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访问学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访问学者

相关日志

如何善待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
热度 26 lujiangxiao 2015-11-25 10:34
中国 国家留学基金委( Chinese Scholarship Council, CSC) 近年来每年都资助上万名学者到西方国家进行学习和访问。这说明中国的科研发展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初级阶段的政策主要是吸引少数领军人才(百人,千人,江,河海计划),而高级阶段的政策则重于“千手千眼观音”,派出大批从学生到教授不同水平的学者,到外国试验室中亲历科学研究过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最有可能把大部分国外实验室的优势引进国内,逐渐实现把世界基础科研的中心转移到中国这样一个可行的历史进程。 对于迅速增长的留学人数,国内的留学人员和国外的实验室都有个适应过程。在开始时免不了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如优秀的学者申请不到基金,而过剩 CSC的名额又没人申请;留学人员不能融入国外实验室环境,而且国外的导师又不能发挥“免费”学者的能力。更有少数留学人员不努力,混日子,游山玩水等等各种情况。这些负面情况是相辅相成的,如越不能融入实验室就越不被导师器重,因而越不能发挥能动性,只能游山玩水混日子等等。以下我想用自己近十年来的经验谈一下如何避免上述的负面情况。 导师(host)的几要几不要 作为导师,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拉着一张 Boss(老板)的臭脸开组会,逼进度,要数据。而最需要的是亲自花时间和学生一起定题目,作实验,读文献,讨论数据,写文章。导师和老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导师类似于中国传统上的师傅,没有言传身教不成为导师。 最近大家读过一位 34岁科学明星张锋的成长经历。张锋回忆说他的第一个导师John Levy 每天下午会坐在休息室里,一边喝茶一边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给这个高中学生解释有关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概念。对一个高中生能如此用心实属罕见,足以让这个超级明星感一辈子的恩。如果你确实没有有这样的时间和耐心对待你的CSC学者,在开始的时候多花点时间绝对是值得的。开个好头至少可以让其后的几个月进度更快些。导师花的时间和实验室里其他人的时间还是不一样的。当然作为导师也不是超人,给学生的时间不能无限多。有的学者到美国放下行李第二天就来实验室,而且以后工作也很努力,天天见人。有这种认真的态度就需要导师多花时间,让他/她领导或参与更多的项目,带领组会,参与更多的文章。 作为 CSC的访问学者的导师,学生工作时间很短,水平很差是可以预料的,所以作为导师更要耐心,关键是碰到水平低的学生不要急。我见过的很多大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低,有的说“只要是能喘气就行”。这就是大师级的自信。我个人来美国之前连一篇发表的文章都没有,我都奇怪我的导师为什么会要我。后来他说要我的原因是觉得我会做中国菜(实际当时还真不会,只会把所有东西都炸炸然后加酱油拌上辣椒端上去)。 我们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华裔导师,身世坎坷是肯定的,但是自己成功后不能把自己遭遇的不公发在学生身上。而反过来要用亲身经历来体会学生的不容易。现在的学生肯定没有我们当年那种一边在饭馆端盘子一边念书的奋斗精神。所以尽量不要用自己的经历衡量别人。有的导师和我抱怨,“我漏夜给他写文章,而他自己带孩子去旅游”。碰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有定力。毕竟你是通讯作者,漏夜赶工也是应该的。 我个人认为对待 CSC学者,有个三个三分之一的度就行了: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发展个人兴趣(personal development),如听学术报告,参加会议,访问其他院校。还有三分之一用于是学者个人和家庭(购物旅游,孩子上学,考驾照买房子)。当然极少数人真努力,时间全用在工作上。这种人将来就会有出息了。但任何时候真正努力的人和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少数,每年几万人,有几个出息了就不得了。二十年后萝卜儿奖就会被中国包圆,就像现在乒乓球赛似的。所以作为一个导师,你的大部分任务不是培养萝卜儿奖学者,而是帮你学生有一段比较愉快的人生经历。 讲个故事:美国神经科学界都知道有这么两位大科学家,都在三十来岁出了名。可是一位对学生好,每个学生都用心培养,积极推荐,后来学生遍布美国高校当教授。另一位心眼窄点,老跟学生闹别扭,学生的学术生涯都坎坷,对他也几乎都有微词。后果是第一位得了‘萝卜儿’奖,因为好多学生不停地每年提名。另一位则逐渐在业界消声灭迹了。所以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要只用个人发了多少篇CNS文章 来衡量,好文章发腻了也要在乎学生背后怎么说你(包括现在进行时和将来过去时)。 访问学者必胜秘籍 秘籍一是“第一推动原理”。就是说你第一天做得好就给其后的一年打下基础,你这一年访问圆满就给你一辈子的学术大发展打下基础。这些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好,马上在人眼里高一头,就更容易受人帮助,受导师信任,更容易出成绩。而你做出一点成绩,立刻就会被大家看好。更容易出更多的成绩。在访问的阶段得一篇文章,就能让你回去更容易得到青年基金,更容易基金委的申请面上项目。所以做事情要早。做大事更要早。这是心理学中定立的理论。 可是许多人都说,我第一印象已经搞砸了,一年过去一半还没起色,第一推动肯定不行了。这样说法也不对。其实你每一天都是你余生的第一天。每天都能给别人一个全新的印象。所以,不要需要等明天,等下周,等导师开会回来,等我回去以后 …. 要像禅家机锋里说的那种 “现在就是转运的最好时刻”。 第二秘籍叫语言领先。出来留学,咱语言差是肯定的。现代社会,语言和文字是最重要的工具。没错,不管文科理科,语言不行寸步难行。所以你到一个新环境一定要硬着头皮交流。这个也有第一推动原理,第一天难第二天就容易些了。有研究证明一个人听一种完全陌生的语言,只要听 20小时左右就能有点眉目,听出单词间的断点 。所以一定要无时不刻地听。即使是完全不上心地挂个耳机听广播,你的脑子也在不断地被这新语言刻画着,不久就会来个突变。一般学校学术报告很多,应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去听。听学术报告提问是一大难关。所以开始时先训练听完了上去和报告者打个招呼,逐渐借这个机会问个问题。最后过渡到能够打断发言问个好问题。达到这水平也算个知名学者了(当然问题太多了也会变成知名搅屎棍,个中的火候首长您自己掌握吧)。 第三秘籍就是学徒精神。所谓学徒就是对导师的实验室有所奉献。你能给的奉献也许就是抢着刷瓶子,做卫生,替别人分担下动物房。但这也很重要,表示你在乎( appreciate) 导师和其他人给你带来的工作环境。不要认为你周围的一切条件都是理所当然,每一尺实验台每一个玻璃瓶都有多少人奋斗,你导师为这么个实验室奋斗过不少年呢!学徒精神的细节,国内有篇辗转传抄的奇文叫《如何在进入实验室后出类拔萃》,我特地考证了一下编辑在我的博客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1685-562515.html)。 第四个秘籍是扬长避短,就是你尽量要利用你的长项来工作,不要和学不会的东西死磕。这点在短期访问中尤其重要。比如在一个集体里,有人能写会画,那就尽情去写去画给人看,这样就可以遮掩你不会编程的短处了。 CSC学者里,有人天生就会折腾计算机,有人手巧做得一手好手术,你的长处你自己准备吧,到新环境里去露一手,让人刮目相看吧。 秘籍一过三条就不值钱了。所以下面五六七就不多说了。有人认为怎样应对变态导师,怎样和竞争者见招拆招都很重要,而我却不那么认为,自己尽量充满正能量地对人对事,国内的厚黑学那套就留在国内吧。我相信神经不正常,故意折磨学生的导师是极少数,而更多多情况是要避免误会,争取与导师愉快合作。 以上都是兄弟我这辈人的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您能多听我一句就能少掉进一个泥坑。最后祝您留学愉快。
46635 次阅读|42 个评论
美行再(2)——科研新常态杂说
热度 12 jlxt33 2015-7-7 13:30
既然说访问学者就先说说核心“学者”吧,不管啥定语,总得做些学者该做的研究工作。来美两月余,对于研究工作用流行语可以概括为: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办公室几乎全心投入地看文献。虽说是五个人共用的办公室,但在上班时间还是可以安心看些文献的,这对于科研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内时,有一间单独的办公室,也会看文献,可数量太少了,效率太低了,主要由于其他事情太多,几乎没什么时间集中精力看文献。现在除了跟国内的研究生qq沟通外,几乎没有其他杂事干扰,这种清净的状态太难得了。 (2)再次亲自动手做实验了。原本就是做实验出身的,并不排斥做实验,也深深知道做实验的好处。同样的,在国内时,几乎没怎么做过实验了。可以给自己找两条不做实验的理由:杂事太多,没时间进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室太小,连学生都放不下,要轮着做实验,根本没地方让我做实验。究其根本还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了,这样的结果就是指导学生时,对现象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幸运的是,总能遇上自觉性和悟性都比较高的学生。现在自己动手做实验,再次重拾观察、发现和思考的乐趣,是真的开心。 (3)经常性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活动的类型多样。最常见的是学术报告,几乎每天都有,去听了不少。有的报告研究内容和专业很接近,比如发光材料、太阳能之类的;有的则相距比较远,比如Black Matter、固态氙等。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环节。还有午餐会、组会等比较固定的学术交流。这其中有的不一定能听懂,就当练听力好了,听的多了,总会懂的。实际上收获也许不仅仅是听懂了某个报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听一种研究思路和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总体感觉就是这两个月来真正进入了研究的状态,究竟能有什么成果并不想做预期,但是这种愉悦的状态是令人欣慰的,心中总是惦记的实验的结果,就像期待揭开情人的面纱一样,看到漂亮的样品即使有些意外,也是很开心;那些不怎么漂亮的样品虽然稍稍有些失望,但也不能放弃啊。都要给它们拍照,写记录。这种新常态也给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关于在实验室埋头实验的问题。正如杨思洛博士的留言:“visiting scholar,我的理解就是参观、来访和交流,形式和内容比较自由。因为所访单位不发工资,所以也就没有任务,只是把你当成客人。访问学者不必天天埋在实验室做学术,而是更应该多了解、多见识除科研外的东西。”这个看法我是赞同的,如果能够多做实验多出成果,老板自然是开心的,但是老板也不会像要求博士生那样严管访问学者的。只是我现在在实验中体会着深深的乐趣,就还是每天到实验室,有机会就做个东东出来。但是如果只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话,确实就失去了访问学者的内涵了。因为单就做实验而言,如果自己愿意进实验室的话,国内很多单位的硬件条件都不比美国的差,或者不会差太远,即使不是很完备在本市或本省基本能解决大多数的实验和测试,至少在国内也差不多能解决了,尤其是那些不是世界顶尖的研究。实在没必要背井离乡的跑这么远来做实验。 学校对留学经历的要求,国家花钱派出的目的,更多的应该在于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方法,以便回国后学以致用,改善和促进国内的教学和科研。在这段时间内,有几点小小的体会。 实验室环境和装备要求的人性化。实验楼内恒温和良好的通风设备和换气系统保证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即使是多个高温炉的房间也不热,使用有机试剂也不会有化学实验室特有的味道。实验时必须穿戴完整,白大褂、一次性胶皮手套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时要佩戴护目镜。报警设备极其灵敏,前天就被警报和广播疏散了一次,尽管最终也没弄清楚到底是什么故障,反正先走出大楼再说。 对研究生学术要求的高标准严要求。仅举一例,本组的一位博士研究生进行的一个程序,大致相对于国内的中期考核。学生在前一周就请组内的成员听试讲,提意见和建议。正式考核现场看着好像挺轻松的,有薯片、饼干、汽水等,仿佛边吃边聊一般。再仔细一瞧,除了自己的导师外,还有五位专家,都正襟危坐,学生也西装革履,足见重视程度。学生在介绍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随时提问,每一点都得讲的清楚明白,最后还有半小时的集中提问时间。整整两小时够煎熬吧?我相信这绝不是特例。咱可以扪心跟自己的学生所经历的对比一下。 学术报告的计划性和灵活性。计划性在于一个学期的学术报告基本是预先都安排好的,不论报告者是外单位的还是本系的,临时安排的学术报告,特别是系级以上的,很少。所谓灵活性一方面是报告过程的轻松,基本是讨论式的,听众可随时举手示意打断报告人的介绍而提问和讨论;另一方面是报告前半小时系里准备些零食,包括饼干、水果、饮料等,大伙儿到系里吃点东西,稍稍交流一阵子,报告结束后就真的结束了,不象我们常常要领导出面,几个人相陪吃一顿才行。 午餐会是我比较喜欢的形式,不仅仅是因为提供免费午餐。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轻松的环境中说说系里的情况,或者给优秀研究生颁发奖状,或者请人做场学术报告,令人感觉到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令我想起在北京大学进修那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参加化学系的午餐会的情景,每次报告的都是真的大牛,大家就在下面边吃边听,很是轻松自在,但报告之后的讨论却很深入,真的受益匪浅。 这些看起来都是很表面的现象,希望慢慢体会背后的本质。夜深了,先到这儿吧。祝各位科研爱好者开心快乐!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15608 次阅读|24 个评论
美行再(1)——何谓访问学者?
热度 11 jlxt33 2015-7-5 11:56
前言:去年短暂来美,记为美行,今年再次来美,时间稍长,记为美行再。 —————————————————————— 为啥要再次来美呢?做访问学者一年。为啥要做访问学者呢?学校要求海外留学经历,现在是评职称申请硕导要求,说不定啥时申请教授岗位要这条件呢,到时就面临下岗了,还是未雨绸缪吧。二来,现在的年轻人太厉害了,自己要是不努力,可能真要被淘汰了,还是赶紧出来静心做做研究为妙。当然还有点小私心,希望能让父母来看看最发达的国家。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广东省给了我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然而,最令我痛心的是在出发前一天父亲大人卒中复发,在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终带着忡忡忧心踏上来美行程。万幸的是经过及时的治疗,父亲恢复的还不错,但是来美的可能性很低了,内心很遗憾。后悔为啥没早点实现这个愿望呢。唯有不辜负这次远行,能够做些有意义的工作做为没有留下来照顾父亲的弥补吧。把这次的经历和收获记录算是带着父母走一圈吧。 首要问题是身份认识问题。何谓访问学者?想明白了,才能不辜负这一年。出国前在省教育厅接受了安全电视教育。但是没有培训访问学者的任务和目的,只好自己悟了。核心是学者,自然要做学问,在学术上要有点收获,最好能有所体现。其次还有个定语“访问”,自然不同于读博士或博士后,还要体现访问的内涵。尽量了解和体会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发达的国家的根本,特别是与自身联系紧密的教育和科技的方法论;还要尽量了解美式文化,在今后能有所借鉴;还得抽时间看看北美的山川河流和建筑,体会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大约如此吧,还请见多识广的博友们多支招。 事实上,对美国文化的体验在申请期间就有体会了,当然来了之后体会更深。一直以为美国高度发达,一定拥有极高的效率。导师虽是美籍,但与国内交流较多,还是容易理解我们这些访问学者和国内的情况的,很是高效和尽力。但是一旦程序进入行政部门,就必须等够预定的时间,而今年得克萨斯居然不断地下雪,意味着学校放假不上班,工作延后,2019表为此等待很久;申请签证时,美使领馆的网络遭受故障,填表、缴费、预约都很困难,一次次没法进入或保存,原本一天的事情两周都办不了;终于预约了面签,要check,四周时间一天不提前,真正体会到了热锅上的蚂蚁的滋味。终于拿到签证了,真的要感谢广州留学服务中心的同志们,以最快的速度帮我办理了所有 手续,终于在2019表到期前落地美国了。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9208 次阅读|31 个评论
博士后终于出站了!
热度 1 Shifengyu 2015-7-3 18:00
今天,一位师弟告诉我,已帮领了博士后证书,编号:85***(估计已有出站博士后8万5千多人了吧)。博士后经历,终于画了一个句号。 2012年6月,我进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6月,完成博士后相关工作,提交了博后基金结题材料及博士后出站材料,并做了博后出站报告。由于博士后证书改版,一直没领到新版博士后证书。 8月上旬,因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做访问学者,博士后的事就告一段落了。 今天,获悉博士后证书的事,以此纪念。 人一生,其实就是无数经历的累积,经历愈多,历练的机会就越多,成长才会更快,人生色彩也会越丰富,人会显得更为成熟。 2015年7月于澳大利亚,昆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加拿大访问学者签证材料清单
yuchyu 2015-6-29 06:12
所有申请人必需的文件 所有中文文件必须附有英文或法文翻译件 √ 填写完整的 ” 工作许可申请表 ” (IMM 1295) 。如果你的配偶或普通法伴侣、及 / 或子女计划与你同行,他们也需使 用正确的申请表格完整填写各自的申请信息。 √ 申请人完整填写 ” 家属表和教育及就业细节表 ” ,请使用中英文或中法文填写。 √ 两张照片。所有照片需符合照片要求细则中的所有要求。每张照片后注明此人的姓名及出生日期。 √ 本人有效护照。护照须包含除最后一页外的至少一整页空白页、且必须在行程前至少六个月内有效。 √ 本人中国身份证复印件 ( 正反面 ) √ 以正确形式递交的数目准确的申请受理费 ( 请参见申请受理费 ) 。受理费不予退还。 √ 如有第三方人士帮助你准备此次申请,请填写代理人信息表 (IMM 5476E) 无犯罪记录证明的公证件 √ 申请人和加方雇主签署的雇佣合同副本,或一份包含未来工作职责详述及雇佣期限的工作机会函原件 Offer 加拿大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部提供的劳务市场意见,或说明因何种情况免劳务市场意见正在申请之中的文件, 或说明此职业允许劳务市场意见和工作许可同时申请的文件。 如果加拿大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部提供的劳务市场意见中注明需要具备加拿大某专业社团的成员资质,请提供 有关此资质的证明。 在中国的现任雇主出具的准假雇佣信原件,并包含以下信息:申请人的姓名、职务和目前收入。此信必须包含 用中文注明的雇主全称、地址,以及电话和传真号码。 返聘证明 与在加工作相关的所有职业和专业证书原件 ( 如职业资格证书 ) 如在魁北克省工作,请递交有效的 魁北克省接收函 ( CAQ ) 访问学者或博士后 √ 一篇涵盖以下内容的研究计划书 : 将在加进行的研究概述; 研究目标以及此研究与申请人在中国学术工作的关系; 申请人如何被选中; 申请人将接受何种资助 . √ 如果申请人接受某加拿大学校或其它组织的资助,请提供详细说明申请人在预期学习期间每一年将获得资助的 信函原件及一份副本。 所有获得过的学院学历、大学学位或硕士学位的公证件 最高学位学历 √ 详述以下要点的邀请信原件及一份副本: 申请人将从事的职位 ; 预期雇佣期限 ; 邀请方资助金额 ( 如有 ); 将进行的研究的性质 ; 详述申请人的研究将如何被监管 ; 该项目加方资助的详情 ; 申请人通过何种形式以及因何种原因被选中 . √ U 盘拷入 IMM1295 及家庭关系表。 以前网传的双面胶 A4 纸打印的地址,如果是通过 VAC 签证中心,是中国人就不需要了, 他们自己填快递单。 VAC 汇款:北京双雄对外服务公司签证代理服务中心,附姓名、护照号 具体见 www.vfs- canada .com.cn 签证费 870+ 代理费及快递 249=1111 元。递材料时加上汇款底单。 家属同去可以一块办签证,填写IMM5257表,附上结婚证、工作、 家属表和教育及就业细节表 、存款、房产等。 杨凌办理手续 学校的审批手续可以一次办齐全(有时候运气差、办事员、副校长等不在就只能等候了)。 1 、护照。中级职称简单直接去公安局办理。副高以上在公安局有信息必须向学校申请办理 教职工因私出国(境)申请表 (国际交流中心网站下载)。学院、人事处、国际交流中心胡代欣老师那里出办理护照介绍信、副校长签字盖章、杨凌公安局一楼外西头填表、末尾先不要签字要扫描上护照的,公安MM让你当面练习后再签、照相、缴费、扫指纹、签字,2周从西安寄回)。 2 、 教职工出国(境)申报表 (国际交流中心网站下载),学院主管院长批、人事处在5楼东北角大办公室副处长审批,同时找里头那个男老师出具公证需要的工资及证明人收入(要求准备好有两个证明人签字的书面委托书,自己随便写一个,两人签字)。学校公证协议还要人才办511陶怡倩那里签字,留底。国际交流中心那里办审批表、附上邀请函及翻译件,留学资格证明、邀请函复印件他们让校长签字,按要求 学校盖章的邀请函要扫描传至基金委系统里 ,我开始不知道在系统里取消了上传邀请函结果就变成不需要出具留学派遣函了,无法更改!但也没事,听说有的人系统里打开直接就是“ 不需要出具留学派遣函” 。 3 、无犯罪证明。找学院行政秘书打印政治表现证明(一般学院都有模板,证明XXX,身份证……、X年X月从某学校来校工作、期间未参加邪教、非法组织活动)、书记签字盖章,带政治表现再去行政楼二楼东头保卫处出具无犯罪证明介绍信,去街道派出所开具证明,记得带身份证复印件。 4 、公证。本地学历杨凌可公证,外地的博士学位学历公证杨凌办不了,可以去陕西省公证处办理。先对照证书逐字逐句翻译好,带电子版备修改。 协议书公证司法局公证处。他们很忙,最好提前填好公证书首页内容(住址(户籍所在地)按身份证填写),现住址可以相同也可以写新买楼号地址,但最后页不要签字,一点经验,我有两处弄错了,因为没打印申请书,协议书填错了研究方向内容(按当时填报CSC申请书内容)。和两位担保人带身份证及复印件、邀请函复印件、留学资格复印件、学校介绍信、派出所无犯罪证明。6份协议、4份学校协议的公证等公证员让担保人签字、询问书上签字摁手印后就可以走人了,半小时OK。缴费在西边建行5号窗,费用大约800-1000元。。 5 、签证。可以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递交,也可以自己弄能安全快捷一些。美国需要面签,其他国家多数是递签(本人送件或EMS寄送)。按网站有关要求准备好资料,银行缴费(签证费、有代理的还有办理费)、填写同意办理协议等。大约一个月后接通知带打印的体检通知去西安长安医院体检,医生会上传结果,一周后领到快递的入境签证,但是真正的work permit要在入关时拿邮件通知材料领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指定必须体检的国家不再需要出入境检疫证明(去美国等不指定体检医院的需要这个证明)。 6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用CSC的学号登录,可以办理机票等。 7 、出国前几周缴存保证金,等待寄回收据。寄出协议公证。 8 、出国前1天到留学服务中心,一大早就得去抽号排队,每天上千人呢,迟了就等到下午下班前不一定能领到前3个月生活费。 9、数个小时航程后,终于抵达加拿大,幸好提前2个月托老师联系了住宿,到地方就能休息。次日先去downtown办理社会保险号SIN,然后办理医疗卡,再去银行开户,debit卡是必须的,里头cheque账户放上千把块钱用于刷卡消费,其他放saving 里头等下崽生息。信用卡就不一定办了,回头还要取消麻烦。把留学资格证明(中文)、派遣证(最好照相留底以免丢失)、账户信息、登记表等填好打印好,去附近商店canadapost的Xpress花18刀快递(要省钱就要有track号的挂号信5刀,千万不要用2刀的平信,一个月也不一定能送到很容易丢失)到对应的使馆教育组,一切OK。 主 题 : Application Received 发件人 : Canada Visa Application Service donotreply@vfshelpline.com 收件人 : 时 间 : 2014-06-18 18:02 摘 要 : DearApplicant, We would like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application has been processed in ouroffice on 18 Jun 2014 You can track the status of your application through our website mentionedbelow using your tracking number. Tracking Number: 2014061 http://www.vfsglobal.ca/canada Best Regards, VFS Canada Application Centre-Beijing 12F,Tower A,CentralPoint Plaza, No.11,Dongzhimen South Ave,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Your Passport Status Visa application, tracking ID No.20140618CNBJWKR19842 is being processed at the Canada Visa Office, .To know more, please call VAC helpline number or visit VAC websit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航天系电推进方向教师情况
xiaguangqing 2014-10-16 23:25
http://www.aa.washington.edu/faculty/index.html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航天系师资情况,有认识电推进研究方向教师的朋友请与我联系,谢谢!我的邮箱:629034@qq.com Faculty Name Title Research Areas Bragg, Michael B. Assistant: Marlene Poches, (206) 543-1829 mbragg@uw.edu Frank Julie Jungers Dean of Engineering Aerodynamics, Flight Mechanics, Aircraft Icing Breidenthal, Robert (206) 685-1098 breidenthal@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erodynamics, Fluid Mechanics, Turbulence Bruckner, Adam P. (206) 543-6143 bruckner@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Propulsion, Space Systems, Energy Conversion Dabiri, Dana (206) 543-6067 dabiri@aa.washington.edu Associate Professor Adjunct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erodynamics, Fluid Mechanics, Heat Transfer, Turbulence Ferrante, Antonino (206) 616-0109 ferrante@aa.washington.edu Assistant Professor Fluid Mechanics, Turbulence, Multiphase Flow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Hermanson, Jim (206) 616-2310 jherm@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djunct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mbustion, Gasdynamics, Microgravity Science, Heat Transfer Holsapple, Keith A. (206) 543-6198 holsapple@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Impact Processes, Planetary Sciences, Numerical Methods, Finite Element Methods, Structures Jarboe, Thomas R. (206) 685-3427 jarboe@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djunct in Physics Plasma Science , Electric Propulsion, Controlled Fusion Kurosaka, Mitsuru (206) 685-2619 kurosaka@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irbreathing Propulsion, Turbomachinery, Fluid Dynamics, Acoustics, Heat Transfer Lin, Kuen Y. (206) 543-6334 lin@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Composite Materials,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racture Mechanics, Solid Mechanics, Structural Analysis Livne, Eli (206) 543-6643 eli@aa.washington.edu Boeing Endowed Professor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Adjunct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erospace Structure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tructural Dynamics, Aeroelasticity, Aero-servo-thermo-elasticity,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MDO), Airplane Design Mesbahi, Mehran (206) 543-7937 mesbahi@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djunct in Mathematics Automatic Control, Autonomous Vehicles, Optimization, Space Systems Milroy, Richard (425) 241-5865 rmilroy@aa.washington.edu Research Professor Plasma Science, Fusion, Propulsion Morgansen, Kristi (206) 616-5950 morgansen@aa.washington.edu Associate Professor Adjunct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onlinear Control, Dynamical Systems, Coordinated Control, Bio-inspired Systems, Autonomous Vehicles, Human Cognition in Autonomous System Narang-Siddarth, Anshu (206) 543-6679 anshu@aa.washington.edu Assistant Professor Nonlinear Control, Flight Mechanics, Singular Perturbation Methods, Bifurcation Theory and Theoretical Mechanics Shumlak, Uri (206) 616-1986 shumlak@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and Interim Chair Advanced Space Propulsion, Electric Thrusters, Plasma Physic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lough, John (206) 221-4820 slough@aa.washington.edu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Plasma Sciences, Fusion, Propulsion Yang, Jinkyu JK (206) 543-6612 jkyang@aa.washington.edu Assistant Professor Mechanics and dynamics of structures, Design of engineered material systems (e.g., composites, metamaterials, and phononic crystals),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an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You, Setthivoine (206) 616-8628 syou@u.washington.edu Assistant Professor Spacecraft propulsion, Magnetic Confinement, Variable-thrust and Variable-specific-impulse Plasma Thrusters, Magnetohydrodynamics Emeritus Faculty Bollard, John Professor Emeritus Structures, Solid Mechanics, Aeroelasticity Christiansen , Walter H. Professor Emeritus Gas Dynamics, Energy Conversion, Fluid Mechanics Decher, Reiner Professor Emeritus Adjunct in Civil Engineering Energy Conversion, Propulsion, Fluid Mechanics, Aerodynamics Hoffman, Alan L. Professor Emeritus Plasma Science, Fusion, Propulsion Mattick, Arthur T. mattick@aa.washington.edu Associate Professor Emeritus Energy Conversion, Gas Physics, Heat Transfer Parmerter, Reid Professor Emeritus Continuum Mechanics, Fracture Mechanics, Viscoelasticity Russell, David Professor Emeritus Aerodynamics, Gas Physics, Hypersonics, Fluid Dynamics Vagners, Juris (206) 616-3590 vagners@aa.washington.edu Professor Emeritus Automatic Control, Dynamic Systems, Optimization
4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J1签证
热度 1 terahertz 2014-10-15 08:43
预约上海领事馆的签证时间是2014年10月14日下午1:30,提前2个小时到梅龙镇广场后没有人排队。12:30后发现长长的排队。于是到前面确定入场的时间,有工作人员指导。 签证需要准备的资料: 签证预约单。 (1)护照。 (2)DS-2019表。签证官会在DS-2019上签字或盖章。 (3)DS-160表,即非移民签证申请表。只打印最后一页。 (4)SEVIS费收据。 (5)签证申请费。中信银行交。 (6)邀请函原件。 ( 7)其它:本人的简历Bio、研究计划、邀请人简历、research plan资质证明信原件financial letter、在职证明、财产证明、结婚证、户口本、家庭合影等等。 经过一个小时的排队后,工作人员给了一个小册子,终于可以进入大楼的8楼了。然后验证材料、安检、采集指纹等,又折腾半个小时。 终于见到签证官了,就像到银行取钱一样的柜台。一个银白发的女签证官,问的问题不多。先把2019表和护照递给她。用英语问了一个问题,速度很快,我听的应该是到美国干什么,我就回答“访问学者”。然后用中文问,需要3份材料 :本人的简历Bio、研究计划、邀请人简历。我就递给她,她边看材料边和里面的老在交流,手不停的在键盘上敲打,过了一会,说可以了。谢谢。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6289 次阅读|2 个评论
伙伴们,博文被删了没看到留言
热度 6 JRoy 2014-7-1 18:43
我上篇正儿八经歌颂中国高铁的博文被删了,提醒显示有多达24条提醒。 昨天下班之后就没带电脑回家,因为想着回去看德国球赛电视直播,所以没看到评论,也无法回复 (说这个电视直播,不得不提一下西班牙Salamanca人们的反应,除了最开始西班牙球队的比赛能够两排沙发座无虚席之外,后来全没坐满过。昨天晚上,后半场竟然只有我和一个八九岁的小朋友两个人,只是最后快结束的时候才又来了两个人 ----- 这恐怕连国内熬夜的人数都比不上吧!这个所谓的足球国家太名不符实了!当然这里不是马德里也不是巴萨) 很吃惊,歌颂中国高铁也能被删?难道媒体对其还是打压 状态吗?温州出事之后不是 愚昧的搞民意打压 半年,然后顶不住,不科学,又重新上马了,现在新政府要力推出国门嘛。回头想想,提到高科技,(除了二炮,火箭)全世界有什么东西让人能够想起来中国;我们这个国家不缺乏指点者,不缺乏忧虑者,缺乏真正做一两件有意义事的人。现在国人坐着高铁不爽吗? 还为温州的死难者缅怀呐? 还在为“太不像话了,把铁路搞得这么高大上”而生气呐?再是爱屋及乌,你不能为了一两个人否定一件这么大的事啊.... ----------------------- 看到喻博主的博文,想到一个过于访问学者的事。 在英国的时候我也接待过访问学者,而且后来关系相当不错。国内有认识的也有很多做访问学者出去的,深知人到了一定年龄全球跑并不是那么一件轻松的事(更不要提拖家带小 )。积极和原意出去的,可以说都是有上进心的,很多也 希望甚至能够再度学术回春的。这相比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来说,是值得表扬的。但是效果真的如何,还有待商榷。我不加佐证的捏造两句: 1,身为一个成熟的研究人员,虽然不差(国家/个人)钱,但是出去给免费干活。无意是打破国际游戏规则(很多连博后甚至博士生都有工资呐),降低中国人身价。你说,让资本主义的老板倾向于选择一个要钱的博士后呐还是一个不要钱的访问学者?(假设前提两个人的学术水平差不多,其实更多时候后者积累更多,魅力更大)? 所以,大量 的中国科研人员大海捞针似的, 全世界联系:我拿到中国政府的资助,希望访问贵组....... 有时候让西方老板都苦笑不得。甚至有时候让人家一个lecturer拒绝中国一个professor的访问,都不好意思下手 --- 但是下手惯了,也就不把中国这些职称当回事了 所以,虽然国家层面是好心,但....... 2,语言与 生活习惯。很多访问学者年龄一般较大,很多第一次出国门,所以生活习惯语言啥的障碍是难免的。就是我现在在一个基本不讲英语的salamanca,去餐馆吃饭都是个麻烦事,适当学些西班牙文外加友好同事的翻译。但是这些东西对于年轻人来讲是个新鲜事,更愿意尝试不同,也乐意学习, 关键是年龄相仿的同事也容易相互接受,谈得来 有很多乐子;但是对于上了年纪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面子拉不下的老师,接触和学习的难度都很大,除非那些很乐观很健谈善于交朋友的,很多基本交不上朋友,生活很封闭(比如基本都是自己做饭,除了上班也不和谁联系)。于是乎,很多人最后纯粹是旅游完或者熬过去(虽然可能之前有那么几篇文章,过去翻译了翻译) 这一点,一定在出来之前有足够的准备,才不丢份费钱,也不会事倍功半。 3,最为奇葩的是,不少拿了中国政府钱,出国之后唯一能打起精神的就是指责中国,而且回来之后更是变本加厉! 在国外的时候基本就是一个人人瞧不见的小不点,回来之后立马高大上,好像自己曾经在国外多么的风光! 这一点,也不能不说是政府无条件资助的无知!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90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访问学者,谁来监督?
热度 5 Benzene 2014-3-1 23:36
在国外呆了好多年了,从硕士到现在的博士 感觉现在国家强大了,CSC项目资助的人员也大大提高。 但是问题来了,国内很多职称的评定硬性要求之一就是有海外经历至少6个月以上。 所以很多访问学者拿了国家的资助,大多都是出国公费旅游一趟, 周围见到的很多访问学者都是混日子,来国外生孩子的都有。 作为一个海外学子,真心觉得太不靠谱了,浪费国家的钱。而很多需要真正资助的人,却丧失了机会。 希望国家能有效地监督,防止这种行为。
3824 次阅读|8 个评论
初识剑桥
热度 2 woodenson 2013-7-27 21:37
来剑桥已经半个月了,一直都忙着,只简单的说几句切身感受: 1、来剑桥之前,心里多少都有些名校情结;来了以后,也更多的是带着朝圣的心理。其实不应该如此,过于谦逊或许就意味着低贱和无知。 2、实验室的成员都很友好,不过或许是因为暑假,人员总是不够齐整。 3、剑桥的各个学院都颇具特色,国王学院的宏伟、王后学院的小巧、三一学院的规整,每个学院都像一个个古老城堡,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说,初来者就感觉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 4、各种部门办事效率极低,各种事情几乎都要预约。银行开个户都要四五个工作日。 5、自行车很多,据说是英国的自行车之都。二手车也要七八十镑,而且都是结实的锁头,估计这里很容易丢车。 6、物价很贵,目前来说发现唯一比国内便宜的就是牛奶,2.27升的也不错1磅,而国内1升的恐怕都要十块多钱。 7、房价更贵,一居基本都在700-800磅,二居800-1000磅,各种税费还单算。感觉或许这里的访学者或者学生太多了,整个房产市场似乎总是供不应求。 8、中餐馆不少,但价格昂贵,味道一般。吃了两次,都是三个菜,几碗米饭,基本都要四十磅。一碗米饭居然要两磅多,好吧,我承认我是个穷鬼。 9、交通规则是左侧行驶。那天我刚买了自行车,想都没想就右行,结果被左行的人警告了。 10、夏天的气候真是不错,最高温度才30度,绝对的避暑胜地。听说前几天连续热了30度,结果热死了几百人。真不知道这些人到了南京,哪怕是北京怎么活。 暂时就想到这些,改天传些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90 次阅读|4 个评论
现在到国外做博后或访问学者还能赚到钱吗?
热度 6 Bobby 2013-5-11 16:57
前好多年,那时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15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10 ,听人说在国外做博后或访问学者,如果省点儿花,积攒的钱能够回来买房了。我听说某单位有老师,到国外访问一年,每天差不多以方便面度日,回来时外币换了差不多十多万或几十万的人民币,足够当时买房了。 现在人民币猛涨,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9.6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6.20 ,现在到国外做博后或访问学者还能赚到钱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交流访问学者必读
热度 10 gaoshannankai 2013-4-18 01:02
随着国家大举增派交流学者,广大学者陆续奔赴抗日前线, 可敬可佩,当然出国旅游的也大有人在,为了帮助大家 吃好、玩好、住好、顺便工作好,写了一些经验, 这里所发表观点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没有经过大规模统计,仅供参考。 其中大家关心的是就是去哪个实验室、车、房 关于实验室 一定要找和自己手头工作相关的,访问时间很短,1年,如果泛泛开阔 眼界真的很难有成效,不要迷信大牌,你来了他们很高兴,希望自己 香火旺,但是你来了发现,没人搭理你,美国人挺自觉地,他没给你钱, 不好意思安排你任务,也不会push你,其实这样反而不好, 最好通过熟人介绍,老板认识,最好,给你安排些工作,能发点文章, 回国后还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总之不要迷信大牛,也不要总是想找白人,不愿意搭理大陆过去的, 其实大陆过去的,虽然很多人,相对白人压力大,有些急功近利, 不是很nice;反过来,中国人很多人讲人情世故,你对他有好处,他会 给你好处,我的意思你的明白的,白人很小心,不会越界,也好也不好。 关于租房 大家来的都集中在学生开学时间,都是旺季,很容易被宰,一定要提前 通过要去的哪个学校的中国人qq群或邮件列表提前联系 1. 来美国很多次,我都对新来的朋友善意提醒,三种人说话不要信: 房地产(包括租房的)、汽车行业(包括修车)和保险。有人问我 那么律师和政客呢,我回答,注意我用词,三种人,起码他们还算人, 只不过不诚实。这三个方面美国不如中国 2. 美国租房很欺诈,特别是小的管理公司,喜欢吃掉你的deposit,而且 虽然美国经济的不景气,这种趋势会加剧,房子的一点小问题,他们会 反复用来罚款,前面罚了,后面不修理,继续罚下一个。 3. 你再小心,也没用,你进来检查再仔细也没用,走的时候还会检查出 新问题,还是能罚你。 4. 临时租房,一定不要出头,让别人做二房东,宁可被他吃一点,以大局 为重,二房东吃你一点是小头,landlore吃你一点,可就一个月押金没了。 美国人玩大的,小事不计较,搞你的话一下子就搞疼你,来美国看病的 朋友应该由此感受,你保险省几百,得了病几万没了。 5. 无产者无谓,真的耍流氓,美国还拿你没辙,很多黑人不给钱 还破坏房屋,房东没辙,警察也不管,最后房东还要给钱请他们走。 这点和中国不一样,美国保护弱势群体,中国有城管执法 最大的问题是美国的租房方面的法律规定是保护出租者利益的,比如 你要租房必须提前交押金,但是你走的时候他们不是马上返还,这点 不如中国,中国检查完了就马上给你,而且对于房屋损耗没有明确界定 比如地毯弄脏了,也可以发钱,废他妈话,住,地毯就会脏 所以中国人也找到了应对措施,第一租到期不退房,找下一个中国人接 龙,把押金拿回来,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旧房主收回来押金,新来的 得到很多便宜的家具,省去了时间和金钱;美国这里很多规定很混蛋, 旧房主搬走必须把家具扔掉,绝对不许留给后面人,有时候管理人员 把东西存起来,卖给后面的人,价格很贵的。 关于买车修车 关于KBB等网上估价系统,都是特定条件下(比如保养得非常好) 的车价,对于你具体的车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也不要相信狗屁VIN记录,这个只记录大问题,车祸之类的 而我们实际中被骗的,往往是小问题,比如车漏油,你修一次 500dollars。找有经验的去看车也没用,买的没有卖的精,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接前面交流访问学者的车,根据 他买入的价格减去1年或2年的车损,技术上没法保证 咱们就来人,还是毛泽东思想厉害,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 是关系,我有关系做人质,比技术检查还要可靠 美国大部分店修车都很黑,经常给你换不需要换的零件。 所以小毛病不要修 或者,可以找那种自己当干的,但是你一定要懂车 也就是自己知道什么问题,他们就是不动脑子 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很便宜 去废车场(junkyard)找几个件一换,狗都会 关于安全问题 一定不要图便宜,租住黑人、老墨比较集中的地方 很危险,能开车尽量开车,如果坐车,一定要小心 路上不要与一些流浪人员搭讪。出去玩,尽量 和中国人拼车,不要做长途大巴,长途大巴黑人很多, 记住出门带一定现金(保命钱),如果抢劫的,别做 英雄 我总结了一个美国三宝:黑人抢(强),墨西哥人偷,中国人骗 便于指导对不同人群提高警惕
527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澳洲资源环境领域访问学者学生、海外读博:国家留学基金申请
热度 1 csiro 2012-10-31 09:44
虽然到明年3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还有很久,我觉得现在已经可以着手准备了。尤其是申请国外读博,需要在1月提交申请,拿到国外高校的有条件录取通知书(conditional offer)。 1. 访问学者: 对于青年博士,如果已经工作,可以申请访问学者,最多一年。申请批准以后需要通过国家的外语考试。 2. 访问学生: 博士生在读,可以申请两年在国外大学学习。需要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的外语考试。回国获得博士学位。 3. 赴海外读博: 如果硕士生或博士生,如果有雅思成绩(总分6.5,写作6),可以申请在国外高校读博,4年。 有关信息请关注,国家留学基金的网站, www.csc.edu.cn 在澳洲资源环境领域,有很多单位愿意接收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学生。悉尼科技大学、麦考瑞大学、西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及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需要遥感、水文、生态、地理、气象、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伙伴。 如果有兴趣可以来信: uts.edu.au@gmail.com 【2014年1月14日改为仅好友可见】
个人分类: 消息篇|9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赶鸭子上架:洋插队是否必要?
热度 1 mliang 2012-7-30 08:17
最近陆陆续续送一些同事出国做访问学者,有高兴者认为终于有时间可以和高水平学者学习切磋了,也有失落者觉得这一趟出国瞎折腾,可能学不到什么。现在国内数得着的研究型大学都在强制性要求职称评定需要有出国经历,而且一年半载可能还不行,必须一年以上才够格,才算在咸水里浮过水,才算喝过洋墨水,才有资格去申请职称评定。据说国家为此每年都投入大笔经费,巴西等国家也在纷纷效仿中国的做法,花大力气来推动国内学者出国深造。 不过相反的一个方面也值得大家深思。和国外一些接受访问学者的老师闲聊,他们说现在国外大学满眼都可以看到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对他们的管理也一度让人头疼。有时候一名老师可能同时收到十几封推荐信,希望可以到他名下访问,但其研究旨趣可能相差甚远。一些学校甚至不得不设定门槛,限制这种无序的访问。还有学者为了避免搅扰,和访问者做君子约定,即你来之则安之,我们相互不打扰,我只是为你做个关系。可想而知,许多这种为了访问而访问的不速之客,会有多大的访问效果,又会对师资质量提升产生多少积极影响。 这种一刀切的制度可能是误导性的。如果某个国内学科在国际上领先,该学者的研究很前沿,是否必须要到一个后进国家去“深造”?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而且学术交流的确大有裨益。但如果自由的学术交流同硬性规定嫁接在一起,结出的可能就是恶果了。其实通过产出的控制,也即目前采用的国际会议和期刊论文的考核,完全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因为如果你要获得国际学界认可,就需要同国际接轨,就需要长时间、频繁的国际交流,自然而然你就需要访问,需要深造。这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和被动的应付,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也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种管理思维同我们许多高校要求本科必须是 985 高校一样,强调出身和过程,而忽视实力和结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似乎什么都是国外的好,也就决定了你不是国外培养的,就需要出去看看,至少让我觉得你和国外有联系了。这种管理思维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之殇,因为我需要控制你,但我又不懂你,那我就需要简单、量化、可比,谁来我都三把斧子招呼,这样就好办了,我就是“内行”了。 但愿下一次其他人出国时是深思熟虑的,是精心选择的,是为了科研而不得不去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硬杠杠指标而硬着头皮去的。强扭的瓜不甜,那就让我们静待瓜熟蒂落吧。
个人分类: 杂锦|44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访问学者是神马?
热度 18 xuyingxiao 2011-12-31 09:12
1. 访问学者是很牛的人吗? 很久很久以前,“访问”一词在我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那时总感觉只有国家领导人才到处访问,或者是像爱因斯坦这种人到各个国家才称得上为访问,最不济也是著名作家率文化代表团访问某某国。 很久很久以前,“学者”一词在我的心目中也是神圣的。读本科时看到校园里挂着青年学者论坛之类的横幅,就觉得能参加这种会议的人都是精英了。 当“访问”和“学者”连在了一起,我就有点仰视得要休克了。 在我二十岁上下,实验室老师说后面有个访问学者要来,我的脑海中顿时冒出温文尔雅的日本学者的形象,夹杂着日本高僧甚至我们的唐僧的形象,感觉我见了访问学者肯定连气都不敢出了。当然,来我们实验室的访问学者是国内大学过来的。 还没见到访问学者,就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本来我们可以一届学生共用一台电脑,但现在没电脑用了。原因是那位访问学者把电脑用坏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访问学者先从DOS命令开始学起,结果拿本书首先尝试format C:命令,结果硬盘格式化,连DOS操作系统都没了。本来也没啥,重装系统呗。但这台老破电脑之前软驱已经坏了,光驱更是没有,结果整个电脑就废了。 如果晚个几年,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硬盘挂到其他电脑上重新装一下操作系统。但那时用电脑的机会非常缺乏,微机对我们来说都更是新鲜,只深夜偷偷溜进来用它编过几次程序,哪里敢拆机箱呀,更别说换硬盘了。 郁闷之余,心中只有怪罪那位访问学者了:作为学者,还不如我们学生,连DOS都不会还要去学,甚至连格式化命令的风险都不知道…… 以后和这位访问学者接触多了,也就明白了,原来访问学者各方面专业水平不如我们学生是正常的。正因为专业水平不如好的学校,所以才要到好的学校来访问呀。如果水平高的话也不用来访问了。 从此,我对在国内高校进行访问的学者都不再仰视了,只仰视那些出国访问的学者。 在我出国做访问学者之前,还是觉得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都是牛人。得在国际上做了很有影响的工作,人家才会邀请你去访问的。 直到周围有人去做访问学者了,才明白人家主动邀请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都是你想去访学,主动提出让人家发个邀请函,然后人家才来邀请你的。和找工作没多大区别。 等自己也出国访学了,就再也没有仰视了。 2. 访问学者是项目吗? 留学基金委的网站上写的清清楚楚:“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这么说来,访问学者应该是项目咯。 如果是项目的话,那这个项目可是我活了这么多年申请到的最大的项目,而且是国家级的项目、是经费完全由自己自由支配的项目。 虽然那时这个项目的经费还不到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的要求,但它是对我帮助最大的项目、是最让我出成果的项目、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项目。 只是在统计教师申请到的项目经费时,没有任何人承认访问学者也算你申请到的项目。 到小木虫上一查,倒真有人问访问学者算不算项目的,大家都有自知之明,众口一词都说不算项目,因为这个钱是直接给你的、没有进学校的帐啊。 3. 访问学者是留学生吗? 访问学者自身是教师,出国也不是为了攻读学位、也不需要去听课,所以一直觉得访问学者只是对方的一个客人,是一种经历,而不能称为留学生。 但在英语培训时,都称我们是留学生。这时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我不是学生,我是教师,做访问学者只是一种经历,是去开阔一下眼界、和国外建立学术联系。 出了国,困惑依旧,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教师还是学生。国外学校为俺开设的电子邮件是从网页中“教职工邮件”的链接进去的,而不是“学生邮件”的链接。公共打印机是不限打印张数随便打印的,而不像学生有配额限制。停车证是教职工类的,虽然比学生停车证有很多优先权,但价钱也上去了。学生享有的各种福利都不轮不到。但大部分做事情的访问学者都是和研究生们呆在一起做事情,而不是做想想中的老师的事情。 这样以后回国了算是留学归国人员吗?特意询问了一下,发现俺回国时也算是留学归国人员,可以享受到留学归国人员的优惠政策。 网上查到权威定义:“何谓留学人员:是指公派或自费出国(境)学习,并获得国(境)外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含)以上的人员;在国内获得大学本科(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到国(境)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修一年(含)以上的访问学者或进修人员。”。 这么说来,访问学者也算是留学人员了。不管你在国外做了啥,出来晃一圈,身份就不同了。 4. 访问学者“学”什么? 访问学者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不拿学位、不需要上课拿学分,学什么呢? 跟着华人老板的一般会被当苦力,如果国外的老板也提供资助的话,就更被剥削了,当然这种剥削也是出成果的一种方式。但是对大部分公派访问学者来说,国外的老板不出钱,他也就不好意思派活给你。如果碰到白人老板、尤其是有了终身教授职位的白人老板的话,他们更是不好意思用免费劳力,对访问学者基本放羊。 大部分访问学者会趁机将国外各个地方游玩一遍,出来一趟不容易,游玩是必要的。 把该玩的玩遍后,有的访问学者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事了。尤其搞文科并且在国内不是做科研工作的访问学者,一个人在国外呆着实在是无聊,就只得提前回国了。 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访问学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充分利用了在国外宝贵的机会,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 有的访问学者和学生一样去听一些课程,有的访问学者每天做实验做到深夜,有的访问学者自费参加国际会议,有的访问学者跟随医生上下班作息不定,有的访问学者每天和一帮硕士生博士生呆在一起,深入参与国外的教授的课题...... 刚出国时让我纠结又很诡异的是,中国这么穷,美国这么有钱,中国还拿出宝贵的外汇派出自己的精英去给老外免费打工。 遐想一个极端的场景(纯属杜撰,如有局部场景雷同,纯属巧合): 一位教师申请项目时对国家说我想做这个做那个,国家说我的人民币虽然随便印,但你水平还没到,不能支持你做这些东西。 这位教师说那我不要经费自己做吧,为了节约开销,以后写了论文只投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 国家说你这个国际会议不是顶级级别,国家不能出钱支持你去参加这个国际会议。 这位教师心想达到顶级的水平也需要一个过程啊,遂死了这份心。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切归于零。但这位教师访学去了,故事就重新开始了。 最终的结果是: 国家拿出宝贵的外汇,让这位教师到了国外访学。这位教师用这笔外汇飞到国外,在国外租个房子,挂靠一个导师,继续做他在国内想做的东西。做完了以后算老外的成果,然后老外再拿美国纳税人的钱资助他到中国参加了那个国际会议。 本来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做到,而且成果归国家,但国家不乐意。 如今要浪费两个国家的几十倍的钱,而且最终的成果都送给老外了,但竟然两个国家连同这位教师都很开心。这位教师同时拉动了老外内需和祖国的内需,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想法开花结果了,眼界开阔了,也玩了不少地方,自己还成了留学归国人员,身份也不一样了。 抛开这种诡异不谈,这个访问学者确实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学到了什么呢? 如今的网络时代,至少我这个行业已经没有什么知识和技术非要飘洋过海到国外来学,网上的技术资料足够充分,在国内完全可以自学。有什么是必须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到老外这里来学的呢? 刚出国时我在学校网站拼命查,终于查到:访问学者的目的是学习,但不是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术的,而是学习如何做科研的。 恍然大悟:同样一个创新想法,在国内可能就逐步湮灭,而拿到国外,就可以看到老外如何在这个想法上运作,让它成熟长大。这个是呆在国内很难学到的。 5. 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哪个好? 如果任你选择,你是愿意做访问学者还是博士后? 曾经在小木虫上查呀查,发现有很多人也在问这个问题,也没查出个定论,因为两者相互交错,每种因素都有特例。 从名声上看,虽然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本质上都是一种经历,有的老外也两者混用。但国内很多人误把博后当作学位,而访学似乎被妖魔化的多一些。所以说博后比较容易唬人。 但是,从一般概念上看,访问学者在国内一般已经是正式编制教师了,属于已经有独立科研能力的人。而博士后本意是让尚无独立科研能力的博士有个岗位锻炼一下再去独立做研究。 再但是,由于国情,博士后肯定已经博士毕业了,而访问学者虽然是教师,但可能还不是博士,或者博士毕业了但还没有独立科研能力就拿到教职了。甚至有些人不是做学术的也能做访问学者。所以最差的博士后肯定比最差的访问学者有能力。 再但是,国家出钱的访问学者虽然相对容易找到接收的老外,但延期以后的访问学者国家已经不再出钱了,这时和博后一样,你不值这个钱是没人雇你的。而且一样的工作要求、薪资待遇、一样缴养老金等......似乎只是是否强制回国服务上有所不同。 再但是,留学基金委也有公派博士后项目...... 其实没有可比性,就像一样进大学,有的是统一高考进去的,有的是自主招生进去的,标准不同,没办法判断高低。即使高考,每个省市的考题、分数线也不同......关键还是看你大学四年学了什么做了什么。 6. 公派访问学者是香饽饽吗? 一般想来,国家出钱送你出国,这种好事应该大家都来抢啊。 确实有很多人想出公派国访学,但却一直得不到机会,出国访学的门槛这些年也在不断提高。 诡异的是,有很多人有机会出国访学但却不愿去。 君不见,各个高校胡萝卜加大棒逼迫大家出国,出国的话给你这样那样优惠措施,不出国则不能升职称,好像大家都不愿意出国一样。不愿出国的人是真心的,国内一个萝卜一个坑,出国了说不定回来以后坑就没了;此外在去年9月份增加生活费之前,连续很多年公派出国的生活费没有涨,已经低于大部分地区最低生活水平的要求,很多访问学者还得加上国内资产证明老外才接受。所以在国内混得还不错的访问学者是真心不愿意出国。还有些人则是抵挡不住独居国外的无限寂寞而不愿意出国。 7. 访问学者希望滞留国外吗? 以前的印象中很多访问学者滞留国外不归,总觉得他们在道义上是亏欠国家的。 出国后倒开始羡慕这些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俺混得好。这些人出国前的水平可能远不如我,但在国外混了这么多年后,资源已经很丰富,回国的话已经大受欢迎。我在国内说是为国家做贡献,却真的也没有国家能看得上眼的贡献。尤其让人耿耿于怀的是,这些人如果现在愿意回国的话,哪怕脚踩两只船,国家也会觉得他的贡献比我对国家的贡献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滞留不归的人虽然道义上理亏,但结局反而是个人得益、国家得益。 这让我想起八十年代靳大鹰写报告文学《志愿军战俘纪事》里的故事。拼死回国的被俘志愿军是符合道义的,但回国以后遭受种种不公对待,对国家的贡献呢?历经沧桑后还活下来的只能种几亩地了。而去台湾的被俘志愿军,以后回来就是台商了,受到国家热烈欢迎,成为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如果两位志愿军战俘相遇,让人情以何堪。 如今时代不同了,但国家明显是知道大部分访问学者还是不愿意回来的,所以公派访问学者要交很多押金,签了很多合同,强制必须回来服务两年。国家还制定了很多优惠措施吸引你回来。也是胡萝卜加大棒啊。其实,对于真的不想回来只想赚钱的人来说,这些押金和优惠在国外一年就超额赚回来了。 其实,还是有不少即使没这些胡萝卜加大棒也会急着回来的。有些是因为在国内混得太好了,吃不了在国外的苦。有些是想留在国外,但对国外的环境不适应、所学专业在国外又很难立足,只得回来。还有的则出于个人原因。 诡异的是,对于滞留国外的,有的人滞留了十几年竟然编制还在学校。有的人滞留了三五年,撞上枪口就开除公职了。有的人则刚出国还没准备滞留就在国内被下岗了。 多年前认识一个访问学者,国内高校反复催促他回国,他是准备回国的,但在国外的项目还没做完想多呆一段时间。国内高校反复催有点撕破脸下最后通牒的意味。国外导师说:是不是国内有什么项目急着你回去做? 他说没有啊,回去也没事做,不如在这里多呆一段时间还可以做点事情。于是老外困惑不解了:没有事做催着你回去干什么?诡异的是,国家宁愿他回来把他当闲人养着,也不愿他在国外出成果、赚老外的工资。 8. 访问学者值吗? 在访问学者的光环退却后,物极必反地对访问学者的负面新闻似乎多了些。其实我听到的很多负面说法都是出自访问学者之口,他们会很平淡地说出来就是玩了,一年也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我出国以后发现,即使自我评价再不济的访问学者,出国前后也是彻底地不同。这一年,没有谁是白白活过去的。国家的钱,用在出国访学的教师身上,虽然仍旧避免不了浪费,但和用在其他方面相比,无疑是最有成效的。国家值、个人也值。 自然科学基金锦上添花地拯救了无数青年学者,留学基金委则是雪中送炭地拯救了无数更底层的青年教师。
个人分类: 思考|38301 次阅读|46 个评论
[转载]“做研究,要走在别人前面”——西电科大报的采访稿
Cannabis 2011-12-1 10:39
“做研究,要走在别人前面” ——访技术物理学院副院长邵晓鹏教授 本报记者 高巍巍 编者按:《诗经》上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国际视野为内在要求,以国际知名为发展目标,西电多年来力行“走出去”的方略,让更多师生看到世界,也由此为西电在学术研究、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带来可资借鉴的思想和方法。《访学归来》栏目诚邀更多师生与大家分享访学归来的收获 。 记 者:邵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西电科大报》的采访。在美国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邵晓鹏:在美国压力相对小一些。美国人做学术,大多凭兴趣,美国高校的考核体系和国内的区别很大。比方说,国内比较看重期刊文章,对国际会议不是很重视。而美国人更看重talk,也就是你在某个会议上的发言。美国人把会议文章看得很重,他们尽可能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在增加个人知名度的同时,更希望通过交流,获取更多更新的东西。 美国的大学就像一个“联合国”,几乎各个国家的学生都有。美国的大学很自由,管理比较松散,事件信息等都通过Email通知,电话通知从未看到过,老师来自世界各地,访问教授数目很多。学术氛围尤其自由,大家在这样的平台上可以很好地交流,试想没有交流,能有创新吗? “我会鼓励我的学生多思考,不要永远都folow,而事实是我们很多人都在重复别人做过的事。” “做研究,要永远走在别人前面。” 记 者:一年的访问学者经历,对您今后的科研工作会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邵晓鹏:今后更愿意脚踏实地地去做科研,而不单单是为了凑某些指标。一年下来,感觉自己眼界开阔了许多,想法也多了。以前我鼓励我的研究生多看英文文献,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包括我自己做得也不够。回来之后,对他们在英文文献方面的学习会要求更多更严一些。另外,我会鼓励我的学生多思考,不要永远都folow,而事实是我们很多人都在重复别人做过的事。 王中林跟我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做研究,要永远走在别人前面。当你看中某一科研方向,做出一定成果发表之后,这些结果对所有人来讲就变成已知的了。所以说,在一个结果发表之前,你就应该着手做后续的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永远保持领先。 第一次和王中林面对面交流时,他刚好有一篇论文在《nature》上发表了,他很高兴,和我聊了很长时间。他经常周末不休息。据说他的那篇论文改了二十多遍,在语言上反复推敲了好多遍。他跟我讲,那篇论文发表后,马上还会做出新的结果。 在国外也接触到了很多新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今后做一些比较前沿的研究很有帮助。如果把这些新的理论应用到新的领域,一定会出现一些创新性的,甚至颠覆传统的东西。 记 者:您谈到美国人很注重交流,平常他们的学术讨论很多吗? 邵晓鹏:几乎每天都有。在美国,你去任何一所学校做访问学者,不管你去多久,校方都会给你安排一个办公位置,给你分配一个上网账户,可以查阅学校的所有资源,很方便。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学术交流,形式上大都比较随意,比较轻松,上面教授在讲,下面人一边吃着喝着,一边听着,并且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打断主讲人,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在学术上很民主很自由。 佐治亚理工每周都会安排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校方会把相关讲座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表发到你的邮箱,或者是贴到学校的很多地方。感兴趣的话,随时可以去,这都是完全自愿的。 “在他们看来,听懂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接受概念,以后用到了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这样的标识随处可见,在他们眼里,看见大黄蜂,就知道是佐治亚理工的来了,这也是一种宣传效应。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吉祥物呢?” 记 者:类似这种学术交流,学生参与的多吗? 邵晓鹏:美国的学生很愿意参与这些活动,这与他们的教授重视学术交流不无关系,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听些学术报告。在他们看来,听懂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接受这么一个概念,以后用到了就不会感到陌生了。在佐治亚理工,往往是生物系主办的学术报告,学数学的、计算机的都会去。 记 者:其他方面呢?比如说他们的校园文化? 邵晓鹏:个人觉得,美国的学生非常活跃。佐治亚理工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各种聚会活动也很多。每到纪念日,或者学生聚会,他们都会组织一些主题活动,粉笔画或者宣传口号满地都是。比如每到地球日,他们会宣传一些节能低碳的产品,会设置很多问题,给每个参与的学生分发一些纪念品、文化衫。美国学生户外活动比较多,虽然大都是一些简单的扔飞盘游戏等。我总觉得咱们的学生整天闷在屋子里,校园气氛有些沉闷。 美国高校很注重宣传,一般都有比如吉祥物等自己的文化标识。佐治亚理工的吉祥物是一只大黄蜂,看上去既可爱又有攻击性,正好反映了他们的进取心。在佐治亚理工的校园里,甚至是亚特兰大市区,大黄蜂随处可见。在他们眼里,看见大黄蜂,就知道是佐治亚理工,这也是一种宣传效应。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吉祥物或者标识物呢? 记 者:您亲历过美国课堂吗?感觉如何? 邵晓鹏:佐治亚的每间办公室,每间教室都有很多块白板或黑板,随时可以作交流之用。学生课程比较重。跟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平时作业或者工程性的任务比较多,占成绩比例非常大。很多学生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如果平时任务完成得好,可能他的成绩也不会太差。而咱们的学生却恰恰比较缺乏平时的实践锻炼。 在佐治亚理工,让我触动最大的是,考试不需要监考,学生都很诚实,几乎没人作弊。他们有非常完善的诚信体系和惩罚制度,一旦作弊,后果会很严重。即使作弊,学校也不会对外公开,但学生的该科成绩会记零分,或者取消学籍,而作弊这件事会永久记录在学生的个人档案里。 举个例子,佐治亚理工有个老师安排学生回去做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但不允许讨论。有个中国留学生在宿舍和别人讨论,结果被同学举报,这个留学生的这门成绩也就记了零分。在美国,一门课往往有很多老师带,学生错过考试是常有的事。有个学生错过了考试时间,老师就让他换个时间参加考试,我问是不是得换一套题。他却说,不用,学生绝对不会打听考试题目的。 “走出去对于开阔视野,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是很有意义的。” 记 者:西电和佐治亚理工都是理工科学校,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邵晓鹏:客观的讲,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目前佐治亚理工排名非常靠前,但在七十年代,它只是一个teach-ingschool,以教学为主。正是因为它们当时的校长非常具有前瞻性眼光,对学校做了很多改革,使学校有了质的飞跃。在美国,虽说各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但他们课题的来源很多,申请课题也比较容易,经费很充足。 佐治亚理工的管理很有序,很注重资源共享。整个学院共有一间打印室,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传真机等等都有,设备也很好很先进。所有东西都通过网上打印的,并且每个人的打印数量都有一个完整的记录,超过一定额度机器会发出警告。 记 者:还有没有跟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对学校的年轻教师您有哪些建议? 邵晓鹏:如果学校没有职称评定的要求,可能很多年轻老师是不愿意出去的,一年时间还是很漫长的。很多朋友听到我在国外呆了一年觉得很不可思议,认为耽误了不少事。我想,如果今后还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坚持出去看一看,学习学习。走出去对于开阔视野,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是很有意义的。 来源:《西电科大报》2011年11月26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古力-I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1-9-8 21:37
朱古力,Douglas Chesters博士,目前是我的博士后。不过,我更加愿意把他当作实验室的访问学者。 朱古力,据实验室成员演绎:朱源自我的名字;古力,巧克力,可爱甜蜜之意。这个名字,Douglas博士很喜欢。 Douglas博士来所之前,我也曾经担心他是因为中国之魅力,主要目的不在于学术,而在于旅游。前段时间,我在小五台山野外考察时,因为感叹自然之美,就联络他,希望他出来看看中国的偏远山区。结果,他说更加喜欢在电脑前思考问题,做些研究工作。 Douglas博士来所之后,基本天天在办公室计算。同时,他也和我的同事、学生主动交流,寻求合作机遇。我在伦敦待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英国学生或者工作人员确实不多。他的博士生导师,Alfried Vogler教授的来信推荐之意,也得到了验证。 作为来自一个比较凉快国家的人,Douglas博士唯一不适应的就是北京的酷暑。好在现在秋天到了,他应该能够体会到北京最好的季节,并能够享受这段生活。 Douglas博士周六要办第二个party。第一次是搬家了;这次则是为了庆祝朋友的生日、教师节和中秋节。短短2个月,他努力了解了中国的白酒文化(我直到现在还很难适应),并乐于尝试理解我们的一些节日。确实是入乡随俗吧?
个人分类: 博士后合作|4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