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南工业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四位老教师对原中南工业大学采矿学科专业的历史记忆
热度 2 After50 2019-4-29 20:43
四位老教师对原中南工业大学采矿学科专业的历史记忆 【吴超说明】: 七八年前,学校为了弘扬学科专业文化,曾要求各老学科专业撰写学科专业发展史,那时学院建议由俺组织一下这项工作,汇编中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专业的发展史,但由于此事涉及的人事物太多,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记载资料也不多,要详细挖掘当年的情况,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及财力的投入;另外,一些退休老教师虽然有热情,但也限于年龄较大和精力有限及使用电脑写稿有一定困难而没有完工。更主要的是,写出来的东西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和满意。因此,上述事情也夭折了。不过,那段时间里,有几位老教师也提交了部分难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 2011-2012 年期间供稿) 。为了使这几位老师辛苦撰写的东西不至于埋没,更主要的是为了使那段时间的历史不至于湮灭,俺觉得有必要和有义务把他们的供稿在网上发表出来,以供大家参阅和以后需要时参考。 陶颂霖老师供稿——采矿专业有关史料 (作者:陶颂霖, 1927 年出生,教授,中南矿冶学院建校元老) 1952 年秋,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高校中的矿冶系按国家将采矿人员设备调集长沙组成 “ 中南矿冶学院 ” 的采矿系。 采矿系教学人员中除采矿专业教师外,还包括测量、矿山机电等专业教师。全员 60 余人中 教授占了 10 名,其余大多数为刚毕业的本专各科学生及少量讲师、助教。 刚开始条件非常差,在设备方面只有测量仪器比较齐全,总体来说,硬件是一穷二白。一时,年青教师不但要 “ 现学现教 ” 完成新的教学任务,还要兼管校园建设事务。例如,当时校内还没有 “ 自来水系统 ” ,也没有电话总机,房屋建筑除原清华大学留下的和平楼、民主楼之外仅有一栋平房(湖南省革命大学临时搭建)。采矿系临时安排在民主楼,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由汪占辛(兼任)委员的建筑委员会自行设计建成采矿楼。采矿楼旁的爆破碉堡也是由教师自行设计施工建成,后因校园建设需要将原碉堡予以拆除,另行改造。通风实验室建在采矿楼东头部分。为了装置提升机还在采矿楼东头预备了电梯间。 当时国家方针是 “ 一边侧,侧向苏联 ” ,教育方面也是完全向苏联学习。解放前的矿冶系是按 “ 通才 ” 模式培养人才,采矿专家要通晓土木、机械、电气 …… 一整套矿山社会的有关知识,连选矿、冶金都要有一个大致了解。中南矿冶学院是按苏联模式来培养人才,采矿专业课程多而深入,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课程许多事过去设有学过的。即使是有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也感到压力山大。 采矿专业学制期限长短不一,磕碜设置虽然大体雷同,但分配的课时不尽相同。临时分配任务上讲台讲课的任务十分艰巨。很多青年教师是 “ 新开课 ” 又 “ 开新课 ” 。他们没有充裕的备课时间,全靠备课写讲稿到深夜。教学工作任务尤其繁重,采矿技术不可能到矿井下面去教,而学生有没有到过矿山,需要采用挂图、模型进行辅导。木工师傅手巧心灵,但他们也没有到过矿山,制作木模型要考专业教师和木模工师傅密切合作辛勤劳作才能完成。 教学中另一重要方面是教材。新教材大纲要求的新教材,过去没有,编写新教材的任务也要有讲课教师承担起来。本科、二年制专科、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课时长短都不相同,编写教材就得分别编写。尽管油印刻钢板很辛苦,拿到学生手上却很难满意。每年要重印一回,每一回都要删繁就简,增补新内容,使教材质量不管得到提高。这些辛苦不白费,它为以后编印正式出版的铅印教材准备了条件。 1958 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党总支号召编写参考书把中国的技术、实践经验写进去。我专业跟兄弟院校分工合作编写了《井巷掘进与支护》、《凿岩爆破》等参考书,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该丛书在全国发行并受到读者好评。我们在负责编写该书过程中积累了经验,鼓舞了斗志,在文革过去后,几所兄弟院校共同议定重新编写新教材时,陶颂霖被推选充当《爆破工程》一书的主编。此书由我校及东北工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新疆矿冶学院、江西矿业学院等会编,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好评如潮。直到今日,它和陶颂霖编新教科书《凿岩爆破》(获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一起被许多高等学校和研究院列为研究生考试必读参考书。 科学研究方面: 井巷掘进:深孔爆破掘进途径新方法。此课题在江西下垅钨矿现状实验获得成功。可惜在最后一炮后于查验效果过程中有三位讲师炮烟中毒而牺牲。三位是许同钦、伍一青、徐昌良。 控制爆破:我专业参加湖南省科技局组织的小分队在韶山、新田、安化、慈利等地进行开山造田定向爆破试验均或成功。为此还编著了一本科普读物《大爆破移山造田》(湖南科技出版社, 1976 ) 邹佩麟老师供稿——采矿系发展简史(资料) 【作者:邹佩麟, 1932 年出生,教授,中南矿冶学院 56 届采矿专业毕业生(第一届本科毕业生)】 (一)建校初期( 1952 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打破旧的教育格局,培养大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国家于 1951 年开始筹备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决定将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四所高校的矿冶系(科)调整出来,在湖南长沙成立我国第一所以有色金属学科为特色的矿冶类高校 —— 中南矿冶学院。 1952 年 9 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确定,复将中山大学地质系、北京工业学院有色冶炼专业专修科和选矿专业专修科并入中南矿冶学院。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前身,就是中南矿冶学院初建时,地、采、选、冶四个系之一的采矿系。当时辖矿区开采、矿产开采(专科)、矿山测量三个专业,及采矿方法、通风、采掘机械、通排压设备、矿山测量、机电、计划与管理等教研组。 就以采矿专业而言,汇集了上述四高校采矿的精英,他们分别是: 湖南大学的周道隆教授、朱承宗讲师、周抒诚、李典文、齐任贤老师等。 南昌大学的汪占辛教授、张永高教授、雷宣教授、黄存韶、汪占南、叶镇杰老师等。 广西大学的白玉衡教授、夏纪顺、黎佩琨、李德成、甘揖宗。 武汉大学的陶颂霖、周建昌、周仲伟、戴士滔、汪学泌等老师。 测量专业的老师,计有杨善慈讲师、何凯讲师、刘延伯、罗时恒、黄慰池老师,以及其他专业的如李建华教授、刘尚威讲师、皮明讲师、程良能、赵阜南、饶立昌等等。 当时采矿系几近是空架子,只分配有系主任办公室、教研组及模型室等不到 10 间房子,学生宿舍是公共的。教学资料匮乏,实验设备残缺,几件旧模型也不能用。因此系领导及老师们,一切空手创造。没有教材自己编写,因为当时都用苏联的教材,就组织老师在速成班中突击学习俄语,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短期内,由老师亲自翻译、编出来的,如《采矿方法》、《采掘机械》、《通风安全》、《矿山运输》、《矿井提升》、《采矿概论》、《矿山组织与计划》等等。为了直观教学的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若干采矿方法、采掘机械等模型。 当时系行政的架子是很简单的,系主任是汪占辛教授,副主任是白玉衡教授,系办公室只设办事员一人。 当时的党支部是老师与学生混在一起的,系党支部书记是老干部杨忠。 (二)摸索前进( 1953-1956 年) 这个时期采矿系的发展是稳步前进、热气腾腾的,在短短的 3-4 年中,充分发挥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同心合力,采取了个种措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时教师的人数壮大了,质量也提高了,不仅有原来的一批教授,还从助教中晋中了一批讲师,接收了一些外校分配来的研究生(均定职为讲师),派到外校进修回来的老师。 采矿专业的教师有: 教授如白玉衡、周道隆、张永高、雷宣。讲师朱承宗、汪锦璋、钟时犹、陶颂霖、黄存韶、李典文、李一智、夏纪顺、齐任贤、周建昌、汪占南、宋学义、罗贤保。助教有李德成、周抒诚、甘揖宗、戴士滔、汪学泌、周仲伟、詹银水、曾耀、周崇仁、孙盛湘、伍一青、徐昌良、杨祖光、刘方廷、马良玉、赵兰英、戴琳、况光宇、李良弼、周建南、张洪、陈文湘、潘长良、冯保成、王惠英、邹佩麟。教学辅助人员李梅华等。 矿山测量专业的老师有:杨善慈讲师、何凯讲师。助教刘延伯、黄慰池、罗时恒。 其他专业的老师,如刘尚威、饶立昌、赵阜南等。 当时的师资培训发式,主要是排出去进修,和在校组织学习。 为了适应我国在当时要发展露天开采的要求, 1956 年下半年开始,高教部要北京矿业学院和我院共同聘请苏联教授阿。伊。阿尔先捷夫,在北京开办露天研究生班。我系采矿专业派出了张永高、汪锦璋、孙盛湘、李典文、刘方廷、杨祖光、汪银标、邹佩麟去学习一年半。 当时已开出了采矿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全部专业课:采矿概论、采矿方法、凿岩方法、爆破工程、井巷支柱、矿山通风、矿井排水、矿山运输、矿井提升、通排压设备等等。 当时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教学计划,院系调整时,四大高校调整到我系的高班同学,尽可能靠拢苏联计划组织教学及毕业设计。而 1952 年招进来的 56 届毕学生,则完全结合实际、按照修改后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并按毕业设计大纲,组织了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获得了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当时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除水口山铅锌矿的总工程师、长沙有色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和黄培云副院长为正副任外,全部成员都是所设计矿山的工程师。使采矿专业在建设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当时的实验室,主要是为了直观教学的需要而建立的。计有采矿方法模型室、井巷模型室、采掘机械模型室,另有测量专业的测量仪器室。基本满足了当时采矿直观教学的需要及测量实习的需要。 系行政设有主任(兼)、副主任(兼),他们是汪占辛和白玉衡。专职辅导员 1 人,办事员 2 人。 系党支部设专职书记 1 人(刘金固),共青团总支及部门工会,均由教工和学生兼。 (三) 1957-1976 年(折腾年代) 在这个阶段,采矿系有发展,但也曾受到许多违反教学规律的干扰,而且出现过停滞不前的不正常乱象。 一、 1957-1959 年 当时的系成立了党总支,书记还是刘金固,但 1958 年底从冶金部调来了王世强任副书记兼系主任。 1958 年后,总支书记实际上是王世强,系主任白玉衡,副主任有刘大陶、马良玉。办公室设主任、办事员、设备干事、教务员、资料员等。 教师队伍没有太多的变化,仅增加了 57 届的陈世华(实作干部使用)、胡汉民、 69 届北钢分配来的陈俊彦、 68 届的谢永铜、张祥龙,东北工学院分配来的李兆权,和陆续从 309 地质队调进来的王启宇、李定蛟。 这个时期,采矿系有了一些发展,成立了了机电专业(其中包括电气专门化),并为满足学院机械制图老师的需要,还办了一期机械制图专科班。后来机械专业分出去,组建成机电工程系,不久又回来一批矿山机械的。 但是,由于反 “ 右派斗争 ” 的扩大化,一些教师受到冲击,严重挫伤了教职工的政治积极性。同时 “ 大炼钢铁 ” 、拉出去 “ 教育革命 ” 、 “ 批判虎克定律 ” 、 “ 插红旗、拔白旗 ” 、 “ 反右倾运动 ” 等等,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 尽管教学秩序被破坏,教师政治积极性收到冲击,但采矿方法教研室的老师,克服了种种困难,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结我国丰富的薄矿脉矿床的开采经验,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比较完整的《脉状矿床地下开采》,向建国 10 周年献礼。不仅获得了采矿界的普遍好评,也为采矿专业以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外,试办了两期 “ 砂矿床露天开采专门化 ” ,不仅培养了一批砂矿床露天开采的技术人才,也为以后进行砂矿开采教学和科研作了很好的准备。 二、 1959-1962 年 这段时间的总支书记是王世强,系主任白玉衡,副主任有刘大陶、马良玉。办公室设主任、办事员、设备干事、教务员、资料员等。 这段时间的正常教学秩序,仍旧受到干扰、破坏。虽然中央在 1962 年为知识分子 “ 摘帽 ” ,强调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员,但在基层还是 “ 我行我素 ” 。 “ 反右派 ” 、 “ 反右倾 ” 、 “ 拔白旗 ” 的遗毒并没有肃清, “ 校办矿山 ” 、 “ 教育革命 ” 还在冲击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师队伍基本维持现状。除少数人调出外, 60 届、 61 届、 62 届都留了一些人,如古德生、彭续承、欧阳年开、孟廷让、陈德太、张秀强、李敬芝、朱成忠、谢国华、张敬仁、周 异、隆利中、马昌润、李觉新、钟先金等。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计划经济在教育领域的羁绊,建校 10 多年来,我系的科学研究及对外学术交流,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值的一提的是,周道隆教授开展了 “ 溶浸采矿 ” 的研究,建立了溶浸实验室。虽然没有研究出结果,但摸索了一些科研方法。此外, 58 年底冶金工业部发函给学院,说 59 年 3 月要在南京召开 “ 全国中小型矿山会议 ” ,指定我院着采矿系作准备,在大会上作交流。为此准备了一篇论文《中小型矿山改进》,获得了大会领导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三、 1963-1965 年 这是 1952-1956 年以后,较好的年成。 1957 年以来的消极影响,获得了一定的消除,学院和系都一再强调抓教学质量,接连层层开会贯彻。教师们的积极性已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能进行相对比较正常的教学活动,比较大胆地敢于抓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整个系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 “ 左 ” 倾的阴魂,仍无处不在施加影响。例如 65 届有一个毕业实习队,竟敢变相的取消毕业设计答辩,代之由毕业生组成小组来评定,其评分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时采矿系管辖采矿专业、测量专业和矿山机械专业。 当时的教师队伍基本不变,除正常调出若干人外,在 63 届留了李茂楠, 64 届留了杨华葆, 65 届留了曾群安、林韵玲、陈寿如、魏恋花。 当时系的负责人是孟广德(李同昌可能在前),副主任有白玉衡、杨善慈。 在此期间不仅教学基本上步入了正轨,科研活动也开展起来了。 四、 1966-1976 年 这是混战的 10 年,是被荒废的 10 年!在教学上不仅是停滞不前,可以说是在倒退。尚未来得及毕业的 66 、 67 、 68 三届学生在 71 年送出去之后,采矿专业就没有学生了。虽然 1975-1977 年连年招收了工农兵学员,及 88 年招了砂金短训班,他们都是来 “ 管 ” 大学的。绝大多数老师并不敢管,学生文化程度极端不一,能有高中程度者聊聊无几,甚至有小学未毕业的,大多数学生在混日子,有爱学习者真乃凤毛麟角。 还有更出折腾人的,就凭军代表一句话,竟将采矿系与选矿系合併起来,成立矿山系。结果还是各吹各的号,我行我素,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这个时期有过好几个领导:张庆民、郭佩海、孟广德等。 老师们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他们无书可教,就设法作以后的教学准备、自发地开展一些科研、设计等等。据统计,在此期间开展过的科研、设计、撰写著作、论文等。 (四) 1977-1985 年(拨乱返正) 1967 年打倒 “ 四人帮 ” ,结束了 10 年内乱,到 1985 年中南矿冶学院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矿机专业回到机械系,选矿恢复原来的选矿系,采矿系又与从前一样。 建校初期的教授,都已去世或调出支援外单位,而教师的正常晋升,从 1962 年后即停止。直到文革结束后,才从新提到议事日程,略为改变了一些教师队伍的情况。 采矿教职员:副教授陶颂霖、汪锦璋、钟时犹、宋学义、叶镇杰、赖海辉、曾耀、古德生、邹佩麟。 讲师李德成、周抒诚、王庐山、马良玉、孙盛湘、周崇仁、杨祖光、潘长良、陈志珍、王惠英。 助教谢永铜、孟廷让、彭续承、欧阳年开、王妙钦、朱成忠、谢国华、李茂楠、杨华葆、陈寿如、魏恋花、杨 殿、王文星、吴超、曹平、王新民、罗典平、李建雄、李夕兵。 教学辅助人员王效富、周异、龙利中、李觉新、钟先金、余佑林、徐劲之、陈观南、李大明、刘宛香、刘湘玲。 测量专业的教职员有杨善慈、刘延伯、黄慰池、罗时恒等。 这段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打倒 “ 四人帮 ” 到十一届三中前会,更确切地讲是到科学大会。由于文革流毒尚在肃清中,在极端混乱的状态中,不可能马上转入正轨。后期可以认为从, 79-80 年开始,恢复高考招进来的学生逐渐接触专业课了,教师们被压制多年的积极性,有了 “ 用武之地 ” ,在教学领域轰轰烈烈。科研、著书、写论文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这个期间系 领导变动有过变动,先是胡为柏当主任(矿山系),后古德生(主任)、张后苏、潘长良(副主任),党总支部书记是李安乐、副主任有唐祖吉、林韵玲。办公室的干部,如办公室主任、教务员、办事员、资料员、 ` 设备干事等,前后有过黄秀珍、赵曼然、张清国、吴赞弟、陈菊山、傅祖彬 (五) 1985-1992 年(步入正轨) 采矿系还是管辖采掘专业和测量专业,在 1985 年被批准新成立了露天采矿专业,而到 1991 年宣布撤消, 1992 年将以露采招进来的学生全部送出。 系已全部健全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师资对伍有所提高,学生人数增加较快。 (六) 1992——2002 年(发展壮大) 随着专业调整,测量专业调整到地质系,采矿系就只剩采矿专业,校领导决定,在采矿专业的基础上,单独成立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回首过去的 10 年,采矿专业在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建设,都获得令人瞩目的的成绩。 1992 年以后,好些老教授退休了,系的党政领导高瞻远瞩,以时俱进,积极放手地、破格晋升了一批年青人,在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委以重任,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成立,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说明: 接老彭通知回到河东后,理了一下思绪,为了便以思考,凭模糊的记忆,先拟了一份零碎的资料。我从未担任过系的领导,对系的一些决策、发展规划,一概不知。我只是基层小兵一个,接触到的只是基层的琐事,而且退休已很久,所记的事实很不准确。特别可能会参杂有某些个人的爱恶情绪,故观点、提法都可能有问题,仅供参考。 佩麟 / 2011.7.5 王妙钦老师供稿——1967-1977年系、采矿专业的一些记忆 【作者:王妙钦, 1936 年出生,教授,中南矿冶学院采矿专业 60 届本科毕业生】 这十年恰逢众所周知的政治运动,自 1966 年下半年至 1968 年下半年,在举国全盘否定高等教育、否定知识分子的思潮统治采矿连队;教学、科研、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本科招生、研究生培养、职称评聘、学术交流完全中止,采矿专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断层。 1967 年上期,群众 “ 革命组织 ” 之间进行武斗,采矿专业绝大部分师生(含 66 ~ 70 届学生)纷纷撤离学校,有的投靠河东亲友,有的寄居河西农家,还有的徒步到湘潭锰矿,再乘车返回老家。校园内人去楼空,一片萧条景象。同年下期,采矿 66 届学生业已完成五年制全部学业,因政治运动被推迟一年分配工作。 1968 年上期,采矿 67 、 68 届学生要求 “ 复课闹革命 ” ,采矿专业教师为他们不上了专业课的部分内容,而后该两届学生同时被分配工作。同年下期,采矿专业部分教师于采矿 69 、 70 届全体学生自带行李乘卡车奔赴湖南桑植县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历时半年余,于 1969 年 7 月返校。 1969 年下期,采矿专业教师分成两批,一批带采矿 70 届学生到桃林铅锌矿,另一批 69 届学生赴湘潭锰矿搞现场教学,在矿山边上课、边劳动、边实习、边做设计。其间,湘潭锰矿发生井下火灾,在事故中采矿 69 届 2 名学生遇难。 1970 年上期,采矿 69 、 70 届学生在校学习中央文件,搞学生 “ 革命组织 ” 之间的大联合。同年 9 月,该两届学生同时分配工作,其中留校学生约 7 人,分别到校机械厂、粉冶厂劳动一年。全年采矿专业教师分成三批,各赴黄沙坪铅锌矿、桃林铅锌矿与湘潭锰矿,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搞 “ 教改 ” ;还有教师参加校内的人防工程施工,或赴湖南攸县 “ 五七 ” 干校劳动。 1971 年,采矿专业部分教师参加全校组织的 “ 拉练 ” (拉出去行军),自带行李与铁锅,徒步往返于长沙与平江之间,时达两个月。同年 9 月,采矿 69 、 70 届留校学生进行了 2 次分配,其中仅 2 人分到采矿专业。 1972 年~ 1976 年,采矿专业恢复招生,招收各地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先后招进 75 ~ 79 共五届学员。在否定课堂教学的大背景夏,教学实行 “ 三结合 ” :已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数学、外语等基础课教师下放到采矿连队;二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师生到矿山上课、劳动、做设计;三是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接受工人阶段再教育。 教师授课实行分段包干,单课独进,集中上课。由于工农兵学员进校时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小学、初中、高中),上专业课时只能多讲实际,少讲理论;采矿专业还派出数名教师辅导一年级新生的数学。 现场教学的基地有黄沙坪铅锌矿、桃林铅锌矿、凡口铅锌矿、狮子山铜矿、程潮铁矿、梅山铁矿、通城长石矿、衡东铅锌矿。 此间,原二机部(现核工业部)下属的衡阳矿业工程学院下马,采矿专业为该部办过一期采矿短训班,为期一年,专授专业知识。在第一届招收的工农兵学员中,为该部定向培训了约 10 名学员。采矿专业还未原冶金部办过一期矿山厂矿场短训班,历时一年;为矿山办过通风短训班,带领学员到是、当时冶金部的通风典范下垅钨矿参观实习。 1976 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原唐山矿业学院采矿专业的教师队伍严重受损,我系采矿专业派出两名教师前去支教,担任该校采矿毕业班的《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与《矿井通风》的授课,并指导学员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1977 年,采矿专业招收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教师除了为新生编制新教学计划、编写新教材等准备工作外,继续完成 78 、 79 届工农学员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一些全国统编的老教材外,专为工农兵学员编写了《采掘工程》(校内铅印),为外专业学员编写《采矿概论》(校内油印),为本专业编写了《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校内铅印)、《凿岩爆破》(校内铅印),还为各种短训班专门编写了教材(校内油印)。启动了 “ 水利输送 ” 实验室建设。 自 1970 年始,在无专项科研经费的条件下,采矿专业教师奔赴矿山开展科研工作,开展或完成的科研项目有:湖北通城长石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试验,黄沙坪铅锌矿高压泵输送采场混凝土试验,黄沙坪铅锌矿上向深孔钻机钻架的设计与试验,深孔钻机无阀活塞的研究,用示波器测试爆速的实验室研究等。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完成的科研项目均未进行鉴定与评奖。 采矿专业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与开展科研外,还积极参与了一些教学外的工作: 1 、创办一个生产爆破仪表的车间,生产并销给矿山 20 余台 B-1 型爆破电表,而后将设计图纸转让给湘西无线电厂; 2 、参加校内和平楼前、教工一舍旁与学生宿舍旁的人防工程施工,主要担负巷道掘进的爆破和支护工作; 3 、参加采矿楼前小山坡的土方工程,负责松动爆破,并有教师参与挖土担土; 4 、在韶山、安化、新田、慈利等地农村,用定向爆破开山造田,撰写了一本《移山造田大爆破专著》( 1976 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在此十年中,职称评聘没有恢复。 1967 年,采矿专业教师中仅有一名开校元老三级教授; 1955 年以前毕业的教师均为讲师, 1956 年毕业的只有 2 人提为讲师,共有讲师约 20 人;余者均为助教,共约 26 人。十年中,采矿专业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大: 1970 年原地质系探工专业撤销,调进采矿专业 3 人; 1971 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下马,调进采矿专业 2 人;同年,采矿 69 、 70 届留校学生 2 次分配时,分到采矿专业各 1 人; 1976 年,照顾夫妻关系调进采矿专业 1 人;因照顾夫妻关系等原因调离采矿专业约 10 人;一名三级教授因病去世; 1975 年,下垅钨矿一次井下事故遇难 3 人。 这十年是采矿专业从 “ 乱 ” 到治的过渡时期,各项工作尚未完全走上正轨,课堂教学、研究生培养、职称评聘、论著撰写、国际交流均未恢复。这十年,虽然没有提升职称,没有增加工资,政治上还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采矿专业全体教师(含实验员,上同)仍为本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为本专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林韵玲老师供稿——1977-1987年期间系、采矿专业情况点滴 【作者:林韵玲, 1941 年出生,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中南矿冶学院采矿工程专业 65 届本科毕业生】 1972 年初,学校进行系的调整,原采矿系组建成矿山系,由采矿专业、选矿专业和测量专业组成。 1972 至 1984 年 6 月,胡为柏教授任矿山系主任,副系主任先后由孟广德、姚书典、李安乐、赖海辉、曾卓乔、周龙庭等担任,总支书记先后由李铜昌、候兰芳、陈顺茂、张秀强等担任,副书记先后由景翠英、曾群安、唐祖佶、林韵玲等担任。 根据中央关于工农兵上大学的指示精神, 1972 年春,学校招收了三个工农兵学员试点班,矿山系是其中之一,为工农兵上大学积累了经验。采矿专业连队的教师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编写相应教材,做好工农兵学员入学的准备工作。 1972 至 1976 年,从各省、地区、部队通过政审、选拔、推荐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上大学,学制三年。采矿专业连续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即采矿 75 届两个班、 76 届两个班、 77 届两个班、 78 届两个班、 79 届三个班,每班学员数为 30~35 人,以班级成立党支部。因学员文化程度不齐,小学、初中、高中程度的都有,系和教研室老师们采取相应措施,集中学员自习,加强辅导答疑、补课,互帮互学。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分配原则是 “ 那里来到那里去 ” ,有少量优秀学员留校担任教师和干部,以补充多年教师、干部队伍的空缺。如:余佑林、徐纪成、谭立武等。 1977 年教育界进行全面的恢复整顿,结束了因文化大革命停止十年的全国统考、统招工作。学校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 1978 年春季和秋季, 77 级、 78 级学生分别入学,采矿专业 77 级 78 级各招两个班,这两届学生虽然年龄差异较大,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渴望,学习热情高,自觉性、纪律性、自理能力强,四年总评成绩在 90 分以上的占毕业生总数的 30% 。现在他们大都成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精英和骨干,如中南大学的常务副校长黄建柏,资安院的吴超、曹平、王新民、戴兴国教授,原校网络中心主任杨尚真教授等。 1979~1982 年,采矿专业每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两个班, 1983~1988 年每年招收本科生三个班,其中 85 、 86 、 87 级露采专业各一个班。根据厂矿需要, 1985 年办了采矿专科班,学制三年。在八十年代前后,还在厂矿、企业举办若干期采矿专修班和培训班。 1978 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全方位的拨乱返正,采矿专业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 “ 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 ” 精神,开展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的大讨论,学校组织各系和专门班子内查外调,清理档案,实事求是,落实政策,纠正历次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冤假错案,落实解决了一些老教师、老干部的离休待遇问题。校、系和教研室下大力气解决了许多教职工长期两地分居的问题,真正确立了知识分子是 “ 工人阶级一部份 ” 的地位,稳定了教师队伍,极大鼓舞和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如:采矿室的黄存绍教授, 57 年被打成右派,他的妻子儿女全被谴送回乡,文化大革命又再次受到冲击,什么脏活、苦活、累活他都干。平反昭雪后,他废寝忘食,为提高采矿科研学术水平、为采矿专业的发展、为振动放矿出成果夜以继日的工作, 1991 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的妻子和儿女都落实了政策返回学校,儿女都在学校安排了工作。 1984 年,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采矿专业所属的矿山系又重新组建为采矿系,由采矿专业和测量专业组成。 1985 年根据全国的教育形势,结合采矿专业的现状和改革发展前景,采矿系更名为资源开发工程系。 1984 年秋至 1995 年,资源开发工程系(简称:资开系)主任先后由古德生、潘长良担任,副主任先后由潘长良、张后苏、杨殿、向南平等担任,总支书记先后由李安乐、唐祖佶担任,副书记由林韵玲担任。 随着中南矿冶学院更名为综合性的中南工业大学,学校提出 “ 抓质量、上水平、创一流 ” 的目标,资开系在党政领导下,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提高水平的路子。 1985 年在古德生、潘长良主任的创导下,在学校首先设立了 “ 开拓奖学金 ” ,筹备并成立了 “ 开拓奖学金基金委员会 ” ,制订了开拓奖学金条例和实施办法。每学年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在教学上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先进班集体颁奖。从 1985~1995 年,结合本系情况,每年约有 30~40 人不等分别获得开拓奖学金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班集体奖。 学校根据教育培养人才要 “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的目标,学校狠抓校风、学风,加强教学管理和组织纪律建设。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行全校统考。根据采矿专业学生的情况,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外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入学摸底考试成绩排名总在全校最后,系党政多次组织各教研室负责人和任课老师研究落实具体措施,抓早自习;任课教师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集中辅导答疑;教研室派出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学生寝室辅导答疑,传授学习经验和方法;班主任、辅导员经常深入教室、宿舍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中间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师生同心协力,资开系各班外语水平有极大提高,四级英语通过率达到全校中上水平,有的班四级英语通过率达 100% ,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了六级英语考试。在数学、物理、电工等课程统考中,都有班级曾名列全校第一。对全校统考排名第一的班级和任课教师给予开拓奖学金奖励。 1982 年,党中央提出 “ 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 ,培养 “ 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 ” 的四有人才。军民共建活动逐步推向全国, 1985 年工程兵学院和中南工业大学党委决定,由工程兵学院一大队和资开系开展 “ 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活动。资开系由系主任古德生、总支副书记林韵玲与工程兵学院一大队政委和大队长一起共商军民共建的指导思想及实施方案,以达到 “ 活动共建、思想共建、文化共建、人才共建 ” 的目的。在长达十二年的军民共建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军民共建活动,校、系有关领导都曾亲临指导,教研室老师也积极参加。无论是军训、校和系运动会、文艺晚会,还是校园绿化环境建设等都留下了军民共建的足迹。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使资开系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学校造成极大影响。在我系师生影响帮助下,工程兵学院学员英语水平也大幅度提高。邹佩麟教授几乎每年元旦都到工程兵学院参加军民共建演出活动。 1996 年底中南工业大学和长沙工程兵学院荣获全国 “ 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86-1989 年,受学潮影响,社会不安定因素直接冲击着学校。校、系和采矿专业各教研室下大力气,深入班级、课堂、寝室引导学生,稳定正常教学秩序。尤其是 1989 年动乱期间,班导师、辅导员以及教研室领导更是日夜守护着学生,不管班级学生到那里,都可见到老师们在做学生的思想转化说服教育工作。一些毕业生感慨地说:当年这些老师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关爱我们,生怕我们犯错误,这些老师我终生难忘。露采教研室在党支部书记邹佩麟和主任孙盛湘带领下,经常召开师生座谈会,给学生上党课,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搞小发明创造。露采 871 班还编成了论文集。 注:上述有不当或错误之处,请予更正。                       林韵玲 相关链接:科学网—教研室的记忆——原中南工业大学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的简史 - 吴超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1174656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2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研室的记忆——原中南工业大学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的简史
热度 2 After50 2019-4-21 15:05
教研室的记忆 ——原中南工业大学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的简史 吴 超 /2012 年完成初稿, 2019 年 4 月21日完成此稿 1 前言 教研室是中国高校历史悠久的基层单位,但近一二十年来慢慢淡化了,甚至消亡了,俺过去所在的教研室也是这样。几十年前在一起共事的老师们,有几位已经相继过世,有几位已经退休,有几位已经调动到别的单位,俺也快到退休的时候。如果这段历史现在俺不写出来,恐怕就没有别人再会提起,也会消失湮灭。 七八年前,学校为了弘扬校园文化,曾要求各老学科专业撰写学科专业发展史,那时学院建议由俺组织一下这项工作,汇编中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专业的发展史,但由于此事涉及的人事物太多,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记载资料也不多,要详细挖掘当年的情况,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及财力的投入;另外,一些退休老教师虽然有热情,但也限于年龄较大和精力有限及使用电脑写稿有一定困难而没有完工。更主要的是,写出来的东西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和满意。因此,上述事情也夭折了。 但那段时间里,俺多多少少做了一些调研工作,并记录下一些退休老教师的口述回忆,使有了下文俺未经历的内容可说。对于自己所在的教研室,俺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乘现在还能记能写,花些功夫让那段历史保留下来,多少有点意义。 2 教研室的名字演变 中南大学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历时半个世纪的演化,所在的学校和院系及教研室本身的名字几经更改。 1952 年 9 月,全国院系调整成立中南矿冶学院( 1952.9-1985.6 ); 1985 年 7 月,改名中南工业大学( 1985.7-2000.4 ),其中长沙有色金属高等专科学校于 1998 年并入中南工业大学; 2000 年 4 月 29 日,中南工业大学和湖南医科大学及长沙铁道学院三校合并,改名中南大学。俺教研室所在院系也几经改名,从采矿系( 1952-1971 )改名矿山系( 1972-1978 ,采、选合并),到 1979 年,矿山系又重新改名采矿系( 1979-1983 ,采、选分解); 1984 年改名资源开发工程系( 1984-1995 ); 1996 年与地质系和土建系合并,成立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资源开发工程系变为采矿与岩土工程研究所( 1996-2001 ); 2002 年成立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2002- 今)。教研室的名称也几经改名, 1952 年起名为矿山通风与排水教研组, 1958 年改名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 1984 年改名通风与环保教研室, 1996 年改名通风与环保研究所, 2002 年与其它教研室合并改名安全技术及工程研究所, 2013 年成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3 教研室的起步阶段( 1952-1956 年) 1952 年 9 月,中南矿冶学院初建时,作为地、采、选、冶四个主要系之一的采矿系,当时设矿区开采、矿产开采(专科)、矿山测量三个专业,系下面设采矿方法、矿山通风、采掘机械、通排压设备、矿山测量、机电、计划与管理等教研组。 1952 年,来自南昌大学的叶镇杰老师等组成了矿山通风教研组队伍; 1955 年,教研室增加了来自武汉大学的李一智老师; 1956 年,教研室增加了从东北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宋学义老师; 1956 年, 矿山通风教研室 叶镇杰讲师赴苏联留学读研, 1958 年回国 。 1956 年采矿楼竣工,一楼东头作为矿山通风实验室,采矿楼外还开设一条一百多米长的地下通风巷道。 1956 年,已开出了采矿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全部专业课:采矿概论、采矿方法、凿岩方法、爆破工程、井巷支柱、矿山通风与安全、矿井排水、矿山运输、矿井提升、通排压设备等。实验室主要是为了直观教学的需要而建立的,计有采矿方法模型室、井巷模型室、采掘机械模型室、矿井通风模型室。 1956 年,采矿系成立了矿山通风及排水教研室,李一智和宋学义任教研室副主任。 1957 年,教研室老师们就开始了矿井通风实验室的建设工程,建造的矿井通风实验室能够开出点压力测定、风速剖面测定、摩擦阻力系数测定、局部阻力系数测定、角联风路风流方向测定等项目,该实验室一直使用到 2006 年才重建;与此同时,教师们自己动手设计加工了许多矿井通风构筑物模型。 图 1 1957 年建造的矿井通风实验室( 2007 年重建) 4 大动荡时期( 1957-1976 年) ( 1 ) 1957-1959 年 1956 年全国开始了“反右”运动, 1960 年全国进入经济困难时期。此期间矿山通风教研室的 教师增加了本校 57 届毕业生胡汉民,本校 5 8 届毕业生谢永铜,从 309 地质队调进来的王启宇、李定蛟。 1958 年,矿山通风及排水教研室更名为矿山通风及安全教研室。 1958 年,矿山通风教研室老师在当时就曾开展了电模拟矿井通风网络等科研课题的研究,当 完成电模拟计算矿井通风网络后,大家精神振奋。教学方面,宋学义、李一智老师主讲矿井通风与安全课,其他老师指导矿山通风等课程设计,或带生产实习,或指导采矿毕业设计中有关通风专题的工作。 1959 年, 叶镇杰老师带领一批人员在江西荡萍钨矿、 下垄钨矿、西华山钨矿等 ,进行通风防尘现场试验,结果树立了一个薄矿脉钨矿床采矿通风防尘样板矿山, 取得了当时国内一流的防尘科研成果, 冶金部在现场召开了推广使用会议, 出版了第一本矿井通风防尘论文集, 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及学术地位。 1958 年,教研室在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矿井排水》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编写教材,在 1961 年出版了《矿山排水与防水》(中南矿冶学院通风及安全教研组主编,中国工业出版社, 1961 ),《矿井通风网路的电力模拟》(中南矿冶学院通风及安全教研组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 1960 )。这是当时国内金属矿山通风与排水的最早的专著。 ( 2 ) 1960-1965 年 矿山通风教研室的 教师增加了 60 届毕业生孟廷让、龙利中, 63 届毕业生李茂楠, 64 届毕业生杨华保, 65 届毕业生魏恋花。 1960 年,矿山通风及安全教研室开始培养该方向的研究生,胡汉明是教研室的第一位研究生, 1963 年,他完成了《矿内掘进工作面含尘空气的净化》研究生毕业论文,之后留校任教,直至 1981 年,才调离学校到长沙环保学校工作。 ( 3 ) 1966-1976 年 这是被荒废的 10 年。这段时间教学、科研、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本科招生、研究生培养、职称评聘、学术交流几乎完全中止,采矿专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断层。 此期间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曾为矿山办过通风短训班,带领学员到当时冶金部的通风典范下垅钨矿参观实习等。 1970 年,教研室接受冶金部委托,开展第一个援助国外的矿山安全科研项目——阿尔巴尼亚某矿岩自燃倾向性的研究,该项研究为中南矿冶学院后来形成硫化矿防灭火优势特色方向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5 年,矿山系几位教师到江西下垅钨矿开展一次成井爆破科研试验,由于该矿井均采用自然通风,那天由于存在多种不利原因,有三位教师不幸炮烟中毒身亡,这是历史以来矿山系最为严重的一起因科研发生的重大不幸事故,也可以看出做好矿山通风的重要性。 1976 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原唐山矿业学院采矿专业的教师队伍严重受损,采矿专业派出两名教师前去支教,担任该校采矿毕业班的《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与《矿井通风》的授课,并指导学员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5 拨乱返正期( 1977-1984 年) 1977 年,采矿专业招收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教师除了为新生编制新教学计划、编写新教材等准备工作外,继续完成 78 、 79 届工农学员的教学工作。 在此期间,宋学义和叶镇杰分别任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 李一智老师 1982 年离开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到企业管理系工作。 1979 年以来,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承担了冶金部的“采场通风参数计算方法的研究”、“独头巷道污风净化技术研究”、“静电除尘器研制”、“矿井通风网络电算分析研究”、“工作面测尘技术标准研究”、“高温采场通风排热技术研究”,以及多座矿山的“硫化矿矿石自燃倾向性研究”等科研项目,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逐渐步入正轨。当时吴超、林斌、陈殿民、李建雄等部分 81 届(新 77 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围绕上述科研课题做的毕业论文。 1979 年,教研室宋学义、叶镇杰和李一智老师被晋升为副教授。 1980 年,教研室叶镇杰等老师开始编写《矿山环境保护》教材,并在 1981 年开出了矿山环境保护课程,所用教材于 1987 年出版为《矿山环境工程》一书。也因此后来教研室的名字改为通风与环保教研室。 1981 年,矿山通风与安全教研室开始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矿山通风与防尘研究生,他们是:吴超(导师宋学义),硕士学位论文题目:高温采场通风参数的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胡汉华(导师叶镇杰),硕士论文题目:金属矿山独头巷道单扇混合式通风研究,毕业后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 李一智等教师参编了东北工学院王英敏主编的《矿山通风与安全》教材。这些教材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后来获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为了紧密地结合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也有了较大的起色,已成规模的实验室有:通风实验室、通风巷道、爆破碉堡、振动出矿实验室、放矿实验室、充填实验室。 6 步入正轨期( 1984-2001 年) 1984 年,采矿系改名资源开发工程系。这一期间,矿山通风与环保教研室的教师和实验员有宋学义、叶镇杰、谢永铜、孟廷让、 龙利中、魏恋花、张淑坤、杨华保、李茂楠、吴超、屠佳忠、任小华、王平龙、周勃、姚诚明、李孜军等。 1985 年,教研室李茂楠和杨华保老师分别赴美国和西德做访问学者、 1986 年吴超赴瑞典做访问学者,屠佳忠 1989 年赴加拿大留学后离开教研室, 1988 年杨华保老师调动到广东工学院工作,王平龙后来调动到学校粉冶厂工作,周勃后来调动到北京科技大学工作,姚诚明做了几年实验员后离职。 1985 年,教研室宋学义和叶镇杰老师被晋升为教授,谢永铜和孟廷让老师被晋升为副教授。 1991 年 12 月,吴超讲师被学校破格拔尖为教授,使教研室有了青年学术带头人。 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为宋学义和叶镇杰,支部书记为谢永铜。 1988 年,叶镇杰和宋学义退休以后,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为孟廷让和吴超, 1997 年孟廷让退休后,吴超任教研室主任。 教学方面,教研室承担的课程主要有《矿山通风与安全》和《矿山环境保护》两门本科生课程。 1990 年后,还由吴超开出了《矿山火灾及防治》、《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城市环境保护概论》选修课,由李茂楠和吴超开出《地下建筑工程通风与空调》选修课。宋学义为研究生开出《矿井空气动力学》、《相似理论和相似方法》,叶镇杰为研究生开出《矿山环境工程》,李茂楠和吴超为研究生开出《网络分析理论与技术》等。 这段时间教研室培养的硕士生有:屠佳忠、赵国彦、李济吾、任小华、李兴东、祝启坤、崔柏林、 文彦、 张良辉、贺百花、王海宁、张水平、胡文军、陈军良、李孜军、李建设、陈沅江、吴艳辉等。 1995 年,在波兰留学做矿井通风研究回国的刘雪峰博士到教研室做博士后(期间就职当年著名创智软件园副总经理,之后因车祸早逝); 1996 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做矿井火灾模拟研究的蒋军成博士来本学科做博士后, 1997 年被晋升为教授。 科研方面,教研室先后在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省的有色金属矿山开展的一系列通风、防尘、防火、防爆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了“新桥刘铁矿矿石自燃倾向性研究”、“武山铜矿硫化矿石自燃倾向性鉴定研究”、“天马山高硫金矿床矿石自燃性和炸药自爆性研究”、“热水型高温采场通风参数的研究”、“提高独头巷道压入式通风风流作用长度的研究”、“路 ( 地 ) 面抑尘剂的研究”、“硫化矿石氧化自燃时间的研究”、“矿井火灾救灾调度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矿井受控循环通风的可行性研究”、“硐室型高温采场通风参数的研究”、“矿用扇风机选型研究及其专家系统咨询”、“矿井风流控制方案优化选择的研究”、“局部通风系统设计计算的灰色系统方法研究”、“露天矿汽车公路防尘的研究”、“新型矿用固土抑尘复合外渗剂及其应用的研究”、“露天矿汽车运输路面抑尘新材料研究”、“独基掘进中受控循环通风方法研究与 XSGJ 除尘器研制”、“硫化矿岩自然氧化阻化剂研究”、“矿山路面与建筑工地新型化学抑尘材料”、“高温矿井及地下工程空调参数计算与仿真软件的研制”等项目。这些研究先后取得了 6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这一期间,教研室编写了《矿山火灾及防治》(宋学义,吴超)、《 Mine Ventilation Network Analysis 》(吴超)、《 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基础 》( 吴超 , 孟廷让,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2 )、《高硫矿井内因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吴超 , 孟廷让,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 )等教材和专著,参编了《冶金百科全书(矿山安全卷)》、《采矿手册(矿山安全卷)》等。 实验建设方面,宋学义、谢永铜、龙利中、孟廷让等老师研制了 DF1500 风洞和硫化矿石自燃性测定系列装置,叶镇杰等老师组织更新了测尘和除尘系列装备。 学术交流方面,教研室先后与美国、瑞典、德国的十多所高校的同行建立了联系。 1984 年,宋学义兼任湖南省金属学会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6 年以后由吴超兼任湖南省金属学会安全与环保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学义、叶镇杰、谢永铜、孟廷让等还在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专业委员会等兼任委员。 1996年,学校开展撤系并院和成立研究所改革,资源开发工程系与地质系和土建系合并,成立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资源开发工程系改为采矿与岩土工程研究所(1996-2001);同期,1996年,通风与环保教研室改名通风与环保研究所。 图 2 1988 年,教研室研究生李济吾毕业答辩后在采矿楼前面留影 图 3 1988 年,通风教研室杨华保老师从德国访学回校时与教研室老师和系领导一起在采矿楼前合影 图 4 1996 年,教研室老师与来访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矿山通风专家 Y J WANG 教授在采矿楼前合影 图 5 1998 年,湖南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环保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在采矿楼前合影 7 转型发展期( 2002 -2018 年 ) 2002 年,通风与环保教研室与其它教研室合并改名安全技术及工程研究所; 2002 年成立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2003 年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2013 年成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通风与环保教研室名称及人员也被一系列的学科专业转向所覆盖和合并。 由于近一二十年的网络非常发达,高校的计算机管理也基本完善,各专业也都有了自己的年鉴,这段时间的历史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络和数据库里查到,因此也不必多写了。 。。。。。。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881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