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杂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学术的作用】 文/史飞翔(原文在一期 西安晚报 杂文版)
FighterDang 2012-3-27 12:00
1927年2月,正在美国学习的梁思成给父亲梁启超写信,就自己和弟弟梁思永所学专业(分别是建筑史学与考古人类学)对于国家民族进步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进行询问。对此,梁启超作了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年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法国不幸失去国王的兄弟和王公大臣、省长、大财主等等,并不会因此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但假如法国优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学者,优秀的诗人、作家,优秀的工程师等等,突然各自损失了五十名,法国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 犹太民族颠沛流离,饱经沧桑,但在智力方面却明显处于优势。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专业人才、学术巨匠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原因在于,在犹太人眼里学术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他们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在犹太社会里,学者和教师受到极大尊崇。与王公贵族、军政要员以及工商业者相比,犹太人始终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他们奉行这样一条格言:“为使女儿嫁给学者,或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出一名或几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被尊为“几何之父”,他是一个视学术为生命的人。有一次他正在教几何,有个弟子在做练习题时突然问道:“我学这些能得到什么益处呢?”欧几里德听后大怒,立即吩咐身边的奴隶:“去,拿两角钱来给这个家伙,因为他来求学是为了得到好处的。” 1909年,王国维在京师图书馆做编辑,后为《国学丛刊》起草宣言,倡言“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不仅如此,他还说“学术是目的,不是手段”。同样,严复在为《涵芬楼古今文钞》作序时,也一再强调一种纯学术的立场。他说,做学问的目的就在学术本身,学术以外没有也不应该有目的。大儒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表明学术的“非功利性”。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学术)与一代风尚所趋,不必适合者。”这表明学术既要顺世而生又要异世而立,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些话都很好地说明了学术的真谛。 学术是超越利害,纯粹求知而非实用的。所以,韩愈说:“勿诱于势利,勿望其速成。”同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说:“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如将其自身作为目的来追求而不带有任何功利企图,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种种新的发现。”晚清思想家魏源曾说:“学术之敝乃敝于利禄。”这话在今天显得尤为紧迫。学术应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不迎合,不媚俗,更不能简单以功利计。 --------------------------------------------------------------------- 在家的每一天早上都要阅读报纸。今天看到西安晚报上这篇杂文觉得不错。 其实每个人对于学术的看法并不一致,尤其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连原本单纯学术都遭了殃。作者尽自己单薄之力在向我们传达单纯的声音,呼吁“以学术为目的而非手段”纯学术态。这个世界纵然嘈杂,但是,就在我的身边,真的就有这样的一批人,以学术本身为目的,并不多得追求什么。也有这样一批人,可以先做好学术,再去追求。 其实不理解不代表不尊重。大多数人对于学者的态度还是比较尊重的,只是他们当中很多不理解为什么选择那样的道路。苦是相对甜而言,要静下心真正搞懂一个小小的领域,其中的心酸苦辣自然对于常人是难于忍受的。可是那种求知的快感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有些人是天生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他们用功功到,出力得好,耕耘收获。 有些人只是在有生之年体味研究,可能在自己的领域没有太大的创新。但是,在我看来,能够搞懂自己的领域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搞懂之后,能够传播,已是大德。 向所有单纯或者纯度较高的学者致敬! (小女愚见,诚请赐教)
个人分类: Abt Thought|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校友美文】顾耀文:杂文三篇
ShenHuiChuan 2011-12-28 21:50
顾耀文:杂文三篇 老鼠为什么这么“牛”? 鼠年到了,年前朱德义发问,“为什么呢?”(这会是 08年流行语,抢先时髦一下)要用老鼠做生肖? 老鼠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而且是老大,生肖之首。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何况“米老鼠”也很可爱,“猫和老鼠”中老鼠比猫还厉害。老鼠与人的基因差异不到百分之一。老鼠是医药实验中做人类替身最多的先驱者,敢死队。对人类健康功莫大矣。 老鼠入选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的历法有关。中国纪年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戌亥。像两根链条,单数位配单数位,偶数位配偶数位,阳对阳阴对阴,一一相配,反复循环,六十年完成一个大循环,为一个甲子。中式纪年尽管有闰年闰月,但一切误差都在六十年内调整平衡了,几千年来每个甲子都与日月运行分毫不差。我们祖先在天文方面太有才了! 十二地支代表黄道上十二个位置,(黄道 —太阳升起下山的轨道)也代表十二个月,也代表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二小时为一个时辰,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为午时。 从子时起,阳气上升,“一阳生”,越生越旺,到午时达到极点,盈满而亏,阴气生长,到子时阴盛极而阳生,完成一个循环。子时是阴阳交变点,用哪一动物代表呢?要求阴阳兼有。老鼠前肢是 4爪,后肢是5爪,偶数属阴,奇数属阳,老鼠生性又是地上地下兼有,是最合条件的,所以子为鼠,老大。下一个牛,蹄有双趾,属阴。再往下虎,有五爪属阳。。。 有的说 12种动物代表地支是汉朝时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与人,人与佛,人与兽都是平等的。但龙是中国本土的,不会从印度来。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用一些动物代表天上星座的,不奇怪。 按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一阳生”的子时对人的一天是个关键,阴阳交替时人一定要休息睡眠,子时休息好了,一天有精神,如果过了子时入睡,第二天即使十点起也是整天昏昏沉沉的,如果子时休息好了,第二天早晨 4,5点起身也精神,以前皇帝5点就上朝理事了,皇子们4点就起来早读了,比今人爱熬夜的习惯好。 同理,午时是阴生阳消的交点,所以午睡上半小时至一小时也能换得下半日的好精神。 有中医说,人的双目,双耳和一对鼻孔共六窍,形成三个“阴爻”,单口,单脐,单肛共三窍组成三个“阳爻”,上“坤”下“乾”合起来人是个“泰”卦。阴阳交接点正是鼻下的“人中”,人昏厥时掐“人中”能醒来,可见此点之重要。 有种戏说:玉帝排十二生肖座次时,原本牛是老大,可老鼠不服,最后只好来个“公投”,一起上街去 PK,正巧该老鼠在鼠类中个头特大,牛是牛中的一般身材,人们都惊叹“这老鼠真大!”“好大的老鼠”!于是,老鼠排到了第一位。 过年,一人在家留守,闲话说鼠以消闲。 顾耀文 这个世界怎么了? 2007 年 7 , 8 月间美国次贷危机初露,从此如多米诺骨牌,引发华尔街金融海啸,至今一年有余,似乎越演越烈,多家辉煌一时的大投资银行,破产的破产,接管的接管,影响不断扩散,波及全球,影响面和震撼度已远远超出汶川大地震。而且,其余震还不知会带出什么大灾难来。世人无不人心惶惶,这个世界怎么了? 曾经有一个颇为流行的“故事”,有一位美国老太和一位中国老太都想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美国老太二十年前就贷款住进了新房,到退休正好还清贷款,从此其乐融融,安度晚年。中国老太到退休时,也靠一辈子省吃俭用,攒够了钱,买了新房。两个人都有了自已满意的房子,差别是美国老太早享用了二十年,比中国老太聪明。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种理财方式,也代表了两种生活方式。中国人传统上不喜欢举债度日。辛勤劳作,日积月累,年年有余才是中国人的向往,大年夜饭桌上鱼是不可少的。美国人相信借债消费,人人有几张“信用卡”,随时随地可以负债消费,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眼里,这是“寅吃卯粮”,活得不踏实。 其实举债消费并非美国人的“天性”或固有观念,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在生产力低下时,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就如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从粮油食品到买块手表,买辆自行车都要凭票,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愁没人买,发展经济只需扩大生产就是,生产能力是瓶颈。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产品过剩了,卖不出去,消费成了瓶颈,就要靠消费来拉动经济,这就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 如今,中国人也开始在买房买车时举债消费了。 一个国家的 GDP (国民生产总产值)宏观来看有三个去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出口就是请外国人来帮忙消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GDP 增长必须在 7-8% 以上,否则无法解决每年新增人口和农村富余人口的就业,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很大一块是靠出口拉动的。不惜牺牲环境和有限的资源,辛辛苦苦生产出来,以极低的价钱卖出去,老外不领情,还说你抢了他们的饭碗。 上面那个故事很可能是银行的放贷员或房地产商最先讲出来的,有其误导性,它只讲了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实际上有多种结局,比如美国老太背了二十年的债,当“房奴”,生活压力大,房子是早住二十年,可这二十年生活质量并不佳,还愁出了高血压病。也可能到退休时仍无力还清贷款,房子被银行拍卖,让中国老太抄了底。也可能美国老太当时贷款买了两套房,赶上房子大涨,她卖出一套,白赚了一套。也可能房价崩盘,美国老太无力还债,房子银行收了,而银行因太多的美国老太,终于破产,连中国老太存的钱也泡汤了。。。凡此种种,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着。 这个故事中隐形的第三方银行还有派生的故事,如果社会上的钱是血液,银行的角色就是心脏,帮助血液流通,一般银行自有的资金维持在存贷差的水平就可运转,可如果美国老太过多,中国老太过少,银行的现金流就会断掉,于是“精英”们设计出种种衍生产品,把债权打包出售,卖给全世界的各种基金,投资银行,国家资本。。。这些衍生产品不妨称之为“玄之又玄”,包了几十层纸,把最初的实质性内容掩盖了。因为回报率高,投资者们纷纷购买,只要没人去打开这一层层纸,就会不断转下去,真正有人打开一看,可能“空空如也”,于是,全球的中国老太们都资金缩水,甚至血本无归。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 张五常 教授做过很精炼的解释,一套一百万的房子,从银行贷款八十万,作押的实物比贷出的钱多二十万,银行是安全的,银行把这八十万的债权再押出去,贷回六十万,看起来也是安全的,可实际上一百万的实物已形成一百四十万的债务,再衍生下去,泡沫越吹越大,最终一地鸡毛。 市场是有种发泡功能的,比如某公司要买一百台电脑,可能向五家供应商询价,到这五家商行的上家就变成五百台了,当然最后市场会捅破这个泡泡。 美国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使美元成了世界基本货币,取得了与黄金等同的地位。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只要出口一种产品就可以了:美元。 美元印钞机就是金矿,只要开足马力印美元出口,就能换回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品。可这样的好日子也是有限度的,就是美元的信用度,如果美国不能护住美元的盘,美钞泛滥,崩盘,就会失去“出口钞票”的特殊地位。布什政府砸下七,八千亿美元救市,是出于战略考虑,保美国经济的现金流,也为美元的信用而战。 “透支消费”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一个基本理念,相信“明天会更好”,迷信将来。“明天会更好”作为年青人的励志口号,或社会进步的趋势,那是没错,但要当作普适理念就有问题,就会因盲目乐观而自欺。对不断沙漠化的土地,对日益减少的石油煤炭资源,对夕阳行业的就业者,不能说明天会更好,对 08 年 5 月 11 日 的汶川人也不能说明天会更好。 其实,虽为万物之灵,人类是很无知的。人的能力,寿命都有限,而世界是无限的。人对世界永远是“瞎子摸象”,世界的变化使人们永远面对着“不确定性”,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中,人们只能“证伪”,没法“证实”。量子力学中有个“测不准原理”,那种不确定性是有限度的,速度和位置的测量误差,可限定在某物理常数之内,而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是完全可能出乎意料之外的,没法限定的。 911 恐怖袭击,汶川地震,金融海啸,股市狂泻,都是没等人们理解到怎么回事,世界就成了这个样子了。 孔子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不知也是知,知道自已无知,才是大智。“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我,空空如也。”“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勿瞎猜,勿独断,勿固执,勿自以为是)。苏格拉底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唯一真正的知识就是知道自已的无知。”虽然知识是处理不确定性的手段,而面对无限的“不确定性”,人还是无知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在承认无知的基础上,建立了自由主义社会学,经济学学说。哈耶克认为,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可能性经历一遍,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局部的。 面对社会数亿的个人意志,再高明的社会经济学家也无法全部把握,所以任何人为建构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都难免是闭门造车,都会有无法克服的缺陷,最后流于失败。今日社会是人们行为的结果,不是人们建构的结果。社会只能在其自身的运作发展中,通过千万个随机变异,进行自我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不是某位大师的天才设计,是人类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正如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是自然进化,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的结果。 以前学政治经济学时,老师一再强调:无产阶级不可能自发产生马列主义,马列主义要“灌输”。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他很难在社会发展中自我完善,会因为设计时的矛盾无法修补而告失败。在此不想在理论上讨论孰是孰非,从过去一世纪的历史实践,从我们经历过的许多曲折,都足以把一些风行一时的理论证伪。在认识论上都是把无知当作全知,把不确定当作肯定。承认无知,宽容才能成为现代民主社会的政治伦理,才不会把不同观点的人视为“异己”“敌人”无情打击,实行专政。 即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也会禁不住建构出些东西来,如今一流人才很多不再往自然科学靠,而云集于金融,投资行业,设计出五花八门的“投资产品”,鼓励人们“花明天的钱”“用社会的钱”,驱使人的物欲在时空上全面膨胀。设计中的缺陷终于暴发,祸及全球。又一次印证“混沌理论”,这边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拍了拍翅膀,引起那边北美一场风暴。 今天美国的危机实质是过度透支财富的危机,如果不对基本生活方式认真反思,修正,再多钱也救不了。如果说美国接下来又暴发一个“信用卡危机”那一点也不奇怪,很多信用卡是以房产为资产保证的。这次金融海啸会何时收场,如何收场,谁也说不准,只有“不确定”是确定的,只有“不断变”是不变的。其实在金融危机背后还有更深的危机,就是地球的危机,今日之地球也是个被人类不断透支的地球。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空前发展,二百年的成就超过以往数千年,而同时地球不可再生的资源也飞速地消耗着,以消耗石油,煤炭,和环境为代价,数千年收支基本平衡的地球生态变成不断被透支的世界。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能保全一块世外桃源,必须追求“富强”和“发达”,“落后就要挨打”。 七十年代初,我在秦岭大山深处接受“再教育”,开荒,筑路当工人,有个星期天,几个同命运的大学生一起上街赶集,买了只鸡回宿舍开小灶,打牙祭。那时假日是最无聊的日子,无所事事,就赶集,聚餐。正吃着,被厂里的“军代表”看见,他是当时单位的土皇帝,毛泽东思想的唯一解释者,手掌生杀大权。可能他也无聊得慌,一下抓了我们的“典型”,说:“贫下中农辛辛苦苦养只鸡,至少一年半载,你们一顿就吃掉了,这是什么阶级感情!”对此高论,无以言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歪理,如今看到满街或飞驰或爬行的汽车,淡季只坐了几个人的飞机,就会想起军代表的“感情论”来,地球花上千万年酿成的石油,今人几下就烧没了,对地球是什么感情? 据说唐朝时就知道地下有煤,当时把煤叫“劫灰”,前世的劫后余灰,有时不由得思量,人类文明是不是地球上唯一存在过的文明?以前会不会有别的文明,后来消亡了变成“劫灰”?人类如果不断“自作孽”会不会也会成为后世之“劫灰”?瞎猜想而已。 人们对生命之有限感到无奈,就会寄希望于“来世”,同样对地球资源日益减耗,也寄希望于技术进步,能有另一个地球。在“不确定”中找希望。假如这次金融风暴过去了,经济又开始复苏,消费又开始发力,人们应当自问,消费的是什么?如果消费的是地球,是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那等于防衰老进氧舱,治阳萎吃春药,饮鸩止渴迟早催生更大的危机。有时看到路上开得很疯的汽车,会损上一句:“赶着去投胎呢!”确实,人类的消费方式有时也在“赶着去投胎”。 这个世界怎么了?作为宇宙这个世界没怎么,生生灭灭,盈盈亏亏是常道。对人类,这个世界是病了,病得不轻,而人类的无知又无治其根本的良方,只能存着敬畏之心,顺应变化,修正行为,等着转危为安。对各种专家的诸多予言,听听而已,别太认真,他们知道的多不了多少。 顾耀文 2008 年 10 月 金圣叹的宿命 不久前有位老友打电话来问我:到底有没有命由天定这回事,几年前聊天时我讲过“一命二运三风水。。。”她记了下来,一直在捉摸。 对命运二字,如同“上帝”“佛祖”,信则有,不信则无,全在人心。人们去庙里烧香拜佛,不信者说:一堆泥巴做的,拜他作甚?信者也知道是泥做的菩萨,而且还应当明白,佛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不著相”,孙悟空都有七十二相变,何况佛祖?但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在心中,那个“泥佛”是用来与“心佛”作互动的,是心佛的外在寄托。只要心里有佛,那个“泥偶”就是佛。 人来到世间,怎么来的?为什么来的?既非所愿,也非所知,完全是被动的。可看作是天人合一,自然的造化。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面对人生中太多的“无奈”,只好认命。 “认命”有各种认法,中国道家源自于易经,人出生的那年那月那日那时称之为“八字”,认为“八字”决定人一生的命理。以六十四卦的变化法则,可推演人一生之兴衰顺逆。有如物理学中,根据物体在某点的速度,可算出其运动的轨迹。物理学发展到量子力学,又发现了“测不准”原理,位置与速度不可能同时测准。看来易经高手也难以算准人的命运,天机不可泄也! 佛家的认命是认为人生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断生死轮回。今生的一切是前世“积业”(包括善与恶)的结果,而今生的“积业”又是来世的因由,要摆脱这生老病死的痛苦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要除去一切欲念,修护好清静无垢之心,成其正果做菩萨。菩萨中又有不同境界,只求自身解放的属“小乘”,求众生解放的属“大乘”,小乘只能成罗汉,大乘才能成佛。佛教的修炼称之为“禅”,是从梵语音译来的:“禅那”,意为静思,“妄念不生为禅”,用深入的思索来改造思想,改变对生活的态度。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对命运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儒家的许多论述就是讲“态度”的。 前不久我们液晶行业举办行业年会,年过六十的“元老”们凑成一桌,有人感叹说“聚一次少一次”,我说太消极了,何不改为“聚一次多一次”?大家都抚掌称好,下次还要来,一次次多下去, NEVER GIVING UP ! “命中注定”或说“天意”不信的一方很难证伪,信的一方却可举出不少事例来,大的诸如上世纪 76 年吉林陨石雨,唐山大地震,三位国家最高元勋去世等等,与历史上记载的诸多异象异事类似。而在我脑中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在苏州看过的一本关于金圣叹的书,后又从上一辈老人处再次听说过。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苏州的著名文人,性格狂放傲世,幽默辛辣,藐视功名科举,学识渊博,儒释道都通,文学评论家,立论精妙透脱,最出名的是点评“水浒”“西厢”,他把离骚,史记,庄子,杜诗,水浒,西厢称为“六才子书”,准备一一点评,可惜天妒英才,五十出头就被杀了,只评了两部。老天若多给他二十年阳寿,中国文学史上定会多出不少真知灼见。金圣叹获罪被杀,他自称是“不意得之,至奇矣”,飞来的横祸。史料上介绍是因“哭庙案”,简述之: 当年,苏州一群青年学生,因不堪贪腐知县的欺压,在顺治皇帝驾崩,全国举丧时,去孔庙向江苏巡抚哭告,却被反诬为冲撞皇灵,有辱圣贤等罪,判为斩刑。金圣叹并未直接参与,却因各种说不清的原因上了黑名单,被牵连进去,遭杀身之祸。具体怎么回事很少见到细述,倒是记述了他临刑前后的多种表现,令人扼腕,叹惜,只要上网搜索一下,就会跳出许多生动精彩的介绍,在此不多说,只说我初中时所见,“正史”上没有的。 当年金圣叹遇见一位高僧,说他年内会有大难,要慎之又慎。金问:有何化解之计,僧说:平时尽量不要出门,守在家中,或能避过。于是金圣叹就闭门不出,整日在家。一天,忽听得外面人声嘈杂,想出去看个究竟,又想到和尚告诫,就退回屋内,无奈好奇心动,就搬把梯子,爬在院墙上探看,只见一群学子,熙熙攘攘,群情激愤。金问:所为何事?学生就诉说知县如何鱼肉乡里,中饱私囊,金以他一贯的幽默冷隽,随口而出:那干脆把财神爷从财神庙搬到孔庙里去供奉得了。这可是“策划于幕后,点火于基层”啊!接下来就是“正史”中讲的“哭庙案”,给金带来杀身之祸。 这就是“天命不可违”吧。民间野史,姑妄听之。以前金圣叹是苏州人常谈论的话题。 金圣叹临刑前,托人带信回家,交待一句话:豆腐干与花生米一起吃,可吃出火腿味道来。后人每当提及都觉古怪,以我所见,金圣叹是很懂“禅”的,此话颇有禅味。佛家说禅,常用一些“不可思议”“牛头不对马嘴”使人“一头雾水”的话,来表达一些言语无法表达的思想观念,以“弦外之音”表达难表之意,这种反常规的“不可思议”会使人“开悟”。金说的豆腐干,花生米至少可理解为两层意思,其一表现他对生死之坦然,已参透生死,视死如归,临死还有此闲情。其二,也流露出对人生的一丝留恋。用今天的话说,有“行为艺术”的意思。临刑他给来送行的儿子出了个上联“莲子心中苦”,又自对下联“梨儿腹内酸”,隐含“怜子”“离儿”之心境。大约二百七十年后的瞿秋白,在遇害前写了“多余的话”,最后一句:“中国的豆腐最好吃,世界第一”。不知是受金圣叹影响,还是“所见略同”。“多余的话”在文革时被当作“叛徒”的话,挨了一通狠批。而文革后期“批宋江”时金圣叹也作为“反动文人”被口诛笔伐过。其实,金对宋江可没啥好印象。 关于“命运”中国有很多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赴险以侥幸”“富贵在天,生死有命”“小富在勤,大富在天”等等,无论雅俗,对命运的追问终会导向哲学和宗教。“命运”二字包含“命”和“运”,命由天定,运随时动,运程是可以调整的,所谓抓住机会,即把握一纵即逝的时运。平时说“命运”,有时侧重于命,有时侧重于运。文字,概念的表达有其局限性,六祖慧能不识字但悟性高,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不立文字一样传道。概念多了反成束缚,所谓“心障”“语障”。 金圣叹也曾经点评过唐初星象家李淳风的“推背图”,李用易经推演唐朝的国运,不知不觉推演了六十卦,跨越了两千年,直至当代及未来,有兴趣可上网查看。 2008 年 4 月
个人分类: 休闲|1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妄论管理—1+1=?
热度 7 gfcao 2011-12-14 21:40
为避免误会,照例要声明一下,本文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单位与个人。 这应该是我妄论管理的第三篇博文,曾经想写两个系列,一是“妄论管理”,二是“仕途宝典”,前者是正经的论说文,后者则是讽刺挖苦的杂文,无奈一些人看不懂,还专门撰文批判,让我啼笑皆非,只好把“仕途宝典”暂且放下。 1+1 这个自从有了数字之后最早出现的运算是很神奇的,它可以蕴含很多东西,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一切事物运行之规律也,“道可道,非常道”,万物演变之源。令人遗憾的是,道已非道,很多事物早就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道可以解释的了,因为 1+1 可以是任何东东。 1+1 是很多事物的通用模式,比如婚姻就是 1+1 模式。世界上还有一种模式属于 1+1 模式,这就是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一把手 + 一把手,即两个一把手。一把手 + 一把手 = 几把手?这是个比号称科学皇后皇冠上明珠的世界难题还要难一万倍的问题。 在政府部门,这个问题的解决相对容易一些,因为这两个一把手的实际权重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其中必有一个领导另一个,而且是约定俗成、不可动摇的,所以每个一把手的定位是十分清楚的。换句话说,这时候的一把手 + 一把手并非真正的一把手 + 一把手,而是正 + 副,副谐音负,根据自然界的普遍法则:正负相吸,阴阳相补,所以正 + 副模式是和谐模式,符合天地交泰、阴阳调和的自然规律。 高校的 1+1 模式相对要复杂多了,一般情况下,行政一把手一定是业务出身的专家学者,很多 985 高校里甚至是院士担任行政一把手,党委一把手常常是专职行政人员出身甚至是原来的政府官员。这样一来定位就成了问题,如果把行政比作“枪杆子”,按照党指挥枪的原则,党委一把手是当然的一把手,可党委一把手也许并不熟悉教育规律,不知道该如何管理好一所学校,在很多问题上可能缺少决策能力。如果行政一把手是真正的决策人,谁能放心呢?万一这个一把手党性不强甚至思想反动,把学生引入歧途如何得了?于是有了“党委领导下的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很多年前有人在媒体上反对过这种模式,记得这位老先生是这么说的:“你领导,我负责,我负什么责?”这是个曾经争论很久的话题,最后终成定局。高校是个特殊的场所,有一帮特殊的人,生产着特殊的“产品”(如果人才可以称作产品的话)。是人就要吃饭、说话、思考,吃什么样的饭?说什么样的话?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都成了问题。咱不了解太久远的历史,从民国开始,高校一直是一个敏感地带。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高校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如何体现党的领导?这是个比较难的问题,难就难在这个 1+1 。 学校下面的院或系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对于有些学校下属的学院或系来说, 1+1 不是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学院作为教学科研单位,主要面对的是教学与科研中出现的事务性问题,需要懂业务的人来管理与决策,很多党委一把手通常是专职行政出身,显然没有担此重任的能力。然而,不是所有学校的所有学院或系都是如此这般,假如定位不准确, 1+1 就会演变成两大对垒阵营,无谓地消耗掉很多精力,这是最令人无可奈何的事情。理论上讲,学校下属的学院或系应该不会出现党政对垒的现象,然而现实就是那么的令人不可思议,在有些学校,两军对垒的现象不是个别的,这说明了什么?值得人们去思考。 别去争论什么院士问题了,那不过是少数人的竞技比赛, 1+1 才是涉及每个人的重要话题。
个人分类: 杂文|3733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癌症的治疗理念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1-1 05:47
癌症的治疗理念 已有 204 次阅读 2011-10-27 22:11 | 个人分类: 杂文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生活方式 苦行僧 现代人 首先痛恨一下网络,网页上辛苦半个多小时写的东西,发布的时候给了个不能打开的白屏通告,返回后发现啥都没了,只好再想一遍,再写一遍。 癌症是营养物质在局部的堆积,是营养物质循环体系出了故障导致的结果。 打个比方,癌症就像交通堵塞,堵死的地方总是挤满了车辆。人体就像城市,俯瞰一个城市的交通,四通八达的街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把各种物质和组织生产的人流通到合适的位置,一旦某一个通道被故障车事故车或者其它什么占据了,流通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堵塞。如果堵塞点被赶来的交警及时排除,并没有影响整个交通还算幸运,如果急于找出路的车辆把相连的其它支路也堵死并形成灾难性的扩散,全城交通就可能彻底瘫痪,这个城市也挂了。 交通故障是难免的,尤其是当交通繁忙物流量大的时候;混行的交通道路上也容易出现事故。现代人摄入了太多不明物质交给身体处理增加了患癌症的几率。苦行僧几乎不会得癌症,是不是能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一些暗示? 对于癌症患者,通常可以采用3种方法治疗。一,利用放化等手段把病点清除,然后寄希望于身体的修复机制重建秩序,打个比方,两辆车撞到一起堵死了道路,放个火箭弹过去炸飞,后面自然通了,缺点是炸飞的通常不仅是故障车,造成的伤害也不全是能被修复的;二,患病组织一刀切,打个比方,一条路堵了,把整个街道关闭掉;三,疏导,这个是中医理念,人为地降低新陈代谢水平或者反其道行之增大新陈代谢水平,目的是同一个:疏导堵塞。 作为有机体的自然反应,结果往往就是原因。比如不小心骨折了,导致不能动(动要痛得受不了,不怕疼就能动),不动恰恰就是治愈的第一要求;再如食物中毒第一反应就是呕吐,吐了也就会缓解中毒。 同样道理,可以逆向思维去观察癌症患者来寻求合理的治疗。 癌症患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新陈代谢水平下降,相当于发生了交通堵塞后减少整个城市的物流需求,自然对堵塞点的疏通创造了空间。这与中医的疏导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癌症早期控制营养物质摄入总量并适当锻炼以增强新陈代谢能力是治疗的首选方案,同时还要保持生活的规律性,避免出现新的紊乱引起原有故障的蔓延。当然您恰好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那么恭喜了,您基本不会患癌症。 轻易不要尝试化疗或者手术,不是所有医生都是好的炮手,指哪打哪,或者明确的知道该切什么,庸医只能医治看到的,一刀下去根本没有关闭下游的需求,绕道引起故障转移,况且也不是那里都适合放弃。 癌症的治疗前景在于临时替换组织,看过高速公路维修么? 换下来的不是永久放弃,而是修复好了再次开放,原厂的才是最好的。 时间到了,不多写了。
1046 次阅读|3 个评论
文豪署名失当的经典案例
libseeker 2011-7-1 11:20
图谋按:读到一则陆春祥先生的杂文《臭脚要捧捧到底》,其中涉及温庭筠及沈德潜两位大文豪“学术不端”之故事。于今读来,唏嘘之余,予人启示。特此推荐。 转载自:陆春祥.臭脚要捧捧到底.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18/00399551549.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8日 00:39 中国经济时报   在有些当权者眼里,文人根本不算什么,让你算什么就算什么,不让你算什么你根本就不算什么。纪晓岚同志大概自认为文名很大了,连皇帝也要尊重他的,哪想有一次不自量力地劝谏,弘历大怒:你他妈个老纪,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成就,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一样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   所以,有才的文人如何混饭吃,如何生存,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先说温庭筠。该老兄和李商隐齐名,据说他的特点是写文章动作快,是又好又快的那种,一点也不亚于曹植、王勃什么的,“温八叉”啊,就是叉八下手,文章就写成了。因为快,于是读书或考试的时候经常为邻座代作文章,就像我们现在一些象棋神童搞的车轮大战,一人可以敌好多人。那时候,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大家都想拍马屁。有一天,丞相令狐找到温同学,吩咐他说:小温啊,咱也想去附和附和,你帮我弄一首,要质量高点的。还告诫温,千万不能透露,以后少不了他好处的。后来的一个场合,温大概是酒喝高了,或者是炫耀,嘴巴管不住,把这个事情给漏出去了。从此,令狐宰相便疏远了他。想想看,领导让你代写,是看得起你啊,怎么如此不识抬举呢。以现在的眼光看,令狐先生真是大度得很,还没把温同学怎么样,要是他不大度,温不知要吃怎样的苦头呢,弄不好还要送掉性命。   温同学仍然不改他的性格,一直在江湖上混,还常写文章讽刺那些当官的没文化。有一天,碰到了微服私访的唐宣宗,但他有眼不识泰山。他很傲慢地追问宣宗: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温又问:那你是六参簿尉之类的官吗?皇帝又说不是。当然,这样的结果我们是可以想像得出来的,皇帝把温同学贬到了方城,还在诏书中这样说:读书人应以器德为重,文章为末,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温空有不羁之才,最后竟流落而死。   温做人真是很失败啊。这个失败一定是“被失败”,肯定有很多别的因素造成他的失败。但有人就是不吸取教训,于是就有更失败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沈德潜。   在我看来,德潜先生也是个传奇人物。从年轻的时候就参加乡试,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直考了十七次。乡试好像是三年一考吧,那也就是说他考了半个世纪,还多一年,不过,最终他迎来个夕阳红:六十七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此后的十几年里,他终于见到了伯乐——乾隆。乾隆爱写诗也是无人可比,四万多首,得出多少卷本啊。但许多人认为,有好些诗根本不是他自己写的,肯定有写作班子,其中纪晓岚啊沈德潜什么的就长期替他捉刀。   因为沈会做诗,于是皇帝给他了许许多多的荣誉,官至部长级。问题出在沈死后,乾隆疑心病很重,他想了,这个老沈,会不会把替我做的诗重新弄到他自己的书里呢,如果那样的话,我以后还怎么做人啊。果然,该沈的版权意识相当强,他在自己的书里,照样把为乾隆写的诗全部收进!乾隆采用间谍的手法从德潜后人手里搞到他的书,果然如此。那还了得!我一个皇帝还治不了你吗?于是很轻易地找到两个借口:一、你贪图人家高额稿费,替“逆诗”作序,十恶不赦;二、你的诗集里居然有这么多的反动成分,其中《咏黑牡丹》劈头就说“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你想干什么!所有的荣誉一律追回。什么?人老早死了,那坟墓铲平!还好,乾隆还留了一点面子给他,没有掘尸鞭骨之类。   把温和沈的事联起来想一想,我还有以下两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厚道。你想想,人家该给你的都给你了,不是已经提拔你了吗?不是已经高稿酬了吗?而你却过河拆桥。你们这些文人啊,不就是会弄点文字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是不是你们认为,你的才很高,你的文无价,你觉得亏了?既然答应了,就不要再到外面说什么,说出去难道对你有什么好处?一点好处也没有啊,大家不是都这样干的吗?领导这么忙,你难道都要他亲自动手?领导也是人,他也要职称啊评奖啊升职啊,人之常情嘛。代写了,还到外面去说哪篇文章哪本书是你写的,这就太不厚道了。换谁谁不高兴的。   第二,坚决把臭脚捧到底。捧不捧已经由不得你了,有的时候是不可能有什么尊严的,所以,要捧就捧到底。你还要什么版权啊,你是不是还想这样署名:弘历德潜 著?这不等于告诉读者,排在第二第三位置的往往是真实的作者吗?弘历难道还贪图你这点虚名?真是笑话。所以,不要再存什么幻想,如果真能在史上留青名,那也是他留的,谁说当官的就写不出好文章呢?偏见,实足的偏见!   或曰:从本质上说,温和沈都是被侮辱和被蹂躏的,他们和底层的百姓的命运一样,由不得自己。不捧臭脚,只是想存一点尊严吧。   才高七斗或八斗,但至少还有两斗以上是文章以外的事情呢。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谈作为科学家的杂文家
JYH64J98Y99H 2011-4-19 10:41
有一位科学网著名博主,他写下了如下感言:在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用来压制别人,让别人不说话的最好办法,就是称别人是“占领道德制高点”;在一个政治腐败的社会里,用来贬低别人,让别人自短三分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别人爱谈政事;在一个科学主义盛行的社会里,贬低其他学者最好的办法,就是称他们是“文科生”、“文人”。他说的话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入木三分,令人信服! 世界是平的,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言论自由是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喜爱谈论政事、国事,是公民意识的自然觉醒,政治的事情理所当然是大家的事情,关心国家大事,难能可贵。无论从事什么学科的研究工作,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工作,理论上大家都是文人,切勿文人相轻。我们都需要同语言文字打交道,都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都需要对人类文化进行哲学思考,甚至需要提炼专业哲学思想。都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学问题,如心理健康的维护问题,如恋爱心理的调适问题,工作时遇到挫折如何应对,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心理学问题。因为你是人,你必然会遇到人的心理问题,必然要同人类文化打交道。这些严格地讲,都是文人的事情。如果谁还认为自己不是文人,缺乏人类文化的充分濡化,反到非常可怕。 一个人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总会联系着你;可以不去研究社会心理问题,但社会心理必然影响着你;可以不去关心医疗社会学、医患心理学研究,但你总要进入医疗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感受之中。感受到了东西,我们未必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深刻地感受它。有些东西不过雕虫小技,有些东西却是人间正道。一个民族固然需要更多的人脚踏实地,但一个民族总会有一些人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燕雀与鸿鹄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各得其所。社会自然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岂能自以为是?我们不希望在科学网里看到:龙陷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遭犬欺。包括清华大学恢复人文社会科学,虽然议论甚多,但它反映了大学的综合化趋势,没有人文社会科学那还叫什么综合性大学。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现在有些人偏见不少。毕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有的学科有大用处,有的学科有小用处。只要符合社会需要,只要符合人类需要,什么学科没有作用呢。从事热门学科成就平平者与从事冷门学科贡献卓著者不乏其人。大海航行靠动力,靠舵手,更靠嘹(左应为目字旁)望。有的学科貌视无用,实际有非常作用。甚至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比如,萨达姆的外交政策与治国哲学思想已经有很多问题了。所以,文科正因为有大用,反倒是不少人放弃理科而实际上从事文科工作了。 就连攻击文科的都实际上都已经文科化了。否则,他可能会因为内心不屑而不予理睬,他也可能会因为研究繁忙而顾不过来,实际上,对于文人话语权的争夺,有的人比谁都积极。个别人用文人的手段轻视文人,走了一条典型的文人相轻的路,还以远离文人自诩,是否在走着一条曲径通幽的终难捷径呢?否则,我都解释不清他们怎么过着钟鸣鼎食的饕餮生活。我看网上个别著名科学家,实际是就是著名的杂文家。我甚至担心,研究没有时间保障,注意力严重分散,如何做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对于研究人员,广泛的兴趣与专注的中心兴趣是因人而异的,把握得好,拿捏得体,实在不容易,与也许他比别人多长了几个脑袋吧。也许他的嘴巴特别大,天就是他的上嘴唇,地就是他的下嘴唇——他已经没有办法再长脑子了! 有的人的杂就是杂芜的杂,杂凑的杂,杂乱的杂,杂烩的杂,杂音的杂,杂碎的杂;有的人的文就是文理不通的文,是文不对题的文,是文过饰非的文,是文恬武嬉的文,是文山会海的文,是文气瘀塞的文。虽然他未必是文侩的文、文痞的文、文弱书生的文,但他肯定不是文质彬彬的文,肯定不是文艺复兴的文,肯定不是文不加点的文。很不幸,可能个别科学家就是那样的杂文家。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佛教名词谈“教师”的境界
arithwsun 2010-11-1 08:25
我因为5岁孩子的缘故, 今年接触了北京海淀区的一些家长们尝试建立一个培育型小学的过程 ,期间也接触了几位民间教育人士。 结合自己多年修学中所接触的人和事,不妨用佛教名词,来谈谈 教师的境界,也许,可以将来用在某位教师的寿辰讲话上, 就像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寿辰上的那次讲话一样。 从下往上谈吧,起点的称作善知识,这些人啊,或曰教师, 心中已有正见,但是并不能自觉地应用于实际,不能结合于自身。 很多理想包括一些不重要的技术,都能谈的很好,悟得出来, 可是牵扯到关键技术上,牵扯到大智大慧大勇上,就做不到了, 临到事头,往往因为自己心中的小利,而失却了勇敢, 与理想的初衷背道而驰。 善知识之上,则是罗汉,罗汉是能行之人,敢想敢干, 而且会干得非常出色,是真的出色。罗汉比起更高一级的菩萨, 不足之处是,菩萨是善言善行,无有暇缺,可是罗汉呢, 所行未必能让所有的人高兴,即使论起自身,也有可能是大善、 大恶兼具。 我当年读书的时候,看到陈省身自传,他自言只做到了罗汉 这一层,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在我看来,他至少应该是菩萨了, 他如何这么自谦。现在年岁大上一轮多,有些感悟, 觉得陈先生也许并非完全是自谦吧,其他几位顶级华人科学家,虽然没有自传的个人自我评估,但是估计也不离罗汉这一层。相比于陈省身先生,他们的某些个人恩怨之争,伤害到了中国学术的整体声誉,用大善、 大恶兼具形容,可谓贴切。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 华罗庚能算是菩萨么,他当年挺身回国,如此献身之举,是否属于 菩萨行的级别,是否属于善言善行这一层, 从我读到的听到的来看,庶几近乎! 数学高手们,在祖国贫穷积弱之时,挺身回国,行为菩萨, 不回国,独善其身,能为罗汉。 菩萨之上,自然是佛,佛的原始定义是,觉悟之人,在我看来, 应该多加几个字,即,能使别人觉悟的人,也就是说, 佛是制造菩萨和罗汉们的老师。华先生的一位学生, 邵品中当年讲座时介绍,所谓数学大师,是培养出(博主增注: 世界级)顶级数学家的数学家,若能于贫穷积弱之母国, 培养出一群世界级顶级数学家,当可称之为佛了吧,时也、命也, 这点,华先生并未做到,参看王元先生写的《华罗庚传》, 以此标准,日本数学家中,看来是有佛这一级别的。 善知识---罗汉---菩萨---佛, 是可以逐渐提升的,有时候只在顿悟的一刹那, 毕竟都有相同的理想,都在修行的一条线上。这个提升过程, 应该是非常痛苦的,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因为要大智大慧大勇,要舍弃个人私小之利。但是,从善知识 起,他们这些教师们,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理想, 这辈子做不到,下辈子继续修。 现在,要说说在善知识之下,甚至在普通人之下的 等而下之之人,这种人,学问不见得低,也不会太高, 钱不见得少,也不会太多。他们误入歧途, 不再可能走上立心求志之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别人的要求, 跟对自己真正的要求,完全是两码事,相差完全是两个方向。 这些等而下之的教师们,在谈起教育时, 要求别人工作和贡献时,都是要讲究理想, 要大家不要谈个人私利的,要想着法儿的把别人的权益剥夺的。 但是,一当提起要他做点什么时,他谈的都是自己的私利, 自己的个人情况和准入条件,大言不惭之态,让善知识 都能羞愧不已。 可笑的是,有些家长们,竟然将一点希望,放在这种人身上, 可见对教育的认识之低。 不怕言利清楚之人(这一点上, 我倒是很喜欢接触的西方人的做法),怕的就是这种等而下之 之人(是中国文化么?),谈起自己时讲利, 涉及别人时要求别人不要讲利,连普通人亦不如也。 尝试培育型教育的家长们,对于教育界人士,不管是民间的, 还是官方的,亦要有所认识,大多数人跟你们一样,不过普通人而, 能偶尔遇到一两个善知识,就已经很是不错了,应当善加护持。 若是不幸,遇到等而下之之人,对人对己双重标准, 赶紧远离为上策,什么样的老师将来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大致不离此义。 有感而发,展望将来,希望此篇的语言, 将来有在国人庆寿之时应用之地。
个人分类: Book-W|5271 次阅读|6 个评论
就鲁迅文章谈谈我的经历和体会
chrujun 2009-8-24 07:28
看懂鲁迅文章后,我开始独立思考 对于鲁迅文章,我经历一个从畏惧到喜欢的过程。 小学时候学的鲁迅文章是纪念他日本老师的。那篇文章要求背诵。读起来很亲切,容易懂。 初中和高中学的鲁迅文章,很难理解。当时的感觉是特别难。现在看来,主要是对文章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搞懂课文中一些段落的意义很难。看来主要是教学方法和教材有问题,如果把文章的背景交待清楚了,就容易理解了。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可能是研读毛泽东选集的缘故,把我引向鲁迅文章。看了不少鲁迅文章和相关的研究文章。这个时候才算可以真正读懂鲁迅文章了。我把鲁迅的文章看了绝大部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日本期间发表的几篇长文。 可以发现鲁迅文章的力量来自对西方文学、诗歌、哲学和科学的消化和吸收。 我看了鲁迅的绝大多数作品。我觉得鲁 迅是中国最有思想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拥有惊人的逻辑和理性。我还没有发现第二个中国作家拥有鲁迅文章的逻辑力量。 看懂鲁迅的文章,是学会思考的第一步。是毛泽东选择了鲁迅,不是鲁迅选择了毛泽东。鲁迅的文章是独立思考后的作品,是我们免于变成行尸走肉的良药。想变成真正的人,鲁迅文章还是值得多读。 仅以此文纪念鲁迅文章对我的影响。网上的争论勾起了我对大学时光的回忆。感谢鲁迅先生!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9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常识》游戏
bookscent 2009-1-27 22:40
读研时,一位熟知武侠小说的室友听说我尚未读过金庸的任何一部作品,随口道:我太羡慕你了! 我明白他的意思,其潜台词是: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等着你呢。这就像吃饭,饱食后不再有食欲,反而怀恋起饥饿时吃到第一口时的美妙感觉,此时便羡慕起刚刚落座开餐的人。 最近看电影《非诚勿扰》,感觉这是一部很失水准的片子,从故事情节到细节包袱,实在没碰到什么新鲜东西,有些看不下去。偏偏周围的人都说它好,难道是我自己出了问题?或是对冯氏幽默太熟了?我和同事开玩笑,说是郭德纲的相声听得太多,以至于一般的笑料很难让自己乐得起来了。 对一种事物看得太透,了解太多,那事物在你面前就会显得越来越了无生趣。这也算是一种喜新厌旧吧。 面对梁文道先生的新书《常识》,我一方面满怀兴趣,那当然是冲着文道老弟的才学;可另一方面又怕读不下去。这几年通过看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开卷八分钟等节目,对文道老弟看问题的角度早已明了,《常识》这本书实际上是他的旧文合集,无非还是那些观点,再看也不会有什么耳目一新的效果了。 不过,作为时评文章,论点只是骨头,耐看的是肌肉和线条,即它的论据和论述过程,以及语言。《常识》里的大部分文章我原先并未完整读过,所以觉得这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但阅读不能仅靠道理来支撑,还要找些直接的动力。我突发奇想,既然我自认为对梁文道了解不少,那不如就按预测法来读这本书吧。 在读每一篇文章之前,我都先根据题目(及其带有暗示或解释性的副标题)来猜一下他要写些什么,会怎么写,然后边读边看自己估对了多少。这种方法让这本书变成了一个做思想游戏的玩具,自己不仅能读下去,而且满怀兴致。 比如《抗战(为什么它还没有结束)》这篇,写于2005年,我推测他一定会讨论二战纪念活动、中国人的历史观、民族主义、日本靖国神社、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等等,实际内容大致相符。细看之后,感觉里面对于中国缺少专用于抗战纪念的国家级墓碑的阐述比较出彩,很有意思。再如《汉奸(一团模糊的历史现象)》一篇,我一下子就能想到《色戒》和中国人的对待忠与奸的那种狭隘的脸谱化的历史观,文章果然就此展开。 有的文章仅从题目看是很难猜的,比如《老师(一种基础的职业)》这篇,我不能确定他是要谈我们对教育如何重视不够,还是要谈今天教育如何成为稀缺资源而导致老师收受贿赂等等。看了才知,他是以芬兰的教育为例,谈老师在中国如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有像《作协(政府供养艺术家的理由)》,我觉得也是属于可以有正反两方面观点的题材,看了方知,原来他也不是要给出定论或方案,只是建议不要一刀切,要理顺政府与文艺的关系。这种文章我反倒觉得缺乏力量,像是废话。 有的文章,像《潜规则(真正的规则)》这种,可写的内容太多,反而让人不知该从哪个角度去猜,只能直接去看。文章很短,显然属于一时的有感而发,而非系统论述,读后不太解渴。 也有的文章,题目有些误导,比如《浮躁(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猛一看,觉得切中时弊,一定非常精彩。读了才知,他是想说当今的人们说的太多而不善于听,过于喧哗而缺少理解。这就让人觉得题目起得太大,内容太单薄了。 在我看来,书中最有阅读价值的,还是那些题目很小,一目了然,但真要让你来写,你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写或不可能写过1000字的那种。比如《极少数(只限于坏人的一种量词)》之类,一看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但他是怎么把这样一件事变成一篇有7段文字的文章的。这才是功底。 还有个别文章,则是勾起了我的职业敏感。像《信息不对称(中国特色的咨询匮乏)》这篇,让我这个搞出版的来不及再去推测就要先睹为快了。他讲了出版,讲了国内在图书引进方面的问题,但论据的说服力并不强,结论也有偏颇之处,有些地方不难反驳。比如说,信息的残缺和不对称并不是一回事,信息服务也未必是出版的终极目的,对网络媒体的限制按照禁果好吃的原理在实际上其实是适得其反的,甚至可以说提高了大家获取信息的觉悟,等等。我当然不是要否认他的观点,只是觉得他这一篇写得太急,论述和分析的过程有问题。这篇是他在2007年写的,很简短,我相信,如果让文道老弟现在重写同一题目,一定是一次彻底的改写。 在《奥巴马的修辞学》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我看到了作为一个编辑比较忌讳的一句话:表面上看,奥巴马魅力与同类型的人物只盛产于职位要公开竞逐的政体当中,和一向擅长对外敷衍政治套话对内勾心密谈的中国无关。这后半句对中国现状的定义可谓足够尖锐,我很佩服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这位责任编辑,也许换一家出版社,编辑会让文道老弟把这句稍微改一下,别那么针针见血,让一些人不快。当然,也许是现在我们的政治已经足够宽松(或是足够自信)了,不怕这类批评。这样最好。但真要是换了我,一个做了10余年编辑的人,心里还是没底。 对于时评文章,我的观点是:不可不读,不必多读。 评论总是从偏见开始,无论他是多么有才学的人。这里既有个人知识局限性的缘故,也有技术上原因。就像和人辩论,把话说全了反而等于没说,不能支持任何观点。所以,我觉得读时评最有价值的不是去接受或反对他的论点,而是欣赏他的分析方法,顺便记住些论据留给自己将来用用。 今天并不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依我看恰恰是常识在膨胀,在作怪。人人都有一大推自认为是常识的那些看法,并用这些常识去做推断,直至忽略了事实,结果不是有失客观,就是走向另一种极端。所以我们要更新的不是那些永远也学不完的常识,而是思维方式。读高质量的论说文的意义就在于此。正如《常识》最后的鸣谢所说的,是客观分析与清晰逻辑的魅力。 我想,从《常识》开始,再读类似的文章,我都会用预测法去读。我相信这定是锻炼思维方式的绝佳途径。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思想者——读李森《思想的纬度》
suqing1961 2008-12-2 16:34
李森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5 月第 1 版 定价: 38 : 00 当下中国,随着政治环境的不断开明,开始进入一个时事评论勃兴、庶人皆可议政的时代,并由此塑造出了一大批关注社会问题、善于独立思考的新型中国公民。李森的著作《思想的纬度》,似乎就是要向人们昭示,思想者并非少数政治家和社会科学家高不可攀的独享权利,每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普通公民,同样可以成为思想者。 《思想的纬度》既不同于社科领域象牙塔内专家学者的恢宏著述,也有别于文人墨客嬉笑怒骂轻佻的应景杂文,它是一位出身于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产业工作家庭的思想跋涉者,带着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揣着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向往,对从辍学儿童、农民工、矿难受害者、城镇乞丐、艾滋病患者到城里人、房地产商、腐败官员、食品造假者等社会人物进行深度扫描的思想随笔,对从贫富悬殊、道德失范、人文缺失到环境污染、世风日下、官场腐败等社会诟病进行犀利批判的文学随笔。 穷人和富人、医疗市场化的末路、教育产业化还能走多远、矿工的命值多少钱、我们还能吃什么、人类对于动物的两种胜利、蛋壳、鸟巢及其他、有感于重提节约,《思想的纬度》收录了李森 2004 年至 2007 年创作的 55 篇杂文和随笔,讨论的话题几乎囊括了近年来中国社会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站在草根的立场,以平民的视角,从社会学和哲学的高度,李森追寻了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了各类社会问题破解的途径,思想的触角涉及到的社会问题纬度之宽广,彰显了作者思考的深度和解析问题的力度。 思想需要距离。这种距离更多地意味着冷静和理性。既不同于当下愤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浮躁,浅薄文人急就章即兴评述的草率,也不同于时髦学者故弄玄虚的深奥,势利学者高高挂起的冷漠,李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工作历练和理性探索,通过心态平实、不急不躁但又不失激情的对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给我们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值得回味的文字,创造了以百姓语言深度审读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写作范本。 在《思想的纬度》作者看来,所谓思想,既是思考的活动及其过程,也是思考的结果,就是调动人的正常思维,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成果。因此,他认为,思想者并不是领袖、专家、学者的专利,能够进行这种思维活动的人,自然就是思想者了;而且,成为一个思想者,也是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能够做得到的。我以为,李森的话只说对了一半,每个人确实都有可能成为思想者,但并不是每个能够进行这种思维活动的人,自然就是思想者了。思想者和能够思与想的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把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付诸于言行,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影响社会的正向进程。 李森长期在党政机关从事干部人事工作,待人诚恳,处事低调,酷爱读书,长于思考,勤于创作,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好印象为数不多的人事干部之一。近年来,一些腐败官员和平庸干部已经把人事干部的形象糟蹋得很是可以,在人们心目中,人事干部或是不怎么干人事,或是毫无主见,或即使有主见也丝毫不敢发表主见,能够思与想已经够抬举了,更遑论思想者了。李森则不然,在我看来,他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另类,他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弊端提出批评,包括尖锐、尖刻甚至苛刻的批评,不仅显示了他的卓尔不群,更彰显了他作为思想者刀锋的锐利、责任感的强烈。抨击医疗市场化,李森毫不留情,接受医疗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岂能通过提价来抑制需求?当通过提价来调节需求致使相当多的人看不起病、得不起病的时候,或者相当多的家庭因看病而致贫、返贫的时候,甚至在看病的问题上也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时候,还有什么贫穷百姓的活路?还有什么社会公平和正义而言?(医疗市场化的末路)针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制假现象,李森再次发出了愤怒的拷问: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只能问,我们还能吃什么?还敢吃什么?(我们还能吃什么) 思想的纬度,代表了思考的深度。是的,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循规蹈矩的机关工作并不能束缚其自由思考的翅膀,按部就班的人事工作也不能钝化其飞扬文笔的锋刃,产业工人家庭的淳朴教育背景、国家机关部门的宏观视野、多个岗位实践的社会历练,反而让李森更能洞彻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更能从操作层面上探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行之道。还是探讨医疗改革的药方,李森认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停止以市场为取向的医疗体制改革,使医疗机构、医疗事业回归到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本来性质,回归到优质、低廉地为百姓提供服务的正确道路上来。那么,如果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李森的回答同样毫不含糊,应当加大对医疗机构存在问题的执纪执法力度,坚决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真正的思想者是无私无畏的,真正的思想者是拥有大爱的。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对社会问题剖析得如此深刻,批评得如此尖锐、尖刻甚至苛刻,实在是源于我对祖国、对父老乡亲和我的父辈们深深的爱,源于我对党和政府深深的信任,源于我对自己身在其中、为其一员的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理想的深深信仰。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忠诚和信仰,《思想的纬度》作者提出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者,与其说是每个公民在现代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毋宁说是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对当代中国公民的热切期待和迫切要求。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5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的开始。
wangjun08 2008-10-26 20:54
用一句歌词表达一下: 迎接另一个晨曦,带来全新空气。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篇博文
yangfanman 2008-7-28 21:33
刚刚开通了博客,上来总得写点什么。老实说我可是个懒人,不爱写东西。希望这个博客是我喜欢写作的起点。
个人分类: 时效网络|3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侃标语
suqing1961 2007-7-30 12:15
旧作: 刊于 1992年12月12日《海口晚报》第3版 要说标语是中国人的创造发明,恐怕还缺乏足够的根据,但标语这玩意儿在中国有过登峰造极的历史,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侃起标语,稍微有把年纪的人都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那运动接连不断的年代里,红红绿绿的标语确实给灰灰暗暗的街头闹市妆点了些许色彩,但留给人们更多的却是萧杀的寒意。 又有谁统计过,在那一幅幅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类的大标语里面,究竟裹有多少冤魂屈鬼? 标语在那荒唐的年代里除了能杀人,还能编织神话,制造梦话、瞎话、鬼话、假话。那亩产十万斤粮食的人造卫星,不就是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标语的助推之下发射上天的吗? 外面的风吹进国门后,这样昏头昏脑的标语也渐渐少了,标语开始少了一份寒气,添了一份温馨。记得 80年代初,当北京复兴门立交桥挂出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您遵守交通规则这样一幅颇具人情味的标语时,竟然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一些标语还是常常流露出左的痕迹,给你留下不愉快的回忆。前段时间到南方出差,某车站一幅大红标语全市人民动员起来,为消灭一万斤苍蝇而奋斗,使我又一次领略到了无可名状的黑色幽默。 参观某钢铁厂,一幅司空见惯的标语苦战高温七八月,产量再上新台阶,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火红的年代。我就弄不明白,为什么放着天气凉快的日子不好好干,偏要在这热得要命的日子里生产上台阶呢? 其实,如果我们每干一件事情,都需要靠标语口号大轰大嗡才能完成,那说明我们的社会管理还很混乱,没有达到一种有序的状态。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的社会管理者深思吗?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3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中的误区
suqing1961 2007-7-19 10:10
(一) 买了辆新车,怕汽车上漂亮的天线和车标被人偷走,拧下来锁进抽屉。 天线和车标从此再也没用过,和被小偷偷走没有什么两样。 (二) 没钱时买不起书,到处借书看,倒看了不少书。 有了钱,经常买书回家,书架都摆满了,却没有几本看过。 (三) 回到装修得像宾馆的家里,东西不能随便放,进卧室和厨房要换不同的鞋,感觉像宾馆一样别扭。 出差住宾馆,横躺竖卧,东西到处扔,摸脚气挖鼻孔,感觉像家里一样舒服。 (四) 进超市,见商品吐血大降价,图省钱买一大堆回家。 都是不需要用的,白花了不少冤枉钱。 (五) 生长在长沙, 40 多岁了,连衡山、洞庭湖都没去过。 总以为有的是机会,机会却总是没有。 (六) 逛旅游点小摊位,总要买回一些当地特色小玩意儿纪念品。 拿回家新鲜两天,下次打扫屋子都作垃圾处理掉了。 (七) 朋友、同事、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到京,都得花时间陪吃、陪玩,这才叫够朋友。 最不够朋友的,就是对自己的老婆和孩子。 (八) 一门心思只知道拍上司的马屁,最终爬到了渴望的位子。 回过头来才发现,尊严和人格不知扔到哪去了。 (九) 花几千块钱办健身卡锻炼身体,觉得太贵,不舍得。 等到生病了,花几万块钱给医生送红包、住院动手术、吃药疗养,感觉很划得来。值! (十) 到医院东跑西颠做了一上午检查,医生说啥问题也没有。 心里很不平衡:花了那么多钱,也没查出点毛病来。真亏!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3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短信反腐败
suqing1961 2007-6-25 17:10
当代中国,领导干部腐败问题成为老百姓最痛恨的社会丑恶现象之一。对防治腐败问题,在舆论批评和监督还不怎么到位的情况下,手机短信和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填补了这个缺位,成为民间揭露和批判腐败现象的重要工具。 抛开那些内容偏激的短信不说,大部分手机短信对腐败问题的揭露可谓一针见血,对腐败干部丑态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对腐败现象的挖苦可谓痛快淋漓,幽默和无奈中尽显老百姓的智慧和不满。 一条题为《应酬》的短信,刻画了当今普遍存在的职场、官场腐败风气: 应酬复应酬,天天忙不休,社交公关人情事,都在酒里头。//泱泱五千年,底蕴多丰厚,帝王墨客江湖汉,香烟美人酒。//改革大潮涌,迂腐全荡走,惟有美女权钱欲,兴盛遍神州。//工厂变歌厅,书店改酒楼;失业大军数百万,桑拿歌与酒。//上面常来人,视察加旅游;小心陪伺别出错,工作有成就。//世事多变幻,官场巧运筹;相互照应方便多,公酒交私友。//人生苦且短,工作多烦忧;哥们姐们喝点酒,泡完脚再走。 另有短信讽刺不作为的干部: 上级精神有一半听不懂,听得懂的有一半不理解,理解了的有一半不会干,干得了的有一半没效果,有效果的群众又都反对。 这样的上级肯定不是什么好上级,布置工作脱离群众,想当然地发号施令;这样的下级肯定草包一群,毫无思想和主见,惟上级是从。真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老百姓用短信给这样的干部归纳出了10大特征: 一请就到,一喝就高,一捧就傲,一求就敲,一给就捞,一脱就要,一累就叫,一批就跳,一查就倒,一撤就告。 这种干部信奉的是新三大作风: 密切联系领导,理论联系实惠,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 他们是典型的四森干部: 台上讲话像孔繁森,台下做事像王宝森,见了群众像泰森,见了领导像和砷! 这些人在各种党的会议上的表现,和下面这条短信描述的没有什么两样: 党代会自己圈自己,人代会自己选自己,廉政会自己洗自己,考察会自己荐自己,表彰会自己夸自己,总结会自己骗自己,民主会自己骂自己。 这样的领导班子通常都存在这条短信说的问题: 一把手说一不二,二把手说二不一,三把手说三道四,四把手说是是是,五把手只记不说。 官场风气不正,一把手专权,副职难免心怀鬼胎,时时揣度上级心思,处处伺机抢班夺权。下面这条副职的经验的短信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本是龙套,开会先到;坐在侧席,面带微笑;少出主意,多讲依靠;正职发言,起草报告;正职出差,电话汇报;正职桑拿,门外放哨;正职受贿,装不知道;正职犯错,到处报告;正职下台,机会熬到。 但凡腐败分子走的都不是正道,他们为人处事都有一套歪理。老百姓用成语反解编成短信刻画了这样一群党内的害群之马。在这样一群腐败干部心中,下列成语的意思完全变了味道: 知书达理: 仅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 杯水车薪: 每天到办公室倒上一杯茶水,捧着一张报纸,翻一翻文件,月底就能领到一车工资。 有机可乘: 国内国际考察有专机可乘坐。 知足常乐: 看到自己的亲戚朋友跟着自己腾达富足,经常偷着乐。 见异思迁: 看到漂亮的异性下属,就会有很多想法,有的甚至想搬家。 语重心长: 听了一句语气较重的忠告,觉得很刺耳,心里就记很长时间。 拔苗助长: 拔掉自己看得不顺眼的人,以帮助亲朋好友更好地成长。 全国还有几千万老百姓没有摆脱贫困,那些贪官一天到晚想的又是什么呢?请看短信贪官的心愿: 一是陪客喝酒不醉,二有秘书写稿开会,三是每晚女孩陪睡,四是花钱如同流水,五是生病有人行贿,六是家有巨款无税,七是儿女各处排队,八是各款名车成堆,九是别墅高雅品位,十是犯法也能免罪。 在老百姓看来,尽管这些贪官污吏生活腐化、权倾一时、不可一世,但终究逃脱不了反腐败的铁拳,最终必将身败名裂甚至一命归西,有短信贪官数子为证: 晋见上级当儿子,召来下属是老子。廉政建设是幌子,有权不用成傻子。同僚相见比车子,说长论短话女子。公款出国做游子,吃喝嫖赌比浪子。出了问题兜圈子,群众质问吹胡子。天网恢恢有铐子,手摸铁窗变孙子。思前想后悔肠子,阎王路上吃枪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短信内容成为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和诉求。对反映各种社会问题那怕是敏感问题的手机短信,有关管理部门既不应严堵死掐实际上,堵是根本堵不住的,掐也完全掐不死的,更不应该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而是应该由此及时发现我们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改进的具体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类似对社会问题的讽刺、挖苦甚至漫骂的手机短信才会越来越少。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50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计划生育”乎?“优化生育”乎?
suqing1961 2007-6-19 17:01
前面的文章谈到了文字的文明和语言的文明,指出文字的严谨、规范和科学也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对于我的这种观点,不少朋友都不以为然,认为我把问题说得过于严重了。 其实,我并没有把问题说严重。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文字由于不严谨、不规范或不科学,不仅让人产生了许多歧义,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具体到政府职能部门,文字使用的不严谨、不规范或不科学,则完全有可能带来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乃至失误。 让我们说说计划生育这个词吧! 有了瞎批马寅初老先生的教训,亡羊补牢,实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实在是善莫大焉,功莫伟也。歌功颂德的事情自然会有很多人抢着做,多我一个也增不了多少色,那就还是让我说说这个词的不足之处吧! 发明计划生育这个词的人还是很伟大的,但我估计此君是搞社会科学出身的,恐怕也没有征求自然科学家的意见。 否则,他可以提出一个更为严谨、更为科学、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且与自然科学有关的词优化生育。 让我们比较一下计划生育和优化生育孰优孰劣。 计划生育,暗示着执行者仍可以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一套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行事尽管这个词确实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提出的,且一直也是按照计划经济的那一套运作。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简单粗放,无非是凡事一刀切各地一个样,层层订指标处处派任务,强制执行硬性罚款,不用动什么脑筋,有权在握就行。 你的生育若没按计划行事,好办:户口是农村的,先赶着妇女去结扎,不行再牵走你家的猪扛走你家的米,最绝、最损的一招就是拆你家的屋,不让你有立足之地,看你敢多生不敢多生;城里有工作的,想结婚先到单位开介绍信,男不满 25 女不到 23 休存幻想,想多要孩子就甭想要手中的饭碗。 生育倒是计划了,人口也确实减少了,但人心却被伤害了。 尽管这些过火的事情大都是前几年的事情,但是, 人心被伤害了的政策,肯定是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肯定有值得检讨的地方。 因为你搞的是计划生育嘛!计划就意味着只是上对下,只能上压下。不平等相对,能情愿吗?不体恤下情,能服气吗? 故,名若不正,指导思想必产生偏差,执行必走歪道,效果则将打折扣。 可见,文字严谨不严谨,规范不规范,科学不科学,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不仅反映了文字的文明程度,也映射了执政的文明高下。 优化生育则不然。 婚前进行体检,近亲不让结婚,那是要优化你们小俩口的生育,免得生怪胎、畸形儿,避免近亲繁殖造成后代弱智。自己掂量着看吧!没人逼你。 你是蒙古族图瓦人,人数已经少得可怜,干嘛要限制你只能生一个?稍微多生几个更能优化我们的民族结构,更能保护好那奇特的民族文化。 等到若干年后,我们的出生率呈负数了,或是独生子女问题成为社会的很大一个问题,我们将解禁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孩子政策,此时,优化生育不正是最好的解释吗? 其实,就是最近几年开始实施的以奖代罚的生育政策,也是各种方法优化后的结果,也没有了计划的色彩。 优化,意味着在众多的方案中,我们总是选择最好的。 因此,再次建议把计划生育改称优化生育,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改称国家优化生育委员会。 尽管十几年前笔者曾致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过此建议,尽管建议信如同黄鹤一去了无踪迹。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4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客”本应叫“博主”
热度 1 suqing1961 2007-6-13 13:40
不知是谁最先把 BLOG 翻译成了博客?按美式英语的读法, BLOG 应念着布拉格,英式读法大抵是布罗格,怎么也不和博客靠边,为何就被翻译成博客了呢? 既然不是音译的结果,那么按意译,窃以为博主应该比博客更为贴切。 博就不用多说了,写 BLOG 的人知识面宽才能写出好 BLOG ,看 BLOG 的人看得多了自然见识就广。这宽、广和多都有博的意思。因此,从意译的角度看,这博确实译得好。 但是,这客可就译得不怎么妙了。 我开通了 BLOG ,拥有了账号和密码,这块园地就只能由我来经营,只要遵纪守法,我想写什么文字,想登什么图片,完全是我自己的事情,文责自付,旁人不能干涉,我当然应该是主,怎么反成客了呢? 别人来我的 BLOG 参观浏览,对于我来说,来者自然都是客,我理应精心耕耘这块 BLOG ,不让来客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理应恭听客人们的指教,多长点知识,多交一些朋友。现在倒好,我已经把自己定性成客了,别人来我这自然是主人,常言道客即上帝,我是不是可以借机摆起上帝的谱来了,装装大爷,卖弄学问? 如此主客不分,主客错位,成何体统,什么规矩! 其实,只要把登记注册 BLOG 者统称为博主,把拜访他人 BLOG 者都叫着博客,上述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博主有田有地,笔耕不辍;博客八方云游做客,四处即兴留芳。今天你当博主,煮茶温酒妙手著文章,诚招天下博客;明天你为博客,走访新朋故友,讨教心中景仰的博主。主客两便,其乐融融! 纲常已正,伦理不乱,主客角色互换,惺惺相惜,共同切磋,岂不快哉! 博客原本就应是博主,是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402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