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地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地貌

相关日志

新疆博乐怪石峪:怪就怪在盐风化!
热度 6 Hongbolu 2019-1-30 20:21
新疆博乐怪石峪:怪就怪在盐风化! 2018年07月05日,我与新疆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峰玮、陈飞老师等一起对著名的怪石峪花岗岩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相关研究结果(研究论文)正由二位年轻教师主笔撰写中。 鉴于前人研究将怪石峪景区定位为“花岗岩石蛋地貌”和“风蚀为主”成因,而且已经在广大受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必要提前将我们的研究结论 — 花岗岩盐风化地貌向广大民众进行科普,更正某些不当宣传,同时向地学同仁们通报。如有错误,请予指正。 请看百度上的介绍: 我利用百度地图和GOOGLE EARTH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 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文献如下: 我认为,怪石峪花岗岩地貌既不是典型的石蛋地貌,也不是风蚀造成的。我们 先看一下石蛋的定义: 怪石峪存在球状风化,也有个别石蛋,但却不是典型的石蛋地貌,因为石蛋太少了。让我们看看典型的石蛋地貌: 我们还必须指出:怪石峪成景主要因素绝不是风蚀,而是盐风化作用!我们先看一下该区气候简介: 再看一下地貌特征: 怪石峪花岗岩区位于阿拉套山东段 2000 多米高的山脊南侧,有巨大的屏障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蚀,是博乐地区风力最小的区域之一!关键是:没有发现典型的风蚀痕迹啊! 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调查结果--花岗岩盐风化地貌! 注意观察上面照片中盐风化穴中的盐霜! 需要指出的是,我在这里从地质学角度对怪石峪景区以前的错误认识进行更正,并不是否定前人的工作。恰恰相反,我们首先对地学同仁们在该区进行的前期工作表示感谢,没有他们的工作和报道,也许我们还不知道怪石峪景区呢。 地学界对盐风化作用的误解和忽略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我们今天用自己的最新发现给予新的解释,以求让地学同仁和广大游客了解新的科研成果,尽早理解和认识盐风化地貌。 我们的结论是:新疆博乐怪石峪,怪就怪在盐风化! 谨以此文祝科学网同仁和广大读者: 新春快乐! 吕洪波(2019.01.30于黄岛) 盐风化相关博文: 普遍存在的盐风化地貌:一直被误解,今日始澄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1066209.html 参考文献: 吕洪波, 苏德辰,章雨旭,冯雪东,李春旺 . 2017. 中国不同气候带盐风化作用的地貌特征。地质论评, 63 ( 4 ): 911 — 926.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11171 次阅读|27 个评论
从张掖丹霞事件看自然遗产保护中的各色问题
cgh 2018-8-31 14:30
从张掖丹霞事件看自然遗产保护中的各色问题 前段时间刚出的张掖丹霞景区“破坏”行为,这竟然来一场“炫无耻”的网络直播,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挑战。挑战什么?挑战一脚60年?挑战地质认识?还是挑战门票?挑战管理制度?亦或是挑战处罚规则?挑战强势的管理部门?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甚至是大众的角度,挑战道德底线是应该遭受谴责的。然而,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换个角度,来审视一下自然遗产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一,我们为什么要设置自然保护区?如何利用开发自然遗产? 与人为保护相对立的是人为破坏,设置保护区的显然目的是避免人为对自然遗产的破坏。然而,人的介入并不完全就等同于人为破坏。甚至保护措施的设立也是一种对自然的人为介入,也许在人的认知之外也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保护起来也需要发挥它对人类的价值,如果保护起来与人类无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保护起来让它继续存在。比如张掖丹霞,作为典型的地质地貌,设立保护区,给人们提供欣赏、认识自然的一个窗口。它是人们的财富,是绝好的科普材料,需要可持续的造福更多的人,所以要合理保护起来。 实际上,很多自然保护区变成了自然景区,保护区管理局与景区管理公司共生,将保护区当作谋财的工具。对比一下中外的自然景区的管理就知道,我们的自然保护真的是以保护自然、造福人民吗?圈起来收钱对管理者来说是最简单有效有利益的方法。这却忽视了保护管理者的基本职责,那就是根据自然遗产的特征开展合理利用。 利用的基础是对自然遗产的认识。这就回到新闻的焦点,“一脚六十年”有结论却没有给出依据,这结论是如何来的?有什么地质基础?按报道的说法,设立保护区以前它就存在了几百万年,多少风霜雨雪,甚至见证了多少生物的兴盛和灭绝。人的一排脚印能干预泥岩的自然风化剥蚀过程吗?人的一脚六十年有多少科学逻辑?如果有相关的地质科学,那就应该在景区科普中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就不要恐吓需要地质知识的人。 二,我们需要多大程度去保护自然遗产?我们怎样去保护自然遗产? 简化思维往往将各种规则便利化实施,比如各地将所有的丹霞地貌都圈起来当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所有对象都实施隔离保护。往往为了管理的便利化,很多保护区禁止一切人员一切目的的进入。比如报道中:“罗布泊保护区管理局:根据条例规定,任何一个自然保护区都是不能进去的,不存在报不报备的问题,都是不让进去的。”不知道明文规定中是不是真的这样“无限度的”保护。据我所知,保护区往往分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措施是不同的,然而现在的保护要么成了禁区,要么成了景区。 实际上各种保护区的保护实施中,有多少是根据自然遗产的特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按制度实施保护的呢?极端的管理造成了保护区的神秘化,利益化。 所以,在谴责个别游客“炫无耻”之余,实际上背后的问题被掩盖了,表面是挑战门票挑战处罚,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挑战某些专家和管理部门极端的管理方法! ---------------------- 新闻1+1 20180830 毁遗产,一脚六十年?该罚多少钱? http://www.cctv13.tv/xinwen1jia1/6981.html http://m.sohu.com/a/251048727_428290?_f=m-index_important_news_15spm=smwp.home.fd-important.17.1535667851312QhXoQFJ 央视网消息(新闻1+1):擅自闯入,践踏破坏,拍摄视频,网上炫耀。这可是几百万年前形成的独特丹霞地貌。四个年轻人受到了什么影响?又会带来什么影响?《新闻1+1》关注:丹霞,为什么有人敢“示范破坏”? 节目开始,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这是网友发布在某个视频网站上的截图。 1、 单从第一张看,干涸的土地上,一个人的双脚深陷在里边,这是哪里?看起来更像是大家熟悉的农田。 2、 第二张,算上拍摄者一共是四人。站在不同的“土堆”上,但很显然这不是土堆,从环境地貌上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到底是哪里呢? 3、 视频拍摄者的全景给出了答案,熟悉的人可能能够猜的出来了,这里是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地貌风景区。紧接着问题就来了,这里可以这么游玩吗?视频拍摄者自己在旁白中也给出了答案,它说:“我破坏了6000年的”,它指是的是这里的原始地貌,而且表示玩的很爽。就在这两天,这样的两段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接下来就是关于如何处罚的讨论了。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怎么止住这样的脚步?今天节目我们一起关注。 一、我不信“一脚就是60年” 两段踩踏和破坏的抖音视频 三男一女,避开检查,擅自闯入张掖七彩丹霞核心区域,并在尚未开发的特级保护区,上演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不仅如此,他们还拍摄了两段视频,在互联网上炫耀。 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工作人员 张凌龙:应该是4个人,然后一个拍视频的,然后有三个人在前面走,两男一女在前面走,然后一个男的是在后面拍视频。 8月28日,该视频一出现在网上,立即引发了公众愤怒。 当事人:我破坏了六千年的(原始地貌)七彩石,偷渡过来的,很爽。 或许是担心公众不明白他们的壮举,视频发布者还附了这样一段文字:不是有一个新闻说,踩一脚要用六十年恢复,我们几个不知道踩了多少脚,我还弄了点沙子。 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工作人员 张凌龙:地质是从白垩纪时期,一直经过氧化还原反应一直到现在,然后形成的,时间较长也是属于活化石,而且它那个表皮特别脆弱,它是一个短时间内不可再生的,如果说经过自然的一个剥离,还有风吹雨打,它确实是需要60年才能恢复的。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这地球奇观,形成于几百万年前,珍贵而且脆弱。而四个破坏者在视频中的表现,似乎也清楚,他们的行为会造成的后果。 网友:你们的足迹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这样好吗? 破坏者:张掖七彩丹霞,去耍嘛。 或许是感觉到了一些什么,几小时后,发布者就删除了视频。并随后发布了一条去派出所自首的视频。当天,张掖市政府新闻办发布通告:28日18时,破坏张掖丹霞地貌的2名当事人,到临泽县公安局自首。 当事人:现在去公安局自首,该坐牢就坐牢,该罚就罚。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公安局丹霞景区派出所所长 马超:两名违法嫌疑人如实供述了自己的违法行为并提供了另外两名违法嫌疑人的身份信息,公安机关立即将另外两名违法嫌疑人传唤到案,并进行询问。经询问,四名违法嫌疑人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 事件发生之后,张掖市旅发委、张掖丹霞大景区管委会、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还有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以及临泽县的相关部门,也组成了一个联合调查组,并请地质专家对破坏的地质地貌进行鉴定。 甘肃省地矿局水勘院矿产勘查开发分院院长 高级工程师 彭杨宏:发生踩踏地方就是我眼前的这个彩色丘陵。然后这个山坡的长度可能有一个200米,然后宽度一米,然后它分为三个部分,下面一部分和上面一部分踩踏的比较轻微一点,然后尤其中间的这一部分踩踏的特别严重。然后把整个这个保护层都已经破坏掉了。这个保护层就像咱们的鸡蛋壳一样,对这个丹霞这个地质体是一个保护作用,但中间成了坑的地方,那个已经无法修复。 四个年轻人,应该为他们的行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特别是在8月13日已经出现一起类似事件之后,他们,又在好奇、试探什么呢?而这一次当地有关部门的处置结果,又会对将来张掖丹霞地貌的保护,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当事人:我对我的行为深表歉意。对公安机关和景区的处罚全部接受。在这里我向大家真诚道歉。 怎么评价这几个网友的行为呢?无知加任性?恐怕也还不那么简单,再看来看他们视频中的旁白和文字说明。 “重要的是发两遍,我们去的后山不用给没票,比给门票的还要好看”。 “七彩石,偷渡过来的,很爽。” ——逃票 “我破坏了六千年的(原始地貌)” “不是有一个新闻说踩了一脚,要用六十年恢复,我们几个不知道踩了好多脚,我还弄了沙子。”——破坏 不管是逃票行为,还是破坏行为,整个过程都是明知故犯的炫耀,这件事情也测试出了公众的情绪,那就是反感愤怒和严厉声讨。怎么看待这种行为。接下来连线一位专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耀华。 【1】陈教授,首先我们来关注破坏的情况,事发之后,当地成立了一个联合调查组,有很多个部门组成,包括邀请专家,要对破坏情况给出鉴定评估,怎么评估?这一脚下去的成本有哪些?为什么会惊动这么多部门参与。 联合调查组 张掖市旅发委、张掖丹霞大景区管委会、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临泽县的相关部门,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并请地质专家对破坏的地质地貌进行鉴定。 【2】一脚下去60年恢复期,把坑填上不就行了吗?能这么认识这个问题吗? 实际上,类似的破坏行为在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多有发生,一边是对破坏的叹息,另一边是媒体公众对于处理的呼吁,我们继续关注。 二、七彩丹霞为何屡遭游客破坏? “不是有一个新闻说,踩了一脚要用六十年恢复,我们几个不知道踩了好多脚”,视频显示,四名闯入张掖七彩丹霞的年轻人,似乎是受到了不久前另一个事件的启发。 2018年8月13日 安保人员:看不见那上面写着什么吗 出来 游客:听见了 安保人员:听见了还不出来 游客:我出来了啊 你刚才听见我说话没有 我说马上出来啦 安保人员:那你出去干吗啊 游客:我都跟你说了 马上出来了 叫叫叫什么叫 我又不是耳背我会听不见。 8月13日,一位游客在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的行为,同样在互联网上传播甚广。当时,该事件的结果是,保安人员只是对游客进行了劝导教育。 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工作人员 李亚蓉:反正一天大概有个十几二十几个吧,我们在景区周围,观景台附近做了很多大量的提示语,需要保护啊类似于这样的提示语,很多游客他为了达到自己的一个效果,会无视这些提示语,他会觉得绕过围栏,跑到里面去拍照会更好看。 或许,舆论对当地景区最大的疑问是,既然丹霞地貌如此珍贵而且脆弱,那么,对于这些游客的行为,为什么不采取更为有效、更有利于保护的处置呢? 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管委会主任 袁得平:因为这里的游客,知道这个事,她是从护栏,刚刚翻过了护栏,我们的安保人员进行了劝阻,劝阻以后她从里面过来了,也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危害,我们就进行了教育,对游客,没有进行后续的处罚。 显然,之前的案例,似乎给了四个年轻人更大的勇气,于是,时隔13天,在张掖七彩丹霞,就出现了更严重的破坏行为,并且在互联网上炫耀。 甘肃省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何永刚:那么在发生这件事情以后,我们第一时间也向当地公安部门进行了报案,对这个事进行处理。同时,我们也组织我们景区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对整个景区的围栏进行巡查,同时对一些部分设施及时进行了维护。 事实上,今年的7月8日,两男一女在陕西省龙洲镇丹霞地貌,由于乱刻乱画,也对景区造成破坏,12日下午,当地民警三名违法嫌疑人抓获,并依法对其中二人,分别作出罚款200元的处罚,另一名嫌疑人因未满14周岁,不予处罚。而种种破坏行为,在其它丹霞景区,也不断出现。 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管委会主任袁得平介绍景区有哪些难点、痛点…. 目前,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每天接待游客,在两万五到三万五之间,最高峰,能达到四万人。怎么做,才可以更好地保护,四个年轻人,似乎在以另一种方式,发出了警告。 一方面,面对游客的任性包括认知上的的欠缺,需要媒体更多的宣传,但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当个例不断积累,媒体公众也在呼吁不能再简化为素质问题,道德问题,这已经是是对法律,对文明底线的挑战。继续连线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耀华。 【1】除了短片中涉及的案例,我们的编导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也找到了几张新闻图片。标题是甘肃张掖:徒步挑战“鬼脸”丹霞 体验藏乡独特风情魅力,您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些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行为对吗? 【PPT】2018年5月19日,甘肃张掖,户外运动爱好者从肃南县悬堂寺丹霞经过。 【2】事件发生后,景区已经进行了相关工作,下一步也会有一些措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类似案例中,因为景区没有执法权,工作人员只能劝阻和教育,很多人也会不管不顾。现在有了下一步的这些措施,效果上您觉得能从多达程度解决问题? 事件发生后: 景区进一步对围栏进行巡查,同时对一些部分设施及时进行了维护。 下一步工作: 针对此类行为,景区计划在明年年初实行游客实名制购票,不文明的游客将上黑名单。 【3】接下来就是就是惩罚的问题。公安机关将会根据意见,做出依法处理。但我们看了一下,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顶格10天,500元。《风景名胜保护条例,也不过是1000元以下,而《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个人甚至还不在处罚范围。我们需不需要做这样的改变? 经由地方性立法,对破坏地质环境行为处罚标准作出明确,既有利于执法者履行职权,也有利于震慑那些潜在的违法者,不敢轻易触碰“高压线”。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六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一)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 《风景名胜区条例》 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让法律“长牙齿”,让违法者付出成本,我们还可以怎么做?继续关注。 三、提高违法成本 依法从重处罚 在国人心中,长城,算得上是我国最著名的文化遗产。然而,长城的保护,同样经历着一系列的挑战。 县领导为送礼指使人偷砖,人为破坏、长城砖被偷,明长城仅8%完好,村民偷文字砖,有地方推倒重建…… 需要保护的,还有罗布泊。2017年,路虎中国就发起了一项商业活动,集结了16辆车49人,非法穿越罗布泊保护区。 来源:梨视频 罗布泊保护区管理局:根据条例规定,任何一个自然保护区都是不能进去的,不存在报不报备的问题,都是不让进去的。(路虎中国)进入的时间不长,来回就两天吧。 尽管最后,有关部门按照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对参与人员给予了顶格处罚,却也不得不让人深思,从个人到企业,当下对文物、对自然景观等的破坏,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某某到此一游”的旅游文明层面,有些行为,已经触犯到法律。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董耀会:违法成本低是长城保护面对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有关的规定本身就已经显得不够,惩戒的力度不够高,它肯定达不到政策作用。 如果较低的违法成本一直得不到改变,那么,法律又能起到多大的震慑作用呢?比如2017年5月29日,一名游客在贵州省松桃潜龙洞景区,就用三脚,踢断了一块生长在地面已经上亿年的钟乳石。 2017年6月2日新闻 松桃潜龙洞景区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 滕树平:我们潜龙洞景区里的石柱、石笋、石花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游客进入核心景区之前,我们的讲解员都要提醒,不要随意触摸、攀爬、针对游客恶意损坏行为。 上亿年形成、无法修复,既然如此,这位破坏者,该受到什么样的惩处呢?结果是,根据贵州《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及《游客不良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只能进行批评教育并追赔500元,以示警告。 再把视线转回张掖,2005年9月,七彩丹霞作为旅游资源开始被开发,之后,随着一些影视作品的上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张掖丹霞的壮美。但是,13年过去了,七彩丹霞的保护,是否形成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今天,有评论再次直指类似破坏行为违法成本太低。对于破坏风景名胜区的不文明行为,必须提高违法成本,若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后果,对不文明的游客,还应当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依法从重处罚。 各地有不同的自然遗产,有不同的地貌特点,破坏行为造成的损失也不尽相同,怎么区分不同情况,需要各地立法的跟进,而我们需不需要划定更高的底线呢?来看一个调查。 对于破坏自然遗产的这种行为,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罚? 01 不罚,劝阻和教育为主 5% 02 轻罚,现有规定即可 4% 03 重罚,严重的应该入刑 86% 04 不好说 继续连线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耀华: 【1】国家层面的制度法律,还有没有推进的空间? 自然遗产法 【3】对于特别恶劣的典型行为个例,从警示宣传的角度,地方政府部门是否也可以适度考虑诉讼? 罚不是目的,但是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全面升级对破坏景区行为的查处,给予破坏行为更严厉的警示和惩戒,却是必要的工作。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敬畏自然,珍惜自然遗产。 另外,希望有更细节的法律之后,不仅约束游客,也约束风景的管理者,否则他一方面承担管理和保护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想多挣钱,有可能带来破坏。
个人分类: 自然感悟|4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钓鱼岛—地质陨痕辨析(之一)
lulingkxw 2018-1-1 23:51
钓鱼岛—地质陨痕辨析(之一)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掖七彩丹霞地貌
热度 5 baodezhou 2017-9-16 14:02
张掖七彩丹霞地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10公里,分布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丹霞群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奇石如林,气势磅礴。
个人分类: 旅途剪影|17868 次阅读|4 个评论
黄土高原河流考察记
热度 10 xin 2017-8-18 08:17
今天,我在山西吉县黄土高原蔡家川流域野外考察,主要考察河流地貌、土壤、植被情况。我选择七号量水堰所在小流域,打算溯流而上考察至其源头。 入口之处,基岩裸露,大型红色砂岩,节理清晰,体型庞大。因出口处水力侵蚀能量巨大,小块石无法安身,唯有巨大岩石方能安如泰山,任由洪水冲刷切割。开始,河谷还为开阔,宽约二三十米。进入二三余百米,其右侧河岸台地之上有人家。据说,祖辈山东人,逃荒至此。 继续前行,河谷呈现深切呈U型,两侧与河底均为红色砂岩,其色泽艳丽,如火焰山。其上覆厚层黄土,被若干巨型侵蚀沟道分割。临河之处乃单面山,上下色彩对比强烈。绿色植被最上,金色黄土居中,红色厚层砂岩居下,造型厚重,色彩艳丽,气势磅礴,让人观之不能自拔,唯憾孩子不在身边。 所走道路,乃半米宽草路,山里人放牧农忙所踩踏之路也。濒临河床,随上行,其距河床垂直距离渐远。大约一点五公里,前方遇树枝堆路拦截。有警告牌曰:前方二十四小时有高压电,后果自负。此乃电野兔野鸡高压电,人触碰之也难以幸免。回退三四百米,下河谷而上行,走约几百米,遇河流上溯裂点,呈陡坎景观,呈现红色悬崖,地形闭塞。反复试探,终爬上河岸,有从地心而来之感,豁然开朗。 继续前行,河谷地形变窄,光线暗淡,如堕入深井而前行。此时,灌丛草木丛生,行走困难。遇两三处小型裂点,手脚并用而攀爬。地势略有开阔,天光亦放亮。再前行,遇到巨型红色大石,厚约两三米,宽约五六十米,中间有裂隙一条,水流顺势劈之。其下方有深潭,底有死尸,蝇蛆遍身,恶臭难闻,不知是人是兽。 再向前,遇到超级裂点,悬崖有四五米,上也不是下也不是,进退两难。也尝试强行攀爬,但考虑只身一人,若有危险,就深陷绝境。遂选择强行爬坡,出河谷上河岸。收起相机和手机,谨小慎微,缓慢而行,不知几时终于蹬上拦截阻塞之路。路上布满电网,谨慎而行。前行几百米,遇到玉米地,细沟侵蚀严重。怕触电而亡,选玉米地而行。叶片边锯齿如锋刀,宛若回到儿时农村。 前行一华里,遇绝境,道路全无,以大片玉米地三面悬崖而终。面临选择,要么原路返回,考察就此结束。要么选择悬崖,攀登而上到山顶。我在玉米地边缘,走了一圈,选择一处攀爬之。悬崖甚陡,草木皆无,土块滚落,其下有电网。攀爬三四十米,前方路绝,无奈而下。选择另一处而攀爬。手脚并用,在距离其顶三米处,抓一灌木根基。无奈无法登顶,回顾悬崖,地势陡峻,头晕目眩,心惊肉跳,稍有不慎滚落而下,不堪设想。 进退两难,太阳剧烈暴晒,心里有几分恐惧。是冒险而上,还是小心而下,纠结矛盾。最后选择保守,向下走,胆战心惊,有一种失控的感觉。下滑三五米,遇一灌木牢抓之。仔细判断地形,依靠他,翻身而上,逃出悬崖,爬在大地,有劫后余生之感。 三五秒之后,发觉形势不妙,此地如鸭子嘴,宽有一米,三面皆为悬崖。小心走出,仍是陡坡,仍陡峭。但草木繁盛,攀爬而上。 终于爬出河谷,来到上坡,卸下背包,方觉浑身湿透,一身土泥。躺在地上,凉水灌之。庆幸自己仍旧活着! 心跳很乱,呼吸很喘,口干舌燥,选择树荫下,平复心情。过三五分钟,拿出手机,查看地图,选择最近道路。在刺槐林里穿行,沿着悬崖边而走。野草繁茂,枝条交错,蜘蛛网密布,方觉自然之伟大,个人之渺小。 我一个人,在森林里穿行,和野猪、猴子无异。脚下无路,唯有靠手机导航方向而行。摸索有半小时,遇到悬崖绝壁。路在眼前而无法下,遂沿着悬崖而行。前方远处突然看到一群人,定睛一看,发觉是我研究生在野外调查,心中大喜。走近之后,感慨流域地面之大,机缘巧合,不可思议。 此时,我已经水汗泥土一身,形象狼狈,背上包,便不再等接他们下山的车,选择徒步下山。三十五分钟后,回到基地,总结今天考察,遂成此文。 后记:野外工作有三种类型恐惧,感触颇深。一是身边野鸡飞起,打破旷野的尖叫,猝不及防、毛骨悚然;二是手机GPS突然报数,让人感到莫名恐惧;三是拍照或者走路的时候,仿佛身后有人跟踪,死死地盯着自己,感到害怕。当然,身边的悬崖和电网,无路可走的焦虑不安,也会有一些恐惧。 回想悬崖中间,上无可抓之树草,下无可踩之路,其下临深渊,其背晒毒太阳,上下均不能得。只觉头晕目眩,喘气声伴随心慌乱跳,唯感念活着真好。回来后,方觉生命珍贵,其他都已经不在重要。 工作与科研,安全第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所认识即可,不宜勉为其难,只图个痛快高兴。不高兴之事,渐次远离。不愉快之人,尽量少接触。生命珍贵,需要珍惜。经历之后,方觉不易,才会懂得感激和珍惜,也就少了一些抱怨和自责。
7976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世界上最大的沙岛——弗雷泽岛
热度 4 pony1984621 2017-6-9 00:33
世界上最大的沙岛——弗雷泽岛 2016年11月,国外有两名男子站在巨大的海龟身上摆出“冲浪”的姿势进行拍照,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谴责。看到这样虐待动物的照片,想必你也一定会感到愤慨的。接下来给你讲点令人感动的故事。有一位摄影师在澳大利亚曾拍摄到温馨的一幕:袋鼠妈妈不知什么原因而倒在地上即将死去,被袋鼠爸爸紧紧搂在怀里,而袋鼠妈妈还在努力地伸出双手,想要牵住身边宝宝的手。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一个叫弗雷泽的小岛上。如果你能来到弗雷泽岛,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还能和许多小动物亲密接触,了解动物们与众不同的感情世界。 动植物的天堂 1836年,一艘载有18名船员和乘客的小船从澳大利亚的悉尼出发去往新加坡。不幸的是,轮船在穿越大堡礁时与珊瑚发生了碰撞而沉没,船员和乘客紧急转移到两艘救生艇上,掉头返回,以求生还。更为不幸的是,船长詹姆斯•弗雷泽和妻子伊莉莎•弗雷泽所乘坐的救生艇发生了漏水现象,航行十分缓慢,最后搁浅在一座到处都是沙子的小岛上,而另一艘离开他们继续前进。 后来,船长的妻子伊莉莎•弗雷泽活了下来,她向外界人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惊险刺激的经历,其中包括自己如何被岛上的原住民抓获、船长如何遇难、自己又如何逃出来等情节。可是,她向不同的人讲述了多个不同的故事版本,究竟是真是假难以辨别,但这恰恰激起了探险家们的欲望,于是很多人开始踏上这座神秘的小岛,并给它命名为“弗雷泽”。 弗雷泽岛卫星影像图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弗雷泽岛卫星影像图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弗雷泽岛,也有人翻译成芬瑟岛、费沙岛,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南部的海岸线上,距离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大约250公里。这座岛屿的外形像一把刀,呈长条形,长约150公里,宽约5~24公里,总面积约1840平方公里,是澳大利亚东海岸面积最大的岛。岛上几乎全是沙子,在岛上甚至连鞋子都用不上,因为到处可见松软的沙子,踩在上面就像走进了厚厚的雪地一样,所以开车陷进沙地里也是常见的事情。 弗雷泽岛(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通常来说,如果只有沙子,那就和寸草不生的沙漠差不多,但这里却与众不同。有一种真菌把这里的沙子变成了肥沃的土壤,然后蕨类植物、树木和野花等多种植物开始在上面生长,它们的根还能起到固沙的作用,从而给更多的植物生长提供便利条件。现在的弗雷泽岛植被茂盛,已经生长了800多种植物,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成活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风景秀丽犹如世外桃源,哺育了众多罕见的小动物,还有远离外界干扰的原住居民。据说原住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000多年,现如今,这里成为著名的观光胜地,似乎也打破了原住民的平静生活。1992年,为了保护这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弗雷泽岛上的澳洲野狗(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弗雷泽岛上的斑蛎鹬(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风和水的杰作 我们都知道,岛屿的形成有多种,或者与火山活动有关,或者与构造活动有关,或者与珊瑚活动有关,那弗雷泽岛应该是怎么形成的呢? 弗雷泽岛十分特殊,简单地说,它是猛烈的海浪和狂风联合起来“建造”的。从卫星图像上我们能看出它的典型特点:长条状,具有狭窄笔直的沙滩,而且长期的测量数据显示它的形状还会有细微的变化。因为这里紧邻澳大利亚东海岸,海水在风力的吹动之下,会形成洋流,然后能卷起海滩和海底的沙子一起前进,倘若遇到了海底凸凹不平的岩石,沙子就会沉淀下来,不断堆积,直至高出水面形成新的陆地。 弗雷泽岛卫星影像图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弗雷泽岛形成至今已经历经了70多万年,在此其间,还伴随着冰河时期海平面的升降,现如今岛上保存的砂岩悬崖以及被风浪冲刷成锥形和塔形的岩柱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弗雷泽岛上砂子堆积形成的山丘(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目前,弗雷泽岛的沙丘已经堆积至海拔244米高,在海平面之上的沙子总体积达到了113立方千米,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典型、面积最大的沙岛。在该岛的东海岸,长长的沙滩绵延不断,号称为“75里海滩”,一边是绿树和沙滩,一边是碧海和蓝天,漫步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或是乘车行驶在沙滩边的高速公路上,迷人的风景真是让人无法抗拒,流连忘返。如果你知道了这一切都是海浪和狂风创造的杰作,你一定会对大自然的魔力惊讶不已。 弗雷泽岛上的印第安角(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沙岛中的淡水湖 虽然这里只是位于海洋咸水中的一座小岛,但奇怪的是,岛上竟然存在着100多个淡水湖泊,有些湖泊还被赞誉为“世界上最干净的湖泊”,比如著名的麦肯锡湖。 它是一个面积仅有1.5平方公里的小湖,水深也仅有5米,底部是一片沙丘,岸边是白色的沙滩,由纯净的二氧化硅组成,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白沙湖”。当流水汇入麦肯锡湖时,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都是沙子,沙子的自然过滤使得湖水清澈见底。近年来,由于部分游客在此游泳时会使用防晒霜、肥皂等化工制品,对湖水的水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有些科学家认为,这里最大污染源并非来自于人类,而是岛上植物死去之后腐烂而形成的有机酸,酸性过高的水质使得许多小动物不愿意选择这里作为栖息地。 如果从上空俯瞰,麦肯锡湖的外形轮廓是一个美丽的心形,这无疑给它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吸引着无数热恋中的情侣前来度假。 弗雷泽岛上的湖泊(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心形的麦肯锡湖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麦肯齐湖(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弗雷泽岛上的砂丘和瓦比湖(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玛希诺轮船 尽管弗雷泽岛远离战争的硝烟,但岛上也有战争的遗迹。玛西诺号轮船,静静地躺在弗雷泽岛的东海岸边,历经沧桑,锈迹斑斑,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它的不幸遭遇,也在默默地展示着大自然的侵蚀能力。 玛西诺号始建于1905年的苏格兰,原本是一艘涡轮驱动的豪华游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医疗船穿梭于英吉利海峡,后来又恢复为商业船只。1935年退役之后被卖给日本一个拆船厂准备报废,但在被拖往日本的途中遭遇风暴,拖曳链条断开,玛西诺号被风吹走,十几天之后它被冲到了弗雷泽岛的海滩上,从此之后就搁浅在这里,成为该岛上一个十分著名的历史遗迹。 很多游客会来参观玛西诺号,但严禁进入,因为它已经破旧得不成样子。几十年过去了,玛西诺号几乎三层半都被埋在沙子里面,这也恰恰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弗雷泽岛的成因,只要海风和海浪一刻不停,弗雷泽岛的沙子就会不断增多,弗雷泽岛的位置和形状也会不断变化。( 文/马志飞,图片源于网络 ) 1935年的玛希诺号(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007年的玛希诺沉船遗址(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013年的玛希诺沉船遗址(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个人分类: 科普写作|15238 次阅读|8 个评论
地质有多美?
热度 36 dkysdc 2016-10-8 18:5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46亿岁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创造了无数奇美的风景,大到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和无垠的沙漠,小到一沙一石、一草一木。 常言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欣赏遍布地球各个角落奇美的风景时,如果知道美的原因无疑会极大地提升我们发现和鉴赏自然之美的能力。大自然的美有很多因素,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地质学知识无疑应是现代社会公众最基本的科学基础之一。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的科学。山脉、高原、沙漠、戈壁、江、河、湖、海都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我们计划从地球上的经典地貌开始,较系统地向公众普及地质学的知识,这就是我们着力编写“地质之美”系列科普读物的初衷。 我们这套丛书的第一部《地质之美—经典地貌》以照片为主向读者展示了七大类地貌:①山岳冰川地貌、②河流湖泊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海岸地貌、⑤风成地貌、⑥红层及丹霞地貌以及⑦火山地貌等内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完美的地貌分类体系。我们这本书的分类主要考虑地貌的成因,但是同一地貌经常有多种成因,这样在分类时不可避免地有主观因素。比如火山喷发后,火山口塌陷蓄水成湖,既可以归为湖泊地貌,也可归为火山地貌。再比如,107万年前,非洲加纳曾遭受一颗陨石撞击,陨石撞击坑积水成湖后的地貌既可归为湖泊地貌,也可单独列为撞击坑地貌,但考虑到这种地貌在地球极为罕见,故将其列入湖泊地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罗列。 我们这本书不是地貌学的百科图册,而是作为地貌学的科普读物,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词汇来定义或解释各类地貌景观,因此它适宜社会各界广大读者阅读。与此同时,我们也尽可能多地参考、融入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对很多地貌术语进行了再加工,因此本书也可供地学专业人士作为教学或科研的参考资料。 一沙一世界,一石一天堂。希望读者在欣赏大自然的地貌美景过程中,多了解一些地貌的成因知识,增加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希望读者在翻看完本书后,能够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的基本原因;知道中国内地的“大陆型冰川”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洋型冰川”的区别;希望读者不会再为“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区别而纠结;知道沙丘不仅可以形成于沙漠之中,还可以形成在海滨、湖滨,甚至雅鲁藏布江的河谷中也有大型的沙丘;知道中国也有非常壮观的火山地貌。 这本《经典地貌》共有照片300余张,其中220余张照片是从编者十余年亲自拍摄的40万张照片中挑选的,绝对是千里挑一;包括科学网博友在内的多位朋友和国内数个地质公园提供了近50余张精美照片;还有20余张卫星照片或航空照片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维基百科等公开资料。每张引用的照片下面均标注了拍摄者或提供者的姓名或出处。 为这本《经典地貌》提供照片的朋友如下:陈守政,陈永金,方丽莹,黄智勇,李春峄,李小强,李学宽,梁大明,陆晓路,吕洪波,彭华,苏祺,王从彦,吴才来,吴和政,吴树成,叶金涛,张红旗,赵美娣,周刚和朱益民(按姓氏笔画为序)。 编写过程中,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陈昉、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方丽莹、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李春峄、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揭育胜、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张宏 武 、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吴善斌以及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卢琴飞等人为本书提供了多张精美的照片和专业的帮助。本书的完成与上述这些朋友和机构的无私支持是分不开的,特此致谢。 本书还参考了百余篇专业文献的成果,考虑到本书为科普性读物,没有在正文中一一标注,只将部分重要的参考文献列于书后,并向诸位作者致谢。 地球上的美景太多太多,限于编者的条件和学识,许多非常著名的地貌景观并没有收录,许多地貌现象的成因还不是特别清楚,挂一漏万甚至错谬之处肯定存在,希望读者朋友不吝指教。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致信beautiful_earth@163.com,当然也特别希望您能将好的照片或有疑问的照片发到此邮箱,我们将尽全力解释。 《地质之美—经典地貌》于2016年10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此特别向石油工业出版社致谢,特别向责任编辑马新福老师和排版员丽丽致谢。 珠穆朗玛峰(摄影:吴树成) 贡嘎山下的红石滩 冰川与冰川河(北欧) 黄河源 (四川,吴树成摄) 尼亚加拉瀑布 (北美, Ujjwal Kumar摄) 黄河壶口瀑布 峡湾地貌 长白山天池(吴才来摄) 新疆博斯腾湖中的现代波痕 澳大利亚海岸地貌的变迁 (根据谷歌地球制作) 台湾野柳公园海岸地貌(苏祺摄) 桂林象鼻山 (方丽莹摄) 云南黑石林 广东丹霞山(丹霞地貌) 广东丹霞山 张掖丹霞地貌(冰沟景区) 承德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公园中的彩色丘陵地貌 典型的风蚀蘑菇 甘肃的月牙泉 甘肃敦煌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柱) 敦煌的雅丹地貌(全貌),只有这样的尺度下才能真正认识雅丹地貌 (根据谷歌地球制作) 青海冷湖的雅丹地貌(全貌),只有这样的尺度下才能真正认识雅丹地貌 (根据谷歌地球制作) 柱状节理(美国,USGS) 镜泊湖火山熔岩隧道( 李春峄摄 ) 问题:地 质有多美? 答案:地球有多美=地质有多美 新建了 “ 地科苑 ”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本人原创的地学相关科普图文,感兴趣者可加关注(微 信号:ig_cags)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22077 次阅读|70 个评论
广西喀斯特
YF2015 2016-4-29 21:55
作为从高原喀斯特过渡到丘陵喀斯特的环江喀斯特,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环江喀斯特提名地即环江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座于 1998 年批准的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达 10829.7 平方千米,北部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相接。事实上,这两个保护区是紧密连成一体的,整个儿就是一座喀斯特原始森林,这片森林,保存了当今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型强且比较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并成为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避难所 。 一、可望黔南三万岭, 还中桂北八千峰 地处桂北苗岭、珠江流域柳江支流,丰沛的大环江水系为环江喀斯特发育的区域提供了侵蚀—溶蚀的基准条件。古宾河从木论自然保护区穿流而过,清澈的河水在喀斯特谷地大约流经 9 千米,滋养着周边的一切生物。沿着古宾河进山,河两旁可看到层峦叠翠的锥形喀斯特山头,偶有村落逐水而居,一幅祥和的田园美景。 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古宾河西岸。进入保护区,犹如被包裹于一片充满魔幻气氛的森林景观之中。人在平坦的谷地行走,四周是一座座翠绿的锥形山峰,它们个头不高,或三五个山峰基座相连,或呈孤立状散布在保护区内碳酸盐岩面上。这些基座相连的锥形山峰形成峰丛景观,它们层叠相围,被当地人喻为“如来佛的五指山”。 5 月中旬,气候炎热、潮湿。地处北回归线北侧的木论保护区,湿热的环境形成此类峰丛、峰林喀斯特的典型特征。谷地两边的植物也大多是热带常见植物,榕树、蕨类、长势凶猛,为谷地和锥峰带来旺盛的生命力。 登上一座 700 米高的山顶,景象出乎我们的意料。往往,于山顶方可一览众山小;而在木论,于山顶只能与众山齐。这恰恰显示了环江独特的喀斯特景观特征:由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山原地带,西北略高,东南低,山峰从 800 — 1000 米缓和过渡到 500 — 600 米。于是,你看到的是一座座接近水平面的峰丛、峰林。 再登上山顶专门搭建的瞭望台,这些连绵的锥峰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只见一众锥形山头一字排开,层层叠叠,犹如一道道墨绿的天然屏障,护守着这片绿地。从山色上能分辨山峰的远近,最近处深墨绿、中处偏灰墨绿,更远处蓝灰递出渐无,加之天色并非湛蓝,一片灰云压低,犹如一幅讲究意境的中国山墨山水画。当地有古诗云“可望黔南三万岭,还钟桂北八千峰”,正是彰显了环江喀斯特的庞大的峰丛群落之雄伟。 站在这个山头,也许你无法想象,一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距今 5.7 亿年前,雪峰运动使江南古陆上升,这是广西和贵州喀斯特具有地貌意义的第一发育期;随着陆地的不断上升,到了寒武纪后 4 亿年前,这片地域又遭遇了一次极大的地貌喀斯特化运动——加里东运动,桂西北和黔中纬向持续隆起,造成了中古生代沉积岩层重大缺失,并使得石炭系地层没有经过整合直接覆盖在地层上;约 1.9 亿年的印支运动后,广西和贵州持续隆起,终于结束了屡遭海水侵蚀的历史。 在这之后,这片土地继续经历了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次构造变动,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骨架,以北东、北西向两组为主的褶皱断裂,并伴生着断层和各种裂隙,从而形成了形态丰富的喀斯特景观。 二、高原与低山间的喀斯特家谱 由于地处偏僻,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喀斯特森林并非广为人知。踏足这里的更多是进行科学考察的专家,以及一些户外爱好者。 在经过长期而辛苦的田野调查研究后,环江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专家们对环江喀斯特的地形地貌列出了“家谱”,认为它“保存了从高原喀斯特到低山丘陵喀斯特的逐渐过渡而构成的完整形态谱系,保存了完整的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峰林洼地、峰林谷地景观”。而早在 1987 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系威廉·姆斯教授考察贵州、广西后,就肯定了环江喀斯特的价值:如果请任何一位地貌学家来提名世界上卓越景观的清单,中国南方著名的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毫无疑问将独树一帜,当可作为世界遗产清单的首选。 身为峰丛、峰林典型代表地的环江喀斯特,将这种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不同于施秉的白云岩喀斯特、桂林的塔状喀斯特、金佛山的桌山喀斯特,环江喀斯特以其独特的锥形体引人注目。锥峰与峰丛遍布在这片原始森林中。这些峰丛状喀斯特由相对高度 100 — 500 米,平均坡度 45 °的锥状连座石峰组成,锥峰大多老要对称、峰尖向上,万千峰丛比肩而立,气势磅礴,往东部古宾河延展方向逐渐演化为锥状峰林喀斯特。 据考证,锥状峰丛喀斯特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发育最为完备,虽然在国际上有众多以喀斯特特征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如越南下龙湾、美国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丰芽—格邦鱼鳞国家公园、德赛巴卡一格兰玛国家公园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但环江喀斯特有着与这些喀斯特遗产地完全不同的环境要素及美学特征,其锥状峰丛喀斯特形态,展示了壮年期锥状喀斯特地貌类型,也证明了正在进行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演化的世界模式。 大量的峰丛洼地分布在保护区内西南部分水岭区域。洼地里锥状峰丛层叠环立,峰丛中间是发育深陷的洼地,有如莲花展开的花瓣。洼地底部较为平坦,可以看到很多地下河天窗、竖井、洞穴、漏斗等景观。浓郁蔽日的漏斗底部常常有落水洞或泉水,泉水叮咚作响,让人在炎热的环境中获得一丝凉意。 保护区的东部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喀斯特谷地景观。这是历经漫长的地质演化,终于打通了洼地河的孤立,形成了窄而长的谷地。较之洼地,谷地更为平坦、宽阔。注明的岩溶地质学家、水文地质专家袁道先先生曾在《岩溶学词典》对喀斯特谷地有严格的解读:“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的岩溶洼地,且长达几十以至百余公里”。在保护区的洞途喀斯特盆地的南段及长峒洼地等,均有近似喀斯特谷地的区域,这里半开半闭的结构形成既幽静又通畅的空间,四周郁郁葱葱的植物给谷底带来无限生机。 环江喀斯特的洞穴发育更为丰富。据考证一共有81个,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性抬升,使得洞穴多在一些断裂带进行发育。洞的大小在10—300米之间,这些不同高度的洞穴系统,主要是受到雨水的侵蚀、溶蚀,发育了龙脊、贝窝等溶蚀构造,形成独特的洞穴景观。 丰富多样的地貌组合形态,使得环江喀斯特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景观,呈现 “峰丛洼地 → 峰丛谷地 → 峰丛峡谷 → 峰林洼地 → 峰林谷地” 有序正向演替规律,填补了荔波喀斯特完整性方面的空缺,共同构成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世界遗产锥状喀斯特的模式地。 三、人地和谐的自然胜地 湿热带的木论保护区, 5 、 6 月份正是雨季。驻足山顶时,密密麻麻的小腻虫和灰色云层,预示着山雨欲来。果不其然,在下山途中,雨点瞬间坠下,愈加密集,落在茂密的叶片上。 雨中的原始森林,焕发出另一种美。远处的锥山在雨中朦胧,娟秀,叶片在雨水的洗涤中更加清亮。雨水沿着被枯枝落叶覆盖的漏斗、裂隙和喀斯特洞穴流入地下,继而滋养着这片茂密的森林,并不断侵蚀岩洞的发育。 环江喀斯特森林区的水文结构非常独特,充沛的降水量不仅使地下水的补给、赋存及径流条件明显改善,而且还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产生良性循环,为动、植物的繁衍和人类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峰顶下降到洼地,可以清晰地分辨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异现象,山麓植被由第一层高大乔木、第二层低矮乔木和灌木,第三层草本等组成,而广泛分布在森林中的上百种兰花,也使得当地获得“中国兰花之乡”的美誉。 人登峰顶,可近览其磅礴气势;行于谷底,则被包裹其中,人静山幽。洼地里一条延伸至贵州的古驿道,为这里的自然美景增添了人文色彩。这条黔桂古道全长 22 千米,始建于汉代,一共设有九道关卡,历史上是贵州、四川、云南与广西、广东等地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古驿道东起环江县川山镇,西至黔桂两省交界处的黎明关,虽遭受战火破坏、坍塌,后经政府发动民众进行多次修复,仍保持原貌。 古道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在峰丛洼地里蜿蜒延伸,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更显出悠悠古韵。第一道关卡—洞平关,建在山口的制高点上,地势比较险要,也是九道关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关卡,全由石块干砌而成,并未用一点儿泥浆,至今仍固若金汤。当年,内地客商通过此道,向外地输入药材,兽皮等土特产品,沿海沿商则通过此道向内地贩运鸦片。 古驿道沿途可见典型的喀斯特森林景观,有树根将石头盘绕的树抱石,有树根将石头劈开的树穿石,有树根经过宽大的岩体表面,再深入地下的石面悬根等奇特的喀斯特石上森林景观。行将路尽,道路两旁是一片片油绿的桑田,方知当地村民养蚕。自古至今,古宾河沿岸村民,依山伴水,以养蚕为生,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是养蚕的时节,蚕蛹、破茧、抽丝、把茧卖给厂里加工成丝绸,这也成为了环江的经济支柱之一。雨过天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阳光下桑叶更清脆油亮,成片桑田点缀在峰丛喀斯特的锥峰之下,形成一派田园风光。 在人地矛盾巨大的西南地区,石漠化已成为影响喀斯特世界遗产的最大障碍,众多具有世界地貌价值的地方因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被世界遗产拒之门外。环江喀斯特在这其中,却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的区域。因为这里的喀斯特森林峰丛密集,并不太适合人在森林中生活,一些村民只是在森林周边活动,干扰极少;即使在喀斯特深处地区的平坦谷地,有自古就定居的毛南族村寨,天性淳朴的毛南族人,也自祖辈就形成尊重自然,爱护林木,与森林和谐相处的特点。 在这片广阔的喀斯特森里里,各种生物自在繁衍,大面积的原生森林植被得以保护,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得到发育,同时保存和促进了正在进行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及演化过程。
个人分类: 地质|1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一篇关于某地区地质地貌研究稿件的评审意见
热度 1 waterlilyqd 2016-3-24 19:20
Share a portion of a peer-reveiewer's comments on paper entitled Morphometric and Morphotectonic Analysis of XXX Basin of XXX Valley. The reviewer’ comments on how to write an introduction can be a good guide for authors.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tectonic geomorphology of the relatively less studied NW part of the Himalaya. The paper certainly contains some science, but its below the minimum standards of any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In its present form, I cannot recommend publication of the paper, but I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the author(s) thoroughly revise it. The following major issue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ile revising the paper: 1.The language of the paper is very poor; quite often, it’s ver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sentences and their meanings. Therefore, the author(s) should first of all thoroughly revise and correct the language. 2.The author(s) should clearly mention, in the very beginning i.e.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the very purpose of carrying out this research. In f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in is written very vaguely. In order to make it more specific the author(s) should clearly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i)why the author(s) has/have done this study? (ii)why did he/they select this particular area for this specific research?, (iii)what methodology did he/they adopt for their study? (iv)what outcome do(es) they/he expect from this study? and, (v)what is the importance/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3.The author(s) must consult recent papers on tectonic geomorph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in general and Himalaya in particular (e.g. Ahmad et al. Geomorphology2015; Bagha et al. Geomorphology2014; Goswami and Deopa, Z.Geomorph2012; Rachna Raj, J.Asian E Science2012; Ramasamy et al., Tectonophys2011; Agarwal and Sharma, Z.Geomorph2011; Figueroa and Knott, Geomorphology2010; Goswami et al. J.Earth Syst. Sci.2009; Singh and Tandon, Geomorphology2008; Goswami and Pant, Int.Jour.Remote Sensing, 2008; Malik and Mohanty, J.Asian E Science2007; Singh and Tandon, Quart Int. 2006). These papers are immensely useful for the kind of stud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hould redefine the objectives of their study in the light of these newer studies. He/they should give a good summary of these work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4.The 2nd Chapter of the paper, “Study Area”, is also written very vaguely and doesn’t convey any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udy area. E.g. @page3 line#30 it is written that “The Ferozpur drainage basin has a course of 51 kilometers…). What does it mean? A drainage basin could have length, width or area, but what is course? Further ahead, @line#34 its written that “the drainage basin gets divided into two branches…” or @ line#37-38 “….. basin joined by a number of streams…..”. It shows that the author(s) has/have several doubts about drainage and drainage basins. The author(s) should realize that not all the readers are familiar with their study area, and, therefore, he/they should give a good and informative account of the regional setting of the area. I, thus, suggest changing this chapter to “Regional Settings”. In this chapter the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tudy area should be described with the help of suitable diagrams (e.g.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Middlemiss, 1911, or later modified versions of it), and then the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 study area should be discussed. Moreover, the kind of figures (Figs 1.1, 1.3 and 1.5) given in the paper won’t work. 5.Its beyond understanding as why the author(s) has/have calculated geomorphic indices for a drainage basin of 6th order stream, when there are very well developed DBs of 5th, 4th, or 3rd streams. Computing the said indices and parameters for smaller, but nearly identical, drainage basins would provide much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tectonic geomorphology of the bigger drainage basin, which these are contained i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present form, by taking the entire large basin as one single unit, cannot be considered reliable. It would be better to compute these parameters and indices for DBs of lower order streams (say e.g. 4th order) and then analyze the results (refer to Singh and Tandon, 2008, Agarwal and Sharma, 2011 and Goswami and Deopa, 2012). 6.The authors have calculated mountain-front sinuosity indices for 12 mountain segments, but these segments are not shown on any map. Secondly, they have taken average of these indices, but I don’t understand how this average is going to be useful for an index that has spatial relevance? The authors should better show it on the map and analyze its spatial pattern (refer to Singh and Tandon, Geomorphology2008; Goswami et al. J.Earth Syst Sci2009). 7.The author(s) should then properly analyze/synthesize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such as morphometry, geomorphic indices, drainage anomalies, geology etc.and properly discuss it to draw any conclusion. 8.Finally, the author(s) should write a crisp and succinct “abstract” of the work. He/They should refrain from making general statements such as those given in first nine lines of the present abstract.
29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胡焕庸线:尚未突破
热度 8 zlyang 2015-10-1 13:42
胡焕庸线:尚未突破 王铮老师的头条精选《国庆献文:胡焕庸线的突破与打破》 ,精彩地介绍了胡焕庸线的历史和可能的未来。 刚才看看了QQ同时在线人数, 发现它与“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高度 一致。因此,目前胡焕庸线尚未突破。 (1)刚才 的“ QQ同 时在线人数” (2)2000年中国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in 2000) (3)1935年胡 焕庸所做的“中国人口分布图”的扫描照片。 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c8f8d73.htm (4)利用电脑和GIS技术,使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做出的中国人口密度图(台湾无数据) 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c8f8d73.htm 相关链接: 王铮,2015-10-01,国庆献文:胡焕庸线的突 破与打破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924621.html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2000年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in 2000) http://course.bnu.edu.cn/course/cgeography/cn/html/7ziyuan/index.htm http://course.bnu.edu.cn/course/cgeography/cn/html/7ziyuan/2ditu/img/p12_13-3.jpg 单之蔷,中国的突变线——胡焕庸线,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10期 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c8f8d73.htm QQ在线星云服务官网: http://im.qq.com/online/index.shtml http://im.qq.com/online/index.shtml 2015-08-23,胡焕庸线:进一步的卫星夜光图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5279.html 2014-12-24,胡焕庸线:清晰可见(美国极轨道碳观测者卫星2号OCO-2的荧光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3546.html 祝科学家大家庭国庆节快乐!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833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航拍青藏高原的冰川
热度 5 yaozi824 2014-11-23 17:53
航拍青藏高原的冰川 姚俊强 2014 年10月国庆之后,我参加了西南气象区域中心组织召开的山地气候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参加者多以西南区域的气象学者为主,也有全国各院所研究高原山地的专家学者。我一直在做一些有关天山山区水汽、水循环的东西,所以也就来参加了,同时带来了自己硕士期间的一些成果,做了会场交流。同行的Z博士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的青年学者,他新近申请获批了一个有关青藏高原影响的大项目。会后, Z博士顺道考察青藏高原,我也有幸同行,见识广大,受益匪浅。 最让我震撼的是高原的积雪和冰川。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与高原上大面积的积雪覆盖和无数的冰川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储存的基本的水源,也是最大的后续保障。同时,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对周边产生重大影响,比如,高原积雪覆盖面积是表征高原对周边区域气候影响的主要因子之一,被用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而冰川的作用更是明显的,围绕高原而形成的亚洲的几乎所有大河,他们的源头都是冰川,可以说,高原冰川孕育了亚洲大陆。 从成都飞拉萨,要穿过高原东侧和东南侧,地形起伏较大。在进入高原后,飞机与高原是那么的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冰川,以及冰川的运动痕迹、冰川下的湖泊和各种冰川地貌。下面贴几张在成都飞拉萨途中航拍的冰川照片,请各位看官欣赏,有可能我对一些拍到的现象描述的不准确或者定位错误,也请指正。 高原上以冰斗、刃脊和角峰为主的冰川和冰缘作用地貌。 沿山谷延伸下去的冰川,形成两条长长的冰舌,形态酷似象牙。 冰川在缓慢的运动着,同时在各个不同的部位运动速度不同。 在一个畅通的山谷中,冰川流动时最大流速出现在冰川表面,愈近谷底速度降低,也就是靠着重力流动。而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遇到突起的基岩或运动变缓的冰块的阻塞,就形成前挤后压的剪应力,这种流动方式叫做阻塞重力流。在发生阻塞重力流的地方,冰中常有许多逆断层,还有复杂的褶皱出现。形态酷似卡车轮胎压过的痕迹。 冰川湖分布,它们大多是冰期前的构造谷地,在冰期时受冰川强烈挖蚀,形成宽坦槽谷,冰退时,槽谷受冰碛垄阻塞形成湖泊。冰川流淌时,对流过的地形进行各种方式的侵蚀和刨蚀,冰川以它自行的轨道向前进,在周边留下一些湖泊。
个人分类: 水资源|722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第3次出野外归来
热度 3 jiulongyzr 2014-7-24 21:41
这次出野外主要是在喀斯特地区进行一些自然和人文的调查: (包括喀斯特地貌和洞穴部分) ————(本次图集是按照相片本身的大小进行排序的,文字说明从略。)
个人分类: 贵阳记事|4526 次阅读|7 个评论
第五回 地上谈兵
xuism 2014-5-15 15:15
学生出勤课堂,一般会有四种情况发生。第一种,学期初坐前,学期末坐后;第二种,学期初坐后,学期末坐前;第三种,整个学期都做前;第四种,整个学期都坐后。原因分析如下:第一种,是因为老师讲得不好、长得还行;第二种,老师长得不好、讲得不错;第三种,讲的比长的还好;第四种,长的好的、讲的好的,都已见过许多,稀松平常了。战争无所不在。教室,就是老师与学生争夺的领地。 那么,什么是战争?马基雅维利说,不需要文绉绉的定义,战争只是扩大了的搏斗。不过,战争不仅关乎肌肉,也关乎脑袋。我们还是有必要用“书呆子”的方式理一理定义问题。 战争就是作战方利用一切因素(如信息、心理、卧底),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解决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可见,战争要在一定地理空间中展开,这也是古今中外著名战役中,军事运筹、将军设计的重点争夺目标。战争并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战争是算计、是计算,一城一池、一兵一卒、一进一退都是谋略者精心推算出来的结果,而并非马基雅维利说的“赌博游戏”。孙武在《地形第十》论述了地形因素,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孙武《孙子兵法》)虽然地形因素决定不了战争的走向,但是,恰当的使用可以使战斗的效力更好地发挥出来。如岳飞巧借地形收襄阳,因为知地形之利与不利;刘备兵败夷陵、哥舒翰兵败潼关,被人像吃薯条一样来了个一口吞,这是因为不知地形之利与不利。孙武对作战地形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分类:通、挂、支、隘、险、远。 所谓通,就是平原作战,我可以往,敌可以来,这种情况下谁占据有利的地形谁就胜,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就是奇袭了袁绍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绍。 所谓挂,挂就是有去无回,挂就是被钳制住了,类似于发哥(周润发)在电影中说的“我挂了”的意思,如隋炀帝两次出征高丽, 35 万人参战,回来两千多人,死亡率 0.7% 。这种地形是无利的,但无利可以通过敌人的无备而转为有利,有利的情况下才能“出而胜之”。 所谓支,就是对峙,双方都有有利地形可以据守,谁先动谁先败;“引而去之”,可胜。所谓隘,就是地貌平面形态相对收敛的地带,像城墙、门户一样,可以封住敌人的进攻或逃离的路线。支形与隘形是不同的,支形强调双方皆有利,而隘形强调对一方有利。如孙传庭出潼关战李自成,成为明亡之兆。 所谓险,就是地势相对险要的地带,如高山之于平地,渡口之于江河。对于险要之地,谁先据之,谁将胜之。电影《席卷大西南》中,刘邓大军与宋希濂部皆知白马山为川西屏障,在宋还在高谈之时,刘邓已派一个尖刀连占领了制高点。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 113 师)一昼夜翻山越岭跑过 145 华里(约 7.3km ),比联军早 5 分钟到达三所里,而关闭了联军后撤的道路。 所谓远,是指空间距离上的的遥远,势均力敌,难以发起挑战,战而不利。正如刘邓所说,国军不是被打垮的,是被托垮的。利用距离之远,让敌人运动,也是化不利为有利之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的展开就是对上述六种地形的争夺。据统计,发生在中国版图内的战争约有 6000 余次(有记载的 4000 次),平均 6-10 年就有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刘国旭,中国古代战争与瘟疫时空耦合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2009 )。这些战争 95% 都发生在“战争弧线”以内——辽北—长城—甘陇—川滇沿线,大致以台湾为圆心、 2500km 为半径的 1/4 圆。这些战争的地点大都发生在山地、河渡、森林、沿海、交通要塞等地,这些地区既是一方的防御重地,也恰是另一方的进攻要害。 孙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可见,必要的地貌知识对于战争的展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原丘陵
taodeng 2014-4-18 17:44
贵州 毕节 飞雄 贵州高原处在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约1000米,但飞临上空,却完全没有高原的感觉,而是在高原面上绵延的丘陵地貌。由于亚热带的喀斯特化,水流都潜入地下,看上去相当的干旱。就在这样的地方,农民的辛勤劳作造就了阡陌纵横、村镇错落的景观,在红土中镶嵌着绿林,在旱地间点缀了水田,还有一条切穿峡谷的湍急小溪流。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4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壁立千仞 2012-08-25 13:12
taodeng 2014-2-25 11:03
河北 平山 天桂山 太行山的地貌独具特色,其中以陡立而绵延的砂岩峭壁最为典型。这些岩石的沉积远至十多亿年前的元古代,顶部则由寒武系的灰岩覆盖,在阶梯状的崖壁之间是茂密的植被,形成层层叠叠的绿色画屏。天柱山在壮美的自然景观中还分布着历史的人文足迹,道教庙宇错落在崖前树后,常常在盘旋的山道上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是对艰苦攀登的奖赏。 真武殿 沟崖 寒武系灰岩 山门 三圣殿 北武当题刻 绿意葱茏 深山藏古寺 元古代砂岩 棒槌峰 风铃远眺 峭壁绵延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离岛海岸 2011-12-21 08:18
taodeng 2014-2-23 13:45
香港 新界 鸭洲 离岛是除香港岛之外的262个岛屿,它们由不同时代的岩石构成,在受海浪侵蚀的岸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缤纷的地貌。香港最古老的岩石是约4亿年前泥盆纪由聚积在河口三角洲的沉积物所形成,现在因受到挤压而变成近乎直立的形态。最年轻的岩石也有5500万年历史,由层层平叠的粉砂岩构成,形态非常独特,犹如千层糕,十分有趣。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渴柴盆 2010-09-09 09:15
taodeng 2014-2-13 23:23
青海 格尔木 乌图美仁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一派荒漠景象。盆地内分布着大面积的雅丹地貌,强烈的风沙吹蚀一部分地表物质,形成许多残丘和槽形低地。植被稀疏,种类单调,以高度抗旱的灌木和草本为主。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多种手段并用,加快生态治理步伐,柴达木盆地的绿洲面积有所扩大,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逐步减缓。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班戈千错 2009-08-13 23:37
taodeng 2014-2-10 20:46
西藏 班戈 伦坡拉 西藏最大的两个湖泊,纳木错和色林错,一个位于班戈北界,一个位于班戈南界,而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湖泊在班戈就更多了。在任何目力所及的地方,总能看到碧波荡漾的水域。班戈的湖泊与藏北的情况一致,主要都是内流湖,也就都是咸水湖。班戈县就得名于境内的班戈错,那湖岸上堆积的厚厚的白色盐堤就是咸水湖长期蒸发沉淀的结果。 班戈错 班戈错的盐堤 迷如错 迷如错的水鸟 巴木错 纳卡错 爬错 蓬错 瀑赛尔错 赞宗错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行苍茫 2009-04-17 08:11
taodeng 2014-2-9 23:09
河北 冀西 太行山 虽然春天早已到来,但从高空俯瞰太行山脉,仍然处在一片苍茫的黄褐色调之中,最高的山峰上还有皑皑的白雪。太行山的山脊海拔1500~2000米,山地东侧为明显的断层,许多地段形成近1000米的陡峭岩壁,气势雄伟。山脊西侧转为缓坦的高原。山地受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形成许多横谷,为东西交通重要孔道。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有洞天 2009-02-09 17:27
taodeng 2014-2-9 22:50
四川 兴文 天泉洞 洞太大了,入口的一个大厅绝对装得下整个首体,这是我钻过的最大的溶洞。解放前土匪就住在这个洞里,抗战的时候还成为临时的军工厂。洞深好几公里,分为上下四层,我们仅有时间走完其中的一层。洞里最有名的景观是称为石林仙姿的石钟乳和石笋,在灯光的照射下真是绚丽璀璨。地下暗河中还可以行船,载着游人驶向神奇的彼岸。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