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陈国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痛虽未定,亦需思痛 ——疫情下我们必须反思医学教育 病生史话(6)
热度 1 xucq45 2020-2-18 13:58
痛虽未定,亦需思痛 —— 疫情下我们必须反思医学教育 陈国强 我相信,国人从来没有像 2020 年起步的这一刻意识到:医生多么伟大,医学可以救国;医学强则国强,医学盛则国盛。 新年 伊始 ,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全国一盘棋, 数万医 务 工作者以 “ 去留肝胆两昆仑 ” 、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的 大无畏精神,闻召而动, 勇往直前,临危不惧,攻坚克难,书写着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凸显了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 医者情怀。 毫无疑问,在 这场 “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中,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已经 提交了一份出色的 答卷,当属新时代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再暗的黑夜也会度过,黎明终将如约而至。除了战胜,我们别无选择。 然而,痛未定,亦应思痛。身为医学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必须思考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能否防患于未然?能否防大患于未至?民有痛,国有疾,疫情 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 在打扫战场的那一天 ,我们每个 人 、每个 群体 、 每个 行业都 应该 、也必须 以 负责的态度,予以 深刻且 实事求是的 反思 ,并 以抓铁有痕的务实态度加以 改进,尽最大可能避免 或 从容面对全国性甚至世界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医学的本质就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 。 事实上,人类福祉正是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终极目的。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此时此刻, 服务 于医学的源头 —— 医学教育,也有反思和改进的必要。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人 既有生物属性、心理特性,又有复杂多变的社会属性。显然,医学同时兼有科学和人文双重特性,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有机统一体 —— 除了 以 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临床医学,还有同样重要、 包括 预防医学 在内 的公共卫生学 、 基础医学、 护理学 、 实验医学 等 诸多 学科。 随着 高水平医科大学与综合大学合并,许多 综合 大学医学 院 被视为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二级学院 , 而从来没有 医学教育 基础的某些 综合大学也争先恐后创办医学院,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即使没有 合并的独立医学院校,也未能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足够投入 。 在这种 状况下,医学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受到极大冲击 ,医学 教育缺乏科学、理性、完善的顶层设计,直接面对疾病 一线 的 专业,如临床医学、 护理学 和 检验医学等 的学习者,往往只 注重专业学习 ,缺乏对公共卫生学知识的 掌握 和 应用 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过低,公卫人员待遇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地位偏低,导致公共卫生学科发展明显弱化,也与临床医学脱节。结果便 是, 报考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高考分数 远 低于临床医学专业, 学习 动力不足,以致 高层次公卫人才培养乏力,人才流失严重。 再者,由于全科人员待遇不足,执业吸引不够, “基层守门人”数量依然短缺、质量仍然不足,尚不足以完全筑牢基层治病防病的堤坝。 在 新冠肺炎疫情中, 流行病 学专业队伍的短缺,疫情早期临床医务人员 防护 意识 和 能力不足带来的严重伤亡, 充分暴露 了我国医学教育的缺乏 系统性 安排,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存在明显短板 —— 重 “ 技 ” 而轻 “ 道 ” ,重 “ 治 ” 而轻 “ 防 ” ,重 “ 专 ” 而轻 “ 全 ” ,让我们在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之际,猝不及防,被动应战,教训沉痛。 首先,基础 不牢,地动山摇 。 医学院校教育应重在宽基础、广口径,但我们 在 “ 双 一流 ” 旗帜下,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所谓 “ 高精尖 ” , 越来越重视 “ 华而不实 ” 的论文发表,教材越来 越 厚,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学习 和 训练却 越来越 淡化 。更有甚者, 医学院校普遍 缺乏 传染病防护教育,更没有战时医 护 演练 , 甚至像 《传染病》 《 血疫 》 之类的严肃 影片也难以进入医学教育视野,以至于逆行的医护人员只能临时抱佛脚,现场紧急学习防护技能,增加了感染风险。 其次 ,偏重慢症重症,轻慢 “ 小学科 ” 。 许多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越来越多,医院越建越大, 专科医院越来越多, 医学力量都集中于慢 病 ,甚至每个学科都围绕肿瘤而设, 连 呼吸学科也以肺癌为主。临床 学科越分越细, 各自为政, 纷纷向三级、甚至某一专业领域发展,诊疗科目分类与培训专业大相径庭,加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风险大,老师带教积极性不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动手机会不足,培训中 难以 落实 “ 岗位胜任力 ” 。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不足,培养乏力。当 疫情疯狂蔓延, 时间 就是生命,我们更 倚重 人数不多的重症学科 , 难以实现 多学科会诊。 大家早已诟病的 “小学科” 如 感染 学科、病理学科、麻醉学科、儿 科 学 等 边缘化现象、医院 “ 发热 门诊 ” 的薄弱 、 长时间难见 死亡病例 尸体,等等,都加剧了抗疫进程中的捉襟见肘 。 再则,厚德而后为医。 这场抗疫战争, 正是我们医学教育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 时机 。 我们可以看到, 20 万在培的青年住院医师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基本都在临床,有的甚至抢上一线、加入所在医院的医疗队赶赴湖北支援,还有一些全科专业的订单定向学员在基层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 “停课不听学”一声令下,研究生纷纷退出临床, 鲜 见高年级医学生 主动 请战,甚至已在实习的医学生都期待停止实习 , 有个别学员对于老师希望上临床的要求还冷眼以对、恶语相加。 我们不能仅仅为众多医护人员 “ 逆行 ” 感动 , 更 需要反思立德树人是否落在了实处。 战疫之际,我们医护人员表现极为出色 。但是,在疫情这把冷酷的尺子衡量下,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医疗实践,仍然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予以严肃的审视和反省,让我们警醒并改进,严防将来 “ 疫 ” 流再度泛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 ) 注:此文曾发表于人民日报,在此基础上略加修改。
个人分类: 病生史话|379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