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宝贝看成都第1站:四川科技馆
热度 2 zlhua 2012-7-7 19:21
宝贝看成都第1站:四川科技馆
个人分类: 幸福记忆花蓝|4010 次阅读|6 个评论
6月16日:陆埮院士科技馆报告
YLPING 2012-6-17 09:10
第一个小朋友(大概初中年纪): 宇宙加速膨胀需要暗能量,那是不是总能量不守恒了? 第二个小朋友(小学低年级模样): 宇宙从大爆炸而来,那爆炸前宇宙外面是什么? 第三个小朋友(小学高年级或初中) 星光随着自身变老而微弱,那么超新星变暗为什么是宇宙加速膨胀而不是超新星自己衰变了呢? 感慨现在小孩如此多知,并且敢于质疑,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
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中国科技馆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2-5-4 21:06
参观中国科技馆
上午参观中国科技馆。这是科技馆迁到新址后第一次去那里。路倒不算远,就在鸟笼(人皆曰鸟巢的那个东东,但在我看来,实在就是个鸟笼)的背后,车基本都是在四环上走。来到科技馆的大门外,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科技馆的新建筑,而是那一队队等待进场的中小学生队伍。这些孩子们太可爱了,特别是小学生们,看到我们这些有着沧桑面孔的人们,都齐声叫着“爷爷好!”“奶奶好!”没有人组织,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些孩子们。 科技馆这么大,展厅这么多,展品这么丰富,要想一样一样仔细看过来,在半天的时间里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对其中的多数展品所展示的科学道理也多少也清楚一点,也没有必要一样一样地看。因此,我们的参观也只能是走马观花。 在第一层“华夏之光”的展厅里,展出了很多中国古代农机具,有水车,有舂米机、磨面机、纺织机,也有指南车以及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等那个时代的科技产品。总的感觉是,这些展品固然宏大、精美,但是缺少历史的说明与依据。也许这只是科技馆,不是档案馆,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且这些展品在历史上是不是真实地存在过,说明似乎也有点语焉不详。在这个展厅里,似乎没有看到孩子们,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时间太过紧张,他们愿意看更有趣的现代科技展品呢?如果将来有可能,我以为,是可以把中国古代科技这一块做得更系统、更详实一些。现在只是一个初步的入门,可以做的事应该更多吧。 第二层“探索与发现”和第三层“科技与生活”这两大展厅,孩子们就很多了,也特别活泼。他们对任何一个可以动手的展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那些只有文字说明,或者只有影像展示的展品,兴趣显然没有那么大。不过,有些所谓可以动手的展品,只是在使用触摸屏,虽然也有互动,但显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动手。不过,孩子们倒不在乎这些,只要能给他们带来乐趣,玩什么都行。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这些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对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展品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试一试,什么都要玩一玩。看到他们的快乐,我们也感到非常快乐。这里本来就应该是孩子们的天堂。 在“科技与生活”展厅里,机械的展品虽然也有,但是似乎不是太多。那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展品确实不少,只是能展示出相关原理的展品似乎不是太多。伦敦科技博物馆里,机械部分有很多可以动手的展品,我去的那时候,并没有什么触摸屏,但手动的东西特别多。任何一个展品,都留出了用手动的装置,包括齿轮传递,蜗轮蜗杆,都有一个小的装置让孩子们,也让成人们来动手查看。现在的触摸屏似乎更高档一些,可是似乎没有了切实的手感。真说不清到底哪种展示手段更好。在伦敦科技博物馆里,有一个东西,给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在木桶里提取奶酪的展品。在一个大木桶里插着一根木棒,然后用这根木棒在桶里用力搅拌。我试了试,那还是挺费劲的,但是参观的孩子们个个都上前去试一试这个做奶酪的方式。虽然这个展品没有太多的科技含量,但是这是人类劳动历史中的一个环节。 有两个展品我看着觉得挺有意思。一个是照明灯耗电量的比较。有四种灯,白炽灯、卤钨灯、节能灯和LED灯。用一个手动的充电器把四种灯的电池同时充电,在电量相同的情况下,看谁的耗电速度最快,结果这个耗电速度的排序就是白炽灯、卤钨灯、节能灯和LED灯。当然,我们现在用的较多的是节能灯了,还没有在普遍的场合使用LED灯。但这个展品很直观,给人很深的印象。 还有一个是流体力学方面的展品,有若干形状的物体,在同样的拉力下,看它们在液体中运行的速度的快慢比较。有两个物体,一个是前圆后尖,一个是前尖后圆,到底它们两个哪个在液体中运动的阻力小,过去我是拿不准的,只能凭想象与推测。而这种想象与推测是靠不住的。今天在现场一试,发现还是前尖后圆的物体在液体中运动的阻力小,从而速度就快一些。这种观察的结果很直观,也给人较深的印象。当然,在数学上这也是应该可以计算的。计算是定量分析,而在定量之前,还是先要定性吧。这有点跟黑格尔说的似的,从质过渡到量。 关注 聚精会神 关注 聚精会神 月球漫步 中国古代农用机械
3964 次阅读|4 个评论
网上中国测绘科技馆的链接
热度 2 jlpemail 2012-3-23 16:44
http://tour.sbsm.gov.cn/
个人分类: 资料库|2843 次阅读|5 个评论
宝贝,我为你骄傲!
热度 7 张海霞 2011-10-29 13:52
中午回家接女儿去科技馆做志愿者,临走时她还执着地拿着羽毛球拍练习,对我说:我要代表班级参加女生羽毛球比赛,这非常重要,然后加了一句:“妈妈,你知道我怎么选上参加羽毛球比赛的吗?”我当然不知,因为已经两个礼拜不在家了,她说:这是一个故事,于是讲了起来: 初一年级组织女生羽毛球比赛,她们班里会打羽毛球的女生不多,包括女儿在内的三个会打的都报了名(最终选两个参加),于是全班同学投票,没想到这三个同学的票一直都一样,怎么投都是一个结果,体育委员和老师都没有办法,只好说:你们三个站起来,我们最后再试一次,这时候三个同学都站了起来,女儿向前走了一步,平静地说:“我弃权,请她们两位代表我们班参加比赛!”大家先是一愣,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班级的难题随着她的这句话迎刃而解了!下课铃响起,全班同学起立给她鼓掌,女生们都跑过来给她拥抱!她一下子成了大家的中心,都挤在她的周围希望跟她说话!短短的几分钟内,班级从一个尴尬的难题,变成了鲜花、掌声、赞扬、欢乐的海洋! 不一会儿,体育委员气喘吁吁地挤了进来,说:“一一,刚才另外一个同学跟我说,她打得没有你好,她弃权,请你代表咱们班继续参加比赛!” 女儿惊呆了,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她的意料:没想到,她简单的一句话、一个让步,不但让她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尊重,大家都说她了不起!而且她还可以代表班级参加比赛! 这是一周之前的事情! 女儿讲的时候很平静,作为听众的我却实在不能平静:宝贝,小小的你做了一件看似平凡却十分了不起的选择,环顾四周,面临重要选择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够从容地“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你做到了,不仅仅对你们班级的同学,而是对很多人产生了影响,包括我本人在内!未来几天我也将面临人生十分重要的选举,我想,你教会了我怎么对待、怎么做,谢谢你,我的宝贝,我为你骄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11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技馆的门票,免还是不免?
热度 10 hujunping 2011-10-23 00:36
科技馆的门票,免还是不免? 10 月 22 日 的《科技日报》头版上登载了 科技馆“免费”,载舟覆舟?——广东科学中心主任王可炜的忧思 一文。通读全文,我们看到,王主任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观点是,收费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利用科技馆的资源。大家是否赞同,别急,且详细分解开来。 一、 此文的第一部分是: 我们曾“免”过。 王主任用一次详细的“免费”经历说明科技馆免费的弊端:(蓝色字体为引用) 他说,其实广东科学中心早在去年 3 月就曾试着“半免费”开放了一次。选择三八妇女节,全天向妇女免费开放。结果当天入馆妇女高达五六万人,馆内人满为患,摩肩接踵,喧声鼎沸,挤成一团。当天闭馆后统计,三成以上的展项被人为损坏,之后 10 多天都无法正常开馆。占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周边农村的老年妇女,而主要的科普对象青少年,反倒来的很少。有的青少年在现场被挤得东倒西歪,吵得头昏脑胀,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接受科普教育,更遑论那些需要参与互动的体验性展项了。 由上段文字可见,免费的最大弊端是 “人满为患”。 但是,我想到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那就是 “免费不免票”。 这不是什么新的高招,我记得我参观过的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还有一些地方的博物馆(如四川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做法都是“免费不免票”。也就是说,去参观之前,必须要事先预约,拿到免费的票才可以入馆参观。这样一来,每天入馆的人数都在掌控范围之中,就不会出现王主任描述的那种拥挤场面了。所以说,门票收费不是唯一的参观人数调控方法。 至于,科技馆中展项被人损坏,这也是常见的现象。正如王主任所说,“动态交互式展项体验”是科技馆区别于博物馆的特色。既然要动手体验,弄坏是再所难免。要减少损坏率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研发的展品要尽可能“皮实”,经得起折腾;其二,加强展品使用的人工指导。 还有,王主任说的,“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周边农村的老年妇女”( 说句题外话,上述事例中免费开放的时间是三八妇女节,难道青少年要成为主要参观群体吗? )。虽然她们不像青少年一样有着大好锦绣前程,但既然她们都有兴趣来参观,也是件好事情。我们不是一直盯着科学素养水平的百分值吗?(虽然很多专家都在批判)如果没有这个群体的科学素养的提高,那又何来全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普遍提高?由此看来,不仅她们应该来科技馆参观,而且要经常来,充分利用社会化的科普资源。 “免”PK"不免”(第一轮):免费! 二、此文的第二部分是 世界也没“免”。 文中指出,在高福利的西方国家,成熟的科技馆行业也是以收费为主。我揣测文中的逻辑是,即便是高福利的国家,科技馆免费也不在福利范围之内。反过来又想,正是因为这些国家是高福利的,所以这些西方国家的国民才有足够的资金消费在科技馆上。就我国国情而言,免费是不是更加显得迫切呢? 再说,我们国家能够在 2002 年立下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应该在有些方面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别人没走过的路,我们可以大胆去探索,而不能成为阻挡我们脚步的理由。 “免”PK"不免”(第二轮):探索“免费”! 三、 此文的第三部分是 发展不能“免”。 文中给出了三个理由:(蓝色字体为引用) 一方面,免费带来的娱乐性消遣和消费,会削弱科技馆的科技含量,慢慢一些科技馆会逐渐脱离科技馆实质;另一方面,国际上共性做法是,医疗可以免费、教育可以免费,博物馆可以免费开放,但科技馆不会免票。因为展项制作研发成本高,要把一个科学原理、科技成果转化成一件科普展项是一项凝聚了众多知识和经验的艰巨劳动,它需要社会的认可,这是对劳动的尊重,展项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也需要激发和鼓励;再者,科技馆免费,面对的是展项损坏大、维修费用高、工程人员积极性不佳的状态,目前正是科技馆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建得越多,费用越高,动手实践的展项会越来越少,没有精品的馆会越多,脱离科技馆的实质,迫使科技馆倒行变成科技博物馆。 “免费带来的娱乐性消遣和消费”,这个判断值得商榷。即便是现在收取门票,但科普的理念不也是倡导“快乐科普”吗?我们担忧的应该在于,“容易得到的东西便不觉得珍惜”。但其实只需要在每人每年免费参观次数上做一些规定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文中提到的科技馆展品的开发和维护方面情况,我不太熟悉。据我印象,国内一些大型的科技馆应该有一笔专门的费用花销在开发和维修上,至于资金是否充足,需不需要门票收入来作贴补,便不得而知。当然,国内很多科技馆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免”PK"不免”(第三轮):争取“免费”! 《科技日报》的这篇报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不免”的理由。但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科技馆门票免费的立论根据。最为普通国民,我们希望政府能够下定决心,让我们享用这顿免费的科技盛宴。但接下来,最好别有那神马“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
个人分类: 创新之源|5917 次阅读|27 个评论
祝贺科学网博主武夷山、吕秀奇、马臻等获得“我与科协”征文大奖
热度 9 liuli66 2011-5-19 20:27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18/12843071.xxxx (sorry, the website has been modified)
302 次阅读|19 个评论
珍爱历史,拒绝假化石
kejidaobao 2011-3-18 15:48
本刊记者/李 娜 3月4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追踪报道了一场学术争端:丹麦科学家Christiansen和上海科技馆黄骥2009年联合发表在PNAS上的化石研究成果“最原始猎豹”被质疑可信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生物学研究所邓涛认为这只猎豹的头骨化石是拼凑出来的。 不止存在于学术层面 2009年,Christiansen和黄骥在PNAS上发表文章,他们依据一件据称产自中国甘肃临夏盆地晚上新世黄土沉积的猎豹头骨化石,建立了一个新种柯氏猎豹 (Acinonyx kurteni),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猎豹。邓涛当即表示质疑,但因为被拒绝直接观察化石,质疑不了了之。2010年,Science最后一期杂志Newsfocus栏目报道中国的假化石问题,邓涛在该文中明确提出了质疑。 邓涛的质疑首先源于化石真实性。他认为,从图片可以看出化石拼凑痕迹明显——化石是用西瓦猎豹头骨的前部和一个伪造的后部拼凑而成的。因此,刊登在PNAS上的文章缺乏事实依据,所谓猎豹新种及其推论均不成立。 面对Science刊登的公开质疑,黄骥等回应指出:标本的颧弓和枕部确实是由石膏修补成完整模样,是化石贩子为了提高标本的商业价值而采用的不正当手段,但这样的修补并不影响“最早的猎豹”的结论。但这个回应没有说服邓涛。 学术争端需要由第三方解决,但是假化石的问题没那么简单。邓涛认为,这件猎豹头骨的作伪手段相当常见,他曾经看到过几百件类似的不同动物的“完整”头骨。一个没有经验的化石收藏者很容易上当。 假化石在中国并不是个新话题,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示。此处所谓假化石并不是指伪造化石,而是指把不同的生物个体的化石经过人为的拼接、镶嵌等修改组合之后的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海生爬行动物研究专家李淳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了假化石在中国的泛滥情况。据他估计,95%以上的博物馆存有假化石。一些国家级的地质博物馆里,有个别展品也有拼凑成分。此外,80%以上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有“不同程度的人为改变和拼凑”。 假化石历史长远 Science杂志2010年最后一期的报道“Altering the Past: China's Faked Fossiles”一文指出,制造假化石的历史并不短。最恶名昭著的就是1912年“皮尔唐人”化石事件,当时“皮尔唐人”化石被称为是衔接猿与人之间的缺失环节而轰动一时,直到1923年一位德国的解剖学家确认“皮尔唐人”化石是由现代人的头骨和猩猩的下颌骨组合而成才将这起恶作剧揭露。另外一个声名狼藉的案例就是1966年古生物学家Friedrich von Huene描述的一个鱼龙幼体化石,当时所谓的“骨骼化石”不过是在岩石上雕刻而成的。 中国也曾经遭遇过“皮尔唐人”的尴尬时刻。1999年,辽宁省的一位农民“发现”了一种“古盗鸟”化石,它有着现代鸟类的身体和恐龙的尾巴。该化石被认为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的一个缺失环节,为鸟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并因此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后来中国科学家以确凿证据表明:化石标本由两种动物——燕鸟的身体和小盗龙的尾巴拼接在一起人工制作出来。 Science文章指出,这种假的化石不仅令化石价值遭受损毁,而且浪费了研究人员的时间、精力,还可能会在无形中改写过去的历史。假化石影响广泛,近年来中国各地兴建自然博物馆,对化石的需求量激增,但是博物馆本身缺乏专业辨别人员,因此假化石的问题难以规避。看到中小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假化石并拍照留念,李淳觉得“很痛心”。 利益驱动及其背后 化石经济和专业鉴定人员的匮乏被认为是假化石泛滥的重要原因。 《人民日报》题为“中国化石人为污染严重,民间修补导致假化石泛滥”文章分析认为,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与“化石经济”的诱惑,假化石遍布各大博物馆,地方博物馆则更甚于国家级博物馆。中国的化石相当一部分是由当地农民挖掘出来,农民为了提高化石售价,往往会私自动手修改斧凿令化石看起来更完整或者更奇特,因为造假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洞悉,所以假化石得以大量流通。 除了化石经济刺激和鉴定人员匮乏之外,古生物学家们还进行着更深入的思考。李淳表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奇石文化和古生物学的学科背景相冲突。李淳认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奇石文化,比如追求各种符合人们审美取向的天然岩石,有时不惜对其加以人工雕琢,甚至天然溶洞的钟乳石也要牵强附会地赋予一些形象联想。中国的石文化中融入了太多人文因素。这一点从国内外的矿石展中就可见一斑,国外的矿石展出时,底托往往就是亚克力支架,突出矿石的天然特质和自然之美;而国内矿石展品往往工于底托的造型设计,希望其与矿石主体“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李淳认为中国人骨子里觉得形状奇特别致的石头更具价值,总是希望“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这种观念也对化石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相反,属于科学范畴的古生物学注重的第一要素是“真实”,在此前提下考虑其自然之美。 此外,李淳告诉《科技导报》,古生物学脱胎于欧洲古老的博物学,古生物化石本质上就是古代生物在当今的存在形式,它的生物属性远远大于其地质属性。而中国的古生物学科一直是设在地质系中,是为判定地层年代和找矿等生产活动服务的,这导致人们不珍视化石本身的天然存在形式,一些地质学者缺乏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不理解化石的生物学意义,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对古生物研究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何改变现状?Science的报道提出为博物馆提供了两个途径,一是加强和专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另一个是培养专业的化石修复人员。李淳认为中国有很好的化石资源,都是研究自然历史的绝佳资料,因此保护化石迫在眉睫,这不仅需要发动更多人保护化石,更要发展多种方式打击假化石,以科学的方法保护化石,将科学发展观在这一领域落到实处。■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西科技馆
热度 1 李丕鹏 2011-1-26 22:15
广西科技馆
个人分类: 科普|20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因斯坦的女人
陈学雷 2010-9-25 08:37
中国科技馆的新馆与我工作的国家天文台隔着奥林匹克公园遥遥相望,开馆有一段时间了(一年?),但我一直还没顾得上去。其实,科技馆的大部分内容可能更适合青少年。不过,从6月到10月6日,科技馆有与瑞士合作举办的爱因斯坦展览(免费)。如果说我曾经有过崇拜的偶像的话,那么爱因斯坦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因此总得找个机会去瞧瞧。 展览很不错,瑞士人着重强调了在爱因斯坦成长的年代,瑞士国家民主、自由和现代化。对德国强调纪律、服从和武力的教育极度反感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的学校里如鱼得水。展览有不少好玩的东西,但我不确定都是原件还是复制品。 也有一个屏幕,展示“爱因斯坦生命中的14个女人”——从他妈妈、妹妹直到最后一个情人。不过,下面的说明中有一段中文翻译错得相当离谱,尽管这个展览的大部分翻译还是比较准确的。 Hefeltmostathiseaseinthecompanyofdominatingwomen,andtheytoooftenfoundhimveryattractive不是“当他在公司指挥女性员工时,他感到最自在,而女性也总是觉得他很有魅力”——爱因斯坦什么时候进公司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与有支配欲的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最自在,而她们也觉得他非常有魅力” 关于爱因斯坦的女人的说明牌 爱因斯坦的成绩单--其实他的成绩挺不错的(满分6分),在瑞士高中被视为天才 以色列建国时请爱因斯坦当总统的邀请信--据说,以方发信后也一直担心,如果爱因斯坦真的接受邀请怎么办,好在爱因斯坦正如预期的那样立刻谢绝了
个人分类: 读史偶得|8342 次阅读|4 个评论
首都机场汉堡王和科技馆自助餐
黄安年 2010-8-28 20:14
首都机场汉堡王和科技馆自助餐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28 日发布 哇哇今天乘坐 CA918 航班由北京飞往纽约,预定起飞时间是 13 : 00 , 10 : 40 分我们就抵达首都机场国行办理登机手续 , 哇哇是第二次乘坐无成人陪伴,上次时间在两年前的 8 月 26 日 , 所以他毫无精神负担 , 对于交代他注意的事项,他一一表示知道,知道,我在飞机上睡一觉后就到了纽约了。 在 11 : 30 分和机场专门负责带 CA981 航班 2 名无成人陪伴工作人员交接前 , 我们来到三号航站楼内机场餐厅的汉堡王食品店,让哇哇品尝一个嫩烤鸡腿堡( 16 元)和一瓶果粒橙( 8 元),这样垫点饥,可以等到飞机起飞后半小时内吃饭。这 24 元一个汉堡一瓶果汁,正和他的胃口,一口气全部报销了。这使我想起前天参观国家科技馆时在地下营业厅吃自助餐, 1 米 4 以下儿童和 65 岁以来老年人只需 25 元 , 任你选择供应的食品和数量,其中就有炸鸡腿(熟练不限)和果汁及葡萄酒,水果等 ( 熟练不限 ) ,也有任选数量不限的比萨饼、糕点、烤羊肉串、牛肉丸子、炸鱼肉片等数十种食品 , 这一比较 , 就感到机场餐厅的价格远高于国家科技馆了。 11 : 40 分 , 国航工作人员带哇哇进入国际航线的安全检查口 , 哇哇挥手和我们告别,结束了他在中国的 75 天暑假生活。明天(美东时间 28 日) 14 : 20 分 ,CA981 航班将飞抵 NYC  JFK机场,他的爸爸和妈妈在那里接他回家 , 9月2日将开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5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哇哇兴致勃勃参观科技馆科学技术与生活部分
黄安年 2010-8-8 21:18
哇哇兴致勃勃参观科技馆科学技术与生活部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8 日发布 七岁的哇哇对于参观中国科技馆,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 今天的重点是参观科技馆的科学技术与生活部分 , 他的兴趣集中在能够自己动手的部分 , 凡是能够自己动手的都要动手试一试,还得问过究竟。新的科技馆比起老科技馆来 , 自己动手的部分要多得多。相比之下 , 未来科技与生活的部分要虚一些 , 孩子的兴趣不是很大。准备还得去一、两次,看看其他部分。 中午我们两人在科技馆的地下餐厅用餐,里面的自助餐比较实惠,不仅方便舒适,而且价格合理 ,65 岁以上老人和 1.4 米以下均半价 (25 元一人 ) ,边吃边休息 , 用餐后接着再参观。 附即时拍摄的照片 17 幅。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3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馆科学探索(A)部分照片
黄安年 2010-6-23 16:11
科技馆科学探索( A )部分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23 日发布 昨天我们带大外孙来到位于奥运会场馆中心地段附近的新科技馆参观。在二个多小时的时间里 , 集中参观了第二层的 A 馆。下面是即时拍摄的部分照片 , 共 31 幅。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44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馆电磁波演示
黄安年 2010-6-23 11:52
科技馆电磁波演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23 日发布 昨天上午我们在科技馆二层 A 馆参观时 ,10:00-10:15 有一场电磁波的互动演示 , 吸引一些青少年观众 , 有的小朋友勇于登台互动 , 这里是即时拍摄的7幅照片,感受接电前后的不同反应。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44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外孙对科技馆有着浓厚兴趣
黄安年 2010-6-22 22:12
大外孙对科技馆有着浓厚兴趣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22 日发布 2008 年 7 月大外孙参观过位于北三环的科技馆 , 今天带他来到位于奥运会场馆中心地段附近的新科技馆参观。他在美国参观过不少顶尖的科学馆,对于这个科技馆他还是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二个多小时的时间里 , 仅仅参观了第二层的 A 馆,走马观花看了 B 馆 , 而第三、四层和科学乐园馆还都没有参观。他不到七岁,自己动手能力较强,对于说明的英文部分理解要强于中文部分 , 自己能够逐一细看说明 , 大人只是给以适当解释,对于规定场次(如 10 : 00-10 : 15 分的磁场)的表演也有很大兴趣。有了这一次 , 准备带他再来三四次 , 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科普知识。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34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普图书出版的重大创新——评《书本科技馆》
kepushe 2010-4-28 22:41
苏青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套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新的大型科普图书 《书本科技馆》。 说它充满了创新,一点也不为过。首先,它在内容编排设计上有创新,体现了图书著作者和出版者针对特定读者对象 青少年而精心设计、巧妙编排的匠心。《书本科技馆》首批出版共推出 3 卷本,分别为材料科学馆、人体科学馆(卷一),机械馆、光学馆(卷二),能源馆、电子技术馆、数学馆(卷三),内容涉及数学、光学、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人体科学等科技领域。每卷又各设 10 项科学实验,读者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有趣的画面,通过亲手操作这些实验,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与纳米技术、电影原理、太阳能电池、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电容、偏振光、连杆机构、齿轮传动、全息摄影、望远镜原理、逻辑门电路、莫氏条纹、光的反射、菲涅尔透镜、三原色、磁铁特性、光导纤维、勾股定理、双曲狭缝、正态分布、数学悖论、听觉系统、视觉系统等有关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可以说,全套图书构成了一个小巧、精致、袖珍的科技馆。逐次打开三卷本图书阅读,如同徜徉在科技馆一个个不同的展厅;动手操作书中所列的各项实验,仿佛是足不出户正在 科技馆 到此一游 。 其次,《书本科技馆》在科普图书的出版形式上有重大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后,积极开展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普教育活动,成为广大科普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科普图书如何做到知识准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阅读有趣、读者喜爱,更是出版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践行的重要课题。在此,《书本科技馆》 一种创新的互动性科普图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作者张承光高级工程师运用自己发明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 书本式电子应用技术演示 这一新型科技成果,将传动装置、光电元件、集成电路、发声器件、传感器等元器件微型化、集成化后设置在密实纸板上,同时配以文字、图片、漫画、光盘和实物模型来说明、演示相关的科学原理,操作相对应的科学实验,使这套图书集器件出版、纸质出版和电子出版于一体,集科学性、艺术性、交互性和实用性于一身,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综合出版图书形式。可以说,《书本科技馆》既是器械化了的科普知识图书,又是书本化了的微型科学实验教具;既可作为图书用于阅读,也可作为科普教具、展具用于课堂教学和活动性科普展览。 再则,《书本科技馆》突破了传统的仅用视觉进行阅读的局限。在使用这套综合运用了声(扬声器)、光(发光元件)、电(光敏电池、普通电池)、力(机械传动装置)等元件、器件的新型科普图书时,青少年读者既可通过阅读文字、图片和漫画来学习、掌握科技知识,又可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从操作实验时发出的声和光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可以说,这是一部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不仅用眼而且还用手和耳来 阅读 的科普创新好书;它不仅可着眼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尤其适用于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科学实验的能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阅读结合操作、学习配合娱乐的全方位传播知识的新手段、新方法,可谓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正是由于其在出版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书本科技馆》出版后即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书本科技馆》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3-2004 年研发和资助的重要出版项目之一,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制作印制,中国科学技术馆监制。三方出资,联合出版,共同受益,着眼于未来各卷产品的问世,合作打造《书本科技馆》科普图书精品。因此,最后,这种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多方密切合作的出版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中国科学技术馆监制,确保了图书中所述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确保了图书的编校和出版质量以及科普图书的权威性;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制作印制,确保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制达到了一流水平。鉴于在图书形式、装帧设计、出版印制等方面做出的诸多重大创新,《书本科技馆》在出版的当年就分别获得了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装订工艺金奖、中国首届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优秀科普产品金奖、第二届亚洲印刷奖特种印刷金奖和最佳包装设计金奖、 2004 年度三菱印刷机杯印刷质量大奖等殊荣。 当然,作为一种新型科普图书的初步出版探索,《书本科技馆》还有许多值得改善之处。首先,三卷本图书均按学科进行知识分类,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难易程度差别很大,读者定位还不十分准确,建议修订时按文化程度的不同分 小学版 、 初中版 和 高中版 。其次,书中实验操作的文字使用说明写得不十分清晰,语言有待于更加通俗易懂。最后,每卷图书定价 180 元,对普通家庭而言显然偏高;我们寄希望于书中所嵌元器件批量生产以降低图书的出版成本,从而使这套精美的科普图书真正走向平民大众。
个人分类: 精品推介|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馆科学乐园的票价儿童不应高于成人
黄安年 2010-3-6 21:34
科技馆科学乐园的票价儿童不应高于成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6 日发布 中国科技馆内儿童乐园的票价有点怪 , 儿童每人 20 元 , 成人每人 10 元 , 任何人一视同仁,没有优惠。票价没有区别对待本不合适,儿童高于成人更不合理。 科学乐园本意专为 3-10 儿童设置, 展示适合儿童特点的科技内容 , 注重儿童和家长的互动 , 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儿童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拥有较多的科学幻想。既然这样,对于包括广大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儿童在内提供较低大票价,以便更多吸引广大儿童前往参观 , 现在的票价高于成人这样做合理吗? 3-10 岁儿童参观从理论上和行政规定上必须有成人带领,因而如果成人 20 元 , 儿童 10 元 , 对于科技馆的门票收入并无妨碍。现在这个规定可能将一些儿童拒之门外,而不带儿童的成人却享受了比儿童要低一办的票价,其结果儿童乐园里的承认可能超过儿童 , 这样的结果恐怕是科技馆管理者所不愿看到的。 在美国的科技馆里 , 门票是区别对待的 , 对于儿童更是优惠 , 三岁半的幼儿手门票的现象并未看到,这种现象在我国的科技馆看到了 , 实在令人费解。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4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馆建设探讨
yuanpg 2010-1-20 10:19
近年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了进行科普教育和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国家投入了很多的资源进行科技馆的建设,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近期,笔者对国内几个科技馆进行了考察学习。 因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科技馆的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可以说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社会到底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科技馆,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现代科技馆虽然在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建的科技馆怎么吸取前期科技馆的经验与教训,怎样更加贴近现实需要,真正发挥其功能,还是需要多多思考的。 要思考这些问题,首先要分析社会需求和主要的参观者。 首先说社会需要,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中国在农业和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基础制造业, 已经有了较强的实力,成为了制造大国,这些最为基础的低端制造业,为发展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带来了目前所面临的巨大问题,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与环境的破坏。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一些大的问题,都是与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在此背景下,提出以制造强国,中国智造为目标的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将近来的热点,低碳,节能减排,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都是等科技馆的教育,虽然是面向大众和全体参观者,但是主要的参观对象,还是中小学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我国科技馆发展接受《科学时报》的采访
liuli66 2009-7-31 07:17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张巧玲关于我国科技馆发展的采访时,我谈了几个观点,见张巧玲、潘希:科技馆发展现状调查,《科学时报》,2009年7月30日。择要如下: 1)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存在 两极现象 : 一方面 ,很多科技类博物馆门可罗雀,处于闲置状态。如能将这些场馆运用先进理念、政策措施和丰富多彩的展教手段充分激活起来,就可大大提高科技场馆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另一方面 ,新一轮的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如何保证这些改建、扩建或新建的科技馆充满活力,并能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中国科技馆老馆将由北京市科协接管,改为北京科学中心。在一次北京科学中心建设的咨询会上,我提议: 北京科学中心可考虑定位于打造国际上最大的低碳科技馆,树立中国首都努力走向低碳城市的崭新形象。 3)在谈到未来科技场馆的发展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聚集发展 。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 国际上一些城市博物馆具有扎堆或群落现象 ,比如柏林的博物馆岛,那里坐落着好几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和伯尔尼的科技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他借用经济学中的聚集(cluster)概念和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他提出, 我国博物馆包括科技馆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建设,要充分考虑聚集效应。 科技馆发展现状调查 作者:张巧玲 潘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30 9:10:8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9/7/222240.html □本报记者 张巧玲 潘希 我们从7月1日开始闭馆,但每天还是有很多人到这里来。中国科技馆的保安告诉记者。 近日,《科学时报》记者两次因采访事宜来到中国科技馆,均发现虽已闭馆多时,但这里依然门庭若市,许多来北京旅游的游客都徘徊在科技馆门口。 相比之下,记者曾去过一个地方的科技馆,由于展品陈旧而无人光顾。甚至一些地方的科技场馆因为经营困难将其场馆出租,名义上是科技馆,但实质上已变成了商品展示厅。 为何科技类场馆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这一现象不仅引起记者的关注,更引发科技类场馆从业人员和相关专家的深思。 目前,新一轮的科技类场馆建设热潮正悄然兴起,科技类场馆的发展究竟应何去何从? 新发展新问题 究竟什么是科技类场馆,如何对它们进行系统分类,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仍未得出一个定论。 中国科协前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十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教授徐善衍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科技类场馆是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阵地、窗口。从分类上讲,科技类场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和行业科技博物馆。 中国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1978年,茅以升、王大珩等人向邓小平同志提建议,希望能建设中国科技馆,得到邓小平同志和原国家计委的批准,我国的科技馆事业发展从此起步,科技场馆建设也因此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时期。据悉,从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先后挂过科技馆牌子的建筑物就有300多座。 当时的科技馆都是按照科技会堂、科技活动中心建设的,因此真正的展览面积占建筑面积还不到20%。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告诉《科学时报》。 中国科技馆研究员朱幼文也介绍,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各地陆续建起的科技馆,有很多展览教育功能不强、不突出,当时赋予了科技馆太多的功能,包括展览教育、培训实验、科技咨询、青少年科技活动、科技工作者联谊、学术活动,甚至有科技机关的服务。 朱幼文介绍,1997年,中国科协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发现,如按照展厅占建筑面积的50%以上计算,当时全国300多座科技馆只有4家符合要求,有常设展览的也就十来家,有的即使有展厅也不用于科普展览,其原因是不赚钱,当时有媒体甚至批评这些地区的科技馆不务正业。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随着2002年《科普法》和2006年《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我国的科技类场馆尤其是科技馆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阶段。不过,这一阶段科技类场馆的数量并没有大幅增加。 10多年来,科技馆仅从250多座增加到280座。徐善衍介绍,一些小型的科技馆在上世纪9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逐步被淘汰或撤销。据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发布的2008版《中国科普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859个,其中科技馆280个。 这一时期的科普场馆地区分布不均衡是一个突出问题,已有的859个科普场馆中,东部地区的11个省份就有502座,而中西部地区20个省份8亿人口只有357座。截至目前,西藏、海南和甘肃地区仍没有省级综合型科技馆。 朱幼文介绍,到2008年,全国真正符合科技馆建设标准的、以科普展览教育功能为主的科技馆仅有36所。 此外,从人均拥有科技馆的数量来看,按859个科普类场馆计算,我国平均160万人才拥有一个场馆,发达国家平均为20万~40万人就拥有一个科普类场馆。 近年来的统计显示,超过80%的人没有到过科技类场馆。徐善衍说,这充分说明我国现有的科技类场馆仍不能满足需要。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刘立认为,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存在两极现象:一方面,很多科技类博物馆门可罗雀,处于闲置状态。如能将这些场馆运用先进理念、政策措施和丰富多彩的展教手段充分激活起来,就可大大提高科技场馆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如何保证这些改建、扩建或新建的科技馆充满活力,并能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内容匮乏、形式单一仍是瓶颈 刘立曾考察过欧洲的很多科技馆。在采访中,刘立给记者看了许多他带孩子参观这些科技馆的照片,如参观柏林的德国技术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国家科技博物馆、瑞士伯尔尼的爱因斯坦博物馆等。博物馆给孩子带来的快乐着实写在了他们的脸上。 我们参观过的国外科技类场馆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很多都是一家人一起去的。刘立告诉记者。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这些场馆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它们给观众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有许多互动项目,而这正是国内许多科技类场馆所缺乏的。 王渝生在谈到中国的科技类场馆建设问题时也曾指出,特色少、利用率低、互动性差是目前中国的科技馆建设存在的三大问题。 尽管各地科技类场馆的建设正在升温,但因设计和类型单一,科技场馆的利用率和审美观仍不容乐观。王渝生说。 王渝生认为,如果科技场馆不设法增添个性和互动性,那么各地的科技场馆建设热最终将以缺少特色和浪费资源而告终。 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内科技场馆界的关注。记者采访徐善衍时,他刚出差回京:云南新建的博物馆请我去讨论内容建设的问题。近来,徐善衍收到各地新建或扩建科技类场馆的邀请不在少数。 在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期间,徐善衍曾调研过国内众多的科技馆建设。徐善衍总结认为,科技馆建设过程中最难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内容建设。而内容建设永远存在有限的展示面积与众多的展示内容之间难以取舍的矛盾。 现在的科技类场馆建设不缺理念,也不缺目标,每个省的建设方案拿出来,几乎都是要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场馆。徐善衍说,事实上,科技场馆要做到最好并不一定要体现在规模和展品数量上,而应有自己的特色。 今年9月16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将正式开馆迎宾,中国科技馆老馆将由北京市科协接管,改为北京科学中心,王渝生正积极参与北京科学中心的筹备工作。 对于北京科学中心的发展,王渝生已有想法:北京科学中心将与新的中国科技馆在功能上进行错位,形成互补,将会更加凸显北京市的优势和特色,着重反映北京的前沿科学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 刘立则在一次北京科学中心建设的咨询会上提出建议,北京科学中心可考虑定位于打造国际上最大的低碳科技馆,树立中国首都努力走向低碳城市的崭新形象。 科学中心是未来发展方向 从英文上看,科技类场馆有三种说法:nature museum,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cience center,译成中文即自然博物馆、科学技术馆和科学中心。 这三种说法反映出科技馆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王渝生说。其中,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和研究为重点,如我国的自然博物馆;科学技术馆的功能则是展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典型的如德国的技术与工业博物馆;科学中心则是科学的原理和应用,增加了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探索性。 但三者并不是对立的,如中国科技馆,建立之初就是按照科学中心的理念来建设的。而即将开放的中国科技馆新馆将是名副其实的科学中心。事实上,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都是我国已建科学中心的典型。 记者曾在参观上海科技馆时发现,为了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上海科技馆内部展厅设计更趋多样化,如模仿洞穴环境的部分就配合了考古、古生物等内容的互动道具,而模仿飞机操控的道具则在宇宙场景中出现,各个场景间还设计了多种样式的联接通道,让穿梭在其中的人们不会感到厌倦。这些独特的设计也让上海科技馆每年的访问人数超过了100万。 具有较强参与性、互动性及体验性和探索性的科学中心代表着科技馆发展的潮流。王渝生认为。 徐善衍同样指出,科学中心将是未来科技类场馆的发展方向,中心就是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互动,甚至要增加科技咨询和讨论的功能,甚至把科技馆建成古罗马广场那样可以大家一起辩论的地方。 我有个愿望,未来的科技馆和现在科学中心的发展,要像人们进入商场、饭店满足物质需求一样,成为满足人们科学文化精神需求而自由进出的场所。徐善衍说。 在谈到未来科技场馆的发展时,刘立则提出了一个新思路:聚集发展。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国际上一些城市博物馆具有扎堆或群落现象,比如柏林的博物馆岛,那里坐落着好几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和伯尔尼的科技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他借用经济学中的聚集(cluster)概念和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他提出,我国博物馆包括科技馆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建设,要充分考虑聚集效应。 公益性方向不应改变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等部委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此消息亦引起了科技场馆界的关注,不少人都在猜测:科技类场馆作为公益性的科普场所,是否也将迎来免费开放的那一天? 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王渝生认为,科技类场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科普阵地,因此一定要坚持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方向,虽然可以适当地收取门票,但不是长久之计。基本保持科技馆运行的费用一定要由国家投资。 徐善衍同样指出:科技馆作为国家典型的公益性单位的性质不能变,科技馆的基本运转经费应当稳定不变地得到政府支持。 据有关调查,我国已有的科技类场馆中很大一部分是事业单位性质,而且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痕迹,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徐善衍说:财政包干的支持,如果管理不善,就容易使单位从职工到管理者,无竞争之忧、无生存之危。因此,他建议,根据现有的科技类场馆建设标准,尽快设立科技类场馆的内容标准,加强对科技类场馆的考核。 对于科技类场馆的收费问题,采访对象均表示可以适当收取门票。 作为科技馆的建设和长期工作者,我觉得可适当收点费用,设点门槛,比如5元或10元,让想来参观的人承受得起,也可以避免一些人不是为参观而来,而是将科技馆当做一种休闲场所。徐善衍说,甚至可以参照国外的管理,争取基金会和企业的赞助。 徐善衍介绍,按照国际惯例,科技类场馆每年的淘汰率应达到5%~10%。据有关专家估算,科技馆每年的运行费用大约是其建设费用的1/10。财政支持往往难以满足科技馆运营管理的全部需求,需要门票等其他收入作为补充。 《科学时报》 (2009-7-30 A1 要闻) To lidan
210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普图书出版的重大创新——评《书本科技馆》
suqing1961 2007-6-17 10:35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套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新的大型科普图书《书本科技馆》。 说它充满了创新,一点也不为过。首先,它在内容编排设计上有创新,体现了图书著作者和出版者针对特定读者对象青少年而精心设计、巧妙编排的匠心。《书本科技馆》首批出版共推出3卷本,分别为材料科学馆、人体科学馆(卷一),机械馆、光学馆(卷二),能源馆、电子技术馆、数学馆(卷三),内容涉及数学、光学、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人体科学等科技领域。每卷又各设10项科学实验,读者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有趣的画面,通过亲手操作这些实验,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与纳米技术、电影原理、太阳能电池、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电容、偏振光、连杆机构、齿轮传动、全息摄影、望远镜原理、逻辑门电路、莫氏条纹、光的反射、菲涅尔透镜、三原色、磁铁特性、光导纤维、勾股定理、双曲狭缝、正态分布、数学悖论、听觉系统、视觉系统等有关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可以说,全套图书构成了一个小巧、精致、袖珍的科技馆。逐次打开三卷本图书阅读,如同徜徉在科技馆一个个不同的展厅;动手操作书中所列的各项实验,仿佛是足不出户正在科技馆到此一游。 其次,《书本科技馆》在科普图书的出版形式上有重大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后,积极开展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普教育活动,成为广大科普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科普图书如何做到知识准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阅读有趣、读者喜爱,更是出版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践行的重要课题。在此,《书本科技馆》一种创新的互动性科普图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作者张承光高级工程师运用自己发明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书本式电子应用技术演示这一新型科技成果,将传动装置、光电元件、集成电路、发声器件、传感器等元器件微型化、集成化后设置在密实纸板上,同时配以文字、图片、漫画、光盘和实物模型来说明、演示相关的科学原理,操作相对应的科学实验,使这套图书集器件出版、纸质出版和电子出版于一体,集科学性、艺术性、交互性和实用性于一身,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综合出版图书形式。可以说,《书本科技馆》既是器械化了的科普知识图书,又是书本化了的微型科学实验教具;既可作为图书用于阅读,也可作为科普教具、展具用于课堂教学和活动性科普展览。 再则,《书本科技馆》突破了传统的仅用视觉进行阅读的局限。在使用这套综合运用了声(扬声器)、光(发光元件)、电(光敏电池、普通电池)、力(机械传动装置)等元件、器件的新型科普图书时,青少年读者既可通过阅读文字、图片和漫画来学习、掌握科技知识,又可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从操作实验时发出的声和光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可以说,这是一部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不仅用眼而且还用手和耳来阅读的科普创新好书;它不仅可着眼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尤其适用于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科学实验的能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阅读结合操作、学习配合娱乐的全方位传播知识的新手段、新方法,可谓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正是由于其在出版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书本科技馆》出版后即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书本科技馆》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3-2004年研发和资助的重要出版项目之一,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制作印制,中国科学技术馆监制。三方出资,联合出版,共同受益,着眼于未来各卷产品的问世,合作打造《书本科技馆》科普图书精品。因此,最后,这种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多方密切合作的出版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中国科学技术馆监制,确保了图书中所述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确保了图书的编校和出版质量以及科普图书的权威性;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制作印制,确保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制达到了一流水平。鉴于在图书形式、装帧设计、出版印制等方面做出的诸多重大创新,《书本科技馆》在出版的当年就分别获得了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装订工艺金奖、中国首届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优秀科普产品金奖、第二届亚洲印刷奖特种印刷金奖和最佳包装设计金奖、2004年度三菱印刷机杯印刷质量大奖等殊荣。 当然,作为一种新型科普图书的初步出版探索,《书本科技馆》还有许多值得改善之处。首先,三卷本图书均按学科进行知识分类,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难易程度差别很大,读者定位还不十分准确,建议修订时按文化程度的不同分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其次,书中实验操作的文字使用说明写得不十分清晰,语言有待于更加通俗易懂。最后,每卷图书定价180元,对普通家庭而言显然偏高;我们寄希望于书中所嵌元器件批量生产以降低图书的出版成本,从而使这套精美的科普图书真正走向平民大众。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4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