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出版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出版社

相关日志

同样是编辑给人的感受真的很不同
热度 1 duke01361 2011-4-13 03:07
这些天除了给学生上课、写学科基地建设计划、忙着在国内不同地方招生、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等的研究之外,写着两篇英文稿件,一篇给国内的国际杂志(真的是国际杂志,不是我绕!这个杂志去年属科学院的SCI4区),一篇是欧洲一家出版社的组稿,实际上一篇是论文,一篇是书稿。那篇论文已经过同行评审,得到“important","interesting""worth publishing”blablabla,只是需要重新编辑(当时匆匆而就,希望先给审稿专家看过再说...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合适的,但却这么做了,请大家不要效仿),这个过程的截至日期是4月9日;而那书稿的截至日期为4月14日(后天),由于事情繁多希望把论文的文字和术语统一(人家要求这么做),之后就上传了修改稿,当天,编辑来信说重新修改,再改后,编辑说里面参考文献太多,问我 have read every paper? 版式不堪到“werid", 我觉得这些话很侮辱,很暴力,颇具攻击性!所以很生气,便打电话和编辑“吵了一架”,我明确要求编辑具体指出问题在哪里,编辑随后列出了一个单子(英文的),读罢那个长长的单子,我发现确实有几处说的在理,有些不在理,便回信给那位编辑指出来。并诚心诚意地解释,并对我的失控表示了真诚的歉意! 之后,编辑好心地把一篇中国文的文稿给我寄过来,请我参考,意思是作为范文吧!我仔细拜读了那篇文稿,觉得语言不但幼稚, 而且还有很多style的错误,比如 that后面全部加the等等,我把这事情通过电话给编辑解释了,说这篇稿件不合适参考,编辑便好心好意地把2008年的一篇稿件发给我,接着参考,我再次仔细拜读,估计这篇是科学院某所的文章,这篇文章版式自然已经编辑认可,所以便请了一位学生按照那个样子编辑,我在拜托那篇文稿时,觉得其中某些地方的句子语序明显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写就,所以觉得挺chinglish的。就给编辑回信说,这个稿件也有错误,特别是其chinglish的style很难模仿。我同时告诉编辑,我会改我们的文章,但是一定会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改!此时依然是4月9日,情况越发紧急,在这种紧急情况,我深夜统稿,之后于凌晨上传,结果编辑也不搭理我了...文章状态显示:submitted to journal...呜呼! 我担心编辑会不理解我,为难我,只要拖着...就... 这样的拖延使我没有经历去写那书稿!当然期间还有些什么“生命科学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的计划等等,总之,时间耽误了,书稿润色就没有时间了... 万般无奈,我一面深夜忙赶书稿,一面给编辑写信,请求多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 那位编辑立马回信说:理解我的情况,再给我两个星期的时间... 我的感受: 我希望编辑给作者发修改任务的时候,最后斟酌再三,并且要明确告诉作者修改什么地方,修改哪些方面...使作者明白问题在哪里,如何操作... 当然,编辑认真负责是我非常赞同的,但我真心希望可以给些柔性空间... ........... 更多的话我也不想再说了,因为实在非常累了!但是,今天上课还是被学生骂了“胡说八道”,我讲的知识点学生们听不懂,在我征求一个学生的意见时,这位学生脱口说出“胡说八道”(其实真的不是我胡说八道,真的是这个学生太放肆,他声称看了《基因IIIIIIII》,不用再看教科书,所以当时上分子课,他拿着本免疫书...呜呼!).... 晚上觉得心口或胃部很难受!,搞不清是心脏还是胃的问题,对此,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服用了一片马丁凌,我想如果30分钟之后缓解了,那么就是胃口出了毛病,如果还是不管用,就可能是心脏出了毛病... 遗传学家的思维啊! 过了不到一个小时的光景,觉得疼痛减轻了,呜呼!原来是胃口出了问题.但值得欣慰的是自治了!
个人分类: Life a Bit|31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社会行为动力学的建立——评蔡华《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
热度 1 suntao 2011-4-9 18:36
社会行为动力学的建立 澜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蔡华 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科学是什么?今天,在一般人的常识中,这是一个不加思考就可以轻易回答的问题。科学就是自然科学,是人类通过对自然世界的客观观察和研究而得到的绝对客观真理。 如果不作精致的科学史考证,大略把科学的源头追溯到伽利略的话,自然科学已经是一位400岁的老者了。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自然科学脱离了哲学,独立壮大,并在各个分支方向上细致分化。对自然现象的强大的解释力、预言的准确性和在实际运用中的辉煌成功使自然科学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客观真理地位。就连大约200年后出现的晚辈——社会科学,在尚不清楚科学为何的情况下,其各分支学科都已把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设定为科学。那时的重要学者几乎都认为只有使用“科学”一词,社会人文学科的地位和客观真理性才能得到表达和保障。 20世纪90年代,一场被称为“科学大战”的辩论在学术界爆发,继而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关注。公开冲突的双方可以分为人文社会诸学科阵营和自然科学阵营。前者观点大致可归结为:自然科学研究过程极具主观色彩,语言、政治和利益在研究中经常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自然科学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甚至只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之间达成的一致观点而已。自然科学阵营,包括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则极力为自然科学知识的绝对客观性进行辩护。论战期间涌现了大量出版物 ,双方互不相让,最终也未能分出高下:自然科学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一核心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有趣的是,这并不是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第一次遭遇挑战。此前,彭加勒(H. Poincaré)就对此类质疑进行过反击 。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会不断重演呢?问题就在于人类发明了科学,但对于作为知识的科学成果和作为行为的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没有准确的认识。换句话说,在一般意义上,虽然人类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但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发现客观规律的。每次争论的结束,都不是因为问题被完美解决了,偃旗息鼓的原因更多的是任何一方都无法提出可以说服对方的有力论证,最后双方都发现即使争论持续下去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各自罢兵休战。我们预期,如果人类在科学研究中的行为规律这一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类似的争论还将在未来反复出现。 云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蔡华的新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法文版L’homme pensé par l’homme: du statut scientifique des sciences sociales, 已于2008年8月由法国大学出版社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科学的新观点。同时,此项研究也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提出一些重要的看法和意见。虽然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上,一些学者经常身兼二职,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昔日的自然科学家们也曾从哲学中获益颇多,但今天的自然科学已成参天大树。它的几乎每个细小的分支领域都发展出了一套“完备”的、可供自身持续发展的道路,似乎再也不需要其它学科的研究者来“指手划脚”了。那么,为什么一个研究文化的学者可以对科学的本质提出假说,而这两个学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关键在于,社会科学对科学本质的探索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具体作用,它是否会与物理学家费曼(R. Feynman)对科学哲学的类比:“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就像鸟类学对于鸟一样,毫无用处”一样呢? 实则不然。 对自然科学家而言,几种相互竞争的理论在一定时期里并存是司空见惯的。它们对同一现象给出不同解释,并指向不同的研究路径。例如神经元突触之间信号传递的化学物质传导理论和电传导理论;又如基础数学领域的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等流派;再如试图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各种量子引力理论,包括弦论、圈量子引力论、欧几里德量子引力论和因果动态三角分割理论等。为什么自然科学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大相径庭?更甚者,我们不难看到,少数科学家在研究中坚定地遵循着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没有希望的研究路径。这种执着既提供了成功的榜样,但也不乏惨败的实例。如果自然科学研究活动是完全客观的,那如何解释受过专业训练的学者对同一自然现象,同一实验数据抱有不同的观点?难道是“猜”中正确结果的研究者能比其他研究者 “看”到更加客观的事实?为什么同样的一种行为方式——执着,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一切难道是学者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认知系统的构造各不相同,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倘如此,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就可以归结为生物学过程,那我们就该期望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可以为我们找到科学发现的规律。但至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人们感知和认识外界的生物系统在构造上有本质的差别。如果科学研究过程是客观的,我们也还没有找到描写此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实体之间的客观关系,而其研究活动是获取知识的一种行为。如果这种行为由自然规律所支配,那么自然科学就可以研究其本身的行为规律。不幸的是,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科学活动决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可以完全用自然科学规律说明的过程。对自然科学知识及行为特性的探索不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内,鸟儿无法成为鸟类学家,重任落到了人文社会诸学科身上。文化人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多样的人类行为中的统一性,确认并解释人类的所有非自然行为。作为行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对科学行为的研究自然就可以被归入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从更基本的层面上说,如果我们能找到一般人类行为的规律或者说人类行为的动力学方程,那么自然科学研究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特例,从普遍方程式中推导出其运动规律也就极具可能性了。 蔡华的著作始于讨论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乱伦禁忌的原因。之前学术界对乱伦禁忌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是指不允许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或性交。对这样的人类行为,如果我们仅从生物学优生的角度考虑,难题随之出现:为什么不同的社会采用不同的禁婚范围?对此,生物学无法给出完美的解释。作为人类学亲属关系研究专家,蔡华有力地论证了:1.此种现象的多样性并不是因为不同社会对世界的观察的客观性程度不同;2.人类行为没有完全按照生物学规律来操作,否则社会将不能延续。在这一问题上得到的最终结论是:每一个人在其社会中都有一个文化血缘身份,其性行为模式是由这个非生物的身份决定的。禁止具有相同文化血缘身份的人交媾,其因为在于,社会认为他们结合的后代是畸形,更甚者,很多社会还认为这样的结合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灾难。如果我们把“相同文化血缘身份的人交媾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抽象为一个命题,那么禁止相同文化血缘身份的人交媾这一行为就是对一个命题判断为真的后果,此时一种行为是由对一个命题的判断决定的。一个新的概念就此被发现了——信仰。人类的非自然行为正是由它决定的。 人总是持有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把一个命题或一套命题视为与真实存在相符。不论这种看法被称做对一个伪命题或无法检验的命题的信仰,抑或被称做对一种知识或者一种尚待证实的假说的信念,只要这种看法被当作肯定的想法接受,它就开始支配人的行为。例如,当一种看法为一个科学家所接受,即使这个想法包含的命题由于缺乏技术条件而尚待验证,这种被他肯定的看法,即这个科学家的信念,便已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对其研究产生导向作用。相反,当一些命题……出现时,如果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出于种种原因对其并不给予肯定的评判,那么这类看法对他们的行为将不产生作用。同理,一个命题已被证明纯系荒谬,然而,倘它被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接受,那它同样将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制导。(P.97) 自然科学史上此类案例比比皆是,如牛顿晚年对《圣经》的“科学”研究,广义相对论被科学界的广泛接受早于它被精确实验验证。科学史上的很多巨人就是在坚持自己的研究道路(信仰)而最后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有坚持错误观点而阻碍科学前进的科学专家。正因为信仰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关系是客观的,所以信仰这种主观存在就具有了客观性。科学研究者所要寻找的客观知识是关于各种关系的客观描述,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忠实地再现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P.123) 信仰的客观性来源于信仰对人类行为的支配关系。如果说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力决定了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这里,是信仰“通过制度决定着个体行为的方式和运动方向”。(P.97)这一命题是彻底解释人类的非生物行为的原理,是人类行为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式。信仰作为一类客观实体的被发现,扩展了我们的研究范围,如果自然科学是因为其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而获得客观性的,那么以信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必然可以获得客观性——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基础才得以建立;科学的定义才得以可能:“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及其现象或者观念世界及其现象的整个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她要求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实验”。(P.124)科学研究是人类的非自然行为的一种,自然也满足信仰原理,被信仰所支配。 人类的信仰是来自对各种现象的认知结果,“对于相同的研究对象,判断的多样性的根源在于个体感知性的多样性,个体感知的多样性又出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不同。”(P.125)正因为此,才会有多种理论竞争并存的现象出现。正是这样的多样性,使我们的科研活动得到正确答案得以可能。“认知结果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巨大财富,是研究的必要条件,甚至是研究成功的保障之一。没有这种多样性,就没有科学。因为没有这种多样性,我们的判断要么总是正确的,要么总是错误的。”(P.126)在随后的研究中,蔡华给出了制约科学活动(包括社会科学)的因素:(1)是否接受信仰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2)是否只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而不承认信仰的客观性;(3)各种不同的已验证的概念、定律和理论,以及各种待验证的假说;(4)研究技术;(5)研究准则:简单性、美、自洽、解释力和可证伪性;(6)个人的感知力。由此,我们得到了对科学活动成功概率起决定性的三类因素,首先取决于已验证的命题和待验证的命题,需要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和方向;其次取决于验证命题的技术手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因素,成功的概率取决于个人的感知力。(P.127) 正是因为以前的研究者没有认识到科学知识和研究行为的不同,不理解科学研究行为是被主观的信仰所支配的,错误认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必须由研究行为的客观性来保证,才导致了科学大战:一方以自然科学研究中人的主观作用论证自然科学知识无客观性,另一方以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来反驳。蔡华的研究结果是此类战争的终结者。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主观过程,研究者可以在研究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即使“在研究相同的事物并且遵循同样的方法论的情况下,不同的科学家可能得出不同的判断,因此提出不同的假说。”(P.125)科学知识客观性要求的仅仅只是结果的客观性,此客观性是由对各种科学假说的检验来保证的。“我们的关注点只在于,通过各种实验,研究者们是否最终将在结论上达成一致。”(P.126) 正是由于混同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活动的规律,所以人们对科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成因的理解常常错误,以为只要客观,无偏见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加上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在科学研究中,常常忽视了对多样性观点的重视,只强调汗水和时间的投入,这种信仰的行为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延缓了科学的进步。由于我们不具有一蹴而就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们犯错误的几率要远远高于正确的几率。科学研究中也不能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没有大量错误的累积,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路径。“科学活动常常表现为一场同时发现相对真理和制造绝对谬误,并跟谬误的信仰对抗的永恒游戏中。……然而,‘不撒网,就捕不到鱼’,难道这不正是科学活动的魅力所在!”(P.139)由此可见,科学研究者首先必需具备冒险精神,勇敢地质疑前人看法,提出自己观点;同时,当自己的研究命题被证伪时也要勇敢承认失败。其次,应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学术嗅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解决问题。 《人思之人》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信仰作为客观实体的被发现,人类社会行为动力学的建立,不仅为我们解决了人类本质属性的问题,同时一揽子地解决了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它还为我们带来了关于科学的新观念,得到了科学活动的规律,并最终给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南 。 与科学大战相关的多种著作或文集已有中文译本。索卡尔,德里达,罗蒂等著,《“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克瑞杰编,《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化曝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温伯格,《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舍格斯特尔编,《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话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拉宾格尔,柯林斯编,《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格罗斯,莱维特,《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彭加勒,“科学是人为的吗?”,收入《科学的价值》,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中文版漏第二类因素,按法文版P.171补。
41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书终于出版了
热度 4 shangfl 2011-4-8 08:31
我的书终于出版了
开学伊始,出版社通知我去拿样书,略微有些兴奋,终于出来了,写作仅两年、忙活了大半年,终于做完这件事了,也可以给学生们一个交代(唉,原来承诺的是去年9月份成书,没想到出版过程如此费时)。 无论如何,我自己目前还是比较满意的,欢迎大家使用、讨论、指正,也欢迎批评!以便将来继续完善!
个人分类: 塑性力学的事情|333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参考文献
pengxiaoqing 2011-4-8 00:00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 : 网上期刊、 网上电子公告、 光盘图书、 网上数据库、 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cajcd.edu.cn/pub/wml.html,1998-08-16/1998-10-01.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Web2.0时代,应该重新定义“传统出版”了
热度 2 renxiang 2011-4-4 14:40
说起传统出版,很多人往往想到纸质图书和杂志,这个概念应该升级一下了。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传播革命不仅仅只是数字化纸介内容,或者发行数字内容,这些是Web1.0时代的东西。 电 子游戏是最早引入互动传播的行业——从单机游戏中用户编辑关卡开始,直到大型在线游戏平台中用户直接参与产品创新。 在线新闻在本世纪初也已经完成了从单向传播向基于读者创造内容的互动传播的转型,其成果就是现在为人津津乐道的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应该说,在新闻、视频、电子游戏等传播领域,Web2.0浪潮早已引领了深刻的变革,这个由欧雷利定义的概念甚至都被用得烂俗 了。 可是,出版业还远远没有迎来这个时代。 我们很多人眼中所谓先进的数字出版,其实还停留在Web1.0阶段,只是简单地数字化了纸本出版。国内也有人提出了电子书1.0至3.0的概念,但是并没有从传播模式这一本质特征上来划分出版产业的进化。 在国内数字出版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基于Web2.0的概念对传统模式的出版与互动模式的出版做一个概念上的区分,这种区分可以帮助很多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理清商业模式,从而以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来设计未来中国数字出版平台的框架。 在Web2.0时代, “传统出版”应该这样定义: 1. 内容经过编辑、出版等加工环节后公布 2. 内容版权归出版单位 3. 内容为收费阅读 4. 内容的传播为单向:纸媒对读者、数字平台对读者、或者电子书阅读器对读者 5. 消费为一次性消费 6. 内容不可升级更新 7. 内容形式以文本为主、兼有插图 8. 版权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相对而言,在线出版,或者说“互动出版”的概念应该是: 1. 内容原创发布,不经出版编辑加工,由读者作者共同修订。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它通过用户众包,打败了传统模式出版的 《大英百科全书》。 2. 有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西方作家已经开始直接通过网络售卖小说,而不再把版权卖给出版社,这种内容的在线直接交易将引领出版革命。国内的桃花网在做这样的尝试,云中书城也有这个 潜力,可惜目前他们眼中的内容供应商还只是出版社或图书公司。如果有一天,他们这些平台把目光集中到了韩寒、贾平凹这些名作家身上的时候,出版2.0的深 刻转型可能就开始了。 3. 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免费阅读。这方面的例子包括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运动和西方大学的开放课程运动等。免费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共享与开放传播,更重要的是 通过免费来达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以及最有效的读者反馈,从而有效吸引互联网时代最稀有的资源——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 4. 内容的传播为双向。读者可以参与内容创作,或者依据个人需要重新加工内容,很多教学分享平台采用了这种在线教材的出版模式。 5.消费为多次消费,读者购买的是持续的服务。换言之,商业模式的基础是持久的用户关系,而不是一次性的产品交易。这还不是品牌的概念——中国出版业真正有价值的品牌也屈指可数——而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更新。与之伴随的,是数据库营销、个性化营销等技术商业手段。 6.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填充,并且有附加的增殖服务。 7.多媒体形式的内容。除了文字之外,在线出版产品还包括音频、视频、动画、游戏等等。 8.收入来源多元化。版税收入将不再是不可或缺的,相反,基于开放免费的传播,出版商可以产生诸如培训收入,广告收入,信息服务收入等多元收入渠道。 未 来几年,随着中国出版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数字出版将真正迎来WEB2.0时代——虽然迟来了10年。届时,互动模式的出版将成为新兴的模式,而很多我 们今天自诩为先进的平台可能将要归入“传统”行列。正在做数字出版平台的朋友,不妨在这8个方面思考一下,您的商业模式是否还在“传统出版”大范畴内呢?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393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27)
热度 1 qinwei58 2011-4-2 15:09
祝张天福百年华诞(1910- ) 人物传记 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27) 秦 威/著 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9 、茶人之家 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福州茶叶界的茶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能有一个专门的聚会场所,方便茶人之间的交流,他们盼望张天福能出面组织这件事。 张天福在与福建省茶叶学会商量之后,由省茶叶学会向有关社团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成立一个茶人的社团组织,因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式成立社团的要求没有得到批复。但张天福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适于茶人聚会的场所,他的想法得到了福建省茶叶界同仁的向映,于是成立一个纯民间“茶人之家”的设想产生了。 1999 新年来临时,在福建富黎华大酒店高层的支持下,福州“茶人之家”在“福建富黎华大酒店妙语茶艺轩”挂牌成立了。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的业界俱乐部,但张天福却赋予了它学术的色彩。他在此设置了专业的评茶室,置办了符合标准的茶叶评审的“干看桌”、“湿看桌”与一批评茶专用设备。这看似简单又极为专业的审评设备为“茶人之家”成功举办十多次评茶活动打下了基础。 张天福十分重视“茶人之家”的评茶活动,在每次审评茶叶的准备工作中,他要求工作人员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到:( 1 )在参评茶样装罐时,茶样要采用四分法扦样;( 2 )茶样罐必须绝对干净、无油味异味;( 3 )茶样入罐的同时必须贴好标签;( 4 )审评的器具:每套干看盘、湿看杯、碗、叶底盘的底下都要编号并一一对应号码,以上细节不允许有丝毫失误,每次审评前他还要亲自检查编号是否有误。 “茶人之家”以举办茶叶鉴赏会为活动形式,以茶为媒,将从事茶叶科教人员、生产厂家、市场营销商、消费者聚到一起达到开放交流的目的,为名茶的推广、茶文化传播构架起一座桥梁。在这种形式下聚会,喜爱品茗者能与制茶的人直接交流,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了解到制茶的工序及工艺特征,从而提高了鉴评“茶”的技能;制茶者能与专家们交流在制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同时与其他厂家交流制茶的经验。通过学习、交流,茶人们对制茶机械、生产工序、茶叶品质、市场需求、销售渠道等各种信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品茶、鉴别茶的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茶人之家”配合福建省茶叶学会、福建省茶叶协会与福州市茶叶协会举办了一系列茶事活动,如 2000 年春举办乌龙茶“闽茶杯”鉴评会等十多次福建省名优茶的鉴评、鉴赏活动,向社会和市场推出数十种福建茶叶名品、优品和新品,前后介绍了“安溪铁观音”、“盛菁水仙茶饼”、“雪峰高山茶”、“北苑贡茶”、“平和奇兰”、“闽蜜香花茶”等具有传统工艺及地方特色的茶,使生产者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展示与介绍自己的机会,深得茶人的好评。经“茶人之家”审评连年获得名优绿茶“特等奖”的“梅兰春”,在“福州茶叶一条街”春茶上市时常出现脱销的现象。 “茶人之家”定于每年元旦举办迎春茶话会,在这个会上张天福总是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点评过去一年的茶事,展望新一年的发展,这个会吸引了福州茶叶界的许多朋友们,年年高朋满座,气氛热烈,新老茶人们在品茗中叙旧、话家常,流连忘返。 张天福十分重视每次活动的组织工作,他经常对工作人员说:“会议的能否成功举办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检验,每一环节、每一细节都不能疏忽,开会是极细致的工作,必须每个人都有管的事,每件事都要有人管。” 从 1999 年至 2002 年,“茶人之家”设在妙语茶艺轩二楼,由张天福任会长。从 2003 年开始,“茶人之家”在三和茶业的支持下,迁移到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和茶都”,为发挥福建省茶界专家在“茶人之家”管理上的作用,张天福不再担任会长职务。 “茶人之家”通过成功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实现了张天福提出的“服务茶人,造福茶人”的设想,与福建省茶叶学会、协会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评茶,促进福建茶叶品质的提高,激活茶叶市场,促进了福建茶文化活动的繁荣。 2004 年元旦上午,张天福出席了在福州三和茶都举行的“ 2004 年‘迎春茶话会’暨‘茶人之家’五周年纪念活动”。张天福同在榕的茶叶界老前辈、老专家、茶叶学会会员代表、茶叶同仁等欢聚一堂,畅谈茶事,共叙友情,欢渡元旦,庆祝“茶人之家”成立五周年。 张天福兴致勃勃地发言说,天下茶人是一家,今天这个盛会大家团聚,又是纪念“茶人之家”诞生五周年。现在参加的是百余人,以后要千人参加,新老茶人相聚,没有其他会议能够代替得了,一届要比一届办得更好,这个会能够请到老专家是一个机会。茶叶是非常深奥的一个科学,不是七年,八年就能成为专家,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和钻研,希望茶叶工作者能健康成长! 2005 年元旦上午,“ 2005 年迎新春茶话会暨茶人之家成立六周年”于三和茶都举行,来自榕城的省茶叶学会、省茶叶协会、省茶叶学会张学研究分会、省茶叶学会文化研究分会,福州市茶叶协会,茶人之家的理事会成员与会员代表及老专家、老教师、老茶人等计 100 余人出席了茶话会。 张天福致词说茶人之家自 1999 年成立至今已 6 周年,今天大家相聚一堂很有意义。他说这个会是任何会议都不能替代的,这个活动对国对民都有利的,它比任何会都开得成功。他说,大家对我有很多评价和定位,但我只不过是茶叶界普通一员,许多工作都是大家干的,我一个人干不了那么多事情。 1997 年我开始提出茶礼“俭、清、和、静”,到 1999 年“茶人之家”成立时正式对外宣布,至今已得到大家的共识。我认为茶人之家一定有更美好的明天。 张天福虽然在 1980 年就已经办了退休手续,但退休的张天福就一直没有闲着,在 80 年主持“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课题”之后,整个 90 年代,福建乌龙茶评审工作又占据了张天福的许多时间与精力,当然,作为一个退休老人,应该有不少闲暇的时光,让他在家中渡过轻松而休闲的生活,但当我走进张宅时,才发现张天福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充实紧张而安排有序。 张天福于 90 年代迁入位于福州西郊的五凤小区的一套普通住宅,三室一厅。这套住宅虽然布置得简朴大方,但有一个突出的特色,那就是浓郁的茶风,这是一个典型的茶人之家。大约 12 个平方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他自己写的“俭、清、和、静”四条幅。这四个字是他提出的中国茶礼: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有一寿字条幅,下注:“智者乐、仁者寿”。这是他 80 诞辰时他的学生书赠的贺礼,概括了张天福淡泊的人生态度。 客厅里沿窗台摆放着一对木沙发与放着茶具的茶几,年过九秩的张天福天天在此品茶与接待来访的茶人,对面的墙边摆放着一张大玻璃柜,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茶友们从各地为张老带来的上百种茶叶。在一侧的电视柜上挂着一份日历,这是张天福特别依重的一份挂历,由于平日里有各地的茶友茶人要求拜访张天福,他只能依靠这份挂历来安排接待访客的时间。来客多得时候,张天福每天上下午各要接待两三批客人。 在这套不宽裕的住宅里,张天福腾出一间朝南的房屋作为评茶室。评茶室里有一台金属制的茶样品柜,柜里整整齐齐地摆着 120 多筒来自国内外的名茶,这些茶经常更新,张天福常常使用这些茶作为本地茶叶评比的对比样。明亮的窗台下,摆放着一张白色的评茶湿看桌,桌上摆着标准的乌龙茶和红绿茶评审杯具各十套。房间中心是一张方形的评茶干看桌,用于准备茶叶样品。在九十年代里,张天福除了应省内外茶界、茶叶产区的邀请,主持各级的茶王赛,更有许多茶人、茶商送来各种茶样品请张天福试品审查。对于这种纯民间的茶样审查,张宅的这一间评茶室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不知有多少个周末,茶人们聚集在张宅,参加张天福的家庭评茶。张天福指挥助手们准备样茶、茶具,并带领大家逐个审看干茶样品,分析评价样品茶的特色。助手们将 5 克茶叶放入编了号的茶杯中,把矿泉水倒入电水壶中加热,等到水开始沸腾时,就拎起水壶,依次往盖瓯里注水。评茶室里静得出奇,大家屏住声息,跟在张老的身后。第一次浸泡茶叶的时间为一分钟,控制时间的是一个计时器。 定时的时间一到,张天福与大家依次掀起杯盖,闻附在杯盖内的茶叶香气,这个动作称之为“热闻”;接着便倾出茶汤至与之相对的 110 毫升的白色瓷碗中,再闻杯内叶面的香气,称“温闻”;最后再将茶叶翻倒在杯盖里闻香,这叫做“冷闻”。随后大家跟着张天福先看汤色,再尝茶水的滋味,接着冲泡第二遍,时间是两分钟;冲泡第三遍,时间是三分钟,然后,将泡过的茶叶倒在叶底盘浸在冷水中,审看叶底。 随后大家发表意见,对这些茶品头论足,张天福往往都要每个人都谈一些意见,最后他来作一个总结性的评论。在张宅,这样的评茶会是十分受欢迎,因为在这种小型的茶聚中,人人都得到参加的机会,个个都能与张天福进行交流,不像在大型的评茶活动中,只有张天福与几个评委在台上忙碌着,人们在台下能看到的只是摄影记者的后背,更谈不上与张天福进行交流。 十多年来,到张宅的评茶室参加茶聚的茶人无以计数,有国内老一代的茶人,有中青年研究茶叶、茶文化的学者,有茶农、茶师,有茶商、茶人,有好茶的各级领导同志,还有来自台湾、香港的茶人与外国的茶友。无论他们是谁,在张天福朴素的客厅与评茶室里,大家都是一般无二的爱茶人。张天福会亲自为来客沏茶,谈论今天的茶品,而张天福更乐意与来客们分享对福建茶叶的回忆与展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年事已高的张天福决定淡出公务活动,不再参加省内有关部门组织的评茶活动,但他的家庭评茶,却依旧高朋满座。 张天福的茶聚活动内容,不仅仅只是评茶,经常有与茶相关的讨论在此进行。 2006 年上半年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上班,接到张天福挂来的电话,他要我尽快到他家一趟。当我到达时,已有其它茶友在座,张天福告诉我,今天他们正在讨论“福建茶人之家”的话题,因为我的工作与社团管理有关,故让我来介绍一些有关的情况。张天福认真地听取了我们的讨论,最后作出了注册成立“福建茶人之家”的决定。 2006 年在张天福的关心与福建茶人的努力下,“福建茶人之家”加入“中国茶人联谊会”,成为这个全国性组织的地方分支机构。 注释 中华茶人联谊会  中华茶人联谊会简称中华茶联(英文缩写CTFA),是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侨中从事茶叶事业的人士和团体自愿参加组成的民间团体,成立于1990年。其成立的宗旨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中华茶人,增进友谊与合作,促进祖国茶叶生产、贸易、消费和茶叶科技、文化艺术的发展,振兴中国茶叶事业。中华茶联由商务部主管,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代管,民政部监督管理,是全国性的茶业社团组织,目前有团体会员110个,个人会员近1300名。
2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应该重新定义“传统出版”了
热度 3 renxiang 2011-4-2 12:12
说起传统出版,很多人往往想到纸质图书和杂志,这个观念要改改了。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传播革命不仅仅只是数字化纸介内容,或者发行数字内容,这些是 Web1.0时代的东西。电子游戏也是最早引入互动传播的行业,从单机游戏中用户编辑关卡开始,知道后来大型在线游戏平台用户直接参与产品创新。 在线新闻在本世纪初也已经完成了从单向传播向基于读者创造内容的互动传播的转型,其成果就是现在为人津津乐道的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应该说,在新闻、视频、电子游戏等传播领域,Web2.0浪潮早已引领了深刻的变革,这个由欧雷利定义的概念甚至都被用得烂俗 了。 可是,出版业还远远没有迎来这个时代。 我们很多人眼中所谓先进的数字出版,其实还停留在Web1.0阶段,只是简单地数字化了纸本出版。国内也有人提出了电子书1.0至3.0的概念,但是并没有从传播模式这一本质特征上来划分出版产业的进化。 在国内数字出版也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基于Web2.0的概念对传统模式的出版与互动模式的出版做一个概念上的区分,这种区分可以帮助很多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理清商业模式,从而以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来设计未来中国数字出版平台的框架。 在Web2.0时代, “传统出版”应该这样定义: 1. 内容经过编辑、出版等加工环节后公布 2. 内容版权归出版单位 3. 内容为收费阅读 4. 内容的传播为单向:纸媒对读者、数字平台对读者、或者电子书阅读器对读者 5. 消费为一次性消费 6. 内容不可升级更新 7. 内容形式以文本为主、兼有插图 8. 版权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相对而言,在线出版,或者说“互动出版”的概念应该是: 1. 内容原创发布,不经出版编辑加工,由读者作者共同修订。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它通过用户众包,打败了传统模式出版的 《大英百科全书》。 2. 有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西方作家已经开始直接通过网络售卖小说,而不再把版权卖给出版社,这种内容的在线直接交易将引领出版革命。国内的桃花网在做这样的尝试,云中书城也有这个 潜力,可惜目前他们眼中的内容供应商还只是出版社或图书公司。如果有一天,他们这些平台把目光集中到了韩寒、贾平凹这些名作家身上的时候,出版2.0的深 刻转型可能就开始了。 3. 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免费阅读。这方面的例子包括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运动和西方大学的开放课程运动等。免费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共享与开放传播,更重要的是 通过免费来达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以及最有效的读者反馈,从而有效吸引互联网时代最稀有的资源——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 4. 内容的传播为双向。读者可以参与内容创作,或者依据个人需要重新加工内容,很多教学分享平台采用了这种在线教材的出版模式。 5.消费为多次消费,读者购买的是持续的服务。换言之,商业模式的基础是持久的用户关系,而不是一次性的产品交易。这还不是品牌的概念——中国出版业真正有价值的品牌也屈指可数——而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更新。与之伴随的,是数据库营销、个性化营销等技术商业手段。 6.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填充,并且有附加的增殖服务。 7.多媒体形式的内容。除了文字之外,在线出版产品还包括音频、视频、动画、游戏等等。 8.收入来源多元化。版税收入将不再是不可或缺的,相反,基于开放免费的传播,出版商可以产生诸如培训收入,广告收入,信息服务收入等多元收入渠道。 正在做数字出版平台的朋友,不妨在这8个方面思考一下,您的商业模式是否还在“传统出版”大范畴内呢?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58 次阅读|3 个评论
谁该“吃皇粮”?
热度 8 sqdai 2011-4-1 09:10
我有时想,在如今的社会里,有哪些单位可以“吃皇粮”?或者说,哪些单位的开销应由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支付?在当今“全民创收”的年代,提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傻,但并非毫无意思。 记得我在原苏联做访问学者时,他们的经济搞得不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但我一直在基层生活,觉得当时他们的社会并非一无是处,至少,社会稳定,秩序良好。直接感受到的是:人民普遍受教育(在莫斯科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约占三成),知识分子待遇高,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看病费用低;书价便宜。因为学校、医院、出版社是“吃皇粮”的单位。后来,到了一些西方国家,他们的公立学校、公立医院,都是纳税人的钱支撑的,如美国的州立大学,主要由州政府拨款。在我国的香港特区亦复如此。当然那里有私立学校、私立医院,由有钱人创办或经募捐筹款创立,为老百姓提供别样选择。 现在,在我国,提供了九年义务教育,除此以外,学费不菲,特别是进了大学之后;大学里要搞创收,因为“皇粮”不够吃;同理,医院要搞创收,医疗费用看涨;最糟糕的是出版社“企业化”,书价奇高。当年,我在原苏联时,省下一顿吃食堂的饭钱,就能买一本专业书籍,现在我们能行吗? 随着国力渐增,我们能否增加学校、医院、出版社的“皇粮”比例?很想请教有识之士。 写于 2009 年 11 月 18 日
3515 次阅读|8 个评论
数值分析课后参考答案3(清华大学出版社)
sobolev 2011-3-30 07:02
数值分析参考答案(第三章).doc
2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下无贼-百度文库何以成为“贼”
热度 1 冯用军 2011-3-28 13:05
[转载]天下无贼-百度文库何以成为“贼”
来源: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baiduwenku.html 导语: 中国多位作家和出版业者日前集体发起针对百度文库侵权行为的声讨,百度虽道歉但拒不承认侵权。市场条件下,百度文库自身不愿对“作恶”自律,版权保护在数字时代遭遇的尴尬则恰好提供了诱因,其侵权行径正给互联网游戏规则持续造成负面影响。 分享平台不给内容创造者付费,书商、作家“揭竿而起” 百度文库定位于“文档分享平台”,上线以来在财富机制激励下,网友上传各类文档的数量保持高速增长,最新数据直逼2000万份,其中很多出版社和图书公司的作品均属于未授权传播。该平台模式下,百度始终强调内容均由网友上传,不对其进行编辑和修改,对内容“源头”创作者的利益完全被忽视不承担责任,甚至道歉中仍宣称没有广告或者盈利。 传统出版业担心交易被“绕过”,作家担心分不到版税 分析这次反侵权同盟的组成,揭竿而起并与百度直面商谈的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上海万榕书业总经理路金波两人表现最为积极。某种程度上,在为作家声讨权益的同时,与百度文库的纠纷更像是传统与现代两个出版渠道的争夺。因为,在数字时代,充当中介角色的行业前景似乎都不那么明朗。 互联网带给出版业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不需要书店、不需要传统编辑、不需要辛苦奔波的传统发行商,这套系统自动生成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直线链接。这就意味着,作家可以自行通过数字版权交易获得收入,不需要通过出版社。更何况出版社与作家“分钱不均”时有曝光,去年历史教师袁腾飞诉磨铁图书隐瞒销量、克扣版税就曾引发热议。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传播成本为零,信息成本也免费? 毋庸置疑,网络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成本,但它不应该使得信息本身沦为“免费”,起码在现阶段不应该。就读书而言,作者所创造的固有价值是很难替代的,发行商将文字编辑、印刷也付出了劳动。如果因没有产权保护而导致价值消亡或价值生产不可持续,作家和出版商都“饿死”了,那还能剩下什么东西可以“免费”或者“分享”。 有支持百度文库的网友称,“作者辛苦、出版社辛苦,我们拿书过来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里更辛苦。”如果这不是玩笑,那也恰好说明是百度在纵容网民侵蚀书商和作家的权益。 Kindle电子书商店案例:个人出版图书可分得八成版税 书商与作家之间的利益对立决定作者有机会不如自己“下海”。美国文学代理商安德鲁·怀利2010年宣布,抛开传统出版商单独成立奥德赛公司为其代理的作家们的作品制作电子书,并将其独家售予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商店,为期两年。据鲍克出版社统计,美国2009年在公有领域以及由作者自行出版的图书约有764,000种,出版的传统图书仅有288,000种。个人出版公司纷纷成立,使用者通过网络自行设计、印刷、贩售和发行书籍,作者分得的版税高达80%。 易中天在电子版权上的损失“够买一栋别墅” 中国数字出版在2009年就创下800亿的年度总产值,首次超过传统书报刊出版物总值。但排除网络游戏、广告以及手机出版三巨头的贡献,靠电子书、数字报纸、期刊创造的收入不到25亿元。电子图书市场刚起步基就陷入版权保护不利的尴尬局面,种种乱象让出版商裹足不前,创作者叫穷喊冤。 当当网总经理谢志宁称,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在诉苦,数字版权收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据他们说,每本书的平均收益居然没有超过100元的,基本没给作者分过。”作家易中天的《品三国》等著作网络上随便能下载,他在电子版权上的损失“够买一栋别墅了”。韩寒曾表示他的图书累积十年所得到的数字版权收益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 中国盗版文学网站市场总规模约50亿 与作家和书商在电子版权上“微不足道”的收入形成对比的是,未经他们授权的文本在网络上的传播效率及利益。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文学盗版网站的数量约为53万家,一家站点的建设成本仅为数万元。通过搜索引擎对盗版网站的收录与宣传,每年盗版市场总规模约为50亿元,每个盗版者每月能获得的收益少则数千元,高则上万元乃至上百万元不等。易观国际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1400多家电子书网站当中真正拥有版权的只有4.3%。 数字版权交易含糊,版权诉讼70%由网络引发 由于数字版权交易双方或彼此含糊,或彼此心知肚明,重复授权、越权授权、虚假授权、隐瞒授权等现象带来诸多纠纷。有数据显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版权约占到70%以上,在版权问题诉讼中,网络版权又要占到70%。混乱的市场环境让民营出版商身处其中如履薄冰,生存艰难,手握更多数字版权的国营出版社更不敢轻易涉水。 美国监管完善:数字出版业年增长136% 美国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方面的领头军,同时又是知识产权的大国,1998年就出台了《美国数字千禧版权法》以解决两者冲突。在一些系列法案的监管下,美国80%的出版企业已经对数字出版和电子书出版业务进行投入,它们的增长是136%。以贩卖知识为己任的亚马逊宣布2010年第四季度数据,传统纸质图书的销售和网络书店的比例为100:143。日本公布的数字是所有的纸质图书、纸质期刊销售都在下降。 易中天在电子版权上的损失“够买一栋别墅” 中国数字出版在2009年就创下800亿的年度总产值,首次超过传统书报刊出版物总值。但排除网络游戏、广告以及手机出版三巨头的贡献,靠电子书、数字报纸、期刊创造的收入不到25亿元。电子图书市场刚起步基就陷入版权保护不利的尴尬局面,种种乱象让出版商裹足不前,创作者叫穷喊冤。 当当网总经理谢志宁称,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在诉苦,数字版权收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据他们说,每本书的平均收益居然没有超过100元的,基本没给作者分过。”作家易中天的《品三国》等著作网络上随便能下载,他在电子版权上的损失“够买一栋别墅了”。韩寒曾表示他的图书累积十年所得到的数字版权收益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 中国盗版文学网站市场总规模约50亿 与作家和书商在电子版权上“微不足道”的收入形成对比的是,未经他们授权的文本在网络上的传播效率及利益。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文学盗版网站的数量约为53万家,一家站点的建设成本仅为数万元。通过搜索引擎对盗版网站的收录与宣传,每年盗版市场总规模约为50亿元,每个盗版者每月能获得的收益少则数千元,高则上万元乃至上百万元不等。易观国际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1400多家电子书网站当中真正拥有版权的只有4.3%。 数字版权交易含糊,版权诉讼70%由网络引发 由于数字版权交易双方或彼此含糊,或彼此心知肚明,重复授权、越权授权、虚假授权、隐瞒授权等现象带来诸多纠纷。有数据显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版权约占到70%以上,在版权问题诉讼中,网络版权又要占到70%。混乱的市场环境让民营出版商身处其中如履薄冰,生存艰难,手握更多数字版权的国营出版社更不敢轻易涉水。 美国监管完善:数字出版业年增长136% 美国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方面的领头军,同时又是知识产权的大国,1998年就出台了《美国数字千禧版权法》以解决两者冲突。在一些系列法案的监管下,美国80%的出版企业已经对数字出版和电子书出版业务进行投入,它们的增长是136%。以贩卖知识为己任的亚马逊宣布2010年第四季度数据,传统纸质图书的销售和网络书店的比例为100:143。日本公布的数字是所有的纸质图书、纸质期刊销售都在下降。 易中天在电子版权上的损失“够买一栋别墅” 中国数字出版在2009年就创下800亿的年度总产值,首次超过传统书报刊出版物总值。但排除网络游戏、广告以及手机出版三巨头的贡献,靠电子书、数字报纸、期刊创造的收入不到25亿元。电子图书市场刚起步基就陷入版权保护不利的尴尬局面,种种乱象让出版商裹足不前,创作者叫穷喊冤。 当当网总经理谢志宁称,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在诉苦,数字版权收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据他们说,每本书的平均收益居然没有超过100元的,基本没给作者分过。”作家易中天的《品三国》等著作网络上随便能下载,他在电子版权上的损失“够买一栋别墅了”。韩寒曾表示他的图书累积十年所得到的数字版权收益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 中国盗版文学网站市场总规模约50亿 与作家和书商在电子版权上“微不足道”的收入形成对比的是,未经他们授权的文本在网络上的传播效率及利益。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文学盗版网站的数量约为53万家,一家站点的建设成本仅为数万元。通过搜索引擎对盗版网站的收录与宣传,每年盗版市场总规模约为50亿元,每个盗版者每月能获得的收益少则数千元,高则上万元乃至上百万元不等。易观国际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1400多家电子书网站当中真正拥有版权的只有4.3%。 数字版权交易含糊,版权诉讼70%由网络引发 由于数字版权交易双方或彼此含糊,或彼此心知肚明,重复授权、越权授权、虚假授权、隐瞒授权等现象带来诸多纠纷。有数据显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版权约占到70%以上,在版权问题诉讼中,网络版权又要占到70%。混乱的市场环境让民营出版商身处其中如履薄冰,生存艰难,手握更多数字版权的国营出版社更不敢轻易涉水。 美国监管完善:数字出版业年增长136% 美国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方面的领头军,同时又是知识产权的大国,1998年就出台了《美国数字千禧版权法》以解决两者冲突。在一些系列法案的监管下,美国80%的出版企业已经对数字出版和电子书出版业务进行投入,它们的增长是136%。以贩卖知识为己任的亚马逊宣布2010年第四季度数据,传统纸质图书的销售和网络书店的比例为100:143。日本公布的数字是所有的纸质图书、纸质期刊销售都在下降。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排名前十名的作家,在数字版权方面的收入之和不到20万元。 盛大文学2010年曾起诉百度文库,称其95%小说出现在百度文库。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仲裁中心|191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个人藏书(2010年新购书目——2011-03-21整理)
热度 2 tangminqian 2011-3-21 13:15
1.马树超,郭扬编著. 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6 月第 1 版, 2009 年 7 月第 3 次印刷. P 1 ~ 323 . 45.00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中国 2.王伟廉著. 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第 1 版, 2005 年 10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224 . 25.00 .高等教育—教育制度—中国 3.张厚吉,帅相志主编.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取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年 4 月第 1 版, 2009 年 4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266 . 45.00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中国 4.郭新宝,姚仁杰,韩信传著. 促进校企合作 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第 1 版, 2009 年 11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250 . 25.00 .高等学校—产学合作—研究—中国 5.朱小蔓著.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 思想的回应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 世纪管理者文库), 2005 年 10 月第 1 版, 2005 年 10 月第 6 次印刷. P 1 ~ 250 . 25.00 .教育—研究—中国—文集 6.【加拿大】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王嘉毅,陆永玲校. 中国大学 1895 — 1995 :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2 月第 1 版, 2000 年 2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319 . 31.00 .高等教育—教育史—中国— 1895 — 1995 7.毛文凤著. 神性智慧 —— 生态式教育的形上之维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第 1 版, 2009 年 11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258 . 28.00 .儿童教育—美育—研究 8.蓝劲松著. 致知穷理 —— 大学发展的多维探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研究丛书), 2008 年 5 月第 1 版, 2008 年 11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514 . 29.00 .高等学校—发展—研究 9.宋承祥主编.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分析与研究 —— 山东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第 1 版, 2009 年 11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306 . 45.00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0.眭依凡著. 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年 7 月第 1 版, 2008 年 7 月第 2 次印刷. P 1 ~ 231 . 22.50 .高等教育—研究—中国 11.何炳棣著. 读书阅世六十年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2 版, 2009 年 3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481 . 39.80 .何炳棣—回忆录 12.何建坤,等著. 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首都地区案例研究与数量分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5 月第 1 版, 2008 年 5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378 . 49.00 .高等学校—作用—地区经济—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北京市 13.章琰著. 大学技术转移——界面移动与模式选择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9 月第 1 版, 2008 年 9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237 . 19.00 .高等学校—技术转让—研究 14.张振助著. 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丛书), 2004 年 5 月第 1 版, 2004 年 5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332 . 22.00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国 15.郄海霞著. 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第 1 版, 2009 年 3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310 . 26.00 .高等学校—关系—城市—研究—美国 16.周明星主编. 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 30 年( 1978 — 2008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8 月第 1 版, 2009 年 8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353 . 48.00 .职业教育—教育史—中国— 1978 ~ 2008 17.徐小洲等著. 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研究丛书), 2003 年 1 月第 1 版, 2004 年 9 月第 2 次印刷. P 1 ~ 494 . 28.60 .高等教育—研究 18.徐国庆著. 职业教育原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 2007 年 12 月第 1 版, 2007 年 12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293 . 35.00 .职业教育 19.万文涛著. 大学科研团队的培育研究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新视阈文丛), 2009 年 9 月第 1 版, 2009 年 9 月第 1 次印刷. P 1 ~ 179 . 28.00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20.
个人分类: 亲情纪念与生活|2061 次阅读|3 个评论
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中国核砖家危害猛于虎
热度 5 冯用军 2011-3-19 15:05
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中国核砖家危害猛于虎
人类有史以来的核电站事故都是发生在号称最先进的核科技国家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美国——三里岛,现在轮到日本——福岛,我们宣传目前核电站技术世界先进,那下一个?这些巨大的核灾难的发生,哪一个不是那些所谓的核砖家引诱政策制定者(核部门)和商人(核公司)勾结攫取昧心钱而引发的人祸? 目前来看,世界范围内减少或抛弃核电已经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美国日本核电比例多高多高,我们就一定要建核电,为什么不比下非洲、东欧、北欧、澳洲等地区?德国默克尔已经宣布挺贱德国核电站,接下来是美国、英国、委内瑞拉、巴西... 应该考虑到美国近30年核电几乎是0增长,日本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日本有大江大河,或者有大量煤炭石油,或者我提出的潮汐发电技术、洋流发电技术、海浪发电技术成熟,小日本鬼子也不会全国建核电站,万一它主动发动战争,除非是日本沉没或者再次发生毁灭性灾难的前夜,豁出去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要忘了日俄战争、中日战争都是日本发生重大地震灾难后发生的。 一味的鼓吹核电多么的先进的那些既得利益集团是让人唾弃的。如果核电真的那么安全,为什么不建在北京附近? 日本鬼子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都敢欺瞒日本政府和民众福岛核电站发生20多年的核安全事故,何况是建在中国的国有控股的中广核集团,为了最大可能地攫取利润,他们的血液里连一个道德的基因都没有,谁敢确保他们不欺骗政府、欺骗我等平头老百姓?再说,核电这么专业,核电站建设这么多巨资,即使中广核用豆腐渣工程欺骗我们、欺骗政府也看不出来,即使有人看出来,由于腐败充斥其间,那些既得利益的如冯毅、孙华山、杨长利、寇 伟、 朱志远、秦锡伟 等所谓核砖家,他们会说出来吗?肯定不会,跟谁都有仇,他们跟钱、权、色有仇吗? 图1 中国核电站简图 图2 东亚地区活动构造简图。箭头代表各地块运动方向,箭头中数字代表构造逃逸的期次。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向运动的平均速率约6-9厘米/年,日本海沟向外海的迁移速率约2厘米/年。引自嵇少丞《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科学出版社2009。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5951 次阅读|4 个评论
秋窗,残漏
guangyin 2011-3-18 19:44
秋窗,残漏 好久没有想到大观园里的宝玉和众姑娘们了。才刚翻音乐,先听了《秋窗风雨夕》,很有韵味;一并将其他几首找来,听着。姑娘们的菊花诗,海棠诗里的字字句句都很有意境。想来自己那阵真的很迷红楼:暑假在家里除了帮忙干活,走亲戚;看电视则是少有的,经常是拿来那本岳麓出版社的红楼翻看。暑天的傍晚,在家外,田野旁边的阴凉处,看看宝玉如何讨姐妹们喜欢,晴雯又怎么和秋纹拌嘴了;甚是欢喜。当然87版红楼也很是喜欢,里面的场景,音乐都很不错。看到最后一集,被抄家后,宝玉拿着那琉璃灯,呆呆地在河边走着。到了仲秋之夜,原本是团圆之时,身边却一个亲人都没有。恰巧云妹妹也在船头烧香祈福。两人相视却不敢相认,湘云问“桥上拿灯的是谁?”宝玉问“你是谁?”湘云“你是贾家的人吗?”。。。 到最后“爱哥哥”“云妹妹”地哭喊起来。 在家里当着妈妈和哥哥的面都抹泪。。。 那段时间痴迷于什么啊,还曾经一度以为自己喜欢踢球的女孩子。。。 突然回想起来,自己也曾很喜欢那些大观园里的晴雯,湘云,黛玉们。 即便过去了几百年了,还是希望脂砚斋本人在红楼梦里对应着 湘云。那句“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就是对后来的一个安慰了。想来有“湘云”陪伴着,曹雪芹写红楼的日子过得也还好吧。对得起。
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值分析课后参考答案2(清华大学出版社)
sobolev 2011-3-16 23:34
数值分析参考答案(第二章).doc
5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出版是一场大忽悠吗?
热度 13 renxiang 2011-3-11 14:40
前些日子,跟一些出版人交流,有人调侃道:数字出版说白了,就是一场大忽悠。无论是互联网企业、移动运营商、IT技术商,还是某些先行者,为着各种不同的自身利益,集体忽悠起一个新产业、新领域、新泡沫。 此言偏激,却不乏惹人深思之处,尤其对数字出版从业人员而言。 大忽悠之一:拔苗助长 理论上讲,中国传统出版落后于西方现代出版近百年,而数字出版给了国人一个表面上同步起跑的机会。可是,国内的产业、文化、法律与社会语境适合数字出版吗?出版社积累了足够的实力、技术与人才储备进行数字化转型了吗?国人的数字阅读习惯培育起来了吗(注意:我说的是阅读书籍和深度阅读的习惯,而不是阅读短信等碎片化信息)?国内的版权保护能够让内容提供者吃饱肚子吗?别的不说,就数字出版的阵痛而言,政策制定者能够承受实体书店和出版社倒闭,编辑失业,出版审查监管真空的社会后果吗? 考虑到这些问题,有些数字出版的模式的确是在忽悠。 不过,中国数字出版应不应该拔苗助长?应不应该以数字化来带动产业升级、文化进步,乃至社会转型呢? 大忽悠之二:无米之炊 无论如何天花乱坠,到目前为止,数字出版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让广大老白百姓心甘情愿掏腰包”的商业模式。具体点说,数字出版还没有出现电影业里的冯小刚和《让子弹飞》。汉王号称百万销量,不过多数机器属于商务礼品,购买后就扔在老板办公室里睡大觉了;付费期刊阅读方面,除了IPAD的粉丝炫耀消费之外,真正大众市场的回应还有限;出版社上马的图书数据库,有多少用户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唯一盈利的学术出版方面,也是“不得不”消费,与电影产业对比,那就是当年的包场。 连可持续性发展都没法保障,有些数字出版言论的确是在忽悠。 不过,如果能继续把老百姓都忽悠住了,也不是没有希望,呵呵! 大忽悠之三:杞人忧天 典型言论就是出版社倒闭论,纸质图书消亡论,实体书店破产论,换言之,数字化阅读必然取代纸本。对多数人而言,如果要仔细阅读20页以上的内容,一般都会打印出来。很多读书人的嗅觉仍然对纸本书香情有独钟。那种知识的味道仍然充满魅力。还有媒体消费的滞后性因素,数字出版如今还属于精英媒体范畴,也就是社会上的高学历、高收入、高信息素养者使用的媒体。就像当年电视、互联网开始流行时一样。对社会大众而言,其对新媒体的使用有相当大的滞后性,国内尤其如此。想想还有多少人看春节晚会就明白了,这些人就是纸本图书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的上帝。等等…… 考虑这些因素,某些杞人忧天、危言耸听的言论的确有忽悠之嫌。 不过,对于有野心的出版商而言,对于年轻一代从业人员而言,如果不想在未来成为服务于两低一高人群(低收入、低学历、高年龄)的文化工作者,那你还真得面对数字出版引发的受众转型。 大忽悠之四:望梅止渴 最典型的论断就是“内容为王”,内容平台双赢。这是移动运营商、互联网平台给传统出版社的最大忽悠。任何分成比例,如果没有透明的销售数据、用户资料做保障,都是空谈。打着内容为王的旗号,从内容制造者手里廉价获取内容,这是国内数字出版虚火的根本原因。出版社在这方面多数都被忽悠了。分成比例无非就是望梅止渴,想想当年出版社在版税制上跟作者玩的花样就明白了——这也许是报应?! 想到这儿,传统出版社在授权版权时的确要擦亮眼睛。 不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嘛,出版社要善于谈判,尤其在销售数据的共享方面,谷歌已经打样了。数字阅读的用户数据透明在技术上、商业上和实践上是“可行的”。 数字出版本身不是大忽悠,从事数字出版的人当中有太多“大忽悠”了。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6757 次阅读|26 个评论
从注入式到启发式到学导式 之二【2-3-06】
ljkf 2011-3-10 08:22
从注入式到启发式到学导式【2-3-06】 ----刘学浩学导式研究系列讲座(2006-03-02) [声明:本文是对刘宏武主编《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料包--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有关章节的择编与缩写,并进而在借鉴基础上融入了择编者的思索与观点,试图有所创新和超越] 北琴海鹏 7. 11、学导式民主教学--商量,商量,再商量[8、3] 魏书生每次上课,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们商量、商量”。他积极主张教学要民主,也就是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从教学目标、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与学生商量,甚至,像教学改革这样的大事,也和学生们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认识的统一,使他们理解老师、支持老师。他到各地上公开课,天南海北的学生经他一“商量”,一会儿就跟老朋友似的,对魏书生不感到陌生,不再拘束,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就情不自禁地在魏书生一个又一个商量的引导下,来思考这堂课学什么,怎么学;他也迅速地和学生们的心连在一起,能钻进学生们脑子里去,分析各种各样的学生性格、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不同方式,这样说话就很容易投机、好配合,课便上得非常顺手。 魏书生还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些资料:美国大学办的7年级尖子班,用105课时学完4年课程;苏联小学语文课本的字数是我们的9倍......学生们问:“为什么差那么多呀?”他顺势引导:“最主要的差别,是教材和教学方法。”“老师,那我们就改一改教学方法吧。” “改?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啊。”“那就自己闯!”魏书生又故意激发学生:“自己闯,成功了还好,跌倒了呢?”“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呗!”学生们改革的劲头很高。 “那么,你们就经常观察我的教学方法,看哪些好,哪些不好,经常提看法。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些,好吗?”“怎么不好呢,就这样办吧。” 就这样,通过和学生商量,魏书生的课少上或不讲,让学生自己留作业、批作业,每学期用两个月结束课程再讲补充教材、读课外书、写日记、到野外观察、让学生讲课等一系列做法,都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理解、配合。 不仅仅上课、连批评学生的方法,魏书生也和学生商量。 有个学生拿着字迹潦草的作文让魏书生检查,魏老师问:“你是让我坑害你一次你,还是让我援助你一次呢?”这个学生一听,很快就明白了,不好意思地笑了;再交上来的作文当然是字迹工整的了。 “某某同学犯了错误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处罚?请大家发表意见。”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犯错误就该撵出教室!”“要不,3天不让他上课!”......魏书生提议:“犯了小错误,罚他给全班同学唱支歌好不好?”......“犯比较重一点的错误,就去做一件好事来补偿。”......“犯了严重错误,就写一份500字的说明书--不是检讨书,他可以为自己辩护。如果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明犯错误的心理活动过程就可以了。”魏书生让学生们表态、表决--一致举手通过。后来,这个师生们商量出来的“惩罚”方法一直沿用。 学导式主张: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遇事多和他们商量。教师运用学导式民主教学,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对学生指责、埋怨命令,这等于在师生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相互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降低育人与教学的效率。 =============== 7-12、学导式教学-备课、教课、评课、测试,让学生“真能行”[8、2] 1、学导式民主教学,变教师单一备课为众多学生参与的民主备课 学导式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活动量、活动时间必须大于教师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主人(学生)对教法、教学内容有建议权、甚至表决权。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是学导式基本教学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可以自己查字、词典,找资料、定学习方案;可独立自主地解决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可让部分学生编某一课或某方面内容的教案;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提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学导式民主教学,变教师单方灌输为师生双向交流的民主教课 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时,包括精讲时,可让学生走上讲台,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议。一节课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讲,可让一个学生讲一个方面,所讲的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锻炼了学生思维力和表达表演能力的胆、才、学、识。 学导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多鼓励;学生经过多次试讲,由不习惯到习惯,都愿意上台试一试。 准备上台的学生事先要做准备工作:征求同学意见、请老师引导、示范;查阅有关资料,写成讲稿,一般要准备一两天时间--这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可使所学的课程有凝聚力。学生通过备课懂得了怎样学好一堂课,。同样,也懂得了怎样学习其他课程。经常如此,自然便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3、学导式民主教学,变教师单方评课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评课 老师和领导认为讲得好的课,学生不一定认为讲得好,或者根本认为并不好--学生没有理解、不能消化、不会操作、应用不了--达不到学生说“我能行”。这样的课,学生能说上的成功吗?--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对教师在教风、教态、教法等方面,可以提出许多好意见。只要教师和领导认真听取,实行学导式民主教学,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不断优化5个层次的智能结构。 4、变教师考学生为学生自我考试 师大附小的自我考试实验,效果较好:要求学生出考卷(个人出、有时小组集体出),互相考,及时批(小组集体讨论评分标准、批卷),当堂订正。学生能自觉地复习课文,还从参考书中找试题类型,都想把考卷出的形式新、内容多、难度适当。教师不仅达到了让学生系统复习旧知识的目的,还从中了解到教材的重点难点。 魏书生的考试方法有:人人都出题(但题不能出偏、出怪,要围绕教材的基本内容;结果包括学习差的学生都动起来了--他要考别人,先要自己弄明白,并且要作出标准答案、定出评分标准...)、学生互相考......这样一来,会的知识得到了复习,不会的也找出来搞懂了;学生们由开始时被动地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 7-13、学导式对教师和教学领导学在导前的要求[8、1] 学导式是对教师专制教学--以独裁者身份主宰教学活动、说一不二、让学生唯命是从的彻底否定。 学导式对教师和教学领导学在导前-实行民主教学的要求: 1、要学会为每个学生的发展--5个层次智能结构--五元智能的优化创造条件;学会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导、多人异步、教学个别化--让优生不断出现,让差生也跟得上,特别要学会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殊兴趣,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发现与创见。要鼓励学生质疑,;要学会利用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激励学生进步。 2、要学会同学生互相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根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服从关系。要学会设身处地运用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思考如何教学、学生可能作出的反应;课堂上要平等交流、共同探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与学生朋友般交流感情--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让心灵贴近心灵,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形象美好的境界;学会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提倡师生展开观点争鸣,鼓励学生公开指正教师的教学错误,让学生对教学有监督和评价的权利,从而, 用尊严赢得尊严。 3、要学会当辅导员,不要当保姆。学会发挥班集体和班干部的作用,使之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 4、要学会在“导”(辅导、帮助、设计、组织、指引)上多下功夫:教师绝不仅仅传授知识,更要学会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生活的引路人、不同意见的交换者。要学会引导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体会教师的要求、体谅教师的心情。 7-14、学导式是自学为主的自主教学,能让小先生上讲台[9] 传统旧习惯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学习活动,是教师“要我学”。而在学导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很快达到较好地独立学习,--从基本依赖很快便相对独立、到完全自主学习--自学为主。 学导式是自学为主的自主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学导结合,并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我要学”。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提出自己的学习策略、方式等进行自我强化,以此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学导式自学为主,会让优中差生“各行其道”,“优生不封顶,差生能保底”,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现代教学论认为,自学为主既是一种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自学-探索能力,形成学生领悟知识、熟练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能力和优化品行人格这5个层次的智能结构--优化五元智能),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学习时空、学习评价等方面,促进学生对更大程度上自主;要求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和使命感,有活跃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又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山东高密4中有一年扩大招生,有两个班没有语文教师。只好给这两班同学订出计划目标,把课堂教学时间全放给学生--有时连续几堂放到阅览室里。过了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非但没拉下,反而比平行班略胜一筹。这使教师们坚定了废除讲析式的决心,实行自学为主的教学改革。 学导式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自学能力为突破口,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和自立的品行人格这5个层次职能结构--即优化的素质为根本目标;体现了“创设环境,给学生以独立学习的自由”“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效率”、革除了旧传统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重局部、轻整体的弊端,突出体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地位。 学导式教学过程突出了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4个基本环节,其中可以包括必要的几个阶段(准备、组织课堂教学、能力迁移、检测总结)、不同课型(专门的自学填表、问题讨论、专门研究、学生测试与讲授、训练能力迁移、单元过关测试等): 1、自学:准备、明确(或展示)单元教学目标、自学一个单元的教材、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编一套练习题,并提出疑难问题等; 课型是自学课、自学填表课。特点是专门用于学生自学,教师不讲。 2、解疑:学生讨论析疑;课型是问题讨论课,特点是学生充分参与,畅所欲言,尽量达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凡学生讨论能解决的,教师不再讲;讨论解决得不好或没有解决的,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讨论,直到把问题解决。 3、精讲:教师针对自学与解疑中的重点、难点,讲方法、做示范;要讲精(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讲重点、关键,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抓关键讲精华、讲规律、讲体系、讲以一带十的地方)、讲深(从深从广上将基本知识浓缩和扩大,点出未知数、化深为浅,吸引学生钻研和探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学生则深入思考(理解、记忆)、疑或讨论;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在有准备的基础上积极发言。 课型可以用专门研究课(是问题讨论课的深入和强化):可用讨论作为上课的基本形式,但讨论的内容要深许多、或者广度大,学生不易把握,需深入思考、争论,由博返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须有更高更强的机智与应变能力--使学生讨论既热烈、又排除干扰,始终围绕专题展开。 上海崇明中学高三班13位小先生上讲台已半年多。每周2-3次。小先生们说:“找准适合同学没胃口的题目,真难”;“把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讲出来,同学们爱听!”这不仅为课堂教学“拾遗补缺”,更是绝对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提前适应社会的需要。 上海实验小学4年级学生,在教师教完同类文章的一两篇课文后,他们自告奋勇--自己备课、找资料、写教案、上台教课,教师从旁指导;师生同学习、共探讨。 4、演练:学生相互完成自编练习题。 课型可用学生测试与讲授课:学生利用自编的试题互相测试,然后交换试卷,由命题者批阅并负责对答题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可用能力迁移训练课和单元过关测试课等。 上海崇明中学高三教师的作文自改自评实验:每个学生有两个得分:作文分和评改别人作文的得分,成为激励每个学生奋进的强劲动力,形成师生交叉式的多向思维流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学与演练的作用。 为了创设环境,给学生以独立学习的自由,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形同阅览室,配备中学阶段必读、选读、参考3个层次的课内课外书;另配备相关的音像、软件资料及投影仪、录音机、放像机等教学器材,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帮助使用;在实验室教学,学生可以根据统一编定的学习目标自由选读、互相切磋;与老师共同讨论,从中探索、汲取知识,真正体现了自学为主的学习自主性。每周只有两节课在教室上,学国家统编教材。该校实验的初步结果表明:学生阅读量增加了4.2倍;写作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上海实验小学在自学为主、少教多学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5年级开设“独立阅读讨论课”:学生自己组织提问、回答;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记分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提前毕业;对有特长的学生,促使他们冒尖;鼓励通过自学申请免修部分内容,经批准后可不跟班听课,按照个人计划自学。对有困难的学生,成立“振兴小组”动用各方面力量进行“综合治疗”。 === 7-15、学导式是注重人际关系、信息交流和社交-管理能力的教学[10]   学导式侧重育人、注重以人为本,教学目标由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到提高人的素质--追求5个层次的智能结构--五元智能的和谐发展。这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移的大趋势。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过程;学导式在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同时,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和品行人格结构--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逐步学会能动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与此同时 ,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下,不断发展意志调节能力和社交管理能力,师生、学生间互相关心和支持,不断付出意志努力,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普遍上升,从而取得学习和活动的成功,取得交往的欢乐。上海市重庆路有个小学注重师生相互尊重人格、教学中排除强制手段,不给打坏分数、不向家长告状,不在课堂上指责学生,引导小学生参与师与生的共同活动中,密切合作,使每个小学生相信:他能天天向上,都能有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 学导式的课堂既有师与生(个体、群体)之间的互动,更有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互学、互助的多向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小组、个别相互结合的多向交流、多边合作的多样形式;教学方法便发展成为“学生主动学、教师主动导”为特点的的学导式。在演练这一环节中,学导式根据需要,可大量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扮演角色、游戏、讨论等,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学高效、低耗、速成、愉快。魏书生在课堂上常常讲得很少,更多的是让学生们提出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引导他们互教互学、相互切磋、讨论求解、共同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得到充分体现。 学导式在解疑、演练这两个环节中,取消学生传统座位排序形式,便于群体合作、互教互学、尝试、实践;最便于小组学习,增进同伴友谊、学会相互关心与理解--提高学业成绩,习得合作技能、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锻炼各自的社交管理能力。 山东省邹平县有的初中语文课分组学习的做法:学生按成绩分优、良、中、欠4类(分别定为1、2、3、4号,各自分别承担学习小组的主持、监督、协调、观察的组内职务)、兼顾性别、个性等各方面条件分成“组间相同、组内异质”的4人小组,4个人既有分工的义务、权力、责任,又要共学、互助、团结、尊重,加强协调,都要发言、提问、解答、共同提高小组的学习质量。 学导式变学生传统座位前后排序形式为小组排序形式,采取马蹄形、扇形、大小组交替、学生自愿组合、结伴、有分有合等等形式,以有利于师生培养能力优化5个层次的智能结构进行活动为前提,使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这既便于与学生讨论、交谈,进行情感交流、指导学生会学、巧学,也使学生把情感交流作为动力,进行充分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处于自我教育的积极思维状态,通过各自的听、想、看、说、做的主动学习活动,掌握自学方法;使听、看、说有机配合,耳、手、眼、脑、口并用,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这样,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好品质、意志、意见和方法,学会与周围的人交际;在互助与共同进步中培养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交管理能力;这样,自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既掌握知识,又开发和优化智能结构。这样,学导式教学处于灵活的积极状态,便于师与生共同参与教学探索过程、共同进行创造、得到发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导式的学生参与教学,是比启发式教学更前进一步的教学状态:便于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见解,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参与意识,把握参与机会,创造参与气氛,发展社交管理能力。 =========== 7-16、学导式教学是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发挥智能情意功效的教学[11、12] 学导式的教学与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能力、形成人格品行的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学习什么(即学习的对象、产物-结论:概念、规律等等,必须以理解为基础)重要,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学习过程是理解和吸收所学对象、产物的前提和依托)更为重要。因而,学导式教学改变了那种旧传统习惯的、死记硬背注释和结论、忽视知识、符号和实际事物的联系、高分低能的机械灌输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参与获取知识、技能的全过程,从中学会形成概念与规律、缜密思维的认识活动的思考方法,通过双重控制--控制获得的知识、掌握结论,同时控制获得知识、技能的注意指向、记忆方法、思维操作等造就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因而,实行学导式教学, 学生是积极地独立发现和利用外界信息、理解学习过程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是接受教师教育影响的客体。这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学导式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涉及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信息,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尽可能充分的、丰富的背景,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内在动机;适度地再现人类的认识过程和渗透在摄取、筛选、存储、加工、输出信息及操作过程中的思考方法、智慧和智能-主体性的创造功能;注重研究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能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是参与探索,而教师的教则着眼引导,创设情境。例如,初中生形成“力”的概念:在学生建立“力”的概念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刚才我们建立“力”的概念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列举、演示这些事例?”“为什么要建立“力”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从生产生活所见到大量事例中,分析和找出共性,从而抽象概括出一个物理概念,是今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事例-→共性-→概念”的认识方法。 学导式教学中,教师要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要注意创设情境,引起学习意念;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适时强化,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充分感知、逐步抽象。例如,小学自然课“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电珠不亮的电路,要学生从电路中找出小电珠不亮的原因--细铜丝能导电,但它外面包着的塑料不能导电;学生领悟到,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学导式教学中,教师还要展示知识发展的过程:通过变式练习和建构性复习,使学生多角度地审视结论,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构之中,在结论的指导下运用。例如,上述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引导学生研究,常用的家用电器中,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不是导体,为什么? 学导式教学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他的主体活动与客观环境有机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现代科学的积极成果,融会贯通,综合创新,构建了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学导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的辩证统一,是掌握知识、技能、开发智能--包括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的情意功能进而形成品格行为的辩证统一。学导式教学不但重视研究对知识因素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开发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同时发展自学-探索能力、革新-创造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健体-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还重视提升行为品格(性格等要素),不但重视让学生发挥上述智能结构中认知功能的反映作用,同时还重视发挥情意功能的动力作用。把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的情意功能融和在智能结构中,更能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能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努力改善学习态度。调查显示:同一班级学生在情绪好的情况下(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的情意功能自觉发挥时),课堂提问15人次,内有7人次有创见;而在情绪差的情况下,提问仅4个,发言10人次,质量均较差、并无创见。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发挥情意功能,学导式教学要求教师用心创设情境,引发动机、激励情感、焕发兴趣、启发讲练、多向思维、发展智能、整体育人。有人对此概括为下列要点:亲密的师生关系很融洽的同学关系;适宜的学习环境,无强烈的光、色、音、味刺激;课堂情调以愉快为基调,有疑问、有争议、有笑声;学习的情意调节的动力因素和认知的反映因素时而平行发展,时而合而为一,不存在厌倦和思想溜号;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只有在学生力不胜任时,教师才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和指导。 实行学导式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发挥情意功能。江苏省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经过长期探索,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进行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的培养:通过知、情、意统一的教育途径,走向真善美有机统一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从生活直观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深刻的逻辑思维,把右、左脑开发有机结合; 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有机结合;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和基本训练扎实刻苦相统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苦乐结合。 学导式教学法也是“愉快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学在导前,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参与、反馈。形成良性循环。魏书生在教学中也用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自学-→解疑中的“定向”把师生的情感集中指向具体目标;“自学”、“讨论”使全班学生口到、眼到、手到、耳到,参与教学的热情强烈,兴趣浓厚,全神贯注、思维积极;精讲-→演练中的“答疑”是学生的情感进入了“愤悱”的境地;“自测”“自结”使学生的情感被引导升华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 学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和表达-表演能力时,注重把课上得有情有趣。天津市有位特级教师上语文课,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到教学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练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读中理解,使学生思索、动情、明理。辽宁省有位杨梅香老师教小学3年级语文课,注重训练学生“有表情地复述”:学生拿到一篇课文,经过自学,扫除文字障碍后,经过十几分钟边读边思考“琢磨”,便可绘声绘色地复述:激昂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抒情时,形容逼真,娓娓动听。述者意气风发,听者聚精会神。复述结束,大家评议。这种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加强了学生对词语、对语文的理解和记忆力,尤其是表达-表演能力。 ===== 7-17、学导式在实践中构成有机统一体的10条开放性基本特征之一--,学在导前、多人异步[13] 学导式教学开发智能培养人才,在实践中构成有机统一体的10条开放性基本特征之一--学在导前、多人异步:求学者、学生各尽其力,全班同步与小组互学和个人自学合理组合,各得其所。学导式要求学在导前,不仅指学生、求学者,同样要求教师、领导、管理者要学在导前。启发式却只要求教师去启发学生、并不要求学生去启发教师;而教师、领导、管理者运用学导式的导法来自学习者不同的发展水平、多人异步的实际学情。 学导式运用自学为主,学在导前、多人异步:求学者可以充分利用已知因素发挥潜力探究"学材"、质疑问难,感知、体验;学习者学中求导、争取恰当引导、在独立走路的实践中增长才干,使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有效性; 学习者各尽其力,努力争取达到各自尽可能的高水平;群体同步、小组互学和个人自学与个别指导合理组合,各得其所、都可体验到愉快与成功。[以上,见《个人建议:启发式应向学导式发展》2005-9-10] 学导式运用自学为主,学在导前、多人异步:从个人自学、演练开始,求学者以个人自学为基础必然发展到寻找其他成员相互帮助、进行小组学习,以小组学习为诱因又带动个人自学;在本小组完成作业时,还会产生与其他小组竞争的心理与活动,产生对教师点拨、提示、评价的需要,这样,与师生合作、以小组学习为基础组织全班教学,以班级教学为背景开展小组和个别教学,从而使个人自学、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达到高潮。 多人异步相对的是班级同步: 一个教师面对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许多学生组成的班级同步教学制,对比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制,同步教学存在的弊端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个体化的及时而有效地反馈矫正;不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同步教学的基本特点是统--教师统讲(对全班统一讲授)、统问;学生统听(全班齐听教师的讲解讲述)、统练。 学导式的多人异步教学,以班级教学为背景、小组教学为依托、个别教学为基础,将上述3个教学形式有机结合,交替使用。这是把一对多的班级教学制与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制结合起来的群体个别教学制。学导式的多人异步教学有统有放,统放结合,以放为主。提高课堂上放的时间比例;同时,尽量“多人”化--学生自由读、议、说、练等“多人”活动,提高学习频率。 学导式异步教学的放,主要指“自学-→解疑-→演练”这3个基本环节;指学生自学和小组学;如,语文课中的独立阅读课、基础训练课、习作实践课,数学课中的计算课、练习课、珠算课,要以放为主--学生集中注意力自学,老师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只作个别辅导--上课和自习的界限就逐渐消失了。; 使教师走下讲台,实行小组和个别辅导,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利于调动个人和小组的积极性。年级越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越强,课堂上放的活动就越多。 学导式异步教学的统,主要指“精讲”这个环节,以学科、年级、课型的不同,如语文阅读课中的讲读课,作文评讲课;数学课中的概念课,可以统为主。教师要做到统而不死--要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精讲,抓住关键处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兴趣;问题、考题、作业因人设计,使各类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学生就能动用多种官能、五元(5个层次)智能结构, 唤起注意力,激发思维力,调动情感审美能力。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既面向多数,又兼顾两头。 学导式异步教学的统,教师亦可在刚上课或将下课前向全班进行启发与小结。恰当强调统一进度、要求、措施,以保证学生的共性发展。 放,也有常规:每项活动,怎样起始、终结;采取什么方法;如何掌握时间、达到要求,等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学生各得其所、人各有事--不断提高自学探索能力。放而不乱,要选派好组长,放到小组的活动,由小组长主持开展解疑、演练、问、答、议、读;放到个人的活动-个人自学,组长组织相互检查、监督-不断提高社交管理能力。学生之间出现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从而保持学习积极性的持续高涨。 上课以放为主,学导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课的传统习惯观念。自学-→解疑-→演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精讲、教师的讲授、指点、答疑成为课堂学习的辅助形式。教学方法不再是教法的同义词;学法的研究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课题。即有自主自控的人自为学,又有班组集体中的互教共学,学导式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个性适应,学生个体活动的时间量明显增加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还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近年来利用多媒体网络传播手段开展教学,使师生相互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定进度,超越时空限制,各自进行自学,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学导式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可形成各层次学生递进的机制:教师可把学生按五元(5个层次)智能结构发展水平区分为低A(教学目标要求可降低起点)、B中(为基准)、高C(目标要求适当提高或扩展)三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提高。充分注意低、中、高学生及其不同思维类型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用不同的要求和措施使得慢者慢学、快者快学--学习同一课本的进度不一,可以遥遥领先,甚至超前使用下册课本--单式教学可变为复式教学,各自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学导式强调学在导前、自学为主、多人异步--独立阅读、思考、钻研、独立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学导结合--善于求师、互帮互学,把学生自学的个别化和教师引导的异步化统一起来,有助于打破沉闷的教学空气,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形成的低效教学--不利于学生五元智能结构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自学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学习主人,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深化的目的。。 班级同步教学让位于学导式多人异步优化五元智能结构,可以有根据地说: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7- 18、学导式教学的考核与评分、评价[19] 评分是用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分数只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简单的量化形式。现行的评分方式弊端不少: 1、它通常以记忆与理解为中心,而其领域却又十分狭窄; 2、它通常以纸笔测验的分数为依据,将学生在某一期间的学习成果排序,确定学生的优劣,进行综合判定; 3、往往为评分而教学,不是为教学才评分; 4、上述问题,造成了应试条件下的教学偏重于训练应试技能 而不顾及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等五元智能结构的培育。 这样,使实际的教学活动失去了均衡:滋长“为分数而学习”“为获得高分而奋斗”的消极心态,使分数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并不能给学生提供明确、具体、全面的反馈与矫正信息,不利于学习的改进与提高;评分制过分强调竞争,不利于培养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分数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的智能结构开发;分数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有人说,现行的评分方式从本质上扭曲了学校教育,使考试和评分成为诸恶之源;所以,现行的评分方式是非教育的、反教育的。因为它,不仅无助于学生品行人格结构与五元智能结构的成长,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失衡造成的严重弊病,也可以说是许多国家的通病。 因此,要变评分为评价。评价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人格的掌握程度和发展水平所实施的实质性判断(这是诊断性评价--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以便使课程、教材和教法都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个性)。评价重在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五元智能结构的过程(这是过程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使师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为长善救失采取适合的于各个学生的矫正措施)。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学生的学业,为防止出现差生,保证95%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从评分走向评价,必须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 1、变片面评分为全面评价、变评分为写评语:科学的评价要从学生的身体、心理、文化诸方面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品行人格结构这五元智能结构的整体素质。,不引导学生追求高分,可在评分的同时写评语或变评分为评语,特别要防止把分数当奖励或惩罚手段。 学导式的全面评价由教师、学生集体和个人分别进行,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没有分数的约束下学习,取消学生不及格的分数只报告进步情况。 2、变只注重评定结论为注重日常发展过程的随时评估、定期开展自评、互评: 过去偏重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提出结论性评语。现在,为不断激励学生的发展,要注重平时的评估,使评估成为重要的教育活动。不是等学习结果出来后再评分,而是边教学、边评价、变矫正,把评价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去。注重鼓励,以评促学。一个单元、一个阶段、一个学期都应有评价,经常、定期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同时,教师要认真作观察、记录,在平时评估基础上做好阶段评估。评估重在对学生起积极的教育激励作用 :对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不论先后、不论优生、差生同样肯定,对中、差生特别要在全班表扬、及时向家长报喜。评估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导式重视实行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家长参评相结合,充分交流信息;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的意志调节能力,包括:通过自学-看书、教师评讲和正确答案独立判断自己答案的正误;能借助教学目标找出自己的知识缺陷、错误原因;能准确估价自己的学习水平;会根据评价制定矫正和发展性学习方案,及时补救自己的知识、技能等智能结构中的缺陷。对此,教师要及时指导,使学生养成经常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品行的好习惯。 3、停止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以奖励性评价为主: 百分制注重单一的分数评价,追求评价的“精确”与量化;把分数作为一的评价标准,其结果使老师、家长、学生围着分数团团转:为了帮学生取得高分,老师搞题海战术、家长请家教、搞陪读;学生放弃个人的兴趣爱好,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而取得高分者思想品质未必合格,常有高分低能现象。 科学的学业评价应是综合评价:既重当前的学业状况,又为今后发展做积极导向,可用等级制评定--综合性、激励的、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等级制评定的范围包括可必修课和活动课。内容可分认知(知识和技能)、情意(含态度和习惯--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等)和兴趣爱好特长3个部分。 各科学业成绩评定的结果划分等级加上描述性评定相结合。认知(知识和技能)部分可根据学科特点,采用笔试、口试、实验、实际操作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考试结合考查(重在平时的日常考察、了解,力求小型、分散、随堂)去评定,例如,语文、数学等科目可采用4级:优-4颗星、良-3颗星(稍有不足)、可-2颗星(尚好,有明显失误)、欠-1颗星(较差,不够格,有严重问题),加上描述性评定(要把握用语的正确性、启发性、针对性、激励性;要激励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满足其精神需要--提升情感审美能力;同时要消除少数后进学生的自卑心理--增进意志调节能力)。 小学一、二年级的情意和兴趣爱好特长部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简单描述性评定;三年级以上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在小组内)和教师评定(先汇总学生的评定结果,再加上教师的评定意见,用等级制和描述性(记载各项竞赛获奖情况,特别表现等)共同表示,使学生明确得到肯定的方面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相结合。 学导式评价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偏爱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要学会掌握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同时,要树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即用全面-效益观、动态-发展观看待学生,从原有的基础出发、以纵向综合发展为主评价学生;要随时同学生、家长交流、沟通、核实学生的发展情况及相关建议、希望等等;要熟悉掌握综合评价的新方法,积极推进教育与教学改革,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元智能结构提高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 7-19、学导式教学教育目标--形成学生五元智能结构 [声明:本文有关智能结构的主体部分成文于1982年。这次先后又参考、引用了素质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代表性论点,未能一一注明,特对上述论著者、各位专家、学长表示由衷的歉意和诚挚的感谢] 哈尔滨师范大学退休老教师、中国管理研究院与中国未来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学浩在2005年9月10日教师节期间在互联网发表的《个人建议:启发式应向学导式发展》一文指出: "近20年以来,我国教学改革出现了在启发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学导式"--学在导前、学导结合教学的成功实践。 什么是学导式?学导式不仅仅是一种运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基本环节的具体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新的教学原则、教育思想和学习、生活理念。学导式的基本定义是: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的教与学、工作与管理及生活方式:运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或借鉴-→模仿-→创新-→超越这四个环节不断深化,使学生、求学者在学习生活的全程中发挥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还以追求学生、求学者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格五个层次的人才智能结构优化--即:五元智能结构优化为基本目标,以提升自学探索能力为突破口、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充分展现学导式10条开放性的本质特征。 学导式自1982年首倡以来(《简论大学生的智力(智能)开发》见《黑龙江高教研究》1982年3期、 北京师大高校干部进修班《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育》、东北师大《高等教育学参考资料》 ;《学导式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见1982年东北三省教育学理论讨论会论文、《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3期;《浅谈学导式教学法》见成人教育1983年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1983年6期【全文转载】、《解放军报》1983-11-20),迅速得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部队军训、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等领域广泛认同和普遍运用,因而不断充实完善,理论和实践都有创新,把师与生、学与导的活动方式及具体方法、类型组成了有机统一体系;1985年被排在国内教学改革新教学法之首,后被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比起美国的发现法、德国的范例法、苏联的问题法、保加利亚的暗示法来,的确有独到优势。 学导式学在导前、学导结合教学的成功实践--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能动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彻底地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学生身上;认为师与生都要学在导前--教师教学要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的实质应当是积极的辅佐作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自己走路、也不能抱着学生走路;不能代替学生独立掌握知识,无法包办学生开发各自的智能--即:五元智能结构的优化。 智能首先是指智力和能力的综合体。智能结构包括:五元(单元、层次)--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品行结构及其各自结构的优化。这是国民素质、人才素质等基本内容,是学校教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与开发的基本目标;这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统一培养和发展的结晶,也是以智育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动与技术教育全面发展与个体智能诸要素普遍发展的结晶。 因此,五元智能结构包容了发展知、情、意、行的要求,包容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诸项要求的统一。其中,知识和智力结构是基础: 知识结构:注重各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学科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还要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自学与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技能)。 1、知识结构:包括掌握基础教育各学科的知识(一般常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经验),掌握把外在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方法;进而能结合实际发挥出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动效能,等等;它的结构从人材(即潜人才、前人才)就业前打基础时,以一门专业为中心的蛛网式结构,向就业后以本行业务为主体的帷幕式结构发展。 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了解科学营养和健体知识。 2、技能结构: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或智力的活动方式,技巧是技能反复练习而巩固的、并达到迅速、准确、运用自如的行为方式,是自动化了的技能。它包括认识过程 与实践过程 必须具备的多种多样的基本技能、以及掌握独立操作方法、能满足实践需要的熟练技巧。技能结构主要是借助身体器官的活动来多次应用各种具体知识的外部表现---并且形成为各种具体操作技能与技巧的不同水平与类型而构成的体系。包括: -1操作技能: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构成、经练习而形成、巩固的合乎法则的随意行动方式;如:简单劳动工具使用技能-使用的本领;日常生活的小制作技能; -2心智技能: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解决问题的认识活动方式,以正确的思维方法为特征,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与感官活动方式。技巧是技能反复练习而巩固的、并达到迅速、准确、运用自如的水平,是自动化了的技能,口、眼、脑、耳、手和视觉、听觉、触觉协调、适应;如计算技能--心脑、口算技能; 唱歌、绘画技能;学习外语的读、说、听、写等等技能等。 3、智力结构:智力基本上是指个体在认识领域里脑与神经功能在处理信息时能动作用的表现形式、水平层次及其有机组合,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内隐的、不易被他人觉察的心理活动;以及这5项要素和各自的深度、广度、精度、强度、敏度、效度等有机统一的活动。智力结构5项基本要素的要点如下: 1)注意力:智力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程度 2)观察力:观察活动的效力,可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自觉观察、主动实践; 3)记忆力:记忆是人脑储存、重现过去知识、经验的技能,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基本过程是--识记、保持、再认、重现。 4)思维力: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理解等理性认识活动的技能,锻炼思维力的好方法: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织在一起,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激活被闲置的脑细胞;学心算,左右脑平衡发展。激发独立思考、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5) 想象力: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技能; 4、 能力结构:能力主要是个体在解决实践领域里的各种问题时,智力同知识、技能、情感、意志融合为身心能动作用的表现形式、水平层次及其有机组合和各自的深、广、精、强、敏、效度等等有机统一的综合体,并且掌握不断优化的技巧,从而能在实践中发挥最佳效能。其中,可包括: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健体-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及其相应的技能技巧,主要是外显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1)自学--探索能力:为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而勤奋求索、刻苦自学,要学在导前。勤奋好学、勤奋钻研;独立获取知识、会认知、了解周围的世界;掌握学习方法、技巧:努力提高阅读与书写速度,会粗读、细读、精读;会观察事实、范例、亲身感受;在具体情境中收集信息、抓住问题全貌、掌握范型;会写作;会利用图书馆、实验室;能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 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知识、技能、开发智力、能力。 2)表达--表演能力:善于用语言文字表述、表达;模仿、扮演角色; 3)健体--操作能力:讲究学校教学卫生和劳动卫生、自觉运用健康之道;有健康体魄,要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重视身体发育和健康,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珍爱生命,有良好卫生习惯,争取健康劳作100年。 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社交--管理能力:团结、互助、能适应集体生活、会组织社会活动(制作规划、活动的调整和控制、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能自我管理, 善于与人合作,提高社会语言能力、文化交际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5)革新-创造能力:包括运用科学原理、提出探索性问题、进行探讨验证;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善于综合、能动地迁移和创造,掌握创造性运用的特点和程序;构成新思想、新观念、创造新事物并能不断超越自我。 6)情感--审美能力: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陶冶情操,进行道德情操体验,有助于开发智力。要加强音乐、美术教学;高校学生要选修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可为文化艺术活动,增强美感体验,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妙趣横生、乃至离奇的情绪体验的愉快情境来培养;学唱和欣赏旋律优美的国内外歌曲,演唱的过程既是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7)意志--调节能力:包括积极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扩大知识面,可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所处的环境,并辨别是非; 5、品行结构: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上述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及其要素的质与量和各项结构关系在个体身上不同的品质差异;二是个性人格修养(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仰、价值取向、态度、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实践追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品德等)言行表现的不同品质差异,等等。 如上所述, 学导式10条开放性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中构成为有机统一体,其中,第一条是:运用自学为主,培养成为面向现代化未来世界的积极进取的、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形成和发展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7要素:自学-探索,革新-创造、表达-表演、健体-操作、社交-管理、情感-审美、意志-调节能力)、品行结构-品质与行为人格的智能结构的优化、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并不断提升人才在实践中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也是各类社会组织、人才开发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突出任务与远大目标、崇高目的。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3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