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掖丹霞在冰沟
热度 29 dkysdc 2014-1-5 13:09
2012年野外考查期间,我们曾经到访过张掖丹霞公园的彩色丘陵景观区,回来后以“ 张掖丹霞:今生不去,三世后悔 ”为名在科学网贴了几张照片。 2013年,我们又先后两次经过张掖,今天将2013年8月张掖丹霞公园 冰沟景区 的照片贴几张出来,供大家欣赏。所有这些照片,均用2000多元的口袋机(Sony HX50v)拍摄。其中前两张照片在博文“ 小相机,大风景 ”中出现过。 有关张掖丹霞景区的文字材料,可问度娘。 **************************************** 2017 年5月10日补记: 张掖地质公园由位于临泽县南台子的彩色丘陵景区、位于肃南县的冰沟丹霞景区以及位于甘州区平山湖丹霞景区共同构成,它的正式名称是“ 甘肃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见中国国家公园网站和有关文件的批文)。而绝大部分游客到访的只是临泽县南台子的彩色丘陵景区, 真正 典型的丹霞地貌 在游客很少到达的 冰沟景区 。 因为多种原因,现在从张掖地质公园管理方到各种媒体,绝大部分将“张掖地质公园“称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将“彩色丘陵“称为“彩色丹霞”。在此提醒广大读者, 想看 西北干旱区典型的丹霞地貌,请到冰沟景区 ,也因此 把博文改为“ 张掖丹霞在冰沟 ”,请广大读者明鉴。 关于冰沟丹霞地貌的成因,请参看吕洪波教授的博文: 甘肃张掖冰沟丹霞地貌形成机理解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894874 (吕洪波) 苏德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野外照片|14970 次阅读|67 个评论
河,和谐之道?
cgh 2013-9-18 21:42
山、盆地、扇、河道,和谐组织 多么密集的沟谷,汇入宽阔的干谷,是什么样的气候呢。
个人分类: 自然感悟|2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的作用
热度 5 Majorite 2013-5-15 07:41
科普的作用 嵇少丞 前天我收到一份电邮:“嵇老师,我五一带着儿子去夹江看老公,在青衣江乘船的时候也发现两岸有许多壶穴,千佛岩的悬石好危险”。发信人是四川雅安市石棉县人小陈,在科学网上的网名叫“心静如水”。随后,她给我发来几张照片(图1-4),果然是江水带着卵石冲刷出来的壶穴, 看样子,我先前在科学网上的系列科普文章的确起到一定作用,过去许多非地质地理专业的人士,见到壶穴往往把它们想象成驴马的蹄窝,进一步猜测那里是条运煤或运茶繁忙的古道;江边岩石上小点壶穴常被说成是船夫的竹槁扎的眼子。科普让普通百姓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然,的确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所以,我倡议更多的科学网上专家、学者业余地做些本学科的科普工作。 青衣江边的壶穴(心静如水摄影) 青衣江边的壶穴(心静如水摄影) 青衣江边的壶穴(心静如水摄影) 青衣江边的壶穴(心静如水摄影) 我的博客在四川地震灾区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四川人是为了寻求真实的地震知识来到我的科学网博客的, 小陈就是其中之一。石棉地震时,她全家人都住在石棉县城。当时科学网有个据说是上海交大安全与灾害工程的 “专家”举报 2008 年的石棉地震是化工厂爆炸,因为石棉地震突然从地震局公布的汶川地震的余震名单里消失了(石棉地震本来就不属于汶川地震的余震), 要求编辑封杀我石棉地震的博文。担惊受怕的小陈及其其他石棉人很气愤,批评那个“专家”不实事求是地胡说,“我们是石棉人,我们这里发生地震了,受灾了,你却说不是地震,是化工厂爆炸,太不地道了”, 小陈就是这么一个有正义感的四川人。昨天,那个 “专家”还到我新浪博客用是十分流氓的话谩骂小陈女生,太不像话,被我删除了。其实,是天然地震还是化工厂爆炸,仅从地震波数据就可以分开,可惜这位 “专家”哪懂这门科学? 2009年我带人去四川拍Discovery的《大陆苦旅》,小陈在百忙之中去看我,赠我山中灵芝与小核桃,而我只送她一本自己的书《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连一顿饭也没有请她吃, 小陈就是这么慷慨诚恳的四川人。今年我答应她下次去龙门山时给他儿子的班级做次科普讲座。小陈从我的博文中了解到,石棉位于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上,随时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 而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预报地震。所以,后来她们全家迁到成都居住,儿子在成都上学,因为成都毕竟比石棉受到地震威胁小多了。从某种意义上,或许是我的科普唤醒她的安全意识,毅然带着全家离开了地震的强烈活动带,因为那些地震强烈活动带上本就不该住人。 小陈 青衣江主源为四川 宝兴 河,发源于 邛崃山脉 巴朗山与夹金山之间的蜀西营(海拔高程 4930 米),流经宝兴在飞仙关处与 天全 河、荥经河汇合后,始称青衣江,经 雅安 、洪雅、 夹江 于乐山草鞋渡处汇入大渡河 。 青衣江多出露 侏罗系及白垩系沉积岩层, 加之江流急, 极易形成壶穴的。 不久前一位美国南加州的华裔科学家给我寄来他在太平洋岸边照的壶穴(下图),他也是读了我的科普文章才知道那样的地质构造叫壶穴。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2203 次阅读|9 个评论
锥形山
热度 17 Majorite 2013-2-5 07:10
锥形山
锥形山 嵇少丞搜狐博客: http://jishaochengvip.i.sohu.com/blog/view/270570573.htm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的山形似倒扣的圆锥或沙锥,故称之为锥形山。这种特殊地貌,因其美丽的形状,加之圆圆的山坡生长着树木与植被,一年四季换着装:春天嫩绿、夏天深绿、秋天黄红、冬天雪白,常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民间也有把锥形山叫成乳山,因其形状酷似成年女人的乳房。中国山东省还有一个用乳山命名的县。 锥形山之美不仅是其圆圆的坡,更在于其小小尖尖的头,其岩性与下面的往往不同,表现得更为坚硬而抗风化。正因为其岩性与周围的差别,故颜色也会有所不同。 文革中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称这样的锥形山为“奶头山”, 太直白,有些不雅。 锥形山 锥形山 锥形山 下面放三张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领航山( Pilot Mountain )的照片,圆圆的锥台状的山顶上突兀一个先白后绿的圆头,白的是坚硬的、白色、变质石英岩,绿的是植被。石英岩因其抗风化能力强,故能长期残留山顶。 估计此山亦是一个向斜构造,不过山顶仅残余一个由石英岩构成的向斜轴部。 山上风光如画。春夏之际,灌木葱郁、山花烂漫、五颜六色、鸟语花香。深秋之际,红、黄两叶满山遍野,与青松翠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构成一幅绝妙无比的秋天风景图。 常艳山山头的特写镜头 中国 日本 (网络图片,科普之用,特此说明)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788 次阅读|32 个评论
2013-1-24 我看“新构造”以及“活动构造”
热度 1 gogorocklee 2013-1-24 13:28
昨天下午实验室组织了研讨会,会中大家对“新构造”以及“活动构造”两个概念提出了一些疑问以及看法。今天我又想了一下这个问题,在这里发表一下自己的愚见,希望能够有“抛砖引玉”的效果,得到高人的指点。 1.何谓“新构造”? 【新构造】neotectonics由挽近时期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新构造“一词由前苏联地质学家奥布鲁切夫(В.А. Обручев)在1948年首先提出,指自 新近纪到第四纪初期的地质构造 。有些学者曾指出:在此之前已有人,如里克特(M.Richarter,1932)、克兰斯(E.Krans,1933)等,已分别通过阿尔卑斯山北部和波罗的海东部的研究工作,提出过新构造运动一词。 但较系统和在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仍是奥布鲁切夫。新构造最主要的特点是:不仅造成岩石(层)的变动,而且直接表现于地貌形态上。 不同学者对新构造使用过的各种术语有:新构造的构造、形状构造、形状构造单元、地貌构造、形态构造、地形大形态。新构造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新褶皱构造、活动断裂和活动断裂带、新造山带、现代裂谷、现代地裂、活动断块、构造地貌和地貌变形、近代火山活动、近代地震活动、地震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和地震错位等。 【挽近地壳运动】neoid crust movement 1955年李四光提出的名词 ,认为在 地质记录不完全的地区 ,要确定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及其持续的时间,往往有很大的困难,任意作主观的断定难免铸成错误、引起混乱。因此, 概括地标示时期的名词 ,是有一定效用的。挽近一词和前苏联学者所倡导的新构造运动,在时间的含义上,大致近似,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 “挽近”是相对概念 ,在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层鉴定清楚的地区,则可使用更确切的名词。 可见,“新构造”强调“新”,即发生的构造控制了最新的(即我们现在所见的)地貌等时面,以突出其在地貌演化上的意义。 2.何谓“活动构造”? 【活动构造】active tectonics,active structures 挽近 地质时期 有过活动、今后可能继续再活动的构造,它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隆起等构造。对于活动构造的活动时限,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大致可以分为 :①第四纪以来,②晚第四纪以来(约50万年以来),③晚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晚期(一般用10万年或3万年)以来,④全新世(1万年)以来,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将其定为1万年以来 。 中国学者倾向于晚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作用为活动构造,并且着重详细研究晚更新世—全新世期间的活动特征。 活动构造的研究,对地震预报、工程稳定性等实际问题及地球动力学等一系列地学理论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成为备受广泛重视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地壳活动观测技术方法和研究领域的扩展,对活动构造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活动构造主要通过对地质、地貌现象、大地形变测量(包括垂直的与水平的)、定点地壳形变动态观测、地震活动性监测、地壳应力状况,以及各种地球物理场变化等方面探讨其活动状况和形成机制。由于板块构造、地壳动力学研究计划的开展,已把活动构造的研究推向了更深、更广的领域。高精度的激光测距仪、倾斜仪、断层蠕变仪以及卫星测距、月球测距、射电干涉测量等长距离精密测量技术的应用,使得对现代地壳构造活动状况及动态的定量研究日趋精确。在活动构造的研究中,板块边缘地带、裂谷带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地区;对板块内部的现代活动及应力场状况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在对各类型活动构造的研究中,地震构造和活动断裂的研究是最活跃的课题。事实上,地质构造的活动不一定都引起地震,但构造地震之所以发生,都是由于断裂带的局部或全部活动达到相当激烈程度而引起的。 活动构造研究最初是从活动断裂及其与大地震的关系开始的,至今已近百年,但真正进行定量研究还是近20多年来的事情。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处于活动断裂定性研究阶段,主要是鉴定断裂的活动性以判定是否是活动断裂 ,直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主要表现在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进行活动断裂滑动速率、断裂分段、古地震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工作(邓起东, 1996, 2002)。 邓起东院士给“活动构造”以定量的概念: 活动构造是指 晚更新世(距今10万~12万年) 以来一直在活动 , 现在还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类构造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邓起东, 1996, 2002)。 可见,“活动构造”使用“挽近”这个相对概念来限时,说明其并不强调时间上的意义,但更强调“活”,以突出其在工程学上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认为将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有必要的,这就是分类方法的意义。如果对定义的理解不到位,有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结论和大量的无用工作。 参考资料来自 http://geotour.5d6d.net/thread-23551-1-1.html
个人分类: 地震构造|505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100926张家界神奇的峰林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热度 2 shixiaoxin10 2012-9-26 04:30
100926张家界神奇的峰林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张家界峰林景观既不同于云南石林,也不同于其他风景区。他是一种独奇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在烈日下鲜红闪光,阴雨天暗红。为什么这么神奇,这与其地区成因有关。根据科学论证,大约在3.8亿年前,这里曾今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1亿年前,由于海浪的冲击,石英砂岩在海底沉积约500多米厚。水平和垂直移动都十分明显,这在地质学称作“共轭垂直节理”。后来经燕山造山运动,使地块隆起,地面强烈抬升,使这里成为陆地。地面抬升后,在流水的深切的作用下,一些细小的沙石被冲走了,加上重力作用下的岩石崩塌,又被雨水、溪流慢慢冲刷、切割,使张家界地区在漫长岁月的风化和流水切割之后,逐渐形成一系列柱峰、方山、峡谷组成的这种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看到此情此景,相信大家都不得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惊叹。
1804 次阅读|2 个评论
航拍黄土高原
热度 57 lixuekuan 2012-3-25 10:58
航拍黄土高原
昨天一早从大连回来,飞机接近太原的时候,看到窗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拍了几张,也许能为研究地理的专家提供些素材。可惜的是国航飞机的窗户太脏了,非常影响照片质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9602 次阅读|145 个评论
我与内蒙古草原1: 克什克腾
热度 14 王铮 2011-8-11 06:24
我与内蒙古草原1: 克什克腾
我与内蒙古草原 最近两天博友中科院的李学宽先生和清华大学的刘立先生分别在科学网发表了关于内蒙古草原的照片,我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我与内蒙古的情缘。 与内蒙古草原结缘始于 1984 年,那时我刚刚考上研究生,导师安排我参加“六五”攻关课题——“内蒙古草原草场资源遥感调查”,我的任务是完成编制“内蒙古地貌图”,另一个合作者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校长史培军教授。由于主持这一任务的刘树人副教授、林儒耕副教授工作忙。任务一开始,我们就随考察队考察并且各自独当一面,史培军在北分队,我在南分队。那时候我负责的是“赤峰幅”的编制,赤峰幅是一个地图范围内的命名,不仅仅是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就在这个范围。 克什克腾旗是位于内蒙古高原东侧的一个地区,位于胡焕庸线附近,从大气环流从东部地区带来的水汽,随着高原面带来的抬升,在这里凝结,所以形成了降水相对丰富的地带,所以水草丰满,泡子,内蒙古高原的湖泊众多。那时候看到的是一片青草连绵,一望无际,不过有些地区有些沙化,出现有些固定沙丘和零星的半固定沙丘,草长势最好的是在四周用木桩和铁线围起来的草库伦中,牧民告诉我们,那是生产队的保护地,准备冬季的牲畜草料的。在将军泡子,一个康熙皇帝决定性的打败蒙古族武装的地方,湖泊与草原交汇,湖泊里倒映着蓝天,我们甚至流连忘返,我一高兴,背着地质包,一个人爬上一个山头,举目远望,草原上兰的是湖、绿的是草,点缀一点黄色的沙丘和红色的马群,还有各种各样的鲜花羞答答地躲在草丛里。我摘了几朵,准备晒干了带给自己的朋友,女性朋友,不是恋爱的那种女朋友,我爱上她不久就知道那是一场只能失去的爱。多年来,我一直不知道她是否爱过我,我们甚至没有拉过手,也许她已经记不得我了,反正她已经是外国人了,无所谓。 我爬上一个山丘,山顶有个昭庙,在山上我打开考察队发的录音机,叙述着看到的风景,当然更多的是地貌形态和植被状况,低坡度连绵丘陵,覆盖有沙丘,可见蚀余山,蚀余山暴露这冻融风化形成的石质峰林状山丘,可能是花岗岩系的(后来发现不是),远处隐约可见蜿蜒的河流。附近的山丘有石头围墙的城堡似的圈,后来他们告诉我,那就是敖包。哈哈,那天史培军后来的妻子还唱了敖包相会,也许是为了表示了在另一个分队的史培军的思念,也让我熟悉了这支草原名曲。 几天后,一直因为有工作未能参加考察的刘老师来了,在一个地方考察时我又独自登山了,考察队队长北京大学的毛占猷副教授批评我:“刘老师身体不好,高血压、心脏病,跋山涉水,万一出事怎么办?你给我跟紧他。”后来,我再也没有跑了。所以对克什克腾印象很深。不过,毛老师喜欢盆景,我陪着他去挖过两次盆景。在我们的考察队有两个人,一个是毛老师的女儿,一个是他后来的女婿。地学家有“世袭”的传统,因为这个职业苦。 这个假期的考察,让我在刘老师指导下完成了赤峰幅地貌图,提出了内蒙古地貌类型分类标准,记得为争取另一个分队的意见,我给史培军发了一个长达 15.5 元钱的电报,很心痛。那个时候电报每个字 3.5 分。上海回昆明的火车票,学生票,才 19.5 元。这个地貌图工作,后来被写进了 1989 年的自然科学进展年鉴。 第二次去克什克腾旗已经是 1999 年,那年我们是地理学会议考察,陪着我去克什克腾的有三个学生,李山、刘扬和刘筱。没想到,十五年后,我跑野外,要学生背着药,跟着我。搞地学的青春期实际不长的。来到将军泡子,早年的草原宁静没有了,这里已经成为了旅游地。以将军泡子为中心,辐射出去几条白色的路,像草原上马车的轮子。我发现半固定沙丘大约达到了 20% ,草库伦质量也差了。一问当地牧民,他们告诉我,草场分了,草库伦归个人,放牧强度大了。在将军泡子附近没有马群,马都是人们牵着的,很多, 5 块钱租匹马,可以自由的奔跑或者游荡一个半小时,李山、刘扬全骑马跑了,一转眼,刘筱也不见了,她让一个牧马人陪着,绕湖一圈去了。 有个牧民,一个有汉姓的蒙古姑娘拉我们的小队到她家去吃烤全羊,每只好像是 230 元。那些白色的“路”实际上是沙化的地带,旅游带来了这种辐射状破坏。我不是生态学家,也许他们可能从这里看到担心,我从一个地貌学家的角度看问题,草场主要在沟道有所退化,但是远处的丘陵,没有大的变化。 说起克什克腾旗,还要补充一个故事,后来我招了个研究生,庞丽,一问发现她爸爸在我第一次考察时是克什克腾旗农具厂的厂长,中专毕业,当年使用知识分子提拔的。当她来上我的博士研究生时,厂子已经私有化了,这个下岗的老厂长成为了呼和浩特一个大学的工友。现在,我们成为了朋友。算起来,我第一次去克什克腾,庞丽应该刚刚开始上小学,第二次去克什克腾,应该快大学毕业了。人的变化,比草原的变化大。 我与刘筱在草原——李山摄 网上找到的敖包照片,实地基本没有这样辉煌,但是附近应该有草场。放牧男女在这里相会,也有野合的可能性,因为古代男性的流动性很大,当时的游牧民族(不一定是蒙古族)需要繁衍。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7407 次阅读|21 个评论
有趣的地貌形态相似性
热度 6 xin 2011-7-4 11:58
有趣的地貌形态相似性
一个是大尺度的,在1000m尺度,一个是小尺度的,在1m尺度,但是其外貌形态特别相似,非常有趣,请看照片。 它们驱动机制共同点包括:(1)沟道侵蚀;(2)呈线型的高差带;(3)流水作为动力。差别也很明显,前者是内蒙古河套平原是地堑构造与内蒙古高原交接,造成高差。后者高程差显然不是构造运动造成的。 1、斜向下的大伤疤。位于内蒙古著名水文站头道拐站的东北方向,在内蒙河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处。 2、沟道成了地球伤疤的缝合线 3、从左到右:黄河,平原,侵蚀带,高原,依次排开,太精彩了。 4、来张清晰的,波光粼粼的黄河,深切的沟道侵蚀 5、我在黄河岸边拍摄的小规模岸边侵蚀,与上面的好相似呀。
558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舟曲地貌图颜色
shxzhang 2010-8-17 09:11
张 名先鉴 字 少雄 在 Google Earth 上查找舟曲,看到舟曲地貌,由远推近,截远景、中景、中近景、近景图,共四张。 图一:远景 图二:中景 图三:中近景 图四:近景 先鉴不懂地理学或地质学,地貌图中有不少地方看不懂,要向博友们请教。 一、远景、中景、中近景三图中,为什么有白色斑块? 二、远景、中景、中近景三图中,绿色值什么不同?山坡与山谷部分为什么多是翠绿,山脊部分为什么有其它绿? 三、中景与中近景两图中,绿色为什么大幅度减少?山坡与山谷部分为什么是灰色夹黄色?山脊为什么由绿色变为灰色再变为灰白色? 四、白色、绿色、灰色、灰白色、黄色,在地貌图中各代表什么?颜色变化有什么规律? 五、 Google Earth 星 拍地貌图会不会颜色失真? 上述五个问题,对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来说,甚至对于绝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小儿科,但是,偏偏是这些小儿科问题,先鉴不懂。 望博友们指教。
个人分类: 科學廣議|607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地震分布与地貌关系
tarimriver 2010-5-11 14:41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地震带主要是板块衔接带,表现在地形上就是盆山耦合带。地球上主要有:①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③大洋中脊带 ④东非裂谷带而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所以中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而我国地处环太平洋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之间,故是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是由于它们位于地中海环太平洋地震带交点处,由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故地震频繁发生。 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地震多发是因为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断裂带、银川河套地震带最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中间的华北板块在地壳运动中碰撞、缝合。 ㈢ 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由于地壳板块不断运动,印度板块不断向亚欧板块挤压和俯冲,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结合部,北部是冈底斯山脉,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带,两大山脉间的峡谷是一个镶嵌带活动剧烈,地壳易运动。 ㈣ 甘肃新疆等地发生地震其位于风火山断裂带,位于喜马拉雅山断裂带,他们处于高原低待遇平原的交界处为重大断裂带地壳活动剧烈,又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我国地震多发区。 将中国历史上破坏性地震绘制在中国地形图上,能较清楚显示地震多发地带的地貌地形特征,也将会为防震抗震提供有益借鉴。表 1 是我国历史上 31 次较大地震的统计,图 1 是历次地震在中国地形图上的分布。从图 1 可以看出,我国历史上的大震,有近 50% 发生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从中国地势上看分布在第一与第二阶梯的界线上;然后是第二与第三阶梯界线的北段;再就是大陆架与海洋交界处的台湾岛及其附件区域。 进一步研究地震发生地地形特点会发现,地震多发生在阶梯界线的外侧,即地势海拔较低的一侧,而且多是靠近山脉的地方。 根据板块理论,隆起地带是受板块挤压作用形成的,隆起的高度越大受到的应力越大,所以地震活动越频繁,而山脉是一个地区受到应力最大的地带,所以成为地震多发地带。笔者认为,在受到相同应力的情况下,地壳厚道较小的地方最容易发生断裂,所以我国大地震多发生在山脉外侧地势较低区域。 为什么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四川云南地震连连?这是由于该地区受到了来自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联合挤压的作用的结果。从我国大的山脉走向看,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天山山脉、阿勒泰山脉是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下褶皱隆起成近似东西走向,长白山山脉、太行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对运动挤压隆起而成的东北 - 西南走向的山脉,而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横断山脉则是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等东西走向的山脉受到挤压而转向形成的,说明这里受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 较容易发生地震的地貌地带有 : 1、高度陡变的地方。尤其是成线状分布的高度陡变。 2、条带构造(例如山脉)突然中断的地方 3、两条或多条走向不同的大型山脉以大角度交汇或交叉 4、大型谷地,谷底为大范围平原的,或串珠状分布的一系列盆地 以上几种地貌基本上无一例外都有大的地震断裂带存在。 在总体起伏不大的大面积丘陵地区,以及有大量侵蚀残丘的平原上,很少有大型断层存在。 丘陵或侵蚀平原地貌的存在说明这个地区整体升降不明显,承受的地壳运动应力也不大。如果是快速上升区,一般会形成侵蚀很深的高原;如果是沉降区,则形成非常平坦、基本没有残丘的沉积平原;如果是承受应力的的地区,通常会形成高山深谷。 例如四川盆地中部的丘陵地带、江南丘陵、胶东半岛等地,都是地质相当稳定的地区。 总的来说,有正断层的地方常常形成裂谷,有逆冲断层的地方常常有巨大的高度差,这些相对都容易发现。比较难发现的是走滑断层,它们如果通过山区常常形成串珠状分布的谷地,但是如果它们在平原地区,通常很难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尤其是走滑断层穿过快速沉降的平原,断层造成的地貌改变(走滑断层对地貌的改变本身就比较小)会被沉积物迅速覆盖,无论是看地图,还是看航拍图和卫星图片,都是难以发现的,例如导致唐山地震的那个断层,从地貌上几乎是无法发现的。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7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tarimriver 2010-5-11 12:52
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受诸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如自然因素中的大气、水分,人为因素中的 CO 2 、 SO 2 的排放等等。其中,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不容小觑。 一、地貌对气温的影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描述了山上与山下不同地方桃树开花物候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两地气温不同造成的。虽然大气与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而大气相比地表更接近太阳,但大气是不同直接吸收来自太阳的以长波形式传递的热量。地表吸收了太阳的长波辐射,然后以短波形式向外传递,这时候,大气温度才开始上升。接近地表的大气首先受热,然后以对流形式向上传递。大气层尤其是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即,海拔高度每增加 1000m ,气温平均下降 6.5 摄氏度。想一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m ,要比同纬度的平均海拔高度不过百米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多少! 地表没有地势起伏和地貌分异的话,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及由之转化而成的热能和地表温度状况应严格按纬度分布。实际存在的地貌分异显著改变了这一特点,导致山地阳坡与阴坡温度不相同,各高度层带的温度更迥然相异,东西走向山地经常成为热量带界限;高原与平原相比较,温度表现出偏向极地的特点,有时甚至低于其高纬一侧平原的温度,从而呈现出所谓的温度南北倒置的现象。即使迎风坡与背风坡也可显示出温度差别。特定地貌条件下发生的焚风常使背风坡温度高于同海拔迎风坡。山地与高原在气温垂直递减规律作用下常形成冷岛,盆地和河谷相反,成为热岛。 二、地貌对降水的影响。一个地方是否优越,其评价指标是多方面的,其中是否风调雨顺是重要方面。你看,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但人烟稀少,在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这里是妖怪出没的地方。为什么这里如此荒凉?降水稀少是重要原因,那为什么这里降水稀少呢?原来沙漠周围全是高山大川,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北面是天上山脉、东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昆仑山脉。其实,南面如果不是高达山脉的阻隔,凭着距离印度洋较劲的优势区位,这里降水应该是很多的,不至于天天降毛毛沙雨了。同样道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1万多毫米,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在山地的迎风坡雨水丰沛,而其背风坡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三、地貌对气候类型的影响。地貌可以通过影响一个地域的大气环流、蒸发情况以及热量散失来影响气候类型。欧洲南北两侧是大的山脉,如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等。中部是平原。这种地形分布,十分有利于带有暖湿空气的西风深入内陆,所以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十分广阔。美洲东西的山脉,中部大平原的地形,使来自北冰洋的冷湿气团长驱南下,和南方冷气团相遇形成暴风雪,这就是美国冬季多暴雪的原因,冬季降水比我国丰富。美洲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使得西部温带海洋和地中海式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如开口开阔且向东的亚马孙平原利于东部经过暖洋流的信风进入,使得热带雨林气候区的范围向内陆深入;而有狭窄开口的刚果河盆地口向西开,非常不利于暖湿空气的进入,所以不宜形成大规模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青藏高原与阿拉伯高原和我国江南地区处于相同纬度,但江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阿拉伯高原荒漠气候,其热量条件都非常优越,而青藏高原独自形成高原气候。 总而之言,地貌与气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地貌通过影响与气候相关的因素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气候。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8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图像: 中国喜马拉雅的冰川
pony1984621 2010-4-5 11:50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储存着大量的冰川。在中国南部,与尼泊尔北部交界的地方,一片未被命名的巨大冰川正在沿着山谷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滑动,然后终止在一个冰川湖里。 2009 年 12 月 25 日 ,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 -1 号( EO -1 )卫星上的高级土地成像仪( ALI )捕捉到这幅冰川的自然彩色图像。 冰川两旁的山脉朝北方投下了长长地阴影。从图像中 碗型冰斗的冰斗中,可以看出冰川在顺坡向下流动。冰斗 ( cirque )是一种 位于雪线附近由冰川在凹地中对底部和斗壁进行旋转磨蚀、刻蚀和拔蚀而产生的斗状基岩冰川侵蚀地貌。 当冰川滑过特别陡峭的地形时,冰川表面就会留下波纹,从而形成冰瀑( icefall )。冰川的东北部,绵延几公里的地方都很平滑,直到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的裂隙( crevasses )。 冰川最后终止在冰川湖里,冰川湖以 冰川前锋 ( glacier snout )为边界,另外一边以冰碛( moraine ,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为边界。 高清图像 中国喜马拉雅的冰川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4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丹霞地貌------坎布拉
热度 2 lixuekuan 2009-8-9 20:51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坎布拉是青海省一处面积较大的丹霞地貌,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西部、李家峡水库南岸,面积达154平方公里,它包涵丹霞峰林地貌景观、新生界沉积环境和沉积构造类型、距今3.88亿年以来的地质环境演化遗迹,以及森林、黄河峡谷、阶地、水库、人文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景观资源与新生代地史演变于一体的科学价值,是一座天然的第三纪以来地史教科书。 以上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未分类|9691 次阅读|9 个评论
雅丹地貌魔鬼城
热度 2 lixuekuan 2009-6-19 23:11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 准噶尔盆地 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 克拉玛依 市100公里。有一处独特的 风蚀地貌 ,形状怪异、当地人 蒙古人 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 哈萨克人 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 2006年在克拉玛衣炼油厂做项目,去魔鬼城游览了一下。从炼油厂到魔鬼城只有70公里,拍了几张照片,希望能出来恐怖的效果。请欣赏!
个人分类: 未分类|7891 次阅读|13 个评论
黄河石林地貌
moxj 2009-6-2 17:58
发几张照片上来,不是科普也没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只是还没有找到放哪个栏目先.黄河石林是国家4A景点.也是宝贵的地质地貌资料.现在需要发几篇有影响的论文,会帮助它走向世界.欢迎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来甘肃考察.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451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