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领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企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热度 1 lulingkxw 2015-11-15 20:02
企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陆玲 1 .1 企业生态学的概念 企业生态学是关于“企业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系统”。 它基于企业由“社会血缘经济细胞”——家庭中依序分化而来,逐步形成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历史过程,通过把握企业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属性:时域分布的周期性和空域分布的系统性,辨析企业个体、种群和群落等不同组建水平、及其形态和机能系统的特征,揭示企业与环境系统生态作用的规律。企业生态学采用生态学的原理说明企业与环境关系的综合科学系统。是把社会科学转为自然科学的科学探索新领域。 1 .2 企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企业生态学研究领域(学科系列) 综合理论:现代生态学和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传统生态学;现代企业管理;生物学、生物解剖学、社会经济学、地球科学、中医学、历法等等。 企业各组建水平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外延 企业生物形态 和功能系统及 其相互关系 企业各组建水平的生态系统演进机制和生命周期 企业与环境能量运动关系即生态链 促进企业健康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微观企业生态系统(企业个体) 企业器官 和功能 企业演替 企业生态链(网) 企业健康 中观企业生态系统(企业行业) 企业种群器官 和功能 企业种群演替 企业种群生态链(网) 企业种群健康 宏观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群、城市等) 企业群落器官 和功能 企业群落演替 企业群落生态链(网) 企业群落健康 备注:企业生态学研究包含却不仅限于上述领域。 1 . 3 企业生态学在科学系统中的学科关系: 企业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企业理论综合而构建的一门新型学科。该学科兼属生态学和企业理论(企业学)。对前者而言,它是生态学向社会科学领域新拓展,对企业理论而言,它是将企业理论逻辑语言从机械运动形态递进到生物生态运动形态中而成的。 1 . 3 . 1 企业生态学既是以自然为逻辑的自然科学,也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科学 基于人类为较高级的自然生物类群的属性,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时,原属于社会科学系统的父本企业理论则表现了较高级的自然生态系统理论形态,母本生态学表现为与社会科学理论兼容的形态。因此,企业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理论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可归属于自然科学。因其研究主体是人,也可纳入社会科学。 1 . 3 . 2 企业生态学既是把人与环境复合的综合科学,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的学科 企业理论和生态学综合而成的子代学科,前者为父本,后者为母本。本学科是关于“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更应把其归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领域。从而使得该学科获得其父本母本两个系统理论资源的支持。 在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为一的过程中,相关父本母本理论的逻辑必须契合一致。该综合过程不仅表现为两个系统的相互兼容,同时也要求其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逻辑也兼容。从而使得这些学科的综合过程也是所涉科学理论逻辑优化的过程,其优化效果不仅在当时,更在科学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显示。 1 . 4 “企业生态学原理”的创新特点 企业生态学研究不仅对企业理论是创新的理论领域,对生态学而言也是如此。 1 . 4 . 1 符合企业在自然生物系统中的较高级地位 把企业管理理论从机械运动的理论模式,转变为生物运动的理论模式;促进了企业理论语言系统的升级,这更符合企业作为高级生物系统——人类社会组织的性质。 1 . 4 . 2 符合企业在环境中存在的客观性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环境而存在,企业与环境关系是一种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关系,把孤立静态的“企业研究”转化为置于动态环境中,更符合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1 . 4 . 3 可汇聚多个学科资源推动企业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发展 企业理论与生态学理论的综合,把自然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思想成果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理论,将可把强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资源聚成合力,推动企业理论的发展。 1 . 4 . 4 可成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的一个前沿领域、示范样地 生态学与企业理论的综合,开辟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逻辑统一的样地,它也是生态学拓展的重要前沿。它将加速引动生态学对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理论融合统一。 1 . 4 . 5 为企业生态学应用理论建立基础 企业理论包括多个分支,不仅包括了企业理论原有分支的生态化。也包括生态学各个分支对它的影响。相应地带动企业理论的全面创新,形成一系列的新学科群落,如:企业(个体)生态学、企业种群学、企业群落学、企业心理学、企业生态医学、企业生态工程学、等等。 基于生命全息和自然生态规律的统一性,企业生态学的原理与社会生态学、自然生态学可以统一起来。
1222 次阅读|5 个评论
开篇感言:发展新学科,促进科学系统的新综合
lulingkxw 2015-10-7 16:59
20年过去了,回首过去,深感欣慰:在深圳特区工作和学习期间,本人有幸获得较多的自由思考、研究和社会实践结合的环境空间,为“企业生态学原理”的创建做了一些前期探索工作。现在,企业生态学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界特别活跃的一个新领域,后续研究群体正加速扩大,并产生着积极的社会影响。 众所周知,现代生态学是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这是与人们的科学认识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总体这么一个发展趋势相吻合的。 因而,可以理解,企业理论存在着一个生物化,再到生态化的过程——我们需要大力鼓励“企业仿生学”、“企业仿真学”,以及“企业生物学”和“企业生物系统学”的研究。它们与企业生态学走的是殊途同归的道路。目前,我国以及国际上有关企业生态学理论的研究主力军还处在这些理论系统阶梯上。 中国人已经拥两个生态学理论系统:一个是属于现代生态学的,一个是属于传统生态学的。一旦把它们结合,我们就拥有无尽的创新机遇和力量。 相对于科学综合研究的社会需求及其任务的繁重性来说,个人的力量毕竟渺小,许多有志于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专家、团队对企业生态学理论创新或有更积极的思路,本人特别期待在科学网遇到这些志同道合的优秀专家、团队,更多地与其相互分享新观点,激发新火花,合力促进企业生态学理论发展,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综合。 附: 企业生态学研究 简介 企业生态学是关于“企业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系统”,企业生态学研究论述了企业由“社会血缘经济细胞——家庭中分离出来后,依序分化,逐步形成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历史过程;通过考察企业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组建水平及其机能系统协同运动等现象,探索其生态运动的自然规律统一性。进而,指出企业生态系统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时域分布的周期性和空域分布的系统性,为该学科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 企业生态学是关于“企业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系统”,它是一门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企业理论综合一体而构建的新型学科。该学科兼属生态学和企业理论(企业学,下同)。对前者而言,它是生态学向社会科学领域新拓展,对企业理论而言,它是将企业理论逻辑语言从机械运动递进到生物生态运动形态中而形成的新学科。 企业生态学在科学系统中的学科地位: 企业生态学是由企业理论和生态学综合而成的子代学科。前者企业理论为父本,后者生态学为母本。基于人类为较高级的自然生物类群的属性,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时,原属于社会科学系统的父本企业理论则表现出较高级的自然生态系统理论形态,母本生态学表现为与社会科学理论兼容的形态,企业生态学就成为生态学理论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企业生态学理论可以归属于自然科学;但从其研究主体来看,也可纳入社会科学,毕竟研究重点是在人这边,以是人为本,为主体的研究领域。 但由于本学科是关于“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根据这一综合“关系”,笔者认为更应该把它,把这种“关系”归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领域。从而使得该学科更易获得其父本母本两个系统理论资源的支持而更快速地发展。 在实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为一的过程中,相关父本和母本学科理论的逻辑必须契合一致。该综合过程不仅表现为两个系统的兼容,也要求其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逻辑也兼容。使得这些综合过程兼属所涉科学理论优化的过程,其效果不仅在即时,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显示。 “企业生态学研究”创新点 (1)符合企业在自然生物系统中的较高级地位 把企业管理理论从机械运动的理论模式,转变为生物运动的理论模式;促进了企业理论语言系统的升级,这更符合企业作为高级生物系统——人类社会组织的性质。 越是高级和复杂的自然系统,越需要对应高级的语言系统加以说明,对处于较高级的自然生物分支系统——人类而言,采用机械运动的理论形态显然难以满足全面揭示其自然规律的需要。企业生态学研究是企业管理从“机械运动”形态发展到“生物运动”形态的需要。 (2)符合企业在环境中存在的客观性 企业与环境关系是一种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关系,对于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企业系统,孤立于环境因素对其研究,显然难免存在片面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环境条件而存在,把孤立静态的“企业研究”转化为置于动态环境中的“企业生态研究”,更符合企业在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3)可汇聚多个学科资源推动企业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发展 企业理论与生态学理论的综合,将其社会科学的形态转变为比较高级自然科学的形态。为企业理论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科学资源,把自然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思想成果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理论,将可把强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资源聚成合力,推动企业理论的发展。 (4)可成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的一个前沿领域、示范样地 企业生态学研究不仅对企业理论是创新的理论领域,对生态学而言也是如此。 生态学从动物学中分化而来,服务于动物学等自然科学,而后,因自然环境难免存在人类社会影响因素,必然把社会因素纳入其中;当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从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递进到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就更进一步促使其形成揭示人与环境关系规律的理论功能;当生态学融合社会科学时,它使社会科学表现为高级的自然科学形态。 企业理论与生态学的综合呈现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初期,它以两个系统的局部交叉、混合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到仿生学,仿生态学,再到生态学的理论形态。 生态学与企业理论的综合,开辟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逻辑统一的样地,它也是生态学拓展的重要前沿。它将加速引动生态学对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理论融合统一。为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系统的全面的大综合作出本学科的理论贡献。 (5)为企业生态学应用理论建立基础 企业理论包括了多个分支,当企业理论与生态学的结合必然产生与企业理论和生态学有关理论分支类似的形态,这不仅包括了企业理论原有分支的生态化。也包括生态学各个分支对它的影响。相应地带动企业理论的全面创新,形成一系列的新学科群落,如:企业种群学、企业群落学、企业心理学、企业生态保健、企业生态工程技术等;当然,这也仅是社会科学在一个新领域的基础理论建设,其更高速的理论发展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将表现在应用理论形成的阶段。
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新领域不能等到成熟了再研究--回刘洋老师的批评
热度 8 liufeng 2015-9-7 11:14
刘洋 老师发表博文《 科学研究不是牵强附会 》,对我写的《 互联网+脑科学,21世纪人类科学的重要突破点和中国的机会 》一文,和互联网与脑科学的研究进行了批评,认为是” 牵强附会 “,是在“ 玩票 ”,而且“ 目前国内这种玩法的不在少数 ”。 这是我遇到的较为犀利的批判意见,也觉得值得回复一下: 我本人是计算机技术背景出身-程序员,网络工程师,很多思考并不是象牙塔里空想,是我在技术工作和商业活动中观察到的,实践到的,在博士研究中尽量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去研究,能发表论文的发表论文,能集结成书的集结成书,更多思考写成博客进行传播,要么对别人有启发,要么接受批判,对自己有启发。 学术论文也发表了10多篇,包括SCI,EI,国际会议论文,国内核心期刊,不能说明我们研究的东西对,但表明我们还是愿意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而不是只提概念。至于说经济成果,10年前,正是由于我们关于威客现象的 发现才导致后来互联网与脑科学的研究,而威客后来也带动了几家获千万美元投资的公司,形成每年数10亿交易的产业。 如果大方向是对的,又是新领域,我们既然看到了,不去阐述,岂不可惜。科学不就是探讨新领域么,哪可能等到完全成熟了,完全严谨了再研究。赞同鼓励的意见有,刘洋老师这样批评批判的意见也有,也是冷静剂。 个人认为,这样批判,也范围太大,没有注意到我们落地的工作,只用”牵强附会“批判,用“玩”来描述我们的工作,我心里会觉得不公平(但不公平也得接受)。如能针对具体的论文,观点,文章进行批评。或者对整个研究方向提出批驳。也许更好一些。 有以下观点提出探讨: 1.科学新领域不能等到成熟了再研究,成熟了我们就没有创新和与西方科学家竞争的机会,特别是互联网,相对物理学,化学也许是我们可以寻求领先的机会,因为害怕被人说不成熟,不完善,牵强附会,假大空,就不去研究,不去传播引起关注,未来如果真的这个领域是有价值的,我们岂不丧失一次机会。 2.不要怕提概念,但要有落地的论文,科研成果和经济成果支撑。两者都要有,但不能对新概念嗤之以鼻,第一是对自己成果的凝练,第二,西方科学家特别在互联网领域提新概念更为猛烈,web2.0,长尾理论,云计算,大数据,雾计算,工业互联网,智慧地球,我们应学习,而不是鄙视。这也是科学传播的方法,至于这些概念有没有价值,时间和实践会给出筛选和沉淀。 3.不要害怕宣传。这一点西方科学家比我们做的好,不仅仅是传播自己的成果或观点,更重要的是观察不同的声音,互联网给予我们这种机会,表扬鼓励代表大方向可能对,批评反对代表某些地方需要改进。 附 刘洋老师文章: 科学研究不是牵强附会 刘老师在博文《 互联网+脑科学,21世纪人类科学的重要突破点和中国的机会 》再次提到所谓互联网脑科学,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针对一下这类附会性质的研究,目前国内这种玩法的不在少数。 原文评论中,2楼闵老师留言说的很客气委婉。记忆中刘老师搞互联网脑科学的时间不短,感觉附会的成份多于实践,更无数学模型之类的细节。 所谓附会,就是自己设立一个大而虚的框架,什么玩意都往里面塞,但没什么自己的拿手技术;科技哲学类研究也许可以这么玩,但不能把谷歌、IBM之类人家玩的实实在在的算法技术,纳入自己的框架,甚至宣布人家抄袭自己之类的。 科学网还有一个叫代恒伟的博友玩消防,也是不靠谱的成分为主——麻庭光老师这类才是专业的消防人士。 所谓术业有专攻,即使打算玩跨界,还是多点科研的严谨才有味道。
个人分类: 互联网神经学|66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开拓新领域 研究新方法——可拓学创立30年资料之一
anley 2013-9-22 21:01
可拓学创立30年 —开拓新领域 研究新方法 “ 经历20多年连续研究,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 —— 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已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 对成果“可拓论及其应用研究”的鉴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 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 2013 .8 人类的历史, 是一部处理矛盾问题的发展史. 根据一定的程序解决矛盾问题, 以至于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们处理矛盾问题, 称为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为了实现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 必须研究如何用形式化表示矛盾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研究处理矛盾问题的规律, 建立处理矛盾问题的方法体系, 研制处理矛盾问题的计算机软件, 这就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可拓学。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 可拓学的研究对象是矛盾问题,基本理论是可拓论,方法体系是可拓创新方法(也称可拓方法),逻辑基础是可拓逻辑,与各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可拓工程。可拓论、可拓创新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了可拓学。 可拓学的学科框架: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复研究生开辟新领域的邮件
热度 1 andydong 2013-8-29 19:33
***: 你好,感谢分享这篇非常有质量的综述论文。关于太赫兹,我校***团队有较多的研究,也有尝试用于地沟油检测的初步研究,在食品和农产品检测领域也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但每一个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至应用,都需要非常长时间的积淀,不能太“眼红”新东西,不能太“追逐”新颖性。就像热极一时的3D技术、纳米、物联网等,虽然前景多被看好,也有很多负面评论,需要冷静分析和调研。建议是通过Web of Knowledge学术搜索下的分析,基本可以看出一个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再决策是否择其一处重点进攻。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兴趣广泛和眼光长远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有重点和格局。 关于你的选题,仍如你所言,定位在***和***是可行的,当前仍需仔细调研文献,充分论证可行性,如设备到位即刻开展研究,以前多次说过,开展研究的时间分配,应该有50-60%时间是用来调研、分析、写作和总结的。 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研究无止境的。就像我做预测微生物,你也曾和我一起听闻大牛们说微生物建模已没什么研究了,但现在风险评估和毒理学等众多新型领域又使预测微生物有了更多应用方向。在***领域,上次例会上你提到的散射、透射、反射等方式不同对检测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基础研究方向,类似的,可以找到一个可行的切入面,然后像剥洋葱一样逐层深入,一步步接近科学真理。这个过程可以让你毕生充满热情,让你Enjoy每一次完善和改进带来的成就感。 另外,国内外同行的研究进展要经常跟踪,可通过期刊数据库的新论文Alert邮件或者Web of Knowledge的同行新文发表提醒等方式。
33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新领域创新的曲折
BJTUcivil 2013-5-20 18:20
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学院教授 解会兵、武文杰、王龙龙、朱道斋、王中浩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学院研究生 注:本文为应《大学生》杂志约稿而作 我们课题组一直是从事土木工程结构和材料方面研究的。但从 2007 年开始,我们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以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然而,从一个较为技术、具体化,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向更为宏观、有些陌生的领域进军,我的学生们和我走过了一段有些曲折、但很有收获的路程。 选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性选题 虽然我们认为土木工程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研究的领域,但如何将气候变化与结构工程传统问题相结合是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我是安排博士生章玉容做这方面的工作,也期望她能够以这方面的选题做博士论文。但她在选题上首先就遇到了问题。 土木工程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是节能问题。为了搞清中国建筑节能现状及世界建筑节能研究现状,章玉容同学查阅了大量的报告与文献。她做得文献统计显示:全世界近 5 年的相关研究中对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 HVAC )技术的研究占到 48% ,对于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技术的研究占到 23% 。全球科研界对于土木工程或者说主要是建筑的节能焦点在具体能效技术的研究上,在设备的更新上,在装饰装修材料的分析上。而对于土木工程结构体本身,却因为其能耗在全寿命期能耗中所占比重较小而一直被忽视。土木工程节能的土地果真只能由建筑采暖通风专业建起宫殿,而却无处给结构工程以立足之地么?建筑功能性的要求与建筑节能真的是两条平行线么?开始时,章玉容同学和我都比较困惑。 后来,我们从美国 Leihigh 大学 G.C.Sih 教授的论文 ”Sustainability aspects of largestructures: energy efficiency” 中找到了一条线索:这篇文章主要提出了结构能效的思想,结构物作为一种特有的产品,其主要价值在于提供居住或者使用功能,我们在大力推动建筑节能的同时还要保证的是能源消耗与建筑功能之间的平衡。可靠度作为结构工程学科常用的表征建筑结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量自然能够很好的体现建筑功能这一概念,因此对于这一领域我们初步划定的研究范围即是:基于可靠度的建筑结构节能。 有了这样的切入点,章玉容同学的工作就有了实在的载体。但是,在她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还是提醒她,既要从具体问题着手,也要关注建筑节能这一宏观问题。因为,基于可靠度的建筑结构节能,思想虽好,但还没有前人有效的工作。我们要走出路来并不容易。这样她带着对建筑节能问题的关注,从建筑节能和建筑结构和材料节能两个方向着手,努力去找出既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大问题,又能结合结构工程特点的课题。一年多时间过去,从宏观方面,我们将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总结完成一项在国内还没有人做过的工作,写就了一本反映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及发展趋势、建筑节能的研究现状、建筑节能政策现状及一些建议的中英文白皮书——《中国的建筑能耗和建筑节能》(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令人高兴的是,这次工作的总结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一份报告,同时还让我们迸发出一些新的思想。而且随着这两年里我所带领的课题组在结构可持续、结构 LCA 方向上研究的不断进步,再次让我们从学科交叉中看到了建筑节能的研究的方向: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并不清晰;建筑能效分析模型相互矛盾;建筑节能政策没有有效的评估体制;最为重要的是,章玉容同学选定了她博士论文选题: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去分析建筑结构的内涵能耗分析( LCEA )。这是个在世界范围内刚刚有人研究,与建筑材料生产、运输以及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关系紧密,目前国家特别关注的工程节能问题。另外,我们对建筑节能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写成的文章 ”Barriers and policiesanalysis of China’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投给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 Energy Policy (影响因子 2.723 )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稿有了积极的审稿意见。审稿人对文章内容给出了不错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相信通过我们的悉心解答和修改,很快就能收到胜利的消息。这些工作使我们坚信,尽管进入一个我们不熟悉的新领域,但只要我们勤奋努力,结合自身特点,一定能走出一条可行的路。 找到有价值的支撑文献 在一个新领域中工作开始是不容易的。如同建筑节能工作一样,我课题组对于结构工程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LCA )的研究也面临不少困难。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LCA )是最早从环境工程领域发展出,对产品的从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到废弃、回收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方法,并称为产品从摇篮到坟墓( from candle to grave )的评价方法。近些年来,由于土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也开始引入到土木工程中,用来评价土木工程的全寿命环境影响。我们在几年前,开展了对于桥梁结构 LCA 的研究。 我是安排硕士生杨朋超和博士生庞博在这一领域中共同开展工作的。在完成了对于 LCA 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学习之后,数据库的缺失阻碍了他们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土木工程中的进程。 2010 年,在对 LCA 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的回顾与总结之后,我们发现国际上现行的 LCA 分析存在着很多的假定,比如对于运营期、拆除期内环境影响并没有考虑实际工程中常用的结构维护加固方法。杨朋超他们发现工程结构加固方法环境影响的差别较大,这对于工程全寿命周期环境评价的影响较大,而与常规的结构设计建造不同,结构的加固存在着一些新型材料:碳纤维布( CFRP ),环氧树脂系胶结剂等。确定单位体积的 CFRP 等的生产所带来环境影响的清单成为该研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 在经过长时间的文献查找之后,杨朋超他们报告给我是令人失望的消息:国际上对于纤维布复合材料加固的环境影响研究很少,难以找到对加固方法进行环境评价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为了突破这个难关,我让他们多方面去寻找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单位以获得帮助。庞博同学请四川大学专门做 LCA 的学者来课题组进行交流,了解相关数据的获取方法;杨鹏超同学给国际知名公司,如杜邦公司、海川公司写邮件,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这些公司也没这样的数据库。倒是国际钢铁协会给了一份清单,但没有我们特别希望的希望碳纤维布的环境影响清单。如何能够从源头获得环境影响清单数据?我们 LCA 的列车似乎驶入了隆隆严冬。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他是通过“观察窗外”来预测未来的。也正是窗外的美景给我们的“寒冬”带来了一丝春色。 2012 年我去芬兰参加一个关于可持续建筑的国际会议,与会专家不只有土木工程行业的专家,同时还有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其他行业的专家们。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了从其它学科的研究中去寻求清单数据的可能性,回到酒店,兴冲冲的打开电脑在 Google 学术中输入了几个关键词,果然发现了一些十分有用的文献。回国后我便召集课题组相关人员,一方面介绍这一突破,并安排杨朋超等人沿着这个线索从参考文献亦或引用文献中寻找突破口。另一方面重新对于文献检索方法与大家进行了探讨。在科研过程中决不能只是关注自己研究相关的小范围内的一些期刊,而是要有“观察窗外”的思想。之后的研究中,我们把原来仅限于土木工程 FRP 应用的范围扩展到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以及其他不同学科;在方法上,由原先仅限于搜索 SCI 、 EI 检索文献扩展到从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有价值的文章等。很快,我们收集了不少 FRP 材料的环境影响清单数据,并且我们还应用 Eco-indicator99 方法分别计算了桥梁构件和整体的全生命周期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加固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结果,这些工作不仅开辟了桥梁 FRP 加固生命周期评价的新道路,同时也为桥梁工程加固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新角度的重要意见。 积极学习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 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以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的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而这方面由于我们课题组过去积累不多,特别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而且要抓住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学习机会。 2013 年伊始,雾霾持续笼罩着我国的中东部,而这一时事事件使我们的工作有了提高、有了进步。 严重的雾霾导致的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伤害和经济影响被大家高度重视。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和绿色和平组织发布一份名为《危险的呼吸》报告,用环境病理学传播的理论,量化讨论了 PM2.5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被一些媒体引用。当我看到关于这份报告的报到时,我察觉到这其中的方法将对我们课题组对可持续建筑发展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时值假期,我马上将这份报告下载,并转发给做相关研究的同学,要求在开学后针对报告内容分成两组做一次汇报。 我们课题组的同学,专业基本都是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勇敢借鉴其他领域的科研方法,同时也更要关注相关的社会和热点事件,这不仅是对科研前沿的了解,更可以提高同学们对世界的认知、加深对研究问题的思考;同时这次活动也是对大家进行团结合作进行科研攻关的一个锻炼。 博士生武文杰同学作为研究小组的组长,出色的完成了这次任务。在汇报中他提到:“这就相当于科研中的“遭遇战”,热点事件不期而至,如何安排好时间,利用机会获得更多收获,就成为这次学习活动的目的。” 大家开学回校后对报告内容进行了集中学习,并统一目标,统一进度,分享观点。之后开了若干次讨论会,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研读分享和头脑风暴向前推进。根据对报告内容的讨论,报告分被分成了以下几个板块:报告呈现、周边信息、研究方法探索和相关内容深化。博士生庞博作为女生以其细腻的特点以及过人的表达能力首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完整细致的介绍;武文杰同学负责报告相关科研方法的总结和介绍,他不但研究了这份报告的量化评估方法,而且还深入研究了一本相关博士论文的工作;硕士生王龙龙、朱道斋年级高,已经有过报告会和文献综述的训练,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分别搜集国外流行病学领域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并做了深入介绍。硕士生王中浩虽然刚入学不久,但在跟随学习报告,开展讨论的中,通过搜集到的中央电视台和网上的相关视频节目说明问题,充分发挥了他思维活跃,善于灵活创造的特长。 报告会的效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不仅对报告内容本身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我的学生们还广泛的查阅相关研究,亲自动手去计算,去推导,去分析自己的案例。甚至还提出了《危险的呼吸》中存在的一些不严谨的假定以及小错误。同学们的报告思路缜密,生动活泼,倾听者兴趣盎然。报告会成功激起了大家对于相关研究的思考,在会后的讨论中更是得到了很多对我们有益的研究方向。我对同学们说: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你们连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文献都能看懂,还有什么知识不能学呢?你们精诚合作,这么短时间内就掌握了本学科的方法,还有什么难题不能攻克呢?而又有几个同学像你们这样对雾霾事件如用心深入地关注了呢?我为你们骄傲! 《大学生》2013年5月
3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新领域应用新技术就相当于“第一个吃螃蟹”
热度 18 Taylorwang 2013-1-9 09:16
理论研究的机遇大部分靠是研究者的灵感,在新领域应用开发新技术就相当于“第一个吃螃蟹”,要有勇气,更要靠机遇。我们开发的化工仓储码头废水处理系统的成功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遇。 广东海事局调查了解得比较清楚,广东的沿海港口有不少从事化工品装卸与仓储,按环境保护要求,都必须建设废水处理系统才能投入运行,但由于化学品仓储的品种种类多,变化频繁,水质水量波动较大,故这些废水处理系统基本上都没办法正常运转,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往往只具有废水收集功能,收集好的废水,再用车运往在资质的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吨水处理成本高达每吨水 600-10000 元。进一步了解就会知道,这些港口码头,往往都是交通部比较大的航道设计研究院设计,他们的设计强项是航道设计及水工工程,而关于废水处理这一块,不是他们的研究和设计重点,他们往往就照搬生活污水处理的那一套,将其缩小了放在码头,作为化学品仓储废水的处理系统,这些 原来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系统,不能处理变化多端的化学品仓储码头的废水也是情理之中的。 所以 2007 年广东海事局与我们达成了一项合作开发协议,开发化工仓储码头废水的处理系统,以解决化学品仓储码头废水处理的难题。 我们拿到海事局的开发经费后,在离广州最近的南沙港的一个化学品仓储码头,设计安装了一套小型中试处理系统,通过二届研究生的试验,失败,调整改进,再失败,再改进,基本摸清了化学仓储码头废水的变化范围,设计强化了处理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最后开发出一套中试装置可用于处理化学仓储码头的废水, 中试装置稳定运行半年,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 由于中试装置就在一个化工仓储码头粤海公司内进行的,公司的负责人我们也比较熟,他也了解我们的中试结果,但就是不愿意用我们的技术改造他们的不能运行的处理系统,宁可花大价钱给所谓的专业公司来处理,理由很简单,国内当时还没有一家化学品码头废水处理装置能真正地稳定运行,中试是个小装置,若真的做了大工程,可能也就不行了。 我们的机遇是中央台视台的一次“曝光”。广东一家有资质处理这种危险化学品废水的公司,该公司收了中山的一家大型印染厂污泥的处置费用,将收到的污泥,不仅没有送回工厂处理,而是偷偷地将污泥直接排到珠江,这是非常恶劣的环境污染事件。而粤海公司的这个化学品码头,是全国主要的进口硫醇集散地。硫醇是一种极臭的化学品,主要用于煤气的“加香”,煤气本身无味,为了让煤气泄漏时人们能知道有煤气漏了,其在煤气中的投加量极少,但气味极强。该码头原来硫醇的废水也由这家有资质的公司处理,但在运输这个废水时,因水极臭,很容易引起周围居民的投拆,这个有资质的公司不敢再收这种化学品废水进行处理了,他们声称:目前受中央台“曝光”的影响,公司必须小心翼翼,若处理这个废水,再有人投诉,将其“资质证书”吊销了,就得不偿失了,即使码头方面愿意支付每吨废水处置费用 6000 元,这个公司都不干。我们的中试装置就在码头,我们将他们的硫醇废水通过臭氧系统氧化脱臭,发现用臭氧对硫醇的脱臭效果极好。故我们提出给他们做一套专门用于硫醇废水的臭氧脱臭系统,报价只有 10 万多元。他们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就同意了。工业化臭氧氧化硫醇脱臭装置建好后,很快就将其极臭的硫醇废水处理完毕,很臭的硫醇废水,经臭氧氧化处理后,废水散发出淡淡有点甜的“酱香型”的酒香,吨水处理的电耗只要 5 元钱。 由于第一次使用臭氧氧化硫醇废水,我们也因这项工程,申请了一项国内发明专利并获得了授权。 公司的总经理很高兴,感觉我们的工程装置还行,终于同意让我们上一套工业化的综合码头废水处理系统,处理他们码头的所有化工仓储废水,他的想法就是:我们已解决了他们一个大难题,这个工业化的处理系统, 100 万左右,即使不成功,已解决的硫醇废水也值。故 我们终于有了第一个改造码头全套处理化学仓储废水的工程项目的机会。 由于是我们搞的第一个码头工程,在合同上我们还是比较保守的,出水的 COD 保证值只是小于 300mg/L ,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接纳标准。工程建成实际运行后,出水的 COD 值一直低于 60 mg/L ,出水水质很好,工厂没有将出水排入下水道,而是全部回用到工厂消防系统及绿化的补充水。公司总经理也非常高兴,见人都夸 这个工程只用了半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且废水处理装置也成为带客户参观的必去景点 ,我们也成为好朋友。 在粤海码头的项目做好后,珠海的一个化工仓储码头知道后,来粤海码头参观,粤海的总经理热情地推荐我们的工艺,肯定了我们的处理技术及处理效果,很快珠海的恒基达鑫公司就与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这次 我们合作协议的处理出水标准就按 COD 小于 60mg/L 签订。 后来,该公司在江苏扬州仪征的化工仓储码头,也是请我们去做, 都取得了极好的处理效果。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码头项目是东莞的一家化学品油料仓储码头。码头的老板是东莞本地人,也是一个能人,不仅做化学品仓储码头,还涉足酒店业,房地产等行业,并拥有一支球队。由于搞房地产等,也就会做污水处理设施,他们的化学品仓储码头的废水处理系统,就由他们自己的工程公司设计并施工。我做环境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时,看过他们当时的处理系统,建筑外形挺漂亮,但就是不能运行,处于闲置状态。我问了现场的经理,他告诉我,废水处理设施建好后,培养微生物,运行,驯化就花一个多月,有时运行不到一周,就因进了某种化学品的废水,系统就崩溃了;不死心,再培养一次,又崩溃了,三次后,就没有人再有信心来搞它了。我告诉他,我们可以做。他并不相信,并讲老板甚至讲过:港口码头的废水看来是搞不好的,老板自己也没有见过能搞好的,谁能搞好了,就可能得“诺贝尔奖”。因为这个化学品仓储码头就在老板的家乡附近,有一次码头的废水排入附近的河沟中引起大量的鱼死亡,虽然当地的环保部门没有找上门来,但家乡群众的背后骂声,老板也感到了一点社会压力,通过手下的经理约我见面。我就开车去他们公司的总部。谈了一会儿,他手下的一个专门搞工程的负责人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设计的废水处理系统不行,关键问题是什么。我非常诚实地回答:他们的工艺采用先厌氧后好氧的处理方法,这是常规的生活及工业废水处理方法,一般有机物浓度高,先用厌氧处理,后然用好氧作进一步的深度处理是合理的。厌氧的优点是可以处理高浓度的废水,但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即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很差,对废水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差,这样当废水的水质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厌氧处理系统首先崩溃,后面的好氧处理系统也就跟着崩溃了。我这样一讲,他就回答:讲得好象有道理,请我吃饭,并很快决定,由我们改造他现有的港口码头废水处理系统,合同的惩罚条款也是非常详细的。 2012 年 3 月开始改造,前段时间,我去他们码头约了他们现场的经理,经理对我非常客气,请我吃饭,并讲废水处理系统经改造后,已经历了 3-4 次化学品的重大冲击,每次都安全渡过危险,处理效果非常好,并又重提老板讲的“诺贝尔奖”的笑话,我讲那“ NB 奖”那么好拿,就不会那么牛皮烘烘了。前 2 天我的助手告诉我,该公司的工程尾款已汇到账户。我想只要我们将工程做得让对方没有任何借口不给钱,或不给钱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尾款就不成问题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容易,做某一领域的第一个工程也是不容易的,不仅不容易拿到这种项目,做工程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要拿到这种项目,机遇是非常重要因素。 这个“吃螃蟹的人”,不仅是我们做这个第一个工程的人,第一个接收这种新技术的人,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时常对他们也深怀感恩之心。 目前我们的港口化学品仓储废水处理系统,已成为广东省海事局指定的可稳定达标的处理设施,已完成的港口工程项目,全部能稳定达标运行。
9924 次阅读|44 个评论
火焰研究:化学创新新领域
zhpd55 2012-6-9 18:16
火焰研究:化学创新新领域
据 ScienceDaily ( 科学日报 ) 2012 年 6 月 7 日 报道,英国 伦敦 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简称 UCL )的化学家已经发现了火焰的新属性,使在火焰中控制固体表面的反应成为可能,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化学创新的新领域。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 Atif Elahi, Toks Fowowe, Daren J. Caruana. Dynamic Electrochemistry in Flame Plasma Electrolyte . Angewandte Chemie , 2012; DOI: 10.1002/ange.201200226 ),而且该 研究的作者发现 , 他们先前对火焰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们首次证明,这种火焰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特定类型化学,即被称为氧化还原化学,能准确地在固体表面进行控制。对于未来技术而言,此发现具有广泛的影响。例如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检测以及开发我们对于闪电化学的理解。它也打开了使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管理的可能。 研究结果表明 , 根据火焰的化学构成 , 科学家可以记录一个独特的电子指纹。该指纹是一种固体传导表面特定化学物质行为的后果,此表面的电子在一个非常精确的电压条件下可以交换。来自 UCL 化学系的 Daren Caruana 博士认为,各种火焰完全可以模仿,使人们构造出高效燃烧器和内燃机。但是火焰中存在的带电离子和电子,给了他们一个独特的电属性。 Caruana 博士补充说 :“ 考虑到气态等离子火焰作为一种电解质 , 我们证明 , 在固 - 气界面有可能控制氧化还原反应 ”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电极体系可以用于探测火焰的化学构成。通过对火焰添加化学物种,他们能够在特定的电压下,得到不同的电流信号,给出一个独特的电化学指纹 , 被称之为伏安图( voltammogram )。氧化钨、氧化钼和氧化钒 3 种不同金属氧化物的伏安图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该小组的研究亦显示 , 电流信号的大小取决于火焰中氧化物的数量多少。虽然这种现象在液体中是时空见惯的 , 但是在气相却是首次显示。 UCL 化学家已经表明 , 固 - 气反应与其在液相的等价反应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新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的前景将使新技术的应用于电沉积、电分析和电解等 , 这将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研究人员同时认为,神秘的火焰属性一直使人们感到迷惑不解,难以想象,关于火和火焰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需要深究。 ange_201200226_sm_miscellaneous_information.pdf
4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新领域的探索》读后感
王飞跃 2012-3-6 14:00
我是 2004 年夏末答应就《科学新领域的探索》写一篇书评。收到此书,方知是考夫曼《 Investigation 》的中译本。粗读之后,有许多困惑,只好再买一本英文原版来读。可读完原版之后,一些文字上的困惑是没有了,却又多了一些内容上的不解。或许这是自己有限的生物学知识造成的,不管怎样,这使我一直无法下定决心完成这篇书评。 直到 2005 年的三月,我去美德州开会,得知 Dembski 和考夫曼将获得今年德州农工大学的 Trotter 奖,这使我突然想起 Dembski 对考夫曼的另一本风格相近的专著《 At Home in the Universe: The Search for the Laws of Self Organization and Complexity 》(中译本《宇宙为家》)的评论,也使我决定尽快完成这篇书评。 Dembski 和考夫曼都是当今美国颇有争议的生物学家,而且都是著作等身,但其大多数又都是非主流学术著作或论文,主要是面向大众的高级科学思想或哲学论述。 Dembski 年轻,兴趣广泛,获数学、神学和哲学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主要观点是针对进化论的“智能设计( Intelligent Design )”论,也与考夫曼的自组织进化论相对立,同时引申出两人之间关于“智能主体( intelligent agents )”与“自主主体( autonomous agents )”的多次辩论。 在评论考夫曼的《宇宙为家》一书之前, Dembski 引用了一个关于上世纪著名的哲学家 Carnap 及其哲学研究方法的笑话。这个笑话是说 Carnap 的哲学研究方法就是任何的哲学探索都以“考虑形式语言 L ( Consider a formal language L )”的声明来开头。意思就是说 Carnap 总希望用形式语言的内在精度来讨论问题,但不幸的是这样的精度是有代价的。形式语言非自然语言,形式语言可表述的问题不见得与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能联系的上。采用形式语言,问题首先就变成了它能否充分的抓住研究的对象和本质。 Dembski 把这个笑话移到考夫曼和他采用的科学方法,结果成了:考夫曼的方法就是任何的科学探索都以“考虑 NK 布尔网络( Consider an NK Boolean network )”的声明来开头。 NK 布尔网络是考夫曼 30 多年前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命现象的随机布尔网络。在《宇宙为家》一书中,作者始终都是把现实世界的问题转换成涉及 NK 布尔网络的玩具世界问题来讨论。像 Carnap 的形式语言一样, NK 布尔网络具有完全逻辑精度的优点,但同时也具有与现实脱节的缺点。 Dembski 认为,正是这一缺点,最终导致了考夫曼工作的失败。 我虽然不想评论 Dembski 评论的对否,可我感到上面的笑话放在目前这本书上也十分恰当。也就是说,考夫曼在《 Investigation 》一书的科学探索方法就是把所有的讨论放到“考虑自主主体的自组织系统( Consider a self-organizing system of autonomous agents )”声明之下,然后所有的动机、推断和结论就都符合逻辑,自然而然了。 其实,玩笑归玩笑,考夫曼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作者已声明这是一项探索性或调查性工作。我们不应以如何同现实相联系来苛求作者,特别是涉及外星生命及其广义生物学理论,又有谁知道现实是什么?真的现在就能把这种联系说圆,就不是“探索”了。 就像一些物理学家试图建立各种力的大统一理论一样,在《 Investigation 》一书中,考夫曼也试图以物理学的框架、概念和方法为基础,建立一个包罗生命和物理现象的广义生物学的统一理论。考夫曼体系的核心概念是自主主体,根据他的定义,就是能够完成至少一个热力学功循环的自我繁殖系统。对于考夫曼而言,生命,不管是已知地球的,还是未知外星的生命,可能都是这些自主主体的有机组织,源于它们在非平衡的“混沌边缘”上向“相邻可能( adjacent possible )”的扩展,因此是在“牛顿、爱因斯坦、玻尔”之外(按中文译者的说法,可能也是原作者的本意,是对他们的超越)。问题是定义不存在真与假,定义的价值在其是否有用,而对于一个创新的理论,其定义必须导致新的发现或事物。显然,考夫曼的理论及其“自主主体”和“相邻可能”的定义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一旦走到这一步,按考夫曼在 2003 年的一次讲演所声称的,不用 10 、 15 或 20 年,通过生物学和纳米科学的结合,我们就可以制造自主主体,创造“自我繁殖并作功循环的化学系统”,广义生命由此也就来了!或许没有考夫曼的理论,这一天也会到来。 为此考夫曼在书中还提出用于广义生物系统的四个候选的一般定律或法则。第一个称为混沌的动态边缘(中译文称之为动力学混沌边缘),是说自主主体必须生活在它们能承受的最复杂的“游戏”里;第二个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建立,是说通过群体的集装达到自组织临界状态;第三个与 Per Bak 的生态系统临界性相关,是说适应度景观与有机体通过共同演化调节达到自组织临界状态,这里主要的说明又是依据考夫曼自己的 NK 布尔网络;第四个涉及“相邻可能”的概念,是说系统将以自组织临界方式向“相邻可能”的膨胀。 毫无疑问本书是按文学作品的风格写作的。大量的科学数据和理论,看似是逻辑的推演,但又像是文学中常用的比兴、烘托、夸饰和隐喻。当然,这可能也是此类书畅销的主要原因。不过这样一来,就像自主主体要生活在混沌的边缘一样,这类著作也只能放在主流科学的边缘。这里我丝毫没有贬意,因为新的、革命性的理论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就像许多人相信新秩序是从混沌边缘产生的是同一个道理。 考夫曼的假说或理论到底有多大的科学价值,我无法评估。但新书介绍中所说的“提出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或“超越牛顿,爱因斯坦,波尔的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的更具有普遍的自然观”,似乎过头。这里“超越”的英文原词是“ Beyond ”,可能译成“之外”更合适。我曾问过在美加州大学 LA 分校做生物学研究的一位朋友,问他对考夫曼理论的看法。他的回答是:不能说他的理论没有价值,但是非主流,更主要的是没有实验或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基础。考夫曼的一些想法许多人都会有,但无法作为正式的科学成果来发表,许多人认为他是以思想家的方式进行生物学研究,同时又以生物学家的方式进行半哲学半思想的思考,通俗地讲就是“哲学家里的生物学家,生物学家里的哲学家”。朋友还开玩笑般的说:这类研究,首先无法得到 Tenure (终身教职)或提升,也很难得到研究基金支持。不过,我并不认为考夫曼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况且他是一位已退休的真正的教授(听说最近又去加拿大任教)。对他不存在升职问题,而且他通过出版商获得自己的“研究基金”,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更是无可厚非。不过,如果考夫曼处于国内目前的环境,其学术思想受到高官的欣赏(如美国副总统戈尔)和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誉,说不定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主流科研机构要求经费支持了。 考夫曼在其书的前言开头提到维根斯坦的《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及其研究工作。我也想借用维根斯坦的一句名言作为对本书的感觉,就是“ To be is to be a value of a variable ”。以这种心态来读此书,与作者和读者也许都有利。同时,我们还可以回想一下常被开玩笑的科学哲学家 Carnap 所指出的:许多哲学问题其实都是假问题( pseudo-problems ),是错用语言的结果。毕竟,这里讨论的是我们知之甚少的“广义生物学”,而且是科学、哲学、文学甚至神学的“混合”式思虑。 读完此书最奇怪的感觉是作者似乎通篇都没有提到也是源于 SFI 的人工生命的概念,查英文书后的名词索引也没有人工生命一词。其实本书的许多思想与人工生命的思想一致,作为 SFI 的 Founding Member 之一和早期外部研究人员 ( External Faculty ) ,考夫曼应当了解人工生命的工作。一定意义上,人工生命比本书的内容更“主流”和“正统”。 我曾与考夫曼教授见过数面,虽没有交谈,但不知为何他总是让我想起社会学家 Helmreich 所说的“读着牛仔科幻小说( Cowboy Science Fiction )长大的白人科学家”。对于考夫曼献身科学探索的精神,尤其是他强烈的自信力,我是十分钦佩的。考夫曼认为他的工作“正开启了新的科学之门( I think I’m opening new scientific doors )”。他的著作的中文版书名说明译者也同意他的看法和自信。不过我觉得有时考夫曼的科学献身精神也使得他走得太远,比如,在上面所提的讲演中,针对外星生命,他说:“ I hope that what we find is radically different than life on Earth because it will open up two major questions. First, what would it be like to have a general biology, a biology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erritorial biology. And second, are there laws that govern biospheres anywhere in the universe? (我希望发现的生命与地球生命截然不同,因为这样就引出了两个主要问题。首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广义生物学,一个自由于地球生物学约束的生物学?其次,有没有控制所有生物圈的法则?)”。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值得让已知的人类、就是我们自己,遭此巨大的变数?我是无法下这个心,宁可不作科学家而希望所有的生命都和我们一样。考夫曼可以不认为科学研究是为人类服务的,但也不必置人类于此险地,好在大家都是在谈无影的假设或玩笑而已。 本书的中译文书名《科学新领域的探索》多少有些引人误“思”入歧途,最初就是这个书名使我答应写一篇书评,希望由此学到一些新的领域知识和研究方法。读后觉得书名和内容相去甚远。其实“探索”,“我的探索”或者“广义生物学的探索”更切实际。最后,我不得不提醒读者,中文版的许多译文其实并不是英文原文的意思。比如把“ I now want to reintroduce a central concept of alarming simplicity. ”(见英文原版第 142 页)译成“现在我要再引进一个核心概念——简单性,这也是一个令人棘手的概念。”(中文译本第 177 页)。这是“实际与相邻可能”一节的第一句话。我饶有兴趣的想看一看何谓“简单性” 这一“棘手”概念,但读完整节乃至整章也不见其影。其实这句话应译为:“现在我要重新引入一个核心概念,它具有令人警觉的简单性。”这里根本不存在“简单性”之概念,作者指的是其“相邻可能”的概念。但总的来说,译者的态度还是相当认真负责的。
21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选择研究热点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2-2-9 10:19
期刊编辑都希望看到能拓展现有范围、开创新领域的研究。科研人员也大都希望自己处于领域的前沿,并做出”重大发现”,但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当于何处着眼。经常,他们见到某个小领域内的“动向”,通常是一波论文发表高潮,却发现此时再去参与又太晚了。所以,必须要能够提前预测到这种“动向”。 下一个重大发现可能很难预测,不过在文献和国际会议中仍然有迹可寻。因此,有必要经常阅读您所在领域的最新文献以获悉最新动态。找寻那些在“讨论”部分中没能解释透彻的结果,无法解释的结果中常蕴含有科学探索的机会;不过也要记得:首先发表这些结果的实验室占有先机。阅读“读者来信”也能帮你发现本领域内的争议,而任何解决这些争议的工作都是期刊编辑所乐见的。 要博览而不是只阅读你本领域的研究。这有助于你发现和其他研究领域进行“交叉”的机会—比如或许又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或者一个无关研究中又发现了一种与你领域有关的新的蛋白相互作用。阅读《自然》、《科学》、《细胞》等顶级期刊是随时了解其他领域进展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检索数据库则是发现与不同研究进行交叉机会的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你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研究的数量和影响力。若某一课题去年的论文发表总数或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发表数大增,就表明该领域已成为”热点”。反之,若新发论文很少,或基本都在低影响因子期刊,就表明该课题不会广受瞩目。 保持了解最新进展,发现“热门”研究领域及潜在“新问题”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参加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常通过论文摘要和壁报的形式报道初步结果,从而让你在结果发表之前就获知最新动向。和其他与会研究者讨论也有助于提炼出最精准的研究问题。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课题受的关注越多,竞争也越大。此外,那些报道有争议的观点、提出难以解释的研究结果以及开创研究新方向的实验室往往占据先机,也许领先好几个月。要考虑你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那里。有无别人没有的专门设备、样品、或资源?能否通过合作在新领域里迅速取得成果?如果有,那么就应着手提炼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然后开展工作,开始角逐。 英文原文 Journal editors want to attract science that is pushing new boundaries and opening up new potential fields of research. Most researchers want to be at the forefront of science to make the next ‘big discovery’, but many aren’t quite sure exactly where to look. Often, by the time they see ‘movement’ in a particular sub-field, usually in the form of a flurry of publications, it is too late to be a part of the action.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anticipate this type of ‘movement’. Anticipating the next big thing can be very difficult, but clues can usually be picked up by reading the literature and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meetings. It is important to stay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literature in your field to stay abreast of developments. Look for results that are described speculatively i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Findings that are difficult to explain often represent fertile ground for scientific enquiry, although it is worth remembering that the lab that initially published those findings will have a good head start. Reading letters to the editor can point to controversies in your field, and any work resolving these would be considered appealing to journal editors. Reading broadly, and not just exclusively reading research in your immediate field, can help you to identify potential “cross-overs” from other fields of research — perhaps a new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or a new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discovered that has relevance to your area of research, but is published in a study completely unrelated to your work. Reading top-tier journals like Nature, Science and Cell is one way to remain current with developments in fields other than your own. Key word database searches are a way to identify otherwise unrelated studies with possible cross-over relevance. Key word database searches can also help you to identify the volume and impact of research in a given area. If there has been a larg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n a particular topic in the last year, or a shift towards publications in high impact factor journals, then that is usually a good indicator that a field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f there are very few recent publications listed, or almost all of the publications listed are in low impact factor journals, then the topic is not likely to be of wide appeal. Another good indicator of a topic’s ‘hotness’ is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that articles in a given field receive, something that does not always go hand-in-hand with the journal’s impact factor; however, by the time a trend is recognized using this method, it is likely to be too late to join the rush. Certainly, seeing the same paper cited several times in different papers within a year of its publication is a good indication that the area is attracting considerable interest.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keep up to date with new developments and to identify ‘fashionable’ areas of research and potential ‘new problems’ is attendance at international meetings. Often this is where preliminary findings are presented, in abstract and poster form, giving you an awareness of new directions in a field before the findings are published. Discussions with other researchers at these meetings can help you to refine your research questions to the most pertinent. Finally, it is worthwhile remembering that greater interest in a topic means greater competition, and that the labs that have already published work revealing controversies, presenting unexplained findings and opening up new direction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head start in the area, perhaps of several months. Think about your particular advantages. Do you have access to specialized equipment that other researchers might not have? Do you have access to samples or other resources that other researchers do not? Do you have existing collaborations that you can leverage to make rapid findings in the new field? If so, you should get to work on refining your research questions, designing your latest study and performing the research; the race is on.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5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股民的呼唤:期待方舟子开辟打假新领域
热度 3 卫军英 2012-2-3 17:23
最近方韩大战打得难分难解,双方粉丝口水成河。只是延续了一些时日也没有什么结果,估计也出不了什么结果。这不很多围观的者越来越觉得没趣了,更觉得这事情玩下去,既无益于社会也无益于个人。所以有股民开始呼唤,请方舟子移师股市,另辟战场,开启股市打假战役。 昨天证监会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了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及申报企业情况。这份之前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的在审企业名单,竟多达515家。绝大多数企业的名字看上去很陌生,看那势头明明就是圈钱的。股市里的钱可是老百姓的血汗钱,那些挤破头皮想上市的企业中,有多少假冒的水分啊。方老师来这里打假比打韩寒的假空间大多了,而且对国家对百姓对整个社会更有意义。所以很多股民呼唤打假英雄移师股市,投资者疾呼:“打假英雄方舟子快来!”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希望方舟子把对韩寒的爱用在股市上,因为“新股发行改革需要你,上市作假揭老底全靠你”。还有网友跟帖称:“方舟子你在哪里,515家企业在等你,终止一起是一起,人手不够团队拟,股民粉丝支持你”。网名琳芭的投资者甚至调侃称,咱们联名上书证监会,帮方舟子在发审委申请个顾问席位吧,没准IPO无限制发行问题就此解决了。 不过,网友们也承认,方舟子来股市也许只能得出一个结果——股民不适合炒股。让他打A股的假,太难为他了。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130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低温度:“无限逼近”开辟科学新领域
kejidaobao 2012-1-31 15:03
-273.15℃,稍具物理常识的人对这个数字都不会陌生——绝对零度,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现在的认识范围内,是不可能达到的一个最低温。目前所知,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是距地球5000光年的布莫让星云,温度为-272℃,被形象地称为“宇宙冰窟”,但它也比绝对零度高出了1℃还多一些。 不过,绝对零度虽然无法达到,却可以无限逼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就创造出当今地球上最低的温度记录:他们使用一种被称为“光学晶格”的技术,可以让原子冷却到“皮度”级别,即绝对温度以上一万亿分之一度的数量级,这个数值与绝对零度的差异之小令人难以置信。在此方面,人类似乎比自然界做得更出色。 对绝对零度的数量级逼近,是人类挑战自身能力的实验场。2003年9月,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创造出现“0.5纳开”的最低温的纪录,即所谓的“纳度”级别,已经到了绝对零度以上十亿分之一度的数量级,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达到绝对零度以上1纳开以内的极端低温,曾在物理界引发强烈轰动,对精确测量和科学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现在,从“纳度”到“皮度”,最低温度又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挑战极限成功的科学家们对此充满了兴奋与自豪之情。 科学家创造最低温度的方法需要用到原子构成的“光学晶格”,光学晶格内部交叉光线构成强度峰值区和凹槽区,凹槽区是能量最低的区域,留在此处的原子“最冷”,科学家们有选择性地将其中不在凹槽区“热原子”剔除,就可以帮助逼近最低温度的极限。 但是,当从最低温度的极值从“纳度”到“皮度”跨越时,出现了一些障碍。因为当原子被加入到这些凹槽区中后,其它后续原子的进入会变得愈来愈困难,温度则无法降低。但以Waseem Bakr为首的研究人员发明了针对这一效应的修正版本,他们小心翼翼地调节交叉光束的强度,确保只有那些最活跃的原子接收到激光束能量,成功地将光学晶格中那些最活跃,因而也“最热”的原子清除出系统,只留下那些“最冷”的原子,多次剔除,从而能使温度持续降低,这一方法的设计被证明非常巧妙,科学家们也因此终于等来了激动人心的“皮度”时刻。 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物质的基本性质常常会发生奇异的改变。例如,液态氦在超低温下会出现从缝隙中溢出的“喷泉”现象,量子力学原理下的神秘特性也会显出端倪,如产生著名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因此,每一次最低温度的极限逼近都会引发物质的新特性浮出,从而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科学家正不遗余力地努力,探索隐藏在“最低温度”深处的奥秘(12月23日Nature)。 “无限逼近”的精度也决定着精确测量的精度。德国的研究人员就在研制出世界上最稳定的环形激光器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进行精确测量,这也是有史以来首次对地球自转摆动情况进行直接测量。 地球的自转并非是完美地平稳旋转。而是“摆动”的,即自转轴会发生移动——虽然仅仅是30英尺,我们在地球表面根本察觉不到,但在在绘制全球定位系统地图、预测向太空发射航天器的运行轨道或测算卫星相对于地球的轨道位置时,还是会带来不小的麻烦。环形激光器使用两束对转式激光,当整个仪器发生旋转时,两束光会因距离差产生光频差,通过一系列高深的数学运算,研究人员就能从这种差异测算出地球自转的摆动情况了。 不过,环形激光器只有在免受外部影响的条件下才能保持稳定,因此,环形激光器位于地下掩体的深处,上面有一条65英尺长的地道,并且要锁上五道又厚又重的冷库门,充分证明了“精度越极限,条件越苛求”的推论。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让“最稳定”的环形激光器变得“更稳定”,以求精度测量的再次突破(12月24日新华网)。 而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对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带宽的极限挑战也结出了硕果。美国珀杜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型光学二极管装置,使用该装置可获得极高的信息处理速度和能力,能让超级计算机变得更快、更强大。 当今导致超级计算机受限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光缆传输的光学信号须转换成电子信号才能在计算机上使用,而进行这种转换需要十分昂贵的设备。而新型的光学二极管无需进行这种费劲的光学-电子信号的转换,因此就可以获得大量带宽,安全方面也会大有保障。而且,这种新型的光学装置体积极小,一个计算机芯片就足以安装数百万个,较之于其他光学二极管,无需外部能源就能传播信号,珀杜大学的电子教授齐明豪认为:“种种优良的特性表明我们研制的这种二极管为实现光信息处理敞开了大门。”(12月22日美国Sciencedaily.网站) 极限挑战开辟出的新领域,总会带给我们出乎意料的惊喜。美国卡内基地球物理实验室的Ronald Cohen带领的科学团队在实验室中模拟出地核和地幔交界处、高达140万个大气压、温度2200℃极端环境时惊异地发现,氧化亚铁从绝缘状态变成了一种导电性极强的金属,但它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而之前认为其金属化与其晶体结构的变化有关联。这一研究结果意味着,由温度和压力条件而定,氧化亚铁既可以是一种绝缘体也可以是一种金属,由于氧化亚铁是地幔中含量第二大的矿物铁方镁石的成分,这一发现可能极大的改变我们对地球深处的动态和磁场的现存认知。看来,“极限逼近”所带来的科学震动感,其强烈性现在已然开始不可估量。■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让课题飞一会
kejidaobao 2012-1-31 14:59
文/彭思龙 前几天跟同学谈一个产品的未来发展,他说了一个想法:让别人的产品飞一会。细想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本来,有个新想法,看到新需求,就希望能够尽早做出产品尽快的推到市场上去,为什么要别人先飞一会?那会不会失去了先发优势?对于科研来说也如此,有些新概念,有些新领域,我们都担心别人捷足先登,于是我们也会心里感觉到很着急,犹如打仗一样,但是对于大多数技术型的课题来说,让别人先飞一会没什么不好,甚至很好。 1) 先行者需要花很大的代价培育市场。对于产品来说,即便我们从开发者角度看,都是可以有一定的实用性的,能够满足用户的一定的需求,但是很遗憾,往往用户并不会在第一时间接受这些实用性。用户需要先经过普及教育,然后搞清楚了其中的名堂,然后才能慢慢地接受一个技术产品。比如,美国有个公司在中国市场上从2002年就推广一种图像处理系统,用于公安行业的应用,但是推广效果一直不好,原因在于,这个系统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的问题,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的应用系统。这就等于是多了个效率工具,而非革命性的工具。此外,系统应用的条件也需要逐渐建立,当条件还没有充分具备的情况下,再好的产品也需要时间。课题也一样,有些课题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就需要一两个很好的想法,那么这样的课题适合去抢,而不能等。但是对于很多应用学科来说,条件往往并不是非常的成熟,无论是配套的技术、市场的认知,还是理论都不成熟,都可能使得课题不能一蹴而就,那就只能慢慢做。在别人拿着这些课题作为研究目标申报项目并且得到资助的情况下,也无需感叹,以为机会就此不再。也许先行获得资助的人仅仅是培育市场的那一批人。在市场上,我们经常看到,先行者变成了先烈。在课题上一样,我们最好变成先驱,而非先烈。 2) 先行者未必都走对路。先行者往往揭开了一个盖子,里面的问题可能非常多,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先行者的强项,并因此走错路,因此可能被后来者抓住机会,这在技术领域比比皆是,尤其在商业技术市场更是如此。网络应用现有的很多成功者并不是最先进入该领域的,往往是吸取了先行者的教训,然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改进,才能够推出市场接受的新模式。而那些先行者,往往是看到了希望,但是等不到成功的那一天就已经退出了这个领域。对于科研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在查阅文献的时候,能够发现,有些人很早就开始了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可能浅尝辄止,然后就转移到了其他领域,而失去了与这个领域重大发现碰撞的机会,让后来者得到了便宜。 3) 先行者会承受不必要的责难。在应用领域,当一个新的概念产生的时候,不管是领导还是用户,都会对这个技术的前景抱有热切的期望,同时对这项技术无论其能力还是实现的速度,都有不适当的预期。这种预期对于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严重的阻碍作用。所谓推动作用是指在制度和资金上进行大力的支持,给课题的研究创造一个社会和经济基础,但是过高的期待会在课题的第一个周期结束后遇到很大的失落,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责难和失望,这种失望会使得该技术的发展遇到短暂的寒冬。这些责难其实本来就不该出现,但是在中国,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现象,其原因无非是作为课题承担者为了获得课题,过高宣传课题的潜在应用前景而忽视其中难点的说明。不过既然是需求,那就不会消失,问题永远还摆在那里,只要后来者继续解决实际问题,机会依然在前面,甚至可能越来越近了。 4) 先行者的心态一般容易失衡。先行进入某个技术领域的组织,往往不切实际的认为这个领域属于他们的,心态就是老大的心态。一般都试图把持市场,但是市场往往只认实力,谁做得漂亮才承认谁。这在市场和科研领域都有这个现象。有些人很早就进入了某个领域进行研究,往往以这个领域的领头人自居,但是这些先行者往往贪多,贪大,就会犯大而全的毛病。我们知道,研究总是从某个点上开始突破,逐渐扩展到整个领域。在某个关键点没有突破的情况下,盲目扩大范围不会有多大的收获。我们的有些课题也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这些问题就是本质的问题,无论谁来做这个课题,都是绕不过的关键点,那就好,静静的做好这些关键点。因为最终的技术能否成熟,完全取决于这些关键点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而不是谁做的更多。如果在失衡的心态下,是不会很容易发现关键的问题,从而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而失去机会。 5) 谦虚谨慎,让课题飞一会。一个好的课题领域往往是人们争相开垦的好地方。不要管别人是否已经插上了红旗,还是已经圈了地,默默的铺好自己的路,把关键的桥梁修好,关键的洞打通,谦虚谨慎,这就很有机会能够在最终的问题解决中胜出。先机往往可能是死亡的号角。让课题飞一会,并不会真正失去课题,相反,平和理性的做法才是做大课题的心态。只要不断地瞄准关键问题,稳扎稳打,胜利者还是我们。 总的来说,根据课题的现状,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别人捷足先登而哀叹,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后悔,让课题飞一会,没什么不好。坚持,有韧性,是胜利的法宝。 (源自科学网博客2011-12-16博文)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2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乔布斯与Apple
热度 1 lizhanhua 2011-10-6 20:04
我喜欢苹果电脑,因为可以有效防病毒,但更让我喜欢的是她的简洁和美丽。用着苹果电脑,怀念着她的创始人。 今天早上看到网上发布的乔布斯去世的消息,接着大量的纪念文章传达着全世界对他的怀念。我也再次看了他在斯坦福大学的讲演。他讲了3个故事,每一个都带着深深的哲理。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积累,但是这种积累并不是有目的的,完全是本能、爱好,而且不知道在何时、何地会有用;第二个故事讲到爱和失去。面对苹果公司的解雇,他没有沉沦的原因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不离不弃。他重新开发了新领域(NeXT, Pix),重回苹果。因此,他告诉斯坦福的大学生们,不停顿,继续找,找到自己的真爱;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把每一天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就知道什么是最该做的。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要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这三个故事综述了人生哲学,跟着感觉走,而感觉来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27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知识创新说两句
lotusboat 2011-9-10 22:00
什么是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呢?先让我们把标准放高一些,看看什么是科学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个人以为,开创性工作主要指如下两类:开创一个新领域、新方向,引起很多人follow up,最终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或者解决一个科学上长期存在未能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样的工作有的能直接带来技术上的进步,有的则对基础科学本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对前一类开创性工作,近年来典型的一例如Kroto和Smalley于1985年发现C60分子,随后的10多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C60和相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上面做工作,发表了无数的文章,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纳米科技的发展。80年代高温超导的发现和随之带来的超导研究热也是类似的一例。90年代C60热的时候,曾有化学家感慨,这个C60给了多少人饭碗啊。因此形象地说,这样的开创性工作可以说是给人饭碗。再往科学史回顾,量子力学等学科的创立,都是这类开创性工作的典范。 后一种情况,较典型的如数学上证明了长期悬而未决的定理猜想(如费马大定理,阿尔伯特系列问题等),或是在物理上实现了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终结了很多同行的饭碗。 以上这种开创性工作的标准显然太高了,面前中国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还没有办法参照这个标准来谈创新。 那么退而求其次,知识创新可以理解为重视工作的原创性(original),原创性并不一定代表大的、开创性的突破。任何小的进展,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都可以认为是原创。对于一般比较好的杂志,审稿人在审稿时候都会被问到,这个工作是否original?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能在像样点杂志发表的工作,多多少少都得有一定的原创性,否则连审稿人这关就过不了。那么什么样的工作连这种原创性也算不上呢?最典型的就是重复模仿性的研究工作。其他形形色色的就多了,无法列举。一般来说,单纯为了发文章、出成果而做的工作,原创性都不会很好。 我想,现在正在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也许更适合采用这个原创性标准吧。能够按照这样的标准搞研究,比较单纯地数SCI文章篇数,已经是进步了。最后还是有请致远谈一谈,作为知识创新工程方案的起草人之一,很想知道你们在提纲里面是如何为知识创新定位的。 【原文2003年发表于虹桥科教论坛】
3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DNA折叠异构体与基因组稳定性
duke01361 2011-9-8 18:24
最近我们应邀写了一本书的中的一章,主要内容讨论了DNA构象与基因组稳定性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很好地整合了以往的DNA构象的化学、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的研究与细胞内DNA修复、基因组稳定性维护的研究,使这两方面的研究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新领域。该文章的发表也使我们成为了国际上相关研究领域一股不容被忽视的力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980do=blogid=440591 是这篇文章的连接。 http://www.intechopen.com/articles/show/title/the-gratuitous-repair-on-undamaged-dna-misfold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3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信息分析模拟技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热度 1 vcitym 2011-6-14 17:55
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4、5月间评出了对未来影响最大的六项前沿技术。它们涉及脑科学、新材料、机器人、医药应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与分析等领域。其中一个就是“未来信息分析模拟技术”。这一技术可大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模拟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提高针对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的预与报和分析能力,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危机管理能力。这个前沿领域与我们的专业密切相关,理应受到高度关注。欧盟委员会宣布对这六大技术研究先期分别给予150万欧元的预科研经费支持。这些研究项目在预研究一年后将参加最终评选。欧盟委员会将从中评出两项作为“未来和新兴技术”,并在此后10年每年给予最高达一亿欧元的科研经费。 这就是眼光。 制高点来自前沿领域。前沿领域来自对科学高地的量测。这项技术也许中国人可以占得先机?用科学的方法实现运筹帷幄,未雨绸缪。 PS:关于预测学 传统预测学是集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奇门遁甲等于一体的以推测已知或未知的事件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现代预测学科学或称预测的科学研究无所不在的不确定性,旨在控制随机性以及减少无知的程度。预测学通过开发数学模型和程序:制定事物未来发展的可靠预测揭示过去发生事件的准确结果。 JakobBernoulli(1654—1705)创立了预测学,目的在于减少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由于不确定性导致错误决策所产生的风险。预测学的理论部分致力于对无知和随机的后果进行数学化分析和描述,无知和随机的具体化就是变异性.预测学的实验部分运用模型,为决策者提供恰当决策的必要信息。 参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6935.shtm 参考: http://baike.soso.com/v424189.htm?ch=ch.bk.innerlink
个人分类: 杂谈|39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新领域的一个要素
allendd 2010-12-7 14:35
刚才突然有了点心里体会马上记下来: 想快速的有效了解一个领域,读很多基础资料效果其实并不见得好,我们总不能都去学科学的母亲math吧。所有我感觉,如果对一个领域想有个comprehensive的了解,必须寻找到最好的资料!
个人分类: 科研学习|1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天地
gzl 2009-6-4 23:43
第一次开通科学网BLOG,看到全是科学的、神圣的,但愿以后经常有时间光顾。 20090604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1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