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做科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做科研的难点和乐趣【已发表】
热度 13 zhenma 2017-12-14 08:54
常有些研究生羡慕别的课题组的同学在高端刊物发表论文,而慨叹自己进错了师门;也有些学生借助自己课题组的科研平台发出“高档”论文,就以为自己将来独立做科研也能顺风顺水。但其实,很多青年才俊建立课题组之后,过了好久才发出“属于自己”的论文。 做科研、发论文究竟难在哪里?做科研的乐趣是什么?让我们来听听一位经历了事业起步阶段的教师的说法。 “做实验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在上海一所重点大学任教的S老师向笔者介绍说,他们首先需要合成固体样品,用系内实验装置测量样品的物理性质,再把样品带到国外的大型实验室做谱学实验。 他们合成样品“不知道走过多少弯路”,比如:按照文献的方法,花了1-2个星期合成了样品,好不容易排队等到使用公共的测试装置,却怎么也重复不出文献报道的物理性质。 而在国外做谱学实验时,他们连续几天24小时“三班倒”,一边让仪器运行,一边监控实验进展、处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调整实验参数。有时仪器出现了故障,实验停止了,他们“急得快哭出来了”。由于每次申请到的机时数有限,他们只能断断续续地做实验。 即便采集完数据,还得花大量时间分析数据——使用物理模型和数据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拟合;反复调整拟合参数,得到最佳拟合效果;检验用其他物理模型拟合的效果。他们甚至还要编写程序,以便更好地分析数据。 即便费了好大的劲儿得到了“看上去不错”的数据图,但在仔细检查后,还是会发现错误。比如,他们用某一篇文献的一个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拟合后,才发现这个公式有误或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他们不得不“推倒重来”。有时,他们做实验时兴高采烈地认为自己发现一个“大新闻”,但分析完数据,才发现结果缺乏新意,“最多只能发在PRB(Physical Review B )”。 “要想把物理论文发在高端期刊,实验数据必须要有理论分析和支持,而不能只是罗列数据。” S说,她的课题组以实验为主,而不擅长理论构建。 他们曾完成了一组实验,想和国外做理论的教授合作,把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合在一起发一篇“大文章”,但等了好久都没有下文。更多时候,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别人的理论不完全一致,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不一致,也提不出自己的理论,“因此有的文章只能发在PRB了”。 科技论文写作也制约着论文进度。S的研究生虽然早就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但是他们用英语写的论文初稿往往“惨不忍睹”,改起来很费力。也有的学生写了好久才写到“样品制备”部分。时间紧的时候,S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写论文,但这如同“挤牙膏”(因为其他事务多、时间碎片化)。有时为了给论文加一段话,他们花了几个星期研读文献、反复修改。 在高端刊物发论文的难点还在于取得“学术社区”的承认。在S近年来涉足的研究领域,“有很多人甚至从20-30年前读博士起就研究到现在,有些专家不希望别人推翻他们认为对的观点”。 2017年3月,S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了她的一个研究工作,有一位外国教授当场提出质疑。会后,那位教授在arXive网站公布了他对这个研究工作的质疑。屋漏偏逢连夜雨,S把她的这篇论文先后投给Nature、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都遭遇了退稿。 总之,做实验、处理数据、理论分析、写论文、通过同行评议,构成了做科研、发论文的五个“关卡”。 S进一步告诉笔者,独立带课题组和读博士、做博士后很不一样。读博士、做博士后期间,她可以“心无旁骛”地做实验、写论文,但成为高校教师后,“时间碎片化了”。入职之后,她在购买仪器、搭建装置、申请科研项目、审稿、备课、上课、处理各种杂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每天回到家还围着家务、小孩团团转。 “ 教学、科研、家庭这三者的关系很难最优化。” S说。 尽管面对各种压力,S还是认为, “做科研就像生活,虽然有各种杂事和困难,但我享受其中,而不是像完成任务那样” 。 她举例说,她的一个学生重复不出文献中的样品合成,一般人也就放弃了,但他反复调整加入元素的比例,最终合成出目标样品。“哪怕最终只是发了一篇PRB,我们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这种乐趣,有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做科研要坚持,要有信念,不要轻易被困难击倒。” 面对同行对她的科研工作的质疑以及论文被接连退稿的“噩耗”,S继续在多个学术会议上报告她的研究结果,并坚持把她认为重要的论文投给高端刊物,“因为不想放弃,也坚信自己的实验结果是重要的”。 结果,她的论文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评价。 “科研的乐趣在于发现新的东西。” S告诉笔者,在她的研究领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等待着他们去发现,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理论等待着他们去验证,他们“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S还提到,她以前读博士时的导师十多年前就退休了,没有科研经费,但他如今仍坚持自费出国做谱学实验。她以前做博士后时的导师现在快80岁了,还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他们正是S心中的榜样。 科研就像马拉松,奋斗永远在路上。在强调科技创新、科教兴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国家正需要大批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科研人员。 通过采访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笔者更加真切地理解了高校教师独立开展科研的不易,并感受了一种精益求精、勇于坚持的科学精神。这就是有别于发表论文、影响因子等“表面现象”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25168 次阅读|25 个评论
用事故致因理论做科研,做什么?供学生参考
Greg66 2017-4-18 10:20
用事故致因理论做科研,做什么?供学生参考 1.用事故致因理论研究得到事故原因,其规律性及逻辑关系,这对事故预防来说算是基础研究,得到事故原因相关结果,以便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成员应用这些事故原因的相关研究结果,自行设计解决事故原因的解决对策,达到事故预防的目的;研究者得到事故的原因及其规律性就算是完成阶段性任务。由于预防事故中,找到事故的确切原因是最难的,因此原因、其规律性及逻辑关系的分析结果也是很有价值的。 2.研究者通过事故案例及其他分析,对以往事故致因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形成修正过的模型或者适合于某一特殊情况的新模型,也算是完成一个阶段性任务。如能再进行实证研究,对形成的新模型加以证实,成果就更丰富了。 3.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事故原因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建议(如需要完善的某一具体制度procedure、新的培训方案、组织需要改善的其他方面等),也算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所给出的建议或者方案必须是事故原因分析结果所支持的,否则前后就没有逻辑性。 4.对于研究生来说,一个阶段性成果,就是一篇学位论文了。没有阶段性成果,自然就不是一篇好论文。 5.已有调查报告的事故为何还要分析?原因是使用与不使用致因理论、使用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事故分析,(1)得到的新发现(事故原因)是不同的,发现的新的事故原因对于事故预防就有新的帮助。(2)得到的事故原因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据此设计出的预防对策是不同的。(3)有效性也是不同的。当然,没有有用新发现,研究就是失败的。
个人分类: 1|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找茅坑大便与做科研
热度 13 gaoshannankai 2016-4-4 11:31
生物信息学天空,qq群,一位同学问我,自己硕士 快毕业了,想换个专业读博,不想在本课题组转博, 主要是觉得跟着小老板,学不到什么。 我的建议是,先转博,占茅坑,博士期间可以申请 国外学习或者到合作实验室学习,再不行,找到了 新茅坑再走。 现在博士茅坑也是越来越少了。 也许该同学仍然不可能深刻理解我说的话,我也是 个人经验,希望不要误导他。 同学,你用屁股想一想,如果你们那个985名校都是 这样,其他国内的大学又会好多少?国内都不好,大家 拼命向外跑,那国外的情况是不是也会变差,好的实验室 竞争更残酷,你找到一个理想的茅坑不是更难么? 于是,我想到了咱们国家做科研的情况,真的像大家抢茅坑 大便。 人多了,队伍排的长了,没路子的人就要排长队等茅坑;如果你能 憋,等等也无妨,要是你闹肚子,不想拉到裤子里,就换地方。 死等也未必行,还有年龄要求,门票的档次,等到了你,条件提高了, 你队伍也是白排。有个院士什么的后台会好一点,可走绿色通道, 不行就用残疾人的茅坑。可悲的是,排队等茅坑浪费了大部分精力, 真正蹲下来,很多人也就是用几分钟, 一个人又有多少岁月可以搞科研。 好不容易蹲了下来,还要解决厕纸问题,没经费怎么做科研? 自己带纸的怎么都好说,大部分没带的,要去申请。 有些人可以去找管理人员买,申请经费其实也不过是和管理人员的交易。 有人缘的可以找旁边借一点,再不行,人家用过的拿来也能再用用。 如果是没有后台,没有关系,也没有人借手纸,又不肯用人家用过的, 硬要拉,看你够不够狠,够狠就不擦也能行。 大便顺利的通常不是什么大事?也不会有什么重要发现。但凡艰难的, 便秘的,才是大问题,一来你要有耐力有信心,体能还要好,蹲到 双腿发麻,后面的人催你滚蛋,管理人员给你脸色看,最后你拉出来了 你就是老大。很多人就是白蹲了半天,队伍也排了,手纸也买了, 后面的人骂也挨了,管理人员脸色也看了,最后什么也没拉出来, 就回家了。 因为根本就不可能拉出来,但是管理人员也不懂,还是让他 混进来了。还有一些坏小子,本身就是进来抽烟的,压根就没有大便, 这部分人浪费资源最严重,用了一卷厕纸,抽了好几桶水, 最后,抽完烟走人,谁敢把爷怎么样。 大家你来我往,最后留下的不过就是一堆大便,也许后面能用起来, 做点肥料。不过还是看领导什么意图,也许一句话,就都扔了。
205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青年科学家如何“冒尖”:让年轻人全身心做科研
redtree 2014-8-4 21:31
青年科学家如何“冒尖”:让年轻人全身心做科研 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8-4 9:25:11 北生所的实验室主任陈婷(中)与学生在探讨问题。 倪建伟摄 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自2004年7月试运行起,就开始了大胆的尝试:招聘一帮刚做完博士后的年轻海归担纲实验室主任,开展前沿领域的探索。 “这些30出头的年轻人在国外都没有独立领导过实验室,他们到底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多远?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也没底。”谈及这一“试验”,所长王晓东坦言。 “不过,10年下来,他们走得比我当初预料的还要远。”他说。 自2006年至今,这些目前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的实验室主任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就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原创性成果。比如,邵峰实验室系统揭示了病原细菌入侵和先天免疫系统防御的分子机制,对多个重要人类病原细菌致病机理提供了深入的阐释,对解决败血症这一顽疾提供了新的方法,他于2013年荣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本土科学家;李文辉实验室发现了乙肝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受体,打开了根治乙肝的希望之门,他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邀请加入乙肝免疫逃逸评价专家合作委员会…… 2012年,全球著名的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公布了“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从全球760多名入选者中胜出的28位获奖者,北生所独占4席,每人获得50万美元的经费资助。 这些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集体崛起的秘密何在? “答案很简单:‘Empower Young People’——为年轻人赋能。”王晓东说,“这些年北生所一直在做的,就是给最有创意、最有动力、最有能力但缺乏资源的青年科学家提供物质和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全身心投入科研。” 给空间—— 科研是在不断挑战人类的认知极限,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所以一定要尽力为年轻人心无旁骛做科研创造好的条件 “究竟要不要回国?”2005年下半年,在哈佛医学院做完博士后的邵峰很是犹豫。与王晓东一番面谈后,他打定了回国的主意。 打动他的,是王晓东的承诺:“来这里你不用为申请经费发愁,不用到处跑关系。所里每年给你200万元的经费支持;5年后通过评估,每年还会增加100万元。” 更让这些年轻的实验室主任们满意的,是他们在科研上的绝对自由:具体做什么课题、怎么做,以及实验室聘什么人、在经费预算内花多少钱,都由他们自己说了算,所长不加干涉。 “这种自由和信任非常难得。”实验室主任朱冰告诉记者,“我们做的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究竟前面有没有路、哪条路能走通、何时能突破,我自己都不清楚,何况别人?如果领导三天两头来检查,研究肯定做不好。” 有人或许担心:给实验室主任这么大的自由度,他们会不会乱花钱?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方面,北生所有专门负责经费支出的财务部门,每个月实验室主任们都会收到一份详尽的明细单,谁也做不了假账;另一方面,这里的实验室主任年薪较高,没必要在经费上“动心思”。 据介绍,对于实验室主任,北生所按照不同的职称,全部实行年薪制: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分别每年为30万、40万和50万元。 “我们的工资水平,大约相当于美国同级别科学家的3/4,能保证大家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不必为柴米油盐发愁。”王晓东说,“科研是挑战人类的认知极限,是非常难的事情,只有全身心地长期投入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让他们心无旁骛做科研。” 在条件支持方面,北生所还有一个“独门秘笈”:公共技术平台(也称辅助中心)。建所以来,王晓东陆续建了10多个公共技术平台,比如影像中心、蛋白质组中心、抗体中心、动植物中心等。这些技术平台向所有实验室开放,提供大型仪器服务和技术支持。 “这些技术平台非常重要。”邵峰告诉记者,“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化学、物理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你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而这些辅助中心给我们提供了最及时的支持,能把我们的创意变成现实。” 加压力—— “第一个5年必须做到国际知名,第二个5年要做到国际领先”,随意做是做不好的。北生所一直坚持“国际一流”的标准,严格优胜劣汰 从事皮肤干细胞研究的陈婷是洛克菲勒大学的博士后,2012年底签约北生所后,感觉工作有了着落,干活就没以前那么玩命。导师提醒她:你这个样子能在北生所混吗?据我所知,他们的要求并不比我们低。 事实的确如此。朱冰至今不忘当年参加招聘的情景:“听晓东讲了他的评估办法,我的汗就下来了。” 北生所的评估标准的确很“邪乎”:实验室运行满5年后,王晓东把工作总结材料寄给10位国际同行,请他们书面回答3个问题:依据过去5年的工作,该实验室主任在你们的研究所、大学能不能得到提升?该实验室主任5年的研究成果,有没有对你们的科研产生影响?根据其5年所做的工作和今后打算要做的事情,能不能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也就是说,第一个5年你必须做到国际知名,第二个5年要做到国际领先。”王晓东说。 对实验室的第一次评估,前两个问题必须通过;第二次评估,3个问题都要通过。通过评估的续签新合同,通不过的只能走人。 据介绍,10年来约有20%的实验室主任因为没有通过第一轮评估离职。 “压力是人才成长必要的条件,随意做是做不好的。因此北生所一直坚持‘国际一流’的考核标准,鼓励大家做别人不敢想、不敢做、做不到的事。”王晓东说,“同时,科研是人类的智力竞赛,必须像体育比赛那样尊重规则、优胜劣汰。” “晓东对我们一直有很高的期望。”朱冰回忆说:自己到所里一年半后,找王晓东“汇报”工作。“考虑到他比较挑剔,我就讲了一个最重要的进展。晓东听完后说:这个还比较有意思。我说,其余的估计你也看不上,我就不说了。” “有压力才有动力。”朱冰说,“我后来逐渐意识到,北生所的高标准、严要求其实对年轻人非常重要。如果目标不高、要求不严,人就很容易懒掉。” 造环境—— 从所长到普通工作人员都没有行政级别,一切唯学术是瞻。努力营造“卓越、平等、合作”的创新文化,让年轻人潜心科研、醉心科研 除了追求卓越,北生所给记者留下的另一个突出印象,就是平等的文化氛围—— 王晓东既是所长,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但同事对他都直呼其名,既没有人喊“王所长”,更没有人称“王院士”; 北生所采取的是合同聘任制,上至所长、下到普通工作人员,都没有行政级别,“长官意志”在这里不好使,一切唯学术是瞻; 包括刚加入的年轻人,所有主任的实验室面积都和所长的一样大小; 无论是多大的“腕儿”来做学术报告,都是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的本质就是怀疑、就是挑战权威,尤其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王晓东解释说,“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平等,平等才可以批判。” 深入人心的平等理念,换来的是学术上的积极讨论和坦诚批评。邵峰告诉记者,每周五王晓东都要主持召开学术研讨会,实验室主任们轮流介绍自己的研究进展,然后互相点评。 “我批评过别人,别人也批评过我,都是直截了当、不留面子。虽然当时感觉不太舒服,但事后想想,有批评才有进步。”邵峰说,“如果大家都给你唱赞歌,你就会永远感觉良好、不想改变。” 批评并没有影响合作。在北生所,各个实验室之间、实验室与技术辅助中心之间,科研上的合作是家常便饭。 “北生所一直致力于营造‘卓越、平等、合作’的创新文化,让年轻人潜心科研、醉心科研,努力打造展现人类智慧之美的创新平台。”王晓东说,“现在来看,这一目标已初步实现。”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李文辉虽然已是国际乙肝学界的知名科学家,但因为没有做评估,还一直拿助理研究员的工资。“我为这事找了他好几次,告诉他评估完了就可以在工资和科研经费方面上个台阶。他说:评估的事先放一放吧,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什么是“更重要的事情”?李文辉告诉记者,2011年找到乙肝病毒的受体后,他和学生就一直忙于乙肝药物的开发。“药物开发非常难,我们想早一天做出来,为遭受乙肝折磨的人们解除痛苦。”(原标题:《给空间、加压力、造环境,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好展现智慧之美的创新平台——北生所:让年轻人全身心做科研(关注·青年科学家如何“冒尖”②)》)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爱大师"教我们做科研的五点诀窍
热度 28 dwchen 2013-12-1 17:26
最近网络热播美剧《性爱大师》,看了几集,发现自己上当了,上了标题党的当。《性爱大师》根本不是什么宣传色情的性爱大片, 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做科研的教育片 。 从中, 潜移默化 地教给了我们 做科研最重要的5点诀窍: 1. 做科研要有浓厚的兴趣 。 主人公性爱大师 William Masters 从小就对性爱过程中,人的感受,分为几个阶段,时间长短和对身体心理的影响很感兴趣。尽管受到老师、同学和家人的不理解、嘲笑和打击,他一直没有放弃他的兴趣和梦想。成为了一个较有名气的医生后,衣食无忧的他决定全身心投入该项研究。 所以,我们对自己一直很感兴趣的事情,一定特别要重视,尤其从小就念念不忘的事情,也许一不小心就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看了性爱大师,我最近一直在反思:中国式科研,除了名利、应付考核和毕业,我们到底对什么最感兴趣? 2. 做科研要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领域, William Masters明知道这项研究会遭到很多批判和反对,但是由于当时没有人做该项研究,甚至都没有人敢想做这个方面的研究。面对他的顶头上司的反对、批判和嘲笑,他大胆说出:想将他的名字出现在这个Uncharted territory, 他想得Nobel Prize 。 所以,我们做科研不能只是跟踪、改进或者应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敢于大胆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课题,进入前人没有进入的领域,这样中国的Nobel 奖猜想就会迎刃而解。 3. 做科研要有一个好的团队 William Masters和Virginia Johnson就两个人,却是一个完美的团队,没有Virginia 的帮助,William 是无法控制妓院里乱哄哄的场面的。Virginia 详细的认真的记录,还有她在统计学和社交方面的经验,确实帮了William的大忙,尽管她开始并没有医学方面的学位。 我们一说团队,就好像要有很多人,要很多经费,很大的实验室。性爱大师告诉我们好的团队不一定是大的团队,好的科研不一定需要很多经费。William居然是用自己的工资来Funding 自己的研究课题,支付Virginia 和一个秘书的薪水,好在当时医生的薪水较高,否则William 早就破产了。特别要指出的是,性爱大师的高水平研究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不要国家一分钱,自己掏腰包;利用业余时间,不占用工作时间,性爱大师简直可以称为科学界的“雷锋”! 团队太大,经费太多,首席科学家大部分精力都浪费在管理协调上面,或者叫中国特色的“做人”或者“搞关系”,这也是我国科研的一大弊病 。 性爱大师也让我明白了为啥同一个诺贝尔奖只能授予少于或等于3人,看来最佳团队成员,以不超过3人为宜。中国的孔子2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4. 做研究要有大量的实测数据 性爱大师告诉我们做科研就是 用数据说话,而不是凭感觉,而且数据一定是实测的、大量的,而不是伪造的,选择性的。性爱大师不仅亲自上场采集别人的数据,而且亲力亲为采集自己的数据。相比,我们中国的教授大都很多坐在办公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估计连实验仪器也许忘记了如何操作,甚至连实验室都很少光顾,我们在科学探索精神上的差距可不小啊。 性爱大师告诉我们科学规律 隐藏在大量数据之中,不能迷信领导指示,也不能凭感觉猜测。有了好的想法只是开始第一步,重要的是收集大量的数据和分析理解大量的实测数据背后隐藏的科学规律。 5. 做科研要坚持不懈 性爱大师 William Masters和Virginia Johnson做一个课题,一做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相比我们1-3年的863或者重大科技攻关课题,4年的自然基金,5年的973项目,我们都不知道该说啥了:我们简直弱爆了。 再看看我们研究人员的辉煌履历,做的课题太多了,上天的入地的,纵向横向的,国内国际的,似乎没有不会的。还有很多牛人,同时主持几项甚至几十个课题,短平快,精力分散,浅尝辄止,我们为啥取不到原创性成果还需要理由吗? 总之一句话,性爱大师根本不是性爱大片,而是科教大片!不得不佩服,美国科教部门的宣传无孔不入,但是也在不经意间,泄露了美国科研强盛的核心机密。
个人分类: 性爱大师|19005 次阅读|71 个评论
怎样才是真正地做有价值的科研?——我的总结 [2010-5-7]
热度 3 shinvkuo 2012-6-14 12:41
怎样才是真正地做有价值的科研? ——我的总结(郭鑫武,2010年五月) 对于这样一个标题,分拆延展开来,需要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科研?科研的价值存在于哪?如何做科研?怎么样才称得上是在做有价值的科研?把科研做 好又该如何着手?……其实,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实在有些过大。我却未必能够很好地阐述出些许的答案和道理,只是写下我脑海中奔腾的零碎 的一些思绪片段。只是企求它能作为一个引子,促使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思考和讨论,找出一些可行而合理的途径来,以促进咱中国的科学领域能够实现健康、高效以 及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体会,以及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有很多人也指出过咱中国的科学界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严重问题。很多事情,我们也只是无能为 力,也改变不了什么。我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由于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原因闯入了科研的世界。这里,我也仅仅只是在思考着: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 者,具体而言,我们又该有一些怎样的认识和行动。 对于做科研,我现在有一种直接而简单的认识。那就是:科研的核心在于求真求实。科研的本质就是分类和归类(贴标签),找出不同类别所存在的特征和属性,以 及动态变化的规律。做科研则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观点、方法和工具。科研最大的意义也许就是提高我们对自己以及所处世界的正确认知吧,也就是所谓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于价值,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人与人之间存在相异的价值认同。做有价值的科研,最重要的还是坚持求真求实的原则,不弄虚作假。如果放弃了这条原则,那就成了一种欺骗和浪费,欺骗他人更欺骗自己,同时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国家的经费。 其实,不管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探寻各自研究的东西所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思想上的、认知上的、应用上的……而有一种现 状却是:仅仅只是片面地追求着发文章,而不去探究其实践当中的应用。或者只是一些想当然,而根本就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跟得到一堆废纸又 有何异? 我只是在想,或许我们在研究的开始就应该花些时间更深入地想想: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究竟可以应用到怎样的一些方面或领域。有了这样一层思考后,我们才能企求我们最终得到的研究结果能够得到它的用武之地。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怀疑自己,而获得自我的某种信仰。 当然,做研究也不全都是为了应用以创造出某种巨大的价值。有些研究,更多地是一种交流,给不同的人发出声音或见解的机会。也许,在某些层次上起着一种启迪思维的作用吧。 做研究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教育和传承,传承知识以及人文关怀。 我们怎样来做好研究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方法和经验,以及成功的做法。在我看来,细致和耐心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现代的科学研究中女性队伍不断壮大 的一种原因,在于她们做事情往往更有耐心并关注细节。同时,做好科研也需要学会沟通和表达。多和同行沟通,才能更好地把握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主 动表达,才能引起他人的关注以及及时发现自己的错漏和不足。其实,也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做研究。 此外,做科研也需要积累。常说的专注,也是对于积累的另一种诠释。只有专注,才能不断深入并接近真理的内核;只有积累,我们才能获得不断广阔的视野而发现 新的天地。也只有积累,我们曾经的努力才有希望发挥更大的价值,过去的研究结果才有可能升华成一种新的认识。拓展是科研当中需要注意的另一方面。多问几个 为什么,多推衍几步,也许我们能找到一些新的价值。依此类推、举一反三,这就是科研中的“镜子”原理。只要我们观察并思考,我们总能找到所研究对象的某种 参照或相似的原型。科研也需要三思而后行,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走弯路,避免得到一堆没多大用的东西以及时间的浪费。毕竟瞎撞不是正确的研究方法。 最后,回到标题的问题:怎样才是真正地做有价值的科研?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以及抉择。有时,或许只是做好自己,不违心,不违理,努力去探寻那一片未知的世界。 就写到这吧。有什么板砖、鸡蛋、土豆、西红柿、大白菜,都尽情地砸过来吧。只是希望在科研领域,大家都能够思考并行动起来! 2012-06-06: 科研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善美!能够提升我们对事物和问题的认知,而这种认知能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科研的价值不仅能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体现在社会效益和人文传承效益上!另外,每个人思维的局限性、知识背景、人生经历使自己能看到的图景很有限而片面,所以需要广泛地跟同道中人沟通、交流和讨论,学会利用集体智慧的力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高度和广度!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要有一种信仰,并投入其中,乐享其中的酸甜苦辣! 本文最先发表于:http://user.qzone.qq.com/282769543/blog/1273227193
399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学生要不断问自己三个问题
热度 3 qyu111 2012-5-13 10:29
一个学生要不断问自己三个问题: What ? Why ? How ? 我在做什么?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我应该怎么去做? 选专业的时候需要问: 我对这个专业了解吗? 我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 我怎样才能进入这个专业领域? 考研究生的时候需要问: 我是读博士还是读硕士?是哪个领域? 我为什么要读研究生? 我要做哪些努力能达到目标? 选导师需要问: 我对这个导师了解吗?他 / 她的学问、研究的课题、发表的文章、做人的哲学? 我为什么要选他 / 她? 我怎么做才能进入他 / 她的课题组? 开一个课题需要问: 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写一个基金申请需要问: 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在哪里? 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路线是什么? 做一个试验需要问: 我设计这个试验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告诉我什么? 我应该怎么设计这个试验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写一篇文章需要问: 我想要告诉读者什么? 我写的东西解决了研究领域的什么理论问题?有哪些应用价值? 我怎么组织数据和资料能把问题讲清楚? 做每一件事,每时每刻,都要不断的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把三个问题都想清楚了,答案明确了,事情做起来就容易了。
4229 次阅读|3 个评论
哈哈,俺太高兴了,又有一个学生开始感悟了!
热度 4 wangxh 2012-3-13 12:12
哈哈,俺太高兴了,又有一个学生对做科研开始感悟了! 本科生可以批量生产,但硕士、博士研究生可是要一个一个地培养。即便是这样,也有很多毕业了还未感悟的呢。 该生的突然感悟,得益于最近在北京参加的一个小型学术会议,而且他还做了报告。与顶级大学的师生共聚一堂,相互交流,“平起平坐”,自信心当然会大大增强。当然,这与平时的努力与铺垫很有关系。如果平时积累不足,没有一定的量的积淀,即使与国外顶级大学的师生进行交流也是枉然——因为这种“催化效应”不会产生结果。 俺自己有一个检验学生科研思想提升的指标:当TA感觉时间不够用时,很可能已经进入状态了。这位研究生昨天回到学校,透露了其对论文的新思路,并感慨“时间可能不够用啊”。与之相反,如果TA快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时,估计十有八九这个研究生就白读了。期待更多的研究生早早感悟,尽快建立自己的科研思想。并且希望他们你追我赶、开展比赛、相互帮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当然,每一个学生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有感悟,只是表现晚一些、慢一些,甚至毕业后才慢慢感悟。去年毕业的一硕士,俺怎么劝其攻博都不成(很适合)。工作3、4个月之后,经常打电话过来,专门聊科研的问题,而且与他的工作根本不搭界。前几天谈到他们的课题方向(仍然有两位研究生在做),竟然滔滔不绝,思想好像有了太多的升华。说实在的,毕业半年多,主动找俺聊科研的时间比在校三年都多(也可能在校时我过于主动之故)。呵,小子,成长挺快呀! 当然啦,学生嘛,无论何时感悟,做导师的都会感到由衷地高兴! 生猛海鲜还是海鲜“生猛”?
个人分类: 教之道|3694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做科研”角度看“饶毅事件”
热度 16 xcfcn 2011-8-15 19:10
从“做科研”角度看“饶毅事件” “饶毅事件”,根据我的定义,就是饶毅教授在跟台湾江世安教授合作出现论文通讯地址分歧时,饶先生擅自更改对方的通讯地址,在对方抗议后,饶先生又自作主张给对方的主管部门(国科会)领导写信,并同时斥诸 science 公开报道。回顾整个事件, 我试着从“做科研”的角度对“饶毅事件”进行一番剖析。似乎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做科研”和“搞政治”的异同。 1 、始于 IDEA 做科研没有 IDEA 肯定是不行的。关于 IDEA 的价值也有很多至理名言。捧之者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一万倍”,贬之者说“我每天都有一万个 IDEA ,但关键是解决问题”。饶毅事件也是始于 IDEA ,饶先生在与台湾合作的时候,发现两岸通讯地址是一个问题。 科学网很多博主也说饶先生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怎么解决呢?饶先生眼珠一转,自以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两边都只写 China 。也就是把对方的 Republic of China(ROC) 和自己的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中前面的定语省略掉。从逻辑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很完美的解决方案。 2 、尊重前人的贡献 我们写论文都需要写上越来越长的前言 /introduction 。其主要目的就是介绍论文涉及的前人的工作,并突出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工作,自己的工作又有什么新的贡献。可以说一篇论文前言写好了,也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为什么要介绍前人的工作?除了表达尊重前人的工作的意味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要借此凸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自己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饶毅的解决方案似乎很完美,但是很遗憾,这个方案对方根本就没有接受。甚至不惜以“不挂名只要致谢”来抗议 / 杯葛 (boycott) 。这个时候,按照做科研的套路来讲,应该就是查文献了,看看前人是怎么解决此问题。 我想饶毅先生不会自大 / 愚蠢到会认为自己跟台湾的科研合作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自己是开山鼻主,所以要口含天宪,定下后人得以遵从的规矩。 可是很遗憾的是,我没有从蛛丝马迹中看到饶先生做了这一项本来必不可少的工作。事实上,这项工作其实很简单,一分钟就可以搞定。我特意去查证了,黄秀清也去查证了,而且 science 的记者也去查证了。 查证的结果都一致表明:前人已经解决了此问题,并且已经形成了惯例。 3 、挑战已有的共识 做科研嘛,中国人喜欢说自己的工作填补了什么什么空白,这固然可喜,但是很多空白其实是前人早就看到了但根本就没有兴趣而已。还有就是原始性创新,就是自己开天辟地搞出一块新天地,然后陆陆续续有人跟进,觉得这个领域十分诱人有前 / 钱景。最后就是对于某项知识,大家其实已经有了共识了,甚至成为了范式( paradigm )。你看不顺眼,跑过去敲它几锤子,或许能把看似根基牢固的玩意敲它个稀巴烂也难说。当然是不是挑战成功,不是你自己说了算。正如很多民科说自己推翻了相对论等等那是当不得真的。但是成功了那就不得了,比如量子论。因为你的挑战将成为知识链条里重要的一环:要上大学专业的教科书的,代替此前知识 / 共识的地位! 饶 先生虽然没有 search 前人的工作,不知道前人的共识 / 惯例,但却不妨碍饶先生的挑战。饶先生的理由貌似也很充足啊: On the mainland side, the major concern is about Taiwan independence. When a paper lists 'Taipei, Taiwan' together with 'Beijing, China,' it equates Taiwan with China, not as a part of it." He went on to warn that if Taiwan's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cannot change the rule, it would make it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mainland Chinese scientists to co-author papers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endorsing a Taiwan that is not a part of China." ( 大意就是不按照我提出的解决方案,重则导致默认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轻则让此后的两岸合作无法进行下去。 )旁人看到这个早就吓坏了,以后合作不合作那都是小事。搞不好要进监狱甚至成为民族千古罪人啊! 但是在“义正词严”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外厉内荏”的一面。你这么说,你致此前合作发表论文的人以何种境地?人家就是觉悟低?甚至犯了不可饶恕的政治错误?那竟然如此,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受到阻止甚至惩罚呢?他们这样做,导致台湾独立了吗?似乎这些都没有看到,反而大家看到的是两岸科研合作进展顺利,合作无间啊! 看来,这次挑战彻底失败,惯例不是那么容易推翻打破的!否则,这个世界就乱套了。世界的根基看来还是稳固的,虽然偶尔会来点或小或大的“地震”。 4 、跨学科需要谨慎 现在跨学科是热门课题,你的课题没有跨,你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但是也有人提醒说,跨学科需要谨慎,否则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也就是说,跨学科是不容易的,首先需要自己对其中一门学科精通,对另一门学科也有一个比较详细大体的整体把握。 除了跨学科需要“问题意识”外,我们还需要尊重此前两学科已经建立的范式。不要如入无人之境,随便胡来。最后端出来的是大杂烩:四不像。 饶毅 先生是科学家,但是科学家也不是活在真空里,尤其在现代社会,做科研是难免会碰到政治问题的。周可真老师说了: 有公民意识的科学家当以不过问政治为耻 。我深以为然。但是与此同时,我也必须说,科学家对于政治毕竟是外行。 我们在从事科学研究中处理涉及政治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政治,我们需要有个谦卑尊重的态度。 毕竟隔行如隔山,水深着呢!是啊,对于两岸名称问题,政治家早就涉及并处理了此问题。比如“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九二共识”、台湾出席国际政治会议 / 体育会议必须以“ Chinese Taiwan ” / “中华台北”以及两岸合作发表论文需要一方署名“中国”一方署名“台湾”。可以说,这些处理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而且是在穷尽了所有方案后才最终找到的最后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饶毅先生说“ 台湾地址问题焦点在于台湾某些部门及其首长 ”,这显然是极端浅薄的看法。而且饶毅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显然是台湾不可接受的! 提出此方案除了意气之争( 这些人先行制造问题,让我们碰到困难。是“国科会”的规定影响我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用字,如果一气不吭,那他们好像太容易了。 )或者是借此掩盖此前自己鸭霸的做法 (Rao drafted a paper including Chiang and the student as co-authors but with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located in "Taiwan, China.") 外别无用处。 5 、“做科研”与“搞政治” 总之,虽然饶毅提出了一个好的 IDEA 。但是在不知道 / 不查证前人已有共识的情况下,草率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可惜此方案不仅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可,而且还有藐视政治家处理两岸问题智慧的嫌疑。 从“做科研”的角度来看,饶先生在政治领域的牛刀小试 / 崭露头角是一个失败之举。当然从“搞政治”的角度来看,饶先生的做法或许是深得政治家的精髓:(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蛮横鸭霸、不讲(通常的)道理、直接斥诸民意/舆论。( 中性用法 ) PS:我个人对饶毅先生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和恶意。但我确实对饶毅有围观的兴趣。饶毅是我观察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点”。但此文主要表达的是科学家“做科研”的理念,以及科学家“做科研”的理念是否能在生活中得到彻底的贯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值得每一个科学家深思的问题。也就是说,“做科研”能否成为科学家的一种生活状态!
个人分类: 杂论|2024 次阅读|40 个评论
当老板不为学生着想时学生该怎么办?
热度 14 jefei 2011-6-25 23:20
近几日听到这么几件事情,写下来希望能给后来者提些醒。 一是一博士,再有一年就毕业了,现在却只发两篇文章,这两篇都是按老板的想法算的写的,杂志的档次也一般,他也按自己的想法算了些东西写成文章,有两三篇,都压在老板手里,老板说是改,但一拖再拖,快一年了,就是不给投。看看现在是个学校要求的不是文章有高质量就得有数量,他两者都不占,很是为未来忧虑。最后实在无法,跟老板打了个招呼(这老板也怪异,上午同意了,晚上就反悔了,没任何理由就说不要投,但幸好他已投出去了),自己投了个本领域还算可以的杂志,现在看情况估计有发表的可能。 二也是一博士,此君年近三旬,当年刚读博士时一腔热血想做出些成果来,最后在老板怂恿下选了个比较难的课题,做了两三年没做出来,加之做的东西涉及到一些技术,不能发表,现在一篇文章也没有。而且因为当年没日没夜地做实验,身体也搞垮了。现在延期一年,也是努力干活,希望在这最后一年里能搞出些有意义的成果来,虽然已经结婚了,但不敢要孩子,怕分心更做不出来东西。为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他老板也是个做科研的人,对学生也是挺大方的,给学生的待遇都是所里最高的,就是不大为学生未来考虑。现在回想起来,他告诫我等后来者说就是不要轻易选择很难的课题。 三还是一博士,这是我女友的同学,前几日她们同学聚会上听说的。这人也是做实验的,做的课题也是好久没什么结果,不久前他们一次聚会上,老板喝高了,跟他说你这课题再做做看看吧,在做不出来你就转硕吧。此君读博士已有四年,若是转硕毕业,可真是太悲剧了。当时他也只是无奈地说,随便。 在我看来,这三位博士生,真是一个比一个悲剧,这让我觉得读博士的人,没有最惨的,只有更惨的。 我想绝大多数人读博士是为了将来有个更好的前途,其基本的权利和希望就是能够正常毕业,在此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们也非常乐意努力做出些成果来,为科学大厦添砖加瓦。因而,老板可以给学生分配比较难的课题,但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利益,能让其按时顺利毕业。因为难的课题一般不是一个博士生能做出来的,经常需要几届学生来做,做出来后,收益全是老板的,跟前几个做这课题的学生有什么关系?要是做不出来或者中途停了,老板不过是少了个项目,而学生却因此耽误了最有创造力的青春,再不能毕业那情何以堪?希望老板在给新学生分配难得课题的时候,也能指导其发几篇小文章,先保证毕业再说。 从前面几个事例看,对于有些老板,这个希望也只能是幻想。这时学生应该怎么办呢?无奈接受,不能毕业或转硕?自己的利益还是应该自己更上心。我想可以学学当年万里(?)的做法(似是在他的《凑论文的日子》这篇博文中看到的,挺久了,希望没记错),在做老板交代的任务之外,多读读文献,“凑”几篇文章出来以能毕业。其实在真正晚之前,你是不会知道的,而一旦真晚了,再想补救可就难了。最好就是感觉自己课题比较难的时候,不妨抽些时间多看看文献,搞些“副业”,以免最后自己课题做不出来搞得自己手忙脚乱。 靠人不如靠己,希望所有的博士生都能正常毕业,有个光明的前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704 次阅读|47 个评论
说说做Science
热度 1 huiee 2011-2-12 16:04
重发2010旧文 一流的做技术 二流的用先进技术做自己的idea 三流的只能买别人的技术追随别人的idea (模仿,就是说你做的东西放狗一搜一大堆) 因为技术的进步会使一些试验成为可能,才能验证一些idea。 千万别把Science当回事,你越认真,paper就离你越远,因为Science之所以是Science,它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所以也需要我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去做试验,去验证idea,去发明技术,去写paper,去申请课题。你一认真,就会有过多的期望,容易带上感情色彩,一切都会不同,会为它happy,为它disappointed。弄得自己人不是人,鬼不是鬼,是无敌的研究生。你一狂热,就容易偏激,就会忽视一些东西。勿踌躇满志也不要万念俱灰。 Science是冷冰冰的东东,treat it 冷冰冰的。别当真,Science只垂青冷冰冰的冷漠的你。别崩溃,其实Science在于积累。发高IF的文章,大多是拼工作量,少量的是拼创新。技术呢,都申请专利了,赚钱去,谁还发paper,就算是发paper,只是为了标榜自己做的有多好,多牛而已。 说说我这个生物WSN的未来吧,走科研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年后毕业,2-5年博后,国内找个讲师or副教授位置,再以后的交给未来吧。 要进公司呢,有人要的话,不从最底层做起就OK。Happy很重要,钱也很重要。所谓理想,现实面前的一纸空文。所谓适合搞科研,是搞科研的料,不过是别人的恭维自己麻痹自己的空空词汇,科研只属于精明的人,不属于勤奋闷头苦干的人。Science is business....... 人生不只Science,outside is more wonderful。。。 只勤奋并不能成为科学家,但是不勤奋肯定不能成为科学家。只是埋头赶路的时候,不要忘了抬头看看这条路通向哪里? If you want to practice biology, do it on the leading edge and if you want to be on the leading edge, invent new tools for deciphering biological information. William Dreyer(1928-2004) 补记:昨天在群里讨论发文章的事情,发文章最重要的是啥?novelty?就是去重复。
10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博士后和民工的区别:能吹是多么的重要啊
热度 1 zhangjiansty 2010-7-25 16:30
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你文明用语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走。   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  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     2.  民工兄弟很有创造力   3.  能吹是多么的重要啊 09年感恩节我们给宝宝买来中国制造的自行车,老公负责安装,可脚踏板无论如何也装不上来喊我,宝宝自告奋勇,三下两下就装上了,我跟老板娘讲起这个事,她说,大人想复杂了,小孩子思维简单,反而就容易啦。 另外一个故事也是讲如何解决技术难题的: 我们的科学技术让生活越的来越复杂,而其实生活却可以很简单,就象我们的快乐一样 上太空后如何解决圆珠笔里的油因失重倒立时不能书写的问题,美国航天局投入花了一大笔资金研究开发技术,结果苏联航空航天局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用铅笔! 文章出处 http://blog.youth.cn/html/64/555964-774244.html 姑且不讨论上面文字的真实性,当读完这段文字,想来每一个人都会不禁而笑,我也一样。但是过了一分钟,却发现自己不能仅仅笑一下就完了,文章中的博士后们写的是谁呢?科研的目的,可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禁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做法,是多么的不智,呵呵,不禁也要笑话一下自己了,连个农民的头脑都不如。好在我们的科研才刚刚开始,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刚刚开始走路,走的歪歪斜斜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及时的修正,保持前进的方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健步如飞。 呵呵,最后真心的祝愿一样在科研的朋友们能够在看到这段文字之后也稍稍思考一下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想搞科研的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爱因斯坦)【选载】
sanshiphy 2009-9-1 11:47
博主按:以下一段文字选自《 爱因斯坦 文集》第3卷,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7120页,文章的原标题为《文明和科学》。在这段文字中,爱因斯坦给立志科研的青年们,提出了一种职业选择方案,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但爱因斯坦似乎忘记了标注该方案的适用范围,本人不才,经过一番研究,特标注如下:一、本方案适用于年薪12平米商品房以上者(按当地平均房价换算);二、本方案适用于家庭负担不重者(如有以下情况者之一者,需慎重考虑:老父或老母或老妻或幼儿有富贵之病,且亟需医治者;求学或早期工作期间背负巨额债务者;在车祸事件中他人致己伤残者,或己致他人伤亡,需交取谅解费用者等等);三、妻子或丈夫不刁钻者(所谓刁钻,即要求对方提供可供其过富裕生活的资金、又需要对方提供大量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家庭事务者)。本标注或有遗漏,请大家不吝指正。下面就看看爱因斯坦如何说的: 我还想讲一讲我最近想起的一个主意,当我孤独地生活在乡间时;我注意到单调的清静生活怎样激起了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也还有某些职业,要 求人孤独地生活,而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 我所想到的就是像看守灯塔或者灯塔船这类职业。 难道不能让愿意思索 科学 问题,特别是带有数学或者哲学性质问题的青年人去从事这种职业吗?有这种抱负的青年,即使在他们一生最多产的时期,也很少有几个能有机会有一段时间不受干扰地专心致志于 科学 问题。一个青年人即使非常幸运地得了一种有一定期限的奖学金,他也总是被迫要尽快地得出确定的结论。这种压力,对于从事纯粹 科学 的学生只能是有害的。事实上,青年科学家参加了一种使他足以糊口的实际职业,情况就要好得多;当然,先得假定这种职业能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他的 科学 工作。
个人分类: 立此存照|5377 次阅读|2 个评论
院士教我们这样做科研(转自小木虫)
shelly80 2009-6-17 14:13
院士教我们这样做科研 01 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 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来的。我当年本科 也是烂的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给自己。事在人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 SCI 6 篇, 1 作四篇, IF 总和超过 16 ,专利一项现在公示)。 02 定位决定地位 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 SCI ,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 web of science 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中文文章审稿慢,周期长。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 03 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 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飞的更高的话,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以我导师为例,他在我们这个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 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以做报告。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不能有这个机会的。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04 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 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我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三年下来,感觉就不一样。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05 文献要多看 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什么杂志都看。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一个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 主流,那一个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于一个初入此到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 web of science 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相信,通过引用可以到了解导这篇文章的分量。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也会发现其实一个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的下去呢? 06 文章多多益善 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像爱因斯坦那样靠两三篇文章就可以惊动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这一辈子只有几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应该是必须的。现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具体到某一个点上,可能与你相同的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 因此通过发表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作为一个评价体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的中国的国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评价,碍于人情世故,很难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既然国内现在以 SCI 为标准,那这个参数的值当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说不能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本行业的主流国际期刊 发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袭,就算灌水也总比在国内那些杂志上灌水强。在不能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前,多发 SCI 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与其抱怨论 文,还不如趁早研究论文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难,走进去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了。 07 水平是慢慢提高的 大家都想发 IF 高的杂志,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来的。像我刚开始的论文投在 IF 一点几的杂志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 IE 四点几的杂志上。所以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是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 08 活要干的漂亮 很多国际一流的杂志,文章的组织,图表的设计都很漂亮,还有老外的 ppt 一般也做的比我们要好。有人说有了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会完美的表达自己的结果也算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个好的研究人员,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还需要将此工作介绍给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一篇好的报告,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回过头来看,现在自己对当年发表的论文在构图方面还觉得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太好。当然了现在的眼光也和当年不一样了。像 Latex 这样的软件学会了还是很有用的。 09 要有一点历史知识 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最好做一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学科发展相比较,认识到本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纵向就是比较它的发展过程,如果该学科现在热,为什么热,如果冷,为什么冷。一两年看不出来,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这样一个范围,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很多国外专业的经典书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的。 10 如何找牛人 下面几个办法我觉得还不错,大家试试如何。一个是本专业的主流期刊,里面的编委都是在本领域成名的人物。第二就看本专业的会议的顾问名单,再烂的会议也能找几个牛人来充充场面。至于他们来不来开会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一般一个成熟的学科都会有国际的学术团体,学会。像 APS , ACersS , IEEE 等。这些学会一般每年都会有年会,会上一般都会发几个大奖来肯定牛人鼓励后进。找到这样的获奖名单,一个一个的看,也会找到不少已经是牛人或者快 要成为牛人的人。对于本专业的牛人,尤其是国际上认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成名。用 web of science ,很容易找到某个人最高引的文章。不管懂不懂下载下来看看,如果你能从文章里面看出来该文为何高引,你的水平也就很不错了。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开端,是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回顾自己的基础研究学习生活,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1. 持之以恒的精神。 基础研究工作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一旦我们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以后,尤其是对于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言,没有近似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这个的研究过程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困苦的事情,这个过程有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坚持。记得 2004 年 8 月在交大的一个高级力学培训班上,一个交大的教授讲他研究的一个项目已经有 1 年多了,但是毫无进展。哈佛大学的锁志刚教授说再坚持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坚持是我们最终解决问题的心态,具有这个心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2. 开放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自己知识积累有限。因此要经常与自己的导师以及领域内的教授进行讨论交流,他们的一句话往往会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往往是判断你的观点正确与否的一个途径。这个过程也是培养自己具有团队意识的过程。另外对于一流的大师我们也不要惧怕,要敢于表达自己点观点,有时候哪怕即使是错误的。 3. 保持一个好奇心。 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对于启发自己的思维以及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对于新的科技报 道以及进展,要了解要思考。对于新鲜的事物要具有想了解的想法。一个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是培养自己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使自己进行创新的原动力。 总之, 做研究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进行,不能为求一时的结果或成绩而违反科学道德,要有耐心、恒心和自信心。用钟万勰院士的一句话就是: 科学研究,要独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难免有不如意事。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毋为一时得失所惑,切要,切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