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阿波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阿波罗13小记
热度 4 lix 2013-6-14 23:35
阿波罗 13 号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发射 (1970.4.11) 后两天,服务舱的氧气罐发生的爆炸,严重损坏了航天器,使其大量损失氧气和电力;三位宇航员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舱作为太空中的救生艇,在太空中经历了缺少电力、不正常温度以及饮水的问题,成功返回了地球。(百度百科) 在登月舱重返地球大气层的时候,美国政府通报各国,希望救助美国宇航员。美国当时的死敌(前)苏联,下令全国关闭任何可能干扰登月舱通讯的频段。在 1970.4.17, GT18:07, 登月舱成功降落南太平洋。举世为之欢腾。当然我们例外,因为当时我们比苏修更反美。但是那天晚上我们军垦农场的确接到命令,全员出动,彻夜巡山,万一抓到美国俘虏,不许打骂;仪器资料,不许损毁。回农场时大家疲惫不堪,莫明其妙。 看到赵文津先生博文,才回忆起此事。谨此为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92 次阅读|5 个评论
阿波罗10号和地球日
热度 3 jiangxun 2013-4-20 06:50
作者:蒋迅 “ 阿波罗10号 ” ( Apollo 10 ) 是阿波罗计划中第四次载人飞行任务,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载人土星5号)在39B发射台发射。本次任务是第二次环绕月球的载人任务,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进行测试。在测试中,登月舱离月球表面仅15.6千米。截止2001年(2001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阿波罗10号”在1969年5月26日从月球返回地球途中创造了载人航天器的飞行速度记录:39,897千米/小时(11.08千米/秒)。“阿波罗10号”是登月的最后一次实战演习,它完成了所有测试航天器表现以及检查细节的飞行目标。下一次的“阿波罗11号”终於完成了肯尼迪总统提出的在10年实现登月的誓言。 在“阿波罗10号”上,人类航天史上第一次从太空发回彩色现场电视录象。上面的图片就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张由“阿波罗10号”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其实,他们拍摄更多的是背景为全黑的地球全景照片。下面的图片就是其中的一张。这些照片引起了民众的极大兴趣。在他们之中就有一位叫作约翰·麦康奈尔 ( John McConnell ) 的人。他在“生活”杂志上看到了其中的一张,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地球是全人类共享的地方,这样的地球照片正代表着他一直在追求的社会分享和保护环境的理念。 早在1957年10月,在他看到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他就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让我们的卫星成为希望的象征”(Make Our Satellite a Symbol of Hope)。由於他看到在地球上到处都是家庭暴力和国际冲突,他在文章中号召太空开发中国际合作。这篇文章被广泛转载和引用,这使得他出了名气。他更成立了“希望之星”(Star of Hope) 组织来倡导国际空间合作。他督促白宫开展美国和苏联宇航员的合作,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赞赏,最终在尼克松总统时代得宜实现。顺便说一句,除了太空和平,麦康奈尔还搞过许多其他活动,如为香港难民营组织的反饥饿运动 (Meals for Millions) 和“一分钟和平”(Minute for Peace) 等。 1969年,在“阿波罗10号”之前,麦康奈尔就开始有了“地球日”的想法,因为当时在美国已经有人在搞类似的活动。他甚至设计出了第一面地球日的旗帜。旗子上只有两个颜色:白色 (代表云彩) 和蓝色 (代表海洋)。这是一面代表全人类的旗子,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但他总觉得不够满意。有一天,他在翻阅《生活》杂志时,突然看到了“阿波罗10号”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这张照片立即打动了他的心。於是,新的“ 地球之旗 ” ( Flag of the Earth ) 诞生了。 “地球之旗”宇航员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幅美好的地球图片,让每一个人都能骄傲地说,我是一名地球人。但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又见过太多的环境污染的照片。难道人类真的要把这美好的图画涂抹成黑色的吗?美国印第安人有一条箴言:“Treat the earth well: it was not given to you by your parents, it was loaned to you by your children. We do not inherit the Earth from our Ancestors, we borrow it from our Children.”说的太好了。地球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善待地球呢?在2013年地球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呼吁:为了子孙后代,请善待地球!
个人分类: 航天|6694 次阅读|4 个评论
助力阿波罗载人登月的巨无霸——土星五号火箭
lunarsoil 2013-4-11 18:27
助力阿波罗载人登月的巨无霸——土星五号火箭 按语:航天任务是激励创新,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激励着年轻一代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既 然是纳税人支撑着 航天任务 ,就必须对此有所回报。 将航天 基础 知识和太空科学介绍给公众和青少年, 是责任,更是义务。 每一次航天任务都耗资甚巨,每一次航天任务都激动人心。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业,更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这是追求梦想,勇于冒险的人类精神的体现。 我们的梦想是: 勇于探索,追求卓越。 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 阿波罗 11号飞 船在1969年抵达月球 ,这是人类 第一次登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踏上月球土地后的第一句话称为经典:这 是我个人的一小步,更是人类迈出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迈 出他那一小步,象征人类探索太空的一大步。 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钻探作业 阿波罗飞船 载着 宇航员 成功登 月 ,包括 阿波罗 载人登月舱和月球车。 土星五号第三级尾部喷管 土星5号 (Saturn V) 运载火箭 ,是上世纪60~70年代 美国载人登月计划 ( 阿波罗计划 ) 和 天空实验室 两项太空计划中使用的 多级、 可抛式、 液态燃料 火箭 。 土星五号第三级尾部喷管 存放土星五号的厂房 土星5号高达110.6米, 是迄今为止 最大的火箭,更是目前使用过的最高、最重、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 土星五号第三级尾部喷管 1967年-1973年间,共发射13枚 土星5号, 从来没有过损失有效载荷 。研发和生产经费达65亿 美元 。 土星五号第三级 土星5号由三级组成: S-IC 一级、 S-II 二级和 S-IVB 三级。每一级都使用 液态氧 (LOX)作为 氧化剂 。第一级使用 高精炼煤油 (RP-1)作为燃料,其他两级使用 液态氢 (LH2)作为燃料。 巨大的喷管之一(与左下角的观众比较可谓巨大) 在登月计划中,地面点火后,前面约20分钟一般由火箭推动,主要用于 脱离地球引力、 穿越地球大气层。 土星5号的 总指挥 德裔火箭专家 沃纳·冯·布劳恩等 。 纳粹德国 战败后,美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 美国宇航局对冯·布劳恩的评价是:“无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伟大的火箭科学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担任NASA 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 总指挥时,主持 土星5号 的研发,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实现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 天空实验室( Skylab ) 天空实验室是 美国宇航局 在 1973 ~ 1979年 进行的首次空间站计划。1973~ 1974年 间,曾有三批宇航员到空间站内进行科学实验。这是 土星5号的 最后一次发射, 将 天空实验室 的空间站送入太空。此后土星五号退役。 说明: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摄于美国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如需使用,请联系:zyc@nao.cas.cn
8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今年风靡裸泳?
热度 5 xupeiyang 2012-7-12 08:36
为什么今年风靡裸泳?
为什么今年风靡裸泳? 天热? 水大? 回应CCTV13? 裸泳有风险    马赛克该不该打?   近日央视在播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报道时,将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生殖器部位打上马赛克,也说明要裸不容易啊,即使裸了可能也曝不了光,更引发网友纷纷给名画、名雕塑穿上衣服的恶搞风,要裸泳、裸跑的男星还是悠着点哦。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6286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阿波罗计划任务剖面的一些述评
chenzhao 2012-6-20 11:30
对阿波罗计划大家都很熟悉,采用的是“一次发射,月球轨道集合”的方式。作为人类唯一实现过载人登月选择的任务方案,是否没有改进的余地?后来者是否只能亦步亦趋?我想问题不是这样的,从阿波罗计划本身来看,它包含了3个主要的舱段:指令舱(CM)、服务舱(SM)、登月舱(LM)。这样各司其职确实很安全,但是存在以下可以改进的地方: 1.阿波罗计划的方式:为了宇航员能够直接重返大气层,指令舱有厚重的热防护盾。这也是指令舱和登月舱必须分开来设计的原因,否则登月舱将因太重而消耗过多的燃料。 改进思路: 宇航员返回地球时,可以先登陆空间站,然后由改进后成熟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接回地球。 改进的效果: 扩大服务舱使得其适合居住,只采用一个可分离的登月小艇,即登月舱,省略了指令舱。 相应的修改: 小型空间站设置在地-月-L1点上。 2.阿波罗计划的方式:宇航员从月球表面乘坐登月舱的上升级,抛弃底座,在月球轨道与指令舱对接,然后抛弃登月舱,启动服务舱上的主发动机,返回地球。 改进思路:登月舱并不区分下降级与上升级,在月球表面只抛弃下降级的燃料罐,在宇航员返回时,驾驶完好的登月舱前往地-月-L1点与小型空间站汇合。 改进的效果: 登月舱不用抛弃,在下一次登月时,补充燃料罐后,可以重复使用登月舱。 相应的修改: 登月舱轻型化,采用复合材料,采用非加压结构,宇航员乘坐登月舱时,利用登月舱内电源、氧气来补充宇航服的生命维持系统。 总结下改进后的任务剖面: 1.月球L1点航天站的建立 从地面,利用重型运载火箭发射 重约12吨的月球轨道航天站复合到达地-月 L1点, 所需的△V 大约为13.2km/s. 航天站带有重约3.5吨的登月舱,在到达位置后自主轨道保持。 2.发射无人的月-地返回飞船航天站,并与之对接。 3.发射载人的地-月飞船前往航天站,并与之对接。 4.宇航员换乘登月舱前往月球表面执行任务。 5. 宇航员乘登月舱离开月球表面,并与航天站对接。 6.发射货运飞船抵达无人状态航天并由宇航员对 地-月飞船和登月舱实施燃料和消耗品补给。 6.宇航员换乘 月-地飞船返回地球,原有的地-月飞船留到下一次做“月-地”飞船使用。
4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阿波罗15号登月(伽利略实验)的质疑
热度 2 zhidaodaxue 2012-2-27 18:36
据美国官方记 载,阿波罗15号于1971年7月26日登陆月球,并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天 , 指令长 大卫·斯科特 (DavidScott)和 登月舱 驾驶员 詹姆斯·艾尔文 (JamesIrwin) 分三次在月球表面工作了 18 小时 35 分钟。 在这期间, 斯科特和艾尔文 进行一个有趣的伽利略重力实验:将铁锤和羽毛举到同一高度放下,由于月球没有空气,因此羽毛和铁锤同时到达月球表面。如下为当年的实验录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wD6RhCcaOM/ 但是录像却透露出另外的一个问题。 用秒表测出羽毛和铁锤到达月球表面的时间 t=0.89s 。 月球的重力加速度 为地球的 1/6 ,即 a=1.63m/s 2 。 所以可以计算出羽毛和铁锤的位移 h=1/2at 2 =0.5*1.63*0.89 2 =0.647 ( m )。 那么,视频中,宇航员把羽毛和铁锤举到与肩同高的位置,正常人肩高 / 身高为 0.85 ,所以此人的身高为 l=0.647/0.85=0.76(m) , 显然很不合实际,因为宇航员的身高要求是 1.6 米至 1.9 米 。 我们再看一遍视频,发现其中语言表述速度是正常语速,所以该视频并没有快进或者放慢,我们的时间记录是正确的。 所以,从视频可以推算出宇航员的身高和实际值差距太大。难道此视频根本不在月球拍摄?
4932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自然思想者到自然思想家——兼谈苏格拉底的无知
hillside 2012-1-4 13:02
自然思想者是我的当下,自然思想家是我的追求。 少年时期,在1978“科学大会”的感召下,做科学家是挥之不去的理想。可惜命运多舛,韶华已逝,科学难成。如称科学工作者,我倒是忝列其中。 当今之世,古代百家、现代诸家、后现代杂家纷纷登场,纵论思想风云,给世人指点迷津。 我欣赏“认识你自己”,孟子“反求诸已”说的可能是类似的意思。 “认识你自己” 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另外两句是“你是”和“毋过”。或说这句话出自斯巴达的喀隆,或说出自泰勒斯,或说出自苏格拉底。 有网友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引用这句格言教育别人,因此后世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这是他讲的话。但在当时,人们则认为这句格言就是阿波罗神的神谕。这其实是家喻户晓的一句民间格言,是希腊人民的智慧结晶,后来才被附会到大人物或神灵身上去的。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口头禅或曰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有网友介绍:在《卡尔米德篇》、《拉斯凯篇》和《吕西斯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如何通过言语将人和世界的亲密关系逐渐演绎成一种抽象的认知关系,节制、勇敢和友谊,三个由具体的行动所充盈的词语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成为人类认识无法破译的对象,苏格拉底的沮丧和谦逊并不是伪装的,在《拉斯凯篇》的结尾处,他衷心提议,在为年轻人寻找老师之前他必须首先为自己找到一个老师。 自然派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自然派的哲学家关切的主题是自然世界的本质。公元前450年左右起,苏格拉底等雅典哲学家的兴趣主要关注“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据说苏格拉底比较关心个人与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对于 大自然 的力量较不感兴趣,他说“乡野的树木不能教我任何东西”。就像几百年后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的,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此段见于《苏菲的世界》。 当然,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年,孔子去世约九年后才出生)与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类似,本人并未留下著述,完全依靠弟子的记录。 就我个人而言,我此前的兴趣与苏格拉底类似,喜欢思考“人”的问题,自我感觉已经有所收获,要承认“无知”确实很难,这也见得与苏格拉底的距离是多么之大。现在打算反其道而行之,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思考自然界的问题,“人”的问题让别人去思考吧。 自然思想离不开自由思想。有网友称:人们认可的思想家,是必须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有着大彻大悟的哲学思索、有着超越前人的理性创造的!我倒更容易引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思想家”的诠释:“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我认为,不宜对“思想”或“思想家”强行套上所谓正确或真理的帽子,“生物多样性”、“自然复杂性”、“社会复杂性”之下的世界也可能存在“思想多样样、复杂性”。 理解苏格拉底的“无知”,其实要区分“知识”与“智慧”。昨晚看了一本化学史教材,书中称化学史给人知识、给人智慧。这是值得商榷的。借用马哲的“外因内因”学说,我认为“知识”属于外因,“智慧”属于内因。《苏菲的世界》介绍: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厚黑学》作者李宗吾的老师曾从education的词源作了类似的解释。“内心的知识”其实就是智慧。我估计爱因斯坦持有类似的见解,但暂没有时间检索考证。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3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明月几时有?
热度 1 lysyxcs 2011-9-8 15:19
一代文豪苏轼写出这样的千古佳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关于月球的成因,目前主要有4种流派——分裂说、俘获说、同源说、碰撞说。不过,最主流的看法还是碰撞说,这种观点认为月球形成于46亿年前。当谈起月球的年龄时,许多书本给出的都是这个答案。不过,一个美国和丹麦科学家联合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却表明,月球可能要比此前认为的“年轻”。 根据碰撞说,月球由大型天体与原始地球碰撞后抛射入太空的熔岩物质形成。月球冷却后,熔岩形成了各种矿物质。对由这些原始熔岩形成的物质进行分析,无疑能帮助科学家正确评估月球“芳龄”。 1972年,美国“阿波罗”16号飞船在月球笛卡尔环形山附近找到一种名为铁方解钙长石的岩石,带回地球后一直保存在美国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科学家认为,这种岩石是月球上“最老”的岩石种类之一,应该能帮助揭示月球年龄之谜。 但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开发出相关鉴定技术,他们运用这种技术分析了铁方解钙长石铅和钕同位素,并由此断定月球“芳龄”为43.6亿岁,比此前的答案年轻了2.4亿岁。 科学家说,这一年龄与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矿石——在西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年龄相近,表明地球和月球最古老的外壳几乎同时形成,都是在大碰撞后不久。 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8月17日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参与研究的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地球化学家理查德·卡尔森说:“这块样品格外年轻,要么意味着月球固化的时间比此前预计的晚很多,要么意味着我们需要彻底改变对月球化学史的认识。
1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阳花~深爱的悲伤~
热度 1 smilina 2011-8-3 23:20
我很喜欢向日葵,太阳花,sunflower,总是朝向太阳,多么美好的东西…… 大一时候,英语老师讲了有关它的希腊神话,我百度过,没找到…… 大致意思是,太阳神阿波罗喜欢上一个美丽的女子,于是经常与该女子私会,他妻子发现后,将该女子迫害,阿波罗非常愤怒,对他妻子说:我要让你永远的爱我却得不到我的爱。于是深爱他的妻子总是这样远远的默默的望着他……终于,她变成了太阳花…… 我深深爱慕着你、凝视着你…… 爱的越深,伤的越深……
2661 次阅读|4 个评论
【巴黎留痕】阿波罗的那驾马车呦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2-17 00:41
【巴黎留痕】阿波罗的那驾马车呦
  到一个城市去看,最令人为难的事情就是景点太多而时间太少。而 事实上,这样的困惑甚至适合于每次出门旅行,即便你去的是一个小城镇,遗憾也会因此而种下。   对于巴黎这样一个充满了艺术和历史痕迹的地方来说,更会如此。有人甚至说,到巴黎之后你可以哪里都不去,只在卢浮宫待着就可以了,待多少天都不会觉得够。   诚哉斯言,不过,按照国人“贪大求多”的基本旅游思路,到了任何一个地方却一定要完全地走遍这座城市,即便大部分应该长久驻足的地方只能走马观花。   思来想去,去年初夏的那次巴黎之行,我最满意的竟然是在卢森堡公园待的那一个慵懒的下午,阳光也一样懒懒地照在身上,斑驳的树影里,是恬淡的心。先贤祠是我第二个满意的地方,在那里,下到阴冷冷的地下,眼睛里掠过伏尔泰和居里夫妇的棺椁和简短的介绍,心也会沉静下去。   倒是那些最为普遍的选择里给我留下的除了繁华还能有什么呢?比如,那一座巴黎象征一般的埃菲尔铁塔,我也无法免俗,一般都要登上看看,而卢浮宫、凡尔赛宫也是要去的,巴黎著名的商场老佛爷里面的LV或者香奈儿的店,据说中国人已经是里面的一道风景,虽然我们这辈子就见中国人见得多,可是在海外成为风景的中国人见得却不多,那也一定要进去看看,或者竟然自己也要成为那风景的一部分,体现一下究竟什么叫做轻浮,也是必须的。   不过,哪些地方属于走马观花的地点,那选择也许就能体现出自己的审美倾向。对于我,这些地方包括大小宫和奥赛博物馆。   据说,大小宫及附近的亚历山大桥都是 1900 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的产物,属于巴黎迎接 20 世纪“现代主义”的重要建筑,其特征在于强调钢筋力学结构 (如巴黎另外的埃菲尔 铁塔) 与自然采光(如巴黎一样著名的卢浮宫入口的玻璃金字塔设计,就如温室一般,屋顶以透明玻璃为主体)。英国人将这类设计风格命名为“美术馆风格”。今天的大宫是巴黎各式各样的文化及工商展览的橱窗,而小宫则是巴黎市府美术典藏及艺文特展美术馆。   那天,到达大小宫时,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驻足间就只留下一张影子,抬头看似乎是阿波罗驾着“驷马”出巡的样子。   当然,在凡尔赛宫,阿波罗也一样驾着他的马车凌空出现,而那马车的方向是和惯常的方向不一样的,也因此,在《凡尔赛宫的暗门》一书中说,那个古怪的方位在诠释着一个震惊世界的大秘密。   大小宫上面的这个马车不知道是不是从东方而至,我实在太累,同时也迷失了方向,也就不会去操心阿波罗的马车所朝方向了,只是从下向上仰视,看到那马的动感非常显著,不知道马车上有人没人?对于我,是一个需要下一次的巴黎之行才可以解决的疑问了。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585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苏联的月球探测计划
runningabc 2010-10-13 17:56
苏联的月球探测计划 目录 (1) 概况 (2) 苏联早期的无人探月任务 (3) 月面着陆的尝试 (4) 绕月探测任务 (5) 探测器( Zond )计划:载人登月前的准备 (6) 无人取样返回和月球车任务 (7) 未来计划 (8) 参考资料 概况 1961 年,美国的肯尼迪总统提出美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 60 年代末把美国人送上月球。为此, NASA 在 60 年代着手进行了三个载人飞船计划水星号,双子星座号和阿波罗号和一系列的无人月球探测计划。这些努力最终使得阿波罗 11 号于 1969 年 7 月 20 号成功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到了月球上。 美国人在登月竞赛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全世界人们都耳熟能详的。而比较不为人所知的是几乎与此同时从 1959 年到 70 年代中期苏联也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一些不容小觑的成功,发射了一系列月球探测器,包括月球轨道器,着陆器,月球车,以及无人的取样返回探测器。除此之外,在此期间苏联也着手进行了一些为载人登月而做的努力,而虽然苏联没能完成登月的壮举,但它却成功完成了几次为载人绕月而进行的几次绕月返回试验,以及发展了一些有助于其他载人和无人探测任务的技术。 苏联早期的无人探月任务 苏联的月球探测始于 1959 年(事实上苏联的月球探测始于 1958 年,这年苏联发射了三颗月球探测器,但不幸的是这三次任务均由于火箭在升空后不久发生爆炸而失败于是这三颗月球探测器均没有正式的命名,所查找的文献中均是依照年代号将其记为月球 1958A ,月球 1958B 和月球 1958C ,之后苏联许多发射后即失败的月球探测器均以此类方式命名因此说苏联的月球探测始于 1959 年也说得过去)。 1959 年 1 月 2 日 ,苏联发射了月球 1 号探测器,期望能撞到月球,但最终以 5000 千米 的偏差与月球失之交臂,进入了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但当年 9 月 12 日发射的月球 2 号没有让努力的苏联人失望,这颗 390 千克 的探测器在奔月大概一天半后(这个是很快的,相应的地月转移轨道是双曲线轨道)最终击中了月球,在月面上撞了一个大坑。这件事情是有标志性意义的,这意味着人类第一次将人造的东西扔到了一个地外天体虽然说这种方式很野蛮,可能会激起月球居民(如果有的话)的不满。月球 2 号的仪器表明月球没有像地球那样的强磁场和辐射带。 为庆祝第一颗人造卫星 Sputnik-1 上天两周年,苏联于 1959 年 10 月 4 号发射了月球 3 号。这颗探测器同样没有让人失望,它是一颗执行月球飞越任务的探测器,在绕到月球背面后它成功拍摄到了 70% 的月球背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这么清楚地看到了月球背面的风光(要知道,由于潮汐锁定效应,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地球上的人一直以来都只能看到月球的一半)。 因速度不够,在飞越月球后月球 3 号没能逃离地月系而继续绕地月系运动,直到 1960 年 3 月 29 日 在绕地月系 11 圈后再入大气层而烧毁。 月面着陆的尝试 月球 1~3 号是苏联的第一代月球探测器,之后的月球探测器进行了改良,以适应新的探月方式,毕竟如果仅仅是撞一下月球,这样的探测方式的性价比也太低了(这样一来只有在撞月前的一小段时间探测器的仪器才有机会运作)。于是第二个阶段苏联的探月方式变为月面软着陆和绕月探测。不过,在成功实现这样的探测任务之前,苏联遭受了重重的失败,这样子的摸爬滚打持续了 6 年(包括两年的空白期没有发射任何月球探测器),期间有 10 次月球号软着陆任务遭到了失败。 探测器 发射日期 任务 备注 月球 1963A 号 1963.1.4 月球软着陆 未进入地球轨道 月球 1963B 号 1963.2.2 月球软着陆 未进入地球轨道 月球 4 号 1963.4.2 月球软着陆 地月转移中途轨道修正失败,以 8336.2 千米 的高度从月球上空掠过,成为高轨道地球人造卫星 月球 1964A 号 1964.3.21 月球软着陆 发射失败 月球 1964B 号 1964.4.20 月球软着陆 未进入地球轨道 探测器 1964A 1964.06.04 月球飞越 计划飞越月球,但发射失败 宇宙 60 号 1965.3.12 月球软着陆 未脱离地球轨道,失败 月球 1965A 号 1965.4.10 月球软着陆 未进入地球轨道 月球 5 号 1965.5.9 月球软着陆 制动失灵,撞毁在月面 月球 6 号 1965.6.8 月球软着陆 月球 6 号飞行路线偏离月球,成为一颗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 探测器 3 号 1965.7.18 月球飞越 成功拍下 25 张月球背面的高质量照片 月球 7 号 1965.10.4 月球软着陆 因制动火箭的过早点火和过早关机,月球 7 号坠毁在月球上的风暴洋中 月球 8 号 1965.12.3 月球软着陆 因制动火箭没有及时点火而坠毁在风暴洋。 月球 9 号 1966.1.31 月球软着陆 在经历过数次失败后,月球 9 号终于在风暴洋软着陆。着陆后 15 分钟便拍下第一张照片,着陆器上的电池一直工作到 2 月 7 日 宇宙 111 号 1966.3.1 环月轨道器 没有脱离地球轨道 月球 10 号 1966.3.31 环月轨道器 月球 10 号是首个环月飞行的月球探测器,比美国的月球轨道器 1 号提前 4.5 个月进入绕月轨道,在近月点为 350 千米 、远月点约 1000 千米 的椭圆轨道上围绕月球飞行了 460 圈 苏联人在月球上重新取得成功始于 1965 年 7 月的探测器 3 号飞越月球任务。这颗 905 千克 的探测器发射于 7 月 18 号,发回了之前没有完全拍到的月球背面照片。 百折不挠的苏联人最终于 1966 年 2 月 3 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实现这一壮举的是月球 9 号,这颗 1581 千克 的探测器着陆于风暴洋,在电池耗尽之前月球 9 号近距离传回了一些月面的照片。 在月球 9 号之后,苏联人又发射了月球 13 号软着陆器, 相比较而言月球 13 号登月舱的重量比月球 9 号更重,除了成像系统之外还加载了一套科学仪器。 自此之后,苏联没有再发射过纯软着陆的月球探测器,而是不断地尝试并成功进行了绕月探测、在月球上释放月球车、采样返回、绕月返回的探月任务,当然,这些就是后话了。 绕月探测任务 苏联第二代月球探测器的另外一个任务是实现绕月飞行。 1966 年 4 月 3 日 ,苏联成功地让月球 10 号进入了月球轨道,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让人造物体环绕另外一个天体飞行(这着实让苏联人得意了一把,这比美国的月球轨道器 1 号提前了 4 个半月进入了月球轨道, 而且在入轨后成功为第 23 届苏共代表大会播放了一段《国际歌》 ),月球 10 号在任务终止之前一共在轨飞行 56 天,绕月 460 圈,送回大量的科学信息。 继月球 10 号之后,苏联又成功发射了月球 11 、 12 、 14 、 19 和 22 号环月探测器。 探测器( Zond )计划:载人登月前的准备 在一边开展无人月球探测期间,苏联也加快了载人登月的步伐。苏联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开始致力于研究一种新型的载人飞船和一只能够将它和宇航员送往月球的火箭。 苏联为载人登月而做的努力也包括发射了一系列的探测器号月球飞船(包括探测器 5~8 号),在绕过月球后即返回,宇航员为一些小动物,如探测器 5 号上的海龟、细菌、植物种子、果蝇,选用这些小动物的原因是想检测一下地月空间中的辐射和其他一些潜在因素是否有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探测器号飞船是联盟号载人飞船的无人驾驶版(因为是不载人的),也是载人登月飞船的先导。 探测器 5 号是人类历史上首颗绕月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器。在绕过月球后即返回地球,值得一提的是,探测器号 5 号采用的是弹道式再入 (ballistic re-entry) 方式,返回地球时以 5 ~ 6 的再入角度进入大气层,再入时的速度达 11 Km /s ,热防护层的温度达 13000 摄氏度 ,过载达到 10 ~ 16g ,大大超过宇航员能够承受的最大过载。再入大气层的角度要十分准确,再入角度小一度就有可能使探测器 5 号弹出大气层重新进入太空。幸运的是探测器 5 号成功进入再入走廊,最终返回舱溅落在印度洋上。 1968 年 11 月 10 日 ,距探测器 5 号发射仅两个月,苏联就再次发射了探测器 6 号。探测器 5 号采用的再入方式是简单的弹道式再入,而这次将进行一次飞行机动难度更大的计划 跳跃式再入 (skip re-entry) 。探测器 6 号的目标是在精确控制下进行两次大气层再入,从而最终以较低的过载返回地球。因为从月球返回地球采用弹道再入有两个不利因素 , 其一,对于宇航员来说 10~ 16g 的过载是难以承受并且是致命的,而采用跳跃式再入方法使得探测器 6 号的最大过载仅达到 4~ 7g ;其二,这种弹道式的返回方式使探测器无法在苏联本国领土着陆并回收。采用跳跃式返回,不仅能保证宇航员避免承受无法承受的过载,确保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而且利用空气动力学进行控制,能确保探测器降落在苏联本土。 苏联人在探测器号上的成功让美国人民表示压力很大,并加快了阿波罗计划的实施。美国当局担心苏联人会率先登上月球,甚至可能在 1968 年 12 月之前。当时美国的侦察卫星拍到一个很大的月球火箭竖立在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上。 不管怎样的担心,但 NASA 还是于 1968 年 10 月 11 日 由阿波罗 7 号载着三名航天员,绕地球轨道飞行了 11 天、围绕地球飞行了 163 圈,这次几乎完美的任务揭开了载人登月飞船往返月球飞行试验的序幕 。这次飞行之后, NASA 原本希望在下一次阿波罗任务中在地球轨道上测试登月舱,然而登月舱还没有准备好试飞,考虑到咄咄逼人的苏联人可能抢先登月, NASA 决定让阿波罗 8 号载着三名宇航员先跑到月球轨道上绕几圈再回来,这样一来,即使最后是苏联人抢先登上月球的,那也好歹第一次载人绕月飞行这样的记录是我们美国人开创的,好,就这么办。于是载着三名宇航员的阿波罗 8 号在圣诞节前由土星 5 号火箭送入到了月球轨道,并绕月运行 10 圈后成功返回地球。 在苏联的阿波罗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的同时,苏联于 1969 年 8 月 7 号发射了探测器 7 号,这次任务本来想将宇航员帕维尔 贝尔格耶夫送上月球,比阿波罗 11 号提前 219 天,但因故没能实现,而继续用探测器 7 号做绕月飞行返回试验。此次飞行中,苏联仍然采用跳跃式再入方式返回地面,但首次提及使用了与联盟号飞船相似的制动火箭,并在返回地球时距离地面 1 米 处点火 , 实现了软着陆。 探测器计划结束于 1970 年 10 月发射的探测器 8 号,其对外宣称的目的是绕月运动并考察月球后返回,并在飞行中试验探测器性能, 7 天后这艘飞船成功地返回在印度洋上。 在这期间,苏联的工程师们正抓紧时间研制一种能够匹敌土星 5 号(用来发射阿波罗飞船用的)的重型登月飞船运载火箭( N-1 号),不过却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从 1968 年到 1972 年屡屡发生爆炸事故和经历发射上的失败,在得知美国已经成功登上月球之后苏联最后放弃了登月计划。 除 N-1 以外,苏联还研制了一种用于宇航员在月球上登陆的登月舱,当然,从来没有使用过。 苏联官方此后矢口否认有过登月计划(毕竟这样的失败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和谐,你懂的),而将舆论导向于在此后几年一直到 70 年代中期开展的(比较成功的)月球车和无人采样返回任务。直到 80 年代末,关于登月计划的讨论才得以允许。 虽然苏联的登月计划遭到了失败,但探测器号飞船系列任务为其他月球探测任务带来了许多操作上的经验,此外还对联盟号飞船的操作带来了帮助,而 联盟号飞船是苏俄乃至全世界航天史上使用最悠久飞船,至今相继发展了联盟号,联盟 T ,联盟 TM 和联盟 TMA 四种型号。 以下是历次阿波罗飞行任务中采用的运载火箭以及部分任务说明,以备查询: 运载火箭 名称 发射日期 说明 阿波罗 1 号 未发射 土星 5 号 阿波罗 4 号 1967.11.09 首次实验飞行 土星 1B 号 阿波罗 5 号 1968.01.22 地球轨道登月舱飞行测试 土星 5 号 阿波罗 6 号 1968.04.04 第二次实验飞行 土星 1B 号 阿波罗 7 号 1968.10.11 载人飞行,地球轨道飞行测试 土星 5 号 阿波罗 8 号 1968.12.21 载人飞行,首次由载人飞行器环绕月球 土星 5 号 阿波罗 9 号 1969.03.03 载人飞行,登月舱地球轨道测试 土星 5 号 阿波罗 10 号 1969.05.18 载人飞行,登月舱月球轨道测试 土星 5 号 阿波罗 11 号 1969.07.16 载人登月,人类首次登月 土星 5 号 阿波罗 12 号 1969.11.14 载人登月,降落在勘测者 3 号附近 土星 5 号 阿波罗 13 号 1970.04.11 载人登月,但登月任务因故放弃 土星 5 号 阿波罗 14 号 1971.01.31 载人登月,降落在法拉 毛罗高地附近 土星 5 号 阿波罗 15 号 1971.07.26 载人登月,首次使用月球车 土星 5 号 阿波罗 16 号 1972.04.16 载人登月,降落在笛卡尔环形山 土星 5 号 阿波罗 17 号 1972.12.06 载人登月,唯一一次夜间发射 无人取样返回和月球车任务 在开展探测器号计划的同时,苏联的工程师们也在研制一系列新型的着陆器,这些着陆器不仅仅满足于在月面上软着陆,更主要的是能将月壤样品带回地球或者携带一辆月球车在月面上活动,探测月球表面。 从 1969 年到 1970 年,苏联尝试发射了 6 颗以月球号和宇宙号命名的月球探测器,但都遭到了失败。其中月球 15 号就在阿波罗 11 号登月后几天撞在了月球上,它的具体任务不为人知,但专家们认为它或者是月球车任务或者是采样返回任务。 月球 16 号,发射于 1970 年 9 月 12 日 ,是第一颗成功实现无人取样返回的探测器,在取得 100 多克样品后月球 16 号于 9 月 24 日用弹道式返回方式返回于苏联本土。 月球 16 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苏联开始进行一系列新的杰出的空间科学研究。而此前苏联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飞行是 1966 年 12 月发射的月球 13 号。 月球 17 号,发射于 1970 年 11 月 10 日 , 成功将月球车 1 号送上月球并在月面雨海软着陆。原计划月球车 l 号的工作寿命为 3 个月,而实际工作了 11 个月。在工作期间,月球车运行了 10.5 千米 ,调查了 80000 平方米 的月面区域,并借助电视系统向地球发回了 206 幅月球表面全景图和 20000 多张照片,而且作了月面地层的物理、机械性质的研究及月面土壤的化学成分分析。 1971 年 10 月 4 日 月球车停止了工作。月球 17 号的成功让苏联人再一次捡回了一点面子。 随后,苏联继续发射了几颗月球探测器,取得了一些成功。 1976 年的月球 24 号之后苏联终止了一切月球探测计划,直到苏联解体之前都没有重启月球探测活动。 名称 发射时间 任务 备注 月球 16 号 苏联 1970.9.12 月球采样 第一次无人取样返回,采集样品约 0.12 千克 月球 17 号 苏联 1970.11.10 月球车 携带第一辆无人驾驶月球车 月球车 1 号,工作 11 个月,行走 10.54 千米 ,返回 22000 幅图像 月球 18 号 苏联 1971.9.2 月球采样 尝试着陆时撞毁在月面 月球 20 号 苏联 1972.2.14 月球采样 第二次无人月球取样返回,采样 50 克 月球 21 号 苏联 1973.1.8 月球车 携带第二辆月球车 月球车 2 号,行走 37 千米 ,传回 80000 多幅电视图像 月球 23 号 苏联 1974.10.28 月球采样 成功着陆月球,但取样器损坏, 3 天后放弃 月球 1975A 号 苏联 1975.10.16 月球采样 未进入地球轨道 月球 24 号 苏联 1976.8.9 月球采样 采样返回,取得深处月壤样品约 170 克 未来计划 苏联从 1976 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月球, 80 年代苏联主要把深空探测活动集中在金星和火星探测, 1991 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的空间计划,一直到现在俄罗斯也没有开展过月球探测活动。 名称 国家 发射时间 任务 备注 飞天号 日本 1990.1.24 月球飞越 日本第一颗月球探测器,主要目的是为以后的月球探测和行星际探测工程提供数据,检验借助月球引力飞行技术和精确控制引入绕月轨道的技术,没有从月球轨道上发回数据。 克莱门汀 美国 1994.1.25 环月轨道器 2 月 19 日 至 5 月 4 日 在月球轨道上飞行,原定 8 月 31 日 飞越小行星 地理星 ,但因推进剂耗尽而取消任务 月球勘探者 美国 1998.1.7 环月轨道器 主要任务是寻找月球上的水。其探测数据表明,月球南北两极可能存在凝结的水冰 智能 1 号 欧空局 2003.9.28 环月轨道器 主要目标是测试太阳能离子驱动技术。探测月球地质、形貌、矿物、地球化学和外部环境等 月亮女神 日本 2007.9.14 环月轨道器 主要目标为高精度三维成像、物质成分、重力场测量、对地极紫外观测等 嫦娥一号 中国 2007.10.24 环月轨道器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搭载了 8 种 24 台件科学探测仪器,于 2009 年 3 月 1 日 受控撞毁在月面上 月船 1 号 印度 2008.10.22 环月轨道器 印度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任务预期两年,但于 2009.08.29 与地面失去联系 月球勘测轨道器 美国 2009.06.18 环月轨道器 主要目标是对月球表面进行拍摄,为重返月球寻找着陆点,计划工作一年 另外携带有一颗月球撞击器,于 10 月 9 日 撞月 参考资料 本文主要内容翻译自: http://astro.if.ufrgs.br/solar/sovlune.htm 其他一些资料来源于网上,具体链接这里不再给出。 本人不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性,谢绝跨省
个人分类: 深空探测|6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鲍得海(二傻)老师看过来?关于阿波罗登月的专家分析
qlms 2010-7-11 00:12
鲍老师您好,您曾经讲的美国将要公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档案一直没有公布,不过现在有中国登月的首席专家欧阳自远院士出来和您唱反调了。 文章 就在科学网首页上,现选些内容作为摘要放在这里吧: 质疑的主要依据有四点: 首先,宇航员把美国国旗插在月球上时,国旗在迎风招展,在真空的月球表面,怎么可能?第二,有些宇航员拥有两个影子,但月球上只有一个来自太阳的光源,只可能有一个投影;第三,高矮不同的宇航员,其投影却差不多高,同样说明有人工光源干预;第四,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脚印特别清晰,可能是人工伪造 。 欧阳自远院士进行一一驳斥。 关于国旗问题,当宇航员把旗帜插上月球表面时,由于自身重心不稳带动旗帜晃动,而月球上不像地球一样有空气阻力,所以晃动会持续很长时间;重影问题,是由着陆器造成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着陆器拥有多个折射面,不同角度反射了太阳光,由此造成重影;高矮问题,是由高低不平的月球表面造成的,如果影子 经过 一个大坑,从照片上看,影子就 变短 了;鞋印问题,由于月球表面多为粉末状矿物,粗糙的粉末表面摩擦系数大,一脚踩下去,细碎的粉末很容易粘在一起,使脚印显得特别清晰。 呵呵,不要忘记当初的约定,有空请光恒老师喝酒吧。
个人分类: 物理与经济|4348 次阅读|7 个评论
至 福伯斯 阿波罗
wzq19810930 2010-5-5 13:39
至福伯斯 , 阿波罗 每当 这撩人心弦 的 旋律 响起的时候, 眼前 便浮现出 那 手捧黄金竖琴的 翩翩美少年; 众缪斯女神们 纷纷 倾倒在 他的 长袍 脚下, 任那 月桂条 和 橄榄枝 轻抚身上 又 幽然划离 ; 心中的 阴霾 却 随着那 悠扬的 琴声 远去 .............................. http://wzq19810930.blog.163.com/music/diy/entry/fks_08406608608508406708308607407008208708506508109508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评“《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 我们都弄错了?
陈良尧 2009-12-25 09:08
马克 . 梅森为 阿波罗 四十周年写的一篇短文(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 Times, July 20, 2009 ) 不仅令《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的近万名参与者兴奋和焦躁不已,也是对评委和获奖译文理解力赤裸裸的考验。(参考消息, 2009 年 12 月 17 日 版)。 这篇富有哲理的短文浓缩了作者丰富的阅历以及对一些社会现象深辟的见解,他究竟要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就如那些独具文风特点的老资格作家,梅森也是惜墨如金,他言简意赅在文中引用的每句话和每个故事都是为了衬托主题,无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底蕴和智慧。因此,要用另一种语言来跟随和表达作者的风格和意图确需下一番苦功。 直奔主题的开场白无疑凝结了作者的思绪,这出现在第一节的最后一句,当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转向 阿波罗 首次登月的新闻时,作者却借爱尔德林之口说: we missed the whole thing 。 在这里,无论是获奖译文和评委,还是大多数参赛人都对含蓄多义的 miss 一词发生了理解困难,按字面解释将它译为 错过 或 没赶上 ,即 错过 或 没赶上 首次登月的庆典活动,于是便产生了对第二节以及后续译文在逻辑上被理解的困难。 Miss 另一躲在角落里的词义是: to go wrong, to make a mistake, to fail to perceive or understand ,如批评某君 miss the point, 是指他搞错或误解了要点。 第二节开头: That comment (即 we missed the whole thing ) reveals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the Apollo missions: they werent about the Moon. They were about the Earth 。 显然, 错过 或 没赶上 某事与作者试图揭示 阿波罗 不为月球而是为地球的 真相 之间不存在任何上下文逻辑关系。由于误读了这句关键的 comment, 译文不得不辅以累赘的文字来弥补,徒增不得要领的文外曲解,这有违作者的原意和风格。 如将 we missed the whole thing 译为 我们弄错了整件事情 (或类似的译文),这才符合上下文逻辑关系,是作者欲将读者引向与登月相矛盾和对立的另一重要主题(关心地球)的关键转折和铺垫,也就能读懂作者一笔带出当年披头士遭遗弃或冷落的故事,意指台下观众和台上当事人对新生事物有着完全相反的理解,都与这句 comment 密切有关。 西语散文诗与汉语格律诗有着天壤差别,为了押韵,西文诗可把整句切片排列,如艾略特的诗: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 其实是一句话: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 因此,为了兼顾英汉诗体不同的表达方式,汤永宽在翻译艾略特的长篇诗文时,句型活泼多变,每行长短不一,无固定的格式,甚至对标点符号也未作规范性的统一。 梅森以 艾略特诗句结尾的真正效果是与题目相呼应,头尾相衔,强烈折射出贯穿于全文的主题:探月归来始识地球。获奖译文竟一字不差抄袭了汤永宽(未标注)的作品而无自己再创作的半分努力。 还有许多误译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模仿官场语言,将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译成 放眼全球,立足本地 , 其实, 脑思 与 眼看 , 行 与 立 之间的深度和动静态意境完全不同;将 T minus zero for Apollo was T plus one for globalisation 译成 可以说,阿波罗飞船升空出征的那一刻,便拉启了人类全球意识的序幕 ,有失作者所要表达的 倒计时结束( T minus zero )即是全球化开始( T plus one ) 的对应或对称性修辞效果,这在 梅森的本篇 力作以及其他作品中都有滚熟的运用。 《参考消息》是国人探望外部世界的一扇简易型窗口,但读者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原文和原著,阅读时难以分辨或已被善意增删的部分,当然,奢想以一杯 新天地 咖啡的稿酬就能让读者品尝到一篇千字信达译文的美味,也是离现实太远的过分要求。 显然,这次 译文大赛 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奖金,而是对有近万人,包括资深评委和获奖人参与的我国翻译界现状的一次检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中外文化信息传递中依然存在的困难和差距,可探索至教育体系发生偏差的根源。因此,四十年前 爱尔德林 的这句话意在揭示 阿波罗 真相,今天依然有效,它不啻在告诉我们这次 大赛 的真相: We missed the whole thing!
个人分类: 杂文|13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威力最强登月火箭实拍与解说(组图)
chrujun 2009-12-4 20:52
第1级火箭的5个巨型发动机。每个发动机重达七吨,推力为675吨。总推力达惊人的3375吨。 火箭发动机内部,可容纳10余人。 火箭发动机内部全景,看不见特殊东西 第二级火箭,还是有5个发动机 第三级火箭,有一个发动机。发动机型号与第二级火箭所用发动机相同 这是两级火箭连接处,有大量导线和插座 火箭最顶端的逃逸火箭和登月者座驾 火箭负载,注意到4个小喷嘴没有? 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的另一侧,请注意复杂的火箭控制系统。 陈儒军拍摄于休斯敦航天中心。
个人分类: 哲学与科学|11528 次阅读|4 个评论
微言大义
BaoHaifei 2009-10-9 12:05
微言大义 鲍海飞  2009年10月9日 近一段时间,一阵大影视风席卷过来,人们欣赏了《大话西游》、《大宅门》、《大国医》,《大染坊》等不少影视作品。我于是搜寻起大来,真是《大开眼界》。但却无意间发现了那么多的小,《小花》、《小保姆》、《小夫人》和《小兵张嘎》!不过,这些小似乎都过时了。但随着深入探究,还发现了其他很多的小,这些小却让我更加深思。我感觉到,唯小方能近,进而品,才能存之于心,穷其奥妙,乃知其大,足见其容。 人常喜大而恶小,于是称呼为大人,说起话来就大话、大言不惭了,进而顺理成章地大踏步,大跃进啦!谁不好大喜功,最后大家皆大欢喜呢?然而事实上,殊不知小,那也是相当的利害!以小见大吗!小总是和大相伴的,搞不好,就会大祸临头。那一个小小的烟头竟然导致一片森林、一座大楼化为灰烬,那是人们多少的血汗和资源啊!在商业上,一个小数点位置的偏差会带来多少利润的盈亏。在科学上,一个 差之毫厘 的计算偏差,会导致工程上 谬以千里 的失误啊 ! 古之学者对小早有心得。荀子在《劝学》中就有论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而 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是告诫学者要潜心持久治学啊! 现代的人们则更加生动地描述如何治学,在学习上千万别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鲁迅先生更是直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 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个人来说,学到本领便是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学来的知识,终究有一天,应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利于国家、人民和自身。 在为人上,孔子说小人难养,因此,且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不要登泰山而小天下。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鼠肚鸡肠。三国的诸葛亮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之道。 个人得失,事小;国家得失,事大。有一个因小失大的故事多么生动地讲述了这个道理。国王查理三世准备和里奇蒙德伯爵享利拼死一战,这场战斗的胜负将决定谁来统治英国。查理三世只因为: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个马掌,少了一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能不引以为戒啊! 人们都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国家治理上,更是如此。正如 老子 说 :治 大 国如烹小鲜 。 辛辛苦苦的十年磨一剑,最终铁杵磨成针,如果不防微杜渐,那就会导致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之多。我们要强调团队,我们要重视个人!不要忘了,那一个一个鲜活的个体,能当一人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 在现代管理上,信息流、物流和人员以及纷繁的社会变化,更让人体会到一个团队,即使麻雀虽小,但也五脏俱全。因此,事无巨细,要明察秋毫,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评判是非功过,要论大功不录小过,更应杜绝 意在私一人之恩,钓天下口之美誉 。人员要物尽其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啊!虽然人微言轻,但瑕不掩玉,要知道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个体智慧的杯水车薪会成就浩瀚的大海和富饶的森林!我劝天工重抖擞,不拘一格将人才!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够开创一次又一次的远征。当 1969年7月21日人类首次登月,阿波罗11号飞船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踏上那神奇的月球表面时说:这是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One   small   step   for   man ,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那是人类多么自豪的话语啊! 还有那么多的,那么多的 ,我的思绪在那宽广的野地上,我仿佛看见草地上那朵朵小花在吐露着芬芳,那阵阵的微风将那朵朵白云轻抚,那山涧小溪水朵朵浪花晶莹剔透,在欢快地奔腾着流向大海。
个人分类: 随想|3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波罗-坠地的梦想(中)
eloa 2009-7-27 18:59
Shea 发表于 2009-07-25 14:39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向众人挥手告别,和柯林斯、奥尔德林一起走向发射平台。版权:NASA。 毫无疑问,阿波罗11号热得过头了,整个美国很快就对空间飞行感到了厌倦。到1970年4月,对阿波罗13号的电视转播被取消,转而播放多丽丝戴(Doris Day)的演出。(当然,在阿波罗13号出现事故之后电视台很快又切换了回来。)苏联已经被打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又过了两年,大幕落下。阿波罗18、19和20号被取消,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吉恩塞尔南(Gene Cernan)和杰克施米特(Jack Schmitt)成为了最后两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1972年12月4日,两名宇航员驾驶月球车在澄海行驶了漫长的旅程并采集了超过45千克的岩石样本,准备离开了。塞尔南说道:我们离开正如我们到访,如果一切顺利,当我们重新回来的时候,会带着全人类的和平与希望。然后他关掉了麦克风,转过身对施米特说:好了,杰克,让我们离开这里。由此人类离开了他们曾经征服过的唯一一个地球以外的天体。 1969年7月16日的景象则完全不同。有超过100万人聚集在卡纳维拉尔角,观看巨大的土星5型火箭把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送入太空。土星5型火箭是当时所建造的最强大的火箭。在上升的过程中,它五个巨大的引擎在1秒钟内会燃烧超过3,785升的燃料,所产生的空气震动甚至可以让观众感觉到自己皮肤的震颤。许多人都被这一幕所震撼。在它离地升空的时候,我20年来第一次哭了,并且在40年来第一次祈祷,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回忆说。彬彬有礼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发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失语了,而火箭的震动震塌他临时办公室的屋顶更加剧了这一结果。 :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美国东部时间),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版权:Bettmann/Corbis。 接下去的三天里,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当另外两个人降落到月球表面的时候,柯林斯会驾驶着阿波罗11号的指令舱使用六分仪、计算尺以及一台功能还不及现在手机的计算机来操控他们的飞船。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爬进了由于重量轻而被宇航员戏称为纸巾飞船的登月舱,真正的好戏上演了。 :在发射之后100小时又12分钟,指令/服务舱哥伦比亚和登月舱鹰分离,鹰开始往月球的静海下降。这张照片由指令舱中的柯林斯所拍摄。版权:NASA。 当阿姆斯特朗启动下落引擎来控制速度的时候,登月舱鹰开始向月面缓缓降落。之后登月舱中的黄色警报开始闪烁。登月舱已经消耗了半分钟的宝贵燃料,整个任务看起来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然后,警报停止,鹰继续飞行在月球的上空。还剩下60秒钟,由于阿姆斯特朗在冷静、仔细地挑选着陆地点,鹰还没有着陆。最终,他选定了现在的位置,鹰着陆在了静海的一角,距离燃料耗尽仅剩下了几秒。我们四目相接,奥尔德林回忆说,我记得当时我拍了拍阿姆斯特朗的后背。但奇怪的是,阿姆斯特朗的说法却与此不同。我们握了手,最近他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坚持说。也许两者都有,奥尔德林补充道。 事实上,这一着陆非常完美、非常轻柔,它甚至都没有震开鹰上的舷梯。因此走出登月舱之后,阿姆斯特朗不得不向下跳了几十厘米才站到了月球表面之上。因此,他既没有为此迈出个人的一小步,也没有为人类跨出一大步。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震惊的。按照阿波罗宇航员传记作家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的说法:这是有史以来最让人兴奋的场景。 :在下降的过程中,从鹰中所看到的静海。版权:NASA。 在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度过了几个小时之后,他们安全点火返回了指令舱,然后三个人挤在比迷你货车还小的空间里、使用着糟糕的如厕设备开始了返家之路。当他们溅落在了太平洋上之后,打开他们舱门的蛙人险些被其中的气味熏倒。从此打开舱门这一工作成为了阿波罗计划中最危险的部分。 不过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对这一小问题并不在意。他说,这一任务是自创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而希特勒的前V2飞弹设计师、万能的土星5型火箭的缔造者沃纳冯布劳恩(Werner von Braun)则说,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就如同生命演化中海洋生物第一次爬上陆地的那一刻。这些夸张的言辞现在看起来滑稽可笑。尽管它毫无疑问地取得了惊人的技术成就、证明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以及柯林斯的勇气和智慧,但是阿波罗计划已经走到了尽头。 :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版权:NASA。 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也是一个极其高昂的计划。按照20世纪60年代的美元计算,整个阿波罗计划耗资240亿美元按照今天的标准差不多相当于1万亿美元,而且多年来它一直占据了美国联邦预算的大约5%。此外,2007年的纪录片《在月亮的阴影下》的共同制片人克里斯托弗赖利(Christopher Riley)强调,整个计划还有可观的感情成本:很多美国人为了阿波罗计划的成功过早地患上了心脏病或者出现中风。私人承包商雇佣了超过40万名的工人来制造阿波罗计划的各个舱体、火箭引擎、宇航服以及计算机,而且多年来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工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也竭尽全力地工作,其中大多还没有加班费。 例如,在新泽西负责建造登月舱的格鲁曼工厂,工人们下午5点下班,他们会从前门走出去,绕回到后门,然后没有报酬地工作到半夜。类似地,为阿波罗宇航员制造宇航服的国际乳胶公司的员工也是加班加点地工作。在最近的一部纪录片中,该公司的资深女裁缝埃莉诺福乐克(Eleanor Foraker)回忆说,在三年的时间里她每周都要工作80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期间她出现了两次神经衰弱。她说:我会在早上5点离开工厂,然后又在7点回来。但是这值得,真的。 (待续) (本文已刊于《世界科学》。)
个人分类: 天文|1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波罗”——坠地的梦想(上)
eloa 2009-7-24 21:51
Shea 发表于 2009-07-24 16:40 (本文已刊载于《世界科学》2009年第8期,略有不同) Robin McKie  文  Shea  编译 它是人类最大胆的探险行为。 1969年7月21日,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iel Armstrong)站在了月球表面之上,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涉足另一个天体的人类。38万千米之外,在市中心的酒吧、邻居的家中、乡村的会堂以及地球上任何可以聚集的地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目不转睛地观看着这一最伟大的电视转播画面:在黑白的屏幕上,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鹰中缓缓爬下,踏上了月球的静海,通过无线电他说道: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于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阿波罗11号宇航员(从左到右):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克尔柯林斯和巴茨奥尔德林。版权:Ralph Morse/Getty Images。 这句话同时也成为了现代最著名的病句。阿姆斯特朗在他历史性的讲话中犯了一个错误个人之前漏了不定冠词一,这个错误肯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随后的几个小时中,宇航员将面对这一没有空气、死寂的世界,采集土壤样本、安放调试仪器设备,然后阿姆斯特朗和另一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巴茨奥尔德林(Buzz Aldrin)会乘坐登月舱返回太空。如果登月舱的引擎无法工作7分10秒以上,他们两个人就会永远地飘荡在太空中面对生命危险,谁还会在乎语法错误? 但不管怎样,阿姆斯特朗的这句话还是引起了共鸣它如此精炼地概括了那时的希望。毕竟,只用了8年1961年第一次载人空间飞行人类就开辟出了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我们离开了摇篮,整个宇宙等在前方。 :1969年2月24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联系岩石采样。版权:NASA。 不过,问题也出在这儿:宇宙依然在等待,巨大的飞跃并没有出现。事实上,在7月份会举办登月40周年庆的美国即将失去把人送入太空的能力。用来替换阿波罗的航天飞机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死亡陷阱。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吞噬了14名宇航员的生命,剩下的也将于明年退役。还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尚未对载人航天计划表现出巨大热情的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是否会支持美国宇航局对航天器的更换计划。 这几乎意味着,登陆月球标志的是太空梦结束,而非开始。建立月球永久基地、把人送上火星、人类在太阳系中遨游的这些憧憬在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就已破灭。在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之前登上月球的美国现在可以忘却这个地方了。 :1969年6月20日,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阿波罗任务模拟器中。版权:NASA。 其巨大的悲剧性就在于美国最好的技术和数十亿的美元被花费在了一个对所有人鲜有益处的计划上,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历史学家杰拉德德格鲁特(Gerard DeGroot)说,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并没为人类带来什么。他认为,事实上这一诉求现在看起来似乎和把兄弟会成员塞到公用电话亭里、吞金鱼或者是听六七十年代的泡泡糖流行乐一样奇怪。虽然这番话言辞尖刻,但是观点明晰。 1961年肯尼迪的演说在这个十年结束之前,把人类送上月球并且安全返回鼓舞了整个美国。1963年他遇刺之后,实现这一想法成了对他的致敬。当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平安返回地球之后几天,有人在肯尼迪的坟前放了一张字条:总统先生,鹰已经着陆了。(待续) 【震惊世界的阿波罗11号登月,迄今已过去了40年。阿波罗计划为包括月球基地、登陆火星等空间探测开启了新的纪元。但是,登月以后的几十年中,尤其是在航天飞机接连发生事故之后,美国对于行星际飞行的热情骤减。登陆月球标志的并不是太空梦想的开始,而是终结。 此文写于人类登月40周年之际。因原文太长,故分为上中下3部分放出。】
个人分类: 天文|1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波罗登月的40年骗局
冯用军 2009-7-21 23:37
人类总能给自己找到合理的解释——相信美国阿波罗登月造价者言 据英国《星期日镜报》15日报道,在美国宇航局(NASA)今年夏天即将迎来“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40周年纪念日之际,关于“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纯属骗局的阴谋论也越来越甚嚣尘上。据悉,相信“阿波罗11号”登月事件纯属弥天大谎的美国人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6%猛增到了现在的22%以上。这意味着至少6000万美国人都成了“登月阴谋论”信徒。 宇航员站在阴影里,浑身却雪亮,身后难道有单独的人造光照耀? 当登月车通过反推火箭降落月球表面后,地面上压根没有火箭冲力形成的浅坑。 宇航员有影子,美国国旗“没影子”,这种现象显然只有拥有多处人造光才能导致。 “阿波罗登月”是骗局吗 2007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不仅许多报刊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而且立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密切关注。一时间,沉寂了一阵的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讨论再次热火起来。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60年代末实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质疑 但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 2.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 3.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4.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 5.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一场骗局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骗局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 1.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 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 2.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 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 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1月27日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6.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 月面白天可达到121°C,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胶卷在66°C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 反驳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 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 此外,美国的传媒几乎是无孔不入。假如政府有欺骗行为,各大媒体一定会大做文章。而至今美国新闻界并没有对此大肆渲染,其中必有一定道理。 再就是揭露证据还不充分。有人指出,哈姆雷特的理由是不够严谨的。用几张照片和录像来判断登月是骗局,如同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可笑。 在热烈的争论中,去年7月20日,美国在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仪式,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向当年乘“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的3名宇航员授予了“兰利金质奖章”,以表彰他们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这多少表示了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但是,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签名或合影,30年来他选择了沉默。这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惑。 那么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是否着陆了?美国登月是否真的是一场骗局?人们急切地期待着真正的答案,为什么登月舱下方没有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产生的大坑? 因为登月舱在下降到月球的过程中,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的范围较大,看不出有明显的“大坑”。 2.为什么在登月照片里,背景中看不到星星,阿波罗登月照片是否是在摄影棚中伪造的呢? ⑴这与曝光时间有关,为了使拍到的近景非常清楚,相机的曝光时间必然很短,这样远景就看不清楚;如果要拍到星星相机的曝光时间必然很长,但是这会导致照片中近处的景物一片白,照片也就无意义。 ⑵如果要在摄影棚中伪造登月照片,摄影棚的面积必须达到5000平方米,并且搭建的场景不止一个。而且要“伪造”太阳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太阳光是点光源强度大,在现有技术下无法伪造。 3.在登月过程中既然制动火箭喷出了气流吹走了月尘那么为什么还能留下脚印?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就没有风,月球表面积累了几十亿年的尘土,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不可能吹走全部的尘土,所以制动火箭喷出了气流吹走了部分月尘还能留下脚印。 4.为什么在有的照片影子的会朝向两个方向? 因为月球表面起伏不平,影子照在月面上产生了弯曲变形,远远看去影子的会朝向两个方向。 5.月球“大气”压力为10的负12次方毫米汞柱,既然如此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为什么会飘动? 美国国旗的上方有一根横杆,所以国旗能够支起来;当初为了带这面塑料国旗,科学家们很伤脑筋,后来想到一个办法:把这面塑料国旗夹在梯子中带去,所以这面塑料国旗带到月球后变的皱巴巴的,再加上铝制旗杆的弹性晃动,远看就像是因为有风而飘动。 6.宇航员在下梯子时是在登月舱的阴影处,为什么能清楚地看到宇航员的脚踩在梯子上?(按理说宇航员所处的位置是在背阴处) 因为照片上的宇航员是奥尔德林,照片拍摄者是阿姆斯特朗,阿当时已经登上了月球。 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一共只有两名,为什么在照片中能同时看到这两名宇航员呢?这张照片又是谁拍摄的呢? 这张照片是有登月舱外的摄象机拍摄的。 2.登月图象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呢?月球温差那么大,照相机如何能够正常工作呢?(要知道照相机只能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里工作) 阿波罗11号的登陆地点位于阴阳交界处,这一点能够从影子很长看出来,在这个地点温度不高也不低,温度在照相机的正常工作范围之内,况且在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温度还要更低,在那样的环境中相机都能正常工作,更何况是在月球的特殊地点上。 3.为何“土星Ⅴ号”运载火箭在阿波罗登月后就弃而不用,甚至连图纸都没有留下? “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第一级的推力达到了3469吨,NASA的解释是:“土星Ⅴ号”运载火箭成本太高。但是NASA的这一解释还是有行不通的地方,既然成本太高,那为什么在1969-1972年美国一口气制造了17枚“土星Ⅴ号”运载火箭呢?现在一种被人们认可的解释认为:“土星Ⅴ号”运载火箭代价太高,用推力达几千吨的火箭发射几百甚至是几十吨的载荷,实在是大材小用,太浪费了,而且“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的很多技术都已经运用到现在的航天火箭上了,“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的设计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某些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了,所以根本没必要再继续使用“土星Ⅴ号”运载火箭。 4.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按理说宇航员应该蹦得更远才是,可是在记录片中宇航员蹦一步才只有3-4英寸,还不到1米远,而且记录片的放映速度在加快2.5倍后,看起来这与在地球上拍摄的十分相象,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地球上登月服重达100多公斤,他是根据人在失重状态下的行动设计的,手脚弯曲较困难,在月球上虽然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登月服重达20多公斤,宇航员行动还是特别困难的。在地球上车子行驶扬起的灰尘四散,在月球上由于引力小,月球车行驶扬起的灰尘是呈抛物线轨迹落下的,这一点从纪录片上可以看到。如果要伪造这样的场景必须在地球上制造大片的失重场地,这是不现实的。 5.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飞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为何还有充足的燃料返回地球?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逃逸速度只有1.63km/s,需要的燃料较少;在地球上有空气,火箭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产生阻力,火箭速度的加快过程很慢,在月球上没有空气,火箭速度能够很快加到1.63km/s,所需要的燃料较少。所以虽然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飞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但是还能返回地球。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3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外奇想之一:探月
sheep021 2009-6-11 10:52
日本绕月卫星 月亮女神 凌晨成功撞月 日本成为继苏联、美国、欧盟、印度、中国之后,第6个骚扰月球的国家和地区。 回顾人类的探月历史: 从1958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航天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 在近50年的月球探测史上,人类为了这个执著的梦想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成功率不到50%。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美国进行的56次探月试验,失败43次,俄罗斯(苏联)也有19次失败的记录。 在早期探月活动中,高发的火箭故障率是导致探测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近年来探月活动的大部分故障主要集中在探测器上。 1959年,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5年以后,美国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硬着陆。 1969年7月20日,人类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从1969年开始的3年中,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在那个年代,美国和前苏联都在这场狂热的登月竞赛中,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和设备。当狂热开始降温以后,随即而来的,是长达20多年的沉寂。 直到1994年,美国宇航局再次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重新启动探月计划。 我感兴趣的是,人类登月之后,月球真的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沉寂吗? 有没有偷偷上去建立基地的可能呢?不要相信经费短缺什么的理由,美国可是不差钱哦 花费天文数字的费用,研究出的成果能白白浪费,似乎不合情理。 中国刚刚探月完毕,就雄心勃勃地宣布: 2030年将实现载人登月并建月球基地 ,美国人的野心能比中国小?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