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非小镇古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北非老城小镇风情(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旅行见闻之二)
热度 1 cherrylu1960 2019-12-14 17:51
去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往往都要品味一下那些特色小镇风情,感受一下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魅力。北美如此,北非如此,南欧也是如此。 被我们戏称为“摩二牙”的旅程,自然也免不了看古城、览小镇(不一定是真正的“小镇”)的路线设计。从北非的摩洛哥到南欧的西班牙,貌似走马观花式的行程,走过了几个古城,游览了几个特色小镇,印象深刻的还是有那么几个。 其实,很多小地方连名字都不容易记住,仅 凭俺这烂记性全部记也有点困难。 好在,“好记性不如勤动手指头”,当群里76岁的老先生掏出随身的小本子戴上老花镜,认真记录着一路的景点见闻时,俺已经迅速用手机地图定位景点,地址名称都有了,搜索相关介绍拷贝到手机记事本中,备用。编辑出身,干这个还是挺高效的。随走随记录,晚上回去不再花时间整理照片,抓紧休息。这个行程,感觉还是比较轻松的。 出发前特意看过老电影《北非谍影》(又名“卡萨布兰卡”,1942年上映),不知是这部电影催生了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这部老城的旅游热度,还是这座城市旅游热度的升级让人们不自觉想到了《北非谍影》,反正在俺发的这座城市相关的朋友圈中,留言中出现“北非谍影”这四个字的不止一个人呢。 当然《北非谍影》这部电影既没有反映那个时代那个城市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也没有给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留下多少70多年前的影子,只是上世纪40年代初二战中期特定历史条件下,围绕一群从欧洲(法国)逃亡到这里的人,所发生的故事的一个写照,卡萨布兰卡,当时是隶属于法国的殖民地。 此次旅行的第一站,对于号称人口600万的卡萨布兰卡,除了宜人的地中海气候,比较老旧的城市设施,其实没有太多可以书写的,除了在《北非谍影》中出现的网红咖啡馆门口打个卡,逛逛哈桑二世清真寺广场,在号称迈阿密海滨大道的地方溜达一下,就是走一圈哈布斯老城,感受一下当地人的悠闲生活。卡萨布兰卡,一个充满法国情调的城市,其实整个摩洛哥尤其是大城市都是如此吧。 电影《北非谍影》中故事发生地之一的咖啡馆现在也成了网红咖啡馆,游人纷纷在这里“打卡” 重点还是看一下摩洛哥的古城小镇风情吧。菲斯和舍夫沙万,不同的小城不同的风情。 菲斯整个城市不算小,是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坐落着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 来菲斯,重点看的是费斯古城,这座皇城建于公元9世纪,也就是1000多年前。被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的。整个古城内街道狭窄、纵横交错,不跟着导游一定会走丢。很多地方窄到只能供一两个人通过。因此,毛驴仍是百姓主要交通工具, 还有手推的架子车。独特的街道设计、古老的交通工具,无疑也增加了这里的浪漫情调。这里的一些景点都进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大大提升了这里的名气。 人家的古城“保护”力度不得不令我等惊叹羡慕。要是我们恐怕早拆了重建了,生活太不方便了。 登高远望菲斯老城,密集感出来了吧。 进入老城,著名的菲斯蓝门,这里的人气还是比较旺的 手提重物的阿拉伯妇女,弄个自行车也好啊 狭窄的街道 市场里孤独的老人 世界第一所大学卡拉维因大学(Qarqouiyyin) 老城里的古兰经学院 古都修建者伊德里斯陵墓(Moulay Idriss Zaouia) 菲斯古城皮革制造加工业发达, 臭名昭著的大染缸也成了游人必看的景点之一,真臭啊 相比充满阿拉伯人生产生活气息的菲斯古城,始建于1471年的舍夫沙万则更像是一座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这座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小山城(海拔高度564米),用蓝色小镇形容在形象不过。大多数民宅门口、阶梯和墙壁都被涂绘成蓝色,像童话中的世界一般。 这里远离大都市的繁华,作为回教国家的小城,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这里也是此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之一。 人们为何钟情于蓝色,一般人都会想到,天空和大海都是蓝色,蓝色象征自然,也象征平和吧。 延伸问题:如果把王府井大街的建筑涂成蓝色,会怎么样?呵呵,那一定会显得很不协调,建筑的设计包括色调,一定会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也许,只有像舍夫沙万这样远离闹市,安宁平和的小城,享受与蓝天融为一体的蓝色才显自然协调吧。 幸运的是,我们在舍夫沙万的参观经历了先雨后晴的过程,真的感受并拍到了天空之蓝与建筑之蓝融为一体的童话般的景象。 雨后的舍夫沙万,宁静的石板小路 这里也有秋景 舍夫沙万,一个非常适合拍照(如人像照)的地方。可惜俺不是美女,放上去拍煞了风景,就不放人了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城外的古城堡乌达雅堡以及城堡外的大西洋风光
个人分类: 走遍天下|429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