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研合作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研合作

相关日志

长期生态学研究是如何促进跨越大尺度时空合作的?
热度 2 lionbin 2020-10-20 09:06
全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它一方面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又对各种复杂生态学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涉及到大的时空尺度,这就需要长期对生态系统的观测积累,因此世界各国都相继组建了各自的长期生态学观测体系。我们最近的一个研究,就专门探讨了长期生态学研究中的合作问题。 最初的长期生态学研究机构始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77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与来自各领域的生态学研究者磋商长期生态学观测的问题。英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长期生态系统观测网络,以期对本国的自然资源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探讨大生态学,离不开长期研究,而长期研究又离不开科学家间的紧密合作。在国际生态学期刊中,倡导科学家进行合作的文章已屡见不鲜,但是这些合作特征和机制如何呢?这就是我们想探讨的问题。 我们以美国LTER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为例,基于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文献数据库与Scopus中来自158种生态学期刊所构成的生态学引文数据库。从全球来看,这些数据是最为规范和完整的。 长期生态学研究是否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呢?我们通过比较LTER文献与其他生态文献中的作者与机构数量,非常充分地证实了这个猜测。我们看到,在项目开始的早期,因受制于通讯和交通,机构合作并不常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不同机构生态学家之间的合作逐步攀升,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将此(图中蓝色点和线)作为一个基线,与长期生态学研究进行比较。显然,从事长期生态学研究的合作程度提高幅度更大。 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的合作趋势,(a)作者水平;(b)机构水平。 那么,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如何呢?我们通过社交网络分析,发现 长期生态学网络在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逐步变得更加密切的 。 在1985年,几乎很少机构进行合作(下面所有的图中,上层节点表示野外台站的站点信息,下层节点表示学术机构。)。在1995年,则可以看到一些小的机构合作组织。到2005年,合作现象非常普遍,连成了一个网络。而到2015年,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错综复杂,所有机构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合作连成一体。 分析LTER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几乎所有时期都是关注“生态学”和“生态学、进化学、行为学与系统科学”。但是, 近年来LTER却不断推动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这些领域包括:水生生物学、地球表面过程、环境化学、海洋学、管理学与决策科学等。LTER研究的学科多样性,有助于科学家们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生态学过程,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实践经验。 自1981年到2018年LTER中学科交叉的状况。数据来源自LBD数据库,只有25个主要学科被展示出来。 既然是长期研究,那么合作也应该是长期的吧?果然, 在LTER项目支撑的研究中,学术机构的长期合作更为普遍 。分别对LTER的研究论文与对应基线论文进行统计,发现 LTER组中维持至少3年或5年以上合作关系的数量要比基线组高 ,这主要受站点因素、个人因素和地理因素三方面的影响:在同一野外站开展研究的机构间更容易孕育长期合作;长期合作中部分研究者起主导作用;地理位置接近的机构间更容易形成长期合作状态。 分析LTER对生态学中机构长期合作的影响。图中统计了LTER组和基准组中合作关系至少长达3年或5年的数量,其中LTER组用红色三角形进行了标注。 不仅如此, 在LTER项目支撑的研究中,学术机构的长距离合作是更为普遍的 。对LTER组内机构空间距离跨度较高的研究进行分析,数据交流显然是这些研究能够突破空间界限的重要原因。全球尺度生态学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能够在极大的范围内联合位于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观测,从而对大尺度下的生态学问题进行探索。 分析LTER对生态学中机构长距离合作的影响。图中统计了LTER组和基准组中机构所在城市的最长合作距离,其中蒙特卡洛模拟获得基线样本的中位数及其趋势使用蓝色虚线进行表示,LTER组则用红色实线进行表示。 诚然,在地理区间上靠近的机构、科学家之间更容易形成合作,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时空的障碍逐渐被打破。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 LTER项目对生态学家跨越时空开展合作起到的推动作用。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部署,有利于解放生态学家的大脑和双手,让生态学家在思考科学问题的时候更加敢想,在设计试验的时候越发敢做。大尺度生态学基础设施把传统生态学中的“不可能”化为“可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有利于促成科学家的长期和长距离交流合作,从而打破时空的界限来对生态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论文信息 Tian-Yuan Huang, Martha R Downs, Jun Ma, Bin Zhao, 2020. Collaboration across Time and Space in the LTER Network. BioScience, 70(4): 353–364. https://doi.org/10.1093/biosci/biaa014
个人分类: 生态研究|14168 次阅读|3 个评论
直播预告 | 关于国际研究协作的几点建议
Charlesworth 2020-9-17 12:09
跨国间的研究协作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可以获得更好的实验室设施或更多的资金,在解决共同的难题的同时,也有机会与业内大咖合作,增加自身的曝光度或国际认可度。该如何准备和规划、管理这样的国际间研究呢?本期直播,我们将邀请David博士,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 直播详情 直播主题:关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一些建议 直播时间:2020年9月17日晚上19:00 直播语言:中文 直播平台:微吼 主旨要点 为何需要国际协作 协作前的准备工作 协作规划与管理 协作项目结束之后 主讲人简介 Tawei (David) Wang PhD, CPA, CIA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riehaus Fellow, DePaul University 普渡大学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博士,目前在美国德保罗大学教授审计分析。他的论文曾发表在一些行业领先的期刊上,包括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Accounting Horizon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等等。他还曾获得了多个研究奖项,并且根据杨百翰大学会计研究人员排名,他目前是会计信息系统档案研究中第二高产的研究人员。他的文章已经在Science Direct 上下载了30,000多次。 他还曾参与了美国计算机协会对网络安全课程指南的制定,同时,积极地在专业社区中担任研讨会/会议协调员,期刊审稿人和编辑委员会成员。目前也是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的编辑以及AAA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主席。 参与直播 本次直播将在微吼直播平台。您不仅可以免费进入直播间,还可以非常方便的与主讲人互动,课件与视频同步,还可以通过直播回放功能反复学习,随到随学。 免费直播地址 点击链接直达直播报名主页 https://live.vhall.com/725651786 报完名,怕忘了及时收看?错过了与主讲人互动的绝佳机会?别担心,添加小助手微信,开播前小助手会在微信朋友圈随时提醒您,客服小助手微信: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支持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2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团体”对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Charlesworth 2020-8-7 10:23
作者: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 翻译:查尔斯沃思中国办公室 导语 近年来,在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学生出现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各高等教育机构投资数百万美元落实了一系列帮扶学生身心健康的工作。这些努力非常有必要,也很有帮助,但学者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建立团体、加强联系等多种方式来相互支持。我们将分享几种方法来帮助你在博士学习和/或科研过程中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你在专业研究和个人生活中受益,提高整体幸福感。 建立联系 科研人员的生活有时会十分孤独。虽然你可能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也可能归属于某个部门,但绝大部分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仍需要独自完成。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连续几天独自工作,切断与他人的交流和往来,简直是家常便饭。 你要知道,如果你的同事没有联系你,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关心你。每个人可能都很忙,身兼数职,这点你一定能理解。同样,他们可能认为你也很忙,因为害怕打扰你所以没有主动联系你。 因此,对于所有科研人员来说,积极主动地联系他人尤为重要。留意一下你所在院系或大学组织的研究生活动,比如公开演讲、研讨会、社交聚会和郊游。方便的时候不妨加入进去,这些活动将为你提供绝好的机会来结识其他科研人员,了解他们的研究工作并找到惺惺相惜的伙伴。对于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你们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 参加活动、接触陌生人可能会让人感到恐惧和尴尬。然而,如果你有这种感觉,很可能那里的大多数人也有这种感觉。人们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通情达理,也更愿意交流。当然,不是每个和你聊天的人都能成为一辈子的朋友,但你绝对可以结交一些新朋友,拓展人脉,发现新团体,甚至遇到与你研究兴趣相同的人。 保持联系 科研人员很容易沉迷于自己的研究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和朋友们见面。然而,虽然你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博士同窗和朋友保持联系也同样重要。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在繁忙的研究生活中,我们首先放弃的往往是团体和友谊,这二者在博士/研究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乍看之下,花时间和朋友在一起貌似是多余的,还会让你在“真正的工作”中分心。但你要认识到,定期与其他科研人员见面交流会给你的研究带来巨大帮助。你所在的科研团体可以为你的研究工作提供反馈,帮你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只是在你过得很辛苦的时候静静地倾听你的烦恼。你会惊讶地发现,在与这些同僚的交谈中,你会产生非常多好的想法和对研究的顿悟。 保持联系不需要占用过多时间,你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每周共进一次午餐,一起喝一次咖啡,进行一次视频通话(当下我们很多人都在进行自我隔离,这就更重要了)。有时,即使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发消息,也能表达对彼此的支持,探讨研究思路,或者只是在紧张的学术写作和思考之余稍作休息。 如果你是远程学习者或非全日制学生,那么与其他学生保持联系更会让你获益良多。远离学校,很多活动都无法参加,这会让你损失很多社交机会。但现在很多大学都在举办线上社交媒体论坛及小组(尤其是在疫情隔离期间),你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与他人接触和交流。请记住,随着在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如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学者们无需面对面交流,就可以与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交朋友,开展合作,这种情况早已屡见不鲜。 完善你的研究 虽然你的家人、朋友、爱人会大力支持你的研究工作,但学术团体会在不同层面对你的工作和身心健康提供巨大帮助。你可以和他们讨论一些晦涩艰深的话题,这些话题只有搞研究的人才能理解。我和我的博士同事们曾就方法论、研究方法、理论和认识论进行过很多非常有趣的对话,而这些对话是没办法和非学术的朋友们开展的。反过来,这些对话对我论文的构思和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科研团体也更能理解做研究所要面对的具体挑战——比如,科学家同行们对于实验失败所带来的压力更能够感同身受!对于论文写作、与导师和学者打交道、管理棘手的参考文献软件或分析软件等等困难,所有学科的科研人员都会产生共鸣。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科研团体中建立紧密的联系能为你带来合作机会。不论是合作组织一场会议、组织活动和研讨会,还是共同创作期刊文章、编辑书籍,甚至是为其他科研人员策划一些体育和社交网络活动,这些合作不仅会促进你的学术发展,还会让你感受到更多支持,为你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好处。这样,你不仅可以更好地做研究,还会感到更加快乐。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支持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合作,请摒弃国别之见 |《自然》社论
NatureResearch 2020-7-15 16:38
美国大学有责任消除华人和华裔群体受到的无故怀疑。 作为全球多样性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府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校长,Rafael Reif可能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要给全体学生和职工写信,解释为何移民和国际合作不会对美国国土安全和领土完整构成威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和华裔群体在被执法机关约谈后感到“胆战心惊”。 来源:Jeffrey Greenberg/Getty 不久前,美国执法机关约谈了麻省理工校内的华人和华裔人员,询问其与中国国内的关系。 此次事件后,麻省理工校长Reif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赞扬了多样性的重要性。 以这种方式针对特定族裔的个体是无法接受的。就在几周前,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Venki Ramakrishnan在《自然》上发文,称这种做法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而这一原则是现代民主的理论核心 。麻省理工的法律顾问处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向受波及群体的主要科研人员公布学校律师的联系方式,并告诉他们如何应对官方问询,比如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 这股令人不安的气氛在上次美国总统大选之前就形成了,当时的立法者已经开始担心美国学术界与世界各地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与中国的合作。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见证了中美两国顶级科学家合作 (分别由各自政府资助) 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不过,中国大国崛起的决心,以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都让这种担忧进一步加剧。 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也是去年9月FBI学术峰会的首要议题。FBI学术峰会每年举办一次,众多大学和研究负责人会与执法机关、情报和安全机构的代表共同商讨安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爱荷华州共和党参议员Charles Grassley在国会内继续“带头冲锋”。 ▍审查升级 ▍ 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一直在联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要求他们告知对经费获得者的审查流程,在打击科研不端方面的实际投入,以及用来“处罚国外机构”的具体措施。虽然资助机构不直接参与处罚,但这种审查还是让NSF和NIH坐立难安。审查也暴露了他们对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不力,并催促他们采取行动。 经过整整一年的全面调查,NIH一共在60所受资助机构中发现了180名违规科学家 ,他们或违反了同行评议规定 (如与非美国机构代表分享基金申请计划) ,或未能披露非美国国内的资助关系 (这些资助通常来自中国机构) 。如果NIH是对的,也就验证了NIH院长Francis Collins判断——他在去年给1万所大学写信提醒他们履行披露义务。 NIH还委任部分大学负责人,就NIH应如何处理他们称之为影响科研诚信的“外部势力”提出建议,其中的有些建议值得打个问号。专家组的建议包括更新NIH的利益冲突相关政策,要求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必须披露任何可能与NIH资助范围重叠的国际合作关系。 专家组还建议大学在聘用学术人员前对其进行审查,这意味着用人方需要进行额外的安全检查。另外也建议大学对国外来访人员的行动增加审查力度,对那些在访问行程中到过“特定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书面采访。同时,专家组也鼓励大学负责人对那些“不合时宜者容易感兴趣的科研主题”提高警惕。 此外,专家组鼓励大学和NIH开展“大规模宣传教育”,增强遵守NIH政策的意识,包括让项目负责人将学生和博士后的面试记录存档,尤其是他们离开实验室后的打算。 虽然专家组没有点名具体国家,但提到中国是其中一个关注目标。 这加剧了在美华人和华裔学者的担忧,他们害怕自己的种族和研究工作会因此成为主要攻击对象,那些在前沿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感到担忧 。不过,NIH对此予以了否认。 迄今为止,这些只是NIH的推荐做法,并非具体要求。不过,提醒大学院校重视合规性可能确有必要,因为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也提出了很多相同的问题,不自觉遵守可能会影响他们将来的NIH经费申请。 NIH和NSF深知,对于这次审查的回应,无论从形式还是规模上来说,都应该是得当且有事实依据的。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 (比如以反恐为名针对少数族裔学生) ,在学术界大行监控之策对于减少安全风险的作用是值得怀疑的。 NSF前几周也发布了自己的回应措施,称已委托独立科学顾问机构JASON帮助评估大学机构如何才能在开放和安全之间取得平衡。这才是机构所需要的回应,不过,这里的“安全”必须包括少数族裔群体的安全,如华人和华裔科学家,他们对美国的科研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个学术机构都有义务把他们成员的安全摆在首位,但正如Reif校长在公开信中所说的, 这些机构还必须“非常小心,避免让毫无根据的怀疑和恐惧玷污了学术氛围” 。 原文以 D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should not become casualties of anti-espionage policies 为标题 发布在2019年7月16日《自然》社论上 ⓝ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2180-9 ▍自然职场职位推荐 1. 南方科技大学: 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 管理及教学多岗位 招聘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 教学和博士后 岗位 3. 香港中文大学: 生物医学科学院 副教授和助理教授 4.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员岗位 5.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相关阅读 想要招募海内外科研人才?上自然官网自助发布职位 这12个高薪科研教学岗位,等你来应聘!| 自然职场6月职位精选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实现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
Enago 2020-6-8 11:5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加剧,不仅仅是商业,全球科研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越发频繁和畅通,跨领域的科研合作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科学研究发展至今,科研问题越来越复杂,全球问题往往需要不同地区或领域的科学家共享知识和资源才能够解决。同时,科研合作可以 激发创新 、为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源和新的视角。数据表明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 被引用率更高 , 也更有利于开放科学的发展。然而,很多科研工作者意识不到的是,科研合作潜藏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科研合作的类型从不同尺度来说,包括同一科研机构中不同科研小组的合作、同一国家不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从领域来说,包括同一领域的合作和跨领域合作。不同类型的科研合作存在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所有科研合作均存在研究内容和工作量分配的问题。科研工作不是铺路修房子,研究所需要的时长、工作量、困难及成果发表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即 国际合作 ,常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代表着对研究的理解和工作方法的差异,也代表着语言沟通上的困难。 不同领域之间合作的潜在问题,主要在于对同一个科学问题和学术名词,不同领域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难以达成共识,容易形成 假性跨领域合作 。 那么想要实现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应当注意什么呢? 确定清晰的目标和期望值 。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明确为什么要合作,需要获得什么。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知己也需知彼,了解对方能够提供什么,要认真了解潜在合作对象的合作历史、学术兴趣、专业、战略和任务,并进行较为长期的沟通。 将合作关系和各方研究内容官方化。最好有一份书面文件或合同,将工作内容、目标、流程及时间线明确提出,并定期讨论调整。 进行预合作 。 在正式合作开始之前,进行短期的预合作,能够为科研合作的有效性和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可以了解彼此对课题的理解是否一致并进行及时调整,同时可以适应彼此的文化和工作方法。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规律和有效的沟通。目前,有大量的网络沟通平台可供选择,例如, Slack , Trello ,以及在国内比较常用的 Eteams 。这些办公平台可以为各种科研合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工具。 最后,要提醒每一位参与合作的科研工作者,在沟通过程中缺乏耐心和包容,难以为共同目标做出退让并为彼此提供帮助,是很多科研合作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希望科研工作者可以 能够更多理解彼此难处和压力 ,主动为彼此提供资源和帮助。 **英论阁推出 AI驱动的免费COVID-19研究加速工具CLARA , 请 访问 网页 使用。 您的论文发表了吗?英论阁为您庆祝并协助您宣传研究成果,先帮您轻松制作个性化纪念卡, 再送您100元代金券! 请 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hina 英文润色 学 术翻译 SCI全程支持 更多精彩文章,请 点击 订阅 英论阁学术院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2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科研合作
热度 1 libseeker 2019-8-31 11:05
浏览科学网博文,吴超《学位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引用标准格式是否值得商榷?》及Enago英论阁《学术论文作者位次之战》,引发笔者对科研合作话题的进一步思考。 科研合作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个人或机构,针对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将系列科研活动上升为各种形式科研成果的过程。长期以来,大家对此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大家似乎都很清楚科研合作的种种好处;另一方面,大家似乎也很了解科研合作的种种尴尬。因此,科研合作虽然很有必要,但实际上远远不够充分。 笔者在学生时代(1990年代末),三位老师在课堂上提及科研合作话题,令笔者印象较为深刻。其中一位是市场营销课老师,她比较得意的介绍其成功经验,与英语老师合作翻译,轻松发表论文,有几分带调侃或嘲讽另一位同事发论文格外辛苦,一年到头为科研所累未见啥成效;还有一位是运筹学老师,这位老师似乎很有才华,自身做科研做得不错,但都是单干,原因是看过过多因为署名问题争吵不休;另一位是一位老师抱怨老领导(教授、系主任)把持实验室资源,系里贵重设备(那会的PC机286电脑价格昂贵)不让他人用,怕他人超越他。那一阵子,笔者对一些人情世故知之甚浅,不知道关于科研合作有那么多是非曲折、恩恩怨怨。 参加工作后,自身或主动或被动,参与了或深或浅的科研合作,滋味是比较复杂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合作者贡献的认定,弹性是很大的。各高校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科研激励政策,其中大体相似的是认或只认第一作者/责任人、第一署名单位(后来,关于“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等另有一些说法)。笔者曾参与过一些科研项目,有的实际是起主要作用,但名字排得靠后,甚至不一定有名字。记得晋升副高职称时,有前辈明确指出问题,你要做项目负责人,而不是参与或主要参与……后来,笔者通过职称评审,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因为抓住了机遇,有幸做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负责人。 在高校、在图书馆工作、在自身的科研活动中,也算是粗略领略了形形色色的科研合作,有的深有的浅,有的虚有的实,有的直有的弯,有的红有的黑…… 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通常是以科研团队的名义去申请,实践中因为评价体系存在种种问题(部分原因或许是因为有人善于“钻空子”),往往只认项目负责人、只认第一作者第一单位……不少科研合作或许更多的是形式,“华而不实”。 笔者近期还了解到,某国家级纵向项目结题成果出版时,主管部门要求只允许署项目负责人的名字。实际上项目申请时是有科研合作者的,而且科研合作者是作出实质贡献的,若干方面甚至超过项目负责人。为了顺利结项,项目负责人及科研合作者只好委屈求全。可以想象,科研合作氛围的扭转,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笔者认为吴超先生关于改进学位论文被应用的合理标注方式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好,值得参考借鉴。一方面体现尊重学位论文导师这一重要科研合作者的贡献,一方面实际也属于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及学术精神培养范畴。Enago英论阁介绍的贡献者角色分类(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CRediT)体系,为“学术出版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来体现作者的贡献”提供了实践指南,期待未来能够更好的宣传与推广,营造更好的科研合作氛围。 延伸阅读: 1 吴超.学位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引用标准格式是否值得商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195837.html 很多学位论文导师是投入了很大贡献的,包括:学术思想、学术创意、具体指导意见、具体修改意见、研究平台给予、研究经费投入、出版费、研究生科研补贴等,有些学位论文还传承了所在研究团队前人的研究工作和导师的研究成果,甚至有些学位论文的少许内容也是导师执笔撰写的(如导师执笔与研究生一起发表的论文,研究将论文纳入其学位论文),等等。显然,在学位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格式中,没有出现导师名字,的确把导师的实际贡献忽略了。当然,这里也不排除仅挂名不做实际指导的导师情况。 建议学位论文被引用的合理标注方式可以修改为:1)把导师的名字加在学位论文作者之后,并加括号(导师);2)把导师的名字直接加在学位论文作者之后,类似期刊论文的通讯作者;3)更多的形式大家可以提建议。另外,学位论文的层次也需要有识别号,如MS或DR。 2 Enago英论阁.学术论文作者位次之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195728.html Alex Holcombe认为学术出版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来体现作者的贡献。他认为贡献者角色分类(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CRediT)体系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这是一种机器可读取的分类体系,可以让每一贡献者汇报他们的论文准备中所作的具体工作。CRediT可以对每种贡献进行量化。目前,它包括了14种贡献,例如研究概念、方法学、软件操作、项目管理。Alex赞同这种将贡献细化后定量的评价方法,一些专业人员的贡献因此可以被认可,例如数据分析员、程序员、统计人员。这样也能避免第一作者和末位作者的贡献被过分高估。目前,已经有二十多家学术出版商采用了CRediT分类体系,包括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 3 贡献者角色分类(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CRediT) https://www.casrai.org/credit.html The CRediT Roles:​Conceptualization,Data curation,Formal analysis,Funding acquisition ,​Investigation,Methodology,Project administration,Resources,Software,Supervision,Validation,Visualization,Writing – original draft ,Writing – review editing .
个人分类: 圕人堂|91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橘子洲头
热度 7 weijia2009 2018-9-30 11:43
橘子洲头 贾伟 这几天在长沙开《个体化医学论坛》,乘此机会细细打量了下这座城市。 几天下来,我发觉我喜欢上了长沙,喜欢这里的美食和美景,更喜欢长沙的民风。长沙人爱花钱消费,购物、看戏、听音乐、喝茶、洗脚,却不爱买房当房奴,从而得以享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所以这里的生活更接近本真。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比起大城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湖南湘雅的学者们似乎更亲和、“草根”一些,相互间少了一份掣肘,多了一份互助合作,和他(她)们交流,你能很快感受到对方的真挚和温情! 有人说,安逸的生活能激发人性之善。我觉得应该是:安逸生活让人少生非分之想,少存投机之念。或许“慢生活”和“真诚合作”二者之间有着某些必然的联系? 逛橘子洲时,才知道原来它是一个在湘江中间长满了橘子的半岛。橘子洲头,也就是半岛的前端,有一座神采俊逸的青年毛泽东的雕像。作品气势恢宏,正对着奔涌的湘江,凸显主人公“恰同学少年”时的人生思考和一种激流勇进的勃勃朝气。 我有一个感慨:政治人物的成长轨迹似乎都差不多 - 年幼时爱读书,年轻时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并为此抱负远走他乡,几度沉浮而矢志不渝...... 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多做科研的人生trajectories其实也是一样的,爱读书,远涉重洋求学,但为什么历经岁月的洗礼,他们成为了他们,我们成为了我们呢?当初一起的同学少年,变成了今天的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呢?我想,在我们的“初心”之外,很大程度上我们后面接触到的“圈子”对我们的人生取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We are what we are because of the exposure to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at has shaped us。 而这跟医学和癌症生物学研究里基因和环境作用谁大谁小的争议如出一辙。现在我们都知道,遗传并非是主因,后天的环境尤其是基因- 环境互相作用决定着我们的健康。 几年前生物学上出了个新名词,叫 exposome,想要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16374 次阅读|12 个评论
SimpNeed 与印度能力康复中心(ARC)共建3D打印创新实验室
atpinter 2018-8-18 10:07
据印度当地报社报道,当地一家能力康复中心(ARC)近期成立3D打印创新实验室。 该中心引入数十台SimpNeed S200 FDM 3D打印机,该中心负责人Babu介绍,SimpNeed S200 3D打印机将帮助他们为病人快速制作上肢假肢,并有力地推进该中心多项研究课题的开展,目前该中心已经与SimpNeed团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旨在用SimpNeed 3D打印技术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医疗康复环境。该中心通过CT扫描获取患者的骨骼数据,并创建相应器官的三维模型文件,然后在SimpNeed S200 FDM机器上使用塑料打印。 \0 \0 该中心通过CT扫描获取患者的骨骼数据,并创建相应器官的三维模型文件,然后在SimpNeed S200 FDM机器上使用塑料打印。 早在2017年,SimpNeed 3D打印团队就与杭州和上海地区的当地医疗机构建立了深入的合作。据SimpNeed负责人介绍,近几年不仅有SimpNeed S200进入医疗行业应用,SimpNeed旗下光固化设备P450也广泛应用与医疗骨科术前模拟、软胶医疗器械材料个性化定制和医学实践培训环节。 \0 图:SimpNeed为客户3D打印定制的软胶鼻罩 SimpNeed是3D打印与数字化3D综合解决方案的领先品牌,提供“从创意到制造“综合解决方案,包括3D打印机、3D打印软件、3D打印材料及云端3D打印设计和按需定制一体化服务。SimpNeed品牌3D打印设备、3D扫描仪设备和3D打印耗材等产品已获得全球CE(Radio, EMC, LVD, Health)、FCC 和RoHS等多项权威资质认证。SimpNeed团队由来自美国高校科研机构、先进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等相关行业背景的成员组成,技术团队由多名博士生导师和海外博士后带队,拥有算法库、驱动、芯片级的技术底层开发能力。通过持续的创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三维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团队已经累计申请提交发明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6项,软件作品登记1项,并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SimpNeed企业被评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0 \0 图:SimpNeed S200 3D打印机 更多详情请登录官网:http://www.simpneed.com/
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种政策恐怕会抑制科研合作,应当修改
热度 9 wfangimm 2017-7-1 23:37
很多人都遇到过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的文章,最常见的是双第一和双通讯 作者 ,也有超过2个的共同一作和共同通讯作者的情况。 于是有了抱怨声:这是投机取巧!有没有呢?恐怕是有的。在只看第一和通讯 作者 的情况下,有些“聪明人 ” 采取了让第一和通讯作者“膨胀”的对策,应对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而不去管是否真的需要。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确有共同第一和通讯作者才能让参与者都满意的需要,也更真实地反映合作者各自贡献的程度,特别是对于多学科合作的论文而言。 针对上述抱怨,单位开始出台政策:绩效评价时,共同一作和共同通讯的论文,影响因子(IF)按除以共同作者的人数计算。举例说明,一篇IF=6的共同一作和/或共同通讯的论文,对某个人或某个组计算绩效时折算为IF=3。这和IF总和xxx的绩效计算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IF和量化考核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的“创造性贡献”。在创新性科研成果大量出现之前, 中国在 科研评价方面的创新倒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好了,不吐槽了,继续严肃地谈论这个话题。这种做法固然对恶意的“有效 作者 膨胀 ” 现象能有所抑制,但与此同时对科研协作也具有抑制作用!这大有“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味道。从事药物研究,多学科协作频繁而且几乎是必不可少(高水准的药物研究一定是多学科协作的结果),因而上述政策很容易带来不利的后果。 个中原因听我道来:自己组里独立发一篇IF=3的难度,通常小于与他人合作发表一篇IF=6论文的难度(这仅仅是说在已有合作的情况下,专心做某个课题研究的情况, 还不包括建立有效合作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种努力在论文里是无法体现的 )。我这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的,而且该观点也获得了我在中国另一所高校合作者的认可。当然现实情况很复杂,可能有人会说未必都是这种情况,但我认为这种情况更加普遍,而不是相反的情况更普遍。于是,对于“理性科研人”而言,自己发表IF=3的论文,比与人合作发IF=6(甚至常常还到不了IF=6)的共同一作/通讯的论文更合算,因此怎么选择自不待言。 非合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通常 逊于合作研究,这点我想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否则跨学科合作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大家都固守在自己熟悉的某个越分越细的学科就OK了。上述政策在可能抑制“有效作者(也就是计入业绩的作者)膨胀 ” 的同时,也会产生抑制合作的副作用。好在不少作者为了提高研究深度和发表高档次论文,不打算去那样精打细算(我和 我的合作者都持类似观点。对方所在单位也有和我所在单位类似的政策)。 不过除了靠我们这种“老油条”(不会或者不容易被升职称和量化考核指标所要挟的资深科研人员)的“反潮流”行为,政策制定是否能更细致些,在打击“有效作者膨胀”的同时尽量不对大家合作的积极性产生负面 影响 ?例如,对于同一学科的双作者可以考虑采取除以作者人数的绩效统计方法,而对于不同学科的双作者就不要采取这样的做法了。尽管这样仍然会误伤一些人(即使是同一学科,解决困难问题时也需要和别人合作),但比上述根本不区分这些情况,见到共同作者就做除法还是要好一点--误伤的情况会少得多。 区分不同情况会给管理者带来不便的做法,但能给科研和科研人员带来益处。至于管理者是愿意细致和谨慎地对待科研评价,还是觉得简单粗暴 的做法 更好更省心,那就要看他们那么想怎么做了。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108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跟谁合作最可能做出最好的科学?
热度 13 SoSoliton 2016-10-17 15:21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高级劳动正变得日益复杂,单从这种劳动成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论文看,单个作者的论文几乎绝迹,表明合作几乎成为科研人员的不二选择。可以说,跟谁合作,就像跟谁结婚一样,决定了一个科研人员的成就和幸福。 谈合作,人们(尤其是国人)往往习惯性地在两条腿的人海中寻找伙伴,而科学史表明,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合作伙伴基本上是四条腿的动物。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 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罗列了一些与动物合作的物理学家,并指出,四条腿的朋友已经成为伟大科学家的生活支柱,他们润物细无声般地给科学家搭把手(爪子)而不使事情复杂化,是最好的科研合作伙伴。 与四条腿的动物交朋友,中国古代文人对此其实也有刻骨铭心的体会。例如,狐狸精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尤以蒲松龄为代表)的生活支柱和精神伴侣。老文考证后发现, 莫言得诺奖,狐狸精帮大忙 。所以直到现在,狐狸精应该依然是有梦想的中国文人的最好伙伴。 历史上,作为科学家合作伙伴的四条腿动物很多,从麦克斯韦的狗、哈勃的猫到布拉赫的麋鹿,不胜枚举。但总体看,伟大科学家的四条腿合作伙伴以狗和猫居多。 以物理学家为例。与狗合作的物理学家如薛定谔、费曼、玻耳兹曼、麦克斯韦等。值得玩味的是,薛定谔与狗合作,却在他提出的著名思想实验——“薛定谔猫”中想到了猫。他的这一思想实验,让猫名垂青史,而他的狗却鲜为人知。想来薛定谔太讲朋友义气,也许他认为生命比出名更重要,所以他让猫而不是他的合作伙伴狗去作为那个著名的生死未卜叠加实验的试验品。当然,为了狗朋友而不顾猫同行的生死,薛定谔的情怀有取向,略显狭隘。 据统计,四条腿的合作伙伴中,猫是物理学家的最爱。例如哈勃、特斯拉、牛顿、爱因斯坦等都爱跟猫合作,其中牛顿和爱因斯坦当算跟猫合作的物理学家的杰出代表。 牛顿也许有特权,他居然拥有一大一小两个猫伙伴。牛顿与他的两个伙伴之间有个笑谈,留传至今。牛顿喜欢闭门沉思,猫要经常进进出出他的房间,据说牛顿很懒(聪明人往往都很懒),不愿不时起身为猫开门关门,于是便叫来工匠帮他在门上凿一大一小两个洞。工匠不解猫进猫出为啥需要两个洞,难道是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么?工匠嘲笑牛顿傻冒,说小猫也可以从大洞走呀,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呢? 老文估计,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会像工匠一样笑牛顿傻,现代说法是书呆子。殊不知看今天每所大学的校门,不都有大门小门或正门侧门么?大学校门为什么要开这么多洞?是让高个走大门、矮个走小门么?常人如果像牛顿那样把猫也当人看,不就明白大洞小洞的必要性了么。 爱因斯坦天生是个多情的人。他最初与狗为伴,名唤Chico Marx。他曾经这样说起这个伙伴:“这只狗很聪明。他为我感到难过,因为我收到太多邮件。这就是为什么它总想去咬邮递员的原因。” 爱因斯坦后来又移情于猫,并给他的猫伙伴起名“虎”。明明是猫,为何唤作“虎”?其用意估计跟有些中国家长给孩子起小名“狗蛋”、“虎子”等等类似。据说“虎”在下雨天就沮丧,老爱总得安慰几句:亲,我知道下雨不对,但我也不知道如何把雨给停了呀! 大伙都听说过“夫妻相”,“大抵意思是因为常常接触,心灵相倾,习惯趋同,相互影响,以致到了面容相像”。老爱常常跟猫混在一起,久而久之,与猫也有了“夫妻相”,这有图有真相。不知这是不是老爱后来跟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离婚的导火索? 物理学家为什么最爱跟猫合作?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探讨。有说猫很容易激发灵感,而灵感对科学研究来说弥足珍贵。例如,特斯拉在孩童时期就对电感兴趣,而点燃他的灵感的,据说是他在抚摸他的猫Macak时产生的火花。 最近,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猫懂物理学,它们会综合利用因果逻辑和物理学定律,通过声音来预测看不见的猎物的位置。科学研究不正是要寻找“看不见的猎物”么?看来,那些跟猫合作的物理学家也许早就知晓这个秘而不传的法宝——跟猫交朋友。 也是最近,心理学家从性格特征上分析了跟猫交朋友的猫人(cat people)和跟狗交朋友的狗人(dog people)的差别。心理学家认为,猫人比狗人聪明,或者说更敏感、更独立,而狗人往往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因为他们赚钱更多,有更牢固的社交生活,并有更多性生活。有句话叫作“跟谁在一起你就成了谁”,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猫狗相较,猫显然是更合适的科研合作伙伴。 如今,老外可能都知道了跟猫合作最有可能做出最好的科学,不知国人有几人知道。老外大多很势利,跟谁合作有好处铁定会扑上去,甚至会搞各种大奖赛去助推。2015年,英国的一个博客网站(Academia Obscura)主办了一个“学者与猫”( Academics with Cats )大赛,据说已办了两届,通过晒照片的方式看谁跟猫的合作搞得好,给予重奖。该网站公布了获奖者的猫照片,从照片看,学者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吃喝拉撒睡、喜怒哀乐愁、学做读写改等等,都可与猫分享或分担,足见猫作为最佳科研合作伙伴的不可替代性。 有人说,西方社会之所以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西方,成为孤独学者的理想由来已久,知识精英始终保持着具有严重宗教思想特征的孤独传统。今天,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依然大多产生于西方社会,估计跟西方学者一如继往地保持着像牛顿那样要么成为孤独学者、确需合作也只跟猫合作的传统有关系。 总之,历史表明,科研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跟阿狗阿猫合作比跟人合作更可能做出最好的科学,其中猫尤其是最佳合作伙伴。但现实似乎也在反复证明,跟人合作,尤其是跟所谓的牛人合作,更容易发表更多、更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更容易拿到更多项目、更多经费。然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科学,所以,如果是以发表论文或获取经费为目的的合作,在老文看来,那不叫合作,叫合谋也许更贴切。而合谋,毋庸置疑,四条腿的的确搞不过两条腿的。 老文谈合作…… 最好的合作是孤独,最好的交流是沉默 年轻学者的学术独立指的是什么? 科研合作:人人都要吹哨子 朋友圈是个“杯具”圈 朋友圈的旅游照让人学不进研不成? 一枚鸡蛋和一篮鸡蛋 科学家爱找茬,给酒喝达共识 科研:业绩多多,成果是零 如何在学术会议上识“大牌” 打光棍:有利于科研不利于教学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15076 次阅读|16 个评论
科研合作中的家族关系
ZJUlijiang 2016-8-29 09:25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政治界的家族关系可能导致腐败,商界的家族关系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破产,学术界的家族关系会导致负面结果吗? 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百度图库 政治界的家族关系可能导致腐败,商界的家族关系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破产,学术界的家族关系会导致负面结果吗? PNAS上一篇论文研究了科研合作中的家庭关系及其产生的影响。论文选取了MEDLINE/PubMed中2100万篇论文的作者为对象,界定姓氏相同且至少共现一次(合作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之间存在家族合作关系。从姓氏判断家族关系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作者做了很多技术上的处理(细节详见原文)。在中国,这种方法看上去不太可行。如果所有姓李的作者都是一家,所有姓张的作者都是一家,那么中国的学术界就要被几大家族瓜分了。从历时50年的演变中,作者发现: 家族关系有助于作者建立强大的合作网络 有家族关系的作者的合作网络与没有家族关系的作者的合作网络截然不同。家族关系中的作者通常位于他们的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且合作者更多;非家族关系中的作者的合作网络中,作者之间的关系相对均衡。有家庭关系的作者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无论是申报项目,还是发表论文,都更有优势。 一定程度的家族合作关系对一个国家的研究产出有利,过多或过少的家族合作关系对研究产出都不利 这一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我们应该给予每个科学家均等的机会,既不必回避家族关系,也不必优待家族关系。回避家族关系在中国等国家盛行,因此,这条政策建议并不适用于中国。 从研究结果上看,家族关系并没有导致负面结果(如果单独以中国为例,结果可能会有不同)。家族关系导致了科研合作网络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会导致腐败或合作网络的分崩离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Prosperi,M.,Buchan,I.,Fanti,I.,Meloni,S.,Palladino,P.,Torvik,V.I.(2016).Kinofcoauthorshipinfivedecadesofhealthscienceliterature. 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 113 (32),8957-8962. 文字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4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合作中,女性受歧视吗?
ZJUlijiang 2016-8-4 20:28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不可否认,学术领域与多数领域一样,以男性为主导。有人认为,女性在学术合作中的弱势地位导致她们的学术成就明显弱于男性。小编向大家推荐的论文证明了,学术领域女性的弱势地位并非是她们不善于合作。 金一丹 /香港大学研究生 不可否认,学术领域与多数领域一样,以男性为主导。有人认为,女性在学术合作中的弱势地位导致她们的学术成就明显弱于男性。小编向大家推荐的论文证明了,学术领域女性的弱势地位并非是她们不善于合作。 从400年前开始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固有的方式,现在更是司空见惯。针对4234名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的46656篇论文的研究发现: 女性在学术领域的弱势地位并非是她们不善于合作 事实上,女性学者拥有更多的合作发文,并非不善于合作。然而,女性学者并没有高于男性学者的学术成就。按照这个逻辑,鼓励女性从事更多的学术合作,并不能提升女性的学术成就。 合作强度越大的学者的学术成就越大 科研领域的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倾向于更认同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青椒们为了晋升,只能迎合当前的考核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舍弃合作,这有悖于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女性在学术合作中可能会受到更大阻力 在性别和学术合作对于学术成就的作用的研究中,作者推测,女性学者在进行学术合作并最终形成学术成果的过程中,会受到更大的阻力。当她们表现出男性角色时,她们的行为被认为是负面的,因而阻碍合作。 参考文献 Fell,C.B.Knig,C.J.(2016).Isthereagenderdifferenceinscientificcollaboration?Ascientometricexaminationofco-authorshipsamongindustrial–organizationalpsychologists.Scientometrics.108:113.doi:10.1007/s11192-016-1967-5 文字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2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科研合作对象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影响研究影响力
热度 1 st69786 2016-7-26 02:53
国际科研合作对象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影响研究影响力 文 | 贺飞(北京大学) 国际合作对研究影响力提升有着正面影响已被广泛接受, 一方面这类合作的作者和机构数量众多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其包容更多的观点从而导致更多的创造和创新;另一方面,随着作者和机构数量的增长,研究在作者个人网络中的传播也更有可能产生更高的引用率。 2015 年2月,《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发表了来自西班牙国家研究理事会(CSIC)人文社科中心(CSIC)María Bordons等四位学者题为“ The influence of RD intensity of countries on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research: evidence from Spain ”(Scientometrics, Volume 102, Issue 2,pp 1385–1400) 的论文, 文章分析了西班牙的国际合著论文,从而揭示与其合作的国家研发投入水平(高、中、低)以及研究中的谁是领导国对其科研论文影响力的影响程度以及领域差别,文章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西班牙同高和低的研发投入强度国家的合作比例分别是多大?是否存在领域的差别?合作国家的研发投入水平和科研影响力之间是有存在任何关系?同研发投入高的国家合著论文是否发表在更有声誉的期刊上?它们是否获得更多的引用?由高研发投入国家领导的论文是否发表在更有声誉的期刊上?它们是否获得更多的引用? 该文分析了2008-2009年间WoS数据库(SCI,SSCI和AHCI)所收录的西班牙科学论文,仅关注双边合作论文,即仅西班牙和另外一个国家合作的论文;同时仅考虑有两个地址的论文,即一个来自西班牙,另一个来自国外伙伴,以避免另外机构参与的影响。 同西班牙合作的国家根据其研发投入强度(国内研发总支出占其GDP的 比例,GERD/GDP) 被分成三组( 2008 年西班牙研发投入强度为1.35%): (a) 高研发国家: 研发投入强度大于1.55;(b) 低研发国家(小于 1.15) 以及(c) 类似西班牙的国家(1.15 研发投入强度1.55)。 研究影响力通过两个不同的指标测度:(a) 归一化期刊排位(NJP)。(b) 篇均引用, 考虑论文是4年引用窗口中所获得的引用数。为了进行不同领域的比较,相对引用率(RCR)按照 给定论文所获得的引用数用发表期刊所在学科西班牙的平均引用率归一化来计算。 当然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或作者数量等许多因素也可能影响其最终研究影响力。 本文用通讯作者所在国家来确定领导力,分析了相对引用率同以下几个变量之间的联系: 国家类型, 通信作者国家, 作者数量, 参考文献数量, 归一化期刊排位以及研究领域(10个领域)。 该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国际合著论文较其他两类论文(国内和没有合作)发表在更有声誉的期刊上(较高的NJP),并获得更高的引用数,在西班牙总产出中和每一单独领域中均是如此。。 2 、有着超过两个机构地址的国际合著论文发表在更有声誉的期刊上(较高的NJP),并且较仅有两个伙伴的获得更多的引用数。 3 、来自两个不同国家的两单位的论文总计为9,961篇(一个来自西班牙)。平均来看,这些论文的60%是由高RD国家完成的,而25%包括低RD国家,14%的合著作者中有作者来自RD投入类似西班牙的国家。 4 、除数学外,在其他所有领域中,论文所获得引用总数在按研发投入强度水平所分的合作国家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别,同高RD国家合著的论文获得更高的引用数,而那些同低RD国家合著的论文倾向于获得较少的引用。 5 、关于发表的期刊,所有领域均观察到按合作国家类型的NJP存在显著差别,并且同高RD国家合著的论文趋向发表在更有剩余的期刊上(较高的NJP),即使在数学中也如此。 6 、在大多数领域,领导研究的国家类型对最终论文的影响力没有明显影响。最后讨论了这一结论对科研政策的启示。 7 、 论文所获引用数趋向随作者数量,参考文献数量以及发表期刊的声誉而升高。 8 、论文所获引用数趋向随合作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而增长,这一趋势在社会科学尤为明显。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学|64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男女搭配干科研男生女生都不累?
热度 11 SoSoliton 2016-2-15 10:17
合作,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式。科研人员跟谁合作,应当是有点讲究的。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搭配,干所有活儿、所有干活人都不累吗?毫无疑问,这俗话过于笼统,男女搭配,有的人可能不累,有的人可能很累。 男女搭配干科研,谁累谁不累?最近的 一项研究 表明,至少在某些科研领域,男的可能不累,而女的大多很累,而且即使累死、在团队中的贡献再大,在外界看来可能也是打酱油的,得不到学术上应有的认可。女性做科研,如何才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呢?这项研究提示女性:最好是单干;必须要合作的话,最好只跟女性合作;底线是女性结伴跟男性合作;一个女人跟一群男人合作的事情,最好别干。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生Heather Sarsons收集了552位经济学家的个人简历,他们在1975-2014年间曾在美国排名前30的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追求过终身教职(tenure甜妞)。她提取的信息包括这些经济学家在何时何地获得博士学位,就业和出版纪录,研究领域,以及是否获得甜妞等。基于这些信息,她试图考察一个学者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对其获得甜妞可能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男女有别。因为大多数学校要求教师在入职七年后申请甜妞,所以她假设如果有人在一所排名较高的大学工作6-8年后,跳槽到一所排名较低的大学,那么这人被拒绝了甜妞。 统计表明,全部样本中,70%的人在其最初供职的学校获得甜妞,然而,只有52%的女性获得甜妞,而男性比例达77%,尽管男女在论文产出或合著论文频次方面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通过更细致的分析,Sarsons发现了一种合作惩罚(collaboration penalty)现象,即合著论文意味着晋升渺茫(Coauthored papers correlate with fewer promotions)。这种惩罚只针对女性,男性则压根儿就不受这样的合作惩罚。当女性跟男性合作时,这种惩罚最明显;而当一篇论文有多位女性合作者时,这种惩罚显著降低。 如果女性的所有文章都是独立作者,那么她们获得甜妞的机会与男性大致相同;如果女性的大部分文章与他人合著,那么她们获得甜妞的概率大大减小,即使排除诸如论文产出差别、学校、任职年限、领域和合作者选择等因素。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多发表一篇独著论文,其获得甜妞的概率增加5.7%,但这种增加并不改变获得甜妞的性别差距。多发表一篇合著论文,同样可增加获得甜妞的概率,但因为它更有利于男性(一篇合著论文与一篇独著论文对男性获得甜妞的效果是相同的),所以女性拥有较多的合著论文,会进一步拉大获得甜妞的性别差距。 研究结果还表明,这种对女性的合著惩罚几乎完全是因为与男性合作。多一篇与男人的合著论文对一个女人获得甜妞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女人与男人合作发论文,发了也是白发。但当论文上有至少一位其他女性作者时,这篇论文有一点点儿正面作用。如果论文作者全是女性,则这篇论文对获得甜妞的作用与男性完全相同。这说明,科研与打仗一样,女人们要么单刀赴会,要么组成娘子军,才能向世人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否则,肯定是“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同样是科研合作,为什么女性遭受合作惩罚而男性反而加倍受益(多位作者合著论文对男性来说在获得甜妞上等同于独著论文就是加倍受益)?之前一些关于男女搭配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纽约大学Madeline Heilman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男人和女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特别是一项涉及到领导力和果断性的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任务时——外部观察者(无论男性和女性)会贬低女性相对于男性的贡献。2013年,Heilman和Michelle C.Haynes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在男女搭配的团队中,女性更认可男性队友的工作,而较少认可她们自身,除非她们的作用对外界是无可辩驳地清晰;当她们只与其他女性一起工作时,这种不认可现象就消失了。 在老文看来,这是好理解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科学研究是男人主导的领域,所以女人跟男人搭配干科研,就像男人跟女人搭配织毛衣,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外人会怎么看?Sarsons说,在经济学领域,研究生跟导师合作发表论文是危险的,因为人们会认为所有工作都是导师做的。其实在其他领域也差不多。最近,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在100年前的预言。人们在津津乐道爱因斯坦与其合作者发表的关于引力波的论文时,有几人谈及过合作者的贡献,甚至提及过合作者?与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科研强人合作,你的作用在外人看来充其量就是打酱油或文秘角色。 Sarsons 指出,在一些领域,论文作者按每个作者的贡献大小排序,因而关于谁做了什么没有什么不确定的,这种约定俗成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合作惩罚。但在一些领域,例如经济学领域,论文署名按所有作者的姓氏字母排序——最近的那篇报道探测到了引力波的PRL论文好像也是这样做的。在这些领域,成为一篇论文的唯一作者,能传递关于你的能力和水平的明确信号,但成为一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则传递的信号就不怎么明确,甜妞委员会因此不得不做一些判断性调查,查实谁对这项研究贡献最大,而这,正是可能滋生偏见的地方。 获得晋升最终要靠工作本身说话,但合作使这一点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在独立作者论文几近灭绝的今天,对每一位作者给予公平公正的认可正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Sarsons的研究警示人们,在无法分清一位作者对一篇合著论文的实际贡献时,女性得到的认可远远低于男性,尽管实际上女性比男性干活更多更累。 科研合作: 最好的合作是孤独,最好的交流是沉默 朋友圈是个“杯具”圈 朋友圈的旅游照让人学不进研不成? 一枚鸡蛋和一篮鸡蛋 年轻学者的学术独立指的是什么? 科学家爱找茬,给酒喝达共识 科研合作:人人都要吹哨子 科研:业绩多多,成果是零 如何在学术会议上识“大牌” 打光棍:有利于科研不利于教学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17289 次阅读|14 个评论
国际科学合作-科学界成功的关键
热度 1 WileyChina 2015-12-21 10:12
在近期的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上 Prof. Joseph S. Francisco(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前ACS主席,),发表了一篇Editoral,表述了自己对国际合作的看法,特在此与广大博友分享,祝各位也都找到科研路上志同道合的队友! “ …… 成功的跨文化合作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可以带来合作伙伴的理解和信任,这是单独研究做不到的。 世界上总有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但是没有人什么都知道。国际科学合作将全球的智慧,资源以及人类求知的欲望整合起来,并加以利用 。” 在 2001 年,第 15 届氟大会上我完成有关氯氟烃的氧化产生的自由基中间体的演讲之后,来自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学的 HelgeWillner 教授向我讨论了关于与我的实验室合作研究这些物种理论和实验特性的可能性。我的方式是从气态的角度研究,而他是从基质隔离的角度,两者正好互补。我们成功申请了洪堡研究奖,同时获得了离开德国休假的机会。不仅仅是我学习了一个新的技术,我们还头脑风暴了新的项目,萌发了学生交换的计划。在德国几家学院做了几个有关合作项目的演讲之后,其他几家潜在的合作伙伴实验室找到了我。出国使我打开了新的研究机会,也给我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效率。一次平凡的合作持续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如今,学术研究带有非常强的国际化属性,科学研究正在飞速的“全球化”。这对于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全世界的科研环境都在持续改善,所以国际合作可以为研究和培训提供丰富的机遇。国际化的研究团队相比本地的研究团队拥有更多元的观点和经历,也更具竞争力,因为不同方式的整合可以激发更大的创造力。许多最紧迫的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化学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传染病,节约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都意识到跨国科学合作的好处。跨国研究不仅导致经济增长和推动就业,对新成立的研究机构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跨区域合作研究对于下一代学者来说可能就是家常便饭了,分享设施能使他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国际合作研究的益处 驱使科学家们进行国际合作的动力是在全世界寻找最棒的同行,地域界限已经不是问题。相互合作可以让研究者们学习新的技巧,发现新的点子。对于学术合作来说“技能转换”是最重要的益处之一。其他益处包括: 1 )影响力和知名度 2 )拥有更大的生产能力进行研究 3 )给年轻研究人员的利益。 就影响力和知名度来说,一项由英国皇家学会的调查报告指出参与国际学术合作的国家的论文被引用数增长了三倍。这一增长可能显示了论文本身的重要性,或者是由于多国合作的原因,使论文传播的范围更广。除此之外,国际化的作者可以增加论文的被引用数,假如作者书不超过 10 人的话。 Matthews 等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可以在国际合作中得到什么的问题。尽管研究仅限于英美之间合作,他们发现英国研究者们在国际合作中比美国研究者们投入的更多。英美合作的结果是论文的被引用数量要比单独国家研究的数量大得多。一项最近的研究分析了从 1996 年到 2012 年期间八个领域发布的一百二十五万篇论文,包括化学。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 国际合作会影响一篇论文被什么样的期刊选中以及被引用的数量。作者发现如果论文作者进行国际合作的话,那么他的论文进入顶级期刊的可能性将增大,国际间合作者们的论文也会被更频繁的引用。以上的这些例子都表明国际合作增强了科学研究的价值。 国际合作使科学家们通过利用其他国家合作伙伴的资源来增强自己的研究实力。举个例子,他们可以使用本地获取不到的实验设施和器材。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欧盟鼓励他们盟国的科学家们进行跨国合作来提升欧盟整体的研究环境。这一举措的结果就是来自不同欧洲国家合著的文章数量大大增加。 认真对待文化差异 许多困难可能阻碍一次成功的国际合作。有效率的合作需要正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经费也是一项跨国合作机构的挑战。对于学院间的合作,挑战之一就是为跨国合作计划寻求时间,不过最大的挑战是寻找一个合适的研究伙伴。因为发达的通讯技术,合作变得更有效,也更有效率,但是这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这对于建立个人间的信任尤为重要,所以学术假期就非常有帮助了。这种信任一旦建立起来之后,一些科技手段比如互联网就可以辅助合作关系。科学合作确实是一项需要人们共同合作以及交流的社会企业。 尽管来自学院的个人也可以进行海外的研究计划,但是往往缺少学院的支持。大学应该多设立奖金来促进国际间的科研合作。除了对国际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之外,另外一个手段就是将不同国家的研究经费联系起来,给研究者们试点新思路提供足够的自由。大学应为学院成员举办校内年度论坛,让有经验的国际研究者们和想要进行国际合作的学者们建立起联系。这些手段都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同时也让研究更加有成果。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并非机构间的 总而言之,合作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并非是机构之间的。文化影响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他们如何理解所看到的,并如何做出反应。认识,理解,欣赏文化的差异和相同点是非常重要的。什么也替代不了在其他文化中接受洗礼,这也就是为什么存在长期的国际研究合作。在这种条件下,学院成员的发展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人们应当重视礼貌和礼节。对信息共享,人际关系,信任建立和体验新事物持开放的态度。 成功的跨文化合作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可以带来合作伙伴的理解和信任,这是单独研究做不到的。想要让跨文化合作持久和兴旺,有些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灵活性,善于提出问题,对于他人的意见和新信息持包容态度,好奇心,辨别事物规律。 最后,一个从我过去国际合作中得到的经验是:世界上总有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但是没有人什么都知道。国际科学合作将全球的智慧,资源以及人类求知的欲望整合起来,并加以利用。 原文: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505267/full
个人分类: All Sub|2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校科研合作网络演化研究 ——对天津市19 所高校的考察
zguodong2006 2015-11-5 10:07
高校科研合作网络演化研究_对天津市19所高校的考察_张国栋.pdf 张国栋 ( 南开大学 周 恩 来 政 府管 理学院 社会 学系 , 天津 300071 ) 【 摘 要 】 本文 收 集 了天津 市 19 所 高校 在 CNKI 数 据 库 中 从 2000 — 2014 年 共 15 年 每 年 的 校 际 合 作发文 数 量 , 运 用 复 杂 网络 与 社会 网络 分 析 方 法 , 从整 体 、 个 体 和 社 区 三 个 方面 分 别 校 际 科研 合 作 网络 的 科研 合 作 网络 图 节 点 度 、 中 间 中 心 性 、 核心 — — 边缘 结 构 和 社 区 结 构 进 行 了对 比 分 析 。 研究 表 明 : 天津 各 高校 在 科研 合 作 的 网络 密度 逐 年 增 加 ; 理 工 类 高 校 合 作 密度 明 显优 于 综 合类 高校 , 特 别 是天津 医 科 大学 和 天津中 医 药 大学 合 作 紧 密 ; 南开 大学 和 天津大学 作 为 985 重 点 高校 同 其 他 高校 建 立 了 广 泛 的 科研 合 作 , 处 于 科研 合 作 网 络 中 处 于 核心 位 置 , 且 影响 力较强 ; 高校 间 科研 合 作 形 成 了 四个 社 区 , 以南开大学 和 天津 大学为中 心 的 社 区 成 员 较 多 。 【 关键词 】 天津 高校 ; 科研 合 作 ; 社会 网络 分 析 ; 社 区 发 现 基金项目 : 本文 受 南开大学 博士 生 科研 创 新 项目 : 基 于 SNA 的 网络 社会 治理要 素 识 别 研究 ( 68150003 ) 资 助 ; 智 慧 城 市 数 字信息 资 源 安 全保 障 研究 ( G0314 ) 资 助 作者简介 : 张 国 栋 南开大学 周 恩 来 政 府管 理学院 社会 学系 博士 生 , 研究 方 向 : 科 学 社会 学 , 社会 网络 分 析 The Study of Cooperation Net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Evolution —— 1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Zhang Guodong (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 Tianjin 300071,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collected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19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in 2000-2014, a total of 15 years, every year the number of the inter -school cooperation articles. Using complex network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whol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intercollegiate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amo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diagram node degree, centricity, core - edge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are analyzed in comparison. Research shows that: Tianjin universiti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density increases year by year; polytechnic universities cooperation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density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ooperate closely; Nankai university and Tianjin university as 985 key universities set up extensive research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universitie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in the core position, and the influence is stronger; cooper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rm the four communities, with the center of Nankai university and Tianjin university community members. Key words: Tianjin universit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mmunity found CLC number : N912 Document code : A Article ID:1003-0166(2015)10-0053-06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5.10.011 高校科研合作网络演化研究_对天津市19所高校的考察.pdf
1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合作,如何收到后期款项?
热度 1 xjy03115 2015-10-18 17:13
科研合作,是与他方进行研究,目前二种情况见多,一种是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申报政府科技项目,另一种是企业委托高校科研。对前一种,校企共同拿政府经费,经费到账是没有问题的,但企业委托高校研究就存在问题:企业以协议形式委托给某老师研究某内容,经费分期给高校,一般首期经费会到账,但项目完成,高校后期经费往往难收,如何收到后期款项?
2486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机构如何与企业合作—美国MRF基金会创新研究模式带来的启示
热度 1 cqus 2015-3-29 19:37
作为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如何在研究领域创造新的合作模式,将有助于研究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等更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斯科特.约翰逊创立的致力于最高层次科研合作的基金会(MRF)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希望对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所借鉴。 髓磷脂修复基金会(Myelin Repair Foundation,MRF) 多发性硬化症(Multi Sclerosis,MS) 斯科特.约翰逊(Scott Johnson) 斯科特.约翰逊,先后担任过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咨询顾问,并创办过制药企业,同时他还是一个具有超过35年多发性硬化症病史的患者,他作为一个商业顾问和多个行业的企业家在改革医学研究模式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深受病痛折磨之苦,约翰逊采取了主动措施,希望开展MS 合作 研究,起初他接触了几家制药公司的领导层后发现,他们对合作研究MS持审慎态度,学术界和私营部门研究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他们之间本来应该是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然而大多数博士从未跨出过学术界,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对商业界有着负面的看法,也不想与之合作,他们经常把商业人士看作不太聪明和抱有个人利益需求的人。 包括公共资助的医学研究等公益研究机构在内,研究领域有这样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即使是那些旨在促进公共利益的研究中心也往往会聚焦在自身利益上面。由于担心失去资助,研究人员不愿与竞争对手合作,约翰逊对这种低效行为感到难以接受,开始着手创建髓磷脂修复基金会(MRF),以一种创新模式来吸引科学家来加盟,利用专业合作来攻克那些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复杂医学难题,并且在资金上加以保障。据相关专家介绍,即使是NIH每年投入5000万美元,大多数科学家也认为达到治愈MS的目标需要30--50年。约翰逊想在有生之年找到治愈MS的方法,他设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计划仅用5年时间就找到髓磷脂修复的解决方法。 为了确保科学家们明确目标,约翰逊邀请一批MS患者与基金会的研究者们一起参加学术研讨会,这样的会议每年举行三次,因此,专家们面对的不再是具体的神经轴突问题,而是正在承受病痛折磨的活生生的患者。 约翰逊作为局外人的观察角度及其商业背景使他领悟到,学术研究模式所服务的研究对象与实际是有巨大差异的,科学家及其所在的研究机构和大学是研究的直接受益者。因为判断研究成功的标准是能否发表论文或者获得大量的资金以及受聘的研究员职位,而不是为那些承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提高研究质量。在学术界,始终存在着抢先取得研究的突破性发现或进展的驱动力,这就意味着对科学家而言,理智的做法是将信息保密而不是拿来分享---只有等到时机合适,才能在同行评审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所谓的“突破性研究论文”。这种学术模式很难使病人马上收益,还极大的阻碍了实现医学研究突破所需的合作性知识分享。研究人员始终在寻求下一次研究资助,而在最好的期刊上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是获得资助的主要标准,因此,为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继续,研究人员就不能与同事一起工作或者在文章发表之前分享学术观点。因为没有与他人及时分享中间研究成果,从而错过了在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互相启发的关键时机,而这些中间成果是能带来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进程的重要信息。这种学术模式很难突破专业领域的隔离状态,私营部门也是如此。 对约翰逊来说,需要做的不仅是要把实验室联合起来,而且要把学术界和制药企业联合起来,其目标是治疗而不是治愈。花5年时间,去寻找一种商业化的有效商业途径。而不是像一些科学家所计划的那样,花15-20年去寻找一种治疗的方法。 约翰逊和他的团队制定了5年目标,他认为没有谁能保证基金会能找到MS的治疗方法,他们坚信只要弄清商业和学术研究的缺陷,制定一个目标,坚持做下去,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构建合作的第一步是确定基金会的先导活动,也就是联合和协调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从未结合到一起的各种因素。基金会是联合学术界、商业团体和制药行业等方面的一流科学家和有关专家的组织网络。对基金会而言,全新的合作研究组织需要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制定计划,联系实验室,提供各种资源,预测需求以及提供几个良好的环境。 他拜访了该领域最卓越的几位科学家,提出请求并希望他们及其所在的实验室改变以往孤军作战的习惯,以一种协作的态度与基金会合作,改变以往自由研究的习惯,按照紧迫而有计划的时间要求来开展研究工作,怀着为患者或客户找到治疗方法的目的,而非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去刊物上发表论文,为了集体决策的需要而放弃个人利益,和企业一起为药物的尽快市场化而共同努力。 科学家往往没有严格的业务计划,其目标是发现知识、增长知识。但是基金会组织的合作研究必须要有一个业务计划,以确保所有的参与者能够共享信息和成果并逐步实现目标,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醒参与合作的成员:基金会正面临开放式科研模式的挑战。基金会需要一个随时更新调整方案和进度的动态性科研计划,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型科研计划。这样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就有了充分的灵活性,从而为MS病人迅速找到治疗方法。 在学术界,一旦科学家获得了研究课题,就会在自己的实验室进行所有的实验,一般不和外界进行合作。但基金会却能迅速突破这个瓶颈。基金会也支持由其他大学以及企业所自主的研究,并且只需要简单的办理一下简便的手续就可以进行临床试验。 另外,科学家需要很全面的理解商业的规范和术语。管理层必须很全面的让科学家理解他们需要完成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目标,为什么商业经验对研究方案是很重要的。这种新语言使科学家接受了注重结果的商业思维,并创造了能够接受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开发方式环境。 结语 对于国内研究机构来讲,绝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所先天是事业单位等公益属性的单位,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先天的隔膜。这些高校和研究所所创办的企业往往也具有低效的特点。目前在要求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的政策驱动下,而现状是大多数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仍然首选研究机构和高校作为就业目的,在此条件下,加强企业、公益研究机构的合作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模式的多元化,研究目的明确化,以论文为导向的研究人员考核等方面需要对新情况作出调整和变革。MRF的创新研究模式对国内的研究合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9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果认定单位扩充为两个有利于科研合作
热度 5 gaoshannankai 2015-1-13 16:22
经过多年观察,结合自己工作经验 我发现科研管理上一个很大的问题, 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只承认第一单位, 大大限制了跨单位合作,特别是高校和研究所, 企业之间的合作。 如果是清华和北大合作,第一单位是北大,清华的老师就倒霉了, 在当前评价体系下,不仅没有功劳,没给清华做贡献,还 给北大做了贡献 吃着清华的,给北大干活,这就是叛徒,内奸,如果不加以打压,所有 清华的老师都去帮助北大提升排名,谁还给 清华 干活?所以,最后 只有各玩各的,或者花钱找公司,公司不要第一单位。 拿我个人而言,自己有技术,没经费, 有的有钱老板想把项目给我做,你叫科研合作 也行,你叫二包也行,反正我没钱,老百姓 讲话:穷的就剩下一根xx了。有的老板钱 多的花不完,富得只剩下钱了。 但是,如果他拿了第一单位,即使给我通讯 作者,我也不能算公分,我所在的学校 也不能算成果,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 特别是很多年轻老师都要依靠原来的老板 或者朋友照顾一些经费,以劳动换项目。 再说一个例子,中科院就是钱多人少(没学生), 他经常去大学找一些没经费的老师,送一批 学生民工过来干活,名不正言不顺,最后就变成了 赤裸裸的经济行为。 再说一些例子,有这么一些老师, 打着长期合作的名义,先让你把第一单位给他,许诺 下回第一单位给你,一定不要上当, 一旦你这么和他合作,就没有下回了。 因此,年轻老师不知道水深情况下,先调查一下 对方情况再合作,以免吃亏。 当前这种局面,会导致很多老师舍近求远, 跑到国外去合作,美国等国家不太看重第一单位, 所以,大量白银流失国外,也给腐败分子造成了 机会。 如果能把成果认定改一点点, 你比如发表文章原来 只认定 第一单位,那么现在认定为第一位置第一作者 所在单位和最后位置通讯作者所在单位, 将大大有利于跨单位合作。多了也不行, 如果多了,就会一个成果给你出几十个 单位。 科研管理是一项高智商的活动,有时上面 的一个小动作,很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大结果。
1252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研合作计量指标
wl2119 2014-6-15 04:35
INDICATORS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1. Co-authorship as ameas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Kretschmer, 1992 年将科研合作定义为科学内的社会分层。 The publishedresults of intra- and extramural collaboration have been compared at theinstitutional level, and the strongly intensify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has served as a base of several bibliometric macro studies. Co-authorship as a meas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Laudel(2002) has shown on the basis of a sample of interviewedscientists that a major part of collaboration is not acknowledged eitherthrough a proper acknowledgement or through co-authorship.However, this ratherapplies to so-called intramural collaboration, that is, to collaborationwithina department, research group or institute. Laudel 发现大部分的 intramural 合作关系没有通过共作者的形式确认下来。而 extramural 合作关系,尤其是国际间的合作都非常好的通过共作者形式得到确认。 Besides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 manyintra-scientific factors (see, for example, studies by deB. BeaverandRosen1978, 1979, Luukkonenet al., 1992, 1993), especially changing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increasing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re alsoinfluencing collaboration. 经济、政治和科学内因素,尤其是不断变化的沟通方式和科学家流动性增加,影响着科研合作。(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可以成为共作者 co-author ) DeB. Beaver(2001) 列出了 18 个科学家合作的理由 1. Access to expertise. 2. Access to equipment, resources, or “stuff” one doesn’t have. 3. Improve access tofunds. 4. To obtain prestigeor visibility; for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 5. Efficiency:multiplies hands and minds; easier to learn the tacit knowledge that goes witha technique. 6. To make progressmore rapidly. 7. To tackle “bigger”problems . 8. To enhanceproductivity. 9. To get to knowpeople, to create a network, like an “invisible college”. 10. To retool, learn new skills or techniques, usually tobreak into a new field, subfield, or problem. 11. To satisfy curiosity, intellectual interest. 12. To share the excitement of an area with other people. 13. To find flaws more efficiently, reduce errors andmistakes 14. To keep one more focussed on research, because othersare counting on one to do so. 15. To reduce isolation, and to recharge one’s energy andexcitement. 16. To educate 17. To advanc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18. For fun, amusement, and pleasure. Kretschmer(e.g., 1994) 发现 extramural 合作中作者的社会地位相当,而 intramural 合作中,作者社会地位相差较大。 ( 机构内机构间的作者合作 ) Glänzel, 2002 年研究了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Mathematics 两个科学领域共作者数量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 生物医学领域的合作( =5 人以上的合作逐步增加) 数学领域的合作( 2-4 人的合作逐步增加) Glänzel (2002)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productivity and average co-operativity in three selected fields in 1996. inbiomedical research the maximum productivity is reached for teams with 6 co-authors, whereas in mathematics, mean publication activity takes its maximumvalue in case of 1-2 co-authors. Braunet al. (2001) have shown a similar effectin the field of neuroscience. Glänzel, 2001, The positive effect of collaboration andespecially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citation impact has been shown,although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does not always pay for all partnersinvolved. 共作者数与平均被引频次有正相关性 R2={0.772,0.912,0.947}. 2.Indicators of co-operativity and co-publication networks co-operativity : the number and share of co-authoredpapers of a unit, of joint publications of different units, of the strength of co-authorshiplinks and the profile and citation impact of co-publication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using co-operativity measures has been published by Schubert and Braun in 1990. Schubert and Braun(1990) and Glanzel(2011a) have shown thatthe share of internationally coauthored papers in most countries dramaticallyincrease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大国的国际合作文章比例小于中等国家或小国。然而,国际合作文章的比例增长率与国家大小无关。 Schubert and Braun have analysed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36 countries in the sciencesin the period 1981–1985 and Glänzel has compared collaboration patterns of themost active 50 countries in 1985/1986 with those in1995/1996. 1980 1990 2000 Germany and the USA can be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partners for the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around 1990. Interestingis the great share of Romanian–French co-authorship and the almost outstanding roleof German co-operation in Bulgaria and Czechoslovakia. 德国和美国是东欧国家最主要的科研合作国家。与 Glänzel and Winterhager, 1992 的发现相吻合。 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是国际科研合作网的最重要结点。 法国 - 阿尔及利亚,法国 - 摩洛哥之间的强链接是新殖民主义的表现。 塞浦路斯 - 保加利亚,塞浦路斯 - 罗马尼亚之间也有很强的联系,链接强度基于 Salton 系数算出,整体发文量偏低。 类似的,古巴和墨西哥,捷克和斯洛文尼亚也有强链接。 中国和香港之间的链接指数,从 1980 年的 0 ,到 1990 年的 1.7% ,到 1995/1996 年的 5.9% ,再到 2000 年的 0 (已回归)。 Glanzel ( 2001 ) , 研究了 1995/96 年 50 个国际合作活跃国家的数据。发现了国际合作促进文章的被引频次提高,国际合作对于各个国家的文章被引影响是不同的,有时候国际合作甚至没有影响。研究框架如下: Share ofinternational co-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depends on the country’s ‘size’(cf.,for instance, Schubertand Braun, 1990). This result has recently been confirmedby Katz (2000). 国际合作与国家大小存在潜在幂律关系。 Katz 发现某些合作具有马太效应,有些合作则相反。下表列出了各个国家文献总产出和国际合作文献的各自比例。 Research profil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apers Relative Specialisation Index (RSI), indicates whether a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higher or lower share in world publications in aparticular field of science than its overall share in world total publications. RSI has been defined in REIST-2 (1997), and is closelyrelated to the Activity Index (AI) originally introduced by Frame(1977). Glänzel(2000) 对该指标进行过分析。 I. the ‘westernmodel’ with clinical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as dominating fields, II. the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the former socialistcountries with excessive activity in chemistry and physics, III. the ‘bio-environmental model’ with biology and earthand space sciences in the main focus, IV. the ‘Japanese model’ with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being predominant. 根据 RSI 指标得到的模型:西方模型 - 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占据优势;前社会主义国家 - 化学和物理学占优;生物环境模型 - 生物学,地球,空间科学占优;日本模型 - 工程和化学占优。 Mapping mutual co-authorship links Salton’s measure will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strength. It is defined as the number of joint publicationsdivided by the square root of the product of the number (i.e., the geometricmean) of total publication outputs of the two countries. 采用 Salton 系数计算每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强度,采用“两国合作文章” / “两国所有文章产出总量的平方根”作为矩阵中的数值。 美国是国际合作的中心,德国是欧洲的中心,英国是连接欧洲和美国的节点,斯堪迪纳维亚以瑞典为中心。 Publication strategy of domestic vs.international papers The relative expected citation index ofinternational co-publications is a relativeindicator designed to measure thedeviation of a country’s mean expected citation rateof internationalpublications from domestic papers with respect to the world standard.Theindicator is defined in similar manner as the Relative Specialisation Index, inparticular, where MECRint (MECRdom) is the mean expected citation rateof international(domestic) publications of a selected country in a given fieldand WS is the corresponding ‘ worldstandard’of this ratio. The index takes values in the interval and itsneutral value is 0. 根据以上指标形成了各个国家不同领域国际 / 国内文章被引指标的蜘蛛网图。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理论基础|4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亥姆霍兹联合会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在苏州成立KIT中国研究院
热度 2 Helmholtz 2014-5-21 08:25
为推动对华科技合作与科研服务,KIT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KIT中国研究院 2014年5月16日,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最大的下属科研单位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正式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落户。KIT派出了以分管科研和信息的副校长Loehe教授带队的、包括Prof. Lanza, Prof. Fleischer等 众多学科负责人的德方代表团, 邀请了包括德国使馆公使衔参赞Grzeski女士、Bosch、BASF等企业 嘉宾、中方嘉宾包括苏州市党委、苏州 园区工委书记王强、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郑晓荣女士,以及部分KIT中国学友共170余人出席了气氛热烈的 开业典礼。 此前,在14号,KIT在苏州园区已经组织了受DAAD资助的KIT学友会,在15号的中德合作交流活动中,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中国首代何宏博士、德国科学基金会德方主任助理Schoch女士以及部分参会机构分别介绍了各自机构特点以及对华科研项目和资助项目。 KIT作为地处巴符州重要的独具特色的兼有国家科研中心与高校为一体的德国科研单位,在众多的学科领域具有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在能源、信息技术及电网系统、生产制造以及纳米材料等领域。KIT中国研究院将作为KIT对中国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KIT与中国在教育、科研与创新方面的交流。 KIT过去在园区已经开办有一个定位于先进生产制造的、向企业用户提供生产技术和工艺控制培训的Silu公司。近两年来,应江苏省发改委和苏州园区的热情邀请,根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KIT作出扩大合作范围,更灵活快速地应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判断并开办中国研究院。KIT将把自身的特点与江苏省等中国南部省份的科研活动与经济结合,在中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KIT地处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卡尔斯鲁厄市,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也是第一批入选德国精英高校的三所大学之一,KIT强调教学、科研与创新的三者结合,在众多科研和实践领域具有世界一流的团队和成果。KIT与中国22个地区的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百余项双边协议。KIT中国研究院的成立必将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层次并提高科研合作的水平。在研究院的开幕式上,有众多的周边德国企业派代表参加,这即是因为在德国已经建立的合作关系,也是着眼于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共同发展, KIT中国研究院作为一个中德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苏州园区与德国高科技公司在研发领域展开合作,吸引德国乃至欧洲先进的科技和人才汇聚园区。 开业典礼上,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分别还与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
个人分类: 2014亥姆霍兹科技新闻|13739 次阅读|8 个评论
访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热度 20 myselfyu 2014-5-3 20:27
(一) 一阵嘀嘀嘀的闹钟响过后,老板翻身从上铺爬下来。我抬头看了下他,揉了揉眼睛后说了声早上好,他转过身来回了句。 我看见他穿着一条平角的内裤,左脚垫地,右脚搭在下铺的床沿。他伸手缓缓将车窗帘推开一个缝隙,低头望向窗外。我坐起来,背靠着枕头。他又缓缓地把窗帘拉高了些。我忽然感觉光线有些强烈,我用手半遮着眼问道:“我们到哪里了?”他把窗帘又拉下来了点,说: “还在德国境内呢,弗赖堡。” “这里是我除了柏林之外最想呆的地方。这里有一片黑森林,周末去骑骑车很不错呢。” “是么?自然林还是人工林?” “当然是自然林。” “哇,那肯定很不错!” “昨晚睡得怎么样?”他问后顺便穿上了牛仔裤。 “还好吧,我在中国也经常坐火车。我已经习惯了。我是穷学生,没钱坐飞机啦。” “不错,我也习惯了。我到目前为止也就坐过两次飞机。是因为那两次时间有点急,还遇上工人罢工。” “我看了你在《卫报》上面发表的文章了,你批评那些科学家大小事情都坐飞机,一点都不环保。”我说。 “哦?你读了?” “是啊,下面还很多评论呢。” 讲到他感兴趣的问题,他就眼睛一亮滔滔不绝,他坐在洗脸池上面继续说, “确实,碳排放问题很严重,科学家也有责任减少碳排放,这就是为什么我出行选择坐火车的原因。我在谢菲尔德大学时候的一些同事,他们出去参加论文答辩还要坐飞机,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还有有两个同事都做人类进化研究,做着几乎相同的课题,一个就在大学校园周围做,而另一个非要跑到澳大利亚去做,有必要么?每次来回的机票钱都不少,这些钱就属于浪费掉了,把这些钱投到其他地方也可以做不少事情啊。简直是太荒谬!至于那篇文章的评论嘛,支持和反对的都很多,大概各占一半吧。” “我还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上发表过相似的文章呢?你读了么?” “哦哦,是么?那篇我还没读过。” 老板推开门则着身子出去叫早餐。我顺便起床趁着有活动空间,迅速的洗了脸刷了牙。喇叭传来列车长的声音,火车即将到达巴塞尔。我望着远处半山上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在一片桦木林中若影若现,葡萄架从山腰顺式铺到了眼前。早上的天空中没有白云,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到地上来,打在飞驰而过的特快列车上,显得有点耀眼。 但是这趟列车确实有点拥挤,卧铺间里除去床位至容得下一个人站立。老板站着我就躺在床上,老板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洗脸池上。列车员老大爷看着我们两个不同肤色的男人挤在这个空间里,眼神都略显异样。 为了节约时间,老板决定在巴塞尔转另外一辆更快的车。吃完早餐——一块硬梆梆,冷冰冰的德国面包——我们匆匆下了车。老板匆匆走在前面,他身高接近一米九,迅速的人群里穿梭。我紧紧跟在后面几米的距离。遇到一些转方向的路口,他会停下来,回过头来等着我。 到了苏黎世,他说:“有个地方有个很好玩的小火车,叫Poly Bahn 。你知道么?等下我们去坐下。” 我说:“我不知道” 他买了两张票,大约6 瑞士法郎,我们上了所谓的火车,一分钟后下了车。下车后我明白这就是一缆车,但没明白哪里好玩。我说:“这么近,我们还坐这个车浪费钱,为什么不步行上来呢?” 老板说:“是啊,我们可以步行啊,你不是说没见过么?我带你来坐一下啊!顺便带你看下世界顶尖大学的主楼。” 我们穿过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主楼,我用我有限的建筑史知识推断它应该属于巴洛克风格,我克制下自己,没有庸俗地立刻拿出手机拍照,但嘴里却蹦出一个词:“Splendid !” “哈,你用了我最喜欢的的词之一,我喜欢的词还有一个是Fabulous 。”老板转过来笑着说。 Fabulous 这个词在一次下着大雪的时候我听他说过。他说他最喜欢下雪。后来一次我问他喜不喜欢滑雪,他说不喜欢。我想老板的话不能全信,或许我是想当然把事件联系在一起了。 我说:“能和世界顶尖大学的知名教授合作,真是一件令人终身难忘的事情啊!” 他说:“是啊,找到适合的合作者不容易呢,很多理论生物学家对实验一点都不感兴趣。你和他们讲实验,他们简直是一点听下去的兴趣都没有。” “何况这还是top 10 的大学呢! ” 我想苏黎世理工不是Top20 么?我没有直接说出这个数字,我问他:“你在哪里看的排行榜?” 他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还有上海交通大学的排行榜啊。” 我想他可能是忘掉大西洋对岸那块地了,或许欧洲人还真没放在眼里。一次讨论教育的问题,老板说美国加州高校中黑人教授比例相当低。我说:“阿拉巴马州的学校比例还多高呢!”他反问我:“阿拉巴马州有教育么?”我一脸错愕。 (二) 一杯咖啡过后,我们开始了长达一整天的讨论。合作者是Roland 和他一位硕士生。那些玩理论生物学的物理学家都是一些绝顶聪明的人,Roland 也算得上是其中一位。他说话语速很慢,但是思路非常清晰,解释问题的时候很耐心细致,我们自己试图提出一个计算模型,刚刚在黑板上草拟完成,他立刻指出了我们的模型中的错误。我问他怎么评价Terence Hwa 。他说:“Terence 是很个聪明的人。但是物理学家做生物普遍有个通病,就是很装逼(pretentious ),故意搞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他的硕士生也算是那种聪明的人,老板在回来的路上还使劲跨那位硕士生很聪明。老板很少夸人,听完别人请来的学者作报告后的谈论,他的语气多是嘲讽,对方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例外。 高手之间过招之前,徒弟小娃总是先上。我和那位硕士生都互相讲了下合作以来双方的进展情况。我最先介绍了一下所获得的数据情况,以及根据这些数据得出的一些明显的不同现象。以及预期应该还要补充的数据。由于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与对方的理论预测不服,对方对我们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极限提出了质疑,怀疑我们实验体系设计错误,导致的动力曲线有偏差,与其之前的理论模型不符。我反驳了实验设计的错误,我们通过多次反复试验得出相同的动力曲线,而且使用了不同的方法都得出相同的结论,后来对方不得不说,“那我们应该要修改一下之前那个模型。”遗憾的是,之前由于我对R 软件的相关程序不熟悉,未能完成图形绘制,未能做成PPT ,现场讨论只能在黑板上手绘。 对方硕士则做成PPT ,展示他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模型图。我和老板都不是那种绝顶聪明的人。我能懂他们的模型,但是对于模型的优化以及运用则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来。老板不时能提出一些问题,对方也觉得无关紧要。硕士生对我的实验部分也一无所知。隔行如隔山在哪里都一样。突然想起一个笑话: “一个数学的博士在地上画了两个正方形,叫众人辨别是何物。众人纷纷不能识别是什么东西,博士无奈正要离开。突然人群中一个小伙喊道:‘马,是一匹马!’博士虽不满意,但也算是遇到知音。他握着小伙的手说:‘兄弟,你是学拓扑学的吧?’” 这次讨论最大的收获可能在于我们的实验纠正了对方的模型,对方指出了我们之前自己的模型错误。世上的合作大抵如此。 老板急于发表文章,他催促Roland 在黑板上写下合作各个部分完成的期限。并已经考虑好了文章将来要投到哪里。Roland 则表示他对发表文章的事情并不在乎,文章投在哪里也无所谓。 (三) 在苏黎世联邦理工主楼楼顶的餐厅吃午饭,也许是我一生中目前来说感觉最好的一次。一起吃饭的还有合作者博士导师,系里唯一教授,Sebastian 。面朝着班霍夫大街,坐在一个可以一眼望尽整个苏黎世的高度,晒着太阳,望着远方仍然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和世界知名教授吃饭,说着恶心的笑话。 老板说:“我一直倡议人们把昆虫作为食物,我估计二十年以后昆虫将逐渐取代动物成为人类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过几天几个本科生要举行一个活动,我准备请几个电视台的记者来试吃昆虫。” “虾都可以吃,昆虫和虾都属于节肢动物,分类上亲缘关系都很近。昆虫为什么不能吃?”他接着说。 我说:“昆虫的能量转化率有哺乳动物高么?昆虫里面有些蛋白能导致过敏呢!不过虾也一样。” 老板说:“能量转化率高于哺乳动物。” 我说:“如果是蛆你吃不吃?也是昆虫呢!” 老板说:“怎么不可以吃?” Sebastian 说:“好主意啊,这样也可以回收你奶奶。先用你奶奶养蛆,然后你再吃蛆,相当于直接吃你奶奶了,哈哈哈哈” 老板:“哈哈哈哈哈哈” 大家:“哈哈哈哈哈哈” 人生乐事大抵如此,哈哈哈哈哈。 最后,博主冒着被鄙视的风险,掏出300元的国产手机,迅速拍了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 站在学院主楼楼顶: 向前看:班霍夫街区 向左看:苏黎世湖 向右看:命名“班霍夫大街”那个Bahnhof(火车站) 向后看:山上的居民区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1218 次阅读|49 个评论
请推荐到首页: Griffith University and 北京大学科研合作
limiao12345 2014-1-20 08:47
此博文的主要目的: 通过 Griffith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 Collaborat e Research Scheme 寻求与北京大学的合作。 合作的项目会在Wastewater treatment方面, 请编辑和各位专家将此文推荐到首页, 谢谢!! 我将在下面做详细介绍:(该合作是基于 Griffith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 Collaborat e Research Scheme计划的基础上, 希望能引起站内北京大学的学者或是与北京大学有联系的各位专家的注意 ) 首先 对 Griffith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 Collaborat e Research Scheme 项目的简介: Griffith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cheme Under the banner of the 'Asian Century Futures Initiative', Griffith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have established a Griffith-Peking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cheme to facilitate reciprocal research exchanges and joint funding proposals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Research projects that receive support under the scheme will be expected to produce joint publications in high quality research outlets and joint grant applications to external funding bodies Scheme contact: Nicky Sainsbury Next call for applications: NOW OPEN Closing date of scheme: COB Friday 4 April 2014 Application form Guidelines 详细的内容 请参考: Guidelines and forms are available from: http://www.griffith.edu.au/research/research-services/research-grants/funding-opportunities/internal-grants 第二, 对合作项目的简介: 目前Griffith university Smart water reaserch centre 正在研究一个关于wastewater treatment 方面的课题,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资助的项目, 经费4百万澳币。 该课题目前已经进行1年半左右。 课题的详细内容我会稍后整理成一份中文信息。 希望有意共同申请这份计划的专家 学者们 与我联系: 李淼 email: m.li@griffith.edu.au. 或者请各位 专家 学者 推荐联系。 谢谢
个人分类: 科研合作|3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科研合作中学生利益得失?
jzhou65 2014-1-11 20:47
相对于导师,研究生可能是弱者了。在科研合作的问题上,导师们再给自己实验室学生讲话的时候,总是说要合作,要团结;大项目的大牛也在强调我们科研上要合作,其他合作者也是很赞同的说合作。但是,我也听了很多人在说:项目申请到手,不也是各做各的啊,哪有什么合作啊! 我揣测这个问题,大牛一般是顶尖的了,平台和条件都很好,合作于他没什么损失;而有的导师也乐于合作,因为懂得满足,利益取一些就足够了。 研究生是弱者。但是研究生的合作,也是类似的道理。我技术高些,我会的多懂得多,就有师弟师妹带着,就有人帮我做实验。其实,这里面的利益问题也引起各方的不满:互相抱怨。我觉得李嘉诚说的对,我做的生意都是别人没有做的,便没有太多的利益竞争。作为学生,我想尤其弱者中的弱者,就要开辟新的途径和方法,来创新研究。当你解决了关键的问题,我想就是创新了。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或者不愿意做的就会有轻松的环境和创新性研究,我这样认为。 合作中研究生应该怎么做事情?真的是大问题或者开拓性的问题,就要处理好各自的利益问题,言谈中要照顾一下。但是研究生还是弱者,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可能会产生矛盾,这样导师可能要多关注一下比较好。 科研合作这个词,还要请经验丰富的有成功例子的老师们给讲讲了。做事难,做人更难。希望早点看到正能量的帖子,谢谢!
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盟各重要国家科研体系及国际合作的机会介绍
热度 1 Helmholtz 2013-11-26 16:41
为宣传“地平线2020”计划,欧盟组织了各成员国以及一些重要的其他欧洲伙伴,轮流在多个中国城市做了关于各国家科研体系及国际合作的机会的宣讲报告,希望在今年12月启动的欧盟项目中找到合适的中方伙伴并争取到合作经费。 相比于过去的FP6、FP7计划,“地平线2020”对于中国科研人员的最大变化,就是原则上将不再向中方的科研团队提供欧方的经费支持,例外只有1,中方的存在对于项目的实施有实质性的意义,比如关键数据、区域性数据; 2,在航空航天、在农业科技、社会科学等少数一些领域,将由欧盟与中方资助机构进行联合项目的招标。对于1,中方仍然有可能获得欧方经费;对于2,中方所获得的,是联合招标项目的新提供的经费。 但基本面上,中方参加欧盟的“地平线2020项目”将主要依靠自己手头现有的经费,或者科技部等有关资助机构承诺的经费。这种变化,实在是欧盟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科技经费的大幅度提高而做出的当然也算得上合理的调整。 下面是各国使馆科技处提供的各个欧盟国家的科研体系与科研合作重点的PDF报告: 奥地利: 2013-10-14 Tour de Chine - Extended Version.pdf 比利时: Belgium Wallonia Brussel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pptx Meet share and work with BioWin_2013-EN.pdf 捷克: RD in the Czech Republic Tour of China.pptx 欧盟介绍: EU and Member States Cooperation with China_CN.pdf Horizon2020_Presentation_CN.pdf Joint Research Centre.pdf Fact Sheet China in FP7.pdf ERC Presentation.pd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trateg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pdf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39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推荐:专业固体核磁共振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和测试服务
SSNMR 2013-4-24 08:57
各位, 经常有人在论坛上问我是否可以帮忙测试固体核磁实验,但是由于我们时间紧张,无法满足大家的请求。今天,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很专业的固体核磁实验室,可以开展合作研究和对外测试,这是一个很好的利用科研平台的机会,于是推荐给大家,希望以后大家不要再为哪里可以进行固体核磁测试而烦恼。 专业固体核磁共振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和测试服务 固体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是当代物质分析测试、结构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交叉极化、魔角旋转、高功率去偶、多量子实验等为标志的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研究固体物质组成、性质及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有效实验手段。目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多相催化、有机导体、电化学材料、高分子等前沿研究领域。如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及其与反应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新材料制备过程中,各种元素的原子相互结合的机理;高分子材料中化学结构、晶态与非晶态、链运动、链结构的结构信息;纳米晶体或原子簇的聚集状态及导致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和产生量子化效应的原因;生物材料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等等。 本重点实验室配备有国内为数不多的 600 MHz 和 400MHz 宽腔高场固体 NMR 谱仪,可进行 1 H , 13 C , 19 F , 31 P , 29 Si ,, 27 Al , 17 O , 7 Li , 11 B , 15 N , 23 Na , 51 V , 65 Cu , 71 Ga , 79 Br , 119 Sn 和 129 Xe 等核的固体高分辨和固体宽谱的一维及多维核磁共振实验,且可进行各种同核和异核相关的二维固体 NMR 实验,还可进行变温固体 NMR 测试,欢迎大家咨询。 除提供以上各种活性核的对外测试,还可以提供谱图解析,数据处理等服务。 但是,本重点实验更鼓励和支持国内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双方可通过事先协商,确定分工,共享实验成果。 目前,本实验室主要对各种功能材料比较感兴趣,如生物功能材料(羟基磷灰石、骨头),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用于吸附、催化和载药),电化学相关材料和催化材料(分子筛和固体酸催化材料),希望能与这些相关领域的课题组建立合作关系。本实验室为了鼓励大家进行合作研究,制定如下奖励:如果在本实验室固体核磁共振谱仪上完成的工作,且以本单位作为共同通讯单位,发表超一流期刊( Science , Nature , Nature 子刊),本实验室送 200 机时作奖励;发表在 SCI 一区的期刊,送 20 机时作奖励,发表在 SCI 其他期刊上 , 送 10 机时作奖励。 本实验拥有先进的固体 NMR 谱仪和专业的人才队伍,能开展各种高级固体 NMR 实验,我们期待着与您的真诚合作,如果您有这方面的需求,请您联系: E-mail: ssnmrlab@163.com ; QQ: 1932796327
4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盟EURAXESS Links组织首届论坛Linking Researchers Worldwid
热度 1 Helmholtz 2012-10-22 17:30
如题:请对欧盟科研项目、对中欧科研合作人员交流计划感兴趣的中国以及欧洲在华科研人员报名参加一日的会议交流,活动免费,11月25日在东城区金宝路丽金酒店举行。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EU-China scientific activities,please visite EURAXESS LinksChina website: http://ec.europa.eu/euraxess/links/china/ Sign up to EURAXESS Links China here : http://europa.eu/sinapse/directaccess/euraxess_links_china/join ----------------------------------- Dear Colleagues, The registration to the 1st Global EURAXESS Links Event "Linking Researchers Worldwide" is now open : https://www.mci-registrations.com/euraxess/default.aspx This major networking event for the European and Chinese research community will take place at the Regent Hotel (JinBao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 on Thursday, 15 November, 2012. This one day conference + dinner will focus on EURAXESS as a global network for researchers linking Europe to the world. The participants will be invited to exchange in a friendly atmosphere with speakers from both Europe and China (as well as online speakers from Japan, India, Singapore and the USA) on how to use science as an engine for growth and how to create an attractive environment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A new job searching tool will be officially launched at the end of the conference. We warm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now and to spread the invitation to your European and Chinese colleagues! Registration website: https://www.mci-registrations.com/euraxess/default.aspx More details about the event can be found below: Organised by D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EURAXESS Links China and EU Delegation ST team, the conference will be a great occasion for the European and Chinese research communities to get together and interact with policy leaders from Europe and China, as well as with eminen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busin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ctor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esearch communities in the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where EURAXESS is also present (USA, Japan, India, ASEAN). With EURAXESS Links China based in Beijing, EURAXESS Links USA, Japan, Singapore and India will be connected online to the event with researchers' testimonials. Follow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the conference will continue with two sessions in the morning and three parallel workshops in the afternoon, with a closing session celebrating the opening of the job dimension in the EURAXESS Links websites. Mr. Markus Ederer, Ambassador of the EU Delegation to China, will give a welcome speech at the opening of the conference, and Mr. Robert-Jan Smits, Director Genera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t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will address the closing session with a key-note speech.
个人分类: 海外风情|3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欧盟委员会新发布最后一轮81亿欧元 “第七框架计划” 项目征集
热度 1 Helmholtz 2012-7-11 21:37
各位同事: 欧盟委员会今天发布了科研与技术开发计划“第七框架计划”最后一轮、也是历次征集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项目征集公告。 约 81亿欧元将 用于资助 科研项目 ,广泛涉及各科研学科、政策、以及商业领域。欢迎通过邮件、简报以及网站等各种途径宣传分享下列资讯。项目申请 的提交时间将陆续从2012年秋季起 截止 。 第七框架计划“合作”专项支持各个领域的合作研究, 包括健康、信息通讯技术、交通、能源、环境 、海洋 、食品、农业、渔业与生物技术、材料及社会科学等。 项目申请通常要求由来自至少三个不同的欧盟成员国或第七框架计划协同 国的单位提交,中方单位可加入欧洲的项目申请团队共同申请 第七框架计划所涵盖所有主题领域的课题。 下列课题 专门针对中方单位的参与 : 食品、农业和渔业、生物技术主题领域:重大动物传染性疾病与人畜共患病 能源主题领域:智能电网与储能 纳米科学、纳米技术、材料和新制造技术 主题领域 : 生物材料 空间 主题领域 :空气质量与排放监控 如何申请: 请查阅 各个 主题领域 的“2013年工作计划”,并请 参阅项目申请指南、申请提交程序以及其他重要文件: http://ec.europa.eu/research/participants/portal/page/home 。 项目征集公告新闻稿: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 leasesAction.do?reference=IP/12/752format=HTMLaged=0language=ENguiLanguage=fr 如何获取建议与支持,如何寻找合作伙伴 : 中国-欧盟科技合作促进办公室: http://www.ceco.org.cn/ 欧洲各国国家联络点: http://cordis.europa.eu/fp7/ncp_en.html 顺致敬意! 欧盟驻华代表团科技处 Dear colleague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s today announced the final and biggest ever set of calls for proposals for research under its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 (FP7). Some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2155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式的科研合作与平台共享随笔
热度 3 windyfly2046 2012-7-6 13:26
转眼间,来美近一年了,各种感触不少,确实也开阔了眼界,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多了份有趣的阅历,算是一件幸事。在商言商,我们搞科研的就谈谈科研的东西,接触东西多了自然就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思考,今天想谈谈美国的平台共享及科研合作的状况。在美期间去过3所大学,呆得时间最短的是斯坦福大学,主要是在迈阿密大学这边,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迈阿密大学的情况。 1.平台共享 刚来这边的时候,学校会给每个校内正式人员发一张印有自己照片的id,类似于国内的一卡通,功能主要有出入学校的公共设施(图书馆、体育馆)、餐厅(当饭卡用)、学校里的自动售货机等等。基本功能都差不多,不同的是这张卡原则上,只要你获得允许,可以24小时进学校几乎所有的跟教学科研相关的楼。前提是你自己的信息要输入进那栋楼的门禁系统里,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使用学校里的某个全校共享设备,在某个楼,只需要你获得设备负责人的授权使用,你就可以在非正常上班时间进入并使用你享用的设备,前提是你获得使用授权,获得使用授权的方式是你申请被培训,完了之后他就会专门来培训你,等你得到他的认可之后,你就可以自行使用了,所以这样几年下来的结果就是,你会精通所有的跟你紧密相关的设备。而且一旦获得使用授权,很方便的在你自己方便的时间使用,不管是黑夜还是周末,科研效率可想而知,关键是除了耗材使用之外,是免费的,有的设备甚至连耗材都是免费的,因为学校有专项投入。 国内也有类似的公共设备,主要分布在分析测试中心,而原则上分析测试中心都是按行政人员上下班的,而且其中部分人的理念是管理好设备,只要设备不出问题,自己就不用担责任,而不是为了服务科研人员,当然口号还是为了“服务科研人员”,如政府门前提的“为人民服务”一般。印象深刻的是我以前在测试中心做SEM,每个样品只能照5张照片,按样品收费,如果你照了10张,对不起,算两个样品。科研过程中很多都需要细心的观察,可能材料学科的拍几张照片看看就够了,但生命科学的样品很多都是要慢慢寻找的,自然做起来就不是很方便了,这只是公共平台中的一个例子,因为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所以,网上很多吐槽测试中心的我也就不发表评论了。当然,也有部分设备分布在一些院系的实验室里,但是这些公共采购的设备一旦到了实验室里,那基本上就算是实验室的了,如果你想使用,如果你跟负责人很熟,那ok,如果不熟,那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学校里很多的重复建设,很多实验室都有相同的设备,本来可以共享的,共享得不愉快,没有设备专项或者985、211支持得专项得话,就只好自己咬牙拆东墙补西墙买了,这样得结果就是设备使用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率得双重下降。 现在看来,我们的硬件的确是超英赶美了,很多大实验室的条件甚至好于美国,但为什么成果产出还是赶不上呢,我想首先就是PI得idear,其次是平台,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合作。 2. 科研合作 美国这边的大学教授由于各自都做的比较专,因为大家都知道能在大学拿到tenure的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是放到其他的领域,可能什么都不是,如果想要出高水平的成果,强强联合是必须的,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合作。到写paper的时候贡献分的非常清楚,做了多少贡献该放在什么位置,大家也有约定俗成的惯例。但是在国内,如果想找人合作,除非是同学或者之前关系都非常不错的,首先谈的肯定是如果有成果,谁是第一谁是通讯作者的问题,类似于联合申请项目,记得以前有一句话调侃国内的联合申请项目的段子,非常经典。“申请项目时是同舟共济、联合做项目时是同床异梦、结题项目利益分配时是同室操戈”,表达的意思跟合作写文章类似,主要是国内的大牛们都不太喜欢合作,可能中国有文人相轻的传统,所以你很牛的时候别人找你合作,你不屑,你不牛的时候你找牛人合作是别人不屑,导致没多少深入的实质性的合作,最终的结果也是科研效率的降低。 看了别人这边科研方面的各种好的方面,我们还是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师夷长技,取长补短,同时也希望我们年轻一代能够摒弃这种恶习,加强交流,深入合作,认认真真做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作。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5909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研合作:人人都要吹哨子
热度 9 SoSoliton 2011-11-25 08:05
科学网转载《科技日报》刊发的文章《科研领域为何患上 “ 自闭症 ” 》,本博主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发表读后感: 科研需要合作,而体制又鼓励 “ 吹哨 ” ,科研领域的 “ 自闭 ” 不是一种症状,而是一种基因,我们本来就是一个人人都想吹哨、也必须吹哨的国度。 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曾说: “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 由此看来,科学研究特别是重大科学研究,本质上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集聚各方人才的大兵团作战模式,正如吴国雄院士所说: “ 小作坊对抗不了大生产、大合作。 ” 普朗克也曾获过诺贝尔奖,他的话其实也隐含了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的原因。屠呦呦一人得奖,万众怒目,可见一斑。大成果需要大生产、大合作,但在倡导集体主义的咱中国,恰恰是需要大生产、大合作的事情往往令人头疼,而适合单兵作战的事情常常是所向披靡。看一看中国的竞技体育就一清二楚了,以集体项目足球为例,花重金引进洋教练、送球员留洋等 “ 妙手 ” 都无法使中国足球起死回生。再回顾 30 年前实行的农村生产队,那本来是一个可以实现 “ 大生产 ” 的体制:生产队长天天吹哨,根据各生产队员的能力和特长安排一天的工事,生产队员天天听哨并在哨子的调派下奔赴工地出工,工作完毕再记工分,但这种体制就是生产不出粮食,名义上的生产队事实上是一个出工不出力的出工队。要不是后来废除了生产队,实行分田到户,让每个人都吹哨子,我等国人十有八九现在还在挨饿。 当下有一种将一切症结都归咎于体制和文化的倾向,虽说有失偏颇,但我们的体制和文化的确有严重制约创新和发展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要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改革和创新体制是 “ 治里 ” ,其余都是 “ 治表 ” 。中国足球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体制和文化的一个缩影,因此依此类推我们也不必太指望引进 “ 千人 ” 、派出留学生等措施能使中国的科研面貌焕然一新。此外,在现有科研体制和机制下,正如最好的生产队就是没有生产队,做科学,最好的团队就是没有团队(本博主博文《 打光棍:有利于科研不利于教学 》之观点)。 科学研究本质上需要吹哨听哨的生产队体制,但我们的科研体制和机制又鼓励甚至逼廹人人都要吹哨,听哨是没有出路甚至活路的。 “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 在我们国家,科研评价,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在很多部门或单位的人才申报和职称评审中,都要考察项目和论文,项目只算主持的,论文只看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因此,以第二身份参与的一个千万量级的大项目,尽管分担的经费超过百万,但若用于人才申报和职称评审,作用几乎是零,还不如以主持人身份承担的一个区区万元量级的小课题管用;以第二作者发表 nature 或 science 论文,也可能不如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管用。另外,在 “ 官大学问长 ” 的大气候下,吹哨的最大诱惑还在于是一种个人价值的认可和实现,因此,诸多聪明的单位拿出了院长、处长等吹哨岗位留住或引进了所谓的学科带头人。吹哨,不仅是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更可带来发号施令的惬意快感,利益面前, “ 同志们,跟我上 ” ;困难当头, “ 兄弟们,给我上 ” 。 个人要吹哨,单位或部门也要吹哨。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合作或协作,如果不是第一或主持,通常被认为是为别人做嫁衣,是很难引起领导们的兴趣和重视的。如,最近教育部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 “ 2011 计划 ” ),重点任务就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很多高校都在积极谋划建立跨校际航空母舰式的协同创新平台,瞄准重大科学问题,但从交流得知,各高校都强调必须 “ 以我为主 ” 。教育部可能又要枉费一片苦心了。 “ 中国的科研领域,难道患上了 ‘ 自闭症 ’ ? ” 依我看,中国科研领域的 “ 自闭症 ” 并不是后天患上的,它本来就是一种基因(见本博主博文 《 体制也是一种基因 》 ),我们本来就是一个人人都想吹哨、也必须吹哨的国度。因此,在科研领域实行吹哨听哨的大生产、大合作体制,无异于农村又回到了从前的生产队体制,我等小富即安的科研工作者切忌吃饱了撑的产生如此幻想,若真有宏大理想,建议充其量开一些 “ 夫妻店 ” 或招一些 “ 父子兵 ” ,当然,经常参加一些 “ 拉郎配 ” 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7053 次阅读|9 个评论
亥姆霍兹联合会与中科院将每年联合选拔资助5个联合科研团队
Helmholtz 2011-10-18 14:58
亥姆霍兹联合会与中科院将每年联合选拔资助5个联合科研团队
亥姆霍兹联合会与中科院将每年联合选拔 和资助5个联合科研团队 8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北京中科院本部会见了来访的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Mlynek教授等一行。白春礼院长与Mlynek教授共同签署了《中国科学院-亥姆霍兹联合会关于共建伙伴研究团队的合作协议》。 根据本协议,自2012年起,两个机构之间每年将在能源、环境、医学与健康、关键技术、物质结构以及航空航天和交通等六个领域,公开选拔和资助5个联合科研团队。 实际上,作为拥有18个德国的国家实验室的亥姆霍兹联合会,以其32000人和33亿欧元的年度经费,是无论人数与经费方面都排欧洲第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的多个科研院所、尤其是高能物理所、近代物理所、等离体所以及上海光源等大科学研究单位跟德方的单位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密切合作。双方共同认为,“伙伴团队合作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推动和彰显两家机构之间长期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个新设立的合作伙伴项目,每个项目为期三年,德方将向每个德方的项目团队每年提供10万欧元的经费,中方将提供30万元的国际合作经费。据悉,亥姆霍兹已经与俄罗斯的科研团队建立了40余个这样的联合伙伴团队。 出席会见和签署合作协议的其他双边人员还有: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研究员、欧洲处处长房强、亥姆霍兹联合会干事长Rolf Zettl博士、战略与国际合作部Dittmer博士以及亥姆霍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何宏博士,等等。 科技部主管基础研究的陈小娅副部长接见代表团,并对未来的双边合作表示支持与关注 国家基金委主管国际合作与大科学的沈文庆副主任接见德方代表团,双边表达加强合作的意愿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4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合作:政府扮什么角色?
热度 7 SNPs 2011-9-16 11:09
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比如“两弹一星”之类的项目,一定要由政府主导,由领导来组织“联合攻关”。以政府主导的合作项目常常是用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也的确很有效。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都有通过国家资本来扶植支柱行业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业等)。(参考博文“ 好资本主义 ”) 可是,由政府出面用来组织创新性的科研是否可行?基因组工程不也是美国政府组织的吗? 我 读过一些介绍人类基因组工程的书 ,也和一些直接参与了人类基因组工程的科学家(HudsonAlpha的Rick Myers, R10K顾问David Cox等)聊过,具他们讲,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启动也是科学家自发的合作,一开始并不是政府的组织。在“民间共识”基本建立起来以后,才有政府的资金参与,扶植。 政府能提出一些目标性的口号:“亩产万斤”“大炼钢铁”“向癌症宣战”“登月飞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等等。政府的确很难主动地去启动一个创新性的科研合作攻关。 为什么?因为政府官员毕竟不是科学家。 那么,政府能做什么?政府该如何促进科研合作? 政府能做的主要是给创新性的科研合作制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及时发现机会,不失时机地投入资金。其实,我也是仅能笼统地说说,具体如何做,我也不知道。不在其位,不某其政。 过去几天连续写了一些有关科研合作的 博客文章 ,科学时报的编辑想多了解一些情况,写个专题,所以我也多想了想这方面的事情。 所谓“政府应该给科研合作创造合适的环境”不是要去硬拼凑出一个合作团队来,那样多半不会成功。所谓合作环境就是鼓励有效的跨行业合作,鼓励强强合作,鼓励双赢的合作,鼓励公开,公平,透明,互信。一句话,要鼓励合作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竞争。 合作需要无私,给予,迁就对方。而这样的行为在今天诚信度普遍降低的大环境下就太难得了。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518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合作强强易,弱弱难。
热度 14 SNPs 2011-9-15 09:38
前些天写了“ 国内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何其难? ”的博文,引起了一些兴趣。 今天,我们请来了斯坦福大学终生教授,现任Emory大学疫苗中心冠名教授,Ed Mocarski博士给我们研究院做讲座,题目是“Cell death pathways in development and host defense as taught by viruses". Ed 也是我们 R10K项目科学顾问委员会 的成员之一。几个月前,我们HudsonAlpha研究院的几个研究员还和他们疫苗中心合作申报了一个很大($5百万以上)的NIH课题,“利用综合手段(基因组,免疫组等高通量方法)研究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个项目正在审理中,估计我们得到资助的机会很大。 今天Ed的讲座主要讲病毒是如何“糊弄”宿主的信号传递系统,让宿主细胞“该死的时候不死”,从而使病毒能成功地繁衍后代。病毒可以通过其表达的不同基因来调控宿主细胞的存活,好死(细胞凋亡,Apoptosis),还是坏死 (Necroptosis): Ed讲课中展示的许多实验数据都是今年夏天刚刚获得的,而RIP3信号通路则是09年后才“热”起来的,而他已经在这个领域专研了二十多年了。能和他在R10K项目和宿主-病原体关系项目两个方面展开合作,是我们的荣幸。能赢得这个机会,也是因为我们的在免疫组库方面有技术优势。而且我们免疫组库的技术也是09年以后才成熟起来的。 这让我想到我们合作比较容易形成,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1)合作双方都是一个领域的佼佼者。都需要1+12的双赢合作; (2)合作双方不是在一个领域。他们是微生物免疫学方面的专家,而我们的专长则是(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 (3)合作双方有比较明确,透明,事先商量好的 合作模式 。 相对而言,国内科研合作比较难的一个原因就是合作双方在自己的领域都没有形成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所以要时刻防范对方“跳槽”和其他更强的团队去合作。这是一个阻碍合作的不稳定因素。 不是强强合作,就可能是强-弱合作,或者是弱-弱合作。强弱合作也常是同领域的大牛“分”一个小课题给地方上的“合作者”这样的合作并不能产生出最佳的科研成果。弱弱合作就更要担心自己的成果被独吞,所以合作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所以,合作的前提是把自己的独家绝活练好,有了一技之长,就有更多,更好的合作机会。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3775 次阅读|18 个评论
国内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何其难?
热度 47 SNPs 2011-9-4 23:07
有人利用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数据可以做出一份“友情联络图”(点图看链接): 这个图让在科研评估机构 Science-Metrix 工作的 Olivier Beauchesne 想到可以利用他手中的数据,做出能反映全球范围内在生物医学领域 科研合频率 的图来。如果有两个单位(两个城市)之间合作发表的论文,在地图上两点之间就有连线。连线密度越大,合作越多。下面是Oliver做出的“全球科研合作频率图”: 图中可以看到美国,日本,欧洲的科研合作都非常频繁。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合作就不多。 昨天我写了一篇有关 科研合作项目利益分配的博文 ,看的人不少,可是反应很淡(很少评论或推荐)。可见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生物医学领域,合作尤其重要。现在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那些要“赶超世界”的)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合作就势必存在大量重复,浪费。还有,临床标本需要很长时间来收集,不合作就表示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降低标本质量。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不合作都会给科研创新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 合作难,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去挣论文的第一作者,有好主意留着自己慢慢做。这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需要合作越难合作。要知道,你能想出的好主意,别人也能想出来。而谁最先去做了,完成了,先找到了答案,谁才是最后的胜家。 “牛人”有资源(钱),可是一般科学家怕自己的“好主意”被掠夺,所以合作途径受阻。没有经费,再好的主意也白费。有经费,没有好思路和标本,做了也是浪费。而 浪费了创新思路则是最大的浪费 。 国内的合作,很都是先建立私人感情,有了关系才有合作,谈合作也常常是在酒桌上。这样的合作首先照顾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成果最大化。 在美国,拿我们R10K项目来说, 现有的合作伙伴 有90%以上都是通过这个项目认识的,事先没有任何关系。而合作的基础就是相互依赖,共赢。同时要有透明的, 预先设计好的合作关系 。 在后基因组时代,靠个人和小团队创新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合作才是硬道理。单干,你就会发现自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被别人抢先发表的论文“扼杀”了。合作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不合作,你需要和全世界去竞争,合作了,才有可能让全世界和你比。 我在前些天的 一篇博客 里面提到,合作 “就要去有目的地编织一个价值体系,并让这个体系成为整个健康行业价值链中间的一个环节,而自己又能在这个体系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参与合作,自己就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优势,加强自己的优势。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机会成为别人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被容纳到合作项目中去。 常常看到国内的所谓合作都是同行之间的“资源分享”,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合作,合作方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是隶属,更不是给予的关系。合作双方都有对方需要而自己又没有的“绝活”。所以开创性的合作通常是跨领域,跨专业的。这样的合作关系也更牢固,因为不用去“防”对方,可以专心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在科学网上还注意到这样一个倾向,一讲中国在某个方面不好就会有两个方面的极端意见:一是辩解说没有什么不好;要么就是抱怨制度不好。其实,持这两种意见的都是空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实在的。在改变别人以前,先看看自己是否有改进的余地,先把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做好了,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别人了。 科研合作要从自己做起,不能怪环境,不能怪他人不识货。自己做得很优秀,才会有更优秀得人找上门来谈合作。如果少些怨气,少些院内院外,海龟土鳖之间的竞争,多些合作,多些和气,岂不更好?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26459 次阅读|51 个评论
评饶毅教授关于两岸合作论文地址建议 非常及时和必要
热度 7 chrujun 2011-8-14 20:12
评饶毅教授关于两岸合作论文地址建议 非常及时和必要 最近,饶毅教授为两岸学者论文署名地址问题公开了他致台湾“国科会”李罗权主任委员的信。信中建议大陆学者论文的通信地址最后为省市名,China(如Beijing, China),台湾学者论文的地址最后Taiwan,China。他的观点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对立。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行,因为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另外有人认为这是多次一举,因为多年来已经有大量标注Taipei, Taiwan的合作论文出现,已经形成了惯例。 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在近年来得以改善,就是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一个中国立场是两岸关系正常发展的保障。 因此,两岸学者的论文地址中都包含China(中国),符合两岸达成的共识。 饶教授的要求合情合理。 相反,原来的地址写法隐含了一中一台。这种做法虽然以前大量存在,但早已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重视,例如,蒋晓晖先生在“我国大陆学术性期刊作者英文地址栏涉台政治性错误及其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255do=blogid=233597 )一文中指出,大陆学术期刊台湾作者地址栏内有关“台湾国、一中一台、为台湾正名、两个中国、中华民国”的英文版政治性错误已经相当普遍和严重。如果任由这类政治错误泛滥,将产生严重影响。 在台独分子陈水扁的多年主导下,两岸合作论文地址中出现大量政治错误已经成了既成事实。在两岸已经取得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共识下,商讨双方都接受的地址写法,共同清除台独流毒的影响,非常有必要,也是正确的做法。 维护一个中国原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继续容忍台独的遗毒,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饶教授在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对两岸作者论文地址提出修改建议,值得支持和鼓励。虽然以饶教授一人之力恐怕不足以改变全局,但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磋商,探讨双方可接受的地址写法。 这将为今后两岸的科研合作创造更好条件,造福两岸人民。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409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尴尬的科研合作
热度 25 libseeker 2011-6-26 19:13
读嵇少丞先生《怎样为人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58664from=space ),“ 人们往往也注意到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很少帮助别人。例如,在地质学界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位学者在某山的某处采到新的岩石、矿物、化石或观察到新地质构造现象,其他学者知道后也想实地考察和采样,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进一步做些工作。当你问这位学者采样地点时,他却拒绝不告诉你,哪怕原先你以为你们是认识20年的朋友。 ”,“ 其实,不同方向的研究工作是互补的,是有利于科学深入研究的。拒绝告之其他学者论文结果具体的采样地点,这不利于同事之间的友好合作,也不利自己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被同行承认,甚至还有可能被人怀疑弄虚作假,否则你为什么不可以将你自己做过工作的部分岩石标本借给别人继续研究呢?除非你想掩饰什么你作过假的东西? 我和国外许多学者对此就不理解,让别人继续研究你已经做过部分工作的岩石样本,有利于你自己的成果的传播和工作被承认,何乐不为?举例说,若你在某种正常情况下不含金刚石的岩石中发现了金刚石,文章发表后同行难以接受,怀疑金刚石是污染混进去岩石粉末中去的。让其他学者接受自己成果的最佳办法就是让更多人在你采样的地点也采到同样的标本、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然后相互验证各自提出其成因模式,有何不好?”。 作为一读者,我赞同嵇先生的观点,同时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也颇为感慨。且由此联想到的是科研合作问题,现实中(尤其在我国)科研合作是尴尬的。 迟菲的科侠小说《武林包工头的诞生与发展》,“ 科研江湖是由很多帮派组成的,每个帮派都有一个掌门人,有的大一些的帮派还有一到几个副掌门人,掌门人下面有若干个弟子,大多数弟子都是拜师学艺几年学有所成之后,开始下山闯荡江湖,也有的弟子是在这个帮派拜师学上三年之后,又到其他帮派再进修。还有的弟子是学成之后继续留在本帮派,成为执事者,慢慢可以晋升为副掌门人。但因为一个帮派掌门人只有一个,所以要成为掌门人,就只有再自立门户了。还有的弟子是学成之后到其他帮派去成为执事者。 ”,“ 由于小罗罗们在一个帮派服役是有年限的,一般三年,多则五六年,所以很多小罗罗们到了年限之后就不想再在江湖上混了,就退出江湖,从事其他行业了。而有一些小罗罗到了年限之后则留在了帮派,成为了左右护法甚至副帮主。等熬到一定年头,有可能能够自立门户,成为新的帮派的帮主,或者当本派帮主金盆洗手时,会让帮派最有实力的人接手。也就是说,江湖人物的晋升是这样的:小罗罗——左右护法——副帮主——帮主——长老——武林盟主。虽然说左右护法比小罗罗生活要好过一些,但是左右护法的家庭负担比较重,小罗罗往往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而左右护法则往往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在这种情况下,连个茅屋都买不起。 ”。笔者以为,其中这折射了主流“科研合作”之现实,描述了“帮派”间的科研合作,尤其是“帮派”内的科研合作概况。 科研工作需要团队及团队精神 。何谓团队?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团队由5个重要的要素构成:目标(Purpose) 、人(People) 、团队的定位(Place)、权限(Power) 、计划(Plan) 。高校的团队拥有8个特征: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谈判技能、恰当的领导、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何谓团队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 引自:杜宗阳.科研工作需要团队精神. http://www.tianshannet.com.cn/content/2006-12/07/content_1450231.htm ) “ 但在现实生活中,科研人员中团队精神欠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科研团队中,论资排辈,只作‘鸡头’、难为‘凤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不仅相互之间不合作,而且相互封锁、相互拆台,使科研团队日渐分化为单个个体或很小的课题组,影响了科研力量的集成,也限制了资源共享,许多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科研课题的重复设置等均与这一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而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不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联合,是不可能出大的高水平的成果的。更有一些科研人员自己走出去‘单兵作战’,谋取一些小利益,急功近利。在知识经济时代,靠这种‘小打小闹’的‘单兵作战’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成果出现的 。”(引自:杜宗阳.科研工作需要团队精神. http://www.tianshannet.com.cn/content/2006-12/07/content_1450231.htm )如上所述“现实”有没有?笔者以为,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表象上看,“科研合作”如火如荼,形势大好。其实并不见得,比如其中也许有不少“科研合作”可能处于“名誉合作”或“虚拟合作”,甚至虚假合作。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有多少真正实际参与了课题的研究?不能实际参与的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有的是不需要实际参与(借“名头”用一下),有的是不让实际参与(涉及利益分配等问题),有的是课题组成员没工夫实际参与(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至于已发表的科研论文中的“合作”,有多少是真正由“科研合作”产生的成果不得而知。 关于科研合作,知易行难。也许可以说,无论是个体的科研人员,还是科研机构,都知道科研合作的重要性,都有科研合作的愿望,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心想事成”者并不多。比如有关科研政策只认可(或主要认可)“独著”、“第一署名人”、“第一署名单位”、“科研项目承担人”、“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等;若干“科研合作”成果,如果遇到要厘清具体谁谁做了多大贡献,科研合作者间“自相残杀”时有耳闻。“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文化,这点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科研合作”较“国外”(部分国家和地区?)逊色若干。 科研合作需要团结友爱,欲有“大成”则需有“大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科研生态会更加和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行走于科研江湖者明察、谨记。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9566 次阅读|57 个评论
从“房谋杜断”说开去
热度 5 sqdai 2011-6-18 09:06
在汉语中,“房谋杜断”是一个不常用的成语,说的是在领导层或合作伙伴中,有的人善于出谋划策,有的人则临机善断,二者相辅相成,方能相得益彰、成就大业。 这个成语涉及唐初的两位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 579 ~ 648 ),贞观元年( 627 年)为中书令,任尚书仆射,监修国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谋臣,贞观律的主要制订者;杜如晦( 585 ~ 630 ),任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唐初规章制度的制订者之一。他们在朝廷中是李世民的左臂右膀,重要性仅在重臣长孙无忌之下。 房玄龄是一位忠心耿耿的“智多星”,一脑袋的 idea ,给正在谋求乱后大治的李世民出了很多好主意,此人性格平和,但做事决断能力稍差;而杜如晦则性格坚毅,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迅疾地做出正确判断,并雷厉风行地实施,但是为人处事偏于急躁,谋划能力稍差。李世民知人善用,把两人组合起来,形成“绝配”。遇事先请房玄龄拿出主意来(有时会冒出好几个主意),然后由杜如晦当机立断,最后李世民听取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迅速批准,形成决策,在统辖的范围里实行。可以说,房杜二人对于实现“贞观之治”功不可没。 古为今用,我们以此来考察一下,在科学研究中,如何知人善用,如何形成正确决策,如何寻求合作者,如何实施“房谋杜断”。 这里举两个实际例子: 我们知道,中科院力学所成立于 1956 年,在“文革”前的十年,是它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出人才,出成果”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这当然出于诸多因素,但其中正副所长钱学森、郭永怀先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按贝弗里奇对科学家的分类,前者属于“浪漫型”;后者属于“古典型”,他俩在一起,可谓“绝配”。 他们的共同点是:有极好的学术底蕴,且爱国敬业,心胸开阔,勇于创新。然而,钱学森的性格较为外向,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方向,进行开拓性的工作;郭永怀的性格偏于内向,善于看准方向后进行条分缕析,精密地计划、落实。建所之初,他们针对当时国家的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特点,共同为中科院力学所的发展制订了发展战略;由于钱学森先生同时担任国防研究的领导人,他每周只到中关村一次,就重要问题提出决策性意见;而每周到研究所上班七个上午的郭永怀先生就担任了层层落实的重任。他与全体研究人员一起,部署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工作,切实地抓了计划的执行和检查工作,因此,在力学所,高速空气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爆炸力学、燃烧力学、岩土力学、物理力学、电磁流体力学乃至先进测量技术等方面很快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如此,他事无巨细,全面关心研究所的发展,甚至细致到新建的图书馆的总体安排和布置。 最近,我读《“两弹一星”元勋传》,发现在 1960 年代初期创建的核武器研究院里有一对科研的黄金搭档:于敏先生与何祚庥先生,他们共同参与了核武器(特别是氢弹)的理论研究工作。 他们的共同点是:善于从大局出发,用基本一致的观点和方法,宏观地把握科研方向。区别在于:于敏性格内向,木纳于言,喜欢周密思考,数理基础扎实,善于分析复杂问题、抓住本质,穷追不舍;而何祚庥则性格外向,兴趣广泛,思想活跃,能言善辩。他俩同处于一个办公室。出现的画面常是:于敏伏案钻研,时而缜密思索,时而奋笔直书;而何祚庥则把双脚搁于书桌上,昂首观书,一有灵感,随兴而发,回过头来与于敏说话,或发表见解,或求教对方。于敏经常受到一些启发,迸出思想火花。一般说来,何祚庥的思考不如于敏周密,工作不如于敏细致,因此,对于敏非常佩服,凡有大事,都让于敏拍板。两人各有所长,各知己短,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合作愉快,遂成有名的黄金搭档。 当今的科研工作越来越复杂,科研活动的社会性越来越强,因此,形成攻关团队时,采用“房谋杜断”的策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辞海》;《科学研究的艺术》;《“两弹一星”元勋传》。 写于 2009 年 12 月 20 日晨 修改于 2011 年 6 月 18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9720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学研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热度 1 flybirdissas 2011-5-5 22:53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即便是同一个学科,分枝也是多得数不过来,而我们在研究工作大多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对于一具体的研究个体很难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也无法创造多学科研究所需的条件。因此在学科相互渗透的今天,合作与交流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我深有感受,实际上我绝大部分工作是与别人合作完成的,脱离合作,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无法开展。 然而,我的交流与合作基本与国外进行的,国内虽然一直在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所谓团队作战,然而没有可行的政策和机制保障,很多合作和交流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基本是空的。这里面直接的原因是合作者的要求都太高,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合作中所做贡献,从而导致合作不能正常进行甚至流产。所以所需的政策或机制,就是能让合作者能客观评价自己在合作中所做的贡献。通常一篇论文或一个奖,只有一个第一作者或第一获奖者,正常情况下,合作中的贡献是有大小区分的,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出现很难区分的情况,然而中国的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论文的数量却日益增加,这不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特有的中国科研合作机制的体现,它反映的内在问题是中国的合作机制不键全。 我的合作与交流基本上是与欧美西方国家进行的,我觉得人家的特点是只要你有idea,就可以进行合作,并且能客观对所作的贡献进行评价,这样不会产生诸如论文署名问题。比如我现在在美国Missouri做合作研究,合作的基础是我有想法,这里有试验材料和实验设备,尽管试验材料很重要,但是美国人完全认同Idea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发表论文时我作为第一作者是没有疑问的。尽管这样,美国合作者并没有消极对待这种合作,在试验条件上还是尽力支持和保障。记得有一项测试工作本试验室无法进行,我联系了Iowa 州立大学的一个试验室,试验试验室的Leader McClelland教授很高兴我来做,我给他的承诸是如果发表相关论文,他将作为coauthor; 然而Missouri离Iowa大约有500公里,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公共交通不发达,因为大家都有私家车,长途旅行则选用飞机和租车的方式,我要去一趟Iowa,交通问题很大,都是小城市,坐飞机也不方便,Missouri的合作者Keith教授最后决定开车送我去,由于我没有美国驾照,他坚持一个人开,一周后他又来接我回去,一个往返需要10多个小时,我真的很感动。这样的合作才是真诚的,他原意为我做事情,我也乐意毫无保留的为他做事情。美国人也不傻,虽然这次论文署名不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可是他们可以利用这种思想独立地开展以后的工作,也就是提供了新的切入点,难得这不值得吗?! 在国内即便有合作,合作者很难坦城以对,似乎大家都相互提防,甚至相互排挤;我完全同意科研中也存在Competition,需要必要的defense, 但是要确定是必要的defense,无谓的defense最终会限制相互的发展。国内合作难的问题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我很难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每个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并建立相应的合作方法,当合作成为常态的时候,我想我们的研究效率会大幅提高。 前不久,我要处理一批数据,需要计算机处理,但没有现成的计算程序,如果我自己编的话(Matlab),可能需要几天时间,且还不能保证程序正确运行,我请加拿大的一善于软件编写的合作者做,我只提供程序的功能和要求,没想到他用了不到半小时就搞定,而且程序比我想的简洁高效得多。他说,这是他的专长,我们应该做我们善长的。
4167 次阅读|3 个评论
谈谈我所了解的科研合作
热度 11 chenbinmse 2011-4-25 21:52
如果时光回溯到一二百年前,我们会发现那时的很多科学家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做出很多科研成果,我们学到的很多定理就是以他们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反观现在,由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学科的划分更加专业和细致,一个人很难有精力涉及好几个领域。如果我们想把自己的领域 做深做透 甚或有些 突破 ,那么相关领域内或者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呢。根据从朋友那里了解到的(或许有所片面),国内的科研合作氛围不是很浓厚,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 评价系统 只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贡献,合作作者的贡献很小或者不考虑。自然而然的,很多人就不愿合作了,而是倾向于自己申请大项目来购买相关仪器,问题就在于购买的仪器不是自己的本行范围,既不可能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浪费了钱财。下面谈谈我所了解的一些良性循环的科研合作的例子: 日本:说起日本,可能它的科学基础研究不如美国,但大家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它的技术实在是太强大了。日本最大的资助项目NEDO,额度很大,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要想申请该项目,必须要有好几个科研研所和大公司共同参加,制度规定你 必须找到合作单位 ,即使你非常不喜欢那个合作单位。比方说我所参加的SiC高功率器件项目,除了我们所之外,还有诸如丰田,三菱等大公司介入。研究所研制出好的产品原型,最后由公司做出实际产品,各自发挥出自己的 最大功用 ,最后日本政府也看到自己投的资金得到了实际的产品。 意大利:去年有机会去德国开了个会,会上看到一个来自意大利的课题组做出了很好的成果,而且他们所做的也是我所关注的领域。于是,吃饭的时候,我和他们其中的一个聊了聊天。我说:“你们既生长出了好的材料,又把表征工作做得深入透彻,得到了这么好的结果。你们是如何做到的?”他非常高兴有人欣赏他们的工作,他说其实他们组只是做材料表征工作的,有很多这方面的仪器,但他们从来不做材料生长,材料是由另一个单位的课题组提供的。我又问道“他们很乐意给你们提供样品吗?你们从来不用担心样品的来源吗?”他回答的很轻松“不是他们乐不乐意,而是他们必须要提供样品,是制度规定了的。我们把我们的表征工作做好做透,他们把他们的材料生长好, 互不干扰 ,而且我们表征所得到的结果反馈给他们,又能帮助他们寻找更优越的材料生长参数。” 澳大利亚:在申请fellowship或者奖学金的时候,澳大利亚是这样评价作者的贡献的:第一作者加8分,非第一作者加6分,也就是说只考虑第一作者和非第一作者,这样合作作者也不用考虑排名的先后次序了。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作者和非第一作者的 差距很小 。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不愿意合作呢?反正样品放着也是放着,拿出去让专做表征的组表征一下,既能得到相关的材料信息,最后发文章什么的,也能得到加分。 以上只列举了一些我所知道的情况,不是说他们多愿意合作,而是科研制度和评价系统决定了他们只有合作,才会有更大的双赢。他们也没有失去他们自己的本行,况且合作让他们更有精力专注于把自己的本行做深做透,赢得他们自己本行的国际认可。从国家层面上讲,也避免了重复投资,不用把每个课题组都建设成 大而全但缺乏特色 的组。
个人分类: 纸上“练”兵|11276 次阅读|26 个评论
波士顿开会所发生的巴士奇遇
yaoqizhou 2010-10-17 22:17
《巴士奇遇结良缘》是1977年的香港电影。我可能是在高中时看的。这是一个老套的英雄救美女的故事。但巴士是指Bus(公共汽车)还是看完电影后第一次才知道,所以对题目的印象很深。在大学里时只知道读书,过得平平淡淡,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巴士奇遇。感觉人生好象还缺了点什么。 这一次,受同事鼓动,我决定 《克服恐惧,大胆走出自己研究方向的舒适区》 。参加了在波士顿举行的生物统计专业的 《基因分析第17次专题讨论会》(GAW17) 。这个系列专题讨论会是专门用模拟的数据来测试各种统计方法。主要是测试它们能否发现那些基因突变(genotype)和某个生物表像(phenotype)有对应关系。大多数统计方法试图直接把基因突变和表像关联起来。但事实上,基因突变是由于导致了蛋白质性能的变化才引起了某个生物表像,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 所以我希望能找到合作者,让他们试一试能否用得上我们在蛋白质方面发展的方法,看一看能否改进现有统计方法的敏感性和正确率。 也就是说,去那儿卖我们课题组的产品了。 这一次,我不仅仅要克服走出自己研究方向舒适区的恐惧,还要克服上星期骑自行车事故引起脸上带几处伤的难看,更要紧的是我的同事因为家里有急事,去了半天就回印地安那了。也就是说我孤家寡人,没有一个认识的人。第一天是分组讨论。我分进的那个组的成员们对我的东西有兴趣、认为有用。但没有人确定怎么用得上。第二、三天是每个组的代表上去介绍、总结组内论文的方法和结果。大部分时间是坐在那儿听着。中场休息和论文张贴期间,我主动和一些人打招呼,介绍自己的工作,也没有什么效果。倒是在和三个人分别交流后,证明我脸上的phenotype是经常发生的。不过这和我的genotype关系不大,我应该没有那种爱冒险的基因啊。 第三天(星期五晚上)是散伙晚餐。是由巴士带我们去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去吃晚饭。我独自一人坐在前面靠窗口的位置。看着窗外的雨点,体会着秋天的冷瑟。大多数人有伴,有说有笑地经过我旁边的位置坐后面去了。我干脆拿出我的“爱她去(itouch),看我的伊妹儿了。 忽然,有人问我可否坐在我边上。我马上说,当然可以。抬头发现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我收起 itouch和她交流起来。发现她可是个中国通,1982年就去中国收集样本用于研究肠癌发生率和海内外华人饮食结构的关系。而她的丈夫则在1974年就去过中国了。我赞叹不已之后,开始做此程的最后一次推销。不料,她显得挺兴奋,说她和合作者研究引起乳癌的蛋白变异,找了几个方法都不工作,可以拿我们的方法试一试。她说回去之后就把数据给我寄来。我心想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合作这事跟找对象一样,真是勉强不得,一定要匹配,互补才行。找一个好的合作对象真是要靠运气和缘分。当然,这次巴士奇遇能不能结下科研合作的良缘还要看我们的方法能否英雄救美了。不管怎样,我有了次巴士奇遇,人生又丰富了一次。
个人分类: 忆旧思今|883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和什么年龄的人做研究-35岁
cwhm 2010-5-17 05:57
盖博士在博文《 科研合作如何 事半功倍? 》提到怎么选择科研合作者,提出了很不错的原则,比如别选偷你Idea的人,别选择不尊重deadline的人,要选择优势互补的人,要选择重视团队工作的人这里我想说的是年龄也是个指标,要选择和35岁的人做研究。 为什么要选择35岁的人来做研究呢,因为纵观很多学科,35岁是一个人最高产,最有成就的年龄,很多学者在35岁左右做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当然也不乏一些20多岁在读研究生期间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也不乏50岁之后才大器晚成的,但是统计来讲,35岁是一个人科研的黄金期。 35岁作为创造性黄金年龄也是有根据的,科学的创造性是在知识的继承的基础上的突破,而35岁刚好是我们经验、知识、能力积累到一定的突破临界点,而我们的思维,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还没开始走滑坡路,再早,我们知识积累不够,再晚,我们思维已经滑坡,所以35岁是科学家最辉煌的年龄。 所以在读研的时候尽可能选择35岁的导师,科研合作多和35岁的学者合作,也希望国家的科研资助也多资助年轻的35岁学者,35岁应该是科学界的钻石王老五香馍馍 补充:35岁只是一个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黄金年龄 上面两幅图来自王通讯发表于CHINESE TALENTS的文章《 人才最佳创造年龄规律 》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328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念好科研合作这本难念的经
qilin2008 2010-5-5 16:08
在科研中总会有人找上门来谈合作。提出合作方常常 封官许愿 说只要你用少量时间提供或测试样品,就给你第二作者, 至少能发 Science 。你脸上浮现出微笑,心想又有一篇文章 进账 了 且慢产生幻觉! Kathy Barker 在 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 中写道: 好的合作是科研中最令人享受的收获之一,但坏的合作是令人困惑的、浪费时间的,甚至令人不时感到彻头彻尾的痛苦。 令人困惑的、浪费时间的? 导师出去开会,逢人便谈合作,一拍即合。你不知道他们是 拍脑袋 说着玩玩的还是严肃认真的,屁颠儿屁颠儿地合成了无数样品四处分发,或者给对方测试了大量样品、提供了数据。可是付出时间和劳动后,不知怎么就没有下文了。对方不主动沟通,你也不能找对方 讨债 ,难受不难受? 彻头彻尾的痛苦? 你开发了新材料,发现有优异性能,正准备详细研究。别人求你提供样品,你毫无保留地给出未报道的样品和数据。对方急吼吼地作了后续实验,从他们的角度写了文章,准备 抢跑 。你找对方理论: 样品是我发明的,优异性能是我发现的,凭什么你们的文章先发? 对方说: 你只是 提供 了一个样品。我到超市里去买一个样品,也要挂超市的名字吗?如果你同意我们投稿,名字还在;如果不同意,名字去掉! 别人合成了新材料,见你的实验室有专门仪器,便恳求你给他测试性能。你惊喜地观测到从未报道的奇特现象,做着发 Science 的黄粱美梦。合作方拿到数据后,在第三方的仪器上证实了这种现象并得到更精确的数据。结果第三方写了论文,你的名字不在上面。你愤愤不平地找他们理论道: 现象是我首先发现的,为什么没有我名字? 第三方却说: 这篇文章里哪个数据是你的?我们用自己的数据写文章,还要你同意吗? 不愉快的合作发生后,困惑和痛苦都无济于事。各方都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描述 事实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没有哪个学术道德法庭能去评理。就算世间有学术法官也 清官难断家务事 ,于是就产生 Kathy Barker 所说的 被欺骗、被伤害 的感觉。更多时候,只能 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 了。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些合作都没有按照规范来。 美国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会编写的 Making the Right Moves 第十二章提到在合作前就要讲清楚合作目的、研究范围、合作双方的期望、合作 产品 的形式、具体分工和时间期限是什么。要商量好署名,包括谁是第一作者,甚至要以书面约定的形式记录下来。 奇怪,合作还没有进行就要谈 分赃 了,这庸俗吗?脸皮拉得下来吗?美国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On Being A Scientist 写道: 最好在研究开展的最早期就坦诚、公开地讨论如何分享功劳,这样能防止以后的麻烦。最好的做法是对所有合作者讲清楚署名标准。 不说清楚分工会导致 一笔糊涂账 。导师叫两个学生合作实现一个点子, 先做了再说 ,结果不是两个学生大眼瞪小眼不知该干什么,就是狐疑这篇文章算谁的。再比如有的研究者叫别人给他合成样品,然后 发包 给第三方测试,却不说清楚谁当 操盘手 。结果要么谁都不整理文章,要么各方都认为自己作了重要贡献,抢着要写文章。 科研合作 不但要坦诚和公开,更要有礼节,不要 越界 。科研有 界 吗?当然有啊。比如发起合作方是一直作某课题的,他想出了点子、发明了样品,请你作辅助性测试。你怎能未经同意,从自己的角度写文章,把别人的首创发明 包 进去呢?又怎能自作主张,拿别人未报道的样品做自己想出来的 兴趣题 ,抢先发表 自己的结果 呢? 说到底,很多合作问题是人品问题。 Making the Right Moves 一书谈到好的合作者有几个特征:( 1 )诚实:事先说清困难和条件,虽然这些信息可能把对方吓跑;( 2 )开放:和合作者保持联系,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 3 )公平:谁的功劳就给谁,不抢功;( 4 )勤奋:合作时全力以赴;( 5 )尊重:感激合作者的贡献,不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贡献最大;( 6 )可靠:按时递交承诺的 产品 。 随着学科交叉化、分工细化和国际交流频繁化,课题组内部、课题组之间和国际合作不可避免,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必然越来越多。我认为与其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中记住血的教训,还不如强化对 科研合作 规范的认知和执行。 防患于未然 ,只有加强规范、注重礼节,才能把 科研合作 这本难念的经念好。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359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2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多力量大-- 来自Cell / Nature / Science 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署名的启示
hucs 2010-2-20 12:58
人多力量大 -- 来自 Cell / Nature / Science 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署名的启示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学术科研既要有好的、新颖的 Idea ,又要善于进行国内外合作,抱团发展。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啊!毛主席早就如此教导。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团队每个人的贡献。 合作与分享,这是我一贯倡导的。不仅要在学术领域大力倡导,社会各领域皆是如此。 另外, Science 做人做事的小技巧 twin 原则,让人很舒服又有满足感。做学术,要会做事,也要会做人。 做官,也是如此,虽然我不是官。 (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27/5968/1000 ) (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sci;327/5968/1004 ) 想想自己,学术等领域一直不够 lucky 。要好好反思。 有机会还是希望合作发表我们的 CHF 、 OOH 、 PAF 等英文稿。由于前面的文稿未能发表,后面的又受影响,自己的热情、积极性和信心等都受影响。 附件: 中国科学家发现生命新陈代谢 乙酰化 奥秘 2010 年 02 月 20 日 08:46  来源:科技日报   今天出版的国际权威刊物《科学》,同时发表两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对乙酰化作用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赵世民和雷群英等人发表的两篇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开辟了代谢研究的新领域。   据介绍,构成人体最基本结构与功能的单位是细胞,细胞主要通过蛋白质执行复杂的调控和信息传递功能。而在执行前,往往需要先在蛋白质分子链上接上某种分子或分子团,称为蛋白质的修饰。 乙酰化修饰 即在蛋白质分子链上嫁接上一个乙酰基分子是蛋白质最主要的修饰方式之一。修饰后的蛋白质可以对细胞内的各类通路进行精确的调节与控制,完成对基因所发出的 指令 的执行过程。揭开蛋白质 乙酰化修饰 的机理之谜,将为破解蛋白质修饰规律的生命之谜打下重要基础。   此项研究鉴定出大量乙酰化修饰蛋白质,譬如在人的肝脏细胞中有超过 1000 个蛋白是被乙酰化修饰的,其中超过 900 个是新发现的,改写了传统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首次发现乙酰化普遍能修饰代谢酶,并且能调节代谢通路及代谢酶的活性。在代谢器官如肝中代谢酶可被高度乙酰化。此项研究为药物或维生素的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还发现在从低等原核生物到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哺乳动物,乙酰化对代谢的调控,都是普遍存在的,同时这一过程在生命进化过程中一直保存下来。   鉴于现在人体 80% 疾病与代谢有关,《科学》杂志的评论认为:该研究为开发调控代谢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包括肿瘤在内的新的治疗手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 王春 ) 美《科学》杂志罕见同时发表两篇中国专家文章 2010 年 02 月 20 日 00: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 2 月 19 日电 ( 邹瑞玥 ) 美国当地时间 2 月 19 日,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罕见地同时发表两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其中关于蛋白质向能量转化过程中 乙酰化修饰 的重要发现,对肝病、肿瘤等代谢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开拓性的思路,生物医学研究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19 日,该项目的课题组负责人在此间介绍了此项研究在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意义。两篇分别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流》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的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   据介绍,人体好比一个 战场 ,细胞就是士兵,维持着人体的基本功能; 赤手空拳 的蛋白质被乙酰 武装 起来后,才可以变成为人体 作战 的士兵。嫁接上一个乙酰基分子,修饰后的蛋白质就可以对细胞内的各类通路进行精确调节与控制。   乙酰调控蛋白质活性变化,使其中活跃、不活跃的部分相互平衡。而当平衡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代谢疾病。据了解,人类疾病中与代谢相关的占 80% ,包括肝病、肿瘤等。如果研制出一种药物能使乙酰 改邪归正 ,对细胞进行正确调控,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    教科书中关于代谢调控内容将有可能被改写,乙酰化修饰的概念将可能成为代谢调控新内容 ,相关负责人赵世民介绍说,细胞蛋白、代谢酶等大量非细胞核蛋白的乙酰化修饰,都是在研究中首次得到确认。   《科学》杂志以如此大的篇幅聚焦一个科研成果,实为罕见,充分显示了该研究的开拓性意义。《科学》的评论文章称: 了解赖氨酸乙酰化是如何调控,以及改变蛋白质乙酰化对特定细胞通路的影响,对人类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成为海洋细菌特别科研专项的合作伙伴
helmholtz 2009-12-20 20:03
增强了不伦瑞克的科学地位,促进了科研协作网络建设 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将从2010年1月1日起将资助三个特别科研专项,不伦瑞克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将参与其中。这些特别专项(SFB)分别覆盖了作为重要的海洋细菌一支的Roseobacter菌,免疫系统的通讯以及肝癌研究。每个科研专项都有全德范围的多个研究机构共同参与。总体来说,HZI以及不伦瑞克-汉诺威地区从中受惠甚多。 HZI的“微生物通信”科研团队将作为合作伙伴参加跨地区的科研专项“Roseobacter菌的生态、生理及分子生物学- 一类全球重要的海洋细菌的系统生物学的理解突破”。“这是第一次认识到有必要对这类细菌进行详细的研究”,HZI科研小组负责人艾琳娜.瓦格纳-多布勒说( Irene Wagner-Dbler )。“这些研究可使我们掌握很多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信息。” 她的工作组在SBF专项中研究细菌与藻类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通讯。奥尔登堡大学与不伦瑞克技术大学共同负责这个研究专项。在HZI之外其他参与合作伙伴还包括德国微生物和细胞组织资源收集库以及哥廷根大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所的基因组分析实验室。德国科学基金委将向这个跨地区的专项投入4年共920万欧元的经费。 再一个研究专项是“免疫系统的通讯”。来自HZI、马格德堡奥托-冯-格里克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马格德堡莱布尼茨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免疫系统中信号是如何在细胞间传递的。HZI的科研人员所研究的是调节性T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我们将第一次也是系统地确认那些蛋白质,搞清它们是怎样调节这些重要的T细胞活性的”,HZI“细胞蛋白质组学”科研组的负责人洛塔尔.延希( Lothar Jnsch )说到。引人注目的是,这项就蛋白质网络进行的昂贵的试验研究将不仅采用人也将采用小鼠作对象。与HZI的“实验免疫学”科研组一起,科研人员希望了解这些特殊的T细胞的调控机制,并找到药物的作用靶点。 德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第三个跨地区特别专项是“肝癌”。重点是要针对这种世界上最常见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癌症找到新的预防、治疗和诊断方法。在HZI之外,其他伙伴还包括汉诺威医学院与海德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在今后四年时间里,1120万欧元将投入到这个联合科研项目之中。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3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OCABFE:中美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桥梁
wangyk 2009-10-31 05:39
王 应 宽 2009-10-30 UTC-6 CST UMN, St Paul 博主按: 此文系应好友 UC Davis 的潘教授之邀写成的一篇交差短文。今年 6 月在 Reno 开会期间,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的邵参赞应邀参加 AOCABFE 年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当他了解到协会如此有活力,每年开展很多有利于中美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活动,很感兴趣。于是要求时任 AOCANBFE 主席的潘教授给他提供一份简要的文字材料。潘教授是大忙人,总挤不出时间来办这等小事,加之,据潘教授本人说:出来时间太长,不写中文文章很久了,感觉中文不系很好啦(用广东普通话说效果较好),所以要我帮他这个忙。我虽然中文还过得去,但对协会那些事儿了解不多,今年也才比较多的参与协会的工作(被聘为 China Regional Director ),只能根据自己有限的了解对付了这些文字,由潘教授修改定稿。此文系经潘教授修改后提交给邵参的版本。贴于此,仅作资料留存。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中美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桥梁 一、历史、宗旨及日常活动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英文简称 AOC ,下文简称协会)于 2001 年在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成立,英文网站 www.aoc-web.org 。协会是一个独立的、非政治性的、非赢利的由全世界农业及农业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团体。协会将致力于为社会进步、行业发展和会员服务做贡献。 协会的宗旨包括: 1 )构建全球华裔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之间的网络,加强信息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 2 )促进中美教育人员交流; 3 )促成技术转让; 4 )推动行业发展。 协会下设董事会,由主席、副主席、各专门委员会主席、委员及区域负责人等组成。协会的主席由会员选举产生,实行轮值任期制,任期一年,一般不能连任。自协会成立以来,先后已有 7 人担任协会的八任主席,包括张乃迁(第一、二届)、张强、唐炬明、张瑞红、杨秀生、杨成海、潘忠礼。现任主席为王玲娟,新当选的下任主席为兰玉彬。协会具有完备的章程和组织程序、健全的机构、规范的财务管理和出版物。 协会的日常工作包括发展和管理会员、维护和更新网站、出版会讯、筹集资金、组织召开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等。协会董事会每两月定期召开远程电话会议 (AOC Board Teleconference) ,讨论协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每次会议都有正式的程序和议题,会前有书面的会议议程,会后形成书面会议纪要。同时,协会由专门的班子负责出版会讯 IMPACT ,及时报道协会的重要活动安排、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以及会员的学术活动等。协会还建有自己独立的网站,由专人负责网站的技术维护和内容更新。协会与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协会( ASABE )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协会设立在 ASABE 的常驻代表,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并且每年在 ASABE 学术年会期间,组织召开协会自己的年会,还与 ASABE 共同主办中国学术交流( China Exchange )分会场。协会的活动经费并不充裕,主要来源主要是会员的会费和社会赞助。其中中国在美国各领馆给与了积极的支持。由于经费有限,协会工作人员全部是热心的志愿者,尚没有聘任专职的工作人员。 二、与中国相关机构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合作 1 通过年会构架合作和交流的桥梁 协会每年组织一次年会。在 2009 年的年会上,有 100 多位会员和中外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了各项活动。在年会上各位会员以及学生会员会进行广泛的交流。其中主要活动内容包括: (1) 协会工作成就总结和工作计划制定。 (2) 组织学生活动。其中包括学术交流,网络建设。通过邀请中国使领馆的有关负责人同学生进行交流,并介绍国内的发展现状。在 2009 年的年会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的邵巍参赞对协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协会的工作给与了大力支持,并对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协会也同时邀请优秀的教授和科学家与学生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经历,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3) 组织中国交流会。交流会通过邀请各国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学生共同探讨和分享他们同中国在合作和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同国外的交流献计献策。 (4) 表彰优秀的会员和学生及优秀的学生论文。在 2009 年的年会上包括中国的多名研究生学生会员受到了表彰。 (5) 同各国的有关协会进行紧密合作。在协会的年会上,协会组织各种协作会议。例如,同美国生物与农业公程师协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的协作会议,共同促进再教育和科技的合作与交流。 (6) 建立基金会。基金会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有关学会(如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大学、公司和会员的捐赠。基金主要用于表彰优秀学生和支持学生以及协会的各项活动。 2 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合作创办国际英文刊 IJABE 协会自成立之初,就与国内最大的农业工程专业学术团体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建立起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每年两会互派专家、代表团互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组织的学术年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及其他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都邀请 AOC 的会员代表参会,潘忠礼张瑞红夫妇更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常客,经常应邀赴会并做大会报告。 AOC 主席或亲自到会,或致贺信。两个学会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双方经过近 5 年的酝酿和共同努力,终于在 2008 年合作创办了中国乃至亚洲农业工程领域唯一的一本基于网络开放存取的专业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JABE), 中文刊名《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该刊的创办对促进中国与美国以及中国与世界农业工程界的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已被写入 2008 年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国际英文刊 IJABE 是一本经同行评审的高端学术期刊,成立了由来自 30 个国家的权威专家组成的国际化编辑委员会,具有完备的学术规范,由中美两国的专家担任栏目主编,履行严格的同行评审,进行论文学术质量把关。该刊 2008 年出版 2 期,自 2009 年变成季刊,每年出版 4 期。目前已经出版 2 卷,共 5 期,累计刊登了来自十余个国家作者的近 60 篇高水平论文。英文刊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已经被 CA, CAB Abstracts, CABI, Inspec 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并进入世界最大的开放存取期刊网络平台 DOAJ 和 Open J-Gate 。 AOC 与 CSAE 合作创办的英文刊是本协会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 3 接收国内的访问学者和培养博士生 协会拥有丰富的专家资源,很多会员都在国外大学担任教授和高级研究员。通过 AOC 的活动和影响,协会会员们每年都从中国招收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接收国内的专家到美国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和交流,如张瑞红、潘忠礼、阮榕生、唐炬明、张乃迁、兰玉彬、张勤、李彦斌等,累计指导赴美的中国博士生和访问学者 101 人次。同时,还有很多协会会员受聘为中国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博士生导师,联合培养了一些博士生。协会已经为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成绩。有的甚至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国内的同行专家赴美国做访问学者,如明尼苏达大学的阮榕生教授、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研究员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兼职教授兰玉彬博士等。很显然,协会还将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4 与中国相关机构联合主办学术会议 受邀参加与联合主办学术会议是协会及其会员与中国相关科研机构合作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内同行的欢迎和称赞。据 2009 年统计,协会累计与中国相关机构联合主办学术会议及论坛 95 场次。 5 回国担任客座教授,促进与国内的合作交流 由于协会与中国相关机构的广泛联系,会员中多人在国内受聘担任兼职教授和客座研究员等职,定期回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据 2009 年统计,协会会员有 22 人在 23 个大学及科研机构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研究员,其中阮榕生教授还在南昌大学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张瑞红教授受聘为北京化工大学讲座教授等。 6 合作建立中美联合研究机构 为更好的开展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协会会员所在机构相继与国内相关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中美联合实验室。如由张瑞红教授与潘忠礼教授负责促成的江苏大学 -UC Davis 生物质能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生物质能研究中心等。 7 与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 包括中美科学家联合申报美国政府的科研项目和中国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还包括一些引进消化吸收的国际合作项目,如 948 项目等。据 2009 年统计,本协会与中国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 13 个。 8 协会的杰出科学家在专业发展和服务祖国中铸造辉煌 协会本身就是由海外杰出的华人科学家组成的团体,他们不但在各自的专业学科领域蜚声海外,成果颇丰,而且与中国各相关机构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方面也成效显著,广受赞誉。其中,现任美国农业部西部研究中心研究员、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和农业工程系教授的潘忠礼,同时也是中美农产品加工中心副主任。作为年轻的科学家,在农业研究领域、食品安全保存技术创新上卓有成就,公开发表论著百余篇(部)。因为在食品加工、贮藏和安全方面的杰出贡献,潘忠礼成为华裔科学家摘得美国农业部赫尔伯特 - 拉波尔特杰出中青年农业研究科学家奖和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第一人,还获得了由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语媒体机构推选的 2008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潘教授还热衷公益,曾担任 2008-2009 海外华人农业、食品与生物工程师协会主席,在他任职期间,以其杰出的领导才能、人格魅力和敬业奉献,不辞辛劳的往返于中美之间,积极开展与中国各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绩,把中美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推向新高潮。即使不再担任协会主席职务,仍然积极的努力促进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潘忠礼的妻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张瑞红博士,也是一位具有非凡贡献的农业科学家,在农业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增值加工、厌氧发酵、空气质量控制、生物质能等方面均有建树。张教授研究的厌氧固体发酵系统获得美国专利,并已经授权转让进行产业化推广。她研究开发的废弃物转化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及装备被列为加州大学重点推广项目,并且已经进行产业化应用。热爱祖国的张教授正致力于把她的专利和技术推广应用到中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因为张教授的杰出成就,她曾于 2003 年获得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学者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得者。由于她的突出贡献,获 2007 美国环保总署环保成就奖。他们俩也是唯一先后担任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主席的一对夫妇。 现任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生物质转化中心主任的阮榕生博士(英文名 Roger Ruan ),也是协会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代表。目前受聘于南昌大学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食品科学的特聘教授、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生物质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农副产品加工部驻中国首席技术专家、美国谷物化学学会委员、美国食品工程师协会委员、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技术性论文奖励委员会主席、 IJABE 主编以及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在核磁共振及其成像技术、食品聚合物理论、超高压技术、等离子杀菌技术和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领域成就非凡。目前,阮教授领导的大多由中国学生学者组成的团队在生物质能转化、生物质微波裂解、藻类生物油生产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被《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先后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 100 多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 9 部,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50 多场次,获专利 11 项。因为其杰出成就, 1995 年获得美国布什总统优秀人才教育奖, 1997 年全美成像技术研讨会杰出学术贡献奖(亚利桑那), 2001 年第二届国际小麦质量大会杰出学术贡献奖(堪萨斯)获得最高论文奖等。 他们中还有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如旅美的杨成海、兰玉彬、李彦斌、唐炬明、张元辉、陈树林、陶阳、孙秀芝、辛建农、邢宏伟、随睿秀、卢仁富,加拿大的张强、爱尔兰的孙大文,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相信,只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提供合适的机会,这些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心的杰出的华人科学家是完全可以为祖国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现代化建设等做出贡献的。 王 应 宽 2009-10-25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10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于强化作者排序不利于科研合作
周春雷 2009-6-15 11:06
曹广福老师写的两篇关于合作研究中作者署名次序的博文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国外数学期刊的作者署名顺序问题 老师可以用学生的论文为自己谋利吗? 他介绍了数学界的国际惯例:作者们按字母排序。 对此话题,笔者也很感兴趣。特意写了点代码,用WOS的数据做了一下考证。 ANN MATH 1998-2008共560篇文章,合作论文321篇,仅有7例不满足按字母顺序排列,其中一例为中国人文章。 van den Ban, EP; Schlichtkrull, H; Kaloshin, VY; Hunt, BR; van den Berg, M; Bolthausen, E; den Hollander, F; Sapir, MV; Birget, JC; Rips, E; Chai, CL; Yu, JK; de Shalit, E; van den Berg, M; Bolthausen, E; den Hollander, F; Luce, A; Breuil, P;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99-2008共320篇文章,合作论文214篇,仅有4例不满足按次序排列。 Bryan, J; Pandharipande, R; Bryan, J; Faber, C; Okounkov, A; Abramovich, D; Karu, K; Matsuki, K; Lodarczyk, JLW; Ronyai, L; Babai, L; Ganapathy, MK; Rognes, J; Weibel, C; Kolster, M; ACTA MATHEMATICA 1998-2008共147篇文章,合作论文103篇,仅有3例不满足按次序排列。 Colliander, J; Keel, M; Staffilani, G; Keel, M; Takaoka, H; Tao, T; Joshi, MS; Barreto, AS; Guan, PF; Trudinger, NS; Wang, XJ; ------------还需要更多测试么?如果还有朋友有疑惑,可以从WOS下载相关数据,我可代为统计、验证。 --------------------------------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99-2008共4690篇文章,合作论文2227篇,有118例不满足按字母次序排列。 BULLETIN OF THE 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99-2008共1007篇文章,合作论文497篇,有94例不满足按字母次序排列。 ALGEBRA COLLOQUIUM 1998-2008共553篇文章,合作论文323篇,有77例不满足按字母次序排列。 JOURNAL OF ALGEBRA 1999-2008共4509篇文章,合作论文2199篇,有123例不满足按字母次序排列。 COMMUNICATIONS IN ALGEBRA 1999-2008共3457篇文章,合作论文1737篇,有239例不满足按字母次序排列。 --------------------------------特例果然多为**, :) IMA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1999-2008共346篇文章,合作论文260篇,有48例不满足按字母次序排列。-------好奇,附带测试的 综上,笔者认为曹老师的说法应该是国际数学界的共识。虽然这样的结论与我们的普遍认识差异很大。 合作署名次序问题之所以显得很重要,根源在于我们的评价体系:署名次序要体现作者贡献大小。 笔者认为,过于强调署名次序不利于合作研究。我以前曾建议按合作者人数来均分被引,提出了改进的h-a指数来试图淡化评价指标对作者次序的关注。很多时候其实很难分清各人的贡献对论文产出这一结果的确切影响,所以如果评价指标过于偏爱第一作者,会在合作团队内制造不必要的竞争气氛,利益分割的不公会干扰正常的科研合作,可能使非第一作者在合作中有所保留,从而不利于提高论文质量。不如索性采取按合作者人数平均分配学术荣誉等措施激励作者们主动限制合作人数,还原研究过程真相,促进真实合作的健康发展。
个人分类: 学术评价|12735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