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出版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出版社

相关日志

科普出版社向中关村二小捐赠安全教育图书
热度 2 suqing1961 2011-6-4 00:29
科普出版社向中关村二小捐赠安全教育图书
6 月 3 日 上午,科普出版社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会常务理事王大伟教授一行来到中关村第二小学,向该校捐赠了 100 套该社最新出版的《中小学安全知识读本》。 《中小学安全知识读本》由王大伟教授主编,是科普出版社为在校中小学生编辑出版的一套普及安全知识的教育丛书,分面向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生、高中生 4 个版本。小学版《安全知识读本》以鼻涕熊和灰太狼为主角,通过形象生动的漫画,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借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介绍各种各样的安全知识,寓教于乐,激发小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兴趣,增强自救自护知识,培养安全防护能力。 捐赠会上,王大伟教授结合《中小学安全知识读本》内容,给出席捐赠仪式的中关村二小 300 余名小学生讲授了以“乐享暑假、安全第一”为主题的安全教育课程。 王大伟教授的授课浅显生动有趣,他不仅制作了精美的卡通课件,还准备了“小学生安全吉祥三宝”——身份识别卡、小型报警器和安全常识挂图,进行现场演示,教育孩子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各种安全知识,提高应对安全侵袭能力。他通过列举大量真实案例,提醒同学们学会保护自己,不轻易相信陌生人。鉴于课后学校即放暑假,王大伟教授还专门针对暑期容易发生的有关安全意外,给孩子们教授了相应的安全知识歌谣,教导孩子们如何避免相应的安全事故发生。王大伟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案例鲜活、形式互动,受到听课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同学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回答王大伟教授的问题。 科普出版社社长苏青和王大伟教授代表科普出版社向中关村二小赠送了《中小学安全知识读本》图书。拿到书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翻开新书阅读,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 苏青社长应邀讲话,指出出版《中小学安全知识读本》,为中小学生普及校内外安全知识,是科普出版社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希望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读完《中小学安全知识读本》后,多给出版社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出版社再版时改进。中关村二小领导表示,暑期将至,中小学生放假后面临安全事故高发期,迫切需要了解、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科普出版社编辑出版并赠送的这套书籍,可谓雪中送炭,对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防范校外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赠书仪式结束后, 苏青社长、王大伟教授等来宾与中关村二小师生合影留念,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一步座谈探讨,确定了学校、出版社和图书作者三方携手开展安全教育合作的意向。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2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出版社与读者心目中的好书
热度 7 Wuyishan 2011-5-31 06:26
出版社与读者心目中的好书 武夷山 (光明日报, 2001 年 4 月 5 日)    说起来,读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但有不少出版社其实真没 有把 “ 父母 ” 当回事儿,忤逆得可以。   出版社心目中的好书首先是丛书。据说,新华书店对丛书总是要 成套地征订。于是, “ 无数丛书快快出,不尽码洋滚滚来 ” 。   读者可不管这一套。丛书也好,单册书也好,弱水三千,我只取 一瓢饮。你一套丛书几十本,我也许只挑一两本。另外,对于绝大多 数读者,即使一套丛书本本优秀,但由于他们收入有限,书架空间有 限,一般是下不了全套购入的决心的。   出版社心目中的好书是盈利高的书。为了实现高利润,一些出版 社就尽可能压低成本。有时甚至滥行杀伐,将原版学术著作中齐备的 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等一概删去。优秀学术著作缺了这些东西,就 像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的女子头顶上牛山濯濯一样令人叹惋。   读者心目中的好书是查找方便的书。我有一本北京出版社 1989 年 初版、 1996 年第四次印刷的《新编京剧大观》, 774 页,定价只有 26 元 5 角。它尽可能完整地收录了从古到今的京剧曲目,曲目按剧中人物所 处历史时代的次序排列。每一条目首先介绍剧情,然后附上该戏最脍 炙人口的一段唱腔的唱词。书后附有按拼音字母音序和笔顺两种方式 排列的剧名索引,用起来非常方便。我女儿四年级,是个小戏迷。每 当电视上出现了一部她不了解基本剧情的戏,她就会从我的书架上抽 出这本《新编京剧大观》,利用索引,找到那出戏的剧情介绍,津津 有味地读将起来。仅仅为这本书,我就想向北京出版社深深致谢。   出版社心目中的好书是获奖书。个别出版社,通过出版一些发行 量很大的烂书挣足了钱,也愿意不惜工本争取出两本获奖书。这就是 他们的 “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 的目标。为了获奖,他们竭尽 钻营之能事,打听评委是谁,投其所好送些礼品,等等等等,在这方 面表现出了比在图书选题、编辑质量和读者服务方面更多的聪明才智。   读者心目中的好书是他或她根据自己判断所认为的好书,与此书 是否获过奖基本不搭界。有些不怎么样的书居然获了奖,读者只会加 倍地嗤之以鼻,只差没有骂出 “ 狗屎 ” 二字。读者这把秤是最准的, 他们称出的份量不会错。在我小时候读过的不计其数的连环画中,最 具有震撼力的一本是根据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一个小人物 “ 高乐士 ” 的故事编写的同名连环画。与大多数连环画为每幅画配上一长段文字 的做法不同,《高乐士》的每一页的说明文字只有一行甚至半行,画 面说明了一切。绘图者攫取了最能反映高乐士性格特点的一个个动作 瞬间,充分发挥出了连环画的优势。也许《高乐士》从未获过任何奖, 但它在我心目中是连环画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永远是有矛盾的,但永远不会散伙。为了妥善 解决矛盾,出版社应当做得更多,因为出版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出 版社心目中的好书与读者心目中的好书越接近,读者就会越高兴,出 版社也会越兴盛。
个人分类: 鼓与呼|4422 次阅读|7 个评论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以此悼念陈晓旭
AIPBeijing2010 2011-5-27 10:56
此两句出自 林黛玉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没看新版的红楼梦,纵使有更精彩的选秀,更匹配的演员阵容,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形象依然挥之不去。 “林妹妹”永远活在观众心中。
个人分类: 生活|2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后记
热度 8 zhaodl 2011-5-25 09:43
书稿《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总算交给出版社了,将后记发出来,感谢网友给我的很好的建议。 以主编和审稿人视角谈论文写作的后记 在自问自答的语境下,将我所想到的影响作者论文发表的问题叙述完成了。我望着窗户外浓密的林荫,心里有一种述说后的轻松,但这种轻松很快又被川流不息的汽车和匆匆赶路的行人打消了。我仰望天空、冥思自问:我能否解决读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我不禁感觉心中还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在我看来,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就如同人生的修行,不外乎模仿和感悟两种方式,最终能否达到自由的境界,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悟性。如果没有悟性,仅凭模仿式的知识积累,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但很难达到自在;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仅凭个人的悟性,也许少部分人可以做到顿悟,但大多数人很难走出困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勤能补拙,我也是其中之一。如何学会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勤快,养成记录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将自己听到、看到或悟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记住:好脑袋不如烂笔头!不要总认为不重要而不记录,学问就是积累!积累尽管是有点慢,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你记录的素材和思想越多,你的学问也就会越多。有意识地积累比无意识的积累,效率自然会更高。你不进行有意识的记录,也会靠时间和记忆积累一定的基础,只是会很慢很慢,赶不上需要。比如说:会议上听到别人的一个做法,记下来。同时针对这样的做法进行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理论依据,有什么好处,还有什么不足,根据他所依据的理论还能不能得到新的启示?或者说质疑一下:不会吧,有什么毛病没有。这样的质疑和积累一旦成为习惯,成效会让你感到惊讶。 积累是基本功,也有捷径,问题研究法就是其一,也就是发现现实中的问题,探寻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办法。这些大家都会做,但往往是做不下去!题目太大,可以说的话很多但没有深度。我认为:这不是论文,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研究提纲。后边的任务是,将问题分解——尽量将问题细化。根据细化以后的问题,挑选自己感兴趣、有知识积累的,开展进一步的剖析和研究。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适当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逐步将一个个小问题解决掉,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可能是一篇论文。如果还是浮在表面,那就说明这个题目对你来讲还是有些大,你的知识和能力还是掌控不了。这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 如果这样学习和研究你还嫌太慢,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找别人探讨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提问和反问,这样不仅可以找到需要研究的题目,也会从交流中快速地了解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来寻找论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这一点很有效:在别人论述问题时可以明显看出自己的不足。越是与水平高的人交流,进步就会越快,同时也会有“听不明白”的感觉。这种交流,包括口头交流、会议交流和阅读文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单纯地“学习”,而要敢于质疑和反驳,哪怕从一点点开始质疑都是进步。如果你的质疑被别人驳倒,自己就回去用功,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不要轻易认输,认输就是放弃进步的机会。 在我面对勤奋耕耘而仍旧困惑于现实的作者时,我萌发了写作的念头,将我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奉献出来——《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希望你能够与我一起体会和感悟,而不是死记其中的要点。既然是感悟,所以也就难免讹误,因此也就希望你能够通过你的体验和感悟来批判地汲取。如果有误,我承担全部责任并在此表示抱歉。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对叶涛编辑给予我的宽松写作环境表示感谢,感谢我的同事以及网上朋友给予我的帮助和建议。 赵大良 2011年5月23日于西安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79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谨慎看待中国道路:对日本兴起的再考察
热度 3 techne 2011-5-24 00:05
谨慎看待中国道路:对日本兴起的再考察 (已首发于中评网http://www.china-review.com,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 王 键      近年笔者阅读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其中就有一本关于明治思想界的书(《明治哲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读过之后,笔者惊觉在启蒙阶段,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已是相当之大。这个差距可以这样进行简单概括:日本的明治维新,已领先中国大概50年左右。众所周知,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此后日本思想界突飞猛进,开始了一段狂飙运动,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前的时期。而中国虽然在明治维新前后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却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直到1919年才发生了五四运动,开始了思想解放的历程。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观察,五四运动而不是清廷的改革才能够在思想层面同明治维新相匹配。   明治思想界   从明治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和五四之后的中国思想界的状况来看,虽然已有50年的时差,但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仍然相当大。纵观该书中列举的当年日本学者的大名及其作品,如西周,加藤弘之,福泽渝吉,西村茂树,井上原了,井上哲次郎,德富芦花,大西祝,内村鉴三,冈仓天心等人,都是些相当有想法的学者,不仅思想精彩,而且文脉深厚,修养水平也都很高。   反观五四前后中国的一群启蒙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甚至胡适、鲁迅,包括保守派的辜鸿铭、张君励等人,甚至更早的康有为、梁启超,笔者以为:从总体来看,他们的学识相形见拙,思想不够开明,而修养水平也比较一般。即使是像严复这样的学养较为深厚的中国学者,拿到当时的日本去,水平和境界恐怕也是排不上号的。当然,孰优属劣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至少以笔者的学识来进行判断,确有这样的感觉。像福泽渝吉,谈论学问和政治的关系,表达的相当精妙,几乎可和马克斯.韦伯媲美,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学者很少有哪个人可以把问题谈论的如此透彻清明,可见思考问题的清晰度有很大差距。再如冈仓天心,表述了“亚洲一体”的思想,相当大气磅礴,有博采众家之长且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中国的学者却鲜有这样了解亚洲不同文化,即具有雄心壮志,同时又能兼收并蓄的博大心胸。虽然中国也有像鲁迅这样深刻的思想家,但相比之下,鲁迅的修养和心胸似乎不可同日而语。鲁迅入肉三分的幽暗笔锋,也许可解释为当时中国转型之中客观生存环境的产物,但其文字中密布的尖刻、绝望和睚眦必报,确实让人感受不到风度,看不到希望。   相比之下,很多日本学者的表达可堪称典范。如德富芦花在幸德秋水等人被政府处死后所发表的公开讲演,言辞有礼有据,娓娓道来,让人读后仿佛有身临其境且意犹未尽的感觉。再如内村鉴三,作为一名非西方基督徒,阐述自己如何转变为基督徒的个人自传《我是如何成为基督徒的》,甚至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成为全世界“非西方传道者最优秀的说教”。而他身后留下的墓志铭,也非常耐人寻味,言简意赅却意象无边,充满精神的魅力:   "I for Japan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World for Christ   And all for God"   总之,像这一类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确实非常罕见。   认知日本的偏差   此外,中国学界在研究日本时,由于受政治正确和民粹主义的干扰,往往不能依据历史事实客观地看待日本,感情色彩干扰了学术研究,对日本的理解囿于一隅,问题视野也相当局促。   比如,通常中国媒体和学界总是认为,近代日本的兴起是“脱亚入欧”思想的产物,而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更是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观点的鼓吹手。但笔者对此考察了一番,却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福泽渝吉的几部主要著作中,也根本看不到多少所谓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的观点。只是在福泽渝吉晚年所撰写的几篇报刊时评中,可以找到这个“脱亚论”的影子。但这几篇时评的篇幅、力度和观点,并不足以代表福泽渝吉的思想整体。   若从其《文明论概略》一书来观之,福泽渝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大核心:1、追求不断变革的自由主义观点;2、追求日本自立的独立文明观。也就是说,所谓“脱亚”或者“西化”,根本不算是福泽渝吉的核心观点。在福泽渝吉看来,“脱亚”也好,“西化”也好,只是在特定阶段由于日本文明落后于他人而需要采取的特殊策略,“西化”和“脱亚”本身并不是目的。福泽渝吉也并不否认,在特定的前工业社会阶段,像孔孟之道这样的儒家文明体系,一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进步作用,但这并不能改变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后,儒学体系无法与之相匹配,所起到的非常反面的阻碍作用。   若综而观之,福泽渝吉的观点并不是崇洋媚外的西化派,而是追求变革的自由派,而且非常强调多元主义视角和不同观点的重要。此外,福泽渝吉还非常强调保持日本文明自身独立性的重要性,而绝非随波逐流,沦为其他文明的附庸。从福泽渝吉对学问的独立和个人思想独立的强调来看,这一点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作为公民,一个人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由此才可以不断追求思想和精神的独立,那么以此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和文明,也应当在这样的个人的不断发展中,追求其文明自身的独立性。从福泽渝吉的逻辑来看,这二者丝毫不会冲突,而非常美妙地结合为一体。   有别于福泽渝吉,日本另一位重要思想家冈苍天心,则是位出了名的保守派。冈苍天心自幼接受西洋教育,精通英文,甚至于他的几部主要著作,都是用英文写作出版,首先在国外发行,然后才有的日本版本。冈苍天心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三个方面:1、思想层面,开创了近代日本自我认知的坐标系。2、美学方面,是日本重要的美学家。3、对茶道的理论化,以及向西方的传播。   在思想层面,冈仓天心基本上持有二个主要观点:“亚洲至上论”;以及“日本特殊论”。   观点之一:亚洲至上论,亚洲一体。亚洲至上,冈仓天心认为,亚洲拥有两个伟大文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前者拥有孔子式的“共产主义”传统,而后者则拥有“吠陀”式的个人主义。虽然两大文明之间被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割断,但亚洲的精神却是一体——追求究极与普遍的爱之扩大,而这种爱是所有亚洲各民族的共同遗产。亚洲的这一思想,也产生了全世界所有的宗教。亚洲文明的形态是复杂而多样的。阿拉伯的骑士道,波斯的诗歌,中国的伦理,印度的思想。还有东亚的佛教,仿佛东亚所有思想之流汇聚起来的观念论的海洋。但实现这一复杂性的统一的则是日本。   观点之二,日本特殊论。冈仓认为,日本实现了亚洲文明复杂性的统一。它同时从印度和鞑靼两个源泉中汲取了养分,使反映整个亚洲的特性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天朝和天皇,历史上从未被征服,以及岛国的孤立于世,都使日本成为亚洲思想和文化的天然储藏库。而在中国和印度,前者历经了王朝的变动,鞑靼骑兵的铁蹄,和愤怒暴民的杀戮,这一切在中国一再发生,除去典籍、史料和废墟,什么都不复存在。后者则经历了匈奴族的粗暴对待,回教徒狂热的偶像破坏,还有欧洲殖民者无意识的文物破坏,使阿育王的时代,佛教的经典,以及诗歌的艺术,再也无法唤回。冈仓由此得出结论:亚洲的文化遗产,只有在日本才得以原样保存。日本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甚至“比博物馆还要高级”。因此,作为“上天”之民的祖国的日本,其天定命运就是保持并恢复亚洲的样式。使日本再生,使日本成为日本,使东洋的世界平安地穿过众多的暴风雨,带领亚洲走向昔日的坚强巩固。   冈苍天心的上述观点,视野相当博大。冈苍天心也开创了日本后来的“亚洲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也为中国的政治领袖孙中山所接受。但很遗憾的是,进入192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兴起,最终把“大亚洲主义”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这恐怕是冈苍天心和孙中山等人都始料未及的。   在日本兴起的过程中,无论是自由派的观点,还是保守派的观点,实际上思想都较开明,并不像传统观点描绘的那样崇洋媚外或抱守残缺。也许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清廷的立宪改革会失败,而日本的立宪改革却能够成功。   现状和差距   回头再看,明治维新已经过去140多年,五四运动也已过去90余年。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日本经历了二战的失败,在美国的训导下从废墟中再次崛起。中国在内部不和反复争斗的情况下,踉踉跄跄赢得了二战,随后却在内战更大规模的血与火后选择了极权和激进的道路,最终也以另外一种特殊的方式崛起。但事到如今,无论从物质文明的丰富程度来看,还是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来看,日本却仍然远领先于中国。   如果从精神的进步来看,就是同五四时期相比,中国迄今甚至都还没有取得什么非常值得自豪的进展,像当年的陈康、冯友兰、洪谦等一批学者,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几乎仍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们。反观日本,虽然在二战之前由于激进势力的兴起导致国内温和派失势,最终招致二战的灾难,但在战后日本还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反省,日本的文化、学术和思想界的恢复和进步也相当之快。战后的日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乏明治思想界的超越者。   日本的状况同中国大陆形成鲜明对比,在明治思想界和五四运动的比较中,中国已经落后了50年。而在20世纪的今天,虽然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日本,但毫不夸张地,若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却并没有比五四运动时的状况前进多少,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出这个至少50年以上的中日差距。中国目前最大的影响力集中在经济领域,但即使如此,现如今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还没能达到1910-1949年期间的峰值。反观1910年代的日本,无论是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还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其高度都不是今天的中国能够企及的。因此,中国虽然崛起,但仍和日本有50-100年的差距。这恐怕还是个中国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失败的教训   日本的兴起过程中,明治维新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这个良好的开头却未能持之以恒。日本在1920年代之后,在形势本来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连续出现战略失误,最终招致了日本帝国的覆灭。这个失败的教训,既是非常惨痛的,也是非常值得汲取的。当然,日本为何会一步步走上失败的道路,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绝不是本文的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但无论如何,日本在改革的最初阶段顺利进行,国内思想文化也蓬勃发展,甚至政治制度也较同时代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更加先进的情况下(日本当时自由组党,媒体也相当自由),为什么没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是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论如何,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来看,日本的民意起了很大作用。日本在19世纪20年代后连续发生了多次事变,如1921年的第一位平民首相原敬首相遭到暗杀,1932年的“五一五”事变,首相犬养毅(孙中山的好友)遇刺身亡,1936年发生“二二六”兵变,在这一过程中,一大批温和派官员遭到激进势力的排挤甚至杀害。早在二战之前很久,日本国内已经存在着非常广泛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甚至于,犬养毅首相在遭暗杀后,几名青年军人凶手最终被政府无罪释放,而在关押期间还有日本民众集体切掉手指头寄送给当局施加压力,要求释放这些爱国青年军人。   从日俄战争到一战期间,日本同英国结成了英日同盟,在国际形势中,虽然当时美国力图在东亚制衡日本的扩张,但从整体来看日本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本来有无数机会,但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逐渐改变了日本的正确走向。由于国内特殊的政治气氛和社会环境,在日本逐渐出现了一种持久的“逆淘汰”现象。也就是说,日本的政治精英,凡是更具远见和洞察力的,更支持自由民主的,更强调日本的自我克制,约束对外扩张势头的,这些政治家一个接一个的都被淘汰掉。淘汰的方式是多样的,暗杀是一种方式,还有就是政治上的失势,无所作为。作为二战期间最有远见的战略家之一,石原莞尔的命运是个典范,由于反对东条英机和对华作战,石原莞尔最终从关东军参谋长的职位被赶回了东京大本营,变成了由日本宪兵时刻监护的提前退伍军人。   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笔者以为,说一千道一万,这只能归结为当时的日本人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一个国家总是由一个又一个很具体的人所组成的,最终的表达和决策也是由这些人的言行综合而成。日本尽管在改革之初获得了成功,但随着日本所掌握的力量及其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日本人的思想发展却没有能够跟上它的武力的增长。尽管同当时的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人的思想水准是领先的,但它没有能够同它的更快速增长的力量相匹配。   用个最简单的比喻,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很不成熟,还不会很好地使用自己的力量,那么在他不懂得克制不会控制力量的情况下,让他掌握更强大的力量甚至武力这件事情,是不是就很有可能要变成坏事?尽管日本的问题是复杂的,但笔者仍然觉得这个很简单比喻是一目了然的,也是有说服力的。   谨慎看待中国道路   现在,中国正在快速崛起。那么回头再看,现如今的中国人,他们的思想、精神和文化比1910年代的日本又怎么样呢?笔者认为,到目前似乎还不太可能有一个乐观的答案——尽管这个说法很不“政治正确”。但无论如何,中国很快就将获得远超过当时日本在世界范围内所掌握的军事力量。那么,如果同样很不成熟的一群人,掌握了一种如此强大的力量,他们会不会犯下一连串同当年的日本人类似的战略错误呢?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要是不犯错误,恐怕反倒会是件很稀罕的事情。同样地,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战略错误重现?   显然,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大多数民众素质也不是很高,有不少可能自以为是,甚至有一些还非常愚蠢,不懂得包容和宽容,听不了不同意见,无法用既和平但同时又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观点的分歧——那接下来它就难免会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误——这听起来似乎很刺耳,然而这也正是日本在1920年代之后所发生的现象,而这恐怕也是一种规律——它具有很大的必然性。同样的,在一个国家,那些努力弘扬正义舍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果必定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连续遭到淘汰——如果这些人总是肯定会玩不转,会一个接一个的完蛋。如果谁敢提不同意见,谁敢反对掌权的,肯定都没有好下场——那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命运,难免是一条道要走到黑。而这也是一种不见棺材不掉泪般的命运——正如日本曾踏上的“好局痛失”的错误道路。   目前,尽管在中国学界存在着众多对日本的批评,但总体上看来,中国方面的观点总是倾向于预设“中国比日本更正确”。但现实的情况看来,却未必如此。这就像当年的日本民意,总是预设“日本比中国更正确”一样,实际上是靠不住的。中国对日本的批评,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者群体,往往倾向于用一种外在的视角,将日本看作与中国相对立甚至是敌对的“他者”。但实际上,从日本近代的思想脉络发展来看,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源于中国,比如它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程度,对中国文明的很多继承和发扬。   而且,2010年代中国主流舆论的思想和认识水平似乎也并没有能够逾越1910年代时日本的认识水平。日本在当时的大好形势中,温和派的主张开始遭到淘汰,日本逐渐放弃互利互惠的对华共赢方针,而采取军事扩张的方式,最终给中国和日本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日本当时虽然是亚洲最先进的国家,但它始终未能接受这一现实:中国是亚洲的核心地带,日本若想融入并领导亚洲,必须通过影响和改造中国,最终依靠赢得中国的支持来加以实现。而同时,这种影响和改造应当是不依赖于武力的,是非暴力的。   而进入21世纪,中国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却始终未能对类似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尽管中国已经崛起,但它仍然远不是亚洲最先进的国家,中国若想以自身为核心来领导和塑造亚洲,就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影响和说服近邻日本——并且这种领导权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日本这一亚洲最先进国家的支持。而同样的,赢得这种支持也不应当依赖于武力,而应是非暴力的。相反,如果中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在内部民族主义的不断刺激下走向中日之间的对抗,那么在长期的相互消耗中,中国将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总之,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所持有的“外在论”视角是很成问题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日本所犯下的错误,并没有超出中国历史上国内所曾发生的众多错误,而日本的错误同样也可以成为中国的错误。从一种“内在论”的视角进行考察,中国和日本都镶嵌在亚洲之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体”的——正如冈仓天心所言。既然如此,中国学界和舆论应当更多地进行自我反省,并从整个亚洲的范围之内来理解日本和中日关系,这也是一种更加成熟和平常的心态。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9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由主义》中的几个瑕疵
techne 2011-5-21 02:43
《自由主义》中的几个瑕疵 (已发表于“爱思想”网(天益思想库)) 王 键   此前的一段时间,我抽空又重读了一下《自由主义》这本书。该书的出版商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者则是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李强教授(主攻政治哲学、自由主义)。上次读这本书还是很多年前的事,这次重读有了些新想法。最重要的是,发现了这本书中的几个瑕疵之处。特此将这些瑕疵指出来,希望各位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思考。   第一个瑕疵: 对历史主义和自发秩序的混淆    在该书第119页,作者针对哈耶克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其中第二点指出:“哈耶克关于构建理性主义与反自由主义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牵强”。在该部分中,作者李强试图表明:在一方面,被哈耶克列入构建理性主义行列的思想家,本身往往就属于自由主义营垒,而且做出过重要贡献;因而,哈耶克的这一区分在理论上很难成立。而在该部分段落的最后,作者又从另一方面提出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另一个证据:“另一方面,许多自由主义的坚定的批评者往往并不是从建构理性主义出发,而是从某种类似渐进理性主义的进化理论或历史主义出发。我们可以举出黑格尔、马克思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为例”。   但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段话里: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混淆了自生自发秩序理论和其它的一些思想的异同。   在哈耶克那里,“历史主义”是有特指的,它大概包含了两种倾向:     1、指一种类似历史决定论倾向的观点     2、则指一种类似历史相对主义倾向的观点   在其中,第1种所针对的对象应当是黑格尔、孔德、马克思等学者;而第2种所针对的则是德国历史学派。这里的问题在于,对于“自由主义”的含义需要一个清晰的界定,否则很难来明确谁是自由主义者,谁又是反对者。比如卢梭,可以理解为自由主义者,也可以理解为反对者。这要具体地分析,从什么样的理论层面和问题切入点来看卢梭?可以说,在这里,作者有可能没搞清楚哈耶克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意思,把哈耶克提出的自生自发秩序和某种构建理性主义或历史主义的观点混为一谈。哈耶克所谓的自由主义的反对者,一般来说是带有理性中心主义或乌托邦情节的学者,这些人倾向于脱离开具体的微观有效竞争机制,来以宏观的方式建构宏大叙事。正式在这个意义上,哈耶克认为它们同反自由主义观点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而实际上,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的发生需要一些理论上的前提和预设,比如个人财产的分立,大规模的市场机制的建立,维持市场秩序的法治,知识的私密性、分散性甚至不可通约使得中央集权式决策行为的不可行,等等。但无论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也包括众多自由主义的批评者们,一般来说是并不完全赞同如上所述的这些哈耶克的理论预设的。正是这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才会从一种整体主义的角度出发,绘制出一副规模宏大的“进化论”图景。比如绝对精神的发展如何要经过几个阶段,又如何回归。或者人类社会如何经过普遍的阶级斗争,经由几个阶段进入一个完美的乌托邦社会,如此等等。   表面上看起来,一些乌托邦理论也存在“进化”。但这些进化并不是基于自由市场的,也不是基于法治的。可以说,此“进化论”非彼进化论。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和黑格尔马克思们不能混为一谈的。这恐怕是书中的一个瑕疵。   第二个瑕疵: 关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在该书的第163页,作者又谈到了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并指出“霍布斯是最早明确阐释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哲学家”;“霍布斯指出,社会是一个复合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只有理解个人的特性与性质,才可能理解社会的特征与性质”。   但是这一部分的阐述,似乎和其它一些学者相关观点不十分吻合。也同样是按照哈耶克的观点,个人主义存在“真”与“伪”的区分,所谓“伪个人主义”,就是如同卢梭这样的观点,把社会看成有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人所组成的复合体,这些人再通过契约构建成为社会。而所谓“真个人主义”,恰恰要反对这种伪个人主义,因为哈耶克认为伪个人主义最终必然要导向形形色色的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以及相应的奴役和暴政。伪个人主义观点的问题在于:它没能认识到自生自发秩序的问题,那它就必然要诉诸理性所推行的完美设计,最终自然就逃不出在理性之名下推行的强制。   在哈耶克那里,所谓真个人主义也就是一种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而它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强调理解组成社会的抽象前提究竟是个体还是集体,而是强调如何去理解自生自发的秩序。也就是说,如何去理解自发秩序这一维系个体与社会的最重要的纽带?离开了自发秩序这一重要概念,个人主义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一点上,哈耶克与霍布斯完全不同。因此,霍布斯的个人主义观点,无法同哈耶克的观点联系在一起。   如果只是从“理解社会的前提是不是个人”这个角度来看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那显然不足以与种种伪个人主义的观点划清界限,自然也就容易让人对方法论个人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产生出一些疑惑。但从哈耶克的界定和理解来看,真个人主义和伪个人主义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所谓伪个人主义最终免不了是要和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殊途同归。   第三个瑕疵: 对 "Libertarian" 和 "Libertarianism"两个词语的翻译   这是一个小问题,书中对于“极端自由主义”这个词的用法颇得斟酌。与这个词对应的,有两个英文词:"Libertarian"和"Libertarianism"。   一些英文词典的相关解释如下:     "one who believes in freedom of action and thought"     "an advocate of the doctrine of free will"     "a person who uploads the principles of individual liberty especially of thought and action"   常见的与之对应的中文译法如下:      “自由论者”,“自由意志主义者”,“行动自由论者”“自由意志论”,等等。   我觉得作者在书中把它和“极端自由主义”这个词对应起来,是不太合适的。实际上,"Libertarianism"这个词指的是应该从“亚当·斯密 -- 门格尔 -- 哈耶克 -- 诺奇克”这条线上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们,他们往往都具有较强的保守主义气质。这样看来,把这两个词似乎翻译成“自由至上主义者”和“自由至上主义”更为妥当。此外,在国内学者秋风等人编译的自由主义著作中,也就是将 "Libertarianism"译成自由至上主义的。而且从其具体观点来看,翻译成“极端自由主义者”这样一个词,带有一定贬义,更是非常不妥,也容易让人们把它们和激进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相混淆。这就完全不相关了,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综上所述,大致找到了这么几个可能还算不上瑕疵的瑕疵。当然学术有争论,究竟是不是瑕疵,还需要学界众家的反复检验。还特别需申明的是:本人对李强老师是非常尊敬的,对李老师的为学为人也非常欣赏,指出这几个瑕疵,只是为了有助于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顺畅流通和广泛传播,并没有针对任何个人的意思。学无止境,即使在百尺竿头,也总还需要更进一步。更何况,“自由主义”这么大的话题,让任何人去写作,恐怕都难以不留下几个瑕疵,窃以为如是。   而据我所知,李强老师写就的这本《自由主义》,不但是国内这方面最早的著作之一,而且已然称得上一部中文写作中的经典之作了。我相信这几个挑出的瑕疵,也算是在鸡蛋里挑出的骨头碴吧。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5月11日: 科学出版社组织的SCI选刊会及中科院出版委组织的交流
waterlilyqd 2011-5-20 14:54
5月11日: 科学出版社组织的SCI选刊会及中科院出版委组织的交流
OnMay 11, under the invitation of Science Press of China and the Publication Committee und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James Testa, vice president of Thomson Reuters Science, Technology, andMedicalInformation Group visitedthe Science Press of China and made a presentation. In the morning, Science Press of Chinaheld aSCI journal recommendation meeting.Counterparts from the Science Press of China,fromjournals of Science in China andother SCI-journals, and five non-SCIjournals publishedby the the SciencePress of China, attended the meeting. Editors from the five non-SCI journals introduced their journals fromthe perspectives of journal features, the member composition of the editorial boards,manuscript source,respectively.Thenjournal editorshave a short discussion with delegates from Thomson Reuters.(see 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信息集团James Testa一行访问科学出版社 ) After the morning meeting, we several edtiors from geologcial and geographical journals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Journal of Arid Land,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had a lunch together. As it'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get to know some of them, EIC Yu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other several editors.Then I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our journal and our institute, and welcome them tovisit Chengdu and our institute in the future. Prof. Yao from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made aninteresting and accuratesummary forthis gathering: our several journals hererepresent the vastness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Journal of Arid Land ),the depth(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and the heigh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 In the afternoon, under the invitation of Director JIN Jianhui,the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Publ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ames Testa made a presentation about the SCI journal selection standards and process,and exhibited somecomparative researchresults based on the SCI index database.Jamses Testaalso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journal quality and journal impact factor.After the presentation, the meeting attendees were active in asking questions related to SCI journal selection and elimination. On the question how to improve journal impact factor,James Testa has aquip answer: Select the best manuscripts; Provide better service!
个人分类: 编辑杂谈|4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小型出版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热度 3 suqing1961 2011-5-19 17:29
中央级中小型出版社,很多情形和我们科学普及出版社类似,目前面临的困境和出路是不是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 长期按事业单位运作,突然改企转制直面市场汹涌的大海,如同不会水的旱鸭子,很容易就会被淹死。出版社历史长、包袱重,离退休人员甚至比在职人员还多,历史遗留问题一大堆,短期内无法轻装上阵,搞不好就会被沉重的包袱拖死。干部职工留恋事业位体制下的级别、编制、铁饭碗等,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意识僵化,改革阻力大,维稳形势重,领导班子为此要分散大量精力,劳神费力常常还不讨好,真能把人累死。 出版社底子薄,积累少,职工收入低,稳定队伍、提高待遇、发展生产乃当务之急,一时间难做大事、难成大事,沉舟侧畔千帆过,煞是愁死人。打造集团、强强联手、兼并重组,大局已定,大势所趋;中小型出版社自身若不快速发展、迅即强大,迟早会被别人兼并吞并,能不急死人吗?尝闻兄弟出版社转企改制上级主管部门如何大力支持,相比之下总觉得自己不招人待见,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人比人,气死人。 时转企改制之际,他人唯恐避之不急,有门路者纷纷“逃亡雅典娜”,你一不留神却横趟了进来;前途不明,道路艰辛,心理素质不好,还不得吓你个半死!如今出版业发展格局已定,大社强社垄断市场、控制资源,中小型出版社遭围追堵截之势,陷虎狼合围之阵,如不能奋力突出重围,总有一天必定被困死。如此看来,是不是就死猪不怕开水烫,虱子多了不怕咬,干脆破罐子破摔得了?那也不行,你这不是在等死嘛? 横竖都是一个死,九死终有一次生。壮士断腕,削发明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借转企改制之良机,不如杀开一条生死血路,拼它一个鱼死网破,换来一片发展生机。九九归一,九死一生,生生不息。 出版究竟意味着什么?能从这些问题中找到解答,中小型出版社就能找到生存发展甚至壮大的机会。 出版就是讲使命:你能服务国家大局,担当文化传承使命,你就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就能受到主管部门的青睐,就能可持续发展。出版就是比眼光:你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谋得更周全,你就能顺应潮流,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就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下一场战役中打他个漂亮的翻身仗。出版就是考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策划创新,营销创新……你比别人多一份创新,你就能赢得一份先机,就能比别人快行一步。出版就是抢机遇:你若不能未雨绸缪,不能苦练内功,不能有备而来,不能机敏如兔……即使某一天机遇突然来了,你也可能视而不见,也可能手慢脚乱,也可能束手无策,也可能望洋兴叹……。 出版就是拼资源:不要说你没有资源,不要说你缺少资源,你的主管部门统管的领地就是最好的资源,这块资源别人是比不过你的,如果这点资源你都看不到、守不住,那还有什么资源是属于你的呢?出版就是争读者:有人曾在 《中华读书报》撰文“ 一旦做了我们的读者,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把读者发展成为我们忠实的终生用户,大家共同成长。”有这样的读者观,你还怕争不来读者吗?你还怕自己的出版物没人读吗?出版就是创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独特的就是唯一的,唯一的就是不能替代的。你都不能替代了,你还怕别人替代你吗?出版就是赛服务:比比看 , 谁的服务更主动?谁的服务更及时 ? 谁的服务更周到 ? 谁的服务更放心?谁的服务更贴心 ? 你的服务赢了,你就真的赢了。 讲使命,比眼光,考创新,抢机遇,大社不见得就一定比中小型出版社强;拼资源,争读者,创特色,赛服务,强社未必就一定比中小型出版社更具优势。 想清楚了这些,中小型出版社就应该有信心,就一定要有信心。 (本文将在近期《科技与出版》杂志上发表)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5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忆故人
热度 5 李霞 2011-5-12 05:13
我和大丁的相识纯属缘份。想当年,即将从大学园艺系毕业时,校方本是要分配我去直属农业部的出版社工作。但节外生枝,阴差阳错地来到科学院的出版社报了到。即便是这样,本也不会直接与大丁打交道,因为我是分在当时出版社的直属月刊“农村科学”当记者加编辑,而大丁是当时国宝级期刊“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领军人物之一。我在月刊干了一阵,挺好的,我很喜欢。虽然工作忙,任务重,但学到了许多弯弯绕。当时最爱的是满世界跑,参加各种学会组织的年会,交了不少的狐朋狗友,感觉特酷。可后来,突然有一天被招到了期刊室,搞起了期刊管理。由此,才成了大丁属下的一个兵。 我对大丁的印象很好,始终是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当我们再次在牛津见面时,他已经是社里主管期刊的一把手了 (当时的社长姓苏,是个极有品位的高人),但没有一丝的架子。宽大魁梧的身躯,却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态势,故而仍被亲昵地称为大丁。和他打交道,感觉很惬意、很轻松。我是很怕给领导当翻译的,尤其是那种开口千言、离题万里的主儿,宁愿去当饭桌上端盘子的,图的是能吃口清静饭。但给大丁当翻译,咱就没有这个顾虑。他总是在饭局上给出充裕的时间,等小兵把肚子填饱了再开口,而且废话少得可怜。 大丁不仅人好,工作也一丝不苟。在我参与的商务谈判中,一向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有节。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局面,他大都能做到心平气和,而且力图找到最直接和最简单的解决办法。记得当年出版社的日子不好过,为了扭亏为盈,社领导们使出浑身解数搞创收。下属的单位里有个旅行社,在当时算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国家旅游局要搞整顿,首发建国后的第一个需全国统考的对外旅行团的导游证书,分不同的语种,包括英、法、德、意、日等。哪个旅行社没有达到既定的领证标准,就有可能被吊销执照。危急之中,求到出版社。经社领导和大丁点头,我们几个大丫头小伙子的编辑们临阵磨枪,充当了一回领证敢死队。还好,最后领到证书的人数达标,出版社的创收单位可以继续营业,上上下下皆大欢喜,算是创造双赢的先例之一。咱也成了第一批拥有新中国国家导游员证书的成员之一。如今想起来,还是不禁一笑,感到些许滑稽。 我没有见过大丁的夫人,但想必一定也是位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可惜身体欠佳,许多年前就因严重的糖尿病退休了,而且要靠定时的肾透析维持生命。即使在那个年代,这种治疗也是很昂贵的。好在有公费医疗,否则摊上哪个人或是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大丁每每谈及此事,话语中总是带着一丝感恩和庆幸。其实他自己的身体也是长期透支,到了晚年疾病缠身也是不可避免的。真可谓是世事难料,命运弄人。一个铁塔样的汉子,最终倒下了。值得欣慰的是,他当年的那些兵,肯定都会记得他。就像咱一样,在遥远的牛圈里,衷心地祝福他,一路走好。 天缘一念俱成灰 孩童数载无意回 但图心虔无悔处 凌霄洞天展翅飞 (大丁:丁乃刚, 1940-2011 ,生于天津,逝于北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51 次阅读|13 个评论
求教于化学人士(吴健雄型实验家)——(H2O)6粒子存在吗?
热度 6 hillside 2011-5-9 21:48
科学网博友张学文先生去年在气象出版社出版了《空中水文学初探》,提出了一些创见。他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空气中的水汽可能以6个水分子聚合体的形态而存在,并进而据此推断,空中水资源总量应当是过去认可值的6倍。 我认为,如果属实,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发现。从张先生书中的参考文献看,除自引一篇外,另外一篇仅为气象出版社所出的《湿度测量》中提到的“二聚水 (H 2 O) 2 和三聚水 (H 2 O) 3 ”,但没有化学家的身影。 注: 标题中(H2O)6中的2、6原为下标,但我无法粘贴至此处,实为 (H 2 O) 6 。 张先生在该书第51页亦言:希望能组织实验,以帮助判定这个新认识是否正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关于水利的,西南干旱相信大家记忆犹新。张先生的论文为我们带来了超过原值5倍的空中水资源。如果实验得证,善莫大焉! 宇称不守恒的设想需要吴健雄的实验,我不知道这个实验国内是否能够进行?按张先生说法,这是一个全新的设想,我不知道如何引起老外的重视。因为气候类的IPCC问题已经热得不能再热,而这个设想就是一个气象与化学的交叉科学问题。
个人分类: 科技观察|352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如何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
热度 5 PhysWorld 2011-5-7 14:32
“提出问题”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工业界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往往是科研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科学论题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时被“困惑”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导致了“新知识”的产生。对近代科学起源时的天体运行规律的理解导致了经典力学的诞生;从对火的认识和利用则产生了化学;对生物世界多样性以及它们的“横向”(空间轴)和“纵向”(时间轴)的理解催生出了生命进化理论;DNA双螺旋的发现也开启了近代生命科学的大门。所以这些“科学知识”都是由“好奇”而产生的,是人们追求理解这个世界过程的产物。 另一个科学问题的来源是当前“知识逻辑体系”中的矛盾现象。量子力学就是符合这种情况:当我们应用当时已有的知识没有办法推演出电子等客体的实验现象时,一种新的概念和逻辑体系必须被引入进来。这种情况也正是库恩所提出的“科学革命”的概念(《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所以,这也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不断“进化”和“更新”的,而不单纯的是在“积累”。 以上说的都是在科学史中的“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在我们当前时代下,而且在每个具体的研究领域中,不太可能或者说不太容易由我们去揭示和发现类似以上那些重要的科学发现,但即使在小的领域中,提出科学问题的“范式”是相通的。 简而言之,好的科学问题的提出有以下两个主要来源(纯属个人观点,请批评阅读): 1. 理论本身的发展。好的理论是那些能够以最少的“假设”推演出最广泛(能够被实验证实)的结论的理论。但,往往一个理论最初被提出时只是针对一个或一类实验结果的,而其后续的影响则远远超出了其最初设定的范围。热力学理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所以,对一个刚刚起步的理论,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不断扩展其应用范围,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策略。 2. 针对目前为止仍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策略是最本源的途径,它一方面来源于人类的好奇心,一方面又有可能造福于人类。比如,当前我们对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问题仍然认识不清,这样使得我们在处理这些疾病时方法不多。弄清楚这些问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从小的方面来说,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某些实验现象进行理解、解释也是好的科研方向。 有人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等效于问题解决了一半。当然,这个论断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我们要先弄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才能真正把事情干好。但是,这个说法仍然不能掩盖在后续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可能的“艰辛”。其实,在很多时候,如何解决问题是最为耗时、耗力的环节。期望,自己能够若干年后,在经历了很多后,也能对该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
31057 次阅读|3 个评论
原来“五四运动”是这么回事,唉!
热度 1 yangfanman 2011-5-4 20:47
虽然“三贼”他们所交涉的条款虽有损于中国利益,但他们只是“不得不”的选择,只是我们这个老大衰弱的国家的“办事员”而已,因此,五四那天,学生们为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一干人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时,他们就想不通,就要发牢骚了。 难怪曹汝霖在学生把他的宅子烧掉之后,说当年他之所为“不敢言功,何缘见罪”,而有过“秦庭之哭”的陆宗舆亦满腹牢骚,他“终夜彷徨,百思不得其故。”章宗祥在辞呈中也说:“所有办理中日交涉事宜,无一不恪遵政府训令,往来文电,有案可稽。”的确,要卖国不是这“三贼”能私下能卖得了的事情,也不是袁大总统能卖得了的事情,他们来往电文,其实都是有据可查,我们只能怪日本太贪婪、太阴毒,或者说中国太落后、太孱弱,不幸的是,他们是当时的主事者罢了。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主编:王兆成 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 学生游行其实是为“卖国贼”“出丧” 曹汝霖 陆宗舆 章宗祥 提起五四那天的游行时,人们的头脑里马上会浮现出游行队伍中学生“手里拿着各色各样的旗子、标语牌”的场景,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后来有回忆文章也说:“北大同学在上午十点钟提前吃饭,饭后在马神庙(现在的景山东街)二院大礼堂前面集合,按着班级排队,由班长领队;总数约一千人,各拿着一面红绿纸的小旗子。”红绿色的小旗子其实是不准确的。 其实,更准确的情形应当是:“学生每人手持一面白旗,旗上写着‘废止二十一条’……”那天,在游行队伍中,学生们打出的那些与谴责性情绪有关的横幅、标语、对联、三角小旗、漫画等宣传物,很大程度上都是白色的纸或布制作的。“在昨夜与清早准备的各样白布标语,横竖都有,用竹竿挑挂起来”,而在偌大的天安门广场上,“白旗舞动”。当然,在队伍前头,也有两个学校各举一面巨大五色国旗。因此,从色彩的角度来看,五四那天滚滚的游行队伍,拥挤着黑色的头,点缀着白色的旗,蜿蜒而来,俨然像一支“出丧”的队伍。我们且看当年北大学生走出校门的场景:同学们的队伍走出了学校,沿北池子大街向天安门行进。队伍前面,举着一副白布对联,跟挽联一样:卖国求荣,早知曹瞒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死有头。 请看,学生张举的可是“挽联一样”的“白布对联”! 那天是星期天,一个《晨报》记者准备到中央公园游览,恰巧路过天安门,遇到抵达天安门的学生队伍,他目击到这样的情形:“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浏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记者忙即下车近前一看,见中间立有白布大帜,两旁用浓墨大书云:‘卖国求荣早知曹瞒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死有头’,末书‘学界泪挽遗臭万古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种种激昂字样。” 从学生一面来看,当事人杨亮功的当时回忆说:“各校即制如许白旗,或荷或擎,整队而向天安门进发。”注意,除过那副醒目的“白布大帜”上的著名的“挽联”外,学生们可是“个个手持白旗”,于是整个队伍形成了那种刺眼的、晦气的、诅咒的、不吉祥的白色色调。 说学生的游行像是在“出丧”,这并不是在辱骂五四青年,事实上,为卖国三贼“出丧”正是当年他们的目的和创意之所在。 且看那副“挽联”,此一著名挽联系“高等师范某君所撰”。学生以奸诈专权的曹瞒射曹汝霖,以北宋哲宗时与其党羽蔡京沆瀣一气的宰相章惇射章宗祥,今古巨奸,交相辉映,寥寥几笔,寸铁杀人,中国文字、文化的容量和力量在这样情势下,在这样的一副“挽联”中一览无余。更有意思的是,挽联的抬头是“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遗臭千古”,我们常见送人“流芳百世”的挽联,有谁可见过赠人“遗臭千古”的挽联呢?而挽联的落款则是“北京学界泪挽”,“泪挽”中那种嘲弄和讽刺的力量亦力透纸背。 可惜的是,对于五四事件,人们向来注意的是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讲,铿锵有力的口号,简短精悍的标语,似乎没人注意到那天学生队伍中的“出丧”的色调,当然,这一白色色调不是对“逝者”的悲伤、哀悼和怀念,而是对当时的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章宗祥,币制改革局总裁陆宗舆这三个“卖国贼”的诅咒、愤恨和作践。 “丢白旗” 为“卖国贼出丧”正是那天学生的用心所在,学生手持的白旗也是预备丢到他们家里的。这个创意,其实并不是五四青年的独创,他们是参考并借鉴于前不久留日学生的做法。 在不久前的四月中旬,驻日公使章宗祥启程回国时,“当时日本政界要人和其他国家驻日外交界人士纷纷到东京火车站欢送,忽然来了中国男女留学生数百人,章夫妇起初误以为他们也是来欢送的。后来他们大叫,把旗子抛掷,才知不妙。”陈独秀说:“驻日公使章宗祥回国的时候,3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赶到车站,大叫‘卖国贼’,把上面写了‘卖国贼’、‘矿山铁道尽断送外人’、‘祸国’的白旗,雪片似的向车子掷去,把一位公使夫人吓哭了。’当时经外国人劝解,学生并无暴力举动。”后来杨晦也说:“五四前不久,在驻日公使章宗祥带着日本小老婆回来商量如何卖国时,留日学生跟送丧似的送他,白旗丢了一车厢,他的小老婆都被吓哭了。” 看来,丢白旗来“送丧”在四月份的日本火车站就已发生过了。有了四月份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为章宗祥“丢白旗”、“送丧”的先例,就不难理解5月4日那天学生打着“挽联”,“个个手持白旗”为“三贼送丧”的创意了。 5月3日夜,北京各大学学生代表在北大三院礼堂开大会时,就认可了这样的做法。杨晦回忆说:“在会上,有人提议:留日学生可以那么对付章宗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他们三个(曹、陆、章)来一下?就是说,要把旗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大家一致同意,准备行动。决定提前于明天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并给卖国贼送白旗。”可见,五四学生手中的“白旗”,不光是学生为书写标语口号、表明态度而备的,更是为“三个卖国贼”“送丧”而备的。 5月5日,天津的《益世报》这样描述当时投白旗时的情形:“学生均大骂卖国贼,声震数里,敲门不开,则以手执之旗杆将檐头瓦戳落并将临街玻璃窗砸破,各以手执之旗乱掷于房上,房上一片白光遂笼罩于卖国贼之府第,与曹氏所受于日人之洋元宝耀彩争辉,亦奇观也。” 曹、陆、章是与日交涉的主事者 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要对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而不是其他人,丢白旗“送丧”呢? 当初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提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直接交还中国的正当要求时,在我国土上曾对四面楚歌中的德帝国“落井下石”的日本却要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并称胶州湾问题“中日两国间业已解决”,拒绝美国提议的将原先在德国治下的山东权益“五国共管”,虽说五国共管也是极不尊重中国利益的,但总比让中日两国交涉要好,因为倘中国与日本交涉,就无异于投羊入虎口。 日本拒绝美国提议的理由是,中国在1918年9月与日本签订济顺(从济南到顺德)、高徐(从高密到徐州)两路借款换文,同时也签署过一项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而当时签订这些换文的人正是章宗祥,章宗祥就山东问题换文在复日本外务大臣近藤新平的照会中说,“中国政府对于日本政府上列之提议欣然同意”。正是有了这个“欣然同意”的换文使得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有所借口,注意,“欣然”二字很重要,这可以证明协议并不是在“被强迫”的条件下签订的。 这就使得想为中国助一臂之力的美国无能为力,于是在巴黎和会时,美总统威尔逊就向中方代表质询:“一九一八年九月当时,协约军势甚张,停战在即,日本决不能再强迫中国,何以又欣然同意与之订约?” 美总统威尔逊的质询使得人们移怒于签订这一换文的章宗祥身上,四年前签订二十一条条款的外交次长曹汝霖及当时的驻日公使陆宗舆也成为人们眼中的“卖国贼”。匡互生说:“但日本的外交家却能立刻拿出中国专使所未曾知道的密约换文上所有的“欣然承诺“(按,当为“欣然同意”)四个字来做非强迫承认的反证,来做钳制中国专使的口的利器。这一个消息宣传以后,北京所有的学生除了那些脑筋素来麻木的人以外,没有不痛骂曹、章、陆等没有良心的,没有不想借一个机会来表示一种反抗的精神的。” 王芸生也说到曹、陆、章成为人们眼中的“卖国贼”的缘由:“山东问题之败,固大势使然,而一般舆论以四月二十二日巴黎和会中威尔逊有‘中国何以欣然同意’之质询,既愤民四条约之签字,尤愤民七济顺、高徐两路借款及山东问题换文,愤怒及于办理两次外交之当事人。” 于是,学生们准备丢白旗给曹、陆、章等人便成为必然的事了。 有换文并不等于就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华权利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卖国贼”的身份呢? 先看章宗祥,章宗祥被称为“卖国贼”很大程度上与1918年9月中日签订的关于济顺、高徐二铁路借款换文和山东问题的换文有关。 当时,中国政府陷入财政困难,日人以利息低、无回扣、无抵押的优厚条件给中国政府提供借款,然而,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尤其是日本,它岂能供你免费午餐?借款得有担保,中国先以吉黑两省官有林矿相抵,后又以要求以德国已失之济顺、高徐铁路为担保,而这后者则涉及山东问题,便为以后巴黎和会埋下伏笔。 当中日签订济顺、高徐二路借款的换文时,中国提议与日本签订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客观地说,此以换文,“在当时言之,比较于中国有利”。顾维钧对威尔逊总统这样解释:“当时日本在山东之军队既不撤退,又设民政署,置警察课税,则地方不胜其扰,非常愤懑。政府深恐激生事端,故又致有此约。该约亦只有临时之性质。”日本应英国的要求在中国国土上向德国宣战,正是基于取德国势力代之的非分野心,在德国被击溃后,日本便趁机盘踞山东,造成事实上的统治,实为中国心腹之患。 而在这个换文中,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调集于青岛,撤废现行民政署,中日合办经营原属德国特权,现在事实上被日本占据着的胶济铁路。可见,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客观上,起到了制止日本在我国土上为所欲为,变本加厉的作用,对中国来说,其心情当然是“欣然”的。但同时,胶济铁路归两国合办经营,这为以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就山东问题已在中国“欣然同意”的状态下“业已解决”也埋下了伏笔。 其实,退一步讲,关于山东问题,即使有了中日之间的这些换文在,也并不是表示中国就承认日本可以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和利益,“卖国贼”曹汝霖在5月5日的辞呈中“委屈”地说:“此项合同里,亦并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权利之文;果系承认日本继承德国权利,则此项铁路本属德国权利之内,何须另行垫款始能允此路权,显系路权之外,其他不得继承,尤可反证而明。况路线声明可以变更,确属临时假定,断非许其继承德国权利,与二十一条尤无关系。” 况且巴黎和会中国的失利,亦非只是与“换文”有关,很大程度上,与英法等国与日有出卖中国利益的条约在先的缘故,在日本威胁退出和会后,对中国抱同情的美国也有心无力。 “世人对此交涉不究内容,以讹传讹,尽失真相” 再看曹汝霖和陆宗舆,他们被称为卖国贼更多因素与四年前中国屈辱地签订二十一条有关,那时,曹汝霖当外交次长、陆宗舆任驻日公使。 曹汝霖说,当年签订二十一条时,他与总长陆徵祥、参事顾维钧、驻日公使陆宗舆等人可是“内外协力应付,千回百折,际一发千钧之时,始克取消第五项”的,所有“经过事实,我大总统(按:指徐世昌)在国务卿任内,知之甚详。不敢言功,何缘见罪?”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牢骚更大,他想不通的是,一、世人说他亲日,而当年谈判时他的一切作为莫不严格按照总统指示进行的;二、世人以为最后协议签字者为他,而签字者只可能是时任外交总长的陆徵祥;三、世人笼统误以为中国全盘接受了“二十一条”,其实最后所接受的是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后议定的“不满十条”。他说:“日本所提之二十一条,议结者不满十条,而第五项辱国条件,终于拒绝撤回。会议结束,虽不能自满,然我与陆总长已尽最大的努力矣。……世人不察,混称二十一条辱国条件,一若会议时已全部承认者,不知二十一条中之第五项各条,不但辱国,且有亡国可能,已坚拒撤回不议。而所议定者,不满十条。世人对此交涉不究内容,以讹传讹,尽失真相。” 的确,关于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过去,以至现在,也许将来,常会说,中国政府于1919年5月9日最后时刻,在日本的通牒的压力下,被迫屈辱地接受了“二十一条”,历史书上也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又何尝不是以“接受二十一条”这样的笼统之词叙述的吗,如果这样叙述的话,就完全无视和抹杀了民国外交部与日本艰难而漫长的交涉的事实。 在活动日本元老对日本政坛施压的过程中,当时的驻日公使陆宗舆打了一张“悲情牌”。据陆说,当时,中国将秘密交涉内容透露给外报时,这一“以西洋制东洋”故招反使得日本外交部“倍加激昂”,“因亦对我再接再厉”。据他自云,日本之所以能在最后关口将苛刻而阴毒的第五项条件撤销?与他在其中打的一张“悲情牌”有关。“宗舆则知能顾全东亚大局之人,日本大有人在,固已早为之所。至五月初四初五极不得已时,势不能不对其有心有力之要人,力陈利害,为秦庭之哭。惟事关机密,现尚未便尽宣,顾彼实因是感动,提议撤销五号者也。” “秦庭之哭”那可是势不可为之时,寄希望于感动鳄鱼的事情啊!他说这事情的经过是“机密”,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这透露出来的信息也可以想象,陆宗舆在“苦苦哀求”游说日人取消“第五项”的时候,对同为中国人的我们来说,想来也是无比心酸和伤痛的事呢。不管怎么说,客观上,日本元老派有贺长雄等人的奔走是日本政府有所让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交涉者即卖国贼” 五四时期,曹、陆、章之所以被斥为“卖国贼”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经手了与日人的谈判而已,而且这一谈判结果当然有损于国家利益。 但要知道,“处此竞争世界,人有强权之可逞,我无公理之可言”的时代大势下,你到底有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实力作后盾的话,外交谈判就不是讨价还价,而只有签字画押的份。 当时,中国正是他日本厨房里案板上的鱼肉,鱼肉对菜刀来说有发言权吗?因此,无论是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屈辱接受,还是巴黎和会上青岛眼看不保,都是迫不得已,大势所趋。再说,没有中国政府的妥协和点头,他一个曹汝霖何德何能能卖得了这个国家?一个章宗祥又何德何能送得了山东青岛?我们向来将“卖国”的“重罪”开加诸他们个人身上而毫不怀疑他们能否担当得起这一罪名? 虽然“三贼”他们所交涉的条款虽有损于中国利益,但他们只是“不得不”的选择,只是我们这个老大衰弱的国家的“办事员”而已,因此,五四那天,学生们为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一干人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时,他们就想不通,就要发牢骚了。 难怪曹汝霖在学生把他的宅子烧掉之后,说当年他之所为“不敢言功,何缘见罪”,而有过“秦庭之哭”的陆宗舆亦满腹牢骚,他“终夜彷徨,百思不得其故。”章宗祥在辞呈中也说:“所有办理中日交涉事宜,无一不恪遵政府训令,往来文电,有案可稽。”的确,要卖国不是这“三贼”能私下能卖得了的事情,也不是袁大总统能卖得了的事情,他们来往电文,其实都是有据可查,我们只能怪日本太贪婪、太阴毒,或者说中国太落后、太孱弱,不幸的是,他们是当时的主事者罢了。 然而,“亲日”或许是的确的。曹汝霖在前清办事时,就被舆论称为亲日,在民国时舆论亦有此议,当年冒鹤亭(广生)给他出一招,叫他“应一反作风,做几篇大骂日本的文章,登载报上,以转移人的观念”。曹汝霖是这样回答人家说他的“亲日”的,他说:“若如君说,是投机政客之所为,非我之愿也。人谓我亲日,我不否认,惟我之亲日,由于情感,非为势力,可亲则亲,不可亲即不亲,故我之亲日,并非媚日。况在失意之时,忽变态度,无故骂人,徒贻人笑,反损我人格。前清待我不薄,我即不做民国的官,亦觉心安理得。”可见,他的“亲日”与我们所理解的“亲日”有所差别,更与汪精卫那样的“恬不知耻”的“黄脸干儿”有所区别。 五四学生不会掘袁世凯的墓,也不会造现总统徐世昌的反,“交涉者即卖国贼”(况且曹并非二十一条签字者),这是当时的逻辑,于是曹、陆、章就成“卖国贼”了。于是五四那天就准备好为他们“送丧”了。 本文参考以下材料: 《晨报》、《益世报》、《五四》(杨亮功、蔡晓舟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华民国建国文献:民初时期文献(第一辑史料一)》(民初时期文献编辑小组编,台北国史馆1997年版)、《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王芸生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五四运动回忆录》(上、中、下、续)(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五四运动回忆录》(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个人分类: 记录社会|213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教书匠的感慨:器之不利,何以流传?
热度 6 lovedeer 2011-4-29 08:43
昨和某知名出版社的主编老师们一起研讨教材,提出三点质疑: 一,为何有的教材一本书名写两个不同学科的名称,错误的做法易误导学生和读者?(后其私下讲:权宜之计,只是因某位权威~~) 二,如果仅是因为某个作者的个人政治权威(非学术权威),就要继续努力推该书是否失去了传道者的基本道德观? 三,为何有的教材名家编著,一版再版时,你说,或不说,原有的错误还是在那里,包括某些国内知名学者翻译的教材,除非你看原版,否则绝大多学生定会被迷惑!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感慨:为何老外编的教材经典,即使是诺奖获得者的经典教科书,也几乎两年一修订,同时,加入最新的案例,加入最前沿的学科研究成果,配有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库、习题库,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在前言处一定留下个人邮箱和联系方式,以便接受全球各处使用这本书的读者们反馈信息和讨论,倒不像我们国内的书著和教材,往往找个名气大的人写序言,却并不留下个人的Email和联系方式,或者留下了,也是个“聋子的耳朵”,我曾给某经典国外教材的中国译者写过邮件,指出其中的一些错误(或为印刷错误,但是,差之一字,谬之千里),也曾给国内某专业资格考试机构指出其考试用书中的谬误,结果均相同,差不多三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回音,倒是发现,其再版的书中,“涛声依旧”,无奈,亦无语。其实,细想来,国外的经典教材之所以经典,那是因为“认真”,一字一句都经典,何处不流传? 开诚布公,坦诚诤言,权威不被盲从,科学被尊崇,学科才发展,民族才有希望!
311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出版业,我拿什么尊重你——有感于2010年度畅销书排行榜
热度 6 renxiang 2011-4-26 14:51
开卷公布了 2010 年中国图书年度报告,出版业界惊诧于整体市场规模的大幅度缩水——今年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的销量总和,不如 05 年的销量冠军一本书的发行数。但是,出版业为何不反思一下,你们出版的都是些什么文化垃圾?凭这些垃圾,你们如何赢得尊重?如何赢得读者的 dollar vote? 如今物价飞涨、生计艰难,百姓每天面对三座大山的巨额开支,读书人省吃俭用地挤出点钱来,能买到的,要么是教授挂名、研究生捉刀、粗制滥造的所谓大师力作,要么是立意浅薄,充斥着庸俗与媚俗的所谓流行文化。我看只有脑袋进水的人才会为这些垃圾书浪费钱。读书人都有“呆”的一面,可是再书呆子的人,买了一次中国出版社的大作,也不会再上第二次当。 这才是图书市场萎缩的真正原因。出版市场得不到读者青睐,出版人得不到市场与读者的尊重,是因为你们自己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图书,不尊重读者的智商。 让我们欣赏一下去年的六大畅销书,看看您会买几本?郭敬明和韩寒两个乳臭未干的青春派作家占据了其中四个席位——别以为此《 1988 》乃彼《 1984 》,如果真如此,中国读者和出版业还就有希望了。 1 《小时代 2.0 虚铜时代》 长江文艺 258578 2 《独唱团 ( 第 1 辑 ) 》 书海出版社 229370 3 《杜拉拉升职记》 陕西师大 151692 4 《临界。爵迹 (I) 》 长江文艺 142678 5 《失落的秘符》 人民文学 133193 6 《 1988 》 国际文化 131961 再看看非虚构类,节选自报告: “ 而非虚构类图书中,排名前30位的只有4本是2010年上市的新书,其中郎咸平系列、“国医”系列是系列产品新品种,还有一本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导览手册》,真正原创的品种其实只有 白岩松 《幸福了吗》一本。而《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本内容存在问题的伪书已下架,但由于此前的热销竟然位于畅销榜榜首,杨伟表示非常无奈地发布这一结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虚构类图书原创力严重不足。而在少儿书板块,虽然原创力比非虚构类稍好,但值得思考的是,出版多年的《窗边的小豆豆》依然是该板块的畅销冠军。” 正在发此博文时,浏览到一则新闻,大学生裸模苏紫紫小姐在下月也要出版两本新书了,正在对媒体大谈其对裸体艺术的个人理解。 出版人打着市场大旗媚俗,这是对读者的最大侮辱!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34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干细胞研究权威期刊:Cell Stem Cell H Index: 49
xupeiyang 2011-4-22 09:11
《Cell Stem Cell》杂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两名新成员其中之一,这一刊物主要涵盖了从最基本的细胞和发育机制到医疗软件临床应用等整个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特别关注胚胎干细胞、组织特异性和癌症干细胞的最新成果。《Cell Stem Cell》自创刊以来,影响因子一路飞涨,2009年已经达到了23.563,一跃称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之一。近期《Cell Stem Cell》聚焦了多篇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分别是……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4/2011421173535824.htm Cell Stem Cell Country : United States Subject Area :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Subject Category : Cell Biology , Genetics , Molecular Medicine Publisher : Cell Press . Publication type : Journals. ISSN : 19345909 Coverage: 2007-2010 H Index: 49 http://www.scimagojr.com/journalsearch.php?q=6100153018tip=sidclean=0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武书连2011中国大学工学各专业最强学校(节选)
kevinzhang22 2011-4-20 19:45
武书连主持的《2011中国大学评价》课题今年元月结稿。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发行了武书连主编的《挑大学 选专业---201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全书110万字,内容包括我国706所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的综合实力排名和11个学科门、258个本科专业的等级和排名。 《中国大学评价》的本科专业分为A++、A+、A、B+、B、C+、C、D+、D、E+、E共11个等级。A++级学术水平最高,实力最强,E级最低。 A++级的定义是:1、将所有大学的同一个专业按得分顺序降序排列,得分最高的2%是A++级;2、每个专业的第1名是A++级。 下表是工学各本科专业A++级学校名单,供考生择校参考(不含5个及以下学校设置的专业)。 本科专业 排名 校名 等级 学校数 电子信息工程1清华大学A++398 电子信息工程2电子科技大学A++398 电子信息工程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398 电子信息工程4北京邮电大学A++398 电子信息工程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398 电子信息工程6东南大学A++398 电子信息工程7浙江大学A++398 电子信息工程8北京理工大学A++398 通信工程1电子科技大学A++320 通信工程2北京邮电大学A++320 通信工程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320 通信工程4哈尔滨工业大学A++320 通信工程5东南大学A++320 通信工程6浙江大学A++320 通信工程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32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北京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清华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浙江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上海交通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南京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哈尔滨工业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电子科技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复旦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5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华中科技大学A++540 电子科学与技术1清华大学A++176 电子科学与技术2电子科技大学A++176 电子科学与技术3复旦大学A++176 电子科学与技术4东南大学A++176 生物医学工程1上海交通大学A++101 生物医学工程2清华大学A++101 生物医学工程3华中科技大学A++101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Y1浙江大学A++63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Y2上海交通大学A++63 信息工程Y1上海交通大学A++65 信息工程Y2浙江大学A++65 软件工程W1南京大学A++271 软件工程W2上海交通大学A++271 软件工程W3清华大学A++271 软件工程W4复旦大学A++271 软件工程W5浙江大学A++271 软件工程W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271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W1电子科技大学A++20 建筑学1清华大学A++186 建筑学2同济大学A++186 建筑学3东南大学A++186 建筑学4天津大学A++186
2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科学网编辑部:公开人员分工有利于更好工作
热度 9 Education 2011-4-13 08:31
一般出版社,报刊,大学科室人员的名单和分工都属于信息公开的部分。 看电影的片头,除了有演员名单,还有幕后工作人员名单。 这里的博主都是实名的,而每天处理博文的编辑目前完全隐在幕后。 公平公开公正的处理博文,是广大博主和游客的呼声,也是编辑们的愿望 编辑分工和名单公布,会增加了你们的心理压力, 但是更增加了你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博主们感谢你们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工作, 博主也可以在知识上业务上和博文管理上帮助你们,共同办好科学网 和科学网大学。 套句俗话,军功章有我们的一份,也有你们的一份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4295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