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SCI至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破除论文“SCI至上”:心理戒毒比生理戒毒更难
热度 10 zlyang 2020-4-13 15:03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 : 心理戒毒 比生理戒毒 更难 一、毒品:戒毒与复吸 国际社会戒毒的经验:“ 生理戒毒易, 心理戒毒难。 ” 目前国际上公布的复吸率高达90%。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毒瘾更难戒除。 破一时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几乎每一位戒毒人员部经历了“强戒——复吸——再强戒”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怪圈, 生理脱毒易、 心理脱隐 难 仍是教育戒治一大难题。 目前 国际上戒毒复吸率平均高达 91% ,科学比较发达、戒毒方法比较先进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复吸率一般也在90%左右,即使禁毒工作富有成效的新加坡,其复吸率也在70%——80%之间。 深埋在吸毒者体内的毒素,是支配他们渴望再次品尝毒品的一个最重要诱因。 禁毒斗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开展深人持久的斗争,才能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壮举。 戒毒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没有什么特效的方法可以解决毒瘾的所有问题。 众多戒治方法中,矫治戒毒人员不良心理只是从一个侧面的一种探索。 对于新型毒品依赖者的心瘾目前没有药物治疗,只有从心理治疗寻找突破,“ 毒品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敌人,不管是禁毒还是戒毒,都是持久的‘战斗’ ”。 林则徐1838年写到: 鸦片适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 使数十年后,中原凡无可以御敌之兵,既无可以充饷之银。 与其用常法而有名无实,讹诈正无了期,何如执重法而雷厉风行,吸食可以立断。 慈禧太后却在第一次吸食鸦片时说了最后一句这样无耻的话:“戒烟的确是该禁,但那是针对为国效力的青壮年而言, 我60多岁的老人吸食一点鸦片无伤大雅 , 不应该禁止 ”此话说完,瞬间让李莲英哑口无言。 二、学术界的鸦片“SCI”亟待改进 李连达 院士2016年说: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期有些专家对“SCI”在我国学术界的现状及危害有大量报导及评论,数据可靠,论点正确,发人深省。 “SCI”之危害已甚于鸦片 ,不仅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版面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完全同意各位专家的远见卓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1005840.html 我没什么要说的。林则徐和脊梁们已经说过了。我不过是抄写一遍。 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的是一种态度: 在对人类社会进步客观规律认识的背景之上,重点研究“科技发展”、“人才成长”和“教育活动”自身的客观规律,是未来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 对于我国,改善科技教育的环境,比选定人才更重要。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20-01-25,【新春走基层】高墙内的饺子餐和心灵宴——除夕夜探访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25/c_1125500439.htm 对于新型毒品依赖者的心瘾目前没有药物治疗,只有从心理治疗寻找突破,“毒品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敌人,不管是禁毒还是戒毒,都是持久的‘战斗’”。 郭文君. 喝止咳露不知不觉染毒瘾_少年吸毒人数增加,心理脆弱复吸率高 . 南方日报, 2015-06-24 第DC03版:东莞观察.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24/c_127944473.htm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6/24/node_306.htm 戒 毒之后,如果仍然回到 原来的环境 中, 再次受到 毒品的引诱 以及抗拒不了的心理因素, 很容易引起 复吸 。目前国际上公布的 复吸率高达90% 。 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毒瘾更难戒除。 南风. 国学引路 以文化人 弘扬传统文化戒毒从“心”开始 . 广东**,2017,(2):63. 破一时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几乎每一位戒毒人员部经历了“强戒——复吸——再强戒”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怪圈,生理脱毒易、心理脱隐难仍是教育戒治一大难题。 杨婕.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活救助问题实证研究 . 探求,2013,(S1期):54-5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filename=TAQU2013S1014dbname=CJFDHIS2uid=WEEvREcwSlJHSldRa1FhcTdnTnhYaCt3S1ord3FoMWhpN1lOLzBoaEM0T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 目前国际上戒毒复吸率平均高达91%,科学比较发达、戒毒方法比较先进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复吸率一般也在90%左右,即使禁毒工作富有成效的新加坡,其复吸率也在70%——80%之间。 陈鹏,陈华. 探索吸毒劳教人员的矫治对策 .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5):43-4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SF200304010.htm 禁毒斗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深人持久的斗争,才能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壮举。 马立骥,胡钟鸣. 构建以戒治戒毒人员不良心理为目标的“修心教育”心理矫治体系 . 中国**,2019,(4):109-1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SF201904026.htm 戒毒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没有什么特效的方法可以解决毒瘾的所有问题。众多戒治方法中,矫治戒毒人员不良心理只是从一个侧面的一种探索 河北网络,2020-02-10,慈禧第一次吸食鸦片,她说了这样一句无耻的话,李莲英都哑口无言 http://beifang.hebtv.com/lishi/bftt1717546.html 慈禧太后却在第一次吸食鸦片时说了最后一句这样无耻的话:“戒烟的确是该禁,但那是针对为国效力的青壮年而言,我60多岁的老人吸食一点鸦片无伤大雅,不应该禁止”此话说完,瞬间让李莲英哑口无言。 李连达院士,2016-09-30,学术界的鸦片“SCI”亟 待改进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1005840.html “SCI”之危害已甚于鸦片,不仅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版面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完全同意各位专家的远见卓识。 相关链接: 2017-06-19, 吸毒人员心理脱毒更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1698.html 2015-10-11,青少年戒毒:“渴望吸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27393.html 2019-12-26,无辜的 SCI “被”变成“爱死西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574.html 2019-7-26,积极探索“科学和技术”评价的好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1231.html 2020-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友情推荐: 赫荣乔,2020-03-03,原创真的太难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868-1221658.html 拜读了大家的博文,似乎想回到SCI路上去的人,占大多数。 原创真的很难! 季丹,2020-03-29,没有新的评价标准也要坚决去除“四唯”痼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590-1225811.html 不管未来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这个肯定不能要!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5380 次阅读|22 个评论
“SCI至上”对博士培养的影响
热度 1 dancingion 2020-3-9 07:43
我国科研体系评价喜欢用 SCI 论文数量和 IF 高低来衡量,非常简单直接的数学计算。以此标准来看,我国很多高校以及科研单位都已超过很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单位。作为科研论文主要生力军的博士研究生们,对此贡献了不少力量。 但却有一个悖论:各大高校科研单位靠自己的博士生们产出如此多的高水平 SCI ,为什么在招聘PI的时候却对国内培养的博士们各种挑剔,而非要有至少三年海外经历的、甚至海外博士还能更受优待?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一直在思考是为什么。 一方面,这其实反映出国内各单位机构自己虽然表面大力宣传自己论文数量质量如何之高,学术能力如何之强,但实质对这种“以 SCI 为中心”的博士生培养机制的深度怀疑和不自信。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内各高校单位对国外科研体制、博士生培养能力的崇拜。 那么,“以 SCI 为中心”的博士培养机制问题症结在哪儿?国外培养机制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打个比方来说明下科研本身与论文的关系: 基于科学问题的科研就好比种果树:为了研究果树的生长机理,所以种下一棵果树,耐心浇水施肥,观察研究着各种条件对它的影响,多年之后结出的“果子”(论文),就是这整个研究过程自然而然的产物。同时整个研究也是基础扎实功底深厚。 基于 SCI 的科研,就变成了一切以快速获得“果子”为目的。于是很多人就变成了“侦查员”,寻找着最近世界上哪棵大树(领域方向)上好出“果子”,于是跟风做点工作就可以直接摘“果子”;如果这阵风过了大树枯竭了,那么再找另一棵大树,同样去收割“果子”。这样下来,虽然“果子”收获了一箩筐,并且有些“果子”确实看上去光鲜亮丽,但“摘果子”的人仍然不会自己种果树,研究终不能“成荫”。在这种风气下培养出来的博士,也十有八九是只会“摘果子”而不会“种果树”的了。 国外博士培养、博后培养(我主要指美国,因为我对其他国家不甚了解),相对而言,更加偏重“种果树”能力的塑造。从入学 2 年级之后的博士候选人考核(不同学校有不同叫法,有的叫 Proposal, 有的叫 Oral Presentation ,相当于国内的转博考核),到后面预答辩和答辩过程,都更加看重对学生 Critical Thinking (思辨能力) * 的考核,即考核学生科学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的设计、中途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和应对方案的采用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 “ 种果树 ” 技能。而不是光看文章数量和 IF 。 当然,国外也有滥竽充数的 PI 和学生,国内也有很好的专注“种果树”的课题组。只是说整体氛围上,注重“种果树”能力培养体制比只关注“果子”数量体制下培养出的能成“大树”的人才的比例要高些。 毕竟,科研实力、科学实力的真正提升必定是以有多少本土种植的大树为坚实基础,而不是单纯数“摘果子”的数量。以科学问题本身为目的的科研才能真正推动科学进步。 依靠国外替我们培养人才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或许在讨论纠正“ SCI 至上”的科研风气的同时,也该是时候考虑下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了,从而从人才和机制两方面形成构建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 以上为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抛砖引玉,供大家一同探讨。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不太好用语言来解释。类似于逻辑推理能力,加上整体构建和战略层面思考( Strategic Thinking )能力。 (题外话:前段时间听一个哈佛医学院的朋友讲,他们实验室一个发了两篇 Nature 正刊的博后申请 NSF 的 K99 基金落选。 K99 相当于国内的“青千”,是主要资助优秀青年科学家建立实验室的。一人发过两篇 Nature 正刊,这在美国也是很罕见的了。但居然连美国的“青千”都拿不到。说明他们评选“青千”的专家组没有只看文章数量和 IF ,而有其它更多实质能力的考察,比如“种树”能力。)
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尊重客观规律是核心
热度 4 zlyang 2020-3-6 16:53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 尊重客观规律 是核心 宇宙演化是有客观规律的。 人类社会进步是有客观规律的。 科技发展是有自身客观规律的。 人才成长是有自身客观规律的。 教育是有自身客观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而自然存在,并且不能被人类创造、改变和消灭的。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运用规律。 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的是一种态度: 在对人类社会进步客观规律认识的背景之上,重点研究“科技发展”、“人才成长”和“教育活动”自身的客观规律,是未来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 对于我国,改善科技教育的环境,比选定人才更重要。 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土、肥、水”位于“种(选定人才)”之前,并且是多种因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能寄希望于大量的伯乐。当千里马有环境时,自然会显露出来。因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伯乐,即“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同行专家不会未卜先知,无法准确判断谁是牛顿。 营造合理的科技评价、资助环境,比选定人才更重要。“八字宪法”里的“密、保、管”,指的是“合理密植”、“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和“加强田间管理”。不用我多说了吧? “工”是指工具改革。 更广泛地说,除了有形的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方法、科学普及等的软工具。甚至是“科技政策”的导向。 立足于“中国社会进步”的“科技、教育”评价,是全社会的事情。破除论文“SCI至上”,核心是将“科技、教育”评价引导向“中国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进步”。具体的评价方式(包括“不评价”这种特殊的评价),来自“科技活动正确的目”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下的实现手段。 “科学外部史,与‘科学内部史’相对。指科学自身发展以外的因素对科学演化影响的历史。着重从社会制度、科研环境等外部因素研究科学的变迁,揭示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 破除论文“SCI至上”,是科学内部、科学外部共同的任务。经济学界流传的“眼镜蛇效应”,实际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1957-01-27,大专家说:“ 自古以来,没有先进的东西一开始就受欢迎,它总是要挨骂。 ” 避免“从0到1”核心原创“胎死腹中”的悲剧,“不评”是最好的选择。 1970年代以来,人类数学、物理的相对停滞,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然是重要的困难问题。 推荐阅读: 科学网,2020-03-03,五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3/436558.shtm 进一步,2020-02-18,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科技部,2020-02-17,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 科学网,2020-02-29,人大教授:“破五唯”对顶尖人才意义更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406.shtm 新华网,2018-11-09,如何答“钱学森之问”,何以解“钱理群之忧”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9/c_1123686364.htm 新华网,2019-04-02,聚焦“卡脖子”技术 培育重大原创成果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9-04/02/c_1124313697.htm 《科学网》专题:破除“论文至上”“SCI至上”大家谈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6.aspx?id=3580 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008-04-17,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Kill peer 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kill-peer-review-save-civilisation/401457.article?storyCode=401457site=cn 扼杀高新颖的工作并使领先的研究人员“几乎不可能”做出不可预测的发现的“灾难性”科学资助体系正威胁着我们文明的未来。 The future of our civilisation is under threat from a disastrous system of science funding that stifles radical work and makes it nearly impossible for leading researchers to make unpredictable discoveries. 布拉本教授认为,1970年代对研究建议的审查的引入导致了缺乏重大科学发现。他说, 最激进的想法不太可能获得资助,因为在被证实之前很难打动同行。 “大约在1970年之前,科学家们相对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 新的规则几乎使不可能的继任者(对于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做出发现来促进21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 Professor Braben argu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1970s of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posals has led to a dearth of bi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he most radical ideas, he says, are unlikely to get funded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impress peers before they have been proven. Before about 1970, scientists were relatively free to do as they pleased but new rules have made it nearly impossible for would-be successors (to the great scien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make discoveries that will boost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aid Professor Braben. 参考资料: Enago英论阁,2020-01-08, 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Richard N. Zare. 关于采用同行评议责任制的倡议 . 中国科学报,2019-04-29 第1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573.shtm The case for peer-informed review, by Richard N. Zare March 23, 2019 | APPEARED IN VOLUME 97, ISSUE 12 https://cen.acs.org/policy/research-funding/case-peer-informed-review/97/i12 武夷山,2016-04-07,短期引用与长期引用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68350.html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李江,2020-03-05,“破四唯”为什么第一个点名SCI?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221913.html 只有减少由于不必要的资源分配、奖项评选、人才认定而引发的跨单位、跨部门的评价需要,才是破除“SCI至上”的唯一出路。 中科院高能所 ,2017-10-01, 那些年被拒稿过的诺奖研究... https://www.sohu.com/a/195887008_376569 黄秀清,2010-11-16,准晶:被双料诺奖得主鲍林斥为Nonsense的伟大发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383415.html 2017-04-20, 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科技日报,2017-05-25,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5/25/content_370085.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413.shtm?id=377413 Editor in chief of nature: it's time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http://www.bestchinanews.com/Explore/4926.html 搜狐,2018-06-10,当今的物理学迷失方向了吗? https://www.sohu.com/a/234917479_99913565 2018-06-02,Why some scientists say physics has gone off the rails https://www.nbcnews.com/mach/science/why-some-scientists-say-physics-has-gone-rails-ncna879346 李侠,2020-03-04, 科研产出什么最终还是政策说了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1221735.html 武夷山,2020-03-04,旧文重发: JASIST主编谈计量学研究的挑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21726.html 文双春,2020-03-06,如何让论文更助力“防病治病”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222044.html 相关链接: 2020-01-06, “钱学森之问”总体上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096.html 2020-03-02,破除论文“SCI至上”:破除“数数”量化评价是核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409.html 2020-03-01,破除论文“SCI至上”:用基金来作为指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214.html 2020-02-29,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2020-02-28,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893.html 2020-02-24,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158.html 2020-01-08, 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3541 次阅读|12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用基金来作为指标?
热度 8 zlyang 2020-3-1 15:33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用基金来作为指标? 在我国,用各类“基金”项目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应该可以。 但是, 欧美等地区就不同了:他们那里基金评审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 (1)En ago英论阁 ,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机构高层说得中肯: 获得奖助就像中乐透,却没有乐透盲选省时省力公平的好处。 目前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成为同行审查制度的重大限制。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2) 张章, 中国科学报 ,2017-04-18,荷兰试点经费分配新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758.shtm Scheffer和Bollen表示,目前经费竞争日益激烈,对青年学者尤为如此,而 现有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 ,因为一些科学家得到大量经费,而一些人什么也没有。 Jop de VriezeApr. With this new system, scientists never have to write a grant application again. [EB/OL], 13, 2017 , 3:00 PM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4/new-system-scientists-never-have-write-grant-application-again (3) 李江,2017-12-19,如果科研经费改为平均分配......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90437.html Vaesen, K., Katzav, J. (2017). How much wouldeach researcher receive if competitive government research funding weredistributed equally among researchers?. PloS one, 12(9), e0183967.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83967 近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同行评议制度表示不满。 同行评议花销巨大,评议结果极不稳定, 可怜的欧美学者! 想想看,可怜的《 山中伸弥 抱怨经费不足 为发薪跑马拉松》, Brian Kobilka “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能保证funding(科研资助)每年都能顺利renew(更新)。虽然Brian现在每年都还在担心funding的问题(估计是被那几年搞怕了)”。更悲惨的是 Jeffrey Hall “研究的是生物钟工作机理,他在200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几年后却因为经费短缺而被迫关闭实验室。” 参考资料: 科学网,2012-10-18,山中伸弥抱怨经费不足 为发薪跑马拉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0630.shtm 杜洋,012-10-11,记我的博士后导师Brian Kobilka:当之无愧的科学英雄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902-621443.html 贾伟,2017-10-11,诺奖获得者的吐槽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1080133.html 刘进平,2017-10-12,2017诺奖得主 Jeffrey Hall因经费短缺关闭实验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080271.html 对。 Shinya Yamanaka,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2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2/yamanaka/facts/ Brian K. Kobilka,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2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2/kobilka/facts/ Jeffrey C. Hall,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7/hall/facts/ 刘庆生,2020-03-01,学者自律是科学评价的基石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221134.html 难的是评审专家学者的公正公平心。 推荐阅读: 人大教授:“破五唯”对顶尖人才意义更大,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2/2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406.shtm 对于追求突破性、颠覆性发现和发明的那批科学家而言,意义会更大,可以让他们从“不断追求SCI论文数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将取得一流的成果作为努力的方向。 就评审的可行性而言,我建议 大幅减少评审数目,通过同行评议将最杰出的一部分人区分出来就可以了。 相关链接: 2020-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4193 次阅读|24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热度 6 zlyang 2020-2-28 16:48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三类高质量论文”在 科技部文件里的描述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 有关文件里,肯定有上级领导的具体方法。 一、真傻的一点猜想 (1)“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就是可以申报 1~5 篇。特殊情况下可以再多几篇。 (2)基础研究类“代表作”:不“以刊评文/以刊定文”,凡正式出版物都可以。 特殊情况下,各种“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均可作为代表作。如私人信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ArXiv等。 作为“代表作”的作品完成后,即“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与是否公开发表无关。 (3)“代表作”,可以是“三类高质量论文”;也可以不是“三类高质量论文”。 (4)“代表作”的选取,以实质性内容为主导,同时尽可能采用时间更早的作品。 (5)原创探索类,“代表作”不仅包括已经正式出版的作品,还应包括“未正式出版”作品。如私人信件、有效的演讲或讨论报告、网站文档(不可修改的、有时间戳的文件)等。 《科学网》博客里的博文,可以作为原创探索类的“代表作”。 (6)其它“非原创”基础研究类研究,鼓励采用“三类高质量论文”作为代表作。 …… “代表作”的实质,是“客观性的贡献”。只要能证明这点即可。 二、“代表作”的数量 一般的项目申请、结题、职称等,采用5篇上下即可。 大项目可以到20篇,如“亿元”水平的项目。可以按照主要参加成员的人数调整。如可以人均1、2篇。偏于工程或大型协作探索的项目,如引力波LIGO,则不必考虑人均。 对于“ 终身成就奖 ”类型的评审等,则可以考虑更多的代表作。一般以 水平 为标准, 不 对代表作 数量 做过多的 限制 。历史上柯西、高斯的高水平结果都在几十项。 感谢有关专家指出更具体的数目! 三、真实的例子 (1) 佩雷尔曼 ,俄罗斯数学家。2010-03-18获得“ Millennium Prize ”的代表作,是 ArXiv.org 的几个帖子(It was thus a huge surprise when Grigoriy Perelman announced, in a series of preprints posted on ArXiv.org in 2002 and 2003)。 (2) 朗兰兹 (Robert Phelan Langlands),美国数学家。2018年 Abel Prize , 1995/6 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 获奖理由“for his visionary program connecting representation theory to number theory.”其“代表作”,就是1967年1月写给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 私人信件 。 这可都是在数学界,只靠逻辑就行的领域。其它实体科技领域里,还有各种各样更多的 客观证据 吧? 参考资料: First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Millennium Prize Announced Today Prize for Resolution of the Poincaré Conjecture a Awarded to Dr. Grigoriy Perelman http://www.claymath.org/sites/default/files/millenniumprizefull.pdf http://www.claymath.org/millennium-problems/poincar%C3%A9-conjecture The Abel Prize Laureate 2018 https://www.abelprize.no/c73016/seksjon/vis.html?tid=73017 The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Abel Prize for 2018 to Robert P. Langlands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USA “for his visionary program connecting representation theory to number theory.” Robert P. Langlands, Wolf Prize Laureate in Mathematics 1995/6 https://wolffund.org.il/2018/12/10/robert-p-langlands/ Letter to André Weil,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https://publications.ias.edu/letter-to-Weil 相关链接: 2019-08-10, 1967年朗兰兹 Robert Phelan Langlands 写给韦伊的信里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3149.html 2020-02-24,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15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8464 次阅读|17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然是重要的困难问题
zlyang 2020-2-25 15:48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然是重要的困难问题 破除论文“SCI至上”,“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之后,依旧有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的难题。 科技评价的原则确定之后,谁去评价就是决定的因素。 科技评价的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实质性困难: (1)真正的核心困难:真理(客观规律)是客观的。 真理(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而自然存在。 一个科技成果是否真实,却是独立于人类的评价。 (2)短期同行评议:用现有知识来评判未知知识,本身就具有不可靠性 一位真正的大专家多次阐述说: 1957-01-27:“自古以来,没有先进的东西一开始就受欢迎,它总是要挨骂。” 1957-02-27:“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1962-01-30:“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他们的学说曾经在一个长时间内不被多数人承认,反而被看作错误的东西,当时他们是少数。” 1964-03:“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正如华罗庚老师1978年指出的“早发表,晚评价。”这是科学的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也是他人生的体验,具有现实意义。 2019-03,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斯坦福大学Marguerite Blake Wilbur自然科学教授和化学系教授建议了“同行评议责任制”的新评议体系。 (3)真科技,主要来自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 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实践性的职业对于象我这样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拯救:因为学院式的环境迫使青年人不断提供科学作品,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流于浅薄。” 陈省身说:“要做学问就要安静,甚至电话都不要接,不能打断思路。” 思考,需要大块的时间。 “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科研首先要有新想法,而好不容易冒出来的新想法,从申请项目,到开展研究,直至撰写论文,都需要大把时间。新想法往往娇贵而脆弱,每次打断都像一阵吹翻一屋子卡片的风。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中断片刻后重新专注于一项任务需要约23分钟。如果中断时间更长,一个想法可能就随风而去了。打个比方说,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即使烧到99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前功尽弃。” (4)过度竞争 科技界竞争越激烈,【同行评议】的消极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因为“你死我活”,只能“党同伐异”!!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置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 特别是评价结果绑定了“下岗”“升迁”等物质利益时。 同行之间的竞争,使得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被故意拒绝。这个结果,有可能解释众多的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只能在低影响力期刊发表。 美国科技中心,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创新,以大型实验为主。 陈希孺院士《数理统计学简史》第273页写到:“在美国有一个流行的口号:‘publish or purish’(不发表就 灭亡),提升职称等许多与个人利益有关的事情都取决于多发表,” 在1931年到1934年,美国更是多次发生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 (5)早发表,晚评价 1978年华罗庚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 但是,《越来越多的时间滞后威胁诺贝尔奖》。 (6)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把经费引向核心技术、实际难题吧! 核心技术 “烧钱、烧时间”。 核心技术,很可能需要那些“没出息”的工程师们干一辈子。 中国科研的两个基本目的: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人类科技进步的需求。发展中国家,把本国需求作为科技首要目标,合情合理。 总之,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旧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爱真理、学科学、用逻辑。 Love truth, learn science, use logic. 参考资料: 武夷山,2016-04-07,短期引用与长期引用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68350.html 他们认为,引文需要进一步区分为不同情形;短期引用说明了被引论文作者处于研究前沿,反映的是选题的时尚性;长期引用则能够说明,被引文献对于将知识主张转化为概念符号的编码化过程作出了贡献。研究前沿的知识主张很可能只是风光一时,因此将短期引用作为质量指标是不合适的。现在的引文影响力研究基本上都是关注短期引用,因此,相关数据所测度的并非认知质量,而只能反映出被引文章作者参与了当前的话语讨论。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评价科学,不能像评价生产大米、砖头那样论斤计量。“在科学作品方面,数量指标起不了特别的作用,无论如何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每一个科学作品来说,最主要的是质量,也就是向自然界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充分程度如何和所得答案的可靠程度如何。” 黄秀清,2010-11-16,准晶:被双料诺奖得主鲍林斥为Nonsense的伟大发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383415.html 张蕾,光明日报,2014-04-10,《自然》文章:时间滞后将威胁诺奖地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1709.shtm 本周的《自然》上刊登了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圣·福尔图纳托(Santo Fortunato)等人撰写的一篇报道《越来越多的时间滞后威胁诺贝尔奖》,表示这等待过程将会越来越常见,甚至发展到使原本有机会得奖的候选人活不到颁奖典礼那天。 Santo Fortunato. Prizes: Growing time lag threatens Nobels,Nature 508, 186 (10 April 2014) doi:10.1038/508186a, Published online 09 April 2014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8/n7495/full/508186a.html 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2015-07-17 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 give us back our summe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higher-education-network/2015/jul/17/world-class-research-takes-time-give-us-back-our-summer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56329.html Richard N. Zare. 关于采用同行评议责任制的倡议 . 中国科学报,2019-04-29 第1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573.shtm The case for peer-informed review, by Richard N. Zare March 23, 2019 | APPEARED IN VOLUME 97, ISSUE 12 https://cen.acs.org/policy/research-funding/case-peer-informed-review/97/i12 人民网,2010-01-11,考古学家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 http://pic.people.com.cn/GB/166071/166816/10742962.html 搜狐: http://news.sohu.com/20100113/n269541623.shtml 中国青年网: http://news.youth.cn/kj/201312/t20131217_4393051.htm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希·哈瓦斯表示,大金字塔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筑的。1990年,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金字塔建筑工人的墓穴,类似这样的进一步发现显示建筑工人是有偿劳动者,而不是奴隶。哈瓦斯说:“这些墓穴就建在法老金字塔的旁边,说明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奴隶。如果他们是奴隶,他们的墓穴不可能建在法老金字塔附近。”   他指出,在墓穴遗址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1万多名建筑工人每天要吃掉21头牛和23只羊,所有这些牲畜都是从埃及北部和南部的农场运来的。此外,这些工人每3个月进行一次轮换。 Peer review and competition in the Art Exhibition Game . 作者: Balietti, Stefano; Goldstone, Robert L.; Helbing, Dirk.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卷: 113, 期: 30, 页: 8414-8419 出版年: JUL 26 2016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3/30/8414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目前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成为同行审查制度的重大限制。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相关链接: 2019-11-14, 什么是发表?什么是当前国际科技界承认的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144.html 2020-02-24,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158.html 2020-01-08,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2019-04-26,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评审人,任其“逍遥法外”:真是对真理莫大的讽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732.html 2020-01-06, “钱学森之问”总体上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096.html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真傻,科技中国,2019-11-19,2019,(11):34-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 ,真傻,科技中国,2019-02-25,2019,(2):4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2019-06-09,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0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热度 7 zlyang 2020-2-24 15:09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教育部、科技部2020年2月18日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里,明确规范了SCI论文的使用,例如“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 应当说,这些指导性的意见,和近几年欧美等大数据对SCI期刊论文的录用、引用量与论文的实际价值、基金申请书的同行评议评语与其执行的最终结果之间的实证研究基本一致。 这些实证研究发现: (1)真正的高价值论文,难以在顶级期刊发表。 (2)包括诺贝尔奖成果在内的大多数高价值研究论文,并不是高引用论文。 (3)基金申请书的评语,与其执行结果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4)短期评价指标,阻碍科技创新。 基于天、月时间尺度的“同行评议”,具有阻碍创新的天然特性。正如华罗庚老师1978年指出的“早发表,晚评价。”这是科学的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也是他人生的体验,具有现实意义。 睁眼向洋看世界。冷眼向洋看世界。 不数数了,就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科技评价了?我们还没有悲惨到这种不堪的地步吧? 同行评议的社会化、制度化大约从1970年代开始。“回顾一下人类的科技史,不难发现:人类科技史上的3个‘奇迹年Annus mirabilis’,作为现代科学诞生年的1543年(维萨里的《人体构造》和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666年(牛顿)和1905年(爱因斯坦),科学巨人们所创造的科学奇迹,以及构成现代科技体系的大多数重大科技成果,都不是在同行评议下完成的。 ” 美国国家工程院 NAS 评出的“20项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大多数上都不是“同行评议”引出的。相反,倒是有一些典型的“同行评议”阻挠、扼杀它们的**例子。 “你能看见多久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将科技评价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岂有我们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反对瞎说!” 以论文为例,破除SCI迷信的目的,恰恰是促进“三类高质量论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对于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等的论文,要从严审核、加强管理。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正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把经费引向核心技术、实际难题吧! 核心技术 “烧钱、烧时间”。 核心技术,很可能需要那些“没出息”的工程师们干一辈子。 中国科研的两个基本目的: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人类科技进步的需求。发展中国家,把本国需求作为科技首要目标,合情合理。 破除论文“SCI至上”, 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然是重要的困难问题。 一般而言,科技评价是当今世界的未解难题。不存在完美(尽善尽美)的具体科技评价方法或制度。不断改进科技评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爱真理、学科学、用逻辑。 Love truth, learn science, use logic. 参考资料: 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科技日报,2017-05-25,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5/25/content_370085.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413.shtm?id=377413 2017年05月,《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先生说: 如果问问科学家们,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研究发表在哪里,他们回答的往往是其他一些不太知名、不太被引用的期刊。 换言之,《自然》以及其他一些在选择上比较挑剔、又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仅代表了重要科研文献的一小部分。 Editor in chief of nature: it's time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http://www.bestchinanews.com/Explore/4926.html If scientists are asked where they are most proud of their research, they tend to answer a list of other less well known and less cited journals. In other words, nature and other journals that are critically selective and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represent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importa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Nature自然科研,2019-01-11,史上引用次数最高的100篇论文有多少是诺奖级别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261950 发现高温超导体,确定DNA双螺旋结构,首次观测到宇宙膨胀加速……这些科研突破都收获了诺贝尔奖和国际声望,但是报告这些发现的论文却无一跻身有史以来引用次数最高的百篇论文之列。 NATURE, 2014-10-29,The top 100 papers, Nature explores the most-cited research of all time. https://www.nature.com/news/the-top-100-papers-1.16224 The discovery of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the determination of DNA’s double-helix structure, the first observations that the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is accelerating — all of these breakthroughs won Nobel prizes and international acclaim. Yet none of the papers that announced them comes anywhere close to ranking among the 100 most highly cited papers of all time. Conform and be funded, Joshua M. Nicholson John P. A. Ioannidis, Nature volume 492, pages 34–36 (06 December 2012)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92/n7427/full/492034a.html Too many US authors of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influential papers in the life sciences do not receive NIH funding, contend Joshua M. Nicholson and John P. A. Ioannidis. 科学网,2018-08-14,短效评价阻 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516.shtm 李江,2018-08-25,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2017-04-20,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声称决策者更愿意将钱分配给他们知道会取得成果的研究,因为他们“主要是希望再次当选(拿到资助)”,而不是资助那些“对国家好的”研究。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相关链接: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真傻,科技中国,2019-11-19,2019,(11):34-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 ,真傻,科技中国,2019-02-25,2019,(2):4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2020-02-22, 《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科技评价,瞎评不如不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9824.html 2020-01-20,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020-02-23,看到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官方文件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00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583 次阅读|22 个评论
期待“卓越科研至上”时代的来临
热度 26 qsqhopeiggcas 2020-2-24 11:19
昨天, 教育部、科技部 印发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 该“意见”一发布,立马刷爆了朋友圈,也成为了诸多微信群讨论的热门话题,大部分人士予以支持,而少部分人士表达了某些“担忧”或反对的意见。在朋友圈看到陈院士的发言有一定代表性就复制过来,他说:“终于出台……慢慢回归本元、回归理性、回归教育与科学追求的根!日本几乎不在乎大学排名,通过近 30 年潜心回归,出了不少诺奖获得者……值得思考!” 该“意见”是继 “破四唯”、“弘扬科学家精神”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树立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该“意见”的精髓是: 1 、提倡追求卓越科研 长期以来,我国各科研院所奉行“以刊评文”、“ SCI 至上”的金科玉律,那么实施效果怎样呢?大家知道,我国成为了 SCI 论文大国但不是科技强国,除了在基础科研设施建设方面有些许靓点外,在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定律等方面几无建树,在卡脖子技术方面仍受制于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结果表明,“ SCI 至上”这种“只看广告不看疗效”的做法对国家科技发展并未起到预期作用,是该痛下决心改革的时候了。 卓越科研包括高创新性和原创性工作,其能极大地拓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库,促进社会发展。有志研究者应以此为导向攻坚克难,而不是做“跟风式”科研以追求发表高大上论文为目的。的确,论文的价值在于内涵——看其突破或解决了什么样的科技难题,而不是论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刊物等级与引用率。纵观科技史,诺奖得主的处女作论文大多发表在名不见经传的刊物,这是因为高大上刊物往往不愿冒风险刊登高创新性论文的缘故;即使 论文发表在顶级刊物,也往往不能与顶级成果划等号 。 “意见”指出: 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 ESI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这些准确无误表达了追求卓越乃为科研初心的深刻内涵,必须点赞。 2 、有助于研究者潜心攻坚克难 因为“低垂的果实”几乎已被摘光了,留给我们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了。研究者要想突破或解决任何一个科技难题都十分困难,这就需要研究者以“十年磨一剑”之精神潜心攻坚克难,才可能看到胜利的曙光。“意见”以成果的“创新水平、科学价值、实际贡献与实际效果”论英雄,势必鼓励一大批有志研究者投身其中,如此“卓越科研至上”时代可期。 每次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利益,带来阵痛。这次改革对诸多既得利益者和习惯于跟风者是一次冲击,然对坐得住冷板凳潜心攻坚克难者是利好 。 显然,国家科技发展更需要后者而不是前者,更需要原创而不是跟风,故改革是必须滴。这次改革动机与方针是正确的,反对者要站在国家层面对待之,而不要站在狭隘的个人角度对待之。 可以预料,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遇到强劲阻力在所难免。鉴于此,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破除改革之路上的各种桎梏,以推动我国从论文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12909 次阅读|75 个评论
看到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官方文件了
热度 7 zlyang 2020-2-23 16:51
看到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官方文件了 (1)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2) 新华网,2020-02-23,不作为职称评聘直接依据!两部委发文破除“SCI至上”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23/c_1125614740.htm (3) 人民网,2020-02-23,两部门:不把SCI论文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直接依据 http://edu.people.com.cn/n1/2020/0223/c1053-31600223.html (4) 央广网,2020-02-23,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论文指标作职称评聘依据 破除论文“SCI至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312408655669314wfr=spiderfor=pc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人类科技进步的需求,安心做点真科研吧! 爱真理、学科学、用逻辑。 Love truth, learn science, use logic. 相关链接: 2016-01-04,什么是“真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805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708 次阅读|2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