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市场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医疗不该市场化
热度 1 accsys 2014-7-22 23:34
教育医疗属于社会全局利益,要求公平公正和人性化。市场化必然背离公平公正和人性化,使弱势群体失去应有的社会福利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个人分类: 随笔|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的政协一号提案与科技体制改革
fqng1008 2014-3-10 10:44
那天,读到韩健的博文“政协一号提案——让市场决定科技资源配置”颇为振奋,并转了过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17e990102eap6.html )。今天,读到《深圳晚报》的 “政协001号提案关注科技体制问题:科研经费世界第三,创新指数却排35位”,更是感慨不已。在一个人均GDP并不太高的国家,为什么科技投入与产出如此不成比例? 《深圳晚报》列举了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言,将其归为三大类:评奖成科研人员争夺名利的大战;经费集中在少数有“名号”的人身上;论文数量多但成果转化率不够高。的确,随着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们传染病领域、中医药领域也受到高度重视,这些年仅仅“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就投入几十个亿,但遗憾的是产出远低于其他项目。大家一方面明明知道自己并无可靠的项目基础,另一方面面对科研经费时却个个争先恐后,出现了“不拿白不拿”的局面,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每年的政协一号提案,通常是紧贴社会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根据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秘书处提案组公布的信息,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被列为2014年政协一号提案,可见其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回顾梳理最近10年的政协一号提案,2005年关注“三农”问题,2006年关注两税合并,2007年关注保障房建设,2008年关注资本市场,2009年关注就业问题,2010年关注低碳经济,2011年关注城乡社保一体化,2012年关注实体经济,2013年关注绿色农业,2014年首次关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今年的政协一号提案正是体现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想想看,我国财政科技投入35年间增长了100多倍,产出却是如此的不理想。问题在哪里?一方面,“有形之手”越过“无形之手”去指定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市场失灵”的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有形之手”又显得那样的力量不足。可以看出,行政化的科技政策就像一个典型的暴发户,不顾产出与效益地想当然地大量浪费纳税人的金钱,也是一种潜在的犯罪。甚至,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内心深处也隐隐有种作孽的感觉......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核心软硬件发展之路
热度 1 accsys 2014-3-2 06:22
昨天计算机学会yocsef组织了操作系统软件公司红旗为何会倒下及基础软件发展之路的研讨会,张尧学院士嘉宾演讲。他认为中国基础软件上不去是文化问题,从大面上讲,我认同。其实,基础软件能否走向发展之路,关键是国家级策略。'核高基'发展策略的问题是追求市场化,不调整,没有出路。 会上有位青年问何为基础软件?其实很好作答:支撑应用软件设计及工作的共用软件,如编程语言及编译器,驱动管理程序,各种功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将wps认为是基础软件,显然是不合适的。 计算机生产厂家在提供硬件的同时,一定会提供能够扩展其功能,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基础软件。而销售商为了扩大市场,所提供的一些常用应用软件不应该化为基础软件。 中国要搞基础软件,必须作到两点:一不能市场化;二要软硬件一起搞。不能市场化的原因是现阶段搞出的基础软件不会比国外的先进和获得市场认可。基础软件的发展依赖cpu一类硬件,因而不搞cpu级硬件设计,依赖国外的硬件架构设计基础软件,一定不会比人家的更好。中国要在基础软件上有所长进,不搞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不会有出路。这样说并不排斥仿造国外的cpu等核心硬件的重要性,因为通过自己亲手设计建造的核心器件才会相对安全一些。 从国家安全的层面去想,计算机核心软硬件都必须要秘密地搞,不能市场化。科学院搞市场化,国家科研基金着眼市场跟风研究,与国与民不利。
个人分类: 计算机核|34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公益性公司是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改革方向
热度 3 fanxiaoyingz 2013-4-15 12:03
公益性公司是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改革方向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数上升呈现的是“倍数增长”,现在这些机构的人数大约是 1980 年的十倍。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富余人员增多,内部倾轧增多。从本世纪初开始机构改革,但是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增加。当然这里面不排除由于事业发达导致的需求增加,但是由于信息化到来,实际上富余人员是多了。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职能和工作重点随着变化,原来是重点的部门单位现在不再重要,工作量随之下降,但是人员没有减少。那么这种 部门单位 必然产生人浮于事,需要改革。 所以人事和机构改革的必要性是存在的。但是如何改革呢?改革不是精简人员,不是让人员失业。最好的方法是给富余人员找到新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去做新的事业——事实证明,社会上的事业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善于用人,只要善于组织,只要善于发现新事业,那么人就有干不完的事情,那么社会就会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垃圾遍地、污染纵横,沙进人退。所谓的富余人员下岗所谓的大锅饭都是无能者和掠夺者的大忽悠。没有事业的纪律是虚无的纪律。 事业是变化的,根据事业的变化做出调正这就是计划,计划不是线性计划,不是机械计划,不是静态计划,而是动态计划。实际上,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企业内部实现了“动态计划”,实际上就是从微观上实现了计划生产。过去我们国家为了建设许多重点工程,为了改善基础设施,“全国一盘棋”,实现的宏观上的计划经济,高层次上的计划经济,但是在低层次上,在微观上实际上不是计划经济,而是行政经济、命令经济和强迫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机械经济,浪费经济。但是,事业单位作为这种经济的产物并没有得到和市场经济同步的适应性改革,造成了许多问题。 首先,官僚主义在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横行无阻。什么是官僚主义?具体表现在: 1 ,当官的只要权力,不承担义务。 2 ,当官的抓金钱和人事,金钱为我所用,人员我只重用“听我话的”,“奉承我的”“送礼品的”,而把有能力干事情的当作奴隶使用,奴才作风盛行; 3 ,当官的有事故往往推卸责任,有失误往往推卸责任; 4 ,拈轻怕重抢功劳。在论文中,一个好论文真正的作者却排名靠后,甚至不在名单中,而是把当官的排在前面。 5 ,随意使用否决权,随意使用决定权。如果一个好事情对科技人员有利而对当官的没有好处,他往往使用否决权;当有了重大决策需要慎重考虑的时候他随便使用决定权,例如政绩工程。 6 ,以权谋私。这个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官僚主义范畴,但是 官僚主义 是他的主要原因。 7 ,官僚主义压迫人才,奴役人才,抛弃人才,虐待人才。这种现象很普遍。 造成官僚主义盛行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才管理和人才使用的分离。中国的人才由人事部和组织部管理,这样造成无法充分地认识谁是人才,谁是庸才,知识、能力、学问、品格、性格、潜力、技术等不能全面掌握,所以多数的人才使用是根据别人的建议提出,主观性很强,和现实距离非常大,所以往往庸才领导英才,愚者领导智者,小人领导君子,汉奸领导英雄,出现人才使用上的严重不公平,严重不利于民族和国家,给民族给国家给人民给事业带来无尽的损失。实际上,真正的领袖只有大浪淘沙,在事业中检验,在市场上检验,在群众中检验,那种群众领袖才是真正的领袖,那些业务骨干才是真正的领袖。所以中国的组织部和人事局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是调整生产关系的障碍。他也许在政府机关是完全有效和正确的,但是使用在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中是完全无效和有害的。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技术骨干,技术领袖和群众领袖承担起单位领导的重责,把本单位的事情做的更好,事业得到发展,而不是混日子。而让 技术领袖和群众领袖承担起单位领导的重责 的方法就是让市场去检验,让事业去检验,而不是组织说了算,也不是本人说了算,也不是投票说了算。具体的方法就是若干业务骨干和 群众领袖 组建自己的公司,政府根据这些公司干活好坏,业务能力,成果多少分派业务。当然,为了公平政府应该根据特色和能力侧重点均匀派活。然后以“发包方式”给钱。——这样政府变为公司的一个长期客户。干的实在不好的可以重组、分拆、淘汰。 这样,作为公司的原事业单位还可以在市场上寻找新的业务和发展机会,有可能把这行事业做大做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政府仅仅成为它的一个客户,而其它客户的开拓成为 技术领袖和群众领袖 是否“名副其实”的标志。 过去我常常想,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一旦成熟,那么应该努力地,毫不犹豫地推向市场,让这些成果为社会服务,让这些成果被更多的人掌握和利用。而要实现这个推广和应用目的,必须把相应的科研单位改制为公司。这样才能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干事业。而改制为公司以后的科研院所应该继续承担一部分科研任务,应该继续得到国家原来的部分优惠和帮扶,使他们顺利度过创业初期的艰难岁月,度过创业初期客户少,投资大的过渡岁月。 同样的对于事业单位改制为公司,成为市场单位,那么也应该 继续承担一部分 政府应该干想干的业务 ,应该继续得到国家原来的部分优惠和帮扶,使他们顺利度过创业初期的艰难岁月,度过创业初期客户少,投资大的过渡岁月 ,而且国家政府有向这些公司提供一定的客户的义务,保证事业单位改制后职工生活得到保证,事业得到发展 。 公益性公司是和市场化公司相比较而言的,它和政府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而作为事业单位改制后的公司,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原来事业单位的职能,所以这样的公司注定不是太来钱,它的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那么,政府可以继续支持这样的公司的发展,给与一定的业务,根据业务给与一定的资金。这样公司的生存不再是问题,那么在此基础上,它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能力拓展客户,拓展技术,拓展业务,从而得到发展。 我初步认为政府在事业单位改制后,人员工资可以继续发给,但是日后不再提高,不和政府人员同步,迫使他们在市场找生机。第二,办公地方可以暂时借用。第三,办公经费不能再配给停发,而包含在业务经费中。第四,新增加业务经费,做一笔业务给一次钱,政府根据业务量购买公司的人工才能和智力。第五,市场上自己找的业务根据市场规则付费,政府不再干预。 所以这样的公司我称之为“公益性公司”。 公益性公司 的好处是: 1 ,去除了管理人才和使用人才两张皮的矛盾,真正的人才可能脱颖而出。 2 ,公司有自己的用人权力,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人才; 3 ,原来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的业务能够得到继承(通过政府合同); 4 , 原来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的业务能够得到 拓展,可以在市场上和社会上得到自己的定位。 5 ,彻底去除官僚主义对事业单位的危害; 6 ,单位之间能够产生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干事业的积极性,减少内耗,实现业务能力的真正提高; 7 ,政府有了选择余地,有些事情原来单位干不了或者干不好,而实现这种改革后,政府能够掌握合同的主动权,采购更加优秀公司的业务。 8 ,原来的科研单位或者事业单位成为独立的法人,成为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摆脱了原来领导的枷锁,能够更加专注于业务和技术,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 所以,我很赞成把 科研单位或者事业单位 改制成为公益性公司。 定义为公益性公司的公司不能仅仅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公益性事业,所以它必然应该是低利润的单位。一旦出现高额利润,立刻取消其公益性公司的定性,政府人员补贴取消,办公地点收回政府,政府业务减少或者取消,让它完全成为一个市场化公司, 让该公司完全脱离政府 。 政府也可以从市场上吸纳一些对社会效益高的、经济效益低下但是生态效益高的公司成为公益性公司,加以引导和扶持。适用于公益性公司的单位主要有环境治理公司,林业生态建设公司,污染治理公司,农业技术推广公司等等。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40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何裕民:什么是最好的医疗模式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3-18 13:54
何裕民  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科技部“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课题组第一负责人,著有《癌症只是慢性病》《别让癌症盯上你》等。 美国人的健康并不好 北京晨报:这样的结果必定有值得追溯的形成过程。 何裕民:过程就是平时的健康状况,和对健康状况的维护。 美国的健康状况并不好,2/3美国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且1/3儿童就已出现肥胖趋势。到2030年,还将增加3200万肥胖者,肥胖率高达总人口的42%,几乎一半的美国人都是胖子。由此带来的是慢性病在35岁开始出现,到了50岁以上,患有心脏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等将更为普遍,这个年龄段的美国人群,至少有20%的人在未来的5年里有心血管疾病风险,远高于欧洲国家。故这个调查显示:美国人患心血管病的风险,男性超过发达国家均值的34%,女性超过发达国家均值的159%,而位于第一。55岁至64岁的美国人,和12个欧洲国家相似年龄段的人群比较,在癌症、糖尿病、肺部疾患和中风等方面发病比例都是最高的。 这些都与饮食、生活方式造成的肥胖有关,高热量的饮食,过度便捷,自动化的生活,使肥胖已是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大事,而不只是健康难题。为此,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起了全民减肥运动,美国半数以上的州则在讨论140多项抑制肥胖的法案,国会也在考虑对“垃圾食品”征收“肥胖税”。 除此而外,对越来越庞大的疾病潜伏人群,日常的健康维护是节省医疗费的关键。统计显示:预防上花1元的效果,胜于治疗上花100元的效果,很显然美国在这点上没有做好。 美国人为健康花了冤枉钱 北京晨报:吃惊的是,这样的健康结果背后,医疗开支并不低。 何裕民:是的,众所周知,医疗卫生开支,全球美国第一。斯蒂文教授引用权威资料提示:美国国家在卫生系统的财政支出从1980年的0.256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9.2%;增长到了2010年的2.6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7.9%,增长速度之快,绝对升幅之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肩! 根据研究组提供资料,2010年每个美国人年均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是8700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可以比较,相近的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是4382美元,也就是两倍于中国的人均GDP!换句话说,两个中国人一年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只够一个美国人医疗保健费用。 市场化未必是一剂良药 北京晨报:“高科技”、“市场化”这两个元素,是我们讨论“医改”时,特别羡慕美国的地方,但它们显然没帮上忙。 何裕民:这个调查也有个例外,就是美国官办的“退伍军人医院体系”,这一体系是医疗效率最高、医疗质量很好、成本最低的,但是,它不是市场化的,而是政府出钱,政府运作的。 在这个医院里,退伍军人与该体系则是持续终身的关系,因此,就医院和医师来说,只要提高病人长期享受健康的几率,就能省钱,这种方式便于健康状况的日常维护,便于预防战线的前移,同时也有意无意回归了医疗的本旨:“偶尔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人道的力量永远高于医道的力量。 这个医疗体系的医师的收入,是来自工资的,旱涝保收,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强烈的经济动机,让病人接受本可避免的检查治疗。而正是这些过度的检查治疗,产生了大量负面的费用和健康结果。 多花钱不一定更安全 北京晨报:俗话说,“没有花钱的不是”,花钱越多效果应该越好,看病也如此,美国人、中国人都会这么想。 何裕民:其实,这方面是有例外的。不讲其他,先看医师患了癌怎么样?很多医生尽管很主张积极化疗,但轮到自己头上,则会十分谨慎。 我举两个例子:一北方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委员,患了胰腺癌,手术完了,找到我,他明确拒绝化疗;已经活过了三四年;某省城省立医院肺科主任,平素很鼓励患者做化疗,他自己则仅仅做了两次一半剂量的化疗(充其量算一次),就再也不做了,寻求中医药治疗支持,这两位都应该算是医界翘楚了吧?再说海外例子:德国汉堡埃盆朵大学医院有人对肿瘤科医生做了调查,假设他们“万一得了肺癌,会参加某些肺癌化疗药实验吗”,79位肿瘤科医生,64位表示拒绝。 美国克林顿时期商务部副部长、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夏皮罗在《下一轮全球趋势》中讨论类似问题时说:5年前,治疗结肠癌有两种首选药物,每个疗程花费500美元,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8个月。现在,治疗结肠癌一般采用的新技术,花费300000美元至50000美元,患者存活时间为13个月。这多出来的5个月,消耗了100倍的医疗费用!在美国,由于市场化机制,40%至50%的医疗检查是不必要但却做了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市场化机制,医生开药,增加检查可以提成。 值得中国借鉴的警示 北京晨报:病人不懂,只觉得高科技能治病,高科技就得花高价钱。 何裕民:我不久前提出了一个概念,医疗领域要修复人道与市场的边界,而修复的原则,不是否定高科技及市场竞争在医学中的意义,而是要求准确界定它们之间合理的边界——应将人道确定为医学的主体及基本面,高科技只是镶嵌在其上,使其更好地实现主旨的方法之一,当然,适度的市场化则可发挥必要的资源配置及调剂作用,从而使医疗更为高效和低成本。因此,高科技及市场化理应服从人道,而不是主宰医疗,使医疗变成赤裸裸的利益工具。 我曾经历过一个案例,一温州老板,单纯的肠癌,已切除,化疗4次后,听说某种靶向药刚刚上市,便坚决要加进去用。结果,加用后化疗到第3次,诱发大出血而死。整个治疗8个月,用了200万元,如果谨慎点儿,也许他今天还活着! 来自资本主义的羡慕眼光 北京晨报:如果不看这个调查,很多人都会以为美国是医疗的天堂。 何裕民:有意思的是,《最好的医疗模式》一书作者菲利普·朗曼,身为新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被誉为是美国经济领域最具天赋的新闻记者。由于美国整个社会讲究及迷信市场机制及竞争,故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极力反对政府办医疗。朗曼通过严谨的研究和紧凑的论证,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悄然积累着的证据却表明,美国最好的医疗模式恰恰是最纯粹的社会主义模式。” 他的研究结果提示:卫生保健领域,美国与其他经合组织国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前的差异并不大,许多方面美国还有所领先,差异是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开始出现,并越拉越大。一种可能的因素分析是,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里根—撒切尔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开始大行其道,新自由主义强调的是追求纯粹的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各个领域充分放开,的确促进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却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结果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到2012年突然发现,美国在健康领域的窘境——投入最大,寿命更短,健康状况更差。 美国方式给我们的启示 北京晨报:出现这样吊诡的局面,究竟原因何在呢? 何裕民:我不是卫生经济学家,我分析理由有三:其一,从经营的核心理念来说,美国目前医疗主体是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完全契合的——追求纯粹的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各个领域都充分放开;其二、从时间上看,似乎也存在明显的前后衔接关系;其三、从前面分析的退伍军人医院模式成功,正好构成了“反证”,由于没有实施充分市场化,仍旧以讲究人道、重持久医患关系,所以被誉为是美国“最好的医疗模式”,而这,是最纯粹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恰恰是今天一些人正在极力摆脱和改变的,特别值得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三思。 ■记者手记 当天的采访,不断被过来找何教授看病的人打断,要么是不能手术的,要么是化疗坚持不下来的,要么是没钱用进口药的…… 何教授的这间诊室,像极了医学高科技“遗弃者”们的“避难所”,高科技手段于他,只是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办法之一,只在“该出手时才出手”,这种观念使得他的病人们重新变得踏实、勇敢,换一种全新的姿态活下去。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3•15日采访何教授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1863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丝绸行业两会专题评论:市场化才是蚕丝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cntspy 2013-3-16 11:36
丝绸行业两会专题评论:市场化才是蚕丝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中蚕 网——周顺 最近一段时间正值两会盛大召开,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代表争相在烟雾缭绕的北京建言献策或大吐苦水。建言献策的是行业的健康发展之计,大吐苦水是国家税收太高,企业不堪重负。 丝绸行业的代表们也不例外,向两会提案建言。这些代表们主要是各大丝绸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站在这个行业的高地,往往能够一针见血的看到这个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总结下来,他们提案的主要内容是: 一、恳请政府减税。由于国际经济整体水平的退缩和国内经济自身的问题,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或多或少正在放慢脚步,很多企业濒临破产或已经破产。其中一个代表的提案中举例:缫丝企业每生产一吨生丝,需要 3500 公斤干茧,按每公斤干茧 100 元计算,每吨生丝的原料价格为: 3500 公斤× 100 元 =35 万元,如果每吨生丝销售价格也为 35 万元 , 企业实际上交税金为: 35 万元× 17%-35 万元× 13%=14000 元 / 吨丝。缫丝企业在没有计算其它任何生产费用时每吨生丝仍然要多上缴税金 14000 元。这种不合理和高水平的税收政策和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此时此刻政府不降低税收以减轻企业负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务必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我是代表,我不会恳请政府,而是强烈要求政府减税。这已经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 二、请求政府给予对蚕丝行业更大程度的扶持。多个代表均提到目前蚕丝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有融资难也有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还有市场管理混乱等等原因,意思就是说政府现在没有重视这个行业,没有加强管理,所以导致行业的发展受挫,市场管理水平低。如果我是代表,我会要求政府放弃对蚕丝业的管理和控制。 代表们纷纷请求国家给予照顾,从侧面我看到这个行业弱不禁风的脆弱。中国目前的蚕丝业仍旧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比如国家控制了蚕种、蚕茧收购等环节,在农业部设有专司管理蚕丝业的部门,在各个地方上也设有各个管理部门,这个行业是个十足的政府事业部门,而不是市场化的行业。 这是一个在襁褓中长大还没有完全脱离襁褓的行业,如果真的遇到风雨的时候,这个行业能挺住吗? 只有市场化才是蚕丝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从而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和效率的最大化。可以建立一个行业协会,将蚕丝业整个行业的环节从政府主导变成行业协会主导和管理,让各个环节之间实现利益的平衡分配,从而调动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以蚕种为例,如果由行业协会协助管理蚕种的育种,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培育蚕种。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在最近的丝绸协会理事会中提到,蚕丝质量下降对蚕丝行业的冲击很大。蚕丝质量下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对相关蚕种的培育。一旦企业对蚕种具有知识产权,将推动整个行业的蚕种育种水平。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中国这么多的缫丝和丝绸企业,又有哪个企业在进行大规模投入的研发呢?还不是指望那些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以发文章为导向的科研院所不愿意做产业相关的研究,而企业又不愿意自己掏钱做研发。这个行业能可持续发展吗? 本文首发于中蚕网 http://china-sericulture.com/index.php/archives/113
个人分类: 蚕的丝蛋白|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12项工作要点确定
热度 1 wangyk 2013-3-13 09:13
[转载]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12项工作要点确定
王 应宽 转载 March 13 , 2013 Beijing , China 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12项工作要点确定 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对外公布了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12项工作要点。通知指出,要牢固树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理念,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坚定不移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新闻出版改革发展。   通知对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做了进一步要求。明确提出,要切实做好第一批、第二批中央和地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收尾工作,对照“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企业工商登记、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要求,加大推进力度,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改革规范到位。认真落实《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全面启动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确定阶段性目标,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推进学术期刊改革工作,探索通过基金、财税政策等支持学术期刊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打造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方面,总署提出,鼓励和支持出版传媒企业进行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兼并重组,加快新闻出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新闻出版骨干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继续加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三大中央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和“双百亿”出版传媒集团建设,继续打造出版传媒的“航空母舰”。支持专业性出版集团公司建设,重点支持报刊传媒集团公司建设,推进专业性学术期刊群建设。注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加快全国性出版物发行集团公司组建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在拓宽出版传媒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总署提出,继续推动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大中央国有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和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支持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出版传媒企业与金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新闻出版资本有效对接。   此外,通知还对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出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党报发行体制改革、提升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加快出版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有序推进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出版经营活动、加强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力建设等9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工作要点   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   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打造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支持出版传媒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深化党报发行体制改革   实现新闻出版惠民工作全覆盖   健全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   加快出版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有序推进产业基地(园区)建设   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出版经营   加强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力建设   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理念,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坚定不移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新闻出版改革发展。   一、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新闻出版资源中的积极作用。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推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实现由办向管、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构建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新闻出版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策引导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创造扶持事业、发展产业、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二、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实施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   切实做好第一批、第二批中央和地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收尾工作,对照“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企业工商登记、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要求,加大推进力度,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改革规范到位。认真落实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全面启动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工作,确定阶段性目标,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推进学术期刊改革工作,探索通过基金、财税政策等支持学术期刊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巩固出版发行单位改革成果,推动出版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推动已转企的出版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进内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新闻出版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实施出版传媒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打造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鼓励和支持出版传媒企业进行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兼并重组,加快新闻出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新闻出版骨干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继续加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三大中央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和“双百亿”出版传媒集团建设,继续打造出版传媒的“航空母舰”。支持专业性出版集团公司建设,重点支持报刊传媒集团公司建设,推进专业性学术期刊群建设。注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加快全国性出版物发行集团公司组建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   五、拓宽出版传媒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出版传媒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继续推动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大中央国有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和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支持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上市。推动出版传媒企业与金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新闻出版资本有效对接。   六、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党报发行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制定完善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改革实施办法,加快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等公益性出版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改革,健全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党报发行体制改革,支持组建发行公司,与邮政部门、大型出版物发行企业或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七、提升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新闻出版惠民工作全覆盖   认真做好重大主题出版,扎实推进新闻出版精品战略。制订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完善全民阅读长效机制,加强全民阅读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阅报栏(屏)工程建设,开展书香之家(乡、县、市)推荐工作,组织好各类优秀图书推荐活动。巩固和提高农家书屋工程,推进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工作,构建农家书屋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二期工程和国家民文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扫黄打非”,集中力量开展版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八、健全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   加快推动以跨地区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现代物流,加快新闻出版产权、版权、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场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势头,大力拓展新闻出版消费空间。大力开发公共和个人、城市和农村、差异化和分众化的出版物市场,以需求定生产,以市场定经营,以服务促消费。加强实体书店建设,巩固和发展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开发原创数字出版内容新产品,拓展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和新的消费增长点。鼓励新闻出版企业投资兴建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音像产品制作、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新市场。   九、加快出版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制定《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新闻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开展传统出版单位转型示范工作,加快出版与科技、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与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动漫出版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产业。改变一社(站、报、刊、厂、店)小生产模式,实行联合重组,打造全媒体产业链。推动中华字库、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及绿色印刷技术研发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加强多媒体印刷读物(MPR)标准、“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国家标准应用推广,启动“出版物现代供应链系统示范工程”。   十、加快实施新闻出版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基地(园区)建设   认真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开展规划的中期评估。继续完善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继续争取财政资金、金融机构资金、产业基金等各种资金对新闻出版产业项目的支持。重点推进出版创意、数字出版、绿色印刷、音乐产业等基地(园区)建设,出台规范和指导新闻出版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的政策文件,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启动“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重大项目调研工作。   十一、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出版经营活动,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落实《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为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鼓励和支持国有出版传媒企业与民间资本开展深层次的产品合作、项目合作和资本合作。制订具体办法,开展为面向境外市场生产销售外语出版物的民营企业配置专项出版权的试点工作。   十二、加强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力建设,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   围绕加强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力建设,加快新闻出版业全球布局规划。进一步研究制订扩大版权输出的扶持政策,大力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以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主题图书和中国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以及能进入国外国民教育体系的汉语教材为重点,推动更多的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进一步改善版权输出的比例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大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的实施力度,构建立体营销网络,扩大中国图书在国外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力。鼓励出版传媒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探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不断完善配套扶持政策。 作者:曾革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13年2月20日 合并后的新闻出版影视广电总局 新名称中英文 新闻出版总署原址 整合资源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2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龙飞船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
热度 46 lvnaiji 2012-5-28 08:23
吕乃基   综合新华社电 22 日凌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飞船,这是人类向空间站发射的首艘商业飞船。首次由私营企业的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并运送 500 公斤补给,两周后,将承载 600 多公斤载荷返回地球。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预计将从航天局获得 16 亿美元的合同,向空间站发射 12 次货运飞船。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打算 2015 年发射载人飞船。   美国航天飞机去年退役后,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和货物的“重担”都落到了俄罗斯肩上。目前,美国航天局鼓励私营企业开发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巴士”,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 4 家企业在竞争这一项目。   自人类探索太空以来,几乎所有航天活动都由政府主导,直到 2012 年 5 月 22 日,由一家民间企业终结“政府航天史”,“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为继美国、欧盟和日本、俄国,还有中国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太空对接后,第六个拥有与国际太空站对接能力的实体。 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龙飞船的含义。 首先是 市场模式 。 航天这一长期以来由纳税人供养、供少数太空爱好者观赏的昂贵游戏,将转变成由价格信号引导,由愿意掏钱的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所支撑的航天市场。 2005 年, NASA 邀请民间企业投标,为 NASA 的“商用轨道运输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SpaceX 公司携“龙”飞船参与了竞标,并在 2006 年击败竞争对手获得 NASA 的认可 。目前,美国共有4家企业在开发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巴士”。 SpaceX 的目标是将航天运输的成本降到最低,给顾客最实惠的价格。为了降低成本 SpaceX 甚至从网上购买过二手仪器,找最便宜的打捞公司打捞火箭残骸。与传统的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相比,“龙”在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官方之外的应用领域,如太空旅游等。 Dragon 此次飞行还顺带做了点小生意,将 308 位客户的骨灰送进了太空,据说每份骨灰收费 3000 美元。 美国政府问责局的一项分析表明,类似的计划如果按美国宇航局的传统模式进行采购,成本将比现在高出 4 倍— 10 倍。 5 月 22 日的发射是 NASA 商业轨道运输服务( COTS )计划的一部分,旨在鼓励私营企业参与航天任务,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发射解决方案,以帮助填补航天飞机于退役后所留下的空白。 SpaceX 等私人企业过去十几年的表现,已证明它们将以远高于国企的效率为下游产业提供商业航天服务,以及帮助消费者实现太空梦想;私人公司不仅可以消除国企中官僚主义带来的高成本,也将摆脱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无效率。短短数年中,通过采用更合理的技术路线,尽可能利用现成的已经成熟的技术和装备,以及更加灵活的供应链,高度精简的人员配置,加上私人创新企业所特有的执行效率, SpaceX 已将商业卫星发射的价格拉低了一个数量级, “ 猎鹰 ” 火箭一次发射的费用,低于中国长城公司的报价。发射租用国家航天航空局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和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场;使用的火箭燃料不是昂贵而先进的固体燃料,而是传统的液氧燃料。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成熟的技术设备。这一切都有效地帮助 SpaceX 降低了制造和发射成本。 博主的体会是,看来如此成本高、风险大,以及事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项目,竟然也可以市场化。成本高,说明美国民企实力之雄厚;风险大,看出风投之成熟;至于事关国家利益和安全,表明国家与民企之间完善的契约安排。 其次, 国进民进 - 民进国进 - 国民竞合 美国宇航局尝试将近地轨道的太空飞行任务交由商业公司来运作,有点像电子产业中的外包模式。 NASA 卖掉座驾后“打的”上下班,不仅省了钱,还落得无车一身轻。 就跟乘坐出租车不需要考虑车辆的维护、损耗等因素,只要告诉司机目的地就行。这对于航空航天局来说,极大地节省了资源,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放到制造更大型的航天器和更重要的太空探索任务中, 用于探索更远的星球,例如火星,以及发展更高端的太空探测技术。 在中国为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争论不休时,龙飞船提供这样的案例:国进民进,以及民进国进。媒体说, 民间企业终结 " 政府航天史 " 。言过了。在“民进”所构建的新的平台上,国正在整装待发,准备新的一跃。 虽然号称“民间飞船”,但实际上“龙”的研发是与 美国 宇航局( NASA )密切合作的。“龙”是在 NASA 的“商用轨道运输服务”项目中的一部分,用于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而使用“猎鹰 -9 ”火箭发射“龙”也是 NASA 的决定。这是国与民的合作。 SpaceX 高管汤普森说,马斯克从传统航空机构挖走人才,并结合其互联网经验,“他们在一起想出新的方式来设计和制造火箭。”此处又是国与民的竞争。正是在国与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中,迎来了国进民进和民进国进。 NASA 和政府负责太空商业开发的部门表示,现在正是将太空舞台从政府专营过渡到政府与私营机构共同参与的时候。“这种过渡是不可避免的,” NASA 商业航天发展部总监菲尔·麦卡利斯特说,“它总会在某个时刻发生,即便不在今天或是今天这个任务并未达到其预期效果,今后它最终还是要发生。” “每一次航天发射都令人兴奋,但这一次尤其激动人心,因为它可能代表美国航天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席科学顾问霍德林在飞船发射后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商业轨道运输规划的主管艾伦·琳德莫耶说:“我认为这是美国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完美例证。” 首席执行官艾伦·马斯克的感言是,“猎鹰飞得非常完美,‘龙飞船’也进入轨道,我感到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飞船顺利进入轨道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控制中心响起热烈掌声。这一场景,在之前美国宇航局的历次发射活动中都能看到,不过,这次不同的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是西装革履,而是大多衣着随便,穿着 T 恤,牛仔裤,甚至短裤。卡纳维拉尔角地方上的民众对此也寄望殷切,在市议会大厅外,就有人挂上“去吧 SpaceX ”的标语,一改以往只为发现号、奋进号及亚特兰蒂斯号打气的传统。 最后,或许最重要的是, 藏富于民 。在龙飞船事例中可见民间之富。平心而论,当代中国之富,即使民间,并不缺少如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艾伦·马斯克这样的富翁。然而,这些富翁在怎样使用甚至挥霍他们的钱财?山西煤老板一掷千金的婚礼,发达国家为之震惊的对奢侈品的追逐,对官员的贿赂,还是投资移民?藏于民,重要的不止于富,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追求,是创造的欲望。随着龙飞船的成功, NASA 把 16 亿美元存入 SpaceX 。存入的不仅是 SpaceX ,也不仅是 16 亿美元,而是政府持续不断地向民间提供新的可能,新的机会,培育来自民间,来自社会底层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 这是美国真正的富。
个人分类: 科技|12319 次阅读|105 个评论
骂国企时髦?离奇文章登上网站主页
热度 2 zbt92 2011-12-5 20:35
警惕:首鼠两端侃电价 挑拨离间骂国企 文 / 水博 最近,由于我国煤电矛盾的激化,煤电价格倒挂,发电企业发电越多,亏损越大,全国出现了大面积的缺电。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国家发改委宣布从 12 月 1 日起提高电价。为了避免提高电价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发改委同时还宣布对居民的基本用电不涨价,只是实行阶梯电价。对超过一定用电量的居民户,将提高电价。与此同时,为了说明我国居民电价的水平在国际上还是比较低的。发改委还公布了部分国家的居民用电价格。 从所公布的资料来看,我国的居民用电价格确实是世界上最低的。不过,发改委的控制电价和保障电力企业的存活的各种努力,似乎并没有能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很多人还是不免对本次电价的上涨表示出不满。作为消费者,总希望电价尽可能的低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某些对电力行业国企的诬蔑,却非常有必要澄清。 以属名杨佩昌网友的这篇《德国电力价格究竟是多少?》的文章为例,我们不妨对电力的垄断与市场化进行一番比较和分析。杨的文章用了较大篇幅赞扬德国的电力市场化的改革,但是,最后德国得到的电价( 0.147 欧元折合人民币 1.259 元)却一点都不低。不过,由于一些人头脑中的“外国的月亮怎么也要比中国的圆”的逻辑,所以,聪明杨某对德国的高电价,给出了一个非常能迷惑人的解释。 杨某认为“德国人民的平均收入为中国的 10 倍,大约为 3000 欧元 / 每月( 25770 元人民币),德国居民实际支付的每度电力价格为 1.259 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德国人民在用电上的支出微乎其微”。也许有人认为这种以居民的收入,进行电价比较的方式是有道理的。但是,实际上却非常荒唐。因为能源的市场交易是全球性的,而电力生产中人力成本是非常低的,主要的电力成本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和能源原料的成本。所以,电价不会因为居民收入的高低,而发生较大变化。几乎所有市场化的商品价格,都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只有像“雇佣人”这样几乎百分之百人力成本的“商品”,才有依据居民收入水平定价的可能。 以德国的汽车价格为例,德国人平均 3 个月的收入,就足以买一辆不错的私家汽车。而我们国家的普通居民则可能要花费十年的收入。人们为什么不会对我国的汽车价格提出质疑呢?因为大家知道汽车价格是市场化的结果,与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汽车产品的价格确实也在逐步下降。所以,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不管任何行业,只有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就能降低产品的价格。 必须承认,这种“消除垄断,就能降低电价”的设想很有代表性。包括我们电力行业自己的很多专家,几乎也都众口一词的强调“市场化就能降低电价”。当年,我们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也就是在这种改革能降低电价的预期下进行的。然而,电力改革的结果却完全相反,我们不仅没有能降低了我国的电价,反而走进了煤价、电价交替上升,煤电矛盾无解的怪圈。 根据杨某文章的披露,我们也不难发现“市场化的就能降低电价愿望”的落空,不仅出现在了我们中国,同样出现在了德国。尽管,杨某在文章中的叙述,一再美化德国电力市场化的功劳和垄断的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现实是,自从德国的电力市场化以来,它的电价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如果说杨某不认同我的电价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关系不大的理由,我们不妨以另一个欧洲国家(法国)作为例子。法国电力是由国有企业厂网不分的独家经营的,但根据发改委刚刚公布的数据,法国的民用电价,现在只有 0.157 美元,折合人民币还不到一元钱。而工业电价更是低得只有 0.72 元 / 度。显然比电力市场化的德国的电价,要低得多。这是不是能说明电力市场化的结果,未必就会降低电价呢?或者说是,德国市场化以后的电价,根本就没有任何可值得炫耀的地方呢? 当然,用居民的收入衡量电价的水平并非没有道理。对于影响民生的重要产品由政府控制定价或者进行补贴是保证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公平和效率往往是一对矛盾。我国以前实行的福利分房、福利供暖、福利供水都是政府补贴的社会福利。目前,我国的电力价格还正处在由政府控制的福利电价向市场化的改革过渡中。很多低收入群体和政府部门出于民生的考虑,希望政府能控制电价。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则呼吁应该放开电价的管制,让市场来决定。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当前的改革就是需要不断的在侧重公平和效率中做出选择。我们当前实行的小幅调整电价,严格控制煤价,以及即将实行的阶梯电价,就是既要保障公平、又要兼顾效率的一种尝试。 然而,像杨先生这样的一方批评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价格垄断,同时又要用福利电价的思维逻辑来指责我国的电价过高的态度,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这种人如果不是逻辑思维混乱的哗众取宠,就是故意挑玻璃间的唯恐天下不乱。 特别是文章中杨某对我国的“何不进行市场化改革,让民营企业也来分担一下你们的“亏损”?”的讽刺,更像是一种别有用心挑拨。我国的发电市场,早就提倡集资办电,不仅一直鼓励各种民间的投资,而且还曾经有不少外资企业的介入。然而,电力体制改革后,在我国煤电价格长期严重倒挂的情况下,以逐利为目的的外资、民企几乎都逃之夭夭了。目前坚持在发电领域内的国企决不是自己想要垄断,而国家要求他们是不得不独自去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客观的说,我们和法国的相对低电价,恰恰都是受益于国有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德国的高电价,恰恰是放任资本逐利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当然,社会责任也不能当钱用,电力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最终还是要由国家来买单的。例如,前年我国电力行业大面积亏损,国家就曾经在年终决算后给予过数百亿的财政补贴。 遗憾的是,当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面临艰难的选择的时候,某些浮躁的媒体,不愿意认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热衷于炒作这种挑拨离间的讽刺政府、骂国企的离奇文章?一向以极左著称强国论坛居然也把杨某的这篇《德国电力价格究竟是多少?》的离奇文章,推到了人民网的首页。而搜狐网,不仅要把挑拨离间的诬蔑文章,放到了主页,而且还别有用心地把题目改成《中国电价比德国贵十倍》进行炒作(参见附图)。 莫非我们的某些媒体已经浮躁到了为了能吸引眼球,睁着眼睛胡说八道的地步? 用公开造谣的方式宣扬这种“首鼠两端侃电价,挑拨离间骂国企”的媒体,你们标榜的客观和公正的社会责任,跑到哪里去了?在这样的舆论的误导下,我们如何能理智的解决好我们改革与发展的矛盾呢? 参考文章《德国电力价格究竟是多少?》 作者: 杨佩昌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14368297
25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友晒德国电价 究竟晒出了什么?
热度 5 zbt92 2011-12-4 09:33
文 / 水博 最近,由于我国煤电矛盾的激化,煤电价格倒挂,发电企业发电越多,亏损越大,全国出现了大面积的缺电。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国家发改委宣布从 12 月 1 日起提高电价。为了避免提高电价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发改委同时还宣布对居民的基本用电不涨价,只是实行阶梯电价。对超过一定用电量的居民户,将提高电价。与此同时,为了说明我国居民电价的水平在国际上还是比较低的。发改委还公布了部分国家的居民用电价格。 从所公布的资料来看,我国的居民用电价格确实是世界上最低的。不过,发改委的控制电价和保障电力企业的存活的各种努力,似乎并没有能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很多人还是不免对本次电价的上涨表示出不满。作为消费者,总希望电价尽可能的低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某些对电力行业垄断的误解,却非常有必要澄清。 以博客中国网友的这篇《德国电力价格究竟是多少?》的文章为例,我们不妨对电力的垄断与市场化进行一番比较和分析。文章用了较大篇幅赞扬德国的电力市场化的改革,但是,最后德国得到的电价( 0.147 欧元折合人民币 1.259 元 - 汇率为 1:8.59 )却一点都不低。不过,博主对德国的高电价,却给出了一个非常能迷惑人的解释。 博主认为“德国人民的平均收入为中国的 10 倍,大约为 3000 欧元 / 每月( 25770 元人民币),德国居民实际支付的每度电力价格为 1.259 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德国人民在用电上的支出微乎其微”。也许有人认为这种以居民的收入,进行电价比较的方式是有道理的。但是,实际上却非常荒唐。因为能源的交易价格是全球性的,而电力生产中人力成本是非常低的,主要的支出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和能源原料的成本。所以,电价不会因为居民收入的高低,而发生较大变化。 其实,对于这一点,博主自己也是认同的。你看,他随后所说的“这正如两桶油一样,日进斗金还天天喊亏损,是真正的亏损还是贪得无厌?(有兴趣者可以看我的博文《 为什么德国汽油价格反而低于中国? 》)”。通过这一段叙述,显然,博主看到德国的油汽价格低于我国以后,就不再提什么居民收入的问题了。因为他也知道,不管你自己挣多少钱,你要到国际市场去买油的话,都是要掏一样的钱。但是,对于德国目前高于我国 2 倍以上的电价,博主就不得不把居民收入,作为一项解释德国高电价的理由了。 必须承认,博主认为的消除垄断,就能降低电价的理由代表着很多人。包括我们电力行业所有的专家,目前也都众口一词的强调“市场化就能降低电价”。当年,我们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也就是在这种改革能降低电价的预期下进行的。然而,改革的结果却完全相反,我们不仅没有能降低了我国的电价,反而走进了煤价、电价交替上升,煤电矛盾无解的怪圈。 根据博客文章的介绍,市场化的自由竞争就能降低电价愿望的落空,也不仅体现在我们中国,同样出现在了德国。尽管,博主在文章中的叙述,一再美化德国电力市场化的功劳和垄断产生的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现实是,自从德国的电力市场化以来,它的电价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如果说博主不认同我的电价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关系不大的理由,我们不妨以另一个欧洲国家(法国)作为例子。法国电力是厂网不分垄断经营的,但根据发改委刚刚公布的数据,法国的民用电价,现在只有 0.157 美元,折合人民币还不到一元钱。而工业电价更是低得只有 0.72 元 / 度。显然比电力市场化的德国的电价,要低得多。这是不是能说明电力市场化的结果,未必就会降低电价呢?其实,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化进程,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现实中我们根本就看不到任何市场化的改革可能会降低电价的曙光。尽管国内的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的推崇电力市场化改革。但是为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我们的政府部门还是不敢完全开放电力市场。 网友的“何不进行市场化改革,让民营企业也来分担一下你们的“亏损”?”的指责,非常没有道理。我国的发电市场,不仅早就有了民企,而且还曾经有不少外资企业的介入。不过,在我国煤电价格长期严重倒挂的情况下,他们早就都逃之夭夭了。在目前我国的发电领域内,很多国有的发电企业根本不是要垄断经营,而是不得不承担这一社会责任。这倒不是什么高尚不高尚的,而是国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和法国的低电价,恰恰都是受益于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之,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于电力市场化的看法也是有争议。因为能源行业的资源的有限性,就决定了以“生产力无限扩大再生产”为降价杠杆的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由过度竞争引起的资源紧张和价格上涨。所以,电力市场化的结果虽然可以促进电力行业的大发展,但往往不能降低电价。对于一些人口大国,这一结论,尤其明显。 参考文章《德国电力价格究竟是多少?》 作者: 杨佩昌 来源: 博客中国 欣闻国家发改委进行电价改革,改革的办法是搞阶梯电价,改革的方向是提价而不是降价,这样一来,据说煤电价格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马上就可以扭转了。为配合发改委的电价改革,我来晒晒德国电价,介绍德国电力市场改革情况,也算是凑个热闹。 德国没有国有电力公司,所有的发电厂都是私有企业。尽管如此, 1998 年之前德国电力市场并未形成有效竞争,其原因是电力企业送电范围按照区域划分。也就是说,一个发电企业只能在某个区域供电,而居民也没有更多的选择。这样的后果是电力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垄断,电力价格任由发电企业决定。 但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 1998 年德国开始电力市场自由化改革。改革的宗旨是让电力价格不再继续上升,给居民更多的实惠和选择。根据《能源经济法》( Energiewirtschaftsgesetz )的规定,每个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供电者,而供电方也可以打破地区限制,把电力输送到任何一个需要的消费者家里。改革两年后,消费者明显感受到电力价格的下降,但随后价格逐渐上升,其原因是大型发电企业可以大幅压价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小企业破产。而中等企业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被迫与大企业进行联合,也就是被大企业兼并,结果导致德国电力市场逐渐形成新的垄断。据统计, 2001 年仅仅十余家电力企业就占据了大约 80% 的市场份额。 电力市场形成新垄断的现象直到 2005 年才得到真正改变。德国政府认识到,如果不给中小企业生存机会,市场将被进一步垄断,形成几家电力寡头,这不利于电力市场的良性竞争,也损害到居民的利益。解决办法是发电与电网真正分离。在此背景下,德国成立联邦电网管理局,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每个供电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将电力并网。这也符合欧盟竞争委员会关于发电和卖电分开的规定。受益于这一措施,中小发电企业得到了生存的机会,目前德国电力市场上大约有 900 家电力供应企业,形成了电力企业有序竞争的局面。 由于竞争局面的形成,居民得到了相当大的实惠。与此前的电力价格上涨的情况相比,目前德国电价基本平稳。目前,德国每度电价构成如下:发电企业所得占 37% ,电网利用费 24% (用于电网的维护和扩建),增值税 16% ,特许销售税 7.7% ,生态税 8.8% ,其他杂税 6.2% 。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德国电价包含的税收高达 38.7% 。尽管如此,德国电价并没有高不可攀。以德国菲利克斯电力公司( FlexStrom )为例, 3600 (千瓦时,即每度电)为 709.20 欧元,新用户可以优惠 180 欧元。换言之,该公司卖电价格为 0.147 欧元(折合人民币 1.259 元 - 汇率为 1:8.59 )。扣除电网费和各种税收,实际电力价格仅为 0.054 欧元(折合人民币 0.46 元 - 汇率为 1:8.59 )。 亲爱的国家发改委,德国人民的平均收入为中国的 10 倍,大约为 3000 欧元 / 每月( 25770 元人民币),德国居民实际支付的每度电力价格为 1.259 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德国人民在用电上的支出微乎其微。如果中国老百姓的平均工资达到了 2.5 万元人民币 / 每月,那目前中国的电价的确应该调整了。而德国电力企业尽管每度电实际所得仅为 0.46 元人民币,但他们并没有出现亏损,这是怎么回事?这正如两桶油一样,日进斗金还天天喊亏损,是真正的亏损还是贪得无厌?(有兴趣者可以看我的博文《 为什么德国汽油价格反而低于中国? 》)如果是经营不好,何不进行市场化改革,让民营企业也来分担一下你们的“亏损”?看来国家有关部门很高尚,他们决不答应民营企业参与到这个“亏损”的行业中来。
3761 次阅读|9 个评论
再谈“市场化”“产业化”文化
黄安年 2011-2-28 22:15
再谈“市场化”“产业化”文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8 日发布 所谓“市场化”“产业化”文化早学术界和媒体界早已炒得沸沸扬扬 ( 见《文化如何产业化》 http://www.sina.com.cn2010 年 02 月 03 日 12:56 新民周刊 《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思考》 , 发表于 2010-5-1 21:37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558591-1-1.html 《多元化与多样性——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再思考》 许静,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中华传媒网 2010-10-31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6452 ) 今天上午在中央外宣办 28 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表示,所谓“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使文化产业化”的说法“完全是一种误解”。孙志军说,在文化体制改革所出台的文件和相关领导同志的讲话中从来就没有提过“文化产业化”。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在文化体制改革所出台的文件和相关领导同志的讲话中从来就没有提过“文化产业化”。 http://news.qq.com/a/20110228/000650.htm 笔者在 2010 年 12 月 11 日博文《谈“市场化”“产业化”文化 ? 》中写道 :  我们的文化部长最近高调宣称“要不断重申我们从来没有提出要把文化‘市场化’‘产业化’这样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   笔者感到不解的这样鲜明的见解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 以致要针对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文章或演讲中有人提到所谓“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问题来“不断重申”呢,更重要的是既然“我们从来没有提出”,那么究竟是谁提出了的呢。现在从上到下迫不急待地将文化推向“市场化”“产业化”,而根本无视文化的特殊性质和社会功能。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产业化完全市场化和产业化了 , 那么不等于变成了离开了精神的“物质”么。文化的发展当然离不开通过来市场的运行,离不开通过文化组织的载体(或产业)来开展 , 但是不等于什么都“化”,文化走向市场和文化“市场化”,文化需要规模经营不等于文化“产业化”不能等同起来。  文化部长强调,“要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和任务。”,那么文化事业中有没有“经营性文化产业”呢,有没有事业单位和产业单位一身二任 , 甚至主管单位、事业单位、产业单位一身多任呢?其实 , 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文化战线如此 , 教育战线同样,科技战线也有。一个“化”字把人们搞糊涂了。   文化工作、教育工作是特殊的行业(事业、产业、职业),人称塑造灵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神圣领域,这项工作 , 有着强烈的人性化、个性化和意识形态的色彩,都“化”了 , 其结果是“东化”还是“西化”就难说了。 (蔡武: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命题不科学 , 2010 年 12 月 10 日 18:59:39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2/10/c_12868303.htm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2444 现在什么都化 , 文化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学术产业化、研究生培养产业化、虽然没有那么明白张胆,但是在实际操作上确实紧密地和市场化、产业链相联系 , 你说这叫产业不叫产业化,怎样让人划清产业和产业化,市场化和走向市场相区别呢。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放大学生需要新媒体技术和机制
bison55 2010-11-1 17:30
我一直都想消灭大学,市场化、政治化,唯独不能学术化,要解放大学生的学习,就要从信息质量方面下手。今天看到网易一口气上线 1200个全世界优秀的公开课 视频,我激动了。 如果说教育需要改革,那么这场改革是革命性的,在信息技术完全无权限约束的条件下开始的。自从教育界有了新东方市场化样板之后,很多教育精英梦想以此道路让自己有所成就。 大学生可以得到解放了,不需要固定的老师固定的课堂固定模式做固定的学生,超越时空、身份、权限,一样可以获取优质的信息和知识,凭什么要交上昂贵的学费,享受可怜的资源,过着蚁族群居的生活,把自己所有的梦想寄托在一张不能保证就业,更不能保证理想的文凭上呢? 我虽然是大学老师,但每每看到自己的学生享受不到清华、北大的教育资源时,心中焦急、万分仇恨。也几经周折争取开通网络资源共享,然而美好的愿望在办事历程中夭折。 在这之前我写过几篇相关的文章,如: 大学生千万别上大学 当代大学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有的特征 百所腐朽高校是白犊和狗哥导致的 现在看到各大网络公司从媒体资源开拓人气,不仅仅会的竞争中优化各类资源,也在竞争中取代政府部分职能,而以信息载体起家的企业,自然会影响传统教育产业。
个人分类: 反思类|3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市场名义进行压迫
newniu 2010-10-14 23:14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对市场经历过两种认识。一种是市场邪恶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这方面的鼻祖。对于工人劳力,马克思认为出售的并不公平。表面看来,工人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是自由的,可以出卖给甲资本家,也可以出卖给乙资本家,谁出价高卖给谁。马克思却做出更为真实的分析。实际上,工人真的有自由吗?饥饿的威胁,一家几口等着吃饭,迫使工人不得不把劳动力出卖给资产阶级。如果他不愿饿死,就不能离开资本家阶级。工人不是属于一个资产者,而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要说他们有什么自由的话,那就是受剥削的 自由,挨饿受冻的自由,甚至被资本家赶出工厂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工人,就是整个资本家阶级的雇佣奴隶。 另外一种是市场万能理论,市场化似乎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医疗市场化、教育市场化、住房市场化,土地拍卖,工资市场化等等全部被以市场的名义进行神圣化。市场就像那王母娘娘的圣水,只要滴上一点,一切变得神奇起来。 市场到底是邪恶的,还是万能的?两个方面都有,市场解决了资源配置问题,然而又带来压迫。从市场表面来看,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十分公平。然而资本家就可以通过购买劳动得到更多的收益。如果是垄断资本家,他们可以提高价格,掠夺整个社会的财富。市场只是给了所谓的自由,然而这个自由即是有限的自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天有高度,海有深度,一切自由都是在一定限度之内。 医疗、教育、住房的价格高涨,而工资却迟迟不前。然而在市场万能的宣传下,都变得合理化起来。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房价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0-5-5 21:06
关于房价 有人自认是"中国人最想揍的老三", (他说:除了小泉\陈水扁,就是他) 确实! 社会主义的中国, 必须是政府调控的市场化! 房屋政策必须充分保证住者有其房! 房屋开发商,可以赚钱, 但必须在保证住者有其房的原则上, 否则,就该"挨揍"!
个人分类: 其它|3854 次阅读|1 个评论
置疑“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zoumouyan 2010-3-3 22:41
置疑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在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了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重点、反复地强调 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这样的目标。将教育的目标强调地向开发人力资源定位,这种提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何为人力资源?我们无须麻烦地找词解的源头,有关考试辅导材料中是这样说的: 1、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物质性、可能性、有限性。 2、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人力资源具有如下特征:(1)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它具有能动性、周期性、磨损性;(2)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3)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4)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 这应该是对人力资源词义的常规理解。 可见,人力资源所关注的是人作为经济资源的一种特性,它是经济化、市场化的一种属性。教育的目标是这样来定位的吗? 不可否认,在 规划纲要中有文字很长的、面面俱到的陈述。这些陈述,较多的司空见惯,使我们不容易将精神从套话中提取出来。与已往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相比,开发人力资源是新的、强调的重点,使得我们不得不有所关注。 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是为了育人。德、智、体应该是第一重要的属性,再有作为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属性。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受教育者懂得自立、自强和自尊。所有这些,都应该是自主的。毕业的学生们应该能够接受作为人力资源被开发、被使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社会,增长技能和知识。但他们在观念上,应该永远是一个个自主的人。只有相信自身价值的人,才会不断产生出创造性。 不恰当的提法会影响我们的观念。请制定规划纲要的先生们为了我们的后生们仔细推敲、再推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议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
热度 1 黄安年 2009-6-5 20:01
小议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5 日发布 现在媒体谈全球化的愈来愈多了 , 不过对于什么时候才真正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则见仁见智。有人说 , 全球化自古以来就有 ,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古代的四大文明时期根本不是什么全球化 , 充其量只是地域的多元化。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显示, 1492 年哥仑布远航美洲前后先进的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美洲的存在。如果说 20 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那么确切地说全球化加速进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世界的事。就是说 , 是 1945 年 9 月以来的 60 多年的事。 即使当代世界的全球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 在两大体系对立的冷战时期,还是两个对立的世界 , 到了 1991 年苏联东欧解体和 1994 年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组织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发展时 , 人们突然感到我们地球村的全球化进程在快步推进 , 然而,我们同样看到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要阶段 , 例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区域性组织的发展势头和全球化并行不悖 , 尽管时而难以避免地出现摩擦。全球化进程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指望在本世纪内就全球化的异想天开的。 当今的全球化是明显有利于主要发达国家的全球化 , 全球化不是美国化 , 如果把全球化解释为美国化 , 或者用当今的全球化标准衡量和制约全球化进程那就实际上认同美国的霸权经济政策。 说到全球化 , 有人简化为等于市场化,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从经济层面上说 , 全球化包含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虚拟经济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科技、人才、资源、人口流动、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 还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等领域的全球交流与认同,这不是能够用市场化所能够概括的。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市场化的概念本身存在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化内涵。有近代晚期亚当斯密自由放任时代的市场化 , 有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国家干预和市场协调的市场化 , 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推行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有当今世界各个类型和模式的市场化。我们讲市场化离不开市场经济模式,我们讲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市场化。在某些经济学家心目中,一谈起市场化就说到美国是市场化的典型 , 可是 2008 年 9 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恰恰是美国式市场化失控的结果。 笔者以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时代 , 我们尤其要重视多元化,这个多元不仅限于思想文化多元化,也要重视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多元化,换句话说 , 要重视国家和地区特色。例如美国的超前消费和高消费,低储蓄率 , 和亚洲、中国等地区国家的高储蓄率 , 适度消费模式是不同的。再如 , 我们提倡全球贸易自由化 , 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贸易强势和弱项,因而往往采取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替使用的政策。全球化要照顾到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后发展国家的利益 , 取得共同发展和共赢的发展势头。如果全球化不关注多元化,那么这个全球化可能损害了或发展国家和弱势集团的利益。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2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