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访问学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访问学者

相关日志

澳大利亚访学携带物品清单及澳西生活杂谈
热度 2 d289390715 2019-10-28 16:48
澳大利亚访学携带物品清单及澳西生活杂谈 温馨提醒: 1 、如果你够有钱、而且能够等待,本帖对你的参考意义不大,没必要浪费时间阅读; 2 、为了便于阅读,携带的物品清单已放在篇首(推荐物品数量以访学1年计算),下面的生活杂谈仅供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3 、本帖是基于单身狗+奋斗青年的人设而作,如有恩爱夫妻、孝顺子女、慈爱父母等特殊情况,因个人经验有限,恕难提供有益咨询; 4 、所有图文未经特殊说明,均为作者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5 、仅以本帖,献给还奋斗在奔小康路上、有缘的你!常怀感恩之心,因为怨愤无处不在! 澳大利亚访学携带物品清单 备注:①下表中仅列出共性物品,因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请结合自己生活习惯取舍;②上述物品是经过一段生活以后提炼的,实际我带的要比上述列表多一些。 CSC 报道必带资料 1 、“公派留学人员报到证”原件及正面复印件一份; 2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中文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 、护照个人基本信息页及入境章或出境章页复印件(无章请用登机牌代替)。 入境必带材料 护照( passport )、身份证(回国以及国内段使用) 助攻类必带材料 澳元现金若干、 CSC 外币银行卡、其他银行有 VISA 或 Master 功能可直接刷外币的银行卡一张(主要是备用)。 住 请务必提前联系好住所,并确保到达当天可以顺利入住。 温馨提供: ①学校公寓周末不是全天上班,到达时间太晚,可能没法办理入住; ②外面的酒店贼拉贵,住一晚还勉强,天天住的奋斗青年容易心绞痛; ③在外租房,不要一次性支付过多押金,以免提前退房时相互扯皮; ④租房时务必问清楚房间提供的设备设施,以及水费、电费、网费、燃气费等是否包含在租金之内。 衣服(仅供参考) 1 、冬夏衣物各两套; 2 、正装一套(推荐老师携带)、配套皮鞋一双; 3 、袜子 12 双(一年应该差不多够用了,争取穿废一双,扔一双); 4 、内衣若干(男女有别,量体携衣); 5 、鞋垫若干(强推购买国内优质鞋垫,澳洲便宜点的 4 刀 2 双,质量特别差,稍微好点的 18 刀 2 双,让你 90 块人民币买 2 双鞋垫,估计你的内心是拒绝的); 6 、拖鞋一双(最多人均 2 双即可,国外也有卖拖鞋的); 学习用品(仅供参考) 1 、红、黑中性笔若干; 2 、铅笔或自动铅笔一只,配套小刀一把或笔芯一盒、橡皮一个(聊胜于无); 3 、备忘录便笺一份(重要事项直接贴在办公桌或床头); 4 、曲别针若干(主要用来捅手机卡槽的)。 食品 不建议携带任何食品入境!!!特别是猪肉(腊肠、腊肉、猪肉类零食等)制品,一定一定一定 不要 携带入境!!!!! 我估计最近猪肉这么贵,奋斗小青年应该也吃不起的。 如果真的给建议,可以适量携带完全粉末状的调理包、火锅料等,使用真空密封包装。 洗漱用品(仅供参考) 1 、剃须刀及相应充电器; 2 、理发器或相应物品; 3 、毛巾; 4 、路上用的洗漱用品; 5 、牙刷若干(依据个人习惯携带吧,建议不少于 2 支); 6 、牙膏若干(国外也不贵, 4 刀左右也可以买到最便宜的牙膏); 7 、鞋刷子 1 个。 生活用品(仅供参考) 1 、水杯(推荐便宜的,走的时候可以扔掉而没有心理负担的那种); 2 、国产多功能电饭煲(强烈推荐,嫌弃体积大,带个小的也行啊); 3 、硬质筷子几双(放托运行李里即可); 4 、指甲刀; 5 、掏耳勺; 6 、备用眼镜一副,应急备用; 7 、雨伞 1 把。 药品(仅供参考) 创可贴、治疗拉肚子的药、胃药(有胃病的可以考虑)、止痒膏剂。 感冒啥的,奋斗小青年多喝开水,一般咬咬牙可以挺过去的,可以不带感冒药,也可以选择性的带一些。 电子产品(仅供参考) 1、手机 2 部及相应的充电器(建议常用电子资料存在网盘及手机中,如护照、签证等等); 2、笔记本电脑及相应的充电器; 3、移动硬盘 2 个(建议容量不低于 1TB ,提前拷入适量影音资料、常用软件安装包等); 4、优盘 1 个; 5、轻便旅行转换电源开关 2 个; 6、鼠标或键盘的备用电池若干(不需要太多,大概够用就行)。 澳西访学生活杂谈:以卡村为例 1 、CSC给的钱,够生活费吗? 很多人走出国门之前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CSC 给的钱,够生活费吗?以澳洲访学为例, 2019 年人均每月补助 1900 澳刀,我给你算算生活中需要花的钱,然后你再想想这钱够不够: ①住宿费。我第一个学期是住学校的宿舍,每周住宿费 185 澳元(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is: 计算方式是每周!!! Unhappily ,目前已经接到通知,下学期每周涨到 190 澳元),以每月 30 天计算,每个月啥都不干光交住宿费就是 792 澳元。在外面租房视情况而定,一般要比住学校便宜,最便宜的,可能能便宜到每周 120 澳元左右,甚至更低。 ②保险费。买的 BUPA 倒数第二档的保险,每月 112 澳元左右。最便宜的是每月 75 澳元,当然,还有更“机智”的人到了澳洲以后把保险给取消了。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如果没有保险,一年生一次急病,都有可能让你不吃不喝白干好几年,所以保险最好还是一直买着。但愿出国期间一直不用,健康是福嘛。 ③电话费。每月 30 元,包含和中国大陆以及澳洲本地和其他指定国家的无限时长的通话、无限短信,另外还包含一部分流量包。个人建议不喜欢网上聊天的可以考虑买一张澳洲电话卡,直接选择 1 年的套餐,省事还方便,比如给国内杂志社打电话的时候,就很方便,也不用考虑漫游的问题了。否则出国期间如果需要与国内一些以固定电话联系的部门交流,国际漫游费就可能有点心疼了。 关于电话,有几个友善的提醒 (政策如有变化,以各地运营、服务商最新政策为准): (一)不要幻想你的手机在这边能双卡双待了,基本不可能,因为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澳洲都是租用了当地运营商的服务,所以同一时间只能有一张卡有信号,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的表格中建议携带 2 部手机的原因,一部放国内的手机卡用于接收短信验证码啥的(刚出国的时候,登陆社交平台以及其他账号可能需要各种验证码),一部放国外的手机,在打电话、使用流量的时候直接用国外的手机卡即可。 (二)不建议出国前就买电话卡,因为在机场一般也有免费的 WIFI ,一些公共场所甚至也有免费 WIFI ,提前买的卡有可能到了国外不能立即激活。我在某东上买的,出国以后当天就没有激活,而购买了当地的电话卡,激活还用了将近 24h 。 (三)如果已经购买了国外电话卡,里面的套餐还没有到期,一定要等到快要到期的时候再去续费。我刚来的时候买了一个 28 天的套餐,还没到期,就去续费改套餐改成 1 年的套餐,结果改完之后新套餐立即生效,原来的套餐并不叠加,而是被新套餐给取代了…… ④每月理发,平均约 30 澳元。每周只有一天是打折剪头发,大约 20 澳元,个别小店也可能便宜些,但 20~30 澳元可能算是比较便宜的了。爱美的 lady 或 boy 如果想学学于谦烫头,价格就更贵了…… (四)电话信号不是一般的差,我在宿舍手机的信号几乎是废的,网速很可能也没有国内快,在大城市和室外这种情况会好一些,但在村里、室内,就在所难免了。 上述费用加起来,不吃不喝,一个月将近 1000 澳元就没了……所以你问我 CSC 给的钱,够生活费吗,建议你下载个肯德基或者麦当劳的 APP ,自己上去看看澳洲这边一个汉堡套餐多少钱,顿顿吃这种 fast food ,这点钱都不够。 但是,作为心灵手不巧、问题难不倒的新时代好青年,继续发挥不管味道怎么着、只要自己动手就好的精神,实际上,自己做饭而且不经常吃新鲜蔬菜、优质肉类,还是够用的。注意我的措辞,是够用,不是够花!不是不吃蔬菜、肉类,是“不经常吃新鲜蔬菜、优质肉类”。 生活要想过得去,澳洲生活不吃绿!不信你来感受一下青椒和姜、大蒜的价格: 那种出国访学还能省下钱带回去的,是多么勤俭持家啊! Praise you, my dear! 2 、到了澳洲,怎样办理报到手续? 以下内容援引 CSC 及报到系统,内容如有更改,请以最新的信息为准: 出国报道系统(CSC): http://apply.csc.edu.cn/csc/main/person/login/index.jsf 澳大利亚大使馆教育处教育处组网站: http://australia.lxgz.org.cn 在澳大利亚留学人员注册服务系统: http://www.lxgz.org.cn/SAonline/australiaAdmin 出国报道系统(CSC)提醒: 您抵达留学目的国后,请及时登录当地使领馆教育处(组)官方网站,按要求办理报到等相关手续。 * 您的学号为: * 您联系的使(领)馆信息: 使(领)馆: 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教育处 地址: Education Office,6 Dalman Crescent,O'Malley,ACT 2606 电话: 0061-2-62864351 网址: http://www.edu-australia.org * 国外事项特别提示(留学人员使用手册): 1. 网上报到(根据使领馆要求报到,可登录当地使领馆教育处(组)官方网站了解); 2. 根据使领馆要求递交相关报到材料; 3. 使领馆发放奖学金; 4. 定期提交研修报告; 5. 申请回国(驻外审核回国申请后,信息平台将自动推送信息至留服中心以便预定回国机票); 6. 办理回国证明(结束留学回国前,根据当地使(领)馆要求办理); 7. 其他相关事宜(登录当地使领馆教育处(组)官方网站查阅)。 * 注意事项:通过本系统处理的事宜,请及时登录系统的对应功能页面,查看办理进度情况。 办理报道手续材料提交提醒: 注意: 1. 填写过程中可以随时点击“暂存”按钮保存,待补充完成后点击“提交”将信息提交至驻外使馆.提交之后无法修改.留学人员需要在抵达留学国 十日内 在网上提交此份申请表,并 上传《护照信息页》、《护照签证页》和《报到证》PDF等 电子文件. 2. 网上报到的同时请将纸质材料邮寄我处,方可办理报到手续。(地址为,Education Office,6 Dalman Crescent,O’Malley,ACT 2606,封面请注明“公派报到”) 材料包括:1、“公派留学人员报到证”原件及正面复印件一份;2、“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中文原件及复印件一份;3、护照个人基本信息页及入境章或出境章页复印件(无章请用登机牌代替)。 教育处收到纸质报到材料后,在“平台”审核信息,通过者即为报到成功。 3 、到了澳洲,打不开国内的某些网站怎么办? 某些网站包括你必须要提交研修报告的网站、基于中国知网平台的投稿系统等等,之所以打不开这些网站,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外学校网络访问的安全策略问题(涉及知识产权、内容分级、安全策略等等),另一方面是网络、服务器本身的访问速度问题。 解决的策略有几个,供您尝试: ( 1 ) VPN 。如果你们单位提供了有客户端的 VPN ,你可以打开 VPN 之后再访问这些网站,可能因国外学校网络访问安全策略的问题就绕过去了……如果只有网页形式的 VPN ,恕我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建议你尝试第二种方法。 还有,如果贵单位提供的 VPN 非常不稳定,建议您为了节约时间,也直接尝试第二种办法,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 2 )国外手机流量做热点。用国外的手机做热点,网络运营商对绝大部分的网站都是允许访问的,至少访问的权限方面要比学校的网络更加畅通无阻。 ( 3 )通过国内亲友代为完成。直接通过 QQ 或邮箱发给亲友,你以远程协助或直接指导他们帮忙完成就行了,一般这个办法是肯定行得通的。 4 、澳洲日常生活,购物去哪里? 澳洲和中国购物有非常大的区别,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般从超市只能买到吃的东西和其他少量的日用品,需要购买酒类产品需要到特许经营的商店,在超市原则上买不到酒(可以买到一种类似啤酒的饮料)。 澳洲的的两大超市,一个叫 Coles ,一个叫 Woolworths ,这两个里面都可以买到蔬菜、水果、肉类、大米、调料、奶粉、牛奶、鸡蛋等等和吃有关系的东西。相对而言,这两家的产品也比较全,而且经常有打折的商品,是澳洲生活自己做饭购物的首选。除了这两家超市外,还有其他的杂货店、亚洲超市、中国店等等,可以问一下你周围的留学生,这样你如果需要中国特色的东西,可以考虑去这些地方逛逛。值得一提的是,我生活的卡村物资对于中国人而言极其贫乏,中秋节,全镇找不到一家卖月饼的地方。 澳洲的生活日杂的杂货店,比如想买床上用品(床单、被罩、枕套等)、餐具(刀、叉、切菜的案板、盘子、碗、电炒锅等等)、非品牌的衣帽(简单的外套、 T 恤、鞋子等),这类杂货店在各地有所不同,我生活的地方这种杂货店一个叫 Target ,另一个叫 Kmart ,上述产品在这两家店一般都能找到。此外,还有专门经营线缆器材的杂货店,第一次进去就像走进了一家大仓库,非常震撼。 如果你需要购买其他产品,也可以直接搜一下谷歌地图(温馨提醒:部分国内带过来的手机需要刷机才能使用谷歌服务,比较麻烦。比如华为的某些手机,不能直接使用谷歌服务): 5 、澳洲人的生活节奏怎么样? 澳洲一般周一到周五是上班的时间,所有营业场所都按照上班时间对待。 周六、周日属于休息日,营业时间相对平时要缩减,比如超市,我这个地方的超市在周日只开到下午 2 点,就这个情况,对于当地而言还算是一个福利性的新闻。 各地特殊的节日,会全行业放假。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今年国内十一假期的时候,这边恰好有一天是西澳大利亚的 Queen’s Birthday ,结果也没当回事。当天中午回到家冰箱空了的时候,想去街上买东西,发现 95% 的店铺都停业休息了,停业的店铺包括超市、杂货店、快餐店、加油站等等……所以那天吃饭都成了问题,走几条街都遇不到营业的。 因为各州的地方性假期时间不一致,建议平时在家里储备点方便面,这东西不怕坏,万一哪天真忘了,至少还能填饱肚子。 6 、终于不用翻墙了,生活在墙外,有啥想说的…… 说实话,目前每天都忙的要死,以至于每周能拿出几个小时放松一下都非常难得,至于网络,真心是觉得没啥意思,刚开始还看看谷歌的新闻、注册了 tweet ,最近一个多月,这两个 app 几乎就没打开过。 到了澳洲,国内的一些听歌、看电影的软件可能也不能用了。这里推荐一点免费资源: 听歌可以使用 Spotify ,听 30 秒广告,就可以连续听歌 30 分钟,歌曲都是免费的,还包含了国外及国内的热门歌曲,我居然在上面搜到了很多粤语歌; 看美剧,自己找一些国内的 app 吧,国外正版的视频几乎都要钱。国内的爱奇艺、 Bilibili 啥的还可以继续用,如果想看国产内容,也可以使用这些 APP 。另外,如果还不够充实的话,下载个中国大学 MOOC ,学习一下同行的教学经验,也是极好的。虽然一些打着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极其无聊枯燥,一些课程更是堪称照本宣科的典范,我可没说是上海某知名高校某院士的某关于建筑的课程啊(看某些课程也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中国高等教育确实需要教学型教授,因为某些“业绩牛”偶尔做个讲座还可以,长期给本科生上课,简直是 disaster ,只是某些,不是全部),但偶尔找一些课程充充电,聊胜于无。我目前从建筑、理论力学到佛教等等,学了好几门课了,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另外,强烈推荐大家注册一个 Facebook 账号并加入一些当地的群组,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当地的生活,比如我生活的地方,前几天有一栋房子被烧了;再前几天有一群年轻人半夜凌晨斗殴;再前几天张家大婶捡到一只鸡问是谁家的,楼下小李表示如果没人认领他想把这只鸡给炖了;再前几天王阿姨在街上摔了一跤被路过的一位陌生人馋起,王阿姨事后发帖表示非常感谢这位陌生人……当然,在 Facebook 上还有很多当地的活动、二手商品等等,还是比较值得关注的。 关于邮箱,尽管访学单位也给我开通了他们单位的单位后缀的邮箱,但我个人一直主张还是使用第三方邮箱比较好,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外,至少第三方的服务有时候要比单位的服务稳定,也不用频繁的变更自己的邮箱。 至于其他社交软件,我这边几乎用的都不多,需要的时候搞一个就行。 终于不用翻墙了,生活在墙外,每天却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想念火锅,想念烤鱼,想念烧烤,想念刀削面,想念老妈包的饺子,想念阿姨做的葱油饼…… 面包与牛奶有了,却不是想要的味道。这也许就是钱钟书所说的围城吧。 7 、澳洲的服务态度很好,但服务效率…… 讲几个亲身经历的小事,你感受一下。 刚到澳洲卡村第 1 天,从机场打车到学校宿舍,出租车司机开的是一辆类似中型松花江那种车,就拉了我一个人,我还担心会不会因为从机场出发而载客,结果非常安全的给我送到了目的地门口,刷卡消费,打车才 20 多澳元(我当时都已经做好了上百澳元的心理准备),那叫一个感动啊。顿时感觉这车虽然很破,但人还是很好的…… 下了出租车,学校宿舍还不到上班时间,我也没法进入房间内,大冬天的,就在室外冻得瑟瑟发抖( 8 月份从广州出发,国内是夏天,澳洲西部恰好是冬天向春天过度的时候,温差比时差更让人无力)。终于挨到上班时间,办公人员那叫一个热情,先给我办理门禁卡,然后亲自带着我去宿舍、教我怎么用门禁卡,全程陪同啊。下午去学校办理校园卡的时候也是这样,老外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亲力亲为,服务那叫一个好。 然而,不幸发生在一个周六的傍晚。我刷门禁卡,怎么也出不去了。 跟着一个学生出去了,晚上想继续回到办公室的时候,还是没法进来。 没办法,给学校保安打电话,他们说他们也没办法,需要等到周一办公人员上班才能处理……好吧! 这如果是在国内某学生出了问题,班主任、辅导员啥的不得牺牲周末关怀备至,而人家,工作时间就是工作时间,不是要命的问题,都得按先后顺序来解决。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办国外的银行卡上,办理的时候服务人员特别热情,结果办了两周也没办下来,再去问的时候,说好像我的材料材料没提交……果断不办了,就使用 CSC 的那种卡,也能应付日常生活,再加上自带的 VISA 信用卡和部分现金,生活基本无忧。( ps. 目前澳洲的卖场大部分都支持刷银行卡的,包括出租车有的也可以直接刷卡,现金的意义主要是用来应急,但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仅限于一些大城市可以,我在的地方,没有一家店支持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就算是支持的华人店,可能还要跟你算汇率,所以人民币、外币都不要带太多)。 所有,总体的感觉就是,他们的人真的非常好非常好,在服务态度方面真的是要比国内某些行政部门的脸色好了不止十八层地狱啊,但有时候,他们的办事效率也比较低,比如办卡啊、超市饭店下了班就不开门啊啥的,也会让国内生活习惯的我们会感觉在效率方面又不如中国。 But ,我真心觉得他们的服务态度总体上很好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8 、在澳洲做饭,烟雾报警器很敏感吗? 刚到澳洲第一周,因为担心自己炒菜油烟太大,触发烟雾报警而被罚款(消防车来一次,不管有没有火灾,罚款 800 澳元。据说悉尼一次 False Alarm 的罚款是 1250 澳元,各地可能收费不同吧),到了澳洲的第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啃快餐。 其中有一天中午正在午休,报警器还真响了,接着就是整个楼层每个宿舍、每间浴室、每个厨房的报警器都在响,全楼的学生被疏散,过了 20 分钟,消防来了确认是 False Alarm ,然后你懂的。 但是第二周,我发现我的非洲舍友、阿富汗舍友也是做各种美食,于是乎,我也开始自己做饭。总的来说,尽量不要做油烟比较大的菜品(比如油炸食品、长时间油煎食物等),简单的炒菜是问题不大的。 为了避免触发烟雾报警器报警,有以下几个建议: ①做饭时打开抽油烟机,增加油烟的排出效率; ②关闭厨房的门、打开厨房的窗,减少油烟向走廊、客房扩散,扩大油烟向室外扩散; ③做饭时使用锅盖对油烟进行引导,以利于油烟被抽出。 特别提醒:人为用塑料袋套住烟雾报警器,如果被发现,后果很严重。人为拆除报警器,也是触犯法律的。 总体而言,烟雾报警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适当注意一下就好。而且以我现在的生活节奏,炒一顿菜,剩下就是微波炉热一下吃两三顿,几乎两三天才做一次菜。目前西红柿鸡蛋、肉末炒瓜、肉丝芹菜、西红柿土豆牛腩、牛骨汤炖甜玉米、煎蛋、酱油炒饭、煮方便面、蒸鱼等均已通过测试,我贫穷的食谱大抵也就是这样了。 9 、买连锁快餐时,请提前了解菜单。 连锁快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都有 app ,可以直接下单,也可以注册账号以后了解一下最新的食物套餐,有一些还提供优惠券啥的,比如 Hungry Jack's Burgers ,每天可以免费摇两次,可以随机摇到打折的汉堡或饮品,摇到以后 30 分钟内去店内下单就可以了。 主要是提前了解一下,点餐的时候可以直接出示给点餐的服务人员,即使英语不行,也不影响进程。 特别提醒:不论是点餐还是取餐,请务必要排队,维护好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10 、杜老师,代购,代购你了解吗? 我个人 非常反感 代购奶粉,不是因为我是单身,而是我真的觉得很多中国人在海外时这方面做得很差劲。 如前所述,我生活的地方大点的超市就那么几家,当地的人口又比较有限,奶粉并不是热门商品。但某些中国人给亲戚带奶粉,今天买几盒,明天买几盒,就有可能直接造成人家本地孩子想买奶粉的时候买不到奶粉,在这种情况下,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你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杜老师在此强烈呼吁: 拒绝海外代购奶粉,从我做起 ! 对于一些不涉及当地民生问题的、不会造成货物短缺的,比如化妆品、特种药品等,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各位可自行斟酌处理。 一般,邮寄回国可以走澳洲邮局,也可以走一些国际物流公司,相对而言物流公司会更便宜一些。但如果你找了某些中间给你邮寄,估计还是会有中间商赚差价的。 额外提醒一下,某东上出售的某些奶粉只比代购贵 30+ 元人民币以上,所以真的没必要代购奶粉。 11 、澳洲的快递、网购方便吗? 网购方便,但快递非常不方便,原因和刚才提到的很多人周末不上班有关系。比如我从亚马逊上买了个移动硬盘,这周三买的,下周三能收到就不错了。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经历,国内的亲友给邮寄点东西,从中国到澳洲可能就用了 2~3 天,但到了澳洲可能你还需要等待 7~10 天才能收到包裹。 澳洲的人工成本比较贵,所以即便是本地的快递送餐,效率也远不如现在中国国内顺畅。 在国内,你在某东买个东西,第二天下午没收到货可能就要给差评了,但在澳洲,淡定,快递才刚刚准备给你打包,“ Don’t worry ”! Wish all kind people come back to your hometown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and happiness.
个人分类: 海外留学|8059 次阅读|6 个评论
澳大利亚408访问学者单人签证攻略(附件材料准备篇)
热度 1 d289390715 2019-5-10 17:53
2019年4月26在系统提交申请材料,然后缴费,缴费成功后过两天收到体检通知(需要自己登陆系统查看),正好赶上五一假期体检中心放假,于是预约了五一后,5月5日体检(体检费1000元人民币,408签证体检很简单,主要是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尿检【不需要晨尿,晨尿容易超标】、X胸透,一般是上午体检,下午体检中心处理和上传结果,体检需要预约,体检需要在指定医院【符合澳洲要求的医院,通知里有名单】),应该是当天体检中心就把结果上传了,然后5月10日中午收到签证授权的通知,应该是非常快的下签了。 温馨提醒:本帖仅供单人访问学者 408 签证类型参考,不回复关于带孩子、带家人等材料准备的有关问题,敬请见谅! 我自己上传的附件包括如下图所示: 把其中有的信息解释一下,供大家参考: 1221form ,填好后上传; Overseas Police Clearance-StateLocal ,经过公证的无犯罪证明。办理无犯罪证明的时候建议带着学校同意派出的文件、 CSC 的录取文件或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到当地派出所咨询办理事宜。实践表明,我国不同省份的无犯罪证明开具内容、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你不用管,你只要在当地开出无犯罪证明即可,拿到无犯罪证明后,直接带齐材料到当地公证处去办理公证(一般需要户口本、身份证、无犯罪证明等材料,办理时间约需要 2 周,公证处一般提供英文版的公证)。 Passport ,因为护照本身带有英文,所以不需要翻译,我做的比较详细,把首页、个人信息页、以往出境签章页、尾页(有紧急联系人的那一页,填上紧急联系人扫描)做成了一个 PDF 上传。 Occupational Licence ,上传的扫描的教师资格证和英文翻译版本; Occupational Registration ,上传了副教授资格证书和英文翻译版本; Other(specify Research Plan ,研究计划,英文版,基本和提交给 CSC 的相同,如果是敏感专业的可以考虑适当修饰一下,以免被 check ; Other(specify)-A list of published work ,自己已经发表的论文,全部把论文信息翻译成英文的,包括中文发表的在最后备注上 ,据说文章越多认可度越高,据说而已。还是那句话,如果有敏感题材文章,自己就不要列上去,以免节外生枝; Other(specify ) Ph.D. Diploma ,博士毕业证和学位证,因为比较幸运学位证直接有英文版,只是翻译了毕业证,然后把英文版的学位证附上去了,做成一个 PDF ; Resume ,个人简历,和当时提供给外导的简历几乎一样,因为专业不敏感,所以没怎么修改,英文版,我做了 4 页,包括教育经历、发表论文、授课、获奖、科研课题、学术兼职等等。 Drivers Licence ,驾驶证,扫描件和英文翻译件; Family BookHousehold BookletFamily Composition Evidence ,户口本首页和个人信息页,扫描件和英文翻译件; National ID Card ,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和英文翻译件; Passport ,护照,和前面的一样,再上传一次; T ranslator's personal information ,找了一个有翻译资质的同学给签了个字,把这个扫描了上传。有人说上传专八同学的证件也行,有人说淘宝找一个有翻译资质的也行,有人说不上传也行,这个你自己斟酌是否有必要上传。 Bank statement-Personal ,个人存款证明,我是访学 1 年, 1 月份就存了 15 万,存半年,这样 8 月出去之前可以把钱取出来处理一下。如果不要利息的话,你可以随时去银行取消资金冻结。因为这个存款证明自带英文,所以我也没翻译。有人说一个人 10 万也是够的。我觉得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按照留学基金委一个月给 1900 澳元相比,大概是 10 万多一点。但实际我看了澳洲大学老师的收入,年收入至少 10 万澳元,折合人民币 50 多万, CSC 给咱这 10 万多资助在当地仅仅是勉强温饱而已,所以我存了 15 万。也不建议各位存太多,以免有移民倾向。 Government Benefits Statement , CSC 纸质版材料里资助证明的英文版,扫描做成 PDF ; Letter/Statement - Bank/Financial institution ,当时手抽,把自己支付宝里的理财证明也附上去了,不过没翻译。证明最后是没啥影响。 Employment Evidence ,当时和单位签订的服务协议,把其中最主要的有关服务年限、违约条款翻译了一下,没有都翻译; LetterStatement-Education Institution ,单位开的在职证明,又翻译成了英文版,有条件的可以直接让学校人事处开英文版的在职证明; Resume ,简历,又传了一遍,其中必须包含工作信息,否则和这一项就不相关了 保险,直接自己从 OVHC 官网买的,用带有 VISA 的卡就可以刷澳元,邮箱收到收据和证明材料上传。买的时候需要填写个人信息,一定要准确。保险是按月扣费的,离开澳洲之前可以申请取消。 外方 HR 提供的前两个表都上传了,类似于担保函,但感觉这个翻译不太准确。 1284Form 表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外方不给我提供资金,所以这个表写的是无资助声明。 Letter of Support ,担保函,外方 HR 提供的,里面有如下信息,部分是你填写签证时需要用到的: Letter Statement-Education Institution ,还有单位的在职证明,又传了一遍。 Employment Evidence ,服务协议,又传了一遍。 LETTER OF INVITATION Contract Document ,外方邀请函,正式版,是学校 HR 发出的。 致谢:感谢申请过程中来自各位天南海北的老师的帮助!
个人分类: 海外留学|2658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第二次出国留下的点滴印象
热度 1 After50 2019-2-17 22:42
第二次出国留下的点滴印象 第一次出国是在 1986 年,那时候去了北欧瑞典接近北极的律勒欧工业大学,在那里呆了一年多时间回国。第一次出国主要目的是抱着好奇开眼界和仰慕发达国家的心情而去的,但寒冷和暗无天日的北欧冬天驱散了我长留的念头。有关写实文章见链接: 科学网—那年出国 - 吴超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619878.html 从瑞典回国之后,就一直老老实实认真当起老师来,也一直未曾再出国,那怕出国去开个国际会议也没有。直到 1998 年才想起要再出一次国,这一次出国主要目的是想到世界最发达的美国去看看和学点什么,因此,申请了当时的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于 1999 年 3 月登上了从北京飞往旧金山的航班。 第二次出国与第一次比较起来,显得从容了很多,没有像第一次那么无知和狼狈。可这一次在美国两所大学呆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感觉与出国前想要的也还相差甚远,学术上感觉没有多大收获。时间飞逝, 20 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能记住的东西不多,有意思一点的几件事随便聊聊吧,权当做一个回忆记录。 —— 第一次巧遇明星 从北京启程去旧金山的那天,在北京国际机场候机厅,正巧遇上了中国艺术代表团赴美国演出,当时社会好像还没有什么追星的潮流,不过突然在候机厅里看到平常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胡松华、宋丹丹、倪萍等一二十位明星和节目主持人,心里还是感觉很新鲜的,看到有人专门为他们赠花送行和摄影,场面好不热闹的,也算意外开了个眼界。由于当时还没有数字相机,更没有拍照手机,自己带的相机还没有上胶圈,实际上也没想过去给他们照个像合个影什么的,要是今天有手机拍照这么方便,那一定是留下不少镜头。与胡松华有个近距离接触还是在飞机里的洗手间门口撞上的。 飞机降落在旧金山机场后,在美国的妻妹与她的先生一起来接了我,并告诉我已经买好了票今晚请我去看中国艺术代表团的演出,我才联想起在北京国际机场遇到这拨人。这也是迄今我唯一一次在现场看这些艺术家的演出,而且是在美国旧金山剧院看的。不过,由于座位比较靠后,加之自己时差的问题,也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感觉,但也算是一次比较深刻的记忆。 —— 不寻常的现场考察 俺去的第一所学校是内华达 - 里诺大学的麦凯矿业学院,该学校虽然排名不怎么样,但其矿业学院还是比较有历史的,俺是做矿山安全与环保的,算也比较对口。 1998 年以后国内的矿业开始复苏了,但是美国的矿业仍然冷冷清清,偌大的矿业学院没有几个老师和学生,采矿工程专业的师生更是寥寥可数。刚到不久,俺老师 M J Jones 就说要带我们去矿山考察,这当然是难得的开阔眼界机会,按照当时国内的情况,去一座矿山参观实习一般要几天,可这次参观实习却大出我的意外。 约定出发的那一天早上, Jones 开来一台从学校借的类似依维柯的可坐上十个人车,把我和两个本科生和两个研究生,一共六个人就上路了。 Jones 也没有与我说明整个旅行会去什么地方,我们当天中午就到了一座露天矿的矿部,一到马上听矿方介绍情况和看录像,不一个小时后马上就到现场参观和听讲解,之后就与矿方告别一下大家开车走人。我们吃饭都是在高速路休息区买汉堡包提到车里一路行走一路吃的。由于一天有很长时间都在车上走,一道去的同学也有两位开车很行的,也就轮换着开;一路走过了很多地方, Jones 也会与我们讲讲一些附近风土人情的事情;就这样循环和走马观花,我们每天都参观了一两座矿山,五六天走下来,不知道走了好几千公里。这一趟旅行我们主要在内华达州和加州的矿山参观,中间路过了内华达大沙漠和拉斯维加斯、洛杉矶等城市,也走过了加州西海岸线,偶尔遇到好的景点,也会停几分钟或一小时参观一下或照个像什么的。 我们一路住的都是比较简单的汽车旅店,但有一个晚上非常特别,那是到了 Jones 一个毕业学生经营的矿山参观,作为矿主为了显出其豪气,晚上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饭和住宿。到了他家之后,真让我大开眼界,首先是整个家里的装修就像一个地下矿一样布置,不过还是比不上电影林海雪原的座山雕山洞那么土豪,真是矿业之家啊;其次是房子多和深,一路进去要走七八个门,中间还有天井(露天庭院)。莫怪他能招呼我们这么多人住到他家里。他还自豪的与我们说,房子是他自己设计和装修的,这就更难得了!也令我们真心佩服。 这次旅行实习,我们参观所有矿山的具体情况及其位置和行走路线,我是等到回学校后再详细查阅资料和地图才比较了解的,因为自已有一些晕车,英语听力实在不怎么样,当时听到的理解的还很不够,而且感觉特别的劳累,过去从来没有过这么日夜兼程坐车实习的。 还有一点感觉与国内大不一样的是,我们一路旅行的吃住和汽油等开销的费用,都是由 Jones 处理,他回校后把一堆乱七八糟的票据塞给系里的秘书就完事了,即相当于系里的秘书也有帮助报账的责任。 —— 里诺美丽的特鲁基河 内化达 - 里诺大学很靠近里诺市中心,在学校的高处就可以望见赌城的高楼。里诺号称是世界最小的大城市,赌城是什么样子很多人都见过了,这里没有兴趣多说。我对里诺最有印象的是旁边的特鲁基河,该河流的水是从美国著名的太浩湖流下来的,河水非常清澈和凉爽,有些河段非常湍急,水中经常有鱼翻滚跃出;两岸是供游人休闲散步的绿化地带,还有单车道和各种小景点,烧烤点、野营地也挺多。里诺市周围都是沙漠,夏天非常干热,这时候能够在特鲁河边的绿地骑车或散步,既凉爽又惬意。对于我们这些比较有时间的单身访问学者,这是最好的去处,骑着单车观景和锻炼身体,累了在河边找个老人家聊聊天练习一下英语口语,也是一举多得的事。否则一天一个人闷在狭小的屋里,日子很难熬,特别是到了假日的时候。 在内华达 - 里诺大学由于没有合适的研究课题可做,尽管当时与加拿大的一个硫化矿谈过一个项目,但没有弄成,呆了几个月写了一篇论文投一个国际刊物被接受发表后,碰巧联系到在卡本代尔小城的南伊利诺斯大学有个合适的防尘项目可做,就转到那里又呆了几个月。 —— 第一次坐三天长途大巴 从里诺到伊利诺斯的卡本代尔市,我选择了先坐“灰狗”长途汽车,一是图便宜,二是可以沿途看看风光。美国当时的灰狗大巴非常便宜,几十美元随你坐几天。我途径了美国西部到中部的几个州和城市,经过丹弗、圣路易斯等城市,看到了美观广茂的田野村庄。 为什么这段旅程印象会那么深刻?主要原因是我有些晕车,经过三天三夜,待坐车到了卡本代尔市,已经身心疲惫,脚板也肿得厉害,下来后也不知东西南北了。而且隔天教授说在圣路易斯市有个大型矿山安全培训讲座让我去参加,我身体还没休息又要坐车往返几百公里,对于不晕车的人没有问题,但对于我又是一个考验。那时候在培训会场听着听着真的睡着了,醒来后确实很不好意思,不知道当时有打鼾否? —— 美丽的 SIUC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 校园 SIUC 的采矿工程专业当年算是全美比较景气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加一起有几十号人,也有一些项目可做,但采矿及其安全环保那些事那里都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可做可学的。特别是短时间,即使有项目也是做不出什么像样的数据来。由于我以前做矿山防尘的,到了 SIUC 也是做这个,因此也较快写了一篇论文投一国际期刊并被接受发表。 不过,对 SIUC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其宽广美丽的校园,特别是到了秋天,满园枫树让人感觉美得窒息,仿忽到了童话般的世界,学校边还有一个小湖,学生们带着一个像行军水壶般的随身听(当时还是很先进时髦的)绕着湖边小路跑步听音乐看红枫,那个情景真是美滋滋的,心里羡慕不已。 —— 当年美国的互联网真给力 那年在美国还有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和觉得最方便的事,是当年美国的互联网已经处于高潮期,大学里浏览检索各种数据库非常方便,比如查 CA 、 EI 、 SCI 等数据库,而当时在国内普通大学是没有开通的,要查上述数据库时只能待到项目鉴定时,出钱请官方检索机构通过北京情报研究所的节点去国外检索一下。而 1999 年在美国普通大学都能检索几大数据库和世界专利库,这是当年与国内不可比拟的,也由此我通过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检索几大数据库后,写了一篇比较系统综述文章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而到了现在,在国内检索世界各种文献数据库,已经不值得一提了。 —— 结语 现今,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做短时间访问学习,那怕是长达一年,我觉得在学术上很难学到多少东西,能让你学的都很一般,有点不一样的带个印象回国也复制不成,不让你学的一般学不到,还有一些传统行业,由于这些国家不太关注,还不如国内的平台好。更多人短期出国了,只是能亲历其境开开眼界和多一些经历而已,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开眼界也不需要出国了。至于有些人说想顺便提高一下外语,这更是没用,如果没有有意识去练习,许多访问学者一天到头都与几个同胞在一起说普通话,那里谈得上什么语言水平提高。因此,第二次出国之后,我对出国也不太感兴趣,也没必要像有些人需要借助出国搞什么虚拟国际交流合作的,特别是出去办那些手续,实在太麻烦了(领导有人代办除外)。 时隔 20 年了,想起还是写篇记事文章聊聊。其实,现在出国和国外的情况,大家都很熟悉,谈出国也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另外,当年在美国受到了几位好朋友和老师的热情帮助,后面一直没有联系上,也在此表达对他们的诚挚谢意!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4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就要离开UIUC了
duxingye 2018-2-22 11:50
就要离开 UIUC 了 今天下午,和几位访问学者老师一起,参加了图书馆的一个讨论会,关于研究数据管理的。研究数据管理是近两年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比较热的研究领域,传统的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正在转型变为数据馆员,收集、整理、清洗、推广研究数据的共享与服务成为他们新的使命。很有幸能听到伊大以 heidi 教授为中心的专业研究数据管理团队的工作,学到很多,也感受到很多。这是他们研究的网站: https://databank.illinois.edu/ 后天一早,我就要结束半年的访学,离开伊大,离开美国回中国了,心里有些不舍。半年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资助我在这里的住房及生活费,孩子在这里免费接受美国公共义务教育,我则免费参与伊大 ISCHOOL 的一些课程学习,收获良多。感谢国家给我这样的机会,使我开阔了眼界。回去以后,也要尽量将这里的一些好的实践经验用到日常的工作中。 离开之前,回忆近两月来的一些独特见闻,记录如下: 首先,伊大及厄巴纳香槟小镇的图书馆系统非常发达,不仅学校里有二十余个图书馆开放,还有厄巴纳和香槟两个公共图书馆,拥有学校 ICARD 和公共馆的借书卡,访问学者和其他学生及当地居民一样,可以借各种资料,如图书, CD ,等等。非常方便。图书馆的设施都很先进,读者阅览区讨论区等功能齐全,环境也很舒适,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有很多孩子书籍以及供老年人阅读的区域。图书馆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社区的居民参加。因此,无论学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平时人都很多。 其次, 5-18 岁的访问学者的孩子都可以根据收入多少免费地上中小学,中学里一般都有 ESL 课,专门为英语语言不好的孩子开设的课程。除此之外,目前不知在美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如何,我家孩子所在的中学(他上六年级,在国内为小学)有两种情况国内很少,几乎没有:一种是课后班,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开设各种课后班,如球类,手工制作类,美术类,电脑制作类,等等,只要时间不冲突,孩子可以任意报名,有的课后班为免费,有的收费,但若收入水平低,所有的课程都是免费的;二是孩子有几次拿回研究者做研究请家长同意的授权书,比如,有的是实习老师需要用课堂视频答辩,需要取得家长同意;有的是为了改进某种计算机系统或者研究孩子们的学习行为,需要家长同意使用孩子的操作及行为记录等。这种研究经常有,而国内关于中小学生的实证研究则很少有开展。 再次,美国有很好的博物馆系统,但大多都是收费的,只有有限的时间免费开放,如离这里较近的大城市芝加哥,就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馆,如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艺术学院博物馆,工业与科技博物馆等,都非常著名,我们趁着免费日,参观了几个,确实感觉藏品丰富。 最后,关于学校学习及生活。上了几门课,感觉老师们很认真,教学准备充足,所有的教案教材等均在教学系统中,学生们随时看资料,下载课件,上传作业,与老师交流等。导师经常给我们提供讲座信息,也亲自做讲座,受益匪浅。各个稍大的图书馆都配有咖啡店,卖各种咖啡和甜点,提供微波炉和吃饭的地方,学生们可以自带食品解决午餐。在图书馆看书效率很高,有的图书馆的学生看书讨论到很晚很晚。还有的图书馆 24 小时开放。每个学院风格不一,很多学院有自己的图书馆及学习空间,比如商学院就有非常宽敞的讨论区,学生自由讨论,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气息。还有一个海军学院,整个建筑很独特,中间是大型场地,四周是教室和学习区。 这几天国内正值传统春节。访学老师们也小聚,包包饺子,在网络上看看春晚,过过年。马上要离开了,突然对这里产生了留恋,这边的环境确实不错,有时也感叹这里的研究氛围。教授们很好约,都会抽时间与您谈论学术事宜。大多数居民很友好,乐于助人。 我想,如果有机会,也许可以再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CT-6和CT-6B装置始末8
dujunfu 2017-11-7 18:34
CT-6和CT-6B装置始末8 1980 年 9 月,我到美国洛杉矶的加州大学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当“访问学者”。这是陈春先上次访问美国时联系的。我在那里呆了两年,基本没干托卡马克方面的事,于 1982 年 10 月回国。 回到实验室以后,发现状况不是很好,两年来工作进展不是很大。首先是灵魂人物陈春先状态不好。近年来,他关注点主要在合肥,在那里有领导职务。但是 1980 年代初,全国性的“洋跃进”失败,各个大项目纷纷下马,包括 8 号装置在内。他用很多精力处理善后,最后他个人决定从合肥撤退。但是他在我们所处境也不佳,所里很多人认为我们这摊越干越大,耗费钱财,而且应该搬到合肥,所以持反对意见的越来越多。 陈春先几次访问美国后,受那里的硅谷成功的影响,决定身体力行,在中关村复制硅谷的经验,即以小公司发展新技术,在 1980 年率先成立了“中关村等离子体服务部”,因此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但是在当时,所里很多人对此很反感,后来称中关村为“骗子一条街”。所领导当然也有看法,认为这事冲击了科研秩序,所以说陈春先有财务问题,成立了专案组进行审查。 当时所长是管惟炎,据说和陈春先在文革前就有矛盾。现在他拟维持科研秩序,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是采取的办法不很适当。例如在全所大会上批判陈春先未经领导批准就在家里接待外国人。这显得有些过时。正因为业务上的问题、科研方向上的问题和领导之间的个人矛盾交织在一起(不少人这样看),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但是管惟炎最不应该做的事是叫院里不再支持我们所的等离子体研究。这是没道理的,正如我们一些人所说,既然合肥成立和固体物理所,难道我们这里就不能发展凝聚态物理了吗?陈春先的事和等离子体要不要发展是两回事,不应该掺和在一起。 1983 年,矛盾爆发在 GBH 的论证会上。 GBH 是汉语拼音字头组成的装置名称,意思是高比压环,是我们室原 102 、 103 组,现在叫联合组,正在设计建造的实验装置。这个高比压环是个带状箍缩装置,其等离子体形状像一个皮带。 托卡马克这类装置,自出现以来,基本位形和结构没什么变化,顶多有胖瘦之分。但是箍缩这类装置就不同了,在其历史上历经多种演变。最早出现的是 Z 箍缩,因为最容易做,几乎所有实验室都从这类箍缩做起。然后是角向箍缩,也风靡一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这两种装置都有一些缺点,至于下一步往什么方向发展,有不同的方向,例如螺旋箍缩。带状箍缩也是其中一种,当时以德国的 TENQ 装置为代表。 联合组成立以后,就决定建造这样一台装置,规模相当大。在我 1982 年回国时,工程已经进行了几年。已投入的投资,据我后来估计,有七八百万之多。但是现在,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是工程巨大,很多关键工艺不易解决,例如陶瓷真空室。其次,即使建好了,这类装置前途如何也难说。他们组曾组团到德国访问。德国人正准备让 TENQ 关闭。后来这条途径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这种装置没前途。后来得到发展的是一种反场箍缩装置。由于这些原因,以及所里的态度,从事这项工程人员的心也散了,工程更难以继续。因为人事制度有所松动,不少人选择离开。 在 1983 年的论证会上,不同意见交锋非常激烈。最后的结论是降低参数后继续这一工程。但是实际上工程已经不能继续了,被迫下马。少数人利用一些已有设备建了一台小型箍缩装置。 这一工程的失败对我所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是个严重打击。这件事说明,在自己的研究基础尚比较薄弱,外界信息也不很通畅的条件下,大型装置不能轻易上马。此外,这个工程组缺乏陈春先这样的灵魂人物,缺乏领导核心。一个组有五名组长,谁也负不了责。特别在文革后期,在用人方面,仍沿用以前的标准,把家庭出身和政治表现放在前面,而不管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进取心。 这种气氛当然也影响到我们组。陈春先说话也不怎么管用了,少数人出去另寻出路了。装置运行情况也不很好。 但是在这一时期,诊断方面有所进展。李文莱去法国两年,回来后研制了一台远红外激光干涉仪,从此可以测量等离子体密度了。刘轶群也安装了一套毫米波干涉仪,但是不能做到常规诊断。戚霞枝负责的软 X 射线诊断得到一些实验结果。此外,电子所帮助我们安装一台电子回旋辐射测量仪。 陈春先和郑少白,面前是CT-6B装置的变压器铁芯,上下是变压器初级线圈
个人分类: 科技漫谈|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访问学者 = 蝗虫 ?
热度 14 atpinter 2017-10-19 12:55
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既是出国访问的人,又必须是去搞学术的人。然后这过去的十年来,访问学者在美国华人圈已经才是变味,由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因为身边太多的例子,访问学者只访问,不学者。 来这干什么的都有,前些年来生二胎的,来这旅游观光的,来这体验色欲放纵的……五花八门,没有你想不到的。有些人还有点底线,至少要保证学点东西回去或者搞一篇文章出来;还有些人就完全是来这祸害美国的,带个访问学者的帽子,横行霸道,哪里又好处就往哪里钻。 不必解释,国家基金委或各级地方教委啥的给钱让他们出来。也不会要求他们能镀金回去,但总不希望来这边丢人的吧。 有些教授一听到中国的访问学者直摇头,为啥让你来?你一不干活,二不虚心学习,来这我还得负责你人生安全。何必呢?有些定居在这里的华人深深地为一些访问学者的”恶行“给震撼了,好比一股蝗虫旋风,所过之处寸毛不剩,结果扫荡完了之后拍拍屁股走了,剩下这些定居的华人来背黑锅——华人人品要不得。 如果你是访问学者,你对异乡风情文化习俗好奇可以理解,想锻炼口语和学习英语也可以接受,你可以在食堂排队吃饭的时候找一个美国学生搭讪聊天这种事一点问题没有。再或者贪点小便宜,哪里有free的午餐或晚餐去蹭饭,都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做得有礼有节,别有失风度。做一个有风度的贪小便宜的人是可以接受的,美国人都这样。 可是,如果你: 1. 学校周围的教会免费餐一餐不拉,去吃饭时候你们家的十岁左右的孩子大声喧哗,还不排队,手抓食物,你也任其自由,无视存在,一次又一次的这样不太好吧?再说,你吃饭也得假装客气一下,信不信教无所谓,关键你别太丢华人的脸。吃完东西,满桌子满地都是垃圾,吃完饭就直接带小孩走人。 2. 学校有一些公共资源,是给在校学生的,因为人家交了学费。比如托儿所,学生的小孩可以打半折。你非要去伪造成绩单,把自己的小孩送进去。 3. 大家帮忙是抽出时间给你办事,不是必须得在10min之内把车开到你楼下的那种随叫随到的司机服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你可以在上班上课时间去outlet,其他人不一定能去。你一个电话叫uber也得等人家愿意,敢情跟你说10min到不了就是不给中国人面子了? 4. 你知道开车是要驾照的吧。你无照驾驶就算了,还不用小孩安全座椅。完了五座的车坐9个人也是没谁谁了。 5. 有机会就说这帮华人书呆子,一个个的傻x,脑子一点不不会转。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啊。你的对策就是作假,只要能搞到的好处绝不放过。 6. 一个2bed room的公寓,限住4人。你们家住了8个老小。 7. 买了东西用完就退,这游戏规则可以用。但好在你也是退个全尸啊,用了五个多月拿去退,掉了40%零部件也是牛b的。 8. 那些xxoo的事就不写了。你的理由是,大家都会有需要,总会有一刻能约个炮的。见多不怪。你们自己的事,都一把年纪了,悄悄弄就好,别那么张扬最后闹得家破人亡的。这听起来算是底线了吧? 9. 旅游嘛。你非要租一个小破车还要开遍西部,四五个人合资也可以,但交规得读懂才上路啊,左拐让直行,天经地义,你们非要抢。 10. 拿老美开涮。撒点小慌,开开玩笑可以。但你非要告诉人家你认识一个牛x人物,可以给他们介绍工作,结果去了直销组织。 ………… 那么,你就是蝗虫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边的华人被迫也当了蝗虫,躺着也中枪。
6521 次阅读|20 个评论
拿到CSC访问学者奖学金太容易了吗?
热度 18 zhgzhang 2017-5-26 05:52
前些天去米国大学和科研机构访问,其中两个大学的教授都谈到了拿CSC (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奖学金的访问学者。一个教授问:拿到 CSC 很容易吗?另一个教授说,联系我做 CSC 访问学者的人太多了,最近我收到的信就有十几封!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之多。 免费来给米国教授打工,人家教授还不满意,这是为什么呢?是来访学者的质量!第一个教授举了个例子,说来自上海某大学的教授,什么也不会,来了一年,只做了一件非常常规的测量,因为TA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无法继续安排比较有新意的实验。而这个测量,普通的博士生只要几天就可以做完。所以他问,CSC 没有考试和筛选吗?是不是只要申请就能拿到?还是你们钱太多了? CSC 鼓励大家都有机会到外国学习是好事,也相信多数学者是认真的。从以上米国教授的反映提醒我们:拿到 CSC 是否要经过更严格一点的审查(至少要和拿到自然科学基金那样有点难度)?一是看学者是否有基础到外国高水平大学进修;二是有没有可行的研究计划;三是要不要对访学结果做验收和评估。 反过来说,那些拿到CSC 的学者,能否再努力一点,真拿访学当回事,体现帝国学者的水平,不要让人家嘲笑,以至于影响 CSC 学者的声誉?
21215 次阅读|24 个评论
访问学者的红色地带
热度 4 fengroad 2016-2-22 06:15
前几天有人写了一个“美国访问学者的灰色地带”,主要讲到当二房东,买卖车辆做 Gift ,干黑出租、搞暧昧情,不搞科研等一些 内容,尽管内容有些片面,但是还是可以反映了一些问题。然而,我始终认为这不是主流。有些问题可能不是访问学者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华文化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当二房东,这是中国人的特色,中国人讲的是节俭,一个人住着浪费,那就索性出租一间,一方面给别人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自己的生活压力,君不见北京上海把一个房子隔成蜂窝出租给二三十人的新闻事件?而且不光访问学者这么干,在国外的留学生,老华侨们可能都这么干,当然这么干不见得是好事,甚至 House 周围种菜的?就如同 胡懋仁 老师的博文 “ 精明与劣根性 ” 一样,他可能是中国人劣根性,但是更可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完全有优劣区分,只是文化不同,当然,应该入乡随俗。因而这不是访问学者的问题。买卖车辆做 Gift 和上个问题类似,不再赘述。而 干黑出租、搞暧昧情,不搞科研等我觉得只是少数中的少数,至少在我访问学者期间以及周围没有看到,当然如果有,应该批判和禁止。 今天我来说说访问学者的红色地带,红色是国旗的主色调,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是东方红的红,是一种正能量。 1 ,交流了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护照近年来含金量才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出行困难,不像英国等国家护照,通行全球 130 多个国家,加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普通中国人出国的机会并不多,对于西方国家了解有限。例如我自己,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吃个公家饭,哪想能出国。因而在 30 岁之前没坐过飞机, 34 岁之前没出过国,所以对于国外长什么样,只能在睡梦中想象。“瞎子摸象”的寓言大家肯定听过,因而大多数普通人对于国外的没有任何认识。通过访问学者交流,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获得了一次文化交流的机会,例如美国的“ Stop ”,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尽管英国、欧洲等没有 stop 的标志,但是他们在拐弯的时候都会 stop ,然后重新启动。再例如西方的排队意识、预约意识、农村发展等等,都使得访问学者受到很大感动,如果中国的人才和西方一样,大家都不挤着去北上广,在农村的高校也能发展的很好,今天就不会出现北京为了缓解人口压力,要求高校搬迁的传闻。如果大家都排队、预约、农村发展很好喜欢农村,估计开车撞医院大门的新闻会少点,社会更加和谐。 2 ,领略了国外的风景 。确实,今天的中国已经非常美丽,远远美于西方很多国家,但是是否干净 ? 人工可以打造景点,但是否可以打造干净、卫生、安静、天然?就我在几个西方国家看到的公园,包括州立公园,基本都是天然的,很少有人工的痕迹,即使有,也就可能铺个路。然而国内的公园,我感觉就类似清朝在北京建设“锦绣江南”一样,人工打造的痕迹很重,小桥、流水、花草、石子路,看上去非常漂亮,但是看一百个都一样,不再具有自然的原始气息,因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色少了点。如果能强调自然,一方面保留了天斧神工的伟大,另一方面可以节约纳税人的钱,把更多的钱用在发展上,而不是一些面子工程。 3 ,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我有一个朋友,访问前作传统材料,访问期间做目前某热门的新能源材料,访问期间在目前 IF20 左右的期刊上发了论文,是他们学校第一篇影响因子达到 20 的论文,回国后发展很快。还有个朋友,通过访问在他研究所在的领域发了第一篇英文 SCI 论文;还有朋友引进了当时合作的导师某院士来中国给本科生上课。这些的都非常有意义。 4 ,开拓了国际视野。 科学网有很多帖子,说科学研究交流的重要性,说在国外,有些大教授每年有半年时间在 Travel ,在和国际同行交换意见,通过交流发现新问题,新思想。访问学者中很多人是第一个出国交流,通过交流逐渐掌握了国外的研究方法,开拓了国际研究视野,研究思路更加开阔,例如更注重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包括展示宣传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等。 5 ,转变了科研态度。 国内某些地方可能还在强调论文、专利的数量,可是英国的评价是提供最近 5 年 5 篇代表作就可,美国某些地方是好论文会加分,然而烂论文会减分。瑞典的研究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确保工作的可复制性,因而文章的质量都很高。这些对于访问学者的科研态度都会发生巨大的影响。想想瑞典也就区区 1000 万人口,和国内某些地级市差不多,可是全球前 100 名大学有好几所 : 乌普萨拉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此外,还有著名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隆德大学等等。再如,英国的约克大学就在约克小镇,小镇真的很小,十多分钟就从这头走到了那头,普渡大学就在一个农村。这些都会给访问学者以思考,启发,从而慢慢的转变大家的科研态度,从数量到质量、从片面追求到代表作等等。 话说远了,改革开放后国家资助一批本科生出国学习,很多人没有回来,但是历史来说也是肯定的。前多年很多大千人并没有真正回国,但是整体说千人对于中国科研水平、思想的促进还是十分有益的。中国人在国内读博士,就算真的不发奖学金也有很多人读,而美国人却把大把的奖学金给外国人。这些都说明,科研的交流非常重要,访问学者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名词。
2756 次阅读|5 个评论
访问学者的别样生活
热度 24 xin 2016-2-20 23:08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各种形式的出国访学,日益成为中国与国际学术圈交往的重要渠道。访问学者大多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将成为我国科研的中坚力量。旨在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实现对国际科学技术的跟踪和超越,国家公派出国学术访问长期受到国家重视。 当前,学术访问群体在国外的生活、工作表现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状况,林林总总。本博文试图点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增加对现有公派留学的监督与考核体制进行思考。当然,这些问题或现象,在不同大学科研院所、院系、学科出现的频率存在差异,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在此简单罗列 8 件事情,采用管中窥豹的方式,洞悉这个群体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 1 )合租房。 老美重视人权和私人空间,访问学者大多已经结婚成家。因此,访问学者大多租用大学的房子,都是两居室。按照美国人的合同,访问学者是严禁将其中一个房间外租的,但会过日子的中国人,基本上都会违规向外出租。这表明出事圆滑的中国人,总是能在与老美的周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事方式。这一方面减轻了房租压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多个伴,减轻了日常生活中的寂寥。 ( 2 )避车税。 美国是个车轮上的国家,基本上属于地广人稀,公路发达的国家。如果没有汽车,日常生活非常不方便。有车之后,生活会轻松和便利起来,尤其是 500km 范围内的旅游活动,会轻松驾驭。访问学者普遍会购置便宜的二手车,价位一般在两三千美元。在美国购置二手车通常要缴纳 7% 的税,中国人一般要求对方以赠与的方式避税,通常能避一百多刀的交易税。这基本上是中国人的常规思维,习以为常,家常便饭。 ( 3 )黑出租。 美国的大学,通常远离都市,虽然幽静,但实在偏僻。新人刚到,旧人回国,亲属探亲或外出旅行,都需要在机场与大学之间摆渡。美国的交通非常发达和多样,灰狗大巴常规价格很贵( 70 刀),私人大巴公司也不便宜( 55 刀),这与个人提供 ride 留了巨大空间。因此,访问学者看准商机,以较为便宜价格( 50 刀),开展地下出租车业务。乐此不彼,常见访问学者争得头破血流,热闹非凡。 ( 4 )卖旧货。 初到美国,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均需置办。放学到期归国,访问学者还需要将生活用品处理掉。因此,需求和供给完美对接,地下跳蚤时常交易活跃。访问学者群体,毕竟都是受到高等教育,嗅觉灵敏,反应迅速。他们通过整合各种供货渠道,推波助澜,将地下跳瘙时常搞的异常活跃。方便生活,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初到美国的访问学者,由于对情况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上当受骗也不是少数。 ( 5 )做买卖。 商品时代的洗礼下,访问学者是一个非常务实、重视实效的群体。由于中美饮食存在明显差异,很多厨艺精湛的访问学者,通过提供外卖的方式赚外快。由于中美很多商品价格上存在明显差异,访问学者通过代购的方式赚取外快。由于信息不对称,访问学者做起了飞机票、旅游组团等中介代理。这些买卖,多是小打小闹,但也有一些走火入魔,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也算是热闹极了。 ( 6 )信基督。 我们国家推崇共产主义信仰,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美国视基督教为国教,以死后升入天堂为最终目标。美国人将基督教融入生活,周末去教堂做礼拜,成了家庭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访问学者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内心孤独,同时又对新世界充满好奇。另外,教堂的热心肠又特别多,知冷问暖,提供各种帮助。因此,教堂成了访问学者认识美国、融入美国的第一站。当然,免费餐和提高英语也是常去教堂的重要理由。 ( 7 )暧昧情。 这个事情比较敏感,当然,大家也都比较感兴趣。但,这种事情属于个人隐私,别人也很难知晓。因此,多是捕风捉影、推测臆想,不足为据。将一群血气方刚的男访学与女访学,同时空投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科研生活混杂交织在一起,难免让人想入非非。据说,深圳的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较为普遍。但考虑到访问学者的素质和访问时间,应该不会成为普遍现象。但这种牵扯到道德与秩序的复杂情感,仍是洞悉他们内心精神世界的关键一环。 ( 8 )大玩家。 访问学者与被访问研究机构、与合作导师之间并不具有契约关系,彼此没有强制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访问学者的科研投入,主要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大多数访问学者的科研,属于放空和缺乏监管的状态。这时候,钓鱼、美食、打牌、打球、旅游等休闲娱乐,成了少数访问学者的主要生活内容。经过一年学术访问,学术能力提高有限,但娱乐能力提高显著,显然成了生活大玩家,这与访问学者的培养初衷,背道而驰。 总之,留美访问学者的在美生活,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人柔软、灵活、实用的处世哲学。通过中美两个国家的生活和学习,在访问学者的内心深处,对科研和情感的充满了复杂的挣扎和纠结,从中既体会到了无可奈何的失望与迷茫,同时,也看到了些许理想化的希望。 笔者补记: 这篇博文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反对,认为这篇博文以偏概全,拿极个别现象说整个群体,抹黑访问学者群体。 这篇博文初衷,绝非是引起争论,而是想点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旨在增进对这个群体的认识,提高和改善当前访问学者监督和考核体制,让国家派遣访问学者更富有成效。
13063 次阅读|95 个评论
招访问学生学者,国内外联陪博士生,博士后 二维材料,能源材料
热度 2 cspring 2015-12-2 00:07
学校发展需要,与国内顶尖高校(清北哈工大)及港澳及香港地区大学联合启动硕博研究生招生项目,欢迎感兴趣的优秀同学应招。 具体请看《南方科技大学与境内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招生简章》 http://www.sustc.edu.cn/admission_2 内地博士生采取申请考核录取的方式,境外大学博士生需满足对方大学录取条件,一旦录取提供全额奖学金保证学业和研究的圆满完成,颁发合作大学博士学位。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系 程春教授(省杰青)课题组(微纳材料)提供以下研究方向: http://www.sustc.edu.cn/mse_04/f/Cheng_Chun 一:研究方向:(a) 二氧化钒微纳米线制备与应用研究 (b) 二维纳米材料与器件(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二:招收要求: (1)物理、材料、化学或相关领域硕士毕业; (2)具有较强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发表过SCI文章优先考虑; (3)具有CVD合成经验,纳米器件制备与测量,纳米尺度固体物理研究背景。有相变材料与微纳热传导研究经验者优先; (4)工作勤奋踏实,积极主动。希望以后攻读博士学位的优先。 请同学们踊跃发送简历到 chengc@sustc.edu.cn , 提前预报名,对于合格的同学,我会在各个项目启动的第一时间通知申请(各个项目启动时间不一致) -------------------------------------------------------------------------------------------------------------------------------------------------------- 课题组长期招收物理、化学、电子、材料类客座学生,访问学者,可从事课题组相关方向,也可以自带课题, 实验室仪器高端齐备,经费逾千万。 招收联培学生待遇: 1. 研究内容:可以与研究生所在学校导师协商,文章双方导师共同通讯,学生第一作者,尽量保证双方利益。对于优秀的可以推荐国内外联陪读博。 2. 培训及发展:国内外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专业指导;定期专业论坛及讲座;有海外交流机会;全额资助学生参加国际专业会议。 3. 提供条件:报销单程来深费用(按火车硬卧标准);联陪硕士学生提供1500元生活补助;博士学生提供2500元的生活补助;访问学者待遇另议;提供500元的住房补贴。 -------------------------------------------------------------------------------------------------------------------------------------------------------- 课题组长期招收研究助理、博士后(年薪22~30万),无机化学、材料化学与物理,凝聚态物理背景的优先考虑,同时欢迎国内外课题组的合作研究! 岗位待遇: 1. 在相关专业领域已取得突出的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优秀博士将能够申请南科大设立的校长卓越博士后计划:年薪为30万元整,其中市财政生活补贴12万元/年(免税);对于资质优异的博士,导师将积极帮助推荐。 2. 未能入选校长卓越博士后计划的博士后年薪最低为22万元起,最高同样可达30万元(具体待遇视个人资历和能力面议),其中含有深圳市12万元整的高额免税补贴;组内经费充裕、科研气氛极好、设备先进齐全,并提供良好的办公、住宿和科研条件。 3. 市政府对出站后留深工作者给予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可算做个人奖励); 4. 出站留深工作,符合深圳市后备级或孔雀计划人才条件的可获80-100万元的住房补贴; 5. 出站留深进行科研工作的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可申请获得300万的孔雀计划科研启动经费。 应聘流程: 1. 申请人将详细的申请材料发送到程春教授邮箱: chengc@sustc.edu.cn ,邮件标题请注明“姓名+博士毕业学校+应聘职位” (如,张三XX大学应聘博士后职位)。 申请材料需包括:(1) 详细的个人简历,含学习、工作和科研的经历,主要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成果证书或奖励)清单以及联系方式;(2) 2-3推荐人的姓名及有效联系方式;(3) 其他可以证明工作能力的材料。(4)代表论文 2. 通过简历初步遴选者,将在一周内获得电话面试或视频面试通知。 3. 通过电话面试者将被邀请到南科大现场面试 ,通过现场面试者将依照相关程序办理博士后入站手续。 博士后名额不限,请优秀的博士踊跃投简历!
个人分类: 工作|4143 次阅读|5 个评论
如何善待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
热度 26 lujiangxiao 2015-11-25 10:34
中国 国家留学基金委( Chinese Scholarship Council, CSC) 近年来每年都资助上万名学者到西方国家进行学习和访问。这说明中国的科研发展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初级阶段的政策主要是吸引少数领军人才(百人,千人,江,河海计划),而高级阶段的政策则重于“千手千眼观音”,派出大批从学生到教授不同水平的学者,到外国试验室中亲历科学研究过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最有可能把大部分国外实验室的优势引进国内,逐渐实现把世界基础科研的中心转移到中国这样一个可行的历史进程。 对于迅速增长的留学人数,国内的留学人员和国外的实验室都有个适应过程。在开始时免不了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如优秀的学者申请不到基金,而过剩 CSC的名额又没人申请;留学人员不能融入国外实验室环境,而且国外的导师又不能发挥“免费”学者的能力。更有少数留学人员不努力,混日子,游山玩水等等各种情况。这些负面情况是相辅相成的,如越不能融入实验室就越不被导师器重,因而越不能发挥能动性,只能游山玩水混日子等等。以下我想用自己近十年来的经验谈一下如何避免上述的负面情况。 导师(host)的几要几不要 作为导师,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拉着一张 Boss(老板)的臭脸开组会,逼进度,要数据。而最需要的是亲自花时间和学生一起定题目,作实验,读文献,讨论数据,写文章。导师和老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导师类似于中国传统上的师傅,没有言传身教不成为导师。 最近大家读过一位 34岁科学明星张锋的成长经历。张锋回忆说他的第一个导师John Levy 每天下午会坐在休息室里,一边喝茶一边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给这个高中学生解释有关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概念。对一个高中生能如此用心实属罕见,足以让这个超级明星感一辈子的恩。如果你确实没有有这样的时间和耐心对待你的CSC学者,在开始的时候多花点时间绝对是值得的。开个好头至少可以让其后的几个月进度更快些。导师花的时间和实验室里其他人的时间还是不一样的。当然作为导师也不是超人,给学生的时间不能无限多。有的学者到美国放下行李第二天就来实验室,而且以后工作也很努力,天天见人。有这种认真的态度就需要导师多花时间,让他/她领导或参与更多的项目,带领组会,参与更多的文章。 作为 CSC的访问学者的导师,学生工作时间很短,水平很差是可以预料的,所以作为导师更要耐心,关键是碰到水平低的学生不要急。我见过的很多大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低,有的说“只要是能喘气就行”。这就是大师级的自信。我个人来美国之前连一篇发表的文章都没有,我都奇怪我的导师为什么会要我。后来他说要我的原因是觉得我会做中国菜(实际当时还真不会,只会把所有东西都炸炸然后加酱油拌上辣椒端上去)。 我们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华裔导师,身世坎坷是肯定的,但是自己成功后不能把自己遭遇的不公发在学生身上。而反过来要用亲身经历来体会学生的不容易。现在的学生肯定没有我们当年那种一边在饭馆端盘子一边念书的奋斗精神。所以尽量不要用自己的经历衡量别人。有的导师和我抱怨,“我漏夜给他写文章,而他自己带孩子去旅游”。碰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有定力。毕竟你是通讯作者,漏夜赶工也是应该的。 我个人认为对待 CSC学者,有个三个三分之一的度就行了: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发展个人兴趣(personal development),如听学术报告,参加会议,访问其他院校。还有三分之一用于是学者个人和家庭(购物旅游,孩子上学,考驾照买房子)。当然极少数人真努力,时间全用在工作上。这种人将来就会有出息了。但任何时候真正努力的人和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少数,每年几万人,有几个出息了就不得了。二十年后萝卜儿奖就会被中国包圆,就像现在乒乓球赛似的。所以作为一个导师,你的大部分任务不是培养萝卜儿奖学者,而是帮你学生有一段比较愉快的人生经历。 讲个故事:美国神经科学界都知道有这么两位大科学家,都在三十来岁出了名。可是一位对学生好,每个学生都用心培养,积极推荐,后来学生遍布美国高校当教授。另一位心眼窄点,老跟学生闹别扭,学生的学术生涯都坎坷,对他也几乎都有微词。后果是第一位得了‘萝卜儿’奖,因为好多学生不停地每年提名。另一位则逐渐在业界消声灭迹了。所以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要只用个人发了多少篇CNS文章 来衡量,好文章发腻了也要在乎学生背后怎么说你(包括现在进行时和将来过去时)。 访问学者必胜秘籍 秘籍一是“第一推动原理”。就是说你第一天做得好就给其后的一年打下基础,你这一年访问圆满就给你一辈子的学术大发展打下基础。这些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好,马上在人眼里高一头,就更容易受人帮助,受导师信任,更容易出成绩。而你做出一点成绩,立刻就会被大家看好。更容易出更多的成绩。在访问的阶段得一篇文章,就能让你回去更容易得到青年基金,更容易基金委的申请面上项目。所以做事情要早。做大事更要早。这是心理学中定立的理论。 可是许多人都说,我第一印象已经搞砸了,一年过去一半还没起色,第一推动肯定不行了。这样说法也不对。其实你每一天都是你余生的第一天。每天都能给别人一个全新的印象。所以,不要需要等明天,等下周,等导师开会回来,等我回去以后 …. 要像禅家机锋里说的那种 “现在就是转运的最好时刻”。 第二秘籍叫语言领先。出来留学,咱语言差是肯定的。现代社会,语言和文字是最重要的工具。没错,不管文科理科,语言不行寸步难行。所以你到一个新环境一定要硬着头皮交流。这个也有第一推动原理,第一天难第二天就容易些了。有研究证明一个人听一种完全陌生的语言,只要听 20小时左右就能有点眉目,听出单词间的断点 。所以一定要无时不刻地听。即使是完全不上心地挂个耳机听广播,你的脑子也在不断地被这新语言刻画着,不久就会来个突变。一般学校学术报告很多,应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去听。听学术报告提问是一大难关。所以开始时先训练听完了上去和报告者打个招呼,逐渐借这个机会问个问题。最后过渡到能够打断发言问个好问题。达到这水平也算个知名学者了(当然问题太多了也会变成知名搅屎棍,个中的火候首长您自己掌握吧)。 第三秘籍就是学徒精神。所谓学徒就是对导师的实验室有所奉献。你能给的奉献也许就是抢着刷瓶子,做卫生,替别人分担下动物房。但这也很重要,表示你在乎( appreciate) 导师和其他人给你带来的工作环境。不要认为你周围的一切条件都是理所当然,每一尺实验台每一个玻璃瓶都有多少人奋斗,你导师为这么个实验室奋斗过不少年呢!学徒精神的细节,国内有篇辗转传抄的奇文叫《如何在进入实验室后出类拔萃》,我特地考证了一下编辑在我的博客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1685-562515.html)。 第四个秘籍是扬长避短,就是你尽量要利用你的长项来工作,不要和学不会的东西死磕。这点在短期访问中尤其重要。比如在一个集体里,有人能写会画,那就尽情去写去画给人看,这样就可以遮掩你不会编程的短处了。 CSC学者里,有人天生就会折腾计算机,有人手巧做得一手好手术,你的长处你自己准备吧,到新环境里去露一手,让人刮目相看吧。 秘籍一过三条就不值钱了。所以下面五六七就不多说了。有人认为怎样应对变态导师,怎样和竞争者见招拆招都很重要,而我却不那么认为,自己尽量充满正能量地对人对事,国内的厚黑学那套就留在国内吧。我相信神经不正常,故意折磨学生的导师是极少数,而更多多情况是要避免误会,争取与导师愉快合作。 以上都是兄弟我这辈人的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您能多听我一句就能少掉进一个泥坑。最后祝您留学愉快。
46635 次阅读|42 个评论
美行再(2)——科研新常态杂说
热度 12 jlxt33 2015-7-7 13:30
既然说访问学者就先说说核心“学者”吧,不管啥定语,总得做些学者该做的研究工作。来美两月余,对于研究工作用流行语可以概括为: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办公室几乎全心投入地看文献。虽说是五个人共用的办公室,但在上班时间还是可以安心看些文献的,这对于科研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内时,有一间单独的办公室,也会看文献,可数量太少了,效率太低了,主要由于其他事情太多,几乎没什么时间集中精力看文献。现在除了跟国内的研究生qq沟通外,几乎没有其他杂事干扰,这种清净的状态太难得了。 (2)再次亲自动手做实验了。原本就是做实验出身的,并不排斥做实验,也深深知道做实验的好处。同样的,在国内时,几乎没怎么做过实验了。可以给自己找两条不做实验的理由:杂事太多,没时间进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室太小,连学生都放不下,要轮着做实验,根本没地方让我做实验。究其根本还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了,这样的结果就是指导学生时,对现象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幸运的是,总能遇上自觉性和悟性都比较高的学生。现在自己动手做实验,再次重拾观察、发现和思考的乐趣,是真的开心。 (3)经常性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活动的类型多样。最常见的是学术报告,几乎每天都有,去听了不少。有的报告研究内容和专业很接近,比如发光材料、太阳能之类的;有的则相距比较远,比如Black Matter、固态氙等。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环节。还有午餐会、组会等比较固定的学术交流。这其中有的不一定能听懂,就当练听力好了,听的多了,总会懂的。实际上收获也许不仅仅是听懂了某个报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听一种研究思路和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总体感觉就是这两个月来真正进入了研究的状态,究竟能有什么成果并不想做预期,但是这种愉悦的状态是令人欣慰的,心中总是惦记的实验的结果,就像期待揭开情人的面纱一样,看到漂亮的样品即使有些意外,也是很开心;那些不怎么漂亮的样品虽然稍稍有些失望,但也不能放弃啊。都要给它们拍照,写记录。这种新常态也给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关于在实验室埋头实验的问题。正如杨思洛博士的留言:“visiting scholar,我的理解就是参观、来访和交流,形式和内容比较自由。因为所访单位不发工资,所以也就没有任务,只是把你当成客人。访问学者不必天天埋在实验室做学术,而是更应该多了解、多见识除科研外的东西。”这个看法我是赞同的,如果能够多做实验多出成果,老板自然是开心的,但是老板也不会像要求博士生那样严管访问学者的。只是我现在在实验中体会着深深的乐趣,就还是每天到实验室,有机会就做个东东出来。但是如果只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话,确实就失去了访问学者的内涵了。因为单就做实验而言,如果自己愿意进实验室的话,国内很多单位的硬件条件都不比美国的差,或者不会差太远,即使不是很完备在本市或本省基本能解决大多数的实验和测试,至少在国内也差不多能解决了,尤其是那些不是世界顶尖的研究。实在没必要背井离乡的跑这么远来做实验。 学校对留学经历的要求,国家花钱派出的目的,更多的应该在于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方法,以便回国后学以致用,改善和促进国内的教学和科研。在这段时间内,有几点小小的体会。 实验室环境和装备要求的人性化。实验楼内恒温和良好的通风设备和换气系统保证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即使是多个高温炉的房间也不热,使用有机试剂也不会有化学实验室特有的味道。实验时必须穿戴完整,白大褂、一次性胶皮手套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时要佩戴护目镜。报警设备极其灵敏,前天就被警报和广播疏散了一次,尽管最终也没弄清楚到底是什么故障,反正先走出大楼再说。 对研究生学术要求的高标准严要求。仅举一例,本组的一位博士研究生进行的一个程序,大致相对于国内的中期考核。学生在前一周就请组内的成员听试讲,提意见和建议。正式考核现场看着好像挺轻松的,有薯片、饼干、汽水等,仿佛边吃边聊一般。再仔细一瞧,除了自己的导师外,还有五位专家,都正襟危坐,学生也西装革履,足见重视程度。学生在介绍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随时提问,每一点都得讲的清楚明白,最后还有半小时的集中提问时间。整整两小时够煎熬吧?我相信这绝不是特例。咱可以扪心跟自己的学生所经历的对比一下。 学术报告的计划性和灵活性。计划性在于一个学期的学术报告基本是预先都安排好的,不论报告者是外单位的还是本系的,临时安排的学术报告,特别是系级以上的,很少。所谓灵活性一方面是报告过程的轻松,基本是讨论式的,听众可随时举手示意打断报告人的介绍而提问和讨论;另一方面是报告前半小时系里准备些零食,包括饼干、水果、饮料等,大伙儿到系里吃点东西,稍稍交流一阵子,报告结束后就真的结束了,不象我们常常要领导出面,几个人相陪吃一顿才行。 午餐会是我比较喜欢的形式,不仅仅是因为提供免费午餐。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轻松的环境中说说系里的情况,或者给优秀研究生颁发奖状,或者请人做场学术报告,令人感觉到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令我想起在北京大学进修那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参加化学系的午餐会的情景,每次报告的都是真的大牛,大家就在下面边吃边听,很是轻松自在,但报告之后的讨论却很深入,真的受益匪浅。 这些看起来都是很表面的现象,希望慢慢体会背后的本质。夜深了,先到这儿吧。祝各位科研爱好者开心快乐!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15569 次阅读|24 个评论
美行再(1)——何谓访问学者?
热度 11 jlxt33 2015-7-5 11:56
前言:去年短暂来美,记为美行,今年再次来美,时间稍长,记为美行再。 —————————————————————— 为啥要再次来美呢?做访问学者一年。为啥要做访问学者呢?学校要求海外留学经历,现在是评职称申请硕导要求,说不定啥时申请教授岗位要这条件呢,到时就面临下岗了,还是未雨绸缪吧。二来,现在的年轻人太厉害了,自己要是不努力,可能真要被淘汰了,还是赶紧出来静心做做研究为妙。当然还有点小私心,希望能让父母来看看最发达的国家。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广东省给了我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然而,最令我痛心的是在出发前一天父亲大人卒中复发,在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终带着忡忡忧心踏上来美行程。万幸的是经过及时的治疗,父亲恢复的还不错,但是来美的可能性很低了,内心很遗憾。后悔为啥没早点实现这个愿望呢。唯有不辜负这次远行,能够做些有意义的工作做为没有留下来照顾父亲的弥补吧。把这次的经历和收获记录算是带着父母走一圈吧。 首要问题是身份认识问题。何谓访问学者?想明白了,才能不辜负这一年。出国前在省教育厅接受了安全电视教育。但是没有培训访问学者的任务和目的,只好自己悟了。核心是学者,自然要做学问,在学术上要有点收获,最好能有所体现。其次还有个定语“访问”,自然不同于读博士或博士后,还要体现访问的内涵。尽量了解和体会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发达的国家的根本,特别是与自身联系紧密的教育和科技的方法论;还要尽量了解美式文化,在今后能有所借鉴;还得抽时间看看北美的山川河流和建筑,体会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大约如此吧,还请见多识广的博友们多支招。 事实上,对美国文化的体验在申请期间就有体会了,当然来了之后体会更深。一直以为美国高度发达,一定拥有极高的效率。导师虽是美籍,但与国内交流较多,还是容易理解我们这些访问学者和国内的情况的,很是高效和尽力。但是一旦程序进入行政部门,就必须等够预定的时间,而今年得克萨斯居然不断地下雪,意味着学校放假不上班,工作延后,2019表为此等待很久;申请签证时,美使领馆的网络遭受故障,填表、缴费、预约都很困难,一次次没法进入或保存,原本一天的事情两周都办不了;终于预约了面签,要check,四周时间一天不提前,真正体会到了热锅上的蚂蚁的滋味。终于拿到签证了,真的要感谢广州留学服务中心的同志们,以最快的速度帮我办理了所有 手续,终于在2019表到期前落地美国了。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9177 次阅读|31 个评论
博士后终于出站了!
热度 1 Shifengyu 2015-7-3 18:00
今天,一位师弟告诉我,已帮领了博士后证书,编号:85***(估计已有出站博士后8万5千多人了吧)。博士后经历,终于画了一个句号。 2012年6月,我进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6月,完成博士后相关工作,提交了博后基金结题材料及博士后出站材料,并做了博后出站报告。由于博士后证书改版,一直没领到新版博士后证书。 8月上旬,因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做访问学者,博士后的事就告一段落了。 今天,获悉博士后证书的事,以此纪念。 人一生,其实就是无数经历的累积,经历愈多,历练的机会就越多,成长才会更快,人生色彩也会越丰富,人会显得更为成熟。 2015年7月于澳大利亚,昆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加拿大访问学者签证材料清单
yuchyu 2015-6-29 06:12
所有申请人必需的文件 所有中文文件必须附有英文或法文翻译件 √ 填写完整的 ” 工作许可申请表 ” (IMM 1295) 。如果你的配偶或普通法伴侣、及 / 或子女计划与你同行,他们也需使 用正确的申请表格完整填写各自的申请信息。 √ 申请人完整填写 ” 家属表和教育及就业细节表 ” ,请使用中英文或中法文填写。 √ 两张照片。所有照片需符合照片要求细则中的所有要求。每张照片后注明此人的姓名及出生日期。 √ 本人有效护照。护照须包含除最后一页外的至少一整页空白页、且必须在行程前至少六个月内有效。 √ 本人中国身份证复印件 ( 正反面 ) √ 以正确形式递交的数目准确的申请受理费 ( 请参见申请受理费 ) 。受理费不予退还。 √ 如有第三方人士帮助你准备此次申请,请填写代理人信息表 (IMM 5476E) 无犯罪记录证明的公证件 √ 申请人和加方雇主签署的雇佣合同副本,或一份包含未来工作职责详述及雇佣期限的工作机会函原件 Offer 加拿大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部提供的劳务市场意见,或说明因何种情况免劳务市场意见正在申请之中的文件, 或说明此职业允许劳务市场意见和工作许可同时申请的文件。 如果加拿大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部提供的劳务市场意见中注明需要具备加拿大某专业社团的成员资质,请提供 有关此资质的证明。 在中国的现任雇主出具的准假雇佣信原件,并包含以下信息:申请人的姓名、职务和目前收入。此信必须包含 用中文注明的雇主全称、地址,以及电话和传真号码。 返聘证明 与在加工作相关的所有职业和专业证书原件 ( 如职业资格证书 ) 如在魁北克省工作,请递交有效的 魁北克省接收函 ( CAQ ) 访问学者或博士后 √ 一篇涵盖以下内容的研究计划书 : 将在加进行的研究概述; 研究目标以及此研究与申请人在中国学术工作的关系; 申请人如何被选中; 申请人将接受何种资助 . √ 如果申请人接受某加拿大学校或其它组织的资助,请提供详细说明申请人在预期学习期间每一年将获得资助的 信函原件及一份副本。 所有获得过的学院学历、大学学位或硕士学位的公证件 最高学位学历 √ 详述以下要点的邀请信原件及一份副本: 申请人将从事的职位 ; 预期雇佣期限 ; 邀请方资助金额 ( 如有 ); 将进行的研究的性质 ; 详述申请人的研究将如何被监管 ; 该项目加方资助的详情 ; 申请人通过何种形式以及因何种原因被选中 . √ U 盘拷入 IMM1295 及家庭关系表。 以前网传的双面胶 A4 纸打印的地址,如果是通过 VAC 签证中心,是中国人就不需要了, 他们自己填快递单。 VAC 汇款:北京双雄对外服务公司签证代理服务中心,附姓名、护照号 具体见 www.vfs- canada .com.cn 签证费 870+ 代理费及快递 249=1111 元。递材料时加上汇款底单。 家属同去可以一块办签证,填写IMM5257表,附上结婚证、工作、 家属表和教育及就业细节表 、存款、房产等。 杨凌办理手续 学校的审批手续可以一次办齐全(有时候运气差、办事员、副校长等不在就只能等候了)。 1 、护照。中级职称简单直接去公安局办理。副高以上在公安局有信息必须向学校申请办理 教职工因私出国(境)申请表 (国际交流中心网站下载)。学院、人事处、国际交流中心胡代欣老师那里出办理护照介绍信、副校长签字盖章、杨凌公安局一楼外西头填表、末尾先不要签字要扫描上护照的,公安MM让你当面练习后再签、照相、缴费、扫指纹、签字,2周从西安寄回)。 2 、 教职工出国(境)申报表 (国际交流中心网站下载),学院主管院长批、人事处在5楼东北角大办公室副处长审批,同时找里头那个男老师出具公证需要的工资及证明人收入(要求准备好有两个证明人签字的书面委托书,自己随便写一个,两人签字)。学校公证协议还要人才办511陶怡倩那里签字,留底。国际交流中心那里办审批表、附上邀请函及翻译件,留学资格证明、邀请函复印件他们让校长签字,按要求 学校盖章的邀请函要扫描传至基金委系统里 ,我开始不知道在系统里取消了上传邀请函结果就变成不需要出具留学派遣函了,无法更改!但也没事,听说有的人系统里打开直接就是“ 不需要出具留学派遣函” 。 3 、无犯罪证明。找学院行政秘书打印政治表现证明(一般学院都有模板,证明XXX,身份证……、X年X月从某学校来校工作、期间未参加邪教、非法组织活动)、书记签字盖章,带政治表现再去行政楼二楼东头保卫处出具无犯罪证明介绍信,去街道派出所开具证明,记得带身份证复印件。 4 、公证。本地学历杨凌可公证,外地的博士学位学历公证杨凌办不了,可以去陕西省公证处办理。先对照证书逐字逐句翻译好,带电子版备修改。 协议书公证司法局公证处。他们很忙,最好提前填好公证书首页内容(住址(户籍所在地)按身份证填写),现住址可以相同也可以写新买楼号地址,但最后页不要签字,一点经验,我有两处弄错了,因为没打印申请书,协议书填错了研究方向内容(按当时填报CSC申请书内容)。和两位担保人带身份证及复印件、邀请函复印件、留学资格复印件、学校介绍信、派出所无犯罪证明。6份协议、4份学校协议的公证等公证员让担保人签字、询问书上签字摁手印后就可以走人了,半小时OK。缴费在西边建行5号窗,费用大约800-1000元。。 5 、签证。可以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递交,也可以自己弄能安全快捷一些。美国需要面签,其他国家多数是递签(本人送件或EMS寄送)。按网站有关要求准备好资料,银行缴费(签证费、有代理的还有办理费)、填写同意办理协议等。大约一个月后接通知带打印的体检通知去西安长安医院体检,医生会上传结果,一周后领到快递的入境签证,但是真正的work permit要在入关时拿邮件通知材料领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指定必须体检的国家不再需要出入境检疫证明(去美国等不指定体检医院的需要这个证明)。 6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用CSC的学号登录,可以办理机票等。 7 、出国前几周缴存保证金,等待寄回收据。寄出协议公证。 8 、出国前1天到留学服务中心,一大早就得去抽号排队,每天上千人呢,迟了就等到下午下班前不一定能领到前3个月生活费。 9、数个小时航程后,终于抵达加拿大,幸好提前2个月托老师联系了住宿,到地方就能休息。次日先去downtown办理社会保险号SIN,然后办理医疗卡,再去银行开户,debit卡是必须的,里头cheque账户放上千把块钱用于刷卡消费,其他放saving 里头等下崽生息。信用卡就不一定办了,回头还要取消麻烦。把留学资格证明(中文)、派遣证(最好照相留底以免丢失)、账户信息、登记表等填好打印好,去附近商店canadapost的Xpress花18刀快递(要省钱就要有track号的挂号信5刀,千万不要用2刀的平信,一个月也不一定能送到很容易丢失)到对应的使馆教育组,一切OK。 主 题 : Application Received 发件人 : Canada Visa Application Service donotreply@vfshelpline.com 收件人 : 时 间 : 2014-06-18 18:02 摘 要 : DearApplicant, We would like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application has been processed in ouroffice on 18 Jun 2014 You can track the status of your application through our website mentionedbelow using your tracking number. Tracking Number: 2014061 http://www.vfsglobal.ca/canada Best Regards, VFS Canada Application Centre-Beijing 12F,Tower A,CentralPoint Plaza, No.11,Dongzhimen South Ave,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Your Passport Status Visa application, tracking ID No.20140618CNBJWKR19842 is being processed at the Canada Visa Office, .To know more, please call VAC helpline number or visit VAC websit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航天系电推进方向教师情况
xiaguangqing 2014-10-16 23:25
http://www.aa.washington.edu/faculty/index.html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航天系师资情况,有认识电推进研究方向教师的朋友请与我联系,谢谢!我的邮箱:629034@qq.com Faculty Name Title Research Areas Bragg, Michael B. Assistant: Marlene Poches, (206) 543-1829 mbragg@uw.edu Frank Julie Jungers Dean of Engineering Aerodynamics, Flight Mechanics, Aircraft Icing Breidenthal, Robert (206) 685-1098 breidenthal@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erodynamics, Fluid Mechanics, Turbulence Bruckner, Adam P. (206) 543-6143 bruckner@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Propulsion, Space Systems, Energy Conversion Dabiri, Dana (206) 543-6067 dabiri@aa.washington.edu Associate Professor Adjunct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erodynamics, Fluid Mechanics, Heat Transfer, Turbulence Ferrante, Antonino (206) 616-0109 ferrante@aa.washington.edu Assistant Professor Fluid Mechanics, Turbulence, Multiphase Flow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Hermanson, Jim (206) 616-2310 jherm@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djunct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mbustion, Gasdynamics, Microgravity Science, Heat Transfer Holsapple, Keith A. (206) 543-6198 holsapple@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Impact Processes, Planetary Sciences, Numerical Methods, Finite Element Methods, Structures Jarboe, Thomas R. (206) 685-3427 jarboe@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djunct in Physics Plasma Science , Electric Propulsion, Controlled Fusion Kurosaka, Mitsuru (206) 685-2619 kurosaka@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irbreathing Propulsion, Turbomachinery, Fluid Dynamics, Acoustics, Heat Transfer Lin, Kuen Y. (206) 543-6334 lin@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Composite Materials,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racture Mechanics, Solid Mechanics, Structural Analysis Livne, Eli (206) 543-6643 eli@aa.washington.edu Boeing Endowed Professor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Adjunct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erospace Structure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tructural Dynamics, Aeroelasticity, Aero-servo-thermo-elasticity,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MDO), Airplane Design Mesbahi, Mehran (206) 543-7937 mesbahi@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djunct in Mathematics Automatic Control, Autonomous Vehicles, Optimization, Space Systems Milroy, Richard (425) 241-5865 rmilroy@aa.washington.edu Research Professor Plasma Science, Fusion, Propulsion Morgansen, Kristi (206) 616-5950 morgansen@aa.washington.edu Associate Professor Adjunct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onlinear Control, Dynamical Systems, Coordinated Control, Bio-inspired Systems, Autonomous Vehicles, Human Cognition in Autonomous System Narang-Siddarth, Anshu (206) 543-6679 anshu@aa.washington.edu Assistant Professor Nonlinear Control, Flight Mechanics, Singular Perturbation Methods, Bifurcation Theory and Theoretical Mechanics Shumlak, Uri (206) 616-1986 shumlak@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nd Interim Chair Advanced Space Propulsion, Electric Thrusters, Plasma Physic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lough, John (206) 221-4820 slough@aa.washington.edu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Plasma Sciences, Fusion, Propulsion Yang, Jinkyu JK (206) 543-6612 jkyang@aa.washington.edu Assistant Professor Mechanics and dynamics of structures, Design of engineered material systems (e.g., composites, metamaterials, and phononic crystals),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an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You, Setthivoine (206) 616-8628 syou@u.washington.edu Assistant Professor Spacecraft propulsion, Magnetic Confinement, Variable-thrust and Variable-specific-impulse Plasma Thrusters, Magnetohydrodynamics Emeritus Faculty Bollard, John Professor Emeritus Structures, Solid Mechanics, Aeroelasticity Christiansen , Walter H. Professor Emeritus Gas Dynamics, Energy Conversion, Fluid Mechanics Decher, Reiner Professor Emeritus Adjunct in Civil Engineering Energy Conversion, Propulsion, Fluid Mechanics, Aerodynamics Hoffman, Alan L. Professor Emeritus Plasma Science, Fusion, Propulsion Mattick, Arthur T. mattick@aa.washington.edu Associate Professor Emeritus Energy Conversion, Gas Physics, Heat Transfer Parmerter, Reid Professor Emeritus Continuum Mechanics, Fracture Mechanics, Viscoelasticity Russell, David Professor Emeritus Aerodynamics, Gas Physics, Hypersonics, Fluid Dynamics Vagners, Juris (206) 616-3590 vagners@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Emeritus Automatic Control, Dynamic Systems, Optimization
4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J1签证
热度 1 terahertz 2014-10-15 08:43
预约上海领事馆的签证时间是2014年10月14日下午1:30,提前2个小时到梅龙镇广场后没有人排队。12:30后发现长长的排队。于是到前面确定入场的时间,有工作人员指导。 签证需要准备的资料: 签证预约单。 (1)护照。 (2)DS-2019表。签证官会在DS-2019上签字或盖章。 (3)DS-160表,即非移民签证申请表。只打印最后一页。 (4)SEVIS费收据。 (5)签证申请费。中信银行交。 (6)邀请函原件。 ( 7)其它:本人的简历Bio、研究计划、邀请人简历、research plan资质证明信原件financial letter、在职证明、财产证明、结婚证、户口本、家庭合影等等。 经过一个小时的排队后,工作人员给了一个小册子,终于可以进入大楼的8楼了。然后验证材料、安检、采集指纹等,又折腾半个小时。 终于见到签证官了,就像到银行取钱一样的柜台。一个银白发的女签证官,问的问题不多。先把2019表和护照递给她。用英语问了一个问题,速度很快,我听的应该是到美国干什么,我就回答“访问学者”。然后用中文问,需要3份材料 :本人的简历Bio、研究计划、邀请人简历。我就递给她,她边看材料边和里面的老在交流,手不停的在键盘上敲打,过了一会,说可以了。谢谢。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6265 次阅读|2 个评论
伙伴们,博文被删了没看到留言
热度 6 JRoy 2014-7-1 18:43
我上篇正儿八经歌颂中国高铁的博文被删了,提醒显示有多达24条提醒。 昨天下班之后就没带电脑回家,因为想着回去看德国球赛电视直播,所以没看到评论,也无法回复 (说这个电视直播,不得不提一下西班牙Salamanca人们的反应,除了最开始西班牙球队的比赛能够两排沙发座无虚席之外,后来全没坐满过。昨天晚上,后半场竟然只有我和一个八九岁的小朋友两个人,只是最后快结束的时候才又来了两个人 ----- 这恐怕连国内熬夜的人数都比不上吧!这个所谓的足球国家太名不符实了!当然这里不是马德里也不是巴萨) 很吃惊,歌颂中国高铁也能被删?难道媒体对其还是打压 状态吗?温州出事之后不是 愚昧的搞民意打压 半年,然后顶不住,不科学,又重新上马了,现在新政府要力推出国门嘛。回头想想,提到高科技,(除了二炮,火箭)全世界有什么东西让人能够想起来中国;我们这个国家不缺乏指点者,不缺乏忧虑者,缺乏真正做一两件有意义事的人。现在国人坐着高铁不爽吗? 还为温州的死难者缅怀呐? 还在为“太不像话了,把铁路搞得这么高大上”而生气呐?再是爱屋及乌,你不能为了一两个人否定一件这么大的事啊.... ----------------------- 看到喻博主的博文,想到一个过于访问学者的事。 在英国的时候我也接待过访问学者,而且后来关系相当不错。国内有认识的也有很多做访问学者出去的,深知人到了一定年龄全球跑并不是那么一件轻松的事(更不要提拖家带小 )。积极和原意出去的,可以说都是有上进心的,很多也 希望甚至能够再度学术回春的。这相比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来说,是值得表扬的。但是效果真的如何,还有待商榷。我不加佐证的捏造两句: 1,身为一个成熟的研究人员,虽然不差(国家/个人)钱,但是出去给免费干活。无意是打破国际游戏规则(很多连博后甚至博士生都有工资呐),降低中国人身价。你说,让资本主义的老板倾向于选择一个要钱的博士后呐还是一个不要钱的访问学者?(假设前提两个人的学术水平差不多,其实更多时候后者积累更多,魅力更大)? 所以,大量 的中国科研人员大海捞针似的, 全世界联系:我拿到中国政府的资助,希望访问贵组....... 有时候让西方老板都苦笑不得。甚至有时候让人家一个lecturer拒绝中国一个professor的访问,都不好意思下手 --- 但是下手惯了,也就不把中国这些职称当回事了 所以,虽然国家层面是好心,但....... 2,语言与 生活习惯。很多访问学者年龄一般较大,很多第一次出国门,所以生活习惯语言啥的障碍是难免的。就是我现在在一个基本不讲英语的salamanca,去餐馆吃饭都是个麻烦事,适当学些西班牙文外加友好同事的翻译。但是这些东西对于年轻人来讲是个新鲜事,更愿意尝试不同,也乐意学习, 关键是年龄相仿的同事也容易相互接受,谈得来 有很多乐子;但是对于上了年纪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面子拉不下的老师,接触和学习的难度都很大,除非那些很乐观很健谈善于交朋友的,很多基本交不上朋友,生活很封闭(比如基本都是自己做饭,除了上班也不和谁联系)。于是乎,很多人最后纯粹是旅游完或者熬过去(虽然可能之前有那么几篇文章,过去翻译了翻译) 这一点,一定在出来之前有足够的准备,才不丢份费钱,也不会事倍功半。 3,最为奇葩的是,不少拿了中国政府钱,出国之后唯一能打起精神的就是指责中国,而且回来之后更是变本加厉! 在国外的时候基本就是一个人人瞧不见的小不点,回来之后立马高大上,好像自己曾经在国外多么的风光! 这一点,也不能不说是政府无条件资助的无知!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90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访问学者,谁来监督?
热度 5 Benzene 2014-3-1 23:36
在国外呆了好多年了,从硕士到现在的博士 感觉现在国家强大了,CSC项目资助的人员也大大提高。 但是问题来了,国内很多职称的评定硬性要求之一就是有海外经历至少6个月以上。 所以很多访问学者拿了国家的资助,大多都是出国公费旅游一趟, 周围见到的很多访问学者都是混日子,来国外生孩子的都有。 作为一个海外学子,真心觉得太不靠谱了,浪费国家的钱。而很多需要真正资助的人,却丧失了机会。 希望国家能有效地监督,防止这种行为。
3797 次阅读|8 个评论
初识剑桥
热度 2 woodenson 2013-7-27 21:37
来剑桥已经半个月了,一直都忙着,只简单的说几句切身感受: 1、来剑桥之前,心里多少都有些名校情结;来了以后,也更多的是带着朝圣的心理。其实不应该如此,过于谦逊或许就意味着低贱和无知。 2、实验室的成员都很友好,不过或许是因为暑假,人员总是不够齐整。 3、剑桥的各个学院都颇具特色,国王学院的宏伟、王后学院的小巧、三一学院的规整,每个学院都像一个个古老城堡,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说,初来者就感觉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 4、各种部门办事效率极低,各种事情几乎都要预约。银行开个户都要四五个工作日。 5、自行车很多,据说是英国的自行车之都。二手车也要七八十镑,而且都是结实的锁头,估计这里很容易丢车。 6、物价很贵,目前来说发现唯一比国内便宜的就是牛奶,2.27升的也不错1磅,而国内1升的恐怕都要十块多钱。 7、房价更贵,一居基本都在700-800磅,二居800-1000磅,各种税费还单算。感觉或许这里的访学者或者学生太多了,整个房产市场似乎总是供不应求。 8、中餐馆不少,但价格昂贵,味道一般。吃了两次,都是三个菜,几碗米饭,基本都要四十磅。一碗米饭居然要两磅多,好吧,我承认我是个穷鬼。 9、交通规则是左侧行驶。那天我刚买了自行车,想都没想就右行,结果被左行的人警告了。 10、夏天的气候真是不错,最高温度才30度,绝对的避暑胜地。听说前几天连续热了30度,结果热死了几百人。真不知道这些人到了南京,哪怕是北京怎么活。 暂时就想到这些,改天传些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90 次阅读|4 个评论
现在到国外做博后或访问学者还能赚到钱吗?
热度 6 Bobby 2013-5-11 16:57
前好多年,那时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15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10 ,听人说在国外做博后或访问学者,如果省点儿花,积攒的钱能够回来买房了。我听说某单位有老师,到国外访问一年,每天差不多以方便面度日,回来时外币换了差不多十多万或几十万的人民币,足够当时买房了。 现在人民币猛涨,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9.6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6.20 ,现在到国外做博后或访问学者还能赚到钱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交流访问学者必读
热度 10 gaoshannankai 2013-4-18 01:02
随着国家大举增派交流学者,广大学者陆续奔赴抗日前线, 可敬可佩,当然出国旅游的也大有人在,为了帮助大家 吃好、玩好、住好、顺便工作好,写了一些经验, 这里所发表观点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经过大规模统计,仅供参考。 其中大家关心的是就是去哪个实验室、车、房 关于实验室 一定要找和自己手头工作相关的,访问时间很短,1年,如果泛泛开阔 眼界真的很难有成效,不要迷信大牌,你来了他们很高兴,希望自己 香火旺,但是你来了发现,没人搭理你,美国人挺自觉地,他没给你钱, 不好意思安排你任务,也不会push你,其实这样反而不好, 最好通过熟人介绍,老板认识,最好,给你安排些工作,能发点文章, 回国后还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总之不要迷信大牛,也不要总是想找白人,不愿意搭理大陆过去的, 其实大陆过去的,虽然很多人,相对白人压力大,有些急功近利, 不是很nice;反过来,中国人很多人讲人情世故,你对他有好处,他会 给你好处,我的意思你的明白的,白人很小心,不会越界,也好也不好。 关于租房 大家来的都集中在学生开学时间,都是旺季,很容易被宰,一定要提前 通过要去的哪个学校的中国人qq群或邮件列表提前联系 1. 来美国很多次,我都对新来的朋友善意提醒,三种人说话不要信: 房地产(包括租房的)、汽车行业(包括修车)和保险。有人问我 那么律师和政客呢,我回答,注意我用词,三种人,起码他们还算人, 只不过不诚实。这三个方面美国不如中国 2. 美国租房很欺诈,特别是小的管理公司,喜欢吃掉你的deposit,而且 虽然美国经济的不景气,这种趋势会加剧,房子的一点小问题,他们会 反复用来罚款,前面罚了,后面不修理,继续罚下一个。 3. 你再小心,也没用,你进来检查再仔细也没用,走的时候还会检查出 新问题,还是能罚你。 4. 临时租房,一定不要出头,让别人做二房东,宁可被他吃一点,以大局 为重,二房东吃你一点是小头,landlore吃你一点,可就一个月押金没了。 美国人玩大的,小事不计较,搞你的话一下子就搞疼你,来美国看病的 朋友应该由此感受,你保险省几百,得了病几万没了。 5. 无产者无谓,真的耍流氓,美国还拿你没辙,很多黑人不给钱 还破坏房屋,房东没辙,警察也不管,最后房东还要给钱请他们走。 这点和中国不一样,美国保护弱势群体,中国有城管执法 最大的问题是美国的租房方面的法律规定是保护出租者利益的,比如 你要租房必须提前交押金,但是你走的时候他们不是马上返还,这点 不如中国,中国检查完了就马上给你,而且对于房屋损耗没有明确界定 比如地毯弄脏了,也可以发钱,废他妈话,住,地毯就会脏 所以中国人也找到了应对措施,第一租到期不退房,找下一个中国人接 龙,把押金拿回来,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旧房主收回来押金,新来的 得到很多便宜的家具,省去了时间和金钱;美国这里很多规定很混蛋, 旧房主搬走必须把家具扔掉,绝对不许留给后面人,有时候管理人员 把东西存起来,卖给后面的人,价格很贵的。 关于买车修车 关于KBB等网上估价系统,都是特定条件下(比如保养得非常好) 的车价,对于你具体的车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也不要相信狗屁VIN记录,这个只记录大问题,车祸之类的 而我们实际中被骗的,往往是小问题,比如车漏油,你修一次 500dollars。找有经验的去看车也没用,买的没有卖的精,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接前面交流访问学者的车,根据 他买入的价格减去1年或2年的车损,技术上没法保证 咱们就来人,还是毛泽东思想厉害,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 是关系,我有关系做人质,比技术检查还要可靠 美国大部分店修车都很黑,经常给你换不需要换的零件。 所以小毛病不要修 或者,可以找那种自己当干的,但是你一定要懂车 也就是自己知道什么问题,他们就是不动脑子 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很便宜 去废车场(junkyard)找几个件一换,狗都会 关于安全问题 一定不要图便宜,租住黑人、老墨比较集中的地方 很危险,能开车尽量开车,如果坐车,一定要小心 路上不要与一些流浪人员搭讪。出去玩,尽量 和中国人拼车,不要做长途大巴,长途大巴黑人很多, 记住出门带一定现金(保命钱),如果抢劫的,别做 英雄 我总结了一个美国三宝:黑人抢(强),墨西哥人偷,中国人骗 便于指导对不同人群提高警惕
527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澳洲资源环境领域访问学者学生、海外读博:国家留学基金申请
热度 1 csiro 2012-10-31 09:44
虽然到明年3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还有很久,我觉得现在已经可以着手准备了。尤其是申请国外读博,需要在1月提交申请,拿到国外高校的有条件录取通知书(conditional offer)。 1. 访问学者: 对于青年博士,如果已经工作,可以申请访问学者,最多一年。申请批准以后需要通过国家的外语考试。 2. 访问学生: 博士生在读,可以申请两年在国外大学学习。需要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的外语考试。回国获得博士学位。 3. 赴海外读博: 如果硕士生或博士生,如果有雅思成绩(总分6.5,写作6),可以申请在国外高校读博,4年。 有关信息请关注,国家留学基金的网站, www.csc.edu.cn 在澳洲资源环境领域,有很多单位愿意接收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学生。悉尼科技大学、麦考瑞大学、西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需要遥感、水文、生态、地理、气象、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伙伴。 如果有兴趣可以来信: uts.edu.au@gmail.com 【2014年1月14日改为仅好友可见】
个人分类: 消息篇|9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赶鸭子上架:洋插队是否必要?
热度 1 mliang 2012-7-30 08:17
最近陆陆续续送一些同事出国做访问学者,有高兴者认为终于有时间可以和高水平学者学习切磋了,也有失落者觉得这一趟出国瞎折腾,可能学不到什么。现在国内数得着的研究型大学都在强制性要求职称评定需要有出国经历,而且一年半载可能还不行,必须一年以上才够格,才算在咸水里浮过水,才算喝过洋墨水,才有资格去申请职称评定。据说国家为此每年都投入大笔经费,巴西等国家也在纷纷效仿中国的做法,花大力气来推动国内学者出国深造。 不过相反的一个方面也值得大家深思。和国外一些接受访问学者的老师闲聊,他们说现在国外大学满眼都可以看到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对他们的管理也一度让人头疼。有时候一名老师可能同时收到十几封推荐信,希望可以到他名下访问,但其研究旨趣可能相差甚远。一些学校甚至不得不设定门槛,限制这种无序的访问。还有学者为了避免搅扰,和访问者做君子约定,即你来之则安之,我们相互不打扰,我只是为你做个关系。可想而知,许多这种为了访问而访问的不速之客,会有多大的访问效果,又会对师资质量提升产生多少积极影响。 这种一刀切的制度可能是误导性的。如果某个国内学科在国际上领先,该学者的研究很前沿,是否必须要到一个后进国家去“深造”?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而且学术交流的确大有裨益。但如果自由的学术交流同硬性规定嫁接在一起,结出的可能就是恶果了。其实通过产出的控制,也即目前采用的国际会议和期刊论文的考核,完全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因为如果你要获得国际学界认可,就需要同国际接轨,就需要长时间、频繁的国际交流,自然而然你就需要访问,需要深造。这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和被动的应付,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也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种管理思维同我们许多高校要求本科必须是 985 高校一样,强调出身和过程,而忽视实力和结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似乎什么都是国外的好,也就决定了你不是国外培养的,就需要出去看看,至少让我觉得你和国外有联系了。这种管理思维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之殇,因为我需要控制你,但我又不懂你,那我就需要简单、量化、可比,谁来我都三把斧子招呼,这样就好办了,我就是“内行”了。 但愿下一次其他人出国时是深思熟虑的,是精心选择的,是为了科研而不得不去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硬杠杠指标而硬着头皮去的。强扭的瓜不甜,那就让我们静待瓜熟蒂落吧。
个人分类: 杂锦|44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访问学者是神马?
热度 18 xuyingxiao 2011-12-31 09:12
1. 访问学者是很牛的人吗? 很久很久以前,“访问”一词在我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那时总感觉只有国家领导人才到处访问,或者是像爱因斯坦这种人到各个国家才称得上为访问,最不济也是著名作家率文化代表团访问某某国。 很久很久以前,“学者”一词在我的心目中也是神圣的。读本科时看到校园里挂着青年学者论坛之类的横幅,就觉得能参加这种会议的人都是精英了。 当“访问”和“学者”连在了一起,我就有点仰视得要休克了。 在我二十岁上下,实验室老师说后面有个访问学者要来,我的脑海中顿时冒出温文尔雅的日本学者的形象,夹杂着日本高僧甚至我们的唐僧的形象,感觉我见了访问学者肯定连气都不敢出了。当然,来我们实验室的访问学者是国内大学过来的。 还没见到访问学者,就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本来我们可以一届学生共用一台电脑,但现在没电脑用了。原因是那位访问学者把电脑用坏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访问学者先从DOS命令开始学起,结果拿本书首先尝试format C:命令,结果硬盘格式化,连DOS操作系统都没了。本来也没啥,重装系统呗。但这台老破电脑之前软驱已经坏了,光驱更是没有,结果整个电脑就废了。 如果晚个几年,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硬盘挂到其他电脑上重新装一下操作系统。但那时用电脑的机会非常缺乏,微机对我们来说都更是新鲜,只深夜偷偷溜进来用它编过几次程序,哪里敢拆机箱呀,更别说换硬盘了。 郁闷之余,心中只有怪罪那位访问学者了:作为学者,还不如我们学生,连DOS都不会还要去学,甚至连格式化命令的风险都不知道…… 以后和这位访问学者接触多了,也就明白了,原来访问学者各方面专业水平不如我们学生是正常的。正因为专业水平不如好的学校,所以才要到好的学校来访问呀。如果水平高的话也不用来访问了。 从此,我对在国内高校进行访问的学者都不再仰视了,只仰视那些出国访问的学者。 在我出国做访问学者之前,还是觉得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都是牛人。得在国际上做了很有影响的工作,人家才会邀请你去访问的。 直到周围有人去做访问学者了,才明白人家主动邀请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都是你想去访学,主动提出让人家发个邀请函,然后人家才来邀请你的。和找工作没多大区别。 等自己也出国访学了,就再也没有仰视了。 2. 访问学者是项目吗? 留学基金委的网站上写的清清楚楚:“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这么说来,访问学者应该是项目咯。 如果是项目的话,那这个项目可是我活了这么多年申请到的最大的项目,而且是国家级的项目、是经费完全由自己自由支配的项目。 虽然那时这个项目的经费还不到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的要求,但它是对我帮助最大的项目、是最让我出成果的项目、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项目。 只是在统计教师申请到的项目经费时,没有任何人承认访问学者也算你申请到的项目。 到小木虫上一查,倒真有人问访问学者算不算项目的,大家都有自知之明,众口一词都说不算项目,因为这个钱是直接给你的、没有进学校的帐啊。 3. 访问学者是留学生吗? 访问学者自身是教师,出国也不是为了攻读学位、也不需要去听课,所以一直觉得访问学者只是对方的一个客人,是一种经历,而不能称为留学生。 但在英语培训时,都称我们是留学生。这时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我不是学生,我是教师,做访问学者只是一种经历,是去开阔一下眼界、和国外建立学术联系。 出了国,困惑依旧,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教师还是学生。国外学校为俺开设的电子邮件是从网页中“教职工邮件”的链接进去的,而不是“学生邮件”的链接。公共打印机是不限打印张数随便打印的,而不像学生有配额限制。停车证是教职工类的,虽然比学生停车证有很多优先权,但价钱也上去了。学生享有的各种福利都不轮不到。但大部分做事情的访问学者都是和研究生们呆在一起做事情,而不是做想想中的老师的事情。 这样以后回国了算是留学归国人员吗?特意询问了一下,发现俺回国时也算是留学归国人员,可以享受到留学归国人员的优惠政策。 网上查到权威定义:“何谓留学人员:是指公派或自费出国(境)学习,并获得国(境)外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含)以上的人员;在国内获得大学本科(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到国(境)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修一年(含)以上的访问学者或进修人员。”。 这么说来,访问学者也算是留学人员了。不管你在国外做了啥,出来晃一圈,身份就不同了。 4. 访问学者“学”什么? 访问学者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不拿学位、不需要上课拿学分,学什么呢? 跟着华人老板的一般会被当苦力,如果国外的老板也提供资助的话,就更被剥削了,当然这种剥削也是出成果的一种方式。但是对大部分公派访问学者来说,国外的老板不出钱,他也就不好意思派活给你。如果碰到白人老板、尤其是有了终身教授职位的白人老板的话,他们更是不好意思用免费劳力,对访问学者基本放羊。 大部分访问学者会趁机将国外各个地方游玩一遍,出来一趟不容易,游玩是必要的。 把该玩的玩遍后,有的访问学者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事了。尤其搞文科并且在国内不是做科研工作的访问学者,一个人在国外呆着实在是无聊,就只得提前回国了。 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访问学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充分利用了在国外宝贵的机会,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 有的访问学者和学生一样去听一些课程,有的访问学者每天做实验做到深夜,有的访问学者自费参加国际会议,有的访问学者跟随医生上下班作息不定,有的访问学者每天和一帮硕士生博士生呆在一起,深入参与国外的教授的课题...... 刚出国时让我纠结又很诡异的是,中国这么穷,美国这么有钱,中国还拿出宝贵的外汇派出自己的精英去给老外免费打工。 遐想一个极端的场景(纯属杜撰,如有局部场景雷同,纯属巧合): 一位教师申请项目时对国家说我想做这个做那个,国家说我的人民币虽然随便印,但你水平还没到,不能支持你做这些东西。 这位教师说那我不要经费自己做吧,为了节约开销,以后写了论文只投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 国家说你这个国际会议不是顶级级别,国家不能出钱支持你去参加这个国际会议。 这位教师心想达到顶级的水平也需要一个过程啊,遂死了这份心。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切归于零。但这位教师访学去了,故事就重新开始了。 最终的结果是: 国家拿出宝贵的外汇,让这位教师到了国外访学。这位教师用这笔外汇飞到国外,在国外租个房子,挂靠一个导师,继续做他在国内想做的东西。做完了以后算老外的成果,然后老外再拿美国纳税人的钱资助他到中国参加了那个国际会议。 本来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做到,而且成果归国家,但国家不乐意。 如今要浪费两个国家的几十倍的钱,而且最终的成果都送给老外了,但竟然两个国家连同这位教师都很开心。这位教师同时拉动了老外内需和祖国的内需,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想法开花结果了,眼界开阔了,也玩了不少地方,自己还成了留学归国人员,身份也不一样了。 抛开这种诡异不谈,这个访问学者确实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学到了什么呢? 如今的网络时代,至少我这个行业已经没有什么知识和技术非要飘洋过海到国外来学,网上的技术资料足够充分,在国内完全可以自学。有什么是必须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到老外这里来学的呢? 刚出国时我在学校网站拼命查,终于查到:访问学者的目的是学习,但不是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术的,而是学习如何做科研的。 恍然大悟:同样一个创新想法,在国内可能就逐步湮灭,而拿到国外,就可以看到老外如何在这个想法上运作,让它成熟长大。这个是呆在国内很难学到的。 5. 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哪个好? 如果任你选择,你是愿意做访问学者还是博士后? 曾经在小木虫上查呀查,发现有很多人也在问这个问题,也没查出个定论,因为两者相互交错,每种因素都有特例。 从名声上看,虽然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本质上都是一种经历,有的老外也两者混用。但国内很多人误把博后当作学位,而访学似乎被妖魔化的多一些。所以说博后比较容易唬人。 但是,从一般概念上看,访问学者在国内一般已经是正式编制教师了,属于已经有独立科研能力的人。而博士后本意是让尚无独立科研能力的博士有个岗位锻炼一下再去独立做研究。 再但是,由于国情,博士后肯定已经博士毕业了,而访问学者虽然是教师,但可能还不是博士,或者博士毕业了但还没有独立科研能力就拿到教职了。甚至有些人不是做学术的也能做访问学者。所以最差的博士后肯定比最差的访问学者有能力。 再但是,国家出钱的访问学者虽然相对容易找到接收的老外,但延期以后的访问学者国家已经不再出钱了,这时和博后一样,你不值这个钱是没人雇你的。而且一样的工作要求、薪资待遇、一样缴养老金等......似乎只是是否强制回国服务上有所不同。 再但是,留学基金委也有公派博士后项目...... 其实没有可比性,就像一样进大学,有的是统一高考进去的,有的是自主招生进去的,标准不同,没办法判断高低。即使高考,每个省市的考题、分数线也不同......关键还是看你大学四年学了什么做了什么。 6. 公派访问学者是香饽饽吗? 一般想来,国家出钱送你出国,这种好事应该大家都来抢啊。 确实有很多人想出公派国访学,但却一直得不到机会,出国访学的门槛这些年也在不断提高。 诡异的是,有很多人有机会出国访学但却不愿去。 君不见,各个高校胡萝卜加大棒逼迫大家出国,出国的话给你这样那样优惠措施,不出国则不能升职称,好像大家都不愿意出国一样。不愿出国的人是真心的,国内一个萝卜一个坑,出国了说不定回来以后坑就没了;此外在去年9月份增加生活费之前,连续很多年公派出国的生活费没有涨,已经低于大部分地区最低生活水平的要求,很多访问学者还得加上国内资产证明老外才接受。所以在国内混得还不错的访问学者是真心不愿意出国。还有些人则是抵挡不住独居国外的无限寂寞而不愿意出国。 7. 访问学者希望滞留国外吗? 以前的印象中很多访问学者滞留国外不归,总觉得他们在道义上是亏欠国家的。 出国后倒开始羡慕这些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俺混得好。这些人出国前的水平可能远不如我,但在国外混了这么多年后,资源已经很丰富,回国的话已经大受欢迎。我在国内说是为国家做贡献,却真的也没有国家能看得上眼的贡献。尤其让人耿耿于怀的是,这些人如果现在愿意回国的话,哪怕脚踩两只船,国家也会觉得他的贡献比我对国家的贡献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滞留不归的人虽然道义上理亏,但结局反而是个人得益、国家得益。 这让我想起八十年代靳大鹰写报告文学《志愿军战俘纪事》里的故事。拼死回国的被俘志愿军是符合道义的,但回国以后遭受种种不公对待,对国家的贡献呢?历经沧桑后还活下来的只能种几亩地了。而去台湾的被俘志愿军,以后回来就是台商了,受到国家热烈欢迎,成为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如果两位志愿军战俘相遇,让人情以何堪。 如今时代不同了,但国家明显是知道大部分访问学者还是不愿意回来的,所以公派访问学者要交很多押金,签了很多合同,强制必须回来服务两年。国家还制定了很多优惠措施吸引你回来。也是胡萝卜加大棒啊。其实,对于真的不想回来只想赚钱的人来说,这些押金和优惠在国外一年就超额赚回来了。 其实,还是有不少即使没这些胡萝卜加大棒也会急着回来的。有些是因为在国内混得太好了,吃不了在国外的苦。有些是想留在国外,但对国外的环境不适应、所学专业在国外又很难立足,只得回来。还有的则出于个人原因。 诡异的是,对于滞留国外的,有的人滞留了十几年竟然编制还在学校。有的人滞留了三五年,撞上枪口就开除公职了。有的人则刚出国还没准备滞留就在国内被下岗了。 多年前认识一个访问学者,国内高校反复催促他回国,他是准备回国的,但在国外的项目还没做完想多呆一段时间。国内高校反复催有点撕破脸下最后通牒的意味。国外导师说:是不是国内有什么项目急着你回去做? 他说没有啊,回去也没事做,不如在这里多呆一段时间还可以做点事情。于是老外困惑不解了:没有事做催着你回去干什么?诡异的是,国家宁愿他回来把他当闲人养着,也不愿他在国外出成果、赚老外的工资。 8. 访问学者值吗? 在访问学者的光环退却后,物极必反地对访问学者的负面新闻似乎多了些。其实我听到的很多负面说法都是出自访问学者之口,他们会很平淡地说出来就是玩了,一年也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我出国以后发现,即使自我评价再不济的访问学者,出国前后也是彻底地不同。这一年,没有谁是白白活过去的。国家的钱,用在出国访学的教师身上,虽然仍旧避免不了浪费,但和用在其他方面相比,无疑是最有成效的。国家值、个人也值。 自然科学基金锦上添花地拯救了无数青年学者,留学基金委则是雪中送炭地拯救了无数更底层的青年教师。
个人分类: 思考|38265 次阅读|46 个评论
[转载]“做研究,要走在别人前面”——西电科大报的采访稿
Cannabis 2011-12-1 10:39
“做研究,要走在别人前面” ——访技术物理学院副院长邵晓鹏教授 本报记者 高巍巍 编者按:《诗经》上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国际视野为内在要求,以国际知名为发展目标,西电多年来力行“走出去”的方略,让更多师生看到世界,也由此为西电在学术研究、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带来可资借鉴的思想和方法。《访学归来》栏目诚邀更多师生与大家分享访学归来的收获 。 记 者:邵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西电科大报》的采访。在美国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邵晓鹏:在美国压力相对小一些。美国人做学术,大多凭兴趣,美国高校的考核体系和国内的区别很大。比方说,国内比较看重期刊文章,对国际会议不是很重视。而美国人更看重talk,也就是你在某个会议上的发言。美国人把会议文章看得很重,他们尽可能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在增加个人知名度的同时,更希望通过交流,获取更多更新的东西。 美国的大学就像一个“联合国”,几乎各个国家的学生都有。美国的大学很自由,管理比较松散,事件信息等都通过Email通知,电话通知从未看到过,老师来自世界各地,访问教授数目很多。学术氛围尤其自由,大家在这样的平台上可以很好地交流,试想没有交流,能有创新吗? “我会鼓励我的学生多思考,不要永远都folow,而事实是我们很多人都在重复别人做过的事。” “做研究,要永远走在别人前面。” 记 者:一年的访问学者经历,对您今后的科研工作会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邵晓鹏:今后更愿意脚踏实地地去做科研,而不单单是为了凑某些指标。一年下来,感觉自己眼界开阔了许多,想法也多了。以前我鼓励我的研究生多看英文文献,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包括我自己做得也不够。回来之后,对他们在英文文献方面的学习会要求更多更严一些。另外,我会鼓励我的学生多思考,不要永远都folow,而事实是我们很多人都在重复别人做过的事。 王中林跟我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做研究,要永远走在别人前面。当你看中某一科研方向,做出一定成果发表之后,这些结果对所有人来讲就变成已知的了。所以说,在一个结果发表之前,你就应该着手做后续的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永远保持领先。 第一次和王中林面对面交流时,他刚好有一篇论文在《nature》上发表了,他很高兴,和我聊了很长时间。他经常周末不休息。据说他的那篇论文改了二十多遍,在语言上反复推敲了好多遍。他跟我讲,那篇论文发表后,马上还会做出新的结果。 在国外也接触到了很多新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今后做一些比较前沿的研究很有帮助。如果把这些新的理论应用到新的领域,一定会出现一些创新性的,甚至颠覆传统的东西。 记 者:您谈到美国人很注重交流,平常他们的学术讨论很多吗? 邵晓鹏:几乎每天都有。在美国,你去任何一所学校做访问学者,不管你去多久,校方都会给你安排一个办公位置,给你分配一个上网账户,可以查阅学校的所有资源,很方便。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学术交流,形式上大都比较随意,比较轻松,上面教授在讲,下面人一边吃着喝着,一边听着,并且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打断主讲人,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在学术上很民主很自由。 佐治亚理工每周都会安排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校方会把相关讲座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表发到你的邮箱,或者是贴到学校的很多地方。感兴趣的话,随时可以去,这都是完全自愿的。 “在他们看来,听懂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接受概念,以后用到了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这样的标识随处可见,在他们眼里,看见大黄蜂,就知道是佐治亚理工的来了,这也是一种宣传效应。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吉祥物呢?” 记 者:类似这种学术交流,学生参与的多吗? 邵晓鹏:美国的学生很愿意参与这些活动,这与他们的教授重视学术交流不无关系,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听些学术报告。在他们看来,听懂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接受这么一个概念,以后用到了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在佐治亚理工,往往是生物系主办的学术报告,学数学的、计算机的都会去。 记 者:其他方面呢?比如说他们的校园文化? 邵晓鹏:个人觉得,美国的学生非常活跃。佐治亚理工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各种聚会活动也很多。每到纪念日,或者学生聚会,他们都会组织一些主题活动,粉笔画或者宣传口号满地都是。比如每到地球日,他们会宣传一些节能低碳的产品,会设置很多问题,给每个参与的学生分发一些纪念品、文化衫。美国学生户外活动比较多,虽然大都是一些简单的扔飞盘游戏等。我总觉得咱们的学生整天闷在屋子里,校园气氛有些沉闷。 美国高校很注重宣传,一般都有比如吉祥物等自己的文化标识。佐治亚理工的吉祥物是一只大黄蜂,看上去既可爱又有攻击性,正好反映了他们的进取心。在佐治亚理工的校园里,甚至是亚特兰大市区,大黄蜂随处可见。在他们眼里,看见大黄蜂,就知道是佐治亚理工,这也是一种宣传效应。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吉祥物或者标识物呢? 记 者:您亲历过美国课堂吗?感觉如何? 邵晓鹏:佐治亚的每间办公室,每间教室都有很多块白板或黑板,随时可以作交流之用。学生课程比较重。跟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平时作业或者工程性的任务比较多,占成绩比例非常大。很多学生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如果平时任务完成得好,可能他的成绩也不会太差。而咱们的学生却恰恰比较缺乏平时的实践锻炼。 在佐治亚理工,让我触动最大的是,考试不需要监考,学生都很诚实,几乎没人作弊。他们有非常完善的诚信体系和惩罚制度,一旦作弊,后果会很严重。即使作弊,学校也不会对外公开,但学生的该科成绩会记零分,或者取消学籍,而作弊这件事会永久记录在学生的个人档案里。 举个例子,佐治亚理工有个老师安排学生回去做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但不允许讨论。有个中国留学生在宿舍和别人讨论,结果被同学举报,这个留学生的这门成绩也就记了零分。在美国,一门课往往有很多老师带,学生错过考试是常有的事。有个学生错过了考试时间,老师就让他换个时间参加考试,我问是不是得换一套题。他却说,不用,学生绝对不会打听考试题目的。 “走出去对于开阔视野,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是很有意义的。” 记 者:西电和佐治亚理工都是理工科学校,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邵晓鹏:客观的讲,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目前佐治亚理工排名非常靠前,但在七十年代,它只是一个teach-ingschool,以教学为主。正是因为它们当时的校长非常具有前瞻性眼光,对学校做了很多改革,使学校有了质的飞跃。在美国,虽说各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但他们课题的来源很多,申请课题也比较容易,经费很充足。 佐治亚理工的管理很有序,很注重资源共享。整个学院共有一间打印室,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传真机等等都有,设备也很好很先进。所有东西都通过网上打印的,并且每个人的打印数量都有一个完整的记录,超过一定额度机器会发出警告。 记 者:还有没有跟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对学校的年轻教师您有哪些建议? 邵晓鹏:如果学校没有职称评定的要求,可能很多年轻老师是不愿意出去的,一年时间还是很漫长的。很多朋友听到我在国外呆了一年觉得很不可思议,认为耽误了不少事。我想,如果今后还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坚持出去看一看,学习学习。走出去对于开阔视野,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是很有意义的。 来源:《西电科大报》2011年11月26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古力-I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1-9-8 21:37
朱古力,Douglas Chesters博士,目前是我的博士后。不过,我更加愿意把他当作实验室的访问学者。 朱古力,据实验室成员演绎:朱源自我的名字;古力,巧克力,可爱甜蜜之意。这个名字,Douglas博士很喜欢。 Douglas博士来所之前,我也曾经担心他是因为中国之魅力,主要目的不在于学术,而在于旅游。前段时间,我在小五台山野外考察时,因为感叹自然之美,就联络他,希望他出来看看中国的偏远山区。结果,他说更加喜欢在电脑前思考问题,做些研究工作。 Douglas博士来所之后,基本天天在办公室计算。同时,他也和我的同事、学生主动交流,寻求合作机遇。我在伦敦待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英国学生或者工作人员确实不多。他的博士生导师,Alfried Vogler教授的来信推荐之意,也得到了验证。 作为来自一个比较凉快国家的人,Douglas博士唯一不适应的就是北京的酷暑。好在现在秋天到了,他应该能够体会到北京最好的季节,并能够享受这段生活。 Douglas博士周六要办第二个party。第一次是搬家了;这次则是为了庆祝朋友的生日、教师节和中秋节。短短2个月,他努力了解了中国的白酒文化(我直到现在还很难适应),并乐于尝试理解我们的一些节日。确实是入乡随俗吧?
个人分类: 博士后合作|39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今年要来的四个博士后访问学者
csiro 2011-8-30 18:43
前面说过,今年或者明年初要来悉尼的四个访问学者: 李静,遥感所;田静,地理所;白洁,新疆生地所;陈新芳,河海大学(学校资助,其余为CSC资助)。均一年时间。 访问学生(博士生):赵志江,北京林大,半年。
个人分类: 人物篇|3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另一只眼看惠台、汇率和访问学者
热度 3 xuyingxiao 2011-5-25 22:41
刚出国时的感想,不是很全面准确,但也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现在的感想有些变化,以后再写。 地球村住着两大旺族,老龙家和小鹰家。老龙家历史悠久,人丁兴旺,但比较穷。小鹰家历史不长,人丁不多,但很富强。 惠台 老龙家的内部为谁做家长打得不可开交,最后一个叫湾湾的想当家长的娃被赶到了祖房中最偏僻的一间房里去了。但还是硬撑着说自己才是老龙家的家长。 闹了几十年,还是在为谁是老龙家的家长争吵较劲。突然一天湾湾变了想法了,仗着小鹰家撑腰,说分家了,我自立门户,不算老龙家的了。老龙家祖房我不 要了,但我占着的这间房也不是老龙家的了。老龙家渐渐没辙了,说只要你承认我们都属于老龙家的,什么都好谈。为了挽留湾湾的心,老龙家说我们家底大,看你 们家条件也不好,送点东西给你们吧。可湾湾还假装扭扭捏捏的,拿了东西还嫌不好,尤其心里嘴上都依然不肯承认自己是老龙家的。其实按人均算,湾湾家族每个 人都要富多了,但还要老龙家的兄弟节衣缩食讨好湾湾,就这人家还不领情,老龙家也没什么其他好办法。 汇率 老龙家尽管穷,但人都很勤劳。老龙家出一点点称为¥的白条,就有很多人起早贪黑卖命做了很多衣服鞋子、挖了很多矿产给小鹰家用,小鹰家打了很多称 为$的白条给老龙家就心安理得地享用老龙家的服务了。老龙家收了很多$白条,想买小鹰家的东西,但看中东西的人家不肯卖、人家肯卖的东西又看不中,只能把 白条搁着。 老龙家一个孩子看中了小鹰家的东西,得用$白条去换,于是找自家家长用自己的¥白条换$白条。老龙家说,你拿7张¥白条我才换你一张$白条。本来老龙家的人就都很穷,这样一来就更买不起了。小鹰家说这不行,你多换点给他呀,老龙家说我家的事干嘛要你管,我自有考虑。 老龙家选拔理发师,手艺很高的理发师被留下来,他对老龙家衷心耿耿,每次为老龙家的人理一个发,老龙家就给他打20元¥白条,好让他可以用这个白条在自家换其他东西。 被淘汰的理发师去了小鹰家,每次给小鹰家的人理一次发,小鹰家给他打20元$白条。他可以用这个白条在小鹰家换其他东西。 时隔多年,去小鹰家的理发师带着小鹰家的一堆$衣锦还乡了。不过这个$白条要换成老龙家的¥白条才能换东西。老龙家说,你一张白条我换七张的¥白条给你吧。于是这个理发师就比老龙家的理发师富了7倍,一举跨入中产阶级了。 访问学者 二十年寒窗苦读,老龙家也培养了不少人才、高手,各怀绝技,都想为老龙家做些事情,报效老龙家。 先去找纵爷吧, “纵爷,我们有XXXX绝技,丝毫不比小鹰家的人差,我们想做XXXX,给我们一个机会吧” “你老大是谁? ” “呃,初来乍到,还没老大。” 纵爷眼睛一斜:“先学会跑部进京吧”。 等得头也花白了,还是去找横哥吧。 “横哥,你们缺什么东西,我们啥都能学,啥都能做” “你们和我们老大熟么,酒量大么。” “呃,不熟,酒量不大。” 横哥眼睛一闭,“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不是人才,是岗位。” 老龙家家长发话了:“我们老龙家虽然到处都需要建设,但山头太多,你们没关系施展不开,还是去帮小鹰家干活去吧。” 众高手:“不行,老龙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得为老龙家的建设出力。” 家长:“我们老龙家项目都在各位老爷的手上,紧俏着呢,派一个活有好多人盯着抢呢,得有关系才能攀得上啊。” 众高手:“凭什么各位老爷呆在家里吃香的喝辣的,却要我们背井离乡去老鹰家去啊。” 家长:“这样吧,留爷那里的$白条是专款专用给你们去老鹰家长期干活的,没人和你们争,你们去领点到小鹰家义务干活去吧。” 众高手:“切,这点钱到到小鹰家还不到算贫困线。” 家长:“这样吧,你们到小鹰家呆个一年后如果还回来的话,再多给你们一点。” 众高手散去,于是出现了穷人家拿血汗钱送自己的孩子给富人义务干活。有人想开了,在小鹰家马放南山,四处游玩去了;有人不愿荒废绝技,真的义务为小鹰家干活了;也有的人干脆在小鹰家拿工资了;有的人则流连忘返,一心留在小鹰家了。不过换位思考的话,老龙家的家长其实也很无奈,这笔钱给留爷至少可以让一部分人开了眼界,总比留给有些老爷浪费掉好呀。
个人分类: 思考|3004 次阅读|6 个评论
哆啦在英国(3):瓜瓜上学
热度 5 王铮 2011-3-24 06:45
哆啦在英国(3):瓜瓜上学
【按】 这是我学生哆啦在英国孩子上学的故事,孩子自己写的。我很高兴,他的王爷爷不用挂念此事了。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我今天就开始上学啦!而且上的是五M班(五年级M班)。早上起来的时候,我还不想去,但在妈妈的不断劝告下,我最终还是去了。 我来到了学校,还是不怎么熟悉,但是老师让一个学生帮我带路,这个学生是个女孩子,长得没有我高,并且他是六年级的,我来到了教室,老师就跟我握手,里面只有几个小朋友,但后面接二连三的来了很多其他的同班同学,他们很友好,并且主动跟我握手,还把我当成朋友,告诉我背包放哪里,还帮我挂衣服,看来这里的小朋友还真友好。进了教室,妈妈就走了,我很担心自己的英语跟不上,但是慢慢的就理解了!听着听着,就困了,对于我来说他们的话就像天书一样,但是那些小朋友都给我解释,我很高兴!说完以后,大家都站了起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跟着站了起来,他们排队,我也跟着排队,就不知为什么,他们来到了电脑室,我就知道这第一节课是学电脑,老师说了很多关于电脑的事,他们个个都举手,就只有我一个人听不懂,“叽里呱啦”讲完了以后,他们就坐到各自的座位上,只有我一个人没有电脑,老师给我找到了电脑,可是上不了网,然后老师给我找了另外台电脑,也上不了网,我彻底崩溃了!然后老师就让一位同学让我自己选图片,然后保存到我的文件夹(老师刚创了一个)里面,好像互联网是通的,我这个电脑上也有这个图片,然后我做呀做,但是老是做不成功,因为电脑有些问题,然后老师想给我换一台电脑,可是下课了,这节课我什么都没做。 电脑课完了以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教室,教室里面也是五年级的,他们都对我很好,我也很开心,下课了,同学们都跟我一起玩,我想玩什么他们就跟着玩什么。我们玩来玩去都没玩什么,打了上课铃,我们就又到了教室里面了,一位老师让我到另外一间房间里面上,这节课是数学,应该不难,老师给我出了几道最后几页的题,我都会做,而且全队,就是一个不会做:1÷3=?这个我就不会做了,但老师没有批评我,继续出其他的题,我全都对了,除了刚刚那道题,做完以后,老师就让我做比他们要难一点的题,我很快就做完了,并且全对。这时,我看到一个黑人,长得很黑,头发是乱的,是我们那个房间的,他在那里画画,老师说了很多遍,他都当耳边风。继续画,还觉得自己很酷,太爆笑了。到了下午,我们就听老师读书,我们是15:30下课,到了14:30的时候,一位老师让我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去补习英语,我们到了以后,原来是做水果串,然后老师讲了很多关于水果的,有两个土耳其的人,他们私下说土耳其话,老师说不要再说了,说英语。可是他们不听,说:“等一下”。然后老师发火了,大骂了她们,后来,老师的脾气就降下去了。我们到了15:30的时候,就回到了教室,他们都坐在椅子上,我也跟着坐,老师又讲了一大堆英语,才下课,下课完了以后,我就和妈妈在聊学校的故事…… 总的来说,今天是个好的开始,也是开心的一天! 瓜瓜上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00 次阅读|4 个评论
亲历:访日学者到仙台的第二天就遭遇地震
jinybao 2011-3-20 17:46
这是我同事的在日本的经历。刚到日本仙台的第二天就遇到地震了!下面就是具体的经历、体会和感受!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震,我校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副教授刘英菊正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进行访学。此次访学原定时间为一年,3月10号,刘英菊自中国前往日本的飞机才刚落地,3月11号,初到日本尚处于兴奋状态的刘英菊就亲临了日本大地震的灾难时刻。她,兴奋感荡然无存,地震、海啸将她预期一年的访学深深埋在了废墟里。 舍三岁幼儿赴日访学,梦未圆却获一身惊 1978年出生的刘英菊2005年来我校任教至今,在理学院应用化学系里是个年轻能干的副教授。去年她开始申请去日访学,计划在那里完成她在某个研究方向的为期一年的学术合作。她所访问的学校乃当地有名的高等学府、位于仙台市青叶区的东北大学,我国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以及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就读过该校。当年鲁迅先生东渡日本求学的仙台医学院正是现今东北大学医学部的前身。这里也是中国学子留学东洋最热门的选择之一。 刘英菊家中有个三岁大的小孩,小孩尚处在找妈妈的年龄阶段。尽管放不下,刘英菊还是下了决心将还离不开妈妈的孩子留给家中老人帮带,只身一人前往日本。据刘英菊同事介绍,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她还在为一些没有落妥的琐事操心,3月11号的下午这一切对她来说就都不重要了,生存成了她唯一关心的事。仙台是平原地区,距离发生事故的第一核电站比较近,空气中的核污染微粒很容易飘过去。经过协商,东北大学校方支持留学生们先撤回国内,刘英菊必须想办法回国。 联系不上,同事张君斓电话响不停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在日本的亲友的安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刘英菊的平安触动着我校师生的神经。 张君斓是刘英菊的同事,平日里她和刘英菊关系较好。3月11号,当她在网上看到关于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仙台海啸高达10米等新闻的时候,她立马想到了仅到日本一天的刘英菊。“很担心,她才刚到那里,人生地不熟的。”可惜,始终联系不上,张君斓只好等。“地震发生后,我办公室的电话、手机,甚至是家里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都是同事们打来询问有没有刘英菊消息的。”张君斓在她的日志中这样写道:“偏偏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可不止是一句广告词啊!” QQ是唯一的联系线,同事留言“等你平安回来” 从日本发回来的灾情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然而同事们都还在积极地联系刘英菊。无果。13号早上,同事张君斓通过原中大的朋友曲折迂回地了解到刘英菊是平安的,但尚未联系上刘英菊,心还是悬着的。14号凌晨一点多,刘英菊在QQ上给大家留言了,她简单介绍了她在日本的情形,向大家报平安。 1:51:36 “我经历了这次地震,所幸的是地震的时候我在研究室,刚到的那天秘书还带我去看了大楼如何防震,第二天就进行了验证。在那,有人教我如何处理,如何逃生。震后,组里的副教授让2个日本学生送我回家,走了三小时才到会馆。然后,让我拿被子去避难所。接下来的日子就跟难民一样,幸运的是前一天晚上我买了食品放冰箱。之后的两天,没有食品和水,只有靠自己去一个个便利店排几个小时的队买上2—3样东西。” 1:54:00 “今天终于有来电,但是来电的同时,避难所隔壁的教学楼着火,当时感觉很绝望,无处可去。所幸是,有个中国人用英语和日语跟日本人交涉,我们留在了另一处避难所。” 1:55:43 “食物等等还是紧缺的,我会保重自己,跟着我周围的中国人想尽办法回国。多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关心。” 这是刘英菊所留的三句留言,那时候同事们大多徜徉在梦乡里,他们还没想到刘英菊有消息了。第二天一大早,同事张君斓第一个看到留言回复了,她说,不幸中的万幸!人安全,比什么都强啊,等你平安回来!紧接着,同事张君斓做的工作就是向各位牵挂着刘英菊的同事们一一报平安。 就这样,QQ上的留言成了大家获悉刘英菊消息的唯一途径。14号晚上八点多,刘英菊又连上网了。她告诉大家她正在联系回国的机票,如果顺利,15号晚就能有最终的消息。15号,逃难中的刘英菊又没有了消息。 “好多同事做梦都梦到她。在我的梦境里,刘英菊在海里拼命挣扎,我想救但救不了。”出事后,同事张君斓对刘英菊十分牵挂,她还在QQ日志上发表一篇文章,祈祷刘英菊平安回来。“平时可能我就是关心日本发生了地震,死伤如何,不会具体关注某个区域。但因为同事去了日本,就在仙台,所以会特别关注特别紧张她所在地理位置发生的一系列情况。”张君斓说。 积极逃难的刘英菊尚不知道有这么多关心她、牵挂她的同事在盼着她平安回来,平日里跟着她做实验的学生也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她的学生谢彦表达了对老师的担忧,他说,突然觉得身边的人陷于灾难中,感觉灾难原来离我们很近。他想对老师说:“你是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平平安安,愿您能早日回国。” 我的更多文章: 生活中你不知道的核辐射 (2011-03-17 09:17:51) 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的规划手记 (2011-03-03 23:05:40) 揭大学生求职遭遇“羊群”阻碍现象? (2011-02-28 22:46:21) “逃离”广州的100个理由...... (2011-02-23 08:51:05) 80后别因买房丢弃梦想 (2011-02-12 22:15:34) 80后博士生如何寻找职业的春天? (2011-02-05 09:25:28) 大学未毕业照样考研,不想啃老! (2011-01-15 21:16:40) 大学生“恋爱式”就业准备法则 (2011-01-14 09:08:51) 年度校园最给力创业创新演讲 (2010-12-31 12:01:33) 为了毕业和就业而努力奋斗!!(视频) (2010-12-26 13:57:45)
3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访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热度 2 wangyk 2011-1-5 18:04
王 应 宽 2011-01-05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访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2 月 23 日,从早上 4 : 04 从 UC Davis 出发,一路顺利抵达盐湖城,然后转机南下飞赴亚利桑那州府菲尼克斯( Phoenix )。从地图上看,好像是绕远了,先是从萨克拉门托向东北方向飞,然后再垂直南下,正好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如果直接从萨府向东南直飞菲尼克斯,正好是三角形的斜边三角形任意一边小于两边之和,距离肯定近些。但固执的 Delta 不知咋的就没想到可以抄近路?! 在盐湖城的上空看到下面也是白茫茫的一片,坐在我邻座的金发美女是从萨府经盐湖城转机去纽约与家人团聚过圣诞节的。她也蹭到我靠窗的座位看外景。我还向她调侃说地面上覆盖的白色那不是雪,是盐,因为这儿是盐湖城!盐湖城在西北偏南,但据说每年降雪量很多,因为积雪最大,据称有地球上最大的雪( The Greatest Snow on Earth ),周围很多滑雪场,其中盐湖城瓦萨奇山是著名的滑雪胜地( Salt Lake City's Wasatch Mountains are home to 7 world-class ski resorts )。我就是不明白,那里的雪还能比明尼苏达多,能比更北面的加拿大多?盐湖城是摩门教的圣地和总部,可是我在机场转悠半天,也没看见一个摩门教教友可能因为他们额头没有写着 Mormon ,即使见了我也没认出来!还听说摩门教实行一夫多妻制,他们真幸福,真让人羡慕! 从盐湖城出发的飞机又晚点了(在美国飞机晚点是正常的,准点到时不正常了),中午 13 : 00 多到达菲尼克斯时,好友靓已经在机场等候了。她先是带我去了当地一个很小的中国城吃了中餐,然后就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校区参观。先是在主校区坦佩 Tempe 参观,然后又去了她做博士后研究所在的梅萨( Mesa )校区参观。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全美最大最佳的五所 大学城 之一,创立于 1885 年 2 月 26 日,坐落于距州府凤凰城 11 英里的大学城 --- 坦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有 18 个学院和 12 所学校,开设有 150 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多达 97 个,博士学位专业 52 个。该校是国际著名的研究性大学,学生来自美国各大洲及世界 120 多个国家(地区),研究项目从护理学到商业,从工程到通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有四个主要校园,均分布于菲尼克斯大都会区(又称凤凰城大都会区),校园面积共 6.11 平方千米(合 9165 亩)。主校园坐落在坦佩,是 ASU 校园面积最大和学生人数最多的校园;西校园, 1984 年成立于菲尼克斯西北方,提供高年级及研究生学习;理工校园, 1996 年成立于 Eastern Mesa ;菲尼克斯校园,是 ASU 最新校园, 2006 年成立于菲尼克斯市中心。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美国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头衔-- 美女第一大校 。我只参观了坦佩和梅萨两个校区。虽然被称为美女大学,但遗憾因为放假了,除了美女靓妹陪同参观未见到其她美女。不过校园很美,拍了好多照片,以飨读者。 在梅萨校区,参观了海藻研究与生物技术实验室( Laboratory for Algae Research and Biotechnology ),也拍了些照片,但涉及技术保密,仅供个人学习。还有幸拜见了著名的海藻专家胡强教授。他领导的团队和实验室在海藻养殖方面世界领先。像胡教授这样主持着上千万美元大项目的知名专家,都很忙,一般也不愿意接见闲杂人等。在靓的引荐下,原本说只是去打个招呼,胡教授也给了 5 分钟的时间。结果见面很投缘,聊了快一小时。胡教授是大专家,以后还得多向他学习请教。 这次云游,重游了加州,又新到了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加上我2009年在美访学期间访问或转机经过的城市,以及我即将回国要经过的城市,按陆地足迹所至算(乘飞机经过的领空不算),已达三十多个州了。下次再去美国大使馆签证,若签证官再问我美国你去过哪儿,我也要给他牛一把您应该问我美国你哪儿没去过?! 延伸阅读: 盐湖城 -http://baike.baidu.com/view/484501.htm 海藻研究与生物技术实验室, http://larb.asu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870.htm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主页: http://www.asu.edu/ 与ASU的吉祥物Sparky合影留念 充满南方风情的美丽校园 即使严冬鲜花依旧盛开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11404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0严冬避寒趋暖再访UC Davis
wangyk 2011-1-4 17:54
王 应 宽 2011-01-03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2010 严冬避寒趋暖再访 UC Davis 正值明尼苏达冰天雪地的时候,圣诞假期来临。受好友潘教授的邀请,承诺解决我的差旅费,让我南下越冬,顺访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这真是潘教授夫妇新年扶危救困送温暖的善举!这是我第 3 次访问 UC Davis 了,但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收获。 12 月 21 早上 9 点 20 的飞机,原计划早上 7 点出发去机场。为了确保不会因为睡觉起不来赶不上飞机,决定前一晚不睡觉,熬夜到早上天亮直接去机场。因而此次出访还得从前一晚说起。前一天晚上,也就是 20 日星期一,研究组里的同事们为欢送即将回国的同志 Zhang Hong ,在华夏中心( HCC )搞联欢。这回又是我出面去找 HCC 凭借我这张老脸免费租借了场地和设备。主要活动包括四部分:吃饭、打球、打牌和唱卡拉 OK 。我主要参与了其中三项:吃饭、打球和唱歌。吃饭吃的是火锅,唱歌因为设备调试耽误时间、预热满,以至比预期结束时间拖延了一小时,大家也没有尽兴。组里打球水平高的人不多,大都能随便玩几把。损失最惨的算我了,不仅 K 歌和打球不尽兴,还把我的球拍弄坏了。我从国内带来的两支好球拍,两年来爱惜着用一直完好无损,那晚让几位新手把我的两支拍子都磕破了,实在让人心疼,而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可能还以为打球就应该这样球拍在球台上磕蹭。聚会期间也吃了些酒,是我带去的一瓶 Gin, 酒精度有 40 度。其间就与组里的杜博士说好,次日早上请他送我去机场,也因为它与我住的近,起早更方便些。商议好后,我还要了他的电话号码,他也告诉了我他住的地方,还定了闹钟。联欢结束后,我就到办公室加班干活,早上 6 点多回宿舍, 6 : 50 开始给杜博士打电话,可能因为他前一段考试熬夜太累,也可能因为前一晚联欢太放松睡得太沉了,就是不接听电话。打了十几个电话无果后,我就去他住的地方敲门,他住在 2 楼,幸好一楼的门开着。我到二楼敲门,把邻居都敲醒了,就是敲不醒他。眼看时间已经 7 : 30 了,一想年轻人瞌睡多,醒不了也没办法(后来得知他确实睡得太沉了,手机也不小心设成了振动模式不但来电听不见,闹铃也听不见),但若再不想别的办法就要误机了。只好给组里的程老师打电话。幸好程老师已经起来,她十分钟就赶过来,因为下着雪,道路很滑,一路小心驾驶到了机场。因为马上过圣诞节,机场人很多,排着很长的队。我急急忙忙排队安检,等我一路小跑赶到登机口时,已经晚点了 5 分钟。但因为飞机驾驶员还没来,飞机晚点 50 分钟。我晚了 5 分钟,飞机晚了 50 分钟,就这样我赶上了这趟从明尼阿波利斯直飞加州州府萨克拉门托的航班。上了飞机,我还心有余悸的总结此次赶飞机的经验教训:凡是预则立。做事要有充分准备,还要准备预案,前者不行,马上启动预案弥补之。比如,我前一次去德州开会,早上 7 点的航班,预计 5 点出发 6 点前到达,但自信的美国小伙 Ashman 到机场附近迷路了,车上既无 GPS 也无地图,瞎转悠半个多小时最后只好去宾馆问路,才勉强找到机场赶上飞机。要是提前查看好路线,备着地图就不会迷路。此外,航班晚点也不完全是坏事,比如晚点对像我这样赶飞机狼狈迟到者还是有点用的! 飞机抵达萨克拉门托后,潘教授百忙之中已经在那里等候迎接我了。顺利到达学校后在校园边上的 Best Western 入住。因为邻近放假,学校的人似乎人间蒸发了,就连学校附近的餐厅也打烊停业了,找个地方吃饭都不容易了。 UC Davis 的校园依旧是那么美丽和宁静。即使在严冬时节,校园依旧呈现出一派清新的绿,这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想象一下都是一种奢侈! UC Davis 优美的环境和严谨的学风,使这所名校的很多学科都名列前茅,如我们领域的农业与生物工程学科在 2010 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新的排名中位列第 6 ( http://www.kexue.com.cn/m/user_content.aspx?id=354587 ) 。 这次访问 UC Davis 主要与潘教授和张教授讨论一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事情,包括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转化的可能性、邀请回国参加学术会议、邀请支持期刊出版的工作以及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我们准备在 2011 年感恩节前夕在 UC Davis 举办一次中美可再生能源的研讨会。这次拜访,不仅交流了业务,还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在谈工作时,还拜访了 UC Davis Energy Institute 的院长 Bryan M Jenkins 教授。还会见了科学网的博友盖鑫磊博士( http://www.sciencenet.cn/u/caxinra/ )。说来也巧,他说是去年看了我博客上介绍我第一次访问 UC Davis 的博文和照片,才联系 UC Davis ,后从欧洲到那里做博士后的。这次会见加深了了解,学到了知识。此外还代好友易教授看望了他在 UC Davis 学习的女儿 Sophia 。本来,江苏大学的胡永光博士携全家于 21 日抵达 UC Davis 作高访,可以通讯不够畅通,错过了见面的机会。 完成了在 UC Davis 的工作访问后,我于 12 月 23 日凌晨 4 点从戴维斯出发去萨克拉门托赶早上 6 点的飞机,经盐湖城去亚利桑那州府菲尼克斯。为了赶飞机, 22 日晚与潘教授全家晚宴后,我回宾馆从 22 : 00 开始睡觉,凌晨 2 : 00 起来工作。潘教授帮我预定了送机场服务这个业务真不错, 4 : 04 准点到宾馆接我,后来又走街串巷接了其他 6 位客人,准时把我们送到机场。我觉得这项业务国内也可以发展,既方便乘客,也有利润空间。 欲欣赏亚利桑那的美丽风光,且听下回分解。 这棵树是否长肿瘤了?校园的同志们可能都知道这颗树 严冬时节的UC Davis校园风景 盖博士居然和潘教授他们都在着同一座大楼里,但通过我介绍这次才认识。盖博士在瑞典读的是皇家工学院(Royal什么的),来这里所在的大楼是Roy Bainer Hall也沾点皇家的气息(有个类似Royal的Roy) 学校的宾馆,准备在此开会,但房费贼贵! 与潘教授合影 与科学网博友盖博士在UC Davis校园合影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7329 次阅读|5 个评论
最近都是好日子——美国访学幽默记事
wangyk 2010-12-20 09:59
王 应 宽 2010-12-18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最近都是好日子美国访学幽默记事 12 月 1 日,庆祝了我在美国的第 2 个生日。在好友和此次中美国际会议的合作者兰教授家,过了一个到目前为止最隆重的生日。兰教授的夫人王老师特地为我准备了生日晚宴,还邀请他的二位博士生 Huihui Zhang 和 Ningye Ding 参加了。俺一大早从明州出发乘机南下,在清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赶飞机后,到达拉斯顺利转机,于中午安全抵达大学城。晚上享用了特别的生日大餐,品了美酒,吃了鱼,尝了生日蛋糕,唱了生日歌,许了愿,还吹了蜡烛 该有的程序一样都没落下。这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其实去年的生日也是在美国度过的,但当时可能忙碌忘记了,现在也想不起是怎么过的了。 12 月 1 日自打 1971 年起就是我的生日,但不知谁( WHO ,实际上就是世界卫生组织)什么时候( 1988 年 1 月),也没找我商量,就把我的生日给定成了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说是设立该宣传日的主要目的是为抗击艾滋病筹款、提高公众认知与警醒意识、反对歧视和改善教育。我看这事儿关乎大家健康和幸福,我也就没有特别反对!我都快奔四的人了,正式的生日还没过上几个,而这个世界艾滋病日活动却有声有色的搞到第 23 个了!如今年 WHO 确定的主题是普及教育和尊重人权( Universal Access and Human Rights ),中国 2010 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副标题是 权益,责任,落实 。我知道,有的人也有爱雌病,只要是雌性的都爱,但这个危害不大,不如 AIDS 那么要命。友情提醒,艾滋猛于虎,大家多保重! 后来查看 12 月 1 日那天还是明尼苏达大学的发薪日( Pay Day ),尽管这里的金融好几年前都危机了,但工资还是按时如数打到我的 TCF Bank 工资卡上了。发工资的日子当然是好日子了! 因为临走匆忙,把电源转换器、剃须刀和手机充电器都忘记带了。还好曾在兰教授家住宿的国内朋友忘记了一个转换器在他家,正好借给我用,解决了笔记本电脑无电源没发工作和上网的危机。兰教授提供给我的一次性刮胡刀帮我解决了忘带俺的高级松下电动剃须刀而任由胡须乱长的无礼和尴尬。偶然发现笔记本电脑的 USB 可以为手机充电,避免了无法沟通的大麻烦。这次赶上好运气碰巧解决了,下次出差一定要细心,要提前做好准备,毕竟不是每次都能如此幸运。这次忘记带东西以及上午差点赶不上飞机,都因为工作太忙,准备不充分,临走时仓促草率所致。记得去年我来美国访学之前,一位可人的朋友送我一个电源转换器,结果拿到美国一看,是美国人到中国去用的那种!不过还好,后来我夫人在美国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回国用,那个转换器正好回国服役,派上用场!幸好当时我自己也买了一个带上的。可见粗心之害。 12 月 17 日是结婚纪念日。光阴似箭,一晃十年。从 1999 年 12 月 17 日领取结婚证,法律上承认婚姻有效以来,已经度过了 11 年。原来选这个日子领证和作为纪念日是有特殊含义的。赶上跨世纪婚姻的大好时代不说,单看看这个数字多好, 12 17 谐音有儿有妻就是希望妻妾成群,儿女成堆! 但因为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的国策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伟大梦想只实现了微小的一部分:娶了一妻,生了一子! 12 月 17 日,我成功的申请了美国的信用卡。此前,在收到不计其数的商业信函轰炸后,尝试了申请 CapitalOne 的 MasterCard ,第一次被斩钉截铁的拒绝了,但第二次又莫名其沙(我爷爷的幽默,其实是妙)被同意了,并很快收到制作精良的卡片。后来知道信用额度只有可怜的 750 刀,还要被收取很多费用如会员费、年费等,让我很不爽,随弃置不用。这次申请的 Affinity Plus Visa 卡,是借着明尼苏达大学职员的优势(天然免费会员),没有费什么劲就办妥了,不但没有会员费、年费等乱七八糟的费用,而且应我的要求,把信用额度设在了五千刀。在结婚纪念日这天申请了美国的信用卡,希望在美国建立个人或商业信用记录的同时,也希望构筑自己的婚姻信用记录。 12 月 18 日,参加华夏之家举办的中美友谊晚餐,庆祝圣诞节。华夏之家每月都给俺们中国学生学者举行一次中美友谊晚餐。我经常来参加,每月来一次,挺规律,挺好,呵呵!这次的友谊晚餐很特别,主题是庆祝圣诞节,除了精美晚餐,还有牧师布道,诵经,唱圣歌,还有烛光许愿、手捧蜡烛绕H CC 一圈、抽奖等活动。最让人兴奋的是还有一对圣诞老人 (Santa Claus) 。以前,我只知道圣诞老人由男士扮演,这回还见到了女圣诞老人。不过这个称呼是不对的。我问是否为 Woman Santa Claus, 或 Female Santa Claus ?身边的老美告诉我,应该称M rs Santa Claus 。我的错误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儿。话说有一次,生物考试一填图题,问一个细胞图是什么生物的,正解是母果蝇,但其中一人答:女果蝇。生物组老师全体开会研究了 N 次,最后决定给 0 分!看来母女部分也是要犯错误的!我曾在北京乘公共汽车上下班,看到一站名曰奶子房,心中琢磨,从编辑的眼光看,这个表述太冗赘,曾斗胆建议司机,将该站名改成更简洁的俩字乳房!但未获采纳。 12 月 20 日,也就是明天,研究组里的同事们聚会,欢送包括我在内的即将回国的同志。我已经凭着我的老脸(面子)子华夏之家再次免费租下了场地和设施,明晚会聚餐、卡拉 OK 和切磋乒乓球技,将会很开心快乐! 12 月 21-27 日,应 UC Davis 潘教授夫妇之邀即将出访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应好友 Liang 之邀,将访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应 Bill Stout 夫妇之邀在 Phoenix 太阳城小住几日。从冰天雪地的明尼苏达南巡,到温暖如春的加州和桑那州越冬度假,岂不惬意!然后就是新年了,当然也是好日子! Happy New Year! 下面再记录最近在美国访学期间所见所闻的几件趣事,以此纪念天各一方没法庆祝的结婚纪念日。 Frank Short Shorts-- 短裤男 这次刚来明大时,住在 K House 的半地下室,常去 E-House 串门会友,结识了一位地道的老美 Frank 。因为他常在夏天穿着很短的红色短裤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把屋子里的小女生都吓哭好几次了,后来不堪忍受都相继搬走了。 Frank 个子不高,因此被受封了一个绰号,英文名叫 Frank Short Shorts ( Walk around the house wearing a very short shorts ),中文名短裤男! 数不清公寓里的人数 后来我搬到 L-House 去住了。丹尼斯经理告诉我,屋子里包括我共住了 7 人, 3 个老美和 4 个老中。但我开始怎么也数不出那么些人,总觉得只有 2 个老美和 3 个老中。直到有一天,两个长得很相像的老中同时在厨房里出现,我才发现屋子里的确住了 4 个中国人!至于那 3 个老美,其中一个男生据说是扮演女性的 Gay ,说夏天都穿很漂亮性感的裙子,现在天冷,只能看到头上很女性的发型和辫子。因为他的特征明显,容易辨识。而另外二位因为开始没见着,只知道名字,原来名字相同,都叫 Brian ,因此导致了数不准。但后来见多了就明白了,其中的一个大个子 Brian 姓 Ashman ,我称其为 Big Brian 。 哪里有水喝? 前几天,我的一位美国朋友 Peter 要约我见面叙旧,同时切磋乒乓球。自去年的几次切磋大败之后,据他说常在明尼阿波利斯苦练杀敌本领,要再次与我一决高下。 17 日晚我们在 HCC 切磋了一把,他的确进步很大,但输给我是必须的。他随后击败了另外一位来此访学的天津大学的博士生 D 君。 D 君的英语尚在提高中,讲不流利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在下面的简单对话中的错误就不能原谅了。 Peter 打完球口渴,想找水喝。就问 D 君,哪儿有水喝( Where can I get water to drink? ) ? 本来 D 君想告诉他 HCC 的厨房 (Kitchen) 有水,但不知怎的,随口答道: In the Chicken ! Peter 听后大惊: What? D 君尚未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我才赶紧补充:他说的是厨房( What he really means is in the kitchen ) ! 以上是博主近期的美国访学生活简记。觉得有趣吗?欢迎留言、指导! 12月1日在兰教授家为我筹办的生日宴 让大家看看最近明尼苏达的大雪,真是Mountains of snow 积雪厚达17英寸,40厘米,不夸张吧? 笑成这样是因为圣诞老人在给我挠痒痒!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69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参观世界领衔的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John Deere
wangyk 2010-12-12 09:57
王 应 宽 2010-12-12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参观世界领衔的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 John Deere 在制定访问衣阿华州立大学 (Iowa State University, ISU) 的计划时,已经联系好了参观约翰迪尔公司的行程。在此,要特别感谢已在 John Deere 供职 15 年之久的高级研发工程师 Shufeng Han 老师和 Gassman 一家三代人的帮助朋友 Philip Gassman 、其父亲 Max Gassman ( 老 Gassman) 和其女儿 Nicole Gassman( 小 Gassman) 。虽然参观时间只有一天半,但因为有人接待,安排紧凑,讲解精到,还是大开眼界,很长见识。 我曾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到 2009 年曾在伊州参观过重型机器制造商领头羊 Caterpillar ( 美国访学见闻( 20 ):跨越五大 州 ,畅游大西洋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341 ) ,但因为时间紧,预定的写参观见闻,拖延了一年也没有写就。这次参观访问了约翰迪尔,就很想挤时间把参观见闻写出来,而不要一拖(中国一拖集团)再拖,天天拖(天津拖拉机厂)了! 11 月 17 日完成了对 ISU 的访问交流任务后( 访问衣阿华州立大学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308 ),就开始了参观 John Deere 的行程。 11 月 18 日星期四,老 Gassman 早上 9 点如约准时到我住的速 8 ( Super 8 Ames Ia )旅馆接我去参观 John Deere 位于 Ankeny 的工厂 John Deere Des Moines Works 。 Ankeny 距离 Ames 大约 26 英里,从 ISU 出发沿 35 号高速南下半小时即到。老先生应该 80 多岁了,车开得慢,当然也为了一路为我讲解,大约一个小时才到达。 Max 曾在约翰迪尔工作近 20 年,退休后又去 ISU 教书。因此他有便利的条件帮我联系安排参观之事。到达后,我们在接待室稍微等了一会儿,翻阅了一些宣传册和 John Deere 办的杂志 THE FURROW ,看了其中的一期,发现有欧洲编辑、北美编辑、巴西编辑和墨西哥编辑,就是没有亚太编辑,我还调侃,正好有空缺,等回头我来应聘。结果后来在其他期的杂志上看到已有中国编辑( China Editor: YuMei Mu )了。 不一会儿,接待我们的导游就来招呼我们了。原来也是一位退休职工,大概 70 来岁,相对于我算是老同志了,但相对于老 Gassman 也就算个小兄弟儿!导游纯粹是义务服务,在美国像这样的志愿者 Volunteer 很多很普遍,到处是活雷锋。前几天看美国癌症学会招募志愿者,广告说得很夸张( In desperate need of volunteers ),看来是真的缺人手。忘记导游叫什么名字了,他开着电瓶车穿行在工厂的各个通道,边开车边讲解。我和 Max 则带着耳机,类似同声传译的那种,一路看着听着。位于 Ankeny 的工厂很大,从名称也可以看出,实际是约翰迪尔得梅因工厂(得梅因是 Iowa 州府)。与其他工厂生产单一产品类型不同的是,该厂主要生产 4 种类型的农业机械:耕作机械、喷灌机械、棉花收获机和谷物条播机( four different products for the company's agricultural equipment division-- cotton pickers, sprayers, tillage equipment and grain drills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 3 种机械的生产,也可能当天没有生产谷物条播机,抑或别的原因,总之,这个没看着。其他三种农业机械的生产车间都看到了。在安卡尼,约翰迪尔生产出了全公司最昂贵的机器棉花联合收获机,价值 60 多万美元。可见,很多农业机械比小轿车身价高,尽管很多人瞧不起看似傻大笨粗的农业机械,甚至爱屋及乌,推机及人,也鄙视我们这些搞农业机械的人机器笨,人也笨!其实,农业机械的作业环境恶劣多变,机器的性能和适应性远比在高等级路面上行走的小轿车强,要智能聪明得多! 1850 年 Taylure, Paige 就开始尝试研制开发棉花收获机器来代替人力。也就是在 1850 年 Samuel S. Rembert, Jedidiah Prescott 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申请了一种棉花收获机专利,专利说他们的机械可以扩展幅宽收获多行,但其后很久没有进展,直到 1889 年 Price Campbell Cotton Pick Corporation 创制了一种。 1905 年 John Appleby 申请了一种马拉牵引的棉花收获机。此后少有改进,直到 1924 年万国收获机公司(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买下 Price Campbell 的专利, 到 1943 年就已经生产出商用的棉花收获机了。 1980 年 John Deere 生产出了一种 4 行式的工业化的棉花收获机,据估计可以提高操作者效率达 85%-95% 。目前使用的棉花收获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stripper picker, 主要用于德克萨斯州和阿肯色州,该机不仅从棉杆上去除皮棉,还收获棉杆上的相当一部分物质如未开放的棉铃球。随后再通过重力分选工艺将皮棉与棉铃球分离。另一种类型的棉花收获机是 spindle picker 。该机采用一排排高速旋转的倒刺式纺车轴( rows of barbed spindles )从棉花植株上去除籽棉。籽棉随后被一个反向旋转的小滚筒从纺锤上去除,向上吹入棉筐。当棉筐填满后,机器将籽棉倒入单元模块成型机( Module builder ),将籽棉打捆成为砖块式或圆筒式的棉花捆,每捆大约重 480 磅( 218.2 千克)。导游在介绍中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名词 Cotton picker 和 Cotton stripper ,我还专门请教了两者的区别: cotton picker 只通过旋转轴的钯指或弹簧从棉铃中摘除棉花,而不伤及叶子和枝梗。收获可能多次重复摘取,因为棉花植株连续结果实。 Cotton stripper 是一次性收获机,常用于那些气候条件不允许重复收获的地区,该机拉走整个棉铃(不管成熟与否),并且从距离地面很近处切断棉杆,连同棉杆和棉铃全部进入机器,再用别的机器分离。棉花联合收获机是很复杂的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机械,因此价格最贵。中国还没有研制出能解决棉花生产问题的理想机型,目前正在攻关。目前新疆大面积的棉花收获仍然靠人力手工采棉,据报道每年采棉季节,都会从内地运输好几火车的劳动力前去帮助采棉。 约翰迪尔在安卡尼生产的大型喷灌和喷雾设施也是很先进的。耕作机械更是花样繁多,能满足农场主的各式需求。 参观完位于安卡尼的迪尔工厂,我和 Max 还在他们的食堂( Food Court )吃了午餐。此前 Philip 已告诉我行程安排中有午餐,也没说谁请客,抑或是免费午餐。当时 Max 带我到工厂的食堂用餐,看着也与我们的大学餐厅或单位的食堂差不多,有几个窗口可领取食品,有一些桌子可以坐着享用。我拿了一些食品后看半天也没找见在哪里付账,那时 Max 去别处冲咖啡也不见了,我于是就近找了个桌子坐下,等了一小会儿就独自开始用餐了。我发现很多迪尔的职工都自己带饭到那里吃,我意识到这绝对不会是免费午餐,肯定需要付费。我正要起身去找, Max 端着食品和咖啡回来了。于是问他在哪里付账,他告诉我在饭堂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才赶紧端着餐碟过去付账,差点有失体面的混吃一顿午餐。 午餐后,我们就开车回到位于 Ames 的衣阿华大学校园。因为距离下班时间还早,我就去了 Max 的儿子 Philip 位于 CARD 中心的办公室。在他办公室我们又聊了很多,快下午 4 点,才去 Lie Tang 教授办公室,相约下午 4:30pm 他开车送我去 Waterloo (滑铁卢,重名太多,经常让人弄不清哪是哪儿)拜见 Shufeng Han 和安排次日对 John Deere 的参观。大约两小时车程,顺利抵达。参观之前, Dr. Han 先带我们去了餐馆,我们 3 人在那里享用了墨西哥风味的美国大餐,因为肉太多吃不完是必然的。晚餐后在 Dr. Han 新买的宅子(因为太新以至于还没有家具)里聊天许久,因周五早有课 Dr. Tang 星夜驱车返回 Ames 的家了,俺就留在 Han 宅里过夜,伴着呼噜一夜无梦到天明。 11 月 19 日周五,如约参观了 John Deere 的 3 个工厂:拖拉机、发动机、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首先,赶早八点去参观了拖拉机装配车间 (Tractor Assembly Division: Assembly of 95-500 HP Tractors and Deere Crossing Gift Shop, 3500 East Donald Street, Waterloo, Iowa, 319.292.7668) 。首先是在接待室观看了 20 分钟的宣传片,拍得很好,看了还想看,以至像拷贝一份在此与大家分享,但人家拒绝盗版!然后坐电瓶车参观了一小时( One-hour Riding Tour )。该拖拉机车间很大,生产各式型号的拖拉机,功率从 95 马力到 500 马力( 1 马力 =0.735 千瓦)。拖拉机的性能和外观设计融入了美学和人体工程学原理,鲜艳的绿色和黄色搭配得完美无缺,拖拉机不但潇洒漂亮,而且很聪明能干!从 John Deere 系列拖拉机的设计理念和价值主张就可见一斑。 Designed for everything, Built for youGet exactly what you need...and want Rise of the smart machinesThe most Intelligent Tractor in the World Boost your efficiency--Cover large acres fast with the incredibly easy-to-use and easy-to-own 9030/9030T Series Over, under and throughJohn Deere Specialty Tractor: Build to Fit Performance Made EasyTake the wheel, and take control Comfort Meets PerformanceA Difference You Can Feel More Deere , Less dough: Get the quality and feature you demand at the price you wouldnt expect More than a Utility TractorBuild for high-hour users and heavy-duty jobs Packed with Power Your all-around-the-farm performer Versatility and ReliabilityTractors delive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Work Hard. Wit hout the Hassle More Power, More Comfort, More Deere Feature Loader, Value PricedEverything you expect from John Deere 参观完拖拉机车间,继续乘坐 Dr. Han 的 BMW 车前往下一个点 ( 在车上我还调侃问韩老师 BMW 代表什么,他说不知。我解释道, BMW 就是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别摸我!相应的 MSN 摸死你! ) ,参观发动机装配工厂( Complete Assembly of Engines 200 - 600 Hp and Deere Crossing II Gift Shop , 3801 Ridgeway Avenue 319.292.5347 )。还是先看电影然后乘车参观。因为发动机是核心部件,安检和对拍照的限制比其他车间更严格,要求我们寄存手机和照相机在前台,只能乘车听讲解,跑马观花的看看了。发动机车间很大,生产各种功率和型号的发动机,除了用于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草原机械、林业机械、建筑机械等以外,还生产船舶发动机。到处堆放整齐的发动机外壳,原来都是在墨西哥生产后运到美国的。车间里既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各式机器人,也有传统的手工作业,如手工电焊。喷漆机器人很好玩,很吸引人,我们在那里停留了许久,多看了几眼。每当有零部件传输过来时,机器人总能灵巧的把油漆均匀彻底的喷涂在零部件的各个表面。有好几个机器人协同工作,如小机器人的手臂够不着的就由大机器人喷涂。 参观完发动机车间后,韩老师又带我去了一个发动机、整机以及零部件的检测中心和他所在的研发中心参观。小 Gassman Nicole 帮我联系安排了这个参观。原来这个检测中心也是比较机密的,一般不让参观。但 Nicole 小姑娘很会办事,找她的上司谈并征得了同意。参观安排得很紧凑,因为每个检测单元测试的对象和所采用的监测系统都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人讲解。在这个参观行程中共有 8 位讲员帮我介绍, Nicole 全程陪同,真的感觉享受 VIP 待遇了!每到一处,就有一位 Guide 热情的给我介绍检测的设备、工作原理和流程,有的机器正在检测,就一目了然。老美的思维就是不一样,每每介绍完,总要给我机会问问题。参观完一个单元就把我带到下一个地方,交给下一位 Guide ,如此轮流,大约一小时就看完了整个检测中心。最后一个环节是带我参观了一下设在那里的研发中心办公室。穿过办公室后就到了一个三维影像设计的体验中心。那个东西真奇妙,当我站到那个位置后,工作人员把电脑上的图像投影到墙上,再逐步移到我身上,当我带上眼镜后,就身临其境的感觉到自己在拖拉机的驾驶室,可以看到车内的各种零部件,可以看到自己驾驶的前方和周围视野。如果感觉哪里不顺或不爽,就可以记录下来,设计时改进。我还建议,完全可以把他们的这个体验设计开发成游戏产品,让人们感受开拖拉机和农机下地干活的全新体验。我想一定会有人玩,会有市场。 参观结束后就是午餐时间, Dr. Han, Nicole 和我三人就在那里吃午餐,这回是 Dr. Han 刷卡请我的客。我们边吃边聊,气氛融洽愉快。闲聊中得知, Nicole 也是 Iowa State University 的农业与生物工程系本科毕业, 8 月份刚到 John Deere 上班。她因为在读书期间在 John Deere 做志愿者和实习,后来得到了认可被招录了。他们一家可以说与 John Deere 和 ISU 有缘,而老 Gassman 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人,因此,其子孙都从中受益了。 参观结束后,因为周末 Dr. Han 要回他在得梅因附近的家,顺路把我捎回 Ames(ISU) 。 Dr. Han 的 BMW 跑得很快,感觉在车上还没睡着就到了。下午在 Lie Tang 的实验室呆了一会儿。 ISU 的校园网还算友好,我没费力气就用自己的电脑免费享用了 ISU 的网络服务。因为开夜车习惯了,返程的 Greyhound 也定在了临晨 12 : 30 ,要坐夜车了。晚上汤教授先带我去了 ISU 附近一家小(但)有名气的中餐馆,点了几道菜和面条,加上免费的米饭,吃得饱的差点扶着墙才能出去了!通过这几天的用餐经历,我才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人的胃还就适合吃中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晚餐巨饱之后,汤教授说就近租部录像带,去他家看场电影就正好赶车。没想到他家的电视让一群孩子们占据玩游戏,他们自己轮班都快到打架抢位的激烈程度,自然没我们的份儿。汤教授夫人很热情,给我们准备了零时、水果和绿茶,我们吃着果、品着茶、聊着天,时间过得飞快。后来 ISU-ABE 系的 Brian 教授夫妇聚会完后,来汤教授家领取他们寄存在此的三个孩子(还有一个寄存在别家),又加入到了我们的聊天队伍。他们走后,我也该出发赶车了。汤教授顶着夜幕,冒着严寒,送我到 ISU 附近的站点,在寒风中一直等到送我上车。我与汤教授虽只是第 2 次见面,但仍得到他热情地接待和帮助。临走时,我还挺感动的,鼻子酸酸的,就差眼泪哗哗的了! Greyhound 载着满车回家过感恩节的人们一路北上。不记得沿途停靠了多少站,也可能因为晚上交通不繁忙,迷迷糊糊感觉比去的时候跑得快,不知不觉就到了明尼苏达的地界。地上仍然积着厚厚的白雪,清晨的寒风刮脸刺骨。预计 4 : 30am 就会到达 St Paul ,比预期早到近一小时。我正琢磨这么早到达,也不好意思让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林博士起早去接我。就打算到站后自己在那里多呆一会儿,再联系他来接我。不曾想坐过了站,一直到了终点明尼阿波利斯。原来去的时候,是从圣保罗上车,再到明尼阿波利斯转乘车的,原本以为回来时应该先到明尼阿波利斯,再到圣保罗。但没想到先到了圣保罗,我坐在倒数第 3 排,看见前面有人下车也不知是哪儿。还好灰狗的服务不错,当司机得知我错过站后,就告诉我在那里再等半小时, 6:00am 就有一班去芝加哥的车,从明尼阿波利斯出发,会路过圣保罗,可以免费把我捎回去。坐上车大约十几分钟,我又从明尼阿波利斯到了圣保罗,一看时间快六点半了,于是给林博士打电话来接我。因为这个美丽的错误让林博士早上多睡了会儿觉,也缓解了我心中的歉意。 创建于 1837 年的 John Deere 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从当初一个人的铁匠铺,历经 170 多年的努力,发展成如今拥有 5 万员工,业务遍及全球的世界领衔机器制造商和销售商。约翰迪尔的主要业务包括三大块:农业与草皮机械、建筑与林业机械、以及致力于其产品销售的金融信贷。 John Deere 的核心价值理念: Integrity/ 诚信、 Quality/ 品质、 Commitment/ 奉献和 Innovation/ 创新。不折不扣地坚持其核心价值,是保证其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翻阅其厚重的历史和铸就的辉煌,令人肃然起敬。 Integrity means telling the truth, keeping our word and treating others with fairness and respect. Quality means delivering the value customers, employees, shareholders, and other business partners expect every day. Commitment means doing our best to meet expectations over the long run. Innovation means inventing,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breakthrough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customers want to buy from JohnDeere. 自此,南巡参观访问 ISU 和 John Deere ,探寻先辈寻梦之路的行程圆满结束,也算是在美国的中北部画了一个圈,但这个圈只不过是自己留下的足迹,无法与小平同志 92 年南巡时画的那个圈相比,没有那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因为不让拍片片,参观 John Deere 车间就没有多少图片。但还是拍到几张展示的拖拉机和正在装配的棉花联合收获机照片。其余照片是在其宣传资料图片上翻拍的,精度不高,但凑凑合合能看。 参观位于ANKENY的John Deere工厂 棉花收获机的工作原理图/剖面图 正在车间装配的棉花收获机 韩老师在Waterloo新买的宅子及BMW 俺的参观证 John Deere办的杂志 参观结束后去礼品店给我儿子买的文化衫和棉花收获机模型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96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访问衣阿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热度 4 wangyk 2010-11-28 18:06
王 应 宽 2010-11-28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访问衣阿华州立大学 Iowa State University 经过一周多的筹备和沟通,访问衣阿华州立大学 (Iowa State University, ISU)和John Deere 的行程终于确定,并于 11 月 16 日上午出发下午抵达。在美国的访问交流不同于在国内串门,经常有不速之客突然就出现你面前了( Show up )!要拜访教授们,即使很熟悉的朋友,也需要提前预约,因为大家都很忙,如果不预约,吃闭门羹且不说,有时甚至让人很尴尬。因此,制定行程,提前邮件沟通预约要拜访的专家教授就很必要。经过自己的主动出击和师友们的引荐,此次出访联系预约了该校农业与生物工程系( ABE )和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系 (FSHN) 的 8 名专家教授。 ISU 位于明州首府圣保罗南面的一个叫 Ames 的城市,据说加上大学师生还不足 5 万人,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都算不得“城市”,像个村庄或小镇,至多算个县城!这个 Ames 与我读大学的杨凌很相像,小镇以学校为中心,学校放假,好像小镇也就放假了,立马冷清了很多。但往往这样的小镇名气很大,随着大学的发展声名远播,如 Ames 和杨凌都成为了闻名世界的现代农科城。 ISU 的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在全美名列前茅,很多研究领先世界。 Ames 距离 St Paul 二百多英里,不远不近,坐飞机太贵,一般自驾车最方便,但俺没车没照,比较难办。幸好有灰狗( Greyhound )往返此间,对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的访学者不失为中短途旅行的低成本选择。我从明州 St Paul 去衣州 Ames 的往返车票才 78 刀,住带免费早餐和网络的 Super 8 每晚 50 刀(本来最低时 42 刀,晚订几小时涨了),有朋友接待安排当地交通和午餐与晚餐,再加上在朋友的宅子里蹭住 1 宿,坐夜车过一宿,使我这次访问的益本比最大化(效益最大成本最低)。 这次访问多亏了新结识的朋友 Philip Gassman 的帮助,他负责接送我往返于旅馆和学校之间,并负责校园内交通和把我送去与不同的教授接头。除了学术交流,还带我参观了校园和小镇。碰见了很多中国留学生,据说该校学术氛围浓、门槛低,而且学费低,吸引了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大批留学生。在美国高校里转悠,探听到不少消息,得知国内很多领导包括大学校长的孩子都在美国读书(可以窥见,中国大学的校长们并不很认同自己所办的教育)。 Philip 利用自己的关系,由他从 John Deere 退休的父亲 Max 和刚从 ISU 的 ABE 系毕业到 John Deere 工作的女儿 Nicole 分别帮助我安排了John Deere不同地方的参观访问。我前面说了 ISU 是中国农业工程的发源地之一。解放前美国农机企业出资邀请的 20为中国留学生 赴美学习农业工程,就是 ISU 农工系的系主任 Davidson 一手策划促成的,并且 10 人就在该系学习。俺此次出访也是去探寻先辈们的足迹。在 ISU 参观了 ABE 最古老的农业工程系教学楼,见到了首任系主任 Davidson 的照片,并与之合影留念。 在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访问日程也很紧, 11 月 17 日周三全天都在校园。按照日程,上午拜见了系主任 Ramesh Kanwar 教授,他因为临时日程有变,原定中午的午餐他就不能参加了,上午短暂交流后就出差了,关于 IAEJ 期刊的工作后来主要与 Gassman 讨论了。随后拜访了 Dr. Brian Steward 教授,主要了解他所从事的研究,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包括机器视觉技术、杂草识别、精准喷药、模拟模型、生物质能源系统的总体规划与分析等,还得到了教授发表若干论文的复印件 Reprint 。我主要向他介绍了我出版的几本英文期刊和 2011 年在中国举办的农业工程国际会议,并邀请他参会和参与支持期刊工作,他答应会认真考虑。因为 Brian 上午有课就没有机会参观他的实验室了。但后来在汤教授家又见到了 Brian 一家子,妻子和 4 个儿子。 Brian 的妻子在上海当外教 3 年,会说不少中文, Brian 本人在中国也呆过 3 个月,会说些中文,但经常痛苦的挣扎于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无可奈何时还只能回到自己的母语英语。 然后,上午剩下的时间都与 Lie Tang 教授会谈,他详细的向我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后来还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并由其指导的尼泊尔籍博士生在计算机上向我演示了如何用软件处理从高档数码相机获取的图像数据以测取田间的距离等参数。在他的实验室参观了他开发的无人驾驶自动导航车辆。汤教授还将参与动物福利项目研究,用他的模型和机器视觉技术开展猪鸡行为生态方面的研究。汤教授早年就读于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后在美国名校 UIUC 获得博士学位。此前在欧洲(荷兰、比利时等)游学多年,近年才落户美国,几乎同时拿到 Green Card 和 Tenure 。汤教授为人诚恳谦和,为学勤恳兢业,为良师益友。在美国的发展虽短,但年轻有为,事业蒸蒸日上。有温柔可人的妻子和膝下 2 个读小学的儿子,虽任重道远,但幸福美满。 中午应 Gassman 博士之邀去了学校的食堂( Food court ),除了有人在大厅里免费发放 Condom (避孕套)外,当然没有免费的午餐,是他刷卡请我的客。吃的是自助餐,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知怎的,每当遇上有人请吃自助餐的时候,我总不在状态,战斗力锐减,没怎么吃就饱了。与吃自助餐“扶着墙进去再扶着墙出来”的最高境界还差得很远!当然饭间谈了很多正事,包括邀请他担任栏目主编继续负责水土工程栏目稿件的处理等。次日我从 Ankney 参观完 John Deere 的工厂回来后又去他办公室叙谈了近 2 个小时。这次与 Philip 的交流是很充分的。自 5 月份我们在北京首次见面以来,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加深。这次交流也为将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下午去食品系拜访了 Zhiyou Wen 教授。他是做食品生物发酵和海藻生物质能研究的,天津人,在香港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此前在 Virginia Tech 做助理教授,在其研究的领域有不少令同行刮目的成果, 3 个月前刚到 ISU ,来此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并且 ISU 直接给他了 Tenure 的副教授职位。我参观了他的办公室和实验室,虽然还没有完全武装起来,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系里的实验室应该是很先进的了。 Wen 教授在微藻养殖、生物柴油、厌氧发酵等方面的研究很深入,他的加盟将加强 ISU 在这方面的科研实力。因为研究方向的相关,他与我们老板以及研究组的同志们有些联系,就在我 10 月份刚到明大时他还到老板这里访问过。 拜访结束后, Philip 又把我送到最后一位预约的 Hongwei Xin 教授那里(其余 2 位是晚饭时见到的)。辛教授可以说是在美的成功人士了,不论事业、家庭还是子女的教育都很成功。其实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华人学者大都如此,不愧为精英。他们自己的事业成功,子女不乏上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芝大、哥大、加大的,而且很多在业余方面也是学有专长的。辛教授是辽宁营口人, 1982 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 1984 年到美国求学, 1989 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到阿肯色大学工作 3 年,自 1993 年底到 ISU 发展, 1998 年晋升副教授, 2002 年晋身正教授,至今已 17 年,可以算是老“依阿华”了。其中,辛教授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时,我尊敬的硕士导师白友仁教授正好在那里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与白教授十分要好。辛教授是我师叔辈的专家。我们在见面时经常谈及白教授。辛教授还时不时夸我,说白老师若九泉有知定会以我这样的弟子为荣。我当然明白,这是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辛教授主要从事动物饲养环境的空气质量和排放、环境因子对动物生长生产的影响、畜禽舍环境调控和动物福利等研究,是这个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国际知名专家。他获得过包括 ASABE Fellow 等各种奖励数十项,曾主持与合作主持( PI or Co-PI )各类科研项目 50 多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 1700 万美元,发表期刊论文 230 多篇,邀请报告 200 多次,还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在科普媒体发表各类文章近 60 篇。仅仅这些数字就足以显示辛教授在专业领域的造诣。辛教授除担任 ISU 农业与生物工程系的全职教授,还担任蛋业中心( Egg Industry Center )主任,领导着一大帮人致力于美国乃至全球禽蛋产业的健康发展。辛教授很潇洒,一米八以上的身高,颇有绅士风度。他漂亮的夫人 Tong Wang 也是 ISU 食品系的正教授,据说是他在沈阳农大读书时老师的女儿,辛教授之魅力可见一斑。两人各自的事业成功,还恩爱有加,膝下一儿一女,不但成绩优秀就读名校,都是比辛教授还高的健将级运动员。了解辛教授等人的事业和生活,不得不佩服。看着这些美国教授们用“苹果四代( iPhone4 )”打电话上网收发邮件等,不由得感慨:人家都用得起“苹果四代”了,我还只买得起“四袋苹果”!这就是差距啊! 辛教授在办公楼的会客厅里接见我,品着咖啡,我们谈了近两个小时。除了专业内容,还谈到了学术交流和将来合作办刊办会的可能性等。晚上辛教授慷慨设宴,去了当地一家最好的美式西餐厅请我吃大餐,我也因此见到了辛教授的夫人王教授和 ABE 系的另一位搞生物纳米技术( Bionanotechnology )研究的华人助理教授 Chenxu Yu 博士。据说 Dr. Yu 上次回国后再申请签证来美被审查了半年之久,耽误了在美国的很多事情,主要原因就是他研究的专业太敏感——既有 Bio 又有 Nano! 还据说美国目前资助科研项目,只要与 Bio 和 Nano 这两大热点撤上关系就很可能获得资助!本来汤教授也应邀共进晚餐的,因 Catch 了北方南下的 Cold 身体反倒发热( fever ),为不把他的“热”传给我们就回家歇着了。餐厅异常火爆,很多人排队,我们也未能幸免等了半小时才找到座位。我们读美国的菜单与美国人看中国的菜单差不多——除了图片基本看不懂!经过甜美的金发服务员小姐的热力推荐和大家的讨论,我们各自点了餐。上来之后,被吓了一跳,一大盘的肉基本够我吃一周!我们都使劲吃,最后也没有人吃完,都打包带走了。我当时吃了大约一半,剩下的打包回去又努力吃了 2 次,还没吃完只好扔掉。我终于理解为何 Iowa 州的超级大胖子很多了,该州因为盛产玉米和大豆,养猪、养牛、养鸡(包括肉鸡、蛋鸡和火鸡等)业很发达,肉蛋奶很丰富,只要爱吃,有的是! 结束了一天的校园访问,了解很多,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总的感觉,在Iowa的几位华人教授都做得很成功,并且人人都很潇洒帅气!特别感谢各位教授的接见和接待!还要感谢在出访行程安排中导师Roger Ruan教授,好友Liang Wang和李成华校长给予协助与沟通。特别感谢在明大读博士与我同在一办公室的Lin Hongjian博士不辞辛劳的接送我去St Paul的“灰狗”汽车站。 次日就开始了 John Deere 参观之旅,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Iowa到处是大平原和肥沃的黑土地 俺入住的速8旅馆Super 8 Ames La,门口红车是Max Gassman来接我去Ankeny参观的 在Lie Tang教授实验室与其开发的自动导航车留影 与农业工程之父Davidson的照片合影——以此缅怀老戴对中国农业工程的伟大贡献 食品系的大楼原叫乳业大厦,可见Iowa的乳业也很强大 食品系的发酵实验室 ISU校长的住宅及办公室——虽没见着校长,但参观了宅子 美丽的校园一角,明州已经冰天雪地,Ames还有红叶绿草 这位兄弟是该校培养的第一名黑人学生,可见教育平等无歧视 ISU标志性建筑,到此一游 与Dr. Philip Gassman在其办公楼里合影。他所供职的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心(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竟然简称CARD,不由得让人想到国内同仁们玩牌“打拖拉机”,可能别人工作任务明确,方法正确,手段先进,快乐工作,上班如同打牌,跟玩儿似地! 很遗憾,与其他各位专家的交流都没逮着机会拍照,无法在此展现他们的风采了。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1537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感恩节话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
wangyk 2010-11-26 15:47
王 应 宽 2010-11-25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感恩节话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 今天是美国人民独创的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感恩节,也是美国人阖家团聚的日子。这是我在美国度过的第 2 个感恩节。与去年一样,组里全体成员昨晚去导师家里聚了一餐。今天应好友 John Hutton 之邀再次参加 Hutton 大家庭的感恩节午餐聚会,席间有一个节目就是,每人从桌上的一碟玉米中抓起一把,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每感谢一件就还回一粒玉米。我在感谢之后说到,在我的生命中要感谢的人和事太多,几粒玉米难以全部表达,表示将写一篇博文表达感恩的心和感谢之情。 感恩节最初的由来是为了庆祝丰收,按照宗教传统习俗,感谢上帝,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如今的感恩节虽然增加了很多新的内涵,甚至被赋予了浓厚的商业气息,但主题仍然没变,那就是感恩。不过要感谢的对象更多了,除了感谢上帝,还感谢生命中和生活中一切应该感谢的人和事。随着历史的久远,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再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了。 我辈虽不是基督徒,不感谢上帝,但也必有很多值得感谢的。在美国学习和生活,通过了解圣经和基督文化,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思友谊之情,常忆相识之缘。援引《圣经》中的词语,用我的话说就是: Being thankful: Giving thanks always and for everything in all circumstances 。 感恩不仅仅是《圣经》和基督文化所倡导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作为中华民族长久传承的精神情怀,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之一,是中国人品德养成的基础。感恩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从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深厚的感恩文化代代相传,深深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相反,不懂得感恩的人常常被嗤之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不识好歹、白眼狼等,为众人所不齿。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缺乏感恩之心的人,是缺乏良知的人、冷漠无情的人、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必然也是失道寡助的人。因此,不论是继承传统,还是洋为中用,我们都应该养成感恩这种美德。人一定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 感恩有助于使人们达成内心的和谐与外界的和谐。有感恩就有尊重,有尊重就有敬畏,有敬畏才能善待一切,包括权力、名利和他人。感恩实质是依据个人内心公平法则对别人付出进行的一种回报,体现的是一种公平人格。有了公平,每个人的心态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从而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保障。懂得感恩,才能心底无私,把感恩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的人是高尚的人。任何人的生存、进步、发展、事业和荣誉的取得,地位的变迁,都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环境,离不开组织、领导、亲人、同事、师友等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帮助和支持。知恩从善,学会感恩是做人做事的起点。只有把国家的培养之恩、人民的养育之恩、父母的关爱之恩、同事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自然的赐予之恩牢记心间,才能豁达大度、尊重他人、善待名利,正确对待进退得失,才能真正赢得同事的尊重和大众的认可。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才能得道多助,获得更多的支持,取得更大的发展。 心存感恩,感谢有你 感恩亲情 尊长敬老是感恩亲情的重要表现。尊敬长辈,敬爱老人,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良知,还是一种责任。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时刻也不能淡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为人父母之后更知父母之艰辛。没有父母给予的旺盛生命、健康体魄、正常的智力和含辛茹苦数十年的养育和支持,我不可能走出家乡的小山村,去不了北京,也来不了美国。没有家人的支持,事业的发展也就没有根基和后劲。老爷爷对我的教育和成长付出了很多,在帮助我们弟兄仨读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还没有得到多少感恩与回报就匆匆离去,特别值得感谢和追忆。很多的亲戚在我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了各自的关爱与支持。感恩节感恩,首先要感谢父母、家人和亲戚。 感恩师友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给予我的教导和培养无疑是持续的动力。从小学的启蒙,初中的开窍,高中的冲刺,大学的全面发展,研究生阶段的纵深发展,每一个阶段离不开很多老师的谆谆教导,呕心沥血。通过受教育,学生不断进步,越走越远,越飞越高,但曾经为我们付出很多的老师们,有的当民办教师的被辞退回家务农,有的几十年坚持在最艰苦的乡村小学,有的干本行,有的转行,有的健在,有的已亡。回想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铭记和感谢的人,老师是我最应该感恩的。特别要感谢已经离去的小学启蒙老师张成吉老师和硕士导师白友仁教授。特别感谢北大的博士导师王锦贵教授,是他引领半路转行的我进入发展事业的新天地。特别感谢明尼苏达大学的 Roger Ruan 教授,是他提供经费两次邀请我到美国访学,开拓了国际视野,为开展国际交流打开方便之门,他不仅是我的恩师、好友,也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朋友给予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国内结交的很多朋友经常的通讯和交流,带给我许多留恋不舍的记忆,令人倍加珍惜的现在和令人憧憬的美好未来。特别在美国访学期间,许多新老朋友,有的只是一面之缘甚至初次相识,都为我的访问交流提供大量无私的帮助,帮助我在有限的时间和成本内看到学到更多。因为有这些国际友人的帮助,我在美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精彩。不论是同窗好友、单位同事、工作中结交的朋友,包括遍及全国的学界专家朋友和国际友人,他们的友谊和支持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乐章,是事业和生活中的润滑剂,让我的工作和生活愉快、顺利、精彩。感恩节感恩,衷心感谢恩师的教导和朋友的友谊和支持。 感恩领导、组织和社会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很多时候,依靠领导的支持帮助才做成了一些事情,比如工作之后再去读博士没领导同意肯定不行,因公出国开会没领导签字不行,出国访学没领导支持不行,创办期刊和主办会议没领导首肯不行,等等。现实情况如此,有时候有了领导支持还未必能做成事,但是领导反对肯定做不成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除自身努力之外,都得到了单位和组织上的关怀和培养。没有组织给舞台,即使本事再大,也难以施展。人一出生便处在社会之中,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个人的成长更是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我个人而言,也更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才有了发展的机会,也受益很多。因此,对待领导、组织、国家和社会要有感恩之心,感谢领导的关怀,感谢组织的栽培,感谢国家的培养,感谢社会的关爱。 感恩节话感恩,感谢父母赐予生命,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亲人和朋友的帮助,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领导理解与支持,感谢组织的栽培和祖国的培养,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一路有你,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 资料链接:援引自《圣经》中的感恩 Thanksgiving Quotes from the Bible Being Grateful and Saying Thank You to God, Creator, Almighty Thanksgiving Quotes from the Bible - Wim Vingerhoed Thanksgiving quotes from the Holy Scriptures, grateful meditations for all blessings from above. Here are some of the best biblical quotes specially chosen to reflect on for Thanksgiving Day. The book of Psalms has been mainly quoted as it contains beautiful songs and poetry. It is a collection of prayers, poems, and hymns of praise, adoration and thanksgiving that focus thoughts on God. While David, the shepherd boy and later king of Judaea, is mainly credited as the writer in numerous instances, he is not the author of the entire book of Psalms. Best Known Thank You Verses from the Bible 2 Corinthians 9:15 Thanks be to God for his indescribable gift! 1 Thessalonians 3:9 How can we thank God enough for you in return for all the joy we have in the presence of our God because of you? 1 Thessalonians 5: 16-18 Be joyful always; pray continually; give thanks in all circumstances, for this is God's will for you in Christ Jesus. Colossians 2:7 Rooted and built up in Christ, strengthened in the faith as you were taught, and overflowing with thankfulness. Colossians 3:17 And whatever you do, whether in word or deed, do it all in the name of the Lord Jesus, giving thanks to God the Father through him. Deuteronomy 8:10 When you have eaten and are satisfied, praise the Lord your God for the good land he has given you. Philippians 1:3-4 I thank God every time I remember you. In all my prayers for all of you, I always pray with joy. Philippians 4:6 Do not be anxious about anything, but in everything, by prayer and petition, with thanksgiving, present your request to God. Psalm 18:49 Therefore I will praise you among the nations, O Lord; I will sing praises to your name. Psalm 30:12 That my heart may sing to you and not be silent. O Lord my God, I will give you thanks for ever. Psalm 75:1 We give thanks to you, O God, we give thanks, for your Name is near; men tell of your wonderful deeds. Psalm 100:4-5 Enter his gates with thanksgiving and his courts with praise; give thanks to him and praise his name. For the Lord is good and his love endures for ever; his faithfulness continues through all generations. Psalm 105:1-2 Give thanks to the Lord, call on his name; make known among the nations what he has done. Sing to him, sing praise to him; tell of all his wonderful acts. Psalm 106:1; 107:1 Praise the Lord. Give thanks to the Lord, for he is good; his love endures for ever. Psalm 107:8 Let them give thanks to the Lord for his unfailing love and his wonderful deeds for men. Psalm 147:7-9 Sing to the Lord with thanksgiving; make music to our God on the harp. He covers the sky with clouds; he supplies the earth with rain and makes grass grow on the hills. He provides food for the cattle and for the young ravens when they call. Revelation 11:17 We give thanks to you, Lord God almighty, the One who is and who was, because you have taken your great power and have begun to reign. Read more at Suite101: Thanksgiving Quotes from the Bible: Being Grateful and Saying Thank You to God, Creator, Almighty http://www.suite101.com/content/thanksgiving-quotes-from-the-bible-a77376#ixzz16LA09EHt 资料链接:感恩节由来 每年 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是美国的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 (American history) 的发端。 1620 年,著名的 五月花 (the Mayflower) 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the pilgrims)102 人到达美洲 (America) 。 1620 年和 1621 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 (settlers) 只有 50 多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 (the Indians) 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第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 300 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最初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1863 年,林肯总统 (President Lincoln) 把感恩节定为法定假日。到 1941 年, 美国国会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通过一项法令,把感恩节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 (church) 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分开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品尝美味的感恩节火鸡。 感恩节的食品富有传统特色。其中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鸡 (roast turkey) 和南瓜馅饼 (pumpkin pie) 。烤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火鸡在烘烤时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但烹饪技艺常因家庭和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应用什么填料也就很难求得一致。此外,人们在餐桌上还可以吃到苹果 (apple) 、桔子 (orange) 、栗子 (chestnut) 、胡桃 (walnut) 和葡萄 (grape), 以及碎肉馅饼 (mince pie) 、小红莓酱 (cranberry sauce) 等。 感恩节宴会 (Thanksgiving dinner) 后,人们有时会做些传统游戏,比如南瓜赛跑是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胜。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多少年来,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无论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 (West Coast) ,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 (Hawaii) ,人们几乎在以同样的方式欢度感恩节,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
个人分类: 感恩的心|92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即将“南巡”:访问衣阿华州立大学和约翰迪尔
wangyk 2010-11-16 18:02
王 应 宽 2010-11-16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即将南巡:访问衣阿华州立大学和约翰迪尔 我曾写过博文介绍了中国首批赴美留学学习农业工程的 20 人,其中 10 人就在我现在访学的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农业工程(偏重农机),另外 10 人在衣阿华州立大学( Iowa State University )学习农业工程(农艺)。为探寻农业工程前辈当年的求学足迹,打算方便时南巡,前往位于 St Paul 南边 Ames 的衣阿华州立大学访问交流。顺便也去农机装备制造巨头约翰迪尔公司参观学习。 衣阿华州立大学的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系在全美列前几位,很多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经过导师、朋友介绍以及我自己的联系,已经确定要拜访十余位相关的专家教授。主要到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和食品系参观学习。约翰迪尔公司是农业机械领域的领头羊,其产品遍及全球,无处不在。在中国的天津、佳木斯(已经参观)和宁波都建有公司和工厂。其生产的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不仅性能卓越,外观也很出众。因明天要起早乘坐灰狗( Greyhound )赶路,在此不多说,等参观回来后再详细介绍。参观交流的行程附后,参照执行。 Itinerary of Yingkuans visit to ISU and John Deere 1 Nov.16, Tuesday, Take Greyhound from St Paul to Ames 11/16/10 10:35am JL-0910 * Depart ST PAUL, MN 11/16/10 11:00am JL-0910 * Arrive MINNEAPOLIS, MN 11/16/10 11:30am JL-0803 * Depart MINNEAPOLIS, MN 11/16/10 04:55pm JL-0803 * Arrive AMES, IA (ISU Memorial Union Hotel) -------------Return Trip to ST PAUL, MN------------- 11/20/10 12:20am JL-0802 * Depart AMES, IA 11/20/10 05:00am JL-0802 * Arrive ST PAUL, MN Meet Dr. Philip Gassman, and he will drive me to Super 8. Live in Super 8 Ames Ia--Comfirmation No. 15699886523 1418 S Dayton Ave Ames, IA 50010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heck in: Tue Nov-16-2010 Check out: Thu Nov-18-2010 Reservation questions: 1-800-246-8357 For other information contact the hotel: Tel: 1 (515) 232-6510 Fax: 1 (515) 232-3922 2 Nov. 17, Wednesday, Visit Iowa State University Morning 8:00am-11:00am Meet Prof. Tang Lie and visit ABE Dept. It depends on the time whether to visit other professors in ABE. In Automation Area, In addition to visit Dr. Lie Tang, I may also visit with Dr. Brian Steward (not confirm yet) . Lie Tang,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203 Davidson Hall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50014 Tel: 515-294-9778 Dr. Brian Steward. Professor 208 Davidson Hall Ag Biosystems Engineering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50011 Phone: 515-294-2874 Fax: 515-294-6633 sbirrell iastate.edu In Biomass Area If possible, I wish to visit Dr. Stuart Birrell, David Grewell and Dr. Matt Darr; they have very good program in biomass and bioenergy areas. But not confirm yet. Stuart Birrell Associate Professor 208 Davidson Hall Ag Biosystems Engineering,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50011 Phone: 515-294-2874 Fax: 515-294-6633 sbirrell iastate.edu Expertise: Precision agriculture, sensors Dr. Matthew Darr (Ohio, Kentucky) Assistant Professor 202 Davidson Hall, Ag Biosystems Engineering,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50011 Phone: 515-294-8545, Appointment: Teaching Research Expertise: Food,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dvanced sensing and control systems for optimized machinery management resolution,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al storage environment for cellulosic biomass feedstock Dr. David Grewell 132A Davidson, Ag Biosystems Engineering,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50011 Phone: 515-294-2036, Fax: 515-294-6633 Email: dgrewell iastate.edu 11:00am---Lunch time Meeting with Dr. Kanwar Ramesh and Dr Philip Gassman Kanwar Ramesh, PhD, Professor, Chair 104Davidson Hall Ag Biosystems Engineering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50011 Phone: 515-294-1434, Fax: 515-294-6633 Email: rskanwar iastate.edu Philip W. Gassman, PhD, Associate Scientist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CARD) 560AHeady Hall,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50011-1070 Phone: (515) 294-6313; Fax: (515) 294-6336 Email: pwgassma@iastate.edu Webpage: http://www.card.iastate.edu/facstaff/profile.aspx?id=8 Afternoon 1:30pm3:30pm, Visit Prof. Zhiyou Wen, Food Science Dept Bldg, Room 3333, My office is Food Science Building room 3333. My office phone is 4-0426. Zhiyou Wen,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Human Nutrition 2312 Food Sciences Building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50011-1061 Phone: 515-294-0426 Fax: 515-294-8181 http://www.fshn.hs.iastate.edu/faculty/wen.php 4:00pm Meeting with Prof Hongwei Xin Prof. Hongwei Xin 3204 NSRIC Ag Biosystems Engineering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 50011 Phone: 515-294-4240, Fax: 515-294-4250 hxin iastate.edu Have a dinner with Xin, Tang and Chengxu Yu in Hickory Park Restaurant at 5:30 pm on Wed 3 Nov. 18, Thursday, Visit John Deere at Ankney Location (9:00am) 10:00 am, start from Super 8 Ames, Mr. Max Gassman will drive me to Ankney to visit John Deere, have lunch there, and return to Ames at about 2pm. 2:00pm ---4pm, Vacant, may visit some professors in ABE Prof Brian L. Steward, Stuart Birrell, Mattew Darr, and David Greywell 4pm-6pm Prof. Tang Lie will drive me to Waterloo to visit Shufeng Han Stay with Dr. Han Shufeng and live in his house in Cedar Falls overnight 4 Nov. 19, Friday Visit John Deere at Waterloo Dr. Shufeng Han has scheduled the following tours for me at John Deere Waterloo Operations on the 19th of November (Friday): Tractor Assembly Division: Assembly of 95-500 HP Tractors and Deere Crossing Gift Shop 3500 East Donald Street 319.292.7668 Tour Length: 11/2 Hours (20 minute video and 1 Hour Riding Tour) Time Schedule: 8 A.M. Engine Works: Complete Assembly of Engines 200 - 600 Hp and Deere Crossing II Gift Shop 3801 Ridgeway Avenue 319.292.5347 Tour Length: 11/2 Hours (Riding Tour) Time Schedule: 1:00 P.M 11:00am---12:00am Meeting with Nicole Gassman Nicole thinks she will be able to hang out with Yingkuan between 11:00am and 12:00 am and then have lunch with you. 12:00-13:30pm, Have lunch with Shufeng Han, Nicole together 5 Nov. 19 evening and Nov.20 morning Dr. Philip Gassman will drive me from Waterloo back to Ames around at 8-10 pm The other option: Go back to Ames with Dr. Shufeng Han in early Friday afternoon Spend several hours to see night nocturne/nightscape? Or meeting someone else? Take Greyhound at 12:30am to leave Ames for St Paul. We will arrive in St Paul at 5am.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6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明州第一场大雪(音-画)
热度 1 wangyk 2010-11-14 18:41
王 应 宽 2010-11-13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2010 年明州第一场大雪 说来也巧,我去年在这里访学时赶上了明州的第一场雪。去年的雪来得早,刚过十一节就下雪了( 2009 年 UMN 的第一场雪 , http://www.stimes.cn/m/user_content.aspx?id=261393 ; 2009 年 UMN 的第二场雪(图) , http://www.stimes.cn/m/user_content.aspx?id=262136 )。 今年因签证几次延误,来美国较晚,以为已经下过几次雪了。结果到来后听人说,我来之前今年还未曾下雪。还开玩笑说,我还没来,等我来了再下雪!前几天夜晚飘了一点雪花,但未落地就化成雨水了,算不得大雪。昨天夜里,也就是 11 月 13 日的夜里十一点多开始飘雪,后来越下越大,连续降雪十几个小时。我昨晚准备吃完晚饭后到办公室加班,舍友邀请去他房间看电影 The Hangover (宿醉),也就几人凑热闹边吃饭边看电影。看了一段发现以前看过,不过仍很搞笑,眼泪都笑出来了。 看完电影后快晚上 11 点了,就到办公室加班,因为出刊和手头的其他事情,一忙就干到凌晨 4 点多了。一想外面下着大雪不好走道,干脆就在凳子上眯一会儿再回去。不到 8 点,就有人来办公室加班,就想再干会儿就回家吃饭补觉,但不知不觉又干到中午一点了。于是赶紧回家。走时顺手带上相机,当时外面雪下得很大,需要打着伞,单手随意拍了些雪景,传几张与大家分享。原来昨晚下了一整夜的雪,上午还继续飘雪,以致地面堆积了近二十厘米的白雪。地上的积雪洁白无痕,可见这里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之好。 你那里下雪了吗? 歌曲欣赏:周亮-你那里下雪了吗? BioAgEng办公楼前 星条旗永不落-美国国歌 这年头自恋、自拍很时髦咱也赶时髦自拍一个! 瞧咱租住的房子前的雪景,门前有沙发,欢迎有空来坐坐!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5244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次访学明尼苏达,熟悉景象呈现眼前
wangyk 2010-10-21 02:09
王 应 宽 2010-10-20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再次访学明尼苏达,熟悉景象呈现眼前 10月12日上午,6点起床,洗漱完毕就提着行李跑下楼赶出租车去机场。通常国际航班需要提前2小时到机场办理手续。我的航班是8:55起飞的,正常只要7点之前赶到机场就应该没有问题。等我到楼下时已经是6:35了,在门口排长龙等候的出租车的拒载着实让我紧张了好一阵子。据说因为机场方面对出租车的严格管理,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意去机场。加之我所在的望京距离机场太近,没赚头,出租司机大都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满脸的不高兴,除非乘客乐善好施多给钱才能解开他们紧锁的眉。我在那里足足等了十分钟,路上没有行走的出租车,排长队的车又不乐意去机场。有晨练的好心人劝我乘机场大巴去,但我带着4件行李,要走到望京花园西区的大巴停靠站需要费不少周折,时间也耗不起。就在这非常着急的时刻,从长队里驶出来一辆出租车,说是要交班了愿意送我去一趟机场,但还唠叨车太脏,担心去了抓住被罚,要争取在交警上班前离开机场。后来在路上,的哥告诉我有出租车预约电话,可以打电话提前预约。我虽没记住电话,但这个倒是个好主意,特别有重要事情,必须要提前预约出租车,做到万无一失才不至于尴尬和着急。 上车后很顺利,一路畅通到机场,看看时间才7:10。达美(Delta)的服务真不错,不但票价相对便宜,而且网上购票、选座方便(俺都选了靠窗的座位28A, 38K),还在登机前24小时发邮件来提醒可以提前办理登机手续了(Its time to check-in)。因我前一天办理了登记手续,打出了登机牌。到达机场就很快,直接托运行李后就给我欢乐正式的登机牌。然后就去出境边检和航空安检,加上排队不到半小时就全部搞定了。进去后还有一个多小时没事干,就开始发短信。因为平时忙没时间联络和告别,在机场狂发了数十条短信。有的起得早或开机早的都给我回复了。登机后即关机,来这边后神州行的威力已远不及此,有的后来回复的信息就只能等我回京后再查阅了。 航班(Delta 634)在北京起飞时晚点了十几分钟,但到达东京和在东京起飞以及到达明尼阿波利斯的航班(Delta 620)都很准时。原本想买从北京飞西雅图转机到明尼阿波利斯的机票,结果没买着,因此还是走老路,重复去年走过的路线。因为走过一次,虽一人独行也无虑。为避免第一餐现象(早餐后必蹲坑),加之忙发信息,在北京首都机场时没顾上吃早餐,在飞往东京途中给的一份盒面感觉还没尝出味道就没了。坐在我旁边的是一对母女,金发母亲叫Miller,家住Portland,才3个月大的小儿子很可爱,是随丈夫当外教在成都生的。可惜中国没有相关政策,生在中国还是老外,入不了中国籍,仍拿美国护照。Miller来中国时已经怀着小孩,她母亲坚决反对她挺着个大肚子到中国来,但她执意走了。如今一个人抱着小孩回家探亲。她前面已经生了2个女儿,都随父在成都。这回生了个小儿子很高兴,决定带回去给她母亲看看,而且一直保密不告诉她母亲,直到把小孩抱到她跟前老外就喜欢玩惊喜!老外身体真行,生育后也不坐月子,一个人带着小儿到处跑。不佩服不行! 到达东京成田机场后有2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转转搞点吃的。在机场里一个很小的超市转悠,选了些食品,买了一盒像年糕的食品(大米做的,很软),买了一瓶牛奶和一瓶饮料(我儿子刚学说话那会儿叫硬要!因为对饮料爱得死,不给就硬要!)说来也怪,安检时液体饮料不让带,但在转机时带好几瓶也没人管。虽有吃有喝了,但没菜,我的有多年老毛病的老胃肯定不干了泛酸是不可避免的。在那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超市转了好久也没找见类似榨菜的东西。后来找到一个外面纸盒里面瓶装的东西,看着日语夹杂着汉字的说明和图片,好像有不少菜,包括紫菜、海苔、芝麻、芥末、辣椒粉、盐等。看标价那个菜600日元,其他的300-600日元不等,我买的几样合计近2千日元。人家不让刷卡,只好用美元。买完就找地方吃。那个年糕口感还不错,很香,软软的,缺点就是太甜。吃了几块就受不了了。然后开始喝牛奶和吃菜。因为没有勺子,就倒了一把在手上,一口吃进去,那感觉差点让我晕菜,咸、辣、呛、涩,真是五味杂陈,怪怪的,弄得我眼泪哗哗转!赶紧喝了几口牛奶给冲下去了。后来仔细看说明,发现上面几个大字中有一个味字。经过品尝和猜测,估计是一瓶调味料。直接吃调料还是头一次!可见,日语不好也很受限制!那瓶调味料带到了美国,入关时我主动交待,结果海关说可以带,于是就拿到明大了,而今炒菜、做面调味很可口的。 当地时间下午4点,飞机从东京准时起飞。上了飞机感觉主要做的两件事就是吃和睡。达美的伙食不错,供应频繁,米饭、面条、中餐、西餐都有,饮料、啤酒、红酒、咖啡、茶、矿泉水等都可随意选用。感觉一餐吃完没睡多久下一餐又来了。除了达美的饮食,我还得加班吃完在东京买的除调味料的东西。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过着像猪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的快乐日子!飞机一路飞行总体上都很平稳,也就在距离美国西海岸不远的太平洋上空遇到了湍急的气流,飞机剧烈的颠簸了好一阵子,但还好没振下去,直到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国际机场安全降落。 入关时,碰巧是我上次入境的那个和蔼的老头。我们进行了很友好的交谈,一路畅通就进来了。因为排队很长,又不准打电话。我担心来接我的同事等急了,希望告知一下,但那地方禁止打电话和照相。就在排队快到了的时候,看见指示牌写着外面没厕所,但排队的队尾就有厕所。于是就钻进厕所方便了一把,顺便掏出手机,看没信号,估计被屏蔽了,我还是拨了朋友少波的电话,T-Mobile还真不错,接通了。原来因为接客的人太多,停车场满了,他被安排到另一个航站楼停车等候,随告诉我,出关后打电话,他就可以开车过来。打完电话上完厕所回到我原来排队的位置,马上就轮到我了。顺利入关后,就与朋友接上了头。坐上车很快到达学校,沿途的风景和校园的环境,都那么的熟悉和亲切。很快见到了不少熟人,大家记忆都不错,知道我回去后又来了,欢迎我再来明大。不像我1998年7月从西北农大毕业后到北京工作,11月份又出差回母校开会,再见到老师,寒暄时还问我你怎么还没毕业! 上篇博文写到时差真奇妙:上午9点起飞,经过十多小时长途飞行,却在同一天中午12:30到达美国。若无时差还真不好理解。原来以为飞机追着太阳走,全程都是白天没有黑夜,实际是不对的。因我坐在靠窗,时不时掀起窗帘往外看,在飞离东京后不多久天就黑了,而且黑夜还不短。时差也会改变人的生理和习惯。这里属于美国中部时区,比北京晚13个小时,白天和黑夜正好颠倒。原来在北京该睡觉的时间,在这里却要上班工作。一般人对时差的改变都有反应(Jet Lag),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调整,也就是倒时差。俺来这里也经历了这个过程。除了有一天晚上干活,为了提神喝茶导致一宿无眠,其他都还能睡得着。现在已经基本调整过来了。 由于原来的相机让小儿搞坏了,我的相机又留在家给儿子拍片片,准备这次来这边买。暂无相机,没有拍照,暂无图片配发博文。但现在正是明州看红叶最好的时候,看来要尽快去买相机了。 据说今冬会很冷,但现在还比较暖和。虽大部分人都穿长袖衣服了,但还有人短袖短裤的扮酷呢!树叶虽红黄飘落,但草坪依旧翠绿。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6268 次阅读|6 个评论
暂离北京短暂休博,到达明州继续开博
wangyk 2010-10-12 01:45
王应宽 2010-10-12 Beijing, China 暂离北京短暂休博,到达明州继续开博 临行前匆匆忙忙不亦乐乎,见了很多人,聚了很多餐,办了很多事。直到11日的晚上还陪同国际友人Bill Stout教授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参加一个关于海藻生物质能(Algae for fuel)的报告会。为了赶在下午6:30报告开始之前抵达,中国农机院院长宴请Stout夫妇以及连同给我送行的美食都未及充分享用。因我要开车,接送专家们往返,葡萄美酒也未能品尝。这个不足一小时的告别宴也真有些仓促,真有些对不住鲍鱼公主那好地方儿!不过按照中国的吃文化,吃是其次,重点在于以食文化为媒介交流思想,传播友谊,增进了解,达成共识,甚至解决问题等。我们的告别宴也不例外。大家频频举杯碰杯,该表达的也都差不多了。 听完报告,趴好车回家已经晚上九点了。小儿天见几次电话问我怎么还不回来啊?他想乘着自己没睡着之前再和我见一面,他瞌睡多再晚就抗不住睡了。而我早上赶飞机,6点多就得出门,他那时还在做梦呢。小儿虽不到三岁,但最近入幼儿园小小班后似乎进步很大,会说很多话,知道很多事了。他这几天也老在说爸爸要去美国了。此前他妈妈教他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现在他要求妈妈教他唱时把有妈妈的地方全部改成爸爸,错漏一处他都不干的,真不愧是主编的儿子,将来也会成为好编辑! 行李是在晚上很晚才打好的。达美航空的服务真不赖,中午看邮件就来函提醒我可以提前Check in了。我今天下午也忙里偷闲在办公室成功办理,还打出了登机牌。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应该会简便些了。 再过8小时我就要登上达美的航班经日本东京转机到达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了。时差这个东西真有趣,若没有它还真不好理解行程。就说我的航程吧,我12日早上8:55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经过3个多小时达到东京,然后停留近3小时再飞十多个小时才到美国明尼苏达,于12日下午12:30抵达。实际路途耗时近17小时,但从时间上看,12日上午8:55起飞,12日下午12:30就到了,好像只花了3个多小时! 时间不早了,不在此瞎侃了。 暂离北京,短暂休博。等俺去那边(西方极乐世界)安顿好了,继续开博续写美国访学见闻。 祝各位博主博友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My flight is as follows: Tue 12OCT DELTA 634 OK K LV BEIJING CHINA 855A B 28A AR TOKYO-NARITA 140P COACH Tue 12OCT DELTA 620 OK K LV TOKYO-NARITA 400P D 38K AR MINNEAPOLS/ 1230P COACH STPAUL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371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获赴美签证,再赴明大访学
wangyk 2010-10-6 15:04
王 应 宽 2010-10-06 Beijing, China 三获赴美签证,再赴明大访学 继 2009 年 5 月首次获得赴美签证后,我曾在 2010 年 4 月 28 日的博文再获赴美签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7030 )中述及用因私护照获得过我的第二次赴美商务签证( B1/B2 )。这次借助 2009 年申请访问学者签证的便利,于 2010 年 9 月 29 日第三次获得了赴美访问学者签证( J1 ),准备再次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短期高级访问学者 3 个月,签证上显示的时间仍为邀请函和DS2019表上的日期,即2010年9月28日-12月28日。原本计划 9 月 28 日抵达美国,然 29 日才拿到签证,加之手头工作紧,遂调整计划,准备于 10 月 12 日启程赴美,返回的时间大约也会顺延至2011年1月10日前后。理论上说,在前一次访学结束回国后一年之内再次申请与前次同一类型签证,只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可以免面签再次获得签证。但实际情况并非一帆风顺,此次赴美签证的获得也是饱受身心煎熬,经历了曲折悬念,充满了故事。因此忍不住在此写几句,记录下那些刻骨铭心的艰难时刻。 根据我上半年的计划,原定在我 6 月率团赴加拿大魁北克参加 2010 国际农业工程学会( CIGR )世界大会之后,就持 J1 签证直接赴美国匹兹堡参加 2010 年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 ASABE )学术年会,然后到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为期 3 个月的短期访问学者。因此,当初确定的访学时间是 2010 年 6 月 17 日 --9 月 18 日。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我 5 月 12-19 日率团赴美国加州参加我们自己主办的 2010 年中美生态农业研讨会回北京之后,才开始办理赴加拿大会议的签证。其实,我走前已经准备好赴加拿大美国开会和访学的报告材料交到有关部门,但被延误了。等我回来催办时,时间已经很紧。经过马拉松式的审批手续之后,等办理完加拿大签证之后,已经 6 月初临近出发了,根本没有时间再用因公护照去申请赴美签证了。那次延误,一则是管理部门审批冗长,加之我本人不在,没有及时跟进造成;另外的原因就是必须使用同一本护照,时间上就延误了。如果在用因公护照申请加拿大签证时,允许我用因私护照去申请赴美签证,可以由中信银行代办,预计十个工作日之内可以拿到签证。我也曾尝试过,但人事处不知道从哪里弄来文件,就用其中一句任何人不得同时持因公因私两种护照出国把我拒绝了。最后,我只好先暂时放弃赴美参会与访学的计划,只能等带团赴加拿大开完会回国后再从长计议。说放弃就推迟了,但美方已经为我准备了邀请函、 DS2019 表等全套办理签证所需要的资料。推迟又得重新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其实,我原本这么计划也完全是为了节省成本,想飞到加拿大后就直接去美国,而不要再返回中国而后再去美国。 2010 美国 ASABE 学术年会于 6 月 21-23 日在匹兹堡召开,正好在加拿大会议结束之后,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平顺衔接。因为事先准备参会,大会的中国分会场还给我安排了报告,全部会议日程都确定并印刷出来了,到跟前无法再更改。其实,我的因私护照赴美签证有效期至 2011 年 4 月,是完全可以入境参会的,我还托 ASABE 年会中国分会场主席美国 USDA-ARS 的蓝玉彬教授给我发了电子版邀请函,他同时把邀请函原件用特快专递邮寄给 USDA 美国西部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忠礼教授,请他去加拿大开会时面交给我。事实上我已经做好了赴美参加会议的准备。但人事处没收了我的因私护照,还是用那个理由拒绝归还我的因私护照(含有效赴美签证)。我无可奈何,只能放弃加拿大会议之后赴匹兹堡开会的计划。会议期间的重要工作请人帮忙,把影响降低到最小。最后,我的会议报告请 AOCABFE 前任主席潘忠礼教授代讲,参加 AOCABFE 执行委员竞选演讲也委托 AOCABFE 主席蓝玉彬博士代我陈述了。因为有大腕儿代讲,效果蛮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的报告受到欢迎和赞赏,还顺利当选了 AOCABFE 执委。人虽未到会,工作倒是没有受太大影响。 考虑审批程序繁冗,效率低下,进度缓慢,经与美方商议,把重新计划的访学时间改在 9 月 28 日至 12 月 28 日。屈指算来从 7 月初开始到 9 月底还有近 3 个月时间,理论上讲应该绰绰有余。我 8 月 12 日收到美方修改后的邀请函电子版,纸质的邀请函和 DS2019 表也于 8 月 28 日收到。虽然改变计划期间也经历曲折,由于此次访学是由合作导师资助全部费用,导师也曾因为新项目资金到位滞后等问题,准备推迟甚至取消我的访学计划。但导师阮教授很快解决了资金问题,才使得改时间后的签证材料 DS2019 表和邀请函得以很快办妥。 按说等拿到美方提供的签证文件资料后,只要我方尽快办理,签证时间也是足够的。如果用因私护照申请签证,交给中信银行代办,两周之内就可以搞定。但我单位不同意我用因私护照,即使不花单位一分钱也不同意。我的出国赴美访学报告材料在 4 月份就连同赴加拿大开会的材料一并提交,因为赴加拿大开会的三万元经费由院财政支付,为此还经过院常务会研究讨论,会议决定同意资助赴加拿大开会旅费和赴美访学开展工作的请示。至此,应该说办手续可以顺理成章了,但后来经历的曲折差点让计划夭折。首先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因公出访团组计划问题。因为我前一年没有报下一年的出国计划,原则上就不能出去。那么这个困难的解决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再申请特批一个团组指标,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单位已有出国团组指标内部调剂解决。我单位负责管外事的科技处和我自己都积极想办法,动用各自的关系,希望向部国际合作司申请特批一个出国团组计划。申请特批团组指标的努力最终没有成效,困难被打回单位,让我们自己内部调剂解决,并暗示可以调用我单位申报的第 18 次赴智利参加空间技术会议的团组指标,因为该计划已到期不会实施。在我满心欢喜曙光在前时,科技处在落实办理时遇到了困难,原先报此计划的部门监测站虽然放弃了赴智利开会的计划,但临时有人计划去香港参加学术会议。并且上面说了,因公赴香港开会要按照出国开会一样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也需要团组计划指标,因此要转用该指标而不同意我借用。没有了团组指标又面临因公出不去,因私不让出的困境,甚至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后来,只能向朱院长求助,还是我们院长的大力支持,给了我机会。当他在外地开会时,时常发短信鼓励我,打电话给单位各部门负责人要求尽力帮助解决我的困难;当他在单位时,就召集几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解决。能遇到这么好的领导真是属下的福分。领导支持属下干事情的热情和力度真让人感动和鼓舞。在朱院长的亲自协调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暂时借用本单位第 15 次出国团组计划指标。原定的具体计划我至今尚不知。 解决好因公出访团组计划指标后,下面的工作就是走程序,从单位科技处报部国际合作司美大处审批,出具出国任务批件。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我单位科技处负责外事的同志 A 君借调到部里人事司帮忙去了,新来的同志 B 君不熟悉业务,给我本需要加急办理的手续增加了不少周折。等材料好不容易递交到国际合作司后,不巧美大处的处长又去外地出差了。还好 A 君在部里借调,只好托她三天两头帮我去催问,多亏她的努力,我在一周时间内就拿到了任务批件。我们单位的情况是拿到部国际合作司的任务批件后就不管了,办理签证的事情就完全由自己去跑了。我自己办理速度肯定比单位的快。 按照我的情况只要递交完整材料可以免面谈获得签证,正常时间 1-2 周就可以搞定。但后来办理签证的曲折和多次反复差点把我气死。当我拿到任务批件就火速赶去农业部签证办,接待我的 C 君就给我一份准备材料的清单,让我照单准备好后交回。我次日就准备好交去了,除了交材料,当然还得交钱,主要是签证服务手续费等,经常多收做押金回头再退(但退款时时常附加一些出租车票等),但交给美国大使馆的签证费还需要自己去中信银行缴纳。因为我 9 月 16-20 日要去上海出差,必须在此前把材料准备好交齐,我交完材料后反复问是否还缺少材料, C 君说全了,可以了。但第 2 天又打电话让我提供 DS2019 表原件,问还缺什么,答不缺了。第 3 天又打电话告诉我,说需要在线填写 DS-160 表,并把提交成功的确认信息页交给签证办。再问还缺什么,答不缺了。到第 4 天,又来电要求我提供申请出国事项表(俗称 13 项表,中英文对照,原来的清单上没有要求),我赶紧准备后发送去了。最后一次还算仁慈,让我不用亲自跑了,发邮件过去即可。如此反复几次,我的神经都快崩溃了。交完这些材料后,我临去上海前再打电话问签证办,说没有问题,已经通过外交部递交美国大使馆了,让我耐心等待。我就放心的去了上海。 我 21 日返回北京,当天上班。我下午还打电话问签证办是否有消息,答曰没有。 随后中秋节放假 3 天。 9 月 25 日上班,到下午突然接到部签证办电话,我以为签证已好,结果被告知,我签证还缺少材料,大使馆返回一张单子,让我去取。我赶到签证办后, C 君递给我一张浅蓝色的单子,让我按照上面所列各项补充材料。上面显示大使馆批阅的日期是 9 月 20 日,签证办如果及时去取回 21 日告知我,也不至于耽误太晚。这次误导给我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我花了一整天准备清单上所列的与受雇职业、家庭和研究相关文件三个方面共计十九项材料。清单上说准备好材料后不用预约随时去大使馆面谈。其中清单的第一项就是提供修改后的邀请函。我原本打算 26 日(周日)再去大使馆试试运气的,但等我一早赶到大使馆,结果不上班。只好去单位上班,等待 27 日周一再去。我仔细看了这张蓝色的单子,在最下面写了一行 PAY SEVIS FEE ,虽然页面列出了 19 项内容,但都没有打钩或标记。其实就只要求完成此项,其它项不用理会的。但我自己也糊涂,没有仔细研究此页,就听信签证办的误导去准备材料。再者,在 DS-160 表确认信息里面也明确指出,签证时需要提供护照; SEVIS 注册和费用支付证明; DS2019 , 我自己提交此表时也疏忽了。因为是因公办理,该交的费用都交了,根本没有想到额外还有这个专门针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J1 签证的 180 美元 SEVIS 费。我去年办理时肯定也交过此费用,只是日理万机脑子不记事忘了。 本来我 27 日(周一)可以去大使馆的,但考虑希望要一份修改日期后的邀请函,已经计划把时间改为 2010 年 10 月 18 日 -2011 年 1 月 18 日。签证出现了这些情况也需要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联系一下。只能等到 27 日晚上(明州周一早上)再联系了。我与美方联系修改邀请函,负责人 Dorit 说要改邀请函日期, DS2019 表也要一起改,会很麻烦,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我把大使馆返回给我的那张蓝色纸扫描后发过去, Dorit 看后说没有问题,就是要求补交 SEVIS 费,虽然表上列出了 19 项,但一项也没有标记。我仍半信半疑, Dorit 建议我直接去大使馆,就用原先的资料申请签证应该没有问题。 按照要求,我去大使馆的时间是早上 8 : 00 - 10 : 00 。我 9 月 28 日很早就到了美国大使馆,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排队。我因为护照和全部材料都还在大使馆里,手里只有那张浅蓝色的单子,武警门卫看了我的身份证和蓝色单子后放我进入大使馆。当我去 6 号窗口提交材料时,被告知没有缴纳 SEVIS 费,我出示了在中信银行购买的 966 元的签证申请费收据,别人回答说不是这个,还需要再交 180 美元的 SEVIS 费。我问在哪里交,说不知道。我问其他工作人员,也说不知道,让我问其他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我在排队的人中问了几位学生膜样的人,也都说不是学生不知道。有位工作人员说在使馆二楼可以缴费,让我去窗口开缴费单子。但我返回去再问时,回答说不对,二楼可以补交的是在中信银行已经交过的签证申请费。因手机寄存在门口也无法打电话。无可奈何只能到使馆外去打听了。我拿着准备好的厚厚的资料夹走出使馆,一眼看见使馆对面的签证服务咨询中心,我想去那里问问肯定可以解决。随跑步过去,女业务员说可以代缴,但需要收 100 元服务费,且不开任何票据,够黑的。外面停车也很黑, 15 元一小时。美国大使馆距离我单位大约 200 米,我完全可以回单位停车,但为了赶时间,只好挨宰。 SEVIS 费只能通过网上缴纳,问我是否有可以网上缴费的信用卡,幸好带了两张。同时要看护照和 DS2019 表上的信息,我的原件都在使馆里,幸好带着复印件。随输入我的信息,刷卡,我用广发银行的 Visa 卡一刷即成。总共不到十分钟,就缴费成功,打出了缴费成功的证明材料。我一路飞奔再回使馆,这次武警和里面的保安都开恩,没让我排队直接进入了。进去后大约 5 分钟,排队到 8 号窗口提交了材料。别人都被要求再去排队按手指纹和面谈。我则被告知,没事了,可以走了。临走时仍不放心,又多问了一句,遂让我留下手机号,以便有事情直接与我联系。我释然的走出了令很多人魂牵梦绕的美国大使馆。 本来我此次签证不用去美国大使馆的,结果我是两进两出美国使馆,最后也就是补交了 180 美元的 SEVIS 费,并把收据和那张蓝色的单子返回给大使馆,就一切 OK 了。我原本估计怎么也得等几天才有消息,料想要是能在国庆放假前即 9 月 30 日前拿到签证就万幸了。可谁曾想到, 9 月 28 日上午去使馆交完材料,第 2 天,即 29 日下午两点,部签证办的 C 君就来电说已经从外交部取回我的赴美签证,让我尽快去取。因为我当时在中国农机院 CIGR 期刊办公室,手头正忙着很多事情。等我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已到下午 4 点了,马上就要堵车了。匆匆下楼开车走北四环往东三环长虹桥那里赶,下午 5 点钟抵达,很快就拿到了签证。 经历了这么多的故事,很多时候,我都以阿 Q 精神鼓励自己好事多磨,在被折腾得快要放弃的时候,绝处逢生,最终以无比的坚韧和耐心获得了我的第三次赴美签证。其实很多国家都在批评美国自 9.11 之后对赴美签证审查过于严苛,给科学家们的国际交流制造了不少麻烦。但从我这几次获得赴美签证的经历看,美国使馆方面并没有为难我,都很顺利的,但困难和曲折主要来自国内的管理部门。当然,也有我个人方面的问题。说起赴美签证,相信很多人都会感慨万千。美国签证,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在即将赴美访学之前,谨在此感谢明尼苏达大学的导师、系主任和签证材料负责人 Dorit , 感谢那些为我获得此次签证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尽管过程曲折,没有他们的支持,也是办不到的。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12360 次阅读|5 个评论
公派访问学者-3 申请信
热度 5 wangyujia 2010-8-26 11:44
在参加外语培训的同时,可以准备申请信application letter,因为同学们都是为了出国,交流如何提高成功率的机会较多,也可以请老师修改,很方便。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申请信的内容 申请信的内容多少可以自己定,网上的模板也有很多,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内容太多未必机会就大,国外教授一般都比较忙,不会一字一句的看完你的信,因此,短一点的反而更容易被看完,主要包括:第一段个人情况(学校、专业、研究领域),资助方式(留学基金委、大概时间),第二段兴趣方向(联系的教授的研究内容,表达自己的尊敬与愿望),询问职位(是否可以接收),最后是感谢,期盼回信等等。 2、发信的对象 美国大学中的教授的研究方向都比较好掌握,看他们的CV(一般都有)和发表的文章即可,在选择合作导师的时候最好和自己的方向一致,这样成功率会高些。首选大实验室、大中心的负责人,因为他们决定了机构里是否还有位置,然后是有自己研究团队的教授、副教授,可以决定是否能够加入他们的团队,最后是有潜力的副教授。同一组里的老师尽量不要都发。 3、发信的时间和数量 听说是3、9月好些,根据国外大学的假期而定,年初发信成功率会高些,可以给对方充分的考虑时间做出安排。发信的数量根据选择的导师数量而定。如果没有回复,可以过一周再发。我是5月底才开始发信的,一边找导师,一边发,持续到7月中旬,20封左右。 4、应对回复 申请信的回复有几种:a)拒绝,原因很多,职位已满,项目不适合,外出实验、休假等我都碰到了,呵呵,b)进一步了解,需要提供更详细的个人信息及研究内容,如学位论文摘要、发表的文章、研究基础、能力,在研项目简介等等,有的还需要进行电话沟通,确认口语及交流能力,c)可以,下一步如何做。对拒绝的要表示遗憾和祝愿,进一步了解的要积极配合,可以的要精心准备,同时,如果多个可以,选择后需要找适当理由回绝。
个人分类: 访问学者|10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派访问学者-2 参加外语培训
wangyujia 2010-5-27 17:53
参加外语培训不是必须的,但其最终考核相对于PETS5要简单些,而且多年来外语的基础已经支离破碎,借这个机会也好补习一下。 2009年得知获得资助时,各培训部已经不再接收学员了,在网上看了北语、北外和东师的出国培训信息,决定还是在长春学习吧,离学校近点儿,方便。 12月底打电话联系后,选择了2010年春季的培训班(工大、大工有假期班),不得不放弃了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只指导毕业设计,每周末回哈尔滨。 东师的培训部是东北唯一指定的培训部,在净月校区,离市区比较远(更有利于净心学习,呵呵),校园不大,过了五一之后很美。吃住也比较方便,楼下就是运动场,有空就去打打球,生活上还比较安逸。 培训部的老师都很好,专业、敬业,同学也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学习气氛较好,听说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5月19日进行了期中考试,还算适应,通过应该没问题,呵呵。7月1日结业考试,希望也能够顺利。 这是在我寝室窗口看到,路对面是旱冰场、排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和足球场,再远就是校外了,呵呵
个人分类: 访问学者|4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派访问学者-1 留学基金委项目申请
wangyujia 2010-5-25 21:20
2009年上半年学校有留学基金委的1:1配套的年轻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申请了,9月份学校通知说获得资助,高兴之余还有些茫然,外语能力是否合格?教学科研工作怎样安排?...
个人分类: 访问学者|4003 次阅读|2 个评论
顺利结束ANSI的访问
xudm 2010-3-4 10:50
在ANSI两个月的访问生活结束了,周六启程去波士顿的W3C。 今天,ANSI 为我送行,大家一起吃了中饭。 ANSI的同事问我这段时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想了一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事情。好的事情:DC的博物馆非常棒,给人印象深刻,每参观一处,都会感受到美国的强大,当然,如果是美国人,可能会有一种自豪和骄傲。还有,今年华盛顿遭受几十年来的暴风雪,降雪量有六七十厘米,公共交通部门的铲雪速度非常惊人,到上班时间,人行道、街道已经能够正常通行。不好的事情:乘坐公共交通时,常常看到乘客把看完的报纸随处一扔,一天下来,车厢随处可见报纸、垃圾等,这跟原来认为美国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还是有差距的。 下午,ANSI给我颁发了证书,证明我这两个月的访问任务顺利完成。 发张中午一起吃饭的照片作为留念吧。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院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奖学金访问学者项目执行须知
shiyun 2010-2-23 17:14
中国科学院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奖学金 访问学者项目执行须知 一、出国手续办理办法 1. 项目执行人需准备的材料 ①政审批件(一式二份); ②对方邀请信复印件或入学通知书复印件及其中文翻译件(赴美国者同时报DS-2019表复印件);赴日本须办妥在留资格认证书; ③护照复印件。 2. 办理程序 ① 执行人将上述材料在出国前 3 个月寄送人教局留学服务部办理护照签证的出国任务批件。 ②执行人持办理完的 出国任务批件和国际会议邀请信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办理护照和签证,同时在留学服务部预订出国机票。 ③执行人持签证在留学服务部领取机票,并办理境外生活费领取的有关手续(周一至周四)。 ④办理生活费领取手续时须交纳保证金1万元人民币。若提前回国(以护照出入境日期为准),须按境外天数计算生活费,剩余部分退还院办公厅财务;按期回国,保证金将退还留学人员本人。 联系人:夏洁、宋琦 地 址:院机关大楼 4 楼 2406 室 电 话: 68597790 , 68597766 二、项目执行和总结 项目完成后,执行人须在一个月内提交 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奖学金访问学者项目 执行报告。具体办法为:进入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网(www.caspe.ac.cn)主页点击办事指南 点击人才工作在 王宽诚教育基金项目 栏目中下载 访问学者 执行报告的WORD格式模板。按照提示填写总结报告并 打印,打印件(一式两份)由单位在单位审核意见栏填写意见后, 附上在留学进修发表的论文复印件,一同寄送人教局人才处。 项目执行人在留学进修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等,必须以适当方式表示对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的谢意。英文的致谢格式为:The author gratefully acknowledges the support of K. C. W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Hong Kong. 三、延期和取消 1. 延期 项目获准后因故不能按期执行,执行单位须及时函告我局,说明原因和具体的延期要求。经批准后方可延期执行。 2. 取消 获准的项目在当年度不能执行,则自动取消,不作跨年度延期。 联系人:祝昊泉 人事教育局人才处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100864 E-Mail : hqzhu@cashq.ac.cn 电话:68597424
个人分类: 蜗行蜗见|3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派访问学者:出国前的留学基金委流程汇总
cl70544 2010-1-24 23:31
国家公派留学美国的前前后后 主题 7 :公派访问学者:出国前的留学基金委流程汇总 ( 2010 年 1 月) 每个获得留学基金委资助的人都有本《留学须知》,从获得国外高校邀请函到办理签证、归国管理等,面面俱到。我个人感觉,内容太多,本身流程确实复杂,读了之后还不能立刻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成一个行动计划。事实上,我还做了不少功课,才一步一步理解《须知》的内容。 总结了一下,在出国之前,与留学基金委有关的事项是三项: 1、 同意派出函; 2、 留学保证金交纳; 3、 资助出国协议公证 上述三项作为前提,才能领取机票和报到证。 留学美国的话,为了得到同意派出函,需要传真三份文件给留学基金委,即:英语合格证明(培训部的结业证可以)、 DS2019 表(美国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经过审批寄给申请人)、学校盖章同意的邀请函。要拿到学校盖章同意的邀请函,需要走学校的审批流程。这个流程短则一周,长则数周,完全可以在 DS2019 表达到时开始。这样,派出函可以和签证同步完成。 留学保证金交到中国银行的指定帐号后,要及时把银行转帐回单和个人信息传真至留学基金委财务处,然后他们会以挂号信的方式将保证金证明寄给我们,这个需要约 1.5 周时间。如果估计学校流程不会受阻,那么签证一拿到,就可以去交保证金,这个钱迟早得交,而且要退还的。 资助出国协议的公证需要找两个担保人,公证时需要三方同时到场,一般从申请到完成需要一周(我遇到特殊情况,从想公证到公证完成折腾了三周)。签证拿到后,就可尽快办理公证。 一般地保险起见,都在签证通过后才开始上述工作。计算处理时间,签证后一般 2 - 3 周可以完成,开始订机票。如果机票预定两周后出发,则从拿到签证开始约需 5 周可以离港,如图 1 所示。 图1 拿到签证到离港约5周 如果将同意派出函的开始办理时间提前至 DS2019 的到达时间,则可以缩短签证后的逗留时间,如图 2 所示,拿到签证后三周可以离港。 图2 拿到签证到离港约3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999 次阅读|6 个评论
公派访问学者:J签证的材料准备、签证过程与check
cl70544 2010-1-24 20:28
国家公派留学美国的前前后后 主题 5 :公派访问学者: J 签证的材料准备、签证过程与 check ( 2009 年 12 月) 网上有好多论坛讨论签证经验,字里行间体会了不少签证通过的喜悦和拒签的沮丧。那种对签证认真且近乎恐惧的态度,越来越深地感染着我。我暗暗下着决心:一定要好好准备,做到万无一失。 在讲述签证的准备工作之前,有必要先说结果,也是在本篇博客中我最想说的话:签证是一个正规的流程,以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即可。 一、材料准备 首先列出材料清单,在美国大使馆的网站( http://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niv_exchange.html )上十分清楚(中文的,没有歧义),虽然其他网站上也列出了清单,但是这个肯定最正宗。相关内容拷贝如下: 所有 J 类签证申请人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 以便能够在面谈时出示下列材料和其它任何与签证申请有关的支持材料: 有效护照 :如果您的护照将在距您预计抵美日期的六个月内过期、或已损坏、或护照上已无空白的签证签发页 , 请在前来面谈之前先申请一本新护照。 一张照片 : 于 6 个月内拍摄的 5 X 5 厘米 正方形白色背景的彩色正 面照。请将照片用胶水粘贴在DS-156 电子签证申请表上。详情请见 照片要求 。 签证申请费收据原件 : 您可以在 中信银行 在中国的任何分行支付 签证申请费 904 元人民币(自 2008 年 7 月 24 日起 执行)。非移民签证申请人现在将 DS-156 电子签证申请表 填写完毕并打印出来后,必须将其申请费收据粘贴于表格的最后一页上。请注意粘贴收据时不要将条形码区域遮挡住,另外请勿用订书钉或胶水(胶棒)粘贴收据。 填写完毕的签证申请表格 : DS-156 、DS-157 和DS-158 非移民签证申请表 。 填写完整的 DS-2019 表 :表格上的姓名必须与您护照上的姓名完全一致,并已被美国的学术机构输入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信息系统( SEVIS )。请点击查看更多有关 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信息系统(SEVIS) 的信息。 SEVIS 费收据: 大多数 J, F 和 M 类签证的申请人现在必须支付维护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信息系统( SEVIS )的费用。请在前来面谈时携带电子版收据或 I-797 收据原件。请点击查看 如何支付SEVIS 费 。 在中国有牢固约束力的证明: 出示经济、社会、家庭或其它方面约束力的文件,以帮助您证明您在美国短暂停留后有意愿返回中国。 资金证明: 证明您有能力无需工作即可支付在美停留整个期间的费用。 研究 / 学习计划: 在美期间计划好的学习或研究工作的详细信息, 包括您所在美国大学的导师和 / 或系主任的名字及电子邮件地址。 个人简历 :详细描述您过去在学术和工作方面的经历,包括一份所发表文章的清单。 导师的个人情况介绍 : 已经在美国大学里被分配了导师的研究生应当带来导师的个人情况介绍、简历或网页打印件。 上述列出的 11 条都是签证需要带的材料。我们在准备时,必须排出个先后次序,我将这些任务分为两种,一种只能串行,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另一种可以并行,随时都可处理,当然越早准备越好。 必须串行的任务是: 照片- 护照- DS2019-SEVIS 收据 - 签证申请费原件 并行的任有:牢固约束力证明(包括房产证、工资单、银行存折)、资金证明( CSC 的资助函以及银行出具的存款证明,需达到一个最低限值,该限值在申请 DS2019 时对方学校会给出要求)、研究计划、个人简历(论文清单切记)、导师的个人简历、导师的网页打印件。 上述任务中,耗时最长的应该是 DS2019 表,该表需要原件送达,对方学校还有审批流程,审批四周, UPS 送件一周,这样就需五周。 在 DS2019 表送达后,表上需要对信息进行核实和签字,该表还告知了 SEVIS 费如何交纳,我用中信银行的信用卡支付,其他很多银行也可以。 签证申请费需到中信银行柜台交纳,中信银行的网点不多,去之前最好给中信银行客服打电话( 95558 ),问清楚需要带的文件,比如身份证、护照和钱,交了钱就可拿到签证申请费原件了。还有一件事情也必须到中信银行柜台办理,就是买预约签证的电话卡, 54 元 12 分钟或 36 元 9 分钟,这次一并买了,免得再跑一次。 材料准备好,买好签证预约电话卡,就可以预约签证时间了。电话卡时间有限,因此尽量在拨通电话之前把电话需要的资料准备好,这些资料在美国大使馆的网站上也有,主要是申请签证人的身份资料信息,电话用中文,对方是中国人,语言无障碍。我约的时间是 2 周后的周三,等待时间不太长。 除了准备上述的纸质资料外,还需准备回答面谈时签证官的问题。这一点真是最不确定,也最让人紧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看了很多介绍才发现,其实,美国签证官也希望签证申请者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工作,知道他们并不是有意要刁难大家,而是要证明非移民签证申请者确实不想移民。移民倾向假设是他们的工作要求,我们要通过资料提供和回答问题使他相信,我们的确不需要移民,比如我们有很好的工作、有房产、有亲人,我们去交流访问有明确的目标、邀请者具有正当职业和一定社会地位等等。为此,我将所有网上找到的经验之谈中提到的可能的问题都汇总,自己先演习思考了几遍,以免到时不得要领。 准备好所有资料,我对签证面谈充满信心。 二、签证过程 签证那天,发现好多人啊,队伍至少有 40 米 长,还分批进入,搞的煞有介事似的。我想既然是预约的,就是已经安排好的,可能天天这么多人吧,所以也没什么。这个等待的过程有点长,但是大可不必象网上有些描述得过于漫长而营造了紧张气氛,就是按部就班排队呗。保安人高马大、西装革履,看上去神气,也不过尽职尽责维持秩序罢了。该交的文件就交,跟着队伍走。 我当时有点小插曲,就是 DS156-158 表上的姓名需要标注电码。在之前不知道电码是什么,没写,收材料的小姑娘叫我到一个地方去查,也在同一个大厅里。忙忙慌慌地查找,填写,再提交。对了,由此可见,要记得带一支水笔去,补填方便。没填电码的人不少,个个都忙得出汗。 在排队等候时,几个窗口的面谈内容都听得很清楚,只要有 research 字眼,我就竖着耳朵认真听。令人沮丧的是,几乎每个 research 最后都被 check ,难道动不动就触及敏感专业? 轮到我面谈了,签证官是一个小伙子,估计不超过 25 岁,第一句话 Will you do research there? 然后问 Whats you research field ,这个问题他问得仔细,说 dynamics 不够,一定要具体到某类型 dynamics 。然后要求我把简历、导师简历等给他,收下后看了看,说 looks good. But it still needs a quick check for about two weeks ,然后还看了看我的计划日期安慰我说来得及。可以说,我没有任何挣扎的机会,就被 check 了。 三、 Check 面谈的第二天,接到一个电话,说是从美国大使馆打来的,核实我简历上的信息,经历问得很清楚。但是据我了解,她并没有到我的每段经历的证明人那里电话核实。我反正实话实说,她要去了解就让她去。这时,我觉得我没有任何做努力的可能了,听天由命吧。 然后一直安静,直到两周到期,邮局的人通知我签证到了,要我等候他们送来。 拿到如期而至的美国签证,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毕竟,我为它紧张、忙碌了近两个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连载) 英国见闻录之七:拱猪
蒋高明 2010-1-21 00:20
蒋高明 1991年12月5日 Blackpool,雨 上次去系里的老师家,从一个同学手里要了一套剪纸,质量很差,后悔不该送出去。 这些天食欲又好些了。刚才饿了,就去煎饺子,现在躺在床上写家信。天不很冷,室内温度14℃,而且我一直烧着电热毯,还很舒服。刚才称了体重,还是毛重140斤,可见没有掉肉。 前段日子,几个人经常在学联撮麻将,是一个人从打工的餐馆里借来的,现在还了麻将。改打牌“拱猪”,有时一聚7-8个人或10个人,很热闹。因为许多人也很孤独,大部分除干点活挣钱并打发时间外,闲着的时侯就是玩一玩。而且在学校里事也不多,如果没有希望留下来读博士的,就是混日子罢,就是去打工。 “拱猪”很有意思,被称为是中国特色的玩法。大家比赛谁坏,“损人利已”,典型的明哲保身玩法。猪是黑桃Q,本来是个皇后,怎么变成了猪呢?梅花10是翻子,也叫“变压器”,就是将你的得分乘2,如果亮了就乘4;方片J是羊,那是奖励用的,等于100分。所有的红桃是负分,从红桃5以上算,5-10是-10分,JQK按-20,-30,-40算,A是-50分。玩的时候,大家都像躲瘟神一样不要红桃和猪,都朝外面送,落井下石。 但也不能太极端,如果一个人将所有的红桃都收了,就变成正分。“拱猪”输了的时候,要用嘴巴和鼻子将“猪”拱出来,那张黑桃Q是藏在整幅牌里的。每次我的战绩都还可,我以前大学时玩过,很上瘾。 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成了“打工学者”,每个人都挣点钱,然后可以多积蓄一点。这里有几十个国家的学生,还有不少比中国学生还穷的外国留学生,但做工的只是中国人(或香港人、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可见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而勤劳是真正的,勇敢就不一定是主要的。不论来自那个城市,何种家庭,大都干过活,真是可歌可泣。完全可以躺在家里睡大觉的,但都不愿意这样。可贵的中国的知识分子。 这里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也是妻子儿女在国内,或丈夫儿女在国内,大家的心情都一样。如果两人都出来了,我想那滋味也不是太好,还是感觉苦闷的,因为这里的环境毕竟不是自己如鱼得水的环境。很多只是羡慕这里的物质文明,留恋也未必。我就不想多待一天,一有人回去,我就很羡慕,有人说等你要回国了,可能就不愿走了,也会不甘心地再留恋一会。我想我不会留的,甚至让读博士,也是回国做工作,再回来答辩,一气呆4年拿到博士是需要一番毅力。这份洋罪我是受不了的。 在这儿交了几个朋友,人都是很好。而且在国内也都是万能胶,尤其北京的两个人,都是年青人,彼此谈得来,互相利用嘛,将来或许有用。有一个访问学者的爱人是阜外医院大夫;另一个是北京铁路局的,将来托他买票还可以。在这里真是患难之交了,因为我们的心情都一样,盼着早回国。 一晃来英都5个月了,转眼就是半年。下半年的日子可能过得更快了,因为逐渐适应了环境,而且有更多的事要做。 Dix在圣诞节前后要来见我,到时候我把礼物送给他,是他给联系的这次机会,并提出读博士事,可能没什么希望,只是提一提就死了这份心。许多事情很有意思,比方出国,在家时非常想出来,出来了非常想回去(当然这种痛苦的代价报偿也是大的)。你不按时回去,别人说你赖在人家不回来,你按时回去了,别人说你没本事留下来,分房子评职称还得排在人家后面。谁让你没有苦熬个洋“黑帽子”呢?听别人说是很可怕的,只有不理他。 等明年回国后,争取买一大件一小件及其他东西外,并在银行存二三千镑,这样每年的利息就会有200-300镑,约2000-3000元,等于多一个人挣工资了。我想也算是初级阶段的初级小康罢。如果回去能买房子,倒甘愿在这儿苦点累点,不就是几个月吗? 这样看来,“学习+生活+打一点工+拱猪”的日子,看来还是有些盼头的。 躺在床上写信很累,暂写这些。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43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公派访问学者:联系学校,获得邀请
cl70544 2010-1-20 07:18
国家公派访学美国的前前后后 主题 3 :公派访问学者:联系学校,获得邀请 ( 2009 年 8 月) 联系学校的工作其实在申请留学基金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的考虑是留学目标越明确,被批准的概率越高。如果申请时就被枪毙,后文就不必再谈了。 联系的时候发现美 国 教授们对 CSC 的资助非常熟悉,不少和中国学术界有点联系的教授都为访问学者做过 HOSTING 。教授们都知道这样的交流不用花自己的钱,如果邀请的访问学者能有点好的 idea ,或者能帮着做点试验,或者写点论文,那是何乐不为的事情。那么,是不是访问学者们只要发出申请就能获得对方的邀请呢?当然不是,邀请访问学者,虽然不多花钱,但是有不少 paper work 需要完成,教授们很忙,要愿意花些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必然需要一定动力。 为了能打动美 国 教授,忙里抽闲做访问学者的 hosting ,我体会有两点特别重要。首先一定要对对方的研究方向有所理解,而且要诚恳地说明自己对这个研究方向的兴趣。如果能产生知音相遇的效果或者正好是对方研究所需, 那 教授们花点时间邀请当然是值得的。了解研究方向的途径主要是网上信息和论文,美 国 教授一般都有互联网主页,内容比较详实,包括教育背景、研究方向、实验室人员、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教学课程等。如果对研究方向理解不够清晰的话,可以读几篇相关论文,这样他的科研风格应该比较清晰了。了解信息的另一途径是咨询领域内国际交流经验丰富、交流活动多的同行,他们会有些更加实际的建议。 如果自己在研究还懵懵懂懂,发表的论文还拿不出手,那么要真诚地打动对方的确有困难。这种情况,就要考虑找推荐人了。一般是通过认识的 国内 教授介绍到相关领域的 国外 教授,其实也不需要正式的推荐信,在某场合提到就行。如果有一两个人推荐的话,将十分有帮助。 我现阶段的研究兴趣很明确,联系的学校很少,但成功率很高。成功是因为上述两点;也有遗憾的,主要因为上述第一点功课没做好,多少有点不愉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公派访问学者:高校+企业组合的签证波折
cl70544 2010-1-19 22:40
主题2:公派访问学者:高校+企业组合的签证波折 ( 2009年8月) 公派访问学者需要申请 J1 签证。 这种组合式的访问,对于签证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确定 DS2019 表的出具方。公派时间为一年,那么签证时申请的在美停留期限为一年;但是在组合方案里,各方都只能邀请半年,料想拿这半年的邀请,将拿不到一年的签证(没有尝试过,想必而已),而两个单位是否能同时申请到 DS2019 ,也想必有困难,因为这个表实际上从一套数据库系统审批出来,都由 State of Department 管理(也没有试过,属于推想)。总之,这两种情况都很特殊,不是一般正常的一签顺利通过的情况。为了顺利签证(不冒不必要的拒签风险),最好是一方邀请一年,然后三方约定半年后 transfer 。 在美国,不是任何公司任何学校都有邀请交流(具体地说,是拿到 DS2019 表)的资质,这个资质需要 State of Department 授权。 J1 签证通称为交流访问学者,但是它还分了两大类,第一大类为学术和政府交流,包括 researchers 、 professors ,第二大类为私人企业交流,包括 trainees 、 intern 等。大部分高校具有第一类 J1 要求的授权,企业的话就要视情况了, INTEL 、 MOTOROLA 具有第一类资质,而有些公司只有第二类的 trainees 和 intern 等资质。 两类签证申请者的身份不同,交流目的、停留期限、服务期要求、延期许可等等都有不同。 CSC 的留学资格证书指明是 visit USA as a research scholar ,谨慎起见,请示了基金委,表示必须申请第一大类中的 researchers and professors 身份。想想也是,好端端的 researchers and professors 去申请 trainees and intern 确实不太合适。 因此,如果企业具有第一类 J1 邀请资质,那么可以由企业出具 DS2019 。这样还有可能的好处,企业可以合法地支付报酬,加上 CSC 那些可怜的津贴,生活应该是相当滋润了。 我比较不幸,企业虽然有一流的研发团队,但是只具有邀请第二类 J1 的资质(也许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吧),只能由学校出具 DS2019 。学校当然可以允许我自由地拜访企业,但是美国人一谈到真格的就无比真格,那就是,如果我指望企业能给我点报酬的话,就需要一系列的规范程序了。首先要学校允许,而学校在这个时候就不那么慷慨了,仅允许短期讲学,而且讲学内容要与研修计划高度符合,还要有企业的工时和报酬承诺,等等,繁琐至极。在我心目中一向很 kind 的企业合作伙伴终于顶不住了,生怕后面还有什么麻烦,我也怕。只好约定,定期拜访,不领报酬。为了加强交流,我已经无法计较些什么了。 于是,转来转去,回到原点,回到最平常最一般成功率也最高的签证方式:学校邀请一年。 PS.(费了不少时间来周折,早知如此,何必。。。时间是何其宝贵之物,每每想到此,就决心一定要博文共享,但愿为共同爱好者参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学美国(一)
热度 1 xudm 2010-1-9 12:21
到美国是第三天了。 这次,已没有了初到国外的新鲜感。一个人,静静的,打理着该做的一切。准备报到材料,到银行开户,熟悉周围环境,买生活日用品等等。 说说我的房东吧,一个美国老太太,五十多岁的样子,仍在上班。家里养有一只猫和一只狗。在给我介绍时说,狗的名字叫sugar,你逗她时,要给她玩的或者给她吃的。可能是家里经常住房客的原因,这只狗见了我一点都不陌生,我吃饭时,她就站在我的脚下看着我,而我也就顺便将自己吃的分一部分给她。 今天晚上地铁坐错了线,到家晚了些,老太太已经吃晚饭。sugar一听到我开门,立马跑了过来,我问:sugar,你吃晚饭了吗?老太太说:吃了。可是根本就不像吃过饭的样子,在我热饭时,sugar就瞪着有圆又大的眼睛眼巴巴看着我,我边吃边喂,吃完了,把最后的残羹剩汤也倒在她的盆里,就听sugar吧唧吧唧添盆的声音,吃完了还瞪大眼睛看我,最后看我洗碗了,才悻悻地溜走了。可见老太太说的sugar已经吃晚饭是假的。 老太太的生活很简单,早上洗漱完毕,5分钟的walk dog,之后上班。今天早上例外,原因是她走时,我正在吃饭,而sugar也在享受我的早餐呢。晚上下班回来,简单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之后上床睡觉。 老太太的生活使我想到享受家庭生活是多么幸福!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2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公派访问学者:半年高校+半年企业,完美组合?
cl70544 2010-1-6 22:39
国家公派留学美国的前前后后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可以预见我还哪些流程需要走、大约可订什么时间的机票。我感觉,终于快要熬到头了。 但是,上午去学院国际化办公室申请出国审批时,工作人员好心安慰我说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呢。 天啦,回想来时路,已经感慨万千。经君一提醒,似乎长路还漫漫。 我脑海中有限的容积定不足以记录获得留学机会的方方面面(尚不包括留学申请,那似乎是最简单的开端了),即刻决定,抓紧记录,给大家共享,以提高效率,实现预期目标。 主题 1 :公派访问学者:半年高校+半年企业,完美组合? ( 2009 年 7 月) 自从收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留学资格证书,就开始划算如何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取得更大收获。 我的科研方向被自己也被同行高人定位为基础应用研究,而非纯理论、纯基础的研究。在若干年的科研经验中,我深切感受到从工程实际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否则问题不明确,磨了半天枪、装满一膛子弹,却不知道靶子在哪里,一顿乱射,人力、物力都白费。因此我希望既能与最前沿的研究队伍进行交流,又能见识最先进的工程现状。于是,我的理想访问模式将一年分为两个半年,分别在高校和公司,公司当然是指它的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 我很幸运,分别顺利得到这两方面的邀请。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机会,公司邀请我访问半年,增进相互了解,期间还可以得到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得益于前辈的推荐,一位正值壮年且在学术界很活跃的教授热心支持我的访问。 但是,半年高校+半年企业的组合并不是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好方案。我将其间的讨论和争议记录下来,以供后来者参考。 公司最开始希望我能访问一年。我的理解,一方面出于对我的信任(我为此自豪,也十分感谢为我获得信任做出努力的朋友和同事们),他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熟悉后,我应该可以胜任一些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如果我得到了培训,当然应该回报公司,时间长一点,贡献多一些,这是应该的。由于我考虑到回国后还将继续在高校混,必须在学术上有所长进,而我在这方面正十分欠缺,因此坚持留下半年时间感受美国的学术氛围,学习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公司领导对我表示理解(从美国人直率的文化中,我感受到了真心的理解。毕竟这是个从领导到员工 都是 博士的研究团队。这种理解让我感到轻松,我心存感激!)。于是双方认认真真开始了半年的计划。 关于学校半年,美 国 教授一直都支持,因为大多数中国政府资助的访问学者在美 国不拿 教授的钱,不 干 教授的活,仅仅交流而已,轻松自由,我想他可能也认为不违法的事情我尽管去做吧。后来有个问题在我们三方进行了严肃讨论,关于知识产权。公司担心我在学校的交流内容涉及到我在公司的工作内容,可能泄密,也可能在学校交流时会形成新的 IDEA ,那么这个知识产权会属于学校还是公司呢?教授认为我们在学校交流不要涉及那些公司具体的事情,仅讨论些普遍意义的、学术性的规律,明确表示不愿介入这些事宜。这样知识产权仍然属于我的中国学校和公司共有,应该明晰了。 还有些学术界的朋友不认为公司能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公司就是公司,公司干工程,而不是学术,而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术。这些朋友完全为了我好,从国内高校的发展来看,学术水平迅速提升,大量引进海归,他们在国外已经训练形成了深厚的学术背景。如果我这样的土鳖不抓紧奋追,和他们的差距将越来越大,未来不再有希望。一年时间本不长,还压缩成半年,啥也作不出来;啥都想干,结果只能是:啥也别想干成。 唉,熊和鱼掌,焉可兼得?放弃半年正儿八经的研究时光,应该可以得到对这个行业更全面的整体认识,能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研究现状,能够更自信地制定下一步研究计划(说实话,以前经常碰到质疑:你们做了半天,国外早就有了。哪怕没有,走向颠峰的脚多少有些软。现在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份自信应该可以扎根心底)。 仍然坚持我的组合方案,仍然认为它适合我。 不时听说一些访问学者在美国虚度一年、收效甚微,种种原因,情非所愿。我希望通过认真思考、选择和合理组合,可以不再延续无奈、无聊和虚度的故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导师:罗伟教授,Prof. Jun-Yan Hong 和 Prof. JM. Isner
hucs 2009-12-5 21:56
我的导师: 罗伟 教授, Prof. Jun-Yan Hong ( 洪均言 教授)和 Prof. Jeffrey M. Isner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尼苏达大学50年前$1的买卖将年赚数百万
wangyk 2009-7-14 12:37
王应宽 摘编 2009-07-13 UTC-6 CST UMN, St Paul 明尼苏达大学 50 年前的 $1 VS 40 年持续年入数百万美元 UMN's one dollar perchase fifty years ago will win millions every year 据明尼苏达日报( Minnesota Daily, July 8, 2009 )报道,明尼苏达大学 50 年前花 1 美元购买的 Umore 公园的建筑用碎石矿开采,将每年为明大学术研究带来数百万美元的资金,而且,可以持续开采 40 年。 Umore 公园位于明尼阿波利斯西南的 Rosemount ,面积 5000 英亩。这片土地富含高品质的碎石矿( Aggregate ),包括花岗岩、石英、火成岩等,可生产沥青、水泥、混凝土等各种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已探明可开采储量多达 3.6 亿吨,其中开采面积 1600 英亩,占整个公园面积的 1/3 。 1870-1940 期间, Umore 这片土地住着农户。 1942 年 5 月农户们从这里撤离,因为美国联邦政府要在此征地 5000 英亩建造地鼠大炮厂( Gopher Ordnance Works )生产无烟炮粉、武器和军需品。但是生产设施还没有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于是, 1947 年,联邦政府就把这 5000 英亩地折价 1 美元卖给了明尼苏达大学,但必须承诺此地只能用于研究和学术。从那时起,明尼苏达大学的很多研究项目就在这里开展,包括航空航天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以及本人所在的食品、农业与自然资源科学学院都使用 Umore 公园作为其研究基地。 因为要信守用于研究与学术的承诺,明尼苏达大学董事会坚持,如果开发 Umore 公园的碎石矿资源,每年所得的数百万美元收入将直接用于支持科研和学术,包括研究经费、奖学金、支持研究生的经费等。当然,开发石矿资源也并非是一笔横财( Windfall ),还需要深思熟虑、详细规划设计、消除各种负面影响等。该石矿资源的开发还可以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注重环保,对繁荣当地经济也有带动作用。校方官员称将于 2010 年完成环境评估,届时校董事会将最后决定是否开采以及何时开采。 希望Umore公园的石矿早点开采,等赚了钱,可以繁荣明大的学术,也可以邀请更多中国的同行来明大做访问学者!我也会有机会再来访学! 延伸阅读: http://www.mndaily.com/2009/07/07/proposed-mining-umore-park-could-bring-funds-academics Proposed mining at UMore park could bring funds to academics Subhead:University officials could mine about 360 million tons of high quality aggregate from UMore Park.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4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说美丽的明尼苏达大学:校园一瞥
热度 2 wangyk 2009-6-8 00:15
王 应 宽 2009-6-7 UTC-6 CST UMN,St Paul 图说美丽的明尼苏达大学:校园一瞥 明尼苏达大学 ( www.umn.edu ) ,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双子城,始建于明尼苏达州立州之前的 1851 年。明尼苏达州位于美国中北部,与加拿大毗邻。由于靠近世界著名的苏必略湖 (Superior ,美国 5 大湖之一 ) ,再加上密西西比河穿流其中,形成了美丽的湖光山色。该州首府圣保罗市( St. Paul )与隔岸的明尼阿波利斯市 (Minneapolis) 遥遥相对,这 2 个城市就是美国有名的 双城 ,也是明尼苏达州经济、文化及科技等的中心。双城地区金融业、制造业、医疗、食品加工和运输等行业发达,拥有多家国际性大公司:美国西北航空公司、 3M 公司等。机遇、发展、增长和相得益彰的商业和人文环境已成为明州的标志。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位于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美生活环境最佳、最安全地区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圣保罗市的双城中心。双城以优美的自然风韵、文化景观、休闲胜地和繁荣的商业而闻名,文化和艺术在全美享有盛誉。经过 153 年的发展,明尼苏达大学已经成为拥有 5 座校园(双城 Twin Cities 主校区;德鲁斯 Duluth 分校;摩里斯 Morris 分校;克鲁克斯顿 Crookston 分校;罗切斯特 Rochester 分校), 370 个学位专业, 6 万多名学生在读的高等教学和研究机构,也拥有很多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成盛名的教授和学者。包括 2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名校中名列第 14 位), 1 位美国首席大法官, 2 位前美国副总统,以及多位名列美国财富 500 强的企业巨子。 28 位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3 位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7 位教授是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28 位学教授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3 位教授曾获普里策新闻奖, 4 名学生曾获得罗德学者奖学金。 校园一瞥 St Paul campus St Paul Student Center UMN的标志大写的'M,就像麦当劳 大学校园都没门,这个牌牌晚上也亮堂 楼与自然和谐共处 校园花香四溢,Smell the flowers 横穿校园的密西西比河 河畔的UMN明尼阿波利斯校园 横跨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天桥Overpass, 连接着河两岸的校园 MPLS UMN 校园一角 MPLS UMN 校园二角 天桥Overpass上写的校名,就类似于俺们大学里的正门 这个大楼很阔,因为Payroll Office就在那儿 校园很牛(不吃草的牛) 俺的办公室就在Biosystems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Building 的 Room 310 办公室对面就是我的家,穿过草坪就到每天走草坪也踩不坏 其实去办公室的路(直行再右转)是有的,不走草坪也可以 瞧人家这儿的蓝天、绿树和草坪 资料链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http://www1.umn.edu/twincities/index.php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创立于 1851 年,位于密西西比河畔,是美国北部的公立大学,更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大学, 2006 年全美排名 33 名。它有四个校区分别是:双子城、德卢斯、莫里斯、克鲁斯顿和罗切斯特分校。 学校总共有 6 万多名学生和众多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及高等教学和研究机构。并且和全世界其他地区建立了 250 多项合作协议。明尼苏达大学在国际研究,教学和公共事业方面有着稳固和经久不衰的美誉。 明尼苏达大学在全美公立综合性大学中名列前茅。它不仅仅是享有政府赐予他的州立大学,有着优良的教育口碑和公共环境,而且还是州立研究大学的领头人,享誉国内外。明尼苏达大学面向学生、教职员工和明尼苏达州市民提供综合性图书馆,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和服务。本校在 2004 年致 2005 年间颁发了 12737 个学位, 10% 是工程学。在双子城颁发的学位中,将近 40% 是研究生。本校办学严谨,校誉优良,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美丽的校园本科含 12 所学院,提供 150 多种本科专业、 180 多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其中 15 个本科专业和 39 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排名全美顶级之别。校园内有 600 多个学生团体。本校立志成为全世界前三名的研究所之一。明尼苏达州以友善而闻名。是在美居住最优良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是美国前三名的公立学院之一。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是全美最具综合性的大学之一,为世界一流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府和研究机构,双子城分校傲居于美国十所最佳公立研究型大学之列,自 1851 年建校至今,学院以拥有众多知名显赫的校友,包括 2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名校中名列第 14 位), 1 位美国首席大法官, 2 位前美国副总统,以及多位名列美国财富 500 强的企业巨子。 28 位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3 位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7 位教授是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28 位学教授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3 位教授曾获普里策新闻奖, 4 名学生曾获得罗德学者奖学金。 许多世界顶尖的技术和发明在明尼苏达大学诞生:飞行记录器《黑匣子》,可收取式汽车安全带,心脏起搏器,心脏呼吸器等,明尼苏达大学进行过人类历史上首例成功的开心手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肾脏移植机构,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以其强劲实力为您带来无限就学 机,学院提供 30 多个专业。包括法律,商业,医学,文学,农学,科学和工程等等很多学院在全美始终名列前十名,包括化工系,机械工程系,心理系,经济学系,信息管理系,药学,森林,大众保健,教育系等等。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佳大学排名榜》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及各种其他权威教育排名榜上,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名列前茅。 延伸阅读:明尼苏达大学简介 http://www.grad.umn.edu/prospective_students/rankings/index.html 明尼苏达大学UMN简介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1118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请看斯坦福大学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suqing1961 2009-4-2 14:36
我是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的理事,每星期都会收到四面八方学长们的来信,提供和交流各种信息。昨天收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自强教授的来信和一篇文章,感觉很好,经周教授同意,特转载于此,和大家一起分享周教授作品。 各位学长: 你们好! 当前金融危机还没见底,各产业和金融部门都提出了应对策略,那么各大学该怎么办呢? 最近,我到斯坦福大学去进行了访问,觉得他们提出的预算议案很值得参考。故写成《请看斯坦福大学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一文。当然,国情不同,仅供参考。 另外,美国人习惯于提出一揽子方案,而我们习惯于分成一二三四五。但是,那一揽子方案却显现出娓娓道来,絮絮叨叨;既有分析,又有答辩;既很坚定,又充满人情味;既言之艰难,又信心十足。 其实,仔细一归纳,斯坦福的议案是十条。这十条,至少有七八条是可供我们参考的。谢谢一阅。 祝福各位工作顺利!诸事畅达! 北航 周自强in Silicon Valley, California. USA.1st April, 2009. 请看斯坦福大学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2009 年 3 月访问斯坦福大学纪实 周自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美国加州硅谷访问学者) 这些年来,每次到美国加州硅谷探亲访友,总要到斯坦福大学看看。这毕竟是一所世界顶尖级的高等学府,无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是在筹资办学和开展校友工作方面,都有着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当然,她古朴幽静、辽阔舒展和美丽多姿的校园,也总是吸引着我多次造访而流连忘返。 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并席卷全球以来,全世界许多银行和企业处在资不抵债、摇摇欲坠、纷纷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经济衰退之中。美国政府为了救市采取了一系列大手笔的行动。在货币政策方面,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低至 0 - 0.25% ,美联储通过多种创新机制向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在雷曼兄弟破产后的一个季度之内扩张了两倍。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先后推出了 1 , 680 亿美元减税方案、 7 , 000 亿美元不良资产的解困计划、 7 , 890 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以及 20 , 000 亿美元金融稳定方案。据报道,美国政府 2009 年财政赤字将达到创纪录的 1.75 万亿美元,超过美国 GDP 的 12% 。美国政府为救市措施融资的手段不外乎增发国债和印刷钞票。在这种通货膨胀和价值缩水的情况下,我这次去斯坦福大学的目的非常明确,想看看美国大学是如何应对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的。 走进斯坦福大学校园,外观没有什么变化。高大的棕榈树耸立在一英里多长的大道两旁,硕大的椭圆形草地平躺在环形校园公路中央,绿茵茵的草坪上有三、五个人或坐或卧,谈笑风生、悠然自得。红色屋顶和土黄色砖墙交相辉映的建筑群,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早期的建筑物至今还流淌着历史的沧桑;近代的建筑物则显现着新生的朝气。位于校园中心的一百多年前所兴建的纪念教堂,时时在诉说着大学创办人斯坦福夫妇对年轻学子们的期盼和希望。以斯坦福大学校友、美国第 31 届总统名字命名的胡佛塔( Hoover Tower )高耸入云,标志着斯坦福大学高瞻远瞩、永远向上的办学理念。以爱蕾拉咖( Arrillaga )命名的由校友捐建的斯坦福校友会大楼,体现着校友们怀念母校和积极回报母校的高度热诚。远处的绿树丛林之外,伸出了两个巨大的吊车长臂,有人告诉我那是在兴建新的校舍。由学生志愿者引导的外来访问者,一队队地在校园深处参观游览。其中有不少应届高中毕业生慕名而来,准备报考斯坦福大学。我随便问了一位男孩,打算到斯坦福上学吗?他莞尔一笑说:正是!但愿我的运气好吧!他和他的同学是乘飞机专程从科罗拉多州( Colorado )来的,一个想进工学院;一个要读商学院,看来他们都是优秀者,企盼着能考进这所科学殿堂。 我来到斯坦福大学的访问者中心,凯莉( Calley )女士接待了我。当她得知我的来意后,就高兴地说:你要了解金融危机中的斯坦福,这很好!我们首先要谢谢你的关心。最近,我们的教务长( Provost )约翰 尔支门德( John Etchemendy )先生对此有一个介绍。说罢,她递给我一份材料,是今年 3 月 9 日斯坦福大学教务长致全校同事们的一封信。现在我把信的全文翻译如下: 尊敬的同事们:过去的几个月,我们一直在仔细地评估由所有各学院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的预算缩减的建议。这场正在加深和扩大的全国和全球的经济下滑趋势,要求我们作出某些困难的决定。今天,我们开始与校内各部门来分享 2009 2010 财政年度 的最后总资金的分配。我写此信是给你们大家提供这些决定的来龙去脉。 今年 1 月,通过《 斯坦福通报 》( Stanford Report )我向你们说过,投资气候是很艰难的。最近几周你们都看到了越来越恶化的活动,在华尔街出现的不断发展和严峻的衰退,特别在房地产和私人工业部门。据此我们的预算中估计捐款将 损失 20 30 % ,这个比例数现在还正在向更高延伸。而且日益清楚,在我们看到捐赠的价值回到原有水平之前,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由于捐赠是我们学校基本的投资收益,捐赠减少其结果将是学校收入的长期减少。投资收益大约支持了我们校园运转经费支出的 1/3 。其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如联邦研究经费、学费和医院诊所的收入,将不会明显增加。学校的理事们上个月预告要增加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而我们相信在这个时刻,我们不能对我们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要求更多。他们对经费资助的需求正在提升,而我们正面对着这些道义上的责任。增加研究经费的联邦经济刺激计划是鼓舞人心的,而我们相信斯坦福在获得这些资金的某些方面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学校得到的任何研究刺激经费都将不足以抵消其他的损失。 我频繁地被人问到,为什么学校不借用或者花掉捐款资金来缓和短期预算的痛苦呢。事实上,这已经自动地发生了,这是由于我们的捐款使用政策和所谓的平滑规则( smoothing rule )所导致的,早些时候我已经对此作过说明。在现在的 2008 - 2009 财政年度中,我们将 花费掉捐赠的 9 亿美元 来支付运行经费,这超过了上面提到的投资损失。下年度我们将再花掉接近那么多的捐资。很清楚,再要花费比我们政策所容许的捐赠资金,那将是不负责任的。捐赠是意味着给学校提供未来几十年的长期的支持,不是为了缓解短期经济周期的困难。现在消费越多,很简单,不可避免的经费削减将推迟一年、或者两年,而付出这个代价将长期地破坏我们学校未来的资源。 假定捐赠下降,校长和我确信我们必须尽可能快地适应于一个缩减的投资收入水平。今年早些时候,我要求各学院和各部门提供一个可能缩减预算的范围,以便从未来两年多的总资金预算 8 亿美元 中,在基本消费上减少 1 亿美元 。但本周,我将把明年的预算就减少几乎是 1 亿美元 。这实质上是要求各部门将其 预算资金削减接近 15% ,并要求在我们 2010 财政年度开始时的 2009 年 9 月 1 日 就完成这个削减。 这些削减的冲击将随一个部门到一个部门而变化,这取决于他们的预算来自总资金中所占的比例。大部分行政管理部门完全由总资金资助;而学院接受总资金资源在他们岁入收益中只占 7 35% 。当然,大量依靠他们自己拥有的捐赠收益的学院,将看到其捐赠收益的损失相当于总资金的削减。 正如上周四我给我们学校教工评议员所宣布的,我们也已经制订了减少学校工资的计划。在 2010 年财政年度内学校 不给教职员工增加工资 。只有个别在本年度内获得晋升的人例外,他们将获得适合于其晋升的工资增加。 我们希望,工资冻结可能有助于保留某些工作岗位,虽然 更多的裁员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理解,这些决定的累进冲击影响到许多忠诚的斯坦福的雇员。这些是很不愿意作出的艰难的决择,但是我们相信它们是必须的。 我们也已经在努力确认其它省钱的资源。正如早些时候宣布的,我们已经取消了或者推迟了 13 亿美元的预定的建筑项目 。对于已经在实施过程中的项目,或者因成本太高而后延,或者有来自学校预算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而移动到今后进行。 遍及校园各处,你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在寻找各种创造性的方法来获得效率: 分享办公室设备 , 缩减能源的使用 , 取消一些大型活动 , 削减差旅 , 利用假期剩余时间 。我称赞你们大家的这些努力。在此挑战性的境遇中,你们的帮助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将继续保持信息联络。罕内兹( Hennessy )校长将在 4 月 30 日 给学术委员会作年度讲演时报告学校的财政状况,你们都是被邀请的。同时,还将召集我们自己的学术专家们成立一个专门小组来讨论最近的经济活动。 我们将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网上继续公告具体的有关职业雇佣的信息,网址是 http://hrweb.stanford.edu 。关于预算的信息将临时公布在网上,你们将在那里找到来自校长和我以及校园内各部门的新闻,学校预算信息的网址是 http://budget.stanord.edu 。 我们将继续监控我们的经济状况,并采取进一步所需要的行动。我们保持信心,在这极端困难的时候,我们的预算议案是深谋远虑的,它将保持我们斯坦福大学在未来岁月里的卓越成就。以前我们经受过风吹雨打的困难,但我们终于成了一所强大和健全的大学。 感谢你们大家的持续忍耐和奉献。 忠诚的, 约翰 尔赤门德 ( John Etchemendy ) 教务长 ( Provost ) 读完斯坦福大学教务长 2009 年 3 月 9 日 的这封信,我对他们这所大学应对金融危机的种种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的预算议案确实深谋远虑,因而对前景充满信心。我想这对其他别的大学也具有参考意义。 告别凯莉女士,走出接待中心大楼。加州湾区的天空多变,刚才还乌云密布,现在又蓝天如洗。但愿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能在人类社会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逐渐平息;愿中美两国人民能 同舟共济 , 携手前进 。 (周自强 写于 美国加州硅谷 2009 年 3 月 25 日 )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4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富布赖特高访
webfun 2009-2-20 15:41
2008.8-2009.8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派遣和美国国务院CIES的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UCDavis)做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FulbrightVisitingResearchScholar)。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44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议中国大幅度提高访问学者的资助金额
liuxiaod 2008-12-30 10:45
中国派出的访问学者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全额资助,每月资助额2000美元左右,二类是半额资助,每月资助额1000美元左右,三类是无资助,生活费完全由雇方支付。一般来说,在美国每月生活费需要3000美元,包括医药保险和配偶,子女的生活费,不足的部分由雇方补助。 现在全球经济危及,导致学术资金短缺,能够出钱请中国访问学者的教授就少了,中国的对外学术交流和学习机会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把访问学者的资助金额全面调整到3000美元,国外教授不需要出钱,自然就愿意招收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虽然开销大一些,但是未来的收益将非常大。比如说,7万2千美元可以让一位访问学者在国外工作2年,那么72亿美元可以派出10万访问学者到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实验室,等到这10万学者回国的时候,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的学术和产业发展。这比投资美国债卷或黑石基金要强很多很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92 次阅读|9 个评论
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三、在加拿大的日子 之三
热度 1 RONGWANG 2008-11-23 15:37
三、月是故乡明 两年海外生活紧张劳累,从事业上讲值得,但从个人感情上讲是很大的缺失。两年是个不短的日子。那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允许中途回国,也不可能让家人去。越洋电话打不起,航空信单程也要一周。思乡之情难以言表。刚去的时候特别想家,中间好一些,接近归期又想的厉害。 有限的生活费只能过精打细算的日子。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瞎凑合。自己从未去过restaurant,就是汉堡包、肯德基也极少光顾。还得考虑如何省出点钱来回国时买那几 大件。自己苦点无所谓,使人难堪的是人家(洋人和加籍华人)总请我们,可我们无力回请。偶尔打肿脸充胖子请一次,一个月的伙食费没了。开始人家请我们,还有一些带去的小礼品应付。礼品没了也不能空手,这又是负担。有些活动,大家随份子,十块二十快的也得考虑再三。这种抠唆日子令人尴尬,也感到委屈。工作劳累之余,还得同自己的自尊做斗争。没有抱怨的意思,谁叫咱们国家穷来着?那时候能安排这么多人出国已经不容易了。 午饭在研究所里吃,带两个自己做的三明治和一两个水果。为了增加交流的机会一般都和同事们在cafeteria一齐用餐。因为有补贴,cafeteria的东西很便宜,一碗汤加一份沙拉,才一块多加元。我们这个圈子自称为plankton people,包括Longhurst和Conover等人。工作、生活什么都聊,是获得信息和认识人的好机会。他们也很省,午饭大都自带。Longhurst经常带一些开始烂的水果,说是整箱买的来不及吃。语言方面倒没有太大困难。 BIO的工作环境很宽松,弹性工作时间。上午和下午各一次coffee break,常在一齐的人组成coffee pool,大家凑钱买咖啡、茶、糖、奶之类,一齐在休息室享用,省钱又方便。一次break 至少半小时,加上午餐1小时,一天要扣去2小时。我很愿意陪他们聊,但时间搭不起,只好提前告退。天好时大家就在海边吃午饭,也蛮暇逸。中午经常有学术报告,很随便,有的坐、有的躺,一边吃一边听。报告不一定是成熟的东西,阶段性的成果或者一些想法都可以,为的是听取意见。我也报告过一次。 除了经济拮据感到不舒服之外,生活倒也丰富多彩。周末和节假日总有人请我们参加Party和一些活动。冬天滑雪,夏天游泳。达特茅斯有千湖之城的美称。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湖泊,湖泊之间有溪水相连,湖水清澈见底。这里的海水特凉,不适合游泳。我们都是在湖里游。BIO的几个同事大都住在湖边,经常在湖边barbecue,游泳,和划canoe。遇到 long weekend 跑的远一些。Harding自己有个农场,常邀请我去那里玩。周五下午出发,周日下午回来。他的农场既不种庄稼也不养牛羊,只当作一个乡间别墅。加拿大地广人稀,在乡间驱车好久碰不到人,偶尔遇见了都彼此打招呼。森林、草地、湖泊,看不到裸露的土地。加拿大的国旗是枫叶,到了秋天,不用专门去找,到处是一片片红、黄、绿相间的画面。春天,大概是4月,去乡下参加过一次枫糖节。枫树树干流出来的树汁可以熬糖浆,叫是枫树糖浆,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枫糖节是印第安人的传统,可惜没看到几个印第安人。 在哈里法克斯地区来自大陆的访问学者有十几个人,算一个小组,组长是王颖,负责与使馆联系。大家都很忙,不常见面。只是在拿生活费的时候才碰头。曾呈奎所长与夫人在我到后不久也来到哈里法克斯,同来的还有周百诚先生,常去看他们。哈里法克斯的华人社会不大,学术界的大都亲大陆,对大陆来的学者很热情。我认识的学者大部分来自台湾,相处没有任何隔阂。有几位与我岁数差不多,都是1949年后跟随父母到台湾,在台湾读书长大,来美、加留学后定居的。有一位是青岛籍,听说我从青岛来,特意从老远来看我。我还帮他同国内的弟、妹建立了联系。 绝大多数加拿大人(指洋人)对中国人是友好的,但也有极个别的表现的很无知甚至傲慢。两年中只遇到一次。在参加一位同事家中的party时,去的人很多,除BIO的人还有他们的亲友和邻居。我是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人。话题不知怎么转到烟草的来历。大家都知道最早吸食烟草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后来传入欧洲。我不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吸烟的,纳闷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用竹筒吸水烟是否也是从外面学的。一位在场的老头带有讽刺意味地说:中国人发明了鸦片,还做了一个吸鸦片的姿势。我反驳说:你知道1840年中国和英国有过一场叫做opium war的战争吗?你知道战争是怎么引起的吗?。他楞住了,他可能真的不知道。在场的有人知道鸦片战争,赶快把话题岔开。 83年3月两年到期,Conover 希望我延长一段时间参加他们北极的一个项目。我一天也不愿多呆了。目标基本实现,再延长也没多大意思。女儿当年高考,我必须帮她参谋报考志愿的事。国内正在筹备南极考察,研究南极磷虾是我的梦想,不能失掉这一机会。回国后《科学报》记者王美功先生为我写了一篇专访我的事业在中国。抬举我了,切合实际的说法应当是我的家在中国。加拿大虽好不是我的家。现在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出去了只要能呆住就不想回来。我们那批人压根没这种想法。海洋所80年代陆续出去(半年以上者)近百人,没有一个不回来的。现在不同了,我有一个比较得意的学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我联系把他送到美国搞一年合作研究。延期多次,最后不回来了。来信对我讲王老师你的观念应当转变一下,现在都全球化了,国家的观念应当淡薄一些。承认落伍,这个弯转不过来。 在加拿大的这两年收获不在那几篇论文,而在于了解到人家在干什么,我们的差距在那里。可以说思想上与国际接轨了,与国外同行也有了联系。回国后相继参加了多项国际计划,如BIOMASS(南极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研究),JGOFS(全球海洋通量研究),LOICZ(陆海相互作用研究),GLOBEC(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等,没有这段经历很难真正参与进去。 文革后大批派遣访问学者的举措,是继恢复高考后的又一战略决策。虽然现在出国访问和留学已属平常,但在当时称得上是果敢和英明。不要忘记十年动乱后百废待兴,国家没有多少外汇,也不是所有人都像邓小平那样远见卓识。我不知道开始阶段派出了多少人,估计在千人以上。这些人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他们回来都成为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以我们海洋研究所为例,上面提到的那十几个人,有4人后来担任了所长和副所长,5人任研究室主任,1人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有3人当选为院士。事实说明,这一举措对文革后科学教育事业的复兴有很大的推动,在中国的科学史应当注有一笔。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三、在加拿大的日子 之二
热度 1 RONGWANG 2008-11-23 15:35
二、不用扬鞭自奋蹄 Longhurst推荐我同B.Conover合作。以前看过他不少文章,知道他是浮游动物实验生态研究的权威,我欣然同意。Conover五十多岁,话不多但颇具幽默感,天天骑自行车上班。他的课题组七、八个人,包括两个博士后。主要研究大西洋George Bank的生态系统,还有一些北冰洋的工作。在了解了我以往的工作和来BIO的想法后,表示欢迎。我心想,我一个从事科研20年的副研究员,不要报酬为你的课题工作,能不欢迎吗?不过他也够意思,专门为我安排了一个有套间的实验室,外间是实验室,里间是办公室,有专用电话。这是客座科学家的待遇。还安排他的搭档G..Harding专门照顾我的一切需要。 Harding是个热心人,是石长泰在McGill Univ.的同学。除了帮我解决工作上的需要外,生活上也是关怀备至。为了找合适的住处,夫妇俩陪我不知看了多少地方。最后找到一处单身公寓,条件很好,离BIO也近,但不带家俱。我们那点生活费怎么可能再去添置家俱?他说好办,只要房子满意,家俱我解决。不到一天,他开着卡车送来了,床、床垫、写字台、椅子、沙发一应俱全,连餐具、炊具都有了。我问他是从那里弄来的,他讲谁家里都有几件不用的家俱。看来,他是各家各户搜集来的。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妻子Paula发现公寓没有窗帘,没几天竟然把做好的窗帘送来了,尺寸一点不差,不知道她什么时候量的尺寸。萍水相逢,实在叫人感动。 作为第一步我同一位英国来的博士后E.Head合作,研究大西洋浮游动物几个优势种的24小时摄食节律。Head从消化酶的活性做,我从肠道内叶绿素含量做。海上做实验取样,回来分析测定。这项工作不到半年完成。通过海上、室内各个环节的实战,熟悉了BIO的人和环境。知道什么事找什么人,什么仪器设备可以利用,为下一步的工作做了准备。与Head合作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的上,这个期刊是海洋学界公认的leading journal。Head是第一作者,我第二。其实,说明问题的是肠道叶绿素含量,酶水平变化不明显。我让她起草,她就挂了头牌。来日方长,没必要争。 1981年还没有Internet,文献收集不像现在方便。BIO的科研人员是由渥太华的资料中心提供服务。我们列出关键词,他们把检索到的文献题目、作者、出处和文摘打印出来,每周寄一次,当然要收费。这已经比国内靠手工查文摘方便多了。作为工作的第一步先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BIO的图书期刊比较全,复印机免费使用,重要文献复印下来使用非常方便。 说到论文,似乎我们出去的人必须有几篇像样的论文才好交代。论文一定要有,更重要的是开阔眼界。不管与课题是否有关,只要有用我就争取去看、去了解。两年中在大西洋出海7次,进入北极圈一次,近海就不计其数了,有的纯粹是观摩。周围的人也明白我的意思,有什么新鲜事和学术活动都通知我。加拿大有个仪器公司与BIO合作搞了一种走航式的海洋观测仪器叫Butterfish(中文译作蝙蝠鱼),拖行中实时显示并记录海水温度、盐度、深度、营养盐和叶绿素含量等。拖体还可以在水下做波浪式起伏,这就可以在航行中获得一条断面上主要参数的数据。出国前我们所正在谈判从国外引进一条调查船,作为船上的配套仪器还订购了一台。我当然不会放过实际观摩的机会。幸亏有了实际了解,避免了浪费。原来他们从开始用已经丢了7台(一台二、三十万美元),我国近海水浅,更容易丢失。另外拖曳用的电缆是带导流片的,需要一个直径2米的专用绞车。我们实在不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条件。买一台只能当摆设。赶快汇报给家里,撤销了订货。还有一种专门研究磷虾的自动网具,一次可在9个水层拖网,有摄像头实时监控磷虾行为。我同他们一齐出海做试验,对我以后从事南极磷虾研究很有帮助。包括去Dalhousie Univ.听课,花在这方面的时间估计不少于三分之一。 了解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强度和转换效率,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过去是在实验室里做,条件不同于自然环境,而且许多种类在实验室极难饲养。能不能找到一种通过现场实验测定摄食率的方法呢?观察活体时我发现,滤食性浮游动物的摄食是连续的,排便也是连续的,二者节率大体一致。测定粪便中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并将其还原成浮游植物生物量同样可以反映摄食率。Conover 觉得很有新意,鼓励我做。于是就确定为我第二阶段的研究课题。 实验需要活的浮游动物,几乎每周都要出海。不需要大船,使用小船提前一两天预约就可以。Bedford Basin三面环山风平浪静,大西洋的种类基本都能找到。没有晕船之苦,还可以兜风,对单调的生活也是一种调节。BIO有很好的海水系统和控温实验室,还有一间装备齐全的小工厂,有些小设备可以请他们加工。实验本来进行得挺顺利,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天气和海况的变化,原来选定的实验对象突然在Basin里消失了。在深层找不到,向外到峡湾出口仍找不到,实验做不下去了。等了一周依然不见踪影,看来没希望了。怎么办?到外海可能捕到,但小船去不了,大船的用船计划要提前一年提出,再说为了我这个小课题也不可能单独提出用船计划。别无它法,只得忍痛放弃,另选实验对象,一切从头再来。这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好在前段工作说明方向对头,不影响信心,只是得抓紧了。 就在实验遇到困难时侯,麻烦接踵而至。单身公寓的房租几次涨价,最后承担不了只得另找住处。接连换了几个地方,最后一位中国同志回国顶替了他的房子才安定下来。这期间牙痛病犯了,痛的晚上起来含冰块。看牙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事,事先还要预约。劳累无所谓,就怕遇到这些烦心事。我们那批访问学者极少有买车的,除非有外援。没有车,在加拿大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寸步难行。加拿大的公交系统远没有国内方便,尤其在小城市。车次太少,乘公共汽车上下班要绕大圈子,比走路还慢。刚去的时候搭BIO的同事顺路车上下班,时间久了不愿意老麻烦人家。实验开始后上下班没了定时,更不便搭车。大部时间都是走路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夏天活动活动有好处,冬天就难过了。达特茅斯冬天零下二十几度,如果下雪更是步履维艰。 更换实验对象后,实验反复进行了近一年。终于取得满意结果。期间,还发现以前用荧光法测定脱镁叶绿素的计算有较大误差。我告诉Conover,他还不敢相信。后来我直接写信给方法的建立人Washington State Univ.的C. Lorenzen。他回信承认有错,但辩解说他已经发现问题,只是因为此方法已沿用多年,修改将造成资料对比的困难所以没修正。随后还发现,叶绿素在浮游动物肠道内会进一步降解为非荧光物质。这些成果形成两篇论文,都在上发表。建立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我们那批出去的访问学者大都有多年科研经验,通过合作我们有收获,接待单位也乐意,因为我们为他们的项目作出了贡献。个别没有科研经验的人处境就不同了。如果自己提不出研究课题,要么随便给你安插一个课题,要么干脆当人家的下手。这还不是最坏的,毕竟还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如果对方认为你对他没用,甚至当成负担,就可能把你晾在一边不管。听说,有人出去一年了还找不到研究课题。也有的事先了解情况不够,出来了才发现专业不对,再想办法换单位换导师,浪费许多精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三、在加拿大的日子 之一
热度 1 RONGWANG 2008-11-23 15:25
一、冬去春来 拨乱反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研工作逐渐走上正规。荒废了十年,最大的问题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愈来愈大了。为了了解差距和缩小差距,国家决定派送一批研究骨干到国外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访问学者身份考察和学习。这一决策是英明的。因为派送留学生远水不解近渴,只有具有一定科研经验的业务骨干才能最快地进入角色,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海洋研究所首批选派了十几个人(其中有胡敦欣、方国宏、袁业立、顾宏堪、费修绠、道克敏、董金海、李光友、杨纪明),本人也在其中。 我计划去加拿大的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以下简称BIO)。这个研究所是加拿大最大的海洋研究机构,浮游生物力量特别强。所长A.Longhurst就是浮游动物方面的知名科学家,1979年访问我们所时接待过他。他曾邀请我去他们所访问。经联系,同意去他那里客座研究两年,身份是guest scientist。讲好,一切与研究有关的费用由他们承担,生活费自理。 因为中科院尚未与加拿大建立互访关系,我的出国转到教育部安排。耽误了一年多,到1981年3月21日才成行。没有人同行,孤身一人上了路。虽然以前出过国,但这次不同,是一个人,而且一去就是两年,不免有些忐忑。北京东京温哥华渥太华,先到渥太华使馆报到。在使馆住了两天。顺便拜访在渥太华自然博物馆工作的石长泰先生。他是研究甲壳动物的专家,以前有联系。他陪我参观了博物馆,还在他家吃晚饭。3月25日离渥太华飞哈里法克斯,我们所的吴超元先生和南京大学的王颖先生(现在是院士了)到机场接我。吴是我们所的副所长,藻类学家,正在哈利法克斯大西洋研究所合作研究;王是早一年来BIO的访问学者。 哈利法克斯是加拿大大西洋岸的重要海港。BIO不在哈利法克斯,而是在隔海相对的小城达特茅斯。中间隔着一个峡湾。峡湾向内延伸并扩大成一个比胶州湾略小的海盆,叫Bedford Basin。BIO就建在这个海盆的岸边上,有自己的码头和大大小小的调查船,景色秀丽。Bedford Basin水深,直通大西洋,出海和取实验取材非常方便。所长Longhurst是一位颇有绅士风度的长者,英国人,很了解中国,也很友好。因为拖了一年迟迟不能成行,他还催过几次。他问我打算做什么。我已考虑好,做浮游动物实验生态方面的研究。他非常赞同,说这正是你们的弱项。他访问过我们的许多海洋研究机构,对国内的海洋研究情况相当了解。实验生态的确是我们的弱项,我以前就很少接触实验工作。在我来加之后不久,我们的曾呈奎所长也来到哈利法克斯大西洋研究所,他知道我要做实验生态方面的课题就有点不以为然。我还是坚持,搞自己熟悉的东西没意思,出几篇论文有把握,但失去出来的意义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益寿教授的中国情结
suqing1961 2007-6-30 12:12
(旧作:写于1998年9月) 来美国做访问学者,我接触的第一位华人教授,就是现任加州州立北岭大学地理系主任的王益寿。说来也许你不会相信,作为专攻中国人文地理的国际知名学者,年近花甲的王教授在 1981年前还从来没有踏上过中国大陆的土地,尽管那块神奇故土的人文地貌早已如同自己手掌的纹路一样熟悉。也许正是为了了却这一夙愿、弥补这一缺憾,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益寿更多地把精力扑在了促进中美高校间科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上。 坐在王教授办公室里,墙上贴着的一组彩印陕西省人文地理分析图片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们的话题由此引出。这些图片直观地反映了陕西省的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和人口素质,以及资源和经济状况等的分布情况,是我研究陕西省人文地理所获成果的一部分。19 97年到陕西开会时,我把这本《陕西人口地图集》送给了陕西省省长,希望对制定陕西省的发展战略有所参考价值。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回忆往事,王教授平缓的语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 我和大陆地理学界的正式交往始于 1978年秋。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秉维所长等一批著名的地理学家来美考察,最后一站到北岭分校时由我负责接待。之后,我和大陆同行开始了长达20年的交往与合作。王益寿出生于宝岛台湾省,1961年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系毕业后,随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我是中国人,选择中国人文地理作为主攻方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就是1900年至1940年中国东北人口的成长和变迁。1981年4月第一次踏上故土讲学、访问,我真是百感交集,这不仅使得我的中国人文地理研究从此不再是纸上谈兵,也让我有机会为发展大陆的人文地理研究略尽微薄之力。 受政治的影响,人文地理研究在中国大陆一度被视为禁区、雷区。20世纪 80年代初,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落后,有关大学既没有开设人文地理专业,也没有人讲授这方面的课程。1981年4月那次来中国,王益寿有意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他在陕西师范大学专门开设了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这两门人文地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听他授课的90多名学员中,有地理系77级的一个班学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地理专业教师。王教授没有料到,他的这些学生在第二年大陆进行的全国人口大普查工作中马上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的后来还成为我国人口普查问题的专家。1985年6月,由王益寿倡议在中国召开了首次中美人文地理研讨会,会后,他负责编辑并出资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次中美人文地理研讨会论文集》。同年,他协助西安外语学院成立了人文地理研究所,提议并在该院创办了《外国人文地理》学术刊物,定期从美国提供刊物的全部外文资料,向大陆同行介绍世界各国人文地理研究、发展动态。该刊物后改名为《人文地理》,成为本领域国家级学术刊物。1997年6月,第二次中美人文地理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近十个国家的人文地理学家出席了会议,研究中国地理的所有美国专家都被王益寿邀请到会。看到中国的人文地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说到这,王教授的脸上露出了真诚的微笑。 说起王益寿对促进中美高校间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贡献,就不能不提到北岭分校由他倡议并亲手创办的中国研究所。中国研究所成立于 1982年秋,它是顺应中美两国正常交往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北岭分校与中国合作与交流的历史见证。手中那根精致烟斗袅袅的青烟,悠悠不断地扯出王教授记忆的思绪。北岭分校有一批对故土有着深厚感情的华人教授,中美恢复正常交往后,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积极从事有利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友好往来的活动。但这些活动起初大多由华人教授个人自发牵头开展,不仅各自为阵,难成大气候,而且组织协调也很困难,举办一些重大活动更是显得师出无名。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创办中国研究所的设想,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批准和支持,使得研究所成为北岭分校一个正式的民间学术机构。 作为第一任所长,王益寿深感责任重大,他和同仁们赋予了中国研究所如下使命:宣传、介绍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开展与中国有关的各类活动;促进北岭分校与中国的交往与合作;从事有关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中国研究所成立后干的第一件轰动本地的大事,就是于当年的 11月份举办中国电影节。电影节上,放映了《城南旧事》、《小花》等一批优秀中国故事片和记录片,并从纽约特邀百花奖获得者、《小花》主角陈冲参加。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并使得电影节成为惯例每年延续举办,陈冲为此也被挽留在北岭分校深造电影表演艺术。往事像电影一样,在王教授脑海中一幕幕浮现。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研究所的同仁们给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留下了温暖、难忘的回忆。为了替代表团节省经费,中国研究所将60余名由各省市体委负责人组成的观摩团成员,全部安排住进了北岭分校的学生公寓;观摩团成员没有交通工具到各运动场观看比赛,马上组织全体华人教师每天驾车义务接送;看到同胞吃不惯西餐洋饭,便动员华人教授家属以及中国留学生自办食堂,免费24小时提供中餐服务。那段时间,中国研究所提供的周到服务和营造的家乡气氛,使得北岭分校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最向往的地方。后来,李梦华、陈先、黄忠等负责人也忍不住搬出高级宾馆,跑到我们这来住。说到这,王教授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斗,显得兴奋不已。 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位于洛杉矶城西北约 50英里的圣福兰多山谷中,这是一所拥有两万多名全日制学生、以教学见长的多科性大学。在高校林立的加州,它的名气并不算很大,但在以王益寿为首的中国研究所同仁的努力下,北岭分校却成为与中国交往最为活跃的大学之一。20多年来,该校与中国大陆的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近30所高等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长期负责执行世界银行贷款培训中国职教人员项目计划;每年组团到中国考察访问,在各个领域开展丰富多采的合作、交流活动;大量接受中国访问学者。1991年至1994年,王益寿出任北岭分校副校长,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校级领导。在他主管学术事务和国际交流计划期间,北岭分校与中国的交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 80年代初,我们开展与中国有关的活动,阻力确实很大。中美两国由于长时期意识形态的对立,许多美国人包括一些华侨当时对共产党还抱有敌视态度。我记得,那时常有一些人责难我,并在背后骂我是共产党,联邦调查局也把我列入被监控的黑名单。当然,现在这些都已成为笑料。如同整个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一直在不停地演变着,历史也总是不断向前推进。中美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有赖于两国人民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以及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为此,我们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说完,王教授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凝视着面前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智者,我心中的敬意油然升起。是啊!这悠悠缠绵、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不正是王益寿教授多年来辛勤培养中美友谊之花源源不断的动力嘛!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