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儿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Translational Pediatrics, AME第13本SCI期刊来啦
ningbi 2019-11-20 22:02
恭喜Translational Pediatrics,被SCI收录!!!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旗下的网页 Master Journal List 中,输入Translational Pediatrics进行检索,可以看到: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这说明,Translational Pediatrics已经被SCI收录!祝贺祝贺! TRANSLATIONAL PEDIATRICS Publisher: AME PUBL CO,FLAT-RM C 16F, KINGS WING PLAZA 1, NO 3 KWAN ST, SHATIN, PEOPLES R CHINA, HONG KONG, 00000 ISSN / eISSN: 2224-4344 Categories: CLINICAL MEDICINE | PEDIATRICS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Additional Web of Science Indexes: Current Contents Clinical Medicine |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Translational Pediatrics 于2012年创刊,英文,双月刊。这应该是AME的第13本SCI期刊。
个人分类: SCIE收录|4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知怎么选择益生菌?请参考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
hongkuan15 2017-2-21 09:37
随着人体共生菌群(commensal microbiota)及其基因组的总和-人体微生物组(microbiome)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益生菌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益生菌 是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益生菌作为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世界上许多组织和国家制定了益生菌循证评价和推荐指南。但与化学药物不同,益生菌为活的微生物,其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即某一菌株的治疗作用不代表本属或种的益生菌均具有这一作用。 目前国内使用的益生菌大多数是由国内的公司研制的,基本上没有在国外使用,仅有部分国外公司研制进口的益生菌在国内使用,所以, 以国外使用的益生菌菌株为基础制定的循证评价和推荐指南显然不适合于国内。 2010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制定了《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2010年10月)》,并且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及多个会议上进行了宣讲和推广,对提高广大儿科医生正确规范地使用益生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6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益生菌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如本指南引用的文献中有75%是近6年发表的,其中近20%为多中心、随机对照(RCT)研究、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等高级别研究证据。 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依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CEBM)临床证据水平分级与推荐意见强度的标准, 对近10年来国内儿童使用的益生菌临床应用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检索评价,以此制定了针对国内使用的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 国内使用的益生菌 目前国内使用的益生菌有 20 余种,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布拉酵母菌、肠球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等,尽管使用的细菌种类与国外相同,但是菌株绝大多数与国外不同。 菌株( strain ) 是指来自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也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如青春型双歧杆菌 DM8504 株、 长双歧杆菌 NQ-1501 株等。与其他药物的标识不同,益生菌的剂量以每个包装含有的细菌菌落数( colony forming units , CFU )表示, CFU 相当于活菌的数量。国内临床使用的益生菌汇总见表 1 。 通过对对收集的文献采用 OCEBM 临床证据水平分级进行评价,并且形成推荐意见 。 推荐的强度依次为 A 、 B 、 C 和D。 胃肠道疾病: 儿童腹泻病 急性腹泻病 的主要治疗原则是预防和治疗脱水、继续进食以及合理使用药物等,使用益生菌可以缩短腹泻病程,减少住院时间。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散( A )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A )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B ) -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B ) -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 B ) -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B ) -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 B )、复合乳酸菌胶囊( B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B )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 B )。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 因复杂,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并予去除病因治疗。在综合治疗的同时使用益生菌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散( B )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B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 B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B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B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 B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C )和复合乳酸菌胶囊( C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AD )的预防 AAD 的发生与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及疗程,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益生菌能够明显减少 AAD 的发生率,并且减轻 AAD 的程度 - 。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 A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A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 胶囊( A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A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 B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B )和地衣芽孢杆菌( B )。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是 AAD 的一种严重类型,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 A ),。 化疗相关性腹泻( CID )的防治 CID 是肿瘤患儿接受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和接受的化疗方案不同而不同,在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使用益生菌能够明显减少 CID 的发生率。推荐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B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B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B )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 B )。 炎症性肠病( IBD )的治疗  目前没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益生菌在儿童 IBD 中应用的 RCT 研究, 难以形成推荐意见。国内益生菌主要用于成人轻、 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 UC )的辅助治疗。降低成人 UC 内镜下评分的益生菌, 推荐双歧杆菌活菌散 / 胶囊( D )、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D )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D )。 降低 Sutherland 疾病活动性指数的益生菌, 推荐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B )和双歧杆菌活菌散 / 胶囊( D )。提高 UC 临床疗效的益生菌, 推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 胶囊( B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B )、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B )、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C )和双歧杆菌活菌胶囊( D )。益生菌在成人的治疗经验可供儿童参考。 肠易激综合征( IBS )的治疗  目前缺乏国内益生菌在儿童 IBS 中应用的报道,难以形成推荐意见。成人研究表明,在 IBS 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B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B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C )和酪酸梭菌活菌胶囊( D )。益生菌在成人 IBS 中的应用可以为儿童 IBS 的研究提供依据。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  益生菌辅助治疗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可明显缩短疗程和住院时间。推荐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B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B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B )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B )。 功能性便秘  对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益生菌可缩短粪便肠道运输时间,增强肠道的运动频率,使排便次数和粪便黏稠度明显改善,并且可以缓解排便疼痛和困难症状,降低功能性便秘的复发率。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A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 C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C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C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C )、布拉酵母菌( C )和地衣芽孢杆菌( C )。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的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能够提高儿童 Hp 根除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 B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C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 C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C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C )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 胶囊 / 肠溶胶囊( C )。 肝胆疾病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  遗传代谢因素、感染因素、 胆道发育异常、 围生期等因素均可导致儿童胆汁淤积性肝病,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以护肝、 利胆退黄及病因治疗为主。益生菌作为辅助治疗, 有助于预防肠道菌群紊乱及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修复肠黏膜屏障、 促进胆汁排泄等作用。但文献报道较少, 难以形成推荐意见。 肝硬化的治疗  肝硬化常为各种肝病进展的结果,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移位,可伴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甚至肝性脑病。益生菌治疗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或动物实验,难以形成儿童的推荐意见。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 NEC 是导致早产儿死亡最常见的原因,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综合治疗。大量研究显示,益生菌有益于 NEC 的预防及治疗,可降低早产儿 NEC 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NEC 的严重程度,而针对 NEC 患儿,益生菌可缩短其病程及腹胀时间。推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B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B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 B )、布拉酵母菌( B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C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C )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C )。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引起新生儿黄疸原因很多,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辅助益生菌治疗可降低胆红素浓度,缩短黄疸持续时间。推荐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A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 胶囊( A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 B )、布拉酵母菌( B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B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B )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B )。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益生菌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患儿体重增长,能减少早产儿喂养过程中呕吐、胃潴留、腹胀的发生,缩短其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节省住院时间,减少静脉营养的不良反应。添加益生菌的早产儿大便性状更接近母乳喂养儿。推荐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B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B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 肠溶胶囊( B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B ),、酪酸梭菌活菌散( B ),、布拉酵母菌散( B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B )和双歧杆菌活菌胶囊( B )。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对于婴幼儿湿疹,除了局部治疗以外,益生菌作为全身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湿疹评分,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C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C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C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 C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C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 C )、布拉酵母菌散( C )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C )。疗程一般为个月。 对于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辅助治疗,国内仅有个别报道,无法形成推荐意见。 过敏性疾病的预防  国内使用的益生菌仅有个别报道。国际上指南推荐使用益生菌预防婴儿过敏,特别是对于发生过敏性疾病高风险的婴儿,推荐母亲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及出生以后婴儿使用益生菌。 健康促进作用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益生菌可以明显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发热时间、咳嗽及喘息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推荐使用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 A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 C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C )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C ),疗程~个月。 腹泻病的预防  益生菌对于儿童腹泻病,包括社区获得性腹泻病和医院获得性腹泻病的预防作用研究很少,仅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预防医院获得性腹泻病的报道,目前暂不能形成推荐意见。 益生菌使用和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  益生菌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即某一菌株的治疗作用并不代表本属或种的益生菌均具有这一作用。不同的菌株发挥作用所需的剂量不同,甚至同一菌株针对不同的疾病所需的剂量也可能不同,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评价。 多种菌联合用药与单一菌的评价  由于各种益生菌使用的菌株和剂量不同, 目前很难评价多种菌与单一菌制剂的优劣;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多种益生菌联合使用较单一药物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与抗生素合用问题  益生菌为活的微生物,应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若需同时应用抗生素,应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错开服药时间,最好间隔~ h 以上。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胞杆菌制剂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以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个体化  肠道菌群紊乱的程度和方式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的效果可能出现差异,选择使用时应该个体化。 益生菌药物的安全性 对益生菌安全性的担心目前主要集中在所使用菌株能否引起潜在感染和是否能携带和传递耐药性,但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没有益生菌引起严重毒副反应的报道,国内未见到使用益生菌引起感染和传播耐药的报道。 益生菌主要使用的菌种如乳杆菌、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和肠球菌,主要分离自健康人肠道,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这些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且有些菌株作为发酵菌种应用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来自人体肠道以外的菌株如布拉酵母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也在临床应用了几十年,益生菌的安全性得到了时间的验证。国外有报道与乳杆菌相关联的心内膜炎、肺炎和脑膜炎个别病例的报道,均为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国外个别报道在免疫功能受损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以发生布拉酵母菌或枯草杆菌菌血症,因此,对特殊人群使用这些菌株时应引起重视。肠球菌是条件致病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菌之一,其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已经引起密切关注。但是益生菌的安全性也存在菌株特异性,研究证实,屎肠球菌 R 株没有携带耐药和毒力基因。 关于益生菌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的安全性, 国内文献(~周,体重~ g )几乎没有明确提及副反应,国外对此意见不一,欧洲儿童胃肠及营养协会认为,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在早产儿使用益生菌是安全的,但西班牙肠道喂养实践指南则指出,益生菌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周,出生体重 g )不仅有疗效而且是安全的。 此外,部分益生菌辅剂中含有牛奶成分,对于牛奶过敏的患儿则会发生过敏症状;有的益生菌中含有能诱发炎症的麸质蛋白,可能会加重乳糜泻患者的病情。 看完是不是还是一头雾水,孩子病了不知道怎么选择益生菌? 不知道怎么选择?用用这个小程序吧! 益生菌儿科临床使用推荐系统 参考资料: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 Vol.32(2):81-90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执笔者(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 洁,程 茜,黄 瑛,黄永坤,黄志华,楼金玕, 舒赛男,王宝西,王文建,武庆斌,张 琳,郑跃杰 制定专家(按单位汉语拼音排序): 安徽省立医院(潘家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程 茜、刘作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宝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钱新宏);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 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 瑛);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赵长安);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玉君,王琳琳);贵阳市儿童医院(朱 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 玮);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王 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 琳,梁庆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黄志华,舒赛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 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朝霞);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永坤);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董国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 玫);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林荣军); 山西省儿童医院(张镁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蒋丽蓉);深圳市儿童医院(王文建、郑跃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惠青);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万朝敏);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武庆斌); 武汉市儿童医院(梅 红);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姜秀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陈 洁、江米足);郑州市儿童医院(李小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毛志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邹明祥);珠海市妇幼保健院(马廷和)
6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来保护“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
热度 12 lilianda 2016-3-1 10:01
谁来保护“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 李连达 李贻奎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我国各行各业都有了空前大发展。但是儿童医疗保健事业在退化、萎缩,儿科医生奇缺,出现了极为反常的现象,为什么?如何解决? 一、医改之初,强调把医院“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三年断奶”。医疗机构商业化,趋利化成为主流。而在医疗机构中首先受害,并受害最重的是儿科及儿科医生。因为儿童没有公费医疗,全部自费,家长经济负担过重。在医院各科中,儿科及儿科医生的创收、增收最差,远不及其他各科。有些医院为了增加收入,采取了“三部曲”。第一步是缩减或关闭儿科病房,改为创收效益高的其他科室,第二步是减少儿科医生护士,压缩儿科门诊。第三步则是取消儿科。跟踪而来的是各医学院校取消儿科学系(或儿科专业)。因而,当前儿科医生奇缺是多年来积累的恶果,非一日之寒。 二、我国有史以来最重视、最关心“祖国的花朵”、“祖国第二代”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一家一根独苗一个“小皇帝”或“小公主”,成为家庭及全社会最关心最爱护的“国宝”,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有任何闪失,一人患病6人陪同就医(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盛况,并不少见。儿科医生必须保证治一个好一个,既要“治得了病”,又要保证“救得了命”。对儿科医生要求之高、责任之重,超过了当前医学水平。而另一方面,儿科古称为“哑科”,宁治十男人不治一妇人,宁治十成人,不治一小儿。说明儿科医生最难做。儿童患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凶险多变,危急重症多,病死率高。争分夺秒的抢救工作对儿科医生有着很高的要求。因而儿科医生工作最辛苦,要求最高、责任最重、待遇最低、风险最大,被打被骂被杀被砍的机会最多,已成为高危职业,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只有那些意志坚强,有献身精神,热爱儿童及儿科专业,愿意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儿童的医生,才愿意坚守岗位,坚持儿科工作。儿童医疗保健事业的退化,儿科医生奇缺,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医改方向出了问题,是医院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儿童保健工作及儿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是古今中外十分罕见的怪事。 三,如何解决 1 、“治病务求其本”,标本兼治才是上策。首先应该从政策法规,特别是医改工作中,重视儿童医疗保健工作,真正把“祖国的花朵”摆在首位,加强儿童医疗,预防保健及有关方面的建设,包括组织、机构、人、财、物的支撑,特别是儿科医学的发展,儿科人才的培养。改善儿科医生护士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合理解决超强度、超负荷、超压力、超时加班的工作状态,关心、爱护、支持儿科医护人员,合理解决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有关问题。 2 、近年很多医学院重建儿科学系(或专业)、扩大招生、定向培养,是必要的。但是本科生学习5年(6年至8年),再做硕博研究生(3-8年)再“规培”2年,从入学到行医至少要十几年。当前缺少儿科医生20万,卫计委报告2020年可培养儿科医生14万。远水难解近渴,急病遇到慢郎中,近期问题如何解决? 建议: ①在各医学院校一年级学生中,择优转系,转入儿科学系(或儿科专业)。首选条件是热爱儿童,有志终生为儿童医疗保健工作服务者。学习成绩的优选以大一的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成绩为主,入学考试成绩为辅,入学考试成绩反映的是中学水平,是语文、外语、数理化等学科水平,与能否成为好医生有一定关系,但远不如医学基础课更为重要,因而不宜以入学考试分数作为首选标准。 ②各医学院最后一年进行临床实习的学生中,可有一定比例,定位儿科专业。我国过去的做法不是从一年级起定专业,而是最后一年定专业为内、外、妇、儿等各科,当前仍可采用过去的做法,在临床实习大夫中,优选一部分做儿科医生。 ③各医院内科住院医生,或有志于儿科的主治医生,经过进修培训,可转为儿科医生,这也是过去常用的做法。很多基层医院力量不足,多由内科医生兼做儿科医生,也应欢迎,发挥他们的余热。 ④各医学院校应该培养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并重,根据社会需要,两者应有合理比例。当前更应注意全科医生的培养(包括儿科专业内容) 全社会都关心“祖国的花朵”,但不关心儿童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不爱护儿科医护人员。没有优秀的“园丁”,谁来保护“祖国的花朵”的茁壮成长?
7264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举行创建60周年庆祝晚会
chinaneonate 2013-5-29 20:31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创建于1953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新生儿科。1953年时任儿科医院院长陈翠贞教授高瞻远瞩,决定建立新生儿病房,聘请我国新生儿医学的奠基人金汉珍教授负责创办,最初从1名医生、1名护士、1间病房开始,开创了新生儿科60年的发展历程。60年来在学校和儿科医院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历经金汉珍教授、樊绍增教授、邵肖梅教授、陈超教授一代代学科带头人及科室同事的不断开拓创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努力、靠实力赢得了病人的信赖、同行的认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发展成为全国最为著名的新生儿科。 2013年4月11-14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举办第四届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庆祝建科60周年。12日晚上,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典、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日本、印度等30名国外新生儿专家、600余名来自全国的新生儿专家参加了庆祝晚会。复旦大学副校长兼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向新生儿科表示热烈祝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向新生儿科创建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国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副书记张瑾教授,副院长周文浩教授参加了庆祝晚会。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超教授做了主题报告,回顾新生儿科6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带人的艰苦奋斗,新生儿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中国新生儿协作网中心。现有新生儿专科医生30名,护士100多名,开放床位250张,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新生儿人才培养中心、新生儿科研中心及学术交流中心之一。 60年来我院新生儿科不断开拓创新。首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首次开展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率先使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主编新生儿专业经典专著《实用新生儿学》,在国际儿科顶级杂志(Pediatrics、Journal of Pediatrics、Pediatric Research、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等)发表论文30多篇。近年连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教育部课题8项,获科技成果奖6项目。目前我院新生儿科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5名,60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90名,博士研究生60名。2007-2013年连续成功举办4届“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为促进我国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生儿学系主任、加拿大新生儿协作网主席Shoo Lee教授,代表国际新生儿专家致贺词,浙江大学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俞惠民教授代表兄弟医院致贺词,他们向我院新生儿科创建60周年表示良好的祝愿。曾经在新生儿科住院痊愈出院的小朋友代表表演了节目,4名家长代表受邀参加了庆典,对新生儿科表示祝贺和感谢! 庆祝晚会现场载歌载舞,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不断进取,追求卓越,新生儿科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新生儿科
2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市人大代表建议儿科增加夜间门诊
xuxiaxx 2013-1-30 16:10
夜间孩子突发急病,去医院看病,大夫诊治只用了几分钟,排队却花了好几个小时。这是所有家长都有可能遇到的经历。对此,市人大代表岳秉飞提出书面建议,要求设有儿科门诊的医院增加夜间儿科门诊人员。昨天,北京市卫生局对此表示,本市二级以上医院儿科的恢复需要过程,包括人员培训、科室能力建设、人员梯队建设等多方面内容。   岳秉飞代表调研后发现,北京的儿科门诊资源有限,“看病难”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多数医院的夜间儿科门诊只有一名医生,患儿平均等候时间在5到6小时。   对此,岳秉飞提出建议,设有儿科门诊的医院增加夜间门诊医护人员数量,减少患儿的等候时间,使患儿疾病尽快得到医治,解家长燃眉之急。   儿童就医难问题也引起了北京市卫生部门的关注,针对综合医院儿科逐渐萎缩的情况,前年底,一纸“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恢复儿科”的要求正式下发,但记者从多家医院获悉,鉴于儿科因检查项目少、药品种类少导致的盈利空间小,且儿科医生数量总体偏少等瓶颈问题,二级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在恢复儿科的过程中并不积极,只安排一两名大夫出周一至周五门诊是常态。   对此,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表示,综合医院儿科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从二三级医疗机构儿科的打造,到现有两家专科医院实力的增强与服务技术的辐射面扩大,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年,本市将在儿科医生培养工作上下工夫,力争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儿科诊疗水平,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 来源: http://health.people.com.cn/n/2013/0128/c14739-20343881.html
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血常规在儿科推拿中的应用
diana767 2012-11-26 17:44
在儿科推拿中我使用血液检验报告单(俗称血常规)临床诊治疾病十余年,通过临床的不断观察、研究和应用,总结得出以下认识: 一、血常规是一个基本病机 通过诸多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我认识到血常规不单可供西医诊病参考,中医同样可借血常规的化验结果帮助临床诊治疾病。血常规完全可以用中医理论来解读,并可以用其数字来准确地判断病情的轻、重、虚、实及程度。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因其能准确、清楚、比较全面地反映病情,我一直在用它诊断,指导推拿及用药治疗。通过对大量的准确的血常规化验单进行反复地临床观察、分析、研究、验证、印证,我认为血常规完全可作为一个基本病机来应用。我还用血常规推拿治疗过成人的诸多疑难疾病,如肺心病,疳积,糖尿病,红斑狼疮,硬皮病,种植性肿瘤,肝 Ca 等,有的治愈,有的有明显的疗效,因工作环境所限,有的没有继续治疗。对肝 Ca 患者只推拿了 5 天 8 次(每次半小时)止痛药量减了一半。我通过推拿及药物对血常规的调整,从而通过自身调节达到了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其治疗效果稳定不反复,因此我认为血常规是一个基本病机。病机相同,异病可同治。临床治病必须遵循这个基本病机,否则,治疗效果就不好,就慢。血常规还有潜在的预知功能。 二、血常规辨证   血常规不仅是一个基本病机,临床我还用它辨证,我称它为血常规辨证(五分类 24 项血常规化验单),是微观辨证,它有数据,可量化、可细化,比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法更清楚准确;比传统的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方法能更全面地反映病情。它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辨证理论体系,与其他辨证既不同又有联系。用推拿,中药,西药治疗效如桴鼓。 三、定位推拿治疗   定位推拿治疗,就是把血常规中的项目与中医经络中的穴位对应推拿治病。用血常规辨证再加上症状、体征,用定位推拿及中药治疗真可以手到病除,这是真正的绿色疗法。血常规中的血细胞的升高和降低已直接或间接地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推拿小儿厌食需1~3个疗程(每个疗程三次);提高抵抗力约需3~10个疗程;外感病需1~3个疗程。推拿成人内科疑难病到目前为止也不过10个疗程即可。    体会:通过血常规在儿科推拿中的应用,我已认定血常规是一个基本病机,血常规辨证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辨证体系。而且它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病机用于儿科推拿,也可指导整个中医临床及君臣佐使用药。它可以使中医理论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使中医辨证准确、清楚、全面。中医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可量化,可细化,分清怎么是虚,怎么是实。通过准确的血常规的验证:中医是科学的,中医理论太精辟了。中医中药是瑰宝,中医推拿更是一枝奇葩,定会开出艳丽的花朵。中医也将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代。用血常规辨证、诊断治病就会简、便、验、廉。凡是疑难病及《内经》中的死症,用上血常规辨证都得重新洗牌。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待于积极地研究和广泛的认同。   我现在约有3000疗程的病历,一百多张血常规化验单。   敬请各位中西医专家教授论证。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儿科推拿医生 胡文丽 2011 年5 月24 日
1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儿科好医生 胡皓夫
xupeiyang 2010-12-31 10:28
儿科医生8毛钱治好高烧 20年仅给患者打过1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1日09:55 生命时报 不打针爷爷胡皓夫教授正在给孩子看病。   本报记者 李颖慧   小患者们亲切的地称呼他不打针爷爷,大人们称他是真正为家长着想的专家;他是一名从医50多年的儿科医生,年过八旬、身负病痛仍坚守在临床第一线;在他坐诊的20年间,只给一个休克的孩子做过肌肉注射;他喜欢孩子,作为儿科大夫,童言童真童趣是他最大的乐趣这个最近被人们广泛关注、媒体争先报道的医生,就是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卫生部抗生素合理应用全国普及专家胡皓夫教授。    8毛钱治好高烧   我最喜欢胡爷爷,因为他不打针。与以往儿童医院里孩子们大哭大闹的景象不同,河北省儿童医院第八诊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而这,都与胡皓夫教授有关。每年全国各地有近4000多位小患者找他就诊,都是慕名而来。   胡教授不给孩子打针照样能治好病。一名河北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妞妞今年5岁,经常发烧,父母特别紧张,老想给孩子用最好的药治病。有一次妞妞高烧不退,打针、吃药都没用,他们找到了胡教授。胡教授当即停用所有的药,只抓了两剂中药让妞妞服用。家长半信半疑地拿着中药回到家,没想到两天后,孩子的体温完全恢复正常。   在胡教授的从医经历中,还有一件事在家长中广为流传他曾开过一张8毛钱处方治好高烧。几年前,一对年轻夫妇的孩子高烧不退、咳嗽不止,到北京、上海的各大医院求医,用什么药都无效,无奈之下找到胡教授。胡教授仔细检查后,确诊孩子为上呼吸道感染,当即开了一张8毛钱处方:病毒唑针剂,用来滴鼻子,一天滴4次。没想到,用药不久后,体温竟然渐渐退了下去。   花少钱,治好病一直是胡皓夫的座右铭。几十年来,他开的处方很少超过100元。河北省卫生厅为他特批了30元的特需专家挂号费,他拒绝了,到现在一直坚持着一般专家的9元挂号费。如此给患者省钱,他自己却对金钱毫不在意。胡皓夫曾笑言:我的老同事和老同学中,就我一个还在坚持上班,但我最穷。   据了解,身患痛风等18种疾病的他至今仍坚持出诊。胡皓夫诊断一个病儿平均需六七分钟,写一份处方就得花两分钟左右。因为痛风性关节炎,胡皓夫手脚的关节明显肿大,写字时只能靠拇指和中指配合才能艰难地把笔握稳。他的衣兜里,始终装着救急药,治痛风、哮喘、高血压、冠心病    治好更多的孩子,就是我的信仰   感动于胡皓夫的经历,生命时报记者也对他本人充满了尊敬和好奇。12月24日下午,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不打针爷爷。   生命时报:现在去医院看病,打针输液已是常事。您只通过开药,能完全治好他们的病吗?   胡教授:做一个好医生,治好更多的孩子,一直是我的信仰。早在1989年,世卫就提出了儿童用药规范的问题。一个是合理用药,另一个就是不能滥用抗生素。5岁以下的孩子,肌肉注射相当有风险。孩子臀部肌肉容积小,血管丰富,如果打针部位不准确,很可能损伤神经,造成孩子跛行,消毒不严格还会引起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口服抗病毒药及退烧药,或搭配一些有清热效果的中药,完全能够达到治疗效果。   生命时报:您从医数十年几乎没给患儿打过针,是否受到过家长的质疑?   胡教授:当然有,还不少。这就需要沟通。曾有个爷爷带孙子来看病,来时体温是38.5度,用完一天药后,体温到了39度。爷爷一下子急了,来找我理论,问我到底会不会治病。我耐心地和他解释,他最终选择相信我,结果第二天量了一下,体温降到了37度。很多人都认为用好药、用贵药,见效就快,其实并不见得。   生命时报:从1990年至今,您只给一个孩子注射过一次肌肉针。那次是因为什么原因?   胡教授:那是2008年,有个14岁的孩子突发食物中毒,送到我这时已经休克了。我当时给他注射了一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这个药有改善微循环使血压上升的作用,注射后孩子病情有所好转。所以说这个不打针也不是绝对的,得分时候。   生命时报:现在有些医生,会大量给孩子开针剂或者很贵的药,您觉得其中原因是什么?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胡皓夫:过度开药里的回扣问题确实存在,对此我只想说一句话,给病人看病时,拿钱等于趁火打劫。我常常教育我的学生,对医学必须有敬畏之心,对患者应有感恩之心。医生要平视患者,善待患者,他们才能信任你。   年轻医生们必须知道,用药也是一门艺术。有的贵药确实疗效好、见效快,不是不能用,而是怎么用。有个6岁的肺炎患儿,我给他用的就是进口药,一天需要200多元,价格贵了些,但确实起效快,用了5天就好了。如果选择普通药物,可能每天的价格要便宜,但拖得时间会很长,这费用也就补上了。所以说,好药要用在刀刃上。   生命时报:您曾经说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了,对此,您有什么担忧吗?   胡皓夫: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到了全民滥用抗生素的程度,其中有医院和医生的原因,也有患者家属的原因。一味使用抗生素,终归会导致无抗生素可用,超级细菌就是个例子。   儿童是抗生素最大的受害者。滥用抗生素不仅不利于他们免疫系统的发展,更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中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所以,抗生素不可随意使用,一定要听从医生指导。    儿童该如何用药   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记者就家长普遍关心的儿童用药问题向胡教授做了咨询,他给了四个方面的详尽指导。   一、对于儿童的发烧,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滥用抗生素。如果发烧在38.5以下,完全可以不用药。发烧本身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有调节免疫的作用,不用药也能战胜病毒。   二、发烧在38.5度以上,要引起重视。因为达到这个温度后,儿童容易出现抽搐等症状。此时,可服用一些安全性能较高的退烧药,12岁的儿童用扑热息痛最安全,2岁以上可用布洛芬。其次可搭配中药口服液,比如连翘、金银花、板蓝根、黄芩,对病毒非常有效,而且副作用小。最后可以用利巴韦林(也就是病毒唑)滴在鼻子里。这个药之前在美国就已经禁止静脉注射,但如果通过雾化吸入或滴进鼻黏膜应用会有一定的效果。   三、儿童使用抗生素必须谨慎。选择抗菌药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以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四、儿童如果需要输液,尽量不要选择中药输液剂。中药输液剂里有不溶性的大分子颗粒,小孩子没办法依靠自身排出来,很容易造成微循环栓塞等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院儿科护士扎针室应该有摄像头
wangzh0408 2010-10-9 19:50
儿子刚从农村奶奶家回来,第二天就连拉带吐,我不在家,遂被爸爸、爷爷、奶奶送到医院,开了三天药,输液。那天是周五,周末我就回家了,由我带儿子去医院扎针(我极不认同,孩子已经大了,6岁啰,没必要动不动就输液。不过已经开了药,那就只有把它扎完)。因为在外地,我已经很久没接触儿科了。去了先把药交给护士,那孩子很多,护士有三个,有点乱。左一份右一份的药都放在桌子上,虽然已登记,还真是有点担心会被搞错了。加上每个孩子都有两三样的药。护士对了一个药,又一个药。那并不是一个清净所在,哭的叫的,长时间的(最起码大半天都一直忙碌)忙碌的护士如果不小心搞错了,可就真真损害了家家的命根子,幼苗一样的生命。我一直看着,没走开,想看完给我们对完药。老公叫我,儿子也叫我,我发现没人在意这个过程。其实这很重要的。 我当时立刻觉得这个环节做的显然不够。不够严密,不够重视。很多地方都安有摄像头,交通要道、教室、机关重地等等,为什么就不能在这个地方也安上一个呢!太有必要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儿科’的科学网博客
lin602 2009-10-19 21:05
这几天突然想起,科学网上写博客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学人,其中(正、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等。很少见到领导们的,例如(正、副)校长、院长、处长、所长、院士等大腕专家的。当然不是绝对没有,北大好象有一位院长(姓名就不写了)在科学网博客上,其他的人也有可能没有标上,但我肯定与实际上领导干部占专家们的人员人数是不成比例的。 想想也是,在科学网上有闲心写博客的,大多是比较闲的人,喝酒少,会议少,见人少,课题数也不会特别多,不会特别忙,相对出差不太多的普通学人。除了做点学术,琢磨的事情比较少。 领导型的专家们,白天要做管理,要开许多会,还要陪领导及关系单位的人喝酒,还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要安排写许多课题申请书(当做许多本子是自己亲自写的),要写许多课题汇报,研究生数多,还要考虑他们的论文。特别是项目数多,一个字忙。你说,许多人在自己申请课题时帮忙了的,人家来考察、开会甚至专程来拜访,你那能不陪人家呢。厅长、司长、处长甚至部长们来,你不能不接待吧。所以没有时间来科学网写,如果能够看上几篇,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加上科学网上博客,许多都是发牢骚的,看了不舒服,何必自取不高兴呢。 还有,写了也没有用,都是说了玩玩的,没有用要花那么多宝贵时间干吗呢?确实,晚上如果好不容易确实有点时间,看点资料写点文章也是必要的。 科学网上的博客,真象个小儿科。大人物是不用到这里来写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3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祝谌予三根汤的临床应用
sangjuyin 2009-5-29 18:53
组成:白茅根 30 g,葛根 30 g,芦根 30 g。 主治:小儿感受外邪所致初期发热,烦燥不安,口干喜饮,小便赤热灼痛等症。 方解:方中白茅根性味甘寒,清血分之热并有利尿作用。葛根味甘性辛平,有解肌退热生津之功。芦根味甘性寒,且清气分之热,亦可养阴除烦。 3 药相伍,药味精巧,煎成汤后,味亦甘甜,有利于小儿服用。 祝老认为,小儿外感邪气,必先犯及上焦肺金和皮毛,出现发热,多为外邪化热或直接感受热邪所致,热邪有耗液伤阴之虞。因此,发热初期,小儿就表现出喜凉饮,烦燥不安等症。一部分患儿兼有厌食之症,此乃病邪犯及阳明胃家之故,这时,细察小儿三关,可见小儿气关脉络紫暗;查舌绛红;脉细数而微滑。 祝老常言:小儿为纯阳之体,乃阳中稚阳,最怕阳邪侵犯;小儿脏腑娇嫩,易感受外邪,且病情多变,传变迅速。故而,祝老慈训五辈,治小儿外感宜有将军之刚猛,大帅之果断,否则徘徊不定,易坐失良机。 祝老此方,药虽 3 味,但治疗顾及上中下三焦,上焦肺用芦根,中焦脾胃用葛根,下焦膀胱、肾用白茅根,三药合用使三焦通利,气机通畅,邪出有路,邪去则正安。祝老临症时常对我们说: 关门驱邪,邪无退路,易伤人之气血,犹如寇入室而盗,关门打之,虽有彻底打之不使外逃之意,然而,亦有于驱打之时损及室内贵重物品之虞一样。况人非物品,何能再承受伤中之伤也。 由此可以看出,祝老处方配伍之精,运用之巧。 余用此方治疗小儿外感病数例,依猫画虎,其效如神。曾治患儿刘某, 5 岁,病已 1 周,发热 38.3℃ 。其母告曰: 病初怕冷,今不怕冷,但口干喜饮,小便赤。曾服西药,症状不减。 察手指三关,风、气二关,脉络紫深,诊脉数滑,舌绛红,苔薄,宗祝老三根汤,加薄荷 2 g, 3 剂而愈。
个人分类: 中医科普|7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