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质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陷入质量门引消费者疑虑 5L装同类油仍在售——杂感
flly 2009-6-6 15:06
据成都当地媒体报道,工商部门的检测结果显示,**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2008年3月6日生产的**牌1L/瓶装坚果调味油过氧化值超标被判不合格。目前,成都市工商部门已责令将不合格商品下柜,整改合格后方可上市。   据悉,除了1L**坚果调味油被查出问题外,标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0月21日生产的**牌180ml/瓶装盛和香油酸值超标被判不合格;**油脂有限公司2009年4月9日生产的**牌5L/瓶装纯正 菜籽油 因酸值超标和掺伪而被判不合格;**米厂2009年3月16日生产的**牌泰国香米因镉超标而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这些小品牌并没有进入我市的流通环节,因此对我市消费者影响不大。 厦门   5L装同类油仍然在售   记者昨日致电**有限公司厦门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相关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目前被检出过氧化值超标的**牌1L/瓶装坚果调味油并没有进入我市市场。   事实是否如此?记者接着走访了麦德龙等大卖场的粮油专区,虽然没有看到1L的小包装**坚果调味油在售,但容量为5L的**坚果调味油仍旧一字排开。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调味油的生产日期均为2008年9月以后,与黑名单上的问题产品包装批次也不同,到目前为止,几乎我市所有的大卖场都在销售,并且也没有卖场发布任何关于该产品将要下架的消息。 http://finance.sina.com.cn/consume/puguangtai/20090606/11396313930.shtml 如此大的品牌也会出这种问题。 过氧化值 超出卫生标准,说明油脂已不新鲜;酸价超出卫生标准,说明油脂正在或已经酸败。也就是说,**卖的油是不新鲜的原料做的。 过年老婆单位发了一瓶**的花生油。前两个月打开想吃的时候,那种浓香。实在受不了,后来给了别人。我当时就想,这里面是不是加了香料的。不过人家可是鲁花啊!!没想到,,,真是一切都有可能。 偶怕了,再不改就要跨省追捕了。
个人分类: 杂感|3450 次阅读|1 个评论
512汶川地震一周年(1)
cgh 2009-5-6 09:32
512地震已经快一周年。 作为一个地震工作者,虽然不是做监测预报工作,而主要与震害预防相关,心里一直感到愧疚。 从震后第二天到灾区,断续参与了灾害评估、地表破裂科学考察、专题研究,一年来围着512地震开展研究工作。 我们有需要检讨的地方,但是,地震系统之外是不是也有需要检讨的呢。有的人总是将问题归结到体制等笼统的事情上,将问题化于无形。这是对死难者的侮辱,对百姓的要挟! 今天早上看到以下新闻,总觉得要说两句,作为一个做过一些调查的人为死难者说几句。 1、学校倒塌面积与总倒塌房舍的比例,是不是太小了?难道把没有任何设防的农房也算进来? 2、震前设防标准太低?无可否认,任何设防也耐不住地震断层数米的变形。但是,为什么有的房屋震后成了乱石堆,有的却是变形的格子?没有人能在乱石堆下存活,但是很多人能在变形的格子中保命。 3、经专家进行鉴定,负责地说明,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由于地震的强度、烈度,以及地震特殊的作用方式,是造成包括学校、医院和一大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在内的这些公共服务领域设施受损的最根本原因。没有人否认,所有的损失来源于巨大的地震。人们关心的是,为什么这些公共设施成了不能安身的坟墓? 4、公共建筑抗震能力每增加一度,其成本就会上涨25%。,为什么人们评出了最牛教学楼?他们的钱多得没处花?还是说,有的教学楼的钱花别处了? 5、悲哀在于,百姓需要一个安慰,公共建筑物为什么成了地震的帮凶?但是得到的答案是,主谋太厉害,它们被迫成了帮凶,法律管不了主谋,所以帮凶无罪。 希望512地震的亡灵原谅我、原谅我们这些无能为力的人吧! 我变位了,但是不变形,更不变样,所以牛! 任你天翻地覆,我自坚固如初,在我肚里呆着没问题! ------------------------------- 四川司法厅厅长:震后不该追究建筑质量问题 http://news.QQ.com   2009年05月06日05:56   大众网       5.12地震后,当地对重建中的质量问题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四川省建设厅的数据显示,5.12大地震中,重灾区学校倒塌面积为199.7228万平方米,占总倒塌房舍面积的1.3%。   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四川省政法部门对自然灾害中公共建筑能否免于质量追究这一命题,在法律上已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大地震中建筑物垮塌引发的赔偿问题不适宜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予以解决,几乎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共识。    规范存在不足,就不是哪个人的责任   追究公共建筑质量问题的情绪,在民众中始终没有完全化解掉。四川省司法厅厅长刘作明认为,这件事情本身完全能够解释清楚,但现在各种因素却搅在了一起。   刘作明并不主张追究大地震后的建筑质量问题。原因之一是,除了高强度地震作为不可抗力之外,大规模校舍垮塌的问题出在建筑设防标准,规范存在不足,这就不是哪个人的责任。   他认为,网上流传的美国工程师灾区考察日记,是他目前看到的对建筑质量比较客观的调查。在这篇调查中,美国结构工程师的发现印证了已有的教训:无筋砖砌体承重、非延性混凝土、相互连接薄弱的建筑构件,这样的组合正是导致地震中大量校舍倒塌的原因。而且,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被认为是权威的看法经专家进行鉴定,负责地说明,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由于地震的强度、烈度,以及地震特殊的作用方式,是造成包括学校、医院和一大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在内的这些公共服务领域设施受损的最根本原因。    地震波的作用情况非常复杂   其实,地震发生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对校舍垮塌都做出了实质性的调查。   德阳市什邡是校舍大面积垮塌的典型地区之一,在15所垮塌最为严重的学校中,什邡市就占了6所。什邡市检察院主动出击,调查学校教学楼建设工程中有无贪赃渎职问题。   2008年5月底,四川省建设厅和教育厅发出川指【2008】75号文件,内容是关于开展地震区震害调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对所有垮塌房屋进行调查,重点是学校的垮塌和损坏。其中点了都江堰等四座城市15所垮塌最为严重的学校的名字。随后,四川省即派出两个学校垮塌调查组,分别前往都江堰、什邡、绵竹和平武。   那时,中央层面也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的答记者问,做出了明确表态肯定毫不含糊,毫不手软。   一份某市政法部门所作的调研报告认为,建筑物在5.12地震中倒塌和受损致人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属天灾而非人祸。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000余颗广岛原子弹同时引爆,位于震中的汶川县映秀镇和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北川县城,地震烈度达到了罕见的11度,因此造成了建筑物的大面积垮塌或损坏。   这份报告认为,垮塌和受损建筑与所处位置以及地震波的作用方式有很大关系。而凭现今世界的科技水平,人们并不能圆满地解释地震波的运动机理。   在地震中逃脱了死神、并在抗震救灾中有着英勇表现的北川县法院副院长李芝军同样认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校舍垮塌不符合民事侵权赔偿的法律特征。   他告诉本刊记者,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成为原因力的应该是造成法律后果那种活跃的、具有原始驱动力的作用力或作用因素,而非静止的、起配合作用的客观要素。而5.12地震中倒塌和受损的建筑物,原因力就是强大的地震波,人为因素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弱。   校舍的设计、建设与质检,有一整套的法律程序在,验收的时候没有发现质量问题,使用的时候没有举报质量问题,超强地震中再来追究,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李芝军说。美国9.11事件后,也有不少人质疑双子塔的设计有问题,但最后并没有进入法律程序,而是由保险公司承担了责任。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此次垮塌的房屋,95%建筑于1995年以前,其中又有50%建筑于上世纪80年代。   实际上,从1988年开始,我国才颁布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房屋的抗震烈度在7度。而1988年以前校舍建设,没有抗震标准的具体规定。   有资料说,公共建筑抗震能力每增加一度,其成本就会上涨25%。   5.12地震后,当地对重建中的质量问题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对校舍质量的要求更是前所未有地严格。而建造成本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以往,一所中小学校就是几千万的投资,例如,绵阳三台县灾后新建校舍75.5万平方米,其计划投资即达11.7亿元。   备受关注的北川中学,重建经费达2亿多元。不仅如此,2008年11月26日,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由绵阳市教育局局长王和金兼任北川中学校长,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太正任和原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任常务副校长。这种任职方式也可谓史无前例。   四川省共有9145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到2009年底,39个重灾县累计学校恢复重建完成总投资和完工学校数,都将达到规划数的90%以上。相信这些校舍都将成为质量最好的建筑。 -------------------------------
个人分类: 地震|48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写多少论文合适?
yuliping 2009-5-2 19:13
学者写多少论文合适?论文的数量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大体上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单位或者课题的要求 不同的单位都有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作为学者而言,完成科研工作量是起码的。当然,越是水平高的研究机构,对论文数量与质量的要求越高。 2 、期刊数量 不同的学科,期刊数量不同。比如,经济管理类期刊较多,当然论文数量就多;一些学科期刊较少,当然刊载论文数量较少。当然,不同学科学者数量也不一样,这些对学者发表论文会产生影响。 3 、学科发展速度 一些学科发展较快,创新相对容易,论文数量较多;一些学科发展比较慢,创新比较困难,如数学,当然论文写作就少。 4 、学科性质 不同学科,即使有很好的点子,但是论文的写作速度是不一样的。比如生物类、化学类,许多需要做实验,当然论文写得慢。古代文学、训古学方面的研究,需要引经据典,查询大量文献,很多文献网上是没有的,论文写起来也慢。经济管理类的论文,更多地依赖统计年鉴数据和数学模型,如果有很好的点子,论文写得就快。我从事科技评价方面的研究,一旦有很好的点子,一篇论文正常也就一个星期。 5 、经济实力 现在发表论文都需要版面费,有的版面费高达 3000~5000 ,甚至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就凭一点工资,在寄钱时恐怕是要认真考虑一下的。我目前也面临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恐怕是在国外发论文,人家不收版面费啊。 6 、外部压力 做科研,固然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外部压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职称评审、硕导博导评审、申报重大课题等等,无不看你的研究基础和水平,而论文数量和质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7 、内在压力 一旦功成名就,拿到了许多学术荣誉,再捞个一官半职,日子过得很好了,论文写作的动力就减小了。科研的功底和道德水平此时方能显示出来,好的学者,会继续做研究,带学生,发论文。也有一些学者安享人生,当然,人各有志,毕竟人家曾经奋斗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杨振宁。就个人而言,我喜欢发表论文,看到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有自己的名字,那种精神享受是其他许多东西无法替代的。 8、编码技艺水平 这点是周春雷的评论,说得比较晦涩一些。简单讲就是为了论文而论文,比如,故意将一篇论文拆成两篇写。我认为这样做大可不必,肯定会影响论文质量的,当然,如果确实需要写两篇论文那是另外一回事。 9 、个人的创造高峰 任何学者,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会拥有较强的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争取多发论文,发高质量的论文。因为一旦过了这个阶段,你的思维敏捷程度会降低,创造性会下降,到时想写论文恐怕也不容易了。我这几年应该是感觉比较好的时候,最近收到 2 篇 SSCI 的录用通知,已经有 3 个 EI 和 1 个 ISTP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权威期刊上发表了 9 篇论文(7A+2B),另外在 CSSCI 期刊上发表了 40 余篇论文。我现在没有研究生,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写的,应该说数量和质量都说得过去了。 以前朋友们总是劝我注意论文质量,但我认为,没有数量哪来质量?此外我没有经费出版专著,有许多研究成果如果不以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心里堵得慌,而不可能所有研究成果都能发权威期刊的。看来我的感觉是对的,现在基本上质量和数量都可以了。 不同学科学者论文数量是不可比的,即使都是核心期刊,数量一样,也无法比较。但是对于同一学科而言,如果期刊水平相当,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说明问题的,比如经济管理学的两位学者,在差不多同样级别的期刊各发表五六十篇论文,这是可比的,数量太少比较就没有意义了。这尤其适合宏观评价,比如两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表论文数量的比较。 今天是我博客开通一周年的日子,聊以纪念,呵呵! 2009.5.2 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9643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质量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
kerer009 2009-4-20 10:06
虽然目前中国已经从“量”上基本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加剧和影响范围的扩大、水资源短缺、国内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以及国际上能源战略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国的粮食产量仍存在较大的变数,所幸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仍然保持足够了的重视。 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应包括粮食产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包括粮食质量方面的问题。粮食质量方面的问题是指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在中国农业资源短缺的背景下,为追求生产收益的增加,化学品等物化劳动投入大幅增加,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短期的经济效益。动植物转基因育种技术、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导致农产品产生多种已知的或未知的危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国人的身体健康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以至市场对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刚性数量需求,往往形成对农产品数量问题的考虑优先于质量问题的现象,导致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还由于在农产品价格普遍相对偏低、单个农户耕地面积较小、农户分散经营和国民整体消费水平低等因素影响下,中国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收益总量较低,以至于只能依靠提高农产品产量而非通过提升农产品质量来提高生产收益。虽然说当前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制于人多地少、小农分散经营等国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是限制农产品质量提高的根本原因。 使中国粮食产量远离市场的刚性需求,避免由于粮食数量供应不足对国家内外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同时粮食单水平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农民收益的大幅增加,从而保障农民能够稳定地从事农业生产。在粮食产量得到稳定保障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质量才能在整体上真正可行。为此,从农业技术方面取得单位耕地面积上农产品产量限制上质的突破,与此同时实现农产品安全健康的可持续生产,并在经营机制和资金投入上予以后续的生产保障,才是彻底解决中国农业安全的方向。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3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勒工名(纪念512)
fmchen 2009-4-8 16:41
物勒工名是吕氏春秋上的一句话。兵马俑出土的秦代兵器上刻有相邦吕不韦以及监管者及工匠的名字,是对吕氏春秋上这句话的最好验证。研究发现这些兵器质量一致性很好,说明在两千多年前青铜兵器的制造及制造管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具体说就是标准化程度高、互换性好。 而人们普遍认同质量管理源于泰勒的标准化作业,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我们在为老祖宗的智慧沾沾自喜的同时,也为现今的如此沦落而羞愧不已。 假如后人能够在建设所有工程建筑上刻上设计者、建造者、监管者的姓名,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垮塌和对生命的无情的剥夺。512夺取了多少孩子的生命啊,这些生命难道换不来丝毫的改变吗! 历史好像很容易忘却哪些真正的建造者,我们只知道大雁塔是唐朝的建筑却不知道是谁设计谁建设的,钟楼、鼓楼你知道吗?故宫的设计图纸从电视看到好像保存了下来,但是我仍然忘记了那位尊敬的建造者的姓名。 回顾历史,好像我们只记住了朝代和皇帝的名字,国外的我们更多的记住了那些科学家的名字,这很奇怪。山西的那些大院,我们只知道主人曾经如何的富有,也不知道那活是谁干的。 如果历史真能做到物勒工名,也许中国的发展会是另一番景象?
47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际千克原器在120年后约减轻了50微克!
zhulin 2009-3-31 09:52
玻璃容器里存放的国际千克原器在 120 年后约减轻了 50 微克, 相当于每年 减少 约 10 -10 千克!这与质量时变关系式 dM= - HoMdt 所给出的质量减少的数量级 相符合,其中哈勃常数 Ho 10 - 10 / 年 。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煮物理】(13) 不是定律的定律
热度 1 penrose 2009-3-30 22:28
之十三:不是定律的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封面)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牛顿捂在自家被窝20年的运动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公之于众。关于万有引力的故事前面已经讲过,本文将说说所谓的三定律之定律。 先来复习一下高中物理: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黑板上写道:静止物体总有保持原来状态的趋势)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也即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均具有惯性,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但实际上这条定律依赖于一个问题:即力是什么?在你不知道何谓力的情况下,你何以知道不受力的作用?实际上,牛顿第一定律是在有力的定义前提下给出的惯性的定义。惯性就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特性,它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牛顿定律并没有明确给出质量的定义,但我们可以看出在牛顿力学里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即是惯性质量。这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除了惯性质量外还有个引力质量,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将是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的联系。这下好了,没有质量的定义也没有力的定义,惯性是啥?这可出大问题了!这还能叫做定律么?插一句话,惯性这个概念其实不是牛顿的发明,伽利略老同学早就在《两个世界的对话》中描述了惯性现象,牛顿只是借来用用。 牛顿不愧是牛顿,马上就想出了应对的招数,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这是一条描述运动物体状态的定律,即给加速度大小给出一个定量的描述。实际上,这也不是一个定律,从某种角度来看更像是对力的定义。F=ma这个公式本身就引起人们的联想,若写成m=F/a则更像是对质量的定义。同样回到了上述两个问题:力是什么?质量是什么? (让我想一想,15米的高空,重力加速度为9.8m/s ^2 这意味着我将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掉入水池中!!) 力是什么?在甲骨文里,力字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可见,力是使劲使出来的。费力、省力、力气、力拔山兮气盖世都是力也!力就是使物体运动(静止)的根本原因。力从哪里来?这是个深刻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物理》杂志里黄娆译,曹则贤校的《公式F=ma中的力从哪里来?》。鄙人学识有限,在此不做深刻讨论。读者只需知道,牛顿第二定律其实只是对力是什么做了个定义而已。 质量是什么?质量是对物质的量度?实际上,牛顿三定律里说的质量指的只是惯性的量度,即惯性质量。质量大小是人为规定的!谁告诉你一千克是多少了?难道两个鸡蛋的重力等于一牛就可以了?那达芬奇会怒火冲冲地说,鸡蛋和鸡蛋还不一样哩!其实一千克就是下面这个砝码的质量。它叫国际千克原器砝码,就是一千克的标准。惯性质量多大,就和它相比是多大就可以。也就是说,通过测量某物体和千克原器在相同的作用力下加速度之比就可以确定该物体的质量大小。 (国际千克原器砝码) 但是且慢!此质量不等于彼质量。别忘了还有牛顿的另一个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那里说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和其质量成正比,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儿又冒出个质量!事实上,我们一般叫其为引力质量,以区别于惯性质量。其实只要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用天平或者杆秤或者弹簧秤测量得到的质量就是引力质量,但我们在分析物体运动时却直接拿这个质量来用了。那么,惯性质量=引力质量?还是?牛顿力学中并没有区分它们,他也没有意识到F=ma和G=mg是两个物理实质并不相同的公式。那是因为早在牛顿之前就有了质量的概念,而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关于质量的定义,牛顿第二定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力的定义,至于牛顿第三定律其实是对力的一种约束条件规定。反正牛顿本人很清楚,只是让后人犯糊涂了。因为之后还有一个爱因斯坦同学,老喜欢骑在牛顿的头上欺负他,喃喃道:引力其实是时空的弯曲引起的,质量是引起时空弯曲的根本原因。显然,这里的质量指的是引力质量,并非是惯性的量度。小爱同学很生动地给了个比喻:地球以重力吸引石头而对其惯性质量毫无所知.地球的召唤力与引力质量有关,而石头所回答的运动则与惯性质量有关.可见,引力和惯性是物质不同的两种物理属性!这下确实麻烦了,其实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实质是不同的,虽然它们都在同一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出现了。 (牛顿 VS 爱因斯坦,还是 爱因斯坦 VS 牛顿?) 关键时候还得靠实验,爱德维斯、狄克、勃莱根许和佩诺前后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任何物体的惯性质量同它的引力质量严格地成正比例,只要你选取各自合适的单位(比如千克),那么两者可以在一万亿分之一的误差范围内相等。这说明,引力和惯性其实是物质同一本质的不同表现。正是如此,小爱同学也偷懒,干脆说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这是他的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之一。这下好了,两兄弟都是一个妈,别争了!在广义相对论里,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从牛顿力学里不区分引力和惯性,到相对论力学中认为两者等同,其实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是对物质本质的深刻认识。尽管你从字面上看这有点无聊,可这就是物理学家喜欢玩的花招。 最后,我们来一睹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风采。引力质量大到一定程度,会把其周围的时空严重弯曲,最终形成一个奇点黑洞。即使是轻如光,你也逃不出黑洞的魔掌。如下面想象图所示。而至于惯性质量,由于现在科技发达了,对质量标准也有了新的需求。人们发现那个玻璃容器里放的国际千克原器在120年后减轻了50微克,于是有人开始着手打造新的千克原器。科学家用硅晶体造了两个直径为 93.75毫米的世界上最圆的物体,它的质量是严格的一千克。据说,这最圆的球有希望成为千克的国际新标准,我们拭目以待。 (黑洞想象图) 科学家造世界最圆球体 有望成千克新标准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998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趣话二则,两相对比!
甘永超 2009-3-13 23:16
1991 年,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发起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 the Ig Nobel Prizes )。所有获奖的研究都真实存在,并且都在有威望的科学及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但搞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仅不会因获奖而得到公认,并且也不大有可能因该发明研究而使科学和医学出现巨大的变革或突破。 1992 年,搞笑诺贝尔奖 文学奖 被授予莫斯科有机元素混合物研究院的尤利 T 斯特拉科夫( Т . Страков ),他在 1981 年至 1990 年期间 在有威望的杂志上共发表 948 篇科学研究论文 , 平均每 3.9 天发表一篇 。发表的文章是够多了,不过对实际的科学进展却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只不过给科学界留下一个笑谈的资料而已。 在清华大学历史上流传着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的佳话。曹问:陈寅恪是哪 国 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在现今的管理下,恐怕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在第一轮就要被淘汰,而尤利 T 斯特拉科夫则会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并获得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研究经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因斯坦质量—能量关系式的发展
zyfnew 2009-3-3 22:24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学学报应继承传统提高质量
jxz1963 2009-1-21 22:50
著名史学家 张岂之教授 中东史学家 彭树智教授 中科院院士 张国伟教授 著名经济学家 何炼成教授 大学学报是传播大学精神和展现研究成果的文化载体,是反映一所大学科教水平的窗口。但是,近年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高等学校学报不再拥有更强的吸引力,来刊发代表大学科研能力和最高研究水平的论文,今天的大学学报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期刊。 近期,在《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举办创刊 95周年的研讨会上,全国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中东史学家彭树智、中科院院士张国伟等就目前如何办好大学学报谈了各自的观点。 学报应发掘优良传统 在一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会议上,张岂之曾看到在一些相关报道中,一些教授的发言比较偏激,全盘否定了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他们认为是学术垃圾,这并不太合适,我觉得低水平只是个别的、少量的。张岂之说。 张岂之认为,办好大学学报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个是从现实出发,研究在本校学报上面所发表的论文,有多少属于学术前沿的问题,有哪些思潮,还有哪些不足;另一个方面是研究学报的历史,发掘学报历史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 以《西北大学学报》为例,张岂之说,该报已有 95年的历史,一所大学的学报历史,如果是光荣的历史,有价值的历史,就需要说明这个历史的渊源和历史的正面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不提人文这个词,害怕造成误会,其实欧洲文艺复兴就谈人文,美国在 20世纪初叶谈人文,人文这个词在《周易》里也早就有。张岂之表示,在大学,特别经过了奥运会,如果光是讲政治理论课而没有人文教育,那是不稳固的。人文教育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那种教育,它和政治课相辅相成。而西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它丰厚的人文传统,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在这中间,《西北大学学报》丰厚的人文底蕴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三管齐下促学报质量 1956年,何炼成在《西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至今,他已经先后发表了 39篇文章,其中有些是跟学生共写的。我有很多初步的研究思想和文章都在《西北大学学报》上发表,然后传播到了全国,所以我非常感谢《西北大学学报》,因为我既是个老读者,也是个作者,这对我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如何办好大学的学报,何炼成谈了三点意见。 第一,要办好一份大学学报,首先要坚持一面红旗不能倒。就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红旗不能倒。要办学报,这是必须明确坚持的目标与方向。 第二,必须要坚决贯彻双百方针,何炼成表示,这是能不能办一个好刊物的关键问题。没有自由思想就谈不上一所好大学,办学报也如此,而且是特别应当强调的。他说,现在凡是刊物办得比较好的,基本上都是因为对双百方针贯彻得比较好,允许不同的观点互相争鸣。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挺郎(郎咸宁)和批郎之争,我把文章写好以后,先后发给几个编辑部都被退回来了,只有《西北大学学报》为我发表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何炼成表示,理论是可以讨论、争论的。双百方针就是应该允许双方都能够讲话,不要听信一家之言,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第三,坚持三不方针,即在不唯上、不唯书之后,还要加上不唯私。何炼成说,从搞学问来讲,不能光抱着书本说马克思讲了些什么,我们应该理解书本的精神实质,要允许学生、允许人们自由地思考,看到一个问题就要想一想,不要盲目地跟风。 在何炼成的学生中,曾有几个学生写的文章是批评他的,《西北大学学报》把它们也登出来了。而对此,何炼成表示完全欢迎。这就说明,假如不允许大家畅所欲言,而是光听一面之词,一份学报或报纸就办不好。 学术性乃学报之根 在讨论中,中国中东史学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彭树智说,学报乃学术之公器,学术性是学报的根基。这个学术性首先不能脱离当时的大局;其次,不能脱离学术的严肃性、学术的自由性。所以,大学学报对内来说,从开始办学报之始,就是一个传承,传承我们自己的学术。对外来说,是学术传播,传播我们的学术成果。要开展学术对话,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学报办刊经验,多用对话的形式学习交流。学术传承、学术交流、学术对话应该是我们办学报应该遵循的道路。 而中科院院士、《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主任张国伟认为,对于如何使大学学报上升到新的层次,这涉及到大学学报编辑部的体制、大学学报定位和方向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对像西北大学这类省属院校的学报,如何确立发展方向,面临的困难会更多,但还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立足本校,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科学技术,面向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真正成为一份促进学校发展,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期刊。张国伟说。 原文载自《科学时报》 (2009-1-13 B4 视点)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9/1/214976.html
个人分类: 推荐|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个不可能(不存在)
zhangxw 2009-1-14 11:59
三个不可能 (不存在) 张学文, 20090114 质量、能量、信息是 400 年来科学界提炼的重要概念,它们还联系着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熵自发变大等极其重要的规律和大量的公式。可人们关于它们的含义的讨论固然还在继续着! 为了看清这三个重要概念的对称性,以及它们的同等重要性我曾把与之相关的核心规律,在新语境下统一为三个不可能(不存在): 唯一结果是使质量增加的机器(方法)是不可能制造出来(不存在)的(质量不灭定律变态) 唯一结果是使能量增加的机器(方法)是不可能制造出来(不存在)的(能量不灭定律变态) 唯一结果是使信息增加的机器(方法)是不可能制造出来(不存在)的(热力学第 2 定律变态)。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374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个逻辑基元---时间、空间和质量
zhulin 2009-1-2 22:48
人类旷古以来所提供的逻辑基元一共只有三个 时间、空间和质量。 这些逻辑基元数目是很少的,但是就是这些逻辑前提为人类发展自然科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从有时间 ( 天时 ) 的中华文明,到建立了空间的逻辑体系的古希腊文明,再到有了时间、空间和物质 ( 引力质量 ) 的西方的近代文明,逻辑基元的数目在扩大,实验的方法在改进,结果的精度在提高,表达逻辑体系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合理。 西方文化注重明确性,当然也有变通性,但是对于变通性,一般都很谨慎。东方文明有较大的变通性,我们的文明的经典是易经,一切都是从变动中来求通达,也许这与我们的先贤首先获得了关于时间的理念有关。在物理学上认识物质世界的两个原初理念是时间和空间。时间的理念首先是从东方人发展起来的,时间是变通性的理念,直到现在对于时间这个理念还是没有搞得很清楚。而西方人首先发展的对于空间的理念,是以明确性为主的,所以一步一步的发展了逻辑和现代科学。当然在明确性发展的同时,他们也在发展着变通性,他们总是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发展着变通性的理念,但是也总是不断地陷入不知如何变通的困惑。变通性一旦脱离了明确性,就会造成完全的迷失。 东方文化只要把明确性的逻辑的旗帜牢牢的树立在心中,其变通性的思维理念一旦放在明确性的基底上,我们的思维能力会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在正是人类思维的理念需要 变通 的时代,是需要建立一个在 时间 这个人类思维的原初理念基础上的,与 质量 相对应的逻辑基元的时候了! 要发展物理学重要的是发展对于力的认识。而力实际上是与物质模型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了解力的性质又必须要扩大我们对于物质存在形式的描述能力。这个物质存在形式的描述能力的扩大,又与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的深刻性有关,在时间和空间完全没有联系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得到对于像牛顿那样的对于物质存在的质点和质量的逻辑界定。同样我们如果没有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既是相互独立又有相互联系的那种逻辑理念,我们就无法获得物质存在的新的形式。所以对于物质世界的更加深刻的了解就得从对于时间和空间理念的更加深刻理解,而且这种理解不能停留在哲学式讨论的层次上,没有数字和运算的理念永远只是哲学讨论式的理念,成不了逻辑前提和逻辑基元,也不可能得到逻辑自洽的数学体系。 牛顿的物理框架就是以空间理念为基础的明确性的理念。质量这个逻辑基元是与空间联系在一起的,牛顿理论中所谓物质和运动就是空间的点在时间这个逻辑基元上的变化。 时间成了一个与物质无关的纯粹的逻辑量,物质的存在形式不随时间而改变的。这就是西方的现代物理学所落入的陷阱 : 因为一切物理量最终是要用一个数字来描述的,直到现在我们似乎只能在空间点上获得数字,时间是永远不停地均匀地流逝的,无法想象我们能够从这样流动的时间中去获得代表物理实在的映像,这个映像最终是要用数字来表示的。 实际上人们无法真正打破牛顿理论框架的束缚,就是由于无法建立在永远流逝的时间上获得数字信息的那种理念,因而不得不把 粒子 与空间的描述僵化的联系在一起。 质量这个逻辑基元是与运动和物质结构模型联系在一起的物理量,之所以能够有这个物理量仅仅是因为假定了万有引力的形式。这个力的形式是一种假设,但是它不是一般的人为假设,而是与人类自古以来对宇宙星体的观察,一直到赫布里的实验和开普勒从赫布里实验得到的行星运动规律相一致的,虽然牛顿表示了对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机制的忧虑:通过虚空来传递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所难以接受的。 ( 以上摘自宋文淼先生的部分博文 ) 必须清醒地看到,自然界是个有机整体,处于普遍联系和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时间、空间和质量作为自然科学的三大逻辑基元,它们之间必然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融合。从相互独立方面,人类获得了万有引力、能量、动量等一系列清晰概念,发展了科学和技术;然而,从相互联系融合方面,几百年来,却几无进展,致使现代科学越来越疑难重重,不但引力等机制说不清楚,还引发了暗物质、暗能量、初始奇点、宇宙大爆炸(第一推动)等许多虚妄的概念。 目前,从根本上解决三个逻辑基元 --- 时间、空间和质量之间联系的条件已经具备。对现已揭示的物理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关系:质能关系、德布罗意 -- 爱因斯坦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哈勃定律的深入分析发现,质量和时间的关系是联系这些基本的普遍关系的一条金纽带,并且这些基本关系的深刻含义或物理机制也将在其相互的联系中得以阐明。 如今,我们所尝试给出的质量(能量)时变关系: dM = - H o M dt 和 dE = - H o E dt ,把质量、时间、空间有机地联系和统一起来,较好地解决了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得到许多与实测相符合的结果,从而揭示了宇宙和地球的演化进程,并把原有经典理论作为时间跨度较短的极限形式包含其中。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44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应注重质量与原创性,限制数量
shangsh 2008-12-12 20:06
科学网博文应注重质量与原创性,限制数量 2008-12-12 科学网博主、博文越来越多。在讨论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之余,也该考虑一下博文的数量和质量了。 与学术论文类似,本人认为科学网的博文应注重质量与原创性。 1. 不宜连续转载其它博文。有时候打开最新博文列表,看到一篇篇出自同一博主的博文,而且多是转载。且不说版权问题,大量的转载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对什么有兴趣,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必要时附上相关报道或其连接。 2.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写博文往往是在业余时间。一个人如果一年写几十篇学术论文,很难想象多少篇是有水平的;如果一个博主每天在业余时间写10篇博文,能指望几篇高质量的呢? 建议:限制一个博主每天的发文量(例如1天最多3篇),以保证质量。
个人分类: 杂论|4329 次阅读|6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六:不辩还不能明白的道理(1)
ysxbhxf 2008-11-28 00:18
  我在和王志明主编辩论时,他写了博文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386   ,在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很尖锐的观点,指责中国科技期刊的编辑、主编和编委会的不作为,并举了这样的假想例子来支持他的观点: 如果中国办一本期刊,名叫zero,而且能把Nature所有的编辑都挖过来,包括学术编辑和常务编辑,那么中国的zero就是Nature量级的期刊,办好Zero不需要改变国内不公平的政策; 如果中国再办一本期刊,名叫one,而且能把Science所有的编辑都挖过来,包括学术编辑和常务编辑,那么中国的one就是Science量级的期刊,办好one也不需要改变国内不公平的政策。 由于我在博文答王志明主编之二:中国科技期刊界不缺设计大师的眼光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224   已经声明我和王志明主编的辩论到此结束,所以尽管我不同意王主编的观点,也决定不再辩论了,我不想在科学网上给那些只知道看热闹而不知道思考的看客们增加茶余饭后的乐趣。学者刘进平当时就在王主编的博文后面写了这样的评语:王编辑的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可能启动新一轮的抬杠. 在这期间,黄庆博士写了博文加州阳光之四十 中国期刊的编辑就是民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712   ,对王主编的观点进行了有限的支持,黄博士说:我完全赞同王志明同学这篇文章的论点,科学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所发表的论文,而如何吸引好的论文是由主编和期刊的历史声誉决定的,而不仅仅是IF。黄博士在回复蒋新正先生的评语时这样说: 民工的比喻就是说编辑没有起到科技期刊学术领域领导者的作用,仅仅只是一个承载物罢了。这样的态度和角色谁能指望成为国际一流期刊? 到这里我感觉到已经出国多年的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的科技期刊的真实情况非常陌生,他们只能从中国科技期刊的外在表现来推测中国科技期刊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上王主编和张编辑的辩论升级为争吵了,于是我便写了系列博文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一、二、三、四等,希望让王主编和黄庆博士这样的学者们对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我也决定重新与王主编展开辩论。而这时候,学者刘进平写出了博文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005  ,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将国内自然科学中文期刊分为基础科学类、应用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的话,那么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就是终结与消亡,全部采用英文发表与出版才是唯一出路。在我写博文反驳后,学者刘进平又写了博文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是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不二法门,并在文中这样写道: 我虽然不同意王志明博客《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386 )里的主要观点,但却同意他对 中国科技出版界的指责 在科学网上,中国科技出版界的人士们一再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由,把中国期刊质量差的责任推给了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这些人也进一步抱怨中国的科研评估体系,把高质量的稿源推给了国外期刊。中国科技出版的有关管理部门,也开始要求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支持国内期刊。好像期刊质量真成了科研工作者的问题 。 因此,我现在正好有机会将王主编和学者刘进平的一些观点在同一篇博文里进行分析和反驳。感谢各位看完上面一大堆对于辩论背景的交代,下面就是我对王、刘二位部分观点的辩驳,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不欢迎漫骂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 1 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的问题所在 无论在哪里办科技期刊,其影响因素有这样一些:政策环境、投稿选择环境、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编辑部和编辑的工作、审稿人的作用、办刊经费、场地等工作条件、发行方式和渠道。要比较两家期刊办得好不好,应该在上述因素对期刊的影响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开展比较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王主编在国外办刊时,根据王主编的描述,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编辑部编辑的工作、办刊经费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当他把自己的期刊卖给Sringer后,办好期刊要面临的因素实际上只有: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于是他认为:我做NRL的主编,我就是这么个水平。这就是 为什么NRL到现在还没有Harvard和MIT的投稿,因为这些单位的稿子质量太高了,都流到高IF的Nature,Science,和Nano Letters去了 。由于他把主编和编委会与编辑部编辑看成是一种身份:编辑,因而得出了编辑水平不行,当然就没有好稿源的结论,将这个结论用来指出中国科技期刊办好的途径时,自然就是: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要提高编辑水平。显然,这是王主编想当然的结论,因为他并不了解中国的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在哪里。 我所服务的期刊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是第一位的,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中文科技期刊之一,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公平的投稿选择环境、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编辑部和编辑的工作、审稿人的作用、发行方式和渠道。其中我们难以改变的因素是:政策环境、公平的投稿选择环境、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审稿人的作用。其他因素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但对这四个因素我们却只能望而兴叹。因为政策环境过分重视国外SCI期刊的导向决定了不公平的投稿选择环境,不公平的投稿选择环境直接影响了中国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少和稿件质量差,再加上相当多的中国审镐人中没有像为国外期刊审稿那样为中国期刊尽心审稿,结果是:我们的期刊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中文科技期刊之一,但上面发表的论文的水平与中国相关专业产出的论文的最高水平相比,大部分论文是二流水平或以下,也许有个别的是一流水平。 由此可见,当王主编为 还没有Harvard和MIT的投稿 发愁时,我们在为还没有能在NRL发表的论文发愁。这并不是说我们把能在NRL发表的论文退掉了,而是几乎就没有这样的稿件投给我们。即使是我们的英文版期刊的稿件质量也是如此,虽然它早就是SCI和EI收录的期刊。 这就是我反对王主编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的理由,我并不是说编辑水平不需要提高,而是说目前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最关键的是要有高质量的稿件投给中国的科技期刊;而中国科研人员不把好稿件投给中国科技期刊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环境过分重视国外SCI期刊的导向。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5926 次阅读|5 个评论
1100道检测关为何实效?
mqjiang 2008-9-15 09:10
早上打开新闻就看到了这个: 三鹿事故嫌犯身份确定 多为牧场挤奶厅经营者 中新社石家庄九月十四日电 (记者 田张梦 高新国)河北省政府十四日对外通报,三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目前被刑事拘留的十九位犯罪嫌疑人中有十八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挤奶厅的经营者,河北警方正全力彻查。   十四日,河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调查进展情况。河北省公安厅政治处副主任史贵中表示,事发后,警方经过深入调查相继排除流通销售、产品储存、生产加工环节添加三聚氰胺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原奶及其原材料采购环节。   据介绍,三鹿原奶来源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牧场模式,这种模式是集中饲养百头以上奶牛,集中饲养、统一送奶;二是奶牛养殖小区的模式,由小区业主提供场地,奶农在小区内各自养自己的奶牛,由小区统一采奶运送;三是挤奶厅模式,奶农各自散养奶牛,统一到挤奶厅采奶;第四种就是以上三种模式的交叉。   警方调查发现其中有四十一户经营者有掺入三聚氰胺的重大嫌疑,在摸清了这四十一户的具体位置,负责人及其员工的基本结构和活动规律之后,警方于九月十二日凌晨五时组织涉案地的近八百名民警进行清查。现场查获疑似三聚氰胺物质。   史贵中说:经过对其中七十八名有关人员进行依法传唤,其中十九人因为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依法刑事拘留,其中十八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挤奶厅的经营人员,还有一人是非法出售添加剂的经营人员。据他们供认,向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奶中的蛋白质监测指标,非法牟利。   据悉,今天,河北省公安部门成立案情侦破领导小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誓不放过任何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将对已经报案的犯罪嫌疑人加大审讯力度,弄清三聚氰胺的来源、添加过程,追踪相关涉案人员,全力尽快彻查此案。(完) 既然是原材料问题,那么三鹿的质量检测为何不起作用? 搜索三鹿的质量检测网页,发现早已经打不开.不过利用google还是打开了该网页在8月27日的缓存: 三鹿 集团质检中心分别设有理化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仪器分析室,担负着集团全部原辅材料、成品、外来样品的 检测 任务。现有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90%,通过国家乳品检验职业资格的人员占90%以上。2006年,质检中心获得了国家实验室的认可证书,实现了一次认可,一个标准,一次检验,全球承认的目标,为产品 检测 与科技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证。 在设备方面,配备了一大批进口 检测 设备与仪器,建成了国内一流的 检测 机构,在微生物分析上选择了英国生产的120型微生物快速测定仪,奶粉营养理化指标分析采用瑞典波通公司生产的8620型近红外分析仪,在维生素分析上采用了美国WATERS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PE公司的气相色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仪,在微量元素分析上选择美国P E公司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使中心具备了生鲜牛乳、奶粉、豆奶粉、灭菌奶、酸奶等一系列乳制品各项指标的全项检验能力。 在 检测 体系上,集团建有完善的质量 检测 体系。严格奉行科学严谨、公正准确、及时高效、服务优质的质量方针,以完备的技术力量提供优质、高效、全面的 检测 服务。中心严格按照标准对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 检测 ,实施二次监测制度,即下属各企业 检测 合格后,集团还要进行二次全项监测,合格后产品才能出厂。公司专门设立了产品样品储存室,对每一批次出厂的产品留样,在保质期内观察、分析其质量变化,对市场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与跟踪。同时,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产品召回制度。为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提供保证。 2008年,投资近2000万元的集团中心化验室投入使用,为 检测 工作再上水平搭建平台。 看着真是感到一种讽刺!问题牛奶,连老百姓都能看出有浑浊悬浮物,这些高科技的专业检测人员,设备却是一路绿灯.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掺入三聚氰胺的牛奶是如何逃过1100项关口,而被制成奶粉的呢?700吨受污染的奶粉又是怎样流向全国的呢?它们怎么成为漏网之鱼的呢? 网友们更大的责问是,为什么之前已经出现的预警信号,没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难道只有发生身体预警这样的悲剧,才能引起重视?
个人分类: 席谈时事|39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380公斤炸药炸不垮40岁危桥”想到的
刘玉平 2008-7-27 15:48
由380公斤炸药炸不垮40岁危桥想到的 《华西都市报》 2008 年 7 月 26 日 第四版,登载了这样一则新闻 380 公斤 炸药未放翻 40 岁危桥 ,说的是年满 40 岁的沱江一桥在汶川大地震受到了较强影响,地震后被宣布为 危桥 。 2008 年 7 月 25 日下午 4 点 ,简阳市对该桥进行爆破拆除,炸药用量多达 380 公斤 。但在震耳欲聋的巨响沉寂后,这座大桥依旧岿然耸立,桥墩、桥拱和桥面基本保存完好。简阳市数万居民目睹了这一情景 9 年前,重庆的綦江 虹桥 垮塌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座大桥刚刚投入使用就垮塌了 而从近期网络上的一些资料看(例如,参考文献 ),在汶川大地震中,很多新建成和在建的建筑也未能幸免于难,甚至包括一些重点工程项目 上周末回乡,几位朋友小聚闲聊时,一位自打穿开裆裤就在一起玩的 老铁 感叹道: 现在的建筑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我自己买的房子这才住进去不到 5 年,墙面已经有好多条裂缝了。而我老爸他们的房子住了快 30 年了,虽然墙面有时候渗水,却没有发现什么裂缝 是啊! 40 年前的 危桥 在 8 级地震和 380 公斤 炸药的考验下依然挺立,无声地述说什么呢?过去我们也曾贫穷,但艰苦朴素、以国为家的民族美德让我们能够把一分钱当两分钱用,工程项目以节约成本、高效高质为荣。现在的工程项目投资动辄计以百万、千万、上亿,其中投入用到实际的又有多少呢?为什么随着有关的法律规范越来越多,还有国家和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工程质量反而普遍大不如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事故也越来越多了呢? 380公斤炸不垮的沱江一桥 綦江虹桥 彭州市小鱼洞大桥 ***参考文献*** 380公斤炸药未放翻40岁危桥(《华西都市报》2008年7月26日) http://www.wccdaily.com.cn/new/html/hxdsb/20080726/hxdsb167553.html 新浪网:重庆高法对綦江虹桥垮塌案作出终审判决 http://news.sina.com.cn/china/1999-12-12/41132.html blog.sina.com.cn/s/blog_49b9a9d101000bc1.html 王鹰:震区考察照片(《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24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5377 次阅读|7 个评论
学校逼学生用国家项目资金多多养活期刊—浅谈期刊的几点怪现状(一)
zjwang 2008-6-28 21:01
上了两年硕士,无论是学校要求毕业要发表文章还是导师要求出成果的原因,现在对期刊与投稿有一些接触,也有一些感触。当然少不了发现的一些以前不熟知的怪现象,实际上我认为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现在很多学校或学校中许多学院都要求学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一般博士要求比较高,比如SCI、或中文核心。而一般硕士要求都不是很高,有的要求只要公开发表就行,或好一点的要求中文核心,可能还要求更高(不大清楚,硕士这方面很少听,因为一般讨论博士是否要发表SCI比较多)。 所以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就要至少发表一篇文章,而在硕士阶段一般刚刚接触科研,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2年的硕士,第一年上课,打点杂,很多人还没进入状态,就已经要做毕业设计准备毕业了。但是学校有这个要求,而且还是答辩之前就得见刊。因为一般审稿加发表,一篇文章至少需要大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大都在第一年快结束时就得把文章投出去,可是第一年别说没有做科研的状态,就是时间也被上课占用了,哪有科研成果可供发表呢?于是,很多同学只能把平时打杂的东西写成文章,其实就是一种技术重复性的工作,也就是把别人做过多次的自己工作的流程写出来,至多是换了数据而已;或者毕业设计的综述,但是一般综述是大家才写的(好多期刊不收学生的综述),因为一个硕士生看的阅历或时间还有限,看的文献不全,再一个很难有综合分析提出自己一些观点看法的能力。当然,三年的硕士时间就充裕一些,第二年倒是可以研究出点东西,但是要说研究出什么很不错的成果也很少,不然中国还了得,因为有这么多的三年硕士。 文章写出来,是要发表的,可是这些文章往哪投呢?一般,如果时间不急的话,首选那些所谓级别高(如中文核心,对于不好发文章的专业的硕士来说也够了)但质量垃圾给钱就发的期刊,再就是普通期刊,如果时间来不及或者质量高的文章在毕业前不能刊出的话,那学校的增刊成能了首选,只要是本校学生,一律来者不拒,这一点学校真是太人性化了,他怕你不能毕业嘛。 全国多少硕士,而这些文章,说句实话,参考价值真的很小,除了作者、导师、编辑和审稿人,估计也没多少人看了。可是还费时费力地刊登出来,浪费了编辑人员工作、浪费了编辑时硬件资源、浪费了纸张和印刷成本,浪费了国家的项目资金,因为这一切的费用都是由学生买单,当然这钱一般是由导师的项目出。 而且有的学生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以前评职称用,拿着导师的项目的钱到处发表质量低下的文章。 我不知道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发表文章的目的,是为了逼学生做出科研成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还是为了拿这些来作为自己的研究水平指标。 但是,我知道这种要求,对于名誉与质量名不副实的期刊、容易发的普通期刊和学校增刊来说,他们是最高兴的。因为他们有人养活,越多学校要求,就越多学生用国家项目基金养活越多人,学生发的质量低下的文章越多,用国家项目基金也养活越多人。 逼学生做出科研成果,为什么学校开办增刊?为什么不在毕业时要求严一些,要在毕业时拿出真东西出来?而平时可以要求在行业认同的期刊上发高质量文章,不在行业有没有好评的期刊上发表低质量文章。 培养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这个我也非常赞同。但是为什么非要发表出来?能不能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或者论文写作课上(这个准备在以后讨论)按实际的当前期刊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完成一科论文写作作业,让本校期刊编辑、专家审稿、评审,根据写作规划、写作技巧、文章结构和内容给出成绩,同时推荐优秀论文发表。 拿学生的论文作为研究水平指标,我想这个站不住脚吧,一般学校现在比的是SCI论文数量(暂时不管是否合理,是否有人反对)。 希望学校不要一刀切,让所有的硕士生发表文章才能毕业。希望学校不要再逼学生拿国家项目资金去多多地养活一些期刊。 相关: 名不副实期刊很受欢迎浅谈期刊的几点怪现状(二) 期刊关系户浅谈期刊的几点怪现状(三)
个人分类: 杂谈|4684 次阅读|3 个评论
半个专家之谈:地砖实木地板实木复合板竹地板强化板之比较/各类实木地板比较
剑走偏锋 2008-3-19 13:55
最近为了 装修 ,老是跑市场,看资料,请教行家,也快成了半个专家了,在这里,花点时间,把自己心得给大家谈谈,或许有点助益.但更希望有经验有理论的行家多多指点: 一\地砖实木地板实木复合板竹地板强化板之比较/各类实木地板比较 地面用什么材料好?可以说各有所长又有所短,要看 环境 主人爱好与经济实力之不同 1\地砖:优点在于美观大方,尤其是客餐厅连成一体时,更显大方;耐磨,好保养,拖地可随便拖.这些是其长处.但不足在于冬天脚感太冷,所以不适合卧室,只能用于餐客厅与过道;再就是万一一块地砖打破,补起来就很难;还有就是施工时间长\也繁琐. 其价位一般在180-300元/平米.属中等.但安装费工,一般包材料包工每平米再需加20元或稍多. 2\强化板:优点是价格便宜,每平米多在70-100元之间,60平米以下的建议不用;安装方便(如果地板是净价则安装费一般要加8元/平米,可拆除替换,好保养,耐磨;缺点也不少:脚感不好,太硬;绿色健康角度看也有些问题,虽说是E1标准,但总有些有害气体持久散发.建议在卧室不用强化板. 3\实木复合板或多层实木板:大多是三层,上面一层是较好的耐磨实木,中间层是软木,下层是防蛀防潮的.与实木地板相比,安装方面,大多可不用打地拢,可替换修补;脚感远比强化板好;有实木地板的心理感受;比实木地板耐磨.缺点在于国内多数为E1级,没达到欧洲E0标准,仍对健康会有所影响;有些种类表板容易变色;保养如实木地板不方便,也怕水,价格也不便宜,多在130-200元/平米,比较而言,多层实木地板在客餐厅(餐厅要选表层硬度高的)较为适宜,卧室可安装E0标准的地板. 4\竹地板:日本人85%用竹地板,美国人也有65%.欧洲也有一半人用.在中国却不到25%用.其优点在于:美观(多种可选)自然典雅,冬暖夏凉;硬度高,较之实木地板与实木复合板耐磨,基本能做到防腐防蛀;安装方面(基本上不打地拢)替换补修方便.不足在于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出霉;价格也不便宜,与实木复合地板相当.从 环保 角度看,稍好于实木复合地板.建议在餐客厅铺设.竹是速生材,从社会资源角度看,用竹地板对社会有利. 5\实木地板:优势在于自然,色彩选择余地大;脚感好;污染少.不足在于要打地拢(地拢质量也影响实木地板使用),价格偏高(多大150/平米元以上,高档的可超过1000元/平米),安装不便,替换修补更不便;怕水怕热,不能湿拖,保养麻烦.部分木材容易开裂变形,或变色.不少木材不耐磨.建议客厅尤其是餐厅不用实木地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理世界系列重大难题
zhulin 2008-3-12 10:31
几个世纪以来,物理学一直是自然科学的领军者。以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标志,人类相继进入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时代和电气动力时代。 20 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诞生,以此为基础,人类实现了人工控制核能的伟大梦想以及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新兴的纳米技术和超导技术、空间探测技术与航天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一个全新时代,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包括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不断增强着人们向微观世界和宇宙空间深处进军的信心。 然而,在 20 世纪末期,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愁眉紧锁、目光疑惑,在看似晴朗的物理学上空,相继出现了 暗物质和暗能量这 两朵新的乌云,这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们被这两朵乌云及其可能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困住了,因为这些难题是现有理论难以回答的。 难题 (1) 暗物质是什么? ( 2 ) 暗能量是什么? ( 3 ) 引力是什么? ( 4 ) 时间是什么? ( 5 ) 空间是什么? ( 6 ) 宇宙本源 是什么? ( 7 )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为何相等? ( 8 ) 质量能量与时间空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 9 ) 哈勃常数 H o 到底是多少? ( 10 ) 物理常数 G 、c、 h 、 H o 之间有什么联系? ( 11 ) 精细结构常数 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 12 )宇宙为何以临界速度各向同性地膨胀? ( 13 )宇宙真的起源于奇点大爆炸 吗? ( 14 )太阳系在扩张 吗? ( 15 )月球为何逃离地球? ( 16 )地球总体上是膨胀的 吗? ( 17 )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 18 )洋壳是如何形成的? ( 19 )物质波粒二象性的本质是什么? ( 20 )牛顿三个运动定律的本质是什么? ( 21 ) 惯性是物质的内在本质还是整个宇宙的作用? ( 22 )先锋 10 号和 11 号等宇宙飞船加速度异常说明了什么?
个人分类: 科普|3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质量能量信息的统一性与三角关系
热度 2 zhangxw 2007-6-21 13:33
质量能量信息的统一性与三角关系 (2000.012) 张学文 (新疆气象科研所,乌鲁木齐,830002) ( 说明:本文原写于1994年,发表在1996年三期《新疆气象》上,1998年敲入电脑。其一些观点和语言是1994年的(有些改为1998年的)。用现在的复杂程度概念描述一些问题会更清楚,这留待将来再改吧。张学文于2000/1/5 )   2007.6.21:把个人网站的文章转过来,出现了一些编辑小问题,我无能为力,遗憾。读者可以在我的个人网站看到编辑得更清楚的稿子。 摘要 把涉及物质质量的质量不灭律、涉及能量的能量不灭律的表述方式改为使它们增值的方法不可能存在,并发现由于信息也有不增殖性,故而我们把涉及能量和信息的规律统一表述为一个不增殖原理。还把爱因斯坦的质量关系E==MC 2 进而扩展为信息与质量、信息与能量的三角关系。 关键词: 质量,能量,信息 ======= 现在很多人承认信息这个概念与另外两个概念-----质量与能量是同等重要的科学概念。本文现在把问题在向前引伸一步去研究制约这三个概念的基本规律是否也有共同性。我们发现,如果把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改变一下表述方式,那么它们就可以和关于信息的不增殖性统一表述成一个不增殖原理。而不增殖原理的提出不仅仅是质量定律、能量定律的一种升华,也是信息在科学上的地位的巩固与提高。而这对科学和哲学都有重要意义。 在欧洲,曾经有过一阵永动机的研究热,希望设计出一种机器在没有输入的条件下能永远向外输出动力(能量)。这个研究最终以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而将永动机判了死刑。能量守恒定律的告诉我们:宇宙间不可能存在着一种机器(或方法)使输出的能量大于输入。即能量是不可能增殖的。 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和无米之炊的不可能实现都是用否定的方式表述了能量和质量的守恒定律。而表述中机器、方法 这类词汇不妨在哲学上统称为变换机构。即使质量或能量增殖的变换机构是不存在的。当然,世界上不使质量或能量增殖的变换机构还是很多的,图1给出了示例。 本文还引入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即信息与质量(能量)之间也类似地存在着爱因斯坦提出的能量与质量的E=MC 2 型的关系。 1 . 永动机与无米之炊 在中国,曾经有一句民谚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话的科学表述就是法国科学家发现的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宇宙间不可能存在着一种机器(方法)使其输出的物质的质量大于输入,或者说使质量增殖的机器(方法)是不存在的。 图1. 三种(质量、能量、信息)变换机构模型与个例   模型 输入 信息 信息变换机构 输出 信息 个例 电磁波 电视机 电视图象 个例 气象资料 气象台 气象预告 使 { 质量 能量 信息 } 增殖的机构是不存在的 ===========   模型 输入能量 能量变换机构 输出能量 个例 电能 电动机 动能 个例 化学能量 发电厂 电能 模型 输入质量 质量变换机构 输出质量 个例 木材 木工厂 桌子 个例 小麦 面粉厂 面粉 作为能量变换机构,电动机、发电厂、电灯炮、水磨 都是其例。作为质量变换机构,面粉厂、木器厂、各种化工厂,以致一切工厂都是其例。那么什么是信息变换机构呢?显然,信息变换机构的核心任务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在输出。图1中给的收音机的例子就是把承载于电磁波上的信息经过检波、放大等最终以声波形式输出信息。而电视机、计算机、语言翻译人员、气象预报人员、老师 都是其例。 如果把数学家在专业书籍中所表述的内容变成大众化的哲学语言,那么它的含义就是 对变量作任何变换,都不能使它的信息含量增加,最好的情况仅仅是使信息不减少。 从能量定律引申出能量变换机构(如电动机)不能使能量增殖,从质量守恒定律引申出质量变换机构(如化工厂)不能质量增殖。现在又从信息论中引申出信息变换机构(如收音机、气象预告人员)也不能使信息增殖。这样,我们不仅看到了质量、能量、信息三个概念的同等重要性。更进而从规律的层次看到它们的共同性,统一性。 信息:   2. 信息在变换中可以增殖吗 信息变换机构这个词概括了独立于能量变换、质量变换之外的另一大类变换机构(有些变换机构可能同时含有这三大类变换)。这样就引出来另一个问题:能量(质量)守恒定律引申出输出大于输入的能量(质量)变换机构是不存在的,那么对于信息有没有这么一个限制?难道信息在变换中可以增殖吗? 近年来涉及信息革命的文章很多,一些人在讲信息可以放大,一些人说现在是信息大爆炸。这些提法都给人以信息是可以增殖的印象。借来一份资料复印几份了留下后把原件送还,这个过程也给人以信息可以扩大多少倍的印象。 上述信息可以增殖的认识对吗?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信息在变换中的规律性与能量、质量在变换中的规律性是一样地残酷,它们都是不可增殖的。 要论证质量在变换中不可增殖,18世纪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把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看得见的物体和看不见的气体的质量一一测量,从而得出质量不灭定律。在当时条件下如何科学地计量气体、液体、固体的质量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要论证能量不可增殖,那么首要的一环是科学的计量不同形态的能量。这一问题是随着焦尔的热功当量的实验成功才克服了最后得到障碍的。 今天要讨论信息是否可以增殖,显然要首先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定量并且科学地计量信息。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1949年以前并未解决。1949年申农(C.E.Shannon)创立了信息论才科学并定量地解决了信息的计量问题。目前,在计算机和通讯领域,常以比特(Bit,或叫位)为单位计量信息的多少。有时更常用字节一词,它等于8比特。所谓1兆(10 8 )内存的计算机实际是说内存为100万个字节,它约折和50 万个汉字。 信息论,原是关于通讯的一种数学理论,对于信息变换问题,它有如下结论: 设有随机变量x和y。现在把变量y含有关于x的信息记为Iy(x).如果把 y变成另一个与y有函数关系的新变量z,那么只有当y与z是互为一一映射时z含有的关于x的信息量Iz(x)才与Iy(x)相等,否则Iz(x)=Iy(x). 看来科学家对科学定义的信息量的研究结果是它在变换中也不可能增殖。而群众中的定性的语言并不是严格意义下的科学结论。资料可以轻易的复印并不代表信息变多了。信息大爆炸仅是说用现代技术传递一个或者仿制一个信息很容易。但它并不代表创生了新的信息。法国取得世界足球赛冠军的消息可以在一分钟传到世界各地。请问,你能创造一条真实的信息说巴西取得了冠军?这显然不可能。 我们应当冷静地看到,质量是客观物质具有的、能量是客观物质具有的它也是个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的客观物理量。故而我们必须承认在变换中信息也是不能增殖的。 3. 不增殖原理 对这种共同性可以用如下的语言表述:   也可以把它称为 物质的质量、能量、信息的不增殖原理 。 科学史上还提出过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第二类永动机。它的原始构想是使温度均匀的物质(如海水)自动变成一部分更热而另一部分更冷(总热能不变)进而利用温度差产生例如电能 。这种机器如真的存在,我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人类用不完的能量。 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宣布了第二永动机的死刑。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有几种等价的表述方式,通俗的一种是热量仅自动的从高温转向底温,有时也可以说成第二永动机不可能存在,更抽象一点则说成熵只可能自动增加 质量和能量的不可增殖性在现代是尽人皆知的事了,但是至今关于信息的认识在多数人当中是把握不准的。这导致一些文章仍在宣传信息是可以无限增殖的。这种误导严重地影响了信息不可增殖这一极为重要原理的阐明与传播。 哲学家不是说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吗?现在,从一个重要侧面把这两个定律与信息的一个性质作了进一步的升华与综合。显然这对于认识世界的内在关系有这重要意义。哲学家和科学家都会欢迎这个新认识。 如果物质的质量是可增殖的,那么阿拉伯故事中的神灯就成了现实。如果能量是可增殖的,一切大型发电厂都是多余的,每家(人)有个永动机就解决全部的能量需求。如果信息可以增殖的,我就把存折上的存款数字的后面多创造20个零(或者把它复印很多份),使自己变成最大的富翁。今天的信息是16届大力神杯世界足球赛法国得了冠军。如果信息可以增殖的,我就创造另一个信息说巴西得了冠军。A先生在总统竞选中失败了,如果信息可以增殖,我可以发一个信息说A 先生在竞选中胜利了。现在是1998年,我创造的一条新信息是:现在是1000年或者3000年。 看!信息如果可以创生,每个人都可以发财、当总统,可以进入时间隧道回到过去或者提前到达未来。而科学家也成了多余,创造信息的机器可以创造出关于万有引力的另一个或几个公式。 仔细想想不难发现,无论是质量、能量还是信息如果真的可以无中生有,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就混乱到面目全非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对不可增殖原理的进一步阐述与应用,显然有大量工作等待我们去探索。 4. 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存在问题也意味着另一类变换机构(机器)是不存在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已经讲了使质量、能量、信息增殖的变换机构是不存在的。那么第二类永动机的不可存在性是否是我们提出的不增殖原理的一个推论,还是除质量、能量和信息之外还有另外的(独立于这三个物理量的)物理量也具有类似性质? 由于信息是个与熵密切相关的概念,而熵又经过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第二永动机联系,所以我认为第二永动机的不可能存在性是可以通过信息的不增殖原理推导出来的。笔者相信将来会有人完成这个证明。 显然,如果第二永动机的不可能存在性可以从信息的不增殖原理证明(推导)出来,我们也就看到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人认为是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只是信息原理的一个重要特例。 这些问题显然都是值得深究的科学与哲学问题。 5. 爱因斯坦公式的折射 在爱因斯坦以前,人们是分别承认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这两个定律,而不知这两个定律应当进一步统一为质量、能量的守恒定律。随着本世纪发现了原子核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竟可以比反应前的质量少,这在当时几乎成了科学危机。而爱因斯坦提出的质量M与能量E 的关系式E=MC 2 则克服了上述理论危机(C 为光速)。这个公式把质量与能量从绝对对意义上联系了起来,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融为一个定律了。 现在如果把信息放在与质量、能量同等重要、密切相关的位置并进而明确它们都具有不可增殖的性质,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信息与质量或者信息与能量之间是否也应当存在着与E=MC 2 类似的关系?或说爱因斯坦的公式是否也应折射到信息上去。 这显然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析。浅层次的分析是问为了荷载单位信息需要多少质量的物质。深一层的问题是1克物质可以变成多少信息。 古代,为荷载一个汉字大概要用1克物质(写到竹子上)。而最近的新闻报道说韩国制成了256兆位的计算机存信息的芯片(这是1994年的语言)。我折算了一下它大约是1克物质可以装上100万个汉字。而随着科学进步1克物质可以装载的信息量还会提高。但是即便将来真的能以单个原子或电子的有无表示信息,1克物质可装载的信息量可以更大,但它仍是个有限值。这个信息与质量的极限比值就初步具有信息与质量的绝对意义下的联系关系了(而这个比值是有待我们去测算的)。 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还含有质量减少M,则能量就增加MC 2 的意义。因而更深层次的信息与质量的关系应当分析例如某种原子核反应中质量的减少过程信息量是否有增加?这些脱离了质量(注意,我没有讲脱离物质)的信息是以能量为载体吗?如果是,那么单位能量最多荷载多少信息(无线电波就是荷载信息的一种能量)?信息论中关于信道宽度与每分钟发送的信息量的关系是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目前无力断言。 再进一步分析尚可看出,如果承认信息是独立于物质的质量和能量的客体,那么就要提出自然会存在着两种过程,在这两种过程中质量或能量减少了,但于之相伴,信息则增加了。与E=MC 2 对应的公式应当给出上述过程中信息的增加量与能量的减少量的比例关系。 这显然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大问题。限于本文主题的约束,目前不宜在深入议论了。 对目前谈及的质量、能量、信息的三足鼎立的关系我们用图2来表示。在图中引入的信息与质量的换算常数则是自然界的又一基本常数(也可能是已知常数的某种函数)。它究竟是多少尚待科学家研究。   图2. 质量能量信息的关系   6. 结束语 信息的不可增殖的特性的明确有利于认识信息这个量的客观性与物质性,有利于把信息放在与质量、能量对等的三足鼎立的地位。 一旦认识到这三者的对等地位,又会引发出一系列极为重要的科学问题与哲学问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张学文,气象预告问题的信息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1.|7235 次阅读|2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