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士生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北大读博士手记:怎样完成自己的博士生涯?
Kara0807 2018-8-29 21:02
本文来源:李程远科学网博客 在北大期间,经常和许多师弟师妹交流,常碰到有人问这个问题。日前,完成了答辩后终于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也决定休息一天就这个问题好好写一篇文章。 怎样入门 这是经常碰到的问题,大部分都由新生提出来。关于入门,各个方向情况都不一样:在我们天文系,一年级学生是不选择导师的,我们有一年的时间去参加不同导师的组会,并做一些实质性的科研或组会报告,其目的便在于对整个领域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在这个期间,有些老师会给你一个此方向的奠基性文章让你阅读,这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读了这些文章之后能大概领略到其中的问题以及重要性,那么你就会有一些粗略的判断这个方向是否适合自己——这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这个方向不适合自己,那么你的未来几年将十分痛苦 。 当然,没有不好的方向,但毕竟人的性格特质不同,对事情的理解和优缺点也不一样,如果这个方向与你格格不入,那么你就得花更长的时间找下家了,这显然是不划算的。有时候,老师或许直接给你一篇最新的文章,那么,你就应该从这篇文章的引言部分开始阅读,并且将引言部分频繁出现的那篇文献拿来扩展阅读,然后再阅读那篇文献的引言……如此扩展下去,会对个人理解该方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个重要的入门方法是,去阅读综述,各个领域都有自己权威的综述,它们往往由那些本领域已经具有很高声望和成绩的大师撰写,综述通俗易懂,并且十分具有全局观点(global view),其往往不仅会描述本领域的历史,也会详细给出未来展望,告诉你它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就应该按照综述的格式来写。 在我们领域,最权威的综述杂志是ARAA(如有错误请指出),Annual Review是个很权威的综述系列,其在许多其它领域也是首屈一指的。 文章看不懂怎么办 :如果是技术细节,没有关系,毕竟人家做了好多年才发展出这一套东西,一入门就全吞下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背景综述部分和结论看不懂,那么有必要去找师兄和老师讨论了(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应该竭尽全力帮助比自己资历浅的后辈)。 如果有时候找不到帮助你的师兄师姐,那么直接发邮件给原作者,去和ta讨论,千万不要害怕和人交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种事情在科研领域经常发生。 比起失败,更可怕的是不敢尝试 我在刚入导师的组时,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我觉得导师不仅是科学上的导师,还是技术上的导师,我的思想曾停留在导师是全能到连一个题目都有权威答案的那种人。当我不断向导师询问各种细节时,我遭到了第一次警告和批评,我至今保留着我的导师那封邮件,它改变了我的整个博士生涯: OK, I will respond with more instructions now, but as aPhD student you are supposed to take initiative and figure things out foryourself. This is part of the PhD training, particularly in western countries(don't work on the assumption that I know everything...) It doesn't matter ifit goes wrong sometimes -- you'll learn from that, just try. 实际上,当你毕业回头再去看最初的项目时,你会觉得给你四五年时间来完成这么简单的一个项目实在是太奢侈了:五年后的你,或者当时的导师,也许只需要两个月就能把项目做出来,而这么多的时间,就是给你去犯错的。 去寻找专门的文献,去找其它比你更懂的人交流,而不是全权依赖导师,把数据备份然后不断尝试并发掘里头的细节。博士期间不说90%,至少一半的时间是用来犯错误的,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输得起的魄力,以及不能从错误中学到新的东西。 建立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当你终于选择了一个合适的项目,并付诸实践的时候,你开始积累经验,并且知道了本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研究方向,这个时候,你也就要开始思考一些导师想法之外的想法了。 建立自己的想法,是整个博士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如果你到了三年级四年级还没有自己的项目,甚至连一点点想法都没有,那你就要小心了,这意味着你根本无法脱离自己的导师,独立开展自己的科研。 建立了想法之后,就要付诸实践,去做实验,分析数据,找合作者帮忙。 要看得起自己,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个学生,自己的idea肯定是小儿科的东西因此不值得去实践。当然,当你还不成熟时,你会发现自己最初的想法真的是小儿科的东西,这也没关系,能发现自己想法的不成熟,往往就朝着更成熟的想法更进一步。 在我读博士期间,至少提出过三个项目并邀请我的同学合作,最后其中两个至今裹足不前,但有一个已经产生了非常高质量的文章并引起了同行关注,这就足够了。因此,当我有同学来邀请我合作时,哪怕最后发现对方的idea行不通,我也十分愿意陪着ta一起去试错。 你的想法越多,你能产生的想法就越多,哪怕你的第一个想法错了,你会发现在实践这个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可做,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解决。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一个想法能产生有影响的科学结果固然很好,但哪怕没有,它能带给你的是更多的潜在的其它想法,而在你越来越积极的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一朵花盛开。 交流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不要放弃任何交流的机会,这会让你建立自己在同行中的声望,这对未来的职业至关重要。实际上,当你走到科学圈里的时候,你会发现科学圈就是一大群绝顶聪明的人在灌水,只是和我们平常吃吃喝喝的灌水内容不同,他们讨论的全是人类尚不理解的未知领域的智慧。 一个大牛提出一个想法,然后发表一篇文章,然后一群人顶,另一个人发表另一篇文章反对或者支持,又一群人顶,科学就在这种吵吵嚷嚷中前进。 因此,你如果在科研圈没人认识你,那么就不会有人关心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你脱离了导师之后就没有自己的合作者,没有自己的合作者几乎必然走向被淘汰——试想你在微博上都没有小伙伴你一个人发心灵鸡汤又有什么意思? 此外,交流更重要的作用是,从另一个独立的角度来帮助你的科学,小时候,我数学考试回头自查错误很少成功,因为当我洋洋洒洒把公式推导完时,我总认为自己肯定没问题,带着这个偏见,自查也很少查出来,直到老师公布答案或同桌比对时才恍然大悟。 科学也是这样,当你在自己的领域越钻越深,你不可避免要产生一些类似“嗯,这里肯定没问题”这样的偏见,而这样的偏见是很难自己觉察到的。 这个时候,有一个独立的科研伙伴帮你查看这些课题,就尤为重要,有时候ta会给你提出一些十分重要的建议和改进,而这是你一个人冥思苦想想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投稿之后往往需要同行评议的原因。 知识是学不完的,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和其他人交流,就可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涉及到我们领域一个争吵不休的课题,那个时候,我只知道这个问题悬而未决,而再多的数据也只是把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而已。 直到那年夏天导师送我去交流,在外地吃吃喝喝一个礼拜也没做出什么东西,但是却在聊天中学习到了许多理论天文学家的思考,尽管当时没什么作用,但一些建议我也就记在了心里。 一年后当我回到这个领域时,一个无形中的发现让我立刻想起了当时那些建议,竟然柳暗花明地就把这件事情做出来了,最后还发表了Nature,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大多数时候,我们去和别人交流,不代表交流过后我们必须项目上有所推进,可能许多时候就是吃吃喝喝旅游去了,但那个时候哪怕有一句话让你能长久地记在心里,就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给你带来收获。科学是积累的,但也是跳跃的。 做报告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样重要 当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后,一定要将它展示出去,一方面这有助于你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是让你建立起同行声望的重要方式。此外,面向大众科普,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导师经常给大众科普,我也经常作为他的听众去支持他的报告,现在我自己也给大众做科普:如果你能把自己的项目说得大众都能听懂,那么这就证明你的确理解了自己的工作了。 有许多研究生不喜欢做报告,觉得做报告浪费时间拖延项目进展,这样不行。 一个坚持抓住任何机会展示自己的博士和一个消极对待报告的博士,三年之后的差距是惊人的 ,如果觉得自己英语不行或者表达能力不行,那就更要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而不是自认为不行反而更加逃避。 关于做报告,新手往往会十分在意时间,又期望自己把所有细节一字不漏的全说出来,这是个误区,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观众什么都没有get到,且自己的语言由于赶时间漏洞百出。一个好的报告要做到语言清晰(速度慢并且全是简单句都没关系),流畅且文字不要过多,尤其是图表。 关于技术细节,若你是朝同行展示或者直接做组会报告,适当讲一些没有关系,若是朝大众展示或者跨领域展示自己的工作,则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科学成果,简而言之,宁可放弃掉一些部分,也一定要把最重要的那些东西表达出来。 PPT的页数最好跟你拥有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相仿或少一些为好,平时练习时要做到能用一句话概括每一页PPT的内容,多一句话都不行。 做一个优秀的青年学者,而非把博士项目当成任务 在博士期间,你是自由的,你的项目是为了推动人类的知识,而非完成某个任务或者作业,因此,拓展自己的学术能力比完成科研任务(如高校对文章数的硬性要求)更加重要。 我认识许多博士研究生,他们不仅在科研上学术突出,也积极努力富有创造力,他们独立组织大小研讨会,邀请和建立同行交流,翻译学术专著出版,申请经费,发表专利,和媒体合作翻译科研新闻,还有的甚至自己出书。 有些同学会抱怨科研太忙或者说这些会占用太多时间,实际上是,但凡我所见到的这些博士生,他们本身的项目和学术论文水平也往往首屈一指。有些事情,你不去做他就永远很难,我曾在四年级时打算翻译导师的专著,后来因为新的科学发现而搁置了下来,成为我博士期间一大遗憾。 现在,我积极邀请我的师弟师妹加入到同行的交流中来,一起分享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科研经历,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对我来说这是重要的一部分——若干年后,我们的导师们退休了,我们要扛起他们留下的任务,把我们年轻一代的学术界传承下去,而现在,我们就需要相互之间互相支持,把这个氛围建立起来。 从实验室走出去,把同侪们组织起来,去参加读书会,去邀请天南地北的朋友们来喝咖啡聊学术和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学者的价值。 保持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除非科研性质要求,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是紧张到需要熬夜完成的。 读博士强度大,对智力和体力要求都很高,因此保持充沛的活力对完成科研十分重要,尤其是面对未知和挑战,难免失败感到压力,这个时候,身心能迅速的恢复十分重要。 我在一年级的时候,简单的认为读博士只要拼命干就行,每天熬夜看书看文献,结果不仅带着倦意效率低下,身体素质也直线下降,本来不高的个头竟然长到了70公斤,三天两头犯毛病。 后来由于生活习惯和心理压力,染上了强迫性失眠,每天到三点睡不着第二天不仅昏昏欲睡而且有一种自己马上要垮掉罹患绝症的感觉,那是我博士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后来,我强迫自己改变了生活习惯,加强了体育锻炼,每天不论多忙晚饭后必然长跑,非特殊情况绝不加班,身体素质渐好。由于失眠导致的焦虑和抑郁(后来被发现还存在更重要的内在原因),我患上了恐慌症,症状便是在莫名其妙的状态下产生高压焦虑,濒死感,一旦发作整个人丧失所有劳动和思考能力,去医院检查除了甲状腺素假性升高和血压上升到正常血压临界值查不出任何生理因素。 无助之下我寻求了心理帮助,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我走出了焦虑的阴影回归了正常生活。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导师,他们给我十分宽松的氛围,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博士生活开始发生改变,不论是自己的科研还是学术合作,都硕果累累。 讲自己的故事是为了告诉大家, 当人的精神长期集中在某个十分负性的感觉上时,哪怕个人觉察不到工作效率的改变,人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 当今社会宣传好多好多正能量,但最要命的是,它们强调人要通过逼迫自己来获取未来的某个好的生活,然而,明天是无止境的,如果我们需要放弃掉自己的开心和快乐,来换取未来的某个好的结果,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了一个未来付出某种代价,可想而知我们会多么痛苦。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陷入痛苦和抑郁中,身心疲惫每况愈下时,停下手中的工作,改变自己的状态,去寻找帮助。这并不丢人, 你只有爱自己,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生活才会反过来爱你 。 不要骄傲 最后,当你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了,你面临毕业了,你的师弟师妹都崇拜你,永远不要骄傲。说这些是因为,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加优秀的人,你拥有了这一切成绩,代表你刚刚具备了资格和这些人比较 ,他们会是你的合作者,朋友,但也会是你的竞争者。 今天,你或许在学校是最好的,但在中国,在这个世界上,比你强的人永远存在,尤其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你如果不把自己拿来和全世界比较,那么你就是被淘汰者,你的成绩就和小时候考了个全班第一一样并没有实际意义。 说这些是因为,人只有怀有一种自己还不足的紧迫感,才会逼迫自己继续努力。 我曾以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让自己高枕无忧,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当我申请国外的学者基金时,我随便投出了自己的简历,也没有认真写研究计划,后来我发现一个位置总会有来自全世界的竞争者几十上百的争取,我结果不断被拒绝不断失败(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一直关心支持我,也批评指正我,让我从这种不好的骄傲中恢复过来),而且小道消息还让我知道,我还不是以第二名的身份被打败,比我强的国内外应届博士和资深博士后特别多。 当我和我的老师们,国外的大师们交流时,他们给我的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他们特别虚心,他们时刻都准备着向你学习,向这个世界学习。他们觉得在无穷无尽的自然面前,我们懂得的和我们不懂的相比实在太少太少,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比一个年轻的博士甚至一个普通的学生更好。 谦虚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让你待人友好,也让你对所有的知识不含有偏见。 现在,我忘掉了自己博士期间取得的成绩,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普通应届毕业生的位置上,努力地和其它的研究机构联系,和老师们发邮件希望他们能支持我的学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帮助我,我也深深地知道,我今天的成绩来自于无数的人不计回报的帮助。 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一天当我成长起来,我一定要虚心地,没有偏见地帮助我们地下一代青年人,不仅让学术和知识,更让这份人与人之间互相支持友好的感情传承下去。 最后,说了这么多,完全是基于自己博士这几年的所有感想和领悟。这几年里,我有成功,有失败,有自己的优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我想,我的这几年的的确确是改变了的。 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用来帮助到更年轻的师弟师妹,也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这些年青人们携起手来站在学术的最前沿,把前辈们的事业继承下去。修学储能,先博后渊,仅以此给各位同侪共勉。 \0 \0
个人分类: 德先生|1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学啦~2016,秋,你好!
热度 4 uestc2014xiaoyu 2016-9-7 10:57
开学啦,开学啦!!! 简单的三个字,却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情景剧,演绎着不同的人生阶段。 三岁呀语,孩子焦虑、家长不安,里里外外都是泪,这是幼儿园初次入园; 离开幼儿园,孩子雀跃,家长解放,一个新的时间节奏的开启,这是小学模式的序幕; 小升初结束,孩子开始背负学习压力,家长从素质教育转为应试教育,这是初中的味道; 进入高中,千军万马开始挤独木桥,家长比孩子还紧张那个黑色的六月,这时的青春是暗的; 高中毕业,充满憧憬,磨刀霍霍向明天,这是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 结束本科,初识世事,开始考虑人生、考虑生活,这是肩负学业与生活双重重任的研究生生涯的开始; 各种困惑,坚定或迷茫,这是进入更高层次的博士生的心声; …… 无论哪种,我们能亲身参与其中都是幸福,亲身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哪样都好,因为这都是生命的象征!是一种存在与幸福! 上周一,是我们学校正式开学的第一天!在开学前三四天是学生们,新生、老生集中报到的日子,当时看着校园里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看着新生稚嫩的脸庞,看着老生回校的兴奋,看着送孩子家长的各种期盼……不禁回想到去年的九月,我们学校,我们学院,迎来 700+名大一新生的开学典礼。当时,我是被最为青年教师代表上去发言的,现在想想真是荣幸之至。当时学院的相关负责老师,是给我准备了一些言语的,也十分感谢每一位老师。只是,我随性惯了,喜欢临场发挥,所以当时临上场的时候,我就没带稿子。不过诸位放心,我深知自己是老师,不会随便有任何不当言辞的,自然也是正能量啦~~~只是,喜欢说接地气的口语化言语,不太喜欢华丽辞藻, :) 当时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大致的框框—— 立足 三重身份:局外人,教师,师姐; 描绘三种心境:激动、兴奋,紧张、压力,希冀和祝愿; 给学弟学妹们的三句知心话:大学三问,自立自律自强,每天进步一点点! 今年的 9月,如期而至。开学的第一天,我虽然你在家休息,还是心系我的小房间,兴致来了,就给大家叨叨了几句,今天摘录部分如下,与大家分享。 ******************************************* ******************* ***** 亲爱的小房间小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 2016 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 大家都还不错吧?都报到了吗? 最近几天陆续和一些小伙伴聊了下,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全然开启了开学的节奏,很好哈 ~ 在这即将到来的一个学期,我想跟大家说几句话,算是开学寄语吧 ~ 1 、身体和灵魂,两个都必须行走在健康的路上。 我的第二次停摆,让自己着实自我反省了很多,同时也牵动了大家的心,在这里感谢每一位小朋友的爱与关心,我现在好多了,只是 “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 ,所以还需要慢慢的修养。 …… 由自己,反观现在的年轻人,多半都存在亚健康或者身体提前透支的情况,所以,希望我们小房间的同学能把身体放在重要位置,养成读书期间锻炼的好习惯,或者健身也是不错的选择。 除此之外,也希望大家能多读书,多读正能量的书,多读能带给自己平静喜乐的书,但是不是强调过度的 “ 成功学 ” 哦 ~ 所以,第一句话就是 “ 身体和灵魂,两个都必须行走在健康的路上。 ” 2、面临保研,如何取舍。 第二句话,其实是关于很多即将面临推免或者考研等的同学的。 大家知道,我选择同学进入团队,并不只看重学习成绩,我不喜欢只懂学习的 “ 学霸 ” 、 “ 学神 ” ,我更喜欢综合发展的 “ 潜力股 ” ,甚至是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 “ 学渣 ” 。这一点,了解小房间的同学,了解晓瑜姐的同学,大家都清楚。但是,愈是这样,反而进入小房间的同学,都有很惊艳的表现,出现了很多的推免生,出现了很多的综合发展的大神 ~ 对于这一点,我十分欣慰,甚至都有点骄傲与自豪哦 ~~ 这个暑假,很多优秀的小朋友陆续的参加了不同的推免项目,经历了很多的快乐、收获,也有很多的碾压与打击,无论何种,都是一种收获。这就是你们的成长! 其实,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我、钱老师、吴老师,我们三个当时,也给面临推免研究生的同学,专门开了个小会。时至今日,我们还是那句话,我们十分鼓励你们能去更好的平台和环境!这一点基于 “ 爱 ” 的原则,不曾变过。 …… 最后,关于如何取舍,我觉得个人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 1 )首选,专业 这个决定你以后就业或者读博的根本。 ( 2 )次选,导师 选择一个你觉得合拍的导师,让自己能学习、成长、工作的愉快。 ( 3 )第三,学校和平台 同样的前两个条件,就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学校,至少是 211 、 985 院校,这对于以后的发展都是一个硬性条件。 ( 4 )最后,发展空间 如果前面几条都不能满足,还要看的一点是发展空间,比如能顺利出国,参加国家公派等项目。 这一点,也欢迎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给我电话联系,或者微信留言。 …… 3 、项目推进与自我成长。 很多进入小房间的同学,或许有感受,参与真正项目的同学,其实还是很有紧迫感的,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处于梦游状态。其实,回顾我当初读研究生,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的反应。 因为,十分跟随项目节奏的同学,或许是喜欢这个项目,这个方向,或许是性格比较随遇而安,没有太多的杂念,或许是喜欢挑战自己,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 …… 而那些, “ 梦游 ” 的同学呢,与之对应,就是或许随着项目的开展,不喜欢这个方向,或许是技术本身很牛,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觉得浪费时间,或许是自己有太多的自己的想法,而变得浮躁,或许对于将来比较模糊,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将来要干什么,浑浑噩噩 …… 其实,这些表现和原因,我们都很清楚,只是很多时候 “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我们说过度的道理,不如让大家自己多去思考,多去行动。这也是我作为过来人,想和大家分享的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点解决之道: ( 1 )建设自己的技术博客 其实这一点,我去年已经给大家强调过很多次,只是大家没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今天我再次提出来,希望大家能切实的去做,去感悟。 因为,技术博客既是一个开发日志,也是思维不断条理性的一个过程,更是对自己技术成长的一个记录。 “ 集腋成裘 ” 的道理大家都懂,却很少人能做到。 ( 2 )及时总结技术成果,学术转化 基于第一点,大家就能很好理解这第二点,那就是有了好的技术成果,大家要学会转化。无论是论文、专利、软著,所有的这些都是你们的学术成果。而且,小房间绝对不会存在窃取劳动成果的问题,反而,我们会给予物质支持,支付相关的费用,最后的成果确实属于你们的。 ( 3 )自我的沉淀 其实这一点,我想说的是,不管你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还是不清楚,都要有十分的责任心,如果当初选择了项目课题与任务,请尽责做好。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胜任,或者不喜欢了,请尽早、及时提出,与组长或者我们沟通交流,这一点就是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 之所以放在自我沉淀里面,是想说除了上面的两点,是关于知识技能的学习。那么,这一点就是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了。 ( 4 )自己的成长与团队的成长相一致 做项目,是不是真正的带给自己切实的利益,大家不要被当下流行的论调 “ 学生都是老板的廉价劳动力 ” 所干扰和负面化。当下中国的科研,仍然有很大程度是被项目主导的,同时,学生时代的工程能力锻造,也是需要不断的参与项目与课题开发来锻炼的,那么,大家就可以顺势而为,变负面情绪为积极的暗示。让自己为自己的成长去努力,顺带成就项目,完成团队的成长。 这就是我关于这一点最后给大家的一个真心建议,当自己的成长与团队的成长一致时,我们就能发挥最大的生产力! 同时,还能产生更多的愉快情绪与感恩之心。请大家多多思考。 4 、博士生涯的自我修行。 这个是因为我们的博士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同时,三位博士也是我们小房间的学术前沿阵地,所以我也想给大家说一下这个问题。 简单说下: ( 1 )博士课题的选择 这个是大家确定问题域的第一步,十分重要,具有方向性作用。 ( 2 )项目与课题的相辅相成 有的博士生只做纯理论,有的跟随课题组,但是不管哪种,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关键还是看自己如何让自己做的事情相辅相成。 ( 3 )苦行僧的苦中作乐 博士生涯确实苦多乐少,更多时候,需要耐得住寂寞,对某一个问题能有自己独到的简介,是一个思辨、感悟、总结、升华的过程。那么,如何协调这个苦与乐,是博士生需要面临的一个课题。 不过,我们小房间的博士军团都做得很不错哦 ~~ 5 、全面发展,有爱集体,归属与感恩! 一口气,给大家说了这么多,最后说一句话, “ 全面发展,有爱集体,归属与感恩 ” ! 这是我对大家的一个期望,希望每一个小房间的同学,都不只是知识的厉害,更多的是优化自己如何做人、做事,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项目组的组长,能具备团队的综合管理能力,自我推进能力,不断成长为内在激励型的人!关于项目骨干成员,能主动的提前一步去思考工作,思考自己在项目组、在集体的成长! 衷心祝愿,小房间的每一个鲜活的青春相互关心,相互有爱,走出去,能在灵魂深处,印上小房间的痕迹与烙印! 我爱你们,每一个人! 我们爱你们,每一个人! 小房间爱我们,每一个人! 晓瑜 2016-8-29 ******************************************* ************************ 年年桂花香,回回人不同; 岁岁忆往昔,景景味不懂! 好吧, 2016 的秋天来了,你好!我们开学啦!
个人分类: 研途师说|22981 次阅读|8 个评论
忆望江---东一110(1)
zengtxnc 2014-2-17 16:09
川大东一舍1-110,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我的一号阵地. 那天在白总和攀总的陪同下,买了一辆破自行车,提着行李,从南苑出发,只杀东区找住处. 说那辆单车烂, 完全是因为成本60元,结果后期陆续的换胎, 锁,车架,飞轮,花费比一辆新车贵的多.白总夫妇建议我初选择住东一,原因有三: 一,离实验室最近(步行8分钟,骑车和跑步3分钟).二,离球场最近(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将一舍环绕),三,离餐厅最近(1,2,3食堂有上100种菜品,尽管味道差到能让你毕业后诅咒发誓永远不再进学生食堂,但它有电视,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围在一起可以看看NBA,也算是业余生活的极大补充;清真食堂为非穆斯林人员设了大众区域,坐在那里,吃一碗水煮牛肉(当然实质是水煮白菜,来自省政府的杨总一顿居然能吃两大碗!)也不重要了,关键能体味异域风情,也算是快哉快哉! 二楼的红茶馆或者桃梦溪成了招待客人的理想选择,常年累月的交流,我是VIP,能享受8.5折扣,当然偶尔打球后无饭可吃,打个电话,他们也能很快的把食品送来宿舍).白总还建议住一楼,他说一楼好啊,以后来访问学习就不用爬楼!我总是把别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解决的人,白总的问题显然值得关注.   登记宿舍时,需要两个人组一组.我看了看周围的来登记的人,主动找到了一位文质彬彬的小伙子.这就是我即将给大伙介绍的室友.熊大哥.   你不得不佩服我的眼光独到.这一点我自己都佩服.没法,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熊大哥来自江西,文新学院,以前在暨南大学读硕士.我们相处融融,兴趣爱好有一些相似.但外表上你是看不出来的,他彬彬有礼,我粗旷奔放.但是我本质上对文字是有感觉的,如同对体育的爱好能结交到很多体育界的朋友一样.我的作息一般是上午下午实验室,三顿饭在食堂,晚上宿舍.熊大哥呢,主要是图书馆和宿舍.闲暇之余,我们往往能小酌几杯,畅谈人生,天南海北,最重要的还是相互鼓励. 那时,熊大哥有个半岁大的儿子,熊志诚.孩子是他最大的牵挂,亦是他吃苦耐脑的动力!熊大哥说起儿子,总是眉飞色舞。这种体会我当时是无法感知的。在我的理解中,娃娃总是下一代的事情,应该自由放养。然而现在我身为人父,熊大哥那时的心境算是体会一二。半夜得知志诚高烧不退,熊大哥是连夜买票,彻夜难眠,一早出发,飞回南昌...   我和熊大哥两个人还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穷。我倒无所谓,一人吃饱,全家暖和。但是大哥就不一样了。嫂子辞职在家当全职保姆,带志诚。大哥也无单位挂靠。260元每个月的待遇,只能让他充充饭卡。好在熊大哥运气不错,做了一份兼职,上班时间是每天早晨5点-7点。你也许感到奇怪,大哥难道闻鸡起舞?其实非也,他在网络上帮省宣传厅监察四川的几分报纸,包括重大新闻,各个版分量,内容....我戏言,熊大哥是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的,也是第一时间知道娱乐绯闻的... 这份兼职每天100元进帐,大哥的日子有所缓和。而我,还是老步调。闲暇之余踢踢球,有了好身体再去打打牌。打牌偶尔是我的兼职。几个人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几乎我全买单,到最后,还有余额,居然能充饭卡和电话卡。不得不承认,我是个脑力劳动者,我一直信奉鲁迅描述的那一套:拿来主义。 日子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过着,有如宿舍窗口的那一抹阳光,在天府的浓雾中,断断续续的射进床头和电脑桌上。没主旋律,亦没故事。有的只是白总打完球后,光着膀子来宿舍找水喝,没得水,就站在阳台上朝着对门小卖部大吼一声:老太爷, 三瓶冰镇啤酒,越冻越好!看到那彪悍的猛男,室友熊大哥忍不住也来一声川骂:狗日的,好身体!有的只是不知道国栋同学那里搞来一副手搓麻将,时逢过节,白总夫妇,国栋还有实验室的师弟或者水电院的几个兄弟凑上一桌,稀里哗啦,惶惶不可终日的自摸,下雨,放炮或者麻胡。 可惜室友并不好酒,也幸好室友并不好酒。东一不能再演绎成东五!我的东五哥们,你们也别埋怨哥了,既然读博如同越狱,酒,就不应该有!偶然间发现,其实我也并不好酒,从小到大,就没自饮自斟的习惯。   没故事有时候是好消息。博士群体估计是中国目前最复杂的群体,这里面的怪人多如牛毛。隔壁两个家伙相处的水火不容,同学欣哥的室友那更是一绝。同一个战壕里,岂能蹲着两个相互敌对的人? 可惜和文质彬彬的熊大哥只相处了一年。博二一开学,熊大哥就将嫂子和孩子带到成都,在竹林村租了一套小房子。熊大哥退了宿舍,但是大哥也没有彻底离开宿舍,校园网的资源外面没有。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图书馆,宿舍,回家。一下子,一个屋子冷清了很多。在那么艰难的物质情况下,大哥还能作出这样的决定!我知道这一切来源于家庭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男人的责任。孩子,老婆,自己,这样的排序或许会维持到下个世纪。 时间太短,没有来得及学会他的斯文和彬彬有礼的举措。但我却陷入了一个思维:家。 我的家在哪里?
1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正好的博士生应如何做? (II)
热度 11 myfang888 2013-1-7 07:54
博士研究生涯超不出以下几个方面:读,思,写和讲。好的学生会读大量书籍和文献。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所做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步可说是师傅领进门时做学问的准备。在此期间,学生最好随着课程读一些经典著作,以吸取营养。下一步就是选题。导师有时会有一些课题项目,需要完成。若是这样,学生选题时就必须围绕此研究课题,选择有研究意义的研究方向。若导师让你自由发展,学生就需要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不管怎样,学生就需要作大量的阅读!读文献还是有很多技巧的。基本上有两部分:读什么和怎么读。最好读好的文章,譬如大家公认的好文献,或者从好的杂志或会议文集里挑出的文章。有时间可以读一下经典文献,吸取一些原始的营养,而不是已经被别人消化过的。怎么读呢?如仅仅只是局限于理解,懂得别人所做的结果,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细细把玩, 从问题的背景,到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与技巧,从各个角度去看所解决的问题。在放下一篇文章之前,一定要问一下你可不可以做的更好,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文章所提方法的局限性。不要迷信或盲目地崇拜权威,学会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或许经过一段非常难熬的找课题的时间,你发现了你可以做的问题。它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并且有一定的难度。你便开始了漫长地学术生涯,寻求答案。有时你会感到无路可走,有时会怀疑自己江郎才尽,自己可能不是做博士的料,有时会感觉力不从心。这时好的导师会成为你的知己,谈一谈,聊一聊,鼓励你再去查查有关资料。突然有一天,你撞到了电线杆,或走出了小树林,顿觉柳暗花明,找到了突破口。一笔挥下,完成了你第一篇论文!这就是我所说的无言的喜悦与冲动! 下一步就是写。写作需要技巧,你必须学会把你所做讲出来,让别人看到问题的重要 性,难点,你所找到的方法与技巧。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注重于起承转合,体现出你的清晰思维与逻辑流程,让别人感觉到所采用办法的合理性,点头称许。可以找一些好的文章,照葫芦画瓢。必须找一个好的葫芦,才能画出一个好瓢。这些都可以在读文章时积累学习。写作有些经验后,可以发展出自己的写作风格。必须注意的是不要照抄句子,大段照搬,而是学会应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若引用别人的结果或写法,给出出处。如何写文章,需要磨练,具体的写作技巧,可能还需另文详谈。 最后,必须学会把自己所做讲出来。宣读论文,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或例子,把让你激动的奇思妙想传输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简单易懂的例子,最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例子,把意思传输给大家。任何困难的奇思妙想,无不来自于直观想象。所以,一个好的学者,一定要在把自己所做结果完成后,返回到方法论方面,细细推敲,看是否找到了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 做博士的过程,充满着困惑,艰辛,与喜悦,可说是酸甜苦辣,样样皆有。这段时间,或许也是一个学者最美好的日子。让你有着足够的时间,查根问底,训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参加工作,繁琐叙事压顶,你就找不到大段时间,读书作业了。所以万万珍惜这段美好时光!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10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问!答?
mikletonsen 2009-6-2 18:43
攻读博士学位已经三年了,距离毕业还需要多长的时间? 论文已经送出去半年了,返回审稿结果还需要多长时间? 文章已经接受半年多了,印出纸质版还需要多长时间? 英语论文已经写了两个星期了,距离最终写完还需要多长时间? 还要在实验室里呆多少个白天,熬多少个通宵? 种种疑问在我的心里还要呆多久? 爱人为了家庭还要苦苦支撑多久? 儿子还要跟着外公外婆多久? 我不知道,不知道。 我装作不关心,不过问 看论文,写论文,投稿 。。。。。。 。。。。。。 。。。。。。 。。。。。。
个人分类: 学术生涯|2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