br br 一天,林肯处理完一天的公务,拿起一份新到的《智慧》杂志翻阅起来,翻着翻着突然发现这份杂志的中间几页没有裁开。林肯很是扫兴,顺手将杂志放到一边。 br br 晚上,林肯躺在床上突然想起这本杂志的事情:这既然是一册风靡世界的杂志,在管理方面应该是十分严格的,按常理是决不会出现这种连页的现象。他由此联想到杂志社在墙壁小洞上做广告的事,难道这里面又有什么新花样? br br 他翻身下床,找到这本杂志,小心翼翼地用小刀裁开了它的连页,发现连页中的一节内容竟被纸糊住了。 br br 林肯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错了。但印错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好奇心驱使林肯又用小刀一点点地撬起了糊纸,下面竟写着这样几行字: br br 恭贺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1万美元的奖金,请将杂志退还本刊,我们负责调换并给您寄去奖金。 br br 《智慧》编辑部 br br 林肯对编辑部这种启发读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极其欣赏,便提笔写了一封信。 br br 不久,林肯总统便接到新调换的杂志和编辑部的一封回信: br br 总统先生,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只有8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都采取了寄回杂志社重新调换刊物的做法,看来您的确是真正的智者。根据您来信的建议,我们决定将杂志改名。 br br 这本杂志,就是至今风靡世界的《读者》。 br br 在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机遇就摆在300人的面前,但绝大多数人熟视无睹,只有8个人抓住了机遇,还不到总数的2.8%。为什么只有8个人在平凡中发现了非凡获得了奖金? br br 大地回春向万物发出了请柬,但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机遇在人群中穿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去奋力捕捉。机遇的确有好有坏,但与其抱怨没有机遇,倒不如历练发现机遇的眼光。变革年代,是一个机遇特别多的年代,也是特别需要发现机遇眼光的年代。
2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分享:富兰克林的生活信条
Amywee 2012-7-5 17:21
富兰克林的生活信条 信条1 节制——欲不可太强 求不可过多 * 欲望锁链的勒索与绞杀 * 正视欲望,保持它们的均衡 *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 不克制物欲必然会导致失败 * 放纵声色只会打垮自己 * 少追求物质,多追求理想 * 想想拥有什么,而非想要什么 * 正确地取舍,才能正确地把握命运 * 让心境永远地离开贪婪 信条2 沉默——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有益 * 谨言慎语,学会留有余地 * 简洁明了,说完就打住 * 沉默,并非不善于辞令 * 装聋作哑可以不战而胜 * 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 不和别人做无谓的争辩 * 鼓舌摇唇,言多必失 * 绝对不可以唠唠叨叨 * 不要在背后论人长短 * 不要做一个沉溺于闲谈的人 信条3 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 * 秩序:天国的第一条法规 * 成功不会青睐做事没有次序、没有条理的人 * 井然有序可以使你掌握自我 * 做事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 * 要事第一,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 * 工作环境井然有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 养成善用大事表的工作习惯(我在找工作的 * 充分掌握和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 * 为每一天、每一周制定工作计划 * 掌握好生活的节奏感 信条4 决心——要做事就须下决心去做,决心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完成 * 决心就是认准了就要全力以赴坚持到底 * 全力以赴的精神对人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恒心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想做的事就要立刻去做 * 痛下决心铲除拖延的恶习 * 克服人们最常见的弱点:因循和寡断 * 绝不做半途而废的人 信条5 节俭——不得浪费,任何花费都要有益,不论是于人于己 * 节俭是你一生一世受用不尽的利益 * 简朴的生活是洞察世界后产生的美感 * 该花的绝不吝啬,不该花的绝不要花 * 最有效的节俭方法就是把钱存入银行 * 未雨绸缪:养成储蓄的习惯 * 不恰当地花钱就是浪费 * 挥霍无度将断送自己的前程 * 要节俭但也要避免过度不当的节省 * 珍惜每一美元的世界首富 信条6 勤勉——珍惜每一刻时间,去掉一切不必要之举,勤做一切有益之事 * 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 勤勉努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法则 * 别让懒惰腐蚀你的心灵 * 勤奋工作是一个人拥有真正生活的保护神 *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钟 * 抓住今天而有所作为 * 实干精神会使你脱颖而出 * 勤奋要讲究策略,否则就是蛮干 信条7 诚恳——不使用欺骗手段,考虑事情要公正合理,说话要依据真实情况 * 高尚的品质是一生的财富 * 要用自己的诚恳赢得人心 * 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 摊开双手讲话会让别人感觉你很坦率 * 真诚坦率不等于没有弹性 * 能获得他人的信任是你良好品行的有力证明 * 说话应该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 他人的意见若公正合理,就要诚恳地接受 * 永远讲真话,不说谎话 * 欺人无异于欺己,欺人之道不可走 * 惯用欺骗伎俩的人终难逃惩罚 * 为人处事,有时也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信条8 公正——不得损人利己,履行应尽的义务 * 公正是灵魂的伟大需求 * 偏见是公正的最大克星 * 自私不能自利,损人终不能利己 * 决不“点燃别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鸡蛋” * 在生命的每一个岗位上履行人生的责任 * 恪尽职守,在生活中完成自己的职责 * 逃避义务无异于是走向堕落之路的开端 信条9 中庸——避免任何极端倾向,尽量克制报复心理 * 用开阔的胸襟去包容他人 * 努力消融暴怒偏激的情绪 * “原谅”他人即是跟“快乐”做朋友 * 任何时候,都要控制冲动的行为 * 善于忍让者永远是个大赢家 * 永远不要心存仇恨和报复 * 树敌是一种愚蠢的处世之道 信条10 平静——戒除不必要的烦恼,即那些琐碎、常见的和不可避免的不顺利的事情 * 平静安宁的心境是修养心性的必修课程 * 超强的自制力是获得力量与宁静的途径 * 追求和谐的生活,保证身心健康 * 不要陷入自寻烦恼的陷阱 * 谁为琐事烦恼,谁就会使生命之树枯萎 * 告别烦恼的15个小办法 * 摧毁心中不必要的忧虑 * 接受命运中不可避免的事实 * 平心静气地说一句“没关系” * 没有必要记住的,就Forget it! 信条11 纯洁——净化思想和灵魂,抛弃一切玷污美德和心灵的东西 * 纯洁的思想能够砌成一座美丽的人生大厦 * 健康、幸福和财富,源于人的纯洁的思想 * 追求财富勿忘真、善、美 * 洁手清心,不断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洗濯 * 净化心灵,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 * 让自己富有同情心 * 清除自私狭隘,建立纯洁的心灵庇护所 * 决不毁谤他人,毁人者必自毁 * 像爱护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誉 * 别以为诚实的人会吃大亏 信条12 谦逊——摈弃骄傲与自满,让心胸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 * 谦逊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品质 * 最谦逊的时候,也就是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 拒绝谦逊无异于阻碍进步,窒息成功 * 要谦逊,但不要任何虚伪的谦逊 * 任何时候都不要狂妄傲慢 * 沿着谦逊的阶梯一步步地攀升 * 别因一时的成功而衍生自满自大的情绪 * 成功后,不要独享荣耀 摘自: http://iask.sina.com.cn/b/11545440.html?retcode=0
2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尾声):心的声音
baidawei 2012-6-30 22:45
写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一段古典音乐正好从收音机里飘过来。那一刻,我的心忽然想,这段故事,还真像是一首交响曲:两个主旋律,时而并行,时而缠绕,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最闪亮的思想犹如跳动的音符,飘荡其中。如果我能用音乐来写这段故事的话,我会把杰弗逊写成是那沉思的,略带感伤的慢板,也许,应当让小提琴来演奏他吧;而富兰克林,我会让他是那大提琴,带着宽厚,温暖,智慧的音色。斯密和休谟则会是长笛或者长号,高昂的声音回荡于山谷,似刚刚穿过苏格兰高地那清冽的空气。 而如果我幸运的话,我希望我这个故事结束的样子,会像是那徐徐拉上的幕布,让人们深思。让人们能听到那持久而悠远的回声,从高高的精神世界,传到我们这个凡世。 One day I was thinking of the story while listening to some classical music on the radio, there was a thought coming to my heart at that moment: I can’t help feeling that the whole story is like some symphonic music, with two major themes, sometimes in parallel, sometimes intertwined, and blended with the most brilliant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f I could compose, I would make Jefferson a thoughtful, melancholy adagio, maybe played by violin. Ben would have a broader spectrum and warmer sound, something like a cello. Smith and Hume could be flute or clarinet, like cold cleansing air from the Scottish highland. And hopefully,the way I ended the story can be like a thought-provoking curtain draw, with long-lasting echoes resounding in the spiritual realm high above this mundane world。 白大伟,2008年十二月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十一):革命战友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十):巴黎时光
热度 1 baidawei 2012-6-30 22:27
一七七六年十月,富兰克林来到巴黎,为独立战争争取外援。他集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几项大名于一身,更由于其闪电实验在法国最先得到证实,而让整个巴黎为之疯狂。他也充分利用法国人追求浪漫的性格,故意头戴毡帽,让巴黎人感受那种平民出身,与欧洲贵族截然有别的美洲智者风范。他更打起间谍战,让英法两国不知他如何出手,而在一些紧急关头被他牵着走。真可谓一人之军,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一七七八年,亚当斯来到了巴黎。他对富兰克林的行为方式非常反感,尤其是对富兰克林经常被一些巴黎贵妇人包围这种事非常不屑。他在给太太爱伯黛的信中抱怨说:“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整天跟年轻女人泡在一起。” 富兰克林当时已是鳏夫,他如何行事是他的自由。而且他这样做完全是入乡随俗,给法国人一个浪漫的印象,做做公关而已。多年以前,当他在伦敦的时候,也曾有谣言传到富兰克林太太朵普拉那里,富兰克林写信给朵普拉说:请放心,亲爱的。我不会做任何为诚实并热爱家庭的人所不值得做的事。 不过,亚当斯一家确实与富兰克林不是同路。爱伯黛在第一次见到富兰克林之后写信给亚当斯说: 富兰克林这个人话虽不多却很有人缘,而且出口必然是对人有益。虽有些严肃但和蔼可亲。你知道我会看点儿面相,我觉得我从他的轮廓举止中可以看到他的心灵和品行。在他闪光的爱国精神里我能看到一个基督徒的所有美德: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定是宗教之人。 她可是大错特错了! 在巴黎,亚当斯一家和富兰克林有了较密切的接触, 同时也领教了大本的宗教观。有一天,一个法国人问亚当斯是否对富兰克林从来不参加任何宗教仪式所惊讶。 “那是因为富兰克林先生没有...,” 亚当斯故作好人似的没有继续说下去。 那个法国人说:“富兰克林先生非常喜欢大自然。这让很多人,不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很喜欢他。” “是的,所有的无神论者,自然神论者,自由人士(他用的是Libertines,就好像今天共和党人用的Liberals一样口吻),哲学家,还有女士们,都喜欢和他在一起。” 亚当斯以近乎嘲讽的语气说。 “是,人们认为他是美洲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立法者。”那个法国人继续天真的说道。 亚当斯实在是忍不住了,“伟大的哲学家,可能。美国的立法,他没做过什么。” 说实话,如果按今天美国对政客的要求来说, 亚当斯也谈不上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对上帝的存在也持怀疑态度,以至于人们说美国的前几任总统都是自然神论者。不过亚当斯曾说过:如果没有上帝,人去吃鸦片就好了!似乎人之尊严没有上帝即不存在。这种境界,很是有限! 不过,亚当斯是个很诚实的人,要不就是他非常想青史留名,反正很多事都出于他的日记和书信。亚当斯是哈佛出身,有一次他自以为是,在给爱伯黛的信中竟然嘲笑华盛顿的学历和知识太浅,让爱伯黛给数落了一番。现在在巴黎又对富兰克林颇有微词。虽然富兰克林把他当孩子,不和他一般见识,他还是向大陆议会告了富兰克林的状,以至于杰佛逊说:“他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不喜欢英国人,不喜欢法国人。他到底喜欢谁呢?” 亚当斯和富兰克林的关系每况愈下,好在一七八四年的八月,杰佛逊来到了巴黎。杰佛逊和亚当斯正好相反:待人周到而富有魅力。而且他也是哲学家,发明家,科学家,对事物有着和其他启蒙人物一样的好奇心。活生生一个年轻的富兰克林。亚当斯对杰弗逊倒是比较尊重,三个人总算度过了一段不错的巴黎时光。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九):科学大本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十一):革命战友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6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九):科学大本
baidawei 2012-6-30 22:17
说起富兰克林,人们常能想起一幅画,画中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在雷雨交加中拉扯着一个风筝,而风筝线上的钥匙则闪烁着火花。这是后人凭想像所描绘的富兰克林做他著名的雷电实验时的情形。其实富兰克林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刚四十六岁,而帮他做实验的儿子威廉却已经是二十一岁了。可见,历史是人写出来的,写着写着就走样了,有时连时间都会被篡改掉。 一七五二年夏天富兰克林的这个实验是人类在对电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当时的人们已经发明了莱顿瓶,可以把静电储存在里面。他们知道会有电击,但不知道电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发生的。富兰克林在看魔术的时候开始对电发生了兴趣,于是开始研究。 他的贡献在于最早提出电流的概念,即电是从一个物体流到另一个物体,造成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他谦虚地说等到有更合适的名字就把正负电这个名字改掉。结果人们沿用至今。 富兰克林看到闪电和莱顿瓶中的静电所产生的现象非常相像,于是推测闪电是正负电云接近时所产生的现象,并提出可以把云上的电引到地下,从而使人或建筑物免受电击。他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人站在高处,用绝缘的把手举起长长的铁竿,并有导线接触在地。这个设计一七五零年在英国发表,一七五二年翻译成了法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对此颇感兴趣,于是让人去做实验。一七五二年五月十日的下午,在巴黎郊外,当黑云飘过的时候,人们终于看到了导线上的电火花。为弄清了闪电的机制而兴奋不已,几个星期里 人们竟重复做了十多次。 在六月,当这个消息还没有传到费城的时候,富兰克林想起了用风筝这个更聪明的点子去“采电”。这无疑使这个实验增添了更传奇的色彩,富兰克林也由此大名顶顶,在法国更是家喻户晓,德国的康德也称他为引来天火的“新普罗米修斯”。在美国,一七五三年的七月,哈佛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在同年九月,威廉和马利学院在一七五六年四月也步其后尘;一七五三年十一月,英国皇家学会因富兰克林“以其神奇的电学实验和观察”授予他哥德弗雷·科普利爵士金质奖章。他的电学论文被译成法文、德文(1758年)和意大利文(1774年)。他成了万众瞩目的世界名人。 富兰克林也许只是好奇,或者是为了寻找一种避雷方法,但是,正如十九世纪发现电子的物理学家汤普森所说,他的发现对后来物理的影响无法低估。 后来,由于富兰克林又参加了独立运动,成了美国的立国元勋之一。人们更是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最有名的说法来自法国的杜尔哥,他说,富兰克林“从天空抓到了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了权杖”。 除了这个有名的实验外,富兰克林还对天气,大西洋湍流,节能少烟炉,油在水面对波浪的影响等领域有过重要的发现。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八):大本 其人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十):巴黎时光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1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八):大本其人
baidawei 2012-6-30 22:11
本杰明富兰克林生于一七零六年的波士顿。是十七个兄弟姐妹中的第十五个,也是最小的一个男孩。他父亲原是准备送他进哈佛以便将来做牧师,于是在他八岁的时候把他送到波士顿的一所预备学校学习。可是一年之后他又变了主意,让富兰克林到另外一所学校学点写作和算术就结业了。按富兰克林的说法是家境不允许他继续念书了。但实际上那个预备学校是免费的,富兰克林学习好,那时的哈佛也不难进,所以更可能的是,他爸爸看出这孩子太顽皮,对神不大恭敬,不是做牧师的料。 富兰克林于是在十岁的时候开始在他爸爸的蜡烛和肥皂作坊里做学徒。可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这活儿,于是他爸爸就带着他沿着查尔斯河拜访各种店铺,看他对这三教九流哪一行感兴趣,最后他决定让富兰克林在他堂兄所开的刀具店做学徒。 如果富兰克林真的学习制作刀具的话,也许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故事了。由于他堂兄要的学徒费太离谱,这事也就给耽搁了下来。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恰巧他的哥哥詹姆斯从英国回来开了个印刷坊,于是富兰克林就到哥哥那儿做了学徒。在那里他读了很多书,并开始练习写作。他曾经把当时英国的一些名家散文拿过来,读过一遍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然后和大师一比长短。 三年之后,他哥哥自己办了一份报,富兰克林如鱼得水,很快就显露了出来他的写作才能。十六岁的他,竟能写出备受欢迎的系列文章,其中涉及到社会,宗教,婚姻这样成年人的问题。在他哥哥由于一些敏感文章入狱的时候,他竟然能全权负责编辑报刊的内容。 即便如此,富兰克林写到,他的哥哥对他更多的时候只是如对待一般学徒一样,有时竟如暴君似的拳脚相加。所以一七二三年九月的一天,他乘船离开了波士顿。 富兰克林路过纽约然后落脚到了费城,在一个印刷坊里打工。他写作的天赋竟然被当时的宾州总督发现,和他成为朋友,并且要赞助他独立开个印刷作坊。在这个总督的鼓动下,富兰克林在一七二四年到一七二六年去伦敦学习并购买机器。虽然总督的话没有兑现,富兰克林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人生经验,回费城两年之后就开了他自己的印刷坊。终其一生,虽然他在四十几岁就不再直接经营,做的更多的是社会活动,但他总以印刷匠自居。 富兰克林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出版的《穷查理历书》中的一些箴言。这些箴言可以说是浓缩了美国移民社会的生活哲学。包括: 一条狗逮不住两只兔子 要想说服别人,与其讲道理不如谈利益。 他对你句句赞赏,你对他不可不防。 找朋友要慢,换朋友更要慢。 享乐耗心智。 谦卑给伟人带来双倍的名声。 鱼和客人到第三天都会变臭。 不懂的事别做。 穷困、诗歌和新头衔,都能让人发疯。 要是你想得到很多,很多就会变成很少。 羡慕是无知的女儿。 蚂蚁不布道,只顾向前行。 言多必失。 对于这些人生大道理,富兰克林自己并不是总能做到,但是他觉得人只要努力去做,甚至装个门面对己对人都有利。他说如果能给人勤劳的印象,买卖来的就比别人多。不过,他远没有仅止于做做样子。他创建了美国最早的社区消防队,保险组织,图书馆,还开办了今天宾州大学前身的费城学院。 到四十二岁的时候,富兰克林可以说是事业有成了。按今天的说法,他有了自己的印刷厂,出版社,报纸,历书,并负责邮局业务。虽然他的《穷查里历书》给人的印象是他非常勤俭并以致富为美德,其实在这点上他确实是做样子的。正值壮年,生意兴旺,本可以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他却把生意交给了合伙人,自己退休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我现在有时间读书写做加学习,并做做实验,和一些有头脑,值得交往并有幸交往的朋友们聊聊天儿了!”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七):幽默大本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九):科学大本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六):神来之笔
热度 1 baidawei 2012-6-30 07:51
休谟重病的时候,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独立战争正式开始了。一七七六年的六月,大陆议会指定杰弗逊,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以及其他两个人组成了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杰弗逊为领头人。 虽说杰弗逊的文笔好在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名声,可是由一个三十三岁的年轻人来牵头,七十岁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和年长资深的亚当斯协助,说明人们当时对这个委员会的重识有多么的不够。富兰克林和亚当斯都觉得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没有想到日后这个文件会变得如此之重要。实际上几年之后,亚当斯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这让他一直无法释怀。 这样杰弗逊就成了独立宣言的执笔者。他在费城富兰克林家一个街口之外的一间二楼的屋子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在人类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同另一个民族的政治联系,并按照自然法则和自然上帝的旨意,以独立平等的身份立于世界列国之林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驱使他们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神圣和不可剥夺的(Sacred and undeniable):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初稿写完之后,杰弗逊把它送给亚当斯和富兰克林修改和润色。富兰克林只改动了几处。但有一处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把“神圣和不可剥夺的”这几个字改成了“不言自明”(或译作“不言而喻” ,self-evident)。 这个改变虽然简单却至关重要。前者隐含着神赐和宗教的成份,后者则没有这种意思。“不言而喻”要么是大家公认的真理,即公理,要么就是可以被推导证明出来的结论,比如说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一百八十度这样“不言而喻”的定理。 杰弗逊也许并无意加入什么宗教的成分,富兰克林的心思也无从而知,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立国之本的文件来说,这个改变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没有把宣言中出现的“上帝”字眼去掉呢?那个字眼不是具有更直接的宗教意义吗?察看英文,在第一段杰弗逊用的就是“Nature’s God”,即“自然的上帝”。富兰克林,休谟,甚至杰弗逊都是所谓的“自然神论者”,他们认为宇宙的秩序也许预示着一种“神”的存在,但这个神并不是基督教里的上帝。 中文译本一般也把“自然上帝”前的“自然”两个字去掉,因为译者不明白它的意义。 病榻中的休谟,并不知道富兰克林的改动。我们也不知道富兰克林是否曾经读过休谟的理论,可是休谟曾经写道: “所有人类思索和探究的对象都可以归于两类,即观念的联系(relations of ideas) 和实际的事情(matters of fact)。前者如几何代数等科学,可以确定。象“直角三角形弦之方等于两边之方的和。。。。这类命题,我们仅凭思想就可以发现。。。至于第二类,它们的真实性无论如何明确,如太阳明天会出来,反面总是可能的。” 今天,这在哲学上被称为“休谟分岔”,所有的问题,都要在“休谟分岔”这个岔路口分分类。 如果太阳都可能不出来,更何况从未现身的神了。富兰克林不能容忍这样的模糊性,所以他才动了他的神来之笔。他的朋友休谟一定会同意他的改动了。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五): 几近完美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七):幽默大本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五):几近完美
baidawei 2012-6-30 07:48
斯密的“悼词”,实际上是一封他写给朋友们的信。值得注意的是,斯密通篇都没有谈到上帝,更没有祈愿上帝保佑休谟长眠之类的语句。这在今天的西方尚不多见,发生在两百多年前则更是让人难以想像。而且,斯密在谈到休谟对其之将死的态度时有这样的描述: 休谟先生镇定泰然的样子让我们这些朋友有时忘了他将要逝去的这件事,而继续和他交谈或者写信给他。他没有不高兴,反而感到很欣慰。我去见他的时候,他正在读一位朋友来的一封信,于是兴高采烈的让我和他一起分享。我对他说,虽然我知道他病得很厉害,但他的精神真是好,生命力在他身上这样旺盛,我甚至觉得他有希望会康复。 他说:“这种希望没什么根据。一年来持续的泻肚对任何年纪的人都不是好事(休谟和他母亲一样,得的是肠癌,所以泻肚带血),对我这个年纪来说更是致命的。我知道自己很虚弱,已经影响到了一些重要的器官,所以所剩日子不多了”。 “如果一定是这样的话,” 我说,“我们这些朋友会记住您, 你兄弟一家也都好,所以不要有什么遗憾。” 他说确实没有,尤其是在前些天读古罗马作家琉善《死亡对话》的时候,感觉更是如此。这本书里提到了希腊神话里冥王哈里斯的船夫卡隆,他负责把死者渡过冥河。休谟说他实在找不到什么理由不上卡隆的船:没有没造完的房子,没有女儿要照顾,也没有敌人要复仇。“我已经做完了所有我想要做的重要的事情;亲朋好友的现状,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所以确实没什么遗憾的了。” 但是休谟先生还是找了些开玩笑的借口。“也许,我会和卡隆说,能不能让我把我的书修订完再走,看看读者的反应。”“不过卡隆会说,你看到读者的反应,又要修订,那就没完没了了。 不行,赶紧上船吧!” “但是我会坚持说,耐心点,好卡隆,我一直在努力让大众的眼睛睁大一点。如果我再活几年,没准儿我会看到现在盛行的种种迷信会消失。”“卡隆一定会急不可耐气急败坏的说,你这个绕嘴的家伙,再来几百年那也不可能。我会给你那么长的时间逍遥法外吗?赶紧上船,你这个懒骨头。” 八月二十三日,休谟给斯密写了最后的一封信: “我最亲爱的朋友,我不得不让我的侄子代笔给你写这封信。 这些天我的病情有些加剧,昨天还发了个小烧,不过我希望这个烧能把这漫长的病症快一点结束。我不能邀你过来,但是医生会向你说明我弥留之际的情况。” 八月二十六日,休谟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他对人性,社会制度,道德,以及艺术的思考。他不相信奇迹,因为奇迹有悖于自然界有规律的运行。他也不相信上帝的创世说,因为他觉得能认知的因果关系需要有经验的体会。仅仅一次,不能再现的创世说无法用经验来认知,所以这不在人能认知的范围。因此,虽然斯密说他几近完美,但他不是神,而是几近完美的人。 去前一篇: 好友斯密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四): 休谟其人 去下一篇: 好友斯密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六): 神来之笔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四):休谟其人
baidawei 2012-6-30 07:44
休谟生于一七一一年爱丁堡的一个贵族家庭。不过,家境并不富裕,当他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父亲就撒手人寰,留下他的母亲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 休谟天资聪颖,十二岁就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家里人本来希望他能学法律,可是他却深爱文学和哲学。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文学和哲学是我毕生的热情所在和乐趣之源泉。当别人以为我在废寝忘食攻读法律著作的时候,我饕餮的是西塞罗和维吉尔。” 一七三四年,迫于生计,休谟在英国西南部的港口城市布里斯托找了份工作。几个月之后他知道那不是他毕生想要作的事,于是一个人来到法国西部的一个乡村。“在那里我想清楚了我的人生道路。决意用简朴的生活来弥补我财富上的不足,除了不断完善我在文学和哲学上的天赋之外,别无它求。我一生都始终如一的走在这条路上,也确实获得了成功。” 在法国的三年,休谟完成了著名的《人性论》。年仅二十八岁的他,能拿出这本让康德“大梦初醒”的著作,可以说确实是个天才。天才如果在艺术或者科学领域里是幸运,在哲学这一行里则不然。因为一般人无法理解他的思想,休谟只好换着方式来介绍。或以优美的散文,或以《英国史》这样的历史书来诠释。不过休谟天性乐观并且持之以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能够以写作为生,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 去前一篇: 好友斯密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三):好友斯密 去下一篇: 好友斯密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五): 几近完美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2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三):好友斯密
baidawei 2012-6-30 07:40
休谟去世的时候,富兰克林正忙着代表大陆议会和驻扎在纽约附近的英军进行谈判。因为七月里独立宣言已经问世,所以这些谈判也就无非是拖延一些时间,让华盛顿指挥的军队能更好地做些准备。 如果说富兰克林这时离休谟太远不能参加老朋友葬礼的话,那么休谟还有斯密和其他一些老友。斯密的悼词把休谟的性格,人品和他们之间的友谊刻画得淋漓尽致。斯密说: “我们永远难忘的最杰出的朋友休谟就这样离去了。对于他的哲学见解,人们无疑会有各种评论。或赞同或反对,依他们自身的观点与休谟是否相同来决定。然而,对于休谟的人品和为人,则很难有不同的看法。 恕我直言,我觉得休谟的脾气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豁达最泰然的一个。我们知道他是个节俭的人,但即使在最不幸的情形下,他待人也是非常的慷慨大方。他的俭朴,不是出于贪婪,而是由于他天性爱好自由而不愿受到贫困的牵制。他的性格非常温和,但思想却异常坚定,一旦下了决心,就绝无动摇之时。他幽默诙谐,优雅朴实,是好天性、好脾气的真实流露。至于那些在其他人身上屡见不鲜的似为智慧实为恶习的东西在他身上则没有任何踪迹可寻。 生性开朗而善交际的人,往往同时兼有浮燥、浅尝辄止的一面。休谟则不然。他广博、深刻、在各方面都力求全面。总而言之,无论在他生前还是现在,我都觉得,在脆弱的人性所许可的范围内,他几近完美。”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二): 神的故事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四):休谟其人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2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二):神的故事
baidawei 2012-6-30 06:28
休谟的过世让富兰克林很难过,因为他们二人多年的友情不仅建立在默契的思想上,也建立在相投的个性上。两个人年纪相仿,体形都很胖,而且都很合群, 都属于那种经常有饭局,善用慧语和幽默让客人流连忘返的那种。 富兰克林曾用诙谐的语调描述了他一七七一年的苏格兰之行以及他是如何下榻到休谟家中的:“我在星期六的深夜到达爱丁堡。暴风雨让我在一个小客栈里狼狈地落下脚。那个优秀的基督徒大卫休谟知道后,受到福音的感召,把我这个‘陌生人’接到了他在新城的家中,让我舒舒服服的住下。” 那个“优秀的基督徒”休谟在当时可是个有名的无神论者。他的哲学有一大部分就是否定盲从不加思考的宗教信仰的。富兰克林呢,和休谟一样,即使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也是个所谓的“自然神论者”,简单的说就是相信某种神的存在,但不是基督教里的上帝。富兰克林在他一七五九年的那次苏格兰之行中,有一天在和休谟,斯密这班人马吃饭的时候,讲述了一个他自编自演,颇为得意的故事。故事说亚伯拉罕给一个一百九十八岁的老人吃饭,饭后老人说他不信上帝,于是亚伯拉罕就把他轰出去了。夜里上帝来问亚伯拉罕: “那个老头哪去了?” 亚伯拉罕说:“神啊,他不信你,也不尊敬你。所以我把赶到荒郊野外去了。” 上帝说:“我难道不知道这些事儿吗?可是我还是容忍了他一百九十八年,给他饭吃,着他衣穿。你这个家伙,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难道连一晚上都不能容忍他吗?” 一七七一年的这次相会,老朋友们都变老了。富兰克林也要结束他多年北美殖民地住京代表的身份,要离开伦敦回美国了。休谟预感到这也许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于是把斯密那班老友请来,为富兰克林饯行。 去前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一):一七七六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三):好友斯密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一):一七七六
baidawei 2012-6-30 06:11
每年的七月四日,美国各地的夜空都会被绚丽的焰火所照亮。这些焰火把人们带回到一七七六年,两百多年前的一天。彼时彼刻,美国的立国之父们在费城宣布独立,不再做大英帝国的臣民了。 美国的独立日在今天是这样的家喻户晓,以至于很少人会想道,美英之间这个形式上的分离却是和双方先哲在思想上的一个契合分不开的。这个思想,就是那时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启蒙思想。那个世纪,人们现在称之为启蒙时代。 乔治华盛顿在一七八三年曾这样写到:“我们这个国家,不是建立在从前那些充满愚昧和犹疑的历史之上,而是基于最近的这个时代,这个对人的权利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清晰定义的时代。” 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契合,这些启蒙思想家和美国的立国之父们还有一些深厚的个人友情。一七七六年发生的一些事,把这些朋友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首先,那年的三月,亚当斯密在伦敦出版了他的《国富论》。六月, 本杰明 富兰克林在费城挥笔写下他的神来之笔,就是在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上把“神赐和不可剥夺的真理”这几个字改成“不言自明的真理”。八月,斯密和富兰克林的共同朋友,哲学家大卫休谟在爱丁堡辞世。 富兰克林是这些人和事之间的纽带。杰弗逊称他为“伟大的人物,时代的骄傲”。休谟说他是“美国第一位哲学家和最伟大的文人学者”。杰弗逊那年刚刚三十三岁,他和富兰克林后来作为大陆议会的特使一起在巴黎共事。富兰克林对他来说亦师亦友,二人的友情至为深厚。至于斯密和休谟,富兰克林在一七五九年和一七七一年曾两次到苏格兰拜访他们,度过了他自己所说的生命中“最密集的幸福”时光。第一次去苏格兰的时候,富兰克林被那儿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让这个自学成才的人成为人们后来尊称的“富兰克林博士”。第二次去,富兰克林干脆就住到了休谟家里。休谟把苏格兰思想界的名人都请来款待富兰克林。据说斯密就是在那个时候给富兰克林看了他正在撰写的《国富论》中的一些章节。 去下一篇: 启蒙时代和美国的立国之初 (二):神的故事 (既然太长没人看,我就分着发 试试 。对不起还是老掉牙的东西)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富兰克林的糊涂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5-2 09:42
富兰克林的糊涂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505:富兰克林的糊涂 富兰克林16岁起就开站吃素,在一次航海旅行中他发现剖开的鱼体内有较小的、整只被吞下肚的鱼。他顿时开悟:既然一种动物吃另一种动物是自然之理,那么人类吃动物也是自然的。从此他放弃了他的素食习惯。 我不知道富兰克林是真的那么认为,还是为自己放弃素食找借口。从伦理学论证的角度看,他的思路显然是很糊涂的。 人类是有道德自觉性的动物,至少有道德自觉性的人类成员在行为时需要考虑道德责任和义务,而非人类动物是没有道德自觉性的。指责非人类动物不遵守伦理道德是毫无意义的,以非人类动物不遵守伦理道德为借口,回避人类动物应该遵守的伦理义务是荒唐的。这里存在一个体现人类尊严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关系。那就是非人类动物不需要履行道德义务,却仍然享有人类动物必须尊重的道德权利,即人类动物对它们具有道德义务。 在这种不对等关系中,人类动物是道德主体(moral agent),而非人类动物是享受道德关怀的道德客体(moral patient),许多人混淆这两种身份,就会犯错误。富兰克林兄的问题就出在这儿。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519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夜记
stefanzhang 2011-12-5 08:47
自我管理的一个方法 在看《周一清晨的选择》,书中提到写下目标的重要性,然后举富兰克林为例,富兰克林曾经为自己列出想摈弃和培养的一系列品行,每天打分,看是退步还是进步了。 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方法,有个明确的目标,是不是积极,保持学习,宽容(无私),坦诚,有效率等等,人长大后其实每天都有变化和改进(日新,最终的结果是达到自由),只是比较缓慢,感觉不到而已,这时候赞美(外界的反馈)和目标(自我的评定)就很重要,打分这种形式有助于巩固目标,排除其它杂念对行为的影响。 2011.12.04,夜
个人分类: 日常|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下午茶:西门庆和卢梭,还有那些读书没有读明白的人
热度 1 jinkai719 2011-11-25 15:19
周末,美妙的回忆,我没有周末,我只有拼命的读书,为了什么?为了有一天有机会和你一起周末和你喝下午茶。 但是,但是,不妨碍,我写点东西,娱乐观众。 西门庆,不是你熟知那样的淫棍。而是一个遵守那个时代的游戏规则的人,我们称这种人,叫时代弄潮儿。 他的父亲没有给他很多的财产,但是在他父亲死后,他却很快得到很多的动,why?深得赚钱之道。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他做每笔生意都很赚!官商结合的厉害,我们要经商的朋友,西门庆是不能不学的。 卢梭,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文笔美的吓人,让康德都不的不得读他的书,读两遍。第一遍欣赏他的文章的辞藻。 他的《忏悔录》,是我读过的最感动的书之一,之一是因为还有《平凡的世界》,读过路遥,我才之道自己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感动,激励着我,一定要努力,因为富兰克林说过:没有见过一个勤奋的,朴实的人抱怨这个社会的。 他的《社会契约论》是美国独立宣言的前身,美国人不论如何褒奖他的作用,我们都不要在意。 但是,我要提卢梭,是一个你不知道的卢梭,一个西门庆,谎话连篇的人,不要脸的人,欺骗了巴黎很多的贵妇,还娶了非常丑的女人,不是怜悯,只是为了得到自己的高贵感!可耻的,扯淡,非常垃圾,用什么样的骂人话说他都不为过。如果说西门庆还可以让应伯爵喝汤,卢梭是不可能让他身边的人喝汤的,这样的素质的人,我们无法把他和他的文章《爱弥儿》放在一起的。 插一句,就是那个培根,提出现代科学的哲学的所谓的,某些的人嘴里“大牛”,shit,从来不做实验,实验自己都是不重视的。我还在实验里,天天氨水呢?他老先生从来不去实验室。哥,你忽悠人呢?我们要尊重他,但是不能盲目崇拜! 我们如何认识这些人?我们读史,《物理史》卡约里;《西方哲学史》罗素,对了西方有了罗素,才有了进步,敢于把那些牛人写的那么犀利,西方才能有进步。 中国很多的社会上的人没有把书明白! 国外人写书,一定有自己的偏心,自己的爱国爱民族之意,我们就要把这个看出来,《全球通史》的美国作者,真的需要好好读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点没有写中国的好话,body,你好好读一下,可以么?畅销书,都不能读!可是,就是这样的人,成为很多的中国人的偶像。 很多的香港的右派,不少观点都很好,但是但是,总是在那骂政府,你们shabi啊?没完没了。一个政府的建立必有其本意,这个本意是哲学的思想,也是大众的思想。为什么一堆流寇能打过一群风度翩翩的读书人?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曲线的建立和逻辑,都不是我们没有专门数学训练的人能理解的! 中国人读书,真的不知道,怎么回事? 能读书的人,被教育赶跑了,不能读书的人,却在那想疯狗一样咬人,迷惑观众。 第一个,王小波,肯定是语文没有学好。总是抄鲁迅的书,《祝福》我都读了5遍,读一遍,我感觉没意思,那是作者的内心的自演自语。而小波。,抄啊抄,我想这样的博士是怎么毕业的?我要是他的老师,我要给他不及格!写不好,不是你的错,但是抄袭,我就给你不及格!还小波体,那是鲁迅体。 第二个,方舟子,这个从苦难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学习有机化学,他的有机化学老师一定也是有机化学没有及格。生物呢?哲学呢?每一个及格的!结果他及格了,还出国了,还当叫兽了?给我很大的勇气,连这样的小人都能做外国叫兽,那我呢? 我有信心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爱国教育,民族教育,我们不能因为为了在别国家的报纸上发文章,而去不要脸的说中国垃圾,中国如何。。。。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数学学习上总要记住毕达哥拉斯的,还要记住中国的人名,现在明白了那是一种爱国教育! 慢慢明白了一件事情,剑桥只是一个发表演讲的地方,而不是思想产生的地方。。。。
291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分析企业DNA
Babituo 2011-10-10 16:36
如今,我们经常耳闻的一种技术就是DNA。无论是OJ·辛普森(OJ Simpson)的血液、莫尼卡·莱温斯基(Monica Lewinsky)的衣服、或在美国电视连续剧《CSI:犯罪现场鉴证》的几乎每一集里,DNA无处不在。50年前,克里克 (Crick)、沃森 (Watson) 、威尔金斯(Wilkins)和富兰克林(Franklin)等人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现在,基因组项目和令人激动的医学进步的前景,标志着世界对DNA关注的最新阶段。 DNA 的无所不在,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商业及其它领域的比喻方式。现在,企业不再仅仅拥有独特的文化,而是拥有独特的DNA 。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就注定企业无法摆脱某种不可改变的基因定数。然而,这种想法并未遏制管理咨询业。加里·尼尔森(Gary Neilson)和布鲁斯·帕斯特纳克(Bruce Pasternack)在其新书中所主张:“好消息是,与人类DNA 不同,组织DNA 可以被改善。” 尼尔森是博思管理顾问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的高级副总裁,帕斯特纳克曾在该公司工作过30年,现任总部设于华盛顿的非营利组织“特奥会”(Special Olympics)首席执行官。 两位作者将组织DNA作为一种指引性比喻,并建立orgdna.com网站。管理人员和员工可在该网站接受一项包含19个问题的自我诊断测试,目的在于揭示他们所工作的组织类型。 自2003年12月以来,逾5万人完成了该项测试。尼尔森和帕斯特纳克在其发现的基础上,确定了7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其中4种是不健康的,2种存在弊病但基本健康,只有1种是完全健康。 此外,他们的数据显示,不健康组织的数量超过了健康组织,比例几乎为2比1:54%比31%。(其余15%归类为“不确定”)作者根据这一分析,试图确定改善企业DNA以及打造更健康企业所需的步骤。 那么,构建组织DNA 的“积木”是什么?两位作者称,与人类DNA包含4种核苷酸成分一样,组织同样由4大关键要素组成:决策权、信息、激励因素和组织结构。 决策权与个人作出决策的权限有关。共有多少人参与决策过程?谁来决策?决策什么? 信息是一个关于绩效衡量的问题:如何协调各种行为?知识如何转移?谁知道什么?谁又需要知道什么? 激励是关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什么是财务回报和非财务回报?人们有哪些动力?而组织结构指的是组织结构图与组织层级。 这两位作者表示:“请注意,组织结构是最后一项。有时候它也会成为影响组织有效性的主要障碍,必须首先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如果不与其它3块“积木”进行统一变革的话,重组很少能产生持续的积极作用。” 该书用一章篇幅专门描述了从上述测试诊断得出的7种组织类型,并且提出处理其弊端的种种建议。不过,许多读者会发现,先在网上填写快速诊断的调查问卷,再转而阅读该章节,看看是否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这样会更有意思。 作者提出的7种组织类型是: ■ “消极—攻击型”:这是最为普遍的形式,27%的问卷得出这项诊断。在这些企业中,“人人微笑、点头、表示同意,但情况一成不变”。 ■ “间隙发作型” :一种“百花齐放” 的环境,混乱无章且最终不能持续。 ■ “已过巅峰型” :“过去的美好时光遭遇新世界的挑战”,最终表现欠佳。 ■ “过度管理型” :陷入“分析—瘫痪” 境地——“我们来自公司,在此提供帮助”。 以下两种类型属于基本健康型: ■ “恰好赶上型” :刚好取得成功——高度被动,不很具有战略。 ■ “军事化精确型” :“编队飞行”——扎实但反应迟缓。 所有组织中的最佳类型: ■ “强韧型” :“组织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能够适应变化、紧张、且不满足于现状。 起初,读者会非常怀疑这种明显简单化的组织分类法。那么,这种方法论在现实中是否可行呢? 正如作者所承认,一个人在回答这些诊断性问题的过程中,仅限于从个人角度对某种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所有答卷中,有1.5万份是在作者网站的客户专用版中作答,因此其结论所依赖的基础可能更具有可信度。) 但是,读者的怀疑情绪得到了消减,因为在该网站上,两种描述前雇主的不同尝试,得出了完全相符的诊断(“已过巅峰型”与“消极—攻击型”)。 作者表示,令人高兴的是,即便是不健康类型中的“重症”组织,也不一定会患上“不治之症”。过去10年左右,几家“不健康”的美国企业已经走出困境,作者列举了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赛门铁克(Symantec)、探索诊断公司(Quest Diagnostics)及嘉吉公司(Cargill)加以佐证。 此外,这本书并非什么“神奇子弹”,也不是管理及应对变革等复杂问题的简单解决方案。但是,该书可能提供一些洞见,知道消极—攻击型、过度管理型、已过巅峰型及间歇发作型企业,为什么如此难以管理。而且,在线测试仅需5分钟就可完成。 你的DNA(脱氧核糖核酸)还可能有什么更好用途吗?
个人分类: 基因软件开放实验室|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洲节
热度 1 xuyingxiao 2011-5-31 03:24
周六去看了一天,照例在富兰克林公园,各种培训机构的表演,社会服务机构的宣传和服务,各个公司的摊位和大量小礼品。免费体检,儿童手工,亚洲衣服试穿,舞狮舞龙等。 去年的记叙:“富兰克林公园,建于1895年,以各种植物见长,并且有各种活动,最近几周是亚洲节,每周都有不同的活动。周六匆匆去了一下,终于又 体会到人山人海的感觉,停车位都没有了。只呆了一个地方,看到了中国、日本、韩国等的歌舞表演,还看到了舞狮舞龙和游行队伍,每个队伍像运动会一样有人盛 装举着代表不同国家的牌子。各种活动都免费,很多摊位还有免费的东西可以领,像扇子、消毒液等。可以参加各种工制作,做蝴蝶、毽子、算盘、画画等。值得一 提的是还有较大型的免费体检,有特色的包括精神健康检查、眼睛检查、血糖、胆固醇和乙肝检查。印象比较深的是光脚测量身高体重时,每测量一个人就用消毒纸 巾擦一下脚接触过的地方。抽血时每抽一个人就换一次一次性手套。有出血的话会贴个创可贴。” 今年的照片: 脂肪及肌肉 拍立得 独特的乐器 去年的照片 公园风景 毛笔书法 纸做的毽子 游戏 折纸 老虎涂色 用泡沫和棍子做算盘 下跳棋 超薄液晶 游行的队伍 舞狮
个人分类: 生活|17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3月4日
xupeiyang 2011-3-4 07:49
1852年,俄国著名作家 果戈理 逝世 1923年, 胡适 大力提倡研究 国学 1933年, 富兰克林·罗斯福 就任美国总统 1951年,第一届 亚洲运动会 开幕 2006年, 胡锦涛 会见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代表 HistoryData.init();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宏观展望21世纪美中关系》演说
黄安年 2011-1-15 16:56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宏观展望21世纪美中关系》演说传递什么信息?(2010-1-1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月15日发布 现在我们看到的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发布的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在国务部本杰明•富兰克林厅举行的首届以理查德•霍尔布鲁克命名的演讲上发表讲话的全文,题为“宏观展望21世纪美中关系”(Broad Vis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由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IIP)翻译成中文。我国国家主席将于1月18-21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个讲话明确表达了美方主管对美国关系前景的见解。异体字是笔者所加。 *********************** 2011.01.14 克林顿国务部长就21世纪美中关系前景发表讲话 1月14日,美国国务部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在国务部本杰明•富兰克林厅(Benjamin Franklin Room)举行的首届以理查德•霍尔布鲁克命名的演讲会(Richard C. Holbrooke Lecture)上发表讲话,题为“宏观展望21世纪美中关系”(Broad Vis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以下是讲话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IIP)翻译。 ------------------------ 美国国务部 发言人办公室 2011年1月14日 国务部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 在首届理查德•霍尔布鲁克演讲会上的讲话: “宏观展望21世纪美中关系” 2011年1月14日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本杰明•富兰克林厅 国务部长克林顿:谢谢大家。对我个人而言,为这个演讲会作首场式讲话是悲喜交集的。我要感谢库尔特(Kurt)的开场白;朋友,你让在座各位再次看到跟在你后面出场有多难。(笑声)副国务部长吉姆•斯坦伯格(Jim Steinberg)与库尔特及其在国务部的出色的班子给我们对亚洲的外交政策增添了智慧和构想。我在亚洲地区每到一地,都会听到人们谈起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其中甚至还有赞美之词。(笑声)因此,我要感谢在国务部的这个出色的班子,感谢吉姆(Jim)、库尔特及所有人的勤奋努力和领导作用。我格外荣幸地请到外交大臣比尔特(Bildt)以及这么多位尊敬的大使,包括张大使在内,与各位同仁一道来到国务部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厅出席首届理查德•霍尔布鲁克演讲会。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应对处理了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些最棘手、最重要的挑战。他曾作为一名年轻的外交官在越南工作,曾孜孜不倦地参加《代顿协定》(Dayton Accords)的谈判,还曾担任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务特别代表。他在国务部、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的种种努力增进了美国的安全,并使全世界千百万人民获得了充分发挥天赐潜能的机会。我们正在以多种方式弘扬理查德的业绩,今天下午,我们中的很多人将汇聚在肯尼迪中心(Kennedy Center)共忆往事并缅怀纪念他。我们采用的另一种方式是这个新的系列演讲会,体现理查德对严肃政策议题的激情和他对这些议题应得到认真探讨的深信不疑。 近50年来,理查德参与了几乎每一项至关重要的外交政策挑战。即使没人邀请他参与,他也会插一手。(笑声)我环视大厅四周,不仅看到美国人士,还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而你们之中有很多人都明白我的意思。他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不会因别人说不行而罢休,我就多次对他说过不行,而那并不是他希望得到的回答。他曾与我们很多人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重要问题。今天,我想着重谈谈一个他很了解的议题,也是一个在我们准备接待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访问之际,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美中关系的前景。 作为有史以来国务部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最年轻的助理国务部长,如库尔特所说,理查德在安排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谈判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此后,他曾多年担任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主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理查德理解强有力的美中关系会增强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他对两国合作的很多障碍也看得非常清楚。但最重要的是,他看到美中关系的成功首先取决于这一关系能否给两国人民带来积极成果,同时也要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积极成果。 这些见解今天依然正确。我们本周听到盖茨(Gates)部长在北京强调了这一点,也听到盖特纳(Geithner)部长和骆家辉(Locke)部长在华盛顿强调了这一点。在美中两国初次打开接触的大门30年后,两国关系既显示了巨大的希望和切实的成就,也如人们所预料的充满了重大挑战。在对我们作出评判时,人们将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注重我们在促进两国与世界和平、繁荣和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美中两国目前面临一个关键时刻,我们所作的一切选择——无论大小——都将影响到这一关系的轨迹。过去两年来,奥巴马政府为加深、拓展和建立更加持续的合作创造了机会。我们看到了一些初期的成功,也经历了一些挫折。未来,要由我们双方更加连贯地将积极的言辞转化为有效的合作。要由我们双方来处理我们的分歧,而在两个伟大的国家之间分歧总是会存在的。我们需要明智地、负责任地处理这些分歧。要由我们双方履行各自的全球责任和义务。这些将决定我们的关系在未来岁月里能否充分发挥潜力。 自1979年建交初期双方跨出试探性的步子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经过多年几乎没有接触的阶段后,我们进行了30年的密集交往。最初,两国关系几乎完全集中在前苏联构成的共同威胁上。 在1990年代,我们开始在更广泛的地区问题上进行接触。我愉快地想起我丈夫和我以及我们的女儿的中国之行,那也是两国密集交往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的关系已扩展到全球范围。在双边对话中和多边会议上,我们辩论和讨论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国际问题。这些对话和会议涉及两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涉及人权等两国存在根本分歧的问题。 奥巴马总统下周将欢迎胡主席前来白宫访问,届时两国接触的广泛性将得到充分的展示。 我们两国关系的这30年也是中国令人赞叹地发展的30年。当理查德•霍尔布鲁克和他的同事们第一次访问中国时,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刚刚突破 1000亿美元。今天,几乎是5万亿美元。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过去都是用数亿美元来计算。如今,它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 中国的变化之所以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但同时也得益于一个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全球经济以及美国长期以来在该地区保持安全稳定的实力。中国已使数亿人摆脱了极度贫困,目前正帮助推动全球的繁荣。美国欢迎这种发展,我们也得益于这种发展。今天,我们的经济相互交织,我们的未来亦是如此。 尽管有过去30年的进步,中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我与我的中国同行交谈时,他们经常以激情的话语跟我说起他们的国家仍有多远的路要走。因为即使有这一切的增长, 中国有近四倍于美国的人口而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我们与欧洲联盟的贸易仍大于我们与中国的贸易。正如盖特纳部长本周指出的,中国要从一个国家主导、依赖外部需求和技术的经济体系,走向以内需和创新为动力、更市场化的经济体系,还需下大工夫。更多的人民在寻求对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更大尊重。他们正在寻找更多机会改善工作条件和对不公正寻求法律诉求。 理解这些优势和挑战对我们和其他人了解今天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它为理解该国在世界舞台上正在变化的作用和对美中关系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历史告诉我们,新强国的兴起往往会带来一个冲突和不确定的时期。事实上,在太平洋两岸,我们的确看到对中国的崛起以及对美中关系的未来的某些疑惧。该地区和我们国内的某些人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威胁,认为这将导致要么冷战式的冲突,要么美国的衰落。而中国有些人也担心美国一心想的是遏制中国的崛起,制约中国的发展,这种观点又助长了中国民族主义气势的新苗头。我们不同意这些看法。 19世纪解释大国间互动的零和博弈理论在21世纪是解释不通的。我们正走在从未涉足的地域。我们需要以新的方法来理解国际格局的变化,这种格局的特点是出现了新兴起的势力范围中心,但也有非传统的,甚至非政府的角色,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是一个事实,我们认为这特别适用于美中关系。 我们的交往——其实,我要说我们之间的纠葛——只能在这个新的和更复杂的环境中才能被理解。 当我第一次作为国务部长去中国的时候说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同舟共济。我们是在同一条船上,我们要么向同一方向划,要么我们将不幸造成动荡和漩涡,这将不仅影响我们两国,而且影响远在我们两国境外的许多的人。 这不是像敌友那种黑白分明的关系。我们是两个有不同历史、深刻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世界观的复杂国家。但是我们的人民相互能够看到许多相同之处:能量、创业的活力、为子子孙孙创造一个更美好未来的执着。我们在目前的格局秩序中都投入很多,合作比冲突能使我们都得到更大的益处。 但是,那并不是说我们就不会成为竞争者。相互竞争是人类活动的本质。是人就会有竞争,但问题是以什么方式去竞争会更有利一些。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一个蓬勃发展的美国对中国有利,而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同样也对美国有利,我们在整个亚太地区的朋友和盟友都会同意这一点。他们也愿意走出那个过时的零和公式向前发展,那个老公式会迫使他们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作出选择。 因此,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慎重、稳定、积极地处理这个重要关系,我们处理与中国关系的方针是基于现实、注重结果,并符合我们的原则与利益。这就是我们将谋求与中国发展一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方式。我肯定,在今后一星期中各位将经常听到这个短语: 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因为它确实概括了我们对于未来的希望,那也是我们的总统和中国的国家主席对于两国关系的描述。 但是,不能光靠愿望来建立关系,因此,它使现在成为一个关键时刻。 就像我在开始时所说,双方在以后数月、数年中所作的选择,以及我们所奉行的政策将帮助决定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不负期望,同时,也完全有赖于我们双方把峰会和国事互访的高层次承诺转换成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行动。为了把我们之间的关系保持在积极的轨道上,我们也必须坦诚面对我们的歧见,在我们从事必须共同处理的紧迫事务的同时,坚定、果断地处理这些分歧。我们也必须避免那些可能导致失望的不现实的期盼。这都要求我们在坚定保持我们各自价值观的同时,通过稳步的长时间努力来扩展我们合作的领域,缩小我们有分歧的领域。 在我们基于过去两年的记录继续推进并塑造两国关系未来的同时, 奥巴马政府正在推行一项包含三个相辅相成要素的战略。我们在亚太地区进行积极的区域性参与;我们努力建立中美两国间的互信;我们致力于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扩大经济、政治与安全合作。 我先来谈区域性参与。由于我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美国既是一个大西洋国家,也是一个太平洋国家,我们致力于发展与两大洋地区的关系。我们将我们与中国的关系牢固地置于一个更广泛的区域框架中,因为这与亚太地区的安全同盟、经济网络和社会联系网不可分割。 这样,我们将使这个关系保持应有的视野。 今天,它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双边关系同样重要,但是,不存在所谓的两国集团(G-2)。我们两国都拒绝这样的概念。还有其他关键的参加者、盟邦和新兴力量国家,它们也将与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来处理区域性和全球性事务。 过去两年中,美国重申我们致力于积极参与亚太事务并发挥主导作用。 正如我秋天在夏威夷所言,我们正在实施我们称之为的“前沿部署”(forward-deployed)外交,增加人员和项目,扩大在该地区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国首都的高层接触。美国已经更新和加强了与盟国——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的关系,同时加深了与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的伙伴关系。 我们正采取步骤,确保我们的防务态势体现该地区复杂且不断演变的战略环境,我们正在推动批准与韩国达成的一项自由贸易协定,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寻求达成一项地区性协定,帮助为美国公司创造新机会,同时为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提供支持。在我们今年晚些时候于夏威夷主办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时,这些目标将会成为中心议题。 我们还努力加强亚太地区的地区架构,包括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友好合作条约》(ASEAN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首次出席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进一步参与太平洋岛国论坛(Pacific Island Forum)。在亚洲建立这样一个更加有力、更加和谐的架构将造福于我们各方,特别是美国和中国。它有助于确保听到每一国家和每一种观点的声音,有助于强化从保护知识产权到确保航行自由的规则和责任体系,这些是一个公正的国际秩序的基础。在这些多边环境中,负责任的行为将获得合法性与尊重;对那些破坏和平、稳定及繁荣的行为者,我们将能够共同采取措施,追究其责任。 我们进行的地区接触为这种关系提供了适当的背景。我们的战略的第二个要素是与中国建立互信。我们需要形成合作与尊重的习惯,以促进我们更有效地合作,经受住一旦出现的分歧。 我们共同努力的最显著范例是战略与经济对话(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这个对话聚集了来自我们两国政府中几十个部门的数百名专家,不仅以前所未有广度探讨各类议题,而且在两国政府之间形成合作的规范或曰习惯。 我和盖特纳部长期待着今春接待参加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中方代表。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我第一个坦言,不信任在双方依然存在。美国与国际社会目睹了中国扩大军力并使之现代化的努力,我们寻求明确这种意图。盖茨部长本周在北京强调,保持军方之间的持续和实质性交流,增加透明度,对双方均有好处。我们需要更多高层访问、更多联合演习、更多专业军事组织之间的交流以及其他一些步骤,以便建立信任、理解意图和相互熟悉。这将需要中国消除不时产生的迟疑,与我们一道建立稳定而透明的军方对军方关系。我们认为,这非常符合我们双方的利益,因此我们将继续向中方朋友提出并与他们一道促进这一关系。 但是,建 立信任不仅仅是一项政府工作,两国人民也必须继续缔结新的、更深入的关系。 无论是在课堂上和实验室里,还是在体育场上和交易大厅中,我们的人民将通过日常联系建立持久的信任和理解。因此,我们启动了一种新的双边对话,促进民间交流,实施一批新项目,例如让更多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的“10万人项目”(100000 Strong program)。这些学生站在开辟我们未来关系的前沿。我在上海世博会上亲眼看到了这一点——我们高兴地看到有700万中国参观者来到我国的展厅,他们都受到会说中文的美国学生的迎接。其中一些中国客人对这么多美国学生学习中文感到惊讶,而且这些学生为有机会参加世博会这样重大的国际性活动感到高兴。 我们战略的第三个要素是扩大我们的共同努力,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一道应对这些共同的挑战。全球衰退、核扩散、恐怖主义、公海上的海盗活动——这些威胁影响到我们所有人,包括中国。 中国正与我们一起应对这些威胁。因此,我们继续鼓励中国帮助我们一起做更多的事情,更积极地与我们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一个内容广泛的议程,涉及一系列领域,我们最终将能借此判断我们的关系是否在产生真正的收益。 在经济方面,如盖特纳部长这个星期早些时候所指出,美国和中国确实必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经济规划发展方向,以确保全球在未来有强劲、可持续和均衡的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和中国通过20国集团展开有效努力,帮助刺激经济复苏。如果中国或美国未能如此富有建设性地共同努力,你们能够想象我们的经济今天会是什么局面吗?那几乎是一种可怕的景象。 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合作。盖特纳部长在他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公司希望从美国购买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对美国进行更大的投资,获得与市场经济同等的准入条件。同时,美国公司希望确保美国对中国投入的500亿美元资本能够为开辟新市场和创造投资机会打下强大的基础,从而促进全球竞争力。 我们能够在这些目标上协作,但中国仍然需要采取重大的改革步骤。具体而言,我们期待中国终止歧视美国和其他外国公司或其创新技术的不公平做法;取消给予本国公司的优惠,杜绝任何不利于外国知识产权的做法。我们需要为美国制成品、农牧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允许货币更快升值。我们认为,这些改革措施将不仅惠及我们两国,还将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可预测性和更普遍的繁荣。 我们还必须就我们面临的一些全球性战略议题而努力。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们两国在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UN Climate Conference)上的合作对于缔结《坎昆协议》(Cancun Agreements)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我们必须再向前迈进一步,实施有关透明度、资金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协议。时不我待,美国和中国与欧盟、日本、印度等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将为世界迅速走向清洁能源的未来确定速度和方向。 关于国际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协调投资和有关的合作项目来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会敦请中国采纳确保透明度和可持续性的国际公认标准和政策。我与中国领导人进行讨论时,经常听到他们表示,由于中国惊人的进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其他地方的发展措施引起严重担忧。我们欢迎致力发展,但是也希望彼此进行更密切的合作,实行共同的标准和方法。 在安全议题上,我们也有空间进行更密切和建设性的合作。 比如,我们在伊朗问题上已有进展,但现在必须予以贯彻落实。身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帮助制定了严厉的制裁,现在我们正在一起付诸实施。我们也期望中国帮助国际社会向伊朗领导人发出清楚的信息,要他们停止非法的核活动。 让我来谈谈在过去两年,特别是过去几个月来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北韩。美国和中国都理解迫切需要在朝鲜半岛保持和平与稳定,并实现北韩的完全无核化。 在美国方面,我们将会继续支持韩国和日本盟友,协助他们对抗这个好战的邻国。并且,诚如盖茨部长(Secretary Gates)在本周所言,北韩的核项目和弹道导弹项目正在成为对美国的直接威胁。因此,这不只是关系到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或是关系到对盟友的支持,而是不幸地成为对于我们国家自身安全的挑战。 从本届政府执政初期以来,美国和中国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韩国、日本和俄罗斯,共同谴责了北韩挑衅性的导弹和核试验。通过中国的支持,我们去年在安理会通过了强化制裁措施。这些努力清楚表明,当中国发挥非常建设性的作用时,我们能够合力产生成果,向北韩发出明确无疑的信息。 我们已经向北京的同事强调,中国作为一个和北韩有着独特关系,并且担任六方会谈主席的国家,对于协助影响北韩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已和中国朋友深入讨论我们的担心,即不能够对韩国军舰遭击沉事件作出明确反应可能会使北韩更加肆无忌惮地沿着一条危险道路走下去。不久之后即发生造成平民死亡的延坪岛(Yeongpeong Island)攻击事件。这一炮击更鲜明地显示此类鲁莽行为构成的紧迫威胁。 在最近几星期的密集接触后,包括奥巴马总统与胡主席的交谈,我们已经开始合力约束北韩的挑衅行为。我们正在推动支持南北韩对话,既尊重我们韩国盟友的合理担忧,也能奠定基础,针对实施北韩在2005年作出的以不可逆转的方式终止核项目的承诺,举行有意义的会谈。我们与中国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清楚告知北韩,它在近期所做的挑衅,包括宣称的铀浓缩项目,都是不可接受的,不但违反安理会的决议,也违背了北韩在2005年联合声明中的承诺。在北韩以具体行动显示它有意遵守自己的承诺之前,中国以及国际社会都必须有力执行安理会在去年通过的制裁。 关于台湾,我们对于中国和台湾就经济合作开展更多对话感到鼓舞——完成历史性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便是证明。我们的方针将继续本着基于三个联合公报和《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的一个中国的政策。放眼今后时期,我们将鼓励双方进行更多对话与交流,并且减少军事紧张和部署。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是 人权,这个问题在美国外交活动中仍然居于核心地位。 只要中国还在对博客作者进行审查,监禁维权人士;只要宗教信仰者——特别是未获登记的团体的成员——不能充分自由地从事礼拜活动;只要律师和维护法律尊严的人士仅仅因为替质疑政府立场的客户辩护而被投入监狱;只要像陈光诚这样的人士在获释后依然遭受迫害,美国就会继续直言不讳,对中国施加压力。 我知道,中国有许多人——不仅仅是政府官员,还有普通民众——对我们倡导人权的做法不满或抵制,认为这是侵犯主权。但是,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中国承诺尊重其全体公民的权利。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普世人权。 因此,在我们与中国官员的讨论中,我们一再呼吁释放刘晓波以及中国许多其他政治犯,包括遭受软禁者和强迫失踪者,例如高智晟。我们敦促中国保护西藏和新疆少数民族的权利、全体人民自由表达和自由礼拜的权利以及公民社会和宗教组织在法制框架内宣扬其观点的权利。我们坚决认为,那些在宪法许可范围内以和平方式倡导改革的人士——例如《零八宪章》的签署人——不应当受到骚扰或迫害。 我们还认为,当中国履行这些尊重和保护普世人权的义务时,不仅会使十几亿人受益,还将有益于中国的持久和平、稳定和繁荣。例如,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系统和对法治的尊重将保护公民的财产,确保发明者能够受益于自己的创新想法。每一个人——从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到记者和博客作者——享有表达自由将有助于公开交换对创新和创造性经济而言不可或缺的想法。一个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将有助于解决中国面临的一些最紧迫的问题,包括从食品安全到环境污染、从教育到医疗保健。从四川地震后从事志愿工作的许多个人和非政府组织身上已经明显可以看到这种潜能。中国压制自由的时间越久,失去的此类机会越多,在此期间,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奥斯陆的空椅子将继续象征着一个伟大的国家未能发挥的潜力和未能实现的希望。 我知道,中国领导人认为政治改革会动摇国家的稳定,妨碍继续推动至关重要的经济增长。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许许多多的国家——从韩国到印尼乃至世界上许多地区——认识到拒绝给予人民表达批评意见的权利很容易导致更大的动荡,相反,实行改革则能使社会更强盛,释放出新的发展潜能。显然,我们无法掩盖争议;我们也不应当这样做。但是,如果我们双方都能履行作为大国的责任,我们未来的关系就会牢不可破。 世界在期待着中国,许多人为此感到振奋,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有可能通过一些途径成为21世纪的一位独特的领导者。承担作为21世纪大国的义务将有助于在未来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多几乎难以想象的机会。然而,这意味着接受一份责任,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遵守并帮助建立一个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美国最初在近一个世纪之前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坦率地说,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抵制在我们的边界之外承担新义务。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内部有一种很强的意见,要求我们仅仅关注自己的事务,让别人去为未来操劳。但是,每当美国人闭关自守,试图避免接受上述责任,总是发生一些事件,迫使我们重新返回现实。我们在世界上承担的领导责任以及我们应对世界上最大挑战的承诺没有耗尽我们的力量或动摇我们的决心。相反,这种责任和承诺造就了我们,使我们成为一支在全球各地促进和平、繁荣和进步的力量。 的确,这是一个关键时刻,但是,我要对我的美国同胞们说,这不是一个恐惧未来的时刻。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我们那些与众不同的特质——我们的开放和创新、我们的决心、我们对普世价值观的奉献。世界期待着美国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发挥领导作用,确保在这个关键时刻之后迎来更大的稳定、和平、进步和繁荣。这正是我们过去一直发挥的作用,也是我们未来将始终发挥的作用。这就是美国的特质。我们有着超越昔日问题与冲突的传统。有时难以想象,在我母亲这一生中,美国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一次可怕的大萧条,我们许多最优秀的年轻人被派往遥远的地方作战,然而如今我们与往日的对手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与中国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关系,有望迎来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美国欢迎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崛起的强国。我们也欢迎中国不仅努力帮助本国人民摆脱贫困,也为其他国家带来繁荣和机会。我们期待着中国与我们一道应对今天和未来的挑战。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我们的后代在回顾历史时这样评价我们:他们不仅仅谈论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他们还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们共同努力,取得了成果。他们的确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更好的世界。 这就是我们的愿景,这就是我们对这一最重要的关系的承诺。 非常感谢大家。(掌声)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uschina-chinese/2011/January/20110114205102x0.2480062.html?CP.rss=true ************************88 希拉里:不同意中美“两国集团”(G2)提法 2011年01月15日 03:57人民日报 本报华盛顿1月14日电 (记者马小宁、王恬、张旸)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4日在美国国务院就“美中关系的未来”发表演讲,强调美国致力于与中国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美中关系,不断增强与中国的战略互信,并与中国以及其它国际社会成员一起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克林顿是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前夕发表此次演讲的。 克林顿强调,美国欢迎中国经济的增长,并从中获益。她认为,“零和思维”不适用于21世纪,美中关系也并非简单的“非朋友即对手”,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符合美中两国的利益。 克林顿同时表示,她不同意“两国集团”(G2)的提法,国际社会还有许多其他重要成员。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1/15/4291496_0.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趣闻
fs007 2011-1-7 11:51
寻正 【按:本文为Women's Health约稿发表文章,欲转载者请与我或者该杂志联系。发表文章有修改。】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在最早的中国流行的人痘接种技术风险极大,因为使用的是原病毒接种,稍不注意,就会产生真正的天花,不少人因此丧失性命。因此,当时接种天花的决定并不易下,著名美国科学家与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就反对种痘。在1736年富兰克林因天花而失去4岁的儿子,此后终身后悔并极力推荐天花接种。 天花是人类第一个消灭的传染病,不象其它大多数传染病,感染穷人时后果更严重,天花被称为公平的传染病,谁得了它,后果都很严重,死亡率高达30-50%。中国清王朝王室就有三位皇帝得过天花,同治与顺治皇帝都死于天花,而康熙大帝则因为患天花幸存而得到皇帝宝座,不然,顺治可能会传位给他的长兄。 天花接种技术最早由英国驻奥特曼王朝的使馆医生传回英国,英国王室欲接种天花,却对其安全性不放心,于是伦敦的新门监狱中找了六个死囚做实验,如果他们参与实验不死的话将被释放,六个死刑犯不但得到了对当时最历害的传染病的免疫力,还因此获得了自由,算得上历史上报酬最丰厚的医学实验志愿者。 在1920年代,世界上头号兽医加斯顿*拉蒙(首届世界兽医协会总管)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东西使得马接种破伤风部份产生更大的脓包,也产生了更强的免疫效果,因此他把此类物质称为免疫佐剂。后来著名免疫学家查尔斯*詹韦把它称为疫苗的“龌龊的小秘密”,因为疫苗提纯净化反而可能降低其免疫效果,免疫佐剂的作用机理不明确,发明家依靠尝试才能找到最佳搭配。 在医学史上,勤奋与严谨未必总能得到最佳效果,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佛来明如何发现了青霉素,他不小心把培养细菌暴露在空气中,感染了青霉菌,从而导致他发现了青霉素。在他几十年前,巴斯德实验室发生了同样的故事,据说他的助手粗心大意地把鸡霍乱菌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因此巴斯德获得了鸡霍乱疫苗,某种程度上说,开启了人类主动寻找疫苗的时代。看来科研人员偶尔粗心大意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35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富蘭克林的名作:窮理查年鑒
jiangjinsong 2010-6-13 12:25
富蘭克林可是了不起的偉大人物,不用蔣科學介紹了吧。 他的《自傳》以及《窮理查年鑒》都是非常重要的經典,值得我們學習。 俺學雷鋒做好事,難道就沒有誰給俺一點表揚嗎! 窮理查年鑒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662 次阅读|6 个评论
富兰克林与消防
fpe 2010-4-21 01:06
富兰克林与消防 看到武夷山老师的 《 了不起的富兰克林》 ,不禁想起富兰克林的消防贡献。作为学徒出身的富兰克林,其科学素养是很有限的,虽然他涉足很多领域,但没有突出的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不过从实用和社会的角度,富兰克林的贡献很大。 第一, 富兰克林重新设计了取暖的炉子,后人取名为富兰克林炉,在节能和安全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某些北部乡村,仍然使用富兰克林的设计; 图1. 富兰克林取暖炉 第二, 富兰克林在法国担任大使期间(比 John Adams 时间长),与上流社会打成一片。他注意到石膏( Plaster of Paris )的贡献,把石膏引入美国,主要用于建筑防火材料,效果显著。美国建筑面积大,建设周期短,全靠干墙的贡献。而所谓干墙,不过是玻璃纤维增强的,内部发泡的,外部牛皮纸包裹的石膏板(见博文 《干墙风波之我见》 。美国建筑业的高效,快速和低成本,完全是干墙工业支撑起来的。经过专家研究,世贸大厦之所以倒塌,就是因为世贸大厦的核心部位使用了大量的干墙来防火。这些干墙缺乏强度,在飞机撞击下脱离原来的位置,导致核心部位的钢材强度在火焰的烧烤下降低,导致悲剧的不可扭转。为什么要用干墙呢?质轻体薄,隔热阻燃,防火降噪,加工方便。富兰克林是把石膏引入美国的第一人,其功劳是明显的。 第三, 富兰克林组织了全美第一支志愿消防队伍( Union Fire Company ),成立于 1736 年。今天,全美大约有 3 万多消防队伍, 90% 以上是志愿消防队伍,保护全美 39% 的人口,其组织的原则,大体与富兰克林的 Union Fire Company 差不多。不过该消防队后来也职业化了,以应付都市消防的专业化需要。都市的工业税和地产税高,可以保证消防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乡村的消防只能是志愿的,可以节省成本。 图2.消防队员富兰克林 第四, 富兰克林组织了火灾保险互助组织( the Philadelphia Contributionship ),在 1751 年成立。所有投保单位共同捐献基金,帮助那些遭受火灾的单位避免损失。如果没有火灾呢,盈利则为所有投保单位所分享。著名保险公司 FM Global 仍然实用这一原则。 图3. 富兰克林创办的火灾互助保险公司标志 为什么富兰克林会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富兰克林学徒出身,投身于当时社会最先进的知识加工领域:印刷业(相当于今天的互联网)。通过开办自己的报纸,他能够自由宣传自己的理念,团结一批志同道合者,学习欧洲最时髦的科学游戏,成立费城哲学学会。同时,他代表新生的美国出使欧洲,接触了欧洲最新的思想潮流,因此可以有很多对美国人来说很新鲜的贡献。富兰克林之所以可以取得无人比肩的成就,无他,有钱,有闲,顺从自己的好奇心而已。 图4.富兰克林组织的读书会,即后来的费城哲学学会前身。 有道是,科学顽童本杰明,知识经济累财富;学习欧洲多实验,格物致知多风流。 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下列网页: http://www.pbs.org/benfranklin/l3_citizen_networker.html
74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富兰克林12条规则
nanofeifei 2010-1-20 15:57
富兰克林 12 条规则 1 、控制,欲不可太强,求不可过多; 2 、缄默,避免无聊闲扯,言谈必须有益; 3 、秩序, 生活 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时要合理部署; 4 、决心,要做事就须下决心,下决心就一定完成; 5 、节省,任何破费都要有益,不论于人于己; 6 、勤勉,珍惜每一刻时光,去掉一切不必要之举; 7 、恳切,不使用诈骗手腕,斟酌事情要公平合理,说话要根据真实情形; 8 、公平,不得损人利己; 9 、中庸,避免任何极端偏向,尽量抑制报复心理; 10 、镇静,戒除不必要的懊恼,别为那些琐碎、常见和不可避免的不顺利而烦恼; 11 、纯粹,净化思想和灵魂,摈弃一世玷辱美德和心灵的东西; 12 、谦虚,抛弃自豪和骄傲,让心胸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 优秀的习惯,养成优秀的为人处事态度,不知道你我能不能坚持做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旅美杂忆(五)名校之光
zhangqy 2009-5-29 18:22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五)名校之光 宾西凡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简称为宾大,美国人简称为 U Penn),是富兰克林创办的。他在1750年接手十年前未建成的贫民学校的基础上集资创办了一所学院, 第一任校长就是富兰克林。 1755年命名为费城学院。美国独立后,于1779年定名为宾夕凡尼亚州立大学,是美国不属于任何教派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也是美国最早的大学之一。1791年变为私立的宾西凡尼亚大学。美国有几家权威机构和新闻单位,根据十几二十项指标打分,每年公布大学排名榜,各家排的次序略有不同。在美国历年高校排名榜上,宾大往往排在前十名,2002年排第6名(也有把它排在第9名的),是美国十大名校之一,是美国东部常春藤联合会 (Ivy league,其成员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康乃尔、哥伦比亚、达特茅斯、布朗、宾夕凡尼亚等八所最古老的名牌大学)的一员,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高等学府。 校园里立有两座铜像,一座是第一任校长富兰克林的铜像;另一座是富兰克林亲手提拔的第一任教务长史密斯(Rev. William Smith)的铜像,史密斯在学校创建时期起过重要作用。 常春藤联合会所属的八所大学,每年都会在其成员内部举办体育比赛等赛事。他们的球队也是大学里的强队,一般的大学球队非其对手,因为他们往往特招体育尖子入学。当然,他们也特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入学。曾有一位哈佛的考生化学考得特别好,但其他都不及格,教授们认为他是化学奇才,决定破格录取,后来此人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肯尼迪也是破格录取的。美国的博士点的设置不是由政府部门决定的,而是由各大地区的名校联合开会讨论决定的。常春藤联合会有东部大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批准权。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能不能招收博士生呢?在我国是不行的,在美国却可以,他们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不过,社会上不承认,得了博士学位也没有用,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读了。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的任何一位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相当于我国的讲师),只要有课题,有科研经费,就可以招收博士生,不需要审批。所以,在国外,没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的叫法,不存在这样的岗位。 在八十年代,宾大当时一年的经费约有十亿美元,约为当时湖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可见其财力之雄厚。其中一半多来自学费,其次是科研经费,小部分来自校产和个人(多为校友)捐赠。有科研经费的教授,在聘请合作者、博士后、助手时,也得按规定向学校付相应一笔钱,其理由是他们使用了学校的房屋、图书资料和设备。学费按学分收费,不同的学科收费不同。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需两万多美元,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管理系的学费最贵。学费加上生活费及其他费用,大学四年要花费十几万美元以上,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能力负担的,是所谓的贵族学校。家庭经济不太宽裕的学生为了省钱,有用二过二(Two pass two)的办法的。就是先到宾大外面的某个学院(College)读二年制的专科,毕业时,成绩好的,由老师推荐,经宾大审查,可以转学到宾大再读两年本科,相当于我国的专升本。独立的学院,尤其是社区学院,学费要低廉得多,用这个办法可以节省一大笔钱。而某学院也以 Two pass two 的人多来表明他们的教学水平高,并以此为荣。 宾州大学(华人对这所大学的简称,另有公立的宾州州立大学,有几个分校,都不在费城),占地约1千7百亩。看起来不算很大,其实很大。不像我国的大学,校园里没有庞大的师生员工宿舍群。该校共有学生两万多人,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之一,其规模比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大学都要大。该校仍然时断时续兴建一点大楼,又花巨资收购了紧邻的希尔顿饭店,校区稍稍有点扩大。宾大有文理学院(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安能堡通讯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牙医学院(School of Dental Medicine),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法学院( Law School), 医学院(School of Medicine), 护理学院(School of Nursing), 社会工作学院(Social Work School), 兽医学院(Schoo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沃顿学院(Wharton School)等10个学院,有几百个系,各系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学院只管宏观调控,比如决定教师的编制等。此外还有教育研究生院(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美术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Fine Arts)等等。学院的设置,各校有所不同。比如哈佛和耶鲁有神学院,没有兽医学院,而宾大则反之,等等。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电子数字积分机和计算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简称),1946年诞生于宾大莫尔电气工程学院(Moore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后来扩充为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是由两个青年人莫奇利(J. W. Mauchly, 总设计师)和埃克特(J. P. Eckert)为主研制成功的。莫奇利只有三十多岁,埃克特更年青,24岁就担任总工程师,是典型的娃娃总工。这是美国国防部的重要项目,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的轨迹的。宾夕凡尼亚大学里名教授多的是,但他们还是敢于起用年青人,这和美国的观念以及一贯的做法有关。在美国,科学基金向年青人倾斜。年青人在科研上做出了好的成绩,就会得到有力的支持,很容易申请到大笔经费。老教授除非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否则很难和年青人竞争。我们这里喜欢论资排辈、讲名份、讲地位、官本位,很难想像会让一个小年青来担任如此重大项目的总工程师。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埃尼阿克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用了1万8千个电子管,占地135平方米,重达30吨,电功率150千瓦,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500次乘法,比手摇计算机快1000倍,比人工计算快20万倍。在当时,其计算速度已经快得惊人了。ENIAC 用的是十进制,调试不易,稳定性低,故障率高,只能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他们又根据后来加入研制工作的大科学家冯?诺伊曼( J. von Neumann )的建议改用二进制,造出了第一台二进制计算机,使计算机调试容易,运行稳定性大大提高。接着又造出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现在,计算机结构、储存程序和二进制编码等,仍沿用冯?诺伊曼创立的那一套,所以,冯?诺伊曼为誉为计算机之父。 新技术,尤其是晶体管、集成电路和激光器的发明,使计算机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变化,能够研制和生产出功能强大而且小型化、微型化的电子计算机、手机、电视机、U盘和网络等等的电子产品,使这些崭新的电子产品普及到千家万户,从而使人类社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变化,继蒸汽机时代和电器化时代之后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是信息时代。 每隔1年半,微处理器(CPU)集成块的晶体管数就会翻一番(即所谓摩尔定律)。现在,一块指甲大小的薄硅片上,能集成千万个以至若干亿个晶体管及其线路,微机的计算能力呈指数增长。小小的个人计算机的功能非常强大,目前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亿次以上。2004年,最高配置的个人计算机,运算速度高达每秒数亿次,相当于八十年代的巨型计算机了。运算速度为数十亿次甚至更高的CPU,也相继问世。一个薄薄的几寸见方的硬盘,存储容量可达几百G(一千亿)比特以上,装得进一个图书室里成千上万册藏书的内容。巨型计算机更以每秒运算百万亿次、千万亿次的速度在高速发展着。计算机能模拟复杂过程,能解方程,做数学推导、数学证明(获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的数学家吴文俊,对机器数学证明有重要贡献),有高级逻辑思维等等惊人的人工智能。 1996年,被誉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棋手、连续15年夺得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俄罗斯人卡斯帕罗夫,和美国IBM公司的深蓝超级计算机下象棋,电脑棋手深蓝被这位棋王击败。IBM公司接着又造出功能更加强大的更深的蓝超级计算机,2000年首次以4:2击败了卡斯帕罗夫,引起轰动。2002年10月,卡斯帕罗夫的学生、新的世界棋王克拉姆尼克又和德国的超级电脑弗里茨一决雌雄。电脑棋手弗里茨每秒能算出350万步棋。新棋王雄心勃勃,很想超越卡斯帕罗夫,打败电脑棋手弗里茨。此次人机大战再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10月19日战罢8轮,最终结果4比4,双方握手言和,新棋王总算勉强保住了面子。这次人机鏖战,没有克拉姆尼克的老师、老棋王卡斯帕罗夫前两次人机的交锋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卡斯帕罗夫还是不死心,2003年11月,他又和电脑更弗里茨(X3D-Fritz)再次交锋。这种电脑更为先进,处理器是奔4、2?8兆赫,内存为4G,每秒能算出500万步棋,而且屏幕上显示的是三维动画,卡斯帕罗夫不需用键盘或鼠标,只需向电脑发出口令即可,真正做到了君子动口不动手。4场比赛的结果是2比2平,卡斯帕罗夫总算挽回了一点面子。据说,卡斯帕罗夫仔细研究了电脑下棋的特点,他发现,电脑棋手喜欢贪吃,不会丢车保帅,利用它的这个弱点,常常可以使它上当受骗。所以40岁的卡斯帕罗夫赛后得意洋洋地笑着说:别看时间不长,但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更是一场赌博:人脑和电脑的较量。最重要的是我们双方都在学习。计算机越来越进步,但是我们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 他的结论是:还是人脑更厉害。电脑的上述弱点,其实是软件的弱点,要是由更懂软件的更高明的棋手来设计,这个弱点应该能够克服。此前的比赛可以说明,随着电子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改进,电脑下棋的智慧越来越高,能够和世界棋王相匹敌,以至超过棋王。要是电脑达到每秒能算出一两亿步棋,恐怕棋王就很难对付了。 卡斯帕罗夫在和电脑棋手下棋前说:我一定要击败电脑,以捍卫人类的尊严。这位老兄真有点像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攻打大风车,只不过是中世纪没落骑士的可笑行动;人和电脑下象棋,不仅仅是娱乐活动,也是很严肃、很有价值的科学实践。通过研究象棋软件,对于发展对策论大有好处。对策论(又叫做博弈论)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有重要应用。冯?诺伊曼在对策论方面有重大贡献,是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实,电脑并非生物,没有感情,它也就无所谓尊严,电脑是人类高度智慧的产物。电脑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有可能超过人类。电脑棋手击败棋王,正是人类所创造的奇迹。机器是人脑和人手的延长。大力士绝对不会因为挖掘机的力气比自己的力气大得多而觉得有失尊严。电子计算机的功能日益强大,可以肯定,不要很久,再厉害的棋王,也别想从电脑棋手那里赢得一盘棋了。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超出了神话和科学幻想家的想像。计算机和信息科技的发展,爆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比起蒸汽机和电气先后引起的两次工业革命要深刻得多。多媒体、DVD、EVD、网络、光纤、光电脑、纳米晶体管、生物芯片、量子电脑,等等,新事物层出不穷。使聋子听到声音,使盲人感觉到亮光,不再是遥不可及神话了。所有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科技进步之神速,超出人们的想象。 上世纪中,有人说,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等,是唯心主义的,是伪科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实践证明,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宾大把ENIAC 的十分之一专门放在电机系的一个房间里,作为极其重要的文物供大家参观。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宾大带来莫大的荣耀,他们常以此自豪。1996年宾大举办了盛大的电子计算机诞生50周年庆典。我站在这个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庞然大物面前,仰视着装有密如蛛网的电线和无数电子管的高高的柜子,浮想连翩,好像电子管幻化成千万盏美丽的明灯,光华四射,璀璨夺目。 当时宾大使用的计算机的主机的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各系都有终端,有的教师还把终端拉到家里,周末就在家里做计算。他们已觉得主机的速度慢了,正准备升级为每秒100亿次的巨型机。当时,我国才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亿次的银河机,差距很大。 他们紧跟科技进步,经常把设备更新换代。当时系图书室里有一台电传打印机,图书管理员利用它帮你查资料。查资料时,先和全美信息中心接通,把要查的内容输进去,就能查到你想要的东西。例如,我有一次想查一位作者这十年来发表的论文,把他的名字输进去,再输入时间间隔,很快就在电传打印机上把他在这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和发表的期刊、日期打印出来了。当然,这一切都是要向信息中心付费的,这次我花了老板十几美元。如果想要某一篇论文的全文,它也可以全部打印出来。想查某种专题的论文,它同样能够替你将这方面的论文全部列出。论文发表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信息中心就把它收录进去了。当时还没有互联网,查资料就很方便了。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我们的图书馆有这样的服务项目。现在有了互联网,更加方便了。我相信,他们又有了新的服务项目。他们使用互联网是免费的,我们还得自己掏腰包。 美国常把文科和理科放在一起,组成文理学院(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按我国的做法,文理学院还可以分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院来。)宾大文理学院经常排在美国文理学院的前十名。著名青年物理学家施里弗( J. R. Schrieffer) 曾任教于物理系,他和巴丁(J. Bardeen),库柏(L. N. Cooper)三人因创立对1911年发现的超导现象作出正确解释的 BCS 理论,而共同荣获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宾大的沃顿学院(Wharton School)是世界上第一所经济学院,和哈佛的商学院齐名,在美国商学院排名榜上,常常位居前三名。去年哈佛商学院落到它的后面了,今年哈佛商学院又排名第一,沃顿学院排名第三。据美国《金融时报》对全世界的大学所做的调查,以学校毕业的MBA目前的收入、职位的高低、就业机会、及校方教授资历等主要指标来衡量,前五名分别是: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商学院。沃顿学院的博士生在毕业前,就被各大公司预先许以高薪网罗而去,成为金领族,端上金饭碗。198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克莱茵( L. R. Klein) 教授,是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曾任许多国家的经济顾问,包括联合国、美国和我国的高级经济顾问,在他的支持下,计量经济学才在我国创立了,为我国的经济决策和培养大批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作出过重要贡献。和我同一年到宾大的洪平凡,师从克莱茵教授,获博士学位后,为联合国所聘用,现为联合国的高级经济事务官。 宾大医学院今年(2002年)在美国医学院中排名第三。在这个医学院毕业的布朗(M. Brown),和哥德斯坦(J. Goldstein)一起,发现了血液中的胆固醇分为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前者会硬化血管,后者能软化血管,阐明了胆固醇代谢规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原因,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两人共同在198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附属医院是美国第一所教学医院,也是美国的一流医院,他们的器官移植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器官的移植手术(例如肾移植术),早已成为常规手术。1986年举行了成功移植肾脏1000例的盛大庆祝会。现在有一种风行世界的防皱药物就是宾大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1986年发明的。要是他去申请专利,可以发大财,可是,他却不这样去做,他要造福人类,使广大消费者能得到廉价的防皱美容用品。第二年,世界(包括我国)市场上就迅速出现了这一类防皱美容霜。记者在介绍了他的事迹后说:他也还是能够得到好处的,因为他可以申请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富兰克林的影子。 大家知道,富兰克林是美国开国元勋,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他是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外交家,政治家。他做了很多十分重要的实验,特别是电学实验。他首先提出电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电流只有一种电荷在流动而形成的等重大基本概念,为近代电学奠定了基础,而被称为近代电学之父。他有避雷针、新式高效节能火炉(富兰克林炉)、电轮(法拉第电动机的滥觞)、三轮钟、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新式路灯等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有的人只是把富兰克林发明的东西略作小小的修改,就去申请专利,大赚其钱。富兰克林对此事不但毫不在意,而且还很高兴。宾州州长要为他的发明给予专卖权时,他谢绝了。他说:我从不同他们(指利用他的发明赚钱的人)争论,因为我自己无意利用专卖权来获利。既然别人的发明给了我们巨大的便利,我们也应该乐于让他人利用我们的发明,并无偿地慷慨地将我们的发明贡献给他人。这是在18世纪四十年代初,富兰克林三十多岁,不是很富有时候的事;更不是在美国独立以后,位高权重、声名显赫之时,因此更加难能可贵。 富兰克林出身微寒,只读了两年小学就因家贫而辍学了。他10岁开始帮父亲做工,12岁当印刷厂的童工。在美国独立前除了从事社会活动、理论研究、搞发明创造和科学实验外,还通过经营印刷业和报业而成为大实业家,他从不利用自己的发明来申请专利去获利。他十分关心平民百姓,资助穷人读书,是解放黑奴的先驱者。虽然位高权重,名满天下,却极其歉虚。他有很多荣誉头衔,墓碑上却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他有多方面的巨大贡献,又有很高尚的人格,各方面都堪称典范。在美国,富兰克林倍受推崇,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说:平生让我最佩服的人有三个,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第二个也是富兰克林,第三个还是富兰克林。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杰弗逊说:富兰克林是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和最杰出的人。 富兰克林深得人民群众爱戴,影响很大,被誉之为美国之父。富兰克林只担任过大使、邮政部长、州长等职,是部省级的官员,而他的头像却被印在美国的钞票上。能享受这一殊荣的,只有历史上功勋卓著的总统华盛顿和林肯等极少数几个美国伟人,于此可见富兰克林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富兰克林、居里夫人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无私地把他们的发明创造奉献给全人类,他们的高尚情操,受到人们高度尊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美国,有不少学者能出于污泥而不染,保持清高,毕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不计名利,无私奉献,显然是受了这些贤哲的深刻影响。在美国,除了人文学科的学者(如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以外,难得看见有哪位自然科学家或工程师因为出了名而被请去当官当议员的。看来学而优则仕在这里没有多少市场。当官也很不稳定,一朝天子一朝臣,又没有太大的特权。根据民意调查,当官并不很吃香,甚至有人认为当总统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所以,学者官瘾不大。他们出了名,仍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中,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在宾大,确有视学术为生命、视权、财如粪土、学问一流、品格一流的德学双馨教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自然会培养出学业拔尖、道德高尚的学生来。 下面两张照片,一张是在宾大实验室陈列的世界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这里只展出其中的十分之一。第二张是宾大图书馆前的富兰克林铜像。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