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免疫调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复旦大学王建新:一石四鸟—基于人参皂苷的新型多功能肿瘤靶向治疗脂质体
nanomicrolett 2020-9-7 14:07
One stone four birds— A novel liposomal delivery system multi-functionalized with ginsenoside Rh2 for tumor targeting therapy Chao Hong, Jianming Liang, Jiaxuan Xia, Ying Zhu, Yizhen Guo, Anni Wang, Chunyi Lu, Hongwei Ren, Chen Chen, Shiyi Li, Dan Wang, Huaxing Zhan, Jianxin Wang* Nano‑Micro Lett.(2020)12:129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472-8 本文亮点 1. 巧妙利用中药活性成分 人参皂苷的多功能性 ,药辅两用,一石四鸟,不仅可以发挥其自身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代替胆固醇和聚乙二醇作为脂质体关键膜材,与葡萄糖转运体结合提高肿瘤靶向性,从而赋予脂质体高稳定性、长循环、主动靶向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同时大大简化了制备工艺,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2. 将人参皂苷Rh2和化疗药物紫杉醇高效共递送至肿瘤部位,人参皂苷通过改善肿瘤抑制免疫微环境,消除肿瘤细胞生长的“土壤”,同时对化疗药物起到增敏作用,增加其对肿瘤细胞的穿透性和杀伤作用。研究结果为 中西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和发挥协同作用 提供了新的机制和策略。 内容简介 在肿瘤治疗领域,尽管传统脂质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受困于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抗癌药物仍旧无法实现在肿瘤部位的有效蓄积。同时,作为脂质体构建材料的胆固醇和聚乙二醇(PEG)被认为是把双刃剑,其应用始终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因此,本研究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参皂苷Rh2的多功能脂质体系统(Rh2-lipo),可以有效解决上述传统脂质体所面临的挑战。复旦大学药学院王建新教授团队基于人参皂苷与胆固醇结构的相似性,即其糖苷配基具有与胆固醇类似的类固醇结构,推想并证明了人参皂苷具有改善磷脂双分子层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具有代替胆固醇成为脂质体膜材的潜力。此外,人参皂苷已被证实为葡萄糖相关转运蛋白的底物,而该类蛋白在大部分类型的肿瘤细胞中均高表达,因此人参皂苷能够通过与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协助脂质体在肿瘤部位蓄积。同时,人参皂苷具有显著地抗肿瘤活性,并且常与一线抗癌药物联合使用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其中,以人参皂苷Rh2最为典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h2是一款具有巨大潜能的抗肿瘤药物。 因此,本研究基于人参皂苷Rh2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抗癌活性,利用其药辅两用的双重作用,设计了一种以Rh2作为脂质体膜材的新型纳米载体,以克服目前脂质体在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人参皂苷Rh2取代胆固醇作为膜材,保持和改善脂质体结构的稳定性,并成功解决临床上因胆固醇诱导“补体介导的过敏反应”,导致患者肺动脉高压等心肺副作用的问题;同时, Rh2作为膜材可赋予脂质体多功能性,包括长循环功能和肿瘤靶向作用,从而增强脂质体靶向递送效率,并且因制备时无需再添加PEG和靶向配体,极大简化了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过程;另一方面Rh2作为药物,可发挥其多机制多靶点的抗肿瘤活性,逆转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缺陷状态,并辅助化疗药物增效减毒,实现协同抗肿瘤作用。 图文导读 I 人参皂苷Rh2作为膜材-增强脂质体稳定性 本文首先采用自旋标记和顺磁共振技术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参皂苷Rh2代替胆固醇作为脂质体膜材的潜力,即Rh2不仅具有调节磷脂分子有序排列的作用,增加脂质体的稳定性,还能够明显增强脂质体膜的疏水性从而有效抵御外部环境变化。接着,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了Rh2-lipo,并对其进行表征,其基本特征与稳定性和传统胆固醇脂质体(C-lipo)相似。选取紫杉醇(PTX)为模型药物,对Rh2-lipo的载药效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Rh2-lipo与C-lipo对于模型药物PTX具有相似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并且药物泄漏试验表明Rh2-lipo能够更好的阻止药物从脂质体中泄漏,Rh2-lipo具有更高的载药稳定性(图1)。 图1.(a,b)胆固醇和Rh2与磷脂作用的顺磁共振谱图,(c)Rh2-lipo的粒径稳定性(d)SEM图,(e)载PTX的Rh2-lipo的粒径稳定性,(f)药物从Rh2-lipo中的泄漏曲线图。 II 人参皂苷Rh2作为膜材-增加脂质体长循环效果 随后,对Rh2-lipo的功能性进行考察发现Rh2-lipo的体内消除速率明显慢于C-lipo,其半衰期t1/2γ甚至与PEG化的脂质体相当,说明Rh2-lipo具有良好的长循环作用。进一步利用SDS-PAGE和LC-MS/MS技术分析Rh2-lipo表面吸附蛋白冠成分,发现其长循环作用源于Rh2-lipo可以有效减少脂质体表面调理素蛋白的吸附,并且增加反调理素蛋白的吸附(图2)。 图2.(a)载DID的Rh2-lipo的药动学曲线图,(b)Rh2-lipo表面蛋白冠的SDS-PAGE图,(c)蛋白冠成分分类图,(d)最丰富蛋白冠成分热图。 III 人参皂苷Rh2作为膜材-增强脂质体的肿瘤主动靶向作用 细胞摄取试验揭示Rh2-lipo与肿瘤细胞葡萄糖转运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Rh2可作为靶头实现脂质体的主动靶向作用;因此,基于Rh2-lipo的长循环作用和主动靶向作用,在建立的小鼠乳腺癌肿瘤模型中,Rh2-lipo比C-lipo具有更出色的体内肿瘤靶向性(图3)。 图3.(a)小动物活体成像图谱,(b,c)Rh2-lipo在肿瘤部位的蓄积,(d)Rh2-lipo的组织分布图,(d,f)Rh2-lipo的细胞摄取。 IV 载PTX的Rh2-lipo的体内/外抗肿瘤效果 基于Rh2-lipo的多功能性,以PTX作为模型药物,考察PTX-Rh2-lipo的实际抗肿瘤药效。首先,体外MTT结果表明PTX-Rh2-lipo的IC50值显著低于PTX-C-lipo和游离PTX;细胞凋亡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效果,PTX-Rh2-lipo具有最佳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进一步建立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考察PTX-Rh2-lipo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显示PTX-Rh2-lipo表现出非常出色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效果远超市售PTX脂质体制剂力扑素 ® ,同时Rh2与PTX联用还体现增效减毒的作用(图4,图5a,b)。 图4. (a,b)PTX-Rh2-lipo的MTT图,(c,d)PTX-Rh2-lipo的细胞凋亡。 V Rh2-lipo改善肿瘤微环境结构并逆转肿瘤免疫缺陷状态 针对PTX-Rh2-lipo极佳的抗肿瘤效果,对其抗肿瘤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首先Rh2-lipo能够改善肿瘤微环境结构,有效降低肿瘤血管密度,使血管分布正常化,降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细胞的表达,拆除它们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从而增强药物在肿瘤中的渗透性(图5)。 另一方面,Rh2-lipo能够有效改变肿瘤免疫缺陷的微环境,其通过降低Treg、MDSC等免疫抑制细胞的蓄积,引导肿瘤微环境中M2型TAM向M1型TAM转化,达到提升CD8 + T细胞浸润量的效果,起到免疫治疗与化疗协同抗肿瘤的作用(图6)。 图5.(a)PTX-Rh2-lipo抑制肿瘤生长曲线图,(b)动物体重变化曲线图,(c)肿瘤血管、成纤维细胞、胶原表达和分布图。 图6.肿瘤微环境中(a)CD4 + 、CD8 + T细胞表达,(b)MDSC细胞表达,(c)Treg细胞表达,(d,e)TAM-M1、M2细胞表达,(f,g)IL6、IL10表达。 作者简介 洪超 本文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药学院 博士 ▍ 主要研究领域 基于疾病特征的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新型生物制剂的开发。 ▍ 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总被引245次。获得授权多项中国及国际发明专利。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致力于针对肿瘤、罕见病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开发与应用。 王建新 本文通讯作者 复旦大学药学院 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 基于疾病特征的靶向给药系统研究;口服给药系统及其机制研究;药物新制剂新剂型研究开发。 ▍ 主要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包括Science Advances,ACS nano,Nano Letters,Biomaterial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权威期刊。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30项,作为科研骨干参加“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项目各2项;主编教材专著3本,副主编4本;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新药开发项目30余项,获新药证书或临床批件1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 ▍ Email: jxwang@shmu.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Springer Nature合作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commentary, perspective, letter, highlight, news,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吸波、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SCOPUS、DOAJ、CNKI、CSCD、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2019 JCR影响因子:12.264。在物理、材料、纳米三个领域均居Q1区(前15%)。2019 CiteScore:12.9,材料学科领域排名第4 (4/120)。中科院期刊分区:材料科学1区TOP期刊。全文免费下载阅读(http://springer.com/40820),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nmletters.org Tel: 021-34207624
6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冠日记:肺炎,免疫故障,不该逝去的生命
热度 5 cherrylu1960 2020-2-18 16:50
新冠肺炎感染的人数已经超过了7万人,虽然总体死亡率不高,远远低于SARS,但迄今为止,也夺取了将近2000人的生命,这个数字还会上升,刚又看到武昌医院的刘智明院长因新冠肺炎抢救无效去世,才51岁,太令人痛心。 大家都注意到了,逝去的患者中,不乏平时身体看起来不错的个体,年轻人、中年人,强健的老人都不能幸免。人们总是在问:这个病毒怎么如此厉害?有些身体好的年轻人为什么感染后都救不过来?为什么有的患者原本症状较轻,会突然加重,甚至死亡? 我们大多不是学医的,但知道面对芸芸众生,现代医学仍然显得很无奈,生命脆弱,不分彼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体虽然筑起了免疫系统这样看似强大的保护机制,但它并不完美,时常会出错,面对人体非正常的免疫反应,医学面临诸多难处,并不那么好把握。 十几年前,作为科普作家,与北医的两位专家一起合作,写过一部有关于人体免疫的科普书,也借此机会学习了《简明免疫学》原理,一直关注相关的知识,算对免疫这个事情有一些了解和思考吧。针对这次疫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平时人们总说,这个人免疫力强,不容易得病,那个人免疫力差,不仅折腾。其实免疫力用强弱去形容,似乎不太恰当,更准确说应该是免疫调节能力的强弱。我们的健康离不开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作用,也需要随时纠正错误的免疫应答。 免疫是把十足的双刃剑,人体的免疫系统既可以保护我们不受来自体内“叛乱者”和细菌病毒等外部敌人的攻击,也会时不时出故障,由于不恰当的甚至是过激的反应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危及生命。很多人正在遭受的过敏反应,也是免疫系统惹的祸。 如何保证免疫系统正常发挥作用,不会经常出错,是医学保健面临的一个难题。 免疫系统犹如人体强大的安保部队,时刻努力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和平,但遇到突然入侵的来路不明的敌人,难免会犯“激进”的错误。 新冠肺炎病毒厉害就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易感。不幸染上病毒(很可能量不小)的也不乏平时看起来身体不错的。患病初期,免疫系统反应可能不是很强烈,症状比较轻。一旦免疫系统发现情况不妙,发出预警,就会紧急发动免疫细胞释放大量杀伤性武器(如分泌细胞因子),对病毒猛冲猛打。 但免疫系统过分强烈的反应也带来了致命的后果,杀灭病毒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的细胞、组织,不仅仅是肺部,心脏、肝脏、肾脏都是受害者,这就是所谓的“炎症风暴”,杀灭房子里的敌人的同时,也毁坏了房子。 短时间内免疫系统引发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到血液中,引发炎症风暴,正是患者病情突然加重的主要原因。 只要不是免疫力特别低下,免疫正常的人,非常时期,都有可能诱发体内的“炎症风暴”。“炎症风暴”过后,一些年纪大,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往往更难逃过多脏器功能的损伤,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有些患者不是直接死于病毒的进攻,而是死于免疫系统非正常反应导致的“炎症风暴”引发的并发症。 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报道,相比于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健康的年轻人经历炎症风暴后,转成重症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只不过年轻人的逝去可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吧。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感染率较高,有的病情较重,治疗效果不理想,与他们过分劳累,身体免疫调节能力下降,不无关系。 “炎症风暴”,又称作“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来源广泛,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等。细胞因子平时都是好士兵,它们不仅起到调节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也能抑制炎症细胞和非炎症细胞的作用和排除异物的分泌。但遭遇炎症、自身免疫疾病、变态反应等疾病,细胞因子表达过量,甚至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从而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 过量分泌的细胞因子,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也会导致病毒进入更加容易,造成更大的破坏。激素等可以减轻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起到“灭火器”作用,但同样是一把双刃剑,长期使用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个在对非典病人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根据报道,新冠肺炎治愈的患者有的注射了免疫球蛋白,有用吗?免疫球蛋白这东西大家都不陌生,在涉及血清学和免疫学项目的血液化验单上,会出现IgA, IgD, IgE, IgM,这些符号,Ig代表免疫球蛋白,A,G,D等符号代表不同的类别,我们常说的抗体,其生化成分都属于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一定具有抗体的功能,免疫球蛋白和抗体并不能同日而语。 免疫球蛋白伴随人体的出生逐渐合成,广泛存在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血浆蛋白中大约有20%的免疫球蛋白。 IgG是最为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在我们出生3个月开始合成,在血清中含量最高。有几个亚类,分布广泛,是免疫应答的主力。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免疫球蛋白制剂,如应用比较多的丙种免疫球蛋白,是从大量的健康人混合血浆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制剂,主要成分也是IgG,含有正常人血液中所含的针对多种微生物的抗体。虽然不能有效杀灭新冠病毒,但应该可以降低伴生的其他微生物造成的感染风险。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范畴。 康复者的血液检出抗体是非常好的事情,但用于治疗还是有诸多不确定性。血浆中的成分比较复杂,含有多种抗体(多抗),针对这次COVID-19病毒的抗体有多少?能够中和多少病毒?能不能有效结合病毒表面蛋白,这些都是未知,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涉及伦理的因素也要考虑。我也支持利用恢复期病人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其中的B细胞(具有记忆性),尽快制备单克隆抗体药物,安全又能保障数量供给。 现在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疫苗的出现,利用疫苗防病(治病)属于人工主动免疫方法。疫苗可以采用灭活、减毒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要有效保留成分的抗体或免疫原性质,用于中和病毒抗原。但愿病毒的变异不要太快,疫苗能赶得上用。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5963 次阅读|9 个评论
综述:细胞膜仿生—纳米生物医药新技术
nanomicrolett 2019-12-16 13:28
Cell Membrane Coating Technology: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Yao Liu, Jingshan Luo, Xiaojia Chen, Wei Liu*, Tongkai Chen* Nano-Micro Lett.(2019)11:100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30-9 本文亮点 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 细胞膜包裹纳米粒 在药物递送、肿瘤治疗、血管疾病、免疫调节、解毒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2 本文收集了 近十年来 与该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全面讨论了该技术未来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3 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独特性质使其成为生物医学应用中一种有非常有发展前途的策略,并将为人类健康做出突出贡献。 内容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陈桐楷课题组和武汉大学刘威课题组合作,对近十年来细胞膜仿生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讨论。硕士研究生刘瑶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细胞膜仿生技术是一种仿生复制细胞膜特性的方法,将天然细胞膜特性与人工内芯材料的特性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生物相容性,同时在体内实现长效循环和靶向递送。尽管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其应用于临床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探索。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首先对细胞膜仿生技术的理论进行了全面概述,总结了现有的制备和表征技术。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各种细胞膜类型的功能和应用。此外,作者整理了用于细胞膜仿生技术的模型药物,并回顾了过去十年来与该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最后,作者对这项技术的未来挑战和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细胞膜仿生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全面的概述。 研究背景 纳米粒子已经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药物递送、光热疗法、诊断成像和光动力疗法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空间。目前,聚乙二醇被广泛用作修饰纳米粒表面的金标准方法,用于逃避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经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药物,在持续给药后被肝脏迅速清除,这种现象被称为“加速血液清除”。因此,大量研究工作致力于研发更适合体内药物递送的仿生纳米系统。其中,纳米粒生物功能化最突出的技术就是细胞膜仿生技术。细胞膜仿生技术是一种简单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利用细胞膜作为载体,在不考虑内核纳米材料特性的情况下,促进核内纳米粒在体内的长循环和靶向递送。 图文导读 I 细胞膜仿生技术的理论基础 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融合了原细胞和内核纳米粒的优点。这种细胞膜仿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1年,张良方课题组首次报道了这项技术,他的团队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利用完整的细胞膜包裹纳米粒。与合成的“隐形”颗粒相比,被红细胞膜包裹的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半衰期更长,在循环中的滞留时间长达72小时。所制备的纳米颗粒既具有纳米载体本身的理化性质,又具有天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细胞膜实现免疫逃避不是通过躲避来完成的,而是穿上敌人的军装,膜蛋白相当于它们的通行证,使得它们能在体内大方自由地运送。常规的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制备可分为三个关键步骤:膜提取、内核纳米载体的制备和融合(图1),每一个步骤都是纳米粒功能化的关键。 图1通过物理共挤出方法进行细胞膜包裹。通过低渗处理、反复冻融或超声波破坏获得合适的细胞膜后,与合成的纳米粒通过多孔聚碳酸酯膜共挤压。 制备后,需要对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表征包括对其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的表征,以确认细胞膜已成功地涂覆在纳米粒表面。细胞膜包裹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纳米粒的大小、表面电荷和蛋白质组成(图2)。 图1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表征。(a)显示核-壳的结构TEM图像。(b) 血小板膜衍生载体包裹硅颗粒的扫描电镜图像。(c) 平均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d)通过Western Blotting 验证的特征性膜蛋白的保留。(e)SDS-PAGE蛋白分析。 II 细胞膜仿生技术应用于药物递送 红细胞膜是生物源性的,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有可能取代聚乙二醇并克服药物自身的限制。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红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上,并定期开发出越来越智能的纳米粒子。与红细胞相比,血小板更适合于靶向损伤组织和肿瘤部位。血小板膜包裹的纳米粒具有持久的体内循环和靶向性,是一种理想的给药途径。因此,这种方法为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会,包括心瓣再狭窄(图3)和动脉粥样硬化。鉴于白细胞有许多不同的亚型,白细胞包裹的纳米粒可用于一系列不同的靶向药物传递应用,而无需进行重大修饰。癌细胞膜可以实现同源肿瘤靶向性的手段,可以有效地靶向体内的肿瘤。 图2利用血小板膜包裹纳米粒实现靶向递送多西紫杉醇治疗心瓣再狭窄。 III 细胞膜仿生技术应用于肿瘤治疗 光治疗是主动肿瘤治疗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红细胞膜长循环特性在这一背景下具有很大的价值。血小板的粘附特性为克服光敏剂和光热转换材料在光治疗中分布不均的局限性提供了解决方法。光热治疗依赖于热损伤诱导癌细胞死亡,而这种损伤后的反馈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被动靶向性,导致其额外的募集和光热效应的增强。白细胞包裹的纳米粒被证明是非常适合光治疗的理想粒子,可提高体内活性光敏剂/光热化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已经开发出的几种用于光治疗的癌细胞膜包裹纳米粒子能够有效地靶向同源肿瘤,以传递光敏剂/光热化合物,并且与化疗或肿瘤饥饿策略相结合,能够达到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图4)。 图3癌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在光动力治疗中的抗肿瘤效果。 IV 细胞膜仿生技术应用于免疫调节 中性粒细胞作为外周血中最丰富的白细胞,对炎症信号有天然趋化的作用,在化疗或放疗中起着关键作用。癌细胞膜提供了一系列肿瘤相关抗原,以刺激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表明,将疫苗佐剂包在癌细胞膜中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抗癌免疫的方法,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图4中性粒细胞膜包裹的载药纳米粒改善关节炎小鼠模型的关节破坏。 V 细胞膜仿生技术应用于解毒 某些外毒素和内毒素化合物能够结合特定的细胞表面分子,这种性质可以被用于解毒。细胞膜包覆的纳米粒在体内作为毒素诱饵,吸收破坏毒素,减少毒素对正常细胞的侵袭。目前,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已被应用于中和特定细菌毒素的新策略。 VI 展望 天然细胞膜的独特性质,包括其延长循环时间、免疫逃逸、粘附和同源靶向性的能力,为细胞膜仿生技术在纳米医学领域的新应用打开了大门。该技术中使用的细胞膜类型包括红细胞膜、血小板膜、白细胞膜、癌细胞膜、干细胞膜、β细胞膜、成纤维细胞膜及其杂化膜。这些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已被证明可以实现有效的药物递送、肿瘤治疗、免疫调节和解毒。杂化细胞膜的出现使得各种细胞膜类型的特性得以融合,这种策略在过去两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与细胞膜仿生技术相关的研究还存在局限性。为了开发多功能智能细胞膜包裹纳米粒,不可避免地需要对膜进行某些修饰,同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过量使用免疫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可能通过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诱发或加重炎症,从而可能导致病理介质的释放。虽然细胞膜仿生技术尚未实现全面的临床实施,但其明显的优势和丰富的细胞膜来源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细胞膜包裹纳米粒的研究和开发将为人类健康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作者简介 陈桐楷 (本文通讯作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药物治疗肿瘤和脑部疾病 ▍ 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已在 Advanced DrugDelivery Review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20 余篇。 ▍Email: chentongkai@gzucm.edu.cn 刘威 (本文通讯作者) 武汉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药物治疗肿瘤和循环肿瘤细胞分析 ▍ 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ACS Nano, Nano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 ▍Email: wliu@whu.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14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