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黑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前沿领域存在“文明冲突”吗?
热度 2 lvnaiji 2020-4-29 18:13
吕乃基 2020-04-21 15:28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12月下 作者: 吕乃基 【摘要】贯穿古今的科技发展主线在20世纪末出现分裂的迹象,金融危机后愈益明显,贸易战,进而技术战,科技发展不再“跨越”和“超越”,而是与文明冲突交互。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理解“分裂”之因。“内在”包括科技本身,特别是“科技黑箱”和马斯洛需求层次提升的影响;“外在”即全球化加剧国际的利益之争,涉及经济、技术和文明层面。利益、科技、产业和价值观可以在不同层面沟通不同文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用”,而且是“体”。科学活动所形成的精神和规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是不同文明之间“公约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科技前沿 文明冲突 发展路径 科技黑箱 公约数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4.003 人类社会的演化复杂而又曲折,时而停滞甚至倒退,其原因是各国各民族自然与人文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不同,选择的道路不同,以及由此发生的彼此间“文明的冲突”。虽然如此,其中依然有一条自古至今,跨越民族和国界,超越文明冲突,清晰可见的主线,那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然而,这条贯穿古今的科技发展主线,在20世纪末出现了某种分裂的迹象,并且在金融危机后日渐明显,科技发展不再“跨越”和“超越”,而是与文明冲突交互。文明冲突干预科技发展路径,科技发展影响文明冲突态势。 http://www.rmlt.com.cn/2020/0421/577437.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2156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四)时间的“合成”(之一)
lvnaiji 2018-3-28 13:34
吕乃基 前文较长。为方便各位阅读,此处做一个摘要 有没有基于物质而又超越物质的人性或人的精神的时间箭头?抑或,人类的追求最终“落到实处”? 有没有基于个体(个人、组织、民族、国家)而又超越个体,属于人“类”的时间箭头?抑或,人类社会依然延续动物世界的法则,弱肉强食? 1. 知识之树的三个部分和价值观的三个阶段 人类的知识之树,其根须深扎于独特的自然背景,追溯到遥远的历史体验,萌芽于混沌之中。其主干 —— 非嵌入编码知识取代了 “ 杂多 ” 且不可通约的根须,在主干之上,枝繁叶茂,个性与多元,互相纠缠、兼容,形成庞大的树冠。 自古以来,人类的价值观经历三个阶段:古代的血缘共同体价值观、近现代的契约共同体价值观,以及近几十年逐步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知识之树的三个部分和价值观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历史、现在与未来。第一阶段,知识之树的 “ 根须 ” 和 “ 血缘共同体价值观 ” ,关系到起源的独特性:我从哪里来。第二阶段,在普适价值,知识之树主干的基础上确立彼此间的契约关系,确立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我在哪里,我是谁。第三阶段,知识之树多元与兼容,枝叶与树冠,个体与人类合一,个体与人类命运与共,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我到哪里去。 这就是超越物质,在精神层面的时间箭头。 2. 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实力是:自然实力,知识实力,社会实力,伦理实力 文化即人化。国家实力的演进过程,实质上就是 由动物到人的生成 过程。 自然实力是国家实力的基础;知识实力是骨骼,支撑起国家的实力;社会实力是血肉,是国家实力的生命;伦理实力是国家实力的灵魂,决定国家实力的方向和高度。由国家实力的内涵,可以探知其在由动物到人的生成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一言以蔽之, 由动物到人,这就是人作为“类”的时间箭头。 3. 物质维度的时间箭头 科技黑箱,从远古和古代的嵌入和孤立,经近现代的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到后现代的个性与兼容;这三个阶段可以说就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反过来也可以说,科技黑箱三阶段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的物质基础。 科技黑箱一路跟随人类的足迹至今,成为人类由动物到人的阶梯,人类向前的每一步,又创造了新的科技黑箱 。 四、时间的“合成” 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时间的“合成”(为行文方便,除特别说明,下文“合成”两字将不加引号)。其一,物质时间与精神时间的合成,前者指科技黑箱的演进,后者指知识之树与价值观,以及由动物到人。其二,由个人、组织、国家到世界,各个层次时间的合成。这些合成的结果,就是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 1. 物质时间与精神时间的合成 无疑,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物质时间同样是精神时间(后文省略“时间”二字,除非特别说明)的基础。然而,基础不等于全部。 在同样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可以姹紫嫣红,百花争艳。人类的思想是宇宙演化 137 亿年的最高成果,怎么可能只有一种颜色,而且是大多数科技黑箱的外表——钢铁的灰色?况且,科技黑箱还是双刃剑。 少数精英可以超越物质而提升自己的精神,例如“若为自由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物质的提升未必带来精神的提升,甚至会沉醉于物质享受。物质的提升只是这些人精神提升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物质层面的成果可以馈赠、技术转移,乃至跨越,或者“弯道超车”,但是精神的提升不能“跨越”。精神的提升必须经历以普适价值、科学理性、市场经济等为核心的知识之树的主干,在形式上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经历契约共同体价值观,一步一个脚印减少动物属性,增加社会和人的属性。 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提出文化滞后论 。 文化各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造成不平衡、差距、错位。 一般来说,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 也不一致, 制度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 不少地区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物质设备,但由于技术知识、人的素质、观念等滞后, 而限制了物质文化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比尔盖茨类似的表达是,新的技术从来不会等待文化做好准备再推出来。 显然,在物质时间与精神时间的合成,就某个文化作为整体的变迁中, 精神因素是慢变量,决定合成之后的时间取向和所在位置,决定该文化的水准。 “体用之争”在中国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中体西用”不可取,但“体用”之分有其意义。“体”主要是精神层面,“用”,如当年的“船坚炮利”,现在的 GDP ,“大国重器”等等。 无疑,高铁、量子卫星和天眼等大国重器十分“厉害”,在当下相当程度上依然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尤为重要,然而,要是将此放在首位,甚至以此论证“体”之合法、正确与高尚,大力强调在“用”这一层面的成果,“用”在“体用”中的地位就会发生僭越,乃至最终取精神之“体”而代之。 一旦“体用”的位置在国家层面发生颠倒,个人层面自然就会信奉金钱至上,导致国与民在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上的停滞乃至倒退。 大国重器固然不可或缺,由动物到人的进程更重要。 精神空虚滞后的时间箭头,无论握有什么样的“重器”,在物质上如何“厉害”,终究难以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 https://iask.sina.com.cn/b/288331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2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三、“从石器时代……到某某时代”
热度 4 lvnaiji 2018-3-24 09:32
吕乃基 物质维度,一直以来都作为进步的尺度。面对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螺旋式、波浪式、旋转门、进一步退两步、乃至“内卷”,至于以某某“主义”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更是争议不断;而物质水平的提升则简洁清晰,直截了当。以物质水平来定义发展阶段也较少异议。例如以材料区分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能源区分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信息区分的互联网时代,以及“第三次浪潮”,等等。 本文开头述及,有没有超越物质维度的时间箭头?上文的分析,知识与价值观的递进,由动物到人,只是一种抽象,实际上都离不开物质水平的提升,反之亦然;国家的实力更是如此。 有必要在对种种物质尺度做进一步梳理,以揭示物质层面的发展中所隐含的时间箭头。 1. 科技黑箱 在知识的视角,技术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就是集成了各种知识的科技黑箱 。黑箱,其原意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意为对于一个复杂对象如人脑,不必打开黑箱,由一组或多组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变化,探测黑箱本身的内部结构。在技术领域,可以把各种技术产品和过程视为黑箱,消费者也不必打开黑箱,不必理解其中艰深的科学技术,只需按指南操作,即可得到所希望的结果。诸如手机、傻瓜相机等就是这样的科技黑箱。 集成、凝聚了特定知识的科技黑箱以其操作规则“规训”(福柯)消费者。科技黑箱拥有“支配活动身体的微分权力”或“微观社会关系中的规训权力”,“这些限制遍布在我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事物的处理中,并且渗透到最琐碎、最普通的活动中” ,而且还是一种律令:非此将造成后果,至少不能成功或降低效果。因而对使用者形成“促逼”(还有来自其他使用者的促逼:不使用或不会使用将被边缘化)。 在此意义上, 技术就是权力 。在规则不经意间而又随时随地的“规训”之下,主体的行为举止渐次与科技黑箱相吻合,按规则行事成为消费者的常态。熟练的消费者甚至并不感受到科技黑箱的存在,对于他来说,科技黑箱就是“透明”的。如同习武之人所达到的境界:“身剑合一”。透明,并非消费者通晓科技黑箱中的知识,而是他充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了科技黑箱中的知识,或者说,后者成为主体的一部分。科技黑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 固然,每个个人在每个场合都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然而,伴随着所有这些选择的共同和持久的因素,无疑是技术及其提供的产品,也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除了人以外,任何物种所具备的一切特征均先天地包含在胚胎 ( 种 ) 以及该物种所绑定的环境之中,其生成无非就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发育,展示物种在此环境中具有的特性。而人的代具性 则决定人必然随技术的发展并获得自身的属性,这就是所谓 “ 后种系生成 ” 。“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城市的动物”,以及“人是理性的动物”,等等,或许作为这一切基础的是: 人是技术的动物 。 正因为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从技术——科技黑箱的发展中提炼出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 2. 由嵌入经非嵌入到嵌入 科技黑箱是知识的物化。与知识一样,科技黑箱也有嵌入与非嵌入之分。古代的发明创造的科技黑箱是嵌入和孤立的,嵌入,指特定的科技黑箱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他人在不同的语境中难以使用;孤立指各种科技黑箱彼此间没有或很少关联。 但在所嵌入的语境中,以现代眼光看似极其简陋的科技黑箱(实际上可能蕴含了高深的知识),在原始人的操控下,却难以想象地实现了目的。在此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包括对周遭世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联系前述意会知识)等等,却得以充分展现。在人全身心的投入中,原始的科技黑箱连同其对象及其不可分割的语境也就负有了价值,具有神秘的“魅力”。这种体验和能力很难在主体间共享。 反过来,原始人也就被特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锁定,难以与其他部落交往,难以走出特定的语境。《狼图腾》中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点。 近代以降,特别在两次工业革命后,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的科技黑箱被运送到世界各地,其特点是非嵌入和普遍适用。瓦特称他的蒸汽机为“万能机”,可以与所有的工作机相结合。 由此所带来的首先是古人原有独特的生活语境,不仅经由科学在认识上抹去差别,祛除价值和魅力,而且经由“改天换地”在实践上抹去差别,以构建一致的语境:环球同此凉热。“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杜甫的理想凭藉现代科技正在成为现实。 在传统社会,语境几乎拥有对于生活的全部意义。在标准化科技黑箱的推进中,原始语境被抹平甚至抹去。在《狼图腾》中有这样的情节,在吉普车和特等射手的追杀下,头狼和主力不到一小时就被干掉,“完全超出陈阵和额仑草原狼的想象”。“草原上狼的神话在先进的科技装备面前统统飞不起来了”。“狼图腾”顷刻瓦解。 借助非嵌入的科技黑箱,各个民族得以脱离其语境,走出冰封极地和热带丛林,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非嵌入的科技黑箱打破了独特、狭隘语境的束缚,向氏族、部落、民族展示了广阔的世界;割断了形形色色历史事件的牵挂及其对当下的律令和制约(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祖宗的规矩”,霍桑的“红字”),吉登斯称之为“脱域”。 技术并未停止其脚步。高技术所提供的科技黑箱呈现出日渐嵌入、多样化和彼此关联的特点,由此便影响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 “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会聚技术涉及自然界演化的最高层次——大脑和意识运动,必然将研究自然界演化过程所经历各个阶段的各门学科,包含生物学、心理学、细胞学、脑科学、遗传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数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各种个性化、嵌入的科技黑箱,如个性化电脑和嵌入式软件,适应个人独特的需要,适用于特定的语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嵌入的科技黑箱建立于标准、协议的基础上,既各有个性,又彼此兼容,各异的嵌入软件的共同基础是物理层。互联网则提供了高层交流的平台。嵌入的科技黑箱在任何语境间游弋。各异的语境不再构成障碍,反倒成为追求的时尚。虚拟现实技术跨越时空,穿梭于过去未来之间。 面对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黑箱,主体在更大范围更频繁地作出选择,获得更多自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介入、操控,进而修改科技黑箱,因而拥有更大自由。主体既可以“沉浸”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随意变换时空,到另类语境去感受一番。在互联网上,各具个性的主体以各种方式彼此关联。 科技黑箱,从远古和古代的嵌入和孤立,经近现代的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到后现代的个性与兼容;这三个阶段可以说就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反过来也可以说,科技黑箱三阶段是知识之树和价值观演化历程的物质基础。 黑格尔的哲学可以概括上述不同角度的“三阶段”:第一阶段“杂多”,第二阶段“内部无差别的一”,第三阶段是“内部有差别的一”,再进一步归结为“正反合”。 3. 沿量子阶梯和运动方式提升 从根本上说,科技黑箱的演化,经历由无机 - 有机 - 生命 - 意识(人工智能)的历程,在总体上再现人的生成过程。由无机 - 有机 - 生命,可以说是人类前史,由生命 - 意识,即由动物到人。 相应于量子阶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六种,即基本物理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电磁运动)、宇观物理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以及意识。它们的关系大致构成了由简单到复杂运动的序列,近代以降,科技黑箱大致即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进化。 古人所制造并使用的简单工具主要是机械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机和各种热机又登上舞台。机械、热机和电机成为人工自然的主要部分,它们相当于简单物理运动。 18 ~ 19 世纪,无机化工产品如酸、碱和有机化工产品如染料、药物、炸药等逐一问世。 20 世纪,各种“人造”纤维、新型材料相继上市,化工产品在人工自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50 年代初生物学革命后,生命科学获得很大进步。目前,由生物工程生产的生物制品正在成为人工自然中新的组成部分。电脑的发明与一往无前的推进,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进入意识运动领域。 近代以来,人工自然的进化大致由机械、热机、电机,经由化工产品到生物制品和电脑。这是一条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路线。人工自然由基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意识运动的方向由低到高推进。 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见文献 2 ),为更多的人共享、使用,并作为下一次科学革命跃迁的平台。 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 19 世纪电磁理论和热力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和内燃机。染料和炸药集成了有机化学的知识。 20 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继而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由电子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等进行封装和集成。本世纪初,由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所组成的所谓“会聚技术”开始登上舞台,在更高的层次封装知识。 随着科技黑箱层次的逐一升高,也就是由低到高将相应的经典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知识渐次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 这种层次由低到高的“封装”有着源于自然界的深刻基础。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封闭”,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所以核物理学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封闭,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 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近年来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并已经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 CIMS ,以及梳理流程的 ERP ,将企业运行中关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 最新的进展是,人工智能逐步把人的智能黑箱化,区块链把人际关系(从物质层面到知识层面如产权,到智能合约)黑箱化。 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进而有科技黑箱的层次。类似于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人工自然整体上具有同样的性质: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正如计算机的物理层对于应用层的封闭或黑箱化。 在高端前沿的科技黑箱面临 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 在空间尺度上有纳米(各种量子效应)/微观(原子、分子、细胞)、个体(脑组织区和全脑)、集体和社会四个层次;在复杂程度或不确定性上,有从感知、知识、思维、性格、意志、价值,一直到高度不确定的情感这样的系列;以及在功能上要满足马斯洛从认同直至自我实现这样高层的需求。 科技黑箱一路跟随人类的足迹至今,成为人类由动物到人的阶梯,人类向前的每一步,又创造了新的科技黑箱 。必须指出,科技黑箱的演进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作为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并不等同于人类社会的时间箭头(下文将讨论这一点)。科技黑箱的下一步或将开启属于其自己的时间箭头。笔者将另文探讨。 吕乃基,论科技黑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2 。科技黑箱可以用于认识和实践中,前者如各种科学仪器,用于诊断的手段设备等,其遮蔽和去蔽的功能大致等同于认识过程。本文主要讨论科技黑箱用于实践中所发生的遮蔽和去蔽。 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等译:《知识与权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241、259 西蒙栋,《技术与物体的存在形式》 ,转引自:姚国宏,一个古老哲学传统的转向 姚国宏,一个古老哲学传统的转向, http://only.njau.edu.cn/philosophy/review/reviewshow.asp?id=60140
个人分类: 科技|4326 次阅读|8 个评论
人机回圈:人类的科技化与科技的人文化(一、2)“机”的演化...
热度 2 lvnaiji 2018-2-3 18:41
吕乃基 2. “机”的演化方式 A. 工作机-动力机-控制学习机的演化 工作机-动力机-控制学习机的演化方式,就是 沿着由工作机、动力机到控制学习机的序列 。人类早期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工作机”,如弓箭、有把的斧、简单的农具、磨、纺纱机和织布机等,需要直接来自自然界的动力,如风力、水力、畜力和人力,以及需要由人来操作和控制。这些工作机的载体大致同步演化,从石器到青铜到铁器。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动力机。虽然罗马时期的希罗曾发明某种蒸汽机,中国在12世纪发明了火药推动的火箭等,不过这些动力并未与工作机结合起来。瓦特的蒸汽机则是“万能机”,可以与各种工作机相结合。与此同时,在钟表、八音盒,甚至蒸汽机里,均可见初步的控制和负反馈装置。不过控制学习机的大规模出现和完善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其标志是流水线和自动化。 20 世纪至今,工作机与动力机在继续完善,相关的载体-材料也在不断改善,然而,这一时期技术发展的主流显然是控制学习机及其载体,其划时代的成果当属计算机和芯片。同时也出现了为控制学习机所独有的演化方式:“软件硬件化和硬件软件化 http://mp.weixin.qq.com/s/D6Ft8FVR3-Fu3GR-2fCJAA ”。 区块链可以归为控制学习机,控制的对象在理论上可以覆盖人类社会的所有契约关系 。在相应的契约关系中,越多人参与,控制的效果就越好。 区块链与往日的控制学习机的区别在于,控制者同时也是被控制者,我管人人,人人管我 ( 虚实之间的“区块链” http://mp.weixin.qq.com/s/bM4TPTC3AVGWzl1gC1McOg ),从而无需“中心”或第三方。 与区块链“回圈”的“人”,会是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拥有权力的“中心”。 最新的趋势是, 软件在与载体的“对垒”中获得越来越大的权重,一切皆可编程,“计算”已经成为“主义”,以及尽力摆脱载体的羁绊,一骑绝尘。 亚里士多德试图将万物排列在以质料与形式为两级的谱系上,一端只有质料,没有形式;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在某种意义上,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可以认为是只有质料而没有形式的一端。137亿年后, 人机回圈中的“机”,其中的控制学习机,其中的软件,正在趋于谱系的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 。 由互联网到物联网的发展突破工作机-动力机-控制学习机的框架, 可以认为是 将人类社会以及所有形形色色的“机”网罗起来 ,目标是“一网打尽”。网不是“机”,网在人机回圈中扮演了虚拟空间和平台的角色。 前者指将 人机回圈运行的舞台由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 人在物理空间,机在虚拟空间 ;于是,人机回圈在此意义上就是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回圈, “虚实回圈” 。 平台的含义是,打破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上 架起各种人机之间的桥梁,在越来越大和、更多元化的领域,非线性的作用方式,以及加速人机之间的回圈。平台不断自我扩张。 目前,控制学习机 一方面趋于中心化 ,如云计算、谷歌、脸谱,中国的BAT等互联网巨头,“互联网大脑”(刘锋)初现端倪; 另一方面也存在分散化和去中心化倾向 ,分散化意为把各个单项进行到底。周鸿帏认为,人工智能必须结合一个垂直的领域,以解决具体问题。 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虽然是弱人工智能,却有些类似于澄江生物群在寒武纪的大爆发。中科院计算所的一个课题组把研制的对象命名为“寒武纪”,是否意味着开启人工智能的“寒武纪”。去中心化的标志则是眼下炙手可热的区块链。未来,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可能齐头并进,背后还会有国家权力的身影。 B. 科技黑箱的演化 首先,科技黑箱演化最重要的方向是“运动形式”提升。 人类目前所认识的运动形式有6种:基本物理运动、宇观和微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以及意识运动,宇观和微观物理运动的情况较为复杂,其他4种运动形式之间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技术由钟表、热机和电机——大致限于基本物理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经19和20世纪的炸药和化纤,也就是化学运动,发展到今日之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由无机界、有机界而精神,一步步踏进人文文化的领地,进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高端。21世纪初露端倪的会聚技术,会聚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认知科学,全面进入人脑和意识领域。机器人沿着程序化由易到难的道路推进,渐次将人的思维机器化。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汉斯·莫拉维克“觉得机器人的发展大体上重复了生物的进化,所涌现出的一代代机器人的性能类似于不断增加的动物神经系统的复杂性。” 哈萨比斯:构建的算法受到人类智慧和大脑工作方式的启发,试图模仿大脑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方式。 阿法狗将人类的骄傲,来无踪去无影的直觉,棋感、大局观等转化为程序和计算,化神奇为常理。 怎么理解互联网、物联网?显然,互联网和物联网是科技黑箱。所有使用“网”的人士中,不说完全,较为清晰理解个中三味的恐怕不足“二八”中的“二”。 “网” 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技黑箱, 是连接科技黑箱的科技黑箱,因而可以高度放大人机回圈的效应。 不仅如此,还形成了既作为现实世界映射,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 简言之, 科技黑箱的演化在总体上追随人类——个体与社会——成长的足迹。在人机回圈中,二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其次,科技黑箱越来越“黑”。 科技黑箱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推移,也就是相关知识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心理学,乃至经济学和社会学 的逐一黑箱化或被遮蔽。 一方面, 集成于科技黑箱中的科技知识将越来越艰深,越来越复杂和越来越难以理解。另一方面,科技黑箱操作起来却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方便,往往只需按下键钮,移动鼠标,一切就都迎刃而解,这就是“人机界面”友好。在这一难一易之间,科技黑箱就变得越来越黑。 科技黑箱蕴含的运动形式提升与越来越黑与科技革命紧密相关。 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 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19世纪电磁理论、热力学和有机化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内燃机、染料和炸药。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到后半叶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是电子计算机、光纤、纳米技术、航天飞机和互联网,等等。 如果说科学革命在于少数科学家掌握前所未知的知识,那么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则把这些新知识按人的目的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从而为广大的消费者得以共享。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 科学在于发现知识,而技术则传播知识 ,然后在科技黑箱所提供的共享知识的新的平台上从事新的发现和创造。 科技黑箱的上述演化特征与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如出一辙。自然界的演化过程自然界中运动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系列,对应于自然界的物质层次。 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 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最新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CIMS,它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在CIMS之后是ERP。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进而有科技黑箱的层次。 作为科技黑箱,区块链眼下正在“封装”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而在现实世界难以落实的契约关系。 可以看到,正是 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导致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进而造就科技黑箱。这就是科技黑箱演化的客观依据。 科技黑箱下一步封装的对象会是人类社会按规则存在与运行的事情与过程。 在科技黑箱沿量子阶梯和马斯洛需求层次上升之际,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进展是围绕着“量子”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在科学上是对意识的探索,在技术上是量子计算机。 在这一特定领域的人机回圈可能在整体上引领更大范围的人机回圈,以及可能开拓人机回圈的新方向 。 科技黑箱演化的又一个特征是,科技黑箱趋于获得越来越多自我学习的能力。 20 世纪中叶前,科技黑箱中所集成的知识来自其制成前外部的输入,而在而后的发展中,如柔性化生产、自适应、自学习等都表明已经制成的科技黑箱具有一定的自己获得知识,自我演化的能力。这就是上文述及的“机机回圈”。 机机回圈是追随人类的步伐,还是我行我素,另辟蹊径? 转引自:黄永明,太聪明的机器人,南方周末 2009-4-9
个人分类: 科技|3770 次阅读|5 个评论
第九章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新特点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规律
热度 14 lvnaiji 2017-3-12 09:40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新特点 世纪之交,科学与技术之间除了以往的关系外出现某些新特点。 一、科学技术一体化 标志之一,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既带有基础科学的性质,又是各门技术的应用。例如环境科学,很难将其归入基础科学或者技术领域,不如说是这两方面内容的融合。此外,空间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等也都有这种性质,例如,也可以同时称它们为空间、能源和海洋技术等。在上述这些领域工作的科学家既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必须随时知晓这些知识的应用前景和社会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其实这也是对当今所有科学技术部门的研究人员的要求。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宇宙背景的微波辐射以及来自空间的射频谱段的辐射;都是专门从事技术研究的贝尔实验室的人员发现的。克奈勒写道:“他们是要解决由于无线电和微波通讯的干扰而引起的实际的通 信 问题而去研究噪声的频率、强度与方向,并将之与环境因素联系起来,但他们的素养使他们懂得这项发现的理论意义” 。 标志之二,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后者容易理解,前者不仅指传统上所认为的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所提供的各种设备,从获取有关对象的信息,操控对象,到数据的传输、转换和处理,技术都介入其中;而且各种技术设备以其独特的规则、 特定的功能和隐藏于其后的价值以及相应的局限 ,在某种意义和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或制约、或引导了科学的发展及其方向。下文还要论及这一点。虚拟现实技术进而为未来的科学打开了大门。互联网则对科研组织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式。 二、技术的影响日增 在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浪潮中,技术的影响日益加大。其一,表现在技术相对于以往越来越具有自主发展的特征。自主,意味着既 独立于科学,如 IT 一往无前的发展,也独立于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引导需求,而不是被需求所引导。微软不断领先于需求推出新的版本就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以往都是科学的发展从思想、理论上指导技术、技术的反作用只是提出问题以及提供设备,然而当代技术的发展中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 思想 ,反过来对基础科学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在空间技术的发展中,不仅在于研究对象的扩展,而且在于以新的角度,在新的情况下考察原有的对象。有人将生活在宇宙的一隅,地球的表面,大气圈中的人类,比作原始时代生活于洞窟中的人类——这正是柏拉图的思想,他们依靠外部光线,所观察到的只是事物的影子而非事物本身,只能从投影中去推测外部世界 。我们的观察也是如此,在阳光下,在空气中,在引力作用下进行;这些都是“背景源” ( source )。空间技 术则提示科学家去除背景源,如在真空中,在失重的情况下从事研究,也就拓宽了我们“被洞窟禁闭的范围”。空间技术的发展也使科学家日益体会到诸行星与地球的联系,从而提出比较地质学,由发现星际物质而将前生命进化与生命起源同宇宙的时空背景结合起来,等等。 其他 方面如仿生学,这本来是一门技术科学,但必将反过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产生积极意义。其中,仿生化学已被看作理解生命本质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兴起的,从中产生的新思想将影对动物行为以及人类思维的研究。 在当代技术发展中所产生的更重要的思想或许是控制论、信息论和协同学。控制论产生于工程技术中对自动化和控制过程的研究,信息论缘起于通信工程,协同学是受到研究激光产生机制的启发。此外,系统论虽然产生于生物学领域,但却在系统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认识和广泛传播。我们已经在前面看到,三论和新三论对于改变人类思维方式以至世界观的巨大 意义。 因而,当代技术已不再只是起将科学理论物化的作用,也不再只是向科学提供设备与课题,而是与科学共同成为当代新思想的源泉。 三、科技黑箱——科学与技术的中介 科技黑箱日益发挥其作为科学和技术之中介的作用。上文已在若干处提及科技黑箱。 在唯象的层次上,科技黑箱指能满足需求的商品或服务,其中所含有的科技知识和其他要素被集成于某种框架内,消费者仅知道或关心其价格和功能,而对其究竟如何制作出来并能满足需要或不求甚解,或不感兴趣,或无从得知,或难以理解,如同面对黑箱。科技黑箱与黑箱有以下区别:后者为人所不知,前者至少生产方(主要是创新人员和设计者等)知。由对后者的输入不能预期输出,其变化不可控,而对前者按照规则的输入可以得到合目的的输出,手机、电脑、摄像机、纳米材料乃至普通的照相机、收音机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科技黑箱。在理论的层次上,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和传播、交流知识的设施。 科技黑箱的发展与科技革命紧密相关。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在质与量两方面达到新的高度,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于,更形象地说,“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 19 世纪电磁理论、热力学和有机化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内燃机、染料和炸药。 20 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到后半叶,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是电子计算机、光纤、纳米技术、航天飞机、互联网以及 克隆羊多莉,等等 。如果说科学革命在于少数科学家掌握前所未知的知识,那么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则把这些新知识按人的目的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从而为广大的消费者得以共享。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科学在于发现知识,而技术则传播知识。 然而,在科技黑箱中所集成的远不止是科学所提供的非嵌入编码知识,而且注入了大量隐性知识和嵌入的编码知识,如价值观和体制。价值观判断轻重缓急,选择取舍,考虑后果,衡量眼前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体制则涉及到处理人、财、物、知识和信息等的关系,对于能否以及生产出何种科技黑箱至关重要。科技黑箱为价值观所左右,在社会体制的母腹中孕育。在所有注入科技黑箱的知识中,科技知识无疑是基础,脱离这一基础,任何目的、意志、情感和审美都不可能实现。然而科技知识又受到隐性知识的支配和选择,在向科技黑箱转化的过程中又融入了使之成为可能的嵌入的编码知识。表面看来,似乎仅仅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然而实际上毋宁说是包括科技在内的文明造就了科技黑箱。 在科学技术一体化之时, 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规律的发现越来越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也是科技黑箱,集成于其中的不仅是以往科学所提供的非嵌入编码知识,而且有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操作仪器设备的特定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使用的范围和方向。既然如此,就存在以下问题:在科技黑箱与相应的规则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人的目的意志,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可能影响规律的发现,影响科学的进程?科学对技术的依赖 不仅指传统上所认为的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所提供的各种设备,从获取有关对象的信息,操控对象,到数据的传输、转换和处理,技术都介入其中;而且各种技术设备以其独特的规则、特定的功能和隐藏于其后的价值,以及相应的局限,在某种意义和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或制约、或引导了科学的发展及其方向。技术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起到“遮蔽”和“促逼”的作用。 第四节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规律 前文已在不同层面述及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规律,现在拟对此作一归结。 一、科学的发展规律 第八章的最后一节已论及科学的发展规律,其时间区间自公元前 5 世纪(希腊)至 20 世纪下半叶。现将这一时间区间向两端延伸,向前,回溯至希腊之前,直至远古人类起源,混沌初开之时;向后,展望 21 世纪,展望未来。 在本体论上,回溯,由欧几里德几何回到古埃及尼罗河畔的丈量土地,由阿基米德力学 回到 3 千年前的杠杆取水,由托勒密天文学回到游牧民族仰观天象,一句话,回到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由于各民族的自然地理条件迥异,所以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各不相同。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动不居的以及互不相通的个别经验构成了科学最初的源泉,科学萌芽于混沌之中。在如此扩展的视野中,这就是科学的第一个阶段。 于是,从古希腊一直到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就是第二阶段。虽然在这一阶段中又可进一步区分为第八章所分析的三个环节,但这三个环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秩序和规律。早在第一个环节,古希腊人就为整个第二阶段确立了目标和规范——探寻不变的存在,在自然哲学中就是始基和本原。无论是目的论、因果论,还是循环,强调的都是秩序和规律。至于日后的科学,则“应当从经验客体的现象上去寻找背后的本体,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本质规 律性的目标。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之作为古希腊本体论最高成就的最重要之点所在” 。欧几里德、阿基米德和托勒密等人的成就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中世纪虽然经历曲折,但近代科学革命又回到这条道路上。虽然在与自然史的关系上由一致转为回溯,但目标和规范是相同的,所获得的丰硕成果正体现了秩序和规律。 19 世纪末,气体分子杂乱无章的运动经由概率论也被纳入到有序和规律之中。现代科学革命以来,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科学家们依然在寻找规律,并进一步把规律由宏观低速扩展到微观高速,由无机物和有机物延伸到生命。有序王国攻城略地所向无敌。 19 世纪末,庞加勒开启的研究在近一个世纪后掀开了后现代科学新的一页。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有序阶段后,科学的发展正在步入第三阶段:新的混沌。 在认识论上,先考察主客体关系。远古时期主客体不分。到古代,古希腊哲学认定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大多数民族仍停留于主客体不分的状态。在近代科学革命中,伽利略区分第一性和第二性。 20 世纪科学革命以来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相对论和测不准原理表明,观察和测量结果与主体相关。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如科学共同体、科研始于问题、观察负有理论,一直到现在的“实验室研究”、知识建构论、知识社会学等都是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强调主体和环境的作用。科学在认识过程中由主客体不分,经分离到相互作用。 在思维方式上,远古时期,人类凭籍想象、直觉、灵感和顿悟之类认识自然界,他们的知识往往用比喻、格言、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咒语、灵符、偈语、禅机 , 等等。实际上直至古典时期乃至文艺复兴第一阶段,古人不仅通过哲学和科学来认识世界,“而且以诗的、艺术的形式去领悟世界”。近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典型是培根注重归纳的《新工具》和笛卡尔强调演绎的《方法论》。归纳和演绎都是逻辑思维。在后现代科学萌发之时,直觉、定性和隐喻又登上舞台。科学的发展由远古的直觉,经近代和现代严密的方法论体系,走向未来的定性和直觉。 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远古时期,既然没有独立的科学,也就无所谓为科学所独有的规范,或者说科学的规范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规范混为一体。古希腊,欧里庇得斯隐约提出了自然哲 学家 — —当时的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他是幸运的,他得到了科学知识。他既不为寻找公民权而烦恼,也不闯入不公正的事业,只是沉思默想自然的永恒秩序……”。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科学作为相对独立的活动从一般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科学家也成为独立的社会角色。默顿对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规范作了总结,提出科学活动的 5 项规范。随着后现代科学兴起,宽容、理解与协作.创造以及自律与他律渐次成为新的规范。它们已不仅是科学的规范,也是经济的规范,政治的规范,艺术的规范。科学、经济、政治、艺术,以及宗教已经彼此相通。宽容、理解与协作 、 创造以及自律与他律,将成为后现代人类的共同规范。 二、技术发展的规律 鉴于技术较之科学而言的高度复杂性,此处依然仅涉及人工自然的发展规律。在第二节中已在多处作了说明,此处作简要归结。从根本上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规律就是“人化”的过程。 人类是自然界亿万年演化的结果,是自然演化的顶峰。在人类身上,积淀着自然界物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向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演化的全部历程。前面分析了近代之后,人工自然由机械、热、电磁等基本物理运动,经化学向生命运动乃至意识运动进化的过程。由此看来,人工自然的进化过程在否定了与自然原始同一的阶段后,从基本物理运动开始再现了人类由自然界逐步生成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简单的再现。在人工自然的进化中越来越多地灌注了人的意志,人的思想,人的需要和目的。人工自然的进化即人化。这就是对在运动形式角度人工自然进化规律的认识。 在相互关系上,人工自然发展的规律同样体现了人化的过程。人,可以视为工作机、 动力机以及控制—学习机的复合 。人工自然由工作机经工作机加动力机,到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 — 学习机三者的复合这一发展过程也就是向人的生成过程,因而也就是人化的过程。再者,古代的人工自然有个性而彼此无关,相当于古代人类的状况,分散而封闭。工业革命后转为无个性线性相关,是对古代人的自然性的否定,相当于霍尔巴赫所认为的社会:由游离的个人“组装而成”,是由各部分所构成的机器,这些部分可由理性拆卸或安装在一起,也就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根据法律和契约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人工自然物的进化体现了每个人在共同平台上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到现代复又强调个性,但现在的个性不同于古代的彼此无关,而是建立于共同平台的基础上的彼此非线性相关,这正是现代人际关系的写照,同样表明人工自然的进化就是人化过程。技术系统在进化树上所处分支的层次愈高,对应于个人在不断生长的社会之树上进化的程度愈高。 在上述意义上,可以在更广泛的含义上把人工自然的进化定义为按人的目的向人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其趋势就是人际界面越来越友好。 由人工自然的进化即人化这一观点出发.可以提出人工度这一概念。人工度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工自然物人化的程度,包括在人工自然物生成过程中,人的因素——知识、价值观、审美观、伦理、意志、情感等介入的程度,以及因这些因素的介入而使人工自然物似人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生成的自然史相比较而言,人工自然的人化过程出现了若干新的特点。首先,人工自然趋于形成的“人”,其工作机更能干,能源机更强大,控制 — 学习机也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其次,全世界的人工自然物正在趋于联网而形成一个整体,或者说,形成一个全球范围的“人工人”。 第三 , 人工自然人化的速度大大超过人自然生成的速度,人工自然几十万年的历程几乎已经走完了大自然百亿年的历史。尤为重要的是,人工自然正在加速人化。在遥远的过去,人工自然的人化是相当缓慢的,在几万、几千年内变化甚少,随意翻开一本历史教科书,对比石器时代、铜器、铁器时代的长短即可得到说明。近代以来,人工自然由基本物理运动到化学运动大约是 4 个世纪( 16 ~ 20 世纪), 20 世纪刚翻过最后一页,以生命运动为特征的人工自然已初露端倪。以这样的加速发展趋势可以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或下半叶,人工自然将攀上意识运动的高峰。与此同时,人的因素则越来越全面、深入以及加速地介入人工自然物的生成过程中。近代数百年,人工自然物中除了知识外少有甚至排斥人的因素,例如认为房屋是住人的机器。近几十年来,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完善,人工自然中已更多地注入了人的因素。人工自然的加速进化还在于人工自然物的品种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以普里戈津耗散结构理论的分岔图观之,就是分岔点间距离越来越短,同时每个分岔点上的分岔越来越多,似乎是以浓缩的方式再现了生物进化的树状结构。这一点也再次表明人工自然的进化就是人化。 第四 ,人工自然踏着自然的阶梯迈向人的高度。前述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相关性使我们想起自然界中运动形式由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经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到意识运动。运动形式的高低之分对应于自然界的物质层次。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最新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 的 CIMS ,它给企业 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进而有人工自然的层次。于是我们看到,正是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导致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进而造就人工自然。这就是人工自然人化的客观依据。 “人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马克思)。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人自身的成长过程。 在科学发展规律和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这两条规律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留待日后进行。    人工智能,是科学还是技术?人在人工智能及其发展中,“直观”到了什么? F·Kneller .作为人类事业的科学.哥伦比亚大学, 1978 . 138 周昌忠.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 出版地: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15
个人分类: 科技史|4186 次阅读|29 个评论
知识与权力(四)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之争
热度 6 lvnaiji 2016-11-13 09:08
吕乃基 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所涉及的对象远较自然界来得 复杂、多变、具有个性,以及处于不同语境之中。将其当作在实验室中的对象一样进行简化、抽象,以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操作所形成的理性来认识实际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就可以获得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如经济人假设、启蒙运动所推崇的“自然状态”,以及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等等。然后再 把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的物化制成的产品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就是对现实施加了权力。 例如机械、流水线等对人的影响一直达到一个个单一的动作,提高了效率,也会带来问题。或“异化”,或“人是机器”、“单面人”之类;甚至按实验室的要求构建社会,如工厂、学校、医院和监狱等“规训机构”,被福柯称之为“细部的政治解剖学”。即使直接用于自然界也会对后者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实验室,“如果想要清楚地揭示出某种物质的结构和活动模式,或者某个过程的程序步骤及其前因后果的话,你必须首先大刀阔斧地简化环境背景”。 以这样的方法和机制不加改变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就会造成所谓“紧密耦合性”,破坏其非线性、复杂性、自适应,以及补偿与代偿等功能 。 在上述影响中,最普遍的、强制性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以科技黑箱的形式发挥作用的技术。科技黑箱支配人的行为,影响交往,而且还是一种律令:非此将造成后果,至少不能成功或降低效果。因而对使用者形成“促逼”。“科学对日常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设备从实验室向‘外部’世界的转移”。 这或许是“知识就是权力”的主要部分 。 这样,“通过科学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化,通过对非科学的实践和情景的调整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科学实践的应用,这些发展……被拓展到实验室之外的世界中……。因此,世界逐渐成了一个被构造的世界,因为它反映了技术能力、工具设备及其所揭示的现象的系统化拓展” 。非嵌入编码知识在这样的扩展中便引发了某种特殊的与人文知识的权力之争。 前述“科学大战”除了反映非嵌入编码知识与传统文化之争外,还反映出当代特别是西方的人文学者为争夺学术地盘所进行的权力斗争 。这种斗争在当代中国也同样存在。一方面,人文学者们痛感 “机器文明”对“花园文明”的“蚕食”也就是现代技术对传统价值的排挤。我们无法逃避技术对我们的挤压 。 另一方面, 又有学者认为,在强调“人文底蕴或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的背后,隐含的是某种通过分类来压迫人和压迫知识的力量。在这种人文的旗帜下,某些问题可能获得了优越的或高尚的地位”。如以“社会良心”自诩,“把自己关心的某些问题归结为正义问题,而把对方的问题归结为效率问题或技术问题”。 例如,文艺批评家 吴亮发现辩论对手的话语中有一些字词不容置疑,如“真正”、“良知”、“理想”、“真实”、“真理”、“公正”等等——这些字词是证明其他观点与结论的尺度和基点,它们本身不再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人们对这类神圣字词的迷信,使他们在相互辩论中很少费功夫论证自己主张的观点,常常以为只要宣布自己为“真正”的,或宣布自己所赞同的观点为“真正”的即大功告成。吴亮称之为“术语拜物教” 。 实际上, 正是在这样的“微分权力”的影响下,每个人的各异的、在其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天然”的行为,被改造成基于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一致的、机械的和标准的行为;以及将人的基于自然的行为,改造成基于人工自然的行为,改造成“单面人”。形形色色的反科学思潮都与此类权力之争有关。 然而,毕竟人类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科技黑箱”及其组合,才是“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这既是“抹平”,更是起点,是人类由自然到社会的必由之路。这就是福柯所谓“被构造”的含义,在人类学意义上,在人工自然的基础上,以及在对人性的回溯到达底线-机械、经济人,以及启蒙运动理念的基础上重构。 在这一权力之争中,非嵌入编码知识权力的特点首先是潜移默化。 劳斯细致地发现,“这些限制具有与传统的权力关系截然不同的形态……并非是某种施加于特定事物和人,并为他人所掌握和应用的权力形态”,而是一种“支配活动身体的微分权力”或“微观社会关系中的规训权力”,“这些限制遍布在我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事物的处理中,并且渗透到最琐碎、最普通的活动中” 。 其次,这种权力施加于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人,迫使他们以同样的规范和准则作为行为的“底线”进行交往。这里可以借用海德格尔 “促逼”概念,但又超越其原意。在海德格尔那儿,促逼主要指技术的发展对人的促逼,而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促逼还在于其对历史的“根除”和个性的“抹平”,当周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非嵌入编码知识之后,个别人为保持自己的独立并显示个性而拒不接受,由此即自我边缘化,或者反过来,通过自我边缘化而显示“众人皆醉吾独醒”。或者“ 明知这潮流和时尚正把人类带向深渊,还是无可奈何地、跌跌撞撞地跟着潮流走” 。 这些人没有认识到,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非嵌入而必将渗透到一切领域,这是客观规律。权力并非强加,也不依赖于接受者。无论被接受与否,总是在不断增长、发展,并且“默默地”发挥影响。 他们也没有认识到,非嵌入编码知识并非淹没个性,而 是对源于自然、历史和特定语境的知识的改造,并为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个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提供可能和广阔的前景。 对非嵌入编码知识持偏激心理的人似乎有鲜明的个性,实际上表明没有信心和能力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个性。 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之中,正是这些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建立于非嵌入编码知识基础之上的技术及其产品,是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默默”做着贡献的硬件和操作及系统软件。 他们更没有想到,在科技黑箱中不仅集成了非嵌入编码知识,而且集成了人的需求、喜好、乃至审美等价值判断,集成了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人际关系中的博弈与合作,一句话,集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因而,他们的所谓批判,无疑是在动摇自己的根基。 凯勒指出:“在把客观性当作男性主义理念加以拒斥的同时,女权主义把自己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并把女性驱逐出了现实政治的现代文化之外:这就进一步恶化了自己所希望解决的问题” 。 接受科学技术,人文知识由此改造自身,这只是第一步;随后迈出的第二步是,人文知识选择、引领与整合科技知识。 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等译:《知识与权力》 p 246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同5, p 252 同5, p 241 同5, p 226 邢冬梅,“科学大战”之根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 6 game.19xz :浅论现代技术对人的挤压 http://dev.19xz.com/soft/32424.htm 朱苏力: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人文底蕴吗?文汇报2004/8/1 南方周末2005-3-17 同5, p 259 game.19xz :浅论现代技术对人的挤压 http://dev.19xz.com/soft/32424.htm 转引自 10 , p 272
个人分类: 科技|5435 次阅读|5 个评论
技术“遮蔽”了什么?之二:过程中的遮蔽与去蔽
热度 3 lvnaiji 2015-4-27 07:07
摘要: 技术因被选择与否而遮蔽。然而人类不会因此而放弃技术和选择,因为自由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中,影响所有人选择的共同和持久的因素是技术。技术“遮蔽”普遍与必然,为个性与偶然(创造)去蔽;遮蔽科学,为文化的繁荣去蔽;遮蔽历史决定论,为目的和价值观对行为的引导去蔽。远古,主体因沉浸而被历史和语境锁定,无从选择;工业革命提供的科技黑箱在使主体脱域的同时遮蔽了各具特色、活生生的语境和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对非嵌入的科技黑箱,主体同样无从选择和干预其运行。高技术提供的科技黑箱让主体既沉浸、返魅,又得以自主和漫游。技术带来的遮蔽和去蔽伴随着人类的历程,推进/促逼人类的脚步。 技术;科技黑箱;遮蔽;去蔽 先自荐博主另文: 隆平高科的“身份” 在“科学网”上,此文未得到编辑mm的青睐,令博主深感遗憾…… 现告知各位,此文已得小红花,虽是追认,但编辑mm从善如流,令博主宽慰、欣慰。 说及“技术”,学术界的潮流之一在于批判,以为技术“遮蔽”了人性。本文试图探讨,技术究竟“遮蔽”了什么。 原文刊于《哲学研究》2010,7,89-94。这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 技术遮蔽了什么 之一、 因选择与否而遮蔽 )。 因被选择而发生的遮蔽之所以复杂,还在于被遮蔽的知识处于变化之中,并且伴随着相应的去蔽。 1. 被遮蔽的知识层次升高促使主体的去蔽 因选择而被遮蔽的知识在知识阶梯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低到高推进。可以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来理解“知识阶梯”。在本体论上,知识阶梯指知识的对象在量子阶梯上的位置,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以及在马斯洛由生存到自我实现,由生理到心理的需求层次上的位置,如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学艺术等。 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为更多的人共享、使用,并作为下一次科学革命跃迁的平台。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19世纪电磁理论和热力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和内燃机。染料和炸药集成了有机化学的知识。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继而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由电子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等进行封装和集成。本世纪初,由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所组成的所谓“会聚技术”开始登上舞台,在更高的层次封装知识。 科技黑箱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界中运动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系列,也就是由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经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到意识运动相一致。随着科技黑箱层次的逐一升高,也就是由低到高将相应的经典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知识渐次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予以遮蔽。这种逐次的遮蔽有着源于自然界的深刻基础。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所以核物理学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最新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CIMS,以及梳理流程的ERP,它们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进而有科技黑箱的层次。人工自然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科技黑箱。类似于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人工自然整体上具有同样的性质: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正如物理层对于应用层的封闭或黑箱化。 科技黑箱中知识由低到高的逐一黑箱化或被遮蔽,对于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在知识阶梯上,低层知识在于揭示对象的普遍性和必然规律,其特点是客观、非嵌入、显性或编码,强调严格的历史和因果决定论。面对这样的知识,主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遵循规律,主体性受到制约。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和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从形象到理论都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科技黑箱的提升是低层知识的遮蔽。高层知识的特点是嵌入、隐性、松散,知识之间彼此关联。各种知识都以与其他知识的关系为自身的依据。集成了高层知识的科技黑箱要求主体的参与和介入,要求主体间的沟通,并为此提供可能。消费者 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已与出厂时大不相同,并且与特定人群所使用的电脑彼此兼容。计算机的7层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明这一点,物理层通常难以改变,但最高的应用和嵌入层则可以并需要在相当程度上予以更改、创新。各种用于通讯的科技黑箱和互联网既为广泛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也要求广泛的沟通和交流,由此方能体现其价值,这就是所谓IT的外部性。在科技黑箱由低到高的阶梯上,随着低层知识的逐一遮蔽,人的主体性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展现。在低层是遵循规律,然后是遵守规则,到了高层,科技黑箱为主体提供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就需要主体接受来自外部社会规范的约束,以及来自内心道德律的约束。 简言之,科技黑箱 在“遮蔽”了普遍与必然之后,即为个性与偶然(创造)去蔽;遮蔽了数理化乃至科学技术之后,即为文化的繁荣去蔽并开启更大的空间;遮蔽了历史决定论之后,为目的和价值观对行为的引导去蔽。在每次去蔽之时,也对被去蔽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2. 由嵌入经非嵌入到嵌入 古代的科技黑箱是嵌入和孤立的,嵌入指特定的科技黑箱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孤立指科技黑箱彼此间没有或很少关联。于是,主体凭藉特定的科技黑箱生存于特定的自然环境,难以越雷池一步。但在所嵌入的语境中,以现代眼光看似极其简陋的科技黑箱(实际上可能蕴含了高深的知识),在原始人的操控下,却难以想象地实现了目的。在此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包括对周遭世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此处所论及的主要是隐性知识)感悟等等,却得以充分展现。在人全身心的投入中,原始的科技黑箱连同其对象及其不可分割的语境也就负有了价值,具有神秘的“魅力”。这种体验和能力很难在主体间共享,有超凡能力者就是巫师。体验越是深刻,能力越强,主体也就越是难以离开他深深嵌入的语境。在《狼图腾》中,被狼和草原深深锁定的游牧民族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原始的科技黑箱深深地嵌入于特定的语境之中,遮蔽了之外的一切。语境是历史地形成的,语境的制约,就是历史的制约。于是,原始的科技黑箱也就遮蔽了未来的梦境。 近代以降,特别在两次工业革命后,标准化、大批量、可替代和统一规格的科技黑箱被运送到世界各地,其特点是非嵌入和普遍适用。蒸汽机、电机和内燃机可以为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使用。由此所带来的首先是原有的生活语境被遮蔽。不仅经由科学在认识上抹去差别,祛除价值和魅力,而且经由“改天换地”在实践上抹去差别,以构建一致的语境:环球同此凉热。“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杜甫的理想凭藉现代科技正在成为现实。在传统社会,语境几乎拥有对于生活的全部意义。随 后便是在科技黑箱的推进中原始 语境的抹平甚至抹去。在 《狼图腾》中有这样的情节,在吉普车和特等射手的追杀下,头狼和主力不到一小时就被干掉,其威力“完全超出陈阵和额仑草原狼的想象”。“它们可能从未遭到过如此快速致命的打击。剩余的逃出边界一定不会再回来了”。“草原上狼的神话在先进的科技装备面前统统飞不起来了”。 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物,所有的一切,都从原有的意义框架上被剥落下来,从原有的生命之源连根拔除。存在失去了基础,他们将被安置在何方,扎根于何处,哪里是他们的家园?如此强烈而彻底的震荡必然带来“对于失落的一切深沉的幻灭惑和追本溯源之情”。遮蔽了各具特色以及活生生的语境,遮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非嵌入的科技黑箱及其所构建的一律、冰冷和没有时间维度的机械世界能提供新的框架,新的沃土和新的基础吗?被遮蔽的不仅是语境。面对标准化和大批量的科技黑箱,主体无从选择,更难以干预其运行,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沦落到机械的水平,退化为如同一张纸那样的苍白和厚度。主体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个性被遮蔽,彼此间的差异被遮蔽,剩下的只是千人一面的机器或单面人。这真的是“摩登时代”? 在遮蔽之时,近现代的科技黑箱同时也在去蔽。借助非嵌入的科技黑箱,各个民族得以脱离其语境,走出冰封极地和热带丛林,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非嵌入的科技黑箱打破了独特、狭隘语境的束缚,展示了广阔的世界;割断了形形色色历史事件的牵挂及其对当下的律令和制约(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祖宗的规矩”,霍桑的“红字”),吉登斯称之为“脱域”。《狼图腾》对此有生动的描述:面对亘古不变的草原, 小说的主人公“每天总有苏武牧羊那种孤独苍凉,人如荒草的感觉,挥之不去,侵入膏肓。陈阵常常觉得自己老了,很老了,比苏武还要老。千万年的草原一点都没变,人还在原始游牧,还在与狼争食,争得那样残酷,那样难分胜负。……如果那天在草原晨雾中,手持节杖的苏武,或是披着兽皮的猿人向他走来,他都不会吃惊。……额仑草原的时间是化石钟,没有分秒点滴漏出”。 新的科技黑箱终于让沙漏出。这真是悖论!正是被屡遭针砭,被指责为没有时间维度的机械,把草原民族从停滞的时间中带出来。被遮蔽的人性发现了世界(包括他人),发现了未来。 一边是遮蔽,一边是去蔽。艾凯表达了他的无奈:“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它作为代价”。然而,技术并未停止其脚步。高技术所提供的科技黑箱呈现出日渐嵌入、多样化和彼此关联的特点,由此便影响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 各种个性化、嵌入的科技黑箱,如个性化电脑和嵌入式软件,适应个人独特的需要,适用于特定的语境。随着个性对语境的互相投入,语境对于主体又有了价值和魅力,“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此即“返魅”。嵌入的科技黑箱建立于非嵌入科技黑箱的基础上,各异的嵌入软件的共同基础是物理层。互联网则提供了高层交流的平台。手提无线上网的笔记本,无论在家中还是办公室,身处海滨抑或高山,嵌入的科技黑箱在任何语境间游弋。各异的语境不再构成障碍,反倒成为追求的时尚。虚拟现实技术进而跨越时空,穿梭于过去未来之间。 普里戈金耗散结构理论的分岔图在学术界广为所知。个人,企业,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在其或长或短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或多或少的分岔。每一次分岔在不同程度上对于相应的主体而言都是一次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在此意义上,人的自由就体现在面对各种分岔作出自主的选择。显然,分岔或被选项越多,选择的自主性越大,人就越自由。面对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黑箱,主体在更大范围更频繁地作出选择,获得更多自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介入、操控,进而修改科技黑箱,因而拥有更大自由。主体既可以“沉浸”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可以随意变换时空,到另类语境去感受一番。在互联网上,各具个性的主体以各种方式彼此关联。 高技术科技黑箱去蔽了传统与现代所遮蔽的一切,同时也带来两个相反方向的“代价”。一方面,高技术科技黑箱将去蔽进行到底,人们却并未做好准备, 如 奥格本的“文化滞后论”,甚至“逃避自由”(弗洛姆),从技术批判到技术恐惧,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去蔽已经到达人的心理层次,去蔽人的隐私。提出遮蔽的海德格尔已经为此准备好了另一个同样难解的词汇:促逼。其实,促逼并非今日才有,而是伴随着去蔽,与之如影随形。人类厌恶遮蔽,渴望去蔽,去蔽又导致促逼。是否会在一个新的层次呼唤遮蔽?然而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对高技术科技黑箱、网络和虚拟世界的依赖,遮蔽了真实的世界。但这一点不同于古代。古代是历史、语境和科技黑箱对主体的强制,而在当下和今后,高技术科技黑箱并未强制人。主体可以随时离去,漫游于更广阔的时空,可以彼此交流体验,为自己,也为他人去蔽。在此意义上,对高技术的批判,实际上暴露了主体尚未培育好为自身去蔽的能力。由此看来,高技术科技黑箱所带来的所谓新的代价,实则对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沉浸而被历史和语境锁定,无从选择;经脱域却遮蔽了各具特色、活生生的语境和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对非嵌入的科技黑箱,主体同样无从选择和干预其运行;到眼下的第三阶段,既沉浸、返魅,又得以自主和漫游,并对主体构成新的促逼。技术带来的遮蔽和去蔽,伴随着人类的历程,推进/促逼人类的脚步。
个人分类: 科技|392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技术遮蔽了什么 之一、 因选择与否而遮蔽
热度 6 lvnaiji 2015-4-19 07:48
吕乃基 摘要: 技术因被选择与否而遮蔽。然而人类不会因此而放弃技术和选择,因为自由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中,影响所有人选择的共同和持久的因素是技术。技术“遮蔽”普遍与必然,为个性与偶然(创造)去蔽;遮蔽科学,为文化的繁荣去蔽;遮蔽历史决定论,为目的和价值观对行为的引导去蔽。远古,主体因沉浸而被历史和语境锁定,无从选择;工业革命提供的科技黑箱在使主体脱域的同时遮蔽了各具特色、活生生的语境和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对非嵌入的科技黑箱,主体同样无从选择和干预其运行。高技术提供的科技黑箱让主体既沉浸、返魅,又得以自主和漫游。技术带来的遮蔽和去蔽伴随着人类的历程,推进/促逼人类的脚步。 说及“技术”,学术界的潮流之一在于批判,以为技术“遮蔽”了人性。本文试图探讨,技术究竟“遮蔽”了什么。 原文刊于《哲学研究》2010,7,89-94。此处经修改后分几部分上载。 一、 因选择与否而遮蔽 可以由各种视角探讨技术的本质。在知识的视角,技术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就是集成了各种知识的科技黑箱 。黑箱,其原意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意为对于一个复杂对象如人脑,不必打开黑箱,由一组或多组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变化,探测黑箱本身的内部结构。在技术领域,可以把各种技术产品和过程视为黑箱,消费者也不必打开黑箱,不必理解其中艰深的科学技术,只需按指南操作,即可得到所希望的结果。诸如手机、傻瓜相机等就是这样的科技黑箱。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根据需求、价值判断、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等对科学知识进行一再选择,在科技黑箱中渗透了成功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有关的资本运作、与政府部门和媒体的关系,以及审美情趣等。在最终的市场竞争中又经历了一再的选择,胜出的产品凝聚了消费者乃至社会对多种商品的判断。由此可见,科技黑箱中选择、集成、凝聚了来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定的知识。黑箱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打开或阐明黑箱,在于创造知识。技术则旨在选择和固化知识,封装黑箱。 1. 知识因未被选择而遮蔽 技术在一部分知识进行筛选和固化之时,也就使另一部分知识淡化、边缘化,或者说被遮蔽。某个科技黑箱从需求、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投产到商品化的全过程,在此重重环节中历经一次又一次选择。在一部分知识被选择而集成之时,另一部分知识即被舍弃,乃至被遗忘。 再者,如果某项或某些科技黑箱的技术标准占据主导甚至垄断地位,其他科技黑箱就必须与之兼容,否则就无法应用。这就强化了拥有主导技术标准的科技黑箱的垄断地位,这种情况在IT领域由于其外部性特征而得到放大,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路径锁定效应。 拉卡托斯在关于知识内核、幔层和大气圈的论述中分析,内核对大气圈中分散、零碎和不成熟的知识起到引导作用,或者说,在大气圈中倾向于发展出与内核相一致的知识。知识内核对大气圈中的知识进行选择 。眼下,在IT领域,微软就充任了知识内核的地位并发挥其对其他技术的引导作用。在微软的光辉投射之下,阴影部分即被遮蔽。 科学的发展具有范式,技术的发展同样具有范式。G. 多西类比库恩的科学范式,提出技术范式概念 。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技术范式的前身,纳尔逊和温特提出的“自然轨道”中的“轨道”概念 更适合技术发展的情况,轨道既包含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包含了社会的需求和限定、博弈和妥协。类似于生物进化,先前“基因”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政治、经济制度及众多“行动者”及其网络的“冲撞”等)的选择使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沿特定方向演进。类似于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在产业界还有技术路线图,可以有超越国家层面在一般意义上的路线图,还有从国家、行业直至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路线图。技术路线图在不同层次上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引导和指导意义。如果说技术轨道或技术范式主要是研究者事后或“事中”对技术发展被动的总结,如摩尔定律,那么技术路线图主要是在事前对技术发展主动的规划。 技术轨道或技术范式一旦揭示,技术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就会由原先相对的无意识转向自觉行为,技术路线图则更是如此,有意而为必然具有某种“排他性”。在做出一种选择之时,也就排除了其他可能,这也就是所谓“遮蔽”。可以把轨道、范式和路线图比作某种圆柱体 ,其边缘取决于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其高度对应着技术轨道的可延续性。通常,技术的发展被引向并限定在“圆柱体”内。 然而,“圆柱体”也遮蔽了之外的景象。处于其间的工程师和企业易于走向僵化,甚至在“圆柱体”走到尽头仍执迷不悟。在一种范式或轨道下形成的知识和惯例往往构成向另一种范式或轨道转换的阻力。没有传统负担的主体能较容易地接受新范式,建立新轨道。在技术变异上,人与社会并非自由作出选择,而是在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压力下的选择。再者,任何技术范式都有其缺陷和局限。缺陷来源于其先天不足及概括抽象过程中本身固有的问题;局限是任何科学原理和技术设计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事实表明,社会所选择的技术受原有路径惯性和当下各种因素博弈的影响,其结果往往未必最优。 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因未被选择而发生的遮蔽。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知识之间轻而易举的链接或非线性相关,以及广大网民的随意点击和选择,为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涨落,范围更广,频率更高,幅度更大。在某时某处被某种技术遮蔽的知识,可能由深海被卷起,与其他知识之间发生非线性相关乃至巨涨落。虚拟现实技术则把被遮蔽的各种可能性——历史、当下甚至未来——一一去蔽,呈现在主体面前。 2. 知识因被选择而遮蔽 知识因未被选择而遮蔽,也因被选择而遮蔽;相对而言,后者尤为复杂。 科技黑箱集成了知识,消费者不必知晓、理解和学习其中的知识。于是,这部分知识便被遗忘,被遮蔽。面对知识的日益丰富和不断积累,这或许是人类的某种“自我保护”;如同在心理学上,人们穿上衣服后皮肤触觉的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中被遮蔽的科技知识? 因被选择而发生的遮蔽与上文因未被选择的遮蔽 二者的含义有以下不同。关键是,被选择的知识虽然被遮蔽但依然存在,并对消费者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消费者无需理解科技黑箱中的知识,只需操作便可。由可理解到可操作,也就是由认识到实践。在“操作”中隐含了大量隐性知识,由此必然增大学习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认识变得简单甚至不必之时,操作或实践也就也就越来越重要,而且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把锤子可能用不着提供什么说明书,而电脑的说明书动辄洋洋几千乃至上万字。规律是不用学了,规则却更繁复。科技黑箱的功能越强大,作为双刃剑也就更为锋利,对主体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更高。这显然是被“遮蔽”的知识所使然。 值得注意的是,由上文可知,在消费者所使用的所有的科技黑箱中实际上凝聚了创新、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对知识的选择和组合,包含所选择的科技知识、社会(企业)制度,以及观念(企业理念和文化)如伦理和审美等。生产方将所有这些投射到科技黑箱之中,在此意义上,科技黑箱就是生产方的对象化。所有这些都因封装于科技黑箱之内而被遮蔽,消费者在使用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产方的影响。一家跨国公司的广告词是:让机器工作,让人们思考。“工作”的难道只是“机器”?“人们”又是否能独立于机器“思考”? 这种影响主要在于,集成、凝聚了特定知识的科技黑箱以其规则“规训”(福柯)消费者。 “科学对日常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设备从实验室向‘外部’世界的转移”。科技黑箱支配人的行为,影响交往,而且还是一种律令:非此将造成后果,至少不能成功或降低效果。因而对使用者形成“促逼”。科技黑箱拥有“支配活动身体的微分权力”或“微观社会关系中的规训权力”,“这些限制遍布在我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事物的处理中,并且渗透到最琐碎、最普通的活动中”。在此意义上,与其说知识就是权力,不如说技术就是权力。在规则不经意间而又随时随地的“规训”之下,主体的行为举止渐次与科技黑箱相吻合,按规则行事便成为消费者的常态。熟练的消费者甚至并不感受到科技黑箱的存在,对于他来说,科技黑箱就是“透明”的。如同习武之人所达到的境界:“身剑合一”。透明,并非消费者通晓科技黑箱中的知识,而是他充分 —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了科技黑箱中的知识,或者说,后者渐次成为主体的一部分。科技黑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由天人合一到人机合一,标志着人类的前进。 尽管因 技术的选择与否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遮蔽,然而,人类却不会因此而放弃选择。固然,在选择之前人拥有全部的人性,一些批判技术的学者将此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保证。似乎具有一切选择的可能,拥有全部的自由,实际上不作任何选择,尚未分化的人性等同于无。因为一旦做出选择,就已经背离了原初所谓的自由。自由是人设定自己本质的自由,其实质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中。固然,每个个人在每个场合都可以作出自己独特的选择,然而,伴随着所有这些选择的共同和持久的因素,无疑是技术及其提供的产品,也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除了人以外,任何物种所具备的一切特征均先天地包含在胚胎(种)以及该物种所绑定的环境之中,其生成无非就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发育,展示物种在此环境中具有的特性。而人的代具性则决定人必然随技术的发展并获得自身的属性,这就是所谓“后种系生成”。“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城市的动物”,以及“人是理性的动物”,等等,或许作为这一切基础的是:人是技术的动物。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218 次阅读|20 个评论
技术“遮蔽”了什么?
lvnaiji 2015-4-15 22:12
吕乃基 摘要: 技术因被选择与否而遮蔽。然而人类不会因此而放弃技术和选择,因为自由就体现在选择的过程中,影响所有人选择的共同和持久的因素是技术。技术“遮蔽”普遍与必然,为个性与偶然(创造)去蔽;遮蔽科学,为文化的繁荣去蔽;遮蔽历史决定论,为目的和价值观对行为的引导去蔽。远古,主体因沉浸而被历史和语境锁定,无从选择;工业革命提供的科技黑箱在使主体脱域的同时遮蔽了各具特色、活生生的语境和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对非嵌入的科技黑箱,主体同样无从选择和干预其运行。高技术提供的科技黑箱让主体既沉浸、返魅,又得以自主和漫游。技术带来的遮蔽和去蔽伴随着人类的历程,推进/促逼人类的脚步。 关键词: 技术;科技黑箱;遮蔽;去蔽 说及“技术”,学术界的潮流之一在于批判,以为技术“遮蔽”了人性。本文试图探讨,技术究竟“遮蔽”了什么。 原文刊于《哲学研究》2010,7,89-94。此处经修改后分几部分上载。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帝的门窗:涌现与封闭遮蔽遗忘
热度 4 lvnaiji 2014-10-21 08:48
吕乃基 写过“上帝的门和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332884.html 眼下又有新的体会。 在自然界的演化中,在奇点大爆炸之后不断出现新的物质形态和新的运动形式,例如原子、分子,以及丰富多彩的生命构成的大千世界。复杂性科学更是把这种“出现”本身作为核心的研究对象,称之为“涌现”。 其实,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心理,存在有与“涌现”相对应的现象,那就是——封闭,或者用哲学家们喜欢的词语:遮蔽。 上帝在开窗迎接新事物涌现之时,一定会把已有的一部分关在门外,以维持“屋内”的某种守恒。 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作用量级来说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最新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CIMS,它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 这种“封闭”在人类社会同样一再发生。 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在质与量两方面达到新的高度,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于,或更形象地说,“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19世纪电磁理论、热力学和有机化学得到发展,随即是集成了这些知识的电机、内燃机、染料和炸药。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到后半叶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是电子计算机、光纤、纳米技术、航天飞机和互联网,等等。如果说科学革命在于少数科学家掌握前所未知的知识,那么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则把这些新知识按人的目的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从而为广大的消费者得以共享。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科学在于发现知识,而技术则传播知识,然后在科技黑箱所提供的共享知识的新的平台上从事新的发现和创造。知识的逐层封闭黑箱化减轻了人类的负担,为人类在知识征途上的继续攀登提供了逐次升高的平台。没有对以往的封闭就不会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没有遮蔽就没有涌现,上帝不关上门就不会打开窗。 自然界演化过程中被“封闭”的各个层次,并非对所有人禁锢,而是由各路专家一一揭示,眼下主要是物理学家;而技术造就的科技黑箱同样并非“一黑到底”,首先是研发和生产制造方知,必要时可以由“硬件软件化”打开后“重塑”。 现在无限的信息、知识或者“资讯”越来越多存放在“云端”,既不必自己来承担和记忆,不会在眼前打扰烦人,又可以在想起来时,凭几个关键词或其他方便的途径安全调取。这大概就是可以随意开关的“上帝的门窗”了。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335 次阅读|8 个评论
博主关于“科技黑箱”论文被摘编用作2012高考语文试题
热度 39 lvnaiji 2012-6-10 09:59
吕乃基 (鉴于网络下载错误较多,以及众多网友的建议,以下给出“吕氏校正版”,改动处以黄色标出。之所以“吕氏”,意为仅是博主的改动,未必就是本来的考题。博主对此不承担责任) 刚在留言板上看到: reasonly 2012-6-9 23:45 吕 老师,你的关于 “ 科技黑箱 ” 的一篇文章是今年新课标语文高考卷的科技文阅读题,人人网上大家都在讨论你去做的话能得多少分呢 博主回复 (2012-6-10 08:40) :真的?很希望有详情或者链接! 待到自己一查,果真: http://cd.xdf.cn/xxjl/201206/096181785.html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 作者: 来源:互联网 字号: T | T $(function() { /*字体切换js开始*/ $(".t_14").click(function(){ $(".main_article").addClass("text_area14"); }); $(".t_16").click(function(){ $(".main_article").addClass("text_area16").removeClass("text_area14") }); /*字体切换js结束*/ }) 摘要: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答案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真题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 ( 阅读题 ) 和第 11 卷 ( 表达题 ) 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 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 是基础 ,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 量 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 算 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 ? 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 对 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 说 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 ? 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 默化 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 撒 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 殊 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 滥 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 3 的技术》 ) 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 : 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 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 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 B. 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 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 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千预就越大 ;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 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 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 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 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 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会做吗? (博主注:原文请见: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 , 3,40-44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9 , 8 , 21 - 23 ) 博主首次论述科技黑箱是在 2001 年:论科技黑箱,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 12 。 其后的相关论文有: 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 4 ,人大复印资料 B2 , 8 , 2003 ; 论高技术的极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3 , 4 ,人大复印资料 B2 , 2003 , 9 。 论非嵌入编码知识,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人大复印资料 B2 , 2006 , 4 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科学文化评论 2007 , 2 全球化与熵,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 , 4 评“太聪明的机器人”,河海大学学报 2010 , 2 微笑曲线的知识论释义(第一作者),东南大学学报 2010 , 3. 技术路线图 vs. 行动者网络:特定语境中的两种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 6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技术哲学语境中的两种文化”为题摘登 2010 , 10 技术“遮蔽”了什么?哲学研究 2010 , 7 在科学网上的相关博文有: 科技黑箱 —— 技术知识的存在方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894 21 世纪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039 知识壁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245 知识的积累性壁垒(之二) —— 对武老师博文 “ 学历的贬值 ” 可能的解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461 克服知识壁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293 克服知识 的 积累性壁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419 知识的逆向遗传(知识论之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8199 人机界面友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9659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059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 1 ):技术是知识的集成并构建知识的平台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387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 2 ):技术传播知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5784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 3 ),技术影响知识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1667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 4 ),双刃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708 眼前一亮 3 : “ 教授买仪器,学生用仪器,请人修仪器 ” 2011-02-08 高技术和全球化时代的时间与空间 2011-04-08 殊途同归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 2011-07-21 科学技术 “ 双刃剑 ” 辨析 2011-08-15 “ 双刃剑 ” ,在于科技自身还是使用者? ——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一 2011-08-16 双刃剑 刺向何方 ——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二 2011-08-18 不对称的双刃剑 ——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三 2011-08-22 人是双刃剑 —— 科技双刃剑辨析之四 2011-08-25 软件硬件化和硬件软件化 2012-05-24
个人分类: 音乐|14572 次阅读|100 个评论
“究万物之理”ppt之二
热度 4 lvnaiji 2011-4-22 15:23
二1人工自然的存在与演化方式.ppt 二2人和人工自然:谁踏着谁的肩膀?.ppt 吕乃基 博主于数日前上载了“究万物之理”ppt之一,主要涉及自然之“物”,多谢各位关注! 现上传“之二”,希冀“究”人工自然物之理。较之“之一”,自感新意略多,因而可能风险略大。依然敬请关注并赐教!
个人分类: 科技|326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2):技术传播知识
lvnaiji 2010-10-22 09:09
吕乃基 人类的进化在有文字后的几千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充分说明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然而,知识的积累性也带来问题,那就是知识的学习。动物受教育的时间成本与其在进化树上的地位成正比。进入人类社会后,儿童要接受越来越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达到知识的前沿以创造新的知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人类可能付不起受教育的时间成本。研究表明 ,从 16 到 20 世纪上半叶,科学精英最佳创造年龄从 25 岁延至 37 岁,表示科学创造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在增加。比较诺贝尔奖颁奖百年获奖者的年龄,发现理科增加了近 10 年,而文科大致不变。 获奖学科 物理 化学 生理和医学 经济学 文学 和平 第一个十年平均年龄 50.9 52.2 56.1 65.0 66.3 67.3 第十个十年平均年龄 61.5 63.7 61.4 65.4 65.9 59.8 如果沿着目前(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模式继续下去,人类是否会终身沿着前人走过的路攀爬却达不到顶点?这就是知识的积累性壁垒。 科技黑箱不仅能应对知识爆炸,而且有助于克服知识的积累性壁垒。在消费者看来,科技黑箱是能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消费者仅知道或关心其价格和功能,而对其究竟如何制作出来并能满足需要或不求甚解,或不感兴趣,或无从得知,或难以理解,如同面对黑箱,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合目的的结果。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其传播知识的特点是广泛性、实践性和隐蔽性。首先是广泛性。科技黑箱使得每一个消费者 ---- 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就是它背后的知识。消费者无需学习其中的科技原理和制作过程。试想,是否有可能要求全世界使用电脑者都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所以科技黑箱就是人类的获得性遗传。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计算机天才、黑客等等的年龄越来越小,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芯片上复杂的凝聚态物理学,然而却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年青的相对无知识(这些知识已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之中而为他们所共享)的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落后地区和国家的赶超提供了机会。对科技黑箱的消费,就是集成于其中的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科技黑箱的发展与科技革命紧密相关。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如果说科学革命在于少数科学家掌握前所未知的知识,那么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则把这些新知识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为广大的消费者共享。在此意义上,科学在于发现知识,而技术则传播知识,然后更多的人在科技黑箱所提供的共享知识的新的平台上从事新的发现和创造。波兰尼将知识区分为编码 / 显性知识,以及意会 / 隐性知识。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建立于隐性知识基础上的古代技术是隐性和嵌入的技术,为特定的人针对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他人难以习得。近代科学革命后的科技黑箱则建立于编码知识的基础上,是编码技术,正因为此,所以容易学习,普遍适用 。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为消费者广泛共享之时,也使这部分编码知识(其他知识的情况有所区别)因共享而贬值甚至遗忘。还要不要学习已经贬值,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中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如何看待三基特别是基本理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必将对教育,特别对中国现有的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此外,由于消费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而科技黑箱的这一特点无疑使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由此可见上文所提及在使用高层人机界面愈加友好科技黑箱时,规范的重要性。 通常的观念是,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建立于接受者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科技黑箱传播知识则无需这一点,只需操作便可。由可理解到可操作,由此给传播理论提出新的课题,同时也开辟新的道路。有了科技黑箱,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这就是科技黑箱传播知识的实践性特征。 最后是隐蔽性。科技黑箱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晓,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识。看来是消费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是通过消费者的这种不知情而对其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人问:科学和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门,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不是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 ?科学技术的这种影响正是源于科技黑箱的这种隐蔽的知识共享方式。 被隐蔽的还有生产方以其特定的价值观所作出的一系列选择(固然,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其中,但越来越受生产方的诱导)和相应的体制。因而不仅是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打开了这扇或那扇门。在此意义上,科技黑箱毋宁是生产方的对象化。生产方通过科学技术,将其意志、爱好和所拥有的知识,以及社会关系等投射到科技黑箱之中。由于对科技黑箱消费也就是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于是在消费中,被对象化于科技黑箱中的主体再作用于消费者。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生产方的影响。 在这样的知识传播中还存在特定的隐患。 你只需按一下按钮,剩下的由我们来做 ,这是一家企业的广告词。我们是谁?消费者真的放心把事情托付给我们吗?如果还要无休止地打那么多的补丁,甚至还留有后门。 此外,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科技黑箱如针灸等是先人传承给我们的知识宝库,其中蕴藏着无穷的有待破解的知识之谜。当现代人面对出土文物来历之费解,技艺之精美,所指之深邃而苦苦思索时,就是在与古人对话。远古的科技黑箱告诉我们,祖先的生存状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奥秘和天人合一。经由这些科技黑箱,历史通往未来。 卜晓勇,中国现代科学精英,博士论文,导师:徐飞。中国科技大学 2007 荣雄,硕士论文,英国的法律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导师:吕乃基。东南大学 2006 转引自 Kranzberg . 世界科学 .1984.1
个人分类: 科技|5312 次阅读|1 个评论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1):技术是知识的集成并构建知识的平台
lvnaiji 2010-9-30 08:29
吕乃基 知识爆炸是当代社会的一大特征。知识的不断增长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间存在矛盾。如何对海量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应用,以泛舟于知识的海洋? 科技黑箱 有助于克服这一困境。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和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药品,以及芯片等。可以说,技术的几乎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只是其中的知识含量以及黑的程度有所不同。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经由特定的体制安排制造出来。科技黑箱中还或多或少渗透了有关企业和机构的企业文化和理念 。从立项、设计到生产和商品化,除了科学之外,还 要调集广泛的知识,整合、集成大量个别的、人文的、社会的知识。 在一台电脑中集成了凝聚态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各种知识,渗透了如微软和比尔盖茨的印记。由此可见,在知识的海洋中,科技黑箱是特定知识的浓缩和集成,或者说,技术对海量的知识进行了筛选和固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因知识的丰富性造成的困境。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不仅本身是知识的集成,而且直接参与到知识的搜寻之中。 大量科技黑箱构成了某种纵横交错的生态。由科技黑箱所构成的知识生态是知识的积淀,让松散的知识凝聚,变动不居的知识得以稳定和有序,构成知识中相对不变和立体的平台。当前,这一平台大致有以下特征: 横向。其一,在通常情况下,科技黑箱由动力机、工作机和控制 - 学习机三部分组成,并处于不断完善和提升之中。其中,控制 - 学习机可以渗透到各类工作机和动力机中,也就是信息技术对其他技术的渗透。换一个视角,科技黑箱由被称为人类社会三大支柱的材料、能量和信息组成。材料是载体,能量是科技黑箱得以运行的动力,信息则对材料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实施控制。其二,科技黑箱既各具个性,又彼此相关,越来越趋于形成黑格尔所言内部有差别的一。这种彼此间的相关主要在于标准和兼容,否则,科技黑箱之间就会陷入混乱之中。技术生态具有某种意义的自组织性,各种科技黑箱通过功能耦合相互关联。其中的任何欠缺自会得到填补,有价值的突破也会淘汰效用较差者并引领技术生态的提升。 纵向。王伯鲁将技术归为 技术簇系与实用技术体系两层结构 ,还可以对此作进一步细分。 其一,科技黑箱对应于人类从生存到提升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的各种需求,也就是构成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由低到高的序列。其二,在由科学知识到人类需求的漫长谱系上分布着一系列科技黑箱及相关的技术。距科学知识较近处的科技黑箱和相应的技术主要按学科分类,如化工、电工、金工技术等,而接近需求端的技术则更多地按特定的需求分类,形成相应的行业,如食品业、服装业和交通业等。其三,在由自然到社会的序列上,分布着木材石油矿砂,经水泥钢材,一直到各色家具和形形色色的电子设施等各类技术产品,还有为这些生产加工过程服务的信息和物流等行业。这样的序列大致相当于熟知的一产二产和三产。在上述 3 个序列中,一般来说,越是处于低端,越接近自然,知识含量较低,以及主要是科学技术知识;越是处于高端,越是接近社会,知识含量越高,加入了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有趣的是,自古至今,鸡鸭牛羊和水稻小麦等无疑接近自然,知识含量较低,由此加工得到的各色食品和面料则超越之;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种序列似乎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颠倒,转基因之类的产品一跃而成为知识含量之首。 在上述两层结构中,技术簇系涉及技术应用中的一般性、共同性和原理性问题,属基础性结构层次 , 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渗透性。实用技术体系则是围绕社会特定的实践目的,彼此间的相干性相对较弱。在知识的视角来看, 首先,处于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及其技术所集成和处理的主要是直接源于科学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其特点是与语境和主体无关,因而普遍适用 。在科学中,研究基本物理运动的经典物理学渗透到其他分支,基于基本物理运动(机械、热、电磁)的科技黑箱具有标准化、大批量和可替代等特征,此即 一般性、共同性、原理性、基础性、通用性和渗透性等的依据。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及其技术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特定的以及心理的需要,所处理的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综合,而且涉及大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这些知识集成起来所得的是嵌入的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所以彼此间的相干性较弱。 其次,由低到高,主体渐次参与和介入,对科技黑箱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在低层,主体往往难以干预或干预较少,例如,人们很少能以及会对一把锤子作什么改进。而在高层,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计算机的 7 层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说明上述关系,使用者恐怕不会打改变物理层的主意,但对应用和嵌入式软件则可以动些手脚。上述序列从一个侧面可以简要地归结为由规律经规则到规范。在最底端,对于各类技术和科技黑箱,以及对于它们的使用者来说,几乎唯有遵循规律。随着层次的升高,便有科技黑箱的各种使用规则。为了达到合目的的结果,使用者必须遵守规则。而在高端,随着主体的干预或自由度越来越大,来自外部社会及内心的自我约束规范即日益显现。科技黑箱由低到高阶梯的这一特征与知识阶梯的特征相一致,低层知识如物理学客观严谨,而高层知识如伦理学则带有较多主观色彩,具有较多的实践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一切精神科学,甚至一切关于生命的科学,恰恰为了保持严格性才必然成为非精确的科学 。 反过来,正是由于人的参与,在科技黑箱的纵向系列上,由低到高在总体上呈现出人工度 注入人的因素,如意志、情感、知识、社会制度等,满足人的需求,人机界面友好,以及科技黑箱似人的程度渐次提高的规律。 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或者失传,或者过时及被超越,仅见于博物馆;但是也可能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例如在计算机盛行之时,古老的算盘依然随处可见,还有针灸,以及撒落于各个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艺。这些同时见于今日的历史上的技术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保持宽容。正如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一个小姑娘说,我喜欢这些非常古老的民间的山里边的音乐,我可以重温到我的爷爷奶奶,甚至祖奶奶他们的感情,他们对于生活的一种非常纯洁的感情;我喜欢莫扎特,喜欢卡拉扬,那是人类文化的顶峰,我能知道人类最高的音乐感受是什么;我喜欢麦当娜、杰克逊,是因为特别适合宣泄我们的感情 。 此外,媒体即信息( 麦克卢汉 ),媒体重新组织社会运作的场所( 梅罗维兹 ) ,由此也必然对知识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科技黑箱的集成及其纵横交错的关系,以及由古至今的积淀,构成了知识某种意义上的核心,一方面使之集成、凝聚、稳定、有序,进而可操作,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在此核心外知识的遮蔽与封闭。 所以,技术负有价值是题中应有之义。 吕乃基,论科技黑箱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2 王伯鲁,世界 4 技术世界及其结构 ,人文杂志 2003 年第 2 期 19 - 22 吕乃基, 论非嵌入编码知识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转引自:张世英,现实、真实、虚拟 . 江海学刊, 2003 , 1 , 77 页 吕乃基,论人工自然的进化 及 其代价 .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5 文汇报 2006-9-8 梅琼林,传播技术理论的现代历程及其文化反思 ,东南大学学报 2006 , 7
个人分类: 科技|5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
lvnaiji 2010-9-29 09:30
吕乃基 目前,技术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术界从各个角度研究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知识是当代社会的另一个关注热点。从 40 余年前波普尔提出世界 3 到知识经济兴起,知识成为社会的中轴,而后,波拉尼又对知识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知识也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笔者也写了近 20 篇文章,并在科学网写了系列博文: 走进世界3- 知识论之一 等。无疑,技术与知识的关系十分重要,已有人着手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其一,技术也是知识,研究其特殊形态,以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演变等 、 、 ;其二,在世界 3 的基础上讨论技术世界,进而涉及世界 4 并引发争议 、 、 。 本文认同技术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但不介入其与世界 4 的关系,旨在讨论技术作为知识与世界 3 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知识支撑技术 / 技术知识 / 世界 4 ,至于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大多限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或者技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仪器设备等。实际上,技术深深介入知识,既是知识的集成、凝聚和黑箱化,以此使知识得以传播和共享,又以特定方式参与知识的构建,影响其发展方向。 原文刊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 , 3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9 , 8 周昌忠,试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形态从哲学和文化的观点看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 6 王大洲 关士续 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 2 潘天群,技术知识论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9 , 6 王伯鲁,世界 4 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剖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6 期 孙慕天 . 论世界 4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 ,(2) . 张之沧 . 从世界 1 到世界 4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 (12)
个人分类: 科技|4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我推荐:科技黑箱——技术知识的存在方式,请读武夷山老师“老百姓也需要器知识”一文的网友拨冗一读
lvnaiji 2010-4-5 11:04
吕乃基 近日,读 武夷山 老师 老百姓也需要器知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862 ;以及 韩健 老师 , 消失中的维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535 。由此 想起本人先前曾上载的关于科技黑箱的文章(原文 发表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2 , 2009-8-1 修改后上载到科学网),发现博主所提出的科技黑箱与器知识颇为接近,与消失中的维修也密切相关。故特地自我推荐,希望能引起关注并将有关讨论引向深入。 技术知识是知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黑箱是技术知识主要的存在方式 。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指能满足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其中所含有的科技知识和其他要素被集成于某种框架内,消费者仅知道或关心其价格和功能,而对其究竟如何制作出来并能满足需要或不求甚解,或不感兴趣,或无从得知,或难以理解,如同面对黑箱。黑箱与科技黑箱有以下区别:前者为人所不知,由输入不能预期输出,其变化不可控;后者至少生产方(包括创新人员和设计者等)知,使用者按照规则的输入可以得到合目的的输出。手机、电脑、摄像机、纳米材料乃至普通的照相机、收音机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科技黑箱。 1 科技黑箱储存、传播知识 科学旨在揭示自然界中的黑箱 , 创造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327 ;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138 ),并且不断地把原先不可共享的客观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共享的编码知识。科学所揭示和转化的编码知识是制造科技黑箱的前提,技术对科学所提供的编码知识进行选择(科学和技术在这一点的关系,请见 作为自然与社 会的中介与桥梁的科学技术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598 )。正是在技术中,注入了大量隐性知识和嵌入的编码知识。如目的、动力,各个环节的选择和选择时的灵感直觉以及设计思想等;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和体制。价值观判断轻重缓急,选择取舍,考虑后果,衡量眼前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体制则涉及到处理人、财、物、知识和信息等各类行动者的关系,对于能否以及生产出何种科技黑箱至关重要。科技黑箱为价值观所左右,在社会体制的母腹中孕育、建构。在所有注入科技黑箱的知识中,科技知识无疑是基础,脱离这一基础,任何目的、意志、情感和审美都不可能实现。然而科技知识又受到隐性知识的支配和选择,在向科技黑箱转化的过程中又融入了使之成为可能的嵌入的编码知识。表面看来,似乎仅仅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然而实际上毋宁说是包括科技在内的文明造就了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制成后,知识以其为载体进行传播、交流而共享。知识的共享有多种形式,如通过教育和学习,通过书报等传统媒体,或通过互联网等新的媒体。科技黑箱也是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是最便捷而广泛的途径。 首先,科技黑箱使得每一个消费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就是它背后的包括科技知识在内的人类文明。科学技术将知识和其他要素在消费者使用之前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因而消费者只需按规程操作,便可得到合目的的结果,无需学习科技原理和制作过程。试想,如果要全世界使用电脑者都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需要多少时间,而且几乎没有可能。科技黑箱就是人类的获得性遗传。知识实际上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柯达公司的广告词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你只要轻轻按一下按钮,剩下的事让我们来做。 IBM 公司在计算机纪元 50 周年的题词是:让机器工作,让人们思考。这种情况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即已发生,尔后愈演愈烈,在当代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计算机天才、黑客等等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理解芯片上复杂的凝聚态物理学,然而却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所以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年青的相对无知识(这些知识已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之中而为他们所共享)的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落后地区和国家的赶超提供了机会。中国只有大胆而坚定地立足于最先进的科技黑箱的基础上,方有可能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记得 武 老师曾介绍关于知识经济是无知经济的观点,之所以无知,在某种意义上就在于科技黑箱。 科技黑箱也为改革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为消费者广泛共享之时,也使这部分编码知识(其他知识的情况有所区别)因共享而失效。于是就产生这样的问题,还要不要学习已经失效,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中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如何看待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三基特别是基本理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必将对教育,特别对中国现有的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参见: 知识壁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245 ; 知识的积累性壁垒(之二) 对武老师博文 学历的贬值 可能的解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461 )。 此外,由于消费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由此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而科技黑箱的这一特点无疑使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其次,科技黑箱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晓。科技黑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使知识得以共享 , 实际上消费者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识,在此意义上确实无知。看起来是消费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是通过消费者的这种不知情而对其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人问:科学和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门,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不是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科学和技术之所以如此影响人,正是源于科技黑箱的这种特殊的知识共享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如前述,在科技黑箱中渗透了主观的隐性知识和与主体粘着在一起的嵌入的编码知识,也就是生产方主体(固然,消费者主体的需求也在其中,但形形色色的需求经生产方的选择、加工,在特定的体制中得到实现,或者干脆是受生产方的诱导而产生需求)的影响,所以不是科学技术,而是背后的人打开了这扇或那扇门。在形成科技黑箱之前是生产方的对象化。生产方通过科学和技术,将其意志、爱好和所拥有的知识,以及社会关系等投射到科技黑箱之中。而在科技黑箱形成之后,在消费过程中,则是被对象化于科技黑箱中的主体再作用于消费者。于是,由于科技黑箱共享知识的特殊性,在消费这一特定的实践环节,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生产方的影响。 最后,通常认为隐性知识因与主体不可分割而不可交流、不可共享,嵌入的编码知识也是如此。然而在科技黑箱中,这些知识却与主体分离,并与科技知识捆绑在一起而得到某种意义的交流和共享。一方面科技知识因科技黑箱之黑而没有达到本来意义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与主体不可分的那部分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却因科技黑箱之黑而使消费者于不经意之间受到影响,以至消费者如果不接受、不认同这部分知识,那么科技知识也难以共享。 科技黑箱传播知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广泛性、隐蔽性和捆绑性。 2  科技黑箱的发展趋势 科技黑箱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科技黑箱将越来越黑。显然,集成于科技黑箱中的科技知识将越来越艰深,越来越复杂和越来越难以理解。而与此同时,科技黑箱操作起来却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方便,往往只需按下键钮,移动鼠标,一切就都迎刃而解,这就是人机界面友好。在这一难一易之间,科技黑箱就变得越来越黑。在此意义上,使用者可能变得更无知。 然而生产越高级的科技黑箱,其背后人的因素就越重要。教育水平,市场调研,创新精神,决策能力,还有设计、管理等,这一切的作用变得更大。而且生产方越来越多地着意将其实力、业绩、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通过各种途径告知消费者,而对其中的科技知识则简单地冠之以高科技、纳米技术之类一带而过。于是相比较而言,在科技知识更黑的同时,隐性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却变白了。在这一黑一白之时,生产方便经由科技黑箱对消费者施加更大的影响。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黑箱知识含量的提高,知识成为商品,对知识的消费同时也就是创造,这表明在上述作用链中,消费者主体的地位正在提高。不仅如此,消费者还可以反作用于科技黑箱如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经由原来用于消费的科技黑箱生产自己的产品。于是消费者便成为生产方,由过去在消费中被动地单向地接受科技黑箱的影响,到主动地反作用于科技黑箱。如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以自由软件运动为典型的非线性创作和思想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黑箱已成为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生产方之间直接、平等对话的平台。今日的科技黑箱正在开创一个互消费和互生产的时代。 第三,科技黑箱本身趋于获得越来越多自我学习的能力。原来科技黑箱中所集成的知识来自其制成前外部的输入,而在高技术中,如柔性化生产、自适应、自学习等都表明已经制成的科技黑箱具有一定的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如此,而且科技黑箱彼此间趋于联网、兼容,扩展,自我建构为一个人工自然的生态。 科技黑箱的发展与科技革命紧密相关。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在质与量两方面达到新的高度,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于,或更形象地说,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 19 世纪电磁理论、热力学和有机化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内燃机、染料和炸药。 20 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到后半叶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是电子计算机、克隆、纳米技术、航天飞机和互联网,等等。如果说科学革命在于少数科学家掌握前所未知的知识,那么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则把这些新知识按人的目的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从而为广大消费者得以共享。在此意义上,科学在于发现知识,而技术则传播知识,然后在科技黑箱所提供的共享知识的新的平台上从事新的发现和创造。 在 世界1 的量子阶梯和世界2 的需求层次-知识论之四 中述及,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最新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 CIMS ,它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进而有科技黑箱的层次。或许正是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导致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进而造就科技黑箱。 什么是科技黑箱?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的设施,在其中集成了人类在某一阶段关于某些领域的编码和隐性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其特点是广泛性,隐蔽性和捆绑性。科技黑箱在理论和实际上具有重大意义。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我推荐:科技黑箱——技术知识的存在方式,请读武夷山老师“老百姓也需要器知识”一文的网友拨冗一读
lvnaiji 2010-4-5 11:04
吕乃基 近日,读 武夷山 老师 老百姓也需要器知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862 ;以及 韩健 老师 , 消失中的维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535 。由此 想起本人先前曾上载的关于科技黑箱的文章(原文 发表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2 , 2009-8-1 修改后上载到科学网),发现博主所提出的科技黑箱与器知识颇为接近,与消失中的维修也密切相关。故特地自我推荐,希望能引起关注并将有关讨论引向深入。 技术知识是知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黑箱是技术知识主要的存在方式 。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指能满足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其中所含有的科技知识和其他要素被集成于某种框架内,消费者仅知道或关心其价格和功能,而对其究竟如何制作出来并能满足需要或不求甚解,或不感兴趣,或无从得知,或难以理解,如同面对黑箱。黑箱与科技黑箱有以下区别:前者为人所不知,由输入不能预期输出,其变化不可控;后者至少生产方(包括创新人员和设计者等)知,使用者按照规则的输入可以得到合目的的输出。手机、电脑、摄像机、纳米材料乃至普通的照相机、收音机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科技黑箱。 1 科技黑箱储存、传播知识 科学旨在揭示自然界中的黑箱 , 创造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327 ;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138 ),并且不断地把原先不可共享的客观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共享的编码知识。科学所揭示和转化的编码知识是制造科技黑箱的前提,技术对科学所提供的编码知识进行选择(科学和技术在这一点的关系,请见 作为自然与社 会的中介与桥梁的科学技术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598 )。正是在技术中,注入了大量隐性知识和嵌入的编码知识。如目的、动力,各个环节的选择和选择时的灵感直觉以及设计思想等;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和体制。价值观判断轻重缓急,选择取舍,考虑后果,衡量眼前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体制则涉及到处理人、财、物、知识和信息等各类行动者的关系,对于能否以及生产出何种科技黑箱至关重要。科技黑箱为价值观所左右,在社会体制的母腹中孕育、建构。在所有注入科技黑箱的知识中,科技知识无疑是基础,脱离这一基础,任何目的、意志、情感和审美都不可能实现。然而科技知识又受到隐性知识的支配和选择,在向科技黑箱转化的过程中又融入了使之成为可能的嵌入的编码知识。表面看来,似乎仅仅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然而实际上毋宁说是包括科技在内的文明造就了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制成后,知识以其为载体进行传播、交流而共享。知识的共享有多种形式,如通过教育和学习,通过书报等传统媒体,或通过互联网等新的媒体。科技黑箱也是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是最便捷而广泛的途径。 首先,科技黑箱使得每一个消费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就是它背后的包括科技知识在内的人类文明。科学技术将知识和其他要素在消费者使用之前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因而消费者只需按规程操作,便可得到合目的的结果,无需学习科技原理和制作过程。试想,如果要全世界使用电脑者都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需要多少时间,而且几乎没有可能。科技黑箱就是人类的获得性遗传。知识实际上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柯达公司的广告词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你只要轻轻按一下按钮,剩下的事让我们来做。 IBM 公司在计算机纪元 50 周年的题词是:让机器工作,让人们思考。这种情况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即已发生,尔后愈演愈烈,在当代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计算机天才、黑客等等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理解芯片上复杂的凝聚态物理学,然而却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所以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年青的相对无知识(这些知识已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之中而为他们所共享)的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落后地区和国家的赶超提供了机会。中国只有大胆而坚定地立足于最先进的科技黑箱的基础上,方有可能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记得 武 老师曾介绍关于知识经济是无知经济的观点,之所以无知,在某种意义上就在于科技黑箱。 科技黑箱也为改革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为消费者广泛共享之时,也使这部分编码知识(其他知识的情况有所区别)因共享而失效。于是就产生这样的问题,还要不要学习已经失效,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中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如何看待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三基特别是基本理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必将对教育,特别对中国现有的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参见: 知识壁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245 ; 知识的积累性壁垒(之二) 对武老师博文 学历的贬值 可能的解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461 )。 此外,由于消费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由此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而科技黑箱的这一特点无疑使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其次,科技黑箱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晓。科技黑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使知识得以共享 , 实际上消费者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识,在此意义上确实无知。看起来是消费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是通过消费者的这种不知情而对其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人问:科学和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门,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不是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科学和技术之所以如此影响人,正是源于科技黑箱的这种特殊的知识共享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如前述,在科技黑箱中渗透了主观的隐性知识和与主体粘着在一起的嵌入的编码知识,也就是生产方主体(固然,消费者主体的需求也在其中,但形形色色的需求经生产方的选择、加工,在特定的体制中得到实现,或者干脆是受生产方的诱导而产生需求)的影响,所以不是科学技术,而是背后的人打开了这扇或那扇门。在形成科技黑箱之前是生产方的对象化。生产方通过科学和技术,将其意志、爱好和所拥有的知识,以及社会关系等投射到科技黑箱之中。而在科技黑箱形成之后,在消费过程中,则是被对象化于科技黑箱中的主体再作用于消费者。于是,由于科技黑箱共享知识的特殊性,在消费这一特定的实践环节,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生产方的影响。 最后,通常认为隐性知识因与主体不可分割而不可交流、不可共享,嵌入的编码知识也是如此。然而在科技黑箱中,这些知识却与主体分离,并与科技知识捆绑在一起而得到某种意义的交流和共享。一方面科技知识因科技黑箱之黑而没有达到本来意义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与主体不可分的那部分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却因科技黑箱之黑而使消费者于不经意之间受到影响,以至消费者如果不接受、不认同这部分知识,那么科技知识也难以共享。 科技黑箱传播知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广泛性、隐蔽性和捆绑性。 2  科技黑箱的发展趋势 科技黑箱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科技黑箱将越来越黑。显然,集成于科技黑箱中的科技知识将越来越艰深,越来越复杂和越来越难以理解。而与此同时,科技黑箱操作起来却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方便,往往只需按下键钮,移动鼠标,一切就都迎刃而解,这就是人机界面友好。在这一难一易之间,科技黑箱就变得越来越黑。在此意义上,使用者可能变得更无知。 然而生产越高级的科技黑箱,其背后人的因素就越重要。教育水平,市场调研,创新精神,决策能力,还有设计、管理等,这一切的作用变得更大。而且生产方越来越多地着意将其实力、业绩、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通过各种途径告知消费者,而对其中的科技知识则简单地冠之以高科技、纳米技术之类一带而过。于是相比较而言,在科技知识更黑的同时,隐性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却变白了。在这一黑一白之时,生产方便经由科技黑箱对消费者施加更大的影响。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黑箱知识含量的提高,知识成为商品,对知识的消费同时也就是创造,这表明在上述作用链中,消费者主体的地位正在提高。不仅如此,消费者还可以反作用于科技黑箱如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经由原来用于消费的科技黑箱生产自己的产品。于是消费者便成为生产方,由过去在消费中被动地单向地接受科技黑箱的影响,到主动地反作用于科技黑箱。如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以自由软件运动为典型的非线性创作和思想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黑箱已成为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生产方之间直接、平等对话的平台。今日的科技黑箱正在开创一个互消费和互生产的时代。 第三,科技黑箱本身趋于获得越来越多自我学习的能力。原来科技黑箱中所集成的知识来自其制成前外部的输入,而在高技术中,如柔性化生产、自适应、自学习等都表明已经制成的科技黑箱具有一定的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如此,而且科技黑箱彼此间趋于联网、兼容,扩展,自我建构为一个人工自然的生态。 科技黑箱的发展与科技革命紧密相关。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在质与量两方面达到新的高度,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于,或更形象地说,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 19 世纪电磁理论、热力学和有机化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内燃机、染料和炸药。 20 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到后半叶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是电子计算机、克隆、纳米技术、航天飞机和互联网,等等。如果说科学革命在于少数科学家掌握前所未知的知识,那么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则把这些新知识按人的目的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从而为广大消费者得以共享。在此意义上,科学在于发现知识,而技术则传播知识,然后在科技黑箱所提供的共享知识的新的平台上从事新的发现和创造。 在 世界1 的量子阶梯和世界2 的需求层次-知识论之四 中述及,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最新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 CIMS ,它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进而有科技黑箱的层次。或许正是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导致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进而造就科技黑箱。 什么是科技黑箱?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的设施,在其中集成了人类在某一阶段关于某些领域的编码和隐性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其特点是广泛性,隐蔽性和捆绑性。科技黑箱在理论和实际上具有重大意义。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407 次阅读|4 个评论
知识的逆向遗传(知识论之……)
lvnaiji 2009-9-27 16:21
吕乃基 博主曾经计划在科学网上写知识论系列,后来自说自话就不再排序。看来继续下去仍有价值。 博主在分析知识壁垒时特地单独讨论了所谓知识的积累性壁垒(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46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一代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达到知识的前沿,才能创造新的知识, 人的智力的发展跟不上知识的脚步。博主在这 之前曾提出科技黑箱的概念(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894 )。而后又探讨如何克服知识壁垒,特别是积累性壁垒。认为,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储和传播、交流知识的设施。知识实际上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每一代新的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年青的相对无知识的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教育只有充分依赖科技黑箱,特别是最先进的科技黑箱,方能克服知识的积累性,支付学习的时间成本,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419 ) 。 现在社会上的情况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年轻人在各种新技术前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而年长者往往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有所畏惧。眼下在银行里拿着号耐心等待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习惯于现金,对刷卡,既不会操作,也心存疑虑:里面真的有钱吗?当然也不乏老年冲浪者,但总体而言,掌握最新科技的主流人群是年轻人。沿着这一思路继续前行,在此意义上,就发生了知识的逆向遗传:在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上,年轻人走在老人前面,老人反过来接受年轻人的知识。 这将改变数百、数千,甚至更加漫长岁月知识遗传的方向。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在于人类社会所拥有的非嵌入编码知识(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138 )越来越丰富,以及越来越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之中,可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共享。这是知识遗传方向得以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在社会中,拥有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因而社会将更加朝气蓬勃,充满生机。至于数理化等学科的知识贬值和诺贝尔获奖者年龄增大,博主认为是科学技术尚未能提供相应的知识和科技黑箱,如刘峰所言的互联网大脑,或者科学家们尚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黑箱,如互联网,以及尚未做好知识共享的准备。 知识的逆向遗传,是否意味着老年人将只是被动的接受,在社会事务特别是创新领域无所事事?决非如此。当越来越多的知识被编码乃至集成于科技黑箱而得以共享之时,长期积淀的、与一生的经历不可分的,以及与生命结合在一起的隐性知识,将凸显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长者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在众多集成了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科技黑箱之上,如夜空璀璨的群星,在关乎知识发展的方向和人类命运等根本问题上,引导着年轻人。如果说年轻人以其知识,以科技黑箱创造知识,那么老年人就以其一生,以其生命创造知识。这样的社会,不仅朝气蓬勃,而且为终极关怀所指引。例如就青少年上网而言,有人建议家长学互联网技术,以实现对子女的监督,实际上是舍本求末。有能力者固然不错,但家长的主要精力应放在隐性知识的引导上,而不是与子女拼技术。 逆向遗传,在此意义上,并非知识遗传方向的根本改变,而是由原来的单向,变为更为积极互动的双向。 让我们期待并推动这一天的到来。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626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技黑箱——技术知识的存在方式
lvnaiji 2009-8-1 20:03
吕乃基 技术是知识的一种方式,技术知识的存在方式就是科技黑箱。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指能满足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其中所含有的科技知识和其他要素被集成于某种框架内,消费者仅知道或关心其价格和功能,而对其究竟如何制作出来并能满足需要或不求甚解,或不感兴趣,或无从得知,或难以理解,如同面对黑箱。黑箱与科技黑箱有以下区别:前者为人所不知,由输入不能预期输出,其变化不可控;后者至少生产方(包括创新人员和设计者等)知,按照规则的输入可以得到合目的的输出。手机、电脑、摄像机、纳米材料乃至普通的照相机、收音机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科技黑箱。 1 科技黑箱储存、传播知识 科学旨在揭示自然界中的黑箱 , 创造非嵌入编码知识,并且不断地把原先不可共享的客观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共享的编码知识。科学所揭示和转化的编码知识是制造科技黑箱的前提,技术对科学所提供的编码知识进行选择。正是在技术中,注入了大量隐性知识和嵌入的编码知识。如目的、动力,各个环节的选择和选择时的灵感直觉以及设计思想等;更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和体制。价值观判断轻重缓急,选择取舍,考虑后果,衡量眼前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体制则涉及到处理人、财、物、知识和信息等各类行动者的关系,对于能否以及生产出何种科技黑箱至关重要。科技黑箱为价值观所左右,在社会体制的母腹中孕育、“建构”。在所有注入科技黑箱的知识中,科技知识无疑是基础,脱离这一基础,任何目的、意志、情感和审美都不可能实现。然而科技知识又受到隐性知识的支配和选择,在向科技黑箱转化的过程中又融入了使之成为可能的嵌入的编码知识。表面看来,似乎仅仅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然而实际上毋宁说是包括科技在内的文明造就了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制成后,知识以其为载体进行传播、交流而共享。知识的共享有多种形式,如通过教育和学习,通过书报等传统媒体,或通过互联网等新的媒体。科技黑箱也是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是最便捷而广泛的途径。 首先,科技黑箱使得每一个消费者 ---- 不仅牛顿 ---- 都能直接 “ 站在巨人的肩上 ” 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就是它背后的包括科技知识在内的人类文明。科学技术将知识和其他要素在消费者使用之前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因而消费者只需按规程操作,便可得到合目的的结果,无需学习科技原理和制作过程。试想,如果要全世界使用电脑者都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需要多少时间,而且几乎没有可能。科技黑箱就是人类的 “ 获得性遗传 ” 。知识实际上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柯达公司的广告词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你只要轻轻按一下按钮,剩下的事让我们来做”。 IBM 公司在计算机纪元 50 周年的题词是:“让机器工作,让人们思考”。这种情况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即已发生,尔后愈演愈烈,在当代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计算机天才、黑客等等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理解芯片上复杂的凝聚态物理学,然而却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所以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年青的相对 “ 无知识 ” (这些知识已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之中而为他们所共享)的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落后地区和国家的赶超提供了机会。中国只有大胆而坚定地立足于最先进的科技黑箱的基础上,方有可能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记得武老师曾介绍关于知识经济是“无知”经济的观点,之所以“无知”,在某种意义上就在于科技黑箱。 科技黑箱也为改革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为消费者广泛共享之时,也使这部分编码知识(其他知识的情况有所区别)因共享而失效。于是就产生这样的问题,还要不要学习已经失效,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中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如何看待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三基”特别是基本理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必将对教育,特别对中国现有的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此外,由于消费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由此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而科技黑箱的这一特点无疑使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其次,科技黑箱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晓。科技黑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使知识得以共享 , 实际上消费者并未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识,在此意义上确实“无知”。看起来是消费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是通过消费者的这种 “ 不知情 ” 而对其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人问:科学和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门,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不是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科学和技术之所以如此影响人,正是源于科技黑箱的这种特殊的知识共享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如前述,在科技黑箱中渗透了主观的隐性知识和与主体粘着在一起的嵌入的编码知识,也就是生产方主体(固然,消费者主体的需求也在其中,但形形色色的需求经生产方的选择、加工,在特定的体制中得到实现,或者干脆是受生产方的诱导而产生需求)的影响,所以不是科学技术,而是背后的人打开了这扇或那扇门。在形成科技黑箱之前是生产方的对象化。生产方通过科学和技术,将其意志、爱好和所拥有的知识,以及社会关系等投射到科技黑箱之中。而在科技黑箱形成之后,在消费过程中,则是被对象化于科技黑箱中的主体再作用于消费者。于是,由于科技黑箱共享知识的特殊性,在消费这一特定的实践环节,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生产方的影响。 最后,通常认为隐性知识因与主体不可分割而不可交流、不可共享,嵌入的编码知识也是如此。然而在科技黑箱中,这些知识却与主体分离,并与科技知识“捆绑”在一起而得到某种意义的交流和共享。一方面科技知识因科技黑箱之黑而没有达到本来意义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与主体不可分的那部分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却因科技黑箱之黑而使消费者于不经意之间受到影响,以至消费者如果不接受、不认同这部分知识,那么科技知识也难以共享。 科技黑箱传播知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广泛性、隐蔽性和捆绑性。 2  科技黑箱的发展趋势 科技黑箱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科技黑箱将越来越“黑”。显然,集成于科技黑箱中的科技知识将越来越艰深,越来越复杂和越来越难以理解。而与此同时,科技黑箱操作起来却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方便,往往只需按下键钮,移动鼠标,一切就都迎刃而解,这就是“人机界面”友好。在这一难一易之间,科技黑箱就变得越来越黑。在此意义上,使用者可能变得更“无知”。 然而生产越高级的科技黑箱,其背后人的因素就越重要。教育水平,市场调研,创新精神,决策能力,还有设计、管理等,这一切的作用变得更大。而且生产方越来越多地着意将其实力、业绩、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通过各种途径告知消费者,而对其中的科技知识则简单地冠之以高科技、纳米技术之类一带而过。于是相比较而言,在科技知识更黑的同时,隐性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却变白了。在这一黑一白之时,生产方便经由科技黑箱对消费者施加更大的影响。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黑箱知识含量的提高,知识成为商品,对知识的消费同时也就是创造,这表明在上述作用链中,消费者主体的地位正在提高。不仅如此,消费者还可以反作用于科技黑箱如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经由原来用于消费的科技黑箱生产自己的产品。于是消费者便成为生产方,由过去在消费中被动地单向地接受科技黑箱的影响,到主动地反作用于科技黑箱。如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以自由软件运动为典型的非线性创作和思想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黑箱已成为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生产方之间直接、平等对话的平台。今日的科技黑箱正在开创一个“互消费”和“互生产”的时代。 第三,科技黑箱本身趋于获得越来越多自我学习的能力。原来科技黑箱中所集成的知识来自其制成前外部的输入,而在高技术中,如柔性化生产、自适应、自学习等都表明已经制成的科技黑箱具有一定的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如此,而且科技黑箱彼此间趋于联网、兼容,扩展,自我建构为一个人工自然的“生态”。 科技黑箱的发展与科技革命紧密相关。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在质与量两方面达到新的高度,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于,或更形象地说,“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 19 世纪电磁理论、热力学和有机化学得到发展,随即是电机、内燃机、染料和炸药。 20 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到后半叶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是电子计算机、克隆、纳米技术、航天飞机和互联网,等等。如果说科学革命在于少数科学家掌握前所未知的知识,那么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则把这些新知识按人的目的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从而为广大消费者得以共享。在此意义上,科学在于发现知识,而技术则传播知识,然后在科技黑箱所提供的共享知识的新的平台上从事新的发现和创造。 在 世界1 的量子阶梯和世界2 的需求层次-知识论之四 中述及,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最新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 CIMS ,它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进而有科技黑箱的层次。或许正是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导致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黑箱化,进而造就科技黑箱。 什么是科技黑箱?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的设施,在其中集成了人类在某一阶段关于某些领域的编码和隐性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其特点是广泛性,隐蔽性和捆绑性。科技黑箱在理论和实际上具有重大意义。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2227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