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钟敬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周树人到王富仁
热度 1 liyou1983 2017-5-13 10:49
从周树人到王富仁( 写于2017年5月3日 ) 一 下午课间,突然看到一条短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师大文学院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王富仁先生昨晚( 2017 年 5 月 2 日)因病逝世。 王富仁 1941 年出生,山东高唐人, 1967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 1977 年西北大学文学硕士、 1984 年师大文学博士, 2002 年刚满 60 岁即决然离开师大,次年受聘为偏远的汕头大学教授。 四月底五月初,泡桐花开,槐阴匝地。帝都的春来势阑珊,去意决绝,转瞬气温升高,路人长裙短袖,已是夏初时光了。 路过教二、教三、教四楼组成的倒 U 型教学区,不经意地朝东望了望。其实,那里的葡萄架、苹果树和小花园消失多年,楼前西向的鲁迅(周树人)石雕头像也在 2004 年硬被请走,代之而起的是香港某阔佬捐赠的孔子圣像,教三成了出版社的办公楼。 王富仁专注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学者。他的思想学术、为人处世也颇有几分鲁迅的风貌,自称邋里邋遢的自由主义者,实为乐观刚直的悲观主义者,令人不由得不想起了鲁迅。 现在的中国崇尚成功和成功学。但凡名人,无论官大、钱多还是名高、望重,那些沾亲带故的学校总喜欢认做校友。鲁迅的地位虽不再独尊,但毕竟是文学大家,北大、师大、厦大、中大等诸多大学仍以他为荣。不过,论时间的长短和关系的亲疏,鲁迅于师大仍胜其他学校一筹。 二 周树人1912 年初到北京教育部任职, 1920 年秋季起兼任北京高师讲师, 1923 年兼任北京女师讲师。到 1926 年离开北京,在师大的 7 年是他一生时间最长、用情最多的教职。那一段时间,他勤奋创作,成果颇丰,出版了 《呐喊》、《中国小说史略》、《热风》、《彷徨》、《华盖集》、《坟》、《野草》 等作品。 1924 年 11 月,女师校长杨荫榆显失公平地勒令 3 名学生退学,次年又开除刘和珍等 6 名学生,引发学潮,而教育总长章士钊于 8 月下令停办女师,另立北京女子大学。胡适、陈西滢等正人君子斥责学生胡闹,他调停未果,站在了弱者的一边,与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人起而反对,女师终在 1925 年底复校。 1926 年 3 月 12 日,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开炮打死打伤 10 多名中国军民,冯玉祥国民革命军还击。事后,日本联合英美等 8 国向北京政府提出在津沽地区停止军事行动、撤除国防设施等要求,并限 48 个小时内答复。 3 月 18 日,北京各界集会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竟遭军警开枪镇压,包括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范士融在内 47 人死亡, 200 多人受伤。血风腥雨中,他悲愤难抑,写了至情之文《记念刘和珍君》。 在女师的授课和风潮中,他结识了勇敢的学生许广平。度过了 45 年隐忍、枯寂的生命,自认“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他竟意外地收获了爱情,并于 1927 年 10 月移居上海。 三 以后的很长时间,鲁迅与师大、师大与鲁迅仍保持了相当密切的联系。 1926 年,敬重他的台静农编辑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 7 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其小说的内容和风格颇师法鲁迅。台静农曾任辅仁大学讲师和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迁台后又任台湾大学教授、辅仁大学讲座教授。 1927 年,仰慕他的钟敬文编辑了《鲁迅在广东》, 7 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鲁迅曾批评未经校对、同意而收录了他的多篇演讲,但钟敬文对鲁迅崇仰如初。 1949 年以后,钟敬文一直执教师大,在鲁迅研究中多有发现, 2002 年去世前出版了《寻找鲁迅》。 1928 年,参加过北伐革命和南昌起义的李何林加入了鲁迅组织的未名社, 1930 年编辑出版了《鲁迅论》,以后又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鲁迅的论著。 1976 年 2 月,李何林首任鲁迅博物馆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也是师大的教授。 1932 年 11 月,鲁迅回京探母,师大、女师学生闻讯,热诚邀请他回母校。 11 月 27 日,他在师大风雨操场作了演讲:《再论“第三种人”》。 1935 年底,清华大学学生李长之写成《鲁迅批判》,他曾予订正。该书于 1935 年出版后,不仅屡遭国民政府、日伪的查禁,解放后也被长期批判。李长之 1946 年任教北京师范大学, 1957 年成为右派, 1978 年于贫病中去世。 1984 年 10 月,李何林指导的博士生王富仁以《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获得唐弢、王士菁、严家炎、钟敬文、郭预衡、李何林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成为大陆第一位文学博士。入学前,王富仁已经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毕业后,王梓坤校长特批解决困难,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王富仁得以留校任教,师大得到了一位优秀的教师。 1927 年,瑞典学者赫定曾请刘半农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鲁迅婉言谢绝。梁启超、胡适、老舍、沈从文等人也传出过提名绯闻,长期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的埃普斯马克 2005 年则证实鲁迅之说确有其事。多年后,王富仁的师大学友连续获得了诺贝尔奖项。 1986 年,据说学校曾计划破格评聘王富仁为教授,但因故延宕三年。 1987 年,鲁钝而倔强的王富仁为某教授聘任之事,摔碎了自己的一个烟灰缸。 四 教二楼前,曾经的小花园,野草如丝,杂花如星,鲁迅面孔如铁,目光如剑,眉毛似蹙又笑。当理智斗争着情感,利益博弈着梦想,他仍可能予热情以冰,予冰心以火。 时光缓慢,时代速朽。如今他还陈列在校史上,隐蔽在文字中,但作品屡被请出,思想常遭割裂,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渐渐离去,校园中越来越少听到他的和他的学生的声音。 1957 年 7 月, MaoTse-tung 在上海曾与罗稷南等人谈到鲁迅。当时正值反右,罗稷南小心翼翼地探问:如果鲁迅今天活着,他可能会怎样? MaoTse-tung 沉思片刻:他要么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识大体,不作声! 至于 1986 年设立的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越来越多,距离鲁迅之自由思想、批判精神似乎越来越远,从热闹竟然走向了吵闹、胡闹。 1988 年深秋,王富仁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何林教授去世。 1989 年残春,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单演义教授去世; 12 月,他很尊敬的王瑶教授去世。 15 年后,他很尊敬的杨占升教授去世。 王富仁说,在母亲的葬礼上,当他摔碎了老盆,他的全部人生梦最终也摔碎了! 1987 年 7 月离京之前,曾专门探访阜内的鲁迅博物馆,不巧正遇整修,一违就是多年。两年后,返回已经安静的学校,重做书生。为了稻粱谋,在读了许多流行的和反动的专业书刊之余,去的最勤的是当时开辟不久的港台阅览室。在那里,看到了韦政通、殷海光、陆铿、查良镛、杨绛、钟理和、金庸,以及许多记不得姓名的人和记不得名称的书,了解了另一部分中国的某些情况。 还结伴去过王富仁教授的课堂和斗室,在烟雾缭绕中,听他谈文学与人生,鲁迅与世界,谈公民立场、自由精神和中国问题。颇为奇怪的,见过经济、外语等专业的学生,以及留学生,似乎很少碰到中文系的学生。 教二楼前,鲁迅移走了,小花园消失了,王富仁走了,八十年代的学人、学风也渐渐远去了。只是,那片平平的草地,那块挤占的空间,现在的谁能够真正地进入?在喧嚣变幻的世界,个人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像一个人?
13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暨钟敬文高等教育与学术文化思想座谈
黄安年 2013-7-9 11:41
在“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暨钟敬文高等教育与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年6月29日) 推荐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7 月 9 日 发布 按 : 钟敬文先生 110 周年诞辰暨“钟敬文高等教育与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 在人大会堂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童庆炳在会上发表了讲话。现在发在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上发布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和同学!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纪念钟敬文先生 110 周年诞辰,我的面前似乎又闪动着钟敬文先生那亲切的和蔼的面容。作为他的学生,我现在仍然能回忆起他给我们授课时连逗号、句号都要读出来的极其认真的样子。钟敬文先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人民文化,以自己的一生的精力,深入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多方面学问,竭尽全力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发光发热。 钟 先生是我国高校文科发展史上的一位学术大师,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但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季羡林先生曾在纪念钟老百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知识分子,由几千年历史环境所决定,爱国成性。 …… 在这方面,钟老是我们的表率”(《人民日报》 2002 年 1 月 17 日 )。钟先生的爱国思想的突出特征是站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建设高度上,既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密切结合,又与现实文化相关联。他是传统的爱国者,又是现代的爱国者。我们说钟先生是爱国者,不是一句空话,他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教育和培养学生。记得钟先生临终前几天,我跟我的朋友程正民到医院去看望他,可他正跟好几位博士生在一起,还在手把着手,谈着,说着,教导着他的学生,就像没有病的人一样。他就这样直到最后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时看到这种情景,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滚动。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对祖国的教育事业怀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伟大的人民教师。 钟敬文 先生一生痴迷于“艺文”。“艺文”两个字在钟先生那里,既包含了创作,又包含了学问。他的学问和创作,写成了书,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有一段时间,北京有“四老”之说,这四老是指钟敬文先生,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和启功先生。那个学术单位开会或有什么活动,他们总是一同进退。当时季羡林先生说:要说学问,我们这里钟老最大。的确,钟敬文先生的“艺文”博大精深。他的诗词、散文,别具一格,不仅仅是一般地抒写真情实意,把即物、写景、抒情、思考、议论、民俗、学问等熔于一炉,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艺术佳构。他的民俗学学问则融社会学、语言学、典籍学、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哲学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新学问。在中国,除了钟先生,这种工作很少人能做到,钟先生的一生是一个奇迹。 在今天这个隆重的日子里,我们总结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教育思想和学术文化遗产,有利于加强对高校文科教育及其规律的认识,这也是对钟先生 110 周年诞辰的最好纪念。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朝露 艺术千秋——忆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
suqing1961 2007-6-20 16:32
拜访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大约是在2001年春节前的某一天。那天下午,是画家陈于化老师带着我去的,同行的还有中国图片社一位叫牛有库的朋友。 钟敬文先生19O3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早年留学日本,曾先后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钟老长期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创建了中国民俗学会,开拓了民间文艺学科学史的研究,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是享誉中国的著名学者。 钟老住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2号小红楼,学校这样陈旧的小洋楼好像有好几栋,据说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专门为苏联专家兴建的别墅。由于另外几栋还住着像启功先生那样的国宝级大师,因此,这些小楼被学校老师戏称为熊猫馆。 走进钟老的熊猫馆,满眼所见全部是书:书架上,沙发上,过道里,桌子上到处都是书。待客的椅子,我们也是在把上面的书搬到地上后才坐上去的。 钟教授尽管已是98高龄,但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十分健谈。谈及钟老年高身健的话题时,钟先生给我们说了一件趣事:去年春节,教育部领导要来看我,部里让学校上报我的材料。当看到材料上我的年龄为97岁时,他们以为学校搞错了,误把79写成97,部长秘书连夜打来电话核实。真是好笑得很。钟老说完,自己也乐了:我真要是79岁就好了,还能干多少事啊! 陈于化老师拜访钟老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受摄影家牛奔东先生委托,请钟敬文先生为他新出版的大型风景摄影画册《澄净的世界》题词。钟先生翻阅画册,感慨道:人老了,腿脚不行了,没法外出旅游。真遗憾。不过,能坐在家里欣赏画册中的美丽风景,也很好。他一页一页地翻看,誉美之词不绝:山河壮丽,大地秀美,牛先生让我足不出户也仿佛身临其境。当看到一些照片经后期处理艺术效果更佳,他又赞道:現在的摄影真是艺术和技术的巧妙結合啊! 为给画册题词,钟先生把满桌的图书清理出一小空角,从桌上顺手取来一旧信封,认认真真先在信封上试笔,然后再在画册的扉页上题词: 我向钟先生索要写有题词草稿的信封,钟先生欣然答应。 题词完毕,钟老似乎意犹未尽:人生苦短!我尽管活到快100岁了,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又是多么短暂的一瞬啊!人们闲来无事俯瞰地上蚂蚁,常常笑叹蚂蚁终日无聊忙碌,为一些米粒之事争来斗去。其实,倘若真有上帝,我相信他也会像我们俯瞰蚂蚁一样,在天上笑叹我们人类干的那么多蠢事:各种战争不断,文革十年内耗,环境污染破坏,各种假货盛行,真是让人可悲可叹!对人生来说,什么名啊利啊,那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清晨露水,而艺术却是不朽的! 大师言毕,我顿时肃然。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