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流行病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于流行病学建模的粗浅认识-1
热度 2 friendpine 2011-5-12 23:28
之前没有关心过流行病学方面,一直以为就是折腾几个微分方程,没有什么意思。现在有一个想法需要用到流行病学建模,才想去关注一下这个领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竟然有这么多人在做流行病学,而且各种各样的模型都有,好晕好晕,不禁感叹这水真深,有点不敢趟了。不过水深归水深,还是想多了解一下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处于乱世的领域。 先说说总体印象,在我所看的有限的几篇建模的文章里,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模型SIR。这个模型是非常经典的,基本上现在所有的模型都是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SIRS,SIQR等。这就好比很多种不同的建筑都有着相似的内核。我所理解的流行病学建模的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具体的疾病传播情况,提出不同的假设,对疾病流行的过程进行抽象化,然后转化为数学公式,一般是微分方程或者统计学模型。接下来根据监测数据,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得到初步的模型。最后就是对这些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得到最能够反映真实流行病学规律的模型,期望用这些模型能够进行预测疾病的传播动态,或者评估各种干预措施对于疾病传播的影响。难点在于怎样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和构建合理的模型,这正是大部分流行病学建模工作的出发点。 针对流行病学建模,国际上有一个团队MIDAS(Models of Infectious Disease Agent Study),由多所美国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 MIDAS is a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research scientists who use computational, statistical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to understand infectious disease dynamics and thereby assist the nation to prepare for, detect and respond to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发现一个建模的软件(model builder),打算有时间玩玩。数学玩不转,只能够玩玩软件了,真后悔大学没有把数学学好。
个人分类: 流行病学建模|6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吸烟与死因的关系
热度 4 xupeiyang 2011-4-11 07:17
今天上午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参加“吸烟与死因研究”成果鉴定会,收集了部分相关资料。 吸烟与死亡率的研究和争论一度成为“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焦点。在这方面也多以流行病学的研究为基础。 1951年,英国医学会给所有英国医生都发了一张吸烟习惯的调查表,总共有34400名男医生和6207名女医生响应。对所有在1951年填了表的男医生都随访了20年。 1957年、1966年和1972年又进一步询问了他们吸烟的变化情况和某些附加的男性人口学特征的问题。在这20年期间,这些人中有1万多人死亡。    1959年底和1960年初,美国肿瘤学会在一次前瞻性调查中登记了1078894名男性和女性。除了不易追踪的一些人外,各方面的人都包括进去了。调查包括的内容有:年龄、性别、种族、教育、居住地点、家族史、过去患过的疾病、目前身体情况、职业性污染和各种习惯等。吸烟的有关情况包括:吸烟类型、每天吸烟数量、吸入深度、开始吸烟的年龄和能够计算出焦油和烟碱量的卷烟的牌号。该项流行病学研究对93%的存活者成功地进行了1 2年的随访。    1965年后期,日本29个卫生区在一次前瞻性调查中登记了265118名男性和女性。这些人代表了这些地区内91%~99%40岁以上的人群。这次调查的对象在遗传、饮食、文化诸方面都同以前调查过的西方人不一样,它为研究与死亡率的关系提供了一次独特的机会。8年的随访中有11 858人死亡,共观察了1269382人年。    1955年,加拿大国家卫生福利部在一次吸烟与死亡的调查中登记了78000名男性和14000名女性。得到的资料包括年龄、详细的吸烟史、住址和职业。6年随访期间有9491名男性和1794名女性死亡。    1994年和1995年,中国烟草学会和中国烟草总公司对烟草行业内38.1万多名职工进行了“吸烟与健康专题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职工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等。   2008年恶性肿瘤在我国城市地区的死亡率已达166.97/10万,占总死因的27.12%。我国肺癌的死亡率与30年前相比上升了465%,已取代肝癌成为中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由于缺乏早期发现肺癌的有效手段,中晚期病例治疗花费大,效果差,肺癌依然是致死率极高的恶性疾病,5年生存率仅为8.9%至15%。 上述的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认为,吸烟与各种疾病的死亡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尤其是对肺癌和冠心病。但是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肺癌的死亡率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吸烟对肺癌的死亡率的影响不显著。    有人对有关吸烟与死亡率的这种流行病调查提出了异议,认为利用有缺陷的人群调查的结果,将每年大批人的死亡归咎于吸烟,这是一种错误的引导。 烟草高居致癌物首位。科学家在烟雾中分离出4000余种有害成分,主要为尼古丁、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烟草和烟雾属于国际抗癌联盟(IARC)公布的4类致癌物中的第一类。” 癌症已成“第一杀手”。恶性肿瘤死亡率占各种死因的首位。吸烟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吸烟可破坏鼻腔、喉、支气管粘膜、粘液腺,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并失去正常分层结构,易发展为癌病变,最终致癌。30%的癌症可归“功”于吸烟,特别是肺癌、喉癌、口腔癌、食道癌,肠癌、胃癌、膀胱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肾癌等。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就像传染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一样已为人所共知。吸烟量越多,吸烟开始的年龄越小,吸烟年代越长,患癌的危险性就越大。研究证实,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出10~20倍,喉癌发病率高6~10倍,食管癌高4~10倍。吸烟者癌症发病比不吸烟者早8年。 近年来我国 吸烟 危害健康的研究增多,且渐渐深入。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水高主持的"中国1988年 吸烟 归因死亡及经济损失评价"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 吸烟 归因死亡以COPD最高,占全部 吸烟 归因死亡数的35 1%;其次为冠心病,占30 8%。而美国 吸烟 归因死亡中肺癌占首位,占全部 吸烟 死亡数的29 5%;其次冠心病占24 6%,而COPD居第3位,占全部归因死亡的16 2%。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刘伯齐 及牛津大学Richard等"100万死亡人群回顾性比例 死亡率 研究"结果显示,1986~1988年在100万死亡病例中, 吸烟 致死中COPD占45%,肺癌占15%,食管癌、胃癌、脑癌、脑卒中、冠心病和肺结核各占5%~8%。目前烟草所致死亡占男性总死亡的13%,占女性总死亡的3%。我国1990年 吸烟 造成60万人死亡,按目前 吸烟 模式,到21世纪中叶每年将有300万人死于烟草。环境卫生工程研究所的纽式如和杨功焕等对中国45个疾病监测点22万人群作队列研究中, 吸烟 致死疾病排列的结论 与 刘伯齐 的研究十分符合,在烟草引起的死亡中COPD占45%,肺癌占15%, 吸烟 者的总 死亡率 增高,相对危险度为1 19,95%可信区间为1 13~1 25,呼吸道疾病死亡相对危险度为1 38,恶性肿瘤为1 26,心血管病为1 13。1990年前后中国男性死亡者中有12%由于 吸烟 引起。如不控制 吸烟 该比例在2030年将升至33%。 香烟烟雾首先接触的是呼吸道粘膜,干热的烟雾可引起刺激性咳嗽,同时又使这些粘膜变得十分干燥,并慢性充血。为了使呼吸道粘膜继续保持湿润、粘膜细胞代偿性地分泌过量的粘液,这些过量的粘液排出体外,就是平常的痰液,长期吸烟者普遍有慢性咳嗽、痰多。此外,烟雾中的烟尘微粒比空气中的微粒多5万倍,而且烟尘微粒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它们可使纤毛中毒、受损,可使分泌的粘液发生凝固,从而使纤毛和粘液失去抵抗和保护的功能。于是,大量的毒物以及细菌均可乘虚而入,进入并停滞在支气管及肺泡里,这就可能引起呼吸道炎症。长期大量吸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甚至导致肺气肿。 吸烟与冠心病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吸烟对冠心病是一个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它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有协同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的人冠心病的死亡率高70%,而且吸烟的支数愈多,年限愈长,开始吸烟的年龄愈早,烟雾吸入支气管愈深,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愈大,死亡率愈高。 有关专家和学者认为,烟草及其燃烧的烟雾中会有多种化合物与冠心 病发病有关者,主要为尼古丁和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的作用可能比尼古丁更为重要,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亲和力约比氧大250倍,血液中一氧化碳增多能使血红蛋白运输氧的能力减低,造成器官缺氧。在患冠心病者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此外,氮氧化物可与氧结合,使氧含血红蛋白减低。另外,硫氰酸盐能抑制细胞呼吸,促进尼古丁、一氧化碳对心脏和血管的损害。 戒烟的好处 吸烟确实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戒烟后多数的危害还是可以逆转的。因为吸烟对人体危害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只要及时地戒烟就可能一定程度或完全消除这种危害。 一、 戒烟的近期好处 1、味觉改善 戒烟后舌头上的感觉神经恢复了原有的敏感性,能充分品尝到各种食物的风味。 2、口臭消除 吸烟者与他人谈话时,口中常会散发出一股令人厌恶的烟臭。吸烟者早晨起床后,自己也往往感觉到嘴里不清爽,有异臭味。戒烟后口臭便可颓然消除。 3、牙齿变白 焦黄发黑的牙齿,曾被人们看作是吸烟者象征,停止吸烟后牙齿的烟垢会逐渐退净。同时由于口腔卫生的改善,各种口腔疾病明显减少。 4、咳嗽痰液减少或停止 卷烟烟雾刺激呼吸道,妨碍纤毛的自洁功能,因而吸烟者大多咳嗽、痰多。戒烟后纤毛恢复了正常功能,痰液减少,咳嗽也随之停止。 5、血压降低 戒烟后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血压可降低10-15毫米汞柱,有利于减少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症发病的危险性。 6、睡眠改善 戒烟后尼古丁的作用慢慢消除,人变得易于入睡,而且睡得很熟,疲劳容易得到很好的消除,精力充沛。 7、视力提高 戒烟后视力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8、其他 戒烟后头痛和肩部酸痛会逐渐消失,并且不象以前那样容易感冒。 二、戒烟后的远期好处 1、患癌的危险性减少 戒烟5-10年后,其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略为高一点,戒烟10-15后,得肺癌的机会便可降低到与不吸烟一样。据日本调查,吸烟总量在20万支以内者,戒烟4年之后,肺癌死亡率不吸烟者相同。 2、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 冠心病病人,戒烟一年之后,冠心病死亡率很快下降,10年后降至不吸烟者同一水平。英国对35-64岁的医师进行调查,1953年至1968年的15年间,由于许多医师戒烟,他们患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6%,而同期未戒烟的普通人群却增加了9%。吸烟是再次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戒烟对避免再次心肌梗塞十分有利。 3、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较多,是不吸烟者的4-25倍。戒烟几周后,咳嗽、咯痰减少,可防止肺功能进一步恶化。 4、 溃疡病容易治愈 吸烟者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较多,而且不戒烟就难以治愈。为此,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务必戒烟,以加快溃疡的愈合。 5、防止寿命缩短 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吸烟者短,例如25岁的人一天吸烟40支,他的寿命比同龄不吸烟者要短8.3年,但戒烟10-15年后,平均寿命与不吸烟者相等。 卷烟的烟雾对周围的爱人、孩子、老人、病人甚至一起工作的健康人都有影响。戒烟后可以保持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空气清洁,避免对他人增加不必要的损害和麻烦。吸烟加重了的经济负担随着戒烟而减轻。总之,完全可以说,吸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戒烟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吸烟对青少年的影响 父母吸烟不仅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学习成绩。最新研究发现,父母吸烟不仅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还会影响学习成绩,二手烟不仅会危害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美国坦普尔大学科学家发现,16岁到18岁的孩子如果经常接触二手烟,他们的学习成绩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无法通过考试的几率,比其他正常孩子高出30%。 科学家对于数千个英国家庭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多个风险因子,比如家庭经济情况、接受调查的孩子的性别、是否抽烟等等,之后他们得出了上述结论。研究结果被发表在《青少年健康杂志》上。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坦普尔大学公共健康学副教授布拉德利.柯林斯说:“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二手烟的危害,它不仅让孩子的健康受损,还给他们的前途蒙上一层阴影。习惯抽烟的父母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虽然立即彻底戒烟是最好的结果,但父母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戒烟方式。” 柯林斯的研究并未说明二手烟为什么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以前曾有研究指出,在怀孕期间,如果父母抽烟会影响胎儿的认知、学习能力,导致孩子出生后,学习能力天生就比其他孩子略逊一筹。 青少年吸烟危害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身体各部分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与成人比较,他们的身体更加经不起香烟的损害,加上这些年轻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自控能力差,无节制地将烟中毒物吸入体内,更易诱发各种疾病。 危害: 1、影响呼吸系统,青少年的支气管从解剖学看,比较直观,烟雾微粒和有害物质容易达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因而毒物易吸收,组织损伤严重。吸烟时间长,就会造成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甚至肺心病而缩短寿命。 2、影响体能,某市对一所中学学生进行了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多项体格调查发现吸烟者生长发育差。肺部和心脏的发育也受到影响,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耐力和效果。 3、影响智能,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肺内,与血红蛋白结合,剥夺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影响了大脑氧的供应,长此下去损害脑细胞,使记忆力减退,反而不灵敏。有专家对青少年学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吸烟者的智力效能比不吸烟者降低了10.6% 。 4、影响品德,青少年吸烟的新特点是:集体成伙吸烟越来越多,卷烟消费档次越来越高,女青年吸烟者日益增多。而且青少年由吸烟开始走上吸毒。多数吸烟学生纪律松弛,学习成绩差,个别学生为了找钱买烟,打架斗殴,走上犯罪道路。 措施: 1、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控烟立法。 2、限制烟草广告。 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控烟工作和控烟活动;学校卫生课充实烟害知识内容,使吸烟危害健康知识家喻户晓,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4、以提高子孙后代健康素质为重任,用正确的社会舆论,文明的行为规定,指导家长、学校、单位反对吸烟,正确引导青少年不吸烟,防止青少年加入吸烟行列。近几年全国开展的创建无吸烟单位、无吸烟学校、无吸烟家庭活动,在杜绝青少年吸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吸烟有害健康 世界上第一个旨在减少烟草消费的公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吸烟是如何危害人体健康的。 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烟草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杀手”。世卫组织估计,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每年吸烟致死的人数有可能增加一倍。在全球13亿烟民中,有6.5亿人会因为吸烟而过早死亡。 吸烟是目前产生自由基最快最多的方式,这种自由基可损伤人体细胞。每吸一口烟至少会产生10万个自由基,也许有可能导致全身性的癌症、加速癌细胞生长、造成许多慢性病。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危险。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还有缺血性心脏病、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症、慢性梗阻性肺病、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和糖尿病等。烟能刺激肝脏产生药物代谢酶,加速药物的代谢,降低血液药物浓度,从而降低药物疗效。所以对于正在服药的患者来说,吸烟无异于雪上加霜。 烟草和酒精合在一起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比单独饮酒或吸烟更大。酒精本身并无致癌作用,但酒精会导致血管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加快,而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被酒精溶解后,随着扩张的血管将毒物迅速吸收并扩散至全身,从而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其次,酒精损害了肝脏对烟草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解毒能力,加重了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损害。 吸烟危害的不仅仅是吸烟者本人的健康,周围的其他人也会因被动吸烟而影响身体健康。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中含有大量能够导致哮喘和支气管炎的内毒素,这种物质会严重影响被动吸烟者的呼吸系统健康。专家指出,孩子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与其父母嗜烟程度密切相关。 吸烟对药效有影响 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人尽皆知,然而吸烟会对药效产生影响,这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吸烟不仅危害健康,而且会干扰药物代谢,降低药效,甚至贻误病情。有些人生病后遵医嘱治疗却疗效不佳,可能就是由于在服药期间吸烟造成的。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在进入人体后,会对肝脏中的代谢酶系统产生影响,使药物代谢的过程加快或变慢,导致血液中药物的有效浓度降低,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尼古丁能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使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药物蓄积中毒。此外,吸烟过多会损耗合成维生素C、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所需的矿物质和各种必需营养物质,间接对药物治疗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疗效明显受到吸烟影响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麻醉药、平喘药、抗心绞痛药、抗血小板药、降脂药、降糖药、利尿药、抗酸药、胃黏膜保护药、避孕药等,常见的药品有茶碱、咖啡因、心得安、安替比林、丙咪嗪、非那西丁、镇痛新、丙氧吩、速尿等。   因此,患者在服用以上药物期间,尤其应该小心。用药期间最好戒烟,特别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肺部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癌症的病人,因为吸烟对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疗效影响最大。其次,服药后30分钟内务必不要吸烟。实验证实,如果病人在服药后30分钟内吸烟,血药浓度会降至不吸烟时的1/20,导致药效不能正常发挥。 戒烟的10个方法   1,消除紧张情绪:紧张的工作状况是您吸烟的主要起因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拿走您周围所有的吸烟用具,改变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在工作场所放一些无糖口香糖,水果,果汁和矿泉水,多做几次短时间的休息,到室外运动运动,运动几分钟就行。   2,体重问题:戒烟后体重往往会明显增加,一般增加5-8磅。吸烟的人戒烟后会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速度,并且会吃更多的食物来替代吸烟,因此吸烟的人戒烟后体重在短时间内会增加几公斤,但可以通过加强身体的运动量来对付体重增加,因为增加运动量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吃零食最好是无脂肪的食物。另外,多喝水,使胃里不空着。 3、加强戒烟意识:明确目标改变工作环境及与吸烟有关的老习惯,戒烟者会主动想到不再吸烟的决心。要有这种意识,即戒烟几天后味觉和嗅觉就会好起来。 4、寻找替代办法:戒烟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受到引诱的情况下找到不吸烟的替代办法:做一些技巧游戏,使两只手不闲着,通过刷牙使口腔里产生一种不想吸烟的味道,或者通过令人兴奋的谈话转移注意力。如果您喜欢每天早晨喝完咖啡后抽一支烟,那么您把每天早晨喝咖啡必成喝茶。 5、打赌:一些过去曾吸烟的人有过戒烟打赌的好经验,其效果之一是公开戒烟,并争取得到朋友和同事们的支持。 6、少参加聚会:刚开始戒烟时要避免受到吸烟的引诱。如果有朋友邀请你参加非常好的聚会,而参加聚会的人都吸烟,那么至少在戒烟;初期应婉言拒绝参加此类聚会,直到自己觉得没有烟瘾为止。 7、游泳、踢球和洗蒸汽浴:经常运动会提高情绪,冲谈烟瘾,体育运动会使紧张不安的神经镇静下来,并且会消耗热量。 8、扔掉吸烟用具:烟灰缸,打火机和香烟都会对戒烟者产生刺激,应该把它们统统扔掉。 9、转移注意力:尤其是在戒烟初期,多花点钱从事一些会带来乐趣的活动,以便转移吸烟的注意力,晚上不要像通常那样在电视机前度过,可以去按摩,听激光唱片,上因特网冲浪,或与朋友通电话讨论股市行情。 10、经受得住重新吸烟的考验:戒烟后又吸烟不等于戒烟失败,吸了一口或一支烟后并不是“一切都太晚了”,但要仔细分析重新吸烟的原因,避免以后重犯。 吸烟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烟草有害健康已被公认,众所周知吸烟同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共同组成心血管疾病的5大危险因素。那么吸烟是否可以使糖尿病发生率升高,吸烟是否可以加快或加重糖尿病血管病发症的发生呢? 多项研究证明吸烟可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976 年Rimm 等对美国11个州1114万名女护士进行前瞻性调查,随访观察12年,发现每日吸烟支数与糖尿病发生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吸烟累积量越高,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故认为女性吸烟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 Foy等从一项前瞻性研究———胰岛素抵抗( IR)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IRAS)中分析得出,目前吸烟者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发生糖尿病的比值比(OR )为2.66。以上是针对西方人的研究,对东方人的结果又如何呢?日本Na Kanishi等人的研究,共有1266位没有糖尿病的日本男性参与,年龄35到59岁,共追踪5年。产生第2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曾经吸过烟,但已戒烟者是1.08倍;每天吸1至20支烟者是1.88倍;每天吸21至30支烟者是3.02倍;每天吸31支或31支烟以上者是4.09倍。 目前研究表明吸烟可以促进或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2002 年Al2Delaimy 等学者报道了他们对6547例患2型糖尿病的护士进行长达20年随访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女性糖尿病患者现时吸烟状态与冠心病发病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此外,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FIT) ,芬兰前瞻性研究,巴黎前瞻性研究及UKPDS后续研究等大型的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吸烟是2型糖尿病合并致死性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子。吸烟加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能通过以下机制: (1)短期效应: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可致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增加,心律失常; (2)长期效应:升高甘油三酯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影响其它代谢效应引发动脉粥样化形成; (3)吸烟还可促进糖尿病患者的IR和代谢紊乱。 大量研究结果提示,吸烟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子,并且有研究表明吸烟可导致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糖尿病患者GRF下降,由此认为,这一现象的机制可能不是因肾小球而是肾小管损伤所致。 一些研究认为,吸烟与糖尿病足甚至截肢术直接相关。2003年约旦的一份对1142例糖尿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也指出,吸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强烈预警因子。 吸烟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促进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影响患者远期预后。戒烟可部分逆转这些风险。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糖耐量异常或空腹血糖异常者应通过戒烟、减轻体质量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吸烟与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 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第三位;而在农村中,该病则占死因的首位,具有严重致残、致死性,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百姓称它为老慢支、肺气肿,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调查显示,在我国约40%的慢阻肺是单纯由吸烟导致的,约90%的慢阻肺患者是烟民,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少则十多年,多则四、五十年;每日吸烟量算起来平均也有二三十支。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首要因素,吸烟年龄越早、吸烟时间越长、每日吸烟量越大,患病危险越高。有数据显示,吸烟15年以上者患慢阻肺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至少10倍;有25%的重度吸烟者最终会发展为慢阻肺;每日吸烟40支以上的烟民,慢阻肺患病率高达75.3%。慢阻肺的发生除与吸烟时间和吸烟量有关外,还与吸烟种类和吸烟方式有关。吸雪茄和吸烟斗导致慢阻肺的危险只有吸纸烟的1/3;将香烟烟雾吸入肺部越深,患慢阻肺的危险越高。被动吸烟发展为慢阻肺可能性也很大,对于儿童与长期暴露人群更是如此。一项调查显示,被动吸烟导致成人慢阻肺发病率危险性增加10%~43%。吸烟是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烟草中有上百种有毒物质,还有数十种致癌成分。 慢阻肺是一种渐进恶化的肺疾病,早期可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有的会毫无感觉,有些患者常年吸烟,平时咳嗽、咳痰根本不在意,认为吸烟咳嗽是正常的,病情轻的时候可能只是在活动量大的时候出现气促,随着肺功能逐渐衰退,发展为走平路也气促,严重时甚至是坐着也气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继续发展,至晚期可导致肺气肿、肺心病、呼吸衰竭,直接威胁生命。 戒烟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最有效、最经济手段。有研究证实,戒烟能明显降低肺功能的受损程度,降低慢阻肺发生率。戒烟后第1年,肺功能受损速度开始显著减慢,以后逐年降低,戒烟后约15年可使慢阻肺患病率降至不吸烟者水平。即使是那些戒烟几次但未能成功者,其肺功能受损程度也能明显减轻。所以,不管您吸烟时间多久、吸烟量多大,只要从现在开始戒烟,就能受益。 我们应该意识到吸烟对自身、对家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努力倡导戒烟,减少不吸烟人群遭受被动吸烟的几率,可以有效地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 而戒烟能否成功其关键在于是否有决心和毅力,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戒掉烟应该是没问题的。 烟 —— 心脏的杀手 吸烟作为人类健康的杀手,逐渐被人们认识,但仍有人冒死亡之危险在烟雾中穿行。我国目前约有3.5亿吸烟者,每年近百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中国吸烟者的死亡原因中,冠心病仅排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之后,名列第三。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吸烟是45~64岁男性猝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吸烟怎样导致冠心病呢? 一支卷烟的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中焦油40毫克,尼古丁3毫克,一氧化碳(CO)30毫克,这三种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吸烟造成血脂紊乱,血压升高。吸烟可导致冠脉内皮损伤及冠状动脉痉挛,促使冠脉内斑块形成而造成狭窄,加重心肌缺血的发生,从而诱发心肌梗塞以及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 大量研究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与非吸烟者相比,可使冠心病风险增加2-3倍,而且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及烟龄越长,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越大。每日多吸1支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5.6%。即使很少量吸烟(如每天1-5支)可增加40%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同时抵消阿司匹林治疗获益的20%,抵消75%服用他汀类降脂治疗的益处。 (二)被动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 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烟民的家人患冠心病的几率与烟民在家抽烟的时间成正比。被动吸烟的危害与每天吸烟1-9支相似。上海女性健康还研究发现,如果丈夫每天吸烟20支以上,妻子患脑卒中的风险将增加62%。 (三)戒烟获益多多 通过大规模戒烟临床试验观察到:戒烟可使冠心病的远期死亡风险降低36%。戒烟1年后脑卒中再发危险降低20%,戒烟5年后脑卒中再发危险可降低到与不吸烟者相同。相对于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是针对冠心病最为经济实惠的干预手段。 治病不如防病,吃药不如戒烟,我们呼吁各位烟民:为了您,为了您家人,为了您心脏的健康,请远离死神,鼓起勇气,拿出您的毅力、耐心、决心和信心,通过医生的正规指导,配合药物的治疗,避免吸烟对您心脏的损害,让我们的“发动机”——“心脏”能正常的运行,载着我们走向健康快乐的人生。 吸烟——肿瘤发生的“堰塞湖” 烟草高居致癌物首位。科学家在烟雾中分离出4000余种有害成分,主要为尼古丁、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烟草和烟雾属于国际抗癌联盟(IARC)公布的4类致癌物中的第一类。” 癌症已成“第一杀手”。恶性肿瘤死亡率占各种死因的首位。吸烟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吸烟可破坏鼻腔、喉、支气管粘膜、粘液腺,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并失去正常分层结构,易发展为癌病变,最终致癌。30%的癌症可归“功”于吸烟,特别是肺癌、喉癌、口腔癌、食道癌,肠癌、胃癌、膀胱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肾癌等。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就像传染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一样已为人所共知。吸烟量越多,吸烟开始的年龄越小,吸烟年代越长,患癌的危险性就越大。研究证实,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出10~20倍,喉癌发病率高6~10倍,食管癌高4~10倍。吸烟者癌症发病比不吸烟者早8年。 吸烟等于慢性吸毒。烟草污染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最大公害。如果在门窗紧闭的室内吸烟,将会形成极 为可怕的致癌混合物飘在空气中而被人体吸入。吸烟不但害已,更会危害周围的人。被动吸烟的人所受的危害有时比主动吸烟者更大。大多女性肺癌病人的配偶都吸烟。不吸烟的成人、儿童,甚至胎儿(通过孕妇)与吸烟人接触,在被动吸烟后,香烟中的硫氰酸盐等就会在他们的血液、尿液和唾液中出现。 被动吸烟危害更大。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本人健康,还会因为非吸烟者被动吸入大量环境烟草烟雾而危害其健康。如果让儿童吸入“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更严重,不但影响少年儿童的发育,而且易患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特别是有婴儿的家庭,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极易进入大脑,日积月累就可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几率比常人多出6倍。 别以“时尚”做生命代价。更令我们担忧的是,我国烟民正日趋低龄化,未成年人、女性烟民的吸烟比率正不断上升。每天约有8万左右青少年成为长期烟民,女性吸烟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茶坊、酒吧、咖啡厅,悠然自得的女性烟民随处可见。正是这种“致命的时尚感”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现代女性的健康与生命。吸烟妇女患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更高。当你吸着一支支香烟的时候,也就把癌症请进了你的生命旅程…… 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书中《烟论》一章,提出了“虚损之人,最宜戒此”的观点。他说 “无病之人频频熏灼,津涸液枯,暗损天年。”指出吸烟是妄损脏腑、无益长寿的恶习,是造成脏腑虚损的原因之一,真“为患更甚于酒”。清代医家吴仪滔在《本草从新》中将烟草归为毒药类,指出嗜烟能够导致“喉风归痛、嗽血、失音之症”, 发出了“卫生者宜远之” 的告诫。 总之,吸烟有害无益,控烟势在必行。戒烟能让30%的人避免死于肿瘤。如果吸烟逐年下降,那么在若干年后,癌症特别是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就会随之下降。 许多国与政府对烟草危害高度重视,并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多数国家都在宣传戒烟,每年5月31日规定为“世界无烟日”,限制在公共场所吸烟,甚至有些国家通过法律禁烟,向烟草公司索赔吸烟造成的巨大损失,就连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公司——美国菲莫烟草公司也承认吸烟造成的危害。1998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事处召开了第四次“烟草或健康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吸烟能损害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引起癌症、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而我国集烟草生产、烟草消费、烟草种植、吸烟人数最多、青少年吸烟人数最多等多项“世界之最”。这些不光彩的第一,正严重危害着国人的生命与健康。 目前,我国拥有烟民约有3亿人,每天都有近3000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肺癌、冠心病等与吸烟相关疾病,超过了结核、艾滋病、围产期疾病、车祸和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特别是近十年,肺癌的死亡率大幅上升,占全部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1/4。而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元凶正是吸烟。烟草已成为人生第一杀手,因此“吸烟等于慢性吸毒”毫不为过。 如何力劝如此庞大的吸烟人群戒烟、控烟,任务任重而道远…… 我国政府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在北京等一些大中城市通过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条例。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有大量的教育工作要做。 教育青少年“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打造“无烟学校、无烟医院、无烟机关”。禁止吸烟,控制烟害,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拒绝烟草、远离癌症、科学防癌、关爱生命。 “建健康湘雅,创无烟医院”。让我们共同努力! 吸烟可导致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众所周知,吸烟可导致肺癌及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有资料表明,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20倍,喉癌发病率高6-10倍,冠心病发病率高2-3倍,循环系统发病率高3倍,气管炎发病率高2-8倍。但鲜有人知道,吸烟可导致青壮年易患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即通常所说的脉管炎),引起下肢疼痛及溃疡,严重者需要截肢,导致残废甚至死亡。 前几天,我院血管外科收进一个29岁,男性,左下肢静息痛2个月的病人,该病人已不能正常行走,即使卧床休息、下肢下垂都疼痛不止,夜深人静时更加历害,严重影响睡眠及饮食,同时伴有足底及大趾的干性溃疡,仔细询问病史,有长期的吸烟嗜好,吸烟有12年历史,近8年平均每天至少要吸2包烟,经门诊诊断为“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即通常所说的脉管炎,住院后行左下肢动脉血管CT成像,发现左下肢远端动脉已完全闭塞,已没有搭桥的手术指征,只能行截肢手术才能缓解疼痛。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病人如此严重的后果呢?原来罪魁祸首是吸烟。据流行病学调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人90%以上都有吸烟史,且常为嗜烟者,发病后继续吸烟者,虽经各种治疗,但病情常无好转,戒烟后常不能改善且病情易复发;而再吸烟又可使病情再发及加重,这种现象无疑提示了吸烟与发病及病情的关系。因为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它可引起小血管痉挛。试验中也表明,脉管炎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同样再对动物进行试验,可引起动物肢体缺血性病变。可见烟草的这种有害物质对人类和动物都有一定的侵害。 当然,吸烟只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地理位置、性别、寒冷及自身免疫等方面都有影响,尽管如此,在以上几种发病因素中,尼古丁仍然是“领衔主演的主角”,导致众多男士患上脉管炎的各种因素中以它为首。奉劝各位自以为“潇洒”的男士们,要想远离“脉管炎”,只有坚决彻底地远离吸烟。 吸烟对人类生殖的危害 近些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生殖健康定义 ,即生殖健康不仅仅是生殖过程没有疾病和失 调 ,而是一种身体 、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在此状态下完成生殖过程。目前 ,流行病学研究已表明吸烟可以从多方面影响人类的生殖健康 ,但全世界人口大于15岁的人群 约三分之一吸烟,烟民们在吞云吐雾中似乎享受到了不少乐趣,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那将使性功能及生育功能受损,并可危及胎儿。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简单阐述吸烟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危害。 1、吸烟对男性性功能和生育危害 长期大量吸烟 ,日积月累的烟草毒素可引起阴茎动脉硬化、狭窄,勃起时充血不足,致使勃起困难或举而不坚而造成阳痿。烟量大 ,烟龄越长,对睾丸的干扰越重 。 正常时睾丸具有生精内分泌双重功能,它既能产生 精 子 ,又能分泌多种激素 。 当睾丸发生 上述改变 ,则会导致生精能力低下和体内性 激素水平变化 ,精子形态异常,精子常呈过大、过小、尖而细、带空泡、变形、多头、多尾等畸形,且畸形精子的比例与每天吸烟量有关。吸烟时间越长,畸形精子也越多,甚 至会引起男性不育 。毫无疑问,奇形怪状的精子或半死不活的精子,难以得到卵细胞的青睐而受孕。即使勉强受孕也很难发育成健康的胎儿,结果不是胎死腹中,便是造成后代身体或智力的残缺。 2、吸烟对女性生殖影响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吸收进入血液经循环达卵巢可破坏卵母细胞,使成熟卵母细胞减少,造成月经紊乱、绝经期提前。抑制受精卵子向子宫着床移行,并损害输卵管纤毛活性作用,使受精卵子滞留在输卵管内,从而加剧输卵管异位妊娠的危险。吸烟女性更容易感染生殖系统疾病,严重时还会出现受孕障碍和受精力减弱,其不孕症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7倍。 3、吸烟对胎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多年来研究表明,孕妇吸烟对胎婴儿有损伤 ,导致流产、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先天畸形的发生率高等危害;同时对胎盘的形态和功能均有不良作用 。父源性吸烟,胎儿多倍体综合 征先天异常、癌症的发生率增加。 综上所述,吸烟不仅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也极大地影响人类的生殖功能和胎婴儿的生长发育 ,造成人口质量的下降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目标,也为了烟民们个人及他人的家庭幸福,请你尽快戒烟吧! 吸烟对肺的危害 香烟燃烧所产生的烟雾,至少含有4000余种有害物质,包含有致癌作用的苯并芘、亚硝胺、钋210、砷等;及具有促癌物特点的氰化物、邻甲酚、苯酚等。吸烟时,香烟烟雾大部分吸入肺内,小部分与唾液一起进入消化道。而部分有害物质停留在肺内,另一部分进入血液,流向全身。因此,吸烟对机体的危害,肺首当其冲。据199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刘伯齐教授等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1990年因烟草造成60万人死亡,到2000年将达80万,若按目前的吸烟情况,到21世纪中叶,每年将有约300万人死于烟草。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平均要缩短寿命20年左右。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等。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诱因。据报导,1986年美国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近1300万人,到1991年死亡9万多人,吸烟是其主要病因。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较不吸烟者高2~4倍,且与吸烟量和吸烟时间成正比。此外,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总死亡人数的75%与吸烟有关。因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从而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的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出现改变,从而痰液增加并变得粘稠,因此,容易阻塞细支气管,使患者出现慢性咳嗽、咯痰和活动时呼吸困难。另外在狗实验中,接触大量的烟尘可引起肺气肿性改变。可能是由于烟粒及有害气体的刺激下,激活了呼吸道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嗜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活化,并释放出大量的毒性氧自由基和各种蛋白水解酶,作用于肺的弹性蛋白、多粘蛋白、基底膜和胶原纤维等肺组织,导致肺泡壁间隔破坏和间质纤维化,最终出现肺气肿的改变。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疾病常反复发作,导致患者肺功能呈进行性恶化,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并出现长期慢性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长期慢性缺氧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智力减退、定向力障碍、头痛、嗜睡、烦躁等表现。肺功能检查中出现呼吸道阻塞,肺功能降低及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即使年轻的无症状的吸烟者也有轻度肺功能减退。 肺癌是吸烟引起的另一个严重的疾病。在我国患肺癌的病原因中,男性约有70%~80%归因于吸烟,而女性约30%归因于吸烟与被动吸烟。在发达国家中,肺癌死亡人数的85%与吸烟有关。如果每天平均吸烟20支,吸了20年的烟民患肺癌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20倍。年龄小于20岁即开始吸烟者,死于肺癌的人数比不吸烟者高28倍。美国医学研究人员最近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被动吸烟即俗称的 “吸二手烟”比原先外界所知道的还要危险,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机率比常人多出6倍。以前我们把肺癌的高危人群年龄锁定在60—65岁以上,现在每十年肺癌年龄前移五岁。现在40、50岁的女性肺癌患者也越来越多,呈现出“肺癌女性化”、“肺癌年轻化”的趋势,已经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简单来说,肺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小细胞肺癌,产生于肺的内分泌细胞;另一类是非小细胞肺癌,即除小细胞肺癌的所有其它类型。早期肺癌的症状包括咳嗽、痰血、低热、胸痛、气闷等,很容易忽略。而声嘶则是晚期肺癌最常见的症状,其他症状还有面颈部水肿、气促等。肺癌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放射线疗法及化学药物疗法等。因肺癌转移较快,愈后较咽癌等其他癌症为差,且80%以上的肺癌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属于晚期,失去了根治的最佳时机。因此,肺癌预防胜于治疗。关于肺癌的预防之道,远离香烟与烟雾是最为明智之举。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5754 次阅读|4 个评论
未知病毒还是心理因素?有待证实
xupeiyang 2011-3-27 10:49
有一群特殊病人自称染“未知病毒”,怀疑是艾滋病毒感染,但反复查验HIV都呈阴性,目前卫生部对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苏、广东六省纳入流行病学调查。对此,作为纳入调查的省份,广东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昨日证实了该情况,且经对十多名“患者”进行检测,目前基本排除艾滋病感染,也暂未能确定是传染病,但不排除是心理因素引发。 http://gd.news.sina.com.cn/news/2011/03/24/1118064.html http://0710adu.banzhu.net/article/0710adu-10-1837799.html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葫芦僧胡判葫芦案,卫生厅心理患怪病
热度 3 sheep021 2011-3-25 21:19
广东卫生厅回应多人患怪病 称不排除心理作用 信息时报讯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有一群特殊病人自称染“未知病毒”,怀疑是艾滋病毒感染,但反复查验HIV都呈阴性,目前卫生部对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苏、广东六省纳入流行病学调查。对此,作为纳入调查的省份,广东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昨日证实了该情况,且 经对十多名“患者”进行检测,目前基本排除艾滋病感染,也暂未能确定是传染病 , 但不排除是心理因素引发。    基本排除染上艾滋病   据报道,这些自称染上“未知病毒”者,普遍都有相同的症状如盗汗、手脚麻木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过多次HIV检查却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也显示他们是 “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为该病蒙上了神秘的阴影。而专家学者对该病的看法也意见不一,绝大部分专家都排除了染上艾滋病或艾滋病毒变异的说法,并不排除是心理因素所引起。对此,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负责人在日前看完了“患者代表”,并表示将从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苏、广东六省开始流行病调查,分析具体病因。   对此,记者昨日采访了广东省卫生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上个月便接到了卫生部通知,已根据卫生部提供的名单对患者进行调查和监控分析,但目前还不能把握出一个具体方向。该负责人同时表示,从这些人的病症分析,也暂时看不出是传染病所致,但精神疾病也有可能会有传染的情况,就像富士康跳楼事件发生的一样,其他人也会受到心理暗示,所以目前不排除是心因性反应引起。    所有患者免费监测   记者随后采访了广东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所相关负责人,该专家表示,目前广东主要是对广州、深圳的患者进行监测调查,其中卫生部提供的名单中广东共有7人,但另外又有几个患者自己报名要求检测,他们已组织了临床专家、流行病专家、心理科专家等进行会诊,目前唯一出来的检查结果显示,所有病例都是HIV阴性,而其他结果还有待出来再确认,据介绍,针对该类病人的所有监测都是免费的。“我们会将会诊结果汇总后送到卫生部,再由部里统一再确认。”该专家表示。    “未知病毒”详情    症状:普遍都有相同的症状如盗汗、手脚麻木等 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 经过多次HIV检查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也显示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诊断:绝大部分专家都排除了染上艾滋病或艾滋病毒变异的说法,并不排除是心理因素所引起。   人数:广东共有7人,但另外又有几个患者自己报名要求检测。 评论: 症状如盗汗、手脚麻木等, 临床报告“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呵呵,这事儿咋不找中医呢。还不排除心里作用呢。明显是个阴虚症嘛 为啥今年这么多阴虚患者呢? 水不足? 最好找个好中医问问哦。 只问机器不问人。还胡乱猜忌。真是一个怪现象。 不知道这些人还有其他什么症状,脉象、舌象如何?希望官方能提供详实的中医四诊资料。 “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负责人在日前看完了“患者代表”,并表示将从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苏、广东六省开始流行病调查,分析具体病因。”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22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公布
nooney1986 2011-3-23 15:13
3月21日下午,卫生部召开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全国肺结核疫情现状。结核病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形成了“政府领导、各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格局。各级政府积极履行承诺,不断加大防治经费投入,中央财政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从2001年的4000万元逐渐增加到2010年的5.6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投入从2001年的725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亿元左右。十年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肺结核免费诊治和防治激励政策,保证了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工作质量。2005年以来,全国以县为单位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始终保持在100%。2001-2010年,全国共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828万例。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450万例,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治愈率达到90%以上。为评价《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实施效果,掌握全国结核病的流行状况,科学制订“十二五”结核病防治规划,卫生部于2010年4月-7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调查包括肺结核患病率、肺结核耐药率、公众肺结核知识知晓率以及社会经济情况等4个方面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与2000年相比,全国肺结核患病率继续呈现下降趋势,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效果。15岁及以上人群肺结核的患病率由2000年的466/10万降至2010年的459/1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下降尤为明显,由2000年的169/10万下降到66/10万,十年降幅约为61%,年递降率约为9%。然而,本次调查也反映出目前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肺结核疫情地区间差异显著。西部地区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约为中部地区的1.7倍和东部地区的2.4倍;农村地区患病率约为城镇地区的1.6倍。二是肺结核患者耐多药率为6.8%,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十分严重。三是肺结核患者中有症状者就诊比例仅为47%,患者重视程度不够。四是已经发现的患者规则服药率仅为59%,服药依从性有待提高。五是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57%,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其发病规律和流行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危害将持续存在。当前,我国结核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耐多药结核病的危害日益凸显,结核病/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的防治工作亟待拓展,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治疗管理难度加大,现行防治服务体系和防治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防治工作的需求。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十二五期间,卫生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积极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不断健全我国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切实落实各项结核病防治措施,完善保障政策,加强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服务质量,为有效遏制我国结核病的流行做出新的贡献。
个人分类: 生物实验室|1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革热袭来
sstone2009 2011-2-17 11:33
从回来的路上,我仍在想着义乌的登革热。 据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讲,八月初他的一位亲戚出现了高热,全身情况比较重,那时候血液科的病房里同时收治了2例类似的病例。他大概了解了一下,病人都是同一个村的,病情都比较重,不同于平常见的一些疾病。当时,他们就汇报给了义乌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他们还计划过去现场做流行病学调查,却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成行。CDC去调查了一番,却没有结果。结果就不了了之了。 到国庆节前,病例一下增到了两百多例。于是,市里的领导有点紧张了,据说还下了命令“国庆期间,不准新发一例”,引了不少笑话。不过,大家还是真的重视起来了,宣传、灭蚊、卫生等,诸项工作迅速展开,大有掀起运动之势。我想,义乌的登革热,也不会长久了。我也想,义乌的登革热应该有些启示。 义乌作为国际小商品城,世界各地人员来往频繁,使登革热发生成为可能。当今世界,由于交通高度发达,人和物的广泛流动,使许多传染病原有的流行区域时刻可以发生改变。这一特点需要医务人员,尤其是CDC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由此加强戒备。 流行早期,义乌市CDC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却没有结果,大致可以归因于几个原因:一是调查人员的经验和研究水平可能存在问题,尤其是对这样几乎不能发生在本地的疾病,可能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感;二是CDC与临床机构的合作,可能存在问题;三是检验设备有无充分利用起来,实验室数据积累是否充分,值得怀疑? 义乌登革热又是对社会应急系统的一次检测,从疾病发生到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到充分动员起来,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如果一开始即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每项工作和措施具有成效,也不至于领导说出“不准新发一例”的急话,引发笑话。这中间,应急系统的被动性显而易见,同时,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客观认识不足(市领导尚且如此,民众会如何?专业人员当然清楚,但这样的领导会主动尊重科学吗?) (2009.10.07 17:27: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29085731.shtml )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1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抑郁症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的信息分析与化学、药物知识发现
xupeiyang 2011-1-4 10:07
nation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alcohol;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nation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primary care; in the; disorder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udvls93h00ntI4I5I00h001000j100300.y epidemiologic surve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primary care depression treatment 569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57 2007 55 2008 54 2006 49 2004 49 2005 42 2010 35 2002 32 2001 28 1998 26 1999 23 2003 22 1997 22 2000 19 1995 14 1994 12 1996 10 1993 9 1992 5 1991 3 1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312 United Kingdom 42 Germany 32 Canada 24 Netherlands 18 Australia 17 France 15 Finland 14 Spain 11 Sweden 10 Japan 7 Italy 6 Israel 5 Denmark 4 Hungary 4 Belgium 3 Brazil 3 Ireland 3 Switzerland 3 India 2 1 2 1 2 3 ... 10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Seattle 35 London 20 Boston 19 New York City 19 Pittsburgh 12 Ann Arbor 12 Philadelphia 12 San Diego 11 Amsterdam 10 Rochester 9 Los Angeles 9 Durham 9 San Francisco 8 Paris 8 Munich 7 Baltimore 7 New Haven 6 Barcelona 6 Chicago 6 Indianapolis 6 1 2 3 ... 10 1 2 3 ... 12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J Clin Psychiat 42 Am J Psychiat 26 Gen Hosp Psychiat 20 J Affect Disorders 17 Int J Psychiat Med 15 Psychol Med 13 Depress Anxiety 10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10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9 Nord J Psychiatry 9 Arch Gen Psychiat 9 J Gen Intern Med 8 J Psychosom Res 7 Psychosom Med 7 Can J Psychiat 7 J Nerv Ment Dis 6 J Clin Psychiatry 6 Int Psychogeriatr 6 J Affect Disord 6 Am J Geriat Psychiat 6 1 2 3 ... 12 1 2 3 ... 73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566 Depression 495 Primary Health Care 463 Depressive Disorder 434 Patients 389 Adult 358 Middle Aged 291 Prevalence 280 Aged 243 Comorbidity 224 Diagnosis 223 Questionnaires 186 Advance Directives 176 Anxiety 174 Antidepressive Agents 173 Depressive Disorder, Major 166 Adolescent 165 Data Collection 156 Physicians, Family 143 Anxiety Disorders 141 1 2 3 ... 73 1 2 3 ... 108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Katon W 21 Simon G 14 Lin E 13 Wittchen H 12 Von Korff M 11 Lecrubier Y 10 Olfson M 9 Russo J 8 Fava M 7 Kessler R 7 Ludman E 7 Untzer J 7 Weissman M 7 Rush A 6 Beekman A 6 Ciechanowski P 6 Klinkman M 6 Gameroff M 6 Roy-Byrne P 6 Schulberg H 6 1 2 3 ... 108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edit_b.cgi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query: epidemiologic survey and depressive d... C-query: primary care depression treatment The B-list contains title words and phrases (terms) that appeared in both the A and the C literature. 569 articles appeared in both literatures and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uting the B-list but can be viewed here . The results of this search are saved under id # 9041 and can be accessed from the start page after you leave this session. There are 426 terms on the current B-list ( 220 are predicted to be relevant), which is shown ranked according to predicted relevance. The list can be further trimmed down using the filters listed in the left margin.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appears to be a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 and BC literatures for specific B-terms, please select one or more B-terms and then click the button to view the corresponding AB and BC literatures. Use Ctrl to select multiple B-terms. job id # 9041 started Mon Jan 3 21:41:26 2011 Max_citations: 50000 Stoplist: /var/www/html/arrowsmith_uic/data/stopwords_pubmed Ngram_max: 3 9041 Search ARROWSMITH A A_query_raw: epidemiologic surve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Mon Jan 3 21:45:54 2011 A query = epidemiologic surve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started Mon Jan 3 21:45:55 2011 A query resulted in 9751 titles 9041 Search ARROWSMITH C C_query_raw: primary care depression treatment Mon Jan 3 21:46:06 2011 C: primary care depression treatment 5868 A: pubmed_query_A 9751 AC: ( epidemiologic surve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 AND ( primary care depression treatment ) 569 C query = primary care depression treatment started Mon Jan 3 21:46:08 2011 C query resulted in 5868 titles A AND C query resulted in 569 titles 9119 B-terms ready on Mon Jan 3 21:48:08 2011 Sem_filter: Chemicals Drugs 426 B-terms left after filter executed Mon Jan 3 21:54:25 2011 B-list on Mon Jan 3 21:56:27 2011 1 venlafaxine 2 olanzapine 3 mirtazapine 4 sertraline 5 paroxetine 6 duloxetine 7 bupropion 8 paroxetine treatment 9 trial sertraline 10 veteran posttraumatic stress 11 fluoxetine treatment 12 serotonin transporter 13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14 sf-36 15 risperidone 16 citalopram 17 venlafaxine treatment 18 dsm r 19 antidepressant prescribing 20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21 fluoxetine 22 alcohol disorder 23 nefazodone 24 serotonin reuptake 25 antidepressant associated 26 selective serotonin 27 medication algorithm 28 tianeptine 29 stress disorder primary 30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31 comparison venlafaxine 32 sertraline versus 33 posttraumatic stress 34 chronic posttraumatic stress 35 reuptake inhibitor 36 antiretroviral 37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 38 dsm 39 star d report 40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41 lamotrigine 42 medication algorithm project 43 stress disorder health 44 study venlafaxine 45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46 bupropion sr 47 depression alcohol 48 blind comparison venlafaxine 49 trial fluoxetine 50 antidepressant therapy 51 fluoxetine venlafaxine 52 stress disorder depression 53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54 atypical antipsychotic 55 star d study 56 antidepressant pharmacotherapy 57 study olanzapine 58 disorder step bd 59 prescribing antidepressant 60 complementary alternative 61 modafinil 62 post traumatic stress 63 risperidone treatment 64 pramipexole 65 divalproex 66 controlled trial fluoxetine 67 trial antidepressant 68 related posttraumatic stress 69 alprazolam 70 antidepressant selective serotonin 71 related antidepressant 72 antidepressant patient 73 effectiveness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74 stress depressive 75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76 stress disorder a 77 nortriptyline 78 olanzapine monotherapy 79 response antidepressant 80 antidepressant utilization 81 trial nefazodone 82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selective 83 antidepressant a 84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85 homosexually active 86 fluoxetine major depressive 87 venlafaxine or 88 randomized trial sertraline 89 urban setting zimbabwe 90 rural urban 91 response sertraline 92 validity dsm 93 antidepressant drug 94 controlled trial divalproex 95 safety antidepressant 96 depression antidepressant 97 antidepressant prescription 98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99 alcohol drug 100 acute antidepressant 101 paroxetine treatment major 102 outpatient cocaine 103 tianeptine treatment 104 choosing antidepressant 105 treatment sertraline 106 reuptake inhibitor antidepressant 107 co occurring 108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depression 109 clinical sertraline 110 depression fluoxetine 111 effectiveness antidepressant 112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113 response citalopram 114 long term benzodiazepine 115 urban rural 116 effect antidepressant 117 duration antidepressant 118 enhancement program bipolar 119 stress social 120 finding star d 121 paroxetine fluoxetine 122 anxiety stress 123 psychotropic medication 124 stress disorder symptom 125 traumatic stress 126 alcohol drug mental 127 duloxetine treatment major 128 term fluoxetine treatment 129 amitriptyline 130 trazodone 131 result star d 132 escitalopram treatment 133 stress disorder 134 treated fluoxetine 135 adolescent alcohol 136 efficacy sertraline 137 pediatric primary 138 controlled trial duloxetine 139 lead depression 140 new antidepressant 141 associated antidepressant 142 functional serotonin transporter 143 treatment antidepressant 144 co occurring mental 145 texas medication algorithm 146 antidepressant older adult 147 blood glucose control 148 outcome antidepressant 149 insulin treated diabetes 150 tricyclic 151 lithium maintenance treatment 152 opioid therapy 153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154 valproate 155 antidepressive 156 problematic alcohol 157 antidepressant 158 exposure posttraumatic stress 159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treatment 160 health antidepressant 161 risk alcohol 162 based screening depression 163 alcohol related 164 antidepressant clinical 165 effect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166 care provider 167 antidepressant antipsychotic 168 stress anxiety 169 response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170 psychoactive substance 171 antidepressant cognitive 172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ponse 173 tension headache 174 methamphetamine dependence 175 benzodiazepine 176 pediatric suicidality 177 quetiapine monotherapy 178 internet delivered 179 admitted 180 long term fluoxetine 181 interferon alfa-2b 182 medication adherence 183 escitalopram treatment major 184 star d child 185 depression diagnosis antidepressant 186 efficacy safety duloxetine 187 factor influencing depression 188 adjunctive antidepressant 189 patient experience antidepressant 190 rise antidepressant prescribing 191 pediatric major depressive 192 stress coping 193 antipsychotic 194 trial sertraline versus 195 psychosocial stress 196 medication nonadherence 197 duloxetine compared 198 depression co 199 psychotropic drug 200 impact antidepressant 201 effect selective serotonin 202 reported alcohol 203 treatment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204 stress symptom 205 methadone maintained 206 nicotine 207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208 factor depression outcome 209 antidepressant drug treatment 210 effect antidepressant therapy 211 alcohol misuse 212 severity antidepressant 213 dopamine d2 receptor 214 psychoactive 215 treated antidepressant 216 direct cost 217 depression insulin 218 developing anxiety 219 adult alcohol 220 methamphetamine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cgi-bin/arrowsmith_uic/show_sentences.cgi Start A-Literature C-Literature B-list Filter Literature AB literature B-term BC literature epidemiologic survey and de... olanzapine primary care depression treatm... 1: Olanzapine versus lithium in the acute treatment of bipolar mania: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2008 Add to clipboard 2: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olanzapine /fluoxetine combination, olanzapine , fluoxetine, and venlafaxine in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2006 Add to clipboard 3: A 24-week open-label extension study of olanzapine -fluoxetine combination and olanzapine mo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epression.2006 Add to clipboard 4: Depressive signs and symptoms in schizophrenia: a prospective blinded trial of olanzapine and haloperidol.1998 Add to clipboard 1: Olanzapine treatment in anorexia nervosa: case report.2009 Add to clipboard 2: Olanzapine monotherapy and olanzapine combin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ania: 12-week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Mania in Bipolar Longitudinal Evaluation of Medication (EMBLEM) observational study.2008 Add to clipboard 3: Olanzapine increases slow wave sleep and sleep continuity in SSRI-resistant depressed patients.2005 Add to clipboard 4: Retrospective Study of Olanzapine in Depressive and Anxious States in Primary Care.2004 Add to clipboard 5: Olanzapine treatment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 open-label study.2001 Add to clipboard 6: Naturalistic study of olanzapine in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 and acute mania, depression and obsessional disorder.2000 Add to clipboard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3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伦理问题:和美国疾控中心科学家的一次接触
zzkpumc 2010-12-4 09:12
今年12月1日到3日,有机会和美国疾控中心的几名科学家一起在唐山工作,对美国疾控中心(CDC)对于医学伦理问题的理解有了点滴的认识。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现场考察一个研究项目的可行性,以便为明年在美国NIH立项做准备。该项目的目的是追访1993年曾经接受过某项干预措施的孕产妇,观察她们和她们子代的健康状况,对该项干预计划的远期效应进行评价。按照RJ Berry的话说,这是目前全世界开展类似研究的唯一一次机会。 该项目的瓶颈问题是如何找到当年接受过干预的妇女们。当时,我认为这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有了姓名、家庭住址,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些研究对象了。但是,在我看了RJ为我提供的文档后,才认识到本次追访有多困难。按照美国CDC伦理委员会的要求,当年,在收集的个案资料中,只保留了该研究对象属于哪个地区(地市级)的信息,至于该研究对象是哪个县的、哪个乡的,没有任何信息,更别提哪个村的和个人名字了。 最详细的材料是乡和村的交叉列表信息,即每个乡的每个村,有多少观察对象,而且,这些乡和村都是进行了随机编码的,至于某个编码代表哪个乡、那个村,就不得而知了。所有这些都给今天的随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这样做的好处,正是医学伦理委员会和科研设计中所要求的。 1993年的研究项目的基础抽样单位是村,对抽到的村的所有育龄期妇女都进行了健康干预;在乡级卫生院保存了该乡管辖范围的每一个村的每名妇女的个案信息,这些信息逐级汇总。到国家一级,总数达到了10万人以上。这些接受健康干预的研究对象的妊娠结局和其他同村中没有接受干预的人有何区别?如何在观察和分析两个阶段尽可能排除认为误差的影响?在研究设计阶段,可能重点关注了干预药物和安慰剂的随机分配,在分析阶段则采用掩码的方式避免对干预地区的过分关注,在个案资料的保存过程中,则严格遵守个人信息和观察信息剥离的承诺,保证个人信息不外漏。所有这些虽然给今天的随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这样做仍然非常值得。后续工作中,还是有办法找到当年的研究对象的。 今天,如果能够重新找到她们,我们仍然要按照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要求,执行新的保密原则,一方面保证本次追访的客观、科学和符合伦理要求,另一方面,为可能存在的更远期的研究制造更大的障碍。 莫非,这就是美国CDC的医学伦理的基本要求?
个人分类: 医学笔记|6282 次阅读|4 个评论
给我的在读硕士研究生的几句知心话
热度 2 zzkpumc 2010-11-11 16:01
再有几个月,又有一批学生要毕业了。作为导师,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一方面,为你们的成绩高兴,愿意你们离开我,走得越远越好,每个人都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希望你们能永远留在我的身边,帮助你们解决课题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同时,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我的科研思路,并发扬而广大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我的衣钵传人。 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我不能为你们提供政府或事业单位的稳定的工作岗位,也不能像施一公、饶毅等学界大腕那样,为你们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更别提光环和靠山了。所以,在我这里毕业后,只是拿了个文凭,往后的路怎么走,完全要靠你们自己。你可以继续你的科研,也可以去证券公司任职,更可以到汽车 4S店去做公关。不管以后你们做什么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都会给予你应得的帮助。 即使你们忙着毕业论文,没有太多的时间听我说,还是希望你们能够记住一些东西。 一是你们太年轻,还没有学会听懂我的话。每次到我的办公室或科研基地,我都会滔滔不绝地向你们灌输我的研究思路。我非常自豪自己是苏德隆先生的徒孙,更自豪自己与黄炎培先生的家承渊源,上面有了两个老前辈做家长,我似乎把中国的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了。所以能够从容淡定,能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心不静,做不了学问。 二是还没有理解硕士研究生科研的真谛。在很多课题组看来,硕士阶段就是帮着导师做些具体工作,临毕业了,凑合一篇论文就得了。我从来也没有这样看过问题,也希望你们不要受其他人的影响。对于你们大部分人来说,硕士阶段可能是一生唯一一次全面的科研培训的机会,毕业后,大部分人不再读博,也不再滞留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因此,要珍惜这次机会,我也把你们当做科研的同事和合作者来看待,很多灵感都是在指导你们的课题的过程中发现的。记得读博期间的开学典礼上,协和医院的方圻先生就曾经这样谆谆告诫过我们,今天,我把这话再转告给各位。硕士阶段不是模仿,是创新思维的一次完整操练,表现在课题设计、实施过程和论文撰写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等,几乎每一步都是挑战,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对于你们来说都是既新鲜又刺激的,如果没有这种体验,说明你们还没有进入状态。在很多同学看来,硕士题目就像小学生的数学演算题一样,这就大错特错了。 三是在课题上花的时间太少。我很惊诧于近几年的医学教育,不论和我本科阶段的80年代初相比,还是和90年代初的硕士教育相比,除了学生花费提高外,其他都没有提高,包括知识储备、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我的本科阶段完成了对Basic语言的基本认识,它奠定了我后半生的科学计算基础,研究生阶段,学习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高等数学课程,在博士生期间,完全出于兴趣,自己骑着自行车到人民大学听潘绥铭先生的性社会学课程,到北京师范大学听刘来福教授的生物数学课程。在硕士阶段,自学的时变协变量的分析技术,成为毕业论文的一个亮点,在博士阶段自学的信号处理方法,至今我也没有再达到当时的娴熟程度。对于课题思考的时间长短,决定了对课题的理解。拿现在的课题来说,主要研究手足口病的空间分布,从你们分析的初步结果我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手足口病病毒存在于研究的全部人群,不存在从一个村向另一个村的传播问题,因为我们把每个村的首例病人的时间标出后,从第一个村开始到最后一村为止,画出带方向的连线,就会发现,的确不是从近向远扩散的,整个过程看起来类似于随机过程的一个现实实现。 做课题如经历人生,只有付得出辛苦才能有收获。
个人分类: 医学笔记|17003 次阅读|23 个评论
医学研究人员的数学修养
zzkpumc 2010-9-27 17:28
昨天,是我的硕士导师韩向午教授八十华诞和从教 55周年,在座谈会上,韩教授介绍了医学研究人员数学修养的培养,不无裨益。 韩教授师从我国流行病学前辈苏德隆教授(苏教授的导师则是因发现青霉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弗莱明爵士)。苏教授回国后,正赶上刘邓大军下江南,当时,南方正值血吸虫病流行,很多士兵因为接触疫水感染发病,部队减员严重。苏德隆教授临危受命,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成功阻止了血吸虫病的流行。解放后,苏教授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一直致力于血吸虫病的防控理论研究。他当时就认识到,如果没有从理论上解决血吸虫的传播-扩散-控制问题,等于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该问题。几年后,提出了自己的血吸虫病数学模型,并得到了霍普金斯大学同行的认可。在研究流行病学理论的过程中,苏教授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数学基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于是,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增加了现行代数、数理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同时,请华东师大的数学老师到上海医学院授课。授课方式也很特别。苏教授定期把Biometrics和Biometrika的文章拿下来,根据授课内容和进度,结合文章范例,直接让数学老师把理论讲解和应用结合起来。 这些学习经历,可能是韩教授数学修养的最直接来源。 在我们学习研究生课程期间,韩向午教授照猫画虎,也给我们开设了类似课程,并指导我们用手工方法,完成了三例病例预后因素的半参数回归分析(COX-model)。当时,感觉到这些课程非常枯燥,也没有意识到它对我自己科研思路的影响。 读博士期间,在英国处理数字信号,用到了比较简单的微分方程和矩阵计算,那时,才由衷地感叹先生的高明! 韩教授说,医学工作者的数学修养至少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你的医学问题,能够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让数学专业人员听明白。 要求不高,但达到的确不容易。 最近,带研究生课题,选定的题目是空间距离与手足口病的传播问题,目的是想检验自然村落之间的空间对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是否有影响。我们已经获得了每个村落的空间坐标、0-5岁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统计参数,并检验这些参数呢?除了经典的相关分析、空间预测中使用的半方差模型外,还有没有更直截了当的解决方案呢?或者,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我想到了图论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或许,半个月后,我能够为研究生指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医学生的数学修养有多深,他的路就能做多远。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6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陶黎纳:麻疹普种缺乏科学
热度 3 fs007 2010-9-10 07:51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寻正按:我接收到来自上海的专业人员陶黎纳来信,现公布于下。陶先生的说法跟我此前的猜测不谋而合,中国麻疹免疫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到了不需要卫生部一刀切的程度了,卫生部的这次普种,在流行病学数据面前显示极为幼稚。卫生部应当立即转换工作方式,把此次运动的控制权,交由各省及市的相关部门,由他们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推广免疫措施,针对不同地方不同的目标人群。大家不要忘记了,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国家,麻疹的流行趋势在各地有很大的不同,在广泛有了免疫力的地区强行要求所有儿童普种既浪费,又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关于麻疹强化免疫,我有话要说! 【寻正按:麻疹强化免疫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不存在强化免疫。强化免疫指象乙肝疫苗那样,开始疫苗只引起微弱的免疫应答,随后的加强免疫可以诱发更强更有效的免疫应答,那才叫强化免疫。而在麻疹免疫上,不存在这一现象,第二种接种后,短期可以增加抗体反应,长期则不增加。因此,第二次接种叫补种,是为了部分人在第一次未能成功诱导免疫应答而进行的,由于查抗体太贵,所以其他人为这部分人做了牺牲。如果再叫99%以上的人为不足1%的人再牺牲一次,明显是不适当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会给我的孩子接种这针麻疹疫苗,所以我也无法让自己劝说其他人家的孩子来接种这针疫苗! 我是陶黎纳,作为一名在上海市疾控中心从事预防接种管理工作10年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我一直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并希望借此消除疾病,达到我所期望的公共卫生目标。 最近我备受煎熬。随着2010年9月11日的临近,我越来越为200万上海儿童和1.3亿全国儿童担心,他们的健康权和知情权正被一场轰轰烈烈的麻疹强化免疫所危及。 作为一名内行,我完全无法认同关于这次麻疹强化免疫的做法和依据,为此我有话要说!我不想成为,但我不得不成为说出皇帝新装真相的孩子!我欣赏方舟子“不问态度、不问动机,只问事实”的科学态度,我希望自己能以这样的态度来解释我的观点。 我声明:我的言论只代表本人看法,本人所在单位不需要为我的论点承担任何责任,这一切都是我自发的行为。如果有需要联系我,请以如下方式联系我:手机:13321946720,QQ:729460324,邮件:tlnboy@21cn.com。 我还对以下内容负责: 一、百度百科中的《麻疹强化免疫》的多数内容,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315137.htm?fr=ala0_1_1; 二、以“一个知道真相的人”的名义,使用truthtellera@21cn.com、truthmana@sina.cn向一些媒体信箱、政协委员信箱(网上搜索到的,可能有误)、相关专业人士信箱发送过邮件; 三、以用户名truthmana向一些著名论坛和社区贴过相关帖子。 麻疹强化免疫绝对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复杂离奇(没有什么毒药说、阴谋说和失效说)。公众的很多疑虑卫生部无法解释清楚,其原因正是:卫生部无法承认自己在机械思维的引导下做了一个涉及1.3亿儿童的错误决定。卫生部抱着“多打1针也无妨”的态度要求1.3亿儿童接受此次强化免疫,但老百姓的观点是“没必要干嘛要多打1针”。 几乎所有内行心里明白这么干是有问题的,但卫生部已经搞强化免疫十多年了,习惯成自然,既然之前无人反对,那么这次也不例外。不相信的话,你找一个内行私底下问问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以及他们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接种这1针麻疹强免疫苗。 为了便于理解,先做个类比。前段时间加碘盐事件被广泛报导:不管你缺不缺碘,你只能买到加碘盐,即使甲亢患者也买不到非加碘盐。大家都能明白卫生部的好心,但这件事却做的太过粗糙,搞一刀切是大家最反感的。经过媒体的报道和国民的讨论参与,卫生部终于开始研究是否供应非加碘盐问题了。现在卫生部又搞一个麻疹强化免疫,其一刀切的做法更加彻底,就是“两个无论”——即无论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无论是否患过麻疹,都要再接种1次。加碘盐事件中,个人对于自己是否缺碘是不知道的,只有检测了才知道,这种情况下吃点加碘盐还能够勉强接受。麻疹强化免疫中,孩子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接种过几次,是否患过麻疹,都是有书面记录或父母能够回忆的,这种情况下被要求再接种1次,于情于理都很难解释。 当然,很多人认为卫生部那么多专家做出的决策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吧。多数情况下专家的意见确实能体现出智慧的结晶,但也有失策的时候。比如:前不久,有位专家提出:为给解决女研究生婚恋难题,可将女孩入学年龄由6周岁提前到5周岁。理智的人都明白女研究生婚恋难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思从体制上加以解决,却打早上学的主意,我们的专家居然会认真地提出如此缺乏智慧含量的建议,可见专家也未必靠谱。 有点扯远了,回到麻疹强化免疫上来。卫生部为这次麻疹强化免疫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卫生部网站上提供了大量材料来解答公众的疑问,见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index.htm。卫生部提供的材料都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是选择性的真实,还有些事实并没有告诉大家。 一、麻疹强化免疫的本质是一刀切 麻疹强化免疫希望提高人群对麻疹的免疫力,但具体做法是对规定年龄组人群不论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是对没有患过麻疹的,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 这是一种粗放的、一刀切式的公共卫生策略。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预防接种工作基础薄弱,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且缺乏书面接种记录证明。对人群进行书面接种记录验证后对无接种史者进行接种在操作上反而显得繁琐,无论接种史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有利于简化接种流程和迅速提高该人群的麻疹免疫力。因此,麻疹强免只是在特定背景条件下的一种公共卫生行动,且只应该用一次,之后应该靠常规接种工作保持人群的免疫力。麻疹强化免疫的粗放和一刀切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应作为一种常规的疾病控制手段。 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在WHO“2012年消除麻疹”口号的建议下,周而复始地进行麻疹强化免疫。以广东为例,2009年刚做完8月龄-14岁人群强化免疫,2010年就被卫生部要求再做8月龄-4岁人群,这意味着有将近3个年龄组儿童连续被强免。我国则是从2004-2009年有27个省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累计强免1.86亿人。许多地区是今年做完强免,明年太平一年,后年疫情又反弹,大后年再强免。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了一点:最基础的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工作没有做好,需要靠强化免疫进行补救。这种情况下谈何消除麻疹?成千上万儿童隔几年被强免1次,只为了一个消除麻疹的口号。 【寻正按:卫生部相关人员科学素质很令人生疑。】 二、麻疹强化免疫不可能消除麻疹 卫生部告诉我们:2009年全国报告麻疹病例5.2万例,麻疹发病率不低于30/100万。 卫生部没有告诉我们的是:所有麻疹病例中超过50%为<8月龄和>14岁人群,上海、天津、北京、山东等地这一比例已经达到70%或更多,上海至少已连续6年呈现这样的麻疹年龄分布。 【寻正按:这证实了我的说法,中国可能面临成年人缺乏免疫力的问题,需要扩大免疫范围到成年人,而具体到哪个年龄段,需要具体的人群免疫力状态的研究。小于8月龄的婴儿疫苗尚在研究,明显那不是一个有效的努力方向。】 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 我国的麻疹疫情以<8月龄和>14岁人群为主,而这次麻疹强化免疫对象却只是8月龄-4岁(部分地区为8月龄-14岁)儿童。也就是说,麻疹强化免疫的对象完全搞错了。【此处粗体为寻正所加,以示强调。】 <8月龄婴儿发病的原因是母传抗体减弱,母亲通过疫苗接种获得的免疫力,其传给婴儿的抗体要低于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15岁人群发病的原因是他们在上世纪70~90年代没有接种疫苗或是接种效果不好导致免疫力低下。但<8月龄婴儿和≥15岁人群均不在现行接种程序范围内,属于目前无法通过疫苗控制的易感人群。 即使麻疹强化免疫确实有用,也只能将麻疹发病率降低一半到15/100万,距离1/100万的消除麻疹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 卫生部还有一个观点:儿童是麻疹的发动机,减少了儿童发病可以降低全人群发病。确实也有一些麻疹强免后次年全人群发病降低的现象支持这种看法,但这种现象并非只有麻疹强免一个原因可以解释。我提供2个:一是麻疹强免通常是在疫情高发之后执行,此时易感人群都已患过病,即使不强化免疫,次年的发病率仍可能是大幅度下降的(上海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达到了16/10万,但70%是<8月龄和>14岁人群,上海没有做麻疹强免,2006年的发病率自然下降到4/10万,不过其中70%仍是<8月龄和>14岁人群);二是麻疹的流行通常存在周期性,强免后碰巧遇到周期性低谷也是可能的。 上海原计划在2010年也开展春节后和开学后的麻疹强化免疫,但是执行标准是对常规接种脱漏者的查漏补种,这是上海一直的做法,儿童家长都能接受。但由于卫生部认为上海一直以来是查漏补种,不符合真正的强化免疫执行标准,因此要求上海开展8-14岁一刀切式的强化免疫,并以天津强免成功的例子来说服上海。天津在2008年麻疹高发后做了8月龄-14岁强化免疫,2009年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国家免疫规划中心认为上海也应该进行强化免疫。但事实胜于雄辩,进入2010年,天津的麻疹疫情再次高发,而且这次疫情中也是<8月龄和>14岁人群。 另外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因为预防接种人员不得不忙于给大量已经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儿童接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未种儿童和给他们补种,所以这些未种儿童将来发病的可能性很大。一旦这些未种儿童发病,专家们就会认为这轮麻疹强化免疫没有做彻底,一轮又一轮的麻疹强化免疫周而复始。 三、接种过 2 剂麻疹类疫苗即可达到满意的保护率 关于麻疹疫苗效果,一般认为是:接种1剂麻疹疫苗的保护效果是85%(上海地区2008年做的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效果分析显示,抗体阳转率超过98%),接种2剂理论上可以达到98%(85%+15%×85%),接种3剂理论上可以达到99%。 【寻正注:中国的计划接种要求在8个月接种,故而效率只有85%,是因为受到母体残留抗体的影响的缘故,而第二剂在1岁以后打,本身就可以获得95%的效率,总的来说获得了超过99%以上的免疫效率,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接种第三次。即使两次接种只达到98%的效率,也没必要接种第三次了。】 专家普遍认为人群中95%有免疫力即可阻断麻疹传播,因此我国和大多数国家的麻疹疫苗标准接种程序是2剂(包括任何含麻疹成分的疫苗)。目前我国儿童2剂次麻疹疫苗的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有些地方已经接种了3剂次。 更重要的是,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麻疹疫苗均在预防接种证上留有书面记录。麻疹强化免疫则意味着无视接种证上的记录,将所有儿童视为未种状态,要求再接种1剂,是典型的一刀切。 实事求是而言,多接种1剂麻疹疫苗带来真正健康损害的可能性很小(卫生部也是一再强调疫苗的安全性)。但多接种1剂就要孩子多挨一次皮肉之痛,整个国家采购疫苗的直接投入将达到1亿元,还有接种补贴、宣传等,整个麻疹强化免疫的成本超过10亿元,换来的结果是:直接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理论上保护力提高1个百分点),长远来看对消除麻疹也没有实质性帮助。 如果真的需要多接种1剂,也是应该由卫生部修订标准接种程序纳入常态管理,而不是靠这种大张旗鼓的运动。 四、自愿原则 PK 95% 接种率 第三段已经阐明,接种2剂麻疹疫苗已经有很高的保护力,没有必要再多接种1剂。卫生部也宣传这次麻疹强化免疫是“知情、同意、自愿、免费”,但是在对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内部培训中却是另外一种说法:要求接种率达到95%,没接种的5%包括不愿意和禁忌症的情况。卫生部还要求做事后评估,接种率达不到95%的可能要重新做强化免疫。 于是,一方面对外宣传“自愿”,一方面接种工作人员又被压指标完成任务。其结果就是,自愿变成强制,接种工作人员想方设法提高接种率,比如在《麻疹强化免疫接种通知单》不告知“接种2剂麻疹疫苗可以不接种”的科学事实,对于不愿意接种的一定要提供不接种的理由,还有说不接种就不能入托入学等。各位如果遇到接种工作人员强制要求接种的,请理解他们,他们也是“被强免”的。 五、群体性接种面临巨大风险 2010年的麻疹强免涉及近9000万儿童,要求在10天内完成对该人群的接种,并且接种率达到95%。这意味着此次麻疹强免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群体性接种,与2009年的甲流疫苗接种量相当(后者是在几个月内完成的,单位时间接种人次远低于麻疹强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人群年死亡率为7‰,假设强免年龄组的年死亡率仅为1‰,则在9000万儿童在强免之后10天内死亡数将为9000万×1‰×10天/365天=2465人;假设2465人中死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比例占95%,则仍有123人(2465×5%)将在接种后10天内不明原因死亡。虽然这些不明原因死亡全部是巧合,但如果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样的接种后死亡事件,则将使麻疹强免陷入困境,并严重引发公众对预防接种安全性的质疑。 六、消除麻疹的科学策略 策略一:查漏补种 在当前的预防接种背景情况下,持续开展对未种人群的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是一种更好的策略选择。这种策略依据公认的科学事实,对没有接种过2剂的人群进行麻疹疫苗补种,能够真正提高了人群的免疫力,避免了大量的无用功,也避免了群体性接种中存在的风险。 策略二:常规接种 需要做麻疹强化免疫意味着最基础的工作还没有做好——保证儿童2剂次麻疹疫苗的常规接种。政府应该研究常规接种工作没有落实的真正原因,从制度上保证基层接种人员能够按国家规定的接种程序为适龄人群提供2剂次常规的麻疹疫苗接种服务,才是能够最终消除麻疹的保障。 总结一下: 1. 麻疹强化免疫是一种典型的一刀切做法,即不科学,也无法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 2. 麻疹强化免疫有的只是漠视近亿儿童的健康,违反公民知情权,浪费纳税人的钱! 3. 请卫生部自行停止这种荒唐的做法,并向全国人民真诚道歉! 4. 请卫生部反思决策机制,避免此类情况的再度发生! 5. 请卫生部认真考虑科学的消除麻疹策略,如果遇到制度问题,请政府解决! 顺带对方舟子和王月丹一些说法进行解释: 方舟子在微博中说“给卫生部一万个胆也不敢拿几千万中国儿童做试验品。在公共卫生问题上,一定要相信卫生部……”——我相信方舟子的学术眼光,他对卫生部专家的专业能力估计是基本正确的,但他高估了他们说实话的能力。发现皇帝没穿衣服不算什么,勇敢的是指出这一点。 方舟子还在微博中说“所谓疫苗强化免疫,是指在短时间内统一对易感人群注射疫苗……”——这个其实是预防接种的概念,预防接种是对易感人群接种疫苗。而卫生部这次麻疹强化免疫的对象是无论免疫史,无论是否患过麻疹,就实际人群而言,只要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的疫苗和患过麻疹,就不能算是易感人群了。接种过1剂者中,85%会获得免疫力,剩余15%是易感人群;接种过2剂者,只有2%是易感人群;接种3剂者,只有1%是易感人群。如果100人中只有15个,或2个,或1个是易感人群,能说这群人是易感人群么? 王月丹是免疫学博士,但他并非预防接种领域的内行,以他外行身份如何能获知疾控系统内部的公开秘密呢? 备注:入托入学查验需要查验接种史,但指的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常规接种程序,强化免疫不是常规接种程序,肯定不在查验之列,如果以入托入学为要挟强制麻疹强化免疫,肯定违法!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136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圣元可能造成武汉地区婴儿乳腺提前发育风险激增100-400倍
fs007 2010-9-1 08:49
寻正 摘要 :方舟子铁心为圣元辩护,诬公众为性早熟恐慌,斥民众不懂基本的统计学,而他的统计学藏沙带泥,缺乏常识。本文为方舟子的统计学为基础,论证圣元奶粉可能导致武汉地区女婴乳腺提前发育风险激增400倍。呼吁中国有关机构展开更为诚实可信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公布详细技术资料,以接受民众监督。 全文: 当圣元被爆光以后,媒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圣元奶粉所含雌激素引起的乳腺提前发育现象上,卫生部发言人于2010年8月10日肯定婴儿奶粉中不应含激素。不少科普作者轰拥而上,纷纷论证或者暗示奶粉中不可能含激素,婴儿乳腺发育是其它原因造成的。 随后卫生部混淆是非与黑白,用成年人饮用牛奶中激素含量对比圣元以及国内诸多婴儿配方奶粉,然后认为圣元可以无罪释放。与卫生部专家相呼应的科普作者们又纷纷论证雌激素无害,圣元奶粉中的雌激素不是导致婴儿乳腺发育的原因。 在与维护圣元的卫生部官方立场相配合的科普作者中,以方舟子最为恶劣。作为生化博士,方舟子在圣元奶粉事件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专业上的无知,对一些婴儿配方生化常识毫无了解,不会限制方舟子出面为圣元呼号。方舟子在中国(毒害)青年报上发表科普《性早熟恐慌》,其中方舟子自以为聪明地为圣元辩诬,声称武汉地区喝圣元奶粉的婴儿应当有4500人,其中应有9人发生乳腺提前发育,而只爆光了3例,说明圣元奶粉不但不会造成乳腺提前发育,还对这一疾病有保护作用! 方舟子自作聪明地为圣元帮忙,结果帮了倒忙:因为按照方舟子的提供的数据,修正他的统计学上的低级错误,圣元配方在武汉地区就显示了起码双倍于正常范围的风险,而事实上因为爆光的案例可能只有实际发生的病例的10-20%,那么圣元在武汉地区引发的乳腺提前发育的风险就增加到10-40倍!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修正方舟子引用的此种疾病发生率上的错误,圣元造成的乳腺提前发育的风险变成正常人的100-400倍! 卫生部的检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造了假,因为卫生部的专家都在为圣元辩护,即使造假,只会有利于圣元,同样地,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方舟子的数据夸张地低估了圣元在武汉地区的使用人数。我们结合文献,清楚地证明了机理上存在圣元奶粉导致乳腺提前发育的可能性,而方舟子补充的流行病学资料,准确无误地说明了圣元造成了实际观察到病例的数量剧增。 我们应当持续向圣元及卫生部问责。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3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研究优秀国际论文 by F1000 Factor
xupeiyang 2010-8-9 15:14
详细信息见 http://f1000medicine.com/browse/PUBLHEALTH 国际医学专家按F1000 Factor评出的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研究国际优秀论文,你可以选择查阅近一周至近五年发表的优秀论文。 可按以下分类进行检索查阅: Public Health Epidemiology Epidemiology Global Health Health Systems Services Research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edicine Preventive Medicine Social Behavior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个人分类: 公共卫生|3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苏浙沪三地成为大肠癌最高发区?
热度 1 cathywxy 2010-6-1 20:50
刚看到一则新闻,触目惊心: 人民网 5月31日电(记者刘婧婷陈烨菲)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苏展教授在传递希望抗击大肠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5位,而且其上升趋势明显,升速约为每年4.2%,远超2%的国际水平,我国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我国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苏浙沪三地是最高发区,如上海市区 男性 中的发病率为48/10万,在 女性 中则为45/10万,这一发病率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肠癌发病数已超过美国,且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比欧美提前约十年,青年患者比欧美多见。 原来我所在的地区这么危险,什么因素导致的呢?有不少医生认为经济发达地区肠癌高发,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吃肉吃的多,不注重养生,导致大肠癌高发吗?北京地区也属大都市,人们文化素质应该与上海地区相差无几,却没有排进前三,看来或许不是意识或者生活习惯的问题。比较外行的我试着分析几点原因: 1. 因为地理位置处于沿海,河流下游,污染蓄积在饮水、农作物和鸡鸭鱼等食品里?这一点恐怕比较重要,因为长江沿岸一带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各种工业的排污最后都要被长江带入东海,同理可推出珠三角一带。 2.这些地区的医疗条件较为发达,人们就医的意识强,有症状就去医院,发现得早,显然生存率也高。 3.最后还想到一点有有意思的,周边地区的人就医都要去大城市,临近省市的病号是不是都被统计进去了?可以统计一下周围的地区是不是发病率比较低。
个人分类: 未分类|660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孕不育流行病学研究的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3-2 13:39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4?WEB0bahg42neez9eIjI3I00f01000j10040001rl 4,560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6 346 2008 290 2009 272 2007 259 2005 254 2003 225 2004 205 1994 189 2002 185 1993 158 2001 156 2000 151 1997 145 1998 139 1992 136 1999 134 1996 133 1991 133 1995 120 1990 112 1 2 3 1 2 3 ... 6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1,050 United Kingdom 294 France 193 Italy 179 Denmark 132 Netherlands 125 Germany 113 China 112 Canada 108 Israel 94 Japan 89 Australia 86 Nigeria 66 India 66 Sweden 65 Finland 62 Spain 54 Turkey 52 Belgium 51 Norway 48 1 2 3 ... 6 1 2 3 ... 35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100 New York 92 Boston 83 Aarhus 66 Paris 58 Copenhagen 54 Milan 45 Laizhou 44 Rome 38 Bethesda 37 Amsterdam 35 Helsinki 35 Nijmegen 33 Seattle 33 Atlanta 29 Oslo 29 Chicago 29 Baltimore 29 San Francisco 27 Aioi 26 1 2 3 ... 35 1 2 3 ... 54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Fertil Steril 525 Hum Reprod 240 Am J Epidemiol 73 Obstet Gynecol 55 Am J Obstet Gynecol 51 Contracept Fertil Sex 48 Eur J Obstet Gyn R B 46 Int J Gynecol Obstet 46 Epidemiology 44 Acta Obstet Gyn Scan 44 J Reprod Med 43 Reprod Biomed Online 39 J Assist Reprod Gen 39 Lancet 38 Hum Reprod Update 31 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paris) 29 Vet Rec 29 Arch Andrology 29 J Urology 29 Ginekol Pol 27 1 2 3 ... 54 1 2 3 ... 689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Olsen J 33 Bonde J 26 Skakkebaek N 25 Spira A 19 Cramer D 19 Baird D 17 Larsen U 15 Brinton L 15 Daling J 15 Basso O 14 Jensen T 14 Rosenwaks Z 14 Thonneau P 14 Templeton A 14 Willett W 13 Wilcox A 13 Parazzini F 13 Weiss N 13 Zielhuis G 13 Pouly J 13 1 2 3 ... 689 1 2 3 ... 313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4,242 Infertility 3,262 Adult 2,638 Pregnancy 2,128 Women 1,906 Infertility, Female 1,814 Fertility 1,646 Fertilization 1,633 Patients 1,521 Fertilizers 1,494 fertilization 1,494 Incidence 1,003 Infertility, Male 984 Risk Factors 958 Middle Aged 868 Adolescent 857 Prevalence 851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787 Diagnosis 715 Spermatozoa 620 1 2 3 ... 31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8919.shtm 中国启动首个全国范围不孕不育流行病学调查项目 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默克雪兰诺公司三方负责人2月26日在南宁宣布:中国首个全国范围不孕不育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正式启动。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周灿权在启动仪式上说,目前中国缺少全国范围不孕不育发生率统计数据。这个项目的启动不但可以对中国不孕不育发生率做更准确的统计,而且还会对医疗政策制定、卫生资源布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据默克雪兰诺中国市场总监王浩介绍,这次全国范围不孕不育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是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默克雪兰诺辅助生育科技发展合作项目子项目之一,辅助生育科技发展合作项目是由默克雪兰诺公司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与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及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调查目的是为配置合理辅助生育技术资源、制定辅助生殖科技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澄清局限性肺部感染患者的遗传学影响因素
Helmholtz 2010-2-15 18:08
肺功能研究。供图:迈克尔.哈根米勒( Michael Haggenmüller ) 约阿希姆.海因里希( Joachim Heinrich )博士。供图 :乌拉.鲍姆加特 诺伊尔伯格2009年12月14日消息。在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所与肺生物学所的科研人员通过与一个国际协作团队的合作,共同发现了对肺功能有关键影响的5个基因变种。呼吸功能受限对于包括慢性梗阻性肺病(COPD)在内的许多肺部疾病都有很大影响。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遗传学》杂志上,SpiroMeta协作团队的科研人员就20,000多人结合他们的肺功能做了250万个基因组位置的比对。研究人员从中发现5种基因变种是与肺活量以及呼吸强度有关联。此效应将通过另外的33000人的实验予以验证。项目中也借鉴了CHARGE(Cohorts for Heart and Aging Research in Genomic Epidemiology)协作团队的数据。在本研究中肺功能是通过一个呼吸机测量出来的。该设备所测量的是最大吸入之后每秒的出气量以及呼出总量。从数据上可以立即看出肺活量是否偏低或都存在呼吸障碍,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 约阿希姆.海因里希博士,埃里希.维希曼(Erich Wichmann)教授以及霍尔格.舒尔茨(Holger Schulz)教授在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的KORA项目里共同领导了这项研究。“新发现的这几个基因跟物质代谢过程有关,它们对于解毒、炎症和治疗过程都有核心影响”,海因里希说。虽然每个遗传变异的影响还是相当弱的,这项结果可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阻塞性肺病的成因,并在将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案。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主要在受累的情况下会出现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呼吸强度以及肺容量日益减少。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0%的人受此病的影响。目前只有减轻症状的治疗,但都不治根本。当前慢性阻塞性肺病已经在全球死亡原因的序列表上排名第四位。 其他研究措施将检验肺部的哪些分子学变化是由于这些遗传变异造成的。研究人员还希望澄清,这些基因变异是否可以用作药物治疗的靶点。 背景信息 原始出版物:Emmanouela Repapi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five new loci associated with lung function Nat Genet. Epub 2009 Oct 11 SpiroMeta 协作组 共由14个从事全基因组数据的国际研究项目组成。项目由英国莱斯特大学的马丁.托宾(Martin Tobin)教授协调,研究遗传学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和肺功能的影响。 KORA (奥斯堡地区健康研究合作项目,埃里希.维希曼教授负责)是一个在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服务等方面以人口卫生调查为手段的科研平台。KORA是一个有民众代表性的人口普查网络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对应的跟踪研究。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 流行病学研究所 致力于从方法学上解决小风险的量化问题,微尘以及空气污染对于肺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症的地域分布以及发展。研究所的一个新的重点方向是对复杂疾病作分子学分析(如哮喘、2型糖尿病、心脏衰竭)。该所的核心任务是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环境影响与遗传因素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肺病的研究是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的一个重点方向。在肺病研究中心CPC(综合肺病中心)的框架下,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与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以用阿斯克勒庇俄斯诊所一起进行慢性肺部疾病的基础机理和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奥利弗.埃克尔伯格(Oliver Eickelberg)教授即负责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的肺生物学与肺病研究所(Institute of Lung Biology and Disease - iLBD),也同时是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实验性肺病研究所的所长,同时兼CPC实验肺病研究室主任。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3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儿童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lvkaiyang 2010-1-27 16:07
我的专业是烧伤外科学,这是我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整理成文,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启示,有所帮助。 目前我院烧伤专科门诊中,近60%的患者都为儿童患者(个人经验,未经正规统计),随着劳动安全条件的逐步提高,成人烧伤的比例将逐渐降低,儿童由于多为被动生活,生活经验不丰富,儿童烧伤所占烧伤人群比例将不断提高,关注儿童烧伤,提高儿童烧伤预防能力将是未来的趋势。 本文题目及发表网址: Pediatrics. 2008 Jul;122(1):132-42.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burns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in China: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trospective studies. Kai-Yang L , Zhao-Fan X , Luo-Man Z , Yi-Tao J , Tao T , Wei W , Bing M , Jie X , Yu W , Yu S . Burn Center, Changhai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gi/content/full/122/1/132
个人分类: 儿童烧伤|5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强悍的流行病学工具:用Google Flu Trends预测流感爆发
drqian 2008-11-13 07:51
Google的创新能力让人叹服,它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而这也是我成为其铁杆粉丝的主要原因。 现在,这样的惊喜又来了,Google Flu Trends横空出世。Google说:我可以通过分析我的搜索引擎数据,告诉你历史上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且可以预测爆发。 为了证明其工具的先进性,它把2004-2008年的流感流行病学数据和美国国家疾控中心(CDC)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非常吻合,完全能够替代CDC的数据(相信这个能减少不少的流行病学调研的经费)。最关键的优势还在于,比起CDC的数据,Google Flu Trends能够 提前两周预测 出流感的爆发,这优势太帅了。 在此,我要呼吁中国CDC的人士也能去看看Google Flu Trends,看看我们能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比如我们也可以和Google合作,得到他们的数据,请他们帮我分析,以指导流感的防治。并且还能应用的国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医学中的其他领域。 当然,在中国,百度似乎更好,第一,它在国内搜索引擎中市场份额最大,所能涵盖的数据量应该也最广,并且更具本地化特色,得到的数据可能更接近实际数据。第二,它是民族企业,有些关于国计民生的项目,要仰仗外国公司给我们帮助,总觉得靠不住。 最后,我要说的是,预测性医学信息学(predictive medical informatics)在接下去的几十年中,必将大展拳脚,其重要性也将渐渐被人们认识到。从Google Flu Trends,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个端倪。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工具出现,比如针对SARS、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 因为科学网博客无法粘帖Youtube视频,所以我把这个数据对比的视频地址贴在下面。 http://www.google.org/about/flutrends/how.html Google Flu Trends 网站地址是:http://www.google.org/flutrends
个人分类: 科学2.0|75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准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转)
lingfeng 2007-6-17 21:02
我也于今年在北医三院听了《柳叶刀》执行编辑关于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的演讲,听后感觉收获很大,但一直没有时间整理成文。最主要的收获就是:实验设计一定要科学严谨,要有说服力。事实上,国内的许多论文之所以质量差,就在于实验设计有问题。中医的研究尤其如此。看了这篇文章,总结起来,就是一要重要,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要新颖,三要科学。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两方面。我想任何一个临床科研者都很有必要学好流行病学,统计学和科研设计,另外,也要熟悉常见论文发表的错误,这样才能在自己的研究中避免。在没有达到这些要求之前,最好不要开始研究,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 如何准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总编辑Jeffrey M. Drazen博士2005年4月7日在京演讲报告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国医学论坛报》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都是重要的医学信息的来源。 对于我和我的同事,《中国医学论坛报》总编辑照日格图而言,我们的任务是发 现最优秀的临床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对他们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 我认为临床医师对医学期刊工作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 了解我们的工作,我想举最近在我们刊物发表的4篇论文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 问题。 论文对疾病的诊断或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篇论文是2005年3月发表的,论文的题目是“在阿司匹林和纤维 蛋白溶解(溶纤)疗法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 人”。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3491例心电图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安慰剂,一组接受氯吡格雷,75mg/d,同 时还接受纤溶药物和阿司匹林。病人接受治疗2~8天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这项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是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心梗复发或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 治疗30天时对氯吡格雷组和安慰剂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30天时,安慰剂组大约13%的病人达到复合终点,而氯吡 格雷组达到终点的病人数显著低于安慰剂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3(图1)。根据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溶纤药物的类型等对病人进行 分层后,亚组分析也显示氯吡格雷治疗有益。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因为这篇论文说明了在一种常见疾病(急性心 肌梗死)中,氯吡格雷治疗可以使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心梗复发或死亡这些事件 发生的危险减少。 论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篇论文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的题目是“氯 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相比,防止溃疡复发出血的效果”。研究的设计是 非劣效性,即所研究的治疗方法不劣于原有的各种疗法。研究者对因服用小剂量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胃镜筛查,如果 病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接受相应的治疗,所有病人都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以促进溃疡愈合。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胃镜检查,如果溃疡已经愈合,则可将病 人纳入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病人接受75 mg氯 吡格雷,一组接受80 mg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20mg,每日2次。治疗持 续12个月,然后对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12个月期间溃疡复发出血的累积发生率为8. 6%,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组为0.7%,P=0.001(图2)。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因为这篇论文说明,氯吡格雷用于不同的临床 情况,其效果可能不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急性溶纤治疗,短期使用 氯吡格雷,可以使冠状动脉闭塞、心梗复发或死亡这些事件发生的危险减少。但 如果把它用于长期预防心血管事件,则可能影响溃疡愈合。因此,临床医师在使 用药物的时候,应该权衡获益和风险。 论文阐明了疾病的生物学原理 第三篇论文与前两篇论文有明显不同,前两篇论文为阐明各自的问题都纳 入了数百、甚至数千例病人,而这篇论文只涉及一例病人。它的题目是“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非小细胞肺癌对吉非替尼耐药”。 研究表明,EGFR对某些肿瘤的发生起一定作用。一些非小细胞肺癌病 人的EGFR发生delL747-S752位点缺失突变,使EGFR总是处 于被激活的状态。吉非替尼可以使被激活的EGFR处于非激活的状态,因而对 肿瘤有治疗作用。这是1例71岁的男性病人,他在2001年5月被诊断为非 小细胞肺癌,对其经支气管镜肿瘤活检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存在delL747 -S752位点缺失突变。病人接受卡铂、紫杉醇、吉西他滨治疗,2002年 3月发现治疗失败。化疗失败后立即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病情得到缓解。200 4年8月吉非替尼治疗也失败了,研究者怀疑病人的EGFR在原有突变以外又 发生了新的突变,所以进行了第2次活检。对活检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EGF R在原有突变以外确实发生了新的基因突变。对外显子20的扩增产物进行亚克 隆分析发现,这种新的突变是一个碱基对发生从胞嘧啶核苷(C)到胸腺嘧啶核 苷(T)的改变(图3)。这种突变使EGFR重新处于被激活状态。 作者为了进一步证实第二种突变导致病人对吉非替尼耐药,又进行了体外 试验。C到T碱基对改变,在蛋白水平就是EGFR酪氨酸激酶功能域790位 点的苏氨酸被蛋氨酸取代(T790M),研究者将构建的T790M突变片断 转染到COS-7细胞内,用不同浓度的吉非替尼(从0到2.0μM)处理转 染的细胞,然后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磷酸化EGF R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见图4。图4A显示发生T790M突变的EGFR对 吉非替尼耐药,图4B显示,另外一种EGFR抑制剂CL-387?785, 无论是对单纯的delL747-S752突变,还是对delL747-S7 52加T790M突变均有效。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这篇论文阐明了肺癌耐药的生物学原理。虽然 只有1例病人,但它为肺癌的新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文解决了临床上重大的有争议的问题 第4篇论文的题目是“在一项预防结直肠腺瘤的临床试验中,与塞来昔布 相关的心血管危险”。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2035例结直肠腺瘤高危病人,病 人被随机分为3组,一组接受用安慰剂,一组接受200 mg塞来昔布,一组 接受400 mg塞来昔布。研究的目的是对200 mg塞来昔布、400mg 塞来昔布和安慰剂预防高危病人发生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 在万络预防腺瘤样息肉临床试验(APPROVe)中,接受罗非昔布的病人, 因心血管原因、心肌梗死或卒中所致死亡的发生率升高,以及默克公司主动将该 药从市场上撤出,促使这项有关塞来昔布类似临床试验的数据和安全性委员会, 决定组成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对这项试验的心血管安全性数据进行重新评估。结 果见图5。 纵坐标表示复合终点发生的概率,复合终点包括心血管原因所致死亡、急 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结果显示,每天接受400mg塞来昔布的病人 3.4%达到复合终点;每天接受200mg塞来昔布的病人2.3%达到复合 终点;安慰剂组只有1%的病人达到复合终点,P=0.01。作者的结论是: 使用塞来昔布与下列终点组成的复合终点发生危险升高相关:心血管原因所致死 亡、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这种危险升高与塞来昔布的使用剂量相关。 考虑到最近有人报道,COX-2抑制剂这类药物中的其他药物与心血管危害相 关,这些数据进一步证实,使用COX-2抑制剂可能使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 危险升高。 我们为什么刊登这篇论文?就是因为目前使用塞来昔布这种药物的病人很 多,很多国家的卫生管理部门都非常关注这个药物的安全性,因而它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问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严格的审稿流程 下面我要介绍一下我们怎样从大量的来稿当中选中要刊登的论文。200 4年我们共收到稿件12295篇,其中包括论著、读者来信、视点、医学影像、 文献综述、述评等。 首先,由我本人对所有投来的稿件进行审核。如果我认为一篇稿件不适合 在我们的杂志上刊登,就立即退给作者,建议改投其他杂志。这一过程大约要退 掉10%的稿件。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被退掉的稿件往往是那些少见病例的病例 报告,论文并没有揭示疾病的生物学原理,仅仅是病例比较特殊而已。如果我认 为稿件值得进一步考虑的话,就把这些稿件按专业分配给特约副总编辑。我们编 辑部有9位特约副总编辑,他们都是当地的医学专家,他们的专业领域分别是: 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胃肠病、围产医学、内分泌、门诊实践、卫生 政策和血管疾病。特约副总编辑阅读稿件之后,如果他认为论文有可能发表,就 把稿件交给同行专家审稿;如果他认为不可能刊出,就把稿件交给执行副总编辑。 执行副总编辑是编辑部的全日制工作人员,如果他也认同特约副总编辑的意见, 那么就退掉稿件,如果他有不同意见,就把稿件交给同行专家审阅。  我们要求审稿人在审稿期间对稿件的内容保密,如果没有得到编辑部的许 可,审稿人不能复印稿件,不能把稿件给别人看。审稿人不能跟作者本人或别人 讨论他们的审稿意见。如果审稿人和论文作者有个人的、专业上或经济上的利益 冲突,一定要立即打电话告诉编辑部。2004年我们共向审稿人发出了433 5份稿件。我们要求审稿人在2周内审完并将稿件发回编辑部。按时审回的占5 6%,逾期1周审回的占24%,逾期1周以上审回的稿件占15%。有3%的 稿件送审后再也没有返回,我们将这样的审稿人从审稿人名单里除掉,以后不再 找他审稿。 送审的稿件返回以后,论文最终是否发表,由我们的编辑决定,而不是由 审稿人决定。我们很重视审稿人的意见,但我们把他们的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 而不是最终决定。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本人是内科医生,如果我管的病 人出现了外科情况,我要请外科医生来会诊,但外科医生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 他不能立即把病人拉到手术室给病人做手术。最终病人是否转到外科接受手术, 还要由主管医生,即我本人来做出决定。 稿件经过审稿人评审后最终能否刊登,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的内容必须是重要的。所谓重要是指,这项研究提出了重要的 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影响我们的临床实践,也就是对疾病的诊断或治疗产 生重大的影响;或者能加深我们对疾病的生物学原理的理解。前面提到的第四篇 论文,即关于COX-2抑制剂的论文,所述那项研究告诉我们,这种药物的治 疗具有相当的毒性,而我们以前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毒性。这种研究就属于 可能对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 第二,研究要提供充足的有意义的信息。首先,论文的研究能补充我们现 有的资料,能够增添新的有用的信息;其次,研究的结论能够提供明确的方向, 例如,前面提到的第二篇论文,其结论就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氯吡格雷不应该用 于长期预防心血管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加艾美拉唑。最后,研 究的结论应得自研究本身的数据,不含有商业性或学术上的偏见。 第三,研究一定要有新颖性。所谓新颖性是指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或是 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或是解决了重大的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第三篇 论文,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出现第二种突变后,作者发现使用另外一 种药物针对第二种突变进行治疗,结果仍然有效,这就是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 第四,研究要符合伦理学要求。首先研究要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其次是 使病人尽可能少地暴露于经受临床试验的危险当中。 审稿人在评审稿件时,我们要求他们对论文做出等级评定。分为A、B、 C、D、F和不清楚6个等级。其中A和B属于很好,C和D不算太好,F是很 差,还有一部分是不清楚,在我们退稿的论文中,对大约一半的稿件审稿人的评 定是很好,但我们并没有刊登。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大部分论文审稿人的评价 都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论文审稿人的评价不算太好。我们从来不因为一些小的 技术问题就决定退稿。有的审稿人对某篇论文兴趣不大,但如果我们从编辑的角 度考虑,对这篇论文很感兴趣,我们也会刊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严谨的编辑流程 送审的稿件返回以后,论文最终是否发表,一般由特约副总编辑决定。如 果特约副总编辑认为稿件可以刊登,他就把该稿件提交到特约副总编辑会议上讨 论批准。这种会议每周开一次(见图6)。对于特约副总编辑基本不考虑刊登的 稿件,把它放在日程上,但不对它进行更多的讨论。如果特约副总编辑建议刊登 他手中的稿件,但别人有不同意见的话,可能进行相当激烈的讨论。 我们在告诉作者最终决定之前,必须对稿件进行统计学审查。统计学审查 过程由专门的统计学专家进行,主要是审查论文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是否正确。在 这个过程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稿件被退掉。许多稿件被退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的终点指标是“软指标”,或称为“软终点”。例如,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是因 心肌梗死而住院,或因肺炎而住院,无论是对于心肌梗死,还是对于肺炎,医生 决定病人是否住院的标准不一定是统一的。对同一例病人,一位医生认为应该住 院,另外一位医生可能认为不该住院,这样即使最终得出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但其结论仍不可靠。 稿件处理的最终结果是,在接受同行专家审稿之前,有35%的稿件被退 掉,同行审稿后有61%的稿件被退掉,还剩下4%。其中0.5%的稿件需要 做补充试验;3%左右是我们有兴趣的,就是说准备刊登,但还需要做大量的编 辑修改工作;只有大约0.5%的稿件几乎不经过太多修改就能发表(见图7)。 我们退稿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论文的质量,论文的科学性有 问题。因质量原因而退稿大约占所有退稿稿件的40%;第二是新颖性,研究的 科学性很好,但是类似的研究结果过去已经有人发表过了;第三就是专业性太强 的论文,质量很好,也很新颖,但是其内容属于很狭窄的专业范围,适合在专业 杂志上发表,不一定适合在综合性的医学杂志上发表,因这个原因而退稿也占3 0%。 稿件在刊登之前,要反复进行修改,稿件在编辑和作者之间要往返3次、 4次甚至5次。我想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例如,2003年,我本人处理一篇稿 件,这份稿件讲的是在早产儿当中用高频通气的方法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我给作者发e-mail,问她13个问题,作者当天下午就回答了12个,对 于剩下的1个问题,作者说还要查一下数据库,尽快给我答复,第2天那个问题 也得到了答复(我们对这样负责任的作者很满意)。另外一篇稿件描述由药厂主 办的一项研究。我给作者(用电子邮件)发信,2个星期都没有回音,后来我就 给他们打电话,接电话的人不是作者,他问:“你到底想要知道什么?”我想了 一下告诉对方说:“现在我已经知道我想要知道的一切了”。我们退掉了那篇稿。 2004年我们刊登稿件的总体情况(见图8)是:刊登论著213篇, 占投来的论著稿件的5%;读者来信982篇,占投来的读者来信的26%;文 献综述发表了83篇,占综述投稿的33%,文献综述很多都是编辑部的约稿, 但即便是约来的稿件也要经过我们严格的评审,如果不符合编辑部的要求最终也 不予刊登。 我们的编辑们通过严谨的工作给我们的读者提供高质量和内容清晰明了的 论文。论文高质量及其内容清晰明了使得论文的内容值得信赖,论文内容值得信 赖加上来源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最后形成读者对我们的信任,而信任就是读者对 我们的最高评价。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过去两年当中,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这两年内发表论文的 总数。影响因子是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图9当中,红色的曲 线代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黄色的曲线是《柳叶刀》杂志,绿色的曲线是 《美国内科学年鉴》杂志,黑色的曲线是《美国医学会杂志》,蓝色的曲线是 《英国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比这些杂志高得多(见图 9)。在刊登论著的医学杂志中,《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最高,比 《自然》杂志、《科学》杂志都高。 临床试验论文发表须先登记注册 最后谈一下临床试验的登记注册问题。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做出决定, 所有的临床试验,如果要向这些杂志投稿,发表研究结果的话,必须先进行临床 试验注册登记。这个决定最初是由十几家杂志的主编讨论后提出的,现在参加这 个委员会的有三百多家杂志,其中包括不少专业杂志。他们联合发出要求,临床 试验从一开始就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注册。登记的方法 是在美国FDA的Clinical Trials.gov网站上免费登记, 登记的内容包括研究的题目、主办者、假设、设计、方法、关键性的日期、入选 病人的标准,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 我希望中国的医师设计和实施一些重要的临床试验。如果你们做出的临床 研究水平很高,可以把研究论文投给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 杂志》有可能发表这些论文,让全世界都知道你们的研究结果。 现场问答 听众:我们看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每期都有“病例讨论(case records)”栏目,我们医院如有好的病例,能不能向您那里投稿? Drazen教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病例讨论”刊出频率为每 周一次,这个栏目一般都由麻省总医院提供,不考虑接受投稿。但有一个“解决 临床难题(clinical problemsolving,刊出频率为每 月一次)”栏目可以接受投稿,但需要遵从本刊特定的写作格式(注:具体格式 可参见本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专版”相关内容),这类稿件的刊出率约为1 0%。 听众:如果发现或发明了一个新的诊断方法,在尚未来得及进行临床试验 前将其写成稿件投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否可以考虑予以发表? Drazen教授:这需要根据该诊断方法的价值来决定,如果该诊断项 目为某一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且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之,则可考 虑予以发表。 听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文章的发表周期有多长?贵刊的文章录用率 非常低,如果一篇文章在投稿后不予发表,那么作者大概多长时间可以获知退稿 信息? Drazen教授:文章的发表周期从数周至数年(最长为3年)不等, 在2003年SARS期间还曾有过24~48小时内刊出稿件(网上发表)的 先例。一般来说,从决定发表到正式刊登出来的时间间隔为12周。至于退稿时 间,则与我在演讲中讲到的稿件流程相关。如果在初审时就未通过,那么很快就 能通过互联网获知退稿信息(因为我们目前都通过互联网接受稿件);如果到了 送出去请同行专家审稿这一阶段,那么一般需要4周左右决定是否予以发表。 听众:您如何看待中药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西方的临床试验大多应用 单一品种的药物进行试验或作为对照,而中药由于含有多种成分,因此很难进行 类似于西药的临床试验,您对此作何感想,有何建议? Drazen教授:我本人对中药的了解很有限,但是我觉得中药的应用 价值是不容抹煞的,例如,我在查阅哮喘历史相关文献时发现,β2受体激动剂 被引入到西方治疗哮喘是在1908年,而中国人应用麻黄治疗哮喘已有数百年 的历史。 因此,我认为中药临床试验是很有必要且很有价值的。中药研究的关键是 解决方法学问题,即需要设计出能证明其疗效的并能被西方研究者所接受的比较 严格的方法,尤其是该方法要具有可重复性。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关于中药的让人 信服的临床试验设计和结果。 听众:同为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at Med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 什么不同? Drazen教授:在Nat Med每年刊登的文章中,约50%为动物 实验文章,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动物实验文章数量仅为每年一篇或者 根本没有。我想这也许足以说明这两个期刊的差异。我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非常欢迎临床试验方面的高质量的文章。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许多动物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其所使用的思考方 式往往是不能应用于人类的,例如研究者可以在猴子身上进行SARS冠状病毒 (SARS-CoV)研究,但同样的试验却不能直接在人身上进行。 听众:如果有机会订阅一份期刊的话,那么您推荐订阅哪一份,是《新英 格兰医学杂志》,还是Nat Med等其他期刊? Drazen教授:我本人此次中国之行,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新英格 兰医学杂志》的发行,而是为了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其医学、科研 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网站已经向中国读者免费开放了很 长一段时间,因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只要在有互联网的地方,打开www.n ejm.org网页,就能享受到跟全额订阅完全一样的待遇。当然,为中国读 者提供的优惠政策以后可能会取消,但据我所知,NatMed就从未给中国读 者提供过类似优惠政策。 正如我在演讲中所说的一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作为期刊,其办刊方 针是识别出好的研究工作,并将其公之于众,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到作者以及作者 的工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也许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事业和 未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事业和未来的并不是《新英格兰 医学杂志》本身,而是他自己的工作。如果您的工作确实很好,那么它必然会提 高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变您的事业和未来。
个人分类: 好文推荐|13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