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越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定向越野——要不要参加?算浪费科研时间吗?纠结!
lieyingyihao 2012-3-14 10:00
今天看到学校中央大道边上挂出了巨大的海报——定向越野,期待您的参加。驻足观看,不由得为之心动,体验一把新事物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户外运动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不过总是没有勇气去实现,想人家常说的的那种“放下一切,背上行囊,去旅行”的魄力我是没有,不过这种能体验一把的机会我不想再失去,我要参加,我要参加,不管结果如何,重在参与。 又想起昨天上英语课,老师叫我们做了关于“旅行的意义和准备”的演讲,当时我的看到了那些优美的画面,那种旅行的乐趣,哎??什么时候我也能放下手边的事情去hiking,想来真是一件难事啊!!我知道对有些人来说这并不是难事,但是我敢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难事(包括我),是心态的问题啊,真是不好改啊!! 又想到了这些天混迹于科学网,那些理智的学习方法都没有错如“没有时间的投入不可能出来科研成绩”等等,所以我在努力的照着做,那么说我想参加这个活动到底算不算浪费时间在没有的事情上呢??好纠结啊!希望有好心大牛来跟我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呵呵!!
2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Riverhead 22公里森林越野行 - 艰苦的行军
热度 1 harveyho 2011-2-5 18:27
Riverhead 22公里森林越野行 - 艰苦的行军
四个素不相识的人组成了一个团队,参加4月在Taupo举办的100公里慈善行。四个人里,有两个来自葡萄园,一个刚大学毕业(室内设计),一个生物工程研究人员。团队名字叫'Strangers in the Night'。这个周末是第一次模拟训练,在Riverhead森林越野. 四个人里只有我有空参加。是一次很好的练兵,体会一下越野的滋味。这是营地。 有的队连续两天拉练,已安营扎寨: 注册点: Oxfam的人介绍路途特征,Oxfam的宗旨: 下午分三批出发,3:30, 4:30, 5:30, 看各个队期望有多长时间夜间行军而定。我一个人当然不想夜间行(后来才知这是个多么正确的决定!)3:32分出发。 先大路爬坡,这种路属于最好走的。 一边10公里跑,另一边32,22公里越野,不要走错: 伐木与成木: 这是艰苦行军前的最好风景:在山顶一览众山小。 马上转入真正的森林道路。 原来我们行走的trail也是山地自行车(MB)的trail,而MB上午刚举办过比赛,虽然天没下雨(谢天谢地),有些路段也非常泥泞。 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苦不堪言。我就一脚踩入泥水,滑倒,看我的手,及右下的一点血迹: 甚至没办法通过,有地方一定要淌水。还有个水塘,也是完全把路阻断。注意:我们是第一批行军,还有很多人是在夜间通过这些路段,全靠头灯! 大概有2/3的路在森林里,参天大树: 在森林转苦了,忽然看到: 真美啊: 视野开阔,这些路也很享受: 饮水也是问题。只带了600ML水,对水站不熟,不知有无供应,什么时候供应,所以省着喝。行走了两个小时已经dehydrated,才第一次喝水。还想如何把剩下的水留到6:30喝。下午天热,正是口干舌燥,撑不住时,看到: 觉得工作人员像天使一样:) 水太重要了! 她告诉已经走了12公里,用了两个小时二十分钟: 后半段虽然也有难过的路段,但泥泞路少了,这就好。这是后半段最美的风景: 跟另一组团队共同走了好几公里: 4个小时45分钟后终于到达营地,天已暗。谢天谢地没有在黑夜行军,但Oxfam就必须这样了。 走完后我的鞋袜: Course Description: With milling going on in some parts close to the base we’ll take you all the way up Barlow Road to start with (sorry about that, but don’t worry 95% of the trails are still there, and they are looking great!). Once you have made the trek up Barlow road, you’ll go left on to Trig Road for a minute or two before jumping into a cool little track off Trig Road. For the next 4km’s from this point you will generally be heading down! And we guarantee you will love this section of fast hard packed trails linked by very short gravel sections. You will then have a short climb before getting to you first drinks station. A really nice native section follows, you will enjoy this! And from there you can really get into your work on the flat trail’s and roads that follow for the next few km. Once off Campbell Road the ‘out the back loop’ is a wicked combination long downhill’s, a couple of short sharp uphill’s, and some magic view’s!! Once you pass your third drinks station, it’s a nice and flat last km or two back to base!
个人分类: 健身|316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0.03.27-黄峪寺踏青
yyxflyinger 2010-3-27 21:36
三月二十七是星期六,周五晚上看了天气预报,周六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单车户外看到奔驰车行每周一次的例行活动定为黄峪寺,便打定主意随队前往,因为黄峪寺我早有耳闻,非常想去。事实证明这是一次绝对英明的决定!收获颇多,简要归纳为以下几条: 1. 有六十多号人参加,认识了很多车友,尤其是有幸结识了在冬季一个人翻越唐古拉山的秦王卫士(网名,他的帖子见: http://bbs.269.net/thread-1568893-1-1.html ),一见果然气概过人,豪迈爽直,人如其名,颇有大秦遗风! 2. 爬坡强度够大,汗流浃背,酣畅淋漓。从沣峪口进山五公里,在左边一个口子进山便是通向黄峪寺的土路了,一路往上全是上坡,强度非常大,坡非常陡,陡到前轮经常离地,感觉稍微后仰就会翻车。前后大约有八公里这样的土路才到达黄峪寺,耗时将近2小时。开始大家还都是骑上去的,但随着坡度越来越大,陆陆续续都下车推了,我一个一个的超越,越到后面人越少,最后只有少数几个人是全程骑上去的。这里有爬坡的技巧、体力的分配、呼吸的调整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意志,是坚持,是相信自己能行! 3. 饱览了杏花美景,为我这个从没见过杏花的南方人补了一课。当我问农家乐大妈这是啥树时,回答非常简单:恨!我学着说了几遍,开心一笑,感觉自己越来越像善良质朴的老陕了。 4. 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沉淀。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烦躁,徜徉在黄峪寺村山头宁静的杏花林里,呼吸着没有灰尘和尾气的新鲜空气,蓝蓝的天空,忙碌的蜜蜂,暖暖的阳光,看着恣意玩耍的孩童,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呢?但想想越来越原始、越来越草根的污染,想想云南的大旱,想想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或许还有人心),这种惬意似乎有点自欺欺人,哈哈。 小时候,整天在清澈的小河里抓鱼,现在还有几条河让人敢下?小时候,九十里以外的南岳山电视发射塔可以看得很清楚,现在空气的能见度有没有九里?每次出行,都会看到麦地边、溪水旁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农家小院门前流过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溪水。如果说长江黄河等几大水系是中华大地的大动脉,那么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溪水就是它们的毛细血管,这种毛细血管的污染似乎没有大动脉污染那么明显,那么令人震惊,但这种毛细血管的污染却来的更彻底,更草根,更隐蔽,也更不可救药,所谓病入膏肓就是这个意思吧。中华民族或许真的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是真正的沙漠王
shiqd 2009-6-9 16:16
2008年8月13日,在艾比湖的野外工作中,驱车走到了一处沙丘,这一出沙丘松散,明显有很多车痕,但车痕都没有走到头,只到了沙丘的一半,看来是前几天地质测绘队的北京213和日本的三菱越野车努力了很长时间最终没有翻过这道沙梁。 但是我们技术高超的师傅伟力(维吾尔族),驾驶着动力十足的国产低价汽车冲过了这道沙梁。想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的吗? 虽然我们想帮它,但它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冲过了沙丘。 近期没有车能走上来,前两天刚来过地质测绘队,但也没能走到这里,他们的车可都是30万人民币以上的。这个车痕是我们刚压过的。 欣赏一下我们的战车。嗯,经历了困难,觉得它非常可爱。 有了我们的车,才有了路,有路必有我们的车。 在沙漠里这辆车还能增加手机信号 你们说,谁是真正的沙漠王!!!
个人分类: 生活如诗|4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