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科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科协第23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召开
Bjqdsx 2011-5-10 13:51
中国科协第23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召开 2011年04月28日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第23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于4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抗菌抗病毒材料与流感防控措施”。执行主席为:李毕忠、程小全、梁伟、龚龑。 论坛开始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博明教授致欢迎词,对中国科协把此次论坛交给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承办深表感谢,在短短的两天内一定把论坛开好。并播放了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宣传片。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十几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40多位青年专家和学者,基本上是活跃在抗菌抗病毒材料一线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在本领域有着深入研究以及产业化应用的背景。有些专家在本领域申请了诸多的专利,并有相当一部分得到了应用转化。他们对抗菌抗病毒材料的研发应用有自己的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抗菌抗病毒材料是材料学的一个分支。涉及到生物化学、物理、机械、分子力学、纳米技术、纺织、药理、毒理等多个相关科研领域,属于高科技交叉学科。产品涉及到国民的健康和卫生安全,日益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重视。本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的研讨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与尖端科技有关的重要议题进行。   一、传统抗菌材料与抗菌剂的优缺点;   二、混合抗菌材料与抗菌剂的优缺点;   三、纳米金和纳米银的抗菌抗病毒机理;   四、抗菌抗病毒标准与产品开发应用;   五、抗菌抗病毒材料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六、抗菌抗病毒材料的战略意义。   论坛由4位执行主席轮流主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杜邦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北京化工大学、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烟台大学、中北大学、北京崇高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升达林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40位青年专家和代表,就专题进行了报告。对传统抗菌材料和抗菌剂、新兴的纳米抗菌抗病毒材料的机理研究、制备和分析测试、生物防御用品的研制开发等各学科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青年科学家之间充分交流,达成协作研究和产业化的意向,并从各自专业领域的角度发表了意见并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目前抗菌抗病毒研究的一些思路、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共识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拿起您的笔为“我与科协”征文活动赐稿
热度 1 suqing1961 2011-3-15 15:45
请拿起您的笔为“我与科协”征文活动赐稿 2011 年,是一个拥有很多里程碑的年份: 辛亥革命 100 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 中国科协也将迎来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科协八大即将隆重召开。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回首属于中国科协自己的过去 5 年。这 5 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仅为一瞬,但在科协 50 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却是弥足重要。 不仅仅因为 2006 年颁布了让全国科普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欢欣鼓舞的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年)》,从此全国的科普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不仅仅因为 2008 年迎来了中国科协的 50 周年华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科协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从此科协人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更感受到责任与使命。 不仅仅因为汶川、玉树地震,中国科协与祖国同悲,在重大事件中,以自己所能,利用科普资源,快速反应,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的手; 这 5 年,何尝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 5 年,奥运会的圆满召开、世博会的圆满召开、祖国 60 华诞,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这 5 年,何尝不是社会生活和发展观念发生巨变的 5 年,科学发展观、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成为流行语。 科协伴随祖国的发展而发展。在国家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都能看到科协人的交汇。哪里有需要,科协就出现在哪里。 5 年虽然短暂,但仍可以拾起一颗颗贝壳,穿成美丽的珠链。 通过科协组织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教授、学科带头人、首席科学家、院士、国际知名学者……; 参观科技场馆,聆听科普讲座,阅读科普作品,参加创新大赛,青少年爱上了科学,迷上了科技,跨入了科学的殿堂,在科协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全国科普日,兴致盎然的公众和饶有兴趣的国家领导人; 中国科技馆新馆揭幕,成为热爱科学的公众流连忘返的地方; 社区科普活动,普通公众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科技能够创造财富,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在农技协会的引领下,无数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在厂矿科协的帮助下,无数工人成为生产技术能手、技术发明专家; 在各级学会开展的科普活动和社区科普画廊的影响下,无数公众加深了对科技的认识,提高了科技文化素养…… 今天, 中国科协 举办、科普出版社承办以“我看科协这 5 年”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活动, 诚望社会各界人士拿起您手中的笔,记录科协组织这 5 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讲述您与科协交往、互动的故事和感受,述说科协工作给您工作或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升或感动。 无论您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还是一位普通的公众;无论您是科协大家庭中的一员,还是曾经留下汗水与思考的领导,都期待着您写出自己的故事,讲述您的点滴感受。 尤其欢迎这 5 年里与科普出版社和《科技导报》打过交道的朋友,为征文活动不吝赐稿。 关于开展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 ‘我与科协’”征文活动的通知 科协调函宣字〔 2011 〕 16 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办公室(秘书处),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调研宣传部门: 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 2011 年召开。中国科协“七大”以 来,中国科协 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开拓创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谱写了科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做好“八大”宣传工作,努力营造热烈喜庆的社会氛围 ,中国科协将于 2011 年 3 月 15 日至 4 月 30 日举办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活动。本届征文活动的主题为:我看科协这 5 年。 征文活动截稿时间为 2011 年 4 月 30 日。各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要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所属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积极投稿。稿件内容应以记录 5 年来各级科协组织在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讲述应征者与科协交往、互动的故事和感受,述说科协工作给应征者工作或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升或感动为主。要搞好重点约稿,主动向当地(本学会)两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离退休干部职工以及有关社会各界重点人士约稿;也可根据科协重大事件、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举荐、决策咨询、组织建设、国际交流等分别约稿组稿。要积极利用自办的报纸、刊物、网站等媒体,择优发表征文稿件,并向中国科协征文活动办公室推荐优秀稿件,努力扩大征文活动的影响。 附件: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活动启事 二 ○ 一 一 年三月十四日 附件: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活动启事 2011 年,中国科协将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向全社会展示科协组织在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科协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以及科协系统工作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创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新局面,中国科协定于 2011 年 3 月 15 日至 4 月 30 日举办“我看科协这 5 年”——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有奖征文”活动。 一、征文主题 我 看科协这 5 年 二、主办、承办、协办单位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科学普及出版社 协办: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人民网、光明日报社、科技日报社、科学时报社、科技导报社、大众科技报社、《科协研究》编辑部、《科普研究》编辑部、《知识就是力量》编辑部、《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 三、征文对象 广大科技工作者、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工作人员、工人、农民、解放军、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 四、征文内容 围绕“我看科协这 5 年”主题,凡记述与科协组织系统的人或事有关的内容均可应征。以下选题内容供应征者撰稿参考。 1. 亲历科协 5 年来组织各类重大活动、事件的有关见闻; 2. 获得科协资助,参与科协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会议的体验和感受; 3. 中国科协 5 年发展历程的见证与感受; 4. 科协组织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科协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记录; 5. 在科协系统工作某件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或某一段难忘的回忆; 6. 以中国科技馆新馆建成为线索展开科技馆的探索与思考; 7. 参与各级科协组织和各级学会有关工作的亲身感受记载等; 8. 科协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成材的影响事例; 9. 农技协对农民致富、企业科协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帮助事例; 10. 基层科协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学术工作的苦辣酸甜记载。 五、征文体裁 除小说、论文、总结、报告外,征文体裁原则不限,但以报道、特写、新闻、回忆录、随笔、散文为佳。 六、征文要求 1. 征文来稿要求系作者本人创作,内容真实,文笔流畅; 2. 每篇征文字数限 1500 字以内; 3. 征文文末请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身份证号码、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 4. 征文要求提交电子文档( word 格式),并发送到专用邮箱: zw@cast.org.cn ,邮件主题请设为“作者姓名 + 征文来稿”; 5. 征文打印稿同时投寄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 86 号科普出版社“我与科协”征文办公室(邮政编码: 100081 ); 6. 征文截稿日期: 2011 年 4 月 30 日; 7. 征文打印稿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8. 承办单位和刊载稿件媒体有权在不损害原意的情况下,对征文稿件文字进行必要的编辑、删改; 9. 全部获奖征文均将收入《第三届“我与科协”征文优秀作品集》,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所有应征稿件作者均将获赠 1 本《第三届“我与科协”征文优秀作品集》;已在各媒体刊登或收入《第三届“我与科协”征文优秀作品集》的征文稿件,刊载媒体、出版社、承办单位均不另行支付稿费。 七、奖项设置 征文活动设优秀作品奖和活动组织奖, 2011 年 5 月将召开颁奖大会暨《第三届“我与科协”征文优秀作品集》首发式,邀请优秀征文获奖者代表和活动组织奖代表到会领奖。 1. 优秀作品奖:共 112 篇,通过评选产生,其中: 特等奖: 2 篇,获价值 5000 元的奖品和证书; 一等奖: 10 篇,获价值 1000 元的奖品和证书; 二等奖: 20 篇,获价值 500 元的奖品和证书; 三等奖: 30 篇,获价值 200 元的奖品和证书; 纪念奖: 50 篇,获价值 100 元的纪念品和证书。 2. 活动组织奖:共 20 个,通过评选产生,各获价值 1000 元的奖品和奖牌。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组稿 20 篇以上,中国科协机关和直属单位组稿 15 篇以上,地市级科协和全国学会组稿 10 篇以上,即有资格参加活动组织奖评选。 3. 为示公允,征文活动承办单位工作人员应征稿件不参加优秀作品一等奖、二等奖评选,承办单位不参加活动组织奖评选。 4. 优秀作品奖和活动组织奖获奖名单将于 2011 年 5 月在《大众科技报》、中国科协网、科学普及出版社网、《知识就是力量》网、“我与科协”征文博客上公布。 八、联系办法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 86 号科普出版社征文活动办公室 邮政编码: 100081 收稿信箱: zw@cast.org.cn 联 系 人:杨虚杰 包明明 联系电话: 13701394003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21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显著加强
kejidaobao 2010-12-17 15:49
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国科协近年发布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试行)》、《学会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国科协致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在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并组织 院士专家科学道德教育活动宣讲团 ,深入高等院校开展巡讲活动。 为引导青年学子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科技导报》自 2007 年第 9 期开设 主编心语 栏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科技导报》主编冯长根教授在《科技导报》 2007 年第 9~24 期、 2008 年 1~19 期 持续发表了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 系列文章,在《科技导报》 2008 年第 20~24 期、 2009 年第 1~24 期、 2010 年第 1~24 期持续发表了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 系列文章。冯长根 2010 年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博士研究生做 23 场报告, 为研究生 分析 科研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讲解夯实科研的四大构件。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 报告会累积已达 86 场。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新闻稿|1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在肖传国案中难道就没有责任?
majorite 2010-10-20 01:30
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在肖传国案中难道就没有责任? 崔克明教授发了一篇好文章: 《中国科协是谁的家?》问得好!同样的问题亦可以问中国科技部和教育部。中国的学术腐败究竟应该由美国公民方舟子管,还是应该由中国科教管理部门管?方肖持续争斗10年之久,为什么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一直没有人出面组织行内专家学者对事情进行调查、给出结论,或还肖传国公道、或对其进行处理?直到矛盾激化,肖传国被逼犯傻报仇,警察破案,中国科协和科技部的领导才纷纷出来表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地对当事人进行谴责, 好像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更有趣的是,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还说,方舟子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任由 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不说,俨然两人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多国联合部队一起向中国的学术腐败开火,光荣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科技部曾把田文华等三鹿婴幼儿奶粉作为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评为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骗得无数中国婴幼儿大量食用含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相关的获奖材料迄现仍在科技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的网页上: http://www.most.gov.cn/cxfw/kjjlcx/kjjl2007/200801/t20080118_58609.htm 科技部不仅没有撤销三鹿奶粉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更没有追查有关奶粉配方和配套技术评奖与授奖有关人员的失职责任。 肖传国犯傻报仇毕竟仅伤了方舟子点的皮毛,全国每天类似程度的肌肤摩擦事件数以万计;而科技部奖励田文华等三鹿婴幼儿奶粉却害惨了无数个中国婴幼儿童,面对如此严重的事件,有谁见过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大人出面公开谴责过给三鹿婴幼儿奶粉发大奖的科技部吗?在这些大官员眼中,是不是成千上万中国婴幼儿童的生命还不及美国人腰上一小块红肿重要? ---------------------- http://www.most.gov.cn/cxfw/kjjlcx/kjjl2007/200801/t20080118_58609.htm 55 J-211-2-07 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 田文华,生庆海,王玉良,邱泉若,徐 丽,李朝旭,刘建光,张志国,贾晓江,魏 鹏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 中国科协是谁的家? 本文转载自 崔克明 博客: http://blog.51xuewen.com/cuikm/article_37240.htm 肖方案一审判决后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张勤明确表态力挺方舟子,并表态应撤销肖传国的973项目首席专家的荣誉称号(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35303.html)。随即科技部也明确表态肖传国等人无视国法,蓄意破坏社会秩序, 行 为十分恶劣,自身道德修养严重缺失,应予强烈谴责。不过此发言人也紧接着抽了科协领导人一个不大不小的耳光,说肖传国曾经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在2003-2008年间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3CB515300)。该项目于2003年申报,由相关部门推荐,通过三轮专家评审后,予以立项。项目承担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该项目于2008年结题。2008年11月,973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同意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并说明此后,肖传国未再承担任何973计划项目。还特别强调需要说明的是,根据973计划管理办法,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项目执行期间的负责人,不是荣誉称号。项目结束后就不再是首席科学家。(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35303.html) 中国科协经常在全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年会上说中国科协是科学家的娘家,可是一个堂堂的中国科协领导人竟把首席专家当成了荣誉称号,不知是项目负责人,其官僚主义可见一斑。自肖传国揭方舟子科普文章抄袭后方就一直在攻击肖的手术有效率有假,打肖的假已近十年。中国科协设有的相关道德规范惩戒机构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35303.html)介入调查过吗?肖主持的973项目就是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既然早在2008年11月就已结题,而且是经973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973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那么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当有些专家说这里的神经再生是不可能的时科技部为什么不出来做相关说明?正如人民日报发表的人民时评《科学家该到哪里讨公道》中所说,试想,假如肖传国与方舟子的论争从一开始就有权威机构介入,公正裁决,何致如此久拖不决, 最终激化为人身伤害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23373.html )。请问中国科协和科技部的官员们,不正是你们的不作为导致了这一不该发生的案件发生吗?现在你们倒装得那么有正义感,那么有同情心,可惜你们的这些正义感和同情心给错了地方。人民时评中说的科技界对位子、票子、房子、弟子等学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对学术研究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构建成一个扭曲的磁场,让身处其中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到磁化:有的是不得已而就范,有的是勉力适应跟上潮流,有的则是看到了钻空子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剽窃、抄袭、学历造假、夸大成果、骗取经费、评审走过场、学术界小圈子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终至学术打假成为一种准职业行为。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23373.html ),这一切丑行难道与你们对科研经费和人才的官本位管理无关吗?出了问题你们把板子全打到科学家身上,将自己抖得干干净净,不脸红吗?多少人的文章中都提到,科研经费配置的不合理在科技部管理的项目上表现最突出,你们怎么看? 我们不禁还要问,可爱的官僚先生们,你们支持方舟子什么?你们做过深入调查了吗?肖传国哪里作假了?方舟子攻击污蔑中医是伪科学你们也支持吗?方舟子批钱学森和钱伟长你们也支持吗?方舟子批袁隆平你们也支持吗?方舟子把国家核心刊物《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打成宣传伪科学的杂志你们也支持吗?方舟子可以根据某人的一句话就要求他的单位解聘他你们也支持吗?你们的支持不仅是在支持学术打假成为一种准职业行为。而是在支持其成为一种永久的职业行为,以完全放弃你们的职责。你们这是在将中国科技界彻底打乱,毁掉中国的科技事业。 现在的中国科协到底是谁的娘家?哪个科学家遇到问题找过你们,就是找到了你们,连首席专家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看那里已是官僚们的娘家。我还有一亲身经历作证明,有一年我参加一中国科协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奖评审,评审完发奖大会上要照一领导人与获奖小选手及评审专家的合影,工作人员将各部委领导按职位高低安排在前排就座,小选手在领导人后站在地上,让评审专家站在后边的长条凳上,我因年老行动不便拒绝站到凳子上而与小选手站在一排,有好几位比我还年纪大或相仿的专家都站到了凳子上。这时只有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一人站起来让老专家坐下,其他年轻的领导们都心安理得地坐在位子上一动不动。我们当然不会去坐,韦钰最后也只能道歉着坐下。在这里,我们这些专家只不过是他们使用的工具,他们是管我们的官。这不很清楚地说明了中国科协到底是谁的娘家嘛。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3997 次阅读|34 个评论
中国科协是谁的家?
Eucommia 2010-10-14 12:13
肖方案一审判决后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冯长根、张勤明确表态力挺方舟子,并表态应撤销肖传国的973项目首席专家的荣誉称号(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35303.html)。随即科技部也明确表态 肖传国等人无视国法,蓄意破坏社会秩序, 行 为十分恶劣,自身道德修养严重缺失,应予强烈谴责。不过此发言人也紧接着抽了科协领导人一个不大不小的耳光,说肖传国曾经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在 2003-2008 年间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 计划)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编号 2003CB515300 )。该项目于 2003 年申报,由相关部门推荐,通过三轮专家评审后,予以立项。项目承担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该项目于 2008 年结题。 2008 年 11 月, 973 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同意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并说明此后,肖传国未再承担任何 973 计划项目。还特别强调需要说明的是,根据 973 计划管理办法,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项目执行期间的负责人,不是荣誉称号。项目结束后就不再是首席科学家。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35303.html ) 中国科协经常在全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年会上说中国科协是科学家的娘家,可是一个堂堂的中国科协领导人竟把首席专家当成了荣誉称号,不知是项目负责人,其官僚主义可见一斑。自肖传国揭方舟子科普文章抄袭后方就一直在攻击肖的手术有效率有假,打肖的假已近十年。 中国科协设有的 相关道德规范惩戒机构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35303.html)介入调查过吗?肖主持的973项目就是 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 ,既然早在2008年11月就已结题,而且是经 973 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 , 973 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 那么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 当有些专家说这里的神经再生是不可能的时科技部为什么不出来做相关说明? 正如 人民日报发表的人民时评《 科学家该到哪里讨公道 》中所说,试想,假如肖传国与方舟子的论争从一开始就有权威机构介入,公正裁决,何致如此久拖不决, 最终激化为人身伤害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23373.html )。请问中国科协和科技部的官员们,不正是你们的不作为导致了这一不该发生的案件发生吗?现在你们倒装得那么有正义感,那么有同情心,可惜你们的这些正义感和同情心给错了地方。人民时评中说的科技界对位子、票子、房子、弟子等学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对学术研究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构建成一个扭曲的磁场,让身处其中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到磁化:有的是不得已而就范,有的是勉力适应跟上潮流,有的则是看到了钻空子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剽窃、抄袭、学历造假、夸大成果、骗取经费、评审走过场、学术界小圈子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终至学术打假成为一种准职业行为。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923373.html ),这一切丑行难道与你们对科研经费和人才的官本位管理无关吗?出了问题你们把板子全打到科学家身上,将自己抖得干干净净,不脸红吗?多少人的文章中都提到,科研经费配置的不合理在科技部管理的项目上表现最突出,你们怎么看? 我们不禁还要问,可爱的官僚先生们,你们支持方舟子什么?你们做过深入调查了吗?肖传国哪里作假了?方舟子攻击污蔑中医是伪科学你们也支持吗?方舟子批钱学森和钱伟长你们也支持吗?方舟子批袁隆平你们也支持吗?方舟子把国家核心刊物《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打成宣传伪科学的杂志你们也支持吗?方舟子可以根据某人的一句话就要求他的单位解聘他你们也支持吗?你们的支持不仅是在支持学术打假成为一种准职业行为。而是在支持其成为一种永久的职业行为,以完全放弃你们的职责。你们这是在将中国科技界彻底打乱,毁掉中国的科技事业。 现在的中国科协到底是谁的娘家?哪个科学家遇到问题找过你们,就是找到了你们,连首席专家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看那里已是官僚们的娘家。我还有一亲身经历作证明,有一年我参加一中国科协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奖评审,评审完发奖大会上要照一领导人与获奖小选手及评审专家的合影,工作人员将各部委领导按职位高低安排在前排就座,小选手在领导人后站在地上,让评审专家站在后边的长条凳上,我因年老行动不便拒绝站到凳子上而与小选手站在一排,有好几位比我还年纪大或相仿的专家都站到了凳子上。这时只有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一人站起来让老专家坐下,其他年轻的领导们都心安理得地坐在位子上一动不动。我们当然不会去坐,韦钰最后也只能道歉着坐下。在这里,我们这些专家只不过是他们使用的工具,他们是管我们的官。这不很清楚地说明了中国科协到底是谁的娘家嘛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3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科学发展共创未来 全国学会欢聚一堂辞旧迎新
pony1984621 2010-2-4 11:27
科学发展共创未来 全国学会欢聚一堂辞旧迎新 2010年02月03日   2月2日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的中国科协2010年全国学会新春联谊会在此隆重举行。600多位来自全国学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学会工作者欢聚一堂,共贺新春,畅叙友情,展望未来。一年来,全国学会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为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科协领导与演出人员合影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程东红、张勤,中国科协党组成员苑郑民出席联谊会。民政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中国科协机关及事业单位的领导也参加了联谊会。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主持联谊会。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联谊会上致辞,他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学会工作的有关领导和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团结互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为首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杰出原创空间奖颁奖   会上还颁发了2010年全国学会新春联谊会节目组织奖和优秀奖,并举行了首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的颁奖仪式。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表演踢踏舞《大河之舞》   在充满祥和、欢庆、喜悦的气氛中,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草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14家单位表演了歌曲、舞蹈、诗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赢得了阵阵喝彩。冯长根书记即兴表演的魔术节目给全场观众带来了惊喜,《我爱你,中国》、《祝福祖国》、《为了谁》、《中国大舞台》、《绿色的科协我的家》等歌曲以饱满的热情抒发了对祖国和对中国科协大家庭的诚挚感情,《大河之舞》、《科学的春天》、《千手观音》、《嘎达梅林》、《细雨清风》、《今夜无眠》等舞蹈以优雅的舞姿展现了科协和学会工作者朝气蓬勃的风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去极地》、《地质人的脚步》等节目则表达了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的热忱。整场联谊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在最后一曲《举杯吧,朋友》的优美旋律中,在座嘉宾共贺新春,表达美好祝愿。(王以芳 李红兵)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表演女声独唱《我爱你,中国》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表演舞蹈《科学的春天》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演唱《绿色科协我的家》 中国药学会表演舞蹈《千手观音》 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王宇光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2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自逯萌和王学健报道] 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发展状况
Fangjinqin 2009-12-16 18:57
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发展状况 在2009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发布了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发展状况。冯长根表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数量从2005年3148次上升到2008年的3464次,参加人次从44.1万上升到61.7万,学术交流十分活跃,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是我国科技社团的主要代表,是我国社会组织的生力军。据了解,到2008年底,由中国科协业务主管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共191个,占各类全国性社会团体的10.8%,所属分支机构3100余个,占全国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总量的46.8%。拥有会员401.4万,主办科技期刊960种,占同类科技期刊的1/4。代表中国加入261个国际科技组织,目前有近400位科学家在154个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担任领导职务,其中194位担任高级领导职务。 近年来,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的频次和规模大幅跃升。冯长根说,全国性学会举办的国际会议从2005年的243次增加到2008年的334次,增长37%,参与人次由近5.8万增长到10.5万,增长81%。特别是国际组织系列学术会议有明显的增长,学术交流国际化态势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也取得良好成绩。根据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8》的统计,578种被收录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学术指标有较大提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和引文数的平均值均高于收录总体的平均值,各学科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平均值均高于本学科的平均水平。在被收录的1765种我国科技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000的有379种,其中中国科协期刊202种,占53.3%;在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1的118种期刊中,中国科协期刊为73种,占61.9%。 冯长根介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在促进学术交流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逐步增强。各全国性学会举办的科普活动次数从2005年的3497次增长到2008年的6988次,增长了1倍。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学会举办的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技竞赛、夏冬令营的受众和参与者达3000多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倍。其中,从2005年到2008年,全国学会举办的科普讲座从2059次上升到4016次,受众从265.2万猛增到1978.58万;2005年至2008年,全国学会组织科技下乡次数由301次增加到2081次,年增长率为90.5%。 《科学时报》 (2009-4-13 A1 要闻)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727 次阅读|1 个评论
钱学森与中国科协
kejidaobao 2009-11-12 11:04
钱学森与中国科协 钱学森的名字与中国科协紧密相连。他1980年3月至1986年6月任中国科协二届全委会副主席,1986年6月至1991年5月任三届全委会主席, 1991年5月后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为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7 年 6 月 29 日,钱学森约访周培源,就文革期间被迫中断活动的科协及学会恢复活动交换意见,对恢复科协工作及学会活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980年3月15-23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定要带动文学艺术现代化思想,建议用科学文学艺术概念来丰富与发展科普事业的内涵。 1984年12月5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协二届三次全委会议闭幕词中强调,在领导体制上,科协应该独立建制;切实贯彻双百方针, 繁荣科学技术,提高学术水平;实行学术民主, 保证科技工作者当家作主;自力更生,增强学会的活力。他的讲话有力推动了科协工作的开展。 钱学森当选为中国科协三届全委会主席后,为全面了解并及时指导科协各方面工作,每周五到科协现场办公,认真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汇报,提出意见和要求,推动科协各项工作的落实及改革和创新。 1986年 9 月2 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协常委会上倡导开展中国科协学研究。《中国科协学》1992 年9月出版,成为各级科协干部认识科协工作规律、指导科协工作实践的重要工具书。 钱学森在创建人才脱颖而出机制方面十分重视中国科协的作用。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科协1987年9月11日设立了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 1987年12月18日,钱学森在厂矿科协工作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强调全社会都要尊重厂矿企业一线科技人员,并给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 1988年2月5-7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协三届二次全委会上,作题为科技进步与科协改革工作报告,对创新科协工作、促进科技进步提出了许多远见卓识的意见。 1988年8月18日,钱学森在全国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协协作网会议上,作题为关于科协的改革的讲话,强调中国科协改革要落实大科协、小机构、多中心原则,提高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历史使命感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1988年9月,钱学森在中国科协成立30周年大会上,做题为为科技兴国而奋力工作的讲话,面向科技界及全社会首次倡导科技兴国理念。 1990年2月22日,江泽民、李鹏会见出席中国科协三届五次全委会全体同志。在钱学森和一批著名老科学家的呼吁和努力下,解决了领导体制、恢复科协作为政协组成单位这两个对科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问题。 1991年5月23日,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钱学森在工作报告中号召深化改革,在把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搞活科协的运行机制、理顺科协和学会内部的关系、坚持民主办会、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等5个方面把科协工作推向前进。 钱学森同志担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后,对科协工作仍十分关心和支持。 本期《科技导报》发表了系列悼念钱学森的文章,本期封面通过系列图片反映了钱学森的部分科学成就及其社会影响,由严佳君设计制作。 (本刊记者 陈广仁) 刊载于2009年21期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1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钱学森院士逝世
kejidaobao 2009-11-4 19:07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院士逝世 钱学森生前十分关心《科技导报》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他曾兼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期间,十分关心《科技导报》发展,多次对《科技导报》发表的文章予以评议。1992年深秋,钱学森在读到当年第10期《科技导报》刊登的生态工程的曙光一文后,专门给该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朱章玉教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予以鼓励和期望。《科技导报》1994年第11期专门报道了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研究成果;2007年第17期发表了刘恕、田裕钊两位学者的书评忠实记载钱学森科学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简评涂元季主编的《钱学森书信》巨著。   科技导报社全体人员谨对钱学森院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个人分类: 新闻稿|1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 崇拜症 科学家“不撒谎”
xupeiyang 2009-9-17 09:42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436.shtm 两院院士揪心科学家底线降至不撒谎 科协欲当学术腐败审判官 在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参会记者小魏意外发现,每位与会人员的资料袋里,多了一本《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手册中包括《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和《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 同样让媒体警觉的是,与往年的安排有些不同,这一论坛被放在了年会开幕式之前。整整一天时间,20余名两院院士和美国科学家展开了激烈讨论,一起会诊当前频频爆发的学术不端流感。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的把脉言辞犀利,他历数当下科学界存在的13种违反学术道德的不端行为:论文造假、抄袭愈演愈烈;靠拉关系争项目和经费;评审成果造假;伪造学历及SCI引用查询证明;报奖搞包装、搞运作;为应付评估检查集体做假;搞应试科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利益化等。 随后, SCI崇拜症遭到与会专家集体炮轰 。 杜祥琬院士认为,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我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现在只能算一篇论文,按照现在的学位标准可能连硕士学位都得不到。这就启发我们反思,对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该如何掌握。 杨乐院士对20多年来我国科研体制思路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科研管理的模式偏重于定量化,过分强调SCI影响因素,但是这可以作为某一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杨乐看来,科技界的高水平学者,如果每五六年能够做出一项推动国家进步的项目,比每年都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更有意义,所以必须转换观念,使科研树立正确的目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则呼唤给基础科学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个故事让他记忆犹新:在北京某研究所,一个科学家本来做得很好,因认定另一个方向更重要而转了领域。可事与愿违,他由于没能马上出版论文,被末位淘汰,由研究员降到副研究员,房子收回,老婆离婚。有时候叫我评一些东西,一上来说一年写十篇文章,我说我没有这个本事,5年写一篇好文章就不得了啦。 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第三次抓起话筒时,他抛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为科学道德治病的医生是谁?怎么下药才能把病治好? 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事件调查》,西安交大几位老教授揭发另一位教授成果不实,学术道德有问题,结果被揭发者却将老教授们告上法庭。如何判决、谁对谁错却难倒了法官。 对此,韩启德在科协年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告到法院,而应该首先告到所在科研领域的学会。由学会先把学术的事实到底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判断清楚,怎样处理可以告到法庭,让法院来判。 谁来做医生?论坛上,韩启德再次强调,学术道德的事实行为认定一定要交给学术共同体,而不是政府或法院。在中国最大的学术共同体现在就是中国科协,我作为科协主席勇气很大,如果社会认同这个机制就好办了,如果大家认为这个事情该科协认定,科协责无旁贷。 韩启德为此开出药方,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将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学术造假者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高昂代价,让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再无立足之地。 无论怎样出台法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让科学家道德完美。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自由、责任与法律项目主任Mark Frankel博士给出了一剂西药。 他表示,科学家的行为,是个人对自己要求的一种反映。这需要科学共同体在整个行为规范上提出一种制度上的或者是称其为系统性的一系列道德行为的规范。 大一开一门课关于科学道德建设,完了在之后3年里面完全不提及,这样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Mark Frankel博士介绍,在美国,高等教育和培训中,科学道德规范跟具体专业联系起来,科学道德的建设始终是与专业知识培养同步的,始终是渗透在高等教育培养当中的。 教育并不是故事的结束。Mark Frankel博士说,还需要在学习和培育当中形成评估和回馈,这种回馈甚至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抽查,看看他们对科学道德学习进行到什么程度。 我母亲是位极平常的中国老式妇女,她对我们最早最早的教育就是3个字不撒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不撒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线,而这个荣与耻的区别,要从娃娃开始抓起。 更多阅读 杜祥琬院士痛陈十三种学术不端行为 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李连生造假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254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成果与媒体沟通机制初建 公众了解科学新开“一扇门”
laa李安安 2009-5-5 21:38
  科技期刊与社会媒体似乎关注的焦点是不重合的。一方面每天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都在不断地推出,一方面公众对最新的科技成果还是一无所知。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工作研讨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中国科协从2007年1月启动的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初步建立了科学技术原创成果与传媒的沟通机制,为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科学成果打开了一扇门;下一步,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需要逐步建立无障碍沟通机制。    科技成果要从学术抽屉走向公众   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力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科技;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内容却不能让老百姓很好的了解到。 冯长根特别提到了作为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它对科技新闻的报道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不但及时报道最新科技事件、科技成果,而且每周固定推出8个版面的科技和健康周刊,介绍科技的最新进展、最新发现和健康知识等,代表了美国主流媒体科技报道的最高水准。   学术期刊将近期发表的优秀论文成果提炼为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向大众媒体发布,使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走进公众视听。在国际主流科技期刊Science、 Nature等,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运作模式。在我国,截止到2006年底这项工作基本是个空白。中华医学杂志社社长游苏宁说。   长期以来,科技期刊编辑认为,期刊刊载的最新成果在媒体上发布与否不影响期刊评比和质检,相反还需要精力、人力、物力,对于媒体来说;同时,专业论文令记者感到枯燥难懂,不好把握。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似乎有一座无形的壁垒,壁垒的两边科技期刊与媒体相安无事,屏蔽了最新科技成果的普及和传播。   其实,媒体在推动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是非常独特的。当年媒体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传播虽然没有复活新的学科,却催生了一批热爱科学的青年。冯长根介绍说,学术期刊也有很多好文章,不过媒体的受众覆盖面却更大。   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大多被科学家锁在抽屉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李新彦说,科技期刊从专业角度进行推荐,但由于其专业、生涩的学术语言,普通公众很难读懂,还需要转化成媒体的、让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目前,普通公众很难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前沿。    科技成果藏在学术抽屉里,也不能适应公众日益对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的需要,公众对于日常的科学现象回答不了,它希望有一个窗口,能看到科学殿堂的东西。北京师范大学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吴立新对此也深有感触。    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沟通平台建立   面对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科技期刊与媒体的无形壁垒,中国科协从2007年1月起启动了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它将发表于学术期刊中的原创学术论文所反映的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研究成果,提炼成为科技新闻,经过专家评审后,通过科技期刊组织编辑、作者与媒体记者见面的形式,把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大众媒体刊载。   自从2007年1月29日第一次见面会在北京召开以来,每月举办一次,至2009年4月底,共举办26次(其中两次由2个月合并为一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中华医学杂志》、《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遗传学报》、《地质论评》、《机械工程学报》、《物理学报》等30余种学术期刊参与。经过专家评审,共收到其中20余种次学术期刊推荐的新闻稿321篇,经专家评审后共向新闻媒体推荐新闻稿220篇(其中重点推荐137篇,书面推荐83篇),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27家新闻媒体参与报道了见面会的相关科技新闻,见诸报端网络共300余篇。这项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好评,并入选《大众科技报》组织评选的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通过建立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互动的机制,促进了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传播,提高了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太湖地区水稻种植影响环境之说一度在学界盛行,《科技导报》2007年第9期刊载了南京农业大学张卫健教授的论文《稻田生态系统在保障环太湖环境健康与经济持续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认为,种植水稻有利于降低太湖地区的区域温度、净化大气,关键是要辩证认识水稻生产目标、科学种植,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提高利用效率。新华社记者采访论文作者后发了新闻通稿《科学家为质疑水稻论纠偏》,《科技日报》第二天就在报眼位置转发了这篇通稿的全文,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第一时间马斌读报栏目迅即向全国观众介绍了这一最新论文成果。学术期刊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的互动,不仅为水稻种植正了名,消除了民众对水稻危害坏境的疑虑,也宣传了环太湖稻田生态系统科技种稻实现水土保持、提高环境质量双丰收的新举措。   虽然我们提供给媒体的东西还太少,覆盖的中国科学技术主流的东西还不太多,媒体见面会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冯长根介绍说,但是毕竟这一举措为科技期刊与科技期刊建立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的双赢之路   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无论是对于期刊,还是对于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李新彦认为,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一方面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也扩大了媒体获取新闻的渠道。   对科技期刊来说,引导新闻媒体关注科技期刊学术成果,为新闻媒体提供最新、最准确的研究成果信息,也是扩大科技期刊影响的一种有效形式。《科技导报》就是探寻期刊与媒体双赢的受益者。科技导报社副主编苏青介绍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科技导报》刊载了《陈运泰: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各大媒体竞相转载,报社的电话也被读者打爆,《科技导报》的影响和知名度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科技导报》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上升。   对新闻媒体来说,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拓宽了他们获取科技新闻的渠道,并且使所获得的科技新闻更加准确、更加可靠、更加迅捷。科技日报主任记者延宏认为,很多年轻的记者通过见面会结识了一批学科专家,对于记者丰富自己的专家库也是不无裨益。   科协搭台,媒体唱戏,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能够推动社会对科技成果的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吴立新认为,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推动社会对科技成果的了解,同时对于科技工作者个人的成长和科技成果的研究推广也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当然,正像冯长根所言,在为新闻媒体提供科技成果的数量、覆盖面等方面,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距离无障碍沟通的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依然任重道远。(李安安)
个人分类: 新闻稿|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中国科协设立高端学术论坛
gxxiong 2009-4-30 16:33
今天偶然看到《科学时报》2009年4月27日的一篇头版新闻报导----关注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协设立高端学术论坛。读后,心中不胜有些感慨和兴奋! 第一、细看报导内容,中国科协设立的高端学术论坛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该论坛设立的宗旨与本人所在单位--香山科学会议--的宗旨非常相近。一方面,本人从内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实在是太重要了。两年来,本人在参与香山科学会议的学术组织和相关管理工作,深深感受到我国的科学家对宽松、民主的学术交流环境的渴望。16年来,香山科学会议在尽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交流环境,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该说,香山科学会议基于业已形成的运行机制与学术交流芬围,其对促进中国学术界的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山科学会议文化。但香山科学会议由于机构设置及条件、运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每年只能召开24次左右的会议。24次会议对满足我国科技界对这种会议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对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与影响力仍远远不足。所以,本人早就在想无论是什么单位,是以什么方式,只要是有利于香山科学会议文化的传播,只要能促进和改善我国的科研及学术交流环境,我都会全力支持。今日看到中国科协设立高端学术论坛,其宗旨、其运行机制与我们的香山科学会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当然也有自己的特色),确实感到非常的高兴。本人深为我国科学家又多了一个可以进行宽松、民主的高端学术交流的环境而欢呼雀跃!这里衷心地祝愿中国科协高端学术论坛取得成功!能成为中国及到国际上知名的学术论坛! 第二、 香山科学会议文化 的几个特征。香山科学会议设立16年来,在探索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交流环境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这里,仅从一管之见,作一简单介绍。 (1)香山科学会议着力营造 学术民主的环境 。所谓民主,也就是说,与会专家都可以自由地、不受干扰地发表自己对某一科学、技术或工程等问题的个人观点。所以,香山科学会议在会前就特别声明,与会专家都只代表个人,不代表部门和单位;与会专家无论现任何级领导职务,在香山科学会议的会场里的身份也只有一个,即也是专家,不是领导;香山科学会议与会专家间只以学术职称或老师或学位相称,不以院士等学术荣誉相称。香山科学会议的交流材料中,一率不出现院士称呼。虽然有些同志不太赞成其中的做法,但事实证明,确有成效。这些规则对保证与会科学家能大胆畅谈自己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另外,会议声明,香山科学会议是围桌会议,不设主席台。执行主席的主要职能是引导会议沿着设定的会议主题和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开幕式只有执行主席代表讲话,介绍会议来由及目的。不安排领导讲话。 (2)香山科学会议着力促进 学科交叉 。通常的学术报告会,一般只是本领域内的专家之间的工作交流会。鉴于专家个人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和现阶段社会对个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仍不够,往往造成学术交流的深度也不够。因此,专家在这样的会议上收获不会太大。但香山科学会议在学术组织过程中,特别强调多学科一线主流科学家的共同参与,有意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或者相关的技术、工程及企业界高端人士参加。从多学科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对会议主题进行深入讨论。这种学科交叉类型的学术讨论会,经常会碰撞出新的思想,新的研究思路和新的合作机会。 (3)香山科学会议着力促进 深入的学术讨论 。与一般的学术会议不同,香山科学会议严格控制会议报告的数目和报告时间。一般,每半天只安排3至4个报告,时间在1至2个小时之间。保证会议讨论的时间与报告时间达到1:1或讨论时间更多一些。有了充分的讨论,会议讨论的就能更深入,会后专家的收获也会更多。 香山科学会议文化可能还有更深入的内涵,可待同仁补充。 一点感想与体会。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关链接: 中国科协设立高端学术论坛 香山科学会议简介
个人分类: 杂谈|3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说中国科协要更名啦
夫子 2009-2-16 17:03
听说中国科协要更名啦 据中国科协官方网站报道,中 国 科 协 党 组 书 记 常 务 副 主 席 邓 楠 在 地 方 科 协 党 组 书 记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中 透 露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有同志提出要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邓楠指出: 胡锦涛总书记1215讲话充分肯定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赋予科协的组织定位和工作定位以新的内涵。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提出科协应该是代表全国4200万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1215讲话紧紧围绕科技工作者这条主线来展开,进一步凸显了做好科技工作者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科协组织在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作用的殷切期待。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中办把眺台标语中的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改为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对科协的组织定位和殷切期待。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有同志提出要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就是出于使组织名称更加符合工作实际的考虑,受到许多同志的欢迎和支持 。
个人分类: 科协有感|216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技术:引领未来的强大动力——“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点评
suqing1961 2008-12-5 08:58
科学技术:引领未来的强大动力 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点评 改革开放 30 年的历史再一次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引领未来的强大动力。因此,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由此可见,中国科协主办的包括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在内的 五个 10 系列评选活动,确实 是科普活动的一大创新,功莫大焉。 十九世纪,当人们津津有味地阅读法国作 家 儒勒 凡尔纳的 《从地球到月球》、《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环绕月球》、《地心游记》等 文学作品时,其实并没有几个人相信这位科学、文学天才的那些伟大科技预言,更多的人只不过是把他那些充满神奇和幻想的胡言乱语、白日做梦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是,仅仅过去了六七十年,凡尔纳在他作品中所描述的潜水艇、航天器、登月计划、地心钻探等预言就一一得以实现,人类社会由此迅速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步入信息时代。这一方面说明,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无限发展的过程,任何社会在任何时代都拥有世人无法料想的科技创新,但这并不是说科技创新难以想象;相反,超前地、创造性地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将有助于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有助于引动科技研究的方向,有助于凝聚社会的智力资源,继而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和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评选活动,善莫大焉。 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增进人类社会的福祉。入选的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其中 未来家庭机器人、新型电池、超高速交通工具、可服用诊疗芯片、感冒疫苗直接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当前最为活跃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两大领域的基因修饰技术、干细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光电信息技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同样有着重大的影响。可见,公众不仅已经开始了解、熟悉前沿科学技术,而且还迫切期盼最新科学技术对未来人类生活所予以的改善。今天,和谐号 动车组从北京去趟天津,全程只需不到 30 分钟的时间,比从我办公的魏公村去趟王府井还快,这已经对我们的时空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那么,未来 超高速交通工具的诞生和普及,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确实对我们的想象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想,至少地球村将会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 五个 10 系列评选活动全国共有 500 多万人参加了投票活动,共收到选票 2000 多万张,公众这么广泛的参与度,是我们评委始料不及的。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生动活泼、创新别致的科普活动还是会受到广大公众欢迎的;另一方面也说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深入人心,中国科协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公众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更是在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如著名发明家张开逊老师所言,这样的活动 实际上是公众和科学家分享对科学的感悟,分享对未来的思考。这是一次盛大的公众科学活动,快乐的科学精神体验。 无须讳言, 五个 10 系列评选活动的最终结果完全是在公众推荐、投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具有浓厚的 草根特点,入选的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未必就与科学界主流的认知一致,更不可能把对未来最具影响的科学技术都涵盖进去,此外,入选的 10 项科学技术基本上涉及到的都还是技术,科学还没有真正进入公众的视野、被公众所关注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调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的、有益的科普活动,无疑将有助于 进一步整体提升全社会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激发公众关注科技、热爱科技、运用科技的兴趣,达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它再一次彰示了科学技术是引领未来的强大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五个 10 系列评选活动可谓献给中国科协 50 华诞的一份名副其实的厚礼。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43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情报学系列会议评介:青年科学家论坛
huabolin 2008-11-27 15:17
化柏林 11 月 14 ~ 17 日在武汉参加了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承办的第 182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至此, 情报领域已办过四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分别为 126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150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170青年科学家论坛 次、 182 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下面对四届会议的特征进行简单总结(会议综述请参见中国科协网站青年科学家论坛栏目,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58/n36810/n36915/index.html )。 序号 主题 地点 时间 126 次 面向自主创新的情报学创新与发展 哈尔滨 2006 年12月27日 -29 日 150 次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知识组织与服务 合肥 2007 年11月28日 -30 日 170 次 情报在国家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石家庄 2008 年6月27-30日 182 次 情报支持决策的理论创新和实现技术 武汉 2008 年11月14-17日 四次论坛综合分析如下: 1.论坛代表分析:准入门槛高、珞珈派多 准入门槛高,正式代表须有博士学位,这是青年科学家论坛的基本要求,而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也认真执行了这一规定。 珞珈派实力强劲,在 150次与182次论坛上,珞珈派都占到了半壁江山(来自珞珈与源于珞珈,后者主要指从珞珈毕业的博士)。 2.论坛主题分析:结合时代特征、紧扣情报主题 论坛主题紧扣情报学科,四次论坛中有三次的主题中明确标有情报字样,而 150次主要探讨知识组织与服务,这也情报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结合时代特征,包括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风险防范、决策支持,突出情报学的地位与作用。 3.论坛开幕式分析:等着盼着藏龙诗 每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的开幕式上,武夷山总工在开幕式讲话上奉献一首藏龙诗,分别为自主创新、知识服务、风险防范、决策支持。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期盼,正如大家看春晚要看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开幕式上等着武总的藏龙诗。 详情请参阅武夷山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86 4.论坛内容分析:爱学科、有困惑、重技术、喜方法 四次论坛从内容上来讲主要有以下特征: (1).青年科学家们对情报学的热爱一如既往; (2).对学科发展的困惑依然存在; (3).运用先进技术处理海量信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4).从实践中总结理论与方法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5.论坛形式分析:专家点评见功底 每次论坛都学术气氛热烈,代表发言积极,讨论争分夺秒,反映出论坛的高水平、高效率。126次是情报领域第一次办青年科学家论坛,请了十多位重量级老专家集中点评, 150次请马费成教授与叶继元教授点评,182次请马费成教授与邱均平教授点评。会议点评是需要很高的水平,而马费成等前辈的点评也让青年科学家们见识到了前辈的功底与水平。 不到两年时间就举办了四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足以反映出情报学会的组织活动能力强、情报学界学术气氛浓郁。进入这个圈,便不想跳出来也反映出情报学的学科魅力。
个人分类: 会议感发|6245 次阅读|1 个评论
50个瞬间见证中国科协发展历程
suqing1961 2008-8-26 23:35
50个瞬间见证中国科协发展历程 苏 青,李 娜,李慧政 0 引言   2008年是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中国科协为此开展了以发展与责任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 ,本刊编辑部从学术活动、科普工作、 重要会议、基础建设、重大事件、重要法律(法规、文件)出台和重大活动(计划)实施7个方面,选择了中国科协发展历史上50个重要瞬间,以配合中国科协的宣传活动。有关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宣传活动的详情,请参见中国科协网站( www.cast.org )。 1 中国科协发展历史上11个学术活动瞬间 1.1 5学会文革后率先恢复专题学术会议   1977年12月10-17日,中国科协在天津组织召开了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5个全国学会的42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专题学术会议。这是文革后首次举办的多学科学术会议,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致开幕词指出,举办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因十年动乱被摧残的中国科学事业,继续贯彻双百方针,检阅学术成果,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各级学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在这次会议的带动下,一批全国学会相继迅速地恢复了学术活动 。 1.2 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设立   1987年9月,在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设立。该奖项旨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该奖项要求获奖者年龄不超过35岁。1994年11月,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研究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共同组织实施评选表彰的各项工作,并将获奖者的规定年龄提高到不超过40岁。中国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获奖者不超过100名,设奖20年来已举办10届评选表彰活动,共有998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 。 1.3 举办首届青年学术年会   1992年4月25-26日,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规模最大、学科覆盖面最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会议。本届年会的主题为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开创未来,来自中国、美国等10余个国家的7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并设置了理、工、农、医、交叉学科5个分会场。自创办至今,中国科协青年学术年会已举办5届。 1.4 创办青年科学家论坛 1995年4月,中国科协创办了青年科学家论坛。论坛旨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高层次的学术平台。论坛参加人员年龄要求在45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截至2008年7月,青年科学家论坛已举办167 期,近6 000名青年学者出席 。 1.5 召开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携手迎接新世纪研讨会   1999年 8月25-27日,中国科协和台湾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携手迎接新世纪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70多位青年科学家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并就信息、生物、资源、环境、医药等学科领域面向新世纪的科技发展问题展开了交流。自此,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成为中国科协每年举办一次的常设学术活动,对增进两岸青年学者彼此间的学术交流和友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6 中国科协确立年会制度   1999年10月18-20日,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 。自此,中国科协年会制度建立,至今已在杭州、西安、长春、成都、沈阳、博鳌、乌鲁木齐、北京、武汉举办9届。2006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科协年会台。此后,中国科协年会按照大科普、综合交叉性、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不仅成为中国科协的年度重大科技活动,同时还是年度重大社会活动 。第10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于2008年9月17-19日在郑州召开。 1.7 创立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制度 2002年,中国科协常委会青年工作专门委员会提出举办博士生学术年会,以促进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维,启迪学术思想,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博士生学术年会由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每年举办一次,已先后在深圳、苏州、乌鲁木齐、西安和长春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博士生学术年会将于2008年9月在重庆市召开 。 1.8 举办首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2003年,中国科协举办首届科技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该活动旨在提高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质量,鼓励科技工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候选论文由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从其主办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优秀论文中推荐、评选产生。之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成为常设学术评奖活动,每年举办一届 。截至2008年8月,已组织举办5届评选活动,共评出优秀论文698篇。 1.9 启动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   2006年,中国科协启动实施了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该工程旨在进一步提高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该工程自实施以来,共有中国科协所属77个全国学会主办的147种科技期刊获得资助,资助金额累计3 135万元 。 1.10 创办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   2006年7月29-30日,中国科协首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举行。该活动旨在活跃学术思想,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截至2008年8月,沙龙已举办22期,在科技界和学术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 1.11 建立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制度   2007年 3月20日,2007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自此建立每年一次的学术建设发布会制度,目的是向科技界和全社会公开发布上一年度中国科协相关学科进展和科技期刊发展情况。该制度建立2年来,已有52个全国学会就50个学科开展了学科发展报告研究工作,已公开出版50本学科发展报告和2本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 。 2 中国科协发展历史上8个科普工作瞬间 2.1《机械工人速成看图》出版并在全国推广   1955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中国科协前身)出版了华中工学院赵学田编创的《机械工人速成看图》 。该书满足了当时工人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不会看图,而又必须学会看图的实际需要 。 2.2 全国职工科普工作积极分子大会召开   1956年10月,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了全国职工科普积极分子大会,表彰了1 000多名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学习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提高了广大职工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积极性,对提高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争取党政领导和社会舆论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动员科技界人士积极参加科普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3 举办科学家、劳动模范与首都中学生大型谈话会   1977年8月25-27日,中国科协先后3次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组织举办科学家、劳动模范与首都中学生大型谈话会,前后邀请30多位全国著名的数理化学科的科学家和劳动模范分别同7 000多名中学生讲述学好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知识的意义和方法,热情勉励中学生刻苦学习,为攀登科技高峰打好基础。谈话会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对促进地方科协恢复开展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 2.4 召开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 1978年5月,中国科协在上海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会议历时半个月,随后成立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即现在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从此,中国迎来了科普创作的春天 。 2.5 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1986年6月,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培源倡导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丛书,以昭彰近现代中国杰出科学技术专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记述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第一期工程已出版27卷29册,记载了鸦片战争前后至1920年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1 392名;第二期工程已出版12卷13册,记载了1921-1935年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744名;第三期工程将记载1935-1949年出生的中国杰出科学技术专家 。 2.6 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召开   2002年12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表彰了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命名了100个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会议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科普工作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体现,科技发展必须做到创新与普及并举 。 2.7 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002年,教育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家主办单位,将创办于1982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创办于1991年的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整合为每年一届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该赛事至今已举办23届,对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2.8 创立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制度   2007年1月29日,首次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在北京召开。见面会旨在向媒体介绍中国科协所属191个全国学会主办的近900种科技期刊新近发表的原创性学术成果,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使得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进入公众视野。见面会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科技导报社联合承办,每月举办一次。这项活动2008年1月入选大众科技报社和中国公众科技网共同评出的2007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 3 中国科协发展历史上7个重要会议瞬间 3.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58年9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联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统一的全国科技群众团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议选举李四光为第一届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协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组成,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协至今已召开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韩启德先后担任中国科协主席 。 3.2 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0年3月15-23日, 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制订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周培源为第二届中国科协主席,裴丽生等15?人为中国科协副主席。这次大会是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科技界的又一次盛会 。 3.3 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6年6月23-27日,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会议全体代表。会议选举钱学森为第三届中国科协主席,王大珩等14人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 3.4 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1年5月23-27日,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选举朱光亚为第四届中国科协主席,王连铮等14人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 3.5 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6年5月27-31日,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开幕式,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祝贺大会召开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选举周光召为第五届中国科协主席,王选等16人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 3.6 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01年6月21-25日,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由于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大会设立了港澳台及海外科技工作者特邀代表团,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具有中国国籍的科技工作者第一次参加了中国科协的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并接见了与会代表。周光召再次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会议同时选举王选等16人为中国科协副主席。这次大会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纪召开的首次盛会,对于团结、动员科技工作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始新的伟大进军,为实现 十五 计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 。 3.7 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06年5月23-26日,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大会全体代表并出席了会议开幕式。会议韩启德为第七届中国科协主席,韦钰等16人为中国科协副主席 。 4 中国科协发展历史上7个基础建设瞬间 4.1《知识就是力量》创刊   1956年,共青团中央、劳动部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共同决定为广大青少年创办一份科学普及期刊《知识就是力量》,并请周恩来总理为杂志题写了刊名。《知识就是力量》由此成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科普刊物之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至理名言,也随同周总理的手迹在全国广为流传。许多青少年在这个口号的鼓舞下,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 4.2 科学普及出版社成立   1956年,科学普及出版社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科普出版机构。建社52年来,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科普、科技图书,为传播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技人才、繁荣科普创作、发展科普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4.3 北京科学会堂开放 1964年1月1日,中国科协兴建的北京科学会堂正式开放。会堂坐落在北京西郊,建筑面积47 000多m2,主体建筑为3座大楼,楼内拥有各类会议室和客房,另有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常设的国内外情报资料阅览室,以及各种文娱和服务设施。开放后的北京科学会堂一度成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讨论的中心 。 4.4 中国科普研究所成立   1980年,在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的提议下,中国科普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作为国家级从事科技传播理论的研究机构,该所主要从事科技传播对象、内容、渠道及机制等理论研究,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监测和分析,科技、科普教育的理论研究等。该所还编辑出版《科普研究》学术期刊和年度《中国科普报告》 。 4.5《科技导报》创刊   1980年1月,一份由一批美籍华裔科学家创办的中文综合性科技期刊《科技导报》在美国创刊。1984年,《科技导报》转入中国境内出版发行;1986年,成为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从2004年开始,《科技导报》大量发表国内外科学技术各学科专业领域原创性学术论文为主,并把办成中国的Science和Nature作为奋斗目标 。 4.6 中国科学技术馆建成   1988年9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馆一期工程建成并开放;2000年4月29日,二期工程建成开放。作为国家综合性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教育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中国科学技术馆馆名由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题写。2006年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馆三期新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奠基;2008年8月,新馆开始对外接待观众参观 。 4.7 中国数字科技馆荣获联合国2007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2007年11月,中国数字科技馆在2007世界信息峰会上荣获最佳电子科学奖。世界信息峰会奖是由联合国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共同发起的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最高奖项 。中国数字科技馆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公益性科普服务平台。该馆一期建设内容包括30个主题虚拟博物馆和20个网络科普专栏,40个网上互动科学体验馆,9大类科普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数字化科普资源集散中心,以及公众和青少年网上科技教育第二课堂 。 5 中国科协发展历史上5个重大事件瞬间 5.1 科协组织得到全面恢复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关于全国科协当前工作和机构编制的请示报告》,文革期间被破坏、中断工作的科协组织由此得到全面恢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和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相继恢复并开展工作 。据截止2007年底的统计数据,中国科协目前已形成包括省、地、市、县4级科协共3 142个,全国学会和省级学会共3 892个的全国性网络组织。在该网络组织系统中,还有13 138个企业科协、8 478个社区街道科普协会、94 497个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5.2 参加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   1981年,中国科协参加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这是中国科协参加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1968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和支持下成立的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是一个联合90 多个国家工程组织的非政府国际组织。2004年11月2-6日,由该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主题是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担任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 。 5.3 恢复全国政协组成单位   1991年1月,全国政协七届十二次常委会决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组成单位。自中国科协成立始,作为中国自然科学界的全国统一性组织,中国科协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三和第四届会议,后因十年动乱被中断。全国政协恢复中国科协为自己的组成单位,使中国科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人民团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和科技工作者团体的领导,有利于更好地体现人民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性质 。 5.4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国科技馆   2004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中国科技馆视察工作,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少年儿童一起欢度儿童节,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就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及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 5.5 确立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   2005年3月,中国科协六届五次全委会提出了指导科协工作的总体新思路: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努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简称三服务一加强)。自此,中国科协的工作定位由原来的三主一家转为三服务一加强。中国科协新的工作定位既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中规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也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协提出的你们要找准位置,发挥优势,服务大局要求的具体体现,很好地体现了科协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是科协对自身工作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科协对自身形象向社会的推介,更是科协工作向国家、向人民的一种社会承诺 。 6 中国科协发展历史上6个重要法律(法规、文件)出台瞬间 6.1 制订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1980年3月,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订并通过了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章程》将中国科协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仍为中国科协),并对中国科协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做出了规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科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科学技术工作者群众团体的联合组织;科协的任务是: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开展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对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提出建议,发挥咨询作用;举办各种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活动;向党和政府反映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意见与呼声;加强和协调各种科学技术团体之间的关系,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章程》在此后的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多次作过适度的修订,最近的一次修订是在2006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的。 6.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 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普及的重要文件。《若干意见》指出,科普的主要目的是始终高举科学旗帜,引导教育人民,净化社会环境,用科学战胜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提高社会的科技意识,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任务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工作的重点对象为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若干意见》为中国科普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6.3 《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简称《科普法》)。《科普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科普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对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6.4 基层组织被写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2006年5月25日,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修改的决议。修改后的《章程》增加了第七章基层组织,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科学技术工作者集中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等建立的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基层组织,接受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的业务指导。这将更有助于发挥基层组织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 6.5 《全民科学素质计划行动纲要》颁布实施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行动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旨在加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这是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工程。《纲要》还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今后15年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 6.6 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2007年3月23日,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处理原则和程序 。 7 中国科协发展历史上6个重大活动(计划)实施瞬间 7.1 设立全国科普日   2003年,中国科协组织各级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科普日活动,以期在全社会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持续做好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后,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日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自此,全国科普日成为中国科协一年一度的常设大型科普活动,并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和喜爱 。 7.2 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2003年8月-9月,根据中国科协六届三次全委会提出的工作要求,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以问卷调查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状况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及改进科协工作提供参考。自此,科技工作者调查作为中国科协一项常设工作,每隔若干年即开展一次全国性的面上调查,并相应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学科性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 7.3 启动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   2004年2月,中国科协正式启动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发挥中国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海外科技团体及科技工作者建立起经常的、密切的和畅通的联系,建立务实、规范和有序的工作机制,动员、团结和组织广大海外科技工作者为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 7.4 举办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   2005年4月15日,中国科协联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的5篇重要物理学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学说等重要物理学概念和理论,对20世纪物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05年是爱因斯坦发表这5篇重要论文100周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将2005年确定为世界物理年。这一年,中国科协等单位围绕物理学与社会进步这一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世界物理年在中国大型系列活动 。 7.5 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2006年8月,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该计划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在全国评比、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以期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 7.6 组织开展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   2008年4月,中国科协宣布以发展与责任为主题,面向社会组织开展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以期通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各项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整体提升,激发公众关注科技、热爱科技、运用科技的兴趣,达到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系列宣传活动包括:10位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10部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10个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等系列评选,我与科协有奖征文,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有奖知识竞答,理事长谈学会大型网络系列讲座,中国科协50周年暨中国科技馆20年老照片回顾展等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苏青, 陈广仁, 齐志红, 等. 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50项科技事件(上) . 科技导报, 2008, 26(13): 19-28. Su Qing, Chen Guangren, Qi Zhihong, et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8, 26(13): 19-28. 王顺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当代中国丛书.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 《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青年科技奖设奖20周年成效显著 .科技导报,2007, 25(16):15-17.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7, 25(16):15-17.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学会学术部组织召开青年科学家论坛总结座谈会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533/n38575/10286089.html . 湖北教育网. 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 . . http://edu.cnhubei.com/2007-08/02/cms423815article.shtml . 王学健. 中国科协年会全新转型 . 科学时报, 2006-09-15. 中国科协.关于举办第六届博士生学术年会的通知 .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13/n35923/n36014/n36209/10309310.html . 第三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第三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评审结果公示 . 科技导报,2006, 24(1): 91-93. The Third Evaluation Committee for Excellent Articles in CAST Magazin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6, 24(1): 91-9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7) .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新的学术品牌: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 . .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80/38864.html . 王学健. 中国科协发布我国学科发展报告 . 科学时报, 2007-03-21. 赵学田. 机械工人速成看图 .北京:中华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5. 高潮. 中国科协学 .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尹传红. 25年后再相会新世纪科普创新研讨会纪事 . 科学时报, 2003-10-17. 钱三强.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总序 . 光明日报, 1991-03-04.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编辑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出版进展 . http://www.gmw.cn/content/node_5283.htm . 段煦. 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 科学时报, 2002-12-18.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介 . 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Apply/ArticleShow.aspx . 李大庆. 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揭晓 . 科技日报, 2008-01-22. 苏青, 陈广仁, 齐志红, 等. 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50项科技事件(下) . 科技导报, 2008, 26(14): 19-28. Su Qing, Chen Guangren, Qi Zhihong,et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8, 26(14): 19-28. 人民网. 1996年: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63493/63716/4369004.html . 人民网. 2001年: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63493/63716/4369006.html . 武卫政, 杨健, 廖文根. 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 人民日报, 2006-05-24. 姚义贤. 在科学普及出版社成立建社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 .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128764/n1128765/41270.html . 北京科学会堂正式开放 .科学通报,1964(2):185.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科普研究所概况 . http://www.crsp.org.cn/department.asp?id=10 . 《科技导报》编辑部. 《科技导报》作者服务指南 . 科技导报, 2008, 26(15): 18.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08, 26(15): 18.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技术馆概况 . http://www.cstm.org.cn/CID/10 . 中国科协. 中国数字科技馆荣获2007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43/n36659/n39195/10201110.html . 中国科协. 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介绍 .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9/n676835/n679475/20927.html . 赵亚辉, 谢卫群. 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隆重开幕 . 人民日报, 2004-11-03. 王渝生. 最难忘的一天 //宋南平主编. 我与科协征文优秀作品集.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3-6. 徐善衍. 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全面落实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 .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58/n36795/n36885/10213999.html . 延宏, 刘莉, 中国科协:《章程》修改四大看点 . 科技日报, 2006-05-26. 新华社. 陈至立: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 .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3/31/content_4370391.htm . 王学健. 中国科协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28条规章遏制学术不端 .科学时报, 2007-03-25. 中国科协. 全国科普日简介 . .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9/n928596/n930146/34653.html .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 200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圆满完成 . .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5/n435861/n435869/5964.html . 中国科协. 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简介 . http://hzb.cast.org.cn/n580018/n580074/index.html .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世界物理年在中国 .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9/n676835/n679475/20238.html . 吴晶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启动 . . 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6-09/12/content_5079814.htm . 中国科协. 关于开展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 . . http://new.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455524/n1455525/55405.html .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协新的徽标出炉啦
热度 1 夫子 2008-7-1 16:52
中国科协新的徽标出炉啦 据笔者从今天(2008-07-01)改版中国科协网站获悉:中国科协新徽标出炉啦!与原图比较,基本轮廓没有变化,只是在增加了色彩,比以前的纯一色在色彩上更加丰富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徽由古天象仪、航天器、齿轮、麦穗、蛇杖以及中文和英文标出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称组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徽可在办公地点、活动场所、会议会场悬挂,在出版物上印制,也可作为徽章佩带。 原徽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715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7中国科协年会侧记
suqing1961 2007-9-10 14:49
9 月 8 日 , 2007 中国科协年会在江城武汉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 节能环保、和谐发展 。作为会议前期学术组织工作者之一,我出席了开幕式、大会主题报告和有关分会场,感受到了本次年会的一些新意,随手记录如下。 独特的开幕式设计 自 1999 年至今,中国科协已先后举办八届年会。与前八届年会不同的是,本届年会没有设主席台,整个会场设在落成不久的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内,正面看台一块巨大的白色屏幕组成会议看台,通过双机投影播放报告人的幻灯片内容。体育馆内场为贵宾区,供有关领导、院士、分会场主席等嘉宾就坐。出席会议的代表以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近 6000 人分坐在四周的看台。没有了主席台,节省了开幕式后转入大会报告主席台上人员退到观众席的时间,也使年会的学术味道显得更浓。杨福家院士对大会不设主席台赞不绝口,认为这是科协年会一次成功的改革探索。 讲话、报告都精彩 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主持,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致开幕词,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致欢迎词;开幕式后,上午和下午共有 9 位专家、领导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专家报告,都严格遵守时间,紧扣大年主题,没有废话,极少套话,受到代表好评。周光召院士作的《 973 计划十年》报告,路甬祥院长作的《 21 世纪技术创新进化的展望》报告,万钢部长作的《坚持科学发展,加速自主创新,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强大科技支援》报告,陈竺部长作的《对依靠科技推进卫生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报告,罗清泉省长作的《优化结构,保护环境,努力实现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报告,思路清晰,视野开阔;杨福家院士作的《环保建筑与做人做事》报告,秦大河院士作的《气候变化科学的新进展-兼谈冰冻圈动态变化》报告,李德仁院士作的《中国对地测卫星应用》报告,张侃研究员作的《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报告,科学严谨,生动有趣。从代表热烈的掌声可见,杨福家通过观察国外建筑师设计上的细节,对比中外教育理念上的差别,得出的拥有责任感、学会做人做事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的报告,最受大家欢迎。 午餐一视同仁吃盒饭 12 点上午的会议结束时,几百名学生志愿者给每位代表分送上了一盒航空快餐。打开环保饭盒,里面装有汉堡包、蛋糕、小香肠、圣婴果、开胃菜,外加一块精致的月饼。从部长、院士到普通代表,以及记者、工作人员,人手一份同样的盒饭。据会务人员介绍,午餐共订做了 8000 份航空快餐,装了满满一卡车;配餐还考虑了回族代表的饮食习惯,并为部分老年专家提供了低糖食品。我身边的一位代表感慨地说:这样做真好!既节省了时间,又不造成就餐浪费,是落实大会主题好的表现。 奏起美妙轻松的音乐 开幕式前夕,以及中午就餐时,主办方在大屏幕下安排了 4 位妙龄女子,演奏名为美丽音符的弦乐四重奏。伴随着《步步高》、《我的太阳》、《春节序曲》等优美旋律,代表们上午愉快进场,中午轻松用餐,安排紧凑的大会多了一份优雅和从容。眼观美色,耳闻妙乐,腹内已饱,很有味道。 百辆新车保通畅   为保证大会用车需要,湖北省政府专门购买了 100 台价值 20 万元的天籁新轿车,由各省直机关派出司机为大会服务。接站的司机对我说,除科协年会外,他还要开着这台新车完成近期内湖北省将要举办的全国城市运动会和全省艺术博览会的会务接待工作;之后,这台车就完全归他所在的单位使用了。这确实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既让帮忙的单位不白出力,又替湖北省的汽车做了宣传,同时还促进了省汽车产业的发展。 主会场一瞥 路甬祥、韩启德等领导前排就坐 会场两边看台坐满了参会代表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邓楠主持会议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致开幕词 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致欢迎词 周光召院士做报告 路甬祥院士做报告 陈竺院士做报告 中午领导、院士与代表一同吃盒饭 杨振宁院士与陈竺部长交谈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33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青年科技奖设奖20周年成效卓著
suqing1961 2007-8-17 09:51
注: 本文将发表在《科技导报》2007年第16期 1987 年,在时任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院士的提议下,中国科协设立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以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 1988 年,第一届获奖者产生并受表彰,钱学森主席亲自签发了获奖证书。 1994 年 11 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决定将该奖项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共同组织实施评选表彰工作。 2007 年 8 月,中国青年科技奖设奖 20 周年,同时正值第十届评选工作结束, 20 年来共有 988 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第十届 99 位获奖者将在今年稍后的时间接受表彰。 1 中国青年科技奖设奖 20 周年影响深远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专门面向我国 40 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奖项,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获奖者必须或是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的、创新性的成就并做出突出贡献;或是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的、创造性的成果和做出贡献,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是在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根据 《中国青年科技奖条例》, 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人数不超过 100 名。 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国务院各直属机构,解放军总政治部,以及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推荐,许多院士、专家参加了评审活动。由于始终遵循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和同行认可的原则,评选工作促使一大批青年科技才俊脱颖而出,已评选出的 988 位获奖者遍布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领域和科研、开发、生产各条战线。在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带动和示范下,目前已有 20 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本地区的青年科技奖,部分全国学会也与有关部委联合设立了本行业的青年科技奖。 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对科技人才的急剧需求,是中国青年科技奖得以不断发展和影响日趋扩大的根本原因;崇高的荣誉和庄重的颁奖活动激励了广大青年科技人员,同时也为获奖者提供了继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和不断提高的扎实平台。中国青年科技奖设奖 20 年来,全体获奖者以获奖为新起点,不懈努力,勇攀科学高峰,在各自的事业上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据统计, 988 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 80% 以上已成为各个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负责或承担着国家和省区市、部委重点课题或项目,其中毛景文、成会明、严纯华、张守攻、益小苏、南策文、胡瑞忠、贺福初、薛勇彪、胡志红等获奖者还被聘为 973 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他们当中已经产生 22 位院士,其中白春礼、卢柯、李灿、张泽、张亚平、杨卫、郭雷、贺福初、邓子新、薛其坤、黄民强等 11 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伟明、刘志红、江亿、沈国荣、张运、陈左宁、郑南宁、谢和平、樊代明、钟志华、曹雪涛等 11 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项表彰工作开展 20 年来,各届获奖者的成长始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有的获奖者走上了科研、管理等重要领导岗位,如,第一届获奖者冯长根现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第二届获奖者白春礼现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一批获奖者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第三届获奖者张庆伟当选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白春礼当选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李登海、冯长根、陈章良、吴华夏、郝建枝、申长雨、李华、郑粉莉、汪玉、陈左宁等获奖者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陈章良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谢德体、李晓安、倪晋仁、李卫、郭雷、卢柯、沈国荣、唐纪良、王海波、邓秀新、王光谦、李建保、杨义先、洪伟、黄润秋、刘志红、潘复生、张泽等 18 位获奖者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光谦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白春礼、杨卫、陈章良、冯长根、张泽、王海波先后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或常委等重要职务。白春礼、张泽、冯长根、郑南宁、陈剑、涂善东、张继平、杨卫、郭雷、王成善等获奖者分别在有关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 设奖 20 年来,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为获奖者颁奖并与其座谈,胡锦涛总书记曾专门批示:请建立起与获奖者的联系渠道,并逐步扩大,以随时了解、掌握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状况,研究如何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近年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站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高度,把中国青年科技奖纳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整体工作,为进一步做好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青年科技奖设奖 20 年来,各推荐单位予以高度重视,广泛征求各界意见,认真推选候选人,确保了评选工作的质量,产生了积极、深远、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心、监督下,中国青年科技奖必将进一步完善评审奖励体系,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2 获奖青年科技人员报效祖国谱写华章 据负责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办公室工作的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的负责人介绍,中国青年科技奖设立 20 周年来, 988 位获奖者无论是获奖前还是获奖后,都始终辛勤工作,报效祖国,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在祖国的科技领空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的典范。本刊从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选择部分代表人物,将他们的情况向读者作一简要介绍。 杨 卫(第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 1954 年 2 月出生, 1981 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4 年底在美国 Brown 大学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校长,兼任中国科协常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力学学报》和 Acta Mechanica Sinica 主编,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 IUTAM )全委会委员,亚太断裂学会主席等职; 2001 年当选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 200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宏微观破坏力学、结构完整性评价、材料的增强与增韧、微小型航天器研制,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 项;著有《宏微观断裂力学》等学术著作 10 部,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白春礼(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 1953 年 9 月出生, 1985 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 1985 年至 1987 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七届中国科协副主席; 1997 年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主任、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执行局委员等职;先后从事过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 EXAFS ,以及扫描隧道显微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著有《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等中英文学术著作 10 部,发表论文 250 余篇;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等荣誉。 卢柯(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 1965 年 5 月出生, 1985 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 1990 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兼任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法国特瓦鲁技术大学等高校访问教授; 200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5 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发表论文 240 余篇;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三世界科学院 TWNSO 技术奖和 桥口隆吉 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魏炳波(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 1964 年 4 月出生, 1986 年东南大学材料系获硕士学位, 1989 年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系获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金属学科评委、国家 863 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兼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航空学报》编委等职;主要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金属快速凝固研究和液态物理研究,获 国家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发表论文 150 篇,获专利 8 项;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潘建伟(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 1970 年 3 月 出生 , 1987 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 , 1996 年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 学位 ,毕业后被维也纳大学聘为研究员 ;现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在量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研究成果分别入选 1997 年欧洲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 年度国际 10 大物理学新闻 , 1998 年美国《科学》杂志 年度国际 10 大科技新闻 , 1999 年英国《自然》杂志 百年物理学 21 篇经典论文 和中国 1999 年基础研究 10 大新闻, 2000 年美国物理学会 年度国际 13 大物理学新闻 和 2003 年中国 10 大科技进展新闻 ; 2003 年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青年物理学家最高奖 Erich Schmid 奖;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8 篇。 付玉杰(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967 年 9 月出生, 1992 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有机合成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2 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植物学博士学位, 2004 年 5 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 IPMB 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兼任《植物研究》副主编、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黑龙江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活性筛选和林业生物制剂研究,著有《中国欧亚甘草(英文)》、《生物柴油》等学术著作,发表 SCI 论文 4 篇,拥有专利 5 项; 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魏一鸣 ( 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968 年 3 月出生, 1996 年 获 工学博士 学位, 1998 年 6 月由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 出站 ; 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 兼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秘书长、计算机模拟分会副理事长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 (IJGEI) (英国)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sk Assessment Management (IJRAM) (英国) , 《中国管理科学》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管理科学、工业与系统工程、复杂性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重要科研课题 30 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发表论文 110 余篇 , 出版专著 2 部;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后等荣誉 。 (感谢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相关信息见本期《科技导报》第 12 页的有关新闻,更多信息请访问中国科协网站 www.cast.org 相关的页面。)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促进学科发展的重大举措——评《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6-2007)》
suqing1961 2007-6-23 17:44
2007年3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2007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配合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院士发布会上所作的《2007年中国科协学科进展发布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31卷、800余万字的《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6-2007)》(以下简称《系列报告》)在发布会上同时与读者见面。 编写《系列报告》是中国科协在连续4年编制《学科发展蓝皮书》的基础上,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开展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导向性和权威性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学术建设举措。 《系列报告》包括力学、化学、空间科学、地质学、地理学、心理学、环境科学技术、资源科学、机械工程、农业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技术、航空科学技术、冶金工程技术、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纺织科学技术、材料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水产学、医学、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体育科学等30个学科的发展报告,以及全面反映这30个学科进展情况的综合卷报告。每个学科的发展报告独立成卷,由中国科协所属相对应学科的全国学会组织编写;《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2006-2007)》(以下简称《综合卷》)是在上述30个学科报告的基础上高度总结、概括、综合而成,全面反映了这30个学科的总体进展情况。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学科的创立、成长和发展又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既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种分类,也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种划分,还是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某门具体科学形成的一个分支。因此,学科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又是科学体系发展的标志,更是科学知识体系成熟的象征。在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自然科学学科得以不断深入发展,新兴学科也在不断产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纷纷涌现,新的分支学科不断派生,科学与技术趋于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可见,编纂出版《系列报告》,及时总结、报道自然科学各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追踪、了解、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对于促进学科间的广泛交流与融会,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纵观《系列报告》,我以为,这部科学鸿篇巨著有着以下7个特点: ① 前沿性《系列报告》对本学科最近两年国内外科学前沿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调研,回顾总结并科学评价了近年来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等,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性; ② 前瞻性《系列报告》分析研究了本学科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以及国际比较和战略需求,展望了本学科的发展目标和前景,提出了本学科发展的对策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瞻性; ③ 学术性学科发展研究按照学术性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有关专家学者在撰写本学科发展报告过程中多次召开研讨会;《系列报告》展示了专家学者把握学科发展脉络、总结学科发展规律、展望学科发展未来在学术上的真知灼见,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学术性; ④ 权威性《系列报告》由中国科协以课题项目管理的方式委托相应的全国学会承担,承接任务的学会组成了由本学科领域首席科学家牵头、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的研究课题组,在充分占有学术资料和掌握学术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因而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权威性; ⑤ 规范性在布置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的同时,中国科协还对承担任务的全国学会下发了统一的《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编制格式》,严格规定了报告的撰写体例,保证了学科发展研究的规范性; ⑥ 整体性每个学科的发展报告均由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大部分组成,综合报告是对本学科发展研究的总体概括,专题报告则是综合报告的支撑和拓展,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整体性; ⑦ 可读性对于艰深、复杂的科学问题,《系列报告》的撰写专家学者都尽量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努力减少复杂公式和论证的出现,以便公众理解,适合更多的读者阅读、借鉴。 为了便于读者便捷地阅读、了解30个学科发展分报告的基本情况,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有关专家专门编撰了《综合卷》。《综合卷》的第一部分归纳总结了这些学科发展的6大特点和趋势: ① 基础研究不断涌现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基础科学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经济兴起的时代,它又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大力倡导原始创新,在基础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如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等高水平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 ② 应用基础研究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学科的研究一般具有很强的任务性、目标性和时间性,把基础研究的成果以及应用学科中的创新理论和理念、方法,应用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是应用学科的首要任务;我国科学家高度重视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如关于高原冻土施工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就有效地解决了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技术和施工难题; ③ 高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日趋缩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高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潮流以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还关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可以说,紧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加快落实我国高科技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已成为各高新技术学科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④ 工程技术更加注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示范工程项目,通过技术研究开发与试验示范,形成了特色鲜明、先进实用的节水高效农业综合技术体系,为缓解西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促进该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⑤ 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往往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它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比如,在与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相互促进、交叉和融合的过程中,力学学科形成了物理力学、生物力学、环境力学、爆炸力学、等离子体力学等交叉学科,并在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 ⑥ 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仍须大幅提升:近年来,《系列报告》所涉及的30个学科尽管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是,从学科发展的整体来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自主创新的环境依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比较弱,赶超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诚如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在《系列报告》的序中所言:希望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和发布活动,持之以恒地出版学科发展报告,充分体现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不断提升中国科协和全国学会的学术建设能力,增强其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459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