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色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视觉感知与错觉-----人眼新问(3)
dsm9393 2019-10-17 13:30
视觉感知与错觉 Visual perception and illusion ----- 人眼新问 ( 3 ) 都世民( Du Shimin ) 摘要:本文讨论视觉感知、视物维度、色感、视感错觉相关问题。对视感错觉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产生错觉的原因。结合现代视觉的相关概念,进一步进行讨论。 关键词:视觉感知,视物维度,色感,视感错觉,现代视觉。 一. 视觉感知 近视眼治不好,有人说是科技水平达不到,却有人说现代科技按指数增长;也有人说是这个问题太复杂;也有人说学术界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为什么世界上所谓顶级期刊《科学》给出的 130 多个难题,都没有这方面问题?中国科协给出的 20 个难题里头也没有这方面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今天的科研人员浮躁吗?都想研究大科学问题,都想获取大量的经费 。 还是自然科学分科太细,不能整合研究,所以无法解决。医学界的国家层面,一致认为近视眼治不好,到底该怎么办?要不要为我们子孙后代多想一想,我们中国近视人数世界第一,该不该抛弃这个第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名言。 2019 年 10 月,《环球科学》 发表一篇文章: “ 感知是一种幻觉? ”这篇文章,首先讨论的是视觉感知的“虚”与“实”。中国一句古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几乎都是眼见为实,找不到肉眼看不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至今在小宇宙里找不到电磁波通道的原因之一。视觉的感知与什么有关系呢?与脑神经和心有关,世界各地有精神诊疗室,他们会遇到一些人向他们阐述,所见到的事物分不清是真实还是虚似。特别是今天计算机的模拟,会创造一个虚拟环境,让你感觉到虚拟的环境是真实的。如今这种方法已作为实验和训练方法。 近视 是人的视觉感知的一种差异,表现在视物距离的变化和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医学上判定的标准,是用字母 E 的缺口朝不同方向,在给定的距离和光强的情况下,捂住一只眼睛进行识别,初步判定有无近视。然后进行眼部的检查和验光,确定近视的程度。因为近视的原因不明,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人眼的分辨率是一个眼睛决定,还是两个眼睛决定?为什么检查时只用一只眼睛? 如果是两个眼睛确定分辨率就不能这样做。 分辨率是决定视物距离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人眼看不清楚或视物模糊,都是因为分辨率不高,却无法判定其机理。如果能够提高人眼的分辨率,视物的距离就可以明显增加。 有一种雷达叫单脉冲雷达,它是利用天线饋电网络,产生和差波束,利用差波束的斜率提高雷达分辨率。如果人眼的细胞网络能够找到这种饋电网络的类似结构,就可以搞清楚人眼睛的分辨率的机制。笔者这种猜想是要说明人眼的分辨率机制要搞清楚,这与 近视 有关联。不能局限在双凸透镜聚集点变化的单一思维中。 二. 视物维度 法国加尔桥图片 上图是一座桥梁,当视距是由近到远 时, 桥洞的尺寸由大变小,桥洞的尺寸越大,变化越明显。 实际上,上、下桥洞的尺寸都是一样的,各自无变化。我们的视觉感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是错觉吗?不是!我们在高楼的楼顶上,看地面的汽车,比我们在地面上看的汽车 尺寸 要小很多。我们在地面上看楼层的窗户,由下往上看,窗户尺寸由大变小,实际上窗户尺寸是一样的。这也不是错觉,因为我们都知道视觉有这个差异。我们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视觉没有产生错觉。 然而网络上给出的下面图片,两条直线是相等的,我们看上去却不等,就认为这是视觉感 知错误。其实给出的图形本身是错误的。如果学习过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就不会认为这是错觉。其实这个图形,因为我们看高楼的窗户尺寸变化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把三维图形变成二维平面图片时,必须有参照物,否则就会有错误。 三. 色感 《环球科学》的文章认为,从科学家牛顿开始,人们就知道色彩在客观世界是不存在,是我们大脑凭空造出来的,是有一些没有色彩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混合而成。色彩其实是大脑中生物演化获得的一种巧妙的策略,为了能够在变化的光线之下,保持着物体表面的感知能力,人类只能够在感觉整个电磁波频谱中很窄的一段频谱,也就是说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较消短波长的紫外线之间。我们人类的视觉世界中所有的色彩,都是来自于这一个窄的波段。该篇文章还认为,我们人类的视觉感知无法从外部客观世界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且认为大脑为了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而巧妙的构造出来的。如果两个人的大脑构造不同,那么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也会存在差异。 笔者认为这一段话存在下列问题:( 1 )科学家牛顿认为光是粒子,不是电磁波。( 2 )科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光是电磁波,他与牛顿不在一个时代。( 3 )色感是怎么形成的?在生物学界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笔者认为,色感是“天人合一”的产物,他离不开客观世界的光,也就是离不开电磁波,同时也离不开人眼的感光细胞及其连接的上億细胞网络,同步产生的效应。 (4) 这同步效应的产生离不开脑神经。 (5) 相由心生,不是由大脑产生。 (6) 色感的产生是光与三种 . 锥形感光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双极细胞矢量合成 , ,形成的色彩。 (6) 在昏暗的环境下,视锥细胞停止工作,交班给视杆细胞,他们不形成色彩。 近视的检查是在黑白两色的情况下,不涉及彩色。但是光线中有没有带色彩的波长?没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近视与人的色感有没有关系?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考虑,每个人的视网膜状况不可能一样,也就是说产生色彩的 感光细胞 ,也可能有差异,那么也会影响近视 。 视错觉是个体利用视觉感受器接 收 信息时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歪曲性视知觉。在错觉现象中视错觉表现得最为丰富,也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包括几何错觉、主观轮廓错觉、明暗错觉、色彩错觉、形状错觉、运动错觉、阴影错觉等。 這是网络上有人对 视错觉 的一种界定和分类。对于有彩色的 视错觉 分析其原因,就感到问题复杂,难度很大。单纯定性分析难有结果,通过数学建模定量分析难度很大。否则很难搞明白有彩色的 视错觉 是怎么回事。 四. 视觉感知与幻觉 《环球科学》的文章最后讨论真实世界的真实性。這是西方国家提出的新概念和新的研究方法,這种方法是利用电脑和虚拟现实技术( VR )以及 AI 算法,把视觉感知从体内移到体外,用电脑模拟的虚拟感知,让人去体验。这种做法的前提条件是,将感知看成两种模型,一种是经典模式,把来自感官的信息看成自下而上的传入大脑,将大脑产生的是自上而下的预测信息,这种信息对感官信息进行调整。另一种是预测感知模式,将大脑看成是预测的机 器, 将大脑先前的经验数据,看成是自上而下的预测性感知,而来自于感官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帮助大脑信息进行调整。这种预测性感知模式是受限制的幻觉。 很明显这种研究方法,必须有先验的大脑数据、计算机的模拟、人工智能的算法,如果人的视觉感知没有先验的大脑数据,这个系统又怎么运行呢?会得出什么结果?这种方法令人生疑,没有任何物理概念的产生,对于未见过的事物,人的感官信息数据从哪里来?大脑的先验知识又是从哪里来?这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一种共性,凡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数据 。 审稿人也无法判定对与错,科学论文可以写出来,也可以发表,就是没有用 。 这篇文章所说的方法,引入的 “ 幻觉机器 ” ,可以产生各种奇思怪想,让体验者不可能感觉到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研制者也知道这样做是有问题的。于是研究人员,先拍好一些视频,将真实的视频场面与虚拟的场面混合,在这种情况下,体验者就不一定能分辨真实与虚拟场景,即使体验者不能分辨真实与虚拟场景,就能够说明人的意识感知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吗?很明显,研究人员将大脑看得太简单了 。我们每个人对所看到的事物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可以很明确的回答,有的需要深思熟虑判断,这种差别用计算机能模拟吗?如果研究者说能模拟,那么人类的创新就没有了,不存在了。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不同的科研团队会有不同的结果,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很难成功,因为计算机是机器,它没有创新。到今天,人工智能也没有人的智能,它也不可能创新出新的事物。尽管有的专家想让人工智能创造出与人一样的视觉,从现在来看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就是,科学并没有搞清楚人的视觉,包括人的视觉系统的结构,以及他的运行机理,你又怎么可能实现人的视觉呢?人的眼睛可以辨别万种颜色,人的眼睛可以远视物体,也可以近视物体。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对 “大”与“小”做了很多研究,美国专家伽莫夫科普著作认为大的数字是古希腊先发明的,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发明了,在经书上和诗歌中都有运用。对小的数字也有很多研究,分了很多层次,这在伽莫夫的书上并没有讨论。 总之人的视觉感知是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做出不同的结论,想用计算机模拟出各种情况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有创造性,人有思维的联想性,人的记忆能力也不同,人对事物的透视能力也不相同,这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复旦大学寿天德教授对视觉感知也有研究,他的方法与这篇文章是不一样的。有电子学知识框架的人,研究人的问题一定要以生物学研究为基础,脱离生物学的方法不可取。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4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夜视最近研究揭示什么?
dsm9393 2019-6-10 19:32
动物夜视最近研究揭示什么? 都世民 问题的提出 《环球科学》,今年第 6 期发表一文 : “夜視动物:视觉算法专家”。作者:安伯·丹斯( Amber Damce )。文中指出:天黑时,眼睛中的光感受器没法捕捉到足够的 光子 ,因而很难看清事物的样子。并且用 4 幅图,来证明需要 400 个感光细胞才能够识别一个圆的过程,如果是 6 个光子与 400 个光子,其感光级别将相差 1000 倍,以此来说明感光细胞是怎样看清物体的?持这种观点来说明眼睛机理,有什么问题?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 1 ] 对眼睛的解读,另一种观点,使用 光线 ,这眼睛看成为照相机,光线在眼球内是直线传输的 。这种解释的方法,是基于几何光学理论,将眼球看成为玻璃体,双凸透镜聚焦,在视网膜上成像。 [ 2 ]这一种解释存在诸多问题,业内外的专业人士都有否定这种看法 。 一位网友讨论动物的夜视能力,用光敏感度的概念,对以下动物进行讨论: ·“枯叶平尾壁虎” ( leaf tailed gec 2017-12-15 ko) 、猫头鹰、螳螂虾( mantis shrimp )和人 的眼睛 进行比较。 ·猫头鹰的眼睛对 光源的敏感度 是人类的 100 倍。 ·枯叶平尾壁虎对 光源的敏感度 是人类的 350 倍。 ·并且提出:偏振视觉( optimal polarization vision )和三目视觉( trinocular )的概念。以此说明人也比不上动物眼睛的夜视能力,以及夜视颜色感知能力。对这几种动物夜视能力特点,与其眼睛的结构有什么关系?没有详细讨论,单纯强调光的敏感度这一因素。 [ 3 ] 另外一种观点,用瞳孔的形状不同,讨论视力的差异 。 · 山羊眼睛的 瞳孔呈方形 ,让它们拥有 330 度的视野。 · 壁虎眼睛,在夜晚拥有出色的视力。它们长有很长 的之字形瞳孔 ,可以辨别色彩 。 · 眼睛能变色 的鱼,被称为三鳍鱼的特殊物种,其绝招是能够用眼睛重新引导光线,甚至能够改变光线的色调 。 ·狼、老虎等 眼睛 晚上会 发光亮 。 ·在白天日光很强时, 猫的瞳孔几乎完全闭合成一条细线 ,尽量减少光线的射入,而在黑暗的环境中,它的瞳孔则开得很大,尽可能地增加光线的通透量。 [ 2-4 ] 不难看出,动物的视力与人的视力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夜视能力差异颇大,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有较大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 眼睛里的光是粒子还是波? 100 多年前,麦克斯韦研究鱼的眼睛,是用电磁理论,将光看成为电磁波,而电磁波的频谱是连续的 [ 5 ] 。牛顿则把光看成为粒子,牛顿用三棱镜将可见光分成为 7 种颜色的光,有人却误解为牛顿把光看成为有频谱的电磁波,如今业内专家认为光既是粒子又是电磁波,其根据是,两套光学装置显示这两个结论,但不能用同一套装置来显示这两种特性。那么人的眼睛里,怎样判断有哪一种光学装置呢?它是属于粒子还是属于电磁波?用两种观点来分析人和动物的眼睛,其结论会一样吗? 19 世纪初, 托马斯 · 杨 、 菲涅耳 、 马吕斯 分别观察到了光的 干涉 、 衍射 和 偏振 现象 。 19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 赫兹 研究了电磁波,并证明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后来 麦克斯韦提出了 电磁理论 ,完善了 光的波动说 ,但赫兹在研究电磁波的实验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当接收电路的间隙受到光照射时,间隙更容易产生电火花,这是最早发现的 光电效应 ,引起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关注。法国物理学家 P· 勒纳德、英国物理学家 J·J· 汤姆孙等人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个现象,即照在金属表面的光会使金属中的电子逸出。研究时发现了如下一些现象:存在 饱和电流 、 截止频率 和遏制电压。但光的波动说只能部分解释光电效应,甚至有些从 波动说 推导出来的结论与实验结果相矛盾。于是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人们开始注意光的粒子性。 [ 6 ]在人的眼睛里,会发生光电效应吗?目前还没有找到这样的证据 。 微小光学专家,他们是用电磁波来分析人的眼球,认为人的眼球是水晶体 [ 7 ]。 文[ 1 ]和有些文章也认为眼球是水晶体,水晶体与玻璃体是不一样的,其区别是光线进入以后在其内的传输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这一差别带来的问题就很多了,水晶体是变折射率透镜,光线在其内是曲线,也就是说观察人的眼睛,像是“黑洞”一样。 在生命科学的范围内,几乎很少看见视觉系统有电磁波存在,电磁理论没有运用,只有 H-H 方程分析离子通道的电属性。有的生物学家认为人体内没有电磁波。这一结论能够成立吗?笔着认为不能成立!动物眼睛里有光才产生视觉,在眼睛里有光电效应吗?他怎么会是粒子呢?难道在细胞层面光就变成了粒子吗? 为什么不同学科对动物眼睛的研究采用不同的光源呢?有的看成粒子,有的看成电磁波?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不同的,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文[ 1 ]所说的试验方法,提到辐射多种颜色的光,这些颜色的光有相应的波长。这种概念是基于电磁理论,而不是粒子特性,因为光子没有颜色。致于试验中光子的数目和颜色怎么确定呢?文中并没有讨论。 郭光灿先生在《科学世界》发文:光究竟是什么? [ 8 ]文[ 8 ]中详细讨论了光的粒子与波的二 重性。并且阐述 历史上的争议。在小宇宙范围内, 光的粒子与波的二 重性 怎么理解? 郭光灿先生在讨论 3 米以远能否看见蜡 光?是将光看成了 粒子 ,用量子的概念讨论,但不知其根据是什么?是麦克斯韦理论不能用,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尚不清楚。笔者采用另一种思路讨论这个问题,如果把眼球和视网膜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超大型变折射率球形透镜扫描天线,这就是将光看成为电磁波,详细讨论参见文 [ 9 ]。 动物的夜视与色感能力 世界上有多少种动物有夜视能力?而且有色感功能。 1) 有色感的 夜视动物有: 飞蛾、 汗蜂、木蜂、狼、老虎、 猫、 壁虎、 猫头鹰、螳螂虾、蟑螂、灯笼鱼、乌贼、 青蛙、夜猴、天蛾、蜣螂、蜜蜂、小鼠、果蝠 ( Rousettusleschenaulti ) 等。 蛾 蝠 2 )动物为什么有夜视能力? 夜视能力怎么检测? 文[ 1 ]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 ·水 晶体 的大小 ; ·眼睛适应性的改变 ; ·光敏感度 ; ·大脑的处理微弱光线特殊的机制 ; ·否定与听觉及嗅觉有关 ; ·秘密在大脑之中! · 文 [ 10 , 11 ] 认为 “暗光鱼” 眼部 有 新型视细胞 ,光感受器的形状既有圆锥形,又有杆状 。 3 )动物为什么有色感能力? ·人类具有色感能力,是因为白天,视锥细胞工作,给大脑提供信息,才具有色感能力。文中并没有详细说明色感机理,大脑是怎样给出色感信息? ·文 [ 10 , 11 ] 认为 深海鱼眼部 有 新型视细胞 ,光感受器的形状既有圆锥形,又有杆状 。因此它具有昏暗环境下的色感 功能。 ·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都含有被称为 视蛋白的光敏色素 ,视蛋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将其转化为电化学信号, 大脑将其解释为颜色。 ·光感受器细胞中所表达的 视蛋白的数量和类型 决定了动物感知到的颜色。 · 有些 鱼含有不止一个视蛋白基因。 · 色洞鳍鲷有 38 种杆视蛋白基因 。 ·基于杆状细胞的色觉可以被认为是深水色觉。 有色感的夜视动物是不是都有视锥细胞? 色感 问题到底解决没有? 文[ 12 ] 认为 色感 问题现在没有解决 。 文[ 1 ] 笼统地说是大脑的功能,不能令人信服。 文 [ 13 , 14 ]就对鱼的 色感 提出疑问,希望能够用实验证实。鱼类或者是其他动物,都不能说话,不能表达自己有 色感 能力。应该有一种可行的试验方法,能够证明这些动物有 色感 能力,研究人员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归结大脑产生颜色感知能力 。另外颜色的感知有没有意识的成分?也就是说与反馈通道有没有关系? 文[ 1 ]所做的实验,用黑白条标记,为什么不用彩色标记?让昆虫识别自己的巢穴,这样才有说服力。至于青蛙在桶内,为什么跳向绿色光?这个问题是实验方法,应该更仔细一些,用 7 种颜色的光带,看青蛙朝哪个方向?在这里研究人员为什么没有用光子来进行实验 ? 而是采用光波。 如何判断动物有 色感 能力? · 一是用实验的方法,来确定动物有没有 色感 ? · 从眼睛结构上,寻找色感的机理。例如光感受器形状、尺寸、分布、与视网膜的几何关系; · 分析光感受器连接的细胞网络有没有加减功能? · 分析神经纤维的电信号,正反两个方向,都要进行测量。 · 分析瞳孔的形状、变化及其规律,与色感有没有关系? 文[ 1 ]指出天蛾和其他动物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信号叠加,形成的视觉。这种说法过于简单,杨雄里先生在中国百科网有一个词条“视觉” [ 15 ] ,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文[ 1 ]与文[ 15 ]阐述的对象不同,前者讲的是动物,后者讲的是人。它们的光感受器不同, 眼球大小、视细胞的数量、视细胞的分布状况也不相同,如果要比较详细的论述这些因素,工作应该更细致一些。 文[ 1 ]指出部分昆虫的光感受器是层状结构,到底有多少层呢?每层的厚度及其形状,相互的连接方式,都没有说清楚。人的光感受器,视锥细胞是垂直于视网膜的,另外还有水平细胞,垂直细胞与水平细胞连接到双极细胞,双极细胞有加减功能,昆虫有没有这些细胞?文[ 16 , 17 ]有详细的讨论,细节上两本书有一些差异。文[ 1 ] 对双极细胞提出一种新的观念,双极细胞有两个通道,一个通道过滤掉干扰,另一个通道是阻止错误信号,从而得到没有干扰的信号。 文[ 1 ]与文[ 16 , 17 ]对双极细胞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双极细胞有没有两种形式?扁平型和陷入性两种双极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其内的信号是脉冲序列,还是连续变化?关于双极细胞的两个通道的功能,说法是有差别的。 关于去极化和超极化反应,文[ 1 ]没有提到。文[ 16 ]提出的网间细胞是否存在?有没有反馈功能?文[ 1 ]和文[ 17 ]没有讨论,相互说法不统一。 文[ 1 ]讨论动物夜视能力增强问题,给出了几幅彩色图像,这些图像是从哪里得来的?是视网膜上取出来的吗?文中没有说明,这种解释空间和时间上的叠加,没有在细胞层面阐述叠加的机理。总和是怎么得出来的?视角扫描时,这个总和又该怎么变化? 文[ 1 ]讨论增强动物夜视能力的问题,给出了 4 幅彩色图像,这些空间叠加的图像是怎么得出来的?绘制的单极细胞的图像,不是实际图像,这里的是解读很难让读者理解,说理性不强。更不能说明色感是怎么形成的。 文[ 17 ]认为视觉图像处理只能给出基本框架,没有给出具体的回路模型,也就是说没有彻底解决图像识别问题或者图像认知问题,这是因为没有掌握空间结构信号的处理机制。 因此 文[ 1 ]讨论的空间和时间的叠加,只能说提供一种定性的说明。仍然需要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 1 ]安伯·丹斯( Amber Damce ),“夜視动物:视觉算法专家”,[ J ], 《环球科学》, 2019 年第 6 期。 [ 2 ]为什么有的动物的眼睛有夜视功能而人的就没有 ? 2017-12-15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65805712682057948.html [ 3 ]深晨 S ,动物的夜视能力说明? 2018-12-02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202/20/16163490_798826652.shtml [ 4 ]好奇小易,动物界有 “超能力”的特殊眼睛,能变色,能夜视,你想拥有哪一种 , 2018-11-01 。 http://wemedia.ifeng.com/84991506/wemedia.shtml [ 5 ] Maxwell J C , On general laws of optical instruments [ J ] ,Quaeterly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us , 1854,2:233-247 。 [ 6 ] 光的粒子性, 来源:百度 百科词条。 [ 6 ] 光子 , 来源:百度 百科词条。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82608223.html [ 7 ] 刘德森等著,微小光学与微透镜阵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年 4 月 , 第 1 版。 刘德森, ” 变折射率透镜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物理, 1988 , 11(3) : 143-148] [ 8 ] 郭光灿,光究竟是什么?《科学世界》, 2017 年第 9 期。 [ 9 ] 都世民, “ 多学科论眼 ”,中国知网 CNKI 大诚编客网页, 2019-03-08. http://z.bianke.cnki.net/collection/2035310 。 [ 10 ] 李秈霓 , “ 深海 “ 暗光鱼 ” 眼部发现新型视细胞 ”,来源:《联合早报》, 2017 年 11 月 . [ 11 ] “ 深海鱼眼部发现新型视细胞 昏暗条件下视觉良好 ”。来源: 《科技日投》, 2017-11-13 。 [ 12 ] 视觉:察觉形态与运动, 《科学世界》, 2016 年第 4 期,译者:苏亚帷 。 [ 1 3 ] Science 封面:鱼对颜色的感知比人还丰富? 來源﹕《好奇心日报》, 2019-05-11 07:58 http://www.sohu.com/a/313288466_120055616 . [ 14 ]求一个实验,探究鱼类能否分辨颜色,过程要详细点的。來源﹕ 生物通 , 2013-10-17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03501138833537804.html 。 [ 15 ] 楊雄里, “視觉” ,来源: 中国百科词条。 [ 16 ] 寿天德 , 视觉信息处理的脑机制, ( Brain Mechanisms of Visual fnformation Pr [ 15 ] ocessing ), 当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第 1 版 2010 年 1 年 10 月第 2 版。 [ 17 ] 童勤业,张宏,丁炯, “理论神经信息学初探”[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年 2 月。 [ 18 ]视锥细胞的三原色, 来源:中国百科词条。 [ 19 ]荆其诚,焦书兰,喻柏林,等 色度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个人分类: 魚眼|4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海鱼的色感之谜又有新说法
dsm9393 2019-5-19 16:13
深海鱼的色感之谜又有新说法 Deep sea fish color sense mystery has a new saying 都世民( Du Shimin) 摘要:本文讨论深海鱼的色感之谜,包括感光细胞、色感机理、色觉及其相关问题 。 关键词:深海鱼 , 色感,感光细胞 , 视色素 , 基因 引言 2019-05-16 ,科技日报刊发一文: “ 並不是 “ 色盲 ” 深海魚類 也有彩色視覺 ”。诸多媒体转载,也有讨论文章。 2017 年 11 月 12 日,《联合早报》刊文: ”深海 “ 暗光鱼 ” 眼部发现新型视细胞 “转载了新华社报道。 2017-11-13 ,《科技日投》刊文:“深海鱼眼部发现新型视细胞昏暗条件下视觉良好”。文中指出的要点是: • 生活在海平面以下 200 多米的深海鱼类,通常是在无光和极弱光线的地方活动,所以许多种鱼类逐渐失去了视锥细胞,仅保留了光敏度高的视杆细胞。 • “暗光鱼”拥有独特视觉系统。“暗光鱼”具有二者结合的视细胞新特点,经显微镜观察后,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杆状视锥细胞”。依靠这类独特的光感受器,“暗光鱼”的视觉可以很好地适应昏暗的光线条件。 • 强调了更全面评估视觉系统的必要性。全面重新审视人眼视觉系统的必要性! 新的 报道 要点: • 這是 第一篇研究各种鱼类的论文,并发现它们的视觉系统是多 变、 多样化。决定我们眼睛的基因对一组变异基因比较敏感,导致视觉系统进化比我们预期的要快得多。 基因 与 光谱 是什么关系?有什么样的研究结果?光感受器的进化论有什么根据? • 脊椎动物的眼睛 使用两种感光细胞 ——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都含有被称为 视蛋白的光敏色素 ,视蛋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将其转化为电化学信号, 大脑将其解释为颜色。 光 感受器细胞中所表达的 视蛋白的数量和类型 决定了动物感知到的颜色。 这样解读色感机理有什么问题? 根据是什么? 大脑 能解释颜色吗?根据又是什么?相由心生还是由脑生? 深海鱼色感 之谜 这篇新闻报道与早先的研究有什么区别? [ 5 ] (1) 在 6500 英尺深 的浅表层水域 与 在海平面以下 200 多米 的深海 ;不同海水 深 度 ,光的频谱有什么变化? (2) 13 条鱼含有不止一个视蛋白基因。其中四种,全部是深海鱼类, 含有三个以上的杆状视蛋白基因 与 “暗光鱼”具有二者结合的视细胞新特点,经显微镜观察后,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杆状视锥细胞” ; (3) 色洞鳍鲷有 38 种杆视蛋白基因 。这比在其他鱼类的锥细胞中发现的视蛋白还多 。 “暗光鱼”没有讨论 ; (4) 深海鱼类有色感 , 四种不相关的鱼类有三个以上杆视蛋白。这表明,基于杆状细胞的色觉可以被认为是深水色觉 。 而 “暗光鱼”无 色感,有光感; (5) 人类的基因与色感是什么关系? (6) 鱼类的基因与色感是什么关系? (7) 人类与鱼类的 视杆细胞有什么不同?长度、直经、长度与波长的关系 ; (8) 视杆细胞排列的间距、视杆细胞排列的方式、视杆细胞与视网膜的几何关系、与视杆细胞连接的其他细胞有什么特性? (9) 反馈通道 ; (10) 生物发光产生自己的光 ,人类发不发光? 基因与色感是什么关系? 人的染色体有多少?普遍认为染色体有 24 对 42 条,后来被认为是 23 对, 其中 22 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 autosome );另外一对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男女不同,称为性染色体 。 20 世纪末,人们还认为,大约有 10 万个基因,现在一般认为只有 3 万到 4 万个基因,而病毒的基因比较少。从染色体和基因的数量来看,人与低级动物相比较,人的基因和染色体的数量不是最多的,也就是说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不能以数量判断。另外对基因本身,也没有分高级和低级,通常认为基因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但很少见到基因与光谱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对颜色的感知与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能否说得清楚? 乔治 •伽莫夫在他的著作《从一到无穷大》中也有讨论 。 伽莫夫从遗传的角度讨论色盲问题 。采用的方法是统计的方法,其结论是, 色盲 中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色盲的父亲和无色盲的母亲,不会有色盲的孩子;无色盲的父亲和有色盲的母亲,儿子是色盲,女儿不是色盲。也就是说色盲与性别有关,并且认为色盲是由 x 染色体缺陷造成。 照此说法,笔者认为,如果人工改变染色体,就应该能够治疗色盲。为什么没有人研究呢? 另外,生命最开始是什么状态呢?人是卵生还是胎生?有传说,人早先是卵生,但无法查证。 新的研究表明,有 13 种硬骨鱼拥有多个视杆蛋白基因,有些鱼类非但不是瞎子 ,而且有 色感。 总体上恰恰覆盖了海洋生物器官自行发光的波长范围 。这种说法能用 色 度学来解释 色感机理? 伽莫夫这是他的著作中 ,讨论植物的颜色,提出 “颜色染色体”的概念,这一概念与色度学毫无关系,也不可能解释人的色感有万种以上。这种隐性遗传的概念,是一种假想。 不难看出 伽莫夫在他的著作中 ,对色盲的解释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色度学毫无关联,似乎这一切都是遗传造成,人类 最 早祖先有色盲吗?单纯的生化和物理概念很难解释 色感。 科学家麦克斯韦 100 年前就研究鱼的眼睛,如今在国际权威期刊仍然是研究热点。对感光细胞的研究,应该用麦克斯韦理论去分析和实验验证,单纯通过基因产生的电信号来分析是不够的,应该通过电磁波分析,这是肉眼不可见的,在太赫兹频段,已经进行过一些对分子的分析研究,因此要确定深海鱼的色感问题,单纯考虑基因的因素是不够的。 参考文献 [ 1 ] “ 並不是 “ 色盲 ” 深海魚類 也有彩色視覺 ”, 來源﹕科技日报, 2019-05-16 09:49 [ 2 ]求一个实验,探究鱼类能否分辨颜色,过程要详细点的。 來源﹕ 生物通 , 2013-10-17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03501138833537804.html [ 3 ] Science 封面:鱼对颜色的感知比人还丰富? 來源﹕ 《好奇心日报》 , 2019-05-11 07:58 http://www.sohu.com/a/313288466_120055616 [ 4 ] 生活在漆黑 深海 里的 鱼 是如何看到 颜色 的 ?_ 文化 _ 好奇心日报 , nna Klein , 2019 - 5 - 13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3689.html [ 5 ] Science 封面:鱼对颜色的感知比人还丰富? 來源﹕ 生物通 , 2019-05-11 07:58 http://www.sohu.com/a/313288466_120055616 [ 6 ] 独特的遗传适应让 深海鱼 在黑暗中看到 颜色 _ 來源﹕ 风尚网 , 2019-05-10 10:15:14 http://www.gjfs.com.cn/news/201905/051012287.html [ 7 ]都世民 , 生物学家如何解读深海鱼的新发现? 本文来自都世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096745.html  [ 8 ] 深海鱼类 拥有 彩色视觉 _ 派家资讯网 。 http://www.pajp.cn/finance/63598.html [ 9 ]你到底有多少基因?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数量引发争议 , 來源﹕新浪科技综合 , 2018 年 06 月 26 日 08:56 https://tech.sina.com.cn/d/f/2018-06-26/doc-ihencxtu1806618.shtml [ 10 ] 人类的基因到底有多少个?近 20 年学界 “ 大争议 ” 带来最新结论 | Nature , 來源﹕ 生物探索 , 2018-06-21 。 http://www.sohu.com/a/236921495_152537 [ 11 ]胡作玄, “ 生命科学中的若干问题 ” ,《 21 世纪 100 个交叉科学难题》,科学出版社 。 [ 12 ]都世民 , 《多学科论眼》 , 來源﹕ 中国知网 CNKI 大诚编客网页。 http://z.bianke.cnki.net/collection/2035310
个人分类: 魚眼|2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